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實用15篇)

字號:

    總結(jié)可以讓我們對自己的努力和成長有更清晰的認知。寫總結(jié)要注意客觀真實,不偏不倚地反映實際情況和自身的實際表現(xiàn)。接下來是一些優(yōu)秀總結(jié)的要素和結(jié)構(gòu),供大家參考學習。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篇一
    文為敘事抒情散文,描寫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后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xiàn)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贊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課文感情真摯強烈,敘事抒情相互交織,語言親切感人,構(gòu)思精巧別致。作者是以志愿軍對前來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前3個自然段的寫法大體相同。
    首先,都是用滿含懇求意愿的祈使句開頭,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guān)心體貼之情都飽含在這一聲聲的懇求中,表達了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密不可分的親情。同時,這3個自然段還以具有充分肯定語意的反問句結(jié)尾,這樣的表達避免了平鋪直敘,將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3個自然段中間敘述的內(nèi)容又主要是由送別時的情景和追憶那些令人難忘的往事所組成,把現(xiàn)實的情景和往事結(jié)合起來,寫得情真意切。課文的最后3個自然段以呼喚的方式,抒發(fā)了志愿軍戰(zhàn)士的心聲,表達了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教學本課,我主要圍繞以下思路展開教學。
    一、抓住“親人”,理解課文。
    上課伊始,從題目入手,請學生談一談對“親人”的理解和認識。然后初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到了哪些“親人”,為什么要稱為“親人”。細讀課文,進一步思考,從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們是“親人”。
    在引導(dǎo)學生理解“朝鮮人民和志愿軍戰(zhàn)士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之時,我讓學生先根據(jù)課文說一說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如,大娘幾夜沒合眼給志愿軍洗補衣服;在一次阻擊戰(zhàn)中,冒著炮火,不顧生命危險給志愿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她家里休養(yǎng)的志愿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小孫孫。小金花的媽媽為了救出偵察員老王,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大嫂為了讓志愿軍吃到蔬菜,跑到前沿陣地去挖野菜,被敵人的炮彈炸傷,成了殘疾。之后,引導(dǎo)學生結(jié)合課文和課前搜集的資料,談一談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例如,大娘冒著炮火送打糕,大嫂到前沿陣地挖野菜,固然說明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關(guān)心和愛護,同時也說明志愿軍在朝鮮戰(zhàn)場上浴血奮戰(zhàn)條件是多么艱苦,常??罩亲哟蛘蹋3_B蔬菜也吃不上。
    再如,大娘為搶救傷員失去了小孫孫,小金花的媽媽在救偵察員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講的雖然是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的代價,但從中也可以看出,為了幫助朝鮮人民打敗美國侵略者,志愿軍隨時都有流血犧牲的可能。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引導(dǎo)學生了解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戰(zhàn)士付出的代價,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的親情、真情、深情,而且還能夠體會到志愿軍為了幫助朝鮮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朝鮮的土地上浴血戰(zhàn)斗、流血犧牲的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
    二、品讀課文,讀出感情。
    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要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對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的感受表達出來。對于學生的朗讀指導(dǎo),教師可以結(jié)合學生的交流匯報進行。要讓學生先談一談哪些段落或語句最令自己感動,原因是什么,然后再讀一讀令自己感動的段落或語句,講一講為什么要這樣讀,使學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情懷,對用鮮血和生命培育的中朝友誼引起心靈上的震撼。課文最后3個自然段表達了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的難舍難分,也表達了他們對曾經(jīng)灑過鮮血的土地的眷戀之情,應(yīng)讓學生反復(fù)朗讀體會。教師可示范朗讀。
    三、研讀課文,體會寫法。
    在學生準確地理解和體會到課文表達的內(nèi)容和感情后,問:想一想課文在表達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的特點,你認為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把你的發(fā)現(xiàn)告訴小組內(nèi)的同學們,然后小組派代表在全班公布“新發(fā)現(xiàn)”。學生匯報交流時,能說一點說一點,教師引導(dǎo)學生歸納總結(jié)。重點是指導(dǎo)學生體會課文的前3個自然段敘事與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每段都是以請求的語句開頭,以反問的語句結(jié)尾,以回憶的形式進行敘述。
    四、大膽想象,學習表達。
    課文通篇都是志愿軍說的話。在依依惜別之時,在志愿軍戰(zhàn)士追述往事的時候,朝鮮人民一定也會回憶起志愿軍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講述起志愿軍對朝鮮人民那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請同學們大膽想象,然后仿照課文的表達方式,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口氣描寫送別的場面。
    在學生完成仿寫練習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所寫的內(nèi)容穿插在課文中,與相關(guān)的段落連起來讀一讀,然后組織全班學生進行賞評;還可以從學生描寫大娘、小金花、大嫂與志愿軍話別的內(nèi)容中分別挑選出一篇較好的,與課文組合起來,分角色再讀一讀。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篇二
    《再見了,親人》是九年義務(wù)教育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這篇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凝煉,句式參差多樣,篇幅較長,是一篇訓(xùn)練學生語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訓(xùn)練學生朗讀的好教材。
    如何根據(jù)教材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zhì)出發(fā),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和諧發(fā)展,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呢?我的做法是:
    2、注重體現(xiàn)字、詞、句、篇的訓(xùn)練。本課教學對字詞句的理解我不是議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讓學生從字面去理解,并說出比喻意,然后再聯(lián)系上下文去理解這個詞。“雪”指困難,誰遇到了困難?遇到了怎樣的困難?“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樣送的?通過理解這個詞,使學生理解了整段內(nèi)容,對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課文的重點句子讓學生改變說法,并把改好的句子與原句進行比較,體會句子在文中的含義、作用,并通過理解重點句子而牽一發(fā)動全身,使學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義。
    3、提出的問題有概括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時,我提出小金花是個怎樣的孩子?從哪些地方看出來?這一問題把整段的內(nèi)容都概括了出來,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學課文。通過討論學習,把小金花的特點分析的很透徹。
    4、注重朗讀訓(xùn)練,讀中悟情。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讀的重要性,本節(jié)課,我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shè)計了各種形式的讀,有自由讀,有個別讀,有齊讀,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中朝軍民的深厚情誼,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該文語言凝煉,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我引導(dǎo)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啟發(fā)他們展開想象,豐富課文內(nèi)涵,拓寬思想,強化積累。如啟發(fā)學生想象:八年來,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課文后三個自然段,通過朗讀引導(dǎo),讓學生想象千千萬萬個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車站送行的情景,這樣不僅對學生理解課文很有幫助,而且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6、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導(dǎo)、扶、放”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第一自然段與大娘話別的情景時,我采用了指導(dǎo)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是全文的重點段,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學,這種“導(dǎo)、扶、放”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了他們讀書的方法。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篇三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5個詞語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誼”造句。
    3、知道反問句又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改寫成陳述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要理解內(nèi)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礎(chǔ)上,了解作者是怎樣表達中心思想的。
    自學輔導(dǎo)法。
    錄音機、錄相帶。
    第一課時。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學習課文1——3自然段,完成課后題1(l)、2(l)、(2)、(3),并口頭用“暫時”“雪中送炭”造句。
    一、揭題、解題。
    1、“親人”是指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課文中的“親人”是指誰?“再見了,親人”這句話又是誰講的呢?(提出這樣的問題,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順利地把他們帶入到學習課文的氛圍中。)。
    2、創(chuàng)設(shè)情境,用音樂烘托氣氛。
    用假設(shè)把學生帶入志愿軍戰(zhàn)士的行列中,讓學生通過“我們”去體驗和表達志愿軍的情感。
    好像現(xiàn)在我們就是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去抗美援朝、保家為國的志愿軍戰(zhàn)士了。
    二、引讀、導(dǎo)讀、朗讀,學習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讀,了解段意。
    2、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并思考:這一段敘述了什么?表達了什么?贊頌了什么?
    3、感情導(dǎo)讀,理解內(nèi)容。
    (1)出示導(dǎo)讀問題:
    為什么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朝鮮大娘?
    哪些事情說明大娘像慈母一樣為我們花心血,給我們送溫暖?
    為什么說大娘給我們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為什么要“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
    (2)帶著問題默讀課文,理解:
    為什么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朝鮮大娘?(啟發(fā)學生通過讀書,找出課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并投影出示這句話。)。
    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
    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導(dǎo)朗讀這句話,在朗讀中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強調(diào)“多少"讀重音,體會連用兩個“多少"對表達感情和加強語氣的作用。
    哪些事情說明大娘像慈母般為我們花心血,給我們送溫暖?
    板書:洗補衣,幾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傷員,失去孫孫。
    (3)為什么說大娘給我們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義――比喻義――在課文中的意思:在我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處于困境,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朝鮮親人給我們送來了打糕,送來了關(guān)心、幫助、支持,送來了慈母般的溫暖、戰(zhàn)勝敵人的力量和勝利的希望。
    大娘為什么要“丟下自己的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
    比較反問和陳述的語氣,體會反問句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指導(dǎo)朗讀反問句的語調(diào),采取不同形式反復(fù)有感情地朗讀這個反問句。
    3、感情朗讀,填表小結(jié)。
    明確表內(nèi)要求,根據(jù)內(nèi)容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價)表達了什么贊頌了什么。
    1大娘洗衣服幾夜不眠我們對朝鮮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親人的感激之間偉大。
    3救傷員失去孫孫和不舍之情的友誼。
    小結(jié)學法,指導(dǎo)自學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結(jié)第一自然段的學法。(投影)。
    初讀課文,思考問題,了解段意:(問題:敘述了什么?表達了什么?贊頌了什么?)。
    再讀課文,品析詞句,理解內(nèi)容:(抓重點詞句)。
    感情朗讀,體會感情,填表小結(jié)。(了解本段內(nèi)容與表達中心的關(guān)系)。
    運用學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
    檢查自學,及時反饋矯正。
    注意聽導(dǎo)語(只說一遍),根據(jù)導(dǎo)語讀出課文中相應(yīng)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什么時候聽到媽媽犧牲的噩耗的?
    聽到噩耗后,同志們和小金花有什么反應(yīng)?
    當我們回憶起大嫂為我們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時,我們充滿感激地對大嫂說:……。
    分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如此剛強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這眼淚說明了什么?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歸于盡”。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聯(lián)系課文理解“深情厚誼”和“代價”,再理解“這樣高的代價”。
    檢查填表情況并小結(jié)。
    看表思考:這三個自然段除寫法相同外,這三個朝鮮人民的代表人物都為志愿軍付出了數(shù)不清的日日夜夜、說不盡的關(guān)心幫助,付出了鮮血甚至生命“這樣高的代價”,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這三個自然段雖內(nèi)容有別,但卻表達了同一個中心――表達了我們對朝鮮親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贊頌了中朝人民之間的偉大友誼。注意學習作者是如何緊緊圍繞中心來寫的。
    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反復(fù)誦讀,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引讀激情,體會感情。
    第二課時。
    1、學習課文4——6自然段,完成課后題1(2)、2(4);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完成課后題。
    4、聽寫詞語,指導(dǎo)背誦。
    一、學生朗讀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聽寫詞語。
    三、學生朗讀第四、五、六自然段。
    1、導(dǎo)讀激情,表達感情。
    引導(dǎo)思考:“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這里表達了我們的什么心情?
    從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現(xiàn)的眷戀、依戀、留戀之情。似乎列車再停留片刻,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親人,也可以慰藉我們充滿離愁的心。
    2、分人輪讀第四、五、六自然段。要求:
    朗讀者讀出感情(邊讀邊具體指導(dǎo));
    聽者認真聽,聽后交流從朗讀中聽出了什么樣的心情。
    3、感情范讀,內(nèi)化感情。
    伴隨播放的列車汽笛聲、轟鳴聲范讀,要求:閉眼傾聽,感受情境,品味詞句,內(nèi)化感情。
    4、思考:第二部分寫了什么?是怎樣寫的?
    5、總結(jié)全文,回讀課題。
    回顧全文,歸納中心:本文以志愿軍的口吻,生動地記敘了中朝兩國軍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頌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聯(lián)系寫作,掌握寫法:
    知道中心確定之后,要緊緊圍繞中心來寫。
    回憶本文是如何圍繞中心來寫的。
    6、回讀課題,回應(yīng)感情:
    每當我們想到朝鮮親人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每當我們想到那些離情深重的日子,我們都會想到慈祥的大娘,可愛的小金花和頑強的大嫂,讓我們再深情地喊一聲吧:“再見了,親人!”
    [板書設(shè)計]。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洗補衣幾 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傷員失去孫孫偉大友誼,鮮血凝成。
    小金花 救老王媽媽犧牲。
    大嫂 挖野菜 身受重傷。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篇四
    1、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3、學習文章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理解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之間那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
    4、會認8個字,會寫12個字。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戰(zhàn)役、雪中送炭、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的意思及課文重點句子的含義。
    學習重點、難點:
    學習課文用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篇五
     《再見了親人》,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全文是以志愿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軍說的話,透出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難舍難分之情,表達了中朝兩 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厚情誼。話別總是雙方交談的,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是怎樣想的,他們會說些什么呢?課文中沒有直接寫,但是從課文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些。在志愿軍向朝鮮人民追述種種往事時,朝鮮人民一定也回憶起志愿軍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講述著志愿軍對朝鮮人民那比山還高比還深的情誼,課文中沒有作具體敘述。那么,如何在指導(dǎo)學生學習時加以滲透呢?這也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學生閱讀一篇課文,不僅要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且還要從文章表達的內(nèi)容中學到知識,受到啟發(fā)教育和情感陶冶。文道統(tǒng)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每篇文章都表達了作者的感情,都反映了作者要講的道理,通過情與理起到育人作用。文章的情與理是交融的,《再見了,親人》第二部分的“情”是建立在第一部分“理”之上的,找準文章情與理的切合點是學好這篇文章的關(guān)鍵。
     學習第一部分,我提出了三個歸結(jié)性的問題: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文章寫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把你感動的情節(jié)劃下來,重點體會,并作批注。體會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嗎?第一部分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抓住文中句式和重點詞、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場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鮮人民為志愿軍舍生忘死的動人情景,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導(dǎo)學生體會其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抓住重點統(tǒng)挈全篇,幫助學生辨清文脈,從文章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上去理解和把握內(nèi)容、把握中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芭囊匀肭椤蓖怀龀r人民和志愿軍的深情厚誼,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使“知”和“情”在聯(lián)系中不斷加深,不斷升華。
     本文在情節(jié)的處理上另辟路徑,它沒有直接寫出志愿軍戰(zhàn)士在朝鮮戰(zhàn)場上浴血奮戰(zhàn)的宏大場面,而是側(cè)重于志愿軍戰(zhàn)士追憶朝鮮人民可歌可泣的事跡。文章為了突出“中朝人民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他們之間的情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一中心。在講讀時如果忽略了志愿軍戰(zhàn)士在朝鮮戰(zhàn)場流血犧牲的場面追述,或只是粗略地泛泛講解,作蜻蜓點水式的分析,對理解中心無益,甚至會出現(xiàn)理解上的`偏差。鑒于此認識,我在指導(dǎo)學生學完第一部分后,又追加提出了探究性的問題:大娘、小金花、大嫂為什么甘愿為了志愿軍付出血的代價?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挖掘文中蘊藏的志愿軍戰(zhàn)士們對朝鮮人民做出的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來講述志愿軍對朝鮮人民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通過資料的補充,讓學生們了解到在朝鮮這片沃土上,不僅灑下了朝鮮人民的鮮血,也灑下了無數(shù)志愿軍官兵的鮮血。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這個題目重在加深對中心的認識上,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中朝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對表達思想感情強烈的課文,都是老師應(yīng)多花點精力,指導(dǎo)學生進行表情朗讀,以讀激情,引起共鳴。
     《再見了,親人》一文的語言是充滿感情的,作者有意識地在陳述的語氣中較多地運用了祈使句、感嘆句、反問句等句式,表達了贊美、感激、關(guān)切、崇敬等感情內(nèi)容,字里行間洋溢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在有所感悟之后,我注意指導(dǎo)學生們讀出語氣。特別是反問句,及最后臨別時的依依不舍,我適時地安排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導(dǎo)語,也是啟動學生思維,激發(fā)朗讀情感的好手段。
     在學完第一部分后,我安排學生同讀者一部分,比較三個人物和事件有哪些相同之處。通過比較,學生們發(fā)現(xiàn)了這三個段落的結(jié)構(gòu)相同;三個人物都是為了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目的相同。在學生說到三個短的結(jié)尾都用了反問句,從而加強了語氣,更能出朝鮮人民與志愿軍的深情厚誼時,及時地讓學生讀一讀來加深理解。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篇六
    精讀課文《再見了,親人》,記敘了1958年10月最后一批中國人民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謳歌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全文是以志愿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來寫的,通篇都是志愿軍說的話,透出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之間依依惜別、難舍難分之情,表達了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厚情誼。話別總是雙方交談的,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是怎樣想的,他們會說些什么呢?課文中沒有直接寫,但是從課文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些。在志愿軍向朝鮮人民追述種種往事時,朝鮮人民一定也回憶起志愿軍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講述著志愿軍對朝鮮人民那比山還高比還深的情誼,課文中沒有作具體敘述。那么,如何在指導(dǎo)學生學習時加以滲透呢?這也是我們這節(jié)課設(shè)計的重點。
    一、知情并重,體會情感。
    學生閱讀一篇課文,不僅要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而且還要從文章表達的內(nèi)容中學到知識,受到啟發(fā)教育和情感陶冶。文道統(tǒng)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每篇文章都表達了作者的感情,都反映了作者要講的道理,通過情理的有機融合,起到潤物無聲的育人作用。文章的情與理是交融的,《再見了,親人》第二部分的“情”是建立在第一部分“理”之上的,找準文章情與理的切合點是學好這篇文章的關(guān)鍵。
    因此,在學習課文第一部分時,我提出了三個歸結(jié)性的問題:
    1.文章寫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
    2.把你深受感動的情節(jié)劃下來,重點體會,并作批注。
    3.你能體會到體會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抓住文中句式和重點詞、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場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鮮人民為志愿軍舍生忘死的動人情景,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導(dǎo)學生體會其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在入情入境的品讀中“披文以入情”突出朝鮮人民和志愿軍的深情厚誼,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使“知”和“情”在聯(lián)系中不斷加深,不斷升華。
    二、逆向求真,拓展真情。
    本文在情節(jié)的處理上另辟路徑,,而是側(cè)重于志愿軍戰(zhàn)士追憶朝鮮人民可歌可泣的事跡。文章為了突出“中朝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他們之間的情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一中心。
    在講讀時如果忽略了志愿軍戰(zhàn)士在朝鮮戰(zhàn)場流血犧牲的場面追述,或只是粗略地泛泛講解,作蜻蜓點水式的分析,對理解中心無益,甚至會出現(xiàn)理解上的偏差。鑒于此認識,我在指導(dǎo)學生學完第一部分后,又追加提出了探究性的問題:大娘、小金花、大嫂為什么甘愿為了志愿軍付出血的代價?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挖掘文中蘊藏的志愿軍戰(zhàn)士們對朝鮮人民做出的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來講述志愿軍對朝鮮人民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通過資料的補充,讓學生們了解到在朝鮮這片沃土上,不僅灑下了朝鮮人民的鮮血,也灑下了無數(shù)志愿軍官兵的鮮血。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這個題目重在加深對中心的認識上,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中朝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他們就是親人。
    三、以讀激情,對比引共鳴。
    對表達思想感情強烈的課文,都是老師應(yīng)多花點精力,指導(dǎo)學生進行感情朗讀,用讀激起共鳴。
    《再見了,親人》一文的語言是充滿感情的,作者有意識地在陳述的語氣中較多地運用了祈使句、感嘆句、反問句等句式,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感情,字里行間洋溢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在有所感悟之后,我注意指導(dǎo)學生們讀出語氣。特別是反問句,及最后臨別時的依依不舍,我適時地安排了一些句式的對比閱讀,啟動學生思維,激發(fā)朗讀情感,用讀讓學生真正地如臨其境,真正地感受到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
    四、抓共性,領(lǐng)悟布局謀篇之妙。
    在學完第一部分后,我安排學生快速瀏覽第一部分,比較三個自然段所描寫的三個人物和事件的方法有哪些相同之處。通過比較,學生們發(fā)現(xiàn)了這三個段落的結(jié)構(gòu)相同;三個人物都是為了志愿軍付出了血的代價,目的相同。在學生說到三個自然段的結(jié)尾都用了反問句,從而加強了表達的效果,更能體現(xiàn)出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及時地讓學生讀一讀來加深理解。最為難得的是,學生居然說出了,這三個人也是朝鮮人民老、中、少三代人的縮影。其實來送行的人很多,作者只不過是挑取了其中典型的三個人來寫,這樣不但選材典型,而且詳略得當。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篇七
    日子就這樣匆匆離去,2010年的第一個季度也已告別,心情茫茫然中情不自禁想吟誦朱自清的《匆匆》:“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匆匆忙碌中還未及時擦拭心靈這扇窗戶,開學至今又過去一個月了,發(fā)現(xiàn)自已教學園地里的雜草也在這個萬物速長的季節(jié)里滋長起來。
    今天,我們五年級組的第一次月考,上午一二節(jié)課照課表上課,三四節(jié)課開始考語文,因為自己耽擱了幾節(jié)語文課,所以一二節(jié)課沒讓學生停下來復(fù)習,按原計劃進行講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內(nèi)容《再見了,親人》,原以為精心備好課的我能與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這篇感人至深的敘事性抒情散文,沒想到自己一廂情愿,學生可能想復(fù)習準備考試,而我強加意愿,又未充分調(diào)動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第一課時,我本想設(shè)計的情感教學,啟發(fā)學生想象,在頭腦中再現(xiàn)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們?nèi)缗R其境,如見其人。結(jié)果這一過程學生他們顯得很被動。我想這堂課最不足應(yīng)有以下幾點:
    一開始讓學生質(zhì)疑課題時只讓學生從“親人”這兩字上談感想,其實,題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見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種何日復(fù)相聚的惜別之情。引導(dǎo)時我忽略這一使學生感知情感的傾向。讓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先讓學生從典型事件入手。如“文章寫了哪四件典型事例?”學生在說內(nèi)容的同時老師應(yīng)把“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可板書黑板,讓學生有整體感知文章情感的導(dǎo)向。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個故事組成。作者選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主題。課文前三段的結(jié)構(gòu)與表現(xiàn)手法基本相同,老師應(yīng)重點對第一段進得講解與指導(dǎo),后面兩段應(yīng)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可我還是不放心,沒能讓學生完全自主去獨立分析,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解也未挖掘充分。
    這篇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xiàn)了很多能表達朝鮮人民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的詞語,老師應(yīng)充分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學生“內(nèi)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但我的課堂沒有真正把“閱讀”、“體味”、“品味”、“感悟”權(quán)還給學生。
    本文最后三段,都是情感的直接抒發(fā)語段。教讀時,應(yīng)一層一層引讀好。如“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泵恳痪涠继N含無限深情,因此必設(shè)計好引讀,可我為了怕超時講完,稍稍一帶而過。其實,學生在領(lǐng)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fā)情感的欲望。設(shè)計好引讀,能更好地讓學生抒發(fā)情感。
    我想:對未成功課堂之遺憾之際,更應(yīng)對自己的教學不足去反思,教學園地里的雜草也就會刈除。這樣匆匆流逝的日子里就不再有嘆息。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篇八
    1、讀課文,自學生字生詞,通過查字典核查資料,了解“戰(zhàn)役、搗米謠、打糕、阿瑪尼、金達萊花”的意思,查字典并結(jié)合上下文,讀懂“供應(yīng)、硝煙、雪中送炭、噩耗、同歸于盡、血泊”的意思,并結(jié)合讀懂這些詞語,讀懂文章的每一句話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資料,了解志愿軍戰(zhàn)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結(jié)合這個背景,讀懂“曾經(jīng)灑滿獻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問句”、“第二人稱”的寫法的作用,深入體會送別場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別的深情”,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研讀三個材料與“曾經(jīng)撒滿鮮血的土地”的關(guān)系,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一主題。
    4、練習背誦。
    課前預(yù)習
    1、查資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關(guān)情況。要求:用簡要的話整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抗美援朝的時間及在怎樣的情況下出國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們抗美援朝的結(jié)果及我們戰(zhàn)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犧牲。
    2、讀課文,借助漢語拼音自學生字,運用查資料、查字典、結(jié)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標一提出的詞語,并嘗試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3、認真讀三個段落,練習用小標題來概括三個段落里面回憶的故事。
    第一課時
    一、學生介紹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關(guān)情況。(注意幫助客觀認識抗美援朝對我們國家的意義所在:打出中國軍隊的士氣,讓敵人認識到中國人不可欺,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可欺,國際主義精神)
    二、交流匯報自學成果。
    1、讀準生字讀音,并注意矯正“空著”“混進”兩個詞語的讀音。
    2、介紹自己讀懂的相關(guān)術(shù)語的意思;讀課文,邊讀,邊結(jié)合上下文,介紹自己對“要求結(jié)合上下文理解的詞語”的意思;隨學生交流,教師提示體會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實現(xiàn)初步感知。
    3、再讀三個段落,交流對三個段落所回憶故事內(nèi)容用小標題概括的情況,通過比較,練習準確概括三個故事內(nèi)容。
    4、要求學生練習用第三人稱的方式講述三個段落所回憶的故事。
    5、提出自己讀不懂的問題,教師引導(dǎo)學生研究解決一些課文提及但是背景介紹中到的常識問題;表達上的問題懸疑。
    第二課時
    一、研究前三個段落與結(jié)尾“曾經(jīng)撒滿鮮血的土地”的關(guān)系。
    1、出示,課文結(jié)尾“再見了,這曾經(jīng)灑滿獻血的土地”這句話,要求學生結(jié)合課前查閱的資料,談?wù)剬@句話的理解——中國人民志愿軍,在這片土地上,幾十萬人犧牲、流血,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士用生命和鮮血保衛(wèi)了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衛(wèi)了祖國的大門。
    2、研究三個故事與結(jié)尾的關(guān)系:
    體會:三個故事都是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戰(zhàn)士流血犧牲。
    大娘為了志愿軍戰(zhàn)士“冒生命危險”(體會冒著硝煙,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犧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孫孫(體會“丟下”“唯一”所強調(diào)的意思——在大娘看來,志愿軍傷員比“唯一的小孫孫”還要重要,感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小金花的母親為了救老王犧牲自己(體會同歸于盡);大嫂為了志愿軍戰(zhàn)士炸斷了一條腿。
    將志愿軍的流血、朝鮮人民為志愿軍流血結(jié)合在一起,練習用“綜合法”推斷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友誼是鮮血凝成,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二、感悟“第二人稱、反問句”在表情達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體會“送別時‘依依惜別的深情’”,練習朗讀,強化情感體驗。
    1、要求學生閱讀三個段落,去發(fā)現(xiàn)三個段落在敘述上的人稱特點——第二人稱;結(jié)構(gòu)上的特點:“勸慰——回憶——反問”;段落結(jié)尾都是反問句。
    2、重點研讀第一段,與“第三人稱寫法”對比,體會“第二人稱”“反問”在表情達意上的的獨特作用。
    先讀課文第一段,再讀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來,朝鮮阿瑪尼為我們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給了我們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溫暖!記得五次戰(zhàn)役的時候,由于敵機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應(yīng)困難。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瑪尼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她在回去的途中,卻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阿瑪尼家里養(yǎng)傷,敵機來了,她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她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jīng)炸平了。阿瑪尼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的情誼,我們是永遠不會忘懷的。
    對找原文,體會修改后與原文的不同點。
    發(fā)現(xiàn)修改后的文字所做的三處改動:
    第一是刪掉了送別的場景(勸慰大娘的話);第二是該換了人稱:將第二人稱該換到成了第三人稱“阿瑪尼”;第三是結(jié)尾的反問改成了感嘆。
    提出思考性問題,薛恒思考討論:
    (2)讀原文,對比:在情感表達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個更好一些?為什么
    引導(dǎo)學生去讀原文,體會:
    首先,人稱變化以后,讀起來,非??捎^,作者僅僅是在表達著客觀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稱對話形式,這樣讀起來,就好像我們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達著主觀上的強烈情感,面對面再說,不能說假話,第二人稱給人的感覺就更真實。
    結(jié)尾處,修改成了感嘆句,感嘆句不如反問句的情感表達更強烈。而如果在人稱修改之后,感嘆句是可以順下來的,如果反問,“您說…….忘懷呢”這樣一改,反問的運用又不恰當了——怎么讀怎么別扭,好像不很通順了。
    3、朗讀原文,尤其是反復(fù)朗讀反問句。
    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引讀:
    大娘,您曾經(jīng)冒著硝煙……您卻昏倒在了路旁?!x結(jié)尾反問句!
    大娘,敵機來轟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孫遜!——讀結(jié)尾反問句!
    給出結(jié)尾反問句,學生練習讀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后齊讀開頭送別的話語!
    4、學生分組連練習讀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齊讀4-6自然段!
    三、根據(jù)文章結(jié)構(gòu)特點,自己編寫背誦提示,練習背誦!
    xx。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篇九
    知識目標:結(jié)合上下文重點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歸于盡、深情厚誼”等詞語在課文中的作用。
    繼續(xù)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技能目標:繼續(xù)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綜合訓(xùn)練聽說讀寫能力。
    情感目標:理解志愿軍戰(zhàn)士和朝鮮人民之間那種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親情,感受崇高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本組課文的重點訓(xùn)練項目是“寫文章要有中心”。注意在前一組課文教學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怎樣做到寫出的文章有中心的。
    教學難點:理解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教法設(shè)計:圍繞中心,層層推進。情境教學。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第三課時略)。
    第二課時。
    1、同學們,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開朝鮮回歸祖國。歲月如梭,一晃動年過去了,作家魏巍將當年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留在了人們永恒的記憶里?,F(xiàn)在就讓我們再次以志愿軍的身份走進惜別的人群,讓我們深情呼喊:“再見了,親人!”
    2、從血緣關(guān)系上看,志愿軍與朝鮮人民是親人嗎?(板書:不是親人)。
    3、但在漫長歲月中,在血與火的戰(zhàn)場上,我們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生死與共,結(jié)下了深情厚誼,雖然不是親人板書(勝似親人)。
    1、當我們打敗了侵略者,當我們完成了歷史使命,當離別的日子不顧人們深重的感情而來臨的時候,有多少人趕來為我們送行??!人群中有白發(fā)蒼蒼的大娘,有淚流滿面的小金花,有架著雙拐的大嫂,她們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此時此刻,你最想問的問題是什么呢?(生質(zhì)疑)。
    2、多媒體出示:為什么說大娘、小金花、大嫂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史親人呢?自讀課文找到那些最能說明問題的事實,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用體會到的感情來朗讀,并能發(fā)現(xiàn),大膽的提出問題。
    3、學生自讀思考。
    1、大娘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是因為:(多媒體出示)。
    a洗補衣,幾夜沒合眼。送打糕,昏倒路旁。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b指名讀,送打糕的事例。
    c理解“雪中送炭”找出課文中哪一句話寫出了大娘雪中送炭的艱難與危險。指導(dǎo)感情朗讀。
    d大娘冒著生命危險送來了打糕,送來了戰(zhàn)勝敵人的力量和勝利的希望,送得多么及時啊,因此作者說著真是“雪中送炭”啊。在志愿軍心目中,大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e指名讀,救傷員的事例。
    f理解“唯一”抓住“丟下”“背進”
    g一個是與自己相依為命的親人,還未成年的小孫孫,一個是為了朝鮮人民流血負傷的志愿軍戰(zhàn)士,敵機來了,大娘毅然絕然地背起傷員,而丟下自己的小孫孫,從這一丟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心目中,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h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女,足以說明大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i多媒體出示: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
    j指導(dǎo)感情朗讀,理解“八年來、多少、慈母般的”
    k大娘不是我們的親生母親然而就像親生母親,勝似親生母親,大娘“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2、小金花、小金花的媽媽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是因為:
    a指名朗讀,理解“同歸于盡”小金花媽媽的死重于泰山,敵人的死輕于鴻毛。
    b生質(zhì)疑:媽媽犧牲了,小金花沒有哭,志愿軍叔叔要走了,卻淚流滿面,這是為什么?
    c多媒體出示:同志們傷心地痛苦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
    d指導(dǎo)感情朗讀,體會小金花對媽媽的愛,對敵人的恨。這說明在小金花的心目中,志愿軍叔叔“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那為我們失去媽媽的小金花,在志愿軍的心目中“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生答)。
    3、大嫂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是因為:
    a指名朗讀。
    b多媒體出示:您知道我們?nèi)鄙偈卟?,就挎著籃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你又跑到前沿陣地去挖。
    c指導(dǎo)學生質(zhì)疑前沿陣地那么危險,為什么大嫂還要去挖?
    d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那失去雙腿的大嫂,在志愿軍的心目中,“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導(dǎo)讀)當我們想到大娘,為了給我們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當我們想到大娘為了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再夜忍不住了,動情地對大娘說:
    當我們想到小金花為了我們失去了媽媽,我們親切地對小金花說:
    當我們想到大嫂為了我們失去了雙腿,我們深情地對大嫂說:
    1、回憶往事,一件件,一樁樁令人感動,催人淚下,朝鮮人民為我們付出了血的代價,生命代價,這足以表達朝鮮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種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所以我們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在這片土地上,不僅有著許許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樣的親人,而且還滲透著我們與親人們并肩戰(zhàn)斗灑下的鮮血當然還長眠著像黃繼光、邱少云這樣的許許多多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所以我們把這塊土地叫做“親愛的土地”。自由聯(lián)系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大段。
    多媒體出示音樂和畫面:當離別的抽泣聲與汽笛的長鳴聲交織在一起時,當我們從車窗伸出手,探出頭,跟朝鮮親人再見時,當列車的轟鳴一聲緊似一聲時,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讓我們通過朗讀來表達吧。
    3、列車越開越遠,再也看不到親人熟悉的身影,再也聽不到親人親切的叮嚀,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呼喊一聲吧:“再見了,親人!”
    繼續(xù)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前三自然段中選擇一段背誦下來。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篇十
    《再見了,親人》是九年義務(wù)教育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這篇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凝煉,句式參差多樣,篇幅較長,是一篇訓(xùn)練學生語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訓(xùn)練學生朗讀的好教材。
    如何根據(jù)教材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zhì)出發(fā),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和諧發(fā)展,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呢?我的做法是:
    1、這篇文章雖然語言凝煉,感情真摯,可由于課文所寫故事離生活較遠,給學生理解內(nèi)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難度,所以我在上課開始,先結(jié)合地圖簡單地向?qū)W生介紹了課文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樣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讓學生走進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誼。
    2、注重體現(xiàn)字、詞、句、篇的訓(xùn)練:
    本課教學對字詞句的理解我不是議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讓學生從字面去理解,并說出比喻意,然后再聯(lián)系上下文去理解這個詞。
    “雪”指困難,誰遇到了困難?遇到了怎樣的困難?“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樣送的?通過理解這個詞,使學生理解了整段內(nèi)容,對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課文的重點句子讓學生改變說法,并把改好的句子與原句進行比較,體會句子在文中的含義、作用,并通過理解重點句子而牽一發(fā)動全身,使學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義。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篇十一
    教學伊始,讓學生通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問題,使之感知情感。
    1、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質(zhì)疑:‘親人’指誰?是誰的‘親人’?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題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學生了解“親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類的朝鮮人民。志愿軍所以稱她們?yōu)橛H人,是因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戰(zhàn)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題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見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種何日復(fù)相聚的惜別之情。從而使學生感知情感的傾向。
    2、從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寫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讓學生知道文章通過“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來贊揚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讓學生在感知材料的過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之一。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gòu)建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個故事組成。作者選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主題。由于課文的前三段的結(jié)構(gòu)與表現(xiàn)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學中我對第一段做了詳細的講解與指導(dǎo)。設(shè)計“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話別時追述了哪幾件事?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感情”等問題,讓學生了解志愿軍與大娘告別時,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經(jīng)幾夜沒合眼,給志愿軍洗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zhàn)中,冒著炮火給志愿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家里休養(yǎng)的志愿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這樣寫的目的`在于體現(xiàn)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表現(xiàn)了這種感情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接著,讓學生自學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二、三意義段,使之具體體會小金花對敵人的仇恨和對志愿軍的深情,以及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致殘,付出了多么高的代價,從而受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深厚情感。
    教師應(yīng)該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不應(yīng)該以標準化解讀去規(guī)范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應(yīng)該培養(yǎng)富有創(chuàng)意的讀者而不能培養(yǎng)人云亦云的聽眾。
    教學時,抓住課文中的關(guān)鍵詞句好好品析,讓學生體會情感。
    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xiàn)了好些“血”,“淚”的詞語,比如:“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失去媽媽”,“失去雙腿”中的三個“失去”,充分說明了朝鮮人民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說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歸于盡”體現(xiàn)了小金花的媽媽痛恨敵人、熱愛志愿軍的感情;“噩耗”反襯小金花的剛強;“倒在血泊里”、“代價”說明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學生“內(nèi)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
    教師應(yīng)成為學生閱讀的導(dǎo)師、課堂閱讀的組織者、促進者,而不是居高臨下控制信息的專制的權(quán)威。教師應(yīng)該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dǎo)他們掌握閱讀的方法,把“點撥”、“啟發(fā)”、“引導(dǎo)”、“激勵”留給自己,把“閱讀”、“體味”、“品味”、“感悟”還給學生。
    學生在領(lǐng)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fā)情感的欲望。此時,我設(shè)計引讀,更好地讓學生抒發(fā)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車“啟動”、“徐徐開出”、“飛馳而去”三個過程設(shè)計引讀。像最后一個過程——列車“飛馳而去”,就是這樣設(shè)計引讀的:
    “戰(zhàn)士們深深地依戀朝鮮的山、朝鮮的水,更依戀朝鮮的親人們!然而無情的火車卻風馳電掣般向前駛?cè)?。?zhàn)士們趕緊把頭探出窗外,只見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佇立在窗外,不停地揮手告別。此時此刻,戰(zhàn)士們再也忍不住了,淚水模糊了雙眼,要想對朝鮮親人再說上幾句離別話,然而距離遙遠,戰(zhàn)士們只能默默地在心頭呼喊——”
    此時,學生們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話語:“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篇十二
    《再見了,親人》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全文是以志愿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軍說的話,透出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難舍難分之情,表達了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厚情誼。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預(yù)設(shè)教學環(huán)節(jié),并在課堂中及時調(diào)整思路,教學取得了預(yù)期的效果。反思如下:
    根據(jù)這篇課文情感飽滿、段落相似的特點,我先引導(dǎo)學生通讀感知課文內(nèi)容,說說課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人與志愿軍的告別場面,把握情感基調(diào);再指導(dǎo)學生學習第一段,弄清大娘為志愿軍做了哪幾件事?這表現(xiàn)了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之間的什么感情?然后分小組討論第二段,讓學生主動逐段說你最感動的地方?抓住重點詞句段分析朝鮮人民冒著生命危險為志愿軍所做的事!最后放手學生自學第三段,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的話別,課文是透過大娘、小金花、大嫂三個人物來描寫的。人物身份的不同,回憶的事例也不同,因此朗讀的情感也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dǎo)學生抓住關(guān)鍵詞,讀懂、讀好句子,領(lǐng)會文章蘊含的意思。緊扣重點字詞如:雪中送炭、唯一、同歸于盡等,讓學生對不同的個體進行不同的朗讀嘗試。對大娘,懷著敬重;對消金花,懷著親切;對大嫂,懷著關(guān)切。通過不同角色的朗讀體驗,深深地感受朝鮮人民與志愿軍的深情厚誼。
    在教學中,我采用個別讀、齊讀、自由讀等方式朗讀,但是效果不佳,整體朗讀沒有得到逐層提高。教師語言不十分簡潔,過渡不十分自然。在課堂的結(jié)束部分,讓學生通過朗讀或說幾句心里話來表達對朝鮮親人的敬意和感謝,以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體會。學生說得也不很理想。
    話別總是雙方的,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是怎樣想的,他們會說些什么呢?課文中沒有直接寫,但是從課文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些。應(yīng)該啟發(fā)學生發(fā)揮想象,說一說,寫一寫,進一步體會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中朝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拓寬學生課外學習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是今后努力的一個方向。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篇十三
    引導(dǎo)學生觀看“朝鮮人民送別志愿軍的宏大而感人的畫面,揭示課題,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關(guān)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等文獻資料,圖片資料,為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做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明確目標。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nèi)容,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初步感受中朝人民依依惜別的悲壯氣氛,體味“似海深”的偉大友誼。
    鼓勵學生在組內(nèi)交流學習收獲,引導(dǎo)學生提出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三、讀中悟情,以情品讀。
    1、鼓勵學生再讀課文,找出最令人動情的片斷,用筆畫一畫,圈一圈,哪句話,哪個詞讓人感動?為什么感動?找出最令人的片斷在小組內(nèi)交流后,在全班進行交流。
    學生個人的感覺、體驗、理解各不相同,在交流過程中,允許學生各抒己見。交流內(nèi)容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可以交流“大嫂”一段,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學習的主動權(quán)完全交給學生。
    重點交流以下幾個問題:
    大娘一段:
    (1)品讀“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永遠不會?!蓖ㄟ^品讀感嘆句、疑問句、設(shè)問句,三種不同的句式,深刻領(lǐng)悟“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的“母子般”的深情。
    (2)指導(dǎo)學生理解“冒”、“穿”、“丟下”、“唯一”幾個詞語的含義,感悟大娘為救志愿軍戰(zhàn)士忘我的,無私偉大的品格。
    (3)指導(dǎo)讀“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深的情意,我們怎能忘懷?”明確句子的含義是“怎么也不能忘懷?”體味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之間的刻苦銘心的真摯情意。
    小金花一段:
    (1)品讀“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個剛強的孩子??!”感悟志愿軍戰(zhàn)士與小金花之間的“父女般”的真情,體味親人生死離別的悲壯。
    (2)引導(dǎo)學生通過表演,理解“跺”、“抽動”、“狠狠”幾個詞的含義,入境體驗小金花的剛強性格,及對侵略者的仇恨心理。
    大嫂一段:
    指導(dǎo)讀“您為我們付出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對中國人民的友誼?”理解句子的含義,感悟大嫂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的“姐弟”深情,大嫂的愛是付出的愛,無悔的愛。
    在交流過程中,以“情”為主線,引導(dǎo)學生在讀中覓情、悟情、品情。以“情”為基調(diào),自讀、品讀,并適時引導(dǎo)學生在動情之處背誦,積累,深化對主題的理解。
    四、讀中誦情,想象創(chuàng)造。
    1、引導(dǎo)學生變換角色,入境體驗列車啟動時,志愿軍戰(zhàn)士的內(nèi)心情感,指導(dǎo)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最后三個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間似鴨綠江水一樣源遠流長的濃濃真情。
    2、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與想,分別后的志愿軍與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傳遞這種偉大的友誼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對感人至深的告別場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導(dǎo)學生通過說一說,寫一寫,畫一畫、唱一唱等多種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間“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篇十四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1、從課文內(nèi)容中體會中朝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我們每個同學都是在愛的海洋里成長,誰能說說最關(guān)心你、與你最親的人是誰?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有關(guān)親人的故事。
    (出示課題:再見了,親人)
    1、詩配樂朗誦,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
    那是一個現(xiàn)在看來非常久遠的年代……
    有一天,戰(zhàn)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年輕的人們拿起了槍奔赴戰(zhàn)場
    只為能有寧靜的生活
    無情的戰(zhàn)爭讓人們倒下
    但沒有人退縮,哪怕是偉人的兒子
    …
    …
    平靜的生活又回到了我們身邊
    但14萬年輕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邊
    2、同學們課前也查找了相關(guān)的資料,對這段歷史,你們還了解到些什么?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
    1、現(xiàn)在我們共同回憶那段歷史,讀讀課文,想一想,“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是誰對誰說的,“親人”指的是哪些人。
    2、課文具體寫了志愿軍戰(zhàn)士同誰話別的情景?
    1、你最受感動的是什么地方?可以用你最喜歡的方式感染大家。如:讀一讀、講故事、或者模仿著演一演等都可以。
    2、小組內(nèi)匯報討論彼此的方式怎么樣,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3、班內(nèi)集中交流
    4、學生各抒已見。
    (表現(xiàn)不好的地方請求支援,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自己了解到的進行交流)對學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地方視情況讓學生當場解決或存疑。
    (1)對學生提出的讀的要求請其他學生幫助解決。
    (2)在遇到困難時,有沒有借助一些資料來幫助自己閱讀?自己讀課文時,書和電腦網(wǎng)絡(luò)都是我們的學習好幫手。請你自己再讀讀課文,不理解的.可以再借助字典、書籍和電腦查一查,也可以和同學合作解決。
    1、重點理解第一自然段。
    (1)出示導(dǎo)讀問題:
    說說這一自然段最令你感動的地方和原因。從中你體會到什么?(學生補充回答,)
    (2)指導(dǎo)朗讀:怎么樣才能讓別人也被你的朗讀所感動?同桌互相指導(dǎo)讀。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強調(diào)“多少”讀重音,體會連用兩個“多少”對表達感情和加強語氣的作用。
    (3)哪些事情說明大娘像慈母般一樣為我們花心血,給我們送溫暖?
    師生小結(jié):洗補衣、送打糕、救傷員,體現(xiàn)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深厚情誼。
    (4)理解“雪中送炭”。在我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處于困境,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朝鮮親人給我們送來了打糕,送來了關(guān)心、幫助、支持,送來了慈母般的溫暖,戰(zhàn)勝敵人的力量和勝利的希望。
    (5)重讀“唯一”,以理解大娘對志愿軍戰(zhàn)士的愛實際上是對自己祖國的崇高的愛,具體感受偉大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比較反問和陳述的語氣,體會反問句再表達感情上的作用,知道朗讀反問句的語調(diào),采取不同形式反復(fù)有感情的朗讀。
    (6)小組內(nèi)合作,小組間比賽。
    (7)導(dǎo)語激情,體會感情。
    當我們想到大娘為我們洗補衣服幾夜沒合眼時,當我們想到大娘為我們送打糕累的昏倒在路旁時,當我們想到大娘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時,我們再也忍不住了,動情的對大娘說……(齊讀)
    如果你是那位大娘,聽到了志愿軍對你說的話,你會說些什么?(指生說)
    最后,讓我們深情的對大娘說一句:“再見了,親人!”
    2、自學第二、三自然段。
    (1)檢查自學情況并小結(jié)。
    (2)思考:這三個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這三個自然段除寫法相同外,這三個朝鮮人民的代表人物都為志愿軍戰(zhàn)士付出了數(shù)不清得日日夜夜,說不盡的關(guān)心幫助,付出了鮮血甚至生命“這樣高的代價”。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這三個自然段雖然內(nèi)容有別,但卻表達了同一個中心——表達了我們對朝鮮親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贊頌了中朝人民之間的偉大友誼。
    (3)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1、我們在與朝鮮親人告別時,回憶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往事,這一件件一樁樁令人感動的事,無不凝聚著朝鮮人民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對于他們,你還有哪些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問題?(學生交流)
    2、師生共同解決提出的問題。
    3、對于比較復(fù)雜的問題留到下節(jié)課解決。
    再見了親人教學設(shè)計及教學反思篇十五
    1、知識目標:
    學習課文,理解課文中親人的不同含義。
    2、能力目標:
    以讀作為突破口,以讀悟情,培養(yǎng)語感,有感情朗讀。
    3、情感目標:
    學習課文,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1、學習課文,理解課文中親人的不同含義;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2、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課件《志愿軍戰(zhàn)歌》音樂。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引入
    同學們,剛才你們聽到的是志愿軍戰(zhàn)歌,當年志愿軍戰(zhàn)士就是高唱著這首歌踏上了朝鮮的土地,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zhàn)。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即將離開朝鮮回到自己的祖國,面對著許許多多送別的人們,每位志愿軍戰(zhàn)士都從心理默默的說著一句話,那就是“再見了,親人!”
    二、復(fù)習舊知,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快速默讀一遍課文,想一想志愿軍戰(zhàn)士把誰稱作親人?他們?yōu)橹驹杠娮隽四男┦隆?BR>    三、合作學習,交流,體會情感
    1、師:在這些事例中,哪位親人的事例給你的感受最深,就學習哪件事。怎么學呢,老師為同學提供了一個自學提示,誰來讀一讀。
    課件:默讀,思考志愿軍回憶了和這位親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話給你的感受最深,把這句話畫下來讀一讀,想一想從中體會到了什么。請你用朗讀的形式,讀出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小組交流:
    誰對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學習相同段落的同學就近兩三人結(jié)合小組,進行交流。
    3、匯報自學,讀中悟情(大娘):
    師:誰對這件事感受深,讀出你的感受。誰也找的這句話讀出你的理解?同學們注意聽看他們哪讀的不一樣。
    師:她是通過抓重點詞語弄懂句子的含義的,大家要向她學習這種好的方法。
    老師根據(jù)學生匯報的情況重點指導(dǎo)。
    課件: 記得五次戰(zhàn)役的時候…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點撥:結(jié)合課文想一想雪指的什么,炭指的什么。大娘冒著生命危險給戰(zhàn)士們送來的僅僅是打糕嗎,對,你們體會的真好,是他們的精神感動了志愿軍,鼓舞了志愿軍使他們的斗志倍增,頑強拼搏取得了阻擊戰(zhàn)的勝利。愿意再讀讀嗎,把大娘關(guān)心志愿軍的情感以及志愿軍拼搏的精神讀出來。誰來讀讀。
    課件:我們還記得…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
    師:在這部分中還有哪件事給你感受深。
    點撥:把你的感受讀出來。搶救的是誰,是和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的志愿軍,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緣關(guān)系的唯一的親人,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朗讀:面對這位可親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愿意讀出你的感受嗎?(指導(dǎo)朗讀)我也想讀,聽聽有沒有和她讀的不一樣的地方。為什么這樣讀。
    師:想像一下當時的畫面,進入情境感情就出來了。
    4、匯報:小金花:誰對這件事感受深。
    課件:同志們傷心的…你怎么落淚了呢?
    5、師:還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你來讀讀。
    問:這樣高的代價指的是什么代價?
    6、小結(jié):
    學習了他們的事例后,你現(xiàn)在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選擇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讀,讀出朝鮮人民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四、換位感悟
    1、師:聽著這樣的話看著這樣的戰(zhàn)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會對志愿軍說什么,任選其中一個角色練習說。
    2、匯報:誰來說,你以誰的身份說。(還誰想說)
    3、小結(jié):聽了同學的介紹,感到志愿軍為朝鮮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讀讀課題你對課題有沒有新的理解。
    4、師:那么今天就是親人送親人了,讓我們共同抒發(fā)一下對親人的依戀之情吧!
    五、運用悟情
    1、師:既然是親人送親人,你能不能將這段話改為朝鮮人民對志愿軍說。自己先練一練,也可以互相說說。
    2、匯報:
    改為:再看一眼志愿軍戰(zhàn)士,讓他們再停留片刻。
    3、師:志愿軍不愿走,朝鮮人民不愿他們走,因為在這片土地上灑過他們的鮮血,大娘小金花的媽媽、大嫂還有更多更多的親人為志愿軍灑過鮮血;羅盛教、邱少云、黃繼光、毛主席的愛子毛岸英等14萬志愿軍長眠在朝鮮的土地上,他們的鮮血和朝鮮人民的鮮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升華
    1、師:你們說,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什么凝成的?可稱之為偉大的友誼。
    2、火車慢慢的啟動了,讓我們再讀讀最后三段,再次感受一下兩國人民那依依不舍的深情吧!
    3、師:火車越去越遠,可是兩國人民的心卻是越來越近。
    兩國人民共同說著一句話:“再見了,親人!”
    4、師:多么感人的場面,咱們來寫首詩吧,永遠記住當時的場面。出示詩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無言默默淚。
    (你我一家人“惜別知情深“有緣再相見“只見車影遠”“天涯若比鄰”“彼此常牽掛”。)
    再見了,親人
    大娘
    小金花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志愿軍
    大嫂
    教學中體現(xiàn)較突出的幾點:
    1、導(dǎo)入中的情景創(chuàng)設(shè)把學生帶入到了課文中,為學習課文作了很好的鋪墊。兩分鐘預(yù)備通過錄音機為學生放了《志愿軍戰(zhàn)歌》,伴隨著雄壯的樂曲聲,學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進入到情境當中。
    2、從對語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從而進一步體會大娘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設(shè)計的三個層次,即第一層次用讀讀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來的;第二個層次體會大娘不顧自己的生命為戰(zhàn)士們送來打糕,讀出感受。第三個層次讓學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體會出大娘對戰(zhàn)士們的深情、對戰(zhàn)士們的愛,以及戰(zhàn)士們把大娘對他們的愛化作一種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戰(zhàn)士們打勝了仗。課堂教學中,層層深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對大娘與志愿軍戰(zhàn)士之間的深情厚誼以及為什么大娘把戰(zhàn)士稱作親人的情感體會的很到位,學生情感也被調(diào)動。因此學生對這一段的朗讀,讀的有感情,學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視了學生的朗讀及教師對學生讀的指導(dǎo):
    在學習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時,注重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dǎo)。例如:學生在朗讀描寫小金花的剛強的語句時,學生對小金花為媽媽報仇的決心讀的還不夠堅決,因此委婉的指出學生讀的不足及建議,通過比讀的方式激勵學生再讀。
    不足:
    1、對重點段的體會沒有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的自讀自悟,而是通過教師的導(dǎo)語引著學生體會出來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yīng)讓學生在自主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2、教學結(jié)構(gòu)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時間是指導(dǎo)學生學習大娘為志愿軍戰(zhàn)士送打糕和救助傷員的事情,對小金花和大嫂的學習只是以讀帶講,沒有給學生朗讀感悟的時間。學生對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的情感是一點一點的積聚起來的,不是只通過對一個段落的學習,感情就能體會出來的。因此對后兩個自然段的學習,也要讓學生充分的學習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