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優(yōu)質(zhì)19篇)

字號:

    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值得總結(jié),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編寫一份完美的總結(jié)需要系統(tǒng)性思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實用工具和資源,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便利和幫助。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一
    品味詩詞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體會詞中壯闊優(yōu)美的意境。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的豐富內(nèi)涵。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掌握互文,點染等藝術(shù)手法。
    三、教學課時。
    45分鐘。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在上課前老師想問問大家,有那些同學去過杭州呀?沒去過的也沒關(guān)系,老師給大家放映幾張圖片讓大家感受一下杭州的美麗景象。這是現(xiàn)在的杭州景象,那么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呢?今天就讓我們通過柳永留給我們的一幅“文字畫”來看看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樣的一幅美景。
    2、師:請大家結(jié)合課文注釋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詞并且找出這首詞是圍繞哪兩個方面來寫的。
    生:“形勝”,“繁華”
    師:全篇緊扣“形勝”和“繁華”做文章,兩條線索有分有合,交叉進行。接下來就請大家跟著老師走進這首詞看看作者是怎樣具體來寫杭州的“形勝”與“繁華”的。
    師:首先我們來看這首詞的上闕,“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薄皷|南形勝”從地理條件寫的,杭州地處東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風景優(yōu)美,故曰“形勝”?!叭齾嵌紩?,是從歷史悠久著筆的。它是三吳地區(qū)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薈萃,財貨聚集,故曰“都會”?!板X塘自古繁華”,這一句是對前兩句的總結(jié),因為杭州具有這些特殊條件,所以“自古繁華”。開頭三句,以博大的氣勢籠罩全篇。接下來幾句,便從各個方面來描寫杭州的“形勝”和“繁華”。
    師:“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這一句寫出了杭州街巷河橋的美麗,居民住宅的雅致,及都市戶口的繁庶。這是對杭州“繁華”的描繪,接下來一句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對杭州的自然景色的進行描繪?!霸茦淅@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這里作者的視線由市內(nèi)轉(zhuǎn)到郊外,在這里請大家注意這兩個字——“繞”、“卷”字,自古以為人們評價這首詞時都認為這兩個字用的相當準確。一個“繞”字讓我們看到了錢塘江岸古樹成行,呈現(xiàn)出一種迤邐之態(tài),遠遠望去這些樹木與云天相接,更顯得美麗別致了?!八北扔骼嘶?,在這里作者用了一個“卷”字既寫出了波濤洶涌、浪花飛濺的逼真情態(tài),也寫出浪濤力度與氣勢?!笆辛兄榄^,戶盈羅綺,競豪奢?!弊髡咦プ 爸榄^”“羅綺”兩個細節(jié),便把市場的繁榮、市民的富裕反映出來。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寫杭州富民比夸爭富,反映了杭州這個都市繁華和奢侈。
    板書:繞、卷。
    師:這首詞的上闕分別從城市規(guī)模、自然景觀、市井面貌這些角度對杭州這個地方進行了描繪,展示了自然風光圖和都市繁華圖,讓讀者從宏觀上對杭州美景有了初步領(lǐng)略。接下來我們繼續(xù)學習這首詞的下闋,看看這位大詞人是怎樣運用他的生花妙筆來進行描繪的。生誦讀文本。
    生:西湖。
    師:那作者筆下的西湖是怎樣一幅美景?
    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BR>    師:“三秋桂子”照應(yīng)“疊巘”二字,寫山中桂花?!笆锖苫ā闭諔?yīng)“重湖”,寫水里荷花?!叭?、十里”,分別從時間和空間著眼。桂在秋季開花,蓮在夏季開花,寫出了西湖不同季節(jié)的美景。(ppt展示圖片)。
    師:西湖如此之美,那我們來看看,在這樣的美景中都生活著什么人呀?
    師,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BR>    師:是不是說就是白天吹著優(yōu)雅的笛聲,晚上唱著采菱歌呢?
    生:不是。
    師:那是什么呀?
    生:是白天晚上都有低聲和歌聲。
    師:詞人為什么這樣寫?
    生:互文手法。
    師:非常好,這就是互文手法,我們來看看互文的定義。(ppt展示: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本唧w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yīng),互相闡發(fā),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師:互文呢有十來種分類,而我們主要學習的就是單句互文和對句互文兩種。復(fù)習回顧了互文的定義呢,現(xiàn)在我們就再來回顧一下我們在以前的學習中遇到過的互文實例。
    師:單句互文就是在一個句子中的互文。
    所謂單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交錯滲透、補充。例如:(ppt展示實例)。
    注:師生互動討論,最后教師總結(jié)明確如下:
    (1)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
    我們應(yīng)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如將此句作:“煙霧籠罩著寒水,月光籠罩著沙”理解,那就大錯而特錯了,怎么也講不通意思。
    (2)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王昌齡《出塞》)。
    從字面上看,“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是“秦時明月照耀漢時關(guān)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還是秦時的月亮,邊關(guān)還是漢朝的邊關(guān)”,而應(yīng)解釋為: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邊關(guān)。句中的“秦”、“漢”、“關(guān)”、“月”四個字是交錯使用的。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關(guān)塞”。即“明月依舊,關(guān)塞依舊,卻物是人非”。更讓人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和悲愴。
    師:我們再來看對句互文。
    對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補)。
    對句互文就是對(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詞,出(上)句里含有對(下)句將要出現(xiàn)的詞,對句出句的意義相互補充說明。例如現(xiàn)行教材里的:(ppt展示過程同上)。
    (1)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辭》又作《木蘭詩》)。
    這也是一個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衣裳。”這一句寫出了木蘭從軍十二年后凱旋時看到舊物的那種久違重見時的喜悅與激動。
    (2)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辭》又作《木蘭詩》)。
    這兩句亦為互文,當窗亮敞,對鏡顧影是理云鬢,帖花黃的共同條件,意指“當窗、對鏡理云鬢帖花黃”。
    (3)“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保ā赌咎m辭》又作《木蘭詩》)。
    按字面的解釋是“將軍經(jīng)歷千百次的戰(zhàn)斗戰(zhàn)死沙場,壯士從軍十年凱旋歸來?!边@就不能不使人產(chǎn)生疑惑,為什么死去的都是將軍,而歸來的都是壯士呢?事實上,“將軍”和“壯士”,“百戰(zhàn)死”和“十年歸”是互相滲透,互相說明,在意義上是合指兼顧的。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將士們從軍十年,經(jīng)過千百次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敝挥羞@樣理解詩句才顯合理。
    生:釣叟蓮?fù)?,他們的生活情態(tài)是“嬉嬉”
    師:很好,“嬉嬉”二字將他們的歡樂神態(tài),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繪,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國泰民安的游樂畫卷??梢钥闯鏊麄兩畎惨?,自得其樂呀。
    我們再看下一句,看看又寫了什么人,他們又是怎樣的生活情態(tài)?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BR>    漢樂府《陌上桑》說:“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后世文學因此用“千騎”來代指一個地方長官的隨從規(guī)格。這里的“千騎擁高牙”呢,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其主角是杭州的地方官孫何。
    生:孫何一樣的達官顯貴,情態(tài)是: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沉醉于這一切美好之中。
    師:我們看到了兩類人了,生活如此安樂美好,那見證這一切的又是誰呢?
    生:詞人。
    生:羨慕,贊美。
    師:好,現(xiàn)在我們來小結(jié)一下詞的下闕。
    詞人一共寫了三種人并描繪了他們的生活情態(tài),作者這樣寫有何深層目的?
    生:這是一首以拜謁為目的創(chuàng)作的詞,這樣寫突出社會安定祥和。
    板書:自得其樂、沉醉、欣羨。
    師:那我們再看最后兩句“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边@句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是為了表明他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住旨。
    生:自然風光圖,都市繁華圖,民生安樂圖。
    師:那大家說這些圖美吧。作者為什么把這首詞寫得這么美,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他的“點染”藝術(shù)手法的運用。那什么是點染呢?(ppt展示:點染是傳統(tǒng)國畫中的技法名稱,中鋒點景物,側(cè)峰層層渲染,才有立體感。移動到詩歌上,“點”是正面點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體細致的描繪鋪寫,從而使詩歌的形象更為豐富,意味更為濃郁,而不至于使詩歌過于單調(diào)、枯瘦。)。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二
    品味詩詞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體會詞中壯闊優(yōu)美的意境。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的豐富內(nèi)涵。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掌握互文,點染等藝術(shù)手法。
    三、教學課時。
    45分鐘。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在上課前老師想問問大家,有那些同學去過杭州呀?沒去過的也沒關(guān)系,老師給大家放映幾張圖片讓大家感受一下杭州的美麗景象。這是現(xiàn)在的杭州景象,那么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呢?今天就讓我們通過柳永留給我們的一幅“文字畫”來看看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樣的一幅美景。
    2、師:請大家結(jié)合課文注釋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詞并且找出這首詞是圍繞哪兩個方面來寫的。
    生:“形勝”,“繁華”
    師:全篇緊扣“形勝”和“繁華”做文章,兩條線索有分有合,交叉進行。接下來就請大家跟著老師走進這首詞看看作者是怎樣具體來寫杭州的“形勝”與“繁華”的。
    師:首先我們來看這首詞的上闕,“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東南形勝”從地理條件寫的,杭州地處東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風景優(yōu)美,故曰“形勝”。“三吳都會”,是從歷史悠久著筆的。它是三吳地區(qū)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薈萃,財貨聚集,故曰“都會”?!板X塘自古繁華”,這一句是對前兩句的總結(jié),因為杭州具有這些特殊條件,所以“自古繁華”。開頭三句,以博大的氣勢籠罩全篇。接下來幾句,便從各個方面來描寫杭州的“形勝”和“繁華”。
    師:“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這一句寫出了杭州街巷河橋的美麗,居民住宅的雅致,及都市戶口的繁庶。這是對杭州“繁華”的描繪,接下來一句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對杭州的自然景色的進行描繪?!霸茦淅@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保@里作者的視線由市內(nèi)轉(zhuǎn)到郊外,在這里請大家注意這兩個字――“繞”、“卷”字,自古以為人們評價這首詞時都認為這兩個字用的相當準確。一個“繞”字讓我們看到了錢塘江岸古樹成行,呈現(xiàn)出一種迤邐之態(tài),遠遠望去這些樹木與云天相接,更顯得美麗別致了?!八北扔骼嘶ǎ谶@里作者用了一個“卷”字既寫出了波濤洶涌、浪花飛濺的逼真情態(tài),也寫出浪濤力度與氣勢?!笆辛兄榄^,戶盈羅綺,競豪奢?!弊髡咦プ 爸榄^”“羅綺”兩個細節(jié),便把市場的繁榮、市民的富裕反映出來。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寫杭州富民比夸爭富,反映了杭州這個都市繁華和奢侈。
    板書:繞、卷。
    師:這首詞的上闕分別從城市規(guī)模、自然景觀、市井面貌這些角度對杭州這個地方進行了描繪,展示了自然風光圖和都市繁華圖,讓讀者從宏觀上對杭州美景有了初步領(lǐng)略。接下來我們繼續(xù)學習這首詞的下闋,看看這位大詞人是怎樣運用他的生花妙筆來進行描繪的。生誦讀文本。
    生:西湖。
    師:那作者筆下的西湖是怎樣一幅美景?
    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BR>    師:“三秋桂子”照應(yīng)“疊t”二字,寫山中桂花?!笆锖苫ā闭諔?yīng)“重湖”,寫水里荷花。“三秋、十里”,分別從時間和空間著眼。桂在秋季開花,蓮在夏季開花,寫出了西湖不同季節(jié)的美景。(ppt展示圖片)。
    師:西湖如此之美,那我們來看看,在這樣的美景中都生活著什么人呀?
    師,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BR>    師:是不是說就是白天吹著優(yōu)雅的笛聲,晚上唱著采菱歌呢?
    生:不是。
    師:那是什么呀?
    生:是白天晚上都有低聲和歌聲。
    師:詞人為什么這樣寫?
    生:互文手法。
    師:非常好,這就是互文手法,我們來看看互文的定義。(ppt展示: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本唧w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yīng),互相闡發(fā),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師:互文呢有十來種分類,而我們主要學習的就是單句互文和對句互文兩種。復(fù)習回顧了互文的定義呢,現(xiàn)在我們就再來回顧一下我們在以前的學習中遇到過的互文實例。
    師:單句互文就是在一個句子中的互文。
    所謂單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交錯滲透、補充。例如:(ppt展示實例)。
    注:師生互動討論,最后教師總結(jié)明確如下:
    (1)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
    我們應(yīng)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如將此句作:“煙霧籠罩著寒水,月光籠罩著沙”理解,那就大錯而特錯了,怎么也講不通意思。
    (2)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王昌齡《出塞》)。
    從字面上看,“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是“秦時明月照耀漢時關(guān)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還是秦時的月亮,邊關(guān)還是漢朝的邊關(guān)”,而應(yīng)解釋為: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邊關(guān)。句中的“秦”、“漢”、“關(guān)”、“月”四個字是交錯使用的。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關(guān)塞”。即“明月依舊,關(guān)塞依舊,卻物是人非”。更讓人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和悲愴。
    師:我們再來看對句互文。
    對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補)。
    對句互文就是對(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詞,出(上)句里含有對(下)句將要出現(xiàn)的詞,對句出句的意義相互補充說明。例如現(xiàn)行教材里的:(ppt展示過程同上)。
    (1)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辭》又作《木蘭詩》)。
    這也是一個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衣裳?!边@一句寫出了木蘭從軍十二年后凱旋時看到舊物的那種久違重見時的喜悅與激動。
    (2)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辭》又作《木蘭詩》)。
    這兩句亦為互文,當窗亮敞,對鏡顧影是理云鬢,帖花黃的共同條件,意指“當窗、對鏡理云鬢帖花黃”。
    (3)“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保ā赌咎m辭》又作《木蘭詩》)。
    按字面的解釋是“將軍經(jīng)歷千百次的戰(zhàn)斗戰(zhàn)死沙場,壯士從軍十年凱旋歸來?!边@就不能不使人產(chǎn)生疑惑,為什么死去的都是將軍,而歸來的都是壯士呢?事實上,“將軍”和“壯士”,“百戰(zhàn)死”和“十年歸”是互相滲透,互相說明,在意義上是合指兼顧的。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將士們從軍十年,經(jīng)過千百次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只有這樣理解詩句才顯合理。
    生:釣叟蓮?fù)蓿麄兊纳钋閼B(tài)是“嬉嬉”
    師:很好,“嬉嬉”二字將他們的.歡樂神態(tài),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繪,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國泰民安的游樂畫卷??梢钥闯鏊麄兩畎惨荩缘闷錁费?。
    我們再看下一句,看看又寫了什么人,他們又是怎樣的生活情態(tài)?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BR>    漢樂府《陌上桑》說:“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后世文學因此用“千騎”來代指一個地方長官的隨從規(guī)格。這里的“千騎擁高牙”呢,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其主角是杭州的地方官孫何。
    生:孫何一樣的達官顯貴,情態(tài)是: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沉醉于這一切美好之中。
    師:我們看到了兩類人了,生活如此安樂美好,那見證這一切的又是誰呢?
    生:詞人。
    生:羨慕,贊美。
    師:好,現(xiàn)在我們來小結(jié)一下詞的下闕。
    詞人一共寫了三種人并描繪了他們的生活情態(tài),作者這樣寫有何深層目的?
    生:這是一首以拜謁為目的創(chuàng)作的詞,這樣寫突出社會安定祥和。
    板書:自得其樂、沉醉、欣羨。
    師:那我們再看最后兩句“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边@句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是為了表明他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住旨。
    生:自然風光圖,都市繁華圖,民生安樂圖。
    師:那大家說這些圖美吧。作者為什么把這首詞寫得這么美,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他的“點染”藝術(shù)手法的運用。那什么是點染呢?(ppt展示:點染是傳統(tǒng)國畫中的技法名稱,中鋒點景物,側(cè)峰層層渲染,才有立體感.移動到詩歌上,“點”是正面點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體細致的描繪鋪寫,從而使詩歌的形象更為豐富,意味更為濃郁,而不至于使詩歌過于單調(diào)、枯瘦。)。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點染在我們學過的古詩詞總是怎樣運用的?(ppt展示并明確)。
    (1)。
    《長亭送別》。
    碧云天。
    黃花地。
    西風緊染。
    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
    總是離人淚。點。
    師:看完了實例,我們來看看點染在本詞中的運用。
    詞總起一筆點出:形勝與繁華,又在接下來的描寫中以三副圖景染之,所以呀,我們看《望海潮》中點染的運用如下:
    點染。
    東南形勝自然風光之美。
    三吳都會民生安樂之美。
    錢塘自古繁華都市繁華之美。
    師:好了,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請大家下去預(yù)習下一首詞《雨霖鈴》仔細品味一下我們這位大詞人的不同風格,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討論。
    郭曉陽。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三
    1、掌握詞的基本知識。
    2、了解柳永及他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3、鑒賞這首詞并運用聯(lián)想、想像的方法領(lǐng)略詞的意境美。
    4、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xiàn)手法。
    鑒賞這首詞并運用聯(lián)想、想像的方法領(lǐng)略詞的意境美。
    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xiàn)手法。
    1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俗話說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樣的迷人景色能令我們的古人發(fā)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詞人柳永一起來學習一下他的《望海潮》,來領(lǐng)略一下這人間天堂的美麗景色。(板書)二、詞的基本知識:詞,產(chǎn)生于晚唐,興盛于宋,指一種可以合樂歌唱的新詩體。因詞是詩的變體,故又稱“詩余”;因詞“合樂可歌,故又稱“樂府”、“曲子詞”;因此往往句子長短不齊,故又稱“長短句”。
    二、柳永生平及其影響:
    柳永(約987—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員外郎,后人稱他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書香仕宦之家,但個人世路坎坷,多次應(yīng)進士試,不第。生活落拓,長期出入歌樓舞館,與歌妓們相處密切,靠為她們填詞作曲維持生活。正由于這樣的生活境遇,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業(yè)詞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長作歌詞,又擅長譜寫樂曲。他創(chuàng)制了許多詞調(diào),而且這些詞調(diào)得到廣泛的傳播,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音樂家。許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詞,或者得到他的嘉許使得身價大大提高。
    柳永作詞雅俗兼擅,以俗為主,他繼承和發(fā)展了民間詞的傳統(tǒng),開創(chuàng)了文人俚詞一路。他的詞作具有很深廣的群眾基礎(chǔ),形成“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局面。
    三、整體感知。
    2、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這首詞。
    (1、)先看詞的題目,詞的題目是不同于詩的題目的,詩的題目一般概括的是詩的內(nèi)容,詞的題目則是詞的格律。首詞都按照一個固定格律寫成,這個格律叫詞牌。詞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數(shù)、每句的字數(shù)、押韻、平仄等等,寫作時須嚴格遵守,不得隨意違背;也因此,我們平時不叫寫詞,叫填詞;詞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闕”或“片”。望海潮這個詞牌名就是柳永開創(chuàng)的,取自錢塘江潮天下奇觀之意。關(guān)于這首詞的寫作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講述故事)。
    (2、)詩詞賞析:
    四、寫作特點。
    一句一景,寫景富有層次感,運用了點染的表現(xiàn)手法。
    點染:本是國畫用語,指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描繪出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借到古典詩詞中來“點”即抽象評點,“染”即具體描寫,二者緊密相連,表現(xiàn)作者的情志。如《天凈沙秋思》中前四句為染,最后一句為點。結(jié)合例子來分析本詞中點染手法的運用:(1、)上片中“東南……”是點,點染了杭州城的繁華熱鬧,宏偉氣派。接著從城市規(guī)模、自然景觀、市井面貌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詳細描繪,是染。通過具體描述直觀且鮮明地展現(xiàn)了大都市的風彩。(2、)下片中“重湖……”是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從山色之美、湖荷之勝、人文風貌之佳三個方面進行點染。
    五、小結(jié)。
    這首詞著力描寫了錢塘江的繁華,展現(xiàn)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諧安定的社會風貌,借以歌頌此地的長官治理有方,政績卓著。
    六、板書。望海潮柳永。
    1、地理位置。
    2、歷史傳統(tǒng)史驚嘆環(huán)境優(yōu)美、經(jīng)濟繁榮、
    3、自然景觀贊美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市井面貌羨慕圖景。
    5、生活圖景。
    七、作業(yè):背誦這首詞。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四
    學習目標:
    1、體會詞的音律美,感受詞的意境美。
    2、探究學習這首詞的藝術(shù)手法。
    學習方法:
    以學生為主,誦讀、討論、分析、感悟。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華富饒,增強民族自豪感,
    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同學們?nèi)ミ^杭州嗎?(我也沒有去過.)我這里準備了兩幅杭州風景的圖片,大家欣賞一下。(展示課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樣的?我這里沒有圖片了,我給大家準備了一幅“文字圖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課件,板書課題、作者)。
    2、明確探究學習的目標。(展示課件)。
    3、介紹作者、背景,復(fù)習關(guān)于詞的知識,(展示課件)。
    二、誦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體會意境。
    1、初讀課本,掃除字音障礙,詞義、詞的活用,分小組進行,小組成員互相核查。
    2、再讀課文,體會詞的音韻美。(本詞押“a”韻)。(指導學生齊讀)。
    3、欣賞“文字圖畫”。(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能說出大體意思就要熱情鼓勵)。
    (1)哪些詞語最能概括體現(xiàn)出杭州的特征?
    形勝、繁華(板書)。
    (2)作者具體寫了哪些景物或場面表現(xiàn)這些特征?
    (同學找出具體景物和場面,并作簡要分析)景物場面。
    (3)這些景物給你什么印象?一個詞(字)概括(美)。
    景------美(板書)(有類似的詞語就可以)。
    (4)生活場面呢?
    民------樂官------愉(板書)。
    (5)一個詞概括“人間天堂”(板書)。
    (6)探討最后一句,幫助加深理解全詞感情,照應(yīng)投贈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驚嘆、贊美、羨慕的感情。(板書)。
    (7)帶著感情再次誦讀課文。
    小結(jié)文字圖畫:這些景物和場面,就是詩詞當中的意象,本詞借助意象所給人的美的情趣,所體現(xiàn)出來的歡樂愉快的情調(diào),就是本詞的意境。
    嗅覺們再來吟誦一遍這首詞,雖不一定“搖頭晃腦”,內(nèi)心一定要傾情投入,把詞所體現(xiàn)的情調(diào)讀出來,感受詞的意境美。(先自由讀,再找一個同學范讀)。
    4、同學們讀的已經(jīng)相當不錯了,換一種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學一組,在詞中找出一句你們最欣賞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用語言文字描繪出來,一人執(zhí)筆,合作完成。
    (1)、找同學讀。
    (2)、小組之間交流。
    (3)、貼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臺”上。
    5、學習探究藝術(shù)特色。
    作者為什么把這首詞寫得這么美?同學分析探討,在課文中找到依據(jù)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來寫。
    (2)先概括后具體,一句一景,從不同角度來寫,寫景有層次感。
    (3)運用了比喻、夸張、鋪排、點燃、動靜結(jié)合等手法。
    (4)用詞特別準確。
    作用:突出表現(xiàn)了杭州的繁榮、美麗、富饒。
    6、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贈之詞,多少有點夸大),應(yīng)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結(jié)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1、找出二個用詞準確的例句并分析。
    2、課后練習第一題。
    附:板書設(shè)計。
    望海潮。
    柳永。
    景美人驚嘆。
    杭形勝間。
    民樂贊美。
    州繁華天。
    官愉堂羨慕。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五
    本單元是學習宋詞,所選四位此人都是宋詞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大家,因此不能僅停留在對一詞一作的賞析,要看到作家的特點和貢獻。但考慮到學情本身,及高考要求,需要老師給出明確的鑒賞方向,循序漸進,讓學生有的放矢,學有所得,既能滿足考試需求,又能真正提高鑒賞水平,完成課標要求――詩詞類文學作品的教學應(yīng)重視評價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有關(guān)宋詞的常識和詞人柳永的有關(guān)成就貢獻,分析意象與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現(xiàn)手法。
    過程與方法:在誦讀中品味語言;通過合作探究完成對藝術(shù)手法的分析和鑒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希望激起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熱愛及對美好生活的珍惜。
    【教學重點】。
    指導朗讀,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內(nèi)容和情感,并對藝術(shù)手法進行賞析。
    【教學難點】。
    鑒賞其中的藝術(shù)手法。
    【學習重點】:
    從意象入手,分析意象意境,在朗讀中品味語言和技巧。
    【學習難點】:
    鑒賞藝術(shù)技巧。
    【教法與學法】。
    教法:指導朗讀,小組合作探究,點播提問;學法:反復(fù)誦讀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提前預(yù)習、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在同學們到過的城市中,你認為哪個城市的風物最讓你贊嘆?能給我們描述一下嗎?(學生自愿發(fā)言)對于展現(xiàn)描寫都市風貌的美,宋代詞人柳永的《望海潮》可謂是最佳典范,傳說此作品竟引起金兵南下侵占的欲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看他是如何描寫杭州之美的。
    二、首先請閱讀單元說明,明確單元目標。然后簡介宋詞的有關(guān)常識及作家柳永。并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用課件展示)。
    1、首先提問背誦,以此檢查課前預(yù)習情況。(因為熟讀成誦是鑒賞的基礎(chǔ))。
    2、老師示范朗讀,注意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有意識給同學們校音。
    3、全體齊讀,振奮精神,便于進入情境。為鑒賞做準備。
    四、疏通文意:找兩名同學用最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上闕和下闕,最后用課件展示,意在引起對比,引導學生要提高表達能力。
    五、分析意象意境:(作為鑒賞的切入點)。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三分鐘,同時找出詞中出現(xiàn)的意象(同學們合作研討,自己去黑板板書)。
    2、老師課件提示:指導分析意象和意境:
    上片: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十萬人家云樹堤沙怒濤。
    天塹珠璣羅綺――――杭州(美麗、富庶繁華)。
    下片:重湖疊t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釣叟蓮?fù)蕖?BR>    千騎高牙――――西湖(美麗、祥和、游人不斷)。
    六、整體把握內(nèi)容與情感:(落實教學重點)。
    研討課后第一題:(前后桌四人為一組,研討組織一份共同的答案,五分鐘后回答)。
    提示: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從地理位置說是東南重鎮(zhèn);從歷史傳統(tǒng)上看是三吳都會;自然景觀方面有錢塘,有西湖,有壯麗,有秀美;從市井面貌上看,建筑設(shè)施美觀,人口密集;百姓生活方面呈現(xiàn)出安居樂業(yè)的祥和局面。
    從全詞看,作者全面,細致地描繪了杭州的繁華與美麗,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杭州風物的驚嘆、贊美與艷羨之情。
    七、分析藝術(shù)技巧:(突破難點)。
    探究問題:
    1、本詞中前三句“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在結(jié)構(gòu)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這是結(jié)構(gòu)方面的藝術(shù)技巧,用這三句總領(lǐng)全詞,概括介紹杭州情況。下面的內(nèi)容都是針對這方面來鋪敘的。(提示同學們:)善于鋪敘,首尾完整,這也是柳永詞作常用的技巧。
    2、針對景物方面的描寫,你能看出哪些藝術(shù)技巧,或者表現(xiàn)手法?
    八、深化成果,展示評價:
    1、請同學們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讀。(同學們結(jié)合剛才鑒賞提示,自由發(fā)言。老師用課件展示示例)。
    2、看前人如何評柳詞(課件展示)。
    九、課堂小結(jié),整體評價:
    迷醉于柳永筆下的杭州,不禁心向往之。然而同學們認為柳永的描寫完全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嗎?(同學們回答)不盡然,作者這樣寫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稱贊當?shù)亻L官孫何,這是柳永的一首投贈之作。不過客觀評價,這首詞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承平氣象,形容曲盡,為拓寬宋詞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天地作出了貢獻。最后讓我們再一次大聲齊讀全詞,來感受一位婉約作家的豪放之氣。
    十、作業(yè)布置:鞏固背誦全詞,預(yù)習并背誦下一首《雨霖鈴》。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六
    一、導入:
    我國詩壇有兩大巨星,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們是“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他們二人有著深厚的情誼,但詩作風格卻截然不同,李白是浪漫派的代表,杜甫是現(xiàn)實派的代表。若將這二人的詩作風格做個比喻的話:李白如同開了一輛小轎車,這小轎車上只載著瀟灑浪漫的自己。而杜甫呢,他如同開了一輛大卡車,這車上載著國家、載著人民。
    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兩首詩的學習來認識這位詩壇巨星——“詩圣”杜甫。
    二、走進詩文《望岳》。
    看到詩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的共同之處:都有“望”。一首在望:“岳”,一首在望:“春”。
    首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試著讀出“杜甫望到了一座怎樣的泰山”?生齊讀詩文:力爭讀出杜甫所望泰山的特點。生范讀詩文:讀出泰山的特點。
    生分層感情讀:首聯(lián)男生讀,頷聯(lián)女生讀,頸聯(lián)尾聯(lián)全班齊讀。
    師1問:讀得如此動情,相信大家定能讀出此時的杜甫望到一座怎樣的泰山。請大家在小組內(nèi)商討后做以總結(jié)。
    生回答,師板書。高大雄偉。
    神奇秀麗。
    令人激動。
    積極樂觀。
    師3問:杜甫只是想登上泰山之巔嗎?(適時引導:本詩創(chuàng)作于唐朝最為鼎盛的“開元盛世”時期,此時的唐朝就如這泰山一般“高大雄偉”。)24歲年輕的杜甫他想:為國效力,在這樣的盛世建立功業(yè)!
    三、拓展延伸《春望》。
    《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這兩首詩表現(xiàn)詩人的心境一樣嗎?生自由誦讀詩文,感受此時杜甫的心境。生齊讀詩文,讀出杜甫當時的心境。生范讀詩文:余生想象,如果你就是杜甫,此刻站在國都長安城的曲江池畔,你看到了(齊讀詩文)。
    淪陷。
    感傷。
    凄涼(此處著重引導生抓字眼分析景物特點及想象畫面)。
    憂民。
    思家。
    這憂思背后,我們不難看到杜甫眼中的“凄涼”,更能看到杜甫心中定在望:望妻兒、望家園、望和平、望安定、望幸福、望國與家能擁有真正絢爛的春天!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七
    1、比較賞析兩首詞的意象,體會獨特的意境。
    2、明確城市榮衰興敗折射歷史的興亡悲情和詞人的愛國情懷。
    3、培養(yǎng)學生對詩意的探尋,培養(yǎng)家國情懷。
    比較賞析兩首詞的意象,體會獨特的意境。
    講授法、白板展示法、直觀演示法。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江南盛景自古讓人魂牽夢繞,尤其是素有美譽的杭州和揚州。
    有很多描寫杭州的詩詞: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稚额}臨安邸》。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也有很多描寫揚州的詩詞: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二首》(其一)。
    試問江南諸伴侶,誰似我,醉揚州?!K軾《江城子》。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笫|《《殷蕓小說·吳蜀人》》。
    這節(jié)課我們就共同走進柳永筆下的杭州和姜夔筆下的揚州。
    二、自主學習成果展示(學生白板展示,師生共同探討)。
    兩首詞意象選取不同,組合方式不同,表現(xiàn)手法、所呈現(xiàn)的意境、所表達的情感截然不同,請結(jié)合詩歌語句,并分析比較。
    三、合作探究。
    (一)這兩首詞意境特點、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
    (二)為何一百年前的富庶會變成一百年后的蕭條?
    明確:“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睂е卤彼螠缤鍪墙y(tǒng)治階級的驕奢淫逸和紙醉金迷。
    四、拓展延伸。
    《望海潮》《揚州慢》,一歡歌一悲吟,你更喜歡哪種情感表達?說明理由。
    明確:
    (一)歷史的真實:繁華和災(zāi)難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花開花落,城市、國家就是在這樣的起起伏伏中向前發(fā)展的。
    (二)文學的審美表達:謳歌盛世和反映災(zāi)難都是文學家的責任。
    五、鞏固提升。
    城市不會泄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桿上,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銼、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
    ——[意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城市是我們望得見的山、看得見的水、看得見的記憶,請結(jié)合今天的學習,寫一段你的“城市記憶”。(100字左右)。
    學生寫作事例:
    六、課堂小結(jié):
    今天,同學們學習了兩首詞、兩個人、兩座城,以及同學們筆下的城,是記憶疊加的書寫,更是古今中外人類共同呼吸的印證。馮驥才先生在《城市為什么需要記憶》中說“城市和人一樣,也有記憶。一代代人創(chuàng)造了它之后紛紛離去,卻把記憶留在了城市中。”我們應(yīng)當慶幸自己生于中國,我們有古老和年輕的城市,同學們高中努力學習,可以考西安交大,去古老的城市西安;可以考上海復(fù)旦,去年輕的城市上海。然后請你們和古人一樣,用文字,用文化記憶來書寫城市,這樣,城市的精神就能生生不息的延續(xù)下去了!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八
    教學目標:1.掌握詞的基本知識。
    2.了解柳永及他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3.鑒賞這首詞并運用聯(lián)想、想像的方法領(lǐng)略詞的意境美。
    4.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重點:鑒賞這首詞并運用聯(lián)想、想像的方法領(lǐng)略詞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xiàn)手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俗話說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樣的迷人景色能令我們的古人發(fā)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詞人柳永一起來學習一下他的《望海潮》,來領(lǐng)略一下這人間天堂的美麗景色。(板書)。
    二.詞的基本知識:詞,產(chǎn)生于晚唐,興盛于宋,指一種可以合樂歌唱的新詩體。因詞是詩的變體,故又稱“詩余”;因詞“合樂可歌,故又稱“樂府”、“曲子詞”;因此往往句子長短不齊,故又稱“長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響:柳永(約987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員外郎,后人稱他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書香仕宦之家,但個人世路坎坷,多次應(yīng)進士試,不第。生活落拓,長期出入歌樓舞館,與歌妓們相處密切,靠為她們填詞作曲維持生活。正由于這樣的生活境遇,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業(yè)詞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長作歌詞,又擅長譜寫樂曲。他創(chuàng)制了許多詞調(diào),而且這些詞調(diào)得到廣泛的傳播,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音樂家。許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詞,或者得到他的嘉許使得身價大大提高。
    柳永作詞雅俗兼擅,以俗為主,他繼承和發(fā)展了民間詞的傳統(tǒng),開創(chuàng)了文人俚詞一路。他的詞作具有很深廣的群眾基礎(chǔ),形成“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局面。
    四.整體感知。
    2.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這首詞。
    (1.)先看詞的題目,詞的題目是不同于詩的題目的,詩的題目一般概括的是詩的內(nèi)容,詞的題目則是詞的格律。首詞都按照一個固定格律寫成,這個格律叫詞牌。詞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數(shù)、每句的字數(shù)、押韻、平仄等等,寫作時須嚴格遵守,不得隨意違背;也因此,我們平時不叫寫詞,叫填詞;詞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闕”或“片”。望海潮這個詞牌名就是柳永開創(chuàng)的,取自錢塘江潮天下奇觀之意。關(guān)于這首詞的寫作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講述故事)。
    (2.)詩詞賞析:
    五.寫作特點。
    一句一景,寫景富有層次感,運用了點染的表現(xiàn)手法。
    點染:本是國畫用語,指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描繪出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借到古典詩詞中來“點”即抽象評點,“染”即具體描寫,二者緊密相連,表現(xiàn)作者的情志。如《天凈沙秋思》中前四句為染,最后一句為點。結(jié)合例子來分析本詞中點染手法的運用:(1.)上片中“東南……”是點,點染了杭州城的繁華熱鬧,宏偉氣派。接著從城市規(guī)模、自然景觀、市井面貌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詳細描繪,是染。通過具體描述直觀且鮮明地展現(xiàn)了大都市的風彩。(2.)下片中“重湖……”是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從山色之美、湖荷之勝、人文風貌之佳三個方面進行點染。
    六.小結(jié)。
    這首詞著力描寫了錢塘江的繁華,展現(xiàn)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諧安定的社會風貌,借以歌頌此地的長官治理有方,政績卓著。
    七.板書。
    望海潮。
    柳永。
    1.地理位置。
    2.歷史傳統(tǒng)史驚嘆。
    環(huán)境優(yōu)美、經(jīng)濟繁榮、3.自然景觀贊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4.市井面貌羨慕。
    圖景5.生活圖景。
    八.作業(yè):背誦這首詞。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九
    江南勝景自古叫人魂牽夢繞,素有天堂美譽的杭州更有天賜美景。八月錢塘,西湖秀色,杭州的美景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學過哪些描寫杭州或者西湖美景的詩詞?有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柳永的《望海潮》,感受一下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脫俗的美。
    1、作者簡介。
    先由學生介紹,然后教師出示課件補充: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為人放蕩不羈,但才情卓異。最后,他在飽受世態(tài)炎涼、“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其詞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代表人物,有《樂章集》。
    2、寫作背景。
    先由學生介紹,然后教師出示課件補充: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從家鄉(xiāng)前往京城開封應(yīng)試,途經(jīng)錢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與孫何是布衣之交,此時孫何正好任兩浙轉(zhuǎn)運使,柳永想拜訪他,但當時官府之家門禁極嚴,柳永一個平民是很難到孫何家去拜訪的,柳永就寫下了這首詞,并使其在青樓廣泛歌唱以使孫何知道,第二天孫何就親自前往見面。
    1、自由朗讀這首詞,思考這首詞上片寫了什么?下片寫了什么?
    上片: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
    下片:杭州人民和平寧靜的生活景象。
    2、由此可以看出杭州是一個怎樣的城市?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生活和平,富足安樂,景色優(yōu)美,安定和諧,國泰民安,官民同樂等。
    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杭州風物的驚嘆、贊美與艷羨之情。
    1、作者在詞中給我們描繪了哪些圖景?請為這幾幅圖景命名。學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組討論。
    明確:自然風光圖都市繁華圖民生安樂圖。
    2、找出你喜歡的詞句并進行賞析。(進行方法指導:引導學生從意象、煉字、手法、意境等方面進行賞析)。
    示例: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描繪畫面:郁郁蔥蔥的樹木環(huán)繞著整個江堤,洶涌的江濤發(fā)怒似的奔騰而來,激起如霜如雪的巨浪,壯闊的錢塘江像一道天然的壕溝阻擋著北方敵人的進犯。
    賞析意象、字詞:該句意象鮮明,“云樹”以云來修飾樹,既表現(xiàn)了樹的濃密又與前文“煙柳”呼應(yīng),增添了一份清新朦朧之美。一“繞”字表現(xiàn)了綠樹成行,長堤迤邐的情態(tài)?!芭瓭敝胁龖雅獗加慷鴣肀憩F(xiàn)其澎湃洶涌之態(tài),一“卷”字,極富形象性和動感,再現(xiàn)了錢塘江白浪滔天、浪花飛濺的`景象。
    分析手法:“霜雪”以比喻的手法表現(xiàn)了波濤的顏色和寒冷。
    概括意境:“天塹”暗指錢塘江,以“無涯”表現(xiàn)其雄偉壯闊,使詞的意境變得雄渾壯闊。
    相傳,金主完顏亮讀到柳永的《望海潮》一詞,對其中關(guān)于杭州盛景的描繪大為贊嘆,遂即作出南下攻宋的決定。并在出兵前賦詩言志,極具慷慨豪邁:“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課件出示:你認為本詞描寫的哪幅畫面激起了金主完顏亮對南宋的覬覦之心,請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這首詞上闋極力贊美杭州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下闋極力描寫西湖美景以及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生活景象,歌頌了杭州山水的美麗風光和人民安定歡樂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結(jié)束五代分裂割據(jù)局面以后,所顯現(xiàn)的繁榮太平景象,借以歌頌此地的地方長官治郡有方,政績卓著。
    請課下閱讀白居易的《憶江南》,對比賞析與本詞在寫景方面的異同。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十
    望海潮。
    教學目標:1.了解詞的知識。
    2.反復(fù)誦讀,流暢背誦,感知次詞的聲韻之美。
    3.學習鋪陳手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詞的有關(guān)知識。
    (1)詞的起源:詞產(chǎn)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廣為流傳,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詞即歌詞,指可以和樂歌唱得詩體,即詞是詩的一種。
    詞有很多別稱,如“長短句”“詩余”“曲子詞”“曲詞”“歌詞”等。
    (2)關(guān)于詞牌和標題:此的標題是次的內(nèi)容的集中體現(xiàn),它概括次的主要內(nèi)容;詞牌是一首詞詞調(diào)的名稱。
    (3)詞的分類。
    按段的多少可分為單調(diào)、雙調(diào)、三疊、四疊等(詞的段落叫“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蘇軾、辛棄疾等;婉約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周邦彥、姜夔等)。
    二.導入。
    宋真宗咸豐末年,柳永從家鄉(xiāng)前往京城開封應(yīng)試,途經(jīng)錢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與孫何是布衣之交,此時孫何正好任兩浙轉(zhuǎn)運使,柳永想拜訪他,但當時官府之家門禁極嚴,柳永一個平民是很難到孫何家去拜訪的,柳永就寫下了這首詞,并使其在青樓被廣泛歌唱以使孫何知道,第二天孫何就親自前往見面。
    三.作者簡介。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排行第七,景v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三變”“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且是長調(diào)(慢詞)的倡導者,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
    柳永: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依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四.朗讀本詩。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學生自由朗讀。
    五.試著背誦。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學生試著背誦。
    二.學生齊讀。
    三.解題。
    望海潮,詞牌名,柳永開創(chuàng)的。
    四.具體分析詞。
    (一)上片:描寫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東南形勝”,是從地理條件、自然條件著筆寫的。杭州地處東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風景很優(yōu)美,故曰:“形勝”。“三吳都會”,是從社會條件著筆寫的。它是三吳地區(qū)的重要都市,那里人眾薈萃,財貨聚集,故曰:“都會”?!板X塘自古繁華”,這一句是對前兩句的總結(jié),因為杭州具有這些特殊條件,所以“自古繁華”。下面就對“形勝”、“都會”和“自古繁華”進行鋪敘。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是對“三吳都會”的展開描寫?!霸茦淅@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是對“東南形勝”的展開描寫。這里選擇了錢塘江岸和江潮兩種景物來寫?!笆辛兄榄^,戶盈羅綺,競豪奢”是對“錢塘自古繁華”的展開描寫。描寫了兩個方面:一是商業(yè)貿(mào)易情況--“市列珠璣”,只用市場上的珍寶,代表了商業(yè)的豐富、商業(yè)的繁榮;二是衣著情況--“戶盈羅綺”,家家披羅著錦?!案偤郎荨?,又總括杭州的種種繁華景象。
    (二)下片:寫杭州人民和平安靜的生活景象。
    “重湖疊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寫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這既是進一步描寫“東南形勝”,同時又是杭州人游樂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蘇軾說:“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s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寫了山河水量個方面。“重湖”,寫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疊t”,寫湖岸,山峰重疊。西湖水碧山青,秀美異常,所以說“清嘉”?!叭锕鹱印闭諔?yīng)“疊t”二字,寫山中桂花?!笆锖苫ā闭諔?yīng)“重湖”寫水里荷花。紅花綠葉,蓮子清香,也是很能體現(xiàn)西湖特點的'景物。南宋楊萬里說:“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三秋”,從時間著眼;“十里”,從空間著眼。桂在秋季開花,蓮在夏季開花,寫出了西湖不同季節(jié)的美景。
    西湖不論任何季節(jié)、任何時間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來就寫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fù)蕖?,“羌管弄晴”寫的是白天人們悠揚的笛聲,“菱歌泛夜”寫的是人們晚上快樂歡快的歌聲,“嬉嬉釣叟蓮?fù)蕖睍r對前面兩句的總括,所以這一句寫的是杭州人民的游樂。“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寫的是杭州官員的游樂,分兩方面寫的,一是“乘醉聽蕭鼓”宴酣之樂,二是“吟賞煙”山水之樂?!爱惾請D將好景,歸去鳳池夸”是對官員的祝愿。
    五.藝術(shù)特色。
    本文是慢詞,所以在藝術(shù)手法上與小令有所不同。本詞重在用鋪敘的手法,例如“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前面一句是總說,這幾句是對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fù)蕖GT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
    六.背誦本詞。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十一
    學習目標:
    1、體會詞的音律美,感受詞的意境美。
    2、探究學習這首詞的藝術(shù)手法。
    學習方法:
    以學生為主,誦讀、討論、分析、感悟。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了解宋代杭州的繁華富饒,增強民族自豪感,
    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同學們?nèi)ミ^杭州嗎?(我也沒有去過.)我這里準備了兩幅杭州風景的圖片,大家欣賞一下。(展示課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樣的?我這里沒有圖片了,我給大家準備了一幅“文字圖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課件,板書課題、作者)。
    2、明確探究學習的目標。(展示課件)。
    3、介紹作者、背景,復(fù)習關(guān)于詞的知識,(展示課件)。
    二、誦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體會意境。
    1、初讀課本,掃除字音障礙,詞義、詞的活用,分小組進行,小組成員互相核查。
    2、再讀課文,體會詞的音韻美。(本詞押“a”韻)。(指導學生齊讀)。
    3、欣賞“文字圖畫”。(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能說出大體意思就要熱情鼓勵)。
    (1)哪些詞語最能概括體現(xiàn)出杭州的特征?
    形勝、繁華(板書)。
    (2)作者具體寫了哪些景物或場面表現(xiàn)這些特征?
    (同學找出具體景物和場面,并作簡要分析)景物場面。
    (3)這些景物給你什么印象?一個詞(字)概括(美)。
    景------美(板書)(有類似的詞語就可以)。
    (4)生活場面呢?
    民------樂官------愉(板書)。
    (5)一個詞概括“人間天堂”(板書)。
    (6)探討最后一句,幫助加深理解全詞感情,照應(yīng)投贈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驚嘆、贊美、羨慕的感情。(板書)。
    (7)帶著感情再次誦讀課文。
    小結(jié)文字圖畫:這些景物和場面,就是詩詞當中的意象,本詞借助意象所給人的美的情趣,所體現(xiàn)出來的歡樂愉快的情調(diào),就是本詞的意境。
    嗅覺們再來吟誦一遍這首詞,雖不一定“搖頭晃腦”,內(nèi)心一定要傾情投入,把詞所體現(xiàn)的情調(diào)讀出來,感受詞的意境美。(先自由讀,再找一個同學范讀)。
    4、同學們讀的已經(jīng)相當不錯了,換一種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學一組,在詞中找出一句你們最欣賞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用語言文字描繪出來,一人執(zhí)筆,合作完成。
    (1)、找同學讀。
    (2)、小組之間交流。
    (3)、貼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臺”上。
    5、學習探究藝術(shù)特色。
    作者為什么把這首詞寫得這么美?同學分析探討,在課文中找到依據(jù)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來寫。
    (2)先概括后具體,一句一景,從不同角度來寫,寫景有層次感。
    (3)運用了比喻、夸張、鋪排、點燃、動靜結(jié)合等手法。
    (4)用詞特別準確。
    作用:突出表現(xiàn)了杭州的繁榮、美麗、富饒。
    6、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贈之詞,多少有點夸大),應(yīng)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結(jié)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1、找出二個用詞準確的例句并分析。
    原文:
    江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fù)?。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譯文:
    東南形勢重要,湖山優(yōu)美的地方,三吳的都會,錢塘自古以來十分繁華。如煙的柳樹、彩繪的橋梁,擋風的簾子、翠綠的帳幕,房屋高高低低,約有十萬人家。高聳入云的大樹環(huán)繞著沙堤,怒濤卷起霜雪一樣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綿延無邊。市場上陳列著珠玉珍寶,家庭里充滿著綾羅綢緞,爭講奢華。
    《望海潮》對于我來說,是新課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詞單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頌城市繁華富庶的代表作。這首詞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屬于長調(diào)慢詞,難于理解的詞句較多,對于學生來講,鑒賞有一定難度。
    在講這節(jié)課之前,我做了精心的準備,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參考了很多老師的教學設(shè)計,但感覺這些資料教學內(nèi)容千篇一律,問題設(shè)置極為平常,不能調(diào)動學生興趣,探究的問題既沒有廣度也沒有深度,就開始自己設(shè)計起來。
    首先是導入,我從柳永入手,精要地講他名字的由來、作者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本詞的社會影響及本詞誕生的背景,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課件和當堂現(xiàn)場朗誦,更是讓這種學習氣氛更加濃郁。
    在講課期間,我還讓學生不斷讀課文,走進文本,小組合作探究。先從大局入手,宏觀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詞語概括杭州的富庶繁華,再結(jié)合我們的印象中的杭州,對之有一個總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內(nèi)容,做到了整體上的心中有數(shù)。
    在探究環(huán)節(jié),我設(shè)置了三個問題,一個是內(nèi)容上,作者從哪些方面寫杭州的美麗繁華富庶,選取了哪些意象,表達了什么情感;一個是語言上,分小組起立討論鑒賞其中的一句或幾句,散文化并說出手法、效果;一個是在寫景上,還是分小組起立探討鑒賞其寫景的方法。通過這三個探究題的設(shè)置,充分讓學生享受課堂,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膽的表達。小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時候也有的說了,學生更加自信了,思維能力也越來越強了。
    在探究環(huán)節(jié),我也引進了小組競爭機制。課前,把學生分好小組,每個小組都給自己組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如“北冥魚”、“懷瑾”等。我在課前就把這些小組的名字在黑板上寫好,到探究的時候,學生開始回答問題,回答對一個加2分,起初是幾個人舉手,到后來就變成搶答了,場面極為火爆,也讓講臺上的我和在場的老師感到震撼。原來,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這樣調(diào)動。
    整個探究環(huán)節(jié)用時近30分鐘,主要是學生的盡情表達和老師的適時點撥引導,既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觀積極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在這節(jié)課的后8分鐘,我做了一個知識遷移拓展,在給我自己班學生講課的時候,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每個學習小組完成一篇仿作,題目為《望海潮秦皇島》,高一2班侯雨奇同學的作品寫得最好,我就把它拿到這節(jié)課請大家賞析,一個16歲少年的作品,能寫出這么有內(nèi)容的詩詞實屬不易。全體19班學生對此進行了小組合作賞析,從內(nèi)容、手法到語言、結(jié)構(gòu),學生們賞析得很好,教學目標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縱觀這節(jié)課,我覺得自己上得比較成功有如下亮點:
    1、學生有效活動較多,小組合作得很有效率感,討論熱烈,回答問題積極踴躍。
    2、學生讀書,教師要求明確具體,極富氣勢。
    3、教學流程順暢,教師語言簡潔,教師的語言極富鼓勵性。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十二
    品味詩詞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體會詞中壯闊優(yōu)美的意境。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的豐富內(nèi)涵。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掌握互文,點染等藝術(shù)手法。
    45分鐘。
    1、導入。
    在上課前老師想問問大家,有那些同學去過杭州呀?沒去過的也沒關(guān)系,老師給大家放映幾張圖片讓大家感受一下杭州的美麗景象。這是現(xiàn)在的杭州景象,那么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呢?今天就讓我們通過柳永留給我們的一幅“文字畫”來看看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樣的一幅美景。
    2、師:請大家結(jié)合課文注釋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詞并且找出這首詞是圍繞哪兩個方面來寫的。
    生:“形勝”,“繁華”
    師:全篇緊扣“形勝”和“繁華”做文章,兩條線索有分有合,交叉進行。接下來就請大家跟著老師走進這首詞看看作者是怎樣具體來寫杭州的“形勝”與“繁華”的。
    師:首先我們來看這首詞的上闕,“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薄皷|南形勝”從地理條件寫的,杭州地處東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風景優(yōu)美,故曰“形勝”?!叭齾嵌紩?,是從歷史悠久著筆的。它是三吳地區(qū)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薈萃,財貨聚集,故曰“都會”?!板X塘自古繁華”,這一句是對前兩句的總結(jié),因為杭州具有這些特殊條件,所以“自古繁華”。開頭三句,以博大的氣勢籠罩全篇。接下來幾句,便從各個方面來描寫杭州的“形勝”和“繁華”。
    師:“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這一句寫出了杭州街巷河橋的美麗,居民住宅的雅致,及都市戶口的繁庶。這是對杭州“繁華”的描繪,接下來一句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對杭州的自然景色的進行描繪?!霸茦淅@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這里作者的視線由市內(nèi)轉(zhuǎn)到郊外,在這里請大家注意這兩個字——“繞”、“卷”字,自古以為人們評價這首詞時都認為這兩個字用的相當準確。一個“繞”字讓我們看到了錢塘江岸古樹成行,呈現(xiàn)出一種迤邐之態(tài),遠遠望去這些樹木與云天相接,更顯得美麗別致了。“霜雪”比喻浪花,在這里作者用了一個“卷”字既寫出了波濤洶涌、浪花飛濺的逼真情態(tài),也寫出浪濤力度與氣勢。“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弊髡咦プ 爸榄^”“羅綺”兩個細節(jié),便把市場的繁榮、市民的富裕反映出來。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寫杭州富民比夸爭富,反映了杭州這個都市繁華和奢侈。
    板書:繞、卷。
    師:這首詞的上闕分別從城市規(guī)模、自然景觀、市井面貌這些角度對杭州這個地方進行了描繪,展示了自然風光圖和都市繁華圖,讓讀者從宏觀上對杭州美景有了初步領(lǐng)略。接下來我們繼續(xù)學習這首詞的下闋,看看這位大詞人是怎樣運用他的生花妙筆來進行描繪的'。生誦讀文本。
    生:西湖。
    師:那作者筆下的西湖是怎樣一幅美景?
    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BR>    師:“三秋桂子”照應(yīng)“疊巘”二字,寫山中桂花?!笆锖苫ā闭諔?yīng)“重湖”,寫水里荷花?!叭?、十里”,分別從時間和空間著眼。桂在秋季開花,蓮在夏季開花,寫出了西湖不同季節(jié)的美景。(ppt展示圖片)。
    師:西湖如此之美,那我們來看看,在這樣的美景中都生活著什么人呀?
    師,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BR>    師:是不是說就是白天吹著優(yōu)雅的笛聲,晚上唱著采菱歌呢?
    生:不是。
    師:那是什么呀?
    生:是白天晚上都有低聲和歌聲。
    師:詞人為什么這樣寫?
    生:互文手法。
    師:非常好,這就是互文手法,我們來看看互文的定義。(ppt展示: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yīng),互相闡發(fā),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師:互文呢有十來種分類,而我們主要學習的就是單句互文和對句互文兩種。復(fù)習回顧了互文的定義呢,現(xiàn)在我們就再來回顧一下我們在以前的學習中遇到過的互文實例。
    師:單句互文就是在一個句子中的互文。
    所謂單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交錯滲透、補充。例如:(ppt展示實例)。
    注:師生互動討論,最后教師總結(jié)明確如下:
    (1)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
    我們應(yīng)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如將此句作:“煙霧籠罩著寒水,月光籠罩著沙”理解,那就大錯而特錯了,怎么也講不通意思。
    (2)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王昌齡《出塞》)。
    從字面上看,“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是“秦時明月照耀漢時關(guān)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還是秦時的月亮,邊關(guān)還是漢朝的邊關(guān)”,而應(yīng)解釋為: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邊關(guān)。句中的“秦”、“漢”、“關(guān)”、“月”四個字是交錯使用的。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關(guān)塞”。即“明月依舊,關(guān)塞依舊,卻物是人非”。更讓人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和悲愴。
    師:我們再來看對句互文。
    對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補)。
    對句互文就是對(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詞,出(上)句里含有對(下)句將要出現(xiàn)的詞,對句出句的意義相互補充說明。例如現(xiàn)行教材里的:(ppt展示過程同上)。
    (1)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辭》又作《木蘭詩》)。
    這也是一個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衣裳?!边@一句寫出了木蘭從軍十二年后凱旋時看到舊物的那種久違重見時的喜悅與激動。
    (2)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辭》又作《木蘭詩》)。
    這兩句亦為互文,當窗亮敞,對鏡顧影是理云鬢,帖花黃的共同條件,意指“當窗、對鏡理云鬢帖花黃”。
    (3)“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辭》又作《木蘭詩》)。
    按字面的解釋是“將軍經(jīng)歷千百次的戰(zhàn)斗戰(zhàn)死沙場,壯士從軍十年凱旋歸來?!边@就不能不使人產(chǎn)生疑惑,為什么死去的都是將軍,而歸來的都是壯士呢?事實上,“將軍”和“壯士”,“百戰(zhàn)死”和“十年歸”是互相滲透,互相說明,在意義上是合指兼顧的。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將士們從軍十年,經(jīng)過千百次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敝挥羞@樣理解詩句才顯合理。
    生:釣叟蓮?fù)?,他們的生活情態(tài)是“嬉嬉”
    師:很好,“嬉嬉”二字將他們的歡樂神態(tài),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繪,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國泰民安的游樂畫卷。可以看出他們生活安逸,自得其樂呀。
    我們再看下一句,看看又寫了什么人,他們又是怎樣的生活情態(tài)?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BR>    漢樂府《陌上桑》說:“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后世文學因此用“千騎”來代指一個地方長官的隨從規(guī)格。這里的“千騎擁高牙”呢,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其主角是杭州的地方官孫何。
    生:孫何一樣的達官顯貴,情態(tài)是: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沉醉于這一切美好之中。
    師:我們看到了兩類人了,生活如此安樂美好,那見證這一切的又是誰呢?
    生:詞人。
    生:羨慕,贊美。
    師:好,現(xiàn)在我們來小結(jié)一下詞的下闕。
    詞人一共寫了三種人并描繪了他們的生活情態(tài),作者這樣寫有何深層目的?
    生:這是一首以拜謁為目的創(chuàng)作的詞,這樣寫突出社會安定祥和。
    板書:自得其樂、沉醉、欣羨。
    師:那我們再看最后兩句“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边@句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是為了表明他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住旨。
    生:自然風光圖,都市繁華圖,民生安樂圖。
    師:那大家說這些圖美吧。作者為什么把這首詞寫得這么美,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他的“點染”藝術(shù)手法的運用。那什么是點染呢?(ppt展示:點染是傳統(tǒng)國畫中的技法名稱,中鋒點景物,側(cè)峰層層渲染,才有立體感。移動到詩歌上,“點”是正面點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體細致的描繪鋪寫,從而使詩歌的形象更為豐富,意味更為濃郁,而不至于使詩歌過于單調(diào)、枯瘦。)。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點染在我們學過的古詩詞總是怎樣運用的?(ppt展示并明確)。
    《長亭送別》。
    碧云天。
    黃花地。
    西風緊染。
    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
    總是離人淚。
    師:看完了實例,我們來看看點染在本詞中的運用。
    詞總起一筆點出:形勝與繁華,又在接下來的描寫中以三副圖景染之,所以呀,我們看《望海潮》中點染的運用如下:
    點染。
    東南形勝自然風光之美。
    三吳都會民生安樂之美。
    錢塘自古繁華都市繁華之美。
    師:好了,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請大家下去預(yù)習下一首詞《雨霖鈴》仔細品味一下我們這位大詞人的不同風格,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討論。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十三
    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云,如煙似霧,彌蒙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云的紅娘,牽于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奪主,又有萬般嬌態(tài)。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這似明眸的圓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實為不妥,諺語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說。云生月隱,神秘、迷離。此中秋圓月雖不及西子之善睞明眸,卻獨具情調(diào)。
    我愿隨月在云中漫步,聽她講古老的傳說;也愿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柔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才是真實的接觸,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愿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臺或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
    我曾讀過唐人曹松的《中秋對月》中“直到天頭無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詩句,也曾看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對,還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些難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詩抒發(fā)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發(fā)對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發(fā)哀愁。他們均寫月,寫月的無私公平普照大地,寫月的淡淡月光給人的安慰,縱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圓月。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恬靜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圓月,多少詩人睹物生情,寫下傳世之作;又有多少離別之人的惆悵。而我卻沒有這樣的哀愁,我記起臺灣的地震,它牽動著我也牽動著億萬炎黃赤子的心,一片片溫暖跨海傳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為此感人之舉默默流淚。她,繁忙的信差,祖國人民的安慰由她傳達。那么,原來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征中,更應(yīng)添上一筆關(guān)愛和幫助,使無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這月光雖不及太陽熾熱的光芒,但卻更能喚起聯(lián)想——在困難之時,定有人伸出無私的手,給你幫助和溫暖。這聯(lián)想不是對世俗的乞求,而是我們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類年輕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納百川,這中秋圓月仿佛是平靜的大海吸收這每個人的思索,在她的溫柔恬靜中,思索的波濤也在緩緩地釋放,化成云霧環(huán)繞其周。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這意境蕩滌我陳舊的思想,沖刷掉世間的不平?;蛟S你對這圓月還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請開啟你思維的閘門,暢想明天,暢想屬于自己的“心月”吧。
    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云,如煙似霧,彌蒙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云的紅娘,牽于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奪主,又有萬般嬌態(tài)。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這似明眸的圓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實為不妥,諺語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說。云生月隱,神秘、迷離。此中秋圓月雖不及西子之善睞明眸,卻獨具情調(diào)。
    我愿隨月在云中漫步,聽她講古老的傳說;也愿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柔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才是真實的接觸,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愿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臺或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
    我曾讀過唐人曹松的《中秋對月》中“直到天頭無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詩句,也曾看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對,還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些難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詩抒發(fā)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發(fā)對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發(fā)哀愁。他們均寫月,寫月的無私公平普照大地,寫月的淡淡月光給人的安慰,縱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圓月。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恬靜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圓月,多少詩人睹物生情,寫下傳世之作;又有多少離別之人的惆悵。而我卻沒有這樣的哀愁,我記起臺灣的地震,它牽動著我也牽動著億萬炎黃赤子的心,一片片溫暖跨海傳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為此感人之舉默默流淚。她,繁忙的信差,祖國人民的安慰由她傳達。那么,原來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征中,更應(yīng)添上一筆關(guān)愛和幫助,使無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這月光雖不及太陽熾熱的光芒,但卻更能喚起聯(lián)想——在困難之時,定有人伸出無私的手,給你幫助和溫暖。這聯(lián)想不是對世俗的乞求,而是我們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類年輕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納百川,這中秋圓月仿佛是平靜的大海吸收這每個人的思索,在她的溫柔恬靜中,思索的波濤也在緩緩地釋放,化成云霧環(huán)繞其周。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這意境蕩滌我陳舊的思想,沖刷掉世間的不平?;蛟S你對這圓月還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請開啟你思維的閘門,暢想明天,暢想屬于自己的“心月”吧。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十四
    江南勝景自古叫人魂牽夢繞,素有天堂美譽的杭州更有天賜美景。八月錢塘,西湖秀色,杭州的美景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學過哪些描寫杭州或者西湖美景的詩詞?有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柳永的《望海潮》,感受一下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脫俗的美。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1、作者簡介。
    先由學生介紹,然后教師出示課件補充: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為人放蕩不羈,但才情卓異。最后,他在飽受世態(tài)炎涼、“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其詞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代表人物,有《樂章集》。
    2、寫作背景。
    先由學生介紹,然后教師出示課件補充: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從家鄉(xiāng)前往京城開封應(yīng)試,途經(jīng)錢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與孫何是布衣之交,此時孫何正好任兩浙轉(zhuǎn)運使,柳永想拜訪他,但當時官府之家門禁極嚴,柳永一個平民是很難到孫何家去拜訪的,柳永就寫下了這首詞,并使其在青樓廣泛歌唱以使孫何知道,第二天孫何就親自前往見面。
    三、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這首詞,思考這首詞上片寫了什么?下片寫了什么?
    上片: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
    下片:杭州人民和平寧靜的生活景象。
    2、由此可以看出杭州是一個怎樣的城市?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生活和平,富足安樂,景色優(yōu)美,安定和諧,國泰民安,官民同樂等。
    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杭州風物的驚嘆、贊美與艷羨之情。
    四、具體探究。
    1、作者在詞中給我們描繪了哪些圖景?請為這幾幅圖景命名。學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組討論。
    明確:自然風光圖都市繁華圖民生安樂圖。
    2、找出你喜歡的詞句并進行賞析。(進行方法指導:引導學生從意象、煉字、手法、意境等方面進行賞析)。
    示例: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描繪畫面:郁郁蔥蔥的樹木環(huán)繞著整個江堤,洶涌的江濤發(fā)怒似的奔騰而來,激起如霜如雪的巨浪,壯闊的錢塘江像一道天然的壕溝阻擋著北方敵人的進犯。
    賞析意象、字詞:該句意象鮮明,“云樹”以云來修飾樹,既表現(xiàn)了樹的濃密又與前文“煙柳”呼應(yīng),增添了一份清新朦朧之美。一“繞”字表現(xiàn)了綠樹成行,長堤迤邐的情態(tài)。“怒濤”中波濤懷怒意奔涌而來表現(xiàn)其澎湃洶涌之態(tài),一“卷”字,極富形象性和動感,再現(xiàn)了錢塘江白浪滔天、浪花飛濺的景象。
    分析手法:“霜雪”以比喻的手法表現(xiàn)了波濤的顏色和寒冷。
    概括意境:“天塹”暗指錢塘江,以“無涯”表現(xiàn)其雄偉壯闊,使詞的意境變得雄渾壯闊。
    五、拓展延伸。
    相傳,金主完顏亮讀到柳永的《望海潮》一詞,對其中關(guān)于杭州盛景的描繪大為贊嘆,遂即作出南下攻宋的決定。并在出兵前賦詩言志,極具慷慨豪邁:“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課件出示:你認為本詞描寫的哪幅畫面激起了金主完顏亮對南宋的覬覦之心,請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六、課堂小結(jié)。
    這首詞上闋極力贊美杭州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下闋極力描寫西湖美景以及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生活景象,歌頌了杭州山水的美麗風光和人民安定歡樂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結(jié)束五代分裂割據(jù)局面以后,所顯現(xiàn)的繁榮太平景象,借以歌頌此地的地方長官治郡有方,政績卓著。
    七、布置作業(yè)。
    請課下閱讀白居易的《憶江南》,對比賞析與本詞在寫景方面的異同。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十五
    一、導入:
    我國詩壇有兩大巨星,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們是“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他們二人有著深厚的情誼,但詩作風格卻截然不同,李白是浪漫派的代表,杜甫是現(xiàn)實派的代表。若將這二人的詩作風格做個比喻的話:李白如同開了一輛小轎車,這小轎車上只載著瀟灑浪漫的自己。而杜甫呢,他如同開了一輛大卡車,這車上載著國家、載著人民。
    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兩首詩的學習來認識這位詩壇巨星——“詩圣”杜甫。
    二、走進詩文《望岳》。
    看到詩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的共同之處:都有“望”。一首在望:“岳”,一首在望:“春”。
    首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試著讀出“杜甫望到了一座怎樣的泰山”?生齊讀詩文:力爭讀出杜甫所望泰山的特點。生范讀詩文:讀出泰山的特點。
    生分層感情讀:首聯(lián)男生讀,頷聯(lián)女生讀,頸聯(lián)尾聯(lián)全班齊讀。
    師1問:讀得如此動情,相信大家定能讀出此時的杜甫望到一座怎樣的泰山。請大家在小組內(nèi)商討后做以。
    總結(jié)。
    生回答,師板書。高大雄偉。
    神奇秀麗。
    令人激動。
    積極樂觀。
    師3問:杜甫只是想登上泰山之巔嗎?(適時引導:本詩創(chuàng)作于唐朝最為鼎盛的“開元盛世”時期,此時的唐朝就如這泰山一般“高大雄偉”。)24歲年輕的杜甫他想:為國效力,在這樣的盛世建立功業(yè)!
    三、
    拓展延伸《春望》。
    《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這兩首詩表現(xiàn)詩人的心境一樣嗎?生自由誦讀詩文,感受此時杜甫的心境。生齊讀詩文,讀出杜甫當時的心境。生范讀詩文:余生想象,如果你就是杜甫,此刻站在國都長安城的曲江池畔,你看到了??(齊讀詩文)。
    淪陷。
    感傷。
    凄涼(此處著重引導生抓字眼分析景物特點及想象畫面)。
    憂民。
    思家。
    這憂思背后,我們不難看到杜甫眼中的“凄涼”,更能看到杜甫心中定在望:望妻兒、望家園、望和平、望安定、望幸福、望國與家能擁有真正絢爛的春天!
    希望大家能在這樣絢爛的春天,登上屬于自己的人生之巔!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十六
    本單元是學習宋詞,所選四位此人都是宋詞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大家,因此不能僅停留在對一詞一作的賞析,要看到作家的特點和貢獻。但考慮到學情本身,及高考要求,需要老師給出明確的鑒賞方向,循序漸進,讓學生有的放矢,學有所得,既能滿足考試需求,又能真正提高鑒賞水平,完成課標要求——詩詞類文學作品的教學應(yīng)重視評價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知識與能力:了解有關(guān)宋詞的常識和詞人柳永的有關(guān)成就貢獻,分析意象與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現(xiàn)手法。
    過程與方法:在誦讀中品味語言;通過合作探究完成對藝術(shù)手法的分析和鑒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希望激起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熱愛及對美好生活的珍惜。
    指導朗讀,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內(nèi)容和情感,并對藝術(shù)手法進行賞析。
    鑒賞其中的藝術(shù)手法。
    :鑒賞藝術(shù)技巧。
    1課時。
    提前預(yù)習、背誦。
    一、導入:在同學們到過的城市中,你認為哪個城市的風物最讓你贊嘆?能給我們描述一下嗎?(學生自愿發(fā)言)對于展現(xiàn)描寫都市風貌的美,宋代詞人柳永的《望海潮》可謂是最佳典范,傳說此作品竟引起金兵南下侵占的欲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看他是如何描寫杭州之美的。
    二、首先請閱讀單元說明,明確單元目標。然后簡介宋詞的有關(guān)常識及作家柳永。并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用課件展示)。
    三、朗讀《望海潮》,因聲求氣。
    1、首先提問背誦,以此檢查課前預(yù)習情況。(因為熟讀成誦是鑒賞的基礎(chǔ))。
    2、老師示范朗讀,注意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有意識給同學們校音。
    3、全體齊讀,振奮精神,便于進入情境。為鑒賞做準備。
    四、疏通文意:找兩名同學用最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上闕和下闕,最后用課件展示,意在引起對比,引導學生要提高表達能力。
    五、分析意象意境:(作為鑒賞的切入點)。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三分鐘,同時找出詞中出現(xiàn)的意象(同學們合作研討,自己去黑板板書)。
    2、老師課件提示:指導分析意象和意境:
    上片: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十萬人家云樹堤沙怒濤。
    天塹珠璣羅綺————杭州(美麗、富庶繁華)。
    下片:重湖疊巘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釣叟蓮?fù)蕖?BR>    千騎高牙————西湖(美麗、祥和、游人不斷)。
    六、整體把握內(nèi)容與情感:(落實教學重點)。
    研討課后第一題:(前后桌四人為一組,研討組織一份共同的答案,五分鐘后回答)。
    提示: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從地理位置說是東南重鎮(zhèn);從歷史傳統(tǒng)上看是三吳都會;自然景觀方面有錢塘,有西湖,有壯麗,有秀美;從市井面貌上看,建筑設(shè)施美觀,人口密集;百姓生活方面呈現(xiàn)出安居樂業(yè)的祥和局面。
    從全詞看,作者全面,細致地描繪了杭州的繁華與美麗,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杭州風物的驚嘆、贊美與艷羨之情。
    七、分析藝術(shù)技巧:(突破難點)。
    提示:這是結(jié)構(gòu)方面的藝術(shù)技巧,用這三句總領(lǐng)全詞,概括介紹杭州情況。下面的內(nèi)容都是針對這方面來鋪敘的。(提示同學們:)善于鋪敘,首尾完整,這也是柳永詞作常用的技巧。
    探究問題2、針對景物方面的描寫,你能看出哪些藝術(shù)技巧,或者表現(xiàn)手法?
    提示:整體看1鋪陳描寫,時空全方位寫出杭州的美麗與繁華。(大力創(chuàng)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于詞)。
    2點面結(jié)合,既有對杭州全貌的描寫,如“參差十萬人家”“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竟豪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也有局部細致的刻畫,如“煙柳畫橋”“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嬉嬉釣叟蓮?fù)蕖薄扒T擁高牙”等典型事物人物的展現(xiàn)。
    3大量運用數(shù)詞,(十萬三秋十里千騎)。
    4融情入境,作者把對杭州的喜愛完全融入到了對景物的刻畫中。
    5動靜結(jié)合,視聽結(jié)合(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珠璣羅綺羌管菱歌嬉嬉釣叟蓮?fù)蓿?BR>    局部看:比喻(怒濤霜雪)夸張(十里荷花千騎)。
    八、深化成果,展示評價:
    1、請同學們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讀。(同學們結(jié)合剛才鑒賞提示,自由發(fā)言。老師用課件展示示例)。
    2、看前人如何評柳詞(課件展示)。
    九、課堂小結(jié),整體評價:
    迷醉于柳永筆下的杭州,不禁心向往之。然而同學們認為柳永的描寫完全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嗎?(同學們回答)不盡然,作者這樣寫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稱贊當?shù)亻L官孫何,這是柳永的一首投贈之作。不過客觀評價,這首詞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承平氣象,形容曲盡,為拓寬宋詞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天地作出了貢獻。最后讓我們再一次大聲齊讀全詞,來感受一位婉約作家的豪放之氣。
    十、作業(yè)布置:鞏固背誦全詞,預(yù)習并背誦下一首《雨霖鈴》。
    意象藝術(shù)手法。
    形勝。
    杭州都會如何表現(xiàn)——。
    繁華。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十七
    品味詩詞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體會詞中壯闊優(yōu)美的意境。
    把握詩歌的豐富內(nèi)涵。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掌握互文,點染等藝術(shù)手法。
    45分鐘。
    1、導入。
    在上課前老師想問問大家,有那些同學去過杭州呀?沒去過的也沒關(guān)系,老師給大家放映幾張圖片讓大家感受一下杭州的美麗景象。這是現(xiàn)在的杭州景象,那么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呢?今天就讓我們通過柳永留給我們的一幅“文字畫”來看看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樣的一幅美景。
    2、師:請大家結(jié)合課文注釋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詞并且找出這首詞是圍繞哪兩個方面來寫的。
    生:“形勝”,“繁華”
    師:全篇緊扣“形勝”和“繁華”做文章,兩條線索有分有合,交叉進行。接下來就請大家跟著老師走進這首詞看看作者是怎樣具體來寫杭州的“形勝”與“繁華”的。
    師:首先我們來看這首詞的上闕,“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東南形勝”從地理條件寫的,杭州地處東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風景優(yōu)美,故曰“形勝”?!叭齾嵌紩?,是從歷史悠久著筆的。它是三吳地區(qū)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薈萃,財貨聚集,故曰“都會”?!板X塘自古繁華”,這一句是對前兩句的總結(jié),因為杭州具有這些特殊條件,所以“自古繁華”。開頭三句,以博大的氣勢籠罩全篇。接下來幾句,便從各個方面來描寫杭州的“形勝”和“繁華”。
    師:“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這一句寫出了杭州街巷河橋的美麗,居民住宅的雅致,及都市戶口的繁庶。這是對杭州“繁華”的描繪,接下來一句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對杭州的自然景色的進行描繪?!霸茦淅@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這里作者的視線由市內(nèi)轉(zhuǎn)到郊外,在這里請大家注意這兩個字——“繞”、“卷”字,自古以為人們評價這首詞時都認為這兩個字用的相當準確。一個“繞”字讓我們看到了錢塘江岸古樹成行,呈現(xiàn)出一種迤邐之態(tài),遠遠望去這些樹木與云天相接,更顯得美麗別致了?!八北扔骼嘶?,在這里作者用了一個“卷”字既寫出了波濤洶涌、浪花飛濺的逼真情態(tài),也寫出浪濤力度與氣勢?!笆辛兄榄^,戶盈羅綺,競豪奢?!弊髡咦プ 爸榄^”“羅綺”兩個細節(jié),便把市場的繁榮、市民的富裕反映出來。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寫杭州富民比夸爭富,反映了杭州這個都市繁華和奢侈。
    板書:繞、卷。
    師:這首詞的上闕分別從城市規(guī)模、自然景觀、市井面貌這些角度對杭州這個地方進行了描繪,展示了自然風光圖和都市繁華圖,讓讀者從宏觀上對杭州美景有了初步領(lǐng)略。接下來我們繼續(xù)學習這首詞的下闋,看看這位大詞人是怎樣運用他的生花妙筆來進行描繪的。生誦讀文本。
    生:西湖。
    師:那作者筆下的西湖是怎樣一幅美景?
    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師:“三秋桂子”照應(yīng)“疊巘”二字,寫山中桂花?!笆锖苫ā闭諔?yīng)“重湖”,寫水里荷花?!叭?、十里”,分別從時間和空間著眼。桂在秋季開花,蓮在夏季開花,寫出了西湖不同季節(jié)的美景。(ppt展示圖片)。
    師:西湖如此之美,那我們來看看,在這樣的美景中都生活著什么人呀?
    師,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BR>    師:是不是說就是白天吹著優(yōu)雅的笛聲,晚上唱著采菱歌呢?
    生:不是。
    師:那是什么呀?
    生:是白天晚上都有低聲和歌聲。
    師:詞人為什么這樣寫?
    生:互文手法。
    師:非常好,這就是互文手法,我們來看看互文的定義。(ppt展示: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本唧w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yīng),互相闡發(fā),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師:互文呢有十來種分類,而我們主要學習的就是單句互文和對句互文兩種。復(fù)習回顧了互文的定義呢,現(xiàn)在我們就再來回顧一下我們在以前的學習中遇到過的互文實例。
    師:單句互文就是在一個句子中的互文。
    所謂單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交錯滲透、補充。例如:(ppt展示實例)。
    注:師生互動討論,最后教師總結(jié)明確如下:
    (1)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
    我們應(yīng)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如將此句作:“煙霧籠罩著寒水,月光籠罩著沙”理解,那就大錯而特錯了,怎么也講不通意思。
    (2)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王昌齡《出塞》)。
    從字面上看,“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是“秦時明月照耀漢時關(guān)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還是秦時的月亮,邊關(guān)還是漢朝的邊關(guān)”,而應(yīng)解釋為: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邊關(guān)。句中的“秦”、“漢”、“關(guān)”、“月”四個字是交錯使用的。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關(guān)塞”。即“明月依舊,關(guān)塞依舊,卻物是人非”。更讓人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和悲愴。
    師:我們再來看對句互文。
    對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補)。
    對句互文就是對(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詞,出(上)句里含有對(下)句將要出現(xiàn)的詞,對句出句的意義相互補充說明。例如現(xiàn)行教材里的:(ppt展示過程同上)。
    (1)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辭》又作《木蘭詩》)。
    這也是一個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衣裳。”這一句寫出了木蘭從軍十二年后凱旋時看到舊物的那種久違重見時的喜悅與激動。
    (2)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辭》又作《木蘭詩》)。
    這兩句亦為互文,當窗亮敞,對鏡顧影是理云鬢,帖花黃的共同條件,意指“當窗、對鏡理云鬢帖花黃”。
    (3)“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辭》又作《木蘭詩》)。
    按字面的解釋是“將軍經(jīng)歷千百次的戰(zhàn)斗戰(zhàn)死沙場,壯士從軍十年凱旋歸來。”這就不能不使人產(chǎn)生疑惑,為什么死去的都是將軍,而歸來的都是壯士呢?事實上,“將軍”和“壯士”,“百戰(zhàn)死”和“十年歸”是互相滲透,互相說明,在意義上是合指兼顧的。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將士們從軍十年,經(jīng)過千百次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敝挥羞@樣理解詩句才顯合理。
    生:釣叟蓮?fù)?,他們的生活情態(tài)是“嬉嬉”
    師:很好,“嬉嬉”二字將他們的歡樂神態(tài),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繪,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國泰民安的游樂畫卷??梢钥闯鏊麄兩畎惨?,自得其樂呀。
    我們再看下一句,看看又寫了什么人,他們又是怎樣的生活情態(tài)?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BR>    漢樂府《陌上桑》說:“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后世文學因此用“千騎”來代指一個地方長官的隨從規(guī)格。這里的“千騎擁高牙”呢,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其主角是杭州的地方官孫何。
    生:孫何一樣的達官顯貴,情態(tài)是: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沉醉于這一切美好之中。
    師:我們看到了兩類人了,生活如此安樂美好,那見證這一切的又是誰呢?
    生:詞人。
    生:羨慕,贊美。
    師:好,現(xiàn)在我們來小結(jié)一下詞的下闕。
    詞人一共寫了三種人并描繪了他們的生活情態(tài),作者這樣寫有何深層目的?
    生:這是一首以拜謁為目的創(chuàng)作的詞,這樣寫突出社會安定祥和。
    板書:自得其樂、沉醉、欣羨。
    師:那我們再看最后兩句“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边@句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是為了表明他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住旨。
    生:自然風光圖,都市繁華圖,民生安樂圖。
    師:那大家說這些圖美吧。作者為什么把這首詞寫得這么美,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他的“點染”藝術(shù)手法的運用。那什么是點染呢?(ppt展示:點染是傳統(tǒng)國畫中的技法名稱,中鋒點景物,側(cè)峰層層渲染,才有立體感.移動到詩歌上,“點”是正面點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體細致的描繪鋪寫,從而使詩歌的形象更為豐富,意味更為濃郁,而不至于使詩歌過于單調(diào)、枯瘦。)。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點染在我們學過的古詩詞總是怎樣運用的?(ppt展示并明確)。
    (1)。
    《長亭送別》。
    碧云天。
    黃花地。
    西風緊染。
    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
    總是離人淚。點。
    師:看完了實例,我們來看看點染在本詞中的運用。
    詞總起一筆點出:形勝與繁華,又在接下來的描寫中以三副圖景染之,所以呀,我們看《望海潮》中點染的運用如下:
    點染。
    東南形勝自然風光之美。
    三吳都會民生安樂之美。
    錢塘自古繁華都市繁華之美。
    師:好了,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請大家下去預(yù)習下一首詞《雨霖鈴》仔細品味一下我們這位大詞人的不同風格,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討論。
    郭曉陽。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十八
    《望海潮》這首詞從寫作目的上來看,格調(diào)并不高,有吹噓政績,粉飾升平之嫌。但它是宋詞中較早的全面描繪都市生活的作品。同時它一反柳永慣常的風格,以大開大闔,波瀾起伏的筆法,濃墨重彩地展現(xiàn)了杭州繁榮、壯麗的景象,可謂“承平氣象,形容曲盡”,是柳永的一首傳世佳作。
    教學目標。
    1、誦讀全詞,疏通詞意。
    2、把握意象的特點,揣摩其組合方式,體會獨特的意境。(重點)。
    3、思辨閱讀,體味本詞風格。(難點)。
    學習過程。
    導入。
    創(chuàng)作背景故事導入。
    《望海潮》這首詞是柳永年輕時的作品,他一直不得志,便到處飄泊,尋找晉升的途徑,希望得到他人的引薦。據(jù)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所載,柳永從家鄉(xiāng)前往開封應(yīng)試,途經(jīng)杭州,得知朋友孫何正任兩浙轉(zhuǎn)運使,但因身份懸殊,他一介布衣,無法見到。于是柳永寫了《望海潮》這首詞,請當?shù)刂母枧趯O何宴會上唱。后這位歌女在孫何的宴會上反復(fù)唱這首詞,孫何被吸引問這首詞的作者,歌女便說你的老朋友柳三變所作。孫何請柳永吃了一頓飯,就把他打發(fā)走了,并沒怎么提拔他。由此看來,這首詞是一首干謁(投贈)詞,目的是請求對方為自己舉薦。
    感知。
    一、整體感知,疏通詞意。
    1、解題。
    明確:“望海潮”詞調(diào)始見于《樂章集》,這一詞牌名是柳永創(chuàng)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觀潮勝地。
    2、初讀,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fù)?。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3、再讀,結(jié)合注釋通詞意。
    要求用散文化語言描繪全詞意思。
    明確:杭州,自然環(huán)境之優(yōu)美、城市經(jīng)濟之繁榮、黎民百姓之安居樂業(yè)?!靶蝿佟敝傅乩硇蝿葜匾?、交通便利、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胺比A”是指人口眾多,商鋪林立,羅綺珠璣盡顯奢靡。.
    上闕寫城市規(guī)模、自然景觀和市井風貌;下闕寫西湖山水風物之美,人文風貌之佳。
    品意境。
    二、品讀鑒賞,小組合學。
    ppt展示:
    意境中既包含著詩人筆下描繪出的不同景物組成的具體圖景或環(huán)境氛圍,也包含著詩人寄托在這圖景或氛圍中的思想與情感。意境可以看成是由多個意象連綴而成的完整畫面。將不同意象進行組合搭配,構(gòu)成渾然統(tǒng)一的意境,從而表達具體的思想情感。
    我是鑒賞者,小組合學交流:
    全詞中你最喜歡那幾句,闡述喜歡的理由并推薦給同學。
    要求:
    賞析你喜歡的句子中選取了哪些典型意象?這些意象有何特點?共同營造了怎樣的意境?再有感情地誦讀。
    總結(jié):柳永在《望海潮》中,有意選取了多個表現(xiàn)繁華富庶的意象相互連綴,共同營造了“東南形勝”“自古繁華”的杭州美景。全詞開篇先以“形勝”“繁華”兩詞奠定全詞意境基調(diào),并點出杭州“三吳都會”的重要地理意義。
    上闕從多個角度鋪敘杭州的城市風光與自然風景:首先,作者著眼于市容,描寫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等細微景物,突出江南水鄉(xiāng)的秀美雅致,又以“參差十萬人家”的全景,呈現(xiàn)出杭州城人口眾多、鱗次櫛比的繁榮景象;其次,“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一大句從城內(nèi)轉(zhuǎn)向郊外,借蜿蜒的堤岸、如云的堤樹,以及寬闊的江面、翻涌澎湃的錢塘江潮,描繪杭州美麗雄奇的自然風光;最后,視角再轉(zhuǎn)回鬧市,描繪杭州街市上琳瑯滿目的珠璣羅綺以及競相奢華的市民風氣,體現(xiàn)出都市富庶的生活風貌。
    下闕,柳永將描繪重點轉(zhuǎn)向西湖風光,同樣是包舉自然景觀和人事風情:重湖、疊巘寫西湖周邊山水相依、重疊錯落的整體風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寫秋季和夏季,展現(xiàn)出不同季節(jié)的西湖美景;“羌管弄晴”直至“吟賞煙霞”,則從官、民兩個角度寫杭州人的游樂生活,不論吹笛的漁人、采菱的少女,還是儀仗出巡、飲酒作樂的達官貴人,都能盡享西湖美票、自得其樂。詞的最后一句收束全篇,為整個鋪排做了總結(jié)??梢钥闯?柳永此詞所取意象,或為城市風情,或為郊外景物,或為樂庶生活,從多個角度濃墨重彩地描繪杭州繁榮、壯麗的景色。
    析手法。
    三、品析技法。
    ppt展示:
    點染,是國畫用語,指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描繪出一幅富有層次、和諧統(tǒng)一的圖畫。借到古典詩詞中來,“點”即抽象的評點或總說,“染”即具體描寫或分說,二者緊密相連,表現(xiàn)作者的情志。
    1、試分析本詞中“點染”手法的運用。
    明確:
    (1)上片中“東南”三句是點,接著從城市規(guī)模、自然景觀、市井面貌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詳細描繪,是染。
    (2)下片中“重湖疊巘清嘉”是點;“有三秋桂子……吟賞煙霞”是染,從山色之美、湖荷之勝、人文風貌之佳三個方面進行描繪。人是景中人,也是景中景。
    2、有人認為全詞的“點”在最后兩句,思考一下為什么這么說?
    明確:
    (1)這兩句顯現(xiàn)了投贈之意,雖是祝愿之辭,但“好景”已籠括了繁華美景、生活祥和之意。
    (2)一“夸”字則點出贊美、歌頌之情,既贊美景又歌頌治理有方,不用“異日”再“圖”,詞人已將好景圖描繪出來了,尤其是百姓富庶、官民和樂的場景,那是統(tǒng)治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善思辨。
    四、思辨閱讀。
    思考點:
    (1)選景之壯偉、場面之宏闊?!芭瓭硭靿q無涯”。
    (2)數(shù)詞的使用開闊了意象。如“三吳都會”“十萬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騎擁高牙”等在數(shù)詞運用,均帶有夸飾語氣,可以說具有豪放詞的氣概。
    啟示:不要定式思維,具體作品具體分析。
    入情讀。
    五、深讀體悟,再次有感情地誦讀全詞。
    作業(yè)。
    六、布置作業(yè)。
    從《望海潮》的語言、構(gòu)思、意象、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選擇自己感觸最深的角度,寫一則不少于400字的文學短評,分享自己閱讀欣賞獲得的審美體驗。
    望海潮教學設(shè)計篇十九
    1.比較賞析兩首詞的意象,體會獨特的意境。
    2.明確城市榮衰興敗折射歷史的興亡悲情和詞人的愛國情懷。
    3.培養(yǎng)學生對詩意的探尋,培養(yǎng)家國情懷。
    【教學重點】。
    比較賞析兩首詞的意象,體會獨特的意境。
    【教學方法】。
    講授法、白板展示法、直觀演示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江南盛景自古讓人魂牽夢繞,尤其是素有美譽的杭州和揚州。
    有很多描寫杭州的詩詞: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拙右住稇浗稀?。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林升《題臨安邸》。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也有很多描寫揚州的詩詞: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拍痢顿泟e二首》(其一)。
    試問江南諸伴侶,誰似我,醉揚州?!K軾《江城子》。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殷蕓《殷蕓小說·吳蜀人《。
    這節(jié)課我們就共同走進柳永筆下的杭州和姜夔筆下的揚州。
    二、自主學習成果展示(學生白板展示,師生共同探討)。
    兩首詞意象選取不同,組合方式不同,表現(xiàn)手法、所呈現(xiàn)的意境、所表達的情感截然不同,請結(jié)合詩歌語句,并分析比較。
    三、合作探究。
    (一)這兩首詞意境特點、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
    (二)為何一百年前的富庶會變成一百年后的蕭條?
    明確:“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導致北宋滅亡是統(tǒng)治階級的驕奢淫逸和紙醉金迷。
    四、拓展延伸。
    《望海潮》《揚州慢》,一歡歌一悲吟,你更喜歡哪種情感表達?說明理由。
    明確:
    (一)歷史的真實:繁華和災(zāi)難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花開花落,城市、國家就是在這樣的起起伏伏中向前發(fā)展的。
    (二)文學的審美表達:謳歌盛世和反映災(zāi)難都是文學家的責任。
    五、鞏固提升。
    城市不會泄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桿上,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銼、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
    ——[意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城市是我們望得見的山、看得見的水、看得見的記憶,請結(jié)合今天的學習,寫一段你的“城市記憶”。(100字左右)。
    學生寫作事例:
    六、課堂小結(jié):
    今天,同學們學習了兩首詞、兩個人、兩座城,以及同學們筆下的城,是記憶疊加的書寫,更是古今中外人類共同呼吸的印證。馮驥才先生在《城市為什么需要記憶》中說“城市和人一樣,也有記憶。一代代人創(chuàng)造了它之后紛紛離去,卻把記憶留在了城市中?!蔽覀儜?yīng)當慶幸自己生于中國,我們有古老和年輕的城市,同學們高中努力學習,可以考西安交大,去古老的城市西安;可以考上海復(fù)旦,去年輕的城市上海。然后請你們和古人一樣,用文字,用文化記憶來書寫城市,這樣,城市的精神就能生生不息的延續(xù)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