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精選16篇)

字號:

    教案的編寫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以適應教學實踐中的變化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教案的設計要注意啟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愿意參與到學習中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以幫助理解和掌握教案的編寫方法。記住,在編寫教案時,要注重邏輯嚴密、內容詳細全面、語言清晰簡潔?,F在就來看看吧。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一
    我幸運地參加了青少年宮舉辦的暑期“童趣捉泥鰍”活動,參加此次活動的只有15位同學,哈,我能想象著我滿載而歸的畫面。
    一路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我來到了指定的活動地點。哇,好大!目測那個“泥鰍池塘”,直徑足足有7米左右,在如此巨大的泥鰍池里抓泥鰍一定不覺得擁擠,我們可以盡情地大顯身手。再走近一看,泥鰍真多,大的、小的、粗的、細的,多得讓人眼花繚亂:有的在池中央快活地游著,蕩起了陣陣微波;有的游到了池邊緣,像個害羞的姑娘,怕被人看到;還有的在水面上大口大口喘氣,像剛參加了一場馬拉松比賽回來……正當我入神時,只聽工作人員一聲令下,“現在可以進去……”沒等話說完,我們就迫不及待地沖進了池內,興奮地分頭抓了起來,還哪管有沒有脫鞋,哪管身后爸爸媽媽的叮囑聲??!我睜大眼睛,仔細地搜索哪條泥鰍容易被抓到,忽然一條泥鰍從我的腳下穿了過去,我急忙伸手一抓,“抓到了!”我暗暗自喜,沒想到它身子一扭一滑,竟然從我的手中逃脫出去。
    我怔住了,向爸爸投去求教的目光,爸爸大聲告訴我:“別急,等它露出水面時,雙手一合就能抓?。 蔽覍P牡芈犞?,全神貫注地盯著池中的泥鰍,等待時機。不一會兒,又一條泥鰍來到我腳下,待它浮出水面,我馬上伸手把它攏住,不料,那條來了個跳躍,直接跳到了別人的手里,被他搶先一步抓住,唉,又一次失去機會,只好繼續(xù)努力!這時又一條泥鰍來了,我吸取前面失敗的教訓,機智地小心翼翼把手伸進水里,慢慢對準泥鰍移動雙手,在它還沒反應過來,我迅速合攏雙手,哈哈,抓住啦!我尖叫起來!泥鰍在我手心不停跳躍,我興奮極了,當我把它放進袋子里,發(fā)現它大大的、肥肥的,在陽光下顯得特別可愛。
    后來,有了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看看周圍,伙伴們也都掛滿笑容。就這樣,抓泥鰍活動在大家的努力下圓滿結束,我不僅收獲了快樂,還收獲了沉甸甸的道理:“吃一塹,長一智,失敗乃成功之母?!?BR>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二
    1.了解泥鰍外形特點及與生活環(huán)境的關系,對自然生物感興趣。
    2.愿意用各種材料進行操作,感受光滑與摩擦。
    3.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fā)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fā)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1.在班級的自然角中飼養(yǎng)泥鰍,開展事先的觀察活動。
    2.關于泥鰍黏液知識介紹的視頻。
    3.泥鰍若干,養(yǎng)在幾個大盆中。
    4.捉玩泥鰍的工具與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1.第一次玩泥鰍:
    教師引出活動主題:讓我們一起去和泥鰍玩玩,看看會有什么有趣的事情發(fā)生。
    (1)幼兒自由捉玩泥鰍,教師巡回參與及指導。
    重點:教師引導部分膽小、怕臟的幼兒逐漸敢于觸碰和捉玩泥鰍,并鼓勵幼兒間用語言交流、描述玩泥鰍的感受。
    (2)玩泥鰍后,師生共同分享趣事。重點突出:幼兒自我感受泥鰍的特性,學習相應的詞句,如滑溜溜、很黏、調皮地逃來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鰍:
    (1)教師提出探索重點:試試怎樣才能用手捉住泥鰍,不讓它滑落。
    (2)幼兒自由嘗試,教師鼓勵幼兒大膽探索捉泥鰍的方法,并及時請成功者介紹并及時請成功者介紹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鰍的方法,如捏緊、貼臉盆壁移動、兩手捉等。
    (3)教師再次提出捉玩泥鰍時的觀察重點:泥鰍這么調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讓我們難以捉住它?大家來找一找。
    集中反饋觀察信息,請有相關知識的幼兒進行介紹,并結合看知識光碟進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態(tài)及作用。
    (本節(jié)重點:讓幼兒在看、玩、捉的過程中了解泥鰍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鰍的體型細長、身上的黏液濕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語言進行描述,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嘗試用各種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鰍打下鋪墊。)
    1.幼兒敘述經驗:生活中,大人們是怎樣捉住泥鰍的。
    2.出示各種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師介紹,幼兒指認。
    3.幼兒分散自由試用材料,教師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說說用了哪種材料或工具,怎樣使用這些工具捉住泥鰍的,為什么能捉住。(讓成功者演示)
    5.比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現象。
    6.借鑒別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本節(jié)重點:讓幼兒在使用各種材料與工具時,感覺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樣光滑,似乎變得粗糙,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過運用材料捉泥鰍.感知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給人帶來的便利。)
    1.教師出示勞動手套,幼兒說說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兒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鰍,教師巡回,鼓勵幼兒捉得又快又多。
    (本節(jié)重點: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鰍,但捉住的數量卻不一樣,由此引導幼兒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還有其他很多因素影響捉泥鰍的效果,比如膽量、運氣、靈敏度等。知道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除了運用合適的工具與材料,還要依靠自己的膽量、睿智等。)
    讓幼兒說說泥鰍是屬于哪一類動物.這類動物有哪些相同的特點。(幼兒經驗反饋,教師不作評述。)
    (本節(jié)重點:讓幼兒憑借對泥鰍的認識,自由說說泥鰍的類別。教師重在了解幼兒對動物歸類的原有經驗,為下次繼續(xù)認識泥鰍,并與其他相類似動物進行比較、歸類打下鋪墊。)
    活動反思
    通過研究我們知道了泥鰍身體表面粘液的作用,我們人類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體來捉泥鰍。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得到啟發(f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辦法來使物體表面變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達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學習過程中注意觀察、發(fā)現,靈活運用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所碰到的問題。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三
    不但沒捉到,反被淋了一身泥,哈!活生生一個泥人!
    在收獲完稻子、干旱的泥里捉,什么時候去都行,都有泥鰍正在出沒。先要找到一個1角硬幣大小的'小洞,因為干旱,所以小洞不像有水的田里一樣被水沖走的泥土填上,而是完好地保留著??匆娦《?,要用鋤頭沿著洞的邊上挖下去(注意:小心不要挖死泥鰍),順著小洞挖呀挖,一只泥鰍就“出土”了。在旱泥里挖,還不會淋到“泥巴雨”呢!
    感覺到有泥鰍,雙手要馬上合攏呈碗狀,再捧起來(其它動作很容易讓它跑掉),最后把它捧進挎在腰間的竹簍里。
    每天都可以捉到半簍的就是高手了,運氣好的話還可以“順手牽羊”捉到幾只黃鱔呢!
    農家生活真快樂、迷人??!
    (老師評語:條理清楚,記敘具體。)。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四
    1、學生能夠以輕快、富有彈性的聲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鰍》,并且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體驗“捉泥鰍”的快樂。
    2、學生能夠認識四四拍的拍號并了解其意義。
    3、欣賞校園歌曲《蝸牛和黃鸝鳥》《讓我們蕩起雙槳》
    學生能夠以輕快、富有彈性的聲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捉泥鰍》。教學難點:附點的演唱、四四拍的強弱規(guī)律的掌握。
    1.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2.情境創(chuàng)設,實圖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么呀?”(課件:泥鰍圖片)你們玩過捉泥鰍嗎?它容易捉嗎?(課件:泥鰍的介紹)
    1、初聽師:請同學們說說你們聽后感受到的歌曲是什么情緒呢?(歡快地、活潑地、風趣地)
    2、二聽師:我們再認真聽一聽,想想從哪些歌詞中你能感覺到小朋友特別想去捉泥鰍呢?(天天我等著你,等著你捉泥鰍)(課件:播放歌曲)
    3、三聽師:誰來說說歌曲的最后幾句歌詞出現了什么情況?(出現了反復,唱唱反復部分,說明了孩子想去捉泥鰍的急迫心情)(課件:播放歌曲歌譜)
    4、學習附點部分的歌唱。
    師:請同學們在曲譜中找出附點節(jié)奏,并數一數有幾處?(8處)
    師:這些是八分附點音符,這些附點節(jié)奏在歌曲中增添了歡快的氣氛。
    5、跟琴分句學唱歌曲。
    師:現在我們來跟琴一句一句的學唱這首歌曲。
    6、接唱練習。
    師:你們唱帶有附點的一、三、五等單數句,老師接唱雙數句。
    7、難點解決。師:在歌唱中你覺得還有哪里唱起來比較困難?
    8、完整地歌唱歌曲。師:我們一起跟著音樂來完整的唱一遍這首歌曲。
    9、理解拍子: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首幾幾拍的歌曲嗎?(四四拍。它表
    示的意義: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jié)唱四拍。它的強弱規(guī)律為:強、弱、次強、弱)
    10、聲勢訓練:以第一句為例子,第一拍:跺腳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拍肩
    11、師:我們自己打著拍子再來完整的演唱一遍這首歌曲。
    1、師: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情節(jié),這首歌曲里描述了哪幾個人?
    2、師:你能將這其中的人物表現出來嗎?你可以找搭檔配合,同學們想一想,動一動,一會請同學們表演唱。
    3、請同學們表演并評價。(課件:播放歌曲伴奏)
    1.師:捉完了泥鰍,好累呀!現在我們來休息一下,聆聽校園歌曲《蝸牛和黃鸝鳥》《讓我們蕩起雙槳》。(課件:播放歌曲)
    2.課堂小結。
    同學們,你們今天開心嗎?美妙的世界,動聽的校園歌曲給我們帶來了歡樂,那么我們也要努力學習本領,讓世界變得更精彩。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五
    1、 通過“捉泥鰍”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認識到“物體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學知識。
    2、 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到我們可以“學習”泥鰍的本領來減小摩擦力。還可以用類似于捉泥鰍的辦法來增大摩擦力。
    3、 使學生知道泥鰍身體表面的“粘液”具有減小摩擦力的作用?!怯行У乇Wo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時還具有吸取氧氣的作用。
    4、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
    1、 泥鰍若干條。
    2、 玻璃缸兩只、小網兜。
    3、 南瓜葉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葉子、青菜葉、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滌淪布、干泥沙、食油、銹軸承、牛油、衛(wèi)生紙、玻璃球、筷子、膠布、工具盒等。
    4、 記錄紙。
    1、 同學們我們今天做—個有趣的活動——捉泥鰍,有同學捉過泥鰍嗎?捉起來容易嗎?
    在記錄紙上寫上你的想法。
    3、 通過討論得出應該用東西包起來捉。請每組同學合作,試一試能用多少種方法捉起泥鰍,哪一種方法更好,為什么?在實驗中你發(fā)現了什么?把你們組的探究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實驗過程中哪一種方法捉起來最容易,為什么?通過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泥鰍身體表面分泌出一種粘液,使得泥鰍身體表面非常光滑,我們就很難捉住它。事實上這種沾液減少了泥鰍身體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從我們的手中逃脫。在分析過程中,教者應故意將“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葉、青菜葉”,“棉布、滌綸布”對應起來比較,讓學生認識到用“光滑”的物體“難捉”,用“粗糙”的物體“易捉”,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規(guī)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發(fā)現當厚、千的物體吸收掉泥鰍身體表面的沾液后捉起來更容易。
    教師板書:光滑難捉粗糙易捉
    請大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捉泥鰍比較好呢?
    應該考慮在什么情況下而定,實驗室里、農田里、在家里各應該采用什么方法。(讓學生學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l、請大家一起討論一個問題:物體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舉—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
    2、做兩個小實驗,鞏固所學知識。
    地穿進去在玻璃管上涂點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個組夾起的球最多。操作說明:每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從瓶里用老師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夾到碗里,比一比在一分鐘內哪一個組夾得多。每個小組先討論一下用什么方法夾?然后老師宣布開始并進行計時。(可以用老師發(fā)給的實驗材料對工具略加改進,但不能幅度過大)
    總結全課。
    同學們我們今天研究了“捉泥鰍”,通過研究我們知道了泥鰍身體表面粘液的作用,我們人類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體來捉泥鰍。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得到啟發(f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辦法來使物體表面變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達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學習過程中注意觀察、發(fā)現,靈活運用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所碰到的問題。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六
    捉泥鰍泥鰍,想必大家都見過吧?捉泥鰍,大家也許就不會了,星期日,我回去給奶奶過生日時,在老家和小姐姐一起去河邊捉泥鰍呢!回到老家,我躺在床上和小姐姐一起冥思苦想,終于想出一個好玩法,那就是捉泥鰍。我和小姐姐一人帶個夾子,提個籃子,蹦蹦跳跳的出發(fā)了。到了河邊,小姐姐教我:泥鰍是在一些石頭間的小縫里,當你看到它時,先慢慢靠近它,然后猛的夾住它放進籃子里。我點點頭,心想:這捉泥鰍還真不簡單呀!頭手都要用。
    哎,別想了,快去捉吧!我跟著小姐姐輕輕的,小心翼翼的尋找。小姐姐找到了!“??!找到了,找到了!”我高興的一蹦三尺高,立刻去夾泥鰍。咦?不在了?“肯定是被你驚天動地的聲音嚇跑了!”小姐姐笑彎了腰,什么嘛?我的聲音沒那么大吧?我們繼續(xù)找起來。呀!我找到了。這次一定不要出錯啦!我全神貫注的靠近。不料老天不作美,沒讓我看到腳下的大石頭。只聽本人“撲通”一聲,摔了個狗啃泥了?!皢鑯~~,不好玩,不玩了”著嘴坐在大石頭上?!懊妹?,可不能半途而費哦……?!毙〗憬汩_始教育我了。經過一翻嘴槍舌戰(zhàn),雖然小姐姐犧牲了她的得力戰(zhàn)將――嘴皮。但我終于同意繼續(xù)捉泥鰍了。呀!我和小姐姐同時發(fā)現了一條泥鰍,小姐姐示意讓我去。我慢慢的走過去。飛快的將泥鰍夾住。放進籃子里。捉到了!我松了一口氣。又和小姐姐一起捉了起來。經過我們的團結合作。
    有了許多的戰(zhàn)利品,我們提著子高高興興的回家了。家里,我看著我的戰(zhàn)利品,心中充滿了自豪,也暗暗的下定決心:這次我的本領還不夠好,下次練練,肯定能捉到更多的泥鰍的!同時也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就會獲得成功!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七
    泥鰍是我們身邊常見的動物之一,也是幼兒園的自然角中經常投放的,孩子們常常喜歡站在旁邊看泥鰍,但卻不敢給泥鰍換水,換水的時候泥鰍跑出來了,有的女孩子嚇得尖叫,不敢靠近,更不敢捉泥鰍。根據孩子們喜歡觀察又害怕泥鰍的特點,我設計了科學活動《捉泥鰍》,消除幼兒對動物的恐懼心理,鼓勵幼兒大膽勇敢地與動物交往。
    1、在探究活動中發(fā)現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鰍的現象。
    2、認識泥鰍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習性。
    3、消除對動物的恐懼心理,能大膽勇敢地與動物交往。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1、泥鰍每組五到六條,
    2、操作材料每組一份(包括:毛巾、網兜、食品夾、一次性手套、保鮮袋、筷子),
    3、實物投影儀,塑料筐、記錄表格
    一、出示泥鰍,激發(fā)幼兒捉泥鰍的興趣。
    1、師:今天,黃老師帶來了一群動物朋友,猜猜,是誰?
    小結:這是一群調皮可愛的小泥鰍。
    2、教師和個別幼兒嘗試捉泥鰍,讓孩子感知泥鰍不可怕,從而激發(fā)幼兒捉泥鰍的興趣和勇氣。
    3、請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說說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鰍。(教師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紹材料,幼兒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將泥鰍捉住。
    1、師:剛才,小朋友說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許多的材料能將泥鰍捉住,黃老師也準備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紹材料),請你用這些材料來試一試,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鰍捉起來。請你把捉到的泥鰍放到綠色的框子里。
    2、幼兒操作。(放背景音樂《捉泥鰍》)
    3、互相交流捉泥鰍的經驗。
    師:你捉到泥鰍了嗎?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鰍捉起來的?
    出示“捉泥鰍紀錄表”,集體記錄能夠捉起泥鰍的工具。
    看著記錄表集體說說操作結果。
    4、教師小結: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鰍,能增加摩擦力,這樣泥鰍很容易捉起來;
    而網兜、保險袋他們都有一個兜,能將泥鰍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鰍。
    三、幼兒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捉泥鰍最快最方便。
    1、設疑:用哪種方法捉泥鰍最快最方便?(幼兒自由猜測)
    2、幼兒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樂捉泥鰍),教師鼓勵幼兒每一種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種最快最方便。
    3、幼兒交流操作經驗。
    師:剛才,你們把每一種工具都試過了嗎?到底哪一種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鰍比賽。
    根據幼兒的回答,每一種材料選一個代表進行比賽,其他幼兒當評委,使用哪一種材料的幼兒第一個捉起,哪種材料就最快。
    5、教師小結:通過比賽,我們可以看到,用毛巾來捉泥鰍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網兜也很方便,因此,賣魚的地方都用網兜來捉。
    四、簡單認識泥鰍。
    1、了解泥鰍身上有粘液,及作用。
    師:小朋友,剛才我們玩了捉泥鰍,你們高興嗎?泥鰍為什么會那么難捉?(身上有粘液)泥鰍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么用呢?(減少摩擦、保護自己)
    2、認識泥鰍身上其它的寶貝及他們的作用。(采用實物投影儀)
    頭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紋、鰭
    3、簡單了解泥鰍的生活習性。
    泥鰍喜歡生活在什么地方?
    五、設疑,結束活動。
    師:今天我們玩了捉泥鰍,還認識了我們的泥鰍朋友,我們把泥鰍放到自然角里飼養(yǎng),看一看他們喜歡吃什么。
    通過精心地準備材料,設計教案,到活動的實施,我都認真地對待,活動中孩子們非常地投入,效果較好。通過這一活動,我也悟出了以下幾點:
    1、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要順應幼兒的興趣。其實,一開始,我設計的活動是科常類的《認識泥鰍》。而捉泥鰍這一活動是從我試上后才生成的。試上時,我按原來的設計按部就班地進行,由于天熱,泥鰍顯得特別的調皮好動,不停地在托盤里游來游去,最后竟從托盤里跳了出來,這下我可傻眼了,因為我自己害怕泥鰍,不敢捉泥鰍。在我的影響下,幾個女孩子也尖叫起來,可大部分孩子都顯得特別興奮,紛紛沖過去捉泥鰍,特別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鰍一滑又逃走的時候,孩子們更是激動,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試一試??粗⒆觽兊谋憩F,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動也從科常類的認識泥鰍改為科探類的捉泥鰍。
    活動中,孩子們的表現也如我所料,活動場面可以用熱火朝天來形容,孩子們個個興趣濃厚,積極主動。
    2、教師要以積極的情緒感染孩子。一開始我也害怕泥鰍,可活動開始時,有教師捉泥鰍這一環(huán)節(jié),為了克服自己對泥鰍的恐懼,我事先買了泥鰍在家里練習,先是戴了手套捉,適應一點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課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時覺得泥鰍還蠻可愛的。我想也正是我這種情緒感染了孩子,活動中每個孩子都大膽探索,沒有一個孩子因為懼怕泥鰍而不參加活動。
    活動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雖然活動中孩子們能與材料充分地互動,但教師缺乏向孩子傳遞愛護小動物的思想,因此活動時,孩子們的表現顯得有點殘忍,用食品夾夾泥鰍時,有的泥鰍就被夾得出血了,但孩子們還是不放過。當時我也看見抹布上的血,雖然當時我及時鼓勵孩子捉泥鰍時要注意保護泥鰍,玩的時候不要讓泥鰍受傷了,孩子們后面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現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動前就要求孩子們要注意保護動物,不要讓泥鰍受傷了,那孩子們肯定會注意,不至于把泥鰍夾出血來還不放過,那活動就更完美了。這是我在活動前考慮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訓,活動前要考慮周到一點。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八
    今天我去外婆家玩。我一進門就問外公:“外公,你網撒了嗎?”“撒了,撒了。要不我們現在就去收網吧!”“好哇,好哇!”于是我們坐上三輪車出發(fā)了!
    三點整的時候,同學們陸續(xù)來到鐘老師家,
    這個游戲真好玩,明年我過生日也要玩這個游戲。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九
    每個人的童年是由酸、甜、苦、辣結合而成的,而我的童年卻總是甜的。
    在我6歲的時候,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鄉(xiāng)下親戚家游玩。來到你農村的第二天,我就和周圍的鄰居家的小孩成了好朋友。
    這天,有一個小女孩說:“今天天氣很好,我們下午一起去捉泥鰍吧!”我想:捉泥鰍我可從來都沒玩過,今天一定要試試。于是,我開心的答應了。到了下午,我見爸爸、媽媽正在聊天,便以上廁所的名義溜了出去。后來,我們就開始清點人數。一個都不少,可以出發(fā)了?!蔽艺f。我們排好了隊,就向著小池塘前進了。不一會兒,我們就到了。池塘里的泥鰍可多了,令我們要花繚亂?,F在,我們就開工了。我卷好了袖子,向著一只泥鰍撲去,結果是泥鰍沒捉住zk168。com。cn,而我的身上卻噴滿了水,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眼看著人家都捉了那么多了,而我……后來,我又看中了一只泥鰍,這次我改變了方案。我先假裝沒事走過去,后來趁它不注意一舉拿下??墒?,只聽“撲通”一聲,我自己掉進了池塘里。大家都哈哈大笑,而我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來。
    時間像飛箭,一轉眼就天黑了。小伙伴們都滿載而歸,而我卻依然一直也沒捉住?;氐郊?,媽媽問:“你下午不是說去上廁所的嘛,怎么現在才回來,而且身上還濕漉漉的?”我紅著臉說:“其實,我下午去捉泥鰍了,而現在泥鰍沒有一條,“落湯雞”倒有一只?!甭犃诉@話,大家都哭笑不得。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的生活能夠依然那么甜,那么有趣,那么快樂!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十
    最近,我們班正在開展《動物大世界》的主題活動。一天,陳辰小朋友帶來了幾條小泥鰍,說:“我昨天和爺爺在捉泥鰍,泥鰍很難捉的,很滑的?!焙⒆觽儗δ圉q不容易抓的現象有了興趣。于是,我們生成了《捉泥鰍》這一科學探索活動。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并不滿足泥鰍表面特征的觀察和感知?;顒又校覐挠變旱呐d趣出發(fā),以捉為主線,讓孩子在捉的過程中發(fā)現泥鰍因為黏液的幫忙而容易逃脫的現象。在此基礎上,不同材料捉泥鰍的結果使探究活動又上升了一個層次。在這個過程中,我重在讓幼兒比較粗糙材料與光滑材料捉泥鰍的不同現象,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共同探究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有助于幼兒發(fā)現和判斷自己的實踐。
    最后科學活動來源于生活,更應回歸與生活。本次活動的延伸也是繼續(xù)探索的起點。所以,我從捉泥鰍的現象中生成防滑活動,讓幼兒理解科學對我們生活的幫助和重要性。
    1、大膽親近泥鰍,進一步了解泥鰍的主要特征,體驗捉泥鰍的快樂。
    2、在探究活動中發(fā)現粗糙材料易抓泥鰍的現象,激發(fā)探索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2、介紹泥鰍生活習性、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關錄像。童謠flash《捉泥鰍》。
    一、欣賞童謠flash《捉泥鰍》(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的生活經驗,生生互動,了解泥鰍的一般特征,同時激發(fā)幼兒探索泥鰍的積極性。)。
    師:歌曲中的小妹妹為什么那么高興?泥鰍長的是什么樣的?(請個別幼兒講述已知的泥鰍的特征)。
    二、觀察感受泥鰍,進一步了解泥鰍的外形特征。(提升幼兒經驗,解決重點:黏液。
    1、(出示泥鰍)師:請小朋友仔細看看,泥鰍身上還有那些地方我們沒說到的?它有沒有特別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呢。
    2、幼兒觀察后講述自己的發(fā)現。(師提醒幼兒講完整的話)。
    3、幼兒徒手嘗試捉泥鰍。
    1)第一次捉泥鰍。
    2)第二次捉泥鰍。
    師:泥鰍這么調皮,它有什么奧秘讓我們難以捉住它大家來找一找,
    師: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泥鰍身上為什么滑滑的?
    (如果幼兒說不出,師直接豐富:黏液)。
    師:這些黏液對泥鰍有什么好處(能幫它逃走)。
    師:除了幫它很快逃脫,黏液還會有什么好處呢,你們猜一猜好吧,老師請你們看一段錄像,看了就知道了。
    4、看錄像,梳理有關泥鰍的知識。
    師:現在你們知道了吧,泥鰍的黏液還有什么作用呀?
    三、通過競賽,比較發(fā)現粗糙材料易捉泥鰍的現象。
    1、出示捉泥鰍的材料,請幼兒說說你準備用什么材料來幫助捉泥鰍?為什么?
    2、幼兒自由探索用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葉和甜瓜葉、干毛巾和錦絲布捉泥鰍,并在相應的表格上作記錄。(在使用的材料圖片邊打勾或打叉,要求兩樣對比著都試一試)。
    3、幼兒自由結隊進行捉泥鰍比賽。(提醒幼兒各隊人數相同)。
    4、比賽后、師出示統(tǒng)計表,記錄,比較、發(fā)現結果不同的原因。
    2)小結: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鰍時,防止泥鰍逃跑的力量變大了,泥鰍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鰍時,防止泥鰍滑走的力量還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鰍。
    四、聯系生活,初步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讓幼兒感受到探討科學的問題,是為了解決生活的問題)。
    1、師:剛才我們捉泥鰍,把地板弄地濕濕的,瞧地板變滑了,為什么我們沒有滑倒?(引導幼兒觀察鞋底)。
    2、這個道理和我們用棉手套、瓜葉子捉泥鰍防滑的道理是一樣的。還有沒有其他方法讓滑滑的地板變的不滑?(鋪紙板、地毯、地上劃紋路等)。
    4、在《捉泥鰍》的歌聲中整理場地,用拖把、抹布檫掉地上的水等。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十一
    教師引出活動主題:讓我們一起去和泥鰍玩玩,看看會有什么有趣的事情發(fā)生。
    (1)幼兒自由捉玩泥鰍,教師巡回參與及指導。
    重點:教師引導部分膽小、怕臟的幼兒逐漸敢于觸碰和捉玩泥鰍,并鼓勵幼兒間用語言交流、描述玩泥鰍的感受。
    (2)玩泥鰍后,師生共同分享趣事。重點突出:幼兒自我感受泥鰍的`特性,學習相應的詞句,如滑溜溜、很黏、調皮地逃來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1)教師提出探索重點:試試怎樣才能用手捉住泥鰍,不讓它滑落。
    (2)幼兒自由嘗試,教師鼓勵幼兒大膽探索捉泥鰍的方法,并及時請成功者介紹并及時請成功者介紹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鰍的方法,如捏緊、貼臉盆壁移動、兩手捉等。
    (3)教師再次提出捉玩泥鰍時的觀察重點:泥鰍這么調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讓我們難以捉住它?大家來找一找。
    集中反饋觀察信息,請有相關知識的幼兒進行介紹,并結合看知識光碟進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態(tài)及作用。
    1.幼兒敘述經驗:生活中,大人們是怎樣捉住泥鰍的。
    2.出示各種材料,教師介紹,幼兒指認。
    3.幼兒分散自由試用材料,教師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說說用了哪種材料或工具,怎樣使用這些工具捉住泥鰍的,為什么能捉住。
    5.比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現象。
    6.借鑒別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1.教師出示勞動手套,幼兒說說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兒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鰍,教師巡回,鼓勵幼兒捉得又快又多。
    讓幼兒說說泥鰍是屬于哪一類動物.這類動物有哪些相同的特點。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十二
    1、幼兒選擇適合的樂器。
    師:今天,老師要挑戰(zhàn)你們了,我?guī)砹艘恍菲?,請你們用樂器朋友來講述這個故事,行不行。
    師:看,我?guī)砹耸裁礃菲鳎?BR>    師:哪個樂器更像什么小動物出場?說說理由。
    2、嘗試選擇合適的節(jié)奏。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十三
    1.感知并了解泥鰍的主要特征,體驗抓泥鰍的樂趣。
    2.在探究活動中發(fā)現粗糙材料易抓泥鰍的現象,激發(fā)幼兒探索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1.幼兒已初步了解了魚類知識。
    2.泥鰍、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紹泥鰍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關錄像。
    1.觀察感受泥鰍,了解泥鰍的外形特征。
    師:請小朋友仔細看看泥鰍是什么樣的,有沒有特別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會兒把你的發(fā)現告訴大家。(為便于幼兒觀察,事先在幾個大臉盆中放若干泥鰍和水)。
    幼兒觀察后自由講述自己的發(fā)現。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邊有胡須。
    幼:背上有鰭,尾巴上也有,游起來很靈活。
    師:是呀,這一點和誰一樣啊?
    幼:和魚一樣。
    師:是的,因為它也是魚家族中的一員啊。你們有沒有發(fā)現泥鰍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從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師: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師:這些黏液對泥鰍有什么好處?
    幼:能幫它逃走。
    幼:因為很滑,別人不容易抓住。
    師:除了幫它很快逃脫,黏液還會有什么好處呢,你們猜一猜?(幼兒可能回答不上來),好吧,老師請你們看一段錄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錄像,梳理有關泥鰍的知識。
    師:剛才我們說的',錄像中都說到了。現在你們知道了吧,泥鰍的黏液還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幫它的皮膚呼吸。
    幼:能幫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師:黏液對泥鰍的好處真不少啊。
    2,嘗試體驗、比較發(fā)現粗糙材料易捉泥鰍的現象。幼兒徒手嘗試捉泥鰍后集體交流。
    師:剛才小朋友說泥鰍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現在你們去試一試,是不是真的很難捉。
    師:你捉到泥鰍了嗎?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長時間才捉到兩條。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沒捉到,后來用兩只手才捉到的。
    師:泥鰍在你手里是怎樣的?
    幼:我剛把泥鰍捉到,它就馬上從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時拼命扭動,要從我手里逃走。
    師:泥鰍這么難捉,是什么在幫它的忙?。?BR>    幼:是黏液在幫忙。
    師:哦,有了黏液,泥鰍真不容易捉啊。剛才我還看見幾個小朋友用老師給你們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鰍呢,這個辦法也挺好。老師也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用這些材料試試捉泥鰍。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樣都試一試、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幼兒嘗試、比較、發(fā)現不同。
    師:用這些材料捉泥鰍,你們有沒有發(fā)現有趣的事情呢?
    幼:用棉手套好捉,我捉了好多呢。
    幼:我覺得塑料薄膜手套太滑,捉不到泥鰍。
    幼:我用毛巾把泥鰍身上的黏液吸掉就好捉了。
    師:為什么棉手套捉泥鰍容易些,塑料手套捉就不容易?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
    幼:棉手套粗糙、塑料手套光滑。
    師小結: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鰍時,阻擋泥鰍滑走的力量變大了,泥鰍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鰍時,阻擋泥鰍滑走的力量還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鰍。
    3.聯系生活,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
    幼:我們穿了鞋子。
    師:為什么穿了鞋子就不滑了?
    幼:因為鞋底有花紋,很粗糙的。
    幼:可以鋪些紙板。
    幼:放塊地毯。
    幼:放塊厚棉布。
    師:生活中還有好多地方是滑滑的,有些危險的,請小朋友回去找一找,然后想想辦法解決吧!
    我根據中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立足于泥鰍主要特征的觀察和感知,在活動一開始,就讓幼兒自由觀察泥鰍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與其生活環(huán)境的密切關系。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讓幼兒帶著“泥鰍長得什么樣?他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問題進行探究,活動中始終讓幼兒處于一個寬松、和諧、自由的觀察氛圍,不要求幼兒獲得完整知識,只要是幼兒有自己的觀察與發(fā)現就行了。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再讓幼兒將自己的發(fā)現與同伴、老師交流,讓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地建構相關知識,而教師此時只是一位積極的引導者、支持者與合作者。在幼兒描述自己的發(fā)現時,我們針對“黏液”這一難點展開分析、設疑,讓幼兒自己發(fā)現、猜想,而后在操作實踐和觀看錄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們對活生生的泥鰍不易抓是抱有濃厚探究興趣的,我始終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在活動中以抓為主線,在抓的過程中發(fā)現泥鰍因為黏液的幫忙而容易逃脫的現象。在此基礎上,材料的出現使探究活動又上升了一個層次。在這個過程中,我重在讓幼兒比較粗糙材料與光滑材料捉泥鰍的不同現象,只有發(fā)現奇特的現象,才能激發(fā)幼兒探究的欲望,讓幼兒發(fā)現事物間的關系,獲得新經驗。在活動中,幼兒在親自操作和體驗中自然地發(fā)現了棉手套易捉泥鰍的現象,同時,幼兒認識了兩種材料的特點,發(fā)現了材料特點與捉泥鰍難易程度的關系,從而讓他們自發(fā)地建構起粗糙的材料具有防滑作用的經驗。在這一過程中,我的任務是觀察孩子用材料嘗試捕捉泥鰍的過程,提供適時的幫助,引導幼兒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發(fā)現,共同探究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有助于幼兒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發(fā)現,促進概念和思維水平由低到高的不斷發(fā)展。
    科學活動應來源于生活,更應回歸于生活。本次活動的延伸也是繼續(xù)探索的起點,正如《綱要》中說的,孩子們在科學活動中所面對和需要解決的是有關周圍事物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的探究活動,孩子們不僅能學會學習,還將發(fā)展在社會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為。所以,我從捉泥鰍的現象中生成活動,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幼兒知道之所以探索這個現象,探討這個問題,是為了幫助我們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是為我們的生活所服務的,為幼兒理解科學對人們生活的實際意義提供了直接經驗和實踐背景。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十四
    1、學生能夠以輕快、富有彈性的聲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鰍》,并且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體驗“捉泥鰍”的快樂。
    2、學生能夠認識四四拍的拍號并了解其意義。
    3、欣賞校園歌曲《蝸牛和黃鸝鳥》《讓我們蕩起雙槳》。
    三、教學重點:學生能夠以輕快、富有彈性的聲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捉泥鰍》。教學難點:附點的演唱、四四拍的強弱規(guī)律的掌握。
    四、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話題導入。
    1.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2.情境創(chuàng)設,實圖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么呀?”(課件:泥鰍圖片)你們玩過捉泥鰍嗎?它容易捉嗎?(課件:泥鰍的介紹)。
    第二環(huán)節(jié):歌曲新授。
    1、初聽師:請同學們說說你們聽后感受到的歌曲是什么情緒呢?(歡快地、活潑地、風趣地)。
    2、二聽師:我們再認真聽一聽,想想從哪些歌詞中你能感覺到小朋友特別想去捉泥鰍呢?(天天我等著你,等著你捉泥鰍)(課件:播放歌曲)。
    3、三聽師:誰來說說歌曲的最后幾句歌詞出現了什么情況?(出現了反復,唱唱反復部分,說明了孩子想去捉泥鰍的急迫心情)(課件:播放歌曲歌譜)。
    4、學習附點部分的歌唱。
    師:請同學們在曲譜中找出附點節(jié)奏,并數一數有幾處?(8處)。
    師:這些是八分附點音符,這些附點節(jié)奏在歌曲中增添了歡快的氣氛。
    5、跟琴分句學唱歌曲。
    師:現在我們來跟琴一句一句的學唱這首歌曲。
    6、接唱練習。
    師:你們唱帶有附點的一、三、五等單數句,老師接唱雙數句。
    7、難點解決。師:在歌唱中你覺得還有哪里唱起來比較困難?
    8、完整地歌唱歌曲。師:我們一起跟著音樂來完整的唱一遍這首歌曲。
    9、理解拍子: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首幾幾拍的歌曲嗎?(四四拍。它表。
    示的意義: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jié)唱四拍。它的強弱規(guī)律為:強、弱、次強、弱)。
    10、聲勢訓練:以第一句為例子,第一拍:跺腳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拍肩。
    11、師:我們自己打著拍子再來完整的演唱一遍這首歌曲。
    第三環(huán)節(jié):自主創(chuàng)編:
    1、師: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情節(jié),這首歌曲里描述了哪幾個人?
    2、師:你能將這其中的人物表現出來嗎?你可以找搭檔配合,同學們想一想,動一動,一會請同學們表演唱。
    3、請同學們表演并評價。(課件:播放歌曲伴奏)。
    第四環(huán)節(jié):歌曲欣賞。
    1.師:捉完了泥鰍,好累呀!現在我們來休息一下,聆聽校園歌曲《蝸牛和黃鸝鳥》《讓我們蕩起雙槳》。(課件:播放歌曲)。
    2.課堂小結。
    同學們,你們今天開心嗎?美妙的世界,動聽的校園歌曲給我們帶來了歡樂,那么我們也要努力學習本領,讓世界變得更精彩。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捉泥鰍》。
    2、認識四四拍,了解其含義及強弱規(guī)律,能用聲勢語言為歌曲伴奏。
    3、正確掌握附點節(jié)奏,通過聽、唱,找出節(jié)奏相同、旋律相同的樂句。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用歡快、活潑、風趣的情緒演唱好歌曲《捉泥鰍》;
    2、難點:
    1)正確掌握附點節(jié)奏,找旋律相同、節(jié)奏相同的樂句;
    2)用聲勢語言為歌曲伴奏。
    課前活動:
    唱唱跳跳《閃爍的小星》。
    一、談話導入:
    從與學生交談中,引出大家都熟悉的動畫片《灰太狼與喜羊羊》,從而以故事引入情境學習。
    二、闖關活動——第一關:聽一聽,拍一拍。
    師口述節(jié)奏,生拍手模仿。
    1、xx|。
    2、x—|。
    3x—|。
    4、xxx|。
    5x|。
    三、闖關活動——第二關:辨一辨,學一學。
    1、師彈奏音符,生聽辨,說出唱名,唱出旋律。
    (1)、6536653|。
    (2)、53253323—|。
    (3)、1=c6653|53323—。
    2、出示第一組樂句,師彈奏其中一句,生聽辨并指出師彈的是哪一句。
    (1)1=c63|3—|。
    (2)1=c63|3—|師指導附點節(jié)奏。
    3、同上學習第二樂句。
    4、比較第一樂句與第二樂句的異同。
    (第1、3小節(jié)節(jié)奏相同,旋律不同;第2、4小結節(jié)奏旋律都相同)。
    5、試唱第三、第四樂句,并比較異同,提醒學生附點與無附點的區(qū)別。
    6、學唱第五、第六樂句,提醒學生附點與無附點的區(qū)別。
    7、把六個樂句組合起來,師彈奏,生唱旋律。(提示反復記號)。
    四、闖關活動——第三關:唱一唱,動一動。
    1、欣賞歌曲,感受歌曲情緒(輕快、活潑、風趣)。
    2、生跟讀師按節(jié)奏讀歌詞。
    3、師帶唱歌曲。
    4、跟琴學唱歌曲。
    5、完整地歌唱歌曲,請一到兩名同學個別歌唱表演,其他學生討論,取長補短。
    6、感受四四拍子的強弱關系,用聲勢為歌曲做伴奏。
    (1)“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首幾幾拍的歌曲嗎?”
    (2)聲勢練習?!案鶕乃呐牡墓?jié)奏,我們來玩一個聲勢練習?!崩蠋焺幼髦v解。
    (3)學生聽伴奏歌唱,老師運用聲勢練習為歌曲伴奏。
    (4)老師提問:“在剛的這四個動作中,你認為哪幾個動作聲音比較響亮?(力度比較強)”
    老師揭示四四拍的強弱規(guī)律。(強—弱—次強—弱)。
    (5)老師鋼琴伴奏,學生嘗試進行聲勢練習和演唱。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大家都愛玩,今天我們學習了《捉泥鰍》,在音樂課上也玩了一把,不過在玩的同時也不能耽誤了學習。老師希望大家合理分配時間,在玩耍和學習中快樂地成長!”
    一、教學內容:
    湖南文藝出版社音樂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課《山野童趣》之《捉泥鰍》。
    二、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以輕快、富有彈性的聲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鰍》,并且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體驗“捉泥鰍”的快樂。
    2、學生能夠認識四四拍的拍號并了解其意義。
    3、欣賞鋼琴獨奏《牧童短笛》。
    三、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以輕快、富有彈性的聲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捉泥鰍》。
    教學難點:附點的演唱、四四拍的強弱規(guī)律的掌握。
    四、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話題導入。
    1.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2.情境創(chuàng)設,實圖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么呀?”(課件:泥鰍圖片)你們玩過捉泥鰍嗎?它容易捉嗎?(課件:泥鰍的介紹)。
    第二環(huán)節(jié):歌曲新授。
    1、初聽師:請同學們說說你們聽后感受到的歌曲是什么情緒呢?(歡快地、活潑地、風趣地)。
    2、二聽師:我們再認真聽一聽,想想從哪些歌詞中你能感覺到小朋友特別想去捉泥鰍呢?(天天我等著你,等著你捉泥鰍)(課件:播放歌曲)。
    3、三聽師:誰來說說歌曲的最后幾句歌詞出現了什么情況?(出現了反復,唱唱反復部分,說明了孩子想去捉泥鰍的急迫心情)(課件:播放歌曲歌譜)。
    4、學習附點部分的歌唱。
    師:請同學們在曲譜中找出附點節(jié)奏,并數一數有幾處?(8處)師:這些是八分附點音符,這些附點節(jié)奏在歌曲中增添了歡快的氣氛。
    5、跟琴分句學唱歌曲。
    師:現在我們來跟琴一句一句的學唱這首歌曲。
    6、接口唱練習。
    師:你們唱帶有附點的.一、三、五等單數句,老師接唱雙數句。
    7、難點解決。師:在歌唱中你覺得還有哪里唱起來比較困難?
    8、完整地歌唱歌曲。師:我們一起跟著音樂來完整的唱一遍這首歌曲。
    9、理解拍子: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首幾幾拍的歌曲嗎?(四四拍。它表示的意義: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jié)唱四拍。它的強弱規(guī)律為:強、弱、次強、弱)。
    10、聲勢訓練:以第一句為例子,第一拍:跺腳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拍肩。
    11、師:我們自己打著拍子再來完整的演唱一遍這首歌曲。第三環(huán)節(jié):自主創(chuàng)編:
    1、師: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情節(jié),這首歌曲里描述了哪幾個人?
    2、師:你能將這其中的人物表現出來嗎?你可以找搭檔配合,同學們想一想,動一動,一會請同學們表演唱。
    3、請同學們表演并評價。(課件:播放歌曲伴奏)。
    第四環(huán)節(jié):歌曲欣賞。
    1.師:捉完了泥鰍,好累呀!現在我們來休息一下,聆聽鋼琴獨奏《牧童短笛》。(課件:播放歌曲)。
    2.課堂小結。
    同學們,你們今天高興嗎?美妙的世界,美妙的歌曲給我們帶來了歡樂,那么我們也要努力學習本領,讓世界變得更精彩。
    捉泥鰍的教案設計篇十六
    1.幼兒敘述經驗:生活中,大人們是怎樣捉住泥鰍的。
    2.出示各種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師介紹,幼兒指認。
    3.幼兒分散自由試用材料,教師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說說用了哪種材料或工具,怎樣使用這些工具捉住泥鰍的,為什么能捉住。(讓成功者演示)。
    5.比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現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較容易捉住泥鰍。)。
    6.借鑒別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本節(jié)重點:讓幼兒在使用各種材料與工具時,感覺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樣光滑,似乎變得粗糙,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過運用材料捉泥鰍.感知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給人帶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