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

字號:

    總結既是一種反思,也是對過去的一次總結和概括。一個較為完美的總結需要有具體的例子和實證的支持,以增強可信度和說服力。以下總結范文展示了不同領域、不同主題的總結寫作方式和樣式。
    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篇一
    1、位置:北美洲中部,西半球和北半球。北部與加拿大相鄰,南部與墨西哥接壤。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南瀕墨西哥灣,海上交通便利。
    2、領土組成:陸地面積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和中國,居世界第四。本土有50個州(本土48個州,2個海外州:
    3、人口和首都:以白種人為主,屬于移民國家。首都華盛頓,位于美國本土的東側,大西洋沿岸。
    4、地形:平原為主組成——三個南北縱列帶;地勢:東西兩側高,中間低。
    a.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
    b.中部------廣闊的平原組成,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一半以上。
    c.東部------低緩的阿巴拉契亞山脈。
    5、河流和湖泊:。a.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長的河流。
    b.五大湖--------自西向東為蘇比利爾湖(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密歇根湖(美國全境)、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最終通過圣勞倫斯河流入到大西洋,五大湖中除密歇根湖其余均為美國與加拿大的分界線。
    6、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7、農業(yè)地區(qū)專業(yè)化:
    a.高度發(fā)達,機械化程度高;農業(yè)生產專門化。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
    b.主要農產品:小麥、大豆、玉米。
    c.主要農業(yè)區(qū):乳畜帶(國土的東北地區(qū))、玉米帶(國土的中部)、棉花帶(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qū))、小麥區(qū)(國土中部,在玉米帶的南北兩側)、畜牧和灌溉農業(yè)區(qū)(國土的西部地區(qū))、亞熱帶作物帶(墨西哥灣沿岸)。
    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篇二
    專題六海陸變遷(第二章第四節(jié))。
    1、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2、六大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版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3、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在板塊交界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活躍,拉伸可能形成海洋(如紅海),碰撞擠壓則可能形成山脈或造成火山地震,所以火山地震帶、山脈帶的分布帶與板塊邊界相近(參考p35圖2-48與p36圖2-54)。
    兩大山脈帶/火山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沿岸山脈帶、亞歐大陸南部山脈帶。
    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篇三
    南北為經線,相對成等圈。
    長度都相等,形狀是半圓。
    東西為緯線,獨成平行圈。
    長度不相等,形狀是圓圈。
    赤道為最長,兩極化為點。
    地球形狀大小。
    地球是個大球體,面積5.1億平方千。
    半徑六千三百七十一,赤道周長約四萬。
    地軸:地球的自轉軸。
    緯線:與地軸垂直并且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赤道是的緯線圈。
    經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經緯度判定。
    向北增大是北緯,向南增大是南緯。
    向西增大是西經,向東增大是東經。
    判斷好后添字母,東e西w北n南s。
    3.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
    西經二十度,東經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東西兩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緯度,
    北緯是北球,南緯是南球。
    4.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
    地球自轉,晝夜更替,時間差異。
    繞日公轉,四季出現(xiàn),五帶劃分。
    自西向東,方向不變,北逆南順。
    自轉一日,公轉一年。自轉中心,
    地球地軸。公轉中心,就是太陽。
    地球公轉示意圖。
    地球公轉示意圖,時間一定要牢記。
    兩至日期二十二,兩分日期減加一。
    冬至陽光射南回,晝短夜長北極夜。
    夏至太陽射北回,晝長夜短北極晝。
    春分秋分射赤道,全球晝夜一樣長。
    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篇四
    答:注意容貌上的修飾,舉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為的后果,以塑造更好的形象,贏得別人對自己的肯定。知恥是自尊的重要表現(xiàn)。
    答: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許別人歧視、侮辱。它是一種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答:(1)我們感悟
    生活
    的意義,首先要體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為人所需要的,并且這種價值常常得到他人的認可與欣賞。
    (2)如果別人不僅能欣賞我們的長處,而且不恥笑我們的弱點與缺陷,這種尊重更能使我們體驗到快樂與感動。無論是自己對自己的價值的肯定,還是他人對我們的價值肯定,即自尊與被人尊重,都是快樂的。
    (3)面對生活中不如別人的地方,我們不要氣餒,不灰心,不放棄,自己相信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我們就可以通過進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贏得別人的尊敬,感受自尊的快樂。
    答:(1)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恥的人,知恥是自尊的重要表現(xiàn)。
    (2)唯有知恥,才有自尊。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不恰當,不合適的行為不感到慚愧和羞恥,就永遠不會有自尊。
    答:(1)虛榮心是一種追求表面上的榮耀、光彩的心理。
    (2)虛榮心重的人,常常將名利作為支配自己行動的內在動力,總是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一旦他人有一點兒否定自己的'意思,自己便認為失去了所謂的自尊而受不了。
    答:虛榮心是一種追求表面上的榮耀、光彩的心理,自尊是對自身內在價值和尊嚴的追求。
    答:這種過于追求表明上榮耀、光彩的心理師不健康的心理,是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它不僅會影響人的
    學習
    、生活、工作,有時甚至會使我們釀成大錯,為了滿足虛榮心而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答:(1)我們的自尊經常受到他人的呵護與關
    愛
    ,我們也有責任去關注他人的自尊,維護他人的尊嚴。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2)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要贏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3)每個人都要通過他人的尊重、欣賞、鼓勵、期望來感受自尊。尊重他人是我們的需要,也是我們的快樂。
    (4)為了自尊,我們需要借助他人的眼睛作為鏡子,來更好地認識自己。人人彼此尊重,相互接納,共同在自尊的快樂中成長。
    (5)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他人善意的提醒,以便意識到自己的弱點、盲點與誤區(qū),激勵我們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做一個有尊嚴、有價值的人。
    答: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自尊的人不圖虛榮,拒絕沾染不良習氣。有時,為了維護自尊,可以舍棄許多東西,但決不可喪失人格,做有損人格的事。
    答:
    (1)由于人與人的個性不同,生活的環(huán)境與閱歷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為人處世風格。承認世界因為差異而精彩,就不會太在意他人的議論和態(tài)度。如果我們養(yǎng)成一種豁達、開朗的性格,可以更多地欣賞來自他人的智慧,感受自尊的快樂。
    (2)斤斤計較,得理不讓人,那不是自尊,而是情緒沖動于人于己都不利。(3)自尊要適度。適度的自尊有助于我們面對批評,改正錯誤;過度的自尊,則使我們過于敏感,作繭自縛,體驗不到生活的樂趣。
    答:議論只能代表個別人的意見,未必正確;批評是對我們行為的評價,針對的是具體行為,而不是人本身。對待議論與批評,要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無關緊要的議論,忍讓一下就過去了。當然,對惡意的侮辱與詆毀,則要及時予以回擊,必要時運用法律武器捍衛(wèi)自尊。
    答: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現(xiàn),就是對人有禮貌,尊重他人的勞動,尊重他人的人格。
    答:(1)善于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
    (2)善于欣賞、接納他人。由衷地欣賞和
    贊美
    別人的優(yōu)點、長處,允許他人有超越自己的地方。對別人與自己不同的地方,要能接納,不排斥,不藐視。
    (3)不做有損他人人格的事情。對于他人的缺陷、缺點,我們不能取笑和歧視。每個人都會有缺點,我們要承認別人。
    答:(1)取笑、歧視和侮辱別人,就是冒犯別人的尊嚴,極易制造矛盾,引發(fā)沖突、仇恨和報復,最終令冒犯者自取其辱。
    (2)每個人都會有缺點。我們需要別人的承認,我們也要承認別人。
    答: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過。尊重可以喚醒人的良知,產生無法估量的正面效應。
    答:(1)自己尊重自己,看重、維護自己的人格,不做有損自己人格的事;
    (2)要知恥,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
    (3)避免虛榮;
    (4)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增強自身實力;
    (5)養(yǎng)成豁達、開朗的性格,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議論;
    (6)善于尊重他人。
    (7)自尊要適度。
    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篇五
    專題五地形(第二章第三節(jié))。
    1、區(qū)分:海拔高度指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是指兩地間的海拔高度之差。
    2、五種陸地地形:地表起伏較小的3種——平原(海拔一般不高于200米)、高原(海拔高、邊緣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間低平);地表起伏較大的2種:山地(海拔高500米)、丘陵(海拔較低)。
    5、世界地形之最: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p32圖2—45)。
    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篇六
    1、半球位置:亞洲大部分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2、瀕臨海洋:亞洲北部為北冰洋,東部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亞洲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
    南面隔海與大洋州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4、亞洲是世界上面積的洲,也是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
    5、亞洲分區(qū):按地理方位將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
    6、亞洲地形特點:地面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地形復雜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7、主要地形區(qū):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8、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黃河、長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9、河流分布特點:大多發(fā)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原因是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10、湖泊:里海~~世界的湖泊,咸水湖;貝加爾湖~~世界最深、蓄水量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陸地的最低點。
    11、氣候特點: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12、主要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亞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高原山地氣候,寒帶氣候。
    13、溫帶大陸性氣候:它是亞洲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它覆蓋了亞洲的中、西部,其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溫暖而短暫,全年降水稀少。
    14、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南部,其特點是一年中風向隨季節(jié)發(fā)生大規(guī)模變化,降水季節(jié)變化大。不足之處是易發(fā)生旱澇災害。
    15、非洲氣候分布特點:以赤道為中心,氣候類型南北對稱分布;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二)人文環(huán)境。
    1.2011年,世界總人口共70億,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其中亞洲有六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5、亞洲眾多的人口,對資源和環(huán)境產生了沉重的壓力。
    6、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個左右,約占世界民族總數(shù)一半。其中漢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7、亞洲三個人類文明發(fā)源地: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印度河流域地區(qū);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流域)。原因:適宜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8、不同地區(qū)的民族在建筑、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和不同的民族風俗。
    9、不同地區(qū)的文化與當?shù)刈匀粭l件的關系。
    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篇七
    1、東南亞位于亞洲的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
    2、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區(qū)別:
    中南半島:地形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雨季旱季);河流北向南流,水力豐富。
    馬來群島:形崎嶇、多山嶺火山地震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為主;河流短小湍急。
    3、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被稱為“火山國”。
    4、東南亞地理位置重要性:東南亞處在亞洲與大西洋、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運輸和航空運輸?shù)闹匾獦屑~,馬來群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聯(lián)結歐洲、印度洋沿岸港口與太平洋港口的重要航道。
    5、富饒的礦產: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等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泰國天然橡膠和棕櫚油的產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菲律賓是世界上出產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的石油,馬來西亞的錫都居世界第一位。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國。
    6、海外華人的聚居地:
    (1)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qū)之一。
    (2)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區(qū)和島嶼的熱帶雨林地區(qū)則人口稀少。
    (3)東南亞是世界上海外華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區(qū)。
    (4)我國被稱為僑鄉(xiāng)的是:廣東、福建。
    1、新大陸:
    (1)美洲大陸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分為北美洲和南美洲。
    (2)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qū)稱為拉丁美洲。
    (3)美國、加拿大通行英語,為發(fā)達國家;拉丁美洲通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巴西)。
    2、南北各異的自然環(huán)境:
    項目北美洲南美洲
    五帶中的位置:大部分在北溫帶大部分在熱帶
    最長的山脈: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
    最長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第四長)亞馬孫河(第一大第二長)
    主要的氣候類型:以溫帶大陸性氣候以熱帶雨林氣候和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面積的國家:加拿大巴西
    主要人種:以白色人種為主以混血人種為主
    國家類型:美國、加拿大是發(fā)達國家大多數(shù)為發(fā)展中國家
    3、巴拿馬運河與蘇伊士運河的區(qū)別:
    運河名稱聯(lián)系大洲(位置)溝通海洋
    巴拿馬運河:北美洲與南美洲之間溝通大西洋與太平洋
    蘇伊士運河:亞洲與非洲之間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紅海與地中海)
    南美洲西部是安第斯山脈,東部是平原與高原相間分布。
    5、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
    6、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
    7、世界上最濕潤的大洲是:南美洲。
    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篇八
    1、人們把( 交通運輸 )形象地比喻為“經濟發(fā)展的先行官”。
    2、現(xiàn)代交通運輸方式主要有(公路 )運輸、( 鐵路 )運輸、( 水路 )運輸、( 航空 )運輸、( 管道 )運輸。
    3、我國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之一是( 鐵路運輸 )運輸。
    4、我國主要鐵路干線可以分為(南北 )干線和( 東西 )干線兩大組。
    5、東西鐵路干線主要有三條(京包---包蘭線 )、( 隴海----蘭新線 )、( 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 )。
    6、南北鐵路干線主要有五條( 京滬線) 、( 京九線 )、(京廣線 )、( 北同蒲-----太焦---焦柳線 )、(寶成-----成昆線)。
    7、青藏線東起(西寧),西至( 拉薩 )。
    1、(農業(yè))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農業(yè)的勞動對象是(生物),獲得的勞動產品也是(生物本身)。
    3、農業(yè)主要包括(種植業(yè))、(畜牧業(yè))、(林業(yè))、(漁業(yè))。
    4、農業(yè)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只有農業(yè)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才能說中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
    5、我國四大牧區(qū)(青海牧區(qū))、(西藏牧區(qū))、(內蒙古牧區(qū))、(新疆牧區(qū))。
    6、林業(yè)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qū),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qū)。
    7、我國東部以(種植業(yè))為主的地區(qū),農業(yè)的南北差異明顯。以(秦嶺—淮河)為界,該線以北地區(qū)耕地多為(旱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以南地區(qū)耕地為(水田),主要種植(水稻)等。
    8、走科技強農之路(科學技術)在農業(yè)發(fā)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9、這里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發(fā)展林業(yè)可以保持水土,這叫(宜林則林)。
    10、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利于耕作,這叫(宜糧則糧)。
    11、這里牧草生長良好,適宜發(fā)展畜牧業(yè),這叫(宜牧則牧)。
    12、這里河湖較多,適宜發(fā)展?jié)O業(yè),這叫(宜漁則漁)。
    1、工業(yè)也是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
    2、(工業(yè)生產)包括開采自然資源以及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和再加工。
    3、現(xiàn)代工業(yè)為社會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工具盒設備、原材料和動力等生產必需的(物質條件)。
    4、目前,我國工業(yè)(門類齊全,基礎雄厚,規(guī)模龐大)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yè)大國。
    5、21世紀以來,我國加強工業(yè)研發(fā),鼓勵加強工業(yè)研發(fā),鼓勵技術創(chuàng)新,努力打造國產品牌,正在向(制造業(yè))強國邁進。
    6、我國的四大工業(yè)區(qū)(京津唐)、(滬寧杭)、(遼中南)、(珠江三角洲)工業(yè)區(qū)。
    7、2010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yè)總產值為2000年的(7倍)多。
    8、我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多依附于(大中)城市。東部地區(qū)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速度遠高于中、西部地區(qū),(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huán)渤海)地區(qū)成為高新技術產業(yè)聚集的地區(qū)。
    9、我國的硅谷是(中關村)。
    10、我國工業(yè)分布的基本格局:東部沿海地區(qū)工業(yè)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業(yè)基地;中部地區(qū)工業(yè)中心較多;(西部)地區(qū)工業(yè)中心較少,分布稀疏。
    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篇九
    1、亞洲是世界上面積的一個洲,也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
    2、運用地圖說出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3、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地形復雜多樣。
    亞洲的河流特點:發(fā)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形成眾多的長河。
    亞洲的氣候特點: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亞洲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4、亞洲地廣人多,約有36.8億的人口,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區(qū);人口超過1億的亞洲國家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等6個國家。
    5、亞洲共有1000個左右的民族,不同地區(qū)的民族,分別創(chuàng)造了各自的文化。
    亞洲的三大文明發(fā)祥地: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印度河流域;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6、亞洲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日本為發(fā)達國家,其他為發(fā)展中國家。
    (
    1、運用地圖說出歐洲西部所處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
    2、歐洲西部地形以平原為主,氣候沿海地區(qū)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內陸地帶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為地中海氣候及高原山地氣候,北部為寒帶氣候。
    3、歐洲西部主要為發(fā)達國家,工業(yè)以制造業(yè)為主,傳統(tǒng)的畜牲業(yè)發(fā)達。歐洲西部旅游業(yè)發(fā)達。
    1、運用地圖說出南極洲所處的位置、范圍:地球最南端,大部分位于南極圈內。
    2、南極洲的幾個世界之最:緯度、平均海拔、跨經度最多、氣候最寒冷。
    3、南極洲的.地形以高原為主,有“冰雪高原”之稱,冰層的平均厚度達2000多米,淡水資源豐富。
    4、南極洲的氣候特點:干燥、烈風、嚴寒。
    5、南極洲礦產資源豐富,植物品種稀少。
    1、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4個大島和數(shù)千個小島及周圍的海域組成,首都為東京。
    2、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峰為富士山,是一座的活火山,日本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交通以海洋運輸為主。
    3、日本地處中緯度,氣候以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為主。
    4、日本水能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
    5、日本自然資源缺乏,發(fā)展所需的原料、燃料主要靠進口。
    6、日本為亞洲的發(fā)達國家,科技力量雄厚,產品多銷往國際市場,經濟的對外依賴性強。
    日本的工業(yè)布局為臨海型,為了便于引進原材料、輸出工業(yè)產品,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日本的工業(yè)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
    1、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東西長1萬多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千米,領土跨越了亞洲和歐洲兩部分。首都為莫斯科。
    2、俄羅斯的主要地形自西向東依次為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3、俄羅斯境內的伏爾加河為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貝加爾湖為世界上最深的湖,是一個淡水湖。
    4、俄羅斯地處中高緯,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長而寒冷、夏天短而溫暖。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qū)是冬季冷空氣的源地,年平均氣溫低。
    5、在圖上找出俄羅斯主要的河流: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均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
    6、俄羅斯自然資源豐富,重工業(yè)發(fā)達。在圖上明確庫爾斯克鐵礦、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的位置。俄羅斯的工業(yè)都臨近資源豐富的地方布局,主要工業(yè)區(qū)有莫斯科工業(yè)區(qū)、烏拉爾工業(yè)區(qū)、新西伯利亞工業(yè)區(qū)等,能在圖上找出來。
    7、俄羅斯交通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海洋和管道運輸業(yè)都很發(fā)達,但交通線在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分布不平衡。
    1、美國位于北美洲大陸,由50個州組成,其中本土有48個州及首都華盛頓所在地哥倫比亞特區(qū),另外還有兩個海外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美國的主體(本土)位于北溫帶,阿拉斯加州位于北寒帶,夏威夷州位于熱帶。
    2、美國的主體部分(本土)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
    3、美國地形呈南北縱列分布,西部為落基山脈,中部為中央大平原,東部為阿巴拉契亞山脈。
    4、美國境內的密西西比河為世界第四長河,與加拿大交界處的五大湖群為世界的淡水湖群,其中蘇必利爾湖為的淡水湖。
    5、美國的農業(yè)和工業(yè)都非常發(fā)達,是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
    6、美國的農業(yè)具有區(qū)域化的特點,美國從事農業(yè)的人口比例很小,但效率很高,產量很大,美國是世界上出口農產品最多的國家。利用地圖記住美國農業(yè)帶的分布。
    7、美國工業(yè)以高新技術產業(yè)為主,三大工業(yè)區(qū)中,東北工業(yè)區(qū)以傳統(tǒng)工業(yè)為主,南部工業(yè)區(qū)以航天工業(yè)為主,西部工業(yè)區(qū)以電子工業(yè)為主。
    8、美國工業(yè)發(fā)達,資源消耗和浪費嚴重,需要大量進口。
    1、澳大利亞位于南太平洋上,東臨太平洋,西面和南面臨印度洋,首都是堪培拉。悉尼是澳大利亞的工業(yè)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
    2、澳大利亞人口密度小,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3、澳大利亞地形分為三大部分,西部是低矮的高原,中部為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有典型的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亞大盆地),東部為大分水嶺。
    4、墨累河為澳大利亞的河流,從東南部注入印度洋。
    5、南回歸線穿過澳大利亞中部,氣候具有半環(huán)狀分布的特點,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分布面積大。
    6、由于澳大利亞長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所以其生物獨特性非常突出,特有的動物有袋鼠、鴯鹋、鴨嘴獸,考拉等。
    7、澳大利亞羊的數(shù)量特別多,是世界上綿羊數(shù)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8、澳大利亞農牧業(yè)占重要的地位,利用不同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形成了四個不同的農牧業(yè)區(qū)。
    9、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礦產品出口比重大,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10、澳大利亞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qū)。
    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篇十
    在平日的學習中,不管我們學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識點,知識點是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知識點對提高學習導航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第一節(jié)自然環(huán)境
    1、地理位置:亞洲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為界與歐洲相鄰,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為界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以白令海峽為界與北美洲相望。(圖6.2p2)亞洲的地理分區(qū):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2、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注意不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和北冰洋)
    3、地形與河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勢影響,發(fā)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圖6.5p4,結合圖認真完成第5頁的活動題)
    4、亞洲之最:
    (3)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發(fā)源于中國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歐洲],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亞馬孫河)
    (4)亞洲面積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俄羅斯];世界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
    5、氣候: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第二節(jié)人文環(huán)境
    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地區(qū),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11個(2003年)。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尼日利亞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亞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極洲外);人口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長率最低的是歐洲。
    1、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自北向南依次為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島。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為主,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日本為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yōu)良港灣,對漁業(yè)、造船業(yè)、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lián)系十分有利。(圖7.2p18,活動p19)
    3、日本的.首都是東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橫濱。日本由于地域狹小,資源貧乏,二戰(zhàn)以后,經濟高速發(fā)展,對工業(yè)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國內供給不足,對外依賴很強。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工業(yè)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qū)。
    第二節(jié)東南亞
    1、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圖7.17-18p26-27)
    2、東南亞最大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唯一的內陸國是老撾。
    3、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濕熱的氣候條件,使得東南亞成為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東南亞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地。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圖7.22p29活動p30)
    3、中南半島上山脈、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國家
    河內紅河(上游為元江)越南
    金邊湄公河(上游為瀾滄江)柬埔寨
    萬象同上老撾
    曼谷湄南河泰國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為怒江)緬甸
    第三節(jié)印度
    2、印度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主要城市:新德里、加爾各答、孟買、、班加羅爾。
    3、印度大部分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終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風,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活動p37)由于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wěn)定,水旱災害頻繁。
    經濟作物有棉花、黃麻和甘蔗。印度的黃麻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加爾各答是麻紡織工業(yè)中心和鋼鐵工業(yè)中心;孟買是棉紡織工業(yè)中心;班加羅爾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節(jié)俄羅斯
    1、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位于亞歐大陸北部,地跨亞、歐兩大洲,領土大部分處于北溫帶,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特征是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2、大部分地區(qū)地形比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以山脈河流為界自西向東分別是東歐平原(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
    3、俄羅斯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是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大國之一。石油、天然氣、煤、鐵資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礦是庫茲巴斯煤礦,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庫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鐵礦是庫爾斯克鐵礦。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位于莫斯科附近。
    4、俄羅斯交通部門齊全,但交通運輸線在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鐵路運輸和管道運輸為主,歐洲部分鐵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為中心的放射狀鐵路網,亞洲部分鐵路稀疏,有一條橫貫亞歐大陸的鐵路是西伯利亞大鐵路,被稱為亞歐大陸橋。(第二條亞歐大陸橋起始點為中國連云港,終點為荷蘭鹿特丹)
    (2)伏爾加河是俄羅斯的母親河,是歐洲第一長河,流量豐富,水流平穩(wěn),航運價值高,通過運河,伏爾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羅的海、白海、里海、亞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羅斯首都,俄羅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羅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終年不凍港。
    第二節(jié)歐洲西部
    1、歐洲西部地區(qū)人口稠密,國家眾多,是發(fā)達國家最集中的地區(qū)。本區(qū)形成一個區(qū)域性的國際組織叫做歐盟,目前有27個成員國,統(tǒng)一貨幣叫歐元。歐盟加強了歐洲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聯(lián)系,并在世界經濟領域和國際政治舞臺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2、發(fā)達的畜牧業(yè):本區(qū)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大西洋東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溫和濕潤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多汁牧草,草場廣布,本區(qū)的人們把牧草稱為“綠色金子”。荷蘭、丹麥是著名的乳畜大國。
    第三節(ji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區(qū)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億多人,90%以上是黑種人,所以本區(qū)被稱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歸線都穿過本區(qū),非洲是世界上跨熱帶面積最大的洲。讀圖6.12p9,本區(qū)氣候分布的特點: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中心,南北熱帶草原分布,熱帶草原氣候分布最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終年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氣候特點:終年高溫,明顯分為干濕兩季。熱帶草原地區(qū)常常受到旱災影響。
    3、讀圖8.26p67,區(qū)域經緯度位置,主要國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區(qū)地形以高原為主,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有被稱為地球傷痕的東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馬扎羅山。
    4、由于殖民主義長期占領和掠奪,使本區(qū)有許多國家成為單一商品經濟,即出口礦產、木材、畜產和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初級產品,進口機械、汽車等工業(yè)制成品。這種過分依賴一種或幾種初級產品的模式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發(fā)展,因此要努力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發(fā)展多樣化的農業(yè),發(fā)展農產品加工業(yè)、旅游業(yè)、水產業(yè)等其他產業(yè)。
    5、非洲是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大洲。這里農牧業(yè)生產落后,農產品產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長快,因此糧食供應不足是本區(qū)各國普遍遇到的問題。
    第四節(jié)澳大利亞
    1、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南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澳大利亞主要位于五帶中的熱帶和南溫帶。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亞利用不同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fā)展農牧業(yè),形成四個不同的農牧業(yè)區(qū),讀圖8.37p74。澳大利亞又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人口密度小,農場規(guī)模很大,農牧業(yè)生產機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主要農牧產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毛外,澳大利亞還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麥的出口國。
    澳大利亞服務業(yè)已大大超過農牧業(yè)和工礦業(yè),成為澳大利亞的主導產業(yè)。
    悉尼是全國最大的工業(yè)中心和港口城市,墨爾本是全國第二大城市。
    獨占大陸的國家,三個美名傳天下。特有動物大袋鼠,鴨嘴鴯鹋和考拉。
    氣候環(huán)狀多樣化,咱是冬來它是夏。地廣人稀好牧羊。煤鐵資源儲量大。
    人口集中東南部,暖濕氣侯好安家。港口悉尼墨爾本,首都卻在堪培拉。
    第一節(jié)美國
    1、美國位于西半球,美國本土有48個洲,位于北溫帶;兩個海外洲,一個是位于寒帶的阿拉斯加洲,一個是位于熱帶的夏威夷洲。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北部與加拿大接壤,南部與墨西哥接壤。
    2、美國人口超過3億。是一個移民國家,有白種人、黑種人和黃種人。華人華僑集中在舊金山、紐約、洛衫磯等城市。美國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美國地形呈縱列分布,西部為多條平行山脈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綿延于南北美洲西部,為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平原廣闊,面積占全國總面積一半以上,耕地廣大,約占世界耕地面積的10%。東部為阿拉巴契亞山脈。全國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長河。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蘇必利爾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各湖有水道相通,并通過圣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5、美國是世界農業(yè)大國,農業(yè)生產實現(xiàn)了機械化和專業(yè)化,效率高,產量大。閱讀材料p83,讀圖9.9p85,了解美國農業(yè)帶的分布。
    6、美國是世界上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主要工業(yè)區(qū)有東北部工業(yè)區(qū)、西部工業(yè)區(qū)、南部工業(yè)區(qū)。美國是世界上高新技術產業(yè)基地,位于舊金山(圣弗朗西斯科)東南端的硅谷,是美國興起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yè)中心。讀圖9.12p86,了解美國的主要工業(yè)區(qū)和工業(yè)城市的分布。
    7、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也是世界上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
    第二節(jié)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讀圖9.18p90,了解巴西的經緯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最大的河流是亞馬孫河,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面積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占有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巴西。
    3、巴西的鐵礦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東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鐵礦石巴西最大的鐵礦山;伊泰普水電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僅次于長江三峽的規(guī)模第二大的水電站。
    5、農業(yè)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基礎產業(yè),熱帶經濟作物咖啡、甘蔗、柑橘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希望巴西保護的是亞馬孫熱帶雨林。6、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qū),首都是巴西利亞,圣保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業(yè)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亞,既有加強對內地的開發(fā)和管理的考慮,也有縮小城市規(guī)模,避免出現(xiàn)城市環(huán)境問題的考慮。
    緯度位置南極圈(南緯66.5°)以南北極圈(北緯66.5°)以北
    特征是地球最冷的地區(qū),降水很少,風力很大,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之稱,冰山是南極大陸附近海面顯著的自然景觀。比南極溫暖濕潤,但大部分地區(qū)也是終年冰封。降水量普遍高于南極,風力遠不及南極。
    自然資源豐富的礦產,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沿岸無數(shù)的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環(huán)境是最為廣闊的天然實驗室。石油、天然氣、煤、鐵,也在科學研究和考察方面有重要地位。
    科考站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18個國家140個)
    世界之最
    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篇十一
    1.地球緯線的周長是赤道,長約4萬km。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km。
    2.世界面積的大洲是亞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州。四大洋中的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緯度的大洋是北冰洋。
    3.地圖上如果比例尺大,則表示的范圍小,但內容詳細。比例尺的三種形式是數(shù)字式、線段式、文字式。地球上的四大洋中,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七大洲中,跨經度最廣的是南極洲。
    4.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地圖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世界的島嶼是格陵蘭島。
    5.陸地地形一般有五種形態(tài),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有地殼變動和海平面升降。五帶中,地面得到太陽光熱最少的是北寒帶和南寒帶。
    6.世界上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加加林。我國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楊利偉。地球表面上,陸地總面積占總表面積的29%。
    7.在世界的七大洲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8.世界上的湖泊是里海。世界上平均海拔的大洲南極洲,有“冰雪高原”之稱的大洲是南極洲。世界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9.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來的。20世紀60年代人們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10.世界上面積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世界水量的河流是亞馬孫河。世界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面積的熱帶雨林氣候區(qū)是亞馬孫河流域。
    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篇十二
    1. 概念:
    地軸:地球始終不停地圍繞著一個假想的軸運轉,這個假想的軸叫地軸。
    兩極:地軸穿過的地球表面的兩個交點叫兩極。對著北極星方向的是地球的北極,另一點是地球的南極。北極是地球的最北點,南極是地球的最南點。
    赤道:地球儀上與兩極距離相等的大圓圈叫赤道。其長度約為4萬千米。
    緯線:同赤道平行的線叫緯線。特點:無數(shù)條,呈東西方向,形狀為圓圈。
    經線: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經線。特點:無數(shù)條,呈南北方向,形狀為半圓。
    2. 經緯度的字母表示形式:西經w,東經e,北緯n,南緯s。
    答:以20ow和160oe兩條經線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以赤道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4. 地球自轉周期:24小時(一天);地球公轉周期:一年。
    6. 二分二至: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7. 地球上為什么會產生四季?[或問:地球公轉有何地理意義?](p13)
    8. 地球上有哪五帶?
    答: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北溫帶(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北寒帶(北極圈以北)、南溫帶(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南寒帶(南極圈以南)。
    9. 地圖上的方向有幾種表示方法?分別如何判讀?(p18)
    答:(1)一般表示方向。一般的地圖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表示方向。
    (2)指向標表示方向。根據(jù)指向標確定方向,指向標箭頭通常指向北方。
    (3)經緯網表示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0. 什么是比例尺?它有哪幾種表示形式?(p20)
    答:把實際地理事物在地圖上表示出來,必須把一定范圍內的地理事物縮小,這種縮小的程度就叫比例尺,它等于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的比值,即比例尺= 。
    比例尺有三種表示形式:(1)線段式;(2)數(shù)字式;(3)文字式。(比例尺越大,表示內容越詳盡。)
    11. 地圖按內容、按表示區(qū)域分別應怎樣分類?(p21)
    答:按內容分:地圖可分為普通地圖(如地形圖、行政區(qū)劃圖等)和專題地圖(如人口分布圖、氣候類型圖、資源分布圖等)。
    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篇十三
    1、世界主要的六種語言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也是聯(lián)合國的工作語言。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圖4.13p75)。
    語言主要分布地區(qū)。
    漢語中國、東南亞。
    英語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南部等。
    西班牙語西班牙、拉丁美洲除巴西以外的國家。
    俄語俄羅斯、中亞、歐洲東部。
    法語法國、非洲中部。
    阿拉伯語中東、非洲北部。
    2、世界三大宗教是伊斯蘭教和佛教。
    (1)信仰人數(shù)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亞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3)佛教:創(chuàng)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4)在中國多數(shù)人不信教,維吾爾族和回族多信伊斯蘭教,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3、認識各宗教代表性的建筑。(圖4.15p77)。
    初中生如何學好地理。
    把握地理規(guī)律。
    這個層次,強調的不是背誦,而是理解。我們要把地理當成物理來學習,從最根本的大氣壓力的知識開始,逐步來理解“氣壓梯度力”這個概念。
    我們要相信初中地理是有規(guī)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變遷以及其它各種自然現(xiàn)象,都是在物理規(guī)律的支配下進行的。把握好了這些規(guī)律,雜亂無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會變得清晰起來。
    背誦知識點。
    初中地理是一門以背為主的課程。要想學好地理,就要用恒心和毅力將課本上的重要知識點和一些重要的圖好好背在腦子中,經常翻翻書看看,并且有意識的往腦子里記。
    其次。在地理考試中,往往會考到一些課本上沒有的題。所以,我認為買一本好的資料書(譬如全解)非常有必要,我們可以將資料書內的重點記在腦子中。
    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huán)境變得一目了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征、原理、成因。
    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學好初一地理需要注意哪些。
    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最好工具。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后的聯(lián)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shù)。精讀課文、深思要點,記下問題。傅老師強調,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匆豢串?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shù)厥窃鯓踊顒拥摹Mㄟ^報刊、電視節(jié)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可以鍛煉我們的才智。
    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篇十四
    為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非洲及國際社會需要繼續(xù)努力,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提高生產率和糧食產量,把其巨大潛力轉化為現(xiàn)實。目前,盡管非洲農業(yè)停滯的原因仍在爭論中,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可以從非洲農業(yè)發(fā)展演變的經驗教訓中得到一些啟示。
    (一)政府需要投資農村公共產品,征收可預見的、較低或溫和的稅收。
    農業(yè)的發(fā)展需要一些條件,除和平與秩序、宏觀經濟穩(wěn)定、低通貨膨脹等基本條件之外,還需要農村公共產品,可預見的、較低或溫和的稅收等。由于相對不利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非洲特別需要政府投資一些農村公共產品:道路、電力、灌溉設施、排水設施、農民教育、水、衛(wèi)生設施、農業(yè)研究和推廣方面的持續(xù)投資等。實踐證明,農村地區(qū)的公共產品支出是有回報的,這可以從亞洲綠色革命期間的回報中看到。例如,印度在農業(yè)研究和道路基礎設施方面獲得了很高的回報,在教育和灌溉方面的回報也不錯(fan.setal.,2000)。對中國、越南、泰國和烏干達進行的類似分析也表明了類似的趨勢。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各國在不同的公共產品上的回報有所不同,但可以發(fā)現(xiàn),農業(yè)研究、教育和農村基礎設施是促進農業(yè)增長和減少貧困的三種最有效的公共支出類型(al.,2003)。此外,城市偏向的政策及對農業(yè)征收重稅會極大地阻止農業(yè)的投資和創(chuàng)新,抑制農業(yè)的增長(al.,2007)。
    (二)尊重土地產權或使用權。
    非洲大陸不少地方盛行的土地集體所有制或部落所有制不利于減少投入和產出市場的扭曲和低效率,造成土地資源利用的低效率。在這種所有制下,農民(或牧民)常常無法獨享勞動或風險收益,所以他們既不愿意進行足夠的投資,也沒有足夠的動力保護他們的農田和牧場。只有尊重土地產權或使用權,使小農戶能夠看到機會和希望,他們才會有足夠的動力進行投資和創(chuàng)新,這可能不是農村經濟發(fā)展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
    (三)需要發(fā)展相關投入、金融、中介市場。
    近年來一些非洲國家出現(xiàn)的合同農業(yè)的經驗教訓表明,合同參與雙方特別是農戶的違約和機會主義行為是導致其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盡管從違約中獲得的短期收益可能會根據(jù)合同的規(guī)模增加,但隨著市場聯(lián)系、投入、保險、中介和金融市場的不斷深化,違約的聲譽成本和尋找替代買家的搜索成本將超過違約所帶來的直接收益,從而有助于誘導合作伙伴履行合同協(xié)議,降低農民組織違約的可能性,進而推動非洲農業(yè)的結構轉型。
    最后。對于中國來說,為了幫助非洲國家發(fā)展農業(yè),除了開展定期的中非農業(yè)和農村發(fā)展經驗交流之外,我們可以在彌補非洲一些不利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發(fā)展農村公共產品、深化中非農產品加工合作等方面著手,可以在中非合作論壇和“一帶一路”框架下,進一步重視非洲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戰(zhàn)略地位(目前我官方正式文件中迄今還僅僅包括了埃及、吉布提、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等四個國家,這與非洲在“一帶一路”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稱),利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比較優(yōu)勢,幫助非洲建設一些農村公共產品如道路、電力、灌溉設施、排水設施、農民的教育、水、衛(wèi)生、網絡通信等設施,同時充分利用或繼續(xù)我在非洲的農業(yè)示范中心,結合當?shù)氐乩砑皻夂驐l件(通常,一套通用的農耕方法不像專門針對特定農作物、地區(qū)的方法那么高效),量身打造相關作物(如水稻、玉米、木薯和小麥)種植,提高非洲當?shù)赝恋睾蛣趧恿Φ纳a率,使非洲先天不利的地理條件得以改善,將其資源、勞動力及市場等潛在優(yōu)勢轉化為現(xiàn)實優(yōu)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級地理期末知識點總結篇十五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大洲。
    3.大洲分界線: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亞洲和北美洲分界線:白令海峽(南、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5.亞洲地勢特點: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的河流特點:發(fā)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
    7.亞洲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氣候特點: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各種氣候的特點: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少雨。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
    分旱季和雨季。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低溫少雨。
    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年較差大,
    全年降水少。
    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人文環(huán)境。
    1.亞洲是世界人口最多洲,約40億。占世界61%。
    2.亞洲人口稠密地區(qū):東亞、東南亞、南亞地區(qū)。其中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中國、印度、日本、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6個國。
    3.世界各大洲或地區(qū)按人口數(shù)的多少排序為: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排序為: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歐洲。
    4.亞洲人口過多,對資源環(huán)境產生了沉重壓力。
    5.亞洲大小民族有100個左右,約占世界民族總數(shù)的一半。
    6.亞洲是人類文明的發(fā)源地:有發(fā)源于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華夏文化;
    發(fā)源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流域文化;發(fā)源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因其由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沖擊而成,故又稱“兩河流域”)的古印度文化。
    7.人類文明發(fā)祥地形成原因:因其適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別成為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
    8.經濟發(fā)展的差距:亞洲除日本是發(fā)達國家外,其余國家為發(fā)展中國家。各國經濟發(fā)展的差異很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國過去長期遭受殖民統(tǒng)治,工業(yè)基礎一般較薄弱。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經濟發(fā)展較快。
    9.三類產業(yè)的劃分:第一產業(yè)是農業(yè),第二產業(yè)是工業(yè)和建筑業(yè),第三產業(yè)是流通部門和服務部門(除農業(yè)、工業(yè)和建筑業(yè)以外的)。
    日本。
    2.自然環(huán)境:日本地形特點: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丘陵占國土總面積的3/4。關東平原為的平原。的島嶼為本州島,的山峰為富士山,富士山為活火山。的海港神戶和橫濱。多火山、地震。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礦產資源貧乏。
    4.主要城市:首都—東京,兩大港口—橫濱和神戶;名古屋、大阪、廣島、北九州、長崎。
    5.海岸線曲折,多優(yōu)良港灣,對日本的漁業(yè)、造船業(yè)、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lián)系十分有利。
    6.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處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交界的地方,地殼活動頻繁。
    9.發(fā)展工業(yè)的條件:
    有利:(1)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較高;(2)科技力量雄厚;
    (3)多優(yōu)良港口,有利于發(fā)展對外貿易。
    不利:(1)日本地域狹小,礦產資源貧乏,絕大部分依賴進口。
    (2)國內市場狹小,產品大部分靠出口(3)多火山、地震;
    10.漁業(yè):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北海道漁場為四大漁場之一。
    11.日本的文化特點:東西兼容,民族為大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