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讀后感(熱門17篇)

字號:

    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加深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思考和寫作能力。首先,在寫讀后感之前,我們要先仔細閱讀整本書籍,確保對其內容有充分的理解。讀后感的寫作可以不拘泥于一種固定的格式和結構,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力來進行表達。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一
    海洋是個讓人捉摸不透的大家伙;海洋,是個藍色的寶藏;海洋是個大藥房;海洋,是個巨大的清潔能源;海洋,是個富饒的油氣田;海洋,誘發(fā)著人類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發(fā)財夢”。
    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近140艘船只中,近60%是中國船只,對于中國來說,馬六甲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咽喉要道。一旦切斷了咽喉,將中斷中國大部分海運。而作為馬六甲海峽的前端,印度洋對中國的海洋安全也有著同等的制約作用。亞丁灣,地處印度洋出入紅海、地中海的必經之地,每年有1000多艘中國船舶經過這里。20xx年12月7日,中國6萬噸級的”振華4號“貨輪在亞丁灣被索馬里海盜劫持,又在海上激烈交戰(zhàn),一方手持造化武器,一方持高壓水龍頭和啤酒瓶,經過4小時對抗,“振華4號”終于等來了多國海軍的艦艇,一場滅頂之災消解于無形。
    這是摘自書上的一段話,讀讀這段話,細細想想,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也應驗了一句話:“財富取之于海,危險亦來自于海上?!?BR>    對啊,財富取之于海,但海上也有著很多危險。海洋在我們心中一直是個謎,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科學,將來去破解這個謎。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二
    每個人都要細心領略生活,領略每一天帶給我們不同的滋味。世界和生活相連,只有細心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妙,才能透過一切看到世界之多彩。
    日出的壯觀,日落的溫柔,海濱的無瑕,藍天的純凈,白云的單純,鮮花的燦爛。林中天空飛翔的小鳥,無拘無束,美;江河湖海中暢游的魚兒,自由自在,美。人與人之間,愛情、親情、友情......世界,這個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天地間的萬物,都可以做為世界最貼切的解釋。
    一切都需要一雙會領悟,會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尋找。有這樣一雙眼睛,很簡單呀!先試著叩響別人心靈的大門,走進別人的世界,然后嘗試讓別人叩響自己心靈的廈門,敞開自己的心扉,在別人的指引下,你會走向生活。
    人際交往,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與人交往意味著一段七彩的生活又即將展開,世界又將添加一兩縷新的色彩。世界就像一個巨大的調色盤,把人與人調和在一起,最終,你會發(fā)現(xiàn),它調出了一種絢爛奇妙的顏色。就是這樣,把自己融入這個巨大的調色盤,你將體會到自己是最美麗的顏色,發(fā)現(xiàn)人際交往的確是種的特殊的關系。
    每個人都是天空中的一點星光,裝扮絢爛的'星空更加絢爛;
    每個人都是花叢中的一支鮮花,裝扮美麗的花園更加美麗。
    確實:走向生活,廣交朋友,會給生活增添歡樂,賦予價值。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三
    雖然我沒見過蔚藍的大海,但是在我們身邊有許多事物都與海洋息息相關,使我覺得它是富饒的,美麗的。例如:我們吃的海鮮,漂亮的貝殼等等。但我對海洋沒有多少了解。讀完了《走向海洋》這本書,使我對海洋有了跟進一步的了解,它還是慷慨的,同時我的感觸也很深。這本書給我留下了兩個深刻的印象:第一,海洋是和諧的,和平的,富饒的,給予了人類豐富的資源;第二,則是中國海洋史上發(fā)生的重要海戰(zhàn),使我難以忘懷。還有就是一些海洋史上的著名人物,海軍參戰(zhàn)艦艇……我都很感興趣。
    一望無際的海水覆蓋了地球的表面,而不是土地。在地球上海洋最多,約占地球表面積的百分之七十點八。這么大的海洋面積,海洋資源也肯定很豐富啦!所以說海洋是富饒的,它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有:海洋植物資源,海洋動物資源,海洋養(yǎng)殖生物資源和海洋微生物資源。海洋動物大約有20多萬種,有龐大的鯨,有兇猛殘酷的鯊魚,也有溫順的海豚,還有各種各樣的扇貝……海洋植物大約有2。5萬多種,主要是藻類植物。絕大多數海洋植物都可供人類使用。
    一場場海洋戰(zhàn)爭,使海洋上硝煙彌漫。重要的有鴉片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還有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是198個西方國家聯(lián)合起來對中國發(fā)動的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戰(zhàn)爭入侵。于199月7日,我國與英俄法美等11個國家簽訂了《幸丑條約》?!缎页髼l約》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標志著從1840年開始,歷經了60的風風雨雨,中國完全變成了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我無法忘記,這些海戰(zhàn)使中國所蒙受的恥辱。
    海洋,是藍色的寶庫,它給了我們豐富的海洋資源,它還帶給了我們不計其數,數不勝數的財富。水是生命的源泉,它養(yǎng)育了我們人類,即一切生物。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們的子子孫孫,當然它還是人類最大的淡水庫,給人類提供淡水。讓我們一起攜手去創(chuàng)造一道綠色的屏障,去保護海洋,一起遨游在海洋的奇妙世界中吧!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四
    蔚藍的大海上,海鷗在快樂地飛翔,一艘帆船揚帆遠航,兩只海豚互相追逐嬉戲,濺起無數晶瑩的浪花……多么美麗和諧的畫面呀!看著這樣的封面,我情不自禁地拿起《走向海洋》這本書,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
    從書中我不僅知道了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文明的起源,還知道了我國有著悠久的海洋歷史,她還蘊藏著許許多多的動人故事,有使我們自豪的《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有讓我們憤慨的《鴉片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我無法忘記這些海戰(zhàn)使祖國蒙受的恥辱。
    從書中我還知道了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藍色寶庫,她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富饒的石油天然氣,金銀珠寶。當然,海洋還是全球最大的淡水庫,如果海水提純,可以緩解整個世界的缺水狀態(tài)。她無私的為人類奉獻著一切,用生命哺育著人類,為我們提供了必備的生活資源。
    慷慨的海洋為我們付出這么多,而我們是怎樣回報她的呢?往海里扔垃圾,許多船只漏油……使海水變得混濁、骯臟,造成嚴重的污染。人類的行為激起了海洋的憤怒:一次次的海嘯證明了海洋也在呼喚健康,一次次臺風形成暴風驟雨,造成山體滑坡,洪水肆虐……給人類帶來了難以彌補的損失,也給人類敲響了警鐘。覺悟吧!人類!讓我們攜起手來去創(chuàng)造一道綠色的屏障,保護我們的海洋母親吧,讓他永遠美麗富饒!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五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是文化歷史的根源,是蒼茫蔚藍的藍色寶庫。
    我未曾見過大海,各種書籍、雜志都對他賦予無盡的贊美,總勾起我無盡的向往;我未曾見過大海,因此,我可以在我小小的世界里幻想著大大的海洋,那蔚藍色的波濤在我腦海中澎湃;我未曾見過大海,但讀了這本書,我卻那么深刻的愛上了它。
    海洋蘊含著巨大的財富,人類無節(jié)制的開采地球上的資源,終于把眼光放到了海洋上,真的,那么遼闊的海洋,蘊藏的財富,定是無法可想。例如石油,由于人類經濟、生活的現(xiàn)代化,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當代,石油在能源中發(fā)揮第一位的作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fā)展,一個開發(fā)海洋的新時代己經來臨。在開發(fā)海洋中,人們將更有效地從海洋中取得更多財富。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籌劃建立或已經建立了海底田園和海底牧場,人們正在從過去單純的海洋捕撈時代,逐漸過渡到未來的耕海時代。在不遠的將來,人們在海底田園和海底牧場中,將比在陸地上的農牧場中工作得更出色、更有效,因為同面積的單位產量,海洋養(yǎng)殖的產量要比陸地種植高出100倍。人們將大量養(yǎng)殖海藻和海草等,供應陸地上的牛、豬、羊等作飼料,從而獲得更多的蛋白質、世界海底田園的總產量不久將會從目前的20xx萬噸躍增到5000萬噸,大量的海藻、海草等也將由水下聯(lián)合收割機來割取,然后由鋼索吊裝到船上。
    海,或清透無雜的,或混濁穢敗的,或任遙望無垠的,或由圍堤桎梏的……海,以它萬千的形態(tài)、顏色、性情,類比了我們人類的一千零一種的孤獨和守望。
    可是,盡管海洋蘊含如此巨大的寶藏,當我們消耗完了地球上的資源,才去開發(fā)揮霍他,那是多么可悲啊。到那時,請認真傾聽那洶涌的波濤,那是大海在哭泣。
    我們應該警惕起來,保護剩下的可憐生物,讓物種不再消失;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節(jié)約資源,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張紙,每一顆糧……只有我們的海洋變的更加美麗健康,才能讓更多的人們在這廣闊的海洋上展現(xiàn)他們的抱負,讓海洋為我們提供更好的服務;只有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母親不再千瘡百孔,地球母親才愿意奉獻她的一切。讓我們全社會的人都團結起來,合理開發(fā)海洋資源,爭做環(huán)境的守護者。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六
    你知道我們的祖國有多大嗎?你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有960萬平方千米。是的,但你又錯了,中國不僅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讀了《走向海洋》這本書后,我對充滿神秘色彩的藍色海洋有了更多的了解。
    海洋,它是一個巨大的淡水資源寶庫。就拿被包圍在海洋之中的屬于海洋一部分的南極來說吧,它是一個冰雪世界,冰川總面積達1623萬平方千米,冰蓋面積1398萬平方千米。冰川是陸地上的雨雪凝結而成,經過蒸發(fā)過濾,淡而不咸。南極的冰川總儲水量就超過了2160萬立方千米,占了全球淡水總量的90%以上。所以,海洋它是當之無愧的人類最大的淡水庫。
    海洋,它又是一個巨大的生物資源寶庫。這里孕育著數以萬計的生命,是一個生命的搖籃。它是生命的起源之地,最初的生命都是在海洋里誕生的,可以說,如果沒有海洋,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這些資源包括海洋的動物資源、植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據不完全統(tǒng)計,海洋中的動物有數十個門類,20余萬種,超過動物總量的八分之一,蘊藏量高達32.5億噸;海洋中的植物也有2.5萬余種,約占植物總量的近十分之一,蘊藏量達到1.7億噸。海洋中的這些生物在物種多樣性和數量規(guī)模上著實讓我們感到吃驚,它為我們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提一供了充足的生物資源。
    海洋,它還是一個豐富的礦物資源寶庫。在海洋中,擁有著凌駕于全球70%的石油和天然氣,已知的可開采的儲量就有3000億噸。而埋藏于海底的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物質更是不計其數了,海底到處分布著儲量驚人的金銀銅鐵等礦藏,就連微不足道的海水中,也蘊含一著幾十種稀有的礦物元素。它們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期待著人們更好地去開發(fā)和利用。
    海洋,一個巨大而豐富的資源寶庫,它雖然披著神秘的面紗,但它依然可以為人類所認知和利用的。只要我們能夠勇敢地走向海洋,善待海洋,海洋將會以她慷慨的胸懷極力地回饋我們,為我們提一供無盡的資源。熱愛海洋吧,熱愛這個巨大而豐富的資源寶庫吧!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七
    語文閱讀怎么考?這是考改中的熱點也是難點問題。
    宜昌市以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余蕾提出“三個淡化”為標志拉開了考試改革的序幕。
    “三個淡化”即:“淡化語法,淡化課文,淡化文體”。
    “淡化語法”是針對教學中糾纏于繁復的語法概念而忽視語言的生動運用提出來的??荚囍胁豢颊Z法概念的辨析、不考靜態(tài)的語法分析,而是在讀寫中滲透語法的真實運用。例如:中考試題《優(yōu)點零》第4題仿寫句子,不談句子的因果關系,而是考查學生語言的實際運用和真實表達?!暗Z法”的提出,將語文教學從機械繁復地肢解語言的訓練中解放出來,引導我們關注生活、關注運用。余老師《語法啊,語法……》一文正是陳述了這一觀點。
    “淡化課文”更是一個大膽的思路,意在讓考試與課文脫鉤。它的提出則引起了我市語文界的強烈反響。有人認為,課文不考了,那還上什么課。也有人說淡化課文就是忽視教材。對此,余蕾老師撰寫了《重提與〈課文脫鉤〉》《誰說課文可以不教了》等文章闡述了考試不考課文的實質正是為了激活教學,為了有效地用好課文、用活課文、用足課文?!罢n文無非是例子”(葉圣陶),考試淡化課文就是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促使語文課堂教學注重運用課文這個“例子”聯(lián)系生活來“反三”,促使學生學好“例子”,運用“例子”。以中考《說到音樂》第1題為例:文中加橫線的“江南絲竹”中“絲竹”作“音樂”解,在你讀過的文言課文中出現(xiàn)過兩次,請任舉一例。試想,如果學生在學習《陋室銘》《醉翁亭記》時對文中出現(xiàn)的“絲竹”一詞的意思含混不清,即使是開卷,他又能到哪里去查找原文,又能怎樣完成答題?考試“淡化課文”改變了“抱著課文打滾”的封閉的教學格局,使語文教學得以由課內延伸至課外,也使課文得以發(fā)揮出最本質的作用。
    “淡化文體”所倡導的是學生能自由地、無拘束地、盡情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真情實感,發(fā)揮寫作優(yōu)勢,寫出得意之作。而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已在教育部就中考問題提出的改進意見中得以證實。
    從“三個淡化”開始的宜昌市中考語文改革經過幾年的實踐總結,最終形成了“突出能力、注重運用、聯(lián)系生活、取材課外”16字命題方針。隨后,又邁出了實質性的幾步:20試題以減少標準化,增加主觀性試題為基本特色,奏響開卷的序曲。20提出廢止標準化試題,語文實行開卷考試!20繼續(xù)實行開卷考試,突出開放性評價特色,大步走向新課程標準。
    閱讀考試的走向正是如此。
    從近三年的中考試卷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閱讀考試的幾大特點:
    1.取材課外,文質兼美。
    多年來的“課內外銜接”實驗極大地改變了宜昌市語文教學的格局。師生已形成關注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的教學理念。熱烈蓬勃的課外閱讀是我市銜接實驗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實驗帶來的最大變化之一。“課外閱讀有效地開辟了語文學習的暢通渠道,有力地促進了語文教學改革的良性發(fā)展,為四個‘四大限度’(即最大限度地開辟語文學習的空間,最大限度地爭取語文學習的時間,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最大限度地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的落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保ㄓ嗬僬Z)新課標提出初中“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如果加上小學應讀的145萬字,初中畢業(yè)生應有400萬字以上的課外閱讀總量。我市取材課外的命題思想正是以此為基礎產生的,所以在中考的閱讀考試中,我們可以大膽地與課文脫鉤,以大綱和教材所提出的知識和能力訓練項目為命題依據,取材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向課外延伸。
    首先,取材課外有學生課外閱讀質量的支持。余蕾老師撰寫的《八小時以內學不好語文》《400萬,你擁有嗎?》《談談課外閱讀》等文對課外閱讀的質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命題中對閱讀質量的考查主要表現(xiàn)在:a.考查閱讀習慣。書寫習慣、積累習慣、歸納習慣等等都是最基本的。如年第1題考糾正常用語中的錯別字,第8題給長篇名著做一張閱讀卡片,年《三層結構》第1題做讀書卡片等。b.考查閱讀積累。沒有積累,便沒有質量。如2000年第9題的第4小題,年《螢火蟲的“小燈”》第3題,2002年《熟讀精思》第5題、《優(yōu)點零》第5題等都是考查學生的積累量。c.考查閱讀策略。2001年、2002年在閱讀題目中出現(xiàn)的“速讀、略讀、精讀、品讀”的字眼,并非簡單的標簽,它所倡導的是運用正確的閱讀策略:速讀,重在抓住中心,貫通文意,2001年《螢火蟲的“小燈”》第1題即為實例;略讀,要求抓住要點,理清脈絡,2002年,《三層結構》第1題填表便最能體現(xiàn);精讀,要求熟讀精思、深入理解,2001年《說到音樂》第6題、2002年《優(yōu)點零》第2題就作者的說法談自己的觀點正是代表;品讀,要求反復揣摩、用心玩味,2001年《雨的隨想》第1、2題,2002年《世間最美的墳墓》一題反復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感情與意境。d.考查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是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的閱讀積累、正確的閱讀策略和扎實的基礎訓練的綜合體現(xiàn)。重在整體感知,理解運用。對此,余老師的《閱讀貴在整體感知》一文作了深入淺出的論述。在中考試題中,如2000年第11題《雪白》的第4小題,2002年《世間最美的墳墓》第3、5題等,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其次,閱讀選文的標準是文質兼美。內容廣泛,近三年的選文、選段可以說涉及了自然科學、思想政治、藝術文化、文學修養(yǎng)、現(xiàn)狀反思、文化繼承等等,豐富多彩;在形式上,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涵蓋了說明、議論、散文、寓言、科學小品等多種文體;在語言風格上,有的科學嚴謹,有的生動簡明,有的含蓄雋永,有的富有哲理;在可讀性上,生動靈活、耳熟能詳。以2000年的中考試題為例,學生耳熟能詳的生活材料俯拾即是:“圓你一個出國夢”“享譽神州”“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鮮活的材料,既體現(xiàn)了“降低難度,不設審題障礙”的命題原則,更主要的是體現(xiàn)了走向生活的語文觀。
    我們的選文以美文、時文為主,意在發(fā)揮考試的教育功能,注重在內容上給學生以真善美的熏陶與滋養(yǎng)。以2002年中考試題為例,愛讀書者可以在此獲取更好的讀書方法;愛科學者可以更全面認識科學知識體系的構成;愛思辯者還可以更深入反思教育現(xiàn)狀;而在托爾斯泰墓前,每個人都將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意在引導學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學精華,領悟作品內涵,從中獲得情感體驗,“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領會作品中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提高自己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語文課程標準》),從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增加學生人文底蘊。
    2.讀寫結合,注重運用。
    試題不追求知識復現(xiàn)式考查,不以單純的字詞名篇知識概念列項,堆砌名詞術語,而是突出讀寫,考查遷移運用語言的實踐能力。
    讀寫結合是我市閱讀考查的又一鮮明特色。語文學習既重吸收,又重表達。而取材于生活的時文、美文則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提供了“感”“悟”的空間,也激發(fā)了學生真實表達的熱切愿望。所以,我市中考命題從減少標準化試題,到2001年廢止標準化試題,到2002年不提供“標準答案”這一系列的變化,都是注重讀寫結合,注重能力運用的結果??陀^題越來越少,主觀性越來越強。使學生不再滿足于記住老師給予的結論,而是用心揣摩,獨立思考,如實陳述,表現(xiàn)出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實際運用水平。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闡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教學目標不是要追求語言知識的系統(tǒng)的完整,而是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僅如此,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途徑也只能是大量的語文實踐?!庇嗬蠋熥珜懙摹痘A知識怎能忽視》《基礎知識重在運用》等文中對著重考查學生的讀寫能力和知識的運用能力也作了明確的表述,并在中考命題中得以具體體現(xiàn)。
    比如,近三年中考試題中都有仿寫題。(2000年第7題、第9題的第4小題,2001年《河水與大堤》第1題、《雨的隨想》第5題,2002年《優(yōu)點零》第4題、《世間最美的墳幕》第3題等)這類題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開放性,它以讀懂原文為基礎,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和情感態(tài)度來完成,要求讀得深入;寫好一個句子,必然涉及句法、句式、修辭、連貫等問題,但若只記住這些概念、規(guī)律是遠遠不夠的,會用是關鍵,要求寫得貼切。讀寫結合,極富創(chuàng)造。
    再如,近三年中考試題中都有概述題。(2000年第8題,2001年《河水與大堤》第3、4題,2001年《說到音樂》第4題,2002年《世間最美的墳墓》第3題等)這類題型是以閱讀理解為核心。把握主要內容,體會具體情感,獲得獨特感受,然后調動語言積累將自己的體驗和感悟準確、精當地表達出來。讀與寫融會貫通,全面展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
    此外,近三年中考試題中還有語言揣摩題。(2000年第9題的第1小題,第10題的第2小題,第11題的第1、2小題;2001年《河水與大堤》第2題、《雨的隨想》第5題,2002年《優(yōu)點零》第3題等)這類題型重在考查語感。語言的運用,詞語也好,句子也好,都離不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根據文章的上下文,結合自己對詞語或語句的深入理解,準確、得體、連貫地運用,必然是熟讀精思的結果,是讀寫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
    2002年《世間最美的墳墓》第6題完成“閱讀提示”應該是最典型的讀寫結合、注重運用的題目。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命題者在每則閱讀材料之前都添加了“閱讀提示”,特別又在此段閱讀中明確鼓勵學生借助注釋以及相關的“參考資料”來完成。這種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閱讀能力,學生必須在閱讀感知內容、參閱提示、研讀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創(chuàng)造才能寫出精彩的“閱讀提示”來。
    3.尊重個性,鼓勵創(chuàng)新,開放評價。
    新課標大力提倡的學生“獨立閱讀,自由閱讀”的品質,“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這一思想在我市近年來的中考試題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我們將“注重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考查,部分試題力求做到開放,以便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得以充分表現(xiàn)”寫進了《中考說明》。
    首先,還學生獨立思維的權利。學生是擁有獨立人格與思想的精神個體,如果考試變成了對他們的約束與禁錮,考試就只能是命題者操縱的游戲。所以我市的中考在命題上十分注重提倡學生的獨立思維,致力于挖掘學生的個性思維和主觀感受。比如,2000年第10題的第4小題的自我評價引導學生關注自我;還有2001年《說到音樂》第5題簡評歌詞鼓勵學生自主表達;而《說到音樂》第6題、2002年《優(yōu)點零》第2題,針對文中的觀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認同也罷,反對也罷,個人的生活體驗、真實的主觀感受,都將給他們以心靈的觸動,激發(fā)出各具個性的表達。
    其次,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由想像的空間。想像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閱讀離不開想像,只能驅遣著想像來讀,才能真正品味出語言之美,思想之美。我市中考命題對學生想像力的關注力度很大。2001年《螢火蟲的“小燈”》第2題的設想、2002年《三層結構》第4題的創(chuàng)造性比喻、《雨的隨想》第5題和《世間最美的墳墓》第2題的想像描寫,都是在集中考查學生在理解基礎上的合理想像。好的想像并不是天馬行空不著邊際,以《世間最美墳墓》的第5題為例,其想像的基礎來源于文中夏天、冬天的描述內容引發(fā)的情感體驗,而學生對春天、秋天的實際認識以及對墓地氛圍的體察則成為想像的合理要素。
    另外,還為學生提供開放的評價環(huán)境。我市于2001年開始實行開卷考試,在探索開放式評價體系的改革之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開卷只是一種形式,但它所倡導的是一種開放的觀念。它所要突破的是封閉的教學格局和封閉的評價方式。這種思想反映在試卷中,最明顯的標志就是“答案惟一”的題目大大減少,(2001年2002年都只有11分,占全卷總分的9.2%)而“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明顯增多。最典型的要數2002年,試卷開宗明義,在《給考生的話》中,明明白白告訴學生:“許多題沒有設計‘標準答案’,你不必有顧慮?!鸢妇驮谀愕墓P下”;在《評分說明》中,同樣寫給閱卷老師一段話,希望老師們“不要以自己的思維習慣和個人好惡評價學生,要飽含愛生之情,細心琢磨學生的答題思路,認真揣摩學生的答題結論,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答題思維過程中的亮點”,力求為學生的個性思維提供寬容、認同的氛圍。對此余老師撰寫了《為不給“正確答案”叫好》《語文不是1+1》等文加以闡述。
    4.古為今用,重視積累。
    古典文化的熏陶,文學常識的積累都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實施開卷考試的今天,文言文怎么考?識記怎么考?都是很多人關注的問題。對此余老師撰寫了《文言文的讀和考》等文進行了解說:“文言文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學和文化的載體,不少文言詞匯和句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浩如煙海的文言詩文,我們還讀得太少太少……一句話,要增強文言文的積累和修養(yǎng)?!薄鞍盐难晕慕虒W定格在考試上,尤其是定格在古漢語知識的考查上,恐怕難入佳境?!?BR>    因此,在中考試題中,文言文的考查表現(xiàn)為三種形式:一是分散在各閱讀篇目中,重在考查學習文言文古為今用的能力(如2001年《說到音樂》第3題根據閱讀理解,解釋“使貪夫廉,懦夫立”一句,還有《雨的隨想》第3題解釋帶文言色彩的“獨”字的意思,并列舉兩個同例、第4題讀文聯(lián)想詩句等題);一是集中選讀淺顯的文言篇章,重在考查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的能力(如2002年《熟讀精思》一文的閱讀理解);一是在閱讀聯(lián)想中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能力(每年均有)。
    多年來,我市的語文教學以科學務實的態(tài)度,探索改革的成功之路,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績。2001年教育部門頒布了《語文課程標準》,準確地說新課標的思想并沒有讓宜昌人有“恍然大悟”的感受,而是更堅定了改革的信心。因為我們明白了:我們多年來的改革之路是正確的,我們就是這么做的!
    對我市的教改和考改,劉國正先生作了高度評價:“搞這項銜接實驗,要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考試改革,否則就會……絆手絆腳。宜昌的同志看準了這一點,大膽地改革考試……由于指揮棒指得對頭,考試促進了實驗,他們的經驗值得推廣?!?001年6月14日,《中國青年報》以《語文的正途》為題對我市實行中考開卷考試進行了相關報道。
    當然,我們更知道,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考試改革中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討。但我們將會堅決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將我市語文的課改、教改和考改繼續(xù)推向深入。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八
    范文一:
    學習了美國作家戴維科寧斯寫的《走向生活》這篇課文后,我深有感觸。這篇課文通過回憶自己對羅斯福夫人的采訪經過,提出并倡導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走向生活,廣交朋友。
    以前,我上課對老師所提出的問題總是不發(fā)言,有時是不會,有時是會,但沒有把握對。過了一段時間,我試著舉手發(fā)言,發(fā)現(xiàn)其實回答問題也是一種樂趣,會讓我高興,然后,我就盡量地積極發(fā)言,盡管有時的回答是錯誤的,但老師從來都不批評。每次發(fā)言以后,我都會感到很高興?,F(xiàn)在,學習了《走向生活》這篇課文,我想我以后應該再積極一點應該為學習改變一下自己內向的性格。作者把羅斯福夫人的回答引為自己的座右銘,而對我來說,它也是我的座右銘。
    “走向生活,廣交朋友?!彼鼘⒃谖乙院笕松牡缆飞霞钪也粩嗲斑M,不斷努力。
    范文二:
    每個人都要細心領略生活,領略每一天帶給我們不同的滋味。世界和生活相連,只有細心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妙,才能透過一切看到世界之多彩。
    日出的'壯觀,日落的溫柔,海濱的無瑕,藍天的純凈,白云的單純,鮮花的燦爛。林中天空飛翔的小鳥,無拘無束,美;江河湖海中暢游的魚兒,自由自在,美。人與人之間,愛情、親情、友情......世界,這個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天地間的萬物,都可以做為世界最貼切的解釋。
    一切都需要一雙會領悟,會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尋找。有這樣一雙眼睛,很簡單呀!先試著叩響別人心靈的大門,走進別人的世界,然后嘗試讓別人叩響自己心靈的廈門,敞開自己的心扉,在別人的指引下,你會走向生活。
    人際交往,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與人交往意味著一段七彩的生活又即將展開,世界又將添加一兩縷新的色彩。
    世界就像一個巨大的調色盤,把人與人調和在一起,最終,你會發(fā)現(xiàn),它調出了一種絢爛奇妙的顏色。就是這樣,把自己融入這個巨大的調色盤,你將體會到自己是最美麗的顏色,發(fā)現(xiàn)人際交往的確是種的特殊的關系。
    每個人都是天空中的一點星光,裝扮絢爛的星空更加絢爛;
    每個人都是花叢中的一支鮮花,裝扮美麗的花園更加美麗。
    確實:走向生活,廣交朋友,會給生活增添歡樂,賦予價值。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九
    海洋,它到底是什么呢,通過學習我只了解到它是蔚藍的,廣闊的,是無垠的······但讀完《走向海洋》這本書后,我對海洋有了深入地了解。
    在這里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國有著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嗎?有許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有多少人知道中國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
    海洋,這兩字的背后值得我們探索的有很多。
    可是,由于人類的無知,海洋面正在上升,北極和南極在融化,到那時,我們美麗的家將會被淹沒。所有一切美好事物將會成為泡影?!拔矣H愛的孩子們,快收手吧”!這是地球媽媽的呼吁。也是自己的心聲呀!
    讀了這本書,我了解到海洋不僅是蔚藍,廣闊無垠的。他還是生命的搖籃,是個大藥房。蘊含著巨大的清潔能源······讓我們大家用行動來保護海洋,讓它成為永恒的“美”。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十
    《走向海洋》這本書寫得非常好,因為從這本書里我知道了中國除了大約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國土面積,還有大約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面積。
    通過閱讀,讓我了解到海洋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比如說,海洋動物有數十個門類,大約有20萬種,蘊藏量有32。5億噸。而物種的多樣性和數量規(guī)模,遠超過陸地動物物種,陸地動物資源不足3萬種,大約2億噸。海洋里大約有水生植物、藻類2。5萬種,有1。7億噸。
    海底分布著富饒的油氣田,還有許多珍稀的礦產?,F(xiàn)在探明的海洋石油和天然氣可開采儲量約為3000億噸;可燃冰,被科學家譽為“未來能滿足人類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約達10萬億千克以上,這足以供應我們地球上的二百多個國家用幾千年了。
    海底還有數以萬計的沉船,沉船上有價值連城的寶藏,人們在想方設法把它們從那萬丈深淵里打撈出來。
    總之,海洋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都在等待我們去發(fā)掘。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十一
    地球很美,也很脆弱。當年楊利偉走進宇宙,以為地球有一大片陸地,是棕褐色的,可是只有一大片汪洋,可以算是個“大水球”。
    我看著這情景,情不自禁地翻起《走向海洋》。這本書雖然不厚,但是內容讓我的印象加深。大海,是無邊無際的,讓科學家們都特別好奇。它包羅外象,承擔著連接天與地的重要任務。海洋是地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心臟”蘊藏著許多珍貴的古董,可是卻深不見底。海洋來自于宇宙給予的新生命。令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
    海洋更是生命的搖籃,也是文明的起源處,從中讓我們人人都勤儉,節(jié)約用水。這都是來源于海洋的文明呀!海洋,更是生產新生命的起源處,我們的祖先兩棲動物也是從海洋里開始了生命,然后經過凈化、融合,才可以有我們的未來,說起來,它也是我們任何生物的母親。
    海洋,也是礦物寶庫,也會變成接下去世紀的糧倉。人類卻不已理會,開始猛烈地開發(fā)起來海洋資源,導致現(xiàn)在世界資源已經開始枯竭起來。環(huán)境變得更加惡劣。
    全球的海洋是心靈相通的,人類的權利是共同的,我們應該團結一致,開始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如果真被人類破壞了海洋,那當時的波濤是什么?那可是大海的哭泣。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十二
    我最喜歡的顏色是藍色,而這本書的封面正好是藍色的,藍色的天空,藍色的大海,讓我回憶起去日照見到的大?!克{湛藍的,一望無際,讓我心曠神怡。我還看了好多關于海洋的電影,比如,《海洋》、《深海探秘》、《大白鯊》……我還去了上海海洋水族館,看到了許多海洋生物。我對大海情有獨鐘。
    讀了這本書,我對海洋有了新的認識,我知道了中國除了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面積,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領土;知道了希臘神話中的海王波塞冬和中國的海王媽祖;知道了偉大的航海家馬可·波羅、哥倫布、麥哲倫和中國的鄭和;知道了海洋史上的英雄鄭成功、魏源、毛澤東、林文虎,我還了解了海洋史上幾次戰(zhàn)爭。
    書上最后說“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我為電影《海洋》里捕撈鯊魚、切取鯊魚的鰭感動痛心,也為日本將大量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冷卻水未經處理排放到大海里感到可恥。海洋屬于大家,我們一定要保護海洋,保護海洋生物。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十三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在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的地球上,海洋面積約占3.6億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積的70.8%啊!海洋給了我們豐富的物產由于海水污染和海洋開發(fā)再加上人類肆無忌憚的獵殺,地球生病了!
    紐芬蘭漁場曾經為歐洲的漁民提供取之不竭的鱈魚,但是如今鱈魚的數量只有3.3萬噸了。
    當餐桌上出現(xiàn)了山珍海味,我們可曾想過,這些魚蝦全是從大海中捕回來的呢?當我們正在品嘗著魚翅時,可曾想過那些漁家是從鯊魚身上割下來的,每條鯊魚只有幾個魚翅,不是要捕殺很多條鯊魚呀!當魚翅從鯊魚身上割下來,鯊魚是不會當即死亡的,而是向吃的慢性毒藥慢慢死去的。
    保護海洋,人人有責。我們不應該大量捕殺海洋動物,應該保護海洋動物,讓他們永遠生存在海洋中,自由自在地游耍。難道海嘯只是自然災害嗎?正是我們不停的破壞海洋,海嘯是對我們的警告?。?BR>    我們應該知道,海洋不僅僅是一種資源,更應該是人類的家園,保護海洋人人有責。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十四
    和煦的陽光,透過稠密的樹葉灑落下來,成了點點金色的光斑。
    暗藍色的高空中閃耀著一顆白亮耀眼如鉆石的星星——啟明星。
    夏天,雨點嘩啦啦。天上的雨點像篩豆子似的往下直掉,打碎了如鏡的湖面,嚇跑了原本想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魚兒。這時候,一個高個子青年人匆匆忙忙地朝了鋼口跑去。他頭上戴著鴨舌帽,鴨舌前吊著一副藍色的眼鏡,滿臉通紅,流著汗水,腳穿帆布襪子和厚鞋,手上戴著帆布手套。
    盛夏,天熱得連蜻蜓都只敢貼著樹蔭處飛,好像怕陽s光傷了自己的翅膀。爸爸今天顯得很年輕,簡直和平時判若兩人。素日不修飾臉的人,今天胡子刮得光光的。經常穿的黑色中山裝被嶄新的銀灰色西裝所代替,褲子上有筆直的褲線。還有那“咯噔咯噔”發(fā)出輕松愉快的聲音的尖頭皮鞋,真叫“黑又亮”。
    漸漸地,殘星閉上昏昏欲睡的眼睛,在晨空中退隱消失。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十五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叫《走向海洋》。顧名思義,這本書是關于海洋的。這本書的作者是崔京生,這個人肯定很喜歡海洋。
    海底分布著富饒的油氣田。大家都知道石油有“工業(yè)血液”之稱。到目前為止,探明的海洋石油可開采儲量約3000億噸,是不是很驚訝?要不是看了這本書我也不知道呢!
    我們要保護她,讓她不被污染!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十六
    蔚藍的海洋中兩只海豚在互相追逐嬉戲著,濺起晶瑩的浪花;遠處一艘帆船迎風起航;海鷗在海面上盤旋……這一張以海洋為主題元素的封面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的翻閱起這本《走向海洋》。
    這本書并不算厚,但其內容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崔京生首先概詳細的敘述了海洋與人類之間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這文明的起源,是藍色的寶藏,也是人類最終。然后他講述了海洋與中華民族的關系,講述了中國悠遠的海洋歷史;最后,他展望未來,發(fā)現(xiàn)“百度帶舉,起步艱難”,他認為“海事興”,便是“萬事興”、“民族興”。他呼吁全世界的人們:當海洋世紀的鐘聲敲響之際,我們應該攜起手來,共同高歌,與海洋同行!
    看完了這本書,我內心很復雜。我不知道我應該如何來描述我此刻的感觸。其實,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從未如此認真地思考過我們與海洋之間的關系。只記得音樂老師曾教我們唱過一首歌:“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xiāng)……”這一切的一切都在說明了海洋是我們人類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海洋與我們,密不可分。
    海洋對于我來說不遠不近。我的家鄉(xiāng)在并不臨海,所以只有在去探望親戚的時候,我才得以親眼見到大海,感受到她澎湃的生機,她的波濤洶涌。但是,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地方可以接觸到大海。超市里的海鮮,電視里的海洋生物,還有藥店里的深海魚油等等。無一不和海洋有著關聯(lián)。
    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也將會成為21世紀的“藥庫”,變?yōu)槲磥淼摹凹Z倉”。長風大浪,任重道遠!
    走向生活讀后感篇十七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什么?答:既不是人最早進化的猿人,也不是兩西動物進化來的動物,而是科學家們在澳大利亞發(fā)現(xiàn)了距今約35億年的藍藻化石———疊層石,同時也告訴我們,在35億年前的地球上就已經有生命存在了,它就是海洋中藍藻。
    生靈萬物受惠于海洋,陸地上,當時地球正遭遇著太陽長驅直入的紫外線照射,赤日炎炎,令人生畏;而在海洋里,卻很少出現(xiàn)3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即使海洋結冰,也像是披上了一層棉被,冰層下面的海洋溫度仍然在0攝氏度以上,海洋仍然是一個舒適的培育溫床,適合于生命的生存與生長。這讓我覺得大海還是這么的神奇呀!它就像一位偉大的母親一樣,去無私培育她的孩子。
    海洋又包含四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太平洋又是在這四大洋中最深的海洋。
    海洋里埋藏了形形色色的發(fā)財夢:在這個巨大的藍色聚寶盆里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
    大海里,有許許多多神奇的秘密需要我們去探索,大海又是一望無際,所以我要做到像大海一樣,有一個寬闊的胸懷,要有一個男子漢的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