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專業(yè)17篇)

字號:

    教案應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內(nèi)容,以及評估學生學習成果的方式。編寫教案時,首先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學習借鑒他人的教案經(jīng)驗和教學思路,可以幫助你提高教學水平。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一
    機械效率這節(jié)對于老師和學生都是比較頭疼的。首先學生對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含義不能理解,對公式的代入搭配也出現(xiàn)混淆。如果帶學生分析相關例題,還能接受??梢坏┮獙W生自己做相關習題,就怎么也弄不明白。為什么提重物的功是有用功,拉繩子的功就是總功呢?看著同學們疑惑的目光,老師也感到很吃力!
    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在一開始先借助在吃桃時我們吃的是外面的果肉,而桃核對我們來說是無用的,然后舉例:端著碗喝稀飯時對碗和對稀飯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的,哪部分是無用的。然后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并強調(diào)找有用功時一定要看我們的目的是什么,對我們有用的就是有用功,對我們沒有用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就是總功。這樣用生活中的例子,更貼進學生的實際,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學生就容易接受。
    然后通過幾個實例比如用桶在井里提水時有用功是哪一部分,當桶掉到水里我們要把它撈上來時有用功又是哪一部分,兩次雖然都是提水和水桶,但是目的不同有用功部分也不一樣,幫助學生鞏固三個基本概念,學生理解的還不錯。
    但是機械效率問題也是一個難點,通過做題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把機械效率和功率混為一談,在計算機械效率時,對于有用功和總功的計算應用太機械,不會靈活變通,還需要在遇到相應的題目時對這部分進行擴展。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二
    四、實驗: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通過學生實驗,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機械效率取決于有用功在總功里所占的成分,(即百分比)從而了解提高機械效率的途徑。
    刻度尺、鉤碼、彈簧秤、鐵架臺、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長約2米的細繩。
    學生實驗與討論。
    首先討論上節(jié)課留的課外作業(yè),指出:
    1.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是盡可能減少額外功,即減少克服額外阻力所做的功。
    2.p171想想議議。
    克服水重所做的功為有用功,克服水桶、繩子重所做的功為額外功。
    從井里撈水桶時,克服水桶重所做的功為有用功,克服水桶里所帶的水以及繩子重所做的功為額外功。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可見有用功,額外功主要取決于我們做功的目的性,加以區(qū)別,不是固定不變的。
    【例如】我們用車推貨物而做功,由于貨物重而影響的摩擦力,克服這個摩擦阻力所做的功為有用,但由于車重而影響的摩擦力,克服這個摩擦阻力而做的功就是額外的功。
    引言:本節(jié)課我們要通過測滑輪的機械效率,要進一步明確決定機械效率的兩個條件,通過幾個不同的方法所測定的效率,進一步認識提高機械效率的實際意義。
    學會測定滑輪組機械效率的一些技術性問題。
    實驗中注意事項;
    1.在實驗中要將距離測量的準確些。
    2.注意會將細繩繞在滑輪上。
    2.盡可能在豎直方向上使用彈簧秤。
    4.注意彈簧秤的示數(shù)要用n頓表示。
    5.拉動的過程中,盡可能使物體勻速上升。
    6.可將各數(shù)據(jù)填入書中表格內(nèi)。
    7.注意分析實驗中所出現(xiàn)誤差的原因。
    通過學生實驗,教師巡視糾正實驗中所存在的問題。指出有用功還可以這樣來求得,
    作業(yè):p176—177,8、9。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三
    教學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理解,能夠計算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總功的概念的概念。
    教學用具: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教學方法: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nèi)容是怎樣的?
    二、引入新課。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引導學生學習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三個物理概念。
    1、板書課題讓學生朗讀課文。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2、結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討論如下四個問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nèi)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二)講解的物理意義和它的公式。
    1、讓學生讀課文,結合前面的結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的物理意義。要求學生回答下面的幾個問題: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單位是什么?
    (3)為什么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義式,具體計算的思路如何?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四、引導學生通讀課文自己作出本課小結。老師適當指導討論如下問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五、課堂練習: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nèi)容略。
    六、布置作業(yè):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1,2。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四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根據(jù)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學習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初中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1)理解機構效率。
    (三)教學準備。
    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
    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五)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六)作業(yè)。
    2、動手動腦學物理。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五
    2、議一議:
    “失物”是什么意思?
    師:我把一樣物品借給別人用,那樣物品能叫失物嗎?
    3、師簡介“失物”的意思。
    過渡:這個“失物招領”的故事,小朋友們,想讀嗎?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
    2、標出段序,圈出生字,讀正確。
    3、全班交流,互相提醒容易讀錯的字。
    4、開火車讀生字----同桌互考生字-----找朋友。
    認()準()先()備-()。
    隊()難()失()各()。
    5、指名分小節(jié)讀。
    6、生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7、反饋交流:要注意讓學生歸納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點,并相應地板書。
    8、連起來說一說,看誰說得又具體又生動。
    三、寫字指導。
    同、級。
    1、仔細觀察字的位置。
    2、說說寫字最關鍵的一筆是什么?
    3、師范寫。
    4、生練寫。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六
    按照九年級上冊物理課本的章節(jié)順序進行復習,并輔以試卷進行練習,熟練各類題型,由簡入深,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足,及時給于修整。
    二、預計達到的目標:平均分為49分,及格率為31%,優(yōu)秀率為6%,低分率控制在14%以下。
    三、學情分析。
    這這兩個班兩極分化非常嚴重,后進生對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大多數(shù)學生基礎差,對物理學習還沒有找到一定的方法,雖學習刻苦,但成績很不理想。
    四、進度安排。
    12、3-----12、4根據(jù)練習冊章末總結復習第11章。
    12、5-----12、7完成兩套練習卷。
    12、8-----12、8根據(jù)練習冊章末總結復習第12章。
    12、9----12、11完成三套練習卷。
    12、12---12、13根據(jù)練習冊章末總結復習第13章。
    12、14--------杠桿滑輪作圖練習。
    12、15---12、16完成兩套練習卷。
    12、17---12、19根據(jù)練習冊章末總結復習第14章。
    12、20--------壓強浮力專項訓練。
    12、21---12、22完成兩套練習卷。
    12、23---12、27模擬考試和講評。
    五、復習措施。
    (1)、把握命題脈搏,做到心中有數(shù)。
    考試要考好,老師給于正確的指導是關鍵。認真研究了去年的抽考命題特點,得到以下結論:命題是以《物理課程標準》的目標、理念、內(nèi)容標準為依據(jù),以現(xiàn)行課本為依據(jù)全面體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要求。依照這樣的要求,方向明確了,心中有數(shù)了,老師才能有的放失的指導學生復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2)、有計劃性,針對性復習。
    1、梳理知識,形成結構---便于記憶;。
    2、重點內(nèi)容,細講多練---技能知識需要過手、過腦、過心;。
    3、注意糾錯,規(guī)范習慣---易錯點是難點,找出錯誤,分析原因,規(guī)范格式,養(yǎng)成習慣。
    4、綜合練習,評講拓展---練中記憶,練中鞏固,練中知新,
    講中糾錯,講中深化,講中思維。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七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根據(jù)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學習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初中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準備。
    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
    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五)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六)作業(yè)。
    2、動手動腦學物理。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八
    1.能結合實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能說出機械效率的含義,知道機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通過實驗了解滑輪組機械效率的高低與物體重力大小有關。
    2.教學重點/難點。
    機械效率是重點;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是難點。
    3.教學用具。
    多媒體、板書。
    4.標簽。
    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2分鐘)。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課件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觀看。同時教師板書課題。
    過渡語:了解了學習目標,請根據(jù)自學指導認真自學課本,時間約7分鐘。
    二、先學環(huán)節(jié)(15分鐘)。
    (一)出示自學指導。
    5.閱讀p實驗,實驗之前需要測量哪幾個量,怎樣計算有用功,怎樣計算總87功?
    6.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機械效率?7分鐘后比誰能正確完成檢測題。準備展示。
    (二)學生自學教材:師巡視。
    (三)自學檢測反饋。
    要求:5分鐘完成自學檢測題,讓4個小組的的同學到黑板前展示,書寫成績和題目成績記入小組量化,要求書寫認真、規(guī)范,下面同學交換學案,小組長組織成員用紅筆將錯誤畫出,準備更正。
    功,用_______表示。
    2.使用機械工作時,人們不可避免要做額外功的主要原因:一是機械_______;二是機械相對運動的零件之間的_______。
    3._______的比值叫機械效率,用_______表示。計算公式是_______由于_______功總小于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是_______1。
    4.起重機的機械效率一般為_______,抽水機的機械效率一般為_______。
    三、后教環(huán)節(jié)(15分鐘)。
    (一)合作探究1--交換學案用紅筆更正。1.你掌握了嗎?通過自學你還有哪些疑惑?提出來和大家交流。學生提出疑惑,其他小組幫助解決。
    2.用水桶從井中提水,對哪個物體做的功是有用功?對哪個物體做的功是額外功?
    (二)合作探究2--使用動滑輪是否省功。
    (三)合作探究3—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要求:按課本步驟完成探究實驗,填寫實驗表格,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準備展示,比比哪個組又快又好:
    回扣導入新課時的問題,學生作出解釋。
    四、訓練環(huán)節(jié)(13分鐘)。
    過渡語:請同學們完成學案上當堂檢測題。10分鐘完成。
    (一)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1.如圖所示,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重800n的物體在10s內(nèi)勻速上升了1m.已知拉繩子的力f為500n,則提升重物的過程中()。
    a.做的有用功是800jb.拉力f的功率是80wc.繩子自由端被拉下3md.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60%2.如圖所示,用滑輪組把重為200n的貨物提到9m高的樓上,所用拉力為80n;則總功和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分別是()。
    a.1800j83.3%b.2160j83.3%c.1400j80%d.1800j80%3.如圖的剪刀剪紙機械效率為80%,這表示()。
    (1)實驗時要豎直向上拉動彈簧測力計,由圖中可知拉力大小為____n,將彈簧測力計向上移動375cm,則鉤碼上升的高度為____cm,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____。
    (2)取下2個鉤碼,再做實驗,此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將____.(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5.在斜面上拉一個重4.5n的物體到高處,沿斜面向上的拉力為1.8n,斜面長1.2m、高0.3m。把重物直接提升h所做的功作為有用功,求這個斜面的機械效率。
    (二)學生展示,反饋矯正。學生結合學習目標進行小結。
    板書。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九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1、有用功和總功
    首先讓學生看課本圖14.4-1,弄明白三幅畫的意思,然后討論用圖中三種不同方法,把100n重的沙子運上三樓,哪種辦法最好。學生可能對第二、三兩種方法的區(qū)別不太理解,可引導學生注意桶的重量與口袋重量的不同。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每種情況需要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
    2、想想議議
    這里意在使學生加深了解有用功、額外功的概念。實際使用機械時,人們總是希望額外功少些。杠桿、起重機、電梯等所有機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額外功。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額外功。
    3、機械效率
    為了使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引入機械效率這一概念,懂得機械效率的意義,在講述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后,應強調(diào)指出,使用機械做功,為了工作需要以及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等原因,額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用水桶從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來,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額外功,而為了把水提上來,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額外功是我們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費能量,因此應盡量減小它。使用不同的機械來提起物體,我們希望做的額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說,有用功與總功越接近越好。不同機器這方面的差別,通常用有用功在總功中占的.百分比來表示,叫做機械效率,給出機械效率的公式。一臺機器所做的有用功與總功越接近,這臺機器的機械效率就越高。
    課本列舉了一個計算機械效率的例題,意在練習機械效率公式的應用,使學生加深認識有用功和總功的概念。
    最后指出,提高機械效率有重要的經(jīng)濟意義,可以減少能耗,降低生產(chǎn)成本,應對這個問題重視。還可以讓學生議議:除了用機械做功有個效率問題外,干別的事情有沒有效率問題,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對效率問題有個初步觀念。
    4、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這個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通過探究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摩擦是影響機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利用斜面也可以省力。
    教師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后,要讓學生獨立完成探究過程。同時還可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進一步探究摩擦對機械效率的影響。
    1、有用功是14400j,總功是24000j,機械效率是60%,起重機提升裝貨物用的容器所做的功、各部件之間的摩擦做功等都是額外功。
    2、略。
    3、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辦法是:改進機械的結構,例如提水時用容積較大而重量較輕的水桶等;按規(guī)程進行保養(yǎng)、合理使用以減小摩擦。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
    2.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機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2.教學重點/難點。
    3.教學用具4.標簽。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提出復習內(nèi)容:
    1.使用杠桿、滑輪各有什么好處?2.什么是功?功的計算公式?
    (二)在復習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使用機械能夠省力,能否省功呢?引入課題:本節(jié)課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一)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在引入(使用機械能能否省功?)的基礎上,演示實驗。
    比較實驗1和實驗2計算結果,探究使用機械能能否省功?分析使用機械不但不省功,而且費功的原因:
    額外功:使用機械時,所做的對人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總功:使用機械時,總共做的功。鞏固練習:
    點撥:w總=w有+w額。
    在上面實驗、計算及分析的基礎上,引領學生總結有用功、總功的計算方法。點撥:公式w有=gh中,g代表物體重力,h代表物體升高的高度;公式w總=fs中,f代表施加在杠桿上的力,s代表該力移動的距離。
    1、組織學生看書“機械效率”的概念及表達式。
    1、概念: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
    2、表達式:
    1、起重機做功時有用功在總功中占有40%,另外的60%是額外功.抽水機做功時有用功在總功中占有60%,另外的40%是額外功.2、起重機的有用功占總功的比值小于抽水機的有用功占總功的比值;但是起重機做的有用功不一定比抽水機做的有用功少,而起重機做的總功不一定比抽水機做的總功多。
    (2)機械效率總小于1且無單位。
    (3)求解機械效率的思路:先求有用功:w有=gh或w有=fs再求總功:w總=fs;最后求機械效率:
    1、提出問題:要測如圖所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需要哪些器材?需要測哪些量?
    2、組織學生檢查器材是否齊全。
    3、按照步驟進行實驗:
    (1)按照圖示安裝滑輪組,算出鉤碼的重力并記下鉤碼和彈簧測力計的位置。(2)勻速豎直緩慢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緩慢上升,讀出拉力f的值,并用刻度尺測出鉤碼上升的高度h和彈簧測力計移動的距離s.(3)算出有用功w有,總功w總,機械效率,并填入表格。(4)改變鉤碼的數(shù)量,再做兩次上面的實驗。實驗表格:
    注:學生實驗過程中,將實驗步驟及實驗表格用大屏幕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小結: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小結同一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隨所提升重力的增大而升高。
    拓展:思考若用不同的滑輪組提升相同的重物,機械效率是否相同?且用實驗驗證。(用兩定、兩動的滑輪組提升與上面相同的重物)。
    板書。
    一、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有用功:使用機械時,所做的對人們有用的功;
    二、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
    同一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并不是固定不變的,隨所提升重力的增大而升高。不同的滑輪組提升相同的重物,機械效率是不同的。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一
    課件,導學案。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后記。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創(chuàng)設情景,明確目標。
    一、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最好?為什么?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
    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五)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二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理解機械效率,能夠計算相關的問題.
    : 機械效率
    :總功的概念 機械效率的概念
    :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 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物理教案-機械效率。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nèi)容是怎樣的?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機械效率”,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一)引導學生學習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三個物理概念
    1板書課題讓學生朗讀課文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2結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討論如下四個問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nèi)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二)講解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和它的公式
    1讓學生讀課文,結合前面的結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機械效率的物理意義,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機械效率》。要求學生回答 下面的幾個問題:
    (1)機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機械效率單位是什么?
    (3)為什么機械效率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機械效率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5)按機械效率的定義式,具體計算機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機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機械效率?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機械效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nèi)容略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 1 ,2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三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及三者之間的關系;理解機械效率的定義和公式,能夠利用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2、通過觀察和實驗認識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3、本節(jié)課注重與生活的聯(lián)系;關注生產(chǎn)、生活中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具有用機械效率來評價機械的意識,從而增強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意義及三者之間的關系;機械效率的概念。
    2、影響機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四
    學生在學習簡單機械及功的有關內(nèi)容后展開對本節(jié)的學習,由于機械效率概念涉及到“總功”、“有用功”、“額外功”等概念,而功的概念本身又比較抽象,因而要區(qū)分并理解這些概念,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要能輕松自如地解決有關機械效率的問題,關鍵是真正弄清有關概念,并能正確地加以區(qū)分,所以本教學設計以及實際教學中在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時間比較多。同時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途徑與實際生產(chǎn)生活聯(lián)系緊密,在實際教學中本設計通過小組實驗及多媒體展示幫助學生理解分析。
    利用挑山工拾級而上挑食品的情景圖片,讓學生在感性的環(huán)境中分析有用的與無用的事件為下面有用功、無用功及總功的得出及理解做好鋪墊同時也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習任務單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指引方向使自主學習有的放矢。
    在實驗設計階段不同的小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展示,并對自己設計的不當之處進行了矯正,許多實驗中的細節(jié)問題得以體現(xiàn)與解決,對如何提高實際生產(chǎn)生活中的機械效率等問題亦有了更好的理解,明確了機械效率在實際中的意義。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五
    1.能結合實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明確機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能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能設計實驗,測定某種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使用動滑輪的特點,知道使用機械就要做額外功。
    2.通過實驗與討論,認識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實際意義和方法,有合理改進機械、提高效率的意識,增強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責任感。
    本節(jié)內(nèi)容由“有用功和額外功”“機械效率”兩部分構成,機械效率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教學中要通過實例分析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使學生真正認識機械效率的含義。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本節(jié)的難點。教學中要組織學生經(jīng)歷測量的全過程,如讓學生經(jīng)歷組裝實驗裝置、測量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加他們的實踐體驗。
    重點:機械效率的概念和有關計算。
    難點: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以“利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為背景,提出問題:動力對繩子做功等于動滑輪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嗎?讓學生猜測并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經(jīng)過數(shù)據(jù)分析后發(fā)現(xiàn),動力對繩子做的功總是大于動滑輪提升物體做的功。進一步分析討論,引出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和效率的概念。通過理解、運用機械效率解決實際問題,認識到提高機械效率的兩種方法:減小額外功和增加有用功。在討論了怎樣提高機械效率的問題之后,把效率問題延伸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使學生明白只有提高學習效率才能順利完成任務。
    多媒體設備、實物投影儀、動滑輪、鉤碼、鐵架臺、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等。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六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2.理解,能夠計算相關的問題.
    總功的概念 的概念
    重物,支架,細線,滑輪,斜面等
    初中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動腦,好奇心強,集中精力聽課的持久性差,比較好動,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學生自學為主,配以談話、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復習舊知識:(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叫功?怎樣計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3、功的原理內(nèi)容是怎樣的?
    二、引入新課
    通過對功的原理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簡單機械的目的何在?(學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時,我們以學習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個?(學生回答:功率)今天我們將討論使用簡單機械中的另一個問題,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引導學生學習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三個物理概念
    1、板書課題讓學生朗讀課文
    (1)請一們學生朗讀課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學留意有沒有讀錯的地方,若有讓學生提出并糾正。
    (2)提問學生:在這幾段課文中,提到了哪幾個前面沒有學過的名詞術語?(學生回答: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教師指出:同學們看了這幾段課文后,對有用功、額外功、總功會感到難以捉摸,今天我們就通過講座下面的問題來突破這些難題。
    2、結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討論如下四個問題:
    (1)出示重物,提問學生,如果我將這個重為g牛的物體向上勻速舉起,請回答如下問題: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細繩懸在支架上作動滑輪用的單滑輪,并說明:假設這個滑輪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它本身的重為g牛,如果我們通過拉繩子把這個下面沒有掛別的物體的“空”滑輪勻速提升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需用多大的力拉繩子?
    b拉繩子的力需移動多大的距離?
    c拉繩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掛在動滑輪的下面,將重物用動滑輪勻速提起h米,引導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a我們用來拉繩子的力包括哪些內(nèi)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輪也隨著升高用的力)
    b動力做的總功兇手哪些內(nèi)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額外阻力做的功)
    (4)為了對w總=w有用+w額外有一個再認識過程,出示斜面引導學生分析如下問題:
    (二)講解的物理意義和它的公式
    1、讓學生讀課文,結合前面的結論w總=w有用+w額外從面明確的物理意義。要求學生回答 下面的幾個問題: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2)單位是什么?
    (3)為什么總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關鍵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義式,具體計算的思路如何?
    2、指導學生解決課文中的例題
    解答初中物理習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要求學生要按照課文中的解題步驟分步解題。
    四、引導學生通讀課文自己作出本課小結。老師適當指導討論如下問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qū)別功、功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五、課堂練習:
    強化所學概念和公式,用以對知識的鞏固及反饋其內(nèi)容略
    六、布置作業(yè):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jié)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3、練習七 1 ,2
    機械效率的教案設計篇十七
    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教學重點。
    1、理解機構效率。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后記。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創(chuàng)設情景,明確目標。
    一、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最好?為什么?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
    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五)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最好,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