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解讀,也是對讀者自身感悟的一種記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有質量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需要對讀過的書進行全面的回顧,并簡要概括書中的主題和情節(jié)。既可以簡單描述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也可以突出書中的思想和情感。其次,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和表達讀后的感受和心得??梢哉務勛约簩腥宋锖褪录睦斫?,也可以談論書中的作者的寫作風格和態(tài)度。最后,還可以將讀后感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探討書中的思想和價值觀對自己的影響和啟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fā)。讀后感可以是對文學、歷史、科普等各種類型的讀物寫出的,不同類型的讀后感也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每篇讀后感都是作者對所讀材料的深入思考和個人感悟的表達,其中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理解。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寫讀后感的技巧和方法,同時也可以從中獲取到新的思考和觀點。這些范文不僅是鼓勵我們多讀書、多思考的一種方式,也是開拓思維、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傳習錄讀后感篇一
十年前就有機會讀《傳習錄》翻了幾頁,實在讀不下去。本周(20xx年3月底)終于看(聽)完了。感謝當當引入的訊飛語音,沒這個估計不可能完成本書閱讀——可讀性好差。
說下我對王陰明的認識,此公提倡“心學”意思是修心哈;對儒學和佛教都有研究,好像還練過瑜伽之類閉氣的功夫,有次叫門人把自己埋起來幾天,后來挖出來還是活的。他格物致知整竹子這事兒,您抽空可以百度自己查下。
說下本書給我的'幾個印象:
所謂心學四要就是出于本書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王所說的”性“,所謂性本周全,人人都有啥的。怎么看怎么像佛教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后來先做主翁,這個人空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讓我最沒想明白的是——王認為佛教不究竟,呃……到于書里提到他對朱熹觀點的不同意見,簡直就不算什么了。
《傳習錄》里幾個因才施教的案例,我看著還是很有收獲的。
傳習錄讀后感篇二
王陽明用一句話說出了儒家與佛教的本質區(qū)別,兩者都追求達到明明德,佛家的明心見性是為了超脫六道,修行是為了脫離這個世界,回到它規(guī)定的地方。儒家的明心見性追求的是入世,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了讓這一生過的更好,處理好所有的人際關系,達到人生的成功。入世修行離不開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怎么能讓自己的人際關系和諧,擁有更好的人脈資源?親民是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我們改變不了別人,只能是通過自己的改變去影響別人。只有自己變得更好,別人才會主動親近你。
不管什么人都喜歡跟品德好的人在一起,當自己可以做到明明德的時候,就能做到《大學》中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庇腥嗣},有資源,自然就有財富。這也是我選擇儒家修行的原因,我要孝順我的父母、照顧我的妻子、教養(yǎng)我的女兒,從小到大有很許多的同學、朋友,我發(fā)現(xiàn)我離不開他們。我想通過自己的修行去影響到他們,讓所有認識我的人都能感覺到生活的美好。只有這些都解決了,我才能安心的去修行自己的終極目的。自己要是不安心做什么都達不到目的。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親民,這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的和諧。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就有責任把這個社會建設的更好。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通過自己的修行,讓自己先天美好的品德煥發(fā)光明,讓更多的人信任我們,這是儒家修行的現(xiàn)實意義。
傳習錄讀后感篇三
這一段給我的啟示,人必須要修身,修身之后要有自知之明。長江有色就是你要清楚自己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跟自己的能力有關,跟社會環(huán)境也有關。修身首先長江有色要知道自己的半斤八兩。不是別人說我們能干什么,是我們自己清楚自長江有色己能不能干。能干,怎么干?不能干,需要補什么?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長處和短板。不能別人一捧自己就飄飄然。冒然到一個崗位上,對自己、對企業(yè)、對別人都是不負責任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干不好會長江有色讓自己的名聲變臭,到時候想挽救可就難了。儒家講明哲保身,如果自己有能力,但是環(huán)境并不是自己喜歡的,或者說環(huán)境不適合去干這個職位,那你就要選擇另外的一種生活方式。
這也就關系到我們怎么對待生活,曾點對待生活的方式,孔子是認同的。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也能反映出修身的程度。脫離于生活的修行不是儒家修身方式,不管你是官場得意,還是職場失意,生活每天都在繼續(xù)。要保有像曾點那樣的心態(tài),樂觀的面對生活。我覺得曾點就應該是達到了喜樂平和的狀態(tài)。拿得起需要本事,放得下需要心胸。
傳習錄讀后感篇四
《大學》開篇的止于至善,就是我們修行的最高追求。至善就是無善無惡的狀態(tài),就是王陽明四句教里第一句“無善無惡心之體”。善惡之別是因為我們受到了后天的習染,因為個人的喜好才有了善惡。
老天賦予我們那種光明善良的本性是沒有一點惡的,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把后天的習染逐漸的去掉,讓自己光明的本性煥發(fā)出來。這種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儒家提倡漸修。一點一點的修行,強其所不能,讓自己在向好的路上一步一步踏實的往前走,終點就是至善?!爸埂庇械竭_的意思,到達并停留在至善的狀態(tài)才是我們最終目的,也就是王陽明說的致良知。
這一段旅程說起來簡單,終其一生也沒有幾個人能做到??扇丝偸且蛑饷鞯姆较蚯斑M,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有意義。如果我們的目標和我們的能力是對稱的,那人生也就沒有了追求。就是要向著我們這種先天的本性前進,可能一生完不成這個目標,但閉眼的時候你也會無怨無悔。所以找回自己先天的本性是最難的。
傳習錄讀后感篇五
我以前問自己一個問題,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小道?如果有大道和小道,我要追求的是大道還是小道?現(xiàn)在來看這個問題比較低能。
就像小的時候視力檢查一樣。視力表就在那里,同樣的距離,有的人能看到倒數(shù)第三行,有的人能看到倒數(shù)第四行,眼睛好的可以看到倒數(shù)第二行。只能看到倒數(shù)第四行的人,就說這個視力表就這么多,我看到極限了。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所以看到視力表的大小也就不同。這就好比我們修行追求的真理一樣。真理就在那里,一動也沒動,它也沒有云山霧罩。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導致了我們找不到看不清。同樣的道也就不分精粗了。
我對精的理解就是我們用了多少的心,放了多少的心思在那個上面,很多人馬虎就是因為不用心。就像入師門修身一樣。同一時間拜入師門的,為什么到現(xiàn)在會有精進與不精進的區(qū)別?區(qū)別就在于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在這上面。我沒見過喜歡美食、自己號稱是個吃貨的人,卻自己不做飯,又不愿意下飯店的。他的心是在這里,他自然會用心。
傳習錄讀后感篇六
萬象森然時,亦沖漠無朕;沖漠無朕,即萬象森然。沖漠無朕者,一之父;萬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也不是很明白,有一回和師父喝茶的時候,師父講到了這一段。他舉了一個例子,讓我很容易的就明白了。舉例一棵蒼天大樹在長大之前,它的種子具不具備可以長成蒼天大樹的條件?肯定是具備的。但他一定能長成蒼天大樹嗎?不一定。因為還有后天的因素決定。也可以說每個人都具備成為圣人的素質,但為什么圣人這么少?是因為后天的習染把我們這種先天的本性都蒙蔽了。“人人皆可成堯舜”和“圣人必可學而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一段我們前面講過。
一是什么?一是萬物的初始。在什么都沒有的時候實際上就有了一的雛形。萬事萬物的道理就是精的母親。感覺說的像陰和陽一樣,陽里還有著陰,陰里還有著陽。生生不息,宇宙初成。無就是有,有就是無。無中生有,有中藏無。
突然對朱熹的虛靈不昧有了一種理解,是不是要通過打坐,在虛靈不昧的狀態(tài)當中去找到那個一?他的格物就是窮盡萬事萬物之理,是不是就要找到那個精?只能以后繼續(xù)理解消化。
傳習錄讀后感篇七
先生嘗謂:“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圣人?!?BR> 直初聞之,覺甚易,后體驗得來,此個功夫著實是難。如一念雖知好善惡惡,然不知不覺,又夾雜去了。才有夾雜,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的心。善能實實的好,是無念不善矣;惡能實實的惡,是無念及惡矣。如何不是圣人?故圣人之學,只是一誠而已。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在說誠,好多同門的日課也把每日修誠列入到了自己的修行當中。
更有意思的是好多同門都說每日做到了。那豈不是我們師門當中有好多的圣人?我認為這其中并不完全是自欺,而是好多的同門看不到自己的妄念和雜念。
很多時候我們把不正常過成了正常。如果我們真的可以讓自己的善念就像如好好色那樣,跟著自己的內心,那就真的沒有惡念了。這里說的惡念,并不是說要做什么壞事。就像上一篇王陽明講的那樣,只要不是善念就是惡念。
現(xiàn)在有很多時候我們的惡念都不是源自于別人,反反復復就是跟自己在捉迷藏。
現(xiàn)實生活當中又有多少人,因為自己的貪欲而摒棄了自己的初心?對惡沒有像如惡惡臭,就變成了所謂的聞香的不香,聞臭的不臭。就是混沌之人,說不上頑固不化,也是朽木不可雕。
圣人哪是這么簡單,如果這么簡單,那真的就是滿大街都是圣人了。作者:天礪。
傳習錄讀后感篇八
人的心本來就應該是定的,經常出現(xiàn)的心不定是因為想要的太多,受到后天的習染太嚴重。這些后天的習染都是來自于身體的欲望,和心的本體沒什么關系。
拜入師門之后,對“人定勝天”的這個成語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以前認為這就是一個口號,是鼓勵自己用的。這個“定”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起到的作用可是老大了,要是定不住,第一個就是容易動情,自己的情緒控制不住,思考問題就會有欠妥當,嚴重者甚至會破壞事情的進程;第二個就是容易逐物,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見別人好的都想要,就會心為物役;第三個是沒有主見,容易受各方面影響,覺得誰說的都對。
靜時心定容易,關鍵是有事情的時候,心還能定嗎?不能養(yǎng)成喜靜厭動的毛病,那樣就不是儒家的入世學說了。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堅決不能做“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人。
別人為什么會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因為這些人把知識學死了。讓別人認為只會動嘴兒,一到行動上就不行了。修身修的好壞必須用事實來檢驗,有事情的時候心依然是定的,這就說明我們修身到達了一定階段。
傳習錄讀后感篇九
心學不容易學!
我看很多給它評論員的文章:這一切的發(fā)生會不會是這種—理解不了你,我也不知道碰到同樣的事也不知道要怎么處理,所以反過來試圖用你給出的答案來解釋它,作為另一種形式的控制。就像我打不過你,反過來找理由找借口來說服自己,得出結論你很強。這不是學習心學。
有時候,我們會碰到政策,就是上面想讓你這么干,但是和你實際不結合。想哪樣干肯定死,不那么干,你會死,這分鐘你用用致良知的理論來,就是不干,你來試試,不一定完完全全致良知,不一定都不聽從自己的內心。那個對我有益,我可能就會采取它。這個過程看到內心是這么覺得,現(xiàn)實你又必須那樣,學問功夫就在這里,致良知不容易。
結合上面兩個:做還是不做,干還是不干。做有做的理,不做有不做的,干有干的理,不干有不干的理,這些理它都不在心外,是你決定要做還是要干。你心想干你腦子就會找出要干的理,你心想做就會找出要做的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那,什么對呢?我是做對還是不干對?這里所說的`對是達到心理的預期,你去做了,也達到心理的預期,這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無物;你去做了,沒有達到預期,這是知行合一,致良知(錯也是一個反饋),卻不符合天理。您看,又撤出天理來啰,心學不好學!
生有涯,知無涯。
用畢生的精力去追逐王陽明的心學,也追逐不到,是因為這個學問是他的。但我追逐我的內心,總會有那么一兩個能指導我,救我,那我就聽從它吧。這才是學心學。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
問:“知識不長進,如何?”
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上養(yǎng)來。后儒不明格物之說,見圣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
當一段時間學習不長進的時候,我也經常問自己這個問題,以前我給自己的回答是“還是不想”。我覺得自己的回答貌似有一些道理,王陽明的回答則更究竟,就是你找不到學習的本源是什么。
我們看到大樹的樣子,絕對不是它是小樹時,我們想到長大后的樣子。就像我們看現(xiàn)在的自己,你不會在幾歲時能想到今天的樣子。我理解就是生長的力量在一點點的改變著我們。“為學”也是有一種力量的,王陽明講這個力量就是修心。我反思自己,為學的目的是不是修心?目前來看本源是這個,只不過有時忘記了。雖然也在時刻提醒自己,但還是經常逐物。就是為學之心不真切。
如果對為學著急,就沒心思想別的,只能一門心思放在為學上。王陽明曾說過“主一”,方法是持敬。如果對為學不持有一個敬畏心,做事不專注,就會出現(xiàn)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然后自己還后悔,悔過又精進兩天,又重回懶散狀態(tài)。就這樣來來回回反復。我以前總是這樣,意識到自己偷懶的時候就立志,沒幾天就忘了,想起來又立志,就是古人說的“無知者常立志”,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根本上用功,控制情緒,向未發(fā)之中前進。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一
問:“程子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文霞鎼?,反不得謂之仁?”
這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一段,我曾經也有過類似的問題。儒家提倡“民胞物與”和“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是一個意思,那和墨子的兼愛又有何區(qū)別?我以前把一體和無差別等同了,但一體不一定是無差別。一個整體當中也是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區(qū)別的。樹最重要的部分是樹根,然后是樹干,然后是樹枝,最后是樹葉。愛是所有的愛的統(tǒng)稱,它包括對父母的愛,對他人的愛,對事物的愛。儒家為什么凡事都喜歡拿“孝”做比喻?因為我們選擇不了我們的父母,這是天注定的。既然是天注定的,那么這個關系就要靠著天理來維持。也就是我們最重要的關系,這個關系人人都有,我們不是孫悟空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大學》里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奔词故菒垡彩且幸粋€出發(fā)點的,這個出發(fā)點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只有做到對父母的'愛才可以向外擴展。墨子提倡的愛是無差別的愛,人人都一樣,這本身就違反人性。我對馬路邊老人家的愛,和對我父親的愛,不可能一樣。所以我們的愛是一體的,但因為關系的不同,重要度不同,愛也是有等差的。就像身體里面頭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四肢,所以修行就要從對父母的孝開始。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二
與佛教的超越輪回、道家的長生久視相比,早期的儒家在超世精神上缺少足夠的吸引力。儒家在早期更多關注現(xiàn)世的人際關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推己及人,克己修身以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信不少人都有一個錯覺,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便如日中天,從此走上人生巔峰。然而事實是自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土開始,直到北宋理學興起前,實際上是佛老盛行、儒家衰微的一個時期。佛教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很大的沖擊,以至于這期間發(fā)生三武一宗滅佛。
面對這種情況,首先扛起捍衛(wèi)道統(tǒng)大旗的是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篇《原道》寫得著實精彩,但應對手段低劣了些,直接將佛教歸為異端,說不過就打,正謂是快刀斬亂麻。
繼任者是北宋五子,源于對《易經》的重新詮釋,并將原來閑散的富有超世精神的言論重新整合,通過重塑儒家,讓其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應對手段的確高明很多,通過借鑒學習佛老的優(yōu)點,同時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在超世精神上不落下風,兼具入世精神,所以更具吸引力。
只是走到南宋這里,新儒家在路線上發(fā)生分野,朱熹和陸九淵分別是理學和心學的代表人物,陽明先生走的是陸九淵路線,但自身理論要完備得多。心學和理學的異同,則在《大學》的詮釋上體現(xiàn)地比較明顯。
近期也重讀了下朱熹、呂祖謙的《近思錄》,相信大家對“存天理、滅人欲”和“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都耳熟能詳,以至于有些心里排斥理學。但仔細看心學根子上還是理學,《傳習錄》中很多議題都來自這本書,因此推薦大家也讀讀。
心學和理學,更像是看世界的不同角度,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發(fā)現(xiàn)居然還能這么玩。而且我相信,陽明先生是一個真正獲得精神自由的人。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三
卷上主要闡釋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的觀點。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陽明親筆寫的書信,除回答有關知行合一、格物說等問題之外,還講了王學的內容、意義和宗旨。卷下主要是致良知,體現(xiàn)了王陽明晚年的思想。作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傳習錄》是一本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書。其中包含儒學、理學、佛學、心學等多種學問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獨特的哲學觀點,即“致良知”學說。他倡導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認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我認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觀點,圣賢們教育人們知行,并不是簡單地教人們如何認識、如何實踐、其目的是要恢復知行的本體。知行如何分得開?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實踐;知識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領會了這一點,就應該明白,只說一個知,已經自然有行存在;只說一個行,知也自然存在。只有領會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會真的體會到知行的意義。這是需要不斷地磨練和自我反省才能夠了解的。王守仁這樣說的,別人教你終究不能領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鍛煉方式才能不斷進步和提高。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賢的大體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敘述罷了?;蛟S我們達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這樣的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我們也會不斷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判斷力都有所提高。在如今時代里,人對本源的的探索不斷減少,人的心里也不斷浮躁而趨向于物質。所以在如今的社會王守仁的精神看起來更加珍貴。
王守仁雖貴為圣賢,博覽群書,博學多才,屢立奇功。但為人謙虛而不焦躁,為人好學,其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有道是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人,在他看來,在于態(tài)度而不在于才能也。引用其中一段話:“同朋友相交,一定要互相謙讓,就會得到好處;而互相攀比,互爭高低則只會受損”。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fā)病”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很多,但能做到的人卻很少。王守仁的許多言語都是人的生活中的道理,樸實而又精深,王守仁正是因為這些近乎完美的素質成就了他的功勞,而他也無私的將這些想法觀念傳播給他人,而現(xiàn)今社會的“雞湯”和他比較實在不知所云。他的精神正是他一生理念的體現(xiàn),其:“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的一生都對得起“為善去惡”這四個字。他的人性的觀點難道不可以被我們借鑒嗎?王守仁,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高尚的人,圣人之名,當之無愧。所以,王守仁的精深,更需要我們現(xiàn)代人的傳承與堅守,對這個幾百年前的人物,我們應該向他致敬!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四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BR> 從這一段來看,路程對于陽明心學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徹。如果沒學國學,我也認為一心一意就是專一,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不被外界左右影響,這就是專一。王陽明從一個反向的例子告訴我們并不是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就是專一。
幾天前的修身訓練,師父反復強調的就是專一專注。想專注必須持敬,對人有恭敬心,對事有敬畏心。做壞事的時候你會有敬畏心嗎?不會。只要你把心放在外在的事物上,就都叫逐物。
現(xiàn)在的社會發(fā)展的太快,新鮮的事物、我們沒有接觸過的事物數(shù)不勝數(shù),如果我們被每一件事物牽著鼻子走,我們就沒有了自我。每一天都需要接觸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如果你的心跟著每個人走,跟著每個事走,你就會心為物役。這些都是王陽明說的“枝枝葉葉外頭尋”。向外界去找一個答案,想獲得外在的肯定。外在的事物對心的影響都屬于后天的習染,這都是人欲。我們的修行就是要存天理,去人欲。讓天理浮現(xiàn),我們才能致良知。尋找天理的這個過程,堅持不懈的修行,不斷的自我完善,才叫“主一”。
這一點我沒有完全做到,雖然道理明白,可放在自己身上有很多時候在自我安慰,這都是自欺。還是我們對于內心真正的認知缺乏動力,空有一個向好的決心,實際行動跟不上。換個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入師門就是讓我們去尋找明德,尋找天理,師父把這條路已經明明確確的指給我們,但依然有很多人入師門之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甚至有很多人中途退出。是他們沒想明白,還是他們做不到?其實做不到就是沒想明白,沒想明白也就做不到,人生也就不會如意。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五
問孟子言執(zhí)中無權猶執(zhí)一。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隨時變易,如何執(zhí)得?須是因時制宜,難預先定一個規(guī)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將道理一一說得無罅漏,立定個格式,此正是執(zhí)一。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自己不管做什么的時候,都需要找一個模板。這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那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都想向成功人士學習,復制粘貼。大到企業(yè)管理,小到與人對話,都想讓自己找一個最好的模板套進去,就可以萬無一失。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是。如果什么都可以設定好,什么都可以套用、引用,那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方程式的世界,我的人生就是一個定向的人生。
從儒家的十六字真言開始,中庸之道一直都是儒家修行的準則?!吨杏埂防镏v君子而時中,孟子用易來形容中庸之道。易就是變化,不斷的變化就是中。我覺得孟子用權衡來形容中更有畫面感。權衡就是秤和秤砣,我在秤的一邊,另外一邊的事物可能是我們接觸的人,也可能是我們需要辦的事。王陽明說事變只在人情當中,那歸根結底還是人。我和父母的相處的時候,我會根據父母的重量,把秤砣調到一個平衡的位置。我和愛人相處的時候,愛人和父母是不一樣的,所以我的'秤砣還要繼續(xù)的調整,以達到我們倆之間的平衡。我和朋友之間的相處又不一樣,每一個朋友都是不同的,所以要不停的去調整我秤砣的位置。同一個人因為環(huán)境、時間的不同,秤砣也需要做出適當?shù)恼{整。比方說我和愛人的相處,沒有事情的時候、愛人高興的時候、愛人生氣的時候、愛人有工作忙的時候更簡單的說,就是愛人每一種情緒變化的時候,我的秤砣都要調整位置。
千萬不能執(zhí)著于去追求中,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妥當,與每個人相處得當,就是做到了中。怎么能做到妥當?就是讓天理去替我們做決定。天理從哪來?天理就是老天賦予給我們先天美好的本性,所以也可以說天理就是中。只要我們能尋找到先天的明德,使之煥發(fā)光明,我們就能做到中。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六
陽明四句教,引導圣人之路。
世界觀:無善無惡心之體。世界觀解決的是人與天地自然、人與宇宙的關系。宇宙萬物,本無善惡,有善惡之分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你心里有善惡美丑,你就會看到善惡美丑。比如,下雨天有人會感到煩心惱火,有人會感到浪漫愉快。但是下雨就只是下雨,下雨這個現(xiàn)象本沒有善惡美丑。心外無物者,可海納百川、包容一切。
人生觀: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生觀解決的是我與我的關系,我與我的矛盾。我們之所以會主觀感受到善惡美丑,那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欲念做祟,我們有自己的個人主觀的好惡、愛憎。比如,有人買了某只股票不漲,就罵市場、罵公司。賠錢就喜歡找外部原因,比如什么監(jiān)管不嚴,造假多,莊家操縱,巴拉巴拉的,就是不怪自個兒沒風控能力。這就是因為受到了自我的執(zhí)念干擾。因此,正確看待事物,實事求是者,不能太主觀、太情緒化。戰(zhàn)勝自己,指的就是解決我與我的矛盾、我與我的周旋,與自己和解。
價值觀:知善知惡是良知。解決的是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社會的關系,我與族群的相處智慧。我們存活于世,都有社會屬性,良知告訴我們,親情、友情、愛情,是最基本的人性。良知是內心的最高指引。我們遵循什么樣的是非判斷,作出什么樣的貢獻,就是價值觀指導下的人生智慧。比如,我們愿意為家人、愛人、朋友去拼搏,這就是基本的人性本善。
方法論:為善去惡是格物。最后說的是方法論,即,行動指南。致良知,要在事上煉、心中磨。工作即修行。生活中、工作中,一心為公,處處為善去惡,良知清澈、此心光明。
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價值。??旎钍钦婀Ψ颍S心所欲不逾矩。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七
我們常說,心靈,如同一間房;而眼睛,如同一扇窗。
試問自己,多久沒有“充電”了,即使“充電”,也是偶爾的一瞬間。夜晚,說好的,靜下心來,好好的看一本書;可電視劇一響,忍不住在客廳里看電視。說好的不玩手機,又一次拿上自己的手機刷上了朋友圈。
這個社會,誘惑太多。常常在想,科技導致了我們精神文明的墮落,還是是一種屬于文明進步的標識。回想起孔子那個年代,一無所有的顏回,活的是那樣的灑脫。五柳先生,一碗酒,就可以呼朋喚友。做事論道。有些上班的前輩們常常在說五十年代的事情,那個時候物質生活還不如現(xiàn)在富裕,然而他們卻說,那時候的人,真好。
是社會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社會?,F(xiàn)在的'我,坐在書桌前。關閉于外界的一切渠道,安安靜靜的看著書。想起古人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讓心靈,進行一趟遠游。
有時候,書是最好的遠游方式。翻看一本書,像似云游九州,上可摘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所以,我選擇在晚上,安安靜靜地泡上一杯茶,開啟一盞昏暗的燈,我要去泛黃的歷史中去遨游。在這里,我的心,得到了歸宿,找到了寧靜的港灣。
若您看到我在看書,麻煩您,別打擾我,因為那是我心靈停留的地方。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八
我覺得這句話主要的理解就是應該在這個“先”字。我們怎么理解這個“先”。我的理解是王陽明先生說這句話的前提應該是在愿景上。
也就是說,我們在樹立愿景的時候,不能以物質利益為目標。但是在實際生活當中,我們需要先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畢竟我們不是孤身一人,我們需要贍養(yǎng)父母,我們需要娶妻生子,我們需要進行應有的社交活動,這些都是需要物質作為基礎的。儒家本來就是入世的學說,如果直接把門檻提到高階段,接受的人就寥寥無幾。溫飽都解決不了,又如何談陽春白雪。
畢竟我們沒有顏回那樣的心性,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還能不改其樂。實際上也是在解決我們的后顧之憂。修身直接的顯現(xiàn)就是齊家,家都齊不明白,又何談治國、平天下,又何談止于至善。王陽明的愿景是讀書學做圣賢,我的愿景就是學王陽明讀書學做圣賢。不急于求成,它需要我去累積生命中的每一刻。千里之行始于跬步,一步一個腳印走吧。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九
唐詡問:“立志是常存?zhèn)€善念,要為善去惡否?”
曰:“善念存時,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惡,更去何惡?此念如樹之根芽,立志者長立此善念而已。‘從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處?!?BR> 以前沒想過立志是要存善念,這個還用立志嗎?如果不立善念的志,就不會時時想著善念這個事。想起來去行個善,想不起就不去管它,這就是平常人。修行就像種樹,善念就是種子,有了根基才能長得更高。沒有善念的人生就像荒草,雜亂無章。
只要種子有了,就是長的快慢的問題了。肥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我們的修行就是,時刻提醒自己有這個善念,并且讓這個善念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沒有善念,惡念才會出現(xiàn)。有了善念,惡念就進不來了。善念就是天理,天理直指人心。惡念是在沒有善念的時候才出現(xiàn)的。只要你心中這個善念一直都在,就像種子早晚會長大一樣。
這里的善念是種子里的部分,并不是說在人生當中只要有善念就沒有惡念了。立志的時候,只要想著善念,惡念就進不來,又何談去掉一說。也可以換個角度理解,自己立的志向,不能是違背社會普世價值觀的。長到成熟階段才是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后面應該還有,是什么就不知道了,希望自己可以看得到。
傳習錄讀后感篇一
十年前就有機會讀《傳習錄》翻了幾頁,實在讀不下去。本周(20xx年3月底)終于看(聽)完了。感謝當當引入的訊飛語音,沒這個估計不可能完成本書閱讀——可讀性好差。
說下我對王陰明的認識,此公提倡“心學”意思是修心哈;對儒學和佛教都有研究,好像還練過瑜伽之類閉氣的功夫,有次叫門人把自己埋起來幾天,后來挖出來還是活的。他格物致知整竹子這事兒,您抽空可以百度自己查下。
說下本書給我的'幾個印象:
所謂心學四要就是出于本書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王所說的”性“,所謂性本周全,人人都有啥的。怎么看怎么像佛教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后來先做主翁,這個人空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讓我最沒想明白的是——王認為佛教不究竟,呃……到于書里提到他對朱熹觀點的不同意見,簡直就不算什么了。
《傳習錄》里幾個因才施教的案例,我看著還是很有收獲的。
傳習錄讀后感篇二
王陽明用一句話說出了儒家與佛教的本質區(qū)別,兩者都追求達到明明德,佛家的明心見性是為了超脫六道,修行是為了脫離這個世界,回到它規(guī)定的地方。儒家的明心見性追求的是入世,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了讓這一生過的更好,處理好所有的人際關系,達到人生的成功。入世修行離不開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怎么能讓自己的人際關系和諧,擁有更好的人脈資源?親民是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我們改變不了別人,只能是通過自己的改變去影響別人。只有自己變得更好,別人才會主動親近你。
不管什么人都喜歡跟品德好的人在一起,當自己可以做到明明德的時候,就能做到《大學》中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庇腥嗣},有資源,自然就有財富。這也是我選擇儒家修行的原因,我要孝順我的父母、照顧我的妻子、教養(yǎng)我的女兒,從小到大有很許多的同學、朋友,我發(fā)現(xiàn)我離不開他們。我想通過自己的修行去影響到他們,讓所有認識我的人都能感覺到生活的美好。只有這些都解決了,我才能安心的去修行自己的終極目的。自己要是不安心做什么都達不到目的。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親民,這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的和諧。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就有責任把這個社會建設的更好。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通過自己的修行,讓自己先天美好的品德煥發(fā)光明,讓更多的人信任我們,這是儒家修行的現(xiàn)實意義。
傳習錄讀后感篇三
這一段給我的啟示,人必須要修身,修身之后要有自知之明。長江有色就是你要清楚自己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跟自己的能力有關,跟社會環(huán)境也有關。修身首先長江有色要知道自己的半斤八兩。不是別人說我們能干什么,是我們自己清楚自長江有色己能不能干。能干,怎么干?不能干,需要補什么?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長處和短板。不能別人一捧自己就飄飄然。冒然到一個崗位上,對自己、對企業(yè)、對別人都是不負責任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干不好會長江有色讓自己的名聲變臭,到時候想挽救可就難了。儒家講明哲保身,如果自己有能力,但是環(huán)境并不是自己喜歡的,或者說環(huán)境不適合去干這個職位,那你就要選擇另外的一種生活方式。
這也就關系到我們怎么對待生活,曾點對待生活的方式,孔子是認同的。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也能反映出修身的程度。脫離于生活的修行不是儒家修身方式,不管你是官場得意,還是職場失意,生活每天都在繼續(xù)。要保有像曾點那樣的心態(tài),樂觀的面對生活。我覺得曾點就應該是達到了喜樂平和的狀態(tài)。拿得起需要本事,放得下需要心胸。
傳習錄讀后感篇四
《大學》開篇的止于至善,就是我們修行的最高追求。至善就是無善無惡的狀態(tài),就是王陽明四句教里第一句“無善無惡心之體”。善惡之別是因為我們受到了后天的習染,因為個人的喜好才有了善惡。
老天賦予我們那種光明善良的本性是沒有一點惡的,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把后天的習染逐漸的去掉,讓自己光明的本性煥發(fā)出來。這種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儒家提倡漸修。一點一點的修行,強其所不能,讓自己在向好的路上一步一步踏實的往前走,終點就是至善?!爸埂庇械竭_的意思,到達并停留在至善的狀態(tài)才是我們最終目的,也就是王陽明說的致良知。
這一段旅程說起來簡單,終其一生也沒有幾個人能做到??扇丝偸且蛑饷鞯姆较蚯斑M,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有意義。如果我們的目標和我們的能力是對稱的,那人生也就沒有了追求。就是要向著我們這種先天的本性前進,可能一生完不成這個目標,但閉眼的時候你也會無怨無悔。所以找回自己先天的本性是最難的。
傳習錄讀后感篇五
我以前問自己一個問題,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小道?如果有大道和小道,我要追求的是大道還是小道?現(xiàn)在來看這個問題比較低能。
就像小的時候視力檢查一樣。視力表就在那里,同樣的距離,有的人能看到倒數(shù)第三行,有的人能看到倒數(shù)第四行,眼睛好的可以看到倒數(shù)第二行。只能看到倒數(shù)第四行的人,就說這個視力表就這么多,我看到極限了。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所以看到視力表的大小也就不同。這就好比我們修行追求的真理一樣。真理就在那里,一動也沒動,它也沒有云山霧罩。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導致了我們找不到看不清。同樣的道也就不分精粗了。
我對精的理解就是我們用了多少的心,放了多少的心思在那個上面,很多人馬虎就是因為不用心。就像入師門修身一樣。同一時間拜入師門的,為什么到現(xiàn)在會有精進與不精進的區(qū)別?區(qū)別就在于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在這上面。我沒見過喜歡美食、自己號稱是個吃貨的人,卻自己不做飯,又不愿意下飯店的。他的心是在這里,他自然會用心。
傳習錄讀后感篇六
萬象森然時,亦沖漠無朕;沖漠無朕,即萬象森然。沖漠無朕者,一之父;萬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也不是很明白,有一回和師父喝茶的時候,師父講到了這一段。他舉了一個例子,讓我很容易的就明白了。舉例一棵蒼天大樹在長大之前,它的種子具不具備可以長成蒼天大樹的條件?肯定是具備的。但他一定能長成蒼天大樹嗎?不一定。因為還有后天的因素決定。也可以說每個人都具備成為圣人的素質,但為什么圣人這么少?是因為后天的習染把我們這種先天的本性都蒙蔽了。“人人皆可成堯舜”和“圣人必可學而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一段我們前面講過。
一是什么?一是萬物的初始。在什么都沒有的時候實際上就有了一的雛形。萬事萬物的道理就是精的母親。感覺說的像陰和陽一樣,陽里還有著陰,陰里還有著陽。生生不息,宇宙初成。無就是有,有就是無。無中生有,有中藏無。
突然對朱熹的虛靈不昧有了一種理解,是不是要通過打坐,在虛靈不昧的狀態(tài)當中去找到那個一?他的格物就是窮盡萬事萬物之理,是不是就要找到那個精?只能以后繼續(xù)理解消化。
傳習錄讀后感篇七
先生嘗謂:“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圣人?!?BR> 直初聞之,覺甚易,后體驗得來,此個功夫著實是難。如一念雖知好善惡惡,然不知不覺,又夾雜去了。才有夾雜,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的心。善能實實的好,是無念不善矣;惡能實實的惡,是無念及惡矣。如何不是圣人?故圣人之學,只是一誠而已。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在說誠,好多同門的日課也把每日修誠列入到了自己的修行當中。
更有意思的是好多同門都說每日做到了。那豈不是我們師門當中有好多的圣人?我認為這其中并不完全是自欺,而是好多的同門看不到自己的妄念和雜念。
很多時候我們把不正常過成了正常。如果我們真的可以讓自己的善念就像如好好色那樣,跟著自己的內心,那就真的沒有惡念了。這里說的惡念,并不是說要做什么壞事。就像上一篇王陽明講的那樣,只要不是善念就是惡念。
現(xiàn)在有很多時候我們的惡念都不是源自于別人,反反復復就是跟自己在捉迷藏。
現(xiàn)實生活當中又有多少人,因為自己的貪欲而摒棄了自己的初心?對惡沒有像如惡惡臭,就變成了所謂的聞香的不香,聞臭的不臭。就是混沌之人,說不上頑固不化,也是朽木不可雕。
圣人哪是這么簡單,如果這么簡單,那真的就是滿大街都是圣人了。作者:天礪。
傳習錄讀后感篇八
人的心本來就應該是定的,經常出現(xiàn)的心不定是因為想要的太多,受到后天的習染太嚴重。這些后天的習染都是來自于身體的欲望,和心的本體沒什么關系。
拜入師門之后,對“人定勝天”的這個成語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以前認為這就是一個口號,是鼓勵自己用的。這個“定”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起到的作用可是老大了,要是定不住,第一個就是容易動情,自己的情緒控制不住,思考問題就會有欠妥當,嚴重者甚至會破壞事情的進程;第二個就是容易逐物,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見別人好的都想要,就會心為物役;第三個是沒有主見,容易受各方面影響,覺得誰說的都對。
靜時心定容易,關鍵是有事情的時候,心還能定嗎?不能養(yǎng)成喜靜厭動的毛病,那樣就不是儒家的入世學說了。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堅決不能做“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人。
別人為什么會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因為這些人把知識學死了。讓別人認為只會動嘴兒,一到行動上就不行了。修身修的好壞必須用事實來檢驗,有事情的時候心依然是定的,這就說明我們修身到達了一定階段。
傳習錄讀后感篇九
心學不容易學!
我看很多給它評論員的文章:這一切的發(fā)生會不會是這種—理解不了你,我也不知道碰到同樣的事也不知道要怎么處理,所以反過來試圖用你給出的答案來解釋它,作為另一種形式的控制。就像我打不過你,反過來找理由找借口來說服自己,得出結論你很強。這不是學習心學。
有時候,我們會碰到政策,就是上面想讓你這么干,但是和你實際不結合。想哪樣干肯定死,不那么干,你會死,這分鐘你用用致良知的理論來,就是不干,你來試試,不一定完完全全致良知,不一定都不聽從自己的內心。那個對我有益,我可能就會采取它。這個過程看到內心是這么覺得,現(xiàn)實你又必須那樣,學問功夫就在這里,致良知不容易。
結合上面兩個:做還是不做,干還是不干。做有做的理,不做有不做的,干有干的理,不干有不干的理,這些理它都不在心外,是你決定要做還是要干。你心想干你腦子就會找出要干的理,你心想做就會找出要做的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那,什么對呢?我是做對還是不干對?這里所說的`對是達到心理的預期,你去做了,也達到心理的預期,這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無物;你去做了,沒有達到預期,這是知行合一,致良知(錯也是一個反饋),卻不符合天理。您看,又撤出天理來啰,心學不好學!
生有涯,知無涯。
用畢生的精力去追逐王陽明的心學,也追逐不到,是因為這個學問是他的。但我追逐我的內心,總會有那么一兩個能指導我,救我,那我就聽從它吧。這才是學心學。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
問:“知識不長進,如何?”
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上養(yǎng)來。后儒不明格物之說,見圣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
當一段時間學習不長進的時候,我也經常問自己這個問題,以前我給自己的回答是“還是不想”。我覺得自己的回答貌似有一些道理,王陽明的回答則更究竟,就是你找不到學習的本源是什么。
我們看到大樹的樣子,絕對不是它是小樹時,我們想到長大后的樣子。就像我們看現(xiàn)在的自己,你不會在幾歲時能想到今天的樣子。我理解就是生長的力量在一點點的改變著我們。“為學”也是有一種力量的,王陽明講這個力量就是修心。我反思自己,為學的目的是不是修心?目前來看本源是這個,只不過有時忘記了。雖然也在時刻提醒自己,但還是經常逐物。就是為學之心不真切。
如果對為學著急,就沒心思想別的,只能一門心思放在為學上。王陽明曾說過“主一”,方法是持敬。如果對為學不持有一個敬畏心,做事不專注,就會出現(xiàn)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然后自己還后悔,悔過又精進兩天,又重回懶散狀態(tài)。就這樣來來回回反復。我以前總是這樣,意識到自己偷懶的時候就立志,沒幾天就忘了,想起來又立志,就是古人說的“無知者常立志”,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根本上用功,控制情緒,向未發(fā)之中前進。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一
問:“程子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文霞鎼?,反不得謂之仁?”
這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一段,我曾經也有過類似的問題。儒家提倡“民胞物與”和“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是一個意思,那和墨子的兼愛又有何區(qū)別?我以前把一體和無差別等同了,但一體不一定是無差別。一個整體當中也是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區(qū)別的。樹最重要的部分是樹根,然后是樹干,然后是樹枝,最后是樹葉。愛是所有的愛的統(tǒng)稱,它包括對父母的愛,對他人的愛,對事物的愛。儒家為什么凡事都喜歡拿“孝”做比喻?因為我們選擇不了我們的父母,這是天注定的。既然是天注定的,那么這個關系就要靠著天理來維持。也就是我們最重要的關系,這個關系人人都有,我們不是孫悟空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大學》里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奔词故菒垡彩且幸粋€出發(fā)點的,這個出發(fā)點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只有做到對父母的'愛才可以向外擴展。墨子提倡的愛是無差別的愛,人人都一樣,這本身就違反人性。我對馬路邊老人家的愛,和對我父親的愛,不可能一樣。所以我們的愛是一體的,但因為關系的不同,重要度不同,愛也是有等差的。就像身體里面頭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四肢,所以修行就要從對父母的孝開始。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二
與佛教的超越輪回、道家的長生久視相比,早期的儒家在超世精神上缺少足夠的吸引力。儒家在早期更多關注現(xiàn)世的人際關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推己及人,克己修身以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信不少人都有一個錯覺,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便如日中天,從此走上人生巔峰。然而事實是自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土開始,直到北宋理學興起前,實際上是佛老盛行、儒家衰微的一個時期。佛教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很大的沖擊,以至于這期間發(fā)生三武一宗滅佛。
面對這種情況,首先扛起捍衛(wèi)道統(tǒng)大旗的是韓愈,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篇《原道》寫得著實精彩,但應對手段低劣了些,直接將佛教歸為異端,說不過就打,正謂是快刀斬亂麻。
繼任者是北宋五子,源于對《易經》的重新詮釋,并將原來閑散的富有超世精神的言論重新整合,通過重塑儒家,讓其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應對手段的確高明很多,通過借鑒學習佛老的優(yōu)點,同時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在超世精神上不落下風,兼具入世精神,所以更具吸引力。
只是走到南宋這里,新儒家在路線上發(fā)生分野,朱熹和陸九淵分別是理學和心學的代表人物,陽明先生走的是陸九淵路線,但自身理論要完備得多。心學和理學的異同,則在《大學》的詮釋上體現(xiàn)地比較明顯。
近期也重讀了下朱熹、呂祖謙的《近思錄》,相信大家對“存天理、滅人欲”和“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都耳熟能詳,以至于有些心里排斥理學。但仔細看心學根子上還是理學,《傳習錄》中很多議題都來自這本書,因此推薦大家也讀讀。
心學和理學,更像是看世界的不同角度,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發(fā)現(xiàn)居然還能這么玩。而且我相信,陽明先生是一個真正獲得精神自由的人。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三
卷上主要闡釋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的觀點。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陽明親筆寫的書信,除回答有關知行合一、格物說等問題之外,還講了王學的內容、意義和宗旨。卷下主要是致良知,體現(xiàn)了王陽明晚年的思想。作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傳習錄》是一本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書。其中包含儒學、理學、佛學、心學等多種學問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獨特的哲學觀點,即“致良知”學說。他倡導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認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我認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觀點,圣賢們教育人們知行,并不是簡單地教人們如何認識、如何實踐、其目的是要恢復知行的本體。知行如何分得開?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實踐;知識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領會了這一點,就應該明白,只說一個知,已經自然有行存在;只說一個行,知也自然存在。只有領會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會真的體會到知行的意義。這是需要不斷地磨練和自我反省才能夠了解的。王守仁這樣說的,別人教你終究不能領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鍛煉方式才能不斷進步和提高。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賢的大體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敘述罷了?;蛟S我們達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這樣的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我們也會不斷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判斷力都有所提高。在如今時代里,人對本源的的探索不斷減少,人的心里也不斷浮躁而趨向于物質。所以在如今的社會王守仁的精神看起來更加珍貴。
王守仁雖貴為圣賢,博覽群書,博學多才,屢立奇功。但為人謙虛而不焦躁,為人好學,其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有道是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人,在他看來,在于態(tài)度而不在于才能也。引用其中一段話:“同朋友相交,一定要互相謙讓,就會得到好處;而互相攀比,互爭高低則只會受損”。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fā)病”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很多,但能做到的人卻很少。王守仁的許多言語都是人的生活中的道理,樸實而又精深,王守仁正是因為這些近乎完美的素質成就了他的功勞,而他也無私的將這些想法觀念傳播給他人,而現(xiàn)今社會的“雞湯”和他比較實在不知所云。他的精神正是他一生理念的體現(xiàn),其:“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的一生都對得起“為善去惡”這四個字。他的人性的觀點難道不可以被我們借鑒嗎?王守仁,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高尚的人,圣人之名,當之無愧。所以,王守仁的精深,更需要我們現(xiàn)代人的傳承與堅守,對這個幾百年前的人物,我們應該向他致敬!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四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BR> 從這一段來看,路程對于陽明心學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徹。如果沒學國學,我也認為一心一意就是專一,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不被外界左右影響,這就是專一。王陽明從一個反向的例子告訴我們并不是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就是專一。
幾天前的修身訓練,師父反復強調的就是專一專注。想專注必須持敬,對人有恭敬心,對事有敬畏心。做壞事的時候你會有敬畏心嗎?不會。只要你把心放在外在的事物上,就都叫逐物。
現(xiàn)在的社會發(fā)展的太快,新鮮的事物、我們沒有接觸過的事物數(shù)不勝數(shù),如果我們被每一件事物牽著鼻子走,我們就沒有了自我。每一天都需要接觸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如果你的心跟著每個人走,跟著每個事走,你就會心為物役。這些都是王陽明說的“枝枝葉葉外頭尋”。向外界去找一個答案,想獲得外在的肯定。外在的事物對心的影響都屬于后天的習染,這都是人欲。我們的修行就是要存天理,去人欲。讓天理浮現(xiàn),我們才能致良知。尋找天理的這個過程,堅持不懈的修行,不斷的自我完善,才叫“主一”。
這一點我沒有完全做到,雖然道理明白,可放在自己身上有很多時候在自我安慰,這都是自欺。還是我們對于內心真正的認知缺乏動力,空有一個向好的決心,實際行動跟不上。換個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入師門就是讓我們去尋找明德,尋找天理,師父把這條路已經明明確確的指給我們,但依然有很多人入師門之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甚至有很多人中途退出。是他們沒想明白,還是他們做不到?其實做不到就是沒想明白,沒想明白也就做不到,人生也就不會如意。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五
問孟子言執(zhí)中無權猶執(zhí)一。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隨時變易,如何執(zhí)得?須是因時制宜,難預先定一個規(guī)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將道理一一說得無罅漏,立定個格式,此正是執(zhí)一。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自己不管做什么的時候,都需要找一個模板。這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那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都想向成功人士學習,復制粘貼。大到企業(yè)管理,小到與人對話,都想讓自己找一個最好的模板套進去,就可以萬無一失。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是。如果什么都可以設定好,什么都可以套用、引用,那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方程式的世界,我的人生就是一個定向的人生。
從儒家的十六字真言開始,中庸之道一直都是儒家修行的準則?!吨杏埂防镏v君子而時中,孟子用易來形容中庸之道。易就是變化,不斷的變化就是中。我覺得孟子用權衡來形容中更有畫面感。權衡就是秤和秤砣,我在秤的一邊,另外一邊的事物可能是我們接觸的人,也可能是我們需要辦的事。王陽明說事變只在人情當中,那歸根結底還是人。我和父母的相處的時候,我會根據父母的重量,把秤砣調到一個平衡的位置。我和愛人相處的時候,愛人和父母是不一樣的,所以我的'秤砣還要繼續(xù)的調整,以達到我們倆之間的平衡。我和朋友之間的相處又不一樣,每一個朋友都是不同的,所以要不停的去調整我秤砣的位置。同一個人因為環(huán)境、時間的不同,秤砣也需要做出適當?shù)恼{整。比方說我和愛人的相處,沒有事情的時候、愛人高興的時候、愛人生氣的時候、愛人有工作忙的時候更簡單的說,就是愛人每一種情緒變化的時候,我的秤砣都要調整位置。
千萬不能執(zhí)著于去追求中,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妥當,與每個人相處得當,就是做到了中。怎么能做到妥當?就是讓天理去替我們做決定。天理從哪來?天理就是老天賦予給我們先天美好的本性,所以也可以說天理就是中。只要我們能尋找到先天的明德,使之煥發(fā)光明,我們就能做到中。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六
陽明四句教,引導圣人之路。
世界觀:無善無惡心之體。世界觀解決的是人與天地自然、人與宇宙的關系。宇宙萬物,本無善惡,有善惡之分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你心里有善惡美丑,你就會看到善惡美丑。比如,下雨天有人會感到煩心惱火,有人會感到浪漫愉快。但是下雨就只是下雨,下雨這個現(xiàn)象本沒有善惡美丑。心外無物者,可海納百川、包容一切。
人生觀: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生觀解決的是我與我的關系,我與我的矛盾。我們之所以會主觀感受到善惡美丑,那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欲念做祟,我們有自己的個人主觀的好惡、愛憎。比如,有人買了某只股票不漲,就罵市場、罵公司。賠錢就喜歡找外部原因,比如什么監(jiān)管不嚴,造假多,莊家操縱,巴拉巴拉的,就是不怪自個兒沒風控能力。這就是因為受到了自我的執(zhí)念干擾。因此,正確看待事物,實事求是者,不能太主觀、太情緒化。戰(zhàn)勝自己,指的就是解決我與我的矛盾、我與我的周旋,與自己和解。
價值觀:知善知惡是良知。解決的是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社會的關系,我與族群的相處智慧。我們存活于世,都有社會屬性,良知告訴我們,親情、友情、愛情,是最基本的人性。良知是內心的最高指引。我們遵循什么樣的是非判斷,作出什么樣的貢獻,就是價值觀指導下的人生智慧。比如,我們愿意為家人、愛人、朋友去拼搏,這就是基本的人性本善。
方法論:為善去惡是格物。最后說的是方法論,即,行動指南。致良知,要在事上煉、心中磨。工作即修行。生活中、工作中,一心為公,處處為善去惡,良知清澈、此心光明。
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價值。??旎钍钦婀Ψ颍S心所欲不逾矩。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七
我們常說,心靈,如同一間房;而眼睛,如同一扇窗。
試問自己,多久沒有“充電”了,即使“充電”,也是偶爾的一瞬間。夜晚,說好的,靜下心來,好好的看一本書;可電視劇一響,忍不住在客廳里看電視。說好的不玩手機,又一次拿上自己的手機刷上了朋友圈。
這個社會,誘惑太多。常常在想,科技導致了我們精神文明的墮落,還是是一種屬于文明進步的標識。回想起孔子那個年代,一無所有的顏回,活的是那樣的灑脫。五柳先生,一碗酒,就可以呼朋喚友。做事論道。有些上班的前輩們常常在說五十年代的事情,那個時候物質生活還不如現(xiàn)在富裕,然而他們卻說,那時候的人,真好。
是社會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社會?,F(xiàn)在的'我,坐在書桌前。關閉于外界的一切渠道,安安靜靜的看著書。想起古人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讓心靈,進行一趟遠游。
有時候,書是最好的遠游方式。翻看一本書,像似云游九州,上可摘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所以,我選擇在晚上,安安靜靜地泡上一杯茶,開啟一盞昏暗的燈,我要去泛黃的歷史中去遨游。在這里,我的心,得到了歸宿,找到了寧靜的港灣。
若您看到我在看書,麻煩您,別打擾我,因為那是我心靈停留的地方。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八
我覺得這句話主要的理解就是應該在這個“先”字。我們怎么理解這個“先”。我的理解是王陽明先生說這句話的前提應該是在愿景上。
也就是說,我們在樹立愿景的時候,不能以物質利益為目標。但是在實際生活當中,我們需要先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畢竟我們不是孤身一人,我們需要贍養(yǎng)父母,我們需要娶妻生子,我們需要進行應有的社交活動,這些都是需要物質作為基礎的。儒家本來就是入世的學說,如果直接把門檻提到高階段,接受的人就寥寥無幾。溫飽都解決不了,又如何談陽春白雪。
畢竟我們沒有顏回那樣的心性,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還能不改其樂。實際上也是在解決我們的后顧之憂。修身直接的顯現(xiàn)就是齊家,家都齊不明白,又何談治國、平天下,又何談止于至善。王陽明的愿景是讀書學做圣賢,我的愿景就是學王陽明讀書學做圣賢。不急于求成,它需要我去累積生命中的每一刻。千里之行始于跬步,一步一個腳印走吧。
傳習錄讀后感篇十九
唐詡問:“立志是常存?zhèn)€善念,要為善去惡否?”
曰:“善念存時,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惡,更去何惡?此念如樹之根芽,立志者長立此善念而已。‘從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處?!?BR> 以前沒想過立志是要存善念,這個還用立志嗎?如果不立善念的志,就不會時時想著善念這個事。想起來去行個善,想不起就不去管它,這就是平常人。修行就像種樹,善念就是種子,有了根基才能長得更高。沒有善念的人生就像荒草,雜亂無章。
只要種子有了,就是長的快慢的問題了。肥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我們的修行就是,時刻提醒自己有這個善念,并且讓這個善念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沒有善念,惡念才會出現(xiàn)。有了善念,惡念就進不來了。善念就是天理,天理直指人心。惡念是在沒有善念的時候才出現(xiàn)的。只要你心中這個善念一直都在,就像種子早晚會長大一樣。
這里的善念是種子里的部分,并不是說在人生當中只要有善念就沒有惡念了。立志的時候,只要想著善念,惡念就進不來,又何談去掉一說。也可以換個角度理解,自己立的志向,不能是違背社會普世價值觀的。長到成熟階段才是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后面應該還有,是什么就不知道了,希望自己可以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