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范文(16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為了達到特定教學目標而編寫的一種指導性文件。教案的編寫需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一
    教學目標:
    1.明確本文運用豐富的材料來說明人與鳥、魚、獸的關(guān)系;理解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
    2.體會本文生動的描寫和精辟的議論相結(jié)合的語言,理解作者在人與自然關(guān)系上的理性思考。
    教學設想: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讀書方法逐步深入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簡介作者。
    2、字詞檢測、檢查預習。
    給劃橫線字注音:
    棲息鵜鶘抿老鴰碩大肆無忌憚嬉戲圍剿。
    3、通讀全文,想一想,“都市精靈”指的是什么?
    二、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讀一讀,想一想,文中共寫了哪些可愛的動物?它們在哪些城市?它們的生存狀況怎樣?請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寫。(在課文中圈畫)。
    動物名稱所在城市生存狀況。
    3、都市動物對于城市生活有哪些好處?
    三、閱讀感悟理解方法。
    2、由此你能看出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來表達豐富情感的?
    3、那么通過這些對比作者想表達一種什么觀點?
    四、賞析閱讀咀英嚼華。
    跳讀課文。文中作者對城市動物作了生動的描寫,找出富有特色的描寫朗讀并進行賞析。
    五、探究學習,增強意識。
    2、珠圓玉潤:請同學們?yōu)楸Wo我們可愛的小動物寫一條有創(chuàng)意的標語,號召人們保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
    例如:沒有交易,才有和諧。
    六、課堂小結(jié)。
    七、布置作業(yè)。
    1、同步練習99頁基礎知識。
    2、對一種小動物活動進行觀察,寫一篇描寫動物的片段。
    韓嵐嵐。
    [都市精靈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八年級上冊)]。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二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己亥雜詩》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五、古文、古詩詞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達了與知己的惜別之情,體現(xiàn)出高遠的志趣。
    1、“風煙”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濕荒遠,上任路途的艱險?!巴睂⑾喔羟Ю锏木┏呛褪翊?lián)系起來。
    2、頸聯(lián)寫出了友誼的哲理,真正的友誼是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無所不在的。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情厚誼的不朽名句。
    3、這首詩不同于其它送別詩,開辟了送別詩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字里行間體現(xiàn)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
    《己亥雜詩》。
    1、“浩蕩”形容愁思無窮無盡。
    2、一、二兩句抒寫了詩人辭官離京時憂慮、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2、三、四兩句運用新奇的比喻,詩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表達了詩人對理想和信念的執(zhí)著的追求。
    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zhuǎn),由抒發(fā)離別之情轉(zhuǎn)入抒發(fā)報國之志,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xiàn)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guān)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人琴俱亡》。
    (一)字詞解釋。
    1.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
    俱,副詞,表范圍,都。篤,(病)重。而,表承接,不譯。
    2.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
    何以,即“以何”,為什么。
    3.語時了不悲。
    語,動詞,說話。了,完全。
    4.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索,要。奔喪,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喪事。
    5.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diào),擲地云。
    素,向來,一向。琴,動詞,彈琴。徑,直往。既,已經(jīng)。
    6.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慟,痛哭,極度悲哀。良,很。亦,副詞,也。卒,死。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三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劉霞。
    一、導入新課。
    你家有散步的習慣嗎?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一定會很溫馨,很甜美,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他們一起去做一次心靈的散步,去感受這個四口之家濃濃的親情。
    二、巧換題目。
    請同學們邊聽課文朗讀錄音,邊看課文,并思考這個問題:請根據(jù)你對課文的理解為文章另擬一個題目,并說說理由。
    三、品賞親情美。
    同學們的題目各式各樣,可是有一樣是相同的,那就是我們都從文章中感受到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請同學們再細讀這篇散文,談談你眼中的這一家是這樣的?品賞親請美。
    請你給這個家庭及家庭中的四個成員分別加一個修飾語(概括人物的品質(zhì)和性格),并說出這樣加的依據(jù)。
    (孝敬體貼、關(guān)心母親)的“我”
    (愛護小輩、信任兒子)的母親。
    (活潑聰明、非常懂事)的妻子。
    (溫柔賢惠、愛護兒子)的兒子。
    同學們的發(fā)言都很精彩,不管是文章中的哪一個人物都值得我們稱許,這個家庭,這三代人都是我們?yōu)橹w慕的,在他們出現(xiàn)分歧的時候,“我”聽母親的;母親聽孫兒的;妻子聽“我“的;兒子聽“我”的。那么究竟聽誰的呢?--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說,是“愛幼”;對子女來說,是“尊老”。
    四、品讀語言美。
    我們喜歡這篇文章不僅因為喜歡這家人,也喜歡這篇散文清新雋永的語言,請同學們根據(jù)以下提示找出你喜歡的語句,做好點評。
    (1)含蓄美:(找出你認為含義豐富的句子)。
    (2)對稱美:(找出前后對稱,形式整齊勻稱的語句)。
    (3)景物的烘托美:(找出文中描寫景物的語句進行賞析)。
    老師做一個示范,我選擇一句具有“對稱美”特點的句子進行賞析。
    “他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小時候很聽他的`話一樣?!?BR>    賞析:我小時候是一個乖孩子,很聽母親的話;母親現(xiàn)在老了,而我已人到中年,母親很尊重我。母子之間互相尊重,相處和諧,充滿骨肉之情。
    五、尋找親情美。
    “散步”在緩緩的進行著,作者的筆尖蘸飽了情感,親情在字里行間不經(jīng)意的流淌著。看到別人一家人溫馨和諧,互敬互愛,想必同學們心中也撥起了感情的弦。我們也來尋找身邊的親情,再次感受親情美。可任選以下的任務完成:
    (1)談談自己家里與親情有關(guān)的真實、具體的小事,并告訴大家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2)以親情為主題,發(fā)一條短信,寫一段50字以內(nèi)的溫馨短語,把它發(fā)給你的親人。
    (3)你覺得作為孩子,能為父母盡孝心的方式有哪些?
    六、教師小結(jié)。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數(shù)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畢淑敏《孝心無價》)。
    老師在備課的時候有感而發(fā),根據(jù)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擬了一副對聯(lián):
    上聯(lián):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lián):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
    橫批:相親相愛。
    把這副對聯(lián)送給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和老師,祝大家家庭美滿,闔家幸福!最后就讓我們在這首《相親相愛》的歌聲中結(jié)束今天的學習。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四
    古詩四首(教案設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1.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領(lǐng)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2.了解詩人的身世、創(chuàng)作背景等,準確把握詩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誦四首古詩并加以背誦。
    學習重點:理解詩歌內(nèi)涵,準確把握詩中的愛國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設想:這四首詩都表達了每位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學習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自主的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體味詩中的愛國深情。
    課前學習:
    1.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疑難,熟讀詩歌。
    1.出示話題“愛國”,圍繞這一話題,自由發(fā)言,說自己想說的話。
    2.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愛國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由此導出詩人及詩題)。
    二.聽詩中的深情。
    1.播放四首古詩的配樂朗誦,感受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聽兩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節(jié)奏等,要求學生邊聽邊作好標記;第二次重在感受詩的情感氣勢。
    2.談聽后初感,確定每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春望》(憂傷)、《泊秦淮》(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悲愴豪壯)、《過零丁洋》(慷慨悲壯、正氣凜然)。
    3.自由朗讀,加以體會。
    4.齊讀感受。
    三.說詩的故事。
    1.說詩人與詩第一次小組合作交流。內(nèi)容可以是:詩人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寫這首詩的?詩人當時的境遇如何?詩人的哪些經(jīng)歷與本詩有關(guān)?你覺的他是怎樣一個人?再推薦代表作全班交流,師作必要補充。
    2.敘詩中情景第二次小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書及課本注釋,一起討論理解詩的內(nèi)容;再走進詩人所處的時代,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轉(zhuǎn)換角色,把自己當作詩人,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詩中情景,發(fā)出內(nèi)心感慨。
    選出最具詩人氣質(zhì)的同學作代表作全班交流。四.詩中情感1.跟著配樂朗誦,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1.選擇你最喜歡、最欣賞的一首,寫下自己的感受。2.收集其他各個時期的愛國詩篇,加以背誦。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1.反復誦讀,進一步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2.品味詩中字里行間的愛國深情,提高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3.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引發(fā)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情思。
    教學重點:嘗試詩歌鑒賞,提高品賞能力。在語文活動中,拓寬知識鍛煉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質(zhì)。
    教學設想:本課教學分兩部分:“品賞”以學生自讀思考為主,降低鑒賞難度,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養(yǎng)成邊讀邊思邊記錄的讀書習慣。“活動”重在積累并延伸課本知識,在自由的,有組織的活動中,調(diào)動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激發(fā)情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課前準備:1.從《唐詩鑒賞詞典》《宋詩鑒賞詞典》等工具書,或網(wǎng)上查找有關(guān)四首詩的鑒賞文章,自行組織閱讀。
    2.以組為單位,收集其他愛國詩歌,加以背誦。
    教學流程:
    一.檢復導入1.抽查四首詩的背誦情況。2.概括四首詩的共同主題:深深的愛國情懷。
    二.品詩中深情這四首詩都寫于國家危難之時,詩中蘊涵的是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思考:詩中何處最能體現(xiàn)這一深情?(提示:可以從重點的字詞、有名的詩句入手)。
    1.自由朗讀,邊讀邊思,結(jié)合課前相關(guān)資料的閱讀,在書旁寫下自己的看法。
    2.全班交流《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盀R”“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zhàn)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嘆?!恫辞鼗础窡熁\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個“寒”字,不但讓人想到時只深秋,更在心頭掠過一絲寒意。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詩人指責商女,其實是一種曲筆,真正該汗顏的是座中那些點歌的人。足見詩人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詩人當時的處境:年老久病,無所作為。但“不自哀”則引出詩人對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現(xiàn)實轉(zhuǎn)入夢境,自然而巧妙,滿腔愛國熱忱化為豪壯的詩句?!哆^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與遺憾!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寫國家與個人的命運?;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來抒寫詩人的憂慮不安,孤苦伶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激勵人心的議論表現(xiàn)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有新意有創(chuàng)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三.語文活動--愛國詩歌賽詩會全班分成四組,以積分的形式展開比賽。賽前確定評委。1.讀詩每小組推選代表,有感情地朗誦四首詩中的任一首。
    2.背詩以搶答形式進行內(nèi)容為同學課前收集的詩歌。主持人出詩題,先背出者得分。
    3.賞詩在自己所收集的詩中,選擇一首群策群力,作出評點。
    4、習詩如今我們的祖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國家日益強盛,人民團結(jié)奮進,在這樣和平安定的年代里,你肯定更愛我們的祖國,請作詩一首,抒發(fā)你內(nèi)心的愛國情懷。
    5、表揚優(yōu)勝,鼓勵失敗四、課外延伸各小組出一期“愛國詩歌”的手抄報,在班級中加以展示。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五
    學習目標:1、能說出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頌揚我們民族美好情操之志的文章主旨。
    2、學習作者狀物的形神兼?zhèn)洹?BR>    3、品位本文形象生動、準確凝練的語言。
    課前學習:1、積累文中的字詞,劃出文中描寫生動的地方。
    2、了解作者寫作背景。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2要求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生詞,并嘗試歸納各段段意。自由朗讀,板書生字詞和各段段意。
    3指導學生準確概括段意的方法,如抓住中心句,或關(guān)鍵字詞。思考,作批注。
    4組織評價交流、評價。
    5問題設計:根據(jù)各段段意,你能理出作者的寫作思路嗎?(包括描寫順序)交流、評價。
    二、比較閱讀,賞析課文語言,探究課文主旨。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創(chuàng)設:出示對石榴的介紹,引導學生與課文語言進行對比。教師提供語言賞析示范。比較閱讀,品味語言,根據(jù)示范作批注。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有針狀枝,葉對生,倒卵形或長橢圓形,無毛。夏季開花,花有結(jié)實花和不結(jié)實花兩種,常呈橙紅色,亦有黃色或白色。
    2組織交流、評價,引導學生也要注意說明語言準確的特點。組內(nèi)交流,討論。
    3問題設計:作者為何對石榴花獨有情鐘?請找出文中的關(guān)鍵句并結(jié)合寫作背景談談看法。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明確課文托物言志的主旨。劃出文中的關(guān)鍵句。補充寫作背景。
    三、遷移訓練。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布置任務:下面是兩個寓理于物的例句,請你另選一件物品(例如“鏡子”、“風箏”……),寫一個既符合物品特點,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練習、交流例句:(1)蠟燭: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淚多命短。(2)月亮:正因為有圓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鏡子:風箏:
    課后學習:1.摘錄文中狀物形神兼?zhèn)涞恼Z句并背誦。
    2.課后練習三。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六
    學段:初中學科:語文。
    版本:蘇教版八年級下冊單元:第五單元。
    學習目標。
    1、閱讀課文,感知大意;反復誦讀,體會親情。
    2、勾畫批注,品味語言;讀寫結(jié)合,體驗深情。
    教學過程。
    模塊一:明確目標。
    教學板塊1:導入。
    老師出鏡同學們,正式上課前,問大家一個小問題:你經(jīng)常和家人一起散步的嗎?你和家人一起散步時,有什么獨特的感受嗎?我們先來看一張照片,再一起來談談。
    ppt1家人散步圖。
    ppt2課題與作者。
    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的主要學習目標是--。
    ppt3。
    學習目標。
    1、閱讀課文,感知大意;反復誦讀,體會親情。
    2、勾畫批注,品味語言;讀寫結(jié)合,體驗深情。
    模塊二:整體感知。
    教學板塊2:聽讀課文,感知大意。
    ppt4作家莫懷戚一家三代人也去田野散步,看似一次平常的散步卻有它的特別之處。
    ppt4聽讀課文,請你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現(xiàn)場教師組織學生聽錄音,談感受,時間約4分鐘)。
    ppt5剛才同學們的感觸非常真切,正如大家所說的,這是--。
    ppt5一個尊老愛幼、相互體諒、祖孫三代和睦相處的幸福之家。
    教學板塊3:重擬文題,理解文意。
    ppt6。
    為了更深入的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老師給大家提幾個學習建議:首先--。
    建議你這樣理解文意:
    試給文章再擬一個標題,并說明你擬的標題能夠表示你讀出了課文的味道。
    提示:要抓住三代同行的關(guān)鍵詞。如,: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現(xiàn)場教師組織學生閱讀課文,時間約4分鐘)。
    ppt7同學們的思維火花迸射,一定擬出了不少精彩的文題,這里老師也提供幾個大家參考。
    如:幸福的家庭親情無邊。
    分歧大路小路。
    責任背起整個世界。
    春意呵護。
    生命,生命小事情深。
    選擇溫馨瞬間。
    ppt7當然要說本文的標題,還是“散步”好:它簡明,準確,含蓄,有情致,有畫面感,有故事味。老師讓大家擬標題,意思是讓同學們更深入地理解課文,進一步體會標題的妙處。
    本文的標題。
    簡明,準確,含蓄,有情致,有畫面感,有故事味。
    模塊三:體會感情。
    教學板塊4:反復誦讀,體會親情。
    ppt8這是篇美文,很值得美美地讀。老師也給大家提幾個建議--。
    建議你這樣朗讀課文:(1)中速、深情地朗讀課文,好像作者寫完文章后欣賞自己的作品一樣。(注意要面帶笑容)。
    (現(xiàn)場教師組織學生按要求進行朗讀。時間3分鐘)。
    ppt9剛才大家讀得認真,下面我們再選部分內(nèi)容來讀。
    建議你這樣朗讀課文:(2)讀好文中的波瀾,好像你一個人在扮演著故事中的幾個角色一樣。
    ppt10剛才很多同學練讀時聲情并茂,值得表揚。
    建議你再這樣朗讀課文:(3)朗讀課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帶著深深的體會給人家作示范朗讀一樣。
    (現(xiàn)場教師組織學生按要求進行朗讀。時間3分鐘)。
    ppt11這篇文章的朗讀,主要要注意這樣一些朗讀的感覺:速度感,情節(jié)感,重音感,意味感?,F(xiàn)在請哪位同學來示范朗讀,做一下小老師。同學們聽后要展開評價。
    課題圖片。
    (現(xiàn)場教師組織學生按要求進行朗讀。時間3分鐘)。
    模塊四:品味語言。
    教學板塊5:美點追蹤。
    ppt12好的語言不僅要好好讀,更要好好地品。
    建議大家這樣來品味語言:自由讀課文,采用圈點法劃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大聲朗讀出來,可動筆寫寫這些句子好在哪里。
    先讀句子,再把你的理解講給大家聽。
    (現(xiàn)場教師組織學生按要求朗讀并作批注。時間10分鐘)。
    ppt13同學們的點評很精彩,在內(nèi)容方面,老師把它們分成幾類供大家參考。
    第一、寫景的句子。
    --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第四段)。
    (通過初春秀色的描繪,表現(xiàn)了春天蓬勃的生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會獲得新的活力)。
    --描寫母親所看到的小路遠處的景物(第七段)。
    (這句話描繪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內(nèi)涵,點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現(xiàn)了母親充分理解孫兒愿望的內(nèi)心世界。)。
    ppt14。
    第二、傳情的句子。
    --“母親本不愿出來的……便去拿外套?!?BR>    (寫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態(tài),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罢驗槿绱恕币痪渫嘎读恕拔摇钡奈幕摒B(yǎng)。)。
    --“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這句話寫母子關(guān)系,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
    ppt15。
    第三、哲理性的句子。
    --兒子突然叫起來:“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BR>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ppt16在句式方面,還有一些對稱的句式,互相映襯,富有情趣,請同學們找出來,體會它們的對稱美。如“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現(xiàn)場教師組織學生按要求找對稱句。時間2分鐘)。
    ppt17這些對稱的句子大家找到了嗎?
    第四、對稱的句式。
    --有的濃,有的淡。
    ____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ppt18說到這篇文章語言的欣賞,我們可重點關(guān)注“句子”。要品味它們的造型美、用詞美、情趣美、蘊意美。要感受到它們對我們心靈的熏陶。在我們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時候,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吟誦文中最后一段。
    深情地吟誦文中最后一段。
    品味句子的造型美、用詞美、情趣美、蘊意美。
    (現(xiàn)場教師組織學生按要求朗讀。時間2分鐘)。
    模塊五:體驗深情。
    教學板塊7:明確作業(yè)(時間約1分鐘)。
    ppt19優(yōu)美的文字,深情的朗讀,道出了人世間的至美親情,同學們,
    課后習作:父母和子女是親情的最大擁有者,讓我們拿起筆來,書寫我們的家,書寫我們的親情。寫出溫馨,寫出溫暖,寫出溫情。
    題目《的愛》。
    老師出鏡《散步》一課我們就學到這了,愿祖孫三代散步的美好畫面永駐我們心間,愿與家人一起散步成為大家一種經(jīng)常的生活方式。同學們,再見!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七
    一、單元教學目標:
    1、感受和體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發(fā)的情懷,并在品讀中陶冶情操。
    2、理解課文所寫事物外在特點與內(nèi)在特點的關(guān)系,以及物與情的關(guān)系。
    3、學習課文根據(jù)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點寫景的主要方法,培養(yǎng)帶著感情觀察事物,并在觀察中把握事物特點的習慣。
    4、在誦讀中提高品味優(yōu)美語言的能力,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
    5、掌握聯(lián)想的基本方法,學會在寫作中適當?shù)卣归_聯(lián)想,通過聯(lián)想豐富寫作的內(nèi)容。
    6、在跟別人交流思想時,能夠圍繞話題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單元課時安排共14――15課時。
    課本整體感知單元整體學習1課時。
    《海燕》2課時。
    《白楊禮贊》及學生自薦課文2課時(也可放在課外進行)。
    《石榴》1課時。
    《紫藤籮瀑布》及學生自薦課文2課時。
    《竹溪記》2課時。
    誦讀欣賞1課時。
    寫作3課時。
    口語交際1課時。
    單元小結(jié)1課時。
    三、教學設想。
    自然萬物,不僅孕育了我們的生命,而且給予我們許許多多人生的啟示。高爾基從“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驅(qū)的無畏無懼,茅盾從“白楊樹”聯(lián)想到“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寫“石榴”謳歌了民族氣節(jié)和高尚情操,宗璞從“紫藤籮瀑布”中感受到勇氣和信心……我們學習這個單元,就是透過大師的文章,感受大師的情懷,使我們對生活有更豐富的解讀,對人生有更深刻的領(lǐng)悟。
    本單元的重點、難點:一是對象征的理解,要引導學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領(lǐng)會事物的象征意義,防止牽強附會。二是品味語言,提高學生賞析語言的能力。所以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是教好本單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同時,讓學生收集有關(guān)歷史資料,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以及大量閱讀同題材作品,都可以幫助學生很好的學習本單元。
    第1課時起始課。
    總結(jié)回顧。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并明確任務:共同總結(jié)期末考試的得與失聽講。
    3組織交流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教學反思。
    共同走進八年級(下)語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3組織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交流。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1、課外閱讀運用象征、聯(lián)想手法所寫的散文作品。
    2、選擇校園中的一株你所喜愛的植物,帶著感情觀察它的生長過程及生長環(huán)境,并做好觀察筆記。
    第2課時《海燕》(一)。
    學習目標:1、介紹背景知識。這是學生理解課文深刻含義的前提。
    2、讀準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在誦讀中把握這首散文詩的結(jié)構(gòu)。
    4、能用準確的語言歸納出海燕的性格特征。
    課前學習:了解俄國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爭情況以及作家和作品的發(fā)表情況。(要求用簡潔的語言對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4][5]。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八
    學習目標:1、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理解文章內(nèi)容。
    2、說出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體味人生,感悟生命。
    3、結(jié)合具體詞句賞析語言。。
    課前學習:1、查字典,自行解決課后生字;查閱作者生平資料,了解文章寫作背景;熟讀課文。
    2、復習《幽徑悲劇》中描寫紫藤籮的段落。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3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思路(賞花、憶花、悟花)。
    二、精讀課文,賞析語言,體悟感情。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3選擇你喜歡的段落,反復朗讀,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朗讀。
    三、對比閱讀,拓展思維。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九
    一、教學理念:把研究性學習和語文教學相結(jié)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議論文的三要素。
    (2)把握分析議論文的方法。
    (3)理解并背誦經(jīng)典名句。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共產(chǎn)主義精神,學習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式的人。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學習白求恩的共產(chǎn)主義精神,理解紀念白求恩的意義;背誦、理解名句含義。
    2、難點:
    掌握議論文的要素;學習本文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過程:
    課前預熱:根據(jù)課前發(fā)的資料,以“我所認識的白求恩”為題,談談自己對白求恩的了解。
    一、整體感知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明確議論文中記敘的特點。(默讀課文,思考并試著解決以下問題)。
    1、為什么要紀念他?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畫出文中對白求恩進行介紹的內(nèi)容。
    2、作者寫文章紀念白求恩,除了要表達對白求恩的懷念外,還有什么目的。
    3、學習白求恩的什么呢?(請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二、課文講解。
    研讀第一部分。
    1文章開頭是從哪些方面對白求恩同志進行介紹的?有什么作用?
    2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他身上最本質(zhì)的東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話回答。
    3文章是怎么論證白求恩身上最本質(zhì)的東西是國際主義的精神,是共產(chǎn)主義精神的?
    --引用了列寧的話來進行論證的'。(引用論證)。
    4.我們中國共產(chǎn)黨員如何學習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的精神?
    研讀二、三部分。
    1第二段文字可分為三層,應該如何劃分?
    2每一層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3白求恩同志共產(chǎn)主義精神的第三個方面是么?為什么這一部分內(nèi)容寫得少?
    4在二、三段中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的?說說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
    5第二段哪些話是正面介紹白求恩?哪些話是側(cè)面介紹?側(cè)面介紹有什么作用?
    三、品味語言:
    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舉例說明。
    l用設問句,引起讀者的注意。
    2用雙重否定句,加強肯定的語氣。
    3用排比句,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板書設計:
    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列寧主義--國際主義品格。
    (敘)(議)。
    醫(yī)療為職業(yè),醫(yī)術(shù)高明----見異思遷,鄙薄技術(shù)--精益求精。
    (敘----議)。
    陳宇。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十
    第1課時《海燕》(一)。
    學習目標:1、讀準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能分析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及海燕的形象。
    課前學習:了解俄國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爭情況以及作家和作品的發(fā)表情況。(要求用簡潔的語言對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童年的朋友》,聯(lián)系舊知,初步熟悉作者的情況。出示文字,請學生思考:這句話寫得是誰?是誰寫的?今天我們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大家會領(lǐng)略到別樣的風味。傾聽、思考、回答、并簡介作者。例句:1、她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堅固的雪白的牙齒,雖然黑黑的兩頰有許多皺紋,但整個面孔仍然顯得年輕,明朗。2、她腰彎得幾乎成為駝背,肥肥胖胖,可是舉動卻像一只大貓似的輕快而敏捷,并且柔軟得也像這個可愛的動物。
    2播放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認真聽讀,注意停頓指導學生朗讀,參與評議。聽朗誦做標記。學生自由朗讀。選擇自己最有把握的一節(jié)讀給同學聽,并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同學評議。
    3問題設計: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說說這是一只怎樣的海燕,要求盡可能說得完整。學生或獨立完成,或三兩人討論完成。
    4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二、局部精讀,品味詩歌畫面。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問題設計:(1)文章為海燕的出現(xiàn)設置了怎樣的環(huán)境,有什么作用?劃出描寫環(huán)境的句子,理清三幅畫面。思考環(huán)境描寫對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2問題設計:(2)海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怎樣?圈點勾畫描寫海燕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的字、詞、句進行賞析。
    3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課后學習:1、反復朗讀課文。2、課外閱讀同題材作品。
    第2課時《海燕》(二)。
    教學目標:1、能說出對比襯托的作用。
    2、理解課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征內(nèi)容;理解課文中的象征寫法的作用。
    3、培養(yǎng)學生朗誦的能力,通過朗誦進一步體會作者對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熾烈的戰(zhàn)斗情緒。
    一、精讀課文,感悟體驗。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復習導入: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nèi)容。學生思考、回答。
    3教師引導討論,指導學生閱讀頁下注釋(1),補充介紹寫作背景,并在此基礎上,引出“象征”這一名詞,并由學生最后歸納出文中各事物的象征意義。理解象征手法聽講、介紹寫作背景,歸納各事物的象征意義。
    二、質(zhì)疑解難,拓展延伸。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鼓勵學生提出課堂上仍未解決的問題質(zhì)疑、交流、解答。如修辭手法的作用、象征與比喻的區(qū)別、破折號的作用等問題。
    2適當擴展聯(lián)想,加深對象征手法的理解青松--鮮花--練習、交流。
    三、再讀課文,提升水平。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組織開展小小朗誦會自薦或推薦同學朗讀表現(xiàn)優(yōu)異者可給予一定的獎勵。
    課后學習:完成課后練習二、三、四。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十一
    教學。
    目的:
    1、誦讀全文,體會作者情感。
    2、按照游覽順序,分析課文內(nèi)容。
    3、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難點:
    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方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本課內(nèi)容較多,教參建議兩課時學完,我設想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能調(diào)動起學生借助多種感官接受知識的特點,特擬定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進程:。
    一、導課:
    以“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驢》導入寫景散文《小石潭記》的。(課件展示:“驢不勝怒,蹄之……”的畫面)。
    二、情況檢測:
    1、解釋(課件展示)。
    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過清。
    2、理解(課件展示)。
    全石以為底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三、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課件展示:朗讀錄音)。
    四、分析課文內(nèi)容:(朗讀――思考―討論――分析――點撥相結(jié)合)。
    (課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樣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2、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點?)。
    五、分析寫景順序:(課件展示)。
    小結(jié):景色特點:
    石奇樹美水清魚樂。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寫景順序:
    按照游覽的順序,即:游蹤。
    發(fā)現(xiàn)――近觀――遠望――感受。
    六、體會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寫法:
    思考:(課件展示)。
    2、瀏覽重疊最后又是怎樣的心情?
    3、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境?
    小結(jié):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diào),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fā)現(xiàn)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游者相樂的愉悅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便會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學生自讀、齊讀,進一步體會課文內(nèi)容及作者情感。
    八、檢查學習效果:(課件展示)。
    背誦向?qū)А?BR>    九、小結(jié)全文: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huán)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xiàn)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
    十、知識遷移(課件展示:景物圖片)。
    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再嘗試用語言描繪,注意作者的寫法。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十二
    韓愈。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積累課下文言詞語,重點掌握以下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然后、而、雖、之、以、食、是、見、等、安、策、臨、其。
    (2)了解“說”的文體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感受千里馬的不幸遭遇,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封建社會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社會重視人才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
    重、難點:
    1、重點:學習和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背誦課文。
    2、難點: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關(guān)系。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字音,教師課上檢查。
    2、閱讀課文,查字典,查資料,看課文注釋翻譯全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韓愈(768-842),字退子,南陽(現(xiàn)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文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也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quán),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導語。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板書)。
    3、解題。
    《馬說》是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4、簡介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樂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面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宵。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三、正課。
    教師范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理解全文大意。
    1、學習課文第1段。
    (1)學習課文第1段。
    (2)教師補充講解詞義。
    伯樂善于相馬的“相”字怎么解釋?
    明確字義:察看,仔細地看。
    “相馬”就是仔細審視、察驗馬的優(yōu)劣。
    駢:并。駢死:并死,成雙成對地死、一個接著一個地死。
    槽,是放飼料的食槽;櫪,是系馬、拴馬的馬棚、馬廄,這兩個字合起來可以不分開解釋,用槽櫪借指馬食宿的整個環(huán)境,既養(yǎng)馬的處所。
    介詞“于”,可作“在”字講。介詞“以”,可以作“因為”講。
    (3)學生逐句讀、譯。
    (4)教師歸納講析。
    提問: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明確: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頭就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連詞“然后”,表示兩件事情的聯(lián)系,后面續(xù)前事而起,沒有前事就沒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后才能發(fā)現(xiàn)千里馬。第二句從反面承接上文,轉(zhuǎn)入論述;本來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是經(jīng)常有的,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第三句的“奴隸人”并非指奴隸,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識好馬的養(yǎng)馬人。因為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交到他們手中一般地對待?!胺Q”:著名、著稱、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全句說:因此即使有了好馬,也只能在無知的養(yǎng)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繼死在馬廄里??梢娪捎跊]有伯樂,千里馬只落得個平庸地默默無聞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齊讀第1段。
    2、學習課文第2段。
    (1)朗讀第2段。
    (2)正音、析義。
    外見():見同“現(xiàn)”。
    是:此,這。
    且:副詞,猶,尚且。
    安:疑問副詞,怎么。
    (3)逐句讀、譯。
    (4)教師歸納、講析:
    提問: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明確:通常數(shù)量的喂養(yǎng),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lǐng)自然發(fā)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于千里馬喂養(yǎng)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lǐng)。
    第2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5)齊讀第2段。
    3、學習課文第3段。
    (1)朗讀第3段。
    (2)學生讀、譯第3段。
    (3)歸納、講析:
    提問:“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明確: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問:這里的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明確: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qū)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執(zhí)策”的“策”:馬鞭子,名詞。
    “臨之”:面對著它(千里馬)。
    三個“馬”字,都是指千里馬。
    “其……其……”:道……,那……;難道真的是沒有千里馬嗎?那是真正不識得千里馬呀!
    第一個“其”同“豈”,第二個“其”作“那”講。末一個“也”字,表感嘆語氣。
    全段綜述不識馬者的表現(xiàn),活畫出不識馬者昏庸無知而又妄言天下無馬的丑態(tài),歸結(jié)到要害是不知馬。呼應了前文,證明了不是沒有千里馬,而是沒有伯樂。
    第3段大意:妄言無千里馬,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4)齊讀第3段。
    4、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明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么?明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小結(jié)。
    1、文言詞語。
    (1)一詞多義。
    吃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吃一頓一食或盡粟一石。
    通“飼”,喂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鞭子執(zhí)策而臨之。
    策
    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
    有的人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或
    有時一食或盡粟一石。
    才能雖有千里之能。
    能
    能夠安求其能千里也。
    (2)通假字。
    “食”通“飼”,喂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才美不外見。
    “邪”通“耶”語氣詞,嗎其真無馬邪。
    (3)虛詞。
    之表示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
    代詞它策之不以其道。
    助詞的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其代詞它的策之不以其道。
    代詞它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詞他們其真不知馬也。
    語氣詞加強反問語氣其真無馬邪。
    2、文章主旨。
    本文圍繞著有馬還是沒有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讀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確:閱讀本文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今天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3、寫作特點。
    本文以物作為比喻,通篇說馬,通篇喻人。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guān)系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接著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說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于沒有千里馬。再以喂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xiàn),歸結(jié)到實質(zhì)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才會妄說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復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曲折,耐人尋味。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設計。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十三
    第6課、《現(xiàn)代詩兩首》教案。
    教學目標。
    一.體會詩人對故鄉(xiāng)、祖國的眷戀之情。培養(yǎng)學生愛國的情操。
    二.掌握詩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寫法。培養(yǎng)讀詩、寫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一.反復朗讀,把握兩首詩的中心思想和內(nèi)容,體會詩人的情感為教學重點。
    二.理解詩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寫法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長城謠》。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說出中國的象征物,如長城等。(游子思鄉(xiāng)的載體)。
    二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焉支隘口蹲踞槐樹蟬翼。
    荒莽山巔焚起敕。
    2、形近字組詞。
    謠隘踞焚悄微冀禪槐。
    搖溢據(jù)梵宵徽翼蟬愧。
    3、解釋詞語。
    隘口荒莽。
    山巔。
    三學海拾貝。
    1作者簡介席慕容:作家,蒙古族女詩人。
    2聽錄音,整體感知詩中寫了什么內(nèi)容?
    3講授第一節(jié)。
    本節(jié)寫什么?(請抓住重點詞語加以分析:悲歡、恩怨、無情、冷眼)。
    明確:寫一部浩浩蕩蕩的長城史,兩千多年的爭戰(zhàn)和殺伐。長城作為歷史的證人歷盡滄桑,見證了千古的悲歡離合。使詩歌的氣勢一下子顯得大氣磅礴。
    4講析第二節(jié)。
    本節(jié)寫什么?(請抓住重點詞語加以分析:總、一……就……)。
    明確:抒發(fā)作者對長城的依戀之情和贊美。(唱、寫)。
    詩人如何抒情?
    “總”字寫出詩人日夜牽掛故鄉(xiāng);“一……就……”寫出詩人心系長城以及長城在詩人心中的地位和影響。詩人把長城當成自己的根基和靈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牽夢繞、揮之不去的情結(jié)。
    5講析第三節(jié)。
    本節(jié)寫什么?(請抓住重點詞語加以分析:不眠)。
    明確:夢回長城。
    為何以地名“敕勒”、“陰山”、“黃河”抒情?
    “敕勒”、“陰山”是作者的故鄉(xiāng),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見詩人身居他鄉(xiāng),心系故園。詩人希望有夢,好夢回故鄉(xiāng)。但好夢難成,因為濃濃的思鄉(xiāng)情使詩人夜不能寐!
    6老師小結(jié)。
    詩人從小生長在長城腳下、黃河岸邊,而且對于故鄉(xiāng),她是“少小離家老大難回”。因此,在詩人的心中,長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還是詩人寄托鄉(xiāng)愁鄉(xiāng)思的意象.。這是一首詠物抒情,反觀歷史的抒情詩,具有民歌風味,意境悠遠,感情真摯.。
    四當場成誦!
    五布置預習《一片槐樹葉》,思考兩篇詩歌之間共同點。
    誦讀席慕容的《一棵開花的樹》,并賞析其令人回味無窮的情感!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讓我們結(jié)一段塵緣\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jīng)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當你走近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于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欣賞《一片槐樹葉》。
    一導入新課。
    以復習《長城謠》的情感--思鄉(xiāng)導入新課。
    二簡介作者紀弦:當代詩人。
    三賞析詩歌。
    1聽錄音,整體感知詩歌這首詩寫了什么內(nèi)容?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講析詩的第一節(jié)(可先范讀)。
    提問:本節(jié)寫什么內(nèi)容?
    明確:寫一片“槐樹葉”
    然而這片槐樹葉卻使用了極其繁復的修飾語:“全世界”指出范圍;“最珍奇、最寶貴”指出程度;“最使人傷心、最讓人落淚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淺灰黃色的”指出它的形狀、顏色。這樣的一片槐樹葉使詩人睹物生情,傷感之情溢于言表。
    3講析詩的第二節(jié)。
    提問:本節(jié)寫什么內(nèi)容?
    明確:寫槐樹葉的來歷。
    追問:槐樹葉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是作為詩集的書簽用的。在這里“一冊古老的詩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許指的是古老的中國文化,雖忘卻了它的具體的來歷,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樹葉,詩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為它使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開啟了詩人的`濃濃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愁之門。
    4講析詩的第三節(jié)。
    提問:本節(jié)寫什么內(nèi)容?
    明確:對將來的企盼,表達了游子思歸的情感。
    思考:這一節(jié)運用了詩歌的什么手法?詩怎么寫的?
    明確:運用了聯(lián)想的手法。由槐樹葉聯(lián)想到故土的泥土,進而聯(lián)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節(jié)。
    5、你認為詩歌中哪些詩句寫得精彩?說說精彩的理由。
    6、教師總結(jié)。
    本詩以“一片槐樹葉”為意象,寄托了詩人思鄉(xiāng)盼歸的情感,開頭以槐樹葉起情,結(jié)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飄香的季節(jié)收尾,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和上一篇詩歌一樣,都使用了詠物抒懷的藝術(shù)手法。
    7、再聽范讀,要求當場成誦。
    四布置作業(yè)。
    附舒婷詩歌。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shù)\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wǎng)里掙脫\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窩\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是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
    --祖國?。芪沂悄闶畠|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
    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喂養(yǎng)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祖國?。芪矣H愛的祖國。
    王老師。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十四
    1.《蘆花蕩》選自《孫犁文集》。作者孫犁,原名孫樹勛,現(xiàn)代小說家,散文家。小說散文結(jié)集《白洋淀紀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蘆花蕩》。
    2.《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選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法國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說《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
    3.《親愛的爸爸媽媽》選自《人民日報》。作者聶華苓,華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說集《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千山外,水長流》,散文集《三十年后》《夢谷集》等。
    5.《背影》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散文家、詩人、學者。詩文集《蹤跡》,代表作品有《背影》《歐游雜記》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7.《信客》選自《秋雨散文》。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文化苦旅》。
    8.《蘇州園林》選自《百科知識》。作者葉圣陶,原名紹鈞,字圣陶。江蘇蘇州人。現(xiàn)代的作者、教育家、編輯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倪煥之》,中短篇小說《多收了三五斗》,童話《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后都收在《葉圣陶集》里。
    9.《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東晉詩人。代表作《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并序》、《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等。
    10.《陋室鉻》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詩人,哲學家。世稱劉賓客。有《劉禹錫集》。??《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元公是周敦頤的謚號。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11.《核舟記》選自清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學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朝散文家。
    12.《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抖Y記》,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儒家經(jīng)典著作“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的思想家、教育家。
    13.《望岳》《春望》《石壕吏》選自《杜詩詳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他杜少陵,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詩風沉郁頓挫。他的大量詩篇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吏》、《潼關(guān)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春望》、《北征》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思想的不朽篇章,達到了現(xiàn)實主義的高峰。他的詩因此被后人稱為“詩史”,他本人也被尊為“詩圣”。
    14.《三峽》選自《水經(jīng)注疏》。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縣人,北魏地理學家。撰《水經(jīng)注》,其書名為注釋《水經(jīng)》,實則以《水經(jīng)》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guān)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15?!洞鹬x中書書》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南朝梁代人,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人。有《陶隱居集》。
    《記承天寺夜游》選自《東坡志林》。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作者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他的詞首開豪放之先河。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之一。
    16.《觀潮》選自《武林舊事》。作者周密,字公瑾,宋代湖州人。17.《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作者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人。出身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18.《使至塞上》選自《王右丞集箋注》。作者王維,字摩詰,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是盛唐極負盛名的詩人,畫家。
    19.《渡荊門送別》選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仙”,其詩的藝術(shù)特色是想像豐富,氣勢奔騰,風格豪放飄逸。
    20.《游山西村》選自《劍南詩稿》。作者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南宋詩人,現(xiàn)存詩作近萬首。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等傳世。
    語文復習方法。
    一、明確目標,吃透《中考說明》。
    在中考復習過程中,確立正確的復習教學觀念,才能有效指導復習教學工作。因此,我們必須緊緊圍繞《課標》和《中考說明》中的內(nèi)容、要求,對考試范圍、學生情況仔細研究,編制復習計劃和相關(guān)復習資料,做到心中有數(shù)、抓住重點。同時,還要及時根據(jù)教學節(jié)奏和學生反響不斷調(diào)整、充實復習計劃。
    二、關(guān)注全體,分層落實“達標”
    復習課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充分調(diào)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不能只把目光盯在少數(shù)“尖子生”身上,而應該更多地關(guān)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提出不同的要求,優(yōu)等生要“抓”,中等生宜“引”,后進生需“扶”。教師要指導學生配合學校復習進度,制定周密的復習計劃,分解每一個月每一周的學習重點、每一天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尤其是重視對一模后復習計劃的落實。
    三、扎實教學,重視課堂“陣地”
    語文復習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通過相應的教學組織形式和科學方法,對學生大腦皮質(zhì)中處于潛意識狀態(tài)的已學知識的全部記憶,達到牢固掌握進而形成能力的過程。教師要重視復習課的設計和組織。越是初三的復習課,教師越要重視學生的語文活動。要重視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教讀課,老師講授要重視“教法”,重視知識與能力的舉一反三,板書給學生,以形成知識的骨架和思維的階梯,發(fā)揮“導”的作用。
    自讀課要重視學生“學而有法”,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在老師指導下讀書,邊讀邊思考,把書讀懂,喚起記憶。帶著的問題解決了,知識梳理、喚起記憶的初步目的就達到了。另外,有些老師初三復習時,不太重視綜合性學習活動課,這是極大的誤區(qū)。最后階段重視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聽說讀寫的能力遷移有著極大的幫助。
    越是初三的復習課,教師越要重視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讓語文的課堂閃耀著學生的靈性。教育從本質(zhì)上講,不是傳輸,不是給予,而是一種師生間的平等交往和心靈對話。這種對話有著極其復雜的存在方式,或有形,或無聲,或外顯,或內(nèi)隱,隨時隨地藏匿在師生的交往活動之中。教師微笑著面對學生,以善意的、平等的姿態(tài)站在講臺上,不斷稱贊學生的點滴進步,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說出獨立見解,這樣復習課的效果才會更明顯。
    中考語文怎么復習。
    記敘文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記敘具體、真實的人物和事件來反映生活的一種常用文體。
    一是運用記敘文的有關(guān)知識來整體感知文章的大概內(nèi)容。記敘文的知識包括記敘的要素、人稱、順序。在閱讀記敘文時可運用這些知識,迅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nèi)容梗概。
    二是掌握文章的結(jié)構(gòu)特點,準確劃分記敘文的層次。分析文章的結(jié)構(gòu)、劃分文章的層次,要著眼于全文,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從文章整體上把握。先逐段閱讀來掌握全篇的內(nèi)容,然后看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按什么順序?qū)懙模闻c段之間是怎樣過渡、銜接的;開頭和結(jié)尾是怎樣安排的等等。找到它們,有助于層次的劃分。
    三是正確歸納、概括記敘文的段意和中心意思。概括段意應該根據(jù)段落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方法。
    說明文一是從題目入手,理解把握說明的主要內(nèi)容。二是分析各段說明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準確把握事物的特征或本質(zhì)。三是理清、熟練掌握說明的順序。四是要重視理解各種說明方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五是認真分析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閱讀議論文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的結(jié)構(gòu),從整體把握全文;(2)準確掌握每篇議論文的論點,正確分析議論文的論據(jù)類型,論證方法及作用;(3)了解論證方式,體會議論文概括、準確、鮮明、嚴密和強烈的感情色彩的語言。(4)簡單議論文的寫作。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十五
    一、教學目標、任務和教學要求。
    1、基礎知識方面的目標:
    讓學生了解回憶錄、散文詩等文學體裁,能夠根據(jù)上下文理解詞語的具體意思,了解短語及短語的類型。繼續(xù)積累生詞,能夠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對于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下定義等說明方法繼續(xù)學習。
    2、基本技能和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要求。
    根據(jù)上下文,體會語句中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弄清文章共寫了幾件事,哪件事寫的詳,哪件事寫的略。事件之間有何聯(lián)系。學會欣賞詩歌,體會詩歌中豐富多彩想象,優(yōu)美的意境,真摯的感情。繼續(xù)提高自己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寫作能力,這一冊繼續(xù)練習寫記敘文,能夠?qū)懗鲆黄挥谡媲閷嵏?,語言生動,語句優(yōu)美,且富有一定寫作技巧的完整的記敘文。
    3、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
    通過本冊的語文學習,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關(guān)心國家大事,學會欣賞美,體會事物中蘊含著的哲理,從而進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并且通過投影儀,微機、錄像等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4、創(chuàng)新意識。
    從課堂到課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課堂上,在聽好課的同時,利用一切機會大膽發(fā)言,這對于聽好課具有積極作用。實踐證明,“插嘴”似乎使課堂秩序顯得亂,但卻能打開學生的思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產(chǎn)生,活躍了課堂,另外,以小組為單位自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外,鼓勵學生多讀、多寫,多搞摘抄札記,多背誦精美的片斷,有條件的時候讓他們觀看幻燈片,錄像和多媒體。
    5、學習方法指導。
    學會預習,具體任務要明確,對新概念重在理解,理解不透的要記下來;初步自讀提示部分的基本內(nèi)容;找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和自己感到費解的地方;把本課后面的練習嘗試性的做一做,不會的可以記下來,等老師授課時注意聽講或提問。
    課堂上分學習小組討論自學,教師重在講學生不明白的地方,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大膽提問。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是按照《課程標準》編排的新教材,體現(xiàn)了新理念和新目標,致力于構(gòu)建新的教材系統(tǒng),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全書按主題合成單元,每個單元按照主題進行綜合訓練,努力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綜合學科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yǎng)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冊課本共有六個主題合成單元,分別為“詠物情懷”,“道德修養(yǎng)”,“事理說明”,“小說之林”,“人生體驗”,“精彩演講”.圍繞著主題詞,各單元分別組織了多種體裁樣式的課文5篇,全書共收30篇課文.每單元配編同主題的誦讀欣賞的古今詩歌2―3首(其中有兩個單元選了文筆精華).其中含文言文6篇.
    第二單元:無私,敬業(yè),誠信,友善,謙和,寬容……是中國人民提倡和追求的道德境界。《紀念白求恩》贊揚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毒礃I(yè)與樂業(yè)》引領(lǐng)人們走進“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樂于做好自己的一份哪怕十分平常的工作;《多一些寬容》提倡“互諒、互敬、互讓、互愛。”《人的高貴在于靈魂》讓人們心靈“閃放出一種很動人的光彩”讀這些文章,學生的心靈如同沐浴著德化的雨露,會自覺地追求道德修養(yǎng)的更高境界。
    第三單元:面對姹紫嫣紅的花朵,你想過“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嗎?走進沙漠,你能把那些光怪陸離的現(xiàn)象說清楚?我們每天看到各種各樣的事物,你考慮過物質(zhì)結(jié)構(gòu)的特點嗎?我們的知識與日俱增,為什么又說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呢?讀完這些文章,讓學生油然而生探索世間萬物奧秘的興趣,享受發(fā)現(xiàn)的成功。
    第四單元:本單元是小說單元。小說的表現(xiàn)力極強,三言兩語,便能寫活一個人物,短短幾百字,便能折射一個時代。閱讀這個單元,你可以更好地認識社會,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第五單元:人生的歷程,其意義不只是生命的流逝,還在于要從生命的長河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劉心武對“錯過”的體悟,《散步》所表達的濃濃親情,李瑛一棵樹的自比,《有的人》對生與死的哲理闡發(fā),都是對崇高境界的解讀,都是磊落坦蕩胸懷的展示。傾聽這些真誠的道白,我們對生命歷程中的每一個落日和朝陽會倍加珍惜。
    第六單元:本單元的幾篇演講詞,都十分精彩。愛因斯坦的真摯,左拉的精辟,公劉的幽默,郭i若的激情……演講者睿智的思想、驚人的口才深深打動你,也必然陶冶你的精神,提高你的口頭表達能力。
    口語交際和綜合實踐活動各有三則,穿插安排在六個單元之中。結(jié)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調(diào)查市場,研討熱點,闡明主張,這有助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精神。專題活動為兩個,專題設計比較集中地體現(xiàn)了研究性學習,跨領(lǐng)域?qū)W習的課程目標,其內(nèi)容和目標的方面,本冊教材著重進行語段的修改訓練.。設計,以學生語文素養(yǎng),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乃至整體素質(zhì)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本冊書設計了《鳥》和《葉》兩個探究式的專題。寫作方面看,注意了寫作材料和文體等方面的寫作訓練。幾個單元的訓練重點分別是:運用聯(lián)想,豐富寫作內(nèi)容;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寫作素材;寫簡單的議論文,說明文;寫簡短的演講稿。修改作文訓練。
    名著推薦與閱讀《水滸傳》。
    三、教學進度表。
    序號。
    內(nèi)容。
    講
    練
    時間。
    測試。
    合計。
    1
    海燕。
    2
    1
    1dd3周。
    2
    13。
    2
    白楊禮贊。
    2
    1
    3
    石榴。
    蘇教語文教案散步八年級必修篇十六
    教學目的:
    1、了解五首詩詞的內(nèi)容及思想感情。
    2、認識古風。格律詩和詞的不同形式,了解其特點。
    3、體會詩詞的意境。
    教學重點:
    1、了解五首詩詞的內(nèi)容及思想感情。
    2、認識古風。格律詩和詞的不同形式,了解其特點。
    3、體會詩詞的意境。
    教學難點:
    1、了解五首詩詞的內(nèi)容及思想感情。
    2、認識古風。格律詩和詞的不同形式,了解其特點。
    3、體會詩詞的意境。
    教學設想:
    1、反復吟詠誦讀,要求當堂背誦這五首詩歌。
    2、采用點撥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著重講一兩個可以提摯全詩的詞,著重講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一、導入:
    大家都知道,唐朝有兩位偉大的詩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義詩人,人們把他叫做“詩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詩人?(學生回答:現(xiàn)實主義詩人。)人們稱他為?(學生回答:“詩圣”。教師板書)。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命名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閃中華民族的驕傲,杜甫43歲的時候,爆發(fā)了一場有名的戰(zhàn)亂,那就是?(學生回答:“安史之亂”。教師板書)這是一場民族大災難,當時是田園荒蕪,戰(zhàn)亂頻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饑餓哀號,到處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飽受了戰(zhàn)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著血淚的偉大詩篇,這些詩篇因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被人們稱之為“詩史”——用詩歌寫成的歷史。
    公元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zhuǎn)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塊荒地,蓋了一所茅屋,總算暫時結(jié)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了一個棲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親戚朋友的幫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堅固,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難關(guān)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端,寫下了《茅屋為所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
    二、正課:
    1、熟悉課文,學生齊讀,教師適當進行朗讀指導,強調(diào)如何深入領(lǐng)會詩的意境,讀出詩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來。
    2、再讀課文。
    3、解題:
    (1)課文標題中的“為……所……”,表被動。破,破壞、摧毀。歌,原本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后來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上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2)讓學生根據(jù)第一個詩節(jié)的內(nèi)容,在“秋風”一詞的前面加上一個適當?shù)脑~語構(gòu)成偏正短語,并闡述理由。
    (分析:學生很可能選擇“無情”,“猛烈”,“兇猛”等詞語,根據(jù)是此段中有“怒號”一詞說明風之大,風之猛烈和無情等,鑒于此,教師可以順勢推理,把第一句改為“八月秋高風猛烈(或無情,兇猛等)”,并讓學生跟原文比較孰優(yōu)孰劣,弄清“怒號”的擬人化用法是最佳的,從而達到煉字的目的,)。
    4、同理:
    (1)第一節(jié)詩中的下列詞語有怎樣的作用?
    怒號,卷、三重,飛、灑、掛、飄轉(zhuǎn)、沉。
    (2)第二節(jié)詩中的下列詞語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欺、忍、公然,呼不得。
    (3)第三節(jié)詩中的下列詞語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多年、冷似鐵、被破、屋漏、喪亂、少睡眠、何由徹。
    (4)“長夜沾濕何由徹”一句有怎樣的作用?
    5、先讓學生閱讀、思考,然后發(fā)言、討論,教師隨處點撥。最后歸納,明確如下:
    明確1、怒號——用擬人手法,寫出了風勢之大、之猛、之凄厲。
    卷、三重——表現(xiàn)了風力強勁,受害之嚴重。
    飛、灑、掛、飄轉(zhuǎn)、沉——這一系列動詞,細致地描繪出風吹茅草,漫天飛舞,四處飄散的慘狀。
    明確2、欺、忍、公然——表現(xiàn)出群童故意氣人的調(diào)皮情態(tài)。
    呼不得——表現(xiàn)了詩人面對群童的戲弄,無力無助又無奈的痛苦心情,所以,只能倚仗嘆息。
    明確3、多年——說明棉被破舊不堪,詩人生活窮苦困頓難當。
    冷似鐵——比喻棉被又晾又硬,不足御寒。
    被破——又使詩人困頓的生活雪上加霜。
    屋漏——用“雨腳如麻”比喻,表現(xiàn)屋漏偏逢連夜雨的苦不堪言的慘狀。
    喪亂——戰(zhàn)亂,安史之亂。
    少睡眠——因憂國憂民而夜不能寐。
    何由徹——如何挨到天亮。徹,徹曉,天亮。
    明確4、”長夜沾濕何由徹”一句語意雙關(guān)。表面上是寫凄風苦雨,屋漏被裂,長夜難熬;而實際上是詩人從眼前想到過去,推想未來。從自己的痛苦想到戰(zhàn)亂中的百姓,想到災難深重的國家。感到一切都在風雨飄搖中掙扎。這深重的災難啊,何時才能結(jié)束呢?此句意味深長,收束本段,也為下一段張本。
    6、先讓全體學生齊讀詩的第4節(jié),然后,完成下列問題:
    (1)概括該段大意。
    (2)分析本段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評價詩人這種思想的意義。
    7、首先,就以上問題,讓學生先閱讀、思考,然后討論發(fā)言,教師隨處點撥。最后,由教師總結(jié)歸納。明確如下:
    (1)這節(jié)詩,抒寫了詩人的理想愿望(加線的字板書)。
    (2)詩人由眼前的遭遇,切身的痛苦,聯(lián)想到離亂中的人民的疾苦,由自己推及“天下寒士”,表現(xiàn)寧愿“吾廬破受凍死”而要讓天下百姓得安樂的崇高愿望。表現(xiàn)了詩人已經(jīng)跳出個人生活的小圈子,同情百姓的苦難,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襟。由于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所以進一步表示:只要理想能變?yōu)楝F(xiàn)實,甘愿犧牲個人的舍己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詩人做為封建社會的文人,卻能有如此博大的胸懷和進步的思想,不但在當時是積極的、進步的,即使在我們社會主義祖國的今天,對培養(yǎng)我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關(guān)心廣大人民的疾苦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的品質(zhì),也同樣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8、分組討論:此詩與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有何顯著不同?(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選出代表發(fā)言,教師隨處點撥,最后教師歸納。)明確如下:
    本詩是詩人根據(jù)自己切身的現(xiàn)實生活感受如實地寫來的,從而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的痛苦,然后推己及人,表現(xiàn)出詩人關(guān)心百姓疾苦,憂國憂民的寬廣胸襟,也突出了他濟世救人,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這正體現(xiàn)了他的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
    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則不同。這首詩的作者假托夢境來抒情述志。即詩人先虛設一個夢境,并由此幻入仙境,且借助夸張、聯(lián)想、想象的手法,來描繪一種富麗堂皇、雍容典雅、熱鬧非凡的洞天仙境,從而表現(xiàn)了詩人對黑暗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對自由、理想的熱切追求,以及對權(quán)貴的不妥協(xié)的反抗精神——這體現(xiàn)的正是李白的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
    總之,二人同樣是寫詩述志,但他們所采用的表現(xiàn)方式迥異,兩位文學巨匠的創(chuàng)作風格的差異,我們由此可見一斑。
    9、小結(jié):
    10、板書: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怒號——風勢之大、之猛、之凄厲擬人。
    卷、三重——風力強勁受害之嚴重。
    飛、灑、掛、飄轉(zhuǎn)、沉——狂風破屋。
    欺、忍、公然——群童調(diào)皮。
    呼不得——無力、無助又無奈。
    多年、冷似鐵、被破、屋漏——生活窮苦、困頓難當。
    少睡眠何由徹——憂國憂民、夜不能寐。
    創(chuàng)作風格。
    杜甫:現(xiàn)實主義。
    愛國主義詩人。
    李白:浪漫主義。
    第二課時。
    一、《過故人莊》。
    (一)導入。
    我們又遇到一位“話桑麻”的詩人了,他被別人用“只雞”招去喝酒,這就是孟浩然,他比陶淵明晚了二百多年,只能算半個田園詩人。他早年隱居湖北襄陽的鹿門山,中年曾去京城應考,又去各地漫游,最后做了三年小官,死在任上,年51。他寫了一些田園詩,但更多的詩與田園無關(guān)。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這首詩算得田園詩嗎?有什么理由?(算得。詩人去的地方是田園;詩中又寫田園風光;用雞待客是農(nóng)村習俗;談話內(nèi)容是農(nóng)事。)。
    問:開頭兩句是敘事,這番敘述跟詩題有什么關(guān)系?(交代“過故人莊”的原因。)你們看,主人待客僅用“雞黍”,客人一請就到,這說明了什么?(主賓之間感情融洽,不拘常禮,可見友誼極深。)。
    問:這是一首律詩,開頭兩句叫“起”,下面兩句(即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義。這兩句承上文哪兩個字?(“田家”,寫田家四周的風景。)好,現(xiàn)在請大家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大意是,村莊四周有綠樹環(huán)繞,遠處可以望見城郭,郭外有青山橫斜。)你對這樣的風景有什么感受?(清新,淡遠,幽靜,色調(diào)豐富)這是寫詩人初到時的觀感。
    問:第五、六句叫“轉(zhuǎn)”,這里是從寫景轉(zhuǎn)而寫人事,就是寫朋友相聚飲酒的情形。說說飲酒中的氣氛怎么樣。(酒桌擺在廊子里,打開窗子,眼前是農(nóng)家的曬谷場和菜園子,顯得安靜、平和;雙方一邊喝酒一邊說農(nóng)事,又是多么愉悅,簡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曠神怡,把世間的憂愁都忘得一干二凈。)。
    問: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攏全詩。同學們讀過詩人的《春曉》,它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這是用感嘆方式收尾。這首詩的'收尾方式跟《春曉》不同,用的是普通的道別語?!爸仃柸铡笔悄囊惶??(農(nóng)歷9月9日)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從“綠水”“青山”“桑麻”等語可以判定是農(nóng)歷三四月間)“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來的意思,暗含欣賞之意。過半年再來欣賞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怎樣的意思?(再來做客)這個道別語好在什么地方?請大家各抒己見。(主人家很可愛,值得再來;主人待客熱情,愿意再來;詩人率真,主動提出再來;主賓之間極其融洽;等等。)。
    (三)總結(jié):
    這首詩看起來也很平淡,從頭到尾都是平鋪直敘,從接受邀請、赴宴、喝酒一直寫到辭別,毫無夸張鋪排之意,用的都是口語。我們平時說話用的,“淡而無味”“淡乎寡味”,都是把“淡”和“無味”看作一回事,既如此,這首詩是否無味呢?(不是)它的味在哪里呢?(寫出了朋友之間的真情,也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襟。)這當然不是一眼能看出來的。這告訴我們,讀詩一定要反復地細心品味。
    二、《游山西村》。
    (一)導入:
    這首詩寫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閑居,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市)鏡糊的三山鄉(xiāng)。詩題中“山西村”,指三山鄉(xiāng)西邊的村落。詩中記敘了當?shù)氐娘L俗,饒有興味。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這首詩跟《錢塘湖春行》—樣,也是記游的。誦讀全詩兩遍后,說說它在記游上跟《錢塘湖春行》有何異同。(異:詩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蹤用了概括的寫法。同:也寫了游中可見;也用抒情作結(jié)。)。
    問: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給客人備辦了豐盛的飯食)表現(xiàn)什么?(農(nóng)家的熱情和樸實)客人是誰?(詩人;也許還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請來的陪客。)。
    講:起勢突兀,乍看似與游覽無關(guān),須讀到最后才能懂得詩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揚起,說菜之豐盛。
    問:第三、四句跟前兩句接得上嗎?先說這兩句的內(nèi)容。(寫行路人的感覺,迷茫中突然發(fā)現(xiàn)了美好的去處。)這“又一村”指什么說的?(指山西村,即詩人此刻所在的村莊。)由此可見,這是詩人回憶來村的經(jīng)歷,跟前兩句接得很好,這也可以說是倒敘。由此可深入一步,繼續(xù)問:這個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復水的保護之下,在柳樹花草的掩映之中。)。
    講:詩人這樣來寫山西村,又是為下文“古風”一語張本的,因為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風。
    問:第五、六句寫游山西村所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復述。(略)這是寫村中的習俗。
    問:第七、八句是抒情語,請先說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著月夜出來閑游,說不定什么時候我會拄著拐杖來敲你的門的。)按:詩人當時雖在家賦閑,但他有志報效國家,說不定什么時候仍會外出的,所以說“若許”,意思是“如果有機會”。
    再問:這殲結(jié)尾方式跟《過故人莊》的結(jié)尾相似嗎?(相似之處是,都是詩人對招待自己的主人說的,“就菊花”“閑乘月”“夜叩門”等都是美好韻意境。不相似的是,《過故人莊)把重來拜訪說得很肯定,而這一首說得不甚肯定,僅是一種愿望而已。)。
    補充問:這個結(jié)尾跟開頭是怎樣呼應的?(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遺風,深受感動,故有重游之念。)。
    (三)總結(jié)》。
    這首詩描寫了山西村古樸的民風,也表達了詩人的向往之情,這是容易看出來的。但陸游是愛國詩人,雖是寫記游的詩,未必與政治無關(guān),因為當時世風衰頹,跟山西村這種古樸的風尚確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詩中“山重”一聯(lián)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其意義不止于表現(xiàn)行路人的感受,在許多別的事情上也同樣適用。
    [附錄]。
    古人作詩有所謂“脫化”之法,即在前人詩句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使有新意。陸詩“山重”一聯(lián)也是脫化前人詩句的結(jié)果,例如:
    “遙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流轉(zhuǎn)處,忽與前山通?!?BR>    ——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BR>    ——王安石《江上》。
    第三課時。
    一、《漁家傲》。
    (一)導入:
    1、朗讀(漁家傲)。
    2、作者簡介(略)。
    3、解題。
    作者是身將數(shù)萬甲兵的將領(lǐng);又成守西北、塞多年,所寫的詞是邊塞生活的真實反映。
    (二)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在西北邊塞軍中所作。詞中表現(xiàn)了他決心守邊御敵的英雄氣概,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及戰(zhàn)士們的思鄉(xiāng)優(yōu)國之情。
    上片通過景物描寫,寫出邊地的荒漠、凄涼和邊塞將土時刻御敵的情況。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寫西北邊塞地區(qū)到了秋天,風景與中原大不相同。下邊各句分敘這個“異”字。一寫大雁南飛,二寫邊聲四起,三寫千嶂孤城,長煙落日。大雁南歸,對邊塞地區(qū)沒有一點留戀之情,既渲染了西北邊地的荒漠,表現(xiàn)了塞下風景之“異”,也暗示了將士思鄉(xiāng)之情?!八拿孢吢曔B角起”,軍中號角一吹,四面悲涼的邊塞聲隨之而起。這一句既渲染了邊地時刻防備敵人的氣氛,更將邊地風景之“異”具體化了。“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睂懥嗽趯訋n疊嶂里,一座孤城于長煙之上,落日余暉之中,關(guān)門緊閉,絕少人跡的情況?!把闳ァ薄ⅰ斑吢暋?、“長煙”、“落日”、“孤城”組成了一幅“塞外關(guān)山圖”,突出邊塞將土時刻備戰(zhàn)以防不測的特點。
    下片主要寫邊防將士戍守生活的艱苦與思鄉(xiāng)、報國之情。“濁酒一杯家萬里”,極寫邊關(guān)與家鄉(xiāng)相距之遙遠,思鄉(xiāng)之情如何來解?只好借酒消愁了?!皾峋啤笨梢娚畹钠D苦。“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是引用典故來抒發(fā)報國之志,寫出了作者為國立功的遠大報負,同時也是對戍邊將土的激勵鼓舞。
    “羌管悠悠霜滿地”是紀實。月光皎潔,滿地如霜,遠處不時傳來悠揚的羌笛之聲,使戍邊戰(zhàn)士深夜難寢。將士們本來是想像東漢大將竇憲那樣報國逐敵,立功而返的,可是宋朝從一建國就實行“安內(nèi)虛外”的政策,對內(nèi)防范極嚴,對外卻忍辱求和,抗敵戰(zhàn)爭常常失利,不斷地割地賠款。因此,范仲淹雖戍守邊疆多年,威名遠揚,卻不能實現(xiàn)報國壯志,這怎能不令他感慨萬分呢?“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就是這種債想之情的抒發(fā)。結(jié)句以生動形象的描繪抒發(fā)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思鄉(xiāng)憂國的情懷。
    (三)小結(jié):《漁家傲》表現(xiàn)邊塞將士戍守邊疆、遠離家鄉(xiāng)的痛苦和報國壯志。
    (四)再讀全詩。
    二、《浣溪沙》。
    (一)導入:
    這首詞是蘇軾于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貶官司黃州期間所寫。小序表明此是一首記游之作。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浣溪沙》上閡寫景,描繪了哪三幅畫面?畫面有何特點?
    講:山下小溪邊,生長著矮小嬌嫩的蘭草,山上松間沙路潔凈無塵,黃昏時流涕細雨中杜鵑在啼叫。畫面清新優(yōu)美,淡雅寧靜。
    問:下闊轉(zhuǎn)入抒懷,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懷?
    講:由西流的溪水,聯(lián)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表現(xiàn)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三)小結(jié):
    作者寫此詞時,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處于逆境之時,能有如此積極的人生觀,豁達的胸懷,實在難能可貴。
    (四)再讀全詩。
    (五)布置作業(yè):背誦五首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