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種反思和反饋,它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和成長。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有價值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應(yīng)該在讀書過程中留心記下自己的感受、疑問和思考,對重要情節(jié)和人物進行標注和批注。其次,在開始寫讀后感之前,可以先進行思維導圖或者提綱的制作,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觀點,從而更好地組織文章的結(jié)構(gòu)。最后,在寫作過程中,要結(jié)合具體的事例和引用書中的片段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和分析,這樣能夠使讀后感更具可信度和說服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自在力讀后感篇一
賈平凹執(zhí)筆40年高水準散文精粹,研磨孤獨,收獲自在,致每個孤獨的行路人。人很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賈平凹的這本書要寫給生命的行者,褪去風情萬種的各種表情之后,孤獨的人總有一絲落寞留存在心底。全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作家以一個自在獨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現(xiàn)了個人與世界相處之妙,從孤獨、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給內(nèi)心孤獨焦躁者以心靈的撫慰。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被他的語言魅力所吸引,更為他獨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絕;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可以獲得心靈深處的震撼,更可以獲得人生的啟迪。
自在力讀后感篇二
中秋國慶假期過后,收到新書《浮生自在》,看到這樣的書名,就能讓人浮想聯(lián)翩,趁著工作不算忙,拿出來翻閱欣賞,在這個風和日麗,秋高氣爽的秋日午后,坐在陽臺上,欣賞大伽們的經(jīng)典作品,實在是一種享受。
此書是北京文學為創(chuàng)刊70周年而推出的,是北京文學編輯部發(fā)行了70周年經(jīng)典作品系列叢書之一,《浮生自在》是散文卷,收錄了16篇題材廣泛,風格多樣的作品。作者有賈平凹、畢飛宇、史鐵生等等,都是文學大家。基本上代表了70年來“北京文學”的最高水平。
第一輯:放下的禪意,在人生道路上,只有放下心中紛擾,舍得外物得失,包容他人過失,才能實現(xiàn)自我修行,擁有一個豁達通透的生命。
《浮生自在》教會我們,世間除了生死,其他事都應(yīng)該看淡,放下才能更自在,而我們都是凡夫俗子,說放下談何容易?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只有不斷的修行,遇到困難不斷的去克服,當千帆閱盡,世事看淡,也就自然容易放下了。
文章開局講了北京西山風景名勝,讓我對北京有了一個更深刻的了解,由于沒去過北京,之前在我的印像里,北京就是故宮,長城,人民大會堂,天安門之類的,沒想到北京的西山,還有如此別樣地方,在汪曾祺的筆下寫得鮮明,生動。
第二輯:享受自在生活,珍惜每一個云淡風輕的日子,享受生活帶來的美好,哪怕經(jīng)歷風雨,也能從容抵抗所有的不安。
是啊,我們應(yīng)該珍惜這樣的日子,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的無限壓力,給我們壓得喘不過氣來,但是我們也要抽出時間,放下心中的負擔,在適當?shù)臅r間里,享受當下的美好生活。
這一輯有一篇文章讓我印像深刻:命如蒿草。
主要講的是幾個紅塵女子不同的命運,美女?;ㄣy蒿,命運坎坷,年輕時風光無限,眾人追棒,晚年生活卻是一落千丈,成了山村里面的一名普通農(nóng)婦。銀蒿說:“我來到世上就是隔肚子來的,沒人疼,我娘走的時候一再叮嚀我:山里的雞咋叫,你就咋活。我娘一輩子走了兩步就完了,我走了兩步還在半路上,這就是命!”
艾蒿原是個美貌與智慧集一身的女子,高中三年進入重點班,大家眼中的尖子生,學校里的重點保護對象,可惜在離高考還有三個月時間時,得了精神分裂癥,高考沒能參加,從此半瘋半顛的過著“正常人”生活,招來的上門女婿沒少被她毒打,隔三差五的去村里的大柳樹下喊:“爸爸”。村里人只要聽到她喊爸爸,就知道她的病又犯了。
耐何國家政策雙職工不能生二胎,但她還是偷偷生了二胎,可天不如人愿,二胎依然是女兒,直到三胎才如愿以償是個兒子,她成天背著兒子,兒子會走路時她已經(jīng)腰彎背也駝了,39歲時就得胃癌去世,真是老天看不得人好呀。
女子麥高,1980年父親把她許配給了峽里一個青年,相繼生下一兒一女,老公卻又是一個不爭氣的男人,自己洗衣做飯帶孩子,從來沒有享受過男人的關(guān)心,在峽里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民生活,老公成天去打牌,天不黑不回家,回家發(fā)現(xiàn)飯沒做好,又是拳打腳踢。后來男人外出打工,并且在外面有了女人,也不給家里寄錢,離婚后為了養(yǎng)家糊口,麥高去小吃街擺麻辣粉,賣鍋的光棍時常去非禮調(diào)戲她,她不依,有一天光棍大打出手,把她的所有家當丟出院里,她苦笑道:“有男人的時候挨男人打,沒男人的時候,也挨男人打?!?BR> 第三輯:靜思與獨處,靜思是肉體與靈魂的天人合一,獨處是自我生長的必要空間,學會靜思與獨處,便能從浮躁的世間與喧囂人群中抽身,于是萬籟俱寂。
我們都是成年人了,應(yīng)該學會靜思與獨處,這是生存必備技能,欣賞風景時,我們用心品味,處于人生低谷時,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對待,榮辱不驚。
《浮生自在》真的是一本好書,值得一看,希望更多的人都能看到它。
自在力讀后感篇三
浮生若夢,難免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自在不成人,自在不成人?!比绾卧诟∩蝎@得自在,是個大學問。最近讀《浮生自在》這本書,有很多共鳴,我似乎找到了更真切的答案。
《浮生自在》是《北京文學》70周年經(jīng)典作品系列叢書的散文卷,作者陣容強大,既有史鐵生、汪曾祺、賈平凹、畢飛宇、蔣韻等眾多名家,也不乏蔣殊、楊獻平等散文新銳作家。
全書作品分為三輯,分別是放下的禪意,享受自在生活,靜思與獨處。所收集的作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篇篇精彩,扣人心弦。剛拿到書的那天,我一口氣讀了好幾篇,喜歡字里行間的那份真誠與親切,仿佛是和老朋友在對話。
放下,心無掛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放下二字,說起來簡單,但是放下的過程卻往往很艱難,不知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心如刀割!時代滾滾如車輪,作為個體,力量是那么渺小。有人對命運奮起抗爭,有人選擇對命運臣服,有人抗爭之后只能無奈地臣服。
《青梅》一篇,我讀了幾遍,每次讀時,百感交集,而后釋然。作者的姥姥小時候被她娘強迫裹腳,說她是要在這本鄉(xiāng)本土過活的,掙不過命去!好在她爹極力反對女子纏足,他認為,一輩子做個混沌而快活的人,不是他女兒蓮的宿命和人生。她娘拼命裹,她爹堅決放,結(jié)果是,姥姥有一雙并不天然的畸形腳。
姥姥被她爹送去學堂念書,她識文斷字,知書達禮。然而,她沒有在學堂念到畢業(yè),她病了,患了頭痛癥,看書寫字久了就頭痛欲裂,天旋地轉(zhuǎn),身體孱弱的她最后只好休學。
新學堂的經(jīng)歷,滲入了姥姥的生命中,它催生了一個少女的不甘心和對未來的一點憧憬。她到很晚才出嫁,嫁給已在北京讀完大學的姥爺,不是做原配是續(xù)弦。姥姥心大,對未來有憧憬和想象,只身一人,離開家鄉(xiāng)離開離開父親,跟隨夫君去闖蕩一個大世界。命運卻給她開了無數(shù)個玩笑。
她夫君比她小幾歲,對她心生敬重,卻捉摸不透她,從來沒有像愛人一樣愛她。后來他婚外戀,離家。她就是在那段時間喜歡上了竹葉青,邊喝邊說:“好酒!”心中多少淚,和著這酒喝下去,暖著百結(jié)的愁腸。
姥爺鐘愛滑冰,常常和她的戀人一起滑冰,他們心心相印,轉(zhuǎn)出很多醒目的花樣。姥姥在三樓的露臺弄成了一個冰面,她把那雙畸形的不甘心的腳塞進女兒的冰鞋里,很倔強,很努力,最終沒有學會自由地駕馭冰鞋?!八男南腼w,可是,她的身體不允許。她的生活,她的命運不允許?!?BR> 她的命運,已然無力掙脫。姥姥生育了十個孩子,但活下來的只有四個,且都是女孩兒。姥爺為了延續(xù)香火,納妾了,就在姥姥失去她最疼愛的小女兒不久。姥姥放棄了抵抗。姥爺和他的妾生了一個兒子。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頒布婚姻法,姥爺只能二選一,最終是姥姥主動說出了離婚兩個字,為了那個剛出生的男孩子。兩人辦完離婚手續(xù)一起下館子,姥姥喝了最愛的竹葉青。幾十年的悲傷與糾纏,千言萬語,都在這一杯酒里了。
生在舊時代的讀過書的姥姥,命途多舛,她抗爭過,善良而堅韌的她,最終選擇了放下,原諒傷害過她的人們,和命運和解。我們無數(shù)的普通人,何嘗又不是無數(shù)次的在抗爭與放下中前行呢!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放下心中紛擾,舍得外物得失,包容他人過失,才能實現(xiàn)自我修行,擁有一個豁達、通透的生命?!币贿吔?jīng)歷,一邊成長,有勇氣拿起,有心胸放下,便是自在。
自在力讀后感篇四
今天拿起了賈平凹老師的《自在獨行》,當時買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人,剛認識他。現(xiàn)在,我拿起存封已久的它,我還是一個人,像從未遇見過他一個多月了。今年過去快五個月了,可能這一個多月過得是最快的吧,每天沒什么可記得的,總是過得最快。
走進了第一章,孤獨地走向未來,生命的睿智——從容是真!
隨著賈老師來到了,他的小學生活,瞬間親切感襲來。我的小時候,小學的教室也在寺廟里,每早每晚都是估摸著起床睡覺。晚上嘛,就是想著五點半的動畫片開始了,七點的新聞聯(lián)播(每天最不想看的,但是不能切臺,因為啊就兩個頻道),七點半開始電視劇或者綜藝節(jié)目啦(最最喜歡得),那時候晚上八點多九點就睡了,哪像現(xiàn)在十二點還在倒騰。早上嘛,聽到院子里的鬧騰著叫吃早飯了,差不多我已經(jīng)起來了,沒表,不知道什么時間,就怕遲到,起來得老早了。后來,爺爺為了我有個好點得教育,把我轉(zhuǎn)鎮(zhèn)上的小學了,每天可要走三四十分鐘的小路。我記得最深得是冬天得時候,我們都是院子里七八個不等的小朋友一起打著電筒一前一后的去學校;下雨時,我們還會背一雙干凈的小皮鞋放書包里,進學校得時候,去熟悉的小賣部把筒靴換了,再去學校。想想那時的我們還是挺好玩的。后來五年級去華鎣的某小學了,兜了一圈還是去華鎣了,記得我幼兒園還是在華鎣讀的呢,家里變故回老家了…。
難得如此平靜的靜心下來看看書,感覺很棒!
最期待第二章,人世的悲心——寬釋是福。
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作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
自在力讀后感篇五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BR> 因單位“共讀好書,同沐書香”活動,我有機會再次拜讀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這本書是賈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初始讀來,感覺平實無華,樸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實,細細讀下去之后,文字越來越有味道,體悟越來越超然,精神越來越自在。
全書通過五個篇章闡釋了從容是真,寬釋是福,有敬無畏,樂以忘憂,從而行于天地。處處都透露著作者特有的處事態(tài)度。他在《舍得》篇中寫到:“會活的人,或者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小負之悲,得全勝之喜。”他在《朋友》篇中寫道:“人之所以是人,有靈魂同時有身軀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沒有朋友,因為出了門,門外的路泥濘,樹叢和墻根又有狗吠?!比珪钭屛覟橹畡尤莸木褪情_篇《紡車聲聲》中談他的母親。對于母親,先生打心里佩服和敬仰。一個典型的西北女人的形象,更是中國千萬母親高大形象的化身,孱弱的身子里透出的是倔強、堅強、堅韌的性格,在先生筆下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文化大革命時期,父親在大深山里‘改造了’七年,沒有了父親的工資,為了讓他和一個弟弟、兩個妹妹有書可讀,日夜搖著紡車,日子窮但思想不能窮,窮生活但不能窮孩子”,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舊社會小腳女人的思想,不能不讓任何一個讀者都會產(chǎn)生由衷的欽佩。
“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做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笨赐耆珪?,給人一種內(nèi)心的寧靜自在,一種悠然見南山的舒適感,莫名的使人內(nèi)心變得波瀾不驚。作者以一個獨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現(xiàn)了個人與世界的相處之妙。最后借用先生的一句話結(jié)束全文:愿每個人都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獨行的生活里多一些灑脫和自在。
自在力讀后感篇六
《自在獨行》是賈平凹先生的作品,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得趣味。書中的內(nèi)容豐富,需要慢慢去品味。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卻總能直擊內(nèi)心的深處,讓人回味無窮。
自在,道家指無所達致,自然而然存在的狀態(tài)。自在,在現(xiàn)代漢語里描述的是一種身心舒暢,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tài)。賈先生也喜靜,但喜歡熱鬧,只是先生的熱鬧并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nèi)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害怕被打擾,并不是因為怕與人接觸,而是因為內(nèi)心的寧靜,能帶給人的遠比喧嘩和嘈雜要多。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總能一個人思考很多事情,也能想明白很多事情。對于匆匆的路人,賈先生的這本書只是附庸風雅的玩物,但是對于生命的行者來說,卻能讓他們懂得孤獨的真義。
文集中有一篇散文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叫做靜虛村記。故事的背景大概是賈先生為了尋找一個“安寧”之處,來到鄉(xiāng)下,借租農(nóng)房,并在此居住,過著幸福自得的生活。如今這個社會,找熱鬧的地方容易,尋清凈的地方難,于是賈先生便退隱了“田林”,有種陶淵明的味道?!巴穗[”并不是為了避世,而是為了尋一個清凈的地方安心寫作。城市的喧囂和“打擾”總是讓人很難靜下心來寫作,這種感覺就好像你正準備熟睡,結(jié)果隔壁傳來如雷般的噪音,這樣的環(huán)境下誰又能安穩(wěn)的入睡呢?所以現(xiàn)在城市的周邊才出現(xiàn)了那么多的農(nóng)家樂,大伙兒周末去農(nóng)家樂,并不是去體驗農(nóng)家的生活,而是尋一個清凈地,遠離“打擾”。
可見“打擾”是多么的讓人深惡痛絕?;叵胪陼r,快樂是相當簡單的,一顆糖就可以高興一整天了,身邊也有很多相當年齡的小伙伴一同玩耍,快樂是不可言語的。長大后大家都有了工作,聚在一起就相當困難了,因為我們都得努力的工作,所以每次相聚,我都會相當珍惜。特別是說起小時候大伙兒一起干過的“傻事”,我們都會捧腹大笑。這就是快樂吧。
愿我們每個人都做一個自在獨行的勇者。
自在力讀后感篇七
許久不讀書,今天捧著新書,有種恍若如夢的感覺,那種感覺好像把我拉回了20年前,我還在校園的時候。能讀書而不惜時,沒時間讀書時渴望閱讀,再觸及到《浮生自在》四個字時,忽然熱淚盈眶,想把出了校門后的委屈和淚水一下傾倒而出,從此我也要過的自在些。
《浮生自在》和《此生須盡歡》是為了北京文學社創(chuàng)刊70周年而集結(jié)出版的散文集,每一篇文章都是名篇佳作,收錄的都是在文學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大作家的作品,因此十分耐讀。
開篇之作是汪曾祺的《西山客話》,寫的詩意盎然,妙趣橫生,我拜讀兩遍仍然不過癮,實為解憂良藥,緊接著是史鐵生的《病隙碎筆》,把生病期間的一些深度思考寫的發(fā)人深省,彰顯了極強的人格力量和靈魂深度,讓人讀完陷入深思,畢宇飛的《飛躍密西西比》把飛行的青澀經(jīng)歷寫的真實而幽默,實在難得,后面還要許多名篇,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汪老的《西山客話》,讓我看到了許多流暢自然的短詩詞,也讓我看到非常優(yōu)美的地方景色。
北京我是去過的,但是絕對沒有汪老筆下的氣勢,更沒有其詩句里的悠然自得,想來是我的文學造詣太低,同時對歷史典故把握不夠,想在北京玩好,不下一番功夫,恐怕只得其表面上的繁華。
我喜歡西山風景,三山、八大處、十二景,不在北京住上一段時間,恐難游完整,所以很多老北京一離開北京,就渾身不自在,覺得只有回到了天子腳下,只有在北京住下了,我這心才算舒服,就像吃了涼柿子一樣,那快活勁兒甭提了。
我被春花秋葉迷住,尤其那“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黃鵝,一樹光明,燦爛耀眼”讓人迷醉,這是怎么樣的玉蘭樹啊,在文人筆下都顯得與眾不同,婀娜多姿,賦予特別的生命,為什么我年年看的玉蘭沒有如玉片一樣,沒有蕊似黃鵝,那八個字著實寫進我的心里,這是文人之間的仰慕,也是生活自在者的獎賞啊,我向往那一樹光明。
我們像一個在空中飛行的鳥兒,卻忘記了如何停落枝頭,如何在清晨唱最動聽的歌,這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
有人說先忙,忙完就可以歇一歇了,后來發(fā)現(xiàn)那只是奢望,所以我們?yōu)楹尾煌O聛?,哪怕一刻鐘,望著窗外漸黑的天空,想一想,我們從什么時候開始不再自在了,那么人生還是我們想要的嗎?如果不是,那么記得讓腳步放下來,讓心舒展,再夢想花開,一切都來得及。
自在力讀后感篇八
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薦的一本書是《一生自在》。本書的作者是中國著名文學家、國學大師、語言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翻譯家季羨林。而《一生自在》是他的一部漫談人生感悟的作品,其中既有季羨林關(guān)于個人修養(yǎng)、道德與品質(zhì)的見解,也有他對人間的世態(tài)炎涼、人生的毀譽禍福、個人的命運是非成敗的認識。
對或者不對,都在各人理解之間——但不能否認的是,老先生不僅是一名學者,更是一名智者;從他的身上,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難學到更多。此書共分為五章,分別用不同的篇章講述了季羨林先生在不同情境、不同環(huán)境以及不同時代下對于自在的理解和感悟,悟覺人生的生命自在。第一章是“書卷伴青燈,足以慰平生”這一章是關(guān)于讀書啟蒙的書中自在。第二章是“從容坦蕩,心裝萬物”是關(guān)于處世智慧的人間自在。第三章是“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是關(guān)于心胸豁達的心境自在。第四章是“見識天地,遇見自己”是關(guān)于海外求學的人身自在。第五章是“與其完滿,不如自在”是關(guān)于了悟人生的生命自在。
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要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態(tài)度?;蛟S有人會說,季羨林老先生之所以能夠像《一生自在》中諸篇所說的那樣,活得坦蕩、清醒、真實——但那或許只是季羨林老先生自己的,卻未必能夠推而廣之,讓每個人都去實踐。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透露出的卻是一種消極、不作為。自己感覺做不到,就懶得連嘗試也不敢去嘗試,倒也真夠隨遇而安的。生活中允許有禪意,卻不必過于佛系,而總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對自己負責任,盡力爭取一個精彩的人生。所謂有滋有味的人生,其實并沒有特定的法則與途徑,每個人都可以去尋找并走了走那條最適合自己的道路。有的時候會一帆風順,有的時候卻難免碰壁——只不過,一帆風順的時候雖然心里開心,卻不必得意忘形;難免碰壁的時候雖然難過,卻也不必過于沮喪,而是要鎮(zhèn)靜自若,重整河山,再去開啟一番新征程。這才是每個人該有的人生之旅。
自在力讀后感篇九
書中每一篇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關(guān)于父子、孩子、女人、房子等等,作者總能以自己狹義的方式來談這樣永不會過時的話題,也顯得十分有趣?!笆郎系氖拢J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作空氣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平常心對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樣,才不會累。
比較喜歡文章里有幾篇這樣的描述,《說孩子》篇里,“一個家庭組合十年,愛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人的心是一輩一輩往下疼的”。《說美容》篇里,“戲比生活逼真,謊言比真理流行?!薄段逦断铩菲铮捌拮右琅f是乳,丈夫依舊是水,水乳交融,誰都是誰的俘虜;一個不笑,一個不走,兩個笑了,孩子就樂,出來給人說:爸叫媽是冤家,媽叫爸是對頭?!鄙罾锞褪沁@樣平常的細節(jié),才是大樂。
看完《自在獨行》的第一篇就滿滿地劃了許多喜歡的句子,可以以后慢慢的品讀,生活兩個字包含太多,一輩子也要看很多東西,怎樣的心態(tài)去觀察去對待,有些能在這本書里可以找到,也能在書里面讀到一種從容的感覺。每個人都會走向孤獨,而惶恐走向孤獨的人是弱者,生活的強者,會使生命之花燦爛在孤獨的旅途上。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
從未想過,一部散文,能讓人在讀第一段時就深感震撼,讀了兩三頁時就濕了眼眶。
"如今,我一聽見‘嗡兒,嗡兒’的聲音,腦子里便顯出一彎殘月來,黃黃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樹梢上;院子里是朦朦朧朧的,露水正順著草根往上爬;一個灰發(fā)的老人在那里搖紡車,身下墊一塊蒲團,一條腿屈著,一條腿壓在紡車底桿上,那車輪兒轉(zhuǎn)得像一片霧,又像一團夢,分明又是一盤磁音帶了,唱著低低的無窮無盡的鄉(xiāng)曲……"多么美麗的句子,韻意悠長,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感情和心緒。
"一看見她那凸起的顴骨,就覺得那線是從她身上抽出來的,才抽得她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動的線團兒,那似乎是一顆碎了的母親的心在顫抖??!"多么細膩的孝子!在本應(yīng)大大咧咧、胡攪蠻纏任性而為、滿身是泥的年紀,還是孩童的作者對身邊絕大部分人熟視無睹的事物竟擁有如此細膩入微的感知,何其珍貴,又是何其讓人心酸。
正如作者的母親說的:"咳,孩子,你還不該這么懂事的呀!"。
父親被文革,母親日夜紡織,天災(zāi)欠收,母親只撇稀飯上的湯喝,父母同甘共苦的愛情,長子輟學掙錢填補家用照顧弟妹,母子情深,長子自學成才……所有催人淚下的俗套的故事竟都匯聚到這篇小小的散文中,僅對自己生活中熟見的場景的描述,已讓我感動得心中只剩下柔軟。
我想貧窮和困苦中,并不缺乏幸福吧。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一
作家白落梅說:“人生的終點,不是在山水踏盡時,亦不是在生命結(jié)束后,而是于放下包袱的那一刻。當你真的放下,縱算一生云水漂泊,亦可淡若清風,自在安寧?!?BR> 《浮世自在》是集眾多大家為一體的一本書,我僅節(jié)選片段敘自己的感受?!肚嗝贰分械睦牙?,一生都在和命運抗爭??墒敲\究竟為何物,誰用能說得清楚呢?只有那清淺有純粹的竹葉青,一杯杯訴說著歲月的滋味。
姥姥的母親說:“小妮兒有小妮兒的命,她爭不過命去!”
可姥姥在聽到姥爺讓她讀書時,眼睛都沒眨一下就說:“敢,爹,我敢!”
她是堅韌的,無畏的,為了不想一輩子就做個混沌而快活的人,她從不信什么宿命和固定的人生。姥姥雖然比姥爺大,但她一定是愛他的,不然在他遇到婚外情時,那一杯杯落寞入肚的竹葉青,又訴說著怎樣的情?她那雙殘疾的腳注定撐不起漂亮的冰鞋,也無法得到姥爺全心的愛。他對她可能會念恩,但卻不是愛情。
只有一盞盞清酒,陪著姥姥度過那些疼痛的人生。但即便如此,姥姥還是堅韌地、不屈的,像蓮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多像年輕時,為了追求遠大理性而不顧一切遠走他鄉(xiāng)的我們。雖然是不一樣的境遇,但心思卻異曲同工。
姥姥陪姥爺度過最艱難的日子,隨他流離漂泊,但當他面臨在情人和自己之間二選一時,姥姥還是主動做出了割舍。
兩人辦完手續(xù),下了趟館子。姥姥說:“有些日子沒喝竹葉青了,怪想的?!?BR> 是啊,千言萬語都在那杯酒里了。自此后,他不再是姥姥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命運交給我們的從來都不只是好牌,有時候爛的不行的時候,除了放下,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呢?但我想姥姥還是有愛的,不然她不會在姥爺入獄后,把他唯一的兒子當成自己的孩子養(yǎng)。她是把所有的溫存,都給了那個和男人一脈相連的孩子,從而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
姥姥的放下,不是懦弱,而是另一種清醒。她不爭,才更能顯示她的大氣和內(nèi)斂。畢竟,浮生蒼茫,冷暖自知,在迂回的光陰里,唯有自己才能體會到滲透著從容卻微涼的境遇。放下,帶著一種禪意,是不糾結(jié)的豁達,更像是從萬象紛紜中綻放如初的蓮。
母親也是愛竹葉青的,她是跟隨了姥姥的興趣。她對姥姥的境遇很多也一知半解,但是她性情里卻傳承了姥姥的堅韌。她一次次倒下,卻一次次頑強的生,即使在渾身插滿各種管子的時候,還一天天挺過了四個年頭。
但是她卻毫無怨言,就像這就是她一輩子的征程。姥姥和母親,是很多中國女人的代表,她們堅韌、有力量,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咬咬牙也都能挺過去。
她們從不輕易流淚,也不輕易向別人訴說苦難,唯有把一點一滴的磨礪,都化進那清清澈澈的一杯竹葉青中,讓凡塵瑣事都穿腸而過,慢慢變成歲月的安寧。
每個人一生要修的功課,都會在某個掩卷的時刻,畫上句號。但能留下的,其實早已在我們必經(jīng)的路上刻下印痕,有心的人總會察覺。人生,是一本蘊含著真理的書,看似波瀾壯闊,而那些最有意義的成分,往往都掩藏在最平淡的物事中。
放下即豁達,靜思即通透,自在即安寧。浮世萬千,隨緣自在!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二
賈平凹的書,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這本在2016年京東購書暢銷榜名列前茅。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zhèn),當代作家。197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75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中文系。1978年憑借《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發(fā)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chuàng)刊《美文》。2003年,先后擔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借《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借《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賈平凹的散文內(nèi)容寬泛,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nèi)心的情緒變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賈平凹于傳統(tǒng)的散文寫作中,取了個大突破——凡對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nèi)心情緒(愛與恨),或偶爾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現(xiàn)文中。在他文中,不難發(fā)現(xiàn)賈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現(xiàn)今復雜的社會里的確難尋。而且,賈平凹對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間清晰易見。(百度)。
這本《自在獨行》,是賈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初始讀來,感覺平實無華,樸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實。慢慢讀下去之后,文字越來越有味道,滲入了明清小說的節(jié)奏和韻律;體悟越來越超然,以世間萬物為鏡映照己心;精神越來越自在,掙脫了物役的束縛和羈絆遨游天地間??偟膩砜?,有幾個感悟。
世之百態(tài)。書中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世態(tài)炎涼感,正是歷經(jīng)了人生得失、人情冷暖、背叛欺騙、勞燕分飛、趨炎附勢、疾病纏身、虛以委蛇、勾心斗角,等等。作者才痛徹地把自己與世界剝離開來,寧靜地走進孤獨。寫出了《說舍得》《人病》《朋友》《說奉承》《說請客》《關(guān)于父子》等文章。"人怕什么,又奈何不了,人就想著法子去討好、去供奉,這就是世上神的產(chǎn)生,貓頭鷹就是一個神""奉承換句話說是獻媚,獻媚就是送上女之色,是妓的行為,那么,既然有了妓,妓使許多人變成了嫖客,嫖客得性病就讓他自受去吧""我是最能交朋友的,殊不知我的相當多的時間卻被鐵朋友占有,常常感覺里我是一條端上飯桌的魚,你來搗一筷子,他來挖一勺子,我被他們吃剩下一副骨架""但做兒子的絕不會愛自己的父親,就是愛,愛里親的成分則少,屬的成分要多"。這些都是作者體悟世間百態(tài)后的感慨,沒有了抱怨,只是平靜的訴說。類似的還有很多,有時間可以細細品咂一下。
物之靈性。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剛以為作者擺脫了物役之時,他又翻回頭來鐘情甚至癡迷醉心于物。哈哈!這個感覺很有意思。有點像出世后再入世的味道。書第四、五部分,是萬物的情懷和天空的禪意。這里寫了收藏的各種奇石、古琴、拓片、動物骨架以及大自然中的落葉、樹木、風雨、文竹等等,他給它們賦予靈性和靈魂。這讓我想到宋明理學的格物致知。王陽明年輕的時候,曾七天坐于竹林里格竹子。作者似乎也是在格天地萬物。比如,格法桐,"原來法桐的生長不僅是綠的生命的運動,還是一道哲學的命題在驗證: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這正是天地間歡樂的內(nèi)容;世間萬物,正是尋求著這個內(nèi)容,而各自完成著它的存在。格桌面,"萬事萬物在天地宇宙間,或許是有著各自的生命線路,這天地宇宙也或許同樣有著自己的生命線路;那我呢?我想象不出用刀將我斷開,那軀體的截面上一定也是有這種路線了吧?從此面對桌面,我自我感覺,我是一天天豁達、成熟、堅強起來,我熱愛起我的生命了,熱愛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著一個我。"格臥虎,"一個人的文風和性格統(tǒng)一了,才能寫得得心應(yīng)手,一個地方的文風和風尚統(tǒng)一了,才能寫得入情入味,從而悟出要做我文,萬不可類那種聲色俱厲之道,亦不可淪那種輕靡浮艷之華??梢?,萬物皆有靈,萬物皆可為文,當你賦予萬物之靈時,就建起一個唯我的價值體系,在這里你就是上帝。這讓我想起了尼采的狂言"我是太陽。"。
另外,還有第三部分獨自走一走寫的別有風味兒,寫出了每個人骨子里面的流浪情懷,腳踏大地的踏實和敬畏。尤其是《白浪街》描寫三省人惟妙惟肖,詼諧幽默。世界這么大,我們真得去看看。
最后摘一段《說死》中陜西鎮(zhèn)安縣的一次葬禮,幾人圍著死人敲鑼打鼓唱孝歌,其中一段在唱:"說一聲你死了就死了,親戚朋友都不知道。親戚朋友知道了,亡人已過奈何橋。奈何橋七寸的寬來萬丈的高,中間抹著花油膠。大風吹來搖搖擺,小風吹來擺擺地搖。有福的亡人橋上過,無福的亡人被打下橋。亡人過了奈何橋,從此陰間陽間路兩條。社會主義這么的好,你為什么要死得這樣早?!"哈哈,社會主義這么的好,我們一定要珍惜生命。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三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shù)十年里,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賈平凹是當代文壇屈指可數(shù)的文學家。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成就斐然,散文創(chuàng)作也毫不遜色。近日新推出的散文集《自在獨行》(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將帶領(lǐng)讀者走進賈平凹的獨行世界,收獲一份心靈的自在與安寧。
這本書是賈平凹40多年來創(chuàng)作的散文精粹。書中,他研磨孤獨,收獲自在,致每個孤獨的行路人。賈平凹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么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他其實也喜歡熱鬧,只是他的熱鬧并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nèi)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全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作家以一個自在獨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現(xiàn)了個人與世界相處之妙,從孤獨、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給內(nèi)心孤獨焦躁者以心靈的撫慰。
賈平凹是一位世間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獨行者。他說:“在這個美好又遺憾的世界里,你我皆是自遠方而來的獨行者,不斷行走,不顧一切,哭著,笑著,留戀人間,只為不虛此行。即便你認為自己是孤獨的,也是可以自在的。”
賈平凹在靈魂中獨行,哲理性的感悟隨處可見。這種感悟,不是對某種世俗思想的闡釋,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說教,而是來自鮮活的生活體驗。如在《說房子》中,他寫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做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了佛像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而在《看人》中,他寫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shù)十年里,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妙諦。
賈平凹追求一種樸實無華、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過敏銳的觀察,書寫人生的微妙情緒。他視藝術(shù)感受為一種人生的態(tài)度,講求情操所致,自然為文。如在《說女人》中,他寫打扮一旦成了社會時尚,風氣靡麗,必然少了清正之氣。沒有學問的打扮得更像有學問,不是藝術(shù)家的打扮得更像藝術(shù)家。當一切都在打扮,全沒有了真面目示人的時候,最美麗的打扮則變成了不打扮。
賈平凹的這本書要寫給生命的行者,褪去風情萬種的各種表情之后,孤獨的人總有一絲落寞留存在心底。他在《朋友》中寫道:“人之所以是人,有靈魂同時有身軀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沒有朋友,因為出了門,門外的路泥濘,樹叢和墻根又有狗吠?!倍凇逗米x書》中,他認為好讀書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yù)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quán)欲,棄浮華,瀟灑達觀,于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此時,賈平凹愿世人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生活里多一些從容瀟灑。
賈平凹曾說過,“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來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緒的感染和思想的啟示”。他認為有無真情是衡量散文藝術(shù)質(zhì)量的重要標準和依據(jù),好的散文無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靈魂。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被他的語言魅力所吸引,更為他獨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絕;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可以獲得心靈深處的震撼,更可以獲得人生的啟迪。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四
得這本書起初是看到賈先生的文字,觸動了我。作者對孤獨的闡釋,使人內(nèi)心寧靜,新生淡淡暖意。
作者講述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古樸自然,對家中物的鐘愛猶若至寶,每每感嘆作者辭藻可愛華麗,使人深感體會,感同身受。
在獨處的時光里,作者感受到的生活細節(jié)唯美舒服,使人身臨其境,說到秦腔和在商洛的人文環(huán)境,好像已經(jīng)穿越到作者身邊一起感受一樣,這種用藝術(shù)的心情去生活需要去慢慢培養(yǎng),生活中是不缺少美的,至少缺少發(fā)現(xiàn)美。
看完這本書,有通透之感,所謂孤獨,人就是孤獨的來的',孤獨是一杯淡淡清雅的茶,細細體會品第一泡的苦澀,第二杯的醇厚,第三杯回甘。
孤獨似年輪,遇到好日子愉快的成長,趕上風雨滿滿蓄積內(nèi)在力量,作者對人生,對孤獨用身邊的物化作了一粒vc片,酸酸甜甜的,滴水無痕的治愈了我。
我雖看似淡定從容,實則內(nèi)心焦慮不安,第一個目標達到后,茫然不知所措。
生活中目標方向是一定要清晰的,這非常重要,在無目標的時候,每日生活索然無味,如同行尸走肉,邁向目標,分階計劃是每日每月所要具體體現(xiàn)的,日子是一天天過的。
說到這里感覺過生活似在經(jīng)營企業(yè)般套路。
多去感悟,多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麗可愛,生活將妙不可言,感恩今天無病無災(zāi),生活美滿。
很久沒有打開微信健步了,今天第一天就得了第一名,一萬九千多步。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五
作為"小小書院"開院第一本共讀新書,這本書是我推薦的。為什么第一本書推薦賈平凹的新書?真的是有我的情節(jié)在里面。在我上高中及大學期間,陜西有三個最牛的作家:路遙、陳忠實,賈平凹。他們在90年代初,橫空出世,震撼文壇,形成了文壇著名的"陜西作家群"現(xiàn)像,風光一時無雙。其代表作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秦腔》。我在大西北蘭州上的大學,期間,沒少讀他們的書。這些作品,不知道在當時及后來,溫暖了多少人的心,讀后感《自在獨行讀后感》??上?、陳天不假年,都已離世,只有賈還活著。賈很牛,每部作品都很棒,水準極高,當然,也頗有爭議。賈也現(xiàn)年事己高,后續(xù)作品會很少,所以選擇了《自在獨行》作為第一本共讀新書。
書的副標題為:寫給每一孤獨的行路人。周國平說過:"孤獨是人的宿命";李白曾發(fā)過"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行吟。佛說:"色即是空"。仿佛文人與先哲,最后的狀態(tài),都歸于孤獨。在此處,孤獨不是痛苦、失落、孤單等貶義意思,而是一種坦然、平和、安寂的本真狀態(tài)。"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nèi)心安寧",這和心學大師王陽明強調(diào)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簡直是一種意思的兩種表述!全書作者以自我感受為中心,觀物、觀景、觀人、觀心、觀人間百態(tài)、觀人生萬種風情,一個自在觀世音。
在《紡車聲聲》中,主要描寫他的母親,于其父親在外服刑期間,作為母性所散出來的人性光輝,時光雖然艱難,但內(nèi)心卻是充滿了溫情和陽光。多少次,越在歷史苦難的關(guān)頭,女性的光芒就越發(fā)閃耀,作者的母親同樣如此。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同樣一個女人,作為女孩是一種表現(xiàn),作為母親,則有萬種剛強,是什么東西會讓同一個人有如此大的不同呢?這是每一個讀者都應(yīng)該去思考的。作為受難者的少年,作者在苦難之中,有萬種理由選擇逃避、黑暗、自棄;但他卻表現(xiàn)的是陽光、希望、向上。為什么會這樣?我想,一是可貴的人性,二是他們是母親的作品,是父母品性的一面鏡子。
《關(guān)于父子》中,我們會看到父親在兒子面前一種尷尬的存在。一顆本是柔情的心,但卻要裝著用棍棒來表達。做父親的都希望兒子像蛇脫皮一樣的始終是自己,但幾乎是每一個兒子,都想在成長過程種發(fā)生裂變,不想做父親的影子。"枕邊無偉人、近處無風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子關(guān)系好的不太多,母子關(guān)系好的卻很多。為什么會這樣,我想,是因為父親和兒子彼此是站在人生的不同結(jié)點在看對方,且彼此不敢寬容。父親在成熟的年紀時看兒子及對兒子提要求;兒子是在年小的時光看父親及對父親提要求。一個是風塵滿霜,看到過太多的人間困苦,想到的是平平安安、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才是正道,才會用成人的眼光來要求兒子;一個是少不更世,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美好的遐想,想到的春風十里、鴻鵠之志,才會看到父輩的不完美,才會想到去做另外一個自己。他們其實都沒有錯,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因為不能接納自己,所以才會有些天然的違和,所以才會說"父子是前世的冤家"。等兒子長大后,大多數(shù)會成為父親一樣的人,那時,他才能了解父親。而父親,這時候已經(jīng)老了,又變成一個老小孩了,又能了解兒子了。所以啊,他們是彼此輪換著過一生的??!
必須得說一下《秦腔》。如果有人問我,如果只能用一樣東西去形容西北人的話,那是什么?我肯定會說是秦腔。剛上大學第一天,大家互相介紹,同學中有一個陜西鳳翔的(后來才知道,原來此地是秦腔和西鳳酒的產(chǎn)地),開口就來這么一段秦腔,當時全沒有聽明白,但那個精、氣、神和動作,把我這個來自江南也算纖秀之士的同學,半天震得回不過氣來!心中在想:這不是鬼哭狼嚎嗎,這也叫戲!?但是從此,秦腔就一直安在我心里了,我也開始就關(guān)心上了。后來在電視、電腦及現(xiàn)場看過秦腔的表演,記得后來還上過春晚。越來越認為秦腔是人用來和鬼交流的工具,表演者不上臺時,平靜且木訥,一律的清剛。只要一上臺,立刻就換了一個人,進入了民間傳說中的"跳大神"狀態(tài),眉飛色舞、行為癲奇、如泣如訴、撕心扯肺。我們常見的是:在斜陽將落的農(nóng)舍旁,旁邊有剛卸下的農(nóng)具,騾子還在大口的喘著粗氣。臺上一群人在撕心裂肺、地動山搖、驚天動地泣鬼神般地表演。臺下一班如癡如醉的觀眾正在靜觀,情緒隨著臺上的表演此起彼伏,有時郁悶、有時高亢,仿佛臺上臺下正在合演一出戲,天衣無縫般的配合。這一刻,好像所有的不快都拋開了,陜北的老農(nóng)正飲著醇美的烈酒、那么開心快樂!"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正是這種快樂,讓他們在侍候貧瘠的黃土高原時,能寬慰自己,繁衍人類,延繼文明。
我想,此刻,應(yīng)該在臺下的某個地方,賈老這桿老煙槍,在深吸一口蘭州老煙絲后,看著吐出后裊裊升起的煙圈,一定是快樂的。他一定可以在其中見己、見人、見眾生吧。此刻,江山萬里如泥,不如半日閑逸。他一定會說:是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人的最大"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六
正好趕上京東圖書特價湊單,在購物車里比較來去,放下這本那本想買,放下這本那本又不舍得。最后,其中之一篇就是賈平凹的《自在獨行》。
是抱著欣賞大家的風采讀的,可第一篇讀了一半就不耐煩了。是寫母親的,我承認寫苦大仇深的母親有著時代意義,也承認一些寫母親苦大仇深的文章會把人感動得潸然淚下,可是作為一名女兒我真是討厭極了這字里行間的大男子主義,并認為這份扭曲的價值觀應(yīng)該得到討伐。
為什么總要歌頌?zāi)赣H省吃儉用為家庭純粹無私地奉獻,把中國的女性釘死在高高的價值柱子上?“母親差不多快要急瘋了,直著聲哭了一夜,頭在墻上都撞爛了”,這種近乎歇斯底里的母親形象,我看得毛骨悚然。
比起苦大仇深的母親,我想我們更應(yīng)該號召聰明、睿智、積極、努力又善良慈愛的母親形象,讓母親也活出自己的風采,擁有自己的舞臺。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七
一個月之前買了幾本書,一本是《恰如其分的自尊》,一本是《伊索寓言》,一本是《自在獨行》。
前兩本,都有看,看了1/3還是2/3就撂下了。忘了書放哪兒了。
今天早上醒的比較早,小孩沒在身邊,就開燈翻了下《自在獨行》,一本散文書,讀了兩篇,被作者感動到了。
第一篇寫的是他的母親,描述作者小時候家里發(fā)生了變故,和母親一起撐起整個家的故事。小時候捉襟見肘步履維艱的生活讓他不得不輟學養(yǎng)家,經(jīng)過努力和堅持,情況好轉(zhuǎn),又繼續(xù)自學完成中學和高中的課程,最后,考上大學。這看起來是在寫他的人生,但我讀到的更多的卻是一個平凡偉大的母親對孩子的品格和學業(yè)的培養(yǎng),堅持和鑄就,幾度淚目。
另一篇寫的是他的小學老師。篇幅很短,但是字里行間透露出老師的靈動可人,好像一個鄰家的小姐姐啊,或者是小姑姑,盡管后面小姐姐和小姑姑不知去向,卻永遠的印在了作者的腦子里。小姐姐的只言片語成為作者日后筆耕不輟的向?qū)В驗樗蜃髡邆鬟f了一個通俗卻很高明的招數(shù),就是,有什么寫什么,想什么寫什么,不要拘泥任何的格式。小姐姐好棒啊。
這兩篇讀完,鬧鐘就響了,第三篇是,作者寫了他的大學,還沒看,很期待。。。
這個作者,上學的時聽老師說他的筆名,賈平凹,來自于小名兒,平娃子。這也是本人的英文名字的靈感來源,姍妮兒。
自在力讀后感篇一
賈平凹執(zhí)筆40年高水準散文精粹,研磨孤獨,收獲自在,致每個孤獨的行路人。人很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賈平凹的這本書要寫給生命的行者,褪去風情萬種的各種表情之后,孤獨的人總有一絲落寞留存在心底。全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作家以一個自在獨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現(xiàn)了個人與世界相處之妙,從孤獨、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給內(nèi)心孤獨焦躁者以心靈的撫慰。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被他的語言魅力所吸引,更為他獨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絕;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可以獲得心靈深處的震撼,更可以獲得人生的啟迪。
自在力讀后感篇二
中秋國慶假期過后,收到新書《浮生自在》,看到這樣的書名,就能讓人浮想聯(lián)翩,趁著工作不算忙,拿出來翻閱欣賞,在這個風和日麗,秋高氣爽的秋日午后,坐在陽臺上,欣賞大伽們的經(jīng)典作品,實在是一種享受。
此書是北京文學為創(chuàng)刊70周年而推出的,是北京文學編輯部發(fā)行了70周年經(jīng)典作品系列叢書之一,《浮生自在》是散文卷,收錄了16篇題材廣泛,風格多樣的作品。作者有賈平凹、畢飛宇、史鐵生等等,都是文學大家。基本上代表了70年來“北京文學”的最高水平。
第一輯:放下的禪意,在人生道路上,只有放下心中紛擾,舍得外物得失,包容他人過失,才能實現(xiàn)自我修行,擁有一個豁達通透的生命。
《浮生自在》教會我們,世間除了生死,其他事都應(yīng)該看淡,放下才能更自在,而我們都是凡夫俗子,說放下談何容易?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只有不斷的修行,遇到困難不斷的去克服,當千帆閱盡,世事看淡,也就自然容易放下了。
文章開局講了北京西山風景名勝,讓我對北京有了一個更深刻的了解,由于沒去過北京,之前在我的印像里,北京就是故宮,長城,人民大會堂,天安門之類的,沒想到北京的西山,還有如此別樣地方,在汪曾祺的筆下寫得鮮明,生動。
第二輯:享受自在生活,珍惜每一個云淡風輕的日子,享受生活帶來的美好,哪怕經(jīng)歷風雨,也能從容抵抗所有的不安。
是啊,我們應(yīng)該珍惜這樣的日子,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的無限壓力,給我們壓得喘不過氣來,但是我們也要抽出時間,放下心中的負擔,在適當?shù)臅r間里,享受當下的美好生活。
這一輯有一篇文章讓我印像深刻:命如蒿草。
主要講的是幾個紅塵女子不同的命運,美女?;ㄣy蒿,命運坎坷,年輕時風光無限,眾人追棒,晚年生活卻是一落千丈,成了山村里面的一名普通農(nóng)婦。銀蒿說:“我來到世上就是隔肚子來的,沒人疼,我娘走的時候一再叮嚀我:山里的雞咋叫,你就咋活。我娘一輩子走了兩步就完了,我走了兩步還在半路上,這就是命!”
艾蒿原是個美貌與智慧集一身的女子,高中三年進入重點班,大家眼中的尖子生,學校里的重點保護對象,可惜在離高考還有三個月時間時,得了精神分裂癥,高考沒能參加,從此半瘋半顛的過著“正常人”生活,招來的上門女婿沒少被她毒打,隔三差五的去村里的大柳樹下喊:“爸爸”。村里人只要聽到她喊爸爸,就知道她的病又犯了。
耐何國家政策雙職工不能生二胎,但她還是偷偷生了二胎,可天不如人愿,二胎依然是女兒,直到三胎才如愿以償是個兒子,她成天背著兒子,兒子會走路時她已經(jīng)腰彎背也駝了,39歲時就得胃癌去世,真是老天看不得人好呀。
女子麥高,1980年父親把她許配給了峽里一個青年,相繼生下一兒一女,老公卻又是一個不爭氣的男人,自己洗衣做飯帶孩子,從來沒有享受過男人的關(guān)心,在峽里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民生活,老公成天去打牌,天不黑不回家,回家發(fā)現(xiàn)飯沒做好,又是拳打腳踢。后來男人外出打工,并且在外面有了女人,也不給家里寄錢,離婚后為了養(yǎng)家糊口,麥高去小吃街擺麻辣粉,賣鍋的光棍時常去非禮調(diào)戲她,她不依,有一天光棍大打出手,把她的所有家當丟出院里,她苦笑道:“有男人的時候挨男人打,沒男人的時候,也挨男人打?!?BR> 第三輯:靜思與獨處,靜思是肉體與靈魂的天人合一,獨處是自我生長的必要空間,學會靜思與獨處,便能從浮躁的世間與喧囂人群中抽身,于是萬籟俱寂。
我們都是成年人了,應(yīng)該學會靜思與獨處,這是生存必備技能,欣賞風景時,我們用心品味,處于人生低谷時,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對待,榮辱不驚。
《浮生自在》真的是一本好書,值得一看,希望更多的人都能看到它。
自在力讀后感篇三
浮生若夢,難免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自在不成人,自在不成人?!比绾卧诟∩蝎@得自在,是個大學問。最近讀《浮生自在》這本書,有很多共鳴,我似乎找到了更真切的答案。
《浮生自在》是《北京文學》70周年經(jīng)典作品系列叢書的散文卷,作者陣容強大,既有史鐵生、汪曾祺、賈平凹、畢飛宇、蔣韻等眾多名家,也不乏蔣殊、楊獻平等散文新銳作家。
全書作品分為三輯,分別是放下的禪意,享受自在生活,靜思與獨處。所收集的作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篇篇精彩,扣人心弦。剛拿到書的那天,我一口氣讀了好幾篇,喜歡字里行間的那份真誠與親切,仿佛是和老朋友在對話。
放下,心無掛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放下二字,說起來簡單,但是放下的過程卻往往很艱難,不知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心如刀割!時代滾滾如車輪,作為個體,力量是那么渺小。有人對命運奮起抗爭,有人選擇對命運臣服,有人抗爭之后只能無奈地臣服。
《青梅》一篇,我讀了幾遍,每次讀時,百感交集,而后釋然。作者的姥姥小時候被她娘強迫裹腳,說她是要在這本鄉(xiāng)本土過活的,掙不過命去!好在她爹極力反對女子纏足,他認為,一輩子做個混沌而快活的人,不是他女兒蓮的宿命和人生。她娘拼命裹,她爹堅決放,結(jié)果是,姥姥有一雙并不天然的畸形腳。
姥姥被她爹送去學堂念書,她識文斷字,知書達禮。然而,她沒有在學堂念到畢業(yè),她病了,患了頭痛癥,看書寫字久了就頭痛欲裂,天旋地轉(zhuǎn),身體孱弱的她最后只好休學。
新學堂的經(jīng)歷,滲入了姥姥的生命中,它催生了一個少女的不甘心和對未來的一點憧憬。她到很晚才出嫁,嫁給已在北京讀完大學的姥爺,不是做原配是續(xù)弦。姥姥心大,對未來有憧憬和想象,只身一人,離開家鄉(xiāng)離開離開父親,跟隨夫君去闖蕩一個大世界。命運卻給她開了無數(shù)個玩笑。
她夫君比她小幾歲,對她心生敬重,卻捉摸不透她,從來沒有像愛人一樣愛她。后來他婚外戀,離家。她就是在那段時間喜歡上了竹葉青,邊喝邊說:“好酒!”心中多少淚,和著這酒喝下去,暖著百結(jié)的愁腸。
姥爺鐘愛滑冰,常常和她的戀人一起滑冰,他們心心相印,轉(zhuǎn)出很多醒目的花樣。姥姥在三樓的露臺弄成了一個冰面,她把那雙畸形的不甘心的腳塞進女兒的冰鞋里,很倔強,很努力,最終沒有學會自由地駕馭冰鞋?!八男南腼w,可是,她的身體不允許。她的生活,她的命運不允許?!?BR> 她的命運,已然無力掙脫。姥姥生育了十個孩子,但活下來的只有四個,且都是女孩兒。姥爺為了延續(xù)香火,納妾了,就在姥姥失去她最疼愛的小女兒不久。姥姥放棄了抵抗。姥爺和他的妾生了一個兒子。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頒布婚姻法,姥爺只能二選一,最終是姥姥主動說出了離婚兩個字,為了那個剛出生的男孩子。兩人辦完離婚手續(xù)一起下館子,姥姥喝了最愛的竹葉青。幾十年的悲傷與糾纏,千言萬語,都在這一杯酒里了。
生在舊時代的讀過書的姥姥,命途多舛,她抗爭過,善良而堅韌的她,最終選擇了放下,原諒傷害過她的人們,和命運和解。我們無數(shù)的普通人,何嘗又不是無數(shù)次的在抗爭與放下中前行呢!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放下心中紛擾,舍得外物得失,包容他人過失,才能實現(xiàn)自我修行,擁有一個豁達、通透的生命?!币贿吔?jīng)歷,一邊成長,有勇氣拿起,有心胸放下,便是自在。
自在力讀后感篇四
今天拿起了賈平凹老師的《自在獨行》,當時買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人,剛認識他。現(xiàn)在,我拿起存封已久的它,我還是一個人,像從未遇見過他一個多月了。今年過去快五個月了,可能這一個多月過得是最快的吧,每天沒什么可記得的,總是過得最快。
走進了第一章,孤獨地走向未來,生命的睿智——從容是真!
隨著賈老師來到了,他的小學生活,瞬間親切感襲來。我的小時候,小學的教室也在寺廟里,每早每晚都是估摸著起床睡覺。晚上嘛,就是想著五點半的動畫片開始了,七點的新聞聯(lián)播(每天最不想看的,但是不能切臺,因為啊就兩個頻道),七點半開始電視劇或者綜藝節(jié)目啦(最最喜歡得),那時候晚上八點多九點就睡了,哪像現(xiàn)在十二點還在倒騰。早上嘛,聽到院子里的鬧騰著叫吃早飯了,差不多我已經(jīng)起來了,沒表,不知道什么時間,就怕遲到,起來得老早了。后來,爺爺為了我有個好點得教育,把我轉(zhuǎn)鎮(zhèn)上的小學了,每天可要走三四十分鐘的小路。我記得最深得是冬天得時候,我們都是院子里七八個不等的小朋友一起打著電筒一前一后的去學校;下雨時,我們還會背一雙干凈的小皮鞋放書包里,進學校得時候,去熟悉的小賣部把筒靴換了,再去學校。想想那時的我們還是挺好玩的。后來五年級去華鎣的某小學了,兜了一圈還是去華鎣了,記得我幼兒園還是在華鎣讀的呢,家里變故回老家了…。
難得如此平靜的靜心下來看看書,感覺很棒!
最期待第二章,人世的悲心——寬釋是福。
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作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
自在力讀后感篇五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BR> 因單位“共讀好書,同沐書香”活動,我有機會再次拜讀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這本書是賈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初始讀來,感覺平實無華,樸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實,細細讀下去之后,文字越來越有味道,體悟越來越超然,精神越來越自在。
全書通過五個篇章闡釋了從容是真,寬釋是福,有敬無畏,樂以忘憂,從而行于天地。處處都透露著作者特有的處事態(tài)度。他在《舍得》篇中寫到:“會活的人,或者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小負之悲,得全勝之喜。”他在《朋友》篇中寫道:“人之所以是人,有靈魂同時有身軀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沒有朋友,因為出了門,門外的路泥濘,樹叢和墻根又有狗吠?!比珪钭屛覟橹畡尤莸木褪情_篇《紡車聲聲》中談他的母親。對于母親,先生打心里佩服和敬仰。一個典型的西北女人的形象,更是中國千萬母親高大形象的化身,孱弱的身子里透出的是倔強、堅強、堅韌的性格,在先生筆下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文化大革命時期,父親在大深山里‘改造了’七年,沒有了父親的工資,為了讓他和一個弟弟、兩個妹妹有書可讀,日夜搖著紡車,日子窮但思想不能窮,窮生活但不能窮孩子”,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沒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舊社會小腳女人的思想,不能不讓任何一個讀者都會產(chǎn)生由衷的欽佩。
“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做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笨赐耆珪?,給人一種內(nèi)心的寧靜自在,一種悠然見南山的舒適感,莫名的使人內(nèi)心變得波瀾不驚。作者以一個獨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現(xiàn)了個人與世界的相處之妙。最后借用先生的一句話結(jié)束全文:愿每個人都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獨行的生活里多一些灑脫和自在。
自在力讀后感篇六
《自在獨行》是賈平凹先生的作品,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得趣味。書中的內(nèi)容豐富,需要慢慢去品味。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卻總能直擊內(nèi)心的深處,讓人回味無窮。
自在,道家指無所達致,自然而然存在的狀態(tài)。自在,在現(xiàn)代漢語里描述的是一種身心舒暢,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tài)。賈先生也喜靜,但喜歡熱鬧,只是先生的熱鬧并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nèi)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害怕被打擾,并不是因為怕與人接觸,而是因為內(nèi)心的寧靜,能帶給人的遠比喧嘩和嘈雜要多。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總能一個人思考很多事情,也能想明白很多事情。對于匆匆的路人,賈先生的這本書只是附庸風雅的玩物,但是對于生命的行者來說,卻能讓他們懂得孤獨的真義。
文集中有一篇散文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叫做靜虛村記。故事的背景大概是賈先生為了尋找一個“安寧”之處,來到鄉(xiāng)下,借租農(nóng)房,并在此居住,過著幸福自得的生活。如今這個社會,找熱鬧的地方容易,尋清凈的地方難,于是賈先生便退隱了“田林”,有種陶淵明的味道?!巴穗[”并不是為了避世,而是為了尋一個清凈的地方安心寫作。城市的喧囂和“打擾”總是讓人很難靜下心來寫作,這種感覺就好像你正準備熟睡,結(jié)果隔壁傳來如雷般的噪音,這樣的環(huán)境下誰又能安穩(wěn)的入睡呢?所以現(xiàn)在城市的周邊才出現(xiàn)了那么多的農(nóng)家樂,大伙兒周末去農(nóng)家樂,并不是去體驗農(nóng)家的生活,而是尋一個清凈地,遠離“打擾”。
可見“打擾”是多么的讓人深惡痛絕?;叵胪陼r,快樂是相當簡單的,一顆糖就可以高興一整天了,身邊也有很多相當年齡的小伙伴一同玩耍,快樂是不可言語的。長大后大家都有了工作,聚在一起就相當困難了,因為我們都得努力的工作,所以每次相聚,我都會相當珍惜。特別是說起小時候大伙兒一起干過的“傻事”,我們都會捧腹大笑。這就是快樂吧。
愿我們每個人都做一個自在獨行的勇者。
自在力讀后感篇七
許久不讀書,今天捧著新書,有種恍若如夢的感覺,那種感覺好像把我拉回了20年前,我還在校園的時候。能讀書而不惜時,沒時間讀書時渴望閱讀,再觸及到《浮生自在》四個字時,忽然熱淚盈眶,想把出了校門后的委屈和淚水一下傾倒而出,從此我也要過的自在些。
《浮生自在》和《此生須盡歡》是為了北京文學社創(chuàng)刊70周年而集結(jié)出版的散文集,每一篇文章都是名篇佳作,收錄的都是在文學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大作家的作品,因此十分耐讀。
開篇之作是汪曾祺的《西山客話》,寫的詩意盎然,妙趣橫生,我拜讀兩遍仍然不過癮,實為解憂良藥,緊接著是史鐵生的《病隙碎筆》,把生病期間的一些深度思考寫的發(fā)人深省,彰顯了極強的人格力量和靈魂深度,讓人讀完陷入深思,畢宇飛的《飛躍密西西比》把飛行的青澀經(jīng)歷寫的真實而幽默,實在難得,后面還要許多名篇,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汪老的《西山客話》,讓我看到了許多流暢自然的短詩詞,也讓我看到非常優(yōu)美的地方景色。
北京我是去過的,但是絕對沒有汪老筆下的氣勢,更沒有其詩句里的悠然自得,想來是我的文學造詣太低,同時對歷史典故把握不夠,想在北京玩好,不下一番功夫,恐怕只得其表面上的繁華。
我喜歡西山風景,三山、八大處、十二景,不在北京住上一段時間,恐難游完整,所以很多老北京一離開北京,就渾身不自在,覺得只有回到了天子腳下,只有在北京住下了,我這心才算舒服,就像吃了涼柿子一樣,那快活勁兒甭提了。
我被春花秋葉迷住,尤其那“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黃鵝,一樹光明,燦爛耀眼”讓人迷醉,這是怎么樣的玉蘭樹啊,在文人筆下都顯得與眾不同,婀娜多姿,賦予特別的生命,為什么我年年看的玉蘭沒有如玉片一樣,沒有蕊似黃鵝,那八個字著實寫進我的心里,這是文人之間的仰慕,也是生活自在者的獎賞啊,我向往那一樹光明。
我們像一個在空中飛行的鳥兒,卻忘記了如何停落枝頭,如何在清晨唱最動聽的歌,這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
有人說先忙,忙完就可以歇一歇了,后來發(fā)現(xiàn)那只是奢望,所以我們?yōu)楹尾煌O聛?,哪怕一刻鐘,望著窗外漸黑的天空,想一想,我們從什么時候開始不再自在了,那么人生還是我們想要的嗎?如果不是,那么記得讓腳步放下來,讓心舒展,再夢想花開,一切都來得及。
自在力讀后感篇八
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薦的一本書是《一生自在》。本書的作者是中國著名文學家、國學大師、語言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翻譯家季羨林。而《一生自在》是他的一部漫談人生感悟的作品,其中既有季羨林關(guān)于個人修養(yǎng)、道德與品質(zhì)的見解,也有他對人間的世態(tài)炎涼、人生的毀譽禍福、個人的命運是非成敗的認識。
對或者不對,都在各人理解之間——但不能否認的是,老先生不僅是一名學者,更是一名智者;從他的身上,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難學到更多。此書共分為五章,分別用不同的篇章講述了季羨林先生在不同情境、不同環(huán)境以及不同時代下對于自在的理解和感悟,悟覺人生的生命自在。第一章是“書卷伴青燈,足以慰平生”這一章是關(guān)于讀書啟蒙的書中自在。第二章是“從容坦蕩,心裝萬物”是關(guān)于處世智慧的人間自在。第三章是“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是關(guān)于心胸豁達的心境自在。第四章是“見識天地,遇見自己”是關(guān)于海外求學的人身自在。第五章是“與其完滿,不如自在”是關(guān)于了悟人生的生命自在。
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要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態(tài)度?;蛟S有人會說,季羨林老先生之所以能夠像《一生自在》中諸篇所說的那樣,活得坦蕩、清醒、真實——但那或許只是季羨林老先生自己的,卻未必能夠推而廣之,讓每個人都去實踐。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透露出的卻是一種消極、不作為。自己感覺做不到,就懶得連嘗試也不敢去嘗試,倒也真夠隨遇而安的。生活中允許有禪意,卻不必過于佛系,而總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對自己負責任,盡力爭取一個精彩的人生。所謂有滋有味的人生,其實并沒有特定的法則與途徑,每個人都可以去尋找并走了走那條最適合自己的道路。有的時候會一帆風順,有的時候卻難免碰壁——只不過,一帆風順的時候雖然心里開心,卻不必得意忘形;難免碰壁的時候雖然難過,卻也不必過于沮喪,而是要鎮(zhèn)靜自若,重整河山,再去開啟一番新征程。這才是每個人該有的人生之旅。
自在力讀后感篇九
書中每一篇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關(guān)于父子、孩子、女人、房子等等,作者總能以自己狹義的方式來談這樣永不會過時的話題,也顯得十分有趣?!笆郎系氖拢J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作空氣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佛像了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平常心對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樣,才不會累。
比較喜歡文章里有幾篇這樣的描述,《說孩子》篇里,“一個家庭組合十年,愛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人的心是一輩一輩往下疼的”。《說美容》篇里,“戲比生活逼真,謊言比真理流行?!薄段逦断铩菲铮捌拮右琅f是乳,丈夫依舊是水,水乳交融,誰都是誰的俘虜;一個不笑,一個不走,兩個笑了,孩子就樂,出來給人說:爸叫媽是冤家,媽叫爸是對頭?!鄙罾锞褪沁@樣平常的細節(jié),才是大樂。
看完《自在獨行》的第一篇就滿滿地劃了許多喜歡的句子,可以以后慢慢的品讀,生活兩個字包含太多,一輩子也要看很多東西,怎樣的心態(tài)去觀察去對待,有些能在這本書里可以找到,也能在書里面讀到一種從容的感覺。每個人都會走向孤獨,而惶恐走向孤獨的人是弱者,生活的強者,會使生命之花燦爛在孤獨的旅途上。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
從未想過,一部散文,能讓人在讀第一段時就深感震撼,讀了兩三頁時就濕了眼眶。
"如今,我一聽見‘嗡兒,嗡兒’的聲音,腦子里便顯出一彎殘月來,黃黃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樹梢上;院子里是朦朦朧朧的,露水正順著草根往上爬;一個灰發(fā)的老人在那里搖紡車,身下墊一塊蒲團,一條腿屈著,一條腿壓在紡車底桿上,那車輪兒轉(zhuǎn)得像一片霧,又像一團夢,分明又是一盤磁音帶了,唱著低低的無窮無盡的鄉(xiāng)曲……"多么美麗的句子,韻意悠長,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感情和心緒。
"一看見她那凸起的顴骨,就覺得那線是從她身上抽出來的,才抽得她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動的線團兒,那似乎是一顆碎了的母親的心在顫抖??!"多么細膩的孝子!在本應(yīng)大大咧咧、胡攪蠻纏任性而為、滿身是泥的年紀,還是孩童的作者對身邊絕大部分人熟視無睹的事物竟擁有如此細膩入微的感知,何其珍貴,又是何其讓人心酸。
正如作者的母親說的:"咳,孩子,你還不該這么懂事的呀!"。
父親被文革,母親日夜紡織,天災(zāi)欠收,母親只撇稀飯上的湯喝,父母同甘共苦的愛情,長子輟學掙錢填補家用照顧弟妹,母子情深,長子自學成才……所有催人淚下的俗套的故事竟都匯聚到這篇小小的散文中,僅對自己生活中熟見的場景的描述,已讓我感動得心中只剩下柔軟。
我想貧窮和困苦中,并不缺乏幸福吧。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一
作家白落梅說:“人生的終點,不是在山水踏盡時,亦不是在生命結(jié)束后,而是于放下包袱的那一刻。當你真的放下,縱算一生云水漂泊,亦可淡若清風,自在安寧?!?BR> 《浮世自在》是集眾多大家為一體的一本書,我僅節(jié)選片段敘自己的感受?!肚嗝贰分械睦牙?,一生都在和命運抗爭??墒敲\究竟為何物,誰用能說得清楚呢?只有那清淺有純粹的竹葉青,一杯杯訴說著歲月的滋味。
姥姥的母親說:“小妮兒有小妮兒的命,她爭不過命去!”
可姥姥在聽到姥爺讓她讀書時,眼睛都沒眨一下就說:“敢,爹,我敢!”
她是堅韌的,無畏的,為了不想一輩子就做個混沌而快活的人,她從不信什么宿命和固定的人生。姥姥雖然比姥爺大,但她一定是愛他的,不然在他遇到婚外情時,那一杯杯落寞入肚的竹葉青,又訴說著怎樣的情?她那雙殘疾的腳注定撐不起漂亮的冰鞋,也無法得到姥爺全心的愛。他對她可能會念恩,但卻不是愛情。
只有一盞盞清酒,陪著姥姥度過那些疼痛的人生。但即便如此,姥姥還是堅韌地、不屈的,像蓮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多像年輕時,為了追求遠大理性而不顧一切遠走他鄉(xiāng)的我們。雖然是不一樣的境遇,但心思卻異曲同工。
姥姥陪姥爺度過最艱難的日子,隨他流離漂泊,但當他面臨在情人和自己之間二選一時,姥姥還是主動做出了割舍。
兩人辦完手續(xù),下了趟館子。姥姥說:“有些日子沒喝竹葉青了,怪想的?!?BR> 是啊,千言萬語都在那杯酒里了。自此后,他不再是姥姥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命運交給我們的從來都不只是好牌,有時候爛的不行的時候,除了放下,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呢?但我想姥姥還是有愛的,不然她不會在姥爺入獄后,把他唯一的兒子當成自己的孩子養(yǎng)。她是把所有的溫存,都給了那個和男人一脈相連的孩子,從而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
姥姥的放下,不是懦弱,而是另一種清醒。她不爭,才更能顯示她的大氣和內(nèi)斂。畢竟,浮生蒼茫,冷暖自知,在迂回的光陰里,唯有自己才能體會到滲透著從容卻微涼的境遇。放下,帶著一種禪意,是不糾結(jié)的豁達,更像是從萬象紛紜中綻放如初的蓮。
母親也是愛竹葉青的,她是跟隨了姥姥的興趣。她對姥姥的境遇很多也一知半解,但是她性情里卻傳承了姥姥的堅韌。她一次次倒下,卻一次次頑強的生,即使在渾身插滿各種管子的時候,還一天天挺過了四個年頭。
但是她卻毫無怨言,就像這就是她一輩子的征程。姥姥和母親,是很多中國女人的代表,她們堅韌、有力量,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咬咬牙也都能挺過去。
她們從不輕易流淚,也不輕易向別人訴說苦難,唯有把一點一滴的磨礪,都化進那清清澈澈的一杯竹葉青中,讓凡塵瑣事都穿腸而過,慢慢變成歲月的安寧。
每個人一生要修的功課,都會在某個掩卷的時刻,畫上句號。但能留下的,其實早已在我們必經(jīng)的路上刻下印痕,有心的人總會察覺。人生,是一本蘊含著真理的書,看似波瀾壯闊,而那些最有意義的成分,往往都掩藏在最平淡的物事中。
放下即豁達,靜思即通透,自在即安寧。浮世萬千,隨緣自在!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二
賈平凹的書,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這本在2016年京東購書暢銷榜名列前茅。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zhèn),當代作家。197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75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中文系。1978年憑借《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發(fā)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chuàng)刊《美文》。2003年,先后擔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借《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借《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賈平凹的散文內(nèi)容寬泛,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nèi)心的情緒變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賈平凹于傳統(tǒng)的散文寫作中,取了個大突破——凡對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nèi)心情緒(愛與恨),或偶爾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現(xiàn)文中。在他文中,不難發(fā)現(xiàn)賈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現(xiàn)今復雜的社會里的確難尋。而且,賈平凹對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間清晰易見。(百度)。
這本《自在獨行》,是賈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初始讀來,感覺平實無華,樸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實。慢慢讀下去之后,文字越來越有味道,滲入了明清小說的節(jié)奏和韻律;體悟越來越超然,以世間萬物為鏡映照己心;精神越來越自在,掙脫了物役的束縛和羈絆遨游天地間??偟膩砜?,有幾個感悟。
世之百態(tài)。書中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世態(tài)炎涼感,正是歷經(jīng)了人生得失、人情冷暖、背叛欺騙、勞燕分飛、趨炎附勢、疾病纏身、虛以委蛇、勾心斗角,等等。作者才痛徹地把自己與世界剝離開來,寧靜地走進孤獨。寫出了《說舍得》《人病》《朋友》《說奉承》《說請客》《關(guān)于父子》等文章。"人怕什么,又奈何不了,人就想著法子去討好、去供奉,這就是世上神的產(chǎn)生,貓頭鷹就是一個神""奉承換句話說是獻媚,獻媚就是送上女之色,是妓的行為,那么,既然有了妓,妓使許多人變成了嫖客,嫖客得性病就讓他自受去吧""我是最能交朋友的,殊不知我的相當多的時間卻被鐵朋友占有,常常感覺里我是一條端上飯桌的魚,你來搗一筷子,他來挖一勺子,我被他們吃剩下一副骨架""但做兒子的絕不會愛自己的父親,就是愛,愛里親的成分則少,屬的成分要多"。這些都是作者體悟世間百態(tài)后的感慨,沒有了抱怨,只是平靜的訴說。類似的還有很多,有時間可以細細品咂一下。
物之靈性。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剛以為作者擺脫了物役之時,他又翻回頭來鐘情甚至癡迷醉心于物。哈哈!這個感覺很有意思。有點像出世后再入世的味道。書第四、五部分,是萬物的情懷和天空的禪意。這里寫了收藏的各種奇石、古琴、拓片、動物骨架以及大自然中的落葉、樹木、風雨、文竹等等,他給它們賦予靈性和靈魂。這讓我想到宋明理學的格物致知。王陽明年輕的時候,曾七天坐于竹林里格竹子。作者似乎也是在格天地萬物。比如,格法桐,"原來法桐的生長不僅是綠的生命的運動,還是一道哲學的命題在驗證: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這正是天地間歡樂的內(nèi)容;世間萬物,正是尋求著這個內(nèi)容,而各自完成著它的存在。格桌面,"萬事萬物在天地宇宙間,或許是有著各自的生命線路,這天地宇宙也或許同樣有著自己的生命線路;那我呢?我想象不出用刀將我斷開,那軀體的截面上一定也是有這種路線了吧?從此面對桌面,我自我感覺,我是一天天豁達、成熟、堅強起來,我熱愛起我的生命了,熱愛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著一個我。"格臥虎,"一個人的文風和性格統(tǒng)一了,才能寫得得心應(yīng)手,一個地方的文風和風尚統(tǒng)一了,才能寫得入情入味,從而悟出要做我文,萬不可類那種聲色俱厲之道,亦不可淪那種輕靡浮艷之華??梢?,萬物皆有靈,萬物皆可為文,當你賦予萬物之靈時,就建起一個唯我的價值體系,在這里你就是上帝。這讓我想起了尼采的狂言"我是太陽。"。
另外,還有第三部分獨自走一走寫的別有風味兒,寫出了每個人骨子里面的流浪情懷,腳踏大地的踏實和敬畏。尤其是《白浪街》描寫三省人惟妙惟肖,詼諧幽默。世界這么大,我們真得去看看。
最后摘一段《說死》中陜西鎮(zhèn)安縣的一次葬禮,幾人圍著死人敲鑼打鼓唱孝歌,其中一段在唱:"說一聲你死了就死了,親戚朋友都不知道。親戚朋友知道了,亡人已過奈何橋。奈何橋七寸的寬來萬丈的高,中間抹著花油膠。大風吹來搖搖擺,小風吹來擺擺地搖。有福的亡人橋上過,無福的亡人被打下橋。亡人過了奈何橋,從此陰間陽間路兩條。社會主義這么的好,你為什么要死得這樣早?!"哈哈,社會主義這么的好,我們一定要珍惜生命。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三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shù)十年里,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賈平凹是當代文壇屈指可數(shù)的文學家。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成就斐然,散文創(chuàng)作也毫不遜色。近日新推出的散文集《自在獨行》(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將帶領(lǐng)讀者走進賈平凹的獨行世界,收獲一份心靈的自在與安寧。
這本書是賈平凹40多年來創(chuàng)作的散文精粹。書中,他研磨孤獨,收獲自在,致每個孤獨的行路人。賈平凹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么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他其實也喜歡熱鬧,只是他的熱鬧并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nèi)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全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作家以一個自在獨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現(xiàn)了個人與世界相處之妙,從孤獨、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給內(nèi)心孤獨焦躁者以心靈的撫慰。
賈平凹是一位世間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獨行者。他說:“在這個美好又遺憾的世界里,你我皆是自遠方而來的獨行者,不斷行走,不顧一切,哭著,笑著,留戀人間,只為不虛此行。即便你認為自己是孤獨的,也是可以自在的。”
賈平凹在靈魂中獨行,哲理性的感悟隨處可見。這種感悟,不是對某種世俗思想的闡釋,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說教,而是來自鮮活的生活體驗。如在《說房子》中,他寫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zhí)著不對,一切視做空也不對,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見了佛像就磕頭,磕了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而在《看人》中,他寫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shù)十年里,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妙諦。
賈平凹追求一種樸實無華、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過敏銳的觀察,書寫人生的微妙情緒。他視藝術(shù)感受為一種人生的態(tài)度,講求情操所致,自然為文。如在《說女人》中,他寫打扮一旦成了社會時尚,風氣靡麗,必然少了清正之氣。沒有學問的打扮得更像有學問,不是藝術(shù)家的打扮得更像藝術(shù)家。當一切都在打扮,全沒有了真面目示人的時候,最美麗的打扮則變成了不打扮。
賈平凹的這本書要寫給生命的行者,褪去風情萬種的各種表情之后,孤獨的人總有一絲落寞留存在心底。他在《朋友》中寫道:“人之所以是人,有靈魂同時有身軀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沒有朋友,因為出了門,門外的路泥濘,樹叢和墻根又有狗吠?!倍凇逗米x書》中,他認為好讀書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yù)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quán)欲,棄浮華,瀟灑達觀,于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此時,賈平凹愿世人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生活里多一些從容瀟灑。
賈平凹曾說過,“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來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緒的感染和思想的啟示”。他認為有無真情是衡量散文藝術(shù)質(zhì)量的重要標準和依據(jù),好的散文無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靈魂。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被他的語言魅力所吸引,更為他獨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絕;讀賈平凹的散文,不僅可以獲得心靈深處的震撼,更可以獲得人生的啟迪。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四
得這本書起初是看到賈先生的文字,觸動了我。作者對孤獨的闡釋,使人內(nèi)心寧靜,新生淡淡暖意。
作者講述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古樸自然,對家中物的鐘愛猶若至寶,每每感嘆作者辭藻可愛華麗,使人深感體會,感同身受。
在獨處的時光里,作者感受到的生活細節(jié)唯美舒服,使人身臨其境,說到秦腔和在商洛的人文環(huán)境,好像已經(jīng)穿越到作者身邊一起感受一樣,這種用藝術(shù)的心情去生活需要去慢慢培養(yǎng),生活中是不缺少美的,至少缺少發(fā)現(xiàn)美。
看完這本書,有通透之感,所謂孤獨,人就是孤獨的來的',孤獨是一杯淡淡清雅的茶,細細體會品第一泡的苦澀,第二杯的醇厚,第三杯回甘。
孤獨似年輪,遇到好日子愉快的成長,趕上風雨滿滿蓄積內(nèi)在力量,作者對人生,對孤獨用身邊的物化作了一粒vc片,酸酸甜甜的,滴水無痕的治愈了我。
我雖看似淡定從容,實則內(nèi)心焦慮不安,第一個目標達到后,茫然不知所措。
生活中目標方向是一定要清晰的,這非常重要,在無目標的時候,每日生活索然無味,如同行尸走肉,邁向目標,分階計劃是每日每月所要具體體現(xiàn)的,日子是一天天過的。
說到這里感覺過生活似在經(jīng)營企業(yè)般套路。
多去感悟,多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麗可愛,生活將妙不可言,感恩今天無病無災(zāi),生活美滿。
很久沒有打開微信健步了,今天第一天就得了第一名,一萬九千多步。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五
作為"小小書院"開院第一本共讀新書,這本書是我推薦的。為什么第一本書推薦賈平凹的新書?真的是有我的情節(jié)在里面。在我上高中及大學期間,陜西有三個最牛的作家:路遙、陳忠實,賈平凹。他們在90年代初,橫空出世,震撼文壇,形成了文壇著名的"陜西作家群"現(xiàn)像,風光一時無雙。其代表作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秦腔》。我在大西北蘭州上的大學,期間,沒少讀他們的書。這些作品,不知道在當時及后來,溫暖了多少人的心,讀后感《自在獨行讀后感》??上?、陳天不假年,都已離世,只有賈還活著。賈很牛,每部作品都很棒,水準極高,當然,也頗有爭議。賈也現(xiàn)年事己高,后續(xù)作品會很少,所以選擇了《自在獨行》作為第一本共讀新書。
書的副標題為:寫給每一孤獨的行路人。周國平說過:"孤獨是人的宿命";李白曾發(fā)過"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行吟。佛說:"色即是空"。仿佛文人與先哲,最后的狀態(tài),都歸于孤獨。在此處,孤獨不是痛苦、失落、孤單等貶義意思,而是一種坦然、平和、安寂的本真狀態(tài)。"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nèi)心安寧",這和心學大師王陽明強調(diào)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簡直是一種意思的兩種表述!全書作者以自我感受為中心,觀物、觀景、觀人、觀心、觀人間百態(tài)、觀人生萬種風情,一個自在觀世音。
在《紡車聲聲》中,主要描寫他的母親,于其父親在外服刑期間,作為母性所散出來的人性光輝,時光雖然艱難,但內(nèi)心卻是充滿了溫情和陽光。多少次,越在歷史苦難的關(guān)頭,女性的光芒就越發(fā)閃耀,作者的母親同樣如此。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同樣一個女人,作為女孩是一種表現(xiàn),作為母親,則有萬種剛強,是什么東西會讓同一個人有如此大的不同呢?這是每一個讀者都應(yīng)該去思考的。作為受難者的少年,作者在苦難之中,有萬種理由選擇逃避、黑暗、自棄;但他卻表現(xiàn)的是陽光、希望、向上。為什么會這樣?我想,一是可貴的人性,二是他們是母親的作品,是父母品性的一面鏡子。
《關(guān)于父子》中,我們會看到父親在兒子面前一種尷尬的存在。一顆本是柔情的心,但卻要裝著用棍棒來表達。做父親的都希望兒子像蛇脫皮一樣的始終是自己,但幾乎是每一個兒子,都想在成長過程種發(fā)生裂變,不想做父親的影子。"枕邊無偉人、近處無風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子關(guān)系好的不太多,母子關(guān)系好的卻很多。為什么會這樣,我想,是因為父親和兒子彼此是站在人生的不同結(jié)點在看對方,且彼此不敢寬容。父親在成熟的年紀時看兒子及對兒子提要求;兒子是在年小的時光看父親及對父親提要求。一個是風塵滿霜,看到過太多的人間困苦,想到的是平平安安、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才是正道,才會用成人的眼光來要求兒子;一個是少不更世,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美好的遐想,想到的春風十里、鴻鵠之志,才會看到父輩的不完美,才會想到去做另外一個自己。他們其實都沒有錯,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因為不能接納自己,所以才會有些天然的違和,所以才會說"父子是前世的冤家"。等兒子長大后,大多數(shù)會成為父親一樣的人,那時,他才能了解父親。而父親,這時候已經(jīng)老了,又變成一個老小孩了,又能了解兒子了。所以啊,他們是彼此輪換著過一生的??!
必須得說一下《秦腔》。如果有人問我,如果只能用一樣東西去形容西北人的話,那是什么?我肯定會說是秦腔。剛上大學第一天,大家互相介紹,同學中有一個陜西鳳翔的(后來才知道,原來此地是秦腔和西鳳酒的產(chǎn)地),開口就來這么一段秦腔,當時全沒有聽明白,但那個精、氣、神和動作,把我這個來自江南也算纖秀之士的同學,半天震得回不過氣來!心中在想:這不是鬼哭狼嚎嗎,這也叫戲!?但是從此,秦腔就一直安在我心里了,我也開始就關(guān)心上了。后來在電視、電腦及現(xiàn)場看過秦腔的表演,記得后來還上過春晚。越來越認為秦腔是人用來和鬼交流的工具,表演者不上臺時,平靜且木訥,一律的清剛。只要一上臺,立刻就換了一個人,進入了民間傳說中的"跳大神"狀態(tài),眉飛色舞、行為癲奇、如泣如訴、撕心扯肺。我們常見的是:在斜陽將落的農(nóng)舍旁,旁邊有剛卸下的農(nóng)具,騾子還在大口的喘著粗氣。臺上一群人在撕心裂肺、地動山搖、驚天動地泣鬼神般地表演。臺下一班如癡如醉的觀眾正在靜觀,情緒隨著臺上的表演此起彼伏,有時郁悶、有時高亢,仿佛臺上臺下正在合演一出戲,天衣無縫般的配合。這一刻,好像所有的不快都拋開了,陜北的老農(nóng)正飲著醇美的烈酒、那么開心快樂!"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正是這種快樂,讓他們在侍候貧瘠的黃土高原時,能寬慰自己,繁衍人類,延繼文明。
我想,此刻,應(yīng)該在臺下的某個地方,賈老這桿老煙槍,在深吸一口蘭州老煙絲后,看著吐出后裊裊升起的煙圈,一定是快樂的。他一定可以在其中見己、見人、見眾生吧。此刻,江山萬里如泥,不如半日閑逸。他一定會說:是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人的最大"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六
正好趕上京東圖書特價湊單,在購物車里比較來去,放下這本那本想買,放下這本那本又不舍得。最后,其中之一篇就是賈平凹的《自在獨行》。
是抱著欣賞大家的風采讀的,可第一篇讀了一半就不耐煩了。是寫母親的,我承認寫苦大仇深的母親有著時代意義,也承認一些寫母親苦大仇深的文章會把人感動得潸然淚下,可是作為一名女兒我真是討厭極了這字里行間的大男子主義,并認為這份扭曲的價值觀應(yīng)該得到討伐。
為什么總要歌頌?zāi)赣H省吃儉用為家庭純粹無私地奉獻,把中國的女性釘死在高高的價值柱子上?“母親差不多快要急瘋了,直著聲哭了一夜,頭在墻上都撞爛了”,這種近乎歇斯底里的母親形象,我看得毛骨悚然。
比起苦大仇深的母親,我想我們更應(yīng)該號召聰明、睿智、積極、努力又善良慈愛的母親形象,讓母親也活出自己的風采,擁有自己的舞臺。
自在力讀后感篇十七
一個月之前買了幾本書,一本是《恰如其分的自尊》,一本是《伊索寓言》,一本是《自在獨行》。
前兩本,都有看,看了1/3還是2/3就撂下了。忘了書放哪兒了。
今天早上醒的比較早,小孩沒在身邊,就開燈翻了下《自在獨行》,一本散文書,讀了兩篇,被作者感動到了。
第一篇寫的是他的母親,描述作者小時候家里發(fā)生了變故,和母親一起撐起整個家的故事。小時候捉襟見肘步履維艱的生活讓他不得不輟學養(yǎng)家,經(jīng)過努力和堅持,情況好轉(zhuǎn),又繼續(xù)自學完成中學和高中的課程,最后,考上大學。這看起來是在寫他的人生,但我讀到的更多的卻是一個平凡偉大的母親對孩子的品格和學業(yè)的培養(yǎng),堅持和鑄就,幾度淚目。
另一篇寫的是他的小學老師。篇幅很短,但是字里行間透露出老師的靈動可人,好像一個鄰家的小姐姐啊,或者是小姑姑,盡管后面小姐姐和小姑姑不知去向,卻永遠的印在了作者的腦子里。小姐姐的只言片語成為作者日后筆耕不輟的向?qū)В驗樗蜃髡邆鬟f了一個通俗卻很高明的招數(shù),就是,有什么寫什么,想什么寫什么,不要拘泥任何的格式。小姐姐好棒啊。
這兩篇讀完,鬧鐘就響了,第三篇是,作者寫了他的大學,還沒看,很期待。。。
這個作者,上學的時聽老師說他的筆名,賈平凹,來自于小名兒,平娃子。這也是本人的英文名字的靈感來源,姍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