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優(yōu)秀18篇)

字號:

    教案需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進行靈活調整和改進。教案的編寫應該考慮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情感態(tài)度。這個教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一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寫的是波蘭遭到外國列強的瓜分,音樂家肖邦被迫流落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xiāng),靈魂卻渴望回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我相信學生們同我一樣,也一定或多或少會有感動。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二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借課文的具體語言材料,感受肖邦熾熱的愛國熱情。
    3、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時間預設:自學合作15分鐘展示15分鐘課堂練習8分鐘。
    復習鞏固:
    1、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國籍)音樂家________彌留之際的請求。“彌留之際”是什么意思?說說你對肖邦的了解。
    導學思考:
    1、給下列句子換種說法,意思不變,比較兩個句子,結合課文說說你的感受。
    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4、在國外什么消息讓肖邦悲憤欲絕,他是怎么做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5、肖邦彌留之際在想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6、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深情地讀一讀課文。
    達標測試:
    1、讀句子回答括號里的問題:
    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fā)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什么是“彌留之際”?肖邦為什么請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
    拓展延伸:
    口答:肖邦又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他的作品主要有《_____________》、《》;像他這樣的音樂家,我國有_________、_______等;像他一樣的愛國名人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達愛國情懷的的詩篇有《__________》《》。由肖邦忘我的工作我會想到這些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愛國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幾句有關“愛國”方面的古詩或名言。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三
    1、詠唱送別曲。
    告別2、無論……都……不要忘記祖國。
    3、贈銀杯。
    2、指名背背誦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體背誦)。
    二、學習第五節(jié)。
    1、彌留之際,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他是怎么想的?(學生思考、討論)(死了也要回故鄉(xiāng)……)。
    a老師的叮囑,同學的期望。b肖邦愛國。
    表達了肖邦怎樣的思想感情?(愛國)。
    肖邦這么愛國,大家能把肖邦愛國情懷讀出來嗎?
    學生先自由讀,然后教師指名讀。
    三、學習第三節(jié)。
    1、肖邦愛國吧,他在國外到底為祖國做了哪些事情?
    聽到起義失敗悲痛欲絕。作為一個音樂家,他化悲痛為力量,將一腔熱血化成催人奮起的旋律和音符。(看書中插圖)。
    (多媒體:播放《革命練習曲》)。
    板書:起義失敗——一腔熱血化音符。
    指導看圖,指導有感情地讀書。
    2、他日夜思念祖國。(心系祖國的人會怎么做?)。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板書: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導讀(悲憤)。
    3、最后一節(jié):一個人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嗎?
    指名讀最后一節(jié)。
    比較:肖邦就這樣在異鄉(xiāng)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鄉(xiāng)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肖邦的“死”:為國而死,;他還年輕,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導讀:聲音緩慢、低沉、惋惜。
    四、練習說話,人物精神升華。
    肖邦是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讀3、4、5、6節(jié)。(肖邦這么熱愛祖國,我們能把課文讀好嗎?)。
    六、拓展。
    誰不熱愛自己的祖國,中國有哪些愛國人和愛國的故事。
    (文天祥、陸游、周恩來、吉鴻昌……)。
    七、作業(yè)設計:從校圖書室借“愛國故事書”閱讀。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四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認識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重點難點:
    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
    三、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
    2、讀課題,自由談談感受,提問。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怎么會離開祖國的?為什么要離開?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自讀課文。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讀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埃斯內爾會以泥土作為禮物送給肖邦?
    2、面對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為何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肖邦那么愛祖國,可他為何不留下來反抗?
    ……。
    檢查詞語:指名讀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詞以及新詞。說說對詞語的理解。齊讀詞語。
    絕:停止。辭:辭別,離開。催:叫人趕快行動。
    霧靄:霧氣。彌留之際:病重快要死的時候。
    (四)分段。
    根據讀了課題后的提問,給課文分段,說說段意。
    (1):寫波蘭被列強瓜分,肖邦被迫離開祖國。
    (2):寫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親人。
    (3-4):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
    (五)精讀指導。
    1、學生各自再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學生邊讀邊批注。)。
    2、檢查:a、“我”是誰?你怎么知道的?
    b、你從第一段中,還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深淵: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了苦難很深。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朗讀這一節(jié)。(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練讀、指名讀、齊讀。
    (六)學習生字。
    老師范寫生字。
    學生鋼筆描紅。
    (七)學習第二段。
    1、自讀。想:這一段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
    3、學生再讀這三個場景,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
    a.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時來為他送行,而且老師特地為他譜寫了送別曲--《你遠在他鄉(xiāng)》。(想像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情。
    b.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想像他當時的激動神情,指名、集體讀。
    c.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請收下吧!
    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結合老師前面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5、此時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抓?。骸编嵵氐亍啊ⅰ被厥?、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與難舍之情。
    6、朗讀全段體會師生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7、指導學生背誦。(告別親友離華沙師生詠唱送別曲時老師叮囑、送禮物肖邦接杯登車去)。
    8、練背。檢查。
    (八)學習第三段。
    1、自讀:肖邦在國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行動的?
    引導學生認識肖邦用深愛的音樂表達內心的抗爭。
    朗讀有關句子,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2、默讀第4自然段,想這段寫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從哪兒看出來?
    (全部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地、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b.朗讀體會他的這種精神。
    c.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引讀這一節(jié)第一、二句。所以,引讀最后一句。
    d.看插圖小結:他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鄉(xiāng)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幫無論在鋼琴的演奏還是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就是這樣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
    (九)繼續(xù)精讀第四段。
    a.理解:彌留之際。
    b.他為何得這樣的重病?
    c.他為什么要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
    (積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d.朗讀,體會這段話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想像肖邦此時在想什么?
    3、引讀第6自然段。
    a.理解:與世長辭:辭:告別。永遠離開人世。
    b.比較句子:
    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xiāng)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c.討論后小結: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4、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齊讀第6節(jié)。
    (十)總結課文。
    課文通過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課題用”把心臟帶回祖國"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你了解我國哪些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寫一位外國音樂家故事的課文。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六
    1、知識目標:學習分析詩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能力目標;分析詩歌以平凡而新穎的意象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3、情感目標:誦讀詩歌,感受并學習詩人熱愛祖國的激越情感。
    分析詩歌意象運用的特點。
    引導學生結合詩人的經歷把握詩歌的象征意義。
    比較法、啟發(fā)法。
    設計思想:
    本課從相同題材詩歌的比較入手開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詩的情感發(fā)展脈絡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點。同時,如何解析朦朧詩的朦朧,引導學生認識這類詩歌的特點,學會分析鑒賞這樣的詩歌,也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即從分析本詩意象的象征意義。另外,本堂課的學習重在對學生啟發(fā)引導,引導他們讀更多的詩歌作品。
    一、導入:
    1、你知道現代詩與當代詩怎樣劃分嗎?
    明確:以49年為界,并順勢講述當代詩的發(fā)展狀況。
    2、朦朧詩人強調詩人的主觀感覺世界,大量采用虛寫法,使詩由具體變得抽象,追求詩的內在旋律;選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時空秩序,捕捉瞬間感受,運用跳躍性的結構,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讓人讀起來不那么明晰易懂。他們的.代表有舒婷、顧城、北島等人。
    二、誦讀:
    1、引導學生以本詩比較《我愛這土地》和《贊美》,體會它們內容風格的區(qū)別。
    2、導讀:三者均情感摯烈。但《我愛這土地》低沉而一氣呵成,《贊美》意象繁復而情緒復雜,較《我愛這土地》情感高昂。本詩前二節(jié)情緒低沉,后文則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變化。
    3、學生誦讀詩歌,教師根據具體情況而給予指導。
    三、分析詩歌:
    1、你讀詩歌的第一節(jié)有什么感覺?感覺源自意象,“老水車”、“礦燈”分別會出現在哪能里,它們可能會象征著什么?請結合詩歌內容具體分析。
    明確:“老水車”、“礦燈”會出現在鄉(xiāng)村與廠礦。“破舊”的修飾加重了“老水車”的不堪狀況,但它“數百年”來沒有停止地“疲憊”地工作。由此,中國農業(yè)的窘迫艱難顯現一斑?!暗V燈”是用來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這里,它仍用來照明,“照你在歷史的隧道里蝸行摸索”,幾個修飾的運用,從多個角度表現了“你”的艱難、沉重,這恰正是中國工業(yè)的寫照。“稻穗”、“路基”分別強調各自所指,“干癟”、“失修”的修飾則表明了收獲的空洞、貧困的程度?!榜g船”是一種船的稱呼,也不妨理解為班駁的船?!坝贋笔呛訛?,“淤”的修飾自然緊緊困住了船,如何掙脫這困境?“——祖國啊!”災難深重的祖國、貧困的祖國??!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這首詩的第一節(jié)頗像《贊美》的第一節(jié),舒婷會怎樣把握下面內容呢?
    明確:她會如同穆旦一樣寫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尋找一個農夫嗎?不,舒婷的表達是獨特的:“我是貧困,我是悲哀”對上節(jié)詩作了總結。下文“希望”是那么摯烈,但它也是那么強烈的刺激著我們?!啊鎳?!”這呼喊是為祖國有了希望而不能實現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詩歌的第三節(jié)運用了哪些意象?表達了什么情感?
    明確:“蛛網”、“胚芽”、“笑渦”、“起跑線”、“黎明”。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鮮,那么富有朝氣,那么微妙地傳達著喜悅的出現。這就是祖國,“簇新”的祖國,“噴薄”而出的祖國!“——祖國??!”這是為祖國的覺醒振興的呼喊!
    難點:“蛛網”是纖細的,可它存在?!吧裨挕笔强~緲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組合是為了敘述“簇新的理想”,應該說這是為了從一二節(jié)過渡到下文。
    4、詩歌的用意表達在這里已經很振奮人心了,但詩人沒有停筆,而是繼續(xù)深入表達。你看看詩人是怎樣顯示思想的深邃的?請結合詩文具體分析。
    明確:詩人進一步表達自己與祖國血肉相連的關系,表達自己為祖國甘于獻出生命。詩歌先從“我”的微小談出自己是祖國母親身體的一部分,又以“我”的龐大表達自己不會與祖國分離。接著以“乳房”這一意象真誠的把祖國比為母親,這樣二者的關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騰”幾種狀態(tài)的“我”,寫出了我的成長過程。我既然成長起來了,那么我就要為祖國的“富饒”、“榮光”和“自由”而奮斗,甚至獻出生命。此時,詩人的情感達到了頂峰,“——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詩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熱愛。
    5、請學生談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從而了解詩歌意象象征的朦朧,體會朦朧詩的特點。
    6、小結,并請學生再誦讀詩歌。這之后,請學生比較與《我愛這土地》和《贊美》在意象的運用上有什么區(qū)別。
    明確:意象的平凡而新穎、內涵豐富是這首詩的特點。
    四、擴展閱讀:
    提供閱讀材料《致橡樹》,請學生講析,并朗讀舒婷的其它詩歌。
    五、作業(yè):
    1、對《致橡樹》的意象進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查找其他朦朧派詩人的作品,閱讀品味。
    六、板書設計:
    舒婷。
    意象新穎。
    象征豐富。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七
    今天,我又一次細細品讀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讀完之后,我再一次被肖邦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感深深地打動了。
    文章主要寫了波蘭音樂家肖邦身在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感人事跡。其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肖邦說的那句話:“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边@是肖邦臨死前對姐姐的囑咐?!鞍炎约旱男呐K帶回祖國”,這是肖邦“生在祖國,死也在祖國,心里永遠不會忘記祖國”的愛國情懷。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xiāng)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呢!這種愛國情懷把我給震撼了。
    古今中外,像肖邦這樣的愛國仁人志士數不勝數。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他幫助國家抗擊金兵,卻不斷遭到奸臣的嘲笑。在他85歲時,他仍然不忘祖國統(tǒng)一的信念。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身體一陣不適,知道自己將與世長辭,便拿來筆和紙寫下了《示兒》這首詩。寫完之后,他慢慢閉上了眼睛,與世長辭。
    肖邦,一個有著愛國精神的人、一個擁有愛國之心的人、一個讓我敬佩的人……讓我們也像肖邦一樣,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后報效祖國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八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1、激情導入。
    板書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祖國二字用紅筆寫)。同學們,看課題,你發(fā)現我的板書有什么特別之處。
    祖國是一個溫馨的詞語,用紅筆板書正是由于這個詞流露出親切之感,讓我們讀一讀這個詞。
    祖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她讓我們激昂奮進;和平發(fā)展的日子,她讓我們幸福美滿。讀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我們懂得祖國二字飽含了無限慷慨;讀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我們懂得祖國二字書寫了許多眷戀。每個人,面對這樣兩個字都有不盡的感受,讓我們三讀這個詞。
    如果,讀這個詞語我們內心充滿澎湃,那么讀這句話,我們一定能感覺到肖邦發(fā)自肺腑的憂憤,也一定能感受到肖邦眷顧祖國的強烈心聲。齊讀課題。
    2、理解課題。
    請同學們翻開語文書,在課文中找出與課題相應的語句讀一讀,體會肖邦的心情。(多媒體出示該段文字)。
    指導朗讀。
    彌留之際:病危將死的時候。
    喃喃:連續(xù)不斷地小聲說話的聲音。
    (遠離華沙的異國他鄉(xiāng)雖然也可以給肖邦提供一席安眠之地,但畢竟不是自己的祖國,表現了他至死不忘祖國,要與祖國永遠在一起的強烈愛國情感。)。
    3、學習第一段。
    說起離開故土漂泊他鄉(xiāng),我們還得從頭說起。請同學們拿起筆,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找出肖邦離開自己深愛的祖國的原因。
    讀到這里,你有什么想說的,你有什么想問的?
    引導討論肖邦可不可以留下來以加強理解肖邦離開祖國的無奈。
    出示句子: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肖邦離開祖國時的心情是怎樣的?(理解滿懷悲憤、不得不)。
    指導朗讀該句(語調低沉,速度稍慢,重讀“不得不”)。
    4、學習第二段。
    生我養(yǎng)我的故土已經遭到列強的瓜分,面對滿目瘡痍,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那場面何等凄涼何等悲愴,捧起你的書,大聲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為了更好地學習這一段,請同學們按照告別——送別——離別的順序給課文分一分層。
    特別的歲月,別樣的離愁,就連蒼天也為之動容,那薄薄的霧靄不正是肖邦心頭的陰云嗎?
    肖邦如此,送行的人又是如何呢?我想請同學們再次默讀第二層,想一想送別過程中著重寫了幾件事。(詠唱送別曲,老師叮囑,贈送銀杯)。
    出示句子: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 ?BR>    指名讀這句話。評價。
    指導讀好“緊緊”、“無論”、“都不要”等詞,讀出老師殷切的期望。
    教師與學生互相角色扮演埃斯內爾及肖邦,熟悉課文并幫助背誦課文。
    出示句子: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fā)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希望肖邦不要忘記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自由練習朗讀。
    齊讀第三層。
    面對親愛的祖國,肖邦舍得離開這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嗎?所以他——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這一望不知勝利歸來在何時;面對敬愛的老師,肖邦舍得離開這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嗎?所以他——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這一望不知聆聽教誨在何時;面對可親的同學,肖邦舍得離開這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嗎?所以他——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這一望不知促膝相聚在何時。
    可是,肖邦選擇了疾馳而去,什么叫“疾馳而去”?這矛盾嗎?
    指名讀,齊讀。
    背誦課文第二段。
    5、延情課后。
    曾幾何時,我們?yōu)閵W運賽場上健兒們披金掛銀而振奮,我們?yōu)樯裰厶栵w天而歡呼。今天,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享受幸福的生活,為祖國的逐漸強大而興奮??墒?,在那血雨腥風的年代,在那祖國遭受淪陷的歲月,肖邦雖然離開了自己親愛的祖國,卻哪能丟下牽掛,拋卻思念,漂泊的日子,他過得怎么樣呢,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討論。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認識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
    教具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時間:三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1、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
    2、讀課題,自由談談感受,提問。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怎么會離開祖國的?為什么要離開?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埃斯內爾會以泥土作為禮物送給肖邦?
    2、面對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為何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肖邦那么愛祖國,可他為何不留下來反抗?
    檢查詞語:指名讀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詞以及新詞。說說對詞語的理解。齊讀詞語。
    絕:停止。辭:辭別,離開。催:叫人趕快行動。
    霧靄:霧氣。彌留之際:病重快要死的時候。
    根據讀了課題后的提問,給課文分段,說說段意。
    一(1):寫波蘭被列強瓜分,肖邦被迫離開祖國。
    二(2):寫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親人。
    三(3-4):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
    1、學生各自再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學生邊讀邊批注。)。
    2、檢查:a、我是誰?你怎么知道的?
    b、你從第一段中,還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深淵: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了苦難很深。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朗讀這一節(jié)。(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練讀、指名讀、齊讀。
    老師范寫生字。
    學生鋼筆描紅。
    抄寫生字新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一段。
    第二教時。
    1、你從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波蘭。)。
    2、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一段。
    過渡:那不得不離開的場面是怎么樣的?一定令人難忘吧!
    1、自讀。想:這一段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
    3、學生再讀這三個場景,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
    a.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時來為他送行,而且老師特地為他譜寫了送別曲--《你遠在他鄉(xiāng)》。(想像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情。
    b.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想像他當時的激動神情,指名、集體讀。
    c.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請收下吧!
    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結合老師前面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5、此時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抓?。亨嵵氐?、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與難舍之情。
    6、朗讀全段體會師生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7、指導學生背誦。(告別親友離華沙師生詠唱送別曲時老師叮囑、送禮物肖邦接杯登車去)。
    8、練背。檢查。
    1.自讀:肖邦在國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行動的?
    引導學生認識肖邦用深愛的音樂表達內心的抗爭。
    朗讀有關句子,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2.默讀第4自然段,想這段寫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從哪兒看出來?
    (全部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地、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b.朗讀體會他的這種精神。
    c.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引讀這一節(jié)第一、二句。所以,引讀最后一句。
    d.看插圖小結:他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鄉(xiāng)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幫無論在鋼琴的演奏還是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就是這樣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至三段。
    背誦第二段。
    第三教時。
    1.課文前三段分別講了什么?
    2.讀一讀你喜歡的自然段。說說為什么?
    3.檢查,背誦情況。
    先一凳相互檢查,再指名背,集體背。
    a.理解:彌留之際。
    b.他為何得這樣的重病?
    c.他為什么要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
    (積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d.朗讀,體會這段話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想像肖邦此時在想什么?
    3.引讀第6自然段。
    a.理解:與世長辭:辭:告別。永遠離開人世。
    b.比較句子:
    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xiāng)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c.討論后小結: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4、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齊讀第6節(jié)。
    課文通過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十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通過朗讀感悟,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抓住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在訓練語言文字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感。
    一、復習導入。
    2、交流。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師:是啊,當波蘭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沙皇俄國手里時,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忍痛離國(相機板書:忍痛離國)就在肖邦離國祖國波蘭的途中,發(fā)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請同學們輕讀第二自然段。
    2、指名說。(相機板書:師生送別)。
    3、在這深情離別的時刻,文中哪個畫面最令你感動?再去讀讀第二自然段,找出相關的句子來。
    4、交流:
    (1)“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這埃四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BR>    出示:“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
    師:我想,同學們的千言萬語,都化作了那首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的歌詞。出示歌詞: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不論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愿你懷著一顆溫暖志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愛/”
    師:讀歌詞,說說你從中讀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濃濃的愛國之情)。
    師:讓我們將這依依惜別的情感,濃濃的愛國情讀出來。(指名讀、齊讀)。
    (2)“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啊!”
    師:你能讀好這段話嗎?從中你又讀出了什么?(深厚的師生情、滿腔的愛國情)。
    指導朗讀。
    (3)“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fā)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
    師:如果沒看課文,你覺得埃斯內爾送給肖邦的特殊禮物會是什么?為什么?
    師: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波蘭的'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從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訴弟子,時刻不要忘記自己的波蘭人,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用心良苦)。
    5、面對老師和同學的深情送別,肖邦又是怎么表現的呢?引讀:當老師和同學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為他送別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當埃斯內爾把盛滿波蘭泥土的銀杯作為特殊禮物送給他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銀杯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肖邦始終沒有說話,他真的沒有話說嗎?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萬語想對老師和同學訴說!他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拿出紙和筆,將肖邦心中所想說的話寫下來。
    6、交流。
    三、學習課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師:肖邦帶著對祖國的千般依戀,對老師和同學的萬般不舍,登上馬車,離開了波蘭首都華沙。可是,就他離開祖國的那幾天,發(fā)生了一件令他悲憤欲絕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讀思考。
    2、交流。追問:什么叫悲憤欲絕?肖邦“悲”的是什么?“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義失敗,波蘭人民又將陷入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憤的是沙皇俄國的侵略暴行)從中你讀出了什么?(肖邦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與熱愛)。
    3、欣賞《革命練習曲》片斷。
    4、默讀第四自然段,說說讀懂了什么?(肖邦廢寢忘食地工作,沒了時間的概念)。
    5、師:就是在這樣一種忘我的工作狀態(tài)下,肖邦還在時刻思念著祖國。(相機板書:日夜思念)。
    四、學習課文第四段。(5-6自然段)。
    1、齊讀第五自然段。說說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師:作者在這時用了“終于”一詞,你是怎么理解的,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住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BR>    (1)、你覺得這句話應該怎么讀?為什么?
    (2)、個別讀,齊讀。
    5、引讀第六自然段。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xiāng)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相機板書:與世長辭)。
    (1)、從這個“才”字中,你讀出了什么?(惋惜、傷感)。
    (2)、個別讀,齊讀。
    五、總結全文。
    1、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了波蘭大音樂家肖邦。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覺得肖邦是個怎樣的人?(愛國、富有才華、酷愛音樂)。
    2、針對板書總結。是啊,肖邦的愛國就體現在他忍痛離國時的滿懷悲憤,體現在師生送別時對祖國的無限依戀,體現在徹夜工作時對祖國日夜的思念,更體現在與世長辭前的深情囑托。同學們,讓我們滿懷著對肖邦的敬意,再次齊讀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六、布置作業(yè)。
    1、搜集有關肖邦的小故事,準備交流。
    2、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十一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
    2、讀課題,自由談談感受。
    二、自讀課文: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讀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埃斯內爾會以泥土作為禮物送給肖邦?
    2、面對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為何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肖邦那么愛祖國,可他為何不留下來反抗?
    ……。
    四、再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
    要求學生邊讀邊批注。
    五、采用多種形式讀懂、讀好課文,體會文章所表達的強烈愛國情感。
    1、第一自然段,相機理解“瓜分”。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最后一句,注意重點詞“滿懷悲痛”、“不得不”。
    2、第二小節(jié)(重點指導)。
    (1)指導閱讀埃斯內兒的兩句話,感受師生情深,愛國情濃。(采用評讀、議讀的方法)。
    (2)最后一句,在朗讀時指導學生從肖邦的動作、神情“鄭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與難舍之情。
    3、第3、4小節(jié),引導學生認識肖邦用深愛的音樂表達內心的抗爭。
    4、第5、6小節(jié),抓重點句“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與祖國的地下。”激發(fā)學生理解肖邦對祖國的赤忱之愛。
    六、輕聲自由再讀全文,檢查對問題的理解,交流。
    老師相機評論,.總結。
    七、默讀,感悟。
    八、交流感悟。
    精彩片斷。
    生:(疑惑地)老師,既然肖邦那樣愛國,為什么不留在國內呢?
    師:(笑)胡陽陽,按你的想法,肖邦應該怎么做呢?
    生:他應該拿起武器參加反抗沙俄統(tǒng)治的起義。
    師:(掃視全班同學)哦,行嗎?大家想想。
    生:不行。肖邦是波蘭著名的音樂家,會受到沙俄侵略者的殘酷迫害的。課文不是寫他“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嗎?(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
    生:反正我覺得他應該拿起武器與敵人斗爭。
    師:你想想:華沙爆發(fā)的反抗沙俄統(tǒng)治的起義會因為肖邦加入,就反敗為勝了嗎?·。
    生:(語塞).。
    師:同學們,反抗侵略者的斗爭就只有一種方式嗎?
    生:(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肖邦最有力的武器是他的音樂作品。
    生:是啊,像《革命進行曲》那催人奮起的旋律會使披蘭人民振奮起來。那充滿思鄉(xiāng)情、亡國恨的作品會讓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都來關注波蘭的命運,譴責侵略者的暴行。
    生:(點頭)我想通了,這就是肖邦熱愛祖國的最好方式,難怪他在國外夜以繼日“工作、工作、再工作”的呢。
    (大家點頭)(喻芳)。
    這一片斷妙在教者抓住一學生質疑的契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在解疑的同時,深化了對文章思想內涵的理解,升華了他們的愛國情感。
    參考資料。
    肖邦(1810~1849),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因祖國受沙皇俄國侵占,肖邦被迫來到法國巴黎。這期間,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方面,還是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這時寫成的,反映了他對被侵占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思鄉(xiāng)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來。
    肖邦的創(chuàng)作以鋼琴作品為主,還涉獵各種舞曲、幻想曲、敘事曲、前奏曲、奏鳴曲等。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為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十二
    上周,我校有效語文課堂教學過關活動在三位骨干老師精彩獻藝中拉開了帷幕。武高云老師以《》一課的課堂教學,向我校全體語文老師詮釋了“有效課堂教學”的真正含義,并為我們構建出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教學組織有著很強的示范性,同時,這堂課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骨干教師過硬的教學內功和語言素養(yǎng)。我認為,這節(jié)課不僅具有有效性,還具有藝術性。
    一、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定位準確,為有效、高效的教與學奠定了方向。
    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教學主題是“心中有祖國”,《》是其中的一篇記敘性散文。高云老師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和單元訓練的情感目標,把研讀課文“別離祖國”、“埋頭創(chuàng)作”、和“將心臟帶回祖國”這三個自然段作為教學重點、難點,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展開和延伸都重點建立在這三個自然段上,且步步深入,層層提升,直至學生在認識主人翁崇高人格的基礎上,也使自己的愛國之情得以加強。
    二、教學重點的突破,立足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教學目標的實現,變得水到渠成,教學方法樸實而有效。
    如對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學習,高云老師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理解肖邦愛國的思想根源。老師從此節(jié)中肖邦情感變化的兩個詞“感動”、“激動”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發(fā)現:是什么讓肖邦感動?又是什么讓肖邦激動呢?從而抓住了層次性很強的內容“詠唱送別曲”、“深情叮囑”、“贈送泥土”,并透過內容讓學生品析到,這不是普通的送別,而是祖國和人民對肖邦的真切囑托和深切希望,這使得肖邦的別離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正是因為對祖國的愛和不舍,肖邦才淚水“盈滿眼眶”,“鄭重”接過泥土,“回首望了望”華沙城,“疾弛而去”,同學們找出的這些詞句,加之他們的理解、匯報和真心朗讀,讓我們感覺到,同學們已能聽到肖邦的心跳了。
    再如對肖邦愛國行為這一部分的教學,高云老師又抓住引導對“悲憤憂慮”、“徹夜工作”這些關鍵詞語的理解與交流,再從詞深入到句子,到段落,再發(fā)散延伸,讓學生逐漸感悟到肖邦在國外18年,心卻留在祖國。而對于“把心臟帶回祖國”這部分的教學,高云老師又引領學生扣住對“緊緊”、“喃喃”這對力量色彩矛盾的詞語的研析,讓學生真正能穿越時空,清晰地看到一個年青而偉大的愛國音樂家的高尚靈魂。
    高云老師就是用以詞為作眼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章及中心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構建,始終植根在具體的語言文字這個基礎上。
    三、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有效權力交給了學生。
    縱觀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對于文字的理解,對于語意的感悟,對于中心的突破,都是教者經過巧妙地引領,讓學生自己走進課文,讀文章,找詞句,談理解,想畫面,悟中心,有感情朗讀,背誦,直至對肖邦18年工作情景的細化和延伸說話,以及“他就是這樣的人”的主題寫話環(huán)節(jié),課堂上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角,老師只是在傍白。課堂容量大,學習環(huán)節(jié)緊密,學生時刻處于有效而緊張的訓練氛圍中。這正是小學高年級有效、高效語文課上學生應具備的學習狀態(tài)。
    四、把課文作為載體,基于課文,同時拓展學習空間,激發(fā)學生想象,活躍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
    課文對于肖邦在法國18年的創(chuàng)作生活作墨不多,但很感人,這一節(jié)又是文章的重點。文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作曲、彈琴”“他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這些文辭蘊藏的漲力很大,想象空間很廣闊。高云老師抓住這一契機,鼓勵學生想象說話,想象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身體狀況下,肖邦總在為國創(chuàng)作。這一說話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一下子就讓人物形象變得更為豐滿起來,中心變得更為鮮明起來。類似這樣的拓展還有幾處。我認為這種教學環(huán)節(jié),它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教學方向,它在告訴我們語文老師,要把語文書作為教學的載體,同時要善于利用這一載體引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訓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不能教死書。
    五、富有文彩的和激情的語言,營造了語文課學習的最佳氛圍,使得語文課具有區(qū)別于其它學科的特殊的文化品昧。
    高云老師的教學語言凝煉、精美,包含情感,富有文彩。這正是小學高年級語文老師崇尚的語言特色和文學修養(yǎng)。有人喜歡家常話,但我更喜歡文學語言。我發(fā)現高云老師整堂課的教學語言的組織,對發(fā)展學生語言來來說就是一種示范,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學。如對找課文重點詞的提問方式:“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哪些詞語一下子闖入了你的眼簾?”等,問話方式富有變化,保鮮!再如,當高云老師結合課文特點用音樂來渲染學生讀文情感時,老師在一邊獨白:“這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這催人奮進的旋律,這是悲痛中的憤怒,憤怒中的吶喊,吶喊中的抗爭啊!”我想老師的這段獨白給學生搭建了走進音樂,走進課文,走進主人翁的橋梁,這種語言不僅能促進學生理解文字,也會讓每一個有情感學生的心和主人翁的心共同博動。
    再如,在導入過渡學習第5節(jié)時,老師深情朗誦:“18年忘我的工作,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得這位天才音樂家病倒了,彌留之際,他有多少話要說,又有多少話想說啊,但是他只說了一句話?!边@樣的過渡一下子就能讓學生帶著虔誠的學習態(tài)度把目光和心定格在反映課文靈魂的這句話上“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鳖愃七@樣撞擊心靈的語言有很多,它讓我們感到語文課是一門藝術。
    這里,我想提兩點想法:
    一、對于第二節(jié)的背誦,在組織形式上可不可以把它同對主題的理解扣連在一起,是否可以先這樣引領背誦:愛斯內爾兩次叮囑,在肖邦聽來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心上,因為這叮囑不僅是老師的,更是祖國和人民的,讓我們和肖邦一起記住它,能行嗎?試試看。這樣就把背誦的目的性提升了,而不是為了背誦而背誦。
    二、課文第5節(jié)是文章的靈魂,無論內容或思想都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可以從前面的教學中挪點時間來,加強朗讀和感悟,讓同學們記住這讓全世界的愛國人士為之動容的聲音“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BR>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十三
    最近,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讀完后,我被肖邦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感深深地打動了。
    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波蘭遭到歐洲列強的瓜分,肖邦被迫離開祖國,來到法國巴黎。他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工作。他用自己的音樂來表達對沙皇俄國的憤怒抗爭和對祖國的憂慮。彌留之際,他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結果在異國他鄉(xiāng)與世長辭。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十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8個生字,綠線中的4個生字只識不寫。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
    2、讀課題,自由談談感受。
    二、自讀課文: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讀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埃斯內爾會以泥土作為禮物送給肖邦?
    2、面對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為何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肖邦那么愛祖國,可他為何不留下來反抗?
    ……。
    四、再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
    要求學生邊讀邊批注。
    五、采用多種形式讀懂、讀好課文,體會文章所表達的強烈愛國情感。
    2、第二小節(jié)(重點指導)。
    (1)指導閱讀埃斯內兒的兩句話,感受師生情深,愛國情濃。(采用評讀、議讀的方法)。
    (2)最后一句,在朗讀時指導學生從肖邦的動作、神情“鄭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與難舍之情。
    3、第3、4小節(jié),引導學生認識肖邦用深愛的音樂表達內心的抗爭。
    4、第5、6小節(jié),抓重點句“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與祖國的地下?!奔ぐl(fā)學生理解肖邦對祖國的赤忱之愛。
    六、輕聲自由再讀全文,檢查對問題的理解,交流。
    老師相機評論,總結。
    七、默讀,感悟。
    八、交流感悟。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十五
    我對語文書里的每篇課文都印象深刻,可我對第三課——《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最情有獨鐘。
    課文講的是波蘭偉大的音樂家肖邦為了自己的國家在外長年奔波,最后不幸去世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19世紀初,波蘭遭到歐洲列強的瓜分,其中,有十分之九的土地落到了可恨的沙皇俄國手里。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1830年11月的一天,20歲的肖邦告別了親人,坐著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稍诓贿h的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和同學前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老師埃斯內爾為肖邦譜寫的樂曲《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埃斯內爾還送給了肖邦一個意義重大的禮物——一只閃閃發(fā)光的銀杯,對肖邦叮囑道:“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啊!”“這個銀杯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肖邦接過禮物,回首望了望華沙城,坐上馬車,急馳而去。
    肖邦在外國,時時刻刻都在思念自己的祖國,可當他聽說波蘭軍隊被沙俄軍隊打敗后,悲憤欲絕,寫下了著名的《革命練習曲》。
    此后,肖邦不停地工作,已經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的肺結核又復發(fā)了。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住姐姐的手,用最后的力氣說道:“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BR>    就這樣,一代偉大的天才便與世長辭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看完這篇故事,對我印象最深的是肖邦彌留之際說的那句話:“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边@句遺言是那么感人肺腑,這好像是肖邦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的極致表現。至死不忘祖國,這就是偉大的肖邦!
    從這則故事中,我也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就像曹植所說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國家有難的時候我們就應當為國捐軀,應該把死當作像回家一樣。只有有了這種愛國的思想,我們活在人世上才有意義,在社會上才能立足,才會照亮我們人生的道路,指導我們前進的方向。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十六
    《》寫的是波蘭遭到外國列強的瓜分,音樂家肖邦被迫流落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學完了《》,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xiāng),靈魂卻渴望回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我相信學生們同我一樣,也一定或多或少會有感動。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因此我對本課的教學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上課伊始,我首先抓住課題《》,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題目中的“我”是誰?
    讓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的無奈,通過從課內課外獲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憤中離開祖國的不得已: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督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
    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
    我抓住“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這幾個“送別”場面,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從肖邦的神態(tài)、動作中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xiāng)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舍。當《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的送別曲在課堂中響起時,我相信,學生此刻已經走進了肖邦的內心……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xiāng)用音樂作為武器、拼命工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歷,就能理解肖邦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和眷戀。
    通過這四步,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肖邦不僅是一個杰出的音樂家,還是一個滿腔熱情的愛國者,從而使學生對肖邦的敬仰之情達到沸騰的頂點,同時也使學生在心中升騰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導學生背誦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十七
    教學目標:
    1、借助課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2、了解肖邦,學會簡要介紹人物。
    3、學習第二小節(jié),感受送別的感人場面。
    教學過程:
    一、聽寫。
    異國他鄉(xiāng)亡國之恨彌留之際。
    二、揭題導入。
    1、齊讀課題。
    2、質疑(我指誰?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請求?)。
    3、按老師所給出的格式簡要介紹肖邦。
    肖邦是__(國籍)音樂家。他的創(chuàng)作以___(樂器)作品為主,代表作有___、___等。他被稱為_________。
    4、指導:我們在介紹人物時要抓住主要信息。
    三、學習概括主要內容。
    1、肖邦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請求?(指名說)。
    2、第一小節(jié)為我們介紹了當時的背景(引讀第一小節(jié))總結:心懷亡國之恨。漂泊異國他鄉(xiāng),當他(彌留之際)請求姐姐將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
    3、了解到這些內容,你體會到什么?(愛國之情)這正是作者所要表達的。
    4、總結學法:我們針對課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把這些問題的答案連成一段通順的話,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請同學們試著說一說。
    四、品讀第二小節(jié)。
    1、下面我們就隨著作者的筆端,走近這位愛國音樂家——肖邦。
    2、出示自讀要求:默讀課文,畫出打動你的語句,請關注細節(jié),抓住字詞,用心品讀,將自己的點滴感受寫在旁邊。
    3、交流。
    (1)如果你是送行的人,會說些什么?
    (2)讀讀這首小詩: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
    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
    愿你懷著一顆溫暖志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熱愛。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
    祖國依然是你靈魂的故鄉(xiāng)。
    不要忘記用你的雙手效力祖國,用你的智慧振興祖國。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
    祖國依然是你思念的地方。
    喚醒你的祖國吧,
    用你的音樂去感染她!
    贊美你的祖國吧,
    用你的激情去點燃她!
    即使在你的生命結束的那一刻,
    也別忘了,
    吻你偉大的祖國!
    (3)你從老師的話中讀出了什么?為什么說是特殊的禮物?
    (4)指導朗讀。
    (5)那是難離的故土,難舍的友情,殷殷的囑托……承載的太多太多,在肖邦的手中是那么沉那么重,此時此刻(引讀下文)。
    (6)肖邦會想些什么?
    ……即使我遠在他鄉(xiāng),
    _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
    __懷著一顆溫暖志誠的心,
    ……。
    (8)師生合作配樂朗誦。
    4、過渡:亡國之恨,眷戀之情,拳拳赤子之心都化作離人淚,點點滴滴在心頭!他(引讀下文)念去去,八千里路云和月,祖國啊,我一定會回來!讓我們用深情并茂的朗讀為肖邦送行!(齊讀課文第二小節(jié))。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案篇十八
    "祖國,我親愛的母親!"許多人這樣深情地贊美自己的祖國。祖國,在他們心中高于一切。無論他走到哪里,都無法把祖國忘懷。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將帶我們認識一位愛國音樂家--肖邦。
    本文講波蘭音樂家肖邦懷著亡國之恨流亡異國他鄉(xiāng),在國外他不忘國恥,投入到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在他彌留之際,他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課文按照肖邦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可以分為兩部分,第1、2自然段講的事情發(fā)生在波蘭,而第3~第6自然段內容發(fā)生的地點則在異國他鄉(xiāng)。
    第一部分又可以從兩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層是第1自然段,講波蘭被歐洲列強瓜分,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
    第二層是第2自然段,寫肖邦的老師、同學在華沙城外送別肖邦。
    第二部分也可以從兩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層是第3、4自然段,講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投入到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
    第二層是第5、6自然段,寫肖邦在異國他鄉(xiāng)去世,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
    祖國淪陷--告別祖國--思念祖國--難舍祖國。
    二、精品屋。
    課文精彩片斷欣賞。
    點評 。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彌漫著。
    薄薄的霧靄。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
    親人,坐著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在城 環(huán)境描寫。
    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
    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
    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離別的時刻,老師的叮囑里飽含著對學生不忘祖國的殷切希望。
    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假使你遠走他。
    鄉(xiāng)》。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
    :"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
    記自己的祖國呀!"肖邦感動地點了點。
    頭。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fā)。
    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
    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
    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肖邦再也。
    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
    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
    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
    上馬車,疾馳而去。
    【欣賞】。
    別情依依,縱有千言萬語也不足以道盡離別的情懷,而"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quot;是言雖簡而意味深,老師的一片誠心可鑒??!年輕的肖邦此時內心一定涌起著情感的波瀾。當老師送上特殊的禮物--祖國的泥土時,他終于"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是什么讓他如此感動?是什么讓他如此牽掛?從他接過盛滿泥土的銀杯時的"鄭重"里,我們分明找到了答案:是祖國!從他的回首里,我們可以看到他堅定的目光傳達出的信念:祖國,我永遠不會把你忘懷!這是一個去國離鄉(xiāng)的游子對你深沉、熾熱的愛戀!
    動情的語言,入微的神態(tài)刻畫,為我們繪就了一幅送別的動人圖面,讓讀者可以直達文章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一段的情境是多么感人至深??!
    三、金手指表達方法提示:抓住一點寫透徹。
    肖邦,波蘭乃至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雖然一生短暫,只活了39歲,但在他身上值得書寫的地方是很多的,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作者僅僅抓住肖邦熱愛祖國這一點,通過幾個具體的事例著重表現,寫得深入而透徹,使讀者對肖邦熱愛祖國的情懷有深刻的感受。
    文章先從肖邦和祖國的命運入手,一下子切入"肖邦與祖國"這一主題范圍,然后具體描寫肖邦的老師和同學郊外送別肖邦的場面,把這個送別過程中涉及肖邦和祖國深情難舍的情節(jié)作了細致入微的描寫。接著寫肖邦在國外的行動,也是選擇肖邦關心祖國命運的素材,直至寫肖邦彌留之際的遺言無不關乎對祖國的依戀。有始有終,一以貫之,正是在這一系列關于對祖國的態(tài)度的事情中,我們認識了肖邦音樂才華之外的另一面,體會到他深沉的愛國情懷。
    這種抓住人物的某一特點,著力具體表現的方法值得我們注意并學習。如果我們在習作中寫一個人,想突出他身上的某一個特點,就應圍繞這一特點,選擇足以表現這一特點的材料,有條理地寫下來,從而使讀者印象深刻,感受強烈。
    四、益智園。
    創(chuàng)新與實踐。
    1、課文第1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
    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你能換一種說法而不改變句子的原意嗎?試試看,然后想一想你改后的句子讀起來在語氣上和原句有什么不同。
    2、課文第4自然段中有這樣的話—。
    他常常把自己關在幽暗的房間里,點上一支蠟燭,徹夜的作曲、彈琴。時間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3、與世長辭的"辭"是什么意思?
    試著再找?guī)讉€帶有"辭"的詞,并分別說出每個詞中"辭"的意思。
    附:課后習題5提示:
    (1)埃斯內爾把泥土送給肖邦,意在要他永遠記住祖國。
    (2)彌留之際:病重快要死的時候。肖邦的話表達了他對祖國至死不渝的愛。
    五、萬花筒。
    相關資料。
    肖邦簡介。
    波蘭作曲家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蘭華沙,父親是法國人,年輕時移居波蘭;母親出身于沒落波蘭貴族家庭。肖邦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時舉行了公開音樂會并發(fā)表他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由于身體不好,14歲才進學校讀書。1826-1829年在華沙音樂學院學習,畢業(yè)時已被異常嚴厲的老師稱為天才。
    1830年,由于國內局勢動蕩,他聽從老師和親友的規(guī)勸出國進行深造,爭取為祖國爭得更大榮譽。這一去,正如他自己的不祥預感那樣,就此同他的祖國永決了。當他到達維也納時,發(fā)現波蘭人處于被排斥的境地。因此,他決定去巴黎或倫敦。在去巴黎的途中,他聽說華沙陷入了俄軍手里,波蘭革命失敗斷絕了他的回國之路。到達巴黎之后,肖邦就此在那里定居下來。當時的巴黎是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他的優(yōu)雅氣質和杰出才華使他--一個剛過20歲的青年獲得了云集巴黎的音樂家的包括李斯特、門德爾松在內的好評,在法國還結識了其他一大批藝術家,包括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大仲馬、海涅,音樂家舒曼等。這使他開闊了眼界,對他的思想成熟起了有益的作用。
    早在1839年,肖邦潛伏的肺病已經開始惡化,感情的挫折進一步損害了他的健康,加之當時波蘭民族解放運動的連續(xù)失敗,使肖邦對前途完全失去信心,如他自己所說,已經"沒有任何感覺,只是拖著生活,耐心等待自己的終場"悲觀、憂郁的情緒支配了他的晚期創(chuàng)作。1849年,肖邦的病情迅速惡化,于10月17日在巴黎辭世。
    肖邦敬仰莫扎特的才華,死前要求在下葬時給他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葬禮上也演奏了肖邦自己寫的送葬曲,他在這首曲子里埋藏了自己對祖國的思念。巴黎所有優(yōu)秀的藝術家都參加了他的葬禮。根據生前的遺愿,他的心臟被送回華沙,葬在一所教堂里。
    肖邦的作品具有魅力,卻沒有任何嘩眾取寵的意思,全是發(fā)自內心的情感表露。他是從詩的角度來吟唱每支曲子的。因此,波蘭鋼琴家阿瑟·魯賓斯坦稱他為"鋼琴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