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范文(17篇)

字號:

    讀后感的寫作可以幫助我們鞏固對書籍內(nèi)容的理解,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并提高我們的表達能力。在寫讀后感時,可以對書籍中的社會背景、歷史背景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讀后感是個人獨特的體驗和感受,以下是一些讀者朋友們分享的讀后感,希望可以給大家?guī)韱⑹尽?BR>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一
    我賦予某些詞語特殊的含義:拿“度日”來說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時候,我將“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陰”;而風和日麗的時候,我卻不愿意去“消磨”,這時我是在慢慢賞玩,領略美好的時光。壞日子,要飛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岸热铡薄跋r光”這些常用語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習氣。他們以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將它打發(fā)、消磨,并且盡量回避它,無視它的存在,仿佛這是一件苦事,一件賤物似的。至于我,我認為生命不是這個樣的,我覺得它值得稱頌,富有樂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還是如此。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yōu)越無比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堪生之重壓而白白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糊涂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托于來世?!?BR>    不過,我對隨時告別人生,毫不惋惜。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我自認為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時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常言說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活法,因為文化是多元的,我們不能要求別人什么,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活法,選擇有意義的活法。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這樣的人生,不僅是有意義的,而且是無后顧之憂的,安全的。不是嗎?我們看過了多少風云一時不可一世的人,最后的結(jié)局是何等的悲哀,糾其原因就因曾有的一時糊涂。
    我們也看到了多少已過耄耋之年的人,仍精神矍鑠,意氣風發(fā)。就因為他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認真的、努力的、奮斗的、坦蕩的。是這樣的生命歷程把他們的生命滋養(yǎng)的如此絢爛,如此光芒四射。
    努力過的人不會后悔,人生最美的享受是奮斗之后的奮斗。讓我們關心生活吧,生活像鏡子,你笑它也笑。正如蒙田所說,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生命的意義寓于生活的每一天,讓我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吧,因為生命是大自然給予我們?nèi)祟惖暮褓n。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二
    蒙田是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并不認識蒙田,但是讀過他的書后,才發(fā)現(xiàn)他的文字如絲絲清泉滋潤著讀者的心。認真地讀上幾章,就能讓你浮躁不安的心逐漸安靜下來,一切的雜念都拋之腦后,仿佛這些文字擁有神奇的魔法。
    蒙田的作品特別耐讀,一邊讀一邊仔細地思考文字中的哲學,且細細品味其中的文字,一本書足夠能讀上好幾周。雖然這篇隨筆是在16世紀完筆,但是他的文字就好像穿越了時空隧道,讀起來完全沒有令人感到生澀、難懂,甚至有些親切感以及認同感,讓我對生活、對現(xiàn)實又有了跟深層次的了解。
    我的記憶力并不好,常常為這點而苦惱,認為記憶差簡直糟透了。正巧蒙田也是一個記憶差的人,他在書中寫出了記憶差的好處——隨著記憶的衰退,身上其他機能會得到加強;若得到記憶的好處,就會記住其他人的創(chuàng)造與意見,自己思想與判斷力就會跟隨別人的足跡而人云亦云,毫無活力。這讓我豁然開朗,原來記憶力不好也并不完全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蒙田的作品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是因為在寫作中,他的思想引出句子,句子又產(chǎn)生思想,往往無意中說出的句子里包含了自己原來不曾注意到的想法。他有什么想法隨即寫下來,隨后整理,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他越寫越豐富、越開闊,也對自己了解越深。他從自己身上看到了別人,又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
    蒙田酷愛讀書。他從書籍中隨時摘錄他喜歡的警句、名言,不是為了記住,他的記性不好,而是為了用到這部書里。不論在這里還是在源文本都不是蒙田自己原創(chuàng)的。他說:“我們不是依靠過去的也不是依靠未來的,而是依靠現(xiàn)在的知識才做上個有學問的人?!?BR>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三
    蒙田是法國文藝復興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他的隨筆全集是十六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蒙田隨筆》于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國先后出版。自此以后,他的作品就再也沒有絕版過。到今天,世界上所有的書面語言都可以讀到它。它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jīng)典。
    1、命運對于我們并無所謂利害,它只供給我們利害的原料和種子,任那比它強的靈魂隨時變換運用,因為靈魂才是自己的幸與不幸的唯一主宰。
    2、自愛者方能為人所愛。
    3、精神如果滿足,表明它已經(jīng)萎縮或是疲勞。高貴的精神,在自己的體內(nèi),從不知停留。它不斷企求超越自己而奮勇向前,不會稍止。
    4、沒有一定的目標,智慧就會喪失;哪兒都是目標,哪兒就都沒有目標。
    5、認識自己的無知是認識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
    6、婚姻有如鳥籠子,鳥想進籠子,并不絕望,但已經(jīng)入籠子的鳥,想要飛出籠子,那可是絕望了。
    7、治理一個家庭比統(tǒng)治一個王國更難。
    8、我們的生命,像世界的協(xié)奏曲,由相異的因素組成——由各種各樣的聲調(diào)組成,美妙的和刺耳的,尖銳的和平展的,活潑的和莊嚴的。
    9、人要么去效法罪惡,要么就對其深惡痛絕。
    10、我們的生活一部分由愚蠢組成,一部分由智慧組成。
    11、心靈應讓安祥和快樂顯露在外部,用自己的模子來塑造身體的舉止,做之雍容爾雅,轉(zhuǎn)捷活潑,自信淳撲。
    斷斷續(xù)續(xù)誦讀完成!感謝微讀給我提供誦讀的平臺!讓我有機會再次觸及如此經(jīng)典的著作!感謝書友們的忍耐,讓我肆意刷屏!感謝宇宙的廣闊,讓我還活在地球上!
    最后附上普希金的話: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人生有兩大快樂: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可以尋求和創(chuàng)造;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四
    蒙田說,“我本人是這本書的原材料”。他在書中所反映的思想、道德觀和生活習慣,其實和我們的古代圣人是共通的。他的許多主張,我們今天仍在實踐著。這也叫古今中外“心心相印”吧。當然我也相信,讀了這本書以后,大多數(shù)讀者不會跟在蒙田后面,搖旗吶喊,擁護封建君主的統(tǒng)治,除非完全扼殺了獨立的人格,人云亦云,才會千軍萬馬擠上毀滅人性、毀滅文化的獨木橋。
    蒙田是法國文藝復興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他的隨筆全集是十六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關于隨筆,16世紀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在1571年開始寫作他的《隨筆集》,并出版了兩卷。從1571年起到1592年逝世長達二十年的歲月中,蒙田一直斷斷續(xù)續(xù)寫他的隨筆?!睹商镫S筆全集》是蒙田去世后由德·古內(nèi)小姐集大成的。蒙田此書書名有多種漢譯,除《隨筆集》外,還有譯作《試筆集》的。蒙田使用的是法語essai此詞英語中是essay源自拉丁文的essay本義就是“嘗試”,“試筆集”在字面上更符合本義。但是譯成“隨筆”也很好。因為蒙田的“隨筆”文體自由,確為前人所未曾嘗試過的:內(nèi)容、長短都任意抒寫。他讀書后的感想、理解、評論,他到各國旅行中的見聞,他自己冥思苦索得出的人生哲理、格言警句,都寫進他的隨筆集中,內(nèi)容極為廣泛,同時他文章有的很短,有的非常長。短的簡練明快,長的娓娓道來,均富有感染力。蒙田是隨筆這種文章的"老祖宗"。雖然后來的隨筆寫得都比較短,可是在蒙田那里是不問長短的。
    蒙田是文藝復興后期法國人文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他曾先后擔任波爾多市法官、議員和市長,與法蘭西國王亨利三世等過從甚密。
    很少有人能像蒙田那樣受到現(xiàn)代人的尊敬和接受?!睹商镫S筆》于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國先后出版。自此以后,他的作品就再也沒有絕版過。到今天,世界上所有的書面語言都可以讀到它。它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jīng)典。
    蒙田以博學著稱。他對隨筆體裁動手嫻熟,開創(chuàng)了近代法國隨筆式散文之先河。他的語言平易通暢,不加雕飾,文章寫得親切活潑,妙趣橫生。全書充滿了作者對人類感情的冷靜觀察。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五
    讀了《蒙田隨筆》后,心中感悟很多,細細反思,慢慢領悟,覺著書中有許多的觀點可借鑒到教育中去,在書中,蒙田充分闡述了他的教育觀點,鮮明地提出了他的教育原則。
    蒙田以“我知道什么?”這句具有懷疑精神色彩的名言來說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是的,在人類有限的認識范圍內(nèi),教育的價值,學生的教育的價值到底是什么?我們?nèi)绾蝸碚J識這種教育的價值?教育能否為人安身立命?能否關注人的內(nèi)心?能否關注學生的心性?蒙田也非常喜愛但丁《神曲?地獄篇》中的一句名言、“我愛知識,也愛懷疑”。
    蒙田曾說,我們的心靈確在隨別人的意志而行動,被迫聽從別人的幻想,服從別人的權威、被迫屈從別人空洞說教的引誘,同時又不得不重彈老調(diào),我們沒有自由走自己的道路:我們的活力和自由全都消失了。蒙田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正是自己。他引證西塞羅的話說:“教者的權威常常阻礙著要學的人?!比绻麤]有懷疑精神,人就不可能自由。蒙田不迷信權威,反對傳統(tǒng)的偏見,倡導人運用自己的頭腦去理解事物,“絕不能倉促地下判斷”,而要經(jīng)過理解,才能認識到事物的意義。
    的確,他的態(tài)度又并非懷疑一切,在他的行文中,一再引證古代名哲的名言佳句,借以說明他所要講的道理。他反對的是盲從而不求甚解。他說:“一個僅僅跟著別人走的人,不會去探索什么東西,也尋找不到什么東西。”蒙田曾以蜜蜂為例,蜜蜂采花釀蜜、采的是花,但后來生產(chǎn)了蜜,蜜是他所有的。因而就不再是百里香之類的花了。借以說明只有依靠自己的判斷、理解,才能獲得真知。只有理解了已有的知識,才能使它變成自己的知識。他說:“真理和道理是屬于一切人的,它們并不專屬于至今說出這些真理和道理的人,也不專屬于此后說出這些真理和道理的人?!彼J為勞動、學習和教育只服從于一個目的,即培養(yǎng)他完美的判斷力。而這種判斷力的獲得即是要求人以理性為指引,智慧地生活著。他援引一位哲人的話說:“理解力能看清一切、聽到一切,理解給一切帶來益處,它安排一切,推動、統(tǒng)帥和管理一切?!?BR>    蒙田認為,學生的教育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培育幼兒猶如培植作物,生之者易,養(yǎng)之者難,要把他培養(yǎng)成熟,需要悉心的養(yǎng)護和辛勤的培育。學生的性情多變不定,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與希望不可捉摸。同時他們的心智發(fā)展也不能強制,只能引導,應該教給他們最好、最有用的東西,而不應像柏拉圖那樣在教育之前妄加推測與判斷。要教給學生科學和真知,這些科學與真知才是非常有用的和有成效的工具。但是,能夠有權使用這種工具的人不是任何人。他指出的這種困難,從另外一個角度在說明學生的教育的內(nèi)在價值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正是因為學生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內(nèi)在價值,同時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他提出學生的教育取決于導師的選擇。對人的教育目的不是名利和值得炫耀的外表,而是在于修飾與豐富他的內(nèi)心,希望塑造和教育出一個有才能、有本事的人。這樣教師應該是一名心神鎮(zhèn)靜、有智慧、有判斷力、舉止文雅、謙遜,能采用新方法進行教學的人。
    蒙田對學生的性格與品質(zhì)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視。給忽視學生心靈發(fā)展的教育以警醒的作用。雖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時代的留下的不可避免的烙印。
    但是在學生的教育階段,謙虛、節(jié)儉、服從真理、熱情和勇敢、培育良心和德行、勇于改正自己的錯誤、善于吸取別人的長處、具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是勝過任何簡單的知識教育的。這對使學生熱愛德行,發(fā)展良好的社會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心性的培養(yǎng)與德行的養(yǎng)成是永遠也不會過時的。而且反而在今天顯得更加重要。
    當然,從教育的觀點看,蒙田的教育思想在后來的許多教育名家的著作中都有具體的描述,關鍵是我們要根據(jù)自己的教育實際靈活地運用。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六
    《蒙田隨筆》是法國作家蒙田創(chuàng)作的人生哲學思考的散文集,它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jīng)典。
    當我第一次翻開我的這本蒙田隨筆的時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邊,他很詫異的看著我,說:“你在看蒙田隨筆?”“嗯”“這是我中學的時候一直想看的書,可是當時沒有條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這么期待而不得的書,我便對它重視了很多。
    其實很巧的是,我在老師的要求下,正在讀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這本書中講了六位哲學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還在讀周國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轉(zhuǎn)折點》。可能正是這些哲學類書籍的鋪墊,我看《蒙田隨筆》的時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沒有很早看這種書時候云里霧里的感覺,反而有點撥云見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紀的歐洲,整本書中用的例子難免都是那個時代歐洲的例子,有時可能我沒有辦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說的一些東西。這可能就是一個幾百年的代溝吧。
    但其實蒙田所議論的一些東西,都是一些我們現(xiàn)在都可以借鑒的。他寫作并沒有什么“后期”的潤色和加工,完全是隨心所欲的,就像蘇東坡一樣。
    雖說這本書算是一本哲學名著,但并沒有其它的哲學書來的晦澀,可能是這個版本翻譯的比較好。除了一些遠離我們的例子,譯者還仔細的為每一句有出處的話標上了出處。由此可見,蒙田實在是看過很多很多的書。
    看完了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再看這本書,感覺整個人輕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為畢生經(jīng)歷的大相徑庭所造成的差異。蒙田本身身處在一個貴族家庭里,較為富裕的生活并沒有讓他經(jīng)歷太多像尼采那樣的悲劇。所以在《哲學的慰藉》中對于蒙田的總提就是“對殘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學家那樣困難,但正因為不同環(huán)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墩軐W的慰藉》對蒙田的一句評價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尋求智慧而從未遠離愚蠢,由此成就足矣?!?BR>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論悲傷》。其實我因為幸運,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邊,一個不少。幾乎沒有那種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經(jīng)聽到過這樣一段話:“當你哭得出來的時候,那種痛并不算什么;總有一種撕心裂肺的疼痛會疼的你哭都哭不出來?!彪m然我對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無法想象那種撕心裂肺的感覺。所以,當我通篇讀過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會了那種程度和感覺。
    這本書讀完實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氣,看了兩三遍,其實還是離讀懂有一定的距離,不過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時候,再讀一遍,也許就有了新的感覺。
    他所說的那些話,并沒有因為時間的移動而落后,反而因為時間的沉淀,更讓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實。他所展現(xiàn)的就是一個這樣沉淀在時間中的世界。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七
    讀蒙田的作品,你將會發(fā)現(xiàn)好像昨天才寫成一樣。翻開任何一頁來讀,我就會被他的文字捕獲,他以自然、暗示、自信的風格,心平氣和地敘說心靈中稔熟的主題。
    他給了我們最寶貴的東西——他聲稱僅有一個主題——他自己。他的全部關注只在他自己的內(nèi)心,他不斷地思考……品償著自己,他以自己的肉體、感情、習慣、好惡、偏見、恐懼與思想來進行坦白和深入的分析,不顧后果地將肉體和心靈袒露出來,他以欣然的態(tài)度敘述自己的錯誤和罪惡,他透過自己的本性來揭示人性。我會原諒他的錯誤,因為我也有相同的錯誤;我發(fā)現(xiàn)他的自我分析十分吸引人,因為我知道故事中所提及的乃是我自身。
    是他,在那從久遠的那樣一個宗教戰(zhàn)亂的時代,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大膽懷疑———理性是不可靠的!認為我們一無所知。因為蒙田確認“所有知識是由感覺傳給我們,而理性依靠感覺,但感覺會欺騙我們,因此嚴重限制了理性”。關鍵是這提法早于培根和笛卡兒30年,早于帕斯卡80年,一直到休謨、康德前無哲學家提及過。然而,蒙田的許多思想總是在古老中國文化中尋到痕跡,自忖中西文化其實根本上是相通的,因為人性是不變的。
    他寫的很零亂,但內(nèi)容卻如襲上心頭的靈感,觀念復雜而不斷改變,并隨年變遷,而最后組成的圖樣便是蒙田本身。譬如他一邊贊許小加圖的自殺慘烈而高尚,一邊又説“世人不惜失去生命去干的事,我?guī)缀鯚o動于衷”。必須加以分析才會發(fā)現(xiàn)其實蒙田是一個厭惡殉道的自由思想家。
    他常引用名人的話語,旁征博引構(gòu)成自己的心靈和言詞,看起來像剪刀和糨糊而品嘗起來卻極神妙。
    他將友情置于一切父子之情、男女私情、夫婦之情之上,認為愛情是一種朝三暮四、變化無常的情感,它狂熱沖動、時高時低、忽熱忽冷,把我們系于一發(fā)之上;認為婚姻,是一場交易;希望男人30歲之前不要結(jié)婚……窄聽發(fā)暈,卻實在沒有反駁的理由!
    他中年后與父親一樣與膽結(jié)石病魔纏斗,因而他的生活態(tài)度和理念希望訓練強健、富有活力的身體以及培養(yǎng)謹慎優(yōu)美的性情,同時,強調(diào)每件事都要有節(jié)制,即使節(jié)制本身也不例外。深以為然!
    最讓我與之共鳴的是他贊美自由、靜謐與閑暇,向往優(yōu)游恬適的生活以及他的讀書生活和方式,特別是關于父愛的閘述讓我受益匪淺;最讓我羨慕的是蒙田城堡和其繼承的四代人奮斗而得的財產(chǎn)!其藏書雖只有1000本,但其激發(fā)的思想?yún)s萬壽無疆。
    總之,經(jīng)過四百余年的考驗,歷史證明了蒙田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靈敏的眼光和關于世界的淵博知識以及他的隨筆,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世上同類體裁中絕無僅有的”。
    此生不讀,實乃遺憾!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八
    福樓拜曾說:“你問我讀什么書好,讀蒙田吧……它能使你平靜?!痹谂c《蒙田隨筆》的接觸中,總感覺這個世界就在你面前無辜地對你說:“我本來就如一個簡單的小孩,只是你用太多的嘆息和眼淚把我復雜化。”
    蒙田生活在文藝復興后期,正值血腥的宗教改革。當外界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混亂和黑暗之時,當四周像魔鬼一般逼近每個靈魂,繼而侵噬他們的自由和安寧之時,蒙田毅然選擇重返蒙田城堡,堅守內(nèi)心一方寧靜之地。瘋狂失控的外界成就了蒙田心靈的自由和平靜,而這份自由和平靜正是語言質(zhì)樸平淡、風格率性的《蒙田隨筆》的土壤。蒙田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觀察者。在蒙田隨筆中,他結(jié)合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淵博的知識洞察和揭露人類縱多共同的情感。他獨特的見解深化了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同時表明了“自知”的重要性。
    在《論憂傷》中,有一句這樣的話“痛苦得變成了石像”,當人們對情感達到了極致,靈魂似乎瞬間脫離且失去了控制肉體的能力。平凡的肉體經(jīng)受不起世間的至喜至悲,突如其來的強烈情感,不管它給我們的是一眨眼間的黑暗還是光明,都有可能成為刺殺我們的隱形匕首,此時理性對情感的約束就有了必要。
    在如今這個追求速度的年代里,許多的人渴求停下來,渴求大腦的片刻休息,而蒙田在《論無所事事》中引用的盧卡努一言“大腦也無所事事,就會胡思亂想”正是直指大腦“休息”的可怕之弊。當然我并不是贊同人應該無休止地忙碌,只是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們需要的是什么樣的“休息”。當我們放下手上的一切事務后,我們的大腦是不是正如蒙田所說的“如果不讓大腦有事可做,有所制約,他就會在想象的曠野中馳騁,有時就會迷失方向”。蒙田于混亂的年代里隱退,他要的“休息”并不是無所事事,而是讀書、思考和寫作。他給自己的是精神和思維上的自由而不是空虛、墮落。我們要讓自己的大腦休息并不代表讓它夢幻地運轉(zhuǎn),而是選擇讓它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徜徉。否則真正累垮、腐蝕我們的不是繁忙的工作而是幻覺叢生的無所事事。
    再看蒙田的《論發(fā)怒》,在這一章中,蒙田贊成怒火到心外的世界張牙舞爪,但他又理性地強調(diào)節(jié)制。將怒火壓制在平靜的外表下是對心靈痛苦的折磨,但當發(fā)怒失去了理性,我們也就失去了自我即被憤怒所控制,因此人們要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學會理性面對自己的情感。
    蒙田雖然是評論家,但他的隨筆論證沒有犀利和咄咄逼人之風,他反而運用了親切活潑生動的筆調(diào)向我們闡明了人自身的局限性,并真誠地向讀者描繪自身的矛盾。讓我們對“自知”這一人生命題更為深思。
    雖然隔著時間和空間的遙遠距離,但從《蒙田隨筆》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蒙田對教育的看法會讓我們覺得他確實像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現(xiàn)代人。無論是在《論學究氣》中,還是在《論對孩子的教育》中,蒙田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判斷能力的鍛煉都給予高度重視,并極為反對應試記憶教學。如果擁有知識卻毫無本事,那么對知識的記憶就是荼毒學生判斷力的罪魁禍首,是扼殺創(chuàng)造力危險的劍,而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就是外表華麗的骷髏。那么正如蒙田所說的“你就會看到學問的處境會和以前一樣能夠凄慘”。學習、受教育的過程應該是完善自我而不是剝奪自我的過程。當蒙田談到哲學因被詭辯蒙上蒼白可憎的假面具而使學生對它的接受成為一種壓力時,我想到了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一句話“如果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為其沉重的精神負擔,那么總有一天人類會被自己的創(chuàng)造壓垮”,若真是如此,那該有多可悲。作為哲學宗旨的美德,蒙田認為我們應該“認為它棲身于肥沃豐饒、百花盛開的平原上”而不是“把它復雜化為茫然不知所措的形象”。那么在看待現(xiàn)實生活時,如果我們能本著簡單的心態(tài)自然地面對,興許我們的世界就會減少許多的矛盾和壓力。
    當然,我對《蒙田隨筆》的解讀僅是冰山一角,而在這冰山一角里,我深刻地感受到《蒙田隨筆》堪比一朵綻放于圣潔天山之巔的雪蓮。它的字里行間都滲透出蒙田對生活恬靜淡然的態(tài)度,是身處浮躁社會、行色匆匆人們的靜心劑。走近《蒙田隨筆》,喚醒塵封已久心靈的自由和平靜。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九
    我一直以來,很喜歡讀蒙田的作品。他的作品十分耐讀,風格也很平易近人,如同他的性情一樣。他是個心態(tài)很平和的人,生活作風也很低調(diào),但這并不能說他缺乏個性。他的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隨筆》,如果你不停地讀,只需一兩個星期,就可以把它讀完。讀完一遍后,你可能還想再細細品味一下,之后,你可能會明白我喜歡它的原因。雖然是十六世紀寫成的書,而且書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事例,以及哲學家、歷史學家、詩人的詞句,即使這樣,在現(xiàn)代人眼里,卻一點也不嫌艱澀。談起問題來,娓娓道來,顯得那么親切,好像蒙田穿越時空的隧道,來在你的面前,像一個知己一樣,和你作一些深入的交談。那些充滿睿智的見解,如春風一般,拂過你的心田,使你對生活、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拿《蒙田隨筆》中卷第十六章《談榮譽》來說吧。我們知道一個事物在人的觀念里存在著物的名稱和物本身,名稱是人們用來指示物的詞匯。因此,蒙田指出,名稱既不是物的一個部分,也不是物實體的一個部分,而只是在物之外同物連在一起的某個東西。物本身通常保持穩(wěn)定,所以它的本質(zhì)不能拔高和充實,但它的名稱卻可以通過我們的頌揚來加以提高和充實。人類熱衷于名利,而蒙田對于名利有相當冷靜的認識。他感嘆道:我們的內(nèi)部十分貧乏,我們的本質(zhì)很不完善,需要不斷加以改進,這是我們應該竭盡全力去做的事情。我們?nèi)际挚仗?,但我們不應該用空氣和詞語來填補自己的空虛。為了彌補這一缺點,我們需要更加實在的東西。他說,我們?nèi)狈】怠⒅腔?、美德其他重要的品德,可以等我們得到最主要的東西之后再去考慮。他引用古希臘哲學家克里西波斯和第歐根尼的話說,在所有的快樂中,最危險、最應該避免的莫過于別人的贊揚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而且這些哲學家更加確切地說,即使能得到世界上所有的榮譽,有頭腦的人也不值得向它伸出一個手指。他相當贊同伊壁鳩魯“過隱蔽的生活”的主張。他痛斥極端追求榮譽的哲學家卡捏阿德斯說,我感到難受的是,這種看法竟會在被榮幸地稱為哲學家的頭腦中產(chǎn)生。他說,有人為人正派只是為了讓別人知道,讓別人知道后更器重他,他只有在別人可能知道的情況下采取做好事,對這樣的人不能期望過高。他說,正直的人做了好事會感到心滿意足。表現(xiàn)勇敢應該是為了自己,而且這樣的好處,就是培養(yǎng)十分堅強的內(nèi)心,可以抗拒命運的任何打擊……同榮譽相比,這種好處顯得尤為重要,也更值得我們起期望和追求,因為榮譽只是別人對我們的贊賞。他對他那個時代的一些人深不以為然,他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我看到許多人靈活多變、模棱兩可、腳踏兩只船,大家都認為他們處事圓滑。至于他自己的主張。他說,我并不十分關心別人對我的看法,而只是關心我對自己的看法。我想用自己的東西致富,而不想靠借來的東西致富。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十
    其實我對蒙田不是很了解,但讀了他的隨筆集之后,我才知道他是個懷疑論者,他向自己發(fā)問而又不做回答,甚至拒接承認自己一無所知,而只是堅持那句“我知道什么呢?”蒙恬善于向哲人那樣講話,像朋友那樣談心。他對人生的特殊敏銳力,記錄了自己在智力上和精神上的.發(fā)展歷程,為后代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財富。
    自我意識是蒙田身上恒定不變的部分,是他衡量一切學說的尺度。他曾說“你身上和身外都是一片虛妄,只不過,范圍越小,虛妄的程度越淺。上帝說‘人哪,除了你,每樣事物都首先研究自身,并且根據(jù)自身的需要,確定了工作和欲望的范圍。唯有擁抱宇宙的你是如此空虛,如此匱乏;你是沒有知覺的探索者,沒有審判權的法官,歸根到底,你是這出鬧劇的演員?!焙蒙願W的哲理,真令人驚嘆,佩服。
    蒙田用他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的風彩,分別闡明了論經(jīng)驗,憂傷,閑逸,撒謊,恐懼,節(jié)制,榮譽,心態(tài)失衡,勇敢,習慣,口才,交往,良心,飲酒,發(fā)怒,人與人的區(qū)別,功利和誠實,后悔,相貌,年齡,想象的力量,對孩子的教育,言過其實,父子情,人性無常,死亡,自我衡量,坐井觀天,掠人之美,意愿,命運的安排等章節(jié)。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十一
    其實我對蒙田不是很了解,但讀了他的隨筆集之后,我才知道他是個懷疑論者,他向自己發(fā)問而又不做回答,甚至拒接承認自己一無所知,而只是堅持那句“我知道什么呢?”蒙恬善于向哲人那樣講話,像朋友那樣談心。他對人生的特殊敏銳力,記錄了自己在智力上和精神上的發(fā)展歷程,為后代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財富。
    自我意識是蒙田身上恒定不變的部分,是他衡量一切學說的尺度。他曾說“你身上和身外都是一片虛妄,只不過,范圍越小,虛妄的程度越淺。上帝說‘人哪,除了你,每樣事物都首先研究自身,并且根據(jù)自身的需要,確定了工作和欲望的范圍。唯有擁抱宇宙的你是如此空虛,如此匱乏;你是沒有知覺的探索者,沒有審判權的法官,歸根到底,你是這出鬧劇的演員?!焙蒙願W的哲理,真令人驚嘆,佩服。
    蒙田用他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的風彩,分別闡明了論經(jīng)驗,憂傷,閑逸,撒謊,恐懼,節(jié)制,榮譽,心態(tài)失衡,勇敢,習慣,口才,交往,良心,飲酒,發(fā)怒,人與人的區(qū)別,功利和誠實,后悔,相貌,年齡,想象的力量,對孩子的教育,言過其實,父子情,人性無常,死亡,自我衡量,坐井觀天,掠人之美,意愿,命運的安排等章節(jié)。
    他語言平易近人,形象親切生動,讓我們讀起來回味無窮,富有生活情趣。
    我對他的論述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論經(jīng)驗。從來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事物做出相同的判斷,而且兩種見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樣。不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里,看法也會有所不同。以往的工作經(jīng)驗會使你順利的適應新的工作崗位。但倘若你又以以往的工作經(jīng)驗對待新的工作,那么你的工作會有新的起色嗎?會有突破嗎?的確,缺乏創(chuàng)新的精神,你便不可能長久地勝任你的工作。他認為,用經(jīng)驗來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為事情永遠不可能相同。
    他還說,在培養(yǎng)交往能力時,沉默和謙遜有利于和人交往。如饑似渴的去尋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十分積極的投入這種交往中,這樣便能給和你交往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十二
    《蒙田隨筆》中還談到無所事事。原文是這樣的:“如果不讓大腦有事可做,有所制約,它就會在想象的曠野中馳騁,有時就會迷失方向。”作為大學生的我,實在感到羞愧,因為我就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我常常讓大腦放空,寧愿發(fā)呆,也不愿找些事情讓我的大腦做,于是它就常常迷失方向了。其實,我相信如今的很多大學生也是無所事事的,因為他們坐在電腦前,刷著微博,又或者看著電視劇,大腦里面又在想些什么呢?我想答案應該是沒有的。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時間去思考,而是懶得去想,以一種逃避的方式去面對問題,面對世界。世界越是喧囂,我們越是要克制住自己,騰出一些時間,讓自己靜一靜;找一些事情,給大腦做一做。可以是靜靜地讀一本書,并且得出一些感悟;又可以是反省一下自己,“三省吾身”,不斷地完善自我。這樣人生就會充實了一些,就不會是無所事事了。
    蒙田隨筆中還談到其他一些關于人與人的交往問題,談到如何交流,談到關于死亡等等,思想開闊,見解獨到。先拋開里面的內(nèi)容不說,一個人假設是能夠靜下來想想事情,思考問題的話,那至少還會有屬于自己的一些想法,不會那么輕易地隨波逐流。在喧囂的世界中,能夠為自己覓一方靜土,那么人就不會那么急躁了?!睹商镫S筆》是法國作家蒙田創(chuàng)作的關于人生哲學思考的散文集,它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jīng)典。
    當我第一次翻開我的這本蒙田隨筆的時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邊,他很驚訝的看著我,說:“你在看蒙田隨筆?”“嗯”“這是我中學的時候一直想看的書,可是當時沒有條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焙苌儆邪职诌@么期待而不得的書,我便對它重視了很多。其實很巧的是,我在老師的`要求下,正在讀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這本書中講了六位哲學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還在讀周國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轉(zhuǎn)折點》。可能正是這些哲學類書籍的鋪墊,我看《蒙田隨筆》的時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沒有很早看這種書時候云里霧里的感覺,反而有點撥云見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紀的歐洲,整本書中用的例子難免都是那個時代歐洲的例子,有時可能方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說的一些東西。這可能就是一個幾百年的代溝吧。
    但其實蒙田所議論的一些東西,都是一些我們現(xiàn)在都可以借鑒的。他寫作并沒有什么“后期”的潤色和加工,完全是隨心所欲的,就像蘇東坡一樣。
    雖說這本書算是一本哲學名著,但并沒有其它的哲學書來的晦澀,可能是這個版本翻譯的比較好。除了一些遠離我們的例子,譯者還仔細的為每一句有出處的話標上了出處。由此可見,蒙田實在是看過很多很多的書。
    看完了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再看這本書,感覺整個人輕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赡苁且驗楫吷?jīng)歷的大相徑庭所造成的差異。蒙田本身身處在一個貴族家庭里,較為富裕的生活并沒有讓他經(jīng)歷太多像尼采那樣的悲劇。所以在《哲學的慰藉》中對于蒙田的總提就是“對殘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學家那樣困難,但正因為不同環(huán)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墩軐W的慰藉》對蒙田的一句評價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尋求智慧而從未遠離愚蠢,由此成就足矣?!?BR>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論悲傷》。其實我因為幸運,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邊,一個不少。幾乎沒有那種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經(jīng)聽到過這樣一段話:“當你哭得出來的時候,那種痛并不算什么;總有一種撕心裂肺的疼痛會疼的你哭都哭不出來?!彪m然我對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無法想象那種撕心裂肺的感覺。所以,當我通篇讀過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會了那種程度和感覺。
    這本書讀完實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氣,看了兩三遍,其實還是離讀懂有一定的距離,不過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時候,再讀一遍,也許就有了新的感覺。
    他所說的那些話,并沒有因為時間的而落后,反而因為時間的沉淀,更讓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實。他所展現(xiàn)的就是一個這樣沉淀在時間中的世界。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十三
    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隨筆》,如果你不停地讀,只需一兩個星期,就可以把它讀完。讀完一遍后,你可能還想再細細品味一下,之后,你可能會明白我喜歡它的原因。
    雖然是十六世紀寫成的書,而且書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事例,以及哲學家、歷史學家、詩人的詞句,即使這樣,在現(xiàn)代人眼里,卻一點也不嫌艱澀。談起問題來,娓娓道來,顯得那么親切,好像蒙田穿越時空的隧道,來在你的面前,像一個知己一樣,和你作一些深入的'交談。那些充滿睿智的見解,如春風一般,拂過你的心田,使你對生活、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補自己的空虛。為了彌補這一缺點,我們需要更加實在的東西。他說,我們?nèi)狈】?、智慧、美德其他重要的品德,外部的裝飾可以等我們得到最主要的東西之后再去考慮。
    他引用古希臘哲學家克里西波斯和。
    個時代,我看到許多人靈活多變、模棱兩可、腳踏兩只船,大家都認為他們處事圓滑。至于他自己的主張。他說,我并不十分關心別人對我的看法,而只是關心我對自己的看法。我想用自己的東西致富,而不想靠借來的東西致富。別人也只能看到外在的事件和事物的外表。而且,根據(jù)表象作出的評價都極為膚淺、極不可靠。最可靠的莫過于每個人對自己的評價。
    在這篇文章最后,蒙田說,正直的人都情愿失去自己的榮譽,而不愿失去自己的良心!
    讀到這樣的字句,頗讓人感動。感動之余,又啟發(fā)讓我們重新思索人生的意義,更加堅定我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拋卻一些繁文縟節(jié)和一些不必要的奢望?;畹幂p松一些,自由一些。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十四
    突如其來的打擊,往往能沖垮我們精神的提防,使得我們心中的痛楚就只剩下五內(nèi)俱裂,心如死灰了,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可以代表那時的心情。沒錯,當痛苦超越了我們能接受的限度時,我們的心會因難以承受而變得麻木僵化,喪失所有活力。同理,當我們毫無預警地接到噩耗,就會喪魂落魄,目瞪口呆,無法動彈。這時,只有像維吉爾說的“讓痛苦強烈地發(fā)聲”,經(jīng)過一陣哭天搶地,放聲呼號地瘋狂后,才能恢復意識,靜下心來思考。
    費迪南一世曾發(fā)兵討伐匈牙利過世的國王約翰的后人。在結(jié)束布達附近的戰(zhàn)役后,德國將軍雷斯西亞克看到一具騎兵的尸體運了過來,大家都見過這個騎兵在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的身影,于是都一起為他哀悼。但是,將軍和其他人都很好奇這個騎兵是什么樣子的。等看到這位死者脫去戰(zhàn)甲后,他才發(fā)現(xiàn)竟是他的兒子。大家都痛哭失聲,只有他一聲不響地站著,沒流一滴淚,只是目光呆滯,直愣愣地盯著尸體,直到血液因悲痛而滯流,他硬挺挺地倒在地上死去了。
    彼特拉克說:“說得清楚自己受多少煎熬,他受的煎熬其實不大?!?BR>    古羅馬詩人卡圖魯斯是這樣表現(xiàn)情人之間難以承受的'熱情的:怎么辦!我的五官不再發(fā)揮作用/和你相遇,累斯比/言語喪失,靈魂出竅/熾熱的火焰燃遍全身/耳邊只有轟轟之聲/眼睛只能看到深重的黑夜。
    這不就是在說,當猛烈激蕩的感情到來時,我們不會哀婉嘆息、情話綿綿,反而因焦慮不安、思念成災而變得精神倦怠,身體無力嗎?有時這種熱情導致的身體官能錯亂,會不擇時機地出現(xiàn),擾亂情人間美好的感覺,比如當兩個人深情擁抱時,卻好像一下子跌進了冰窟里。那些讓人能夠回想和清晰感受的情感,都是些庸常、平凡的熱情。
    讓表情變化的只是小悲,無聲無息的才是大悲大痛。
    我天生就性情愚鈍,很少被如此強烈的情緒困擾,而且因為日復一日的推理而變的更加粗笨、更加死板。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十五
    生與死就像我們手的兩面,人有生必有死,我們每個人之所以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正是由于我們每個人必然有走向死亡的那一天。人生自古誰無死嘛。
    同時,作為個體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暫的、有限的,總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蓋棺定論。死亡是生命的終點,又是衡量價值的起點。只有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認真而充實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種快樂的人,對于死亡才沒有遺憾。正如毛主席所說:“生的偉大,死的光榮?!?BR>    如果我們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認真而充實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種快樂的人就感到死而無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惱了。
    如果一輩子懶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留有好多遺憾,臨死時必然感到苦惱。
    從哲學上說,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時可超越死亡,在人類歷史上,飲鴆的`蘇格拉底、自沉汨羅的屈原、斷頭臺上的譚嗣同,這些人物都把“小我”融于人類“大我”之中,實現(xiàn)了人的生命的自己超越。
    既然“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那我們?nèi)绾尾拍茏龅健皹酚谏蹦兀?BR>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十六
    《蒙田隨筆》是法國作家蒙田創(chuàng)作的關于人生哲學思考的散文集,它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jīng)典。
    當我第一次翻開我的這本蒙田隨筆的時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邊,他很詫異的看著我,說:“你在看蒙田隨筆?”“嗯”“這是我中學的時候一直想看的書,可是當時沒有條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焙苌儆邪职诌@么期待而不得的書,我便對它重視了很多。
    其實很巧的是,我在老師的要求下,正在讀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這本書中講了六位哲學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還在讀周國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轉(zhuǎn)折點》。可能正是這些哲學類書籍的鋪墊,我看《蒙田隨筆》的時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沒有很早看這種書時候云里霧里的感覺,反而有點撥云見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紀的歐洲,整本書中用的例子難免都是那個時代歐洲的例子,有時可能我沒有辦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說的一些東西。這可能就是一個幾百年的代溝吧。
    但其實蒙田所議論的一些東西,都是一些我們現(xiàn)在都可以借鑒的。他寫作并沒有什么“后期”的潤色和加工,完全是隨心所欲的,就像蘇東坡一樣。
    雖說這本書算是一本哲學名著,但并沒有其它的哲學書來的晦澀,可能是這個版本翻譯的比較好。除了一些遠離我們的例子,譯者還仔細的為每一句有出處的話標上了出處。由此可見,蒙田實在是看過很多很多的書。
    看完了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再看這本書,感覺整個人輕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為畢生經(jīng)歷的大相徑庭所造成的差異。蒙田本身身處在一個貴族家庭里,較為富裕的生活并沒有讓他經(jīng)歷太多像尼采那樣的悲劇。所以在《哲學的慰藉》中對于蒙田的總提就是“對殘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學家那樣困難,但正因為不同環(huán)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墩軐W的慰藉》對蒙田的一句評價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尋求智慧而從未遠離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論悲傷》。其實我因為幸運,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邊,一個不少。幾乎沒有那種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經(jīng)聽到過這樣一段話:“當你哭得出來的時候,那種痛并不算什么;總有一種撕心裂肺的疼痛會疼的你哭都哭不出來。”雖然我對此一直深信不疑,但一直無法想象那種撕心裂肺的感覺。所以,當我通篇讀過這篇文章后,我就大概理會了那種程度和感覺。
    這本書讀完實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氣,看了兩三遍,其實還是離讀懂有一定的距離,不過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時候,再讀一遍,也許就有了新的感覺。
    他所說的那些話,并沒有因為時間的移動而落后,反而因為時間的沉淀,更讓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實。他所展現(xiàn)的就是一個這樣沉淀在時間中的世界。
    蒙田隨筆讀后感高中蒙田隨筆讀后感篇十七
    文章開頭,蒙田變亮明自己的觀點:生命是值得稱頌,富有樂趣的。繼而,作者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懷著感恩的心去看待個體的生命。他說:“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yōu)越無比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堪生之重壓或是白白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边@就進一步告訴世人,人生并不存在什么不能承受的重,到處都是色彩斑斕,時時都是陽光彩虹,只不過我們還沒有修煉到這重境界罷了。
    文中,蒙田還引用了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的名言:“糊涂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托于來世?!边@似乎是在說宗教的消極性,因為宗教往往認為此生的痛苦是合理的.,是人類在贖罪,贖罪結(jié)束了,人就可以在來世進入天堂??磥?,蒙田對這種觀點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
    “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飽滿?!蔽恼碌慕Y(jié)束,作者告訴了讀者怎樣去熱愛生命。熱愛生命不是簡單地享受生活,而是勤奮創(chuàng)造,充實自己的人生。只有這樣,人的一生才不會在碌碌無為中度過。
    禁不住又想起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話: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