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指教學者為實施教學活動而準備、編寫的一個詳細的教學計劃。它具有指導教學的功能,能夠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有條理、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教案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內(nèi)容,確保教學的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教案通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教學媒體和評價等內(nèi)容。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編寫教案,并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和改進,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編制教案前,可以先確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nèi)容和要求。在以下教案范文中,你會找到一些有關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的精彩設計。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一
1.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不同透鏡的特征,并用語言表達其發(fā)現(xiàn)。
2.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
教案準備。
透鏡、凸透鏡、平面鏡人手一份,各種顏色的透明紙若干。
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一副眼鏡。
教案過程。
一、第一次嘗試:玩透鏡。
2.幼兒操作嘗試。
3.引導幼兒討論:剛才用三塊奇妙的鏡片看的東西一樣嗎?
4.得出結論:
(1)不一樣,有的放大,有的縮小,有的'不變;
(2)顏色不同的紙放在鏡片前看到東西也變顏色恥,教師解釋說,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各種顏色的射燈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二、第二次嘗試: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凸透鏡、平面鏡的特征。
2.幼兒嘗試操作,發(fā)現(xiàn)不同的原因。
3.引導幼兒討論。
(1)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浚ㄟ吷虾裰虚g薄的鏡片看東西會變?。┙處熈⒓锤嬖V幼兒:這種就叫?透鏡(幼兒學說)。
(2)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大?(邊上薄中奪取的鏡片看東西變大)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凸透鏡(幼兒學說)。
(3)剩下哪種看東西不變?(剩下的邊上和中間一休養(yǎng)厚的看東西不變)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叫平面鏡(幼兒學說)。
(4)得出結論:不一樣的透鏡看東西也不一樣。
三、第三次嘗試:玩哈哈鏡,說說透鏡的用處。
1.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奧秘。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幾面廳妙的鏡子,你們看是什么?(哈哈鏡)大家試試看,哈哈鏡里的人和你一樣嗎?為什么會不一樣。
2.幼兒玩哈哈鏡。
3.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會不一樣?(圖為哈哈鏡表面是?凸不平的)。
4.得出結論:哈哈鏡是工人叔叔們利用?透鏡、凸鏡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鏡的后面涂上了一層水銀,而這就不是透鏡了,叫?面鏡、凸面鏡。
5.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鏡子真奇妙,能把東西放大、縮小,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這種鏡子呢?(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眼鏡等等)幼兒說出各種鏡子,教師出示。
6.幼兒自由地玩望遠鏡、放大鏡、哈哈鏡等(自然結束)。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二
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與物品的顆粒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是否攪拌的關系。
2.學習記錄,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
3.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透明的`杯子(標記:綿白糖、白砂糖、方糖)、小勺、綿白糖、白砂糖、方糖若干,記錄表,筆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一盆水,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糖、洗衣粉、藥等)。
(二)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顆粒大小的關系。
1.認識實驗材料:塊糖、2杯涼水、攪拌棒。
并猜測:一杯攪拌,一杯不攪拌。塊糖在哪杯水中化的快?
3.幼兒分組實驗驗證。
用小勺取一平勺綿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塊方糖,同時把糖放入對應的三個杯子中開始攪拌,看看誰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并填寫記錄表。
4.交流與討論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后請幼兒說一下他們的結果是什么?
小結:物體的溶解速度與是否攪拌有關,攪拌的化得快,不攪拌化得慢。
(三)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顆粒大小的關系。
3.幼兒分組實驗驗證。
將用小勺取一平勺綿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塊方糖,同時把糖放入對應的三個杯子中開始攪拌,看看誰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填寫記錄表。
4.交流與討論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后請幼兒說一下他們的結果是什么,幼兒邊說老師邊記錄,并討論實驗結果:
物體的溶解速度與它的顆粒大小有關。可溶于水的物體越是顆粒小的溶解速度越快。
(四)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水溫的關系。
老師準備了同樣大小的塊糖,請你動腦筋、想辦法,看看誰能讓糖最先化完?
1.請幼兒觀察桌上的實驗材料,說出材料的名稱:塊糖、涼水、熱水、攪拌棒。
猜想:哪一杯水中的塊糖溶解速度快?并填寫記錄表。
2.幼兒分組實驗驗證。
教師發(fā)出口令請幼兒同時將塊糖放進杯子里,并一起輕輕攪拌,看哪一杯水中的塊糖溶解速度快?填寫記錄表。
3.交流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后請幼兒說一下他們的結果是什么,幼兒邊說老師邊記錄,并討論實驗結果:水溫度越高,物體的溶解速度越快。
活動延伸:
從冰箱里拿出魚來做菜,怎樣做能讓魚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化開呢?
教學反思:
科學活動要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又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戲性的內(nèi)容。整個活動的步驟比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強,操作過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現(xiàn)象,進而發(fā)展發(fā)展幼兒的思維和語言,激發(fā)求知欲。在整個活動進行中,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現(xiàn)象,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三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比較水滴在不同紙上的結果,能進行簡單地實驗記錄;
3、增強對實驗活動及探索事物的興趣。
活動準備:
玻璃缸,紙花,各種紙片,白紙兩張;記錄紙每人一份,水、布、籮筐每組一份。
活動過程:
(一)發(fā)現(xiàn)紙吸水的現(xiàn)象。
1、出示紙花,現(xiàn)在把紙花放入水中,會有什么變化?(花打開了,花瓣濕了)。
2、為什么紙花會在水中開放呢?
3、小結:因為紙會吸水,紙做的花吸了水以后就會開放了。
(二)比較水滴在不同紙上的結果。
2、幼兒操作實驗,教師巡回觀察;
4、小結:生活中的各種紙有的吸水、有的不吸水,當水滴到紙的表面上,水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滲透進去了,那這些紙會吸水的.;當水一直停在紙的表面上,那這些紙是不吸水的。
(三)發(fā)現(xiàn)紙的吸水速度不同。
1、設疑紙的吸水速度一樣嗎?
3、小結:不同的紙吸水的速度是不一樣的,材料不一樣,吸水的速度也不同,比如餐巾紙縐紙很薄又粗糙吸水快而多,白卡紙光滑又厚吸水慢又少。
(四)選紙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天氣熱擦汗該選哪種紙?畫水粉畫該用哪種紙?包吃剩的食品如餅干糖果等該用哪種紙?并說明理由。
活動延伸:
生活中還有一些很特殊的紙,如不怕水的紙等等,在接下去的活動中我們進一步來研究。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四
活動目標:。
1、能對科學現(xiàn)象產(chǎn)生興趣,萌發(fā)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鹽溶解在水里會增加水的浮力,鹽越多浮力越大。
3、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所看到的現(xiàn)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初步了解鹽的特性。
活動準備:。
杯子、葡萄、鹽、記錄紙、視頻“死?!钡挠嘘P資料。
活動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引出活動內(nèi)容。
1、談話導入:“小朋友,你們還記得怎樣讓雞蛋浮起來的.嗎?”(幼兒回憶經(jīng)驗)。
2、教師質(zhì)疑小結:為什么在水里加了鹽,雞蛋就能浮起來的呢?原來鹽溶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雞蛋就浮起來。(幼兒一一說說:浮力)。
二、幼兒操作活動。
過渡:那是不是加了鹽,物體就能浮起來呢?(幼兒猜測)。
1、那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呆會自己去試一試。在桌子上老師給你們每人準備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加入1包鹽,用筷子充分攪拌,放入葡萄,看看結果怎樣?并把它記錄在紙上。記住:試一次記一次。
2、幼兒操作。
3、交流:我發(fā)現(xiàn)一號桌的小朋友動作很快,由請他們來說說他們的發(fā)現(xiàn)?(1號組:我加了1、2包鹽,葡萄沒有浮起來,加了3包鹽,葡萄浮起來了。)。
4、為什么加了1包、2包鹽,葡萄沒有浮起來?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來呢?(鹽變多)。
5、教師小結:是呀,當水喝1包鹽,浮力很小,沒有力量托起葡萄,加入2包鹽,還是浮力太小,只有當水喝足了鹽,才有一定的力量托起葡萄,讓葡萄浮起來。說明鹽越多浮力越大。
6、還有哪一組的愿意來介紹一下你們的發(fā)現(xiàn)?(2號組:我加了1、2、3包鹽,葡萄沒有浮起來,加了4包鹽,葡萄浮起來了。)。
8、你們都發(fā)現(xiàn)了呀,(出示標記)1號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號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號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鹽也有關系嗎?到底是什么關系?(幼兒討論)。
9、小結:原來水越多,需要喝的鹽也就越多。只有讓水喝足了鹽才有力量托起葡萄,讓它浮起來。
三、觀看錄象。
1、除了雞蛋、葡萄能浮起來,我們的人能不能浮起來?(幼兒猜測)告訴你們,其實我們的人也可以浮起來,相信嗎?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錄象。
2、幼兒觀看錄象。
3、真是神奇呀!誰來說說看:為什么人也能浮起來?原來這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鹽量比我們普通的海水要高6、7倍,浮力很大,難怪我們?nèi)硕伎梢蕴稍谏厦媪恕?BR> 四、延伸活動。
剛才我們有的小朋友把葡萄都浮起來,那能不能再讓它沉起來呢?你們可以自己去試一試。
教學反思:
1、材料的準備可更加科學性與嚴謹性。比如每個杯子里的鹽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誤;再是提供給孩子們操作的水杯,可貼上標記,這樣孩子們更加容易發(fā)現(xiàn)水的多少與加入鹽的多少的關系。
2、在交流與討論環(huán)節(jié)可更加深入,以便讓孩子們更加充分的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小百科:鹽是指一類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nh4+)與酸根離子或非金屬離子結合的化合物。如氯化鈉,硝酸鈣,硫酸亞鐵和乙酸銨硫酸鈣,氯化銅,醋酸鈉等,一般來說鹽是復分解反應的生成物,鹽與鹽反應生成新鹽與新鹽,鹽與堿反應生成新鹽與新堿,鹽與酸反應生成新鹽與新酸,如硫酸與氫氧化鈉生成硫酸鈉和水,氯化鈉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與硝酸鈉等。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五
《凸透鏡》一課是小學自然課本四年級教學內(nèi)容。本課是學生認識凸透鏡的聚光、放大作用,認識凸透鏡的成像作用,通過反復實驗歸納凸透鏡成像大小的規(guī)律。
在實施素質(zhì)教育及課程改革的實踐中,科學教學的核心是圍繞“科學探求”做文章,在教學中強調(diào)指導學生直接認識自然界的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方法,給學生第一手材料,在攻取感性認識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積累進行科學探求活動的經(jīng)驗。
在《凸透鏡》一課,我是這樣安排的,故事導入新課;然后經(jīng)過實驗可以在紙屏上得到物體的像,學生在實驗中出現(xiàn)“影”與“像”混淆,為了讓學生有清楚的認識,可以請學生根據(jù)以往所學知識回憶,實現(xiàn)自我否定,建立新的知識點。
課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過去,我們的課程過于強調(diào)學科本位,所以我們要改革,增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學課間加強整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但并不是說可以無目的,隨意地整合?!锻雇哥R》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實驗和制作,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通過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精神。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指導學生實驗,從中得出凸透鏡有成像的作用。在實驗探究中學生觀察像的大小變化,從中找出規(guī)律,這是本課的又一重點。
結合本課的重點,我重點讓學生自己摸索,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進來,在獲取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思維,發(fā)展能力。同時,學生在研究像距物距和成像大小時學會了辨證地看待事物的變化,單方面物距或者像距的變化并不一定改變像的大小,并得到清晰的像,這也是學生在情意方面的創(chuàng)新。
素質(zhì)教育要求以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實踐能力為核心,以發(fā)展個性為基礎?!疤骄孔匀坏某绦蚝徒?jīng)歷是一種實踐行動,這種探究自然實踐行動才是科學本質(zhì)內(nèi)涵”。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六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家用電器也相繼進入千家萬戶,幼兒在家是常見到家中的電器。為了提升幼兒的愛科學的興趣,學習一些小常識特授此課。
二、活動目標。
1、提升幼兒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幼兒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2、使幼兒學會和懂得一些日常生活小常識。
三、活動準備。
1、讓幼兒在家詢問爸媽,自己家中的電器的名稱、用途、用法、注意事項。
2、活動材料:教材想一想說一說。
四、活動過程與指導。
(一)提問:
1、小朋友們,你們加油家用電器嗎?都有哪些電器?(讓幾個小朋友說一說,他們家有哪些家用電器。)。
2、結合教材,教師歸納小結:小朋友們家中都有電器:彩電、冰箱、洗衣機……。
(二)指導與啟發(fā):
2、在,讓幼兒充分討論:洗衣機、電冰箱、彩電的'用途、用法,以及給全家?guī)淼暮锰帯?BR> 3、在教師的引導下,重點說明使用這些家用電器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如:安全用電小常識、愛惜保護家電、以滲透安全保護意識、節(jié)約用電)。
4、讓幼兒打開書,認識教材中的電器。然后指幾名幼兒說一說自己學到了哪些知識。(安全用電、節(jié)約用電,愛惜保護家用電器)。
五、效果分析:
通過教學,幼兒們對家電的有關知識非常感興趣,幼兒們發(fā)言熱烈、競相參與。子教學內(nèi)容若帶領孩子們參觀實物。教師邊教學邊結合實際效果就會更令人滿意。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七
活動目標:
1、通過和平面鏡比較,初次玩,感知放大鏡的神奇。
2、知道放大鏡是凸透鏡,能說出生活中一些與凸透鏡原理有關的物品。
3、利用焦點燃燒紙板、紙片,使幼兒體驗科學無處不在,從而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人手一個放大鏡,一面小鏡子。若干紙片、紙板。手電筒一個。
活動過程:
一、請小朋友把你們帶的小鏡子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二、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好玩的.東西(出示)認識嗎?叫什么?(放大鏡)。
1、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說一說和平面鏡對比后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圍的物體上用放大鏡觀察一下,說說看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師小結:“摸起來鏡面是突出來的,當你仔細看放大鏡上的你的時候變成了哈哈鏡;而當你把鏡子拿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再仔細看鏡子里的你時發(fā)現(xiàn)和本人很清楚?!?BR> 3、師:“當你把放大鏡遠距離對準報紙看字的時候,說說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師小結:“用放大鏡看物體,離物體不能太遠;否則,從放大鏡上看的物體會變得更小。其實,放大鏡是一面凸透鏡?!?BR> 三、師:“請小朋友說說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鏡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鏡這樣的物品都有哪些?(顯微鏡、老花鏡、照相機、貓眼、投影儀、汽車前后尾燈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師把手電筒燈光對準放大鏡后,后面的報紙上會出現(xiàn)什么?(老師啟發(fā)引導幼兒說。)時間長了,那個亮點又會有什么變化?你們想試一試嗎?沒有手電筒,我們就利用太陽光來照,看看你的報紙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然后告訴老師。
幼兒實驗,老師指導。
六、活動結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八
1、了解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孕育過程,知道寶寶是由精子和卵子結合發(fā)育而成的。
2、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萌生熱愛媽媽、感激媽媽的情感。
3、能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并能用各種形式大膽表現(xiàn)。
【活動準備】。
1、ppt課件(孕婦照片、寶寶在媽媽肚子里形成、生長過程)、電腦。
2、小的貼絨圖片,輕松的'胎教音樂。
3、向爸爸媽媽了解自己的出生情況。
4、人手一份米袋,用于系在腰間上。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孩子探索興趣。
1、幼兒自由闡述自己向父母那了解的出生情況。
2、設疑:誰知道自己是怎么來的嗎?在媽媽的肚子里是怎么長大的?
(二)分段欣賞課件,初步了解胚胎的孕育過程。
1、賞課件一(受精卵的形成過程)。提問:
(1)你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
(2)你覺得它們像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3)豐富知識:精子,卵子,受精卵。
(4)根據(jù)幼兒的回答,教師按順序出示小圖片,師幼共同梳理:爸爸和媽媽結婚后,就打算孕育寶寶。于是爸爸媽媽會一起合作,爸爸把許多像小蝌蚪一樣的叫做“精子”的種子放在媽媽的肚子里,精子在去媽媽肚子的路上,遇到了許多像小圓球叫做“卵子”的種子,只要他們擁抱在一起成為好朋友,就會變成受精卵,長大了就變成了小寶寶。
2、欣賞課件二(胚胎的孕育過程)。提問:
(1)受精卵又變成了什么?它住在哪里?(豐富知識:胚胎)。
(2)媽媽肚子里象宮殿一樣的又叫什么?它有什么用?(豐富知識:子宮)。
(3)胚胎怎樣在媽媽的肚子里成長?有一樣重要的東西又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用?(豐富知識:臍帶)。
(4)教師出示小圖片,與幼兒共同梳理孕育過程:媽媽的肚子里還有一個神秘的宮殿叫子宮,受精卵變成了胚胎就在子宮里安了家,子宮壁上有一層膜就是胎盤。胎盤上有一根臍帶,連著小寶寶的肚臍,通過這個臍帶,媽媽把大量的豐富的營養(yǎng)不斷地送給胚胎,胚胎越長越大,慢慢地長出了小腦袋、小手、小腳。
(5)幼兒尋找自己的肚臍,摸摸與看看。
3、欣賞課件三(成長中的胎兒)。提問:
(1)這時候的小寶寶叫做什么?他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2)寶寶會在子宮里做些什么事呢?請幼兒大膽想象,用動作表示。
(3)媽媽的肚子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到了近10個月后寶寶又去了哪里?
4、教師完整播放課件,幼兒隨課件內(nèi)容在背景音樂中用動作展現(xiàn)整個過程。
(三)通過游戲“今天我來扮媽媽”,感受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
2、寶寶出生以后媽媽又要做些什么呢?
3、游戲,請幼兒扮成孕婦做各種動作。(慢慢走路、彎腰撿東西、抬腿上樓梯、彎腰系鞋帶等)以及照顧出生的寶寶等等。
4、情感交流:如何關心自己的媽媽。
(四)延伸活動。
閱讀繪本《小威向前沖》,能與父母或老師一起繪制一本關于《成長的軌跡》的日記或圖書,記錄自己成長道路中的真實寫照。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九
(一)活動目標:
1、通過不同的水的變化,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的的興趣并萌發(fā)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兒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所看到的現(xiàn)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動準備:
兩杯紅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兒人手一份)。
(三)活動流程:
1、看一看,想一想談話導題:“小朋友看看,老師手里有什么?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師把手里的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會有什么現(xiàn)象呢?”
(教師把事先調(diào)好的紅色的飽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請幼兒仔細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為了讓幼兒觀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襯上一張白紙。幼兒可以看見紅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兩層,非常好看。)。
2、試一試:
3、說一說:導語:小朋友,你們好看的水做出來了嗎?和老師做的水一樣嗎?(教師請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實驗的方法和結果)。
4.做一做:
(四)活動評價:
科學活動《奇妙的水》很適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強,也很想自己有機會動手制做出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本活動難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結果,使孩子們通過成功的結果加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本活動使幼兒在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也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
活動目標:
1、過自身的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了解電池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2、學習看線路圖正確安裝電池。
3、喜歡參與探索活動,在活動中保持愉快情緒。
活動準備:
各種型號電池、正確安裝電池的操作板一塊,幼兒操作材料:電池、電珠、電線各若干、小賽車人手一部,電池用途錄象。
活動過程:
一、玩中探索。
1、提出要求,請幼兒玩玩各種電動玩具。
2、介紹自己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3、討論:為什么有的賽車沒有動?
4、出示電池,請幼兒安裝電池。再次引導幼兒觀察、討論:為什么有些賽車裝上了電池還是不能開動?(鼓勵幼兒大膽發(fā)言,教師不作結論,引導幼兒進入操作活動環(huán)節(jié)。)。
二、了解,探索、操作。
1、認識電池的型號。
請每一組小朋友把你們的籮筐放在桌子當中,大家互相看一看、比一比,說說這些電池除了包裝的顏色和圖案不一樣外,還有什么是不一樣的?(大?。?BR> 2、認識電池的正負極及標記。
接下來請你再找找,這些大小不同的電池在外形上有什么一樣的地方?
3、幼兒兩人一組,相互合作,共同探索。
要求:用電珠、電線和電池使電珠亮起來。
4、記錄操作過程,討論、交流:怎樣使電珠亮起來?
小結:電池供電,使電珠亮起來。育&嬰……會。
6、讓幼兒給賽車正確安裝電池。
三、延伸,繼續(xù)探究。
1、簡單介紹平時使用電池應該注意的事項。
2、請幼兒回家之后去找找生活當中還有哪些東西需要用到電池,還有哪些不一樣的電池。
3、引導幼兒觀看錄象,了解生活中的電池及其廣泛用途。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一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zhuǎn)化的關節(jié)點。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透鏡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不同透鏡的特征,并用語言表達其發(fā)現(xiàn)。
2.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1.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人手一份,各種顏色的透明紙若干。
2.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一副眼鏡。
一、第一次嘗試:玩透鏡
2.幼兒操作嘗試。
3.引導幼兒討論:剛才用三塊奇妙的鏡片看的東西一樣嗎?
4.得出結論:
(1)不一樣,有的放大,有的縮小,有的不變;
(2)顏色不同的`紙放在鏡片前看到東西也變顏色了,教師解釋說,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各種顏色的射燈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二、第二次嘗試: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凹、凸透鏡、平面鏡的特征
2.幼兒嘗試操作,發(fā)現(xiàn)不同的原因。
3.引導幼兒討論。
(1)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邊上厚中間薄的鏡片看東西會變小)教師立即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凹透鏡(幼兒學說)。
(2)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大?(邊上薄中間厚的鏡片看東西變大)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凸透鏡(幼兒學說)。
(3)剩下哪種看東西不變?(剩下的邊上和中間一樣厚的看東西不變)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叫平面鏡(幼兒學說)。
(4)得出結論:不一樣的透鏡看東西也不一樣。
三、第三次嘗試:玩哈哈鏡,說說透鏡的用處
1.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奧秘。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幾面奇妙的鏡子,你們看是什么?(哈哈鏡)大家試試看,哈哈鏡里的人和你一樣嗎?為什么會不一樣。
2.幼兒玩哈哈鏡。
3.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會不一樣?(圖為哈哈鏡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得出結論:哈哈鏡是工人叔叔們利用凹透鏡、凸透鏡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鏡的后面涂上了一層水銀,而這就不是透鏡了,叫凹面鏡,凸面鏡。
5.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鏡子真奇妙,能把東西放大、縮小,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這種鏡子呢?(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眼鏡等等)幼兒說出各種鏡子,教師出示。
6.幼兒自由地玩望遠鏡、放大鏡、哈哈鏡等(自然結束)。
整個活動,給予幼兒 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通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jīng)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二
1、探索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系。
2、能主動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fā)現(xiàn)。
3、能與同伴合作,較細致地進行操作活動。
領銜技能。
實驗、推測、計數(shù)、交流、觀察。
活動前期經(jīng)驗。
1、幼兒會折紙,學習畫折痕的簡筆畫、寫數(shù)字。
2、教師試試紙上能放幾塊積木,根據(jù)紙的強度選擇用多大的紙。
――教師也是科學活動的參與者與學習者,因此科學活動前的準備也是教師自己科學探究的過程,對孩子將要做的實驗教師自己反復多次地進行嘗試,這樣教師才能盡量多地預測到實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活動準備。
1、鉛畫紙若干(教師多備一些,用廢舊的紙,但要平整)。
2、積木多塊、小組記錄表、粘紙小標記(貼在全班放積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張紙:
第二張:折起來嘗試放積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較:怎么樣才能放得多。
第三張:用折兩折的方法把紙折好。用于猜測:折疊后可擺放積木的數(shù)量。
第四張:備用。
――科學活動的材料準備非常重要,教師既要考慮到幼兒的使用情況,準備充足的材料,同時也要養(yǎng)成節(jié)約材料的好習慣,因此,在準備材料時要進行推理和測算。
活動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景,引出“讓紙站起來”的話題。
――幼兒坐桌邊,四人為一桌,兩人為一個小組。既讓幼兒都能看到教師的操作臺,也便于后面活動時,幼兒能方便地分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紙,了解幼兒生活經(jīng)驗。
師:這是什么?紙有什么用?
師:你們能不能讓紙站起來呢?每個人從桌上拿一張紙,想想辦法,讓紙能自己站起來。
――紙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這個話題兼顧了幼兒的日常經(jīng)驗,同時又給了孩子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紙”的機會,引出了探索主題。
2、幼兒每人一張紙,嘗試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著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噢,你讓紙站起來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幾下啊?兩下。你呢。數(shù)不過來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結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剛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了,看看誰的'紙站得最穩(wěn)?
――教師在指導中有意識地把個別孩子的操作法傳遞給全體幼兒,與此同時,教師的指導語中也透露出鼓勵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哪怕只是折的次數(shù)的不同,這也為后面的活動打下了伏筆。
二、再次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幼兒探索。
1、引導幼兒猜測紙折疊后能擺放積木。師:站起來的紙上能擺放積木嗎?
2、幼兒猜測后,教師拿一塊積木嘗試,全體幼兒發(fā)現(xiàn)紙上是可以放積木的。
3、進一步引導幼兒猜測紙折疊后可擺放積木的數(shù)量。
――教師每一個提問之后,都不急于動作,而是留給幼兒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4、鼓勵幼兒嘗試。
師:確實紙上能放積木。紙的哪種變化能讓放的積木又穩(wěn)又多呢?我們每個人可以用紙試試,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幾塊積木。
――用兩種最常見的實驗材料,讓孩子有機會去發(fā)現(xiàn)并驚奇,與其說這是實驗,還不如說更是游戲。
5教師出示記錄表,提出規(guī)則和要求。
師:兩人一組試一試,每組一張表格。讓我們把紙折的樣子畫在這個格中,猜的數(shù)量都記在“?”號的格子中。兩人商量一下,一個記,一個放,也可以輪流放。
6、幼兒將自己的猜測記在格子里,
7、分組嘗試將紙折疊后可放多少塊積木。
――探索性的科學教育就是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去研究,而記錄正是這種活動的標志。通過記錄,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經(jīng)驗和真實想法。讓孩子對實驗前后的記錄做個對比。更加有沖擊力。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三
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二、過程和方法。
1、經(jīng)歷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2、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模擬相機的制作和使用,獲得成功的喜悅。
2、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3、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通過觀察和制作,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透鏡及其成像的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
通過觀察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像,再經(jīng)過分析、綜合、最后得出它們成的像。
照相機、投影儀、幻燈機、放大鏡、硬紙板、凸透鏡、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蠟紙、毛玻璃。
一、引入新課。
節(jié)日家人團聚或外出旅游,總要留影作紀念,攝影師用照相機拍出美麗的風光,動人的場景使人們從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啟迪。這就需要照相機,你們想了解它嗎?今天我們通過觀察、研究走近它,認識它。
二、新課學習。
(一)照相機。
通過對照相機的觀察和大家收集的資料,看看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哪組先來匯報一下你們組收集到的資料。教師適時的引導、評價。
1、照相機前面鏡頭是凸透鏡。想拍全景離景遠點,想拍人大點離人近點。光線強拍出的照片發(fā)白,光線弱拍出的暗。照相機由鏡頭、機箱、調(diào)焦環(huán)、光圈、膠片等組成。
播放動畫:快門與采光。
播放動畫:光圈與景深。
通過播放動畫,讓學生直觀的了解照相機的調(diào)光和景深與透鏡的關系。
2、光經(jīng)過照相機鏡頭后會聚在膠片上,形成一個像,這個像沖洗出來就是照片。像是怎么落在膠片上?是因為膠片上涂著一層對光敏感的物質(zhì),通過鏡頭的光在膠片上曝光后發(fā)生化學變化,物體的像就被記錄在膠片上,經(jīng)過顯影、定影后成為底片,再用底片沖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想做做:
方案1:用兩個粗細相近的長方形紙筒,使一個紙筒剛好能套入另一個,在大的紙筒前面固定一個凸透鏡,在小的紙筒前面,固定一個半透明塑料薄膜作為屏幕,把紙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較大的圓筒,就制成了模擬照相機。
方案2:用硬紙板圈成兩個直徑大小相近的,長約15cm的圓紙筒,使一個紙筒剛好能夠套入另一個,在直徑較大的紙筒前面,固定一個凸透鏡,在直徑較小的紙筒前面,固定一個屏幕。把較小的圓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較大的圓筒內(nèi),這樣模擬照相機就做成了。
現(xiàn)在我們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對準某個人或物體,拉動紙窗改變透鏡和屏幕之間的距離,能觀察到什么?是不是可以看到一個縮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下圖就是照相機成像的原理示意圖,物體通過透鏡在底片上成一個縮小倒立的像。
板書:一、照相機: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來自物體的光經(jīng)過照相機鏡頭后會聚到膠卷上,形成一個倒立、縮小的像。
(二)投影儀。
教學中常用到投影儀,現(xiàn)在觀察它的結構,想想使用它有什么優(yōu)點?分組觀察,教師指導。投影儀由燈泡、投影片、鏡頭、平面鏡、屏幕組成。
演示:把投影儀上的平面鏡(反光鏡)取下,投影片放到載物臺上(正放),調(diào)節(jié)鏡頭,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圖案的像,再把反光鏡安上,把圖案打到屏幕上。天花板上得到一個倒立、放大的像。用平面鏡使像反射到屏幕上。實物投影儀能直接投影實物。投影儀成倒立、放大的像。
板書:投影儀上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鏡。
我們桌子上放有放大鏡,放大鏡是凸透鏡,也是常用的光學儀器之一?,F(xiàn)在用它看書上的字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放大鏡能使書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說明放大鏡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放大鏡成像和照相機、投影儀不同,放大鏡成像是正立的,投影儀和照相機成像是倒立的。
剛開始移動放大鏡,離書越遠,字越大,到了一定距離以后,字變模糊。伸直胳膊拿著放大鏡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和縮小的。放大鏡成的像與物在凸透鏡同一側(cè)。
放大鏡成的像打不到屏幕上。
板書:三、放大鏡:放大鏡是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實像和虛像。
剛才我們通過自己動手、觀察、研究了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特點。照相機和投影儀成像是光通過凸透鏡射出會聚所成。如果把感光膠片放在那里,是可以記錄所成的像,這種像叫做實像。物體和實像分別于凸透鏡的兩側(cè)。
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放大鏡所成的像也是虛像。凸透鏡成虛像時,通過凸透鏡射出的光沒有會聚,只是人眼逆著出射光方向看去,感到光是從放置物體那一側(cè)成虛像發(fā)出的,所以物體和虛像位于凸透鏡的同側(cè)。
三、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通過制作和觀察了解了如下內(nèi)容:
1、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能成倒立、縮小的像。
2、投影儀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鏡是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板書設計。
一、照相機:照相機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能成一個倒立、縮小的像。
二、投影儀:投影儀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能成一個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鏡:放大鏡是凸透鏡,能成一個正立、放大的像。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四
1、了解什么是凸透鏡,什么是凹透鏡,了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2、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觀察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fā)散作用。
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xiàn)象的美好與和諧。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什么是凸透鏡和凹透鏡及其對光的作用。
指導學生對實驗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最后通過概括得出結論。
透鏡一組、光具座、光源、老花鏡、近視鏡、飲料瓶(無色透明、表面沒有波紋、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實物投影儀、激光演示器、手電筒。
同學們都見過放大鏡,利用放大鏡我們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學的視力不好,配上合適的眼鏡就可以看清本來看不清的物體;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機可以把美麗的自然風光留為永恒的記憶;上課時,老師可以利用投影儀把教學內(nèi)容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課堂教學;醫(yī)院化驗室的醫(yī)生,在顯微鏡下可以看見血液中的各種細胞;科學家們利用巨大的天文望遠鏡來觀察、接收來自宇宙的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分析,人們對宇宙越來越了解。前邊所說的放大鏡的鏡片、眼睛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投影儀、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都是由透鏡組成的。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透鏡,同學們想了解有關透鏡的哪些問題?看來同學們對透鏡很有興趣,提出這么多的問題,要想得出答案,我們就要通過探究和實驗來獲得。
(一)凸透鏡和凹透鏡。
在我們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鏡,它們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學們認真觀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幾類,找出它們的特征。
學生們在仔細觀察、討論,并進行比較,概括出它們的特征。透鏡有兩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間薄,邊緣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間厚邊緣薄。
我們把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convexlens);把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concavelens)。
通過大家的觀察、討論和概括,我們認識了凸透鏡和凹透鏡。
板書:一、什么叫凸透鏡?什么叫凹透鏡?
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convexlens);
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concavelens)。
遠視鏡的鏡片中間厚,邊緣薄,是凸透鏡;近視鏡的鏡片中間薄,邊緣厚,是凹透鏡。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是凸透鏡和凹透鏡,現(xiàn)在觀察下圖,說說它們中哪些是凸透鏡,哪些是凹透鏡。
圖中甲是凸透鏡,圖中是凹透鏡的是乙圖。
我們繼續(xù)認識凹透鏡和凸透鏡,大家仔細觀察,鏡片的兩個表面(或至少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來我們來看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示意圖,了解研究透鏡時常用的兩個科學術語:主光軸和光心。組成透鏡的兩個球的球心連線叫主光軸,在主光軸上有一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這一點叫透鏡的光心,可以認為透鏡的光心就在透鏡的中心。
(二)透鏡對光的作用。
有亮點出現(xiàn),那你知道亮點是怎么形成的嗎?“亮點”會隨著紙的來回移動而在亮度上、大小上發(fā)生變化。亮點變亮說明它的光進入我們眼睛中的變多?,F(xiàn)在,請你動手,讓光斑變得最小,最亮。并測量這個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記錄下來,換另一個凸透鏡,重做上面的實驗。
再換一個凹透鏡,重做上面的實驗,紙上能夠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嗎?這說明了什么?用凹透鏡無論如何移動,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這些現(xiàn)象說明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線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們觀察不到光的傳播路徑,所以為了對這個問題作進一步的研究,我們來設計一個實驗。
做法1:把凸透鏡放在光具座上,讓光源正對照過去,移動光屏,有亮點。再換凹透鏡重做,將怎么移動光屏都沒亮點。
做法2:將無色透明飲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點燃的香頭,在上面要放凸透鏡或凹透鏡,這就形成一個“煙室”,用手電筒對準透鏡照射,適當調(diào)節(jié)手電筒和透鏡的距離,觀察透鏡對光的作用,看到通過凸透鏡的光線相互靠攏,通過凹透鏡的光線相互遠離。
板書: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播放動畫:rt010500002817_判斷透鏡的類型。
通過此練習,分析光路,確定光線經(jīng)過透鏡是被會聚還是發(fā)散,從而確定通過的透鏡是凸透鏡還是凹透鏡。
(三)焦點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陽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鏡能使平行于主光軸的光會聚在一點,這個點叫做焦點(focas),用“f”字母表示,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focallength)。用“f”字母表示。
凹透鏡使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發(fā)散,它沒有實焦點,但通過凹透鏡的光反向延長也可以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點是凹透鏡的虛焦點。
播放動畫:凹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四)動手動腦學物理。
1、拿一兩個凸透鏡試一試,怎樣可以測得凸透鏡的焦距。
方法(1):拿一個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讓光通過凸透鏡照到白紙上,移動凸透鏡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讓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鏡,移動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點,用刻度尺測出光屏與凸透鏡的距離。
2、焦距的長短反映了凸透鏡會聚作用的強弱,焦距短的會聚作用強。凸透鏡表面的凸起程度決定了它的焦距的長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個凸透鏡的焦距是一定的。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以下內(nèi)容:
1、我們認識了凸透鏡和凹透鏡,而且知道了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2、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焦點上。
3、凸透鏡能產(chǎn)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鏡卻能使平行光發(fā)散。
焦點:f。
焦距:f。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五
1、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不同透鏡的特征,并用語言表達其發(fā)現(xiàn)。
2、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
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一副眼鏡。
一、第一次嘗試:玩透鏡。
2、幼兒操作嘗試。
3、引導幼兒討論:剛才用兩塊奇妙的鏡片看的東西一樣嗎?
4、得出結論:不一樣,有的放大,有的縮小。
二、第二次嘗試: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凹面鏡、凸透鏡的特征。
2、幼兒嘗試操作,發(fā)現(xiàn)不同的'原因。
3、引導幼兒討論。
1)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中間薄的鏡片看東西會變?。┙處煾嬖V幼兒:這種就叫凹透鏡(幼兒學說)。
2)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大?(邊上薄中厚的鏡片看東西變大)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凸透鏡(幼兒學說)。
3)得出結論:不一樣的透鏡看東西也不一樣。
三、第三次嘗試:
2、請幼兒看看這三面鏡子里看到人是一樣的嗎?為什么會不一樣?
3、引導幼兒討論:這兩面鏡子和我們剛才看到的透鏡有什么不一樣?
4、得出結論:這兩面鏡子是工人叔叔們利用凹透鏡、凸透鏡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鏡的后面涂上了一層水銀,而這就不是透鏡了,叫凹面鏡、凸面鏡。
5、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鏡子真奇妙,能把東西放大、縮小,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這種鏡子呢?(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眼鏡等等)幼兒說出各種鏡子,教師出示。
6、幼兒自由地玩望遠鏡、放大鏡、哈哈鏡等(自然結束)。
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通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jīng)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六
1、學會做凸透鏡成像實驗。
2、嘗試制作望遠鏡。
1、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2、了解凸透鏡的應用。
3、初步了解望遠鏡的構造。
1、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guī)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為我們帶來許多方便。
2、樂于用所學的知識改善生活。
3、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會給人類和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
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guī)律。
目標教學法。
教師——有關凸透鏡和凹透鏡應用的圖片;凸透鏡,凹透鏡,蠟燭,打火機。
學生——凸透鏡,水杯,白紙,尺子。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利用水,形成放大鏡。
1、活動一:
用滴管(或吸管)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載玻片放在字上,透過水滴看字,有什么變化?并觀察水滴的形狀。
學生活動,匯報現(xiàn)象、交流。
2、活動二:
把書放在盛水的燒杯后,透過燒杯看書上的字有什么變化?學生活動,匯報現(xiàn)象,交流。
3、活動三:
學生活動,匯報現(xiàn)象,交流。
4、提問:這三個實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學生討論交流。
6、談話:你知道什么工具會把物體放大?對,是放大鏡,今天,我們一起來玩放大鏡。(板書課題)。
三、研究放大鏡的作用。
1、了解放大鏡的鏡片特點。
(1)談話:同學們都知道放大鏡有放大作用,那放大鏡的鏡片有什么特點?
(2)學生感知,交流。(可請學生畫出放大鏡鏡片的側(cè)面圖)。
(3)、小結:像放大鏡鏡片這種中間厚,邊緣薄的鏡片叫凸透鏡。
2、指導學生探究凸透鏡具有聚光的作用。
(1)提問:凸透鏡除了具有放大的作用,還有什么作用?
(2)學生交流,師了解學生原有知識。
(3)學生活動:拿放大鏡在太陽下觀察放大鏡的聚光現(xiàn)象。(安全教育:不能用放大鏡看陽光)。
(4)師介紹焦點。對這一活動進行小結。
3、指導學生探究凸透鏡具有成像的作用。
(2)學生匯報交流。(有倒立、縮小的像)。
(3)討論:為什么墻上有物體的像?這是怎么回事?
(4)閱讀課文插圖,討論:這個實驗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
(5)學生動手實驗,觀察記錄。
(6)交流匯報:有什么發(fā)現(xiàn)?為什么會有像?
(7)師生小結。
第二課時。
四、了解凸透鏡的用途。
(1)提問: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凸透鏡的運用嗎?
(2)看書,了解,交流。
五、比較凸透鏡和凹透鏡。
1、(出示凹透鏡)談話:老師這里還有一塊鏡片,它和凸透鏡有什么不同?
2、實驗:用凹透鏡看書上的字。
3、匯報:有什么發(fā)現(xiàn)?
4、摸一摸:這種鏡片有什么特點?與凸透鏡有什么不同?應該叫什么名字?
5、小結:這種中間薄,邊緣厚的鏡片,科學上叫凹透鏡。
6、實驗:將凸透鏡與凹透鏡組合起來看遠處景物,有什么發(fā)現(xiàn)?
7、介紹:望遠鏡。
六、鞏固總結。
提問:今天你們有什么收獲?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七
3、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主動探求的習慣,與人合作的科學態(tài)度,辨證的看待客觀事務的變化及變化規(guī)律。
教學重點:凸透鏡有成像的作用及成像規(guī)律。
教學難點:學生自行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教學用具:凸透鏡、蠟燭、火柴、紙屏、投影儀、相機等。
教學時間:一課時。
【設疑】:放大鏡有什么作用?
【探究】:1、放大;2、聚光。
【發(fā)現(xiàn)】:放大鏡根據(jù)折射原理制成的。
【設疑】:放大鏡的鏡片有什么特點?
【探究】:摸一摸、看一看。
【發(fā)現(xiàn)】:中間厚邊緣薄、透明----凸透鏡(板書課題)。
(出示放大鏡)。
這是什么?誰知道它有什么作用?
(有放大的作用。)。
請學生到前邊來做個實驗(給學生放大鏡和一本書)試著把書上的字放得最大。
[學生反復實驗]。
放大鏡還有什么作用?
(有聚光的作用。)。
(板書:·)。
放大鏡是根據(jù)什么原理制成的?
(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在圖下板書:折射)。
再來看看放大鏡的鏡片有什么特點?摸摸、看看。
(放大鏡的鏡片中間厚,兩邊薄。)。
還有什么特點?
(鏡片是透明的。)。
(應該叫凸透鏡。)。
放大鏡就是凸透鏡。它有什么作用?是根據(jù)什么原理制成的?
(放大、聚光的作用。是根據(jù)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設疑】:看看凸透鏡,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探究】:(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探究)。
【發(fā)現(xiàn)】:通過凸透鏡看到的物體倒過來了。
凸透鏡還有什么作用呢?
(能讓物體倒過來。)。
你是怎樣做的?
(生示范)。
大家都來做一做、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
(生1:我看見老師倒過來了。生2:前面的同學也倒過來了。)。
(通過凸透鏡看到的是物體的像。)。
那么這叫凸透鏡的什么作用?
(凸透鏡能使物體成像。)。
【探究】:讓蠟燭火焰的像出現(xiàn)在紙屏上。
【發(fā)現(xiàn)】:蠟燭、凸透鏡、紙屏在一條直線上且高度相同。
【創(chuàng)造】:學生不同的擺放都能成像。
【設疑】:像的大小與火焰的關系?
(反復探究)。
【發(fā)現(xiàn)】:像有時大,有時小。
用凸透鏡、蠟燭、白紙做實驗,讓蠟燭的像出現(xiàn)在白紙上,自己做做看。
(學生實驗)。
大家是怎樣做的?請這一桌的同學到前邊來做一做。
(巡視過程中錯誤的代表)。
(兩生做實驗,紙上無像)。
能不能自己想個辦法。
(生改變凸透鏡、白紙、蠟燭之間的位置關系,在紙上得到蠟燭火焰的像。
給大家講講你們是怎么做的?
(凸透鏡、蠟燭和紙的高度得相同才行,而且凸透鏡、蠟燭、白紙得在一條直線上。)。
(生實驗)。
匯報實驗結果。
(生1:在紙屏上得到了蠟燭火焰的像。生2:我們在紙屏上得到了蠟燭火焰的像還是倒立的。)。
凸透鏡能使物體成像,而且成倒像。
(板書:凸透鏡使物體成倒像)。
認識凸透鏡的成像規(guī)律:
【設疑】:你對這個發(fā)現(xiàn)有什么問題?
(學生質(zhì)疑)。
【探究】:反復實驗,尋求規(guī)律。
【發(fā)現(xiàn)】:與蠟燭、凸透鏡、紙屏三者的位置有關。
【探究】:學生演示實驗、參與板書,進一步探究。
【發(fā)現(xiàn)】:蠟燭、凸透鏡、紙屏三者的位置之間的辨證關系。
【創(chuàng)造】:學生參與圖文結合的板書形成。
到底通過凸透鏡得到的像比蠟燭火焰是大還是小?我們再來做做看,像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生實驗,師巡視并指導)。
誰到前邊來邊實驗邊匯報實驗結果。
(演示當凸透鏡離蠟燭近時,像就大,離紙屏近時像就?。?。
那請你再說說什么條件下成大像?
(當凸透鏡離蠟燭近、離紙屏遠時在紙屏上得到大像。)。
那在什么條件下成小像哪?
(當凸透鏡離蠟燭遠、離紙屏近時在紙屏上得到小像。)。
那就請同學們再來做做看是不是這樣?
(學生實驗、老師巡視)。
誰再來匯報實驗結果?
生1:
生2:
(板書:當凸透鏡離蠟燭近、離紙屏遠時在紙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當凸透鏡離蠟燭遠、離紙屏近時在紙屏上得到縮小的像。)。
認識凸透鏡的應用:
【設疑】: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在生活中的應用有什么?
1、用照相機拍攝同一景物成一大一小兩個像;
2、利用投影儀成大小不同的像;
3、能解釋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在生活中的其他應用。
(照相機就用到鏡頭就是凸透鏡,被攝的物體相當于蠟燭,底片就相當于紙屏。)。
(我們教室里的投影儀也用到了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請你到前邊給大家講講。(生講解)你能讓屏幕上的像變大嗎?
(可以讓凸透鏡離投影片近些,也可以讓投影儀離屏幕遠點。(邊說邊做)。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自己制作“土相機”?!锻雇哥R》。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一
1.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不同透鏡的特征,并用語言表達其發(fā)現(xiàn)。
2.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
教案準備。
透鏡、凸透鏡、平面鏡人手一份,各種顏色的透明紙若干。
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一副眼鏡。
教案過程。
一、第一次嘗試:玩透鏡。
2.幼兒操作嘗試。
3.引導幼兒討論:剛才用三塊奇妙的鏡片看的東西一樣嗎?
4.得出結論:
(1)不一樣,有的放大,有的縮小,有的'不變;
(2)顏色不同的紙放在鏡片前看到東西也變顏色恥,教師解釋說,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各種顏色的射燈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二、第二次嘗試: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凸透鏡、平面鏡的特征。
2.幼兒嘗試操作,發(fā)現(xiàn)不同的原因。
3.引導幼兒討論。
(1)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浚ㄟ吷虾裰虚g薄的鏡片看東西會變?。┙處熈⒓锤嬖V幼兒:這種就叫?透鏡(幼兒學說)。
(2)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大?(邊上薄中奪取的鏡片看東西變大)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凸透鏡(幼兒學說)。
(3)剩下哪種看東西不變?(剩下的邊上和中間一休養(yǎng)厚的看東西不變)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叫平面鏡(幼兒學說)。
(4)得出結論:不一樣的透鏡看東西也不一樣。
三、第三次嘗試:玩哈哈鏡,說說透鏡的用處。
1.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奧秘。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幾面廳妙的鏡子,你們看是什么?(哈哈鏡)大家試試看,哈哈鏡里的人和你一樣嗎?為什么會不一樣。
2.幼兒玩哈哈鏡。
3.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會不一樣?(圖為哈哈鏡表面是?凸不平的)。
4.得出結論:哈哈鏡是工人叔叔們利用?透鏡、凸鏡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鏡的后面涂上了一層水銀,而這就不是透鏡了,叫?面鏡、凸面鏡。
5.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鏡子真奇妙,能把東西放大、縮小,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這種鏡子呢?(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眼鏡等等)幼兒說出各種鏡子,教師出示。
6.幼兒自由地玩望遠鏡、放大鏡、哈哈鏡等(自然結束)。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二
1.探究物品的溶解速度與物品的顆粒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是否攪拌的關系。
2.學習記錄,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
3.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透明的`杯子(標記:綿白糖、白砂糖、方糖)、小勺、綿白糖、白砂糖、方糖若干,記錄表,筆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一盆水,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糖、洗衣粉、藥等)。
(二)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顆粒大小的關系。
1.認識實驗材料:塊糖、2杯涼水、攪拌棒。
并猜測:一杯攪拌,一杯不攪拌。塊糖在哪杯水中化的快?
3.幼兒分組實驗驗證。
用小勺取一平勺綿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塊方糖,同時把糖放入對應的三個杯子中開始攪拌,看看誰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并填寫記錄表。
4.交流與討論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后請幼兒說一下他們的結果是什么?
小結:物體的溶解速度與是否攪拌有關,攪拌的化得快,不攪拌化得慢。
(三)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顆粒大小的關系。
3.幼兒分組實驗驗證。
將用小勺取一平勺綿白糖和白砂糖,再取一塊方糖,同時把糖放入對應的三個杯子中開始攪拌,看看誰的杯子中的糖先化完,填寫記錄表。
4.交流與討論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后請幼兒說一下他們的結果是什么,幼兒邊說老師邊記錄,并討論實驗結果:
物體的溶解速度與它的顆粒大小有關。可溶于水的物體越是顆粒小的溶解速度越快。
(四)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水溫的關系。
老師準備了同樣大小的塊糖,請你動腦筋、想辦法,看看誰能讓糖最先化完?
1.請幼兒觀察桌上的實驗材料,說出材料的名稱:塊糖、涼水、熱水、攪拌棒。
猜想:哪一杯水中的塊糖溶解速度快?并填寫記錄表。
2.幼兒分組實驗驗證。
教師發(fā)出口令請幼兒同時將塊糖放進杯子里,并一起輕輕攪拌,看哪一杯水中的塊糖溶解速度快?填寫記錄表。
3.交流實驗結果。
實驗結束后請幼兒說一下他們的結果是什么,幼兒邊說老師邊記錄,并討論實驗結果:水溫度越高,物體的溶解速度越快。
活動延伸:
從冰箱里拿出魚來做菜,怎樣做能讓魚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化開呢?
教學反思:
科學活動要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又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戲性的內(nèi)容。整個活動的步驟比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強,操作過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現(xiàn)象,進而發(fā)展發(fā)展幼兒的思維和語言,激發(fā)求知欲。在整個活動進行中,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現(xiàn)象,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三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比較水滴在不同紙上的結果,能進行簡單地實驗記錄;
3、增強對實驗活動及探索事物的興趣。
活動準備:
玻璃缸,紙花,各種紙片,白紙兩張;記錄紙每人一份,水、布、籮筐每組一份。
活動過程:
(一)發(fā)現(xiàn)紙吸水的現(xiàn)象。
1、出示紙花,現(xiàn)在把紙花放入水中,會有什么變化?(花打開了,花瓣濕了)。
2、為什么紙花會在水中開放呢?
3、小結:因為紙會吸水,紙做的花吸了水以后就會開放了。
(二)比較水滴在不同紙上的結果。
2、幼兒操作實驗,教師巡回觀察;
4、小結:生活中的各種紙有的吸水、有的不吸水,當水滴到紙的表面上,水馬上消失了,或是慢慢地滲透進去了,那這些紙會吸水的.;當水一直停在紙的表面上,那這些紙是不吸水的。
(三)發(fā)現(xiàn)紙的吸水速度不同。
1、設疑紙的吸水速度一樣嗎?
3、小結:不同的紙吸水的速度是不一樣的,材料不一樣,吸水的速度也不同,比如餐巾紙縐紙很薄又粗糙吸水快而多,白卡紙光滑又厚吸水慢又少。
(四)選紙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天氣熱擦汗該選哪種紙?畫水粉畫該用哪種紙?包吃剩的食品如餅干糖果等該用哪種紙?并說明理由。
活動延伸:
生活中還有一些很特殊的紙,如不怕水的紙等等,在接下去的活動中我們進一步來研究。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四
活動目標:。
1、能對科學現(xiàn)象產(chǎn)生興趣,萌發(fā)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鹽溶解在水里會增加水的浮力,鹽越多浮力越大。
3、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所看到的現(xiàn)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初步了解鹽的特性。
活動準備:。
杯子、葡萄、鹽、記錄紙、視頻“死?!钡挠嘘P資料。
活動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引出活動內(nèi)容。
1、談話導入:“小朋友,你們還記得怎樣讓雞蛋浮起來的.嗎?”(幼兒回憶經(jīng)驗)。
2、教師質(zhì)疑小結:為什么在水里加了鹽,雞蛋就能浮起來的呢?原來鹽溶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雞蛋就浮起來。(幼兒一一說說:浮力)。
二、幼兒操作活動。
過渡:那是不是加了鹽,物體就能浮起來呢?(幼兒猜測)。
1、那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呆會自己去試一試。在桌子上老師給你們每人準備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加入1包鹽,用筷子充分攪拌,放入葡萄,看看結果怎樣?并把它記錄在紙上。記住:試一次記一次。
2、幼兒操作。
3、交流:我發(fā)現(xiàn)一號桌的小朋友動作很快,由請他們來說說他們的發(fā)現(xiàn)?(1號組:我加了1、2包鹽,葡萄沒有浮起來,加了3包鹽,葡萄浮起來了。)。
4、為什么加了1包、2包鹽,葡萄沒有浮起來?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來呢?(鹽變多)。
5、教師小結:是呀,當水喝1包鹽,浮力很小,沒有力量托起葡萄,加入2包鹽,還是浮力太小,只有當水喝足了鹽,才有一定的力量托起葡萄,讓葡萄浮起來。說明鹽越多浮力越大。
6、還有哪一組的愿意來介紹一下你們的發(fā)現(xiàn)?(2號組:我加了1、2、3包鹽,葡萄沒有浮起來,加了4包鹽,葡萄浮起來了。)。
8、你們都發(fā)現(xiàn)了呀,(出示標記)1號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號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號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鹽也有關系嗎?到底是什么關系?(幼兒討論)。
9、小結:原來水越多,需要喝的鹽也就越多。只有讓水喝足了鹽才有力量托起葡萄,讓它浮起來。
三、觀看錄象。
1、除了雞蛋、葡萄能浮起來,我們的人能不能浮起來?(幼兒猜測)告訴你們,其實我們的人也可以浮起來,相信嗎?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錄象。
2、幼兒觀看錄象。
3、真是神奇呀!誰來說說看:為什么人也能浮起來?原來這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鹽量比我們普通的海水要高6、7倍,浮力很大,難怪我們?nèi)硕伎梢蕴稍谏厦媪恕?BR> 四、延伸活動。
剛才我們有的小朋友把葡萄都浮起來,那能不能再讓它沉起來呢?你們可以自己去試一試。
教學反思:
1、材料的準備可更加科學性與嚴謹性。比如每個杯子里的鹽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誤;再是提供給孩子們操作的水杯,可貼上標記,這樣孩子們更加容易發(fā)現(xiàn)水的多少與加入鹽的多少的關系。
2、在交流與討論環(huán)節(jié)可更加深入,以便讓孩子們更加充分的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小百科:鹽是指一類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nh4+)與酸根離子或非金屬離子結合的化合物。如氯化鈉,硝酸鈣,硫酸亞鐵和乙酸銨硫酸鈣,氯化銅,醋酸鈉等,一般來說鹽是復分解反應的生成物,鹽與鹽反應生成新鹽與新鹽,鹽與堿反應生成新鹽與新堿,鹽與酸反應生成新鹽與新酸,如硫酸與氫氧化鈉生成硫酸鈉和水,氯化鈉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與硝酸鈉等。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五
《凸透鏡》一課是小學自然課本四年級教學內(nèi)容。本課是學生認識凸透鏡的聚光、放大作用,認識凸透鏡的成像作用,通過反復實驗歸納凸透鏡成像大小的規(guī)律。
在實施素質(zhì)教育及課程改革的實踐中,科學教學的核心是圍繞“科學探求”做文章,在教學中強調(diào)指導學生直接認識自然界的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方法,給學生第一手材料,在攻取感性認識的同時,培養(yǎng)他們積累進行科學探求活動的經(jīng)驗。
在《凸透鏡》一課,我是這樣安排的,故事導入新課;然后經(jīng)過實驗可以在紙屏上得到物體的像,學生在實驗中出現(xiàn)“影”與“像”混淆,為了讓學生有清楚的認識,可以請學生根據(jù)以往所學知識回憶,實現(xiàn)自我否定,建立新的知識點。
課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過去,我們的課程過于強調(diào)學科本位,所以我們要改革,增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學課間加強整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但并不是說可以無目的,隨意地整合?!锻雇哥R》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實驗和制作,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通過研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精神。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指導學生實驗,從中得出凸透鏡有成像的作用。在實驗探究中學生觀察像的大小變化,從中找出規(guī)律,這是本課的又一重點。
結合本課的重點,我重點讓學生自己摸索,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進來,在獲取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思維,發(fā)展能力。同時,學生在研究像距物距和成像大小時學會了辨證地看待事物的變化,單方面物距或者像距的變化并不一定改變像的大小,并得到清晰的像,這也是學生在情意方面的創(chuàng)新。
素質(zhì)教育要求以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實踐能力為核心,以發(fā)展個性為基礎?!疤骄孔匀坏某绦蚝徒?jīng)歷是一種實踐行動,這種探究自然實踐行動才是科學本質(zhì)內(nèi)涵”。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六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家用電器也相繼進入千家萬戶,幼兒在家是常見到家中的電器。為了提升幼兒的愛科學的興趣,學習一些小常識特授此課。
二、活動目標。
1、提升幼兒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幼兒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2、使幼兒學會和懂得一些日常生活小常識。
三、活動準備。
1、讓幼兒在家詢問爸媽,自己家中的電器的名稱、用途、用法、注意事項。
2、活動材料:教材想一想說一說。
四、活動過程與指導。
(一)提問:
1、小朋友們,你們加油家用電器嗎?都有哪些電器?(讓幾個小朋友說一說,他們家有哪些家用電器。)。
2、結合教材,教師歸納小結:小朋友們家中都有電器:彩電、冰箱、洗衣機……。
(二)指導與啟發(fā):
2、在,讓幼兒充分討論:洗衣機、電冰箱、彩電的'用途、用法,以及給全家?guī)淼暮锰帯?BR> 3、在教師的引導下,重點說明使用這些家用電器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如:安全用電小常識、愛惜保護家電、以滲透安全保護意識、節(jié)約用電)。
4、讓幼兒打開書,認識教材中的電器。然后指幾名幼兒說一說自己學到了哪些知識。(安全用電、節(jié)約用電,愛惜保護家用電器)。
五、效果分析:
通過教學,幼兒們對家電的有關知識非常感興趣,幼兒們發(fā)言熱烈、競相參與。子教學內(nèi)容若帶領孩子們參觀實物。教師邊教學邊結合實際效果就會更令人滿意。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七
活動目標:
1、通過和平面鏡比較,初次玩,感知放大鏡的神奇。
2、知道放大鏡是凸透鏡,能說出生活中一些與凸透鏡原理有關的物品。
3、利用焦點燃燒紙板、紙片,使幼兒體驗科學無處不在,從而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人手一個放大鏡,一面小鏡子。若干紙片、紙板。手電筒一個。
活動過程:
一、請小朋友把你們帶的小鏡子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二、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好玩的.東西(出示)認識嗎?叫什么?(放大鏡)。
1、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說一說和平面鏡對比后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圍的物體上用放大鏡觀察一下,說說看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師小結:“摸起來鏡面是突出來的,當你仔細看放大鏡上的你的時候變成了哈哈鏡;而當你把鏡子拿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再仔細看鏡子里的你時發(fā)現(xiàn)和本人很清楚?!?BR> 3、師:“當你把放大鏡遠距離對準報紙看字的時候,說說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師小結:“用放大鏡看物體,離物體不能太遠;否則,從放大鏡上看的物體會變得更小。其實,放大鏡是一面凸透鏡?!?BR> 三、師:“請小朋友說說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鏡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鏡這樣的物品都有哪些?(顯微鏡、老花鏡、照相機、貓眼、投影儀、汽車前后尾燈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師把手電筒燈光對準放大鏡后,后面的報紙上會出現(xiàn)什么?(老師啟發(fā)引導幼兒說。)時間長了,那個亮點又會有什么變化?你們想試一試嗎?沒有手電筒,我們就利用太陽光來照,看看你的報紙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然后告訴老師。
幼兒實驗,老師指導。
六、活動結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八
1、了解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孕育過程,知道寶寶是由精子和卵子結合發(fā)育而成的。
2、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萌生熱愛媽媽、感激媽媽的情感。
3、能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并能用各種形式大膽表現(xiàn)。
【活動準備】。
1、ppt課件(孕婦照片、寶寶在媽媽肚子里形成、生長過程)、電腦。
2、小的貼絨圖片,輕松的'胎教音樂。
3、向爸爸媽媽了解自己的出生情況。
4、人手一份米袋,用于系在腰間上。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孩子探索興趣。
1、幼兒自由闡述自己向父母那了解的出生情況。
2、設疑:誰知道自己是怎么來的嗎?在媽媽的肚子里是怎么長大的?
(二)分段欣賞課件,初步了解胚胎的孕育過程。
1、賞課件一(受精卵的形成過程)。提問:
(1)你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
(2)你覺得它們像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3)豐富知識:精子,卵子,受精卵。
(4)根據(jù)幼兒的回答,教師按順序出示小圖片,師幼共同梳理:爸爸和媽媽結婚后,就打算孕育寶寶。于是爸爸媽媽會一起合作,爸爸把許多像小蝌蚪一樣的叫做“精子”的種子放在媽媽的肚子里,精子在去媽媽肚子的路上,遇到了許多像小圓球叫做“卵子”的種子,只要他們擁抱在一起成為好朋友,就會變成受精卵,長大了就變成了小寶寶。
2、欣賞課件二(胚胎的孕育過程)。提問:
(1)受精卵又變成了什么?它住在哪里?(豐富知識:胚胎)。
(2)媽媽肚子里象宮殿一樣的又叫什么?它有什么用?(豐富知識:子宮)。
(3)胚胎怎樣在媽媽的肚子里成長?有一樣重要的東西又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用?(豐富知識:臍帶)。
(4)教師出示小圖片,與幼兒共同梳理孕育過程:媽媽的肚子里還有一個神秘的宮殿叫子宮,受精卵變成了胚胎就在子宮里安了家,子宮壁上有一層膜就是胎盤。胎盤上有一根臍帶,連著小寶寶的肚臍,通過這個臍帶,媽媽把大量的豐富的營養(yǎng)不斷地送給胚胎,胚胎越長越大,慢慢地長出了小腦袋、小手、小腳。
(5)幼兒尋找自己的肚臍,摸摸與看看。
3、欣賞課件三(成長中的胎兒)。提問:
(1)這時候的小寶寶叫做什么?他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2)寶寶會在子宮里做些什么事呢?請幼兒大膽想象,用動作表示。
(3)媽媽的肚子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到了近10個月后寶寶又去了哪里?
4、教師完整播放課件,幼兒隨課件內(nèi)容在背景音樂中用動作展現(xiàn)整個過程。
(三)通過游戲“今天我來扮媽媽”,感受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
2、寶寶出生以后媽媽又要做些什么呢?
3、游戲,請幼兒扮成孕婦做各種動作。(慢慢走路、彎腰撿東西、抬腿上樓梯、彎腰系鞋帶等)以及照顧出生的寶寶等等。
4、情感交流:如何關心自己的媽媽。
(四)延伸活動。
閱讀繪本《小威向前沖》,能與父母或老師一起繪制一本關于《成長的軌跡》的日記或圖書,記錄自己成長道路中的真實寫照。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九
(一)活動目標:
1、通過不同的水的變化,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的的興趣并萌發(fā)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兒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所看到的現(xiàn)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動準備:
兩杯紅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兒人手一份)。
(三)活動流程:
1、看一看,想一想談話導題:“小朋友看看,老師手里有什么?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師把手里的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會有什么現(xiàn)象呢?”
(教師把事先調(diào)好的紅色的飽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請幼兒仔細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為了讓幼兒觀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襯上一張白紙。幼兒可以看見紅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兩層,非常好看。)。
2、試一試:
3、說一說:導語:小朋友,你們好看的水做出來了嗎?和老師做的水一樣嗎?(教師請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實驗的方法和結果)。
4.做一做:
(四)活動評價:
科學活動《奇妙的水》很適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強,也很想自己有機會動手制做出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本活動難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結果,使孩子們通過成功的結果加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本活動使幼兒在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也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
活動目標:
1、過自身的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了解電池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2、學習看線路圖正確安裝電池。
3、喜歡參與探索活動,在活動中保持愉快情緒。
活動準備:
各種型號電池、正確安裝電池的操作板一塊,幼兒操作材料:電池、電珠、電線各若干、小賽車人手一部,電池用途錄象。
活動過程:
一、玩中探索。
1、提出要求,請幼兒玩玩各種電動玩具。
2、介紹自己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3、討論:為什么有的賽車沒有動?
4、出示電池,請幼兒安裝電池。再次引導幼兒觀察、討論:為什么有些賽車裝上了電池還是不能開動?(鼓勵幼兒大膽發(fā)言,教師不作結論,引導幼兒進入操作活動環(huán)節(jié)。)。
二、了解,探索、操作。
1、認識電池的型號。
請每一組小朋友把你們的籮筐放在桌子當中,大家互相看一看、比一比,說說這些電池除了包裝的顏色和圖案不一樣外,還有什么是不一樣的?(大?。?BR> 2、認識電池的正負極及標記。
接下來請你再找找,這些大小不同的電池在外形上有什么一樣的地方?
3、幼兒兩人一組,相互合作,共同探索。
要求:用電珠、電線和電池使電珠亮起來。
4、記錄操作過程,討論、交流:怎樣使電珠亮起來?
小結:電池供電,使電珠亮起來。育&嬰……會。
6、讓幼兒給賽車正確安裝電池。
三、延伸,繼續(xù)探究。
1、簡單介紹平時使用電池應該注意的事項。
2、請幼兒回家之后去找找生活當中還有哪些東西需要用到電池,還有哪些不一樣的電池。
3、引導幼兒觀看錄象,了解生活中的電池及其廣泛用途。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一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zhuǎn)化的關節(jié)點。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透鏡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不同透鏡的特征,并用語言表達其發(fā)現(xiàn)。
2.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1.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人手一份,各種顏色的透明紙若干。
2.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一副眼鏡。
一、第一次嘗試:玩透鏡
2.幼兒操作嘗試。
3.引導幼兒討論:剛才用三塊奇妙的鏡片看的東西一樣嗎?
4.得出結論:
(1)不一樣,有的放大,有的縮小,有的不變;
(2)顏色不同的`紙放在鏡片前看到東西也變顏色了,教師解釋說,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各種顏色的射燈就是利用這個原理。
二、第二次嘗試: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凹、凸透鏡、平面鏡的特征
2.幼兒嘗試操作,發(fā)現(xiàn)不同的原因。
3.引導幼兒討論。
(1)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小?(邊上厚中間薄的鏡片看東西會變小)教師立即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凹透鏡(幼兒學說)。
(2)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大?(邊上薄中間厚的鏡片看東西變大)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凸透鏡(幼兒學說)。
(3)剩下哪種看東西不變?(剩下的邊上和中間一樣厚的看東西不變)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叫平面鏡(幼兒學說)。
(4)得出結論:不一樣的透鏡看東西也不一樣。
三、第三次嘗試:玩哈哈鏡,說說透鏡的用處
1.師:小朋友真了不起,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奧秘。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幾面奇妙的鏡子,你們看是什么?(哈哈鏡)大家試試看,哈哈鏡里的人和你一樣嗎?為什么會不一樣。
2.幼兒玩哈哈鏡。
3.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會不一樣?(圖為哈哈鏡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得出結論:哈哈鏡是工人叔叔們利用凹透鏡、凸透鏡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鏡的后面涂上了一層水銀,而這就不是透鏡了,叫凹面鏡,凸面鏡。
5.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鏡子真奇妙,能把東西放大、縮小,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這種鏡子呢?(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眼鏡等等)幼兒說出各種鏡子,教師出示。
6.幼兒自由地玩望遠鏡、放大鏡、哈哈鏡等(自然結束)。
整個活動,給予幼兒 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通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jīng)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二
1、探索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系。
2、能主動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fā)現(xiàn)。
3、能與同伴合作,較細致地進行操作活動。
領銜技能。
實驗、推測、計數(shù)、交流、觀察。
活動前期經(jīng)驗。
1、幼兒會折紙,學習畫折痕的簡筆畫、寫數(shù)字。
2、教師試試紙上能放幾塊積木,根據(jù)紙的強度選擇用多大的紙。
――教師也是科學活動的參與者與學習者,因此科學活動前的準備也是教師自己科學探究的過程,對孩子將要做的實驗教師自己反復多次地進行嘗試,這樣教師才能盡量多地預測到實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活動準備。
1、鉛畫紙若干(教師多備一些,用廢舊的紙,但要平整)。
2、積木多塊、小組記錄表、粘紙小標記(貼在全班放積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張紙:
第二張:折起來嘗試放積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較:怎么樣才能放得多。
第三張:用折兩折的方法把紙折好。用于猜測:折疊后可擺放積木的數(shù)量。
第四張:備用。
――科學活動的材料準備非常重要,教師既要考慮到幼兒的使用情況,準備充足的材料,同時也要養(yǎng)成節(jié)約材料的好習慣,因此,在準備材料時要進行推理和測算。
活動過程。
一、設置問題情景,引出“讓紙站起來”的話題。
――幼兒坐桌邊,四人為一桌,兩人為一個小組。既讓幼兒都能看到教師的操作臺,也便于后面活動時,幼兒能方便地分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紙,了解幼兒生活經(jīng)驗。
師:這是什么?紙有什么用?
師:你們能不能讓紙站起來呢?每個人從桌上拿一張紙,想想辦法,讓紙能自己站起來。
――紙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這個話題兼顧了幼兒的日常經(jīng)驗,同時又給了孩子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紙”的機會,引出了探索主題。
2、幼兒每人一張紙,嘗試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著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噢,你讓紙站起來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幾下啊?兩下。你呢。數(shù)不過來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結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剛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了,看看誰的'紙站得最穩(wěn)?
――教師在指導中有意識地把個別孩子的操作法傳遞給全體幼兒,與此同時,教師的指導語中也透露出鼓勵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哪怕只是折的次數(shù)的不同,這也為后面的活動打下了伏筆。
二、再次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幼兒探索。
1、引導幼兒猜測紙折疊后能擺放積木。師:站起來的紙上能擺放積木嗎?
2、幼兒猜測后,教師拿一塊積木嘗試,全體幼兒發(fā)現(xiàn)紙上是可以放積木的。
3、進一步引導幼兒猜測紙折疊后可擺放積木的數(shù)量。
――教師每一個提問之后,都不急于動作,而是留給幼兒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4、鼓勵幼兒嘗試。
師:確實紙上能放積木。紙的哪種變化能讓放的積木又穩(wěn)又多呢?我們每個人可以用紙試試,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幾塊積木。
――用兩種最常見的實驗材料,讓孩子有機會去發(fā)現(xiàn)并驚奇,與其說這是實驗,還不如說更是游戲。
5教師出示記錄表,提出規(guī)則和要求。
師:兩人一組試一試,每組一張表格。讓我們把紙折的樣子畫在這個格中,猜的數(shù)量都記在“?”號的格子中。兩人商量一下,一個記,一個放,也可以輪流放。
6、幼兒將自己的猜測記在格子里,
7、分組嘗試將紙折疊后可放多少塊積木。
――探索性的科學教育就是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去研究,而記錄正是這種活動的標志。通過記錄,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經(jīng)驗和真實想法。讓孩子對實驗前后的記錄做個對比。更加有沖擊力。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三
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二、過程和方法。
1、經(jīng)歷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2、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模擬相機的制作和使用,獲得成功的喜悅。
2、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3、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通過觀察和制作,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透鏡及其成像的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
通過觀察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像,再經(jīng)過分析、綜合、最后得出它們成的像。
照相機、投影儀、幻燈機、放大鏡、硬紙板、凸透鏡、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蠟紙、毛玻璃。
一、引入新課。
節(jié)日家人團聚或外出旅游,總要留影作紀念,攝影師用照相機拍出美麗的風光,動人的場景使人們從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啟迪。這就需要照相機,你們想了解它嗎?今天我們通過觀察、研究走近它,認識它。
二、新課學習。
(一)照相機。
通過對照相機的觀察和大家收集的資料,看看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哪組先來匯報一下你們組收集到的資料。教師適時的引導、評價。
1、照相機前面鏡頭是凸透鏡。想拍全景離景遠點,想拍人大點離人近點。光線強拍出的照片發(fā)白,光線弱拍出的暗。照相機由鏡頭、機箱、調(diào)焦環(huán)、光圈、膠片等組成。
播放動畫:快門與采光。
播放動畫:光圈與景深。
通過播放動畫,讓學生直觀的了解照相機的調(diào)光和景深與透鏡的關系。
2、光經(jīng)過照相機鏡頭后會聚在膠片上,形成一個像,這個像沖洗出來就是照片。像是怎么落在膠片上?是因為膠片上涂著一層對光敏感的物質(zhì),通過鏡頭的光在膠片上曝光后發(fā)生化學變化,物體的像就被記錄在膠片上,經(jīng)過顯影、定影后成為底片,再用底片沖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想做做:
方案1:用兩個粗細相近的長方形紙筒,使一個紙筒剛好能套入另一個,在大的紙筒前面固定一個凸透鏡,在小的紙筒前面,固定一個半透明塑料薄膜作為屏幕,把紙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較大的圓筒,就制成了模擬照相機。
方案2:用硬紙板圈成兩個直徑大小相近的,長約15cm的圓紙筒,使一個紙筒剛好能夠套入另一個,在直徑較大的紙筒前面,固定一個凸透鏡,在直徑較小的紙筒前面,固定一個屏幕。把較小的圓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較大的圓筒內(nèi),這樣模擬照相機就做成了。
現(xiàn)在我們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對準某個人或物體,拉動紙窗改變透鏡和屏幕之間的距離,能觀察到什么?是不是可以看到一個縮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下圖就是照相機成像的原理示意圖,物體通過透鏡在底片上成一個縮小倒立的像。
板書:一、照相機: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來自物體的光經(jīng)過照相機鏡頭后會聚到膠卷上,形成一個倒立、縮小的像。
(二)投影儀。
教學中常用到投影儀,現(xiàn)在觀察它的結構,想想使用它有什么優(yōu)點?分組觀察,教師指導。投影儀由燈泡、投影片、鏡頭、平面鏡、屏幕組成。
演示:把投影儀上的平面鏡(反光鏡)取下,投影片放到載物臺上(正放),調(diào)節(jié)鏡頭,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圖案的像,再把反光鏡安上,把圖案打到屏幕上。天花板上得到一個倒立、放大的像。用平面鏡使像反射到屏幕上。實物投影儀能直接投影實物。投影儀成倒立、放大的像。
板書:投影儀上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鏡。
我們桌子上放有放大鏡,放大鏡是凸透鏡,也是常用的光學儀器之一?,F(xiàn)在用它看書上的字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放大鏡能使書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說明放大鏡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放大鏡成像和照相機、投影儀不同,放大鏡成像是正立的,投影儀和照相機成像是倒立的。
剛開始移動放大鏡,離書越遠,字越大,到了一定距離以后,字變模糊。伸直胳膊拿著放大鏡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和縮小的。放大鏡成的像與物在凸透鏡同一側(cè)。
放大鏡成的像打不到屏幕上。
板書:三、放大鏡:放大鏡是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實像和虛像。
剛才我們通過自己動手、觀察、研究了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特點。照相機和投影儀成像是光通過凸透鏡射出會聚所成。如果把感光膠片放在那里,是可以記錄所成的像,這種像叫做實像。物體和實像分別于凸透鏡的兩側(cè)。
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放大鏡所成的像也是虛像。凸透鏡成虛像時,通過凸透鏡射出的光沒有會聚,只是人眼逆著出射光方向看去,感到光是從放置物體那一側(cè)成虛像發(fā)出的,所以物體和虛像位于凸透鏡的同側(cè)。
三、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通過制作和觀察了解了如下內(nèi)容:
1、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能成倒立、縮小的像。
2、投影儀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鏡是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板書設計。
一、照相機:照相機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能成一個倒立、縮小的像。
二、投影儀:投影儀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能成一個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鏡:放大鏡是凸透鏡,能成一個正立、放大的像。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四
1、了解什么是凸透鏡,什么是凹透鏡,了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2、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觀察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fā)散作用。
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xiàn)象的美好與和諧。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什么是凸透鏡和凹透鏡及其對光的作用。
指導學生對實驗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最后通過概括得出結論。
透鏡一組、光具座、光源、老花鏡、近視鏡、飲料瓶(無色透明、表面沒有波紋、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實物投影儀、激光演示器、手電筒。
同學們都見過放大鏡,利用放大鏡我們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學的視力不好,配上合適的眼鏡就可以看清本來看不清的物體;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機可以把美麗的自然風光留為永恒的記憶;上課時,老師可以利用投影儀把教學內(nèi)容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課堂教學;醫(yī)院化驗室的醫(yī)生,在顯微鏡下可以看見血液中的各種細胞;科學家們利用巨大的天文望遠鏡來觀察、接收來自宇宙的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分析,人們對宇宙越來越了解。前邊所說的放大鏡的鏡片、眼睛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投影儀、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都是由透鏡組成的。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透鏡,同學們想了解有關透鏡的哪些問題?看來同學們對透鏡很有興趣,提出這么多的問題,要想得出答案,我們就要通過探究和實驗來獲得。
(一)凸透鏡和凹透鏡。
在我們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鏡,它們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學們認真觀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幾類,找出它們的特征。
學生們在仔細觀察、討論,并進行比較,概括出它們的特征。透鏡有兩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間薄,邊緣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間厚邊緣薄。
我們把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convexlens);把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concavelens)。
通過大家的觀察、討論和概括,我們認識了凸透鏡和凹透鏡。
板書:一、什么叫凸透鏡?什么叫凹透鏡?
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convexlens);
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concavelens)。
遠視鏡的鏡片中間厚,邊緣薄,是凸透鏡;近視鏡的鏡片中間薄,邊緣厚,是凹透鏡。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是凸透鏡和凹透鏡,現(xiàn)在觀察下圖,說說它們中哪些是凸透鏡,哪些是凹透鏡。
圖中甲是凸透鏡,圖中是凹透鏡的是乙圖。
我們繼續(xù)認識凹透鏡和凸透鏡,大家仔細觀察,鏡片的兩個表面(或至少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來我們來看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示意圖,了解研究透鏡時常用的兩個科學術語:主光軸和光心。組成透鏡的兩個球的球心連線叫主光軸,在主光軸上有一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這一點叫透鏡的光心,可以認為透鏡的光心就在透鏡的中心。
(二)透鏡對光的作用。
有亮點出現(xiàn),那你知道亮點是怎么形成的嗎?“亮點”會隨著紙的來回移動而在亮度上、大小上發(fā)生變化。亮點變亮說明它的光進入我們眼睛中的變多?,F(xiàn)在,請你動手,讓光斑變得最小,最亮。并測量這個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記錄下來,換另一個凸透鏡,重做上面的實驗。
再換一個凹透鏡,重做上面的實驗,紙上能夠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嗎?這說明了什么?用凹透鏡無論如何移動,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這些現(xiàn)象說明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線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們觀察不到光的傳播路徑,所以為了對這個問題作進一步的研究,我們來設計一個實驗。
做法1:把凸透鏡放在光具座上,讓光源正對照過去,移動光屏,有亮點。再換凹透鏡重做,將怎么移動光屏都沒亮點。
做法2:將無色透明飲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點燃的香頭,在上面要放凸透鏡或凹透鏡,這就形成一個“煙室”,用手電筒對準透鏡照射,適當調(diào)節(jié)手電筒和透鏡的距離,觀察透鏡對光的作用,看到通過凸透鏡的光線相互靠攏,通過凹透鏡的光線相互遠離。
板書: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播放動畫:rt010500002817_判斷透鏡的類型。
通過此練習,分析光路,確定光線經(jīng)過透鏡是被會聚還是發(fā)散,從而確定通過的透鏡是凸透鏡還是凹透鏡。
(三)焦點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陽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鏡能使平行于主光軸的光會聚在一點,這個點叫做焦點(focas),用“f”字母表示,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focallength)。用“f”字母表示。
凹透鏡使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發(fā)散,它沒有實焦點,但通過凹透鏡的光反向延長也可以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點是凹透鏡的虛焦點。
播放動畫:凹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四)動手動腦學物理。
1、拿一兩個凸透鏡試一試,怎樣可以測得凸透鏡的焦距。
方法(1):拿一個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讓光通過凸透鏡照到白紙上,移動凸透鏡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讓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鏡,移動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點,用刻度尺測出光屏與凸透鏡的距離。
2、焦距的長短反映了凸透鏡會聚作用的強弱,焦距短的會聚作用強。凸透鏡表面的凸起程度決定了它的焦距的長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個凸透鏡的焦距是一定的。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以下內(nèi)容:
1、我們認識了凸透鏡和凹透鏡,而且知道了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2、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焦點上。
3、凸透鏡能產(chǎn)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鏡卻能使平行光發(fā)散。
焦點:f。
焦距:f。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五
1、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不同透鏡的特征,并用語言表達其發(fā)現(xiàn)。
2、培養(yǎng)幼兒的嘗試精神,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
凹透鏡、凸透鏡、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一副眼鏡。
一、第一次嘗試:玩透鏡。
2、幼兒操作嘗試。
3、引導幼兒討論:剛才用兩塊奇妙的鏡片看的東西一樣嗎?
4、得出結論:不一樣,有的放大,有的縮小。
二、第二次嘗試: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凹面鏡、凸透鏡的特征。
2、幼兒嘗試操作,發(fā)現(xiàn)不同的'原因。
3、引導幼兒討論。
1)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中間薄的鏡片看東西會變?。┙處煾嬖V幼兒:這種就叫凹透鏡(幼兒學說)。
2)哪種鏡片看東西會變大?(邊上薄中厚的鏡片看東西變大)教師告訴幼兒:這種就叫凸透鏡(幼兒學說)。
3)得出結論:不一樣的透鏡看東西也不一樣。
三、第三次嘗試:
2、請幼兒看看這三面鏡子里看到人是一樣的嗎?為什么會不一樣?
3、引導幼兒討論:這兩面鏡子和我們剛才看到的透鏡有什么不一樣?
4、得出結論:這兩面鏡子是工人叔叔們利用凹透鏡、凸透鏡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鏡的后面涂上了一層水銀,而這就不是透鏡了,叫凹面鏡、凸面鏡。
5、教師小結: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鏡子真奇妙,能把東西放大、縮小,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這種鏡子呢?(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眼鏡等等)幼兒說出各種鏡子,教師出示。
6、幼兒自由地玩望遠鏡、放大鏡、哈哈鏡等(自然結束)。
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通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jīng)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六
1、學會做凸透鏡成像實驗。
2、嘗試制作望遠鏡。
1、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2、了解凸透鏡的應用。
3、初步了解望遠鏡的構造。
1、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guī)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為我們帶來許多方便。
2、樂于用所學的知識改善生活。
3、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會給人類和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
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guī)律。
目標教學法。
教師——有關凸透鏡和凹透鏡應用的圖片;凸透鏡,凹透鏡,蠟燭,打火機。
學生——凸透鏡,水杯,白紙,尺子。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利用水,形成放大鏡。
1、活動一:
用滴管(或吸管)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載玻片放在字上,透過水滴看字,有什么變化?并觀察水滴的形狀。
學生活動,匯報現(xiàn)象、交流。
2、活動二:
把書放在盛水的燒杯后,透過燒杯看書上的字有什么變化?學生活動,匯報現(xiàn)象,交流。
3、活動三:
學生活動,匯報現(xiàn)象,交流。
4、提問:這三個實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學生討論交流。
6、談話:你知道什么工具會把物體放大?對,是放大鏡,今天,我們一起來玩放大鏡。(板書課題)。
三、研究放大鏡的作用。
1、了解放大鏡的鏡片特點。
(1)談話:同學們都知道放大鏡有放大作用,那放大鏡的鏡片有什么特點?
(2)學生感知,交流。(可請學生畫出放大鏡鏡片的側(cè)面圖)。
(3)、小結:像放大鏡鏡片這種中間厚,邊緣薄的鏡片叫凸透鏡。
2、指導學生探究凸透鏡具有聚光的作用。
(1)提問:凸透鏡除了具有放大的作用,還有什么作用?
(2)學生交流,師了解學生原有知識。
(3)學生活動:拿放大鏡在太陽下觀察放大鏡的聚光現(xiàn)象。(安全教育:不能用放大鏡看陽光)。
(4)師介紹焦點。對這一活動進行小結。
3、指導學生探究凸透鏡具有成像的作用。
(2)學生匯報交流。(有倒立、縮小的像)。
(3)討論:為什么墻上有物體的像?這是怎么回事?
(4)閱讀課文插圖,討論:這個實驗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
(5)學生動手實驗,觀察記錄。
(6)交流匯報:有什么發(fā)現(xiàn)?為什么會有像?
(7)師生小結。
第二課時。
四、了解凸透鏡的用途。
(1)提問: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凸透鏡的運用嗎?
(2)看書,了解,交流。
五、比較凸透鏡和凹透鏡。
1、(出示凹透鏡)談話:老師這里還有一塊鏡片,它和凸透鏡有什么不同?
2、實驗:用凹透鏡看書上的字。
3、匯報:有什么發(fā)現(xiàn)?
4、摸一摸:這種鏡片有什么特點?與凸透鏡有什么不同?應該叫什么名字?
5、小結:這種中間薄,邊緣厚的鏡片,科學上叫凹透鏡。
6、實驗:將凸透鏡與凹透鏡組合起來看遠處景物,有什么發(fā)現(xiàn)?
7、介紹:望遠鏡。
六、鞏固總結。
提問:今天你們有什么收獲?
奇妙的透鏡教案篇十七
3、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主動探求的習慣,與人合作的科學態(tài)度,辨證的看待客觀事務的變化及變化規(guī)律。
教學重點:凸透鏡有成像的作用及成像規(guī)律。
教學難點:學生自行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教學用具:凸透鏡、蠟燭、火柴、紙屏、投影儀、相機等。
教學時間:一課時。
【設疑】:放大鏡有什么作用?
【探究】:1、放大;2、聚光。
【發(fā)現(xiàn)】:放大鏡根據(jù)折射原理制成的。
【設疑】:放大鏡的鏡片有什么特點?
【探究】:摸一摸、看一看。
【發(fā)現(xiàn)】:中間厚邊緣薄、透明----凸透鏡(板書課題)。
(出示放大鏡)。
這是什么?誰知道它有什么作用?
(有放大的作用。)。
請學生到前邊來做個實驗(給學生放大鏡和一本書)試著把書上的字放得最大。
[學生反復實驗]。
放大鏡還有什么作用?
(有聚光的作用。)。
(板書:·)。
放大鏡是根據(jù)什么原理制成的?
(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在圖下板書:折射)。
再來看看放大鏡的鏡片有什么特點?摸摸、看看。
(放大鏡的鏡片中間厚,兩邊薄。)。
還有什么特點?
(鏡片是透明的。)。
(應該叫凸透鏡。)。
放大鏡就是凸透鏡。它有什么作用?是根據(jù)什么原理制成的?
(放大、聚光的作用。是根據(jù)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設疑】:看看凸透鏡,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探究】:(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探究)。
【發(fā)現(xiàn)】:通過凸透鏡看到的物體倒過來了。
凸透鏡還有什么作用呢?
(能讓物體倒過來。)。
你是怎樣做的?
(生示范)。
大家都來做一做、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
(生1:我看見老師倒過來了。生2:前面的同學也倒過來了。)。
(通過凸透鏡看到的是物體的像。)。
那么這叫凸透鏡的什么作用?
(凸透鏡能使物體成像。)。
【探究】:讓蠟燭火焰的像出現(xiàn)在紙屏上。
【發(fā)現(xiàn)】:蠟燭、凸透鏡、紙屏在一條直線上且高度相同。
【創(chuàng)造】:學生不同的擺放都能成像。
【設疑】:像的大小與火焰的關系?
(反復探究)。
【發(fā)現(xiàn)】:像有時大,有時小。
用凸透鏡、蠟燭、白紙做實驗,讓蠟燭的像出現(xiàn)在白紙上,自己做做看。
(學生實驗)。
大家是怎樣做的?請這一桌的同學到前邊來做一做。
(巡視過程中錯誤的代表)。
(兩生做實驗,紙上無像)。
能不能自己想個辦法。
(生改變凸透鏡、白紙、蠟燭之間的位置關系,在紙上得到蠟燭火焰的像。
給大家講講你們是怎么做的?
(凸透鏡、蠟燭和紙的高度得相同才行,而且凸透鏡、蠟燭、白紙得在一條直線上。)。
(生實驗)。
匯報實驗結果。
(生1:在紙屏上得到了蠟燭火焰的像。生2:我們在紙屏上得到了蠟燭火焰的像還是倒立的。)。
凸透鏡能使物體成像,而且成倒像。
(板書:凸透鏡使物體成倒像)。
認識凸透鏡的成像規(guī)律:
【設疑】:你對這個發(fā)現(xiàn)有什么問題?
(學生質(zhì)疑)。
【探究】:反復實驗,尋求規(guī)律。
【發(fā)現(xiàn)】:與蠟燭、凸透鏡、紙屏三者的位置有關。
【探究】:學生演示實驗、參與板書,進一步探究。
【發(fā)現(xiàn)】:蠟燭、凸透鏡、紙屏三者的位置之間的辨證關系。
【創(chuàng)造】:學生參與圖文結合的板書形成。
到底通過凸透鏡得到的像比蠟燭火焰是大還是小?我們再來做做看,像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生實驗,師巡視并指導)。
誰到前邊來邊實驗邊匯報實驗結果。
(演示當凸透鏡離蠟燭近時,像就大,離紙屏近時像就?。?。
那請你再說說什么條件下成大像?
(當凸透鏡離蠟燭近、離紙屏遠時在紙屏上得到大像。)。
那在什么條件下成小像哪?
(當凸透鏡離蠟燭遠、離紙屏近時在紙屏上得到小像。)。
那就請同學們再來做做看是不是這樣?
(學生實驗、老師巡視)。
誰再來匯報實驗結果?
生1:
生2:
(板書:當凸透鏡離蠟燭近、離紙屏遠時在紙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當凸透鏡離蠟燭遠、離紙屏近時在紙屏上得到縮小的像。)。
認識凸透鏡的應用:
【設疑】: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在生活中的應用有什么?
1、用照相機拍攝同一景物成一大一小兩個像;
2、利用投影儀成大小不同的像;
3、能解釋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在生活中的其他應用。
(照相機就用到鏡頭就是凸透鏡,被攝的物體相當于蠟燭,底片就相當于紙屏。)。
(我們教室里的投影儀也用到了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請你到前邊給大家講講。(生講解)你能讓屏幕上的像變大嗎?
(可以讓凸透鏡離投影片近些,也可以讓投影儀離屏幕遠點。(邊說邊做)。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自己制作“土相機”?!锻雇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