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zhàn)。提煉關鍵信息,避免過多的廢話;總結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每一次總結都是在完善自己的過程中邁出的一步。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一
走著走著,周圍的景象竟然全部都消失了,腳下的地面,星空和月亮,全部都變成了漆黑一片?!按蠹倚⌒?!”冷冰幽剛喊出來,剩下的三個人就從她身邊消失了。此時此刻,四個人各個都被分配在一個漆黑的‘密室’,只不過,‘密室’里沒有門,沒有窗,四個人就像盲人一樣,什么都看不見。準確的說,是什么也沒有?!霸懔耍 甭屣L伊說道。“夜影是想把我們一個一個解決!”可無論她怎么大喊,都無法傳到其他人的耳朵里。沒辦法,管不了別人至少先要自保,[金屬]構造成盔甲和劍,在腳下安裝飛行啟動器,隨時保持著警惕。慢慢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忽然,她摸到了一扇門的把手,頓時猶豫了。
開,還是不開?
六年級:欒曉雨。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
2.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后逐層論證的寫法。
3.初步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2。
難點:目標中對第四段論證的理解。
教具:
預習指導:
1.自讀兩篇文章各2次以上,注意斷句及個別字讀音。
2.結合注釋,粗識大意。
3.搜集有關孟子及《孟子》的簡要知識。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1)。
引導學生回憶《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關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的論述。
從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結論,喚起學生的共識,然后導入本課。
二、了解預習情況后,指名誦讀有關注釋,簡介孟子和《孟子》(2)。
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
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指名二人接力誦讀全文,正音后齊誦二遍,再由教師范讀課文(5)。
正音:“夫”,fu,發(fā)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八凇?,su,谷子,與“栗”區(qū)別。
2.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同桌間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譯(問題一二)(10)。
3.教師巡視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一些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的“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的“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的“之”動詞,作“到”講。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6人串講課文(一讀一譯),師生共同訂正(5)。
5.齊讀課文(1)。
三、分析課文。
1.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問題三四五)(6)。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3)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難度較大,教師可視情況作以講解)。
2.教師巡視解疑,并進行調控。
3.抽樣提問后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總結(15)。
附參考答案:
1)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較中立論,給人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2)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
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
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幾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肮省币还P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
歸納:第4段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布置作業(yè):
1.a類:熟讀并誦課文。
2.b類:默寫課文。
3.a類:完成《掌握語文》p之。
教學目標:
1.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掌握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
難點:目標2。
教具: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提問(2)。
指名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導入新課(2)。
三、檢查預習:(1)。
指名概述本文所講的大致意思(中下生)。
四、講析課文。
1.范讀課文,正音(2)。
畎畝(quan)傅說(yue)膠鬲(ge)拂士(bi):同“弼”空乏(kong)。
2.學生活動:指名依據(jù)書下注釋,試譯第1段,重點講清“發(fā)”“舉”等動詞的意義(問題一)(2)。
發(fā):起,被起用。舉:被舉用,選拔。
3.師生共同校正釋疑,教師講解(1)。
有的是賢人、平民,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還取決于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4.討論第1段(6)。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獨立思考后提問)(問題二)。
參考答案:六位。即“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
2)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獨立思考后提問)(問題三)。
后來都被統(tǒng)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yè)。
3)作者列舉這六個人有什么作用?(這一問題有點難度,學生獨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師可作點撥)(問題四)。
參考答案:為下文“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作鋪墊。
5.討論第2段。
1)講析重點。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三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1.誦讀法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赏ㄟ^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討論點撥法。
3.競賽法。
4.比較法。
多媒體、錄音機、教學磁帶。
2課時。
第一課時。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品味語言: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yǎng)心、存心等內心修養(yǎng)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zhí)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背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籍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zhàn)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教師依據(jù)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2.學生依據(jù)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教師提示,“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lián)系現(xiàn)實,古為今用,賦予經(jīng)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
生1:我覺得“人和”就是拉幫結派,君不見,人世間,團團成伙好辦事。
生2: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果招致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這一主張,強調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遠見卓識。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這就使他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時代的局限性。
生5:強權只能橫行一時,絕不可能橫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發(fā)展到今天,雖然歐美發(fā)達國家相對來說仍然處于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為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會成為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
生6:在當今社會,什么是合乎“道義”的?什么是不合乎“道義”的呢?
教師明確,也許可以這樣回答;第一,合乎國家與國家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第二,有利于維護和平共處,這是鑒于20世紀的戰(zhàn)爭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維護和平,避免戰(zhàn)爭,對21世紀人類社會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暗玫蓝嘀?,失道寡助”這一中國儒家的思想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受到我們的重視。
1,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發(fā)言,寫一篇讀后感。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四
1.了解有關孟子及其《孟子》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詞匯。
2.熟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通過對比、反襯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
3.抓住語言描寫的感情色彩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4.參照注釋,查閱詞典,疏通語言文字,反復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窘陶n時數(shù)】:2棵樹【教學過程】:課堂導入:
毛主席曾用“愚公移山”教育過全黨;談到文藝方針時,又提出了“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花”大家知道是指各種花卉,那么大家知道“百家”是指哪百家嗎?對,它指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種流派,它們提出了哪些不同的觀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儒家一位集大成者孟子的兩篇文章《富貴不能淫》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睹献印芬粫敲献拥难哉搮R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新課講解:
《富貴不能淫》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fā)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BR> 孟子說:“這個怎么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與兒子!’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至于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富貴誘惑,不為貧賤動搖,不為武力屈服,這才叫大丈夫?!渡趹n患,死于安樂》譯文:
舜從田野中發(fā)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舉用的,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出來并得到任用的,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舉用,百里奚是從市井之間被舉用的。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外部沒有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和外來入侵者,這個國家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使人生存發(fā)展,而沉迷安樂使人萎靡死亡。課堂小結:《富貴不能淫》:
《富貴不能淫》義正言辭地駁斥了景春的謬論后,緊接著便對真正的大丈夫的標準做了明確的說明和界定。真正的大丈夫有兩個標準: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遠大志向和抱負;二是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這樣,才算得上大丈夫?!渡趹n患,死于安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通過陳述六個出身貧賤卻成就不平凡的名人的示例和相關道理,闡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論證了“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這一中心論點。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五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zhàn)國中期魯國鄒人。受業(yè)于子思(孔子之孫,名)之門人,曾游歷于宋、滕、魏、齊等國,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戰(zhàn)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來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fā)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恒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采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不過它對發(fā)展生產還是有好處的。同“仁政”學說相聯(lián)系,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tǒng)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對于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以殺。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紂,他認為殺得對,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雖然有同情人民、譴責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這種觀點長期以來成為替剝削制度作辯護的理論根據(jù)。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六
學習目標:
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學會運用對比,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4、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5、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6、教學難點: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第一課時魚我所欲也。
一、自主學習。
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圈出不好解釋或難以把握的詞句,然后在小組之間交流解決,如果有凝難詞句,全班共同解決。
二、合作交流。
1、教師和學生共同翻譯下列幾句話。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BR>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2、仿照上四句話的翻譯,小組合作翻譯下列各句,注意句與句的區(qū)別。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BR>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3、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余下內容。
(著重掌握文中通假字、詞性活用字及古今詞義變化字及多義字。)。
三、探究學習。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孟子是怎樣層層展開論述的?
(這是全文的難點,學生討論可能會無章可循,因此此環(huán)節(jié)建議教師采用講授教學。)。
2、朗讀背誦,體會語言特色。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背誦默寫。
如:呼爾而與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第二課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導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孟子》中的一篇經(jīng)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备乔Ч琶?,振聾發(fā)聵。
二、自主學習(文中許多語句已成為人們常用的名言警句,學生印象深刻,因此可以嘗試讓學生在講課前先行背誦。)。
1.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認真翻譯課文。
2.默寫課文第二段。
三.合作交流。
(1)理清課文層次,說說文章是如何曾曾推理展開論證的。
第一層(§1—§2):
第二層(§3):
第三層(§4):
(2)歸納文章中心論點。
四、探究學習: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2)比較閱讀兩篇課文,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3)談談學習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4)完成課后探究練習第三題。
答案。
第一課時明確:中心論點是“舍生取義”
文章開頭以魚和熊掌設喻,得出中心論點,接著進行邏輯推理,先進行因果論證,由因。
推出果:因為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茍且偷生的事;因為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導致死亡的禍患也就不避開它。然后進行假設推理,從犯面進行論證。通過比喻和推理,證明了“義”的存在。接著,再舉行路人、乞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例子,從正面加以證明,最后以對比方式從反面加以證明,從而(在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此環(huán)節(jié)可放開第二課時三。讓學生討論,特別是理清層次環(huán)節(jié),完全可以有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得出答案。)第一層(§1—§2):闡述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第二層(§3):正反論證困境造就人才原因。第三層(§4):歸納全文中心論點。
文章開頭先列舉事例,提出擔當重責的人才都必須先經(jīng)過磨練的觀點,并由此引申發(fā)揮,
從正反兩方面進行推論,最后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在列舉大量事實,層層推理的基礎上,在結尾概括出來,因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文章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辭方式,讀來氣勢逼人,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前者用了6個“于”、5個“舉”字,來概括列舉6位名人的事例,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第二段的6個“其”字表明了“上天”為了磨練、鍛造可以擔當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賢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則從個人經(jīng)受磨難的作用談起,講到一個國家的處境,如果太平太順,在這虛假的太平表象下,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松警惕,使國家一旦遇到內擾外患便土崩瓦解,頃刻間便走向滅亡。這樣寫,使人讀來欲罷不能、欲忘不得,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章寫法上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并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義,同時使學生學會積累一點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充分利用文本材料,達到文言文教學的目的。)。
證明了“舍生。
延伸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系。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睹献印肺恼孪騺硪孕坜q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筆鋒咄咄逼人。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取義”這個中心論點。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七
每個人的童年都不同。
在高爾基的名著《童年》的第十二章中,他講述了一段“我”在野蠻的俄羅斯生活中的丑事,描寫了一段“我”黑暗而悲慘的童年時光?!拔摇钡哪赣H給我找了一個繼父和祖母,他們對全家人很不好,大家都厭惡他們。為了生計和母親的婚禮,“我們”不得不賣掉原來的房子,買了兩間小黑屋,過上了痛苦的生活。后來,“我”上了學,但卻好幾次因為不守紀律,差點被開除?!拔摇边€經(jīng)常與別人打架,偷家里的錢。這些丑事讓“我”感到后悔和痛苦。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會做丑事。有些人敢于面對它們,戰(zhàn)勝它們;有些人則不敢面對,不愿提起。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但我們要想從人的記憶、從靈魂、從生活中將它們連根拔起,就必須從頭了解事實,用心靈和意志去戰(zhàn)勝它們。雖然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充滿種種壞事,但在這個世界中生長著無數(shù)善良,我相信,善良終將戰(zhàn)勝邪惡。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八
一、說課人:
二、說課內容。
初中五四制語文第五冊第17課《孟子》二章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法的確立.
1、知識目的:積累文言詞語,領會課文內容及論文特點。
2、能力目的:培養(yǎng)以詞造句的能力,論文寫法能力。
3、德育目的:以君者應以“人和”為本,為人者應以“做人”為根。
4、情感目的:以朗讀感染學生,創(chuàng)設漸入學習佳境的氛圍。
5、把理解詞義和背誦第四段立為教學重點。
6、把對論點的理解和第四段結論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區(qū)別。
7、運用朗讀法、討論法、練習法進行教學。
五、如何突破重點、難點。
圍繞教材以書注為主加以突破重點,通過朗讀達到熟悉以至背誦的目的;難點的突破放在“人和”與“得道多助”的關系上。
1、領會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思想及社會意義。
2、掌握論文的多種論證方法及結構。
3、鞏固排比、對比等方法。
4、背誦并默寫重點段。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1.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掌握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
難點:目標2。
教具: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提問(2)。
指名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導入新課(2)。
三、檢查預習:(1)。
指名概述本文所講的大致意思(中下生)。
四、講析課文。
1.范讀課文,正音(2)。
畎畝(quan)傅說(yue)膠鬲(ge)拂士(bi):同“弼”空乏(kong)。
2.學生活動:指名依據(jù)書下注釋,試譯第1段,重點講清“發(fā)”“舉”等動詞的意義(問題一)(2)。
發(fā):起,被起用。舉:被舉用,選拔。
3.師生共同校正釋疑,教師講解(1)。
明確:“發(fā)”與“舉”意義不盡相同?!鞍l(fā)”與“舉”既表現(xiàn)了人物由低微向顯貴轉換的過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與“堯”的賞識有關,但主要的還是他自身的才干與努力的結果,故曰“發(fā)”;傅說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賢人、平民,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還取決于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4.討論第1段(6)。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獨立思考后提問)(問題二)。
參考答案:六位。即“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
2)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獨立思考后提問)(問題三)。
3)作者列舉這六個人有什么作用?(這一問題有點難度,學生獨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師可作點撥)(問題四)。
參考答案:為下文“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作鋪墊。
5.討論第2段。
1)講析重點。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
第十二章寫母親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寫“我”的這個“傷心事件”對自己心靈造成的創(chuàng)傷,寫這兩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產,搬家不斷,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幾乎真的要上街討飯了。
“我”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母親再嫁的事實??梢哉f,家庭矛盾主要表現(xiàn)在“我”和母親之間。也重點寫了上學讀書,特別寫到一位熱愛兒童、循循善誘的教育家。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翻譯。
譯文1。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薦,管夷吾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任用,百里奚從買賣奴隸場所被選拔用為大夫。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之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在他做事時,使他的每一行為都不能如他所愿,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波動,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是犯了錯誤,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內心困惑,思慮堵塞,才能奮起,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臉上,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看到他的臉,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這個國家時常有滅亡(的危險)。這樣人們才會明白在憂患中得以生存,在安樂中衰亡。
譯文2。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運,然而不能取勝(的原因),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的原因。
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棄城而逃,是對作戰(zhàn)有利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的原因。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這一點,攻打被內外親屬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二
《論語》十二章是經(jīng)典名篇,我在執(zhí)教完畢后,發(fā)現(xiàn)自己仍然沒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學要領,現(xiàn)在反思如下,《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
先從教學環(huán)節(jié)說起,我設計的環(huán)節(jié)有:導入—檢查展示—小組合作學習展示交流、點評—理解性檢測—應用性檢測—齊讀課文,學以致用—課堂小結。但在上課過程中,我感覺仍是先松后緊。因對學生能力估價過高,對課前的預習檢查過細而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后邊的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成很粗糙,這是我經(jīng)常犯的毛病。經(jīng)過同事們的議課和幫助,我認識了如下問題:1、教學內容安排過多,教學環(huán)節(jié)要精簡,提前對學生的預習要深入檢查。2、適當降低教學目標與要求,對初一學生剛學古文要培養(yǎng)學習興趣。3、幻燈片制作要精細,去掉有關六章翻譯的幻燈,保留七張即可。4、對學生翻譯再做精細指導,比如詞性活用的字——時、日、傳、樂,“而”的轉折、承接關系的用法。5、學生翻譯展示之后的`指導應有重點,讓學生積累文言詞匯應給示范。
結合“339”大循環(huán)教學模式的精髓來談,我這節(jié)課能夠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學習特點,但是仍然不夠完美,先做如下反思:1、檢查預習環(huán)節(jié)設置太多,可以把個人展示——抽學生上黑板板書易寫錯和易讀錯的生字和四人小組組長檢查課下注釋錄入課文中的自學情況并通報以及教師講解或學生講解易寫錯和易讀錯的生字放到課前進行,教學反思《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節(jié)約一些時間來進行翻譯指導。2、小組展示翻譯之后,除了學生評價,教師也要及時強調重點并做細致指導。例如,第三則和第五則的翻譯理解。3、小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師要做示范歸納,讓學生有路可循。4、可以把理解性檢測和應用性檢測同時布置給學生,簡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待學生討論后交流展示。這樣可以節(jié)約一點時間,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為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將課堂環(huán)節(jié)設置成各種形式的活動,例如:《論語》常識知多少(搶答賽)—《論語》翻譯pk賽—文言詞匯積累袋—《論語》格言大派送—《論語》格言積累賽。
針對文言文教學,我得到的感悟有:1、教師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2、文言文字詞積累要有方法,先讓學生去理解,再去積累,不能死記硬背。3、文言文教學的課堂筆記要具體指導,不要讓學生亂寫一起,把書擠滿渾然一體,建議用雙色筆做筆記。4、這次意外的收獲是課堂上四人學習小組展示交流都很積極,以后我要經(jīng)常給學生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大膽展示,并及時表揚鼓勵。5、文言文的背誦指導要及時,不能讓學生感覺文言文的背誦太難。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從細節(jié)入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三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順暢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3.積累文言詞匯。
4.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1)順暢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盡量能瑯瑯上口。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孟子二章〉選自〈孟子·公孫丑〉,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
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
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
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
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
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解題。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作戰(zhàn)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三里之城:周圍三里(那樣的?。┏?。
七里之郭:郭,外城。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環(huán),圍。而,表轉折,卻。
夫壞而攻之:夫,句首發(fā)語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池非不深也:池,護城河。
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堅。
利,堅固鋒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糧食。
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離開。意思是棄城而逃。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這里意思是限制。以,憑,靠。意思。
是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固國,鞏固國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攝。兵革之利,武器的強大。
寡助之至:之,動詞,到。至,極點。
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順之:順,歸順,服從。
故君子有不戰(zhàn):故,所以。有不戰(zhàn),不戰(zhàn)則已。
6.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決定戰(zhàn)爭勝負。
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層(1段):總論。擺出觀點,提摯全文。
第二層(2段):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第三層(3段):從防御一方的失利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
7.提問:“人和’與下文所說的“道”是什么關系?
討論并歸納:“道”即指仁政?!暗玫馈本褪鞘┬腥收?。施行仁政則。
“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
護。
8.提問: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主要觀點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問:文章第3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運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強語言氣勢的作。
用,極言防御一方地利條件的優(yōu)越。
10.提問:文章第4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
(l)運用排比句,再次強調“地利”不足恃。
(2)運用對比手法,把“得道者”與“失道者”的后果進行對比,點明文章主旨。
11.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先擺出觀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
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論斷,闡明。
了“人和”的實質。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
明“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四、小結。
1.古今異義。
郭
古義:外城七里之郭。
今義:姓氏。
池
古義:護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義:池塘。
去
古義:離開委而去之。
今義:到……去。
親戚。
古義:內親外戚親戚畔之。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委
古義:放棄委而去之。
今義:委任。
域
古義: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義:地域。
是
古義:這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今義:判斷動詞。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親戚畔之。
3.虛詞。
之
代詞他親戚畔之。
助詞的三里之城。
動詞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飾著、地夫環(huán)而攻之。
表轉折卻、但是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五、作業(yè)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言文字,回答問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l.在上文的橫線上填入課文原文。
2.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_____。
3.對“域’“固”“威”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疆域固定震懾b.區(qū)域固守威嚇。
c.限制鞏固震懾d.限制鞏固威逼。
4.“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正確的翻譯是()。
a.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b.所以君子不喜歡戰(zhàn)斗,可打仗就能夠勝利。
c.所以君子見機行事,打不勝就不打,打得勝才打。
d.因為君子不主張戰(zhàn)爭,所以他打仗就一定勝利。
5.作者認為“戰(zhàn)必勝矣”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來,不要遷往別處。
b.依靠武力強大、地勢險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實行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盡最熟讀成誦。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huán)境造就的,有了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才能使人。
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
樣論述這個問題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要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起,指被任用。歐(quan3)畝,田間、田地。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筑,筑墻的時候在兩塊。
夾板中間放土,用杵(chu3)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魚鹽,販賣魚和鹽。
管夷吾舉于土:士,獄官。舉于上,從獄官手中被釋放并被錄用。
孫叔敖舉于海:海,在海邊(隱居)。
百里奚舉于市:市,市井之間。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大任,重大的責任,擔子。也,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動用法,使……痛苦??嗥湫闹荆顾麅刃耐?。
苦。
勞其筋骨:勞,使動用法,使……勞累。勞其筋骨,使他筋骨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動用法,使……饑餓。餓其體膚,使他身體餓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動用法,使……貧困??辗ζ渖?,使他受貧困之。
苦。
行拂亂其所為:行拂,所行不順。亂,使動用法,使……額倒錯亂。亂其所為,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心忍性,動。
和忍都是使動用法,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人恒過:恒,常。過,犯錯誤,犯過失。
然后能改:然后,這樣以后。
困于心:內心優(yōu)困。
衡于慮:思緒堵塞。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而后作:而后,這樣以后。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征于色:征驗于顏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顏色上。
發(fā)于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
而后喻:喻,被人了解。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國內。法家,有法度的世臣。佛。
土,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同“弼”,輔佐。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國,敵對的國家。外。
患,外來侵略的憂患。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然后知生于憂患:生于憂患,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
而死于安樂也:死于安樂,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6,請給文章分段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jīng)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第一層(1段):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跡加以概括。其共同點是,在經(jīng)歷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第二層(2段):從上述事實歸納出作者的觀點。
第二部分(3段):從正反兩面論證經(jīng)受磨煉的益處。
第三部分(4段):歸納全文中心論點。
7.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將中心論點放在簡末進行歸納。全文先論證“生。
于憂患”,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
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再論證“死于安樂”,高度概括歷史上大量安樂亡國的事實加以說明。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
8.提問: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的事跡,用排比句式,每一。
個歷史人物的事跡只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四、總結。
1.詞性活用:
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都是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要譯成“使……”2一詞多義:
用
國防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國家國恒亡。
拂
不順行拂亂其所為。
同“弼”,輔弼入則無法家拂士3.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橫”,梗塞,指不順衡于慮。
拂同“弼”,輔弼入則無法家佛士。
4.虛詞。
于
從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給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而死于安樂也。
以
憑以天下之所順。
用來所以動心忍性。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文言文中有一些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可譯為“使。
(讓,把)”+賓語+動詞(形容詞)請照下面例子翻譯下列加點的詞。
例:必先苦其心志。
譯:使他的內心痛苦。
1.勞其筋骨。
譯:
2.餓其體膚。
譯:_。
3.空乏其身。
譯:_4.行拂亂其所為。
譯:_。
5.所以動心忍性。
譯:_。
(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狈g最準確的一項是()。
a.在憂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樂中死去。
b.出生在憂傷和病痛的時候,卻死在安樂幸福之中。
c.生存在憂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樂之中。
d.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附譯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
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
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
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
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
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
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
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
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
都會歸順地。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fā)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
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
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
苦,筋骨勞累,體膚俄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
業(yè),(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
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
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
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
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四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領會孟子“與民同樂”的民本思想。
3、學習理解對比在論辯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民本思想和對比手法。
2課時。
自讀提示法。
第一課時詞句疏通與文段朗讀。
一、教學導入:
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談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課教學。
二、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然后齊聲朗讀課文。
三、詞語點讀:
1、王語暴以好樂語:告訴。
2、直好世俗之樂耳直:同“只”,只是。
3、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樂:第一、第三兩個“樂”讀yue,意思是欣賞音樂;第二、四、五三個“樂”讀le,意思是快樂。
4、舉疾手蹙頞而相告曰舉:全都。
5、兄弟妻子離散妻子:妻子和兒女。
6、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王:第一個是“大王”,第二個是“行王道一統(tǒng)天下”的意思。
四、一詞多義理解:
1、見。
a莊暴見孟子拜見。
b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接見。
c父子不相見見面。
d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看見。
e居有日,扁鵲復見進見。
f誠恐見欺于秦被。
2、以。
a暴未有以對也來。
b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把。
c以嚙人,無愈之者如果。
d無以,則王乎同“已”,停止。
e不推恩無以保妻子用來。
f以若所為,求若所欲憑。
3、直。
a直好世俗之樂耳同“只”,只是。
b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與“曲”相對。
c而直為此廩廩也竟然。
d半皮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同“值”,價格。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4、舉。
a舉疾手蹙頞而相告曰全都。
b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抬起。
c傅說舉于版筑之間推薦,選用。
d舉數(shù)人以訓汝列舉。
e舉大計亦死發(fā)動。
f戊卒叫,函谷舉占領。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句首助詞。
b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人。
c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丈夫。
五、判斷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情況。
1、王語暴以好樂語:名詞作動詞,告訴。
2、獨樂樂,與人樂樂前一個“樂”:名詞作動詞,欣賞音樂。
3、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少,眾:形容詞作名詞,少數(shù)人,多數(shù)人。
4、今王鼓樂于此鼓:名詞作動詞,彈奏、演奏。
5、吾王庶幾無疾病與疾病:生疾病。
6、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王(后一個):名詞作動詞,行王道。
六、自讀自譯全文,然后解譯下面的文段。
1、民歸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肽芘c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穹蛱煜轮四?,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梁惠王上》)。
2、與民同樂。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優(yōu)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3、仁者無敵。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大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跽埼鹨伞!保ā读夯萃跎稀罚?。
4、為民父母。
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下》)。
(這幾段文字均較簡單,容易翻譯。翻譯后,讓學生說說每一段文字中,孟子的說理技巧。)。
七、作業(yè):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分析內容。
一、再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
二、分析課文:
本文記述了兩次有關齊王“好樂”的談話,表現(xiàn)了孟子主張人君應“與民同樂”,實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莊暴與孟子的談話。莊暴與孟子的談話是一個引子,只有短短幾句,由莊暴之言,提出齊王“好樂”,而孟子的簡單回答,則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論題,齊王好樂與齊國大治的關系:“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钡@一部分的對話沒有論述為什么齊王好樂齊國就能大冶,也許是孟子根本沒與莊暴詳談,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記載與齊王談話時再寫出,更恰切有力。在下文孟子面對齊王展開論述與民同樂的觀點前,引出一段莊暴與孟子的對話,至少有這樣幾個作用:正面提出論題;制造議論懸念;以莊暴無言以對齊王,說明此論題的難度,反襯孟子論辯術的高明?!睹献印肥菍υ掦w的文章,這種以對話形式切入論題,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見手法。下文中孟子向齊王闡述自己的觀點,仍是用對話方式切入。
第二部分,孟子與齊王的談話。這部分才是正文。這一部分又分為三層,前兩層只是為了把齊王引入自己設計好的論題中,最后一層才是本文的重點。
題轉為政治話題,既不喪失自己對音樂的一貫立場,又把談話引入了自己想說的領域。
第二層(從“曰:‘可得聞與?’”至“不若與眾”),孟子果然改變了齊王的情緒,激起了他的興趣,忍不住主動問道“可得聞與?”向齊王進說的時機似乎已成熟,但孟子并未就此開始闡發(fā)他的道理,而是再以兩問進一步加重談活氣氛,誘導齊王在思想感情上趨向自己與民同樂的觀點。既然齊王同意獨樂不如與人同樂,與少數(shù)人同樂不如與多數(shù)人同樂,那么自然也就容易接受與民同樂的觀點。
第三層(從“臣請為王言樂”至篇末),經(jīng)過前兩層的鋪墊,齊王在不知不覺中,終于說出了“不若與眾”時,談話條件已完全具備,孟子滔滔不絕“為王言樂”,但仍不是談音樂本身,而是談齊王的音樂和田獵活動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與民同樂的主題。這里,孟子沒有講枯燥的大道理,而是以兩幅生動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畫面的對比,來揭示是否與民同樂的不同政治效果:國君只圖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造成人民“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的悲慘局面,人民對國君怨聲載道。國君在享樂時,也能考慮到人民的疾苦,人民能有安寧的生活,他們就會“欣欣然有喜色”,就會祝福國君身體健康。孟子在以兩幅畫面展現(xiàn)兩種不同的政治局面時,分別結以“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和“此無他,與民同樂也”,說明了造成兩種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點出了本文的主題思想。最后以“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作結,進一步升華主題,與民同樂,推行仁政,人民歸附,便能統(tǒng)一天下。
三、分析寫作特點。
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顯示了孟子高明的論辯藝術。
1、循循導人,借題發(fā)揮。
作者并不是開門見山地把自己的論點擺出來,而是巧妙地運用對話的方式,在談話中自然地轉換話題,借題發(fā)揮,從齊王好樂切入,歸結到與民同樂的主旨上。在與莊暴的談話中,孟子只有一句話“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點出了齊王好樂與齊國政治的關系這個論題,但未加論述。在與齊王談話中,孟子又從好樂切入,巧妙地重提論題,然后與齊王兩問兩答,從談話氣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齊王引導到自己的論題上后,孟子才進入自己的談話主題。
2、對比和重復。
本文寫國君是否與民同樂,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運用的是對比方式。兩段話在內容上是對立的,但語言上既有相對之句(如“舉疾首……相告”和“舉欣欣……相告”),又有重復之語(如“今王鼓樂……之音”和“今王田措……之美”)。這樣論述,就強調了國君同樣的享樂活動,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與民同樂,從而突出了論題。
3、生動形象的議論語言。
本文雖是議論文,語言卻很生動形象,如寫齊王的“變乎色”,寫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論述自己觀點時,完全沒有用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兩幅圖畫,生動自然地得出結論。
四、完成課后練習一。(略)。
五、完成課后練習二。(略)。
六、完成課后練習三。(略)。
七、結合當代我國社會實際,提出“以德治國”的號召,這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關系?(討論)。
八、作業(yè):
完成同步訓練。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五
1、誦讀課文,疏通文句,識記有關孟子的文學常識以及本文出現(xiàn)的通假字、常見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2、在誦讀中感受孟子的文氣和語勢,學會運用譬喻和寓言說理的方法使議論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1、重點:掌握本文生動形象的說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義”、“養(yǎng)氣”。
2、難點:理解文中表現(xiàn)出的與孔子同中有異的孟子道德理想與人格力量。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導入課文。
激發(fā)興趣。
1、說自己“平治天下,舍我其誰”,罵別人“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樣的話難道象是出自溫良恭儉讓的儒家學者之口嗎?這人偏偏正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孟子。請同學回憶初中所學的孟子的相關知識,說一說自己對孟子的理解。
2、教師將需落實的文學常識補充完整并進一步向同學介紹“你所不知道的孟子”,讓大家了解孟子高度的道德自信及其對待論敵難免偏激的一面。學生當能回憶其初中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對孟子的了解多半僅限于“亞圣”、儒家代表人物等標簽式概括。少數(shù)閱讀面較廣的學生可能會表達一些獨到的認識。通過學生回憶,教師補充,還原一個鮮活的孟子形象,激發(fā)學生對孟子其人其文的興趣,有助于減輕對文言課文的畏難情緒,提起精神投入學習。
朗讀課文疏通文字概括要點。
落實重點。
1、教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圈劃課下重要注釋,初步理解文意;對疑難詞句進行質疑。
2、請同學分小組討論串譯課文,分別概括《魚我所欲也》、《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中心論點。
3、教師根據(jù)學生情況,及時給予指導,提醒同學思考“義”與“氣”的意義與聯(lián)系,并明確“舍生取義”乃人之本性正是作者“性善論”的體現(xiàn),而“浩然之氣”一文的觀點也是孟子在“性善論”中提倡充分發(fā)展人性中的“四端”以完善保有人性的思想體現(xiàn)。
1、通過課堂圈劃落實字詞解釋。爭取當堂掌握常用通假字:辟、得、與、鄉(xiāng)、無、閔、辯;常見虛詞:為、惡、以、而、于等;特殊句式:判斷句、賓語前置等。
2、學生容易將《魚我所欲也》的論點誤認為是“舍生取義”,通過串譯課文明確論點應為:“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3、從文中抓住原句明確“氣”“是集義所生者”一定要有義和道的輔助配合,要在內心長期積累而不能靠外力刻意助長。孟子文章的重要特點就是氣勢充沛、雄辯滔滔,不通過反復朗讀不能深解其味。針對文言篇目的學習,尤其針對高三年級的應考現(xiàn)實,教師仍需提醒學生對文言現(xiàn)象及時歸納、不懈積累。串譯課文后的論點概括是否精當是對該文言課文內容是否落實的一種整體反饋,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孟子相關的思想主張。
1、請學生選擇自己比較欣賞的語句富于情感色彩地朗誦出來。讓其他同學先猜一下這位同學為什么認為這些語句值得朗讀,再由同學自己評價說明一下。
2、引用歷代文論家對孟子語言的評述,比如“孟子長于譬喻”,引導學生注意《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中寓言人物的語氣。
1、《魚我所欲也》中采用譬喻手法的第一節(jié),采用排比手法的第二節(jié),《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中的寓言故事,都可能是學生選擇的片段。明確譬喻、寓言、排比的特點和作用。
2、以“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為例,欣賞孟子寓言中平白如話,極為逼真,生動風趣的語言。促進學生關注文本,結合原文談感受,避免空泛、夸夸其談、不著邊際的玄想式鑒賞。
(這一環(huán)節(jié)著眼于培養(yǎng)語言鑒賞能力。)讀議結合深入探究。
落實難點。
1、請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將《魚我所欲也》與本單元已學課文《論語》七則進行比較,在其中找出孟子傳承孔子思想的證據(jù),并加以分析說明。
2、就已學的內容來看孔子與孟子的區(qū)別,并進一步從課外閱讀中發(fā)現(xiàn)孟子不同于孔子的特點,總結孟子的道德理想與人格力量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點撥:結合孔子與孟子的身世與性格,結合他們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進行分析。
1、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比較分析,能在已學課文《論語》七則中劃出相關原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舍生取義);“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食嗟來之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2、討論孟子不同于孔子的性格與思想,在交流拓展思路。學生過去對孟子的認識一般較為表淺化、標簽化,到了高三階段,教師當就學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做進一步的工作,提供文本進行細讀只是第一步(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會學生從文本資料中提取同類論題、正反論點進行辨析是第二步;指導學生在思考中獲得一些心得體會、一二獨到的觀點、較為完整的思路,這是第三步。
(這一環(huán)節(jié)著眼于提高學生深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作業(yè)。
拓展閱讀。
1、整理歸納本文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做在作業(yè)本上。
2、熟讀課文,選擇其一自行配樂朗誦并錄制,同學間互相欣賞交流。
氣勢充沛、鋒芒畢露、鋪張揚厲、善于層層追問步步進逼,富于鼓動性——本文選段充分展示出孟子散文的典型風格特征。教師也可以把重點放在孟子論辯藝術上,結合寫作訓練展開課堂教學。從譬喻等手法切入,引導學生欣賞孟子辯才無礙、氣盛言宜的文風,并進一步學習掌握這種手法在寫作實踐中的靈活運用。由于課文選段集中體現(xiàn)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教師也可以專門安排課時,提供充分的背景資料,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促成學生交流思考,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孟子獨立精神與高尚人格的養(yǎng)成與個人性格元素、社會時代土壤的關系,尤其是這種精神對后世的影響。如果有學生對孟子的邏輯與道德有疑問,教師也可以借機展開討論,將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于刑、墨、名等諸子百家的觀點進行比較,務求讓學生對傳統(tǒng)道德倫理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生硬地接受或拒絕。
練習舉隅。
1、從《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一文中找出例證,簡要說明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六
課代表:下面挑本課重點注釋,?。
生若干回答(流利和速度)?。
師:下面開始搶答。
師:說的非常有道理,很好,能說出理由,這是原則。看第二題。
生2:本題答案是c。本項中的“作”的意思是“奮發(fā),指有所作為”。
師:這道題相對簡單,我想就不用老師多解釋了。
全體學生:不用。
師:那么,大家看第三題。
師:其他學生有異議嗎?沒有的話讓我們一起看第四題。
生4:本題答案是c。因為本項翻譯不夠嚴謹。
師:還有別的的答案嗎,沒有的話你們贊同那個答案?
全體學生:選a,因為本項中的重點詞語的解釋出現(xiàn)錯誤,所以應選a。
師:在完成的過程中,注意書寫的規(guī)范、端正、整潔。
學生自行完成,老師在此過程中巡回查看,了解學生做題過程中的疑難。
下課時,課代表收所有學生的學案。
謝謝大家!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七
設計思想:本文語言簡練,句式長短相繼,讀起來瑯瑯上口,適合誦讀教學。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風,然后披文入理,這樣文與理協(xié),理解、識記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布置預習:通過各種渠道,查閱有關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課時安排:本文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戰(zhàn)國七雄”導入對戰(zhàn)國中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介紹,由“諸子百家”導入對孟子及《孟子》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三、再讀課文,注意停頓和輕重音。
四、齊讀課文,讀完后教師進行糾偏和誦讀指導。
五、散讀課文,結合課下注解以及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教師對于學生討論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看法: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有關戰(zhàn)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jù)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論點,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條很重要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內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zhàn)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zhàn)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戰(zhàn)爭方面的內容,但作者的態(tài)度不是鼓吹戰(zhàn)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zhàn)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那戰(zhàn)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論就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zhàn)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明確:層進式論證。
八、整理字詞及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由六名學生講故事。
故事內容: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討論: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guī)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啟發(fā)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
三、初讀第二段,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明確: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學習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八
教學目標:
1.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
2.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后逐層論證的寫法。
3.初步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2。
難點:目標中對第四段論證的理解。
教具:
預習指導:
1.自讀兩篇文章各2次以上,注意斷句及個別字讀音。
2.結合注釋,粗識大意。
3.搜集有關孟子及《孟子》的簡要知識。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1)。
引導學生回憶《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關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的論述,從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結論,喚起學生的共識,然后導入本課。
二、了解預習情況后,指名誦讀有關注釋,簡介孟子和《孟子》(2)。
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指名二人接力誦讀全文,正音后齊誦二遍,再由教師范讀課文(5)。
正音:“夫”,fu,發(fā)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八凇?,su,谷子,與“栗”區(qū)別。
2.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同桌間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譯(問題一二)(10)。
3.教師巡視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一些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的“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的“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的“之”動詞,作“到”講。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6人串講課文(一讀一譯),師生共同訂正(5)。
5.齊讀課文(1)。
三、分析課文。
1.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問題三四五)(6)。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3)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難度較大,教師可視情況作以講解)。
2.教師巡視解疑,并進行調控。
3.抽樣提問后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總結(15)。
附參考答案:
1)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2)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幾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肮省币还P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
歸納:第4段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布置作業(yè):
1.a類:熟讀并誦課文。
2.b類:默寫課文。
3.a類:完成《掌握語文》p之。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九
今天講了《孟子》二章之后,我靜下心來冷靜的思索我的教學。
這節(jié)課本想向孩子們講講得到與失道,憂患與安樂,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可是,講完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失誤的地方其實很多。
首先,新課導學過程中的讀文和翻譯環(huán)節(jié),給學生10分的時間讓他們完成這個任務,本以為學生已經(jīng)預習,可以很快的完成,意料之外的是,學生預習的并不是很好,因此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只有一半的組完成,其他組參與度不夠;同時,在處理過程中,太倉促也太粗糙,雖然找學生起來翻譯,但可能仍有同學不會翻譯。還有幾個重點詞語沒有做強調。
其次,在分析課文過程中,有點“一手包辦”的感覺,沒讓學生自己探討,只是結合學案上的幾個問題進行思索,顯得不夠深入。
第三,拓展部分,沒打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致使拓展沒展開,感悟部分也被放到了課下。其實這應該是學生思想感情升華的一個契機,我有點浪費了。
理念在實踐中會不斷創(chuàng)新,也會在不斷的失敗中獲得前行的動力,我一定會在教學中積極改變理念和教法,使自己成為一個跟得上時代理念的老師。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二十
1.理解文章的觀點及作者的論證思路。
2、體會駢句的表達效果。
3、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1、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
(怎樣分析本文寫了什么。明確: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應該先分清層次,再概括出層意,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最后看本文統(tǒng)領全文的關鍵句是什么。)
它們出自《孟子》。今天,我們就來學《〈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一、作者介紹:
孟子生活在社會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zhàn)國時代,面對這樣—個社會現(xiàn)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與民同樂”,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主張施“仁政”。
二、學法指導:
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而富有辭采,必須熟讀才能有所領會。誦讀首先要讀準字音,其次要讀準確句子的節(jié)奏。
三、理解文意:
1、學生聽課文錄音,勾畫出重點字詞(粟、“畔”通“叛”:背叛)2、初讀課文,勾畫出難以理解的句子。(小組討論解決疑問,重點強調幾個詞語的活用:環(huán)、域、固、威、順)
3、教師小結:請指出句子的含義:
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
c、“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4、整體感知全文:你認為孟子想闡述什么問題?你的理由是什么?爭論
(整體感知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可以這樣提問么?請指教)
5、辨析學生提出的中心論點,局部分析,明確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開篇兩句談的是什么問題?提出了什么觀點?
(戰(zhàn)爭中的攻守問題,提出了具備什么條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觀點,即要具備“人和”這個條件)
第二段:本段談了什么內容?和第一自然段有關系么?
(舉例說明“天時不如地利”,論證第一段的前部分內容)
第三段:本段談了什么內容?和課文的前面部分有關系么?
(舉例說明“地利不如人和”,論證第一段的后部分內容)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戰(zhàn)條件。)(通過對比揭示觀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二十一
1、熟習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通過對課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禮義榮辱觀。
3、學習孟子以寓言故事明事理的說理方法。
以寓言故事說理。
1課時。
遷移性閱讀法。
一、教學導入:
復習前面課文中孟子的說理方法——設喻、對比、類比等——寓言說理。
二、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然后齊聲朗讀課文。
瞷(jian)墦(fan)訕(shan)施(yi)從良人。
三、詞語點讀:
1、重點詞語理解:
a、饜酒肉而后反饜:飽,動詞,吃飽。
b、則盡富貴也富貴:名詞,有錢有勢的人。
c、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瞷:窺視。
d、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國:城。
e、所仰望而終身也終:使動詞,使……完全度過。
f、與其訕其良人訕:譏諷,怨詈也。
2、一詞多義現(xiàn)象:
a、之。
a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前一個是助詞,后一個是動詞,到、往。
(舊:吾欲之南海,何如)。
b此其為饜足之道也的。
(舊: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c而良人未之知也代詞,這件事。
(舊: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d吾見師之出,不見師之入取消句子獨立性。
(舊: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b、道。
a此其為饜足之道也方法。
(舊:策之不以其道)。
b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道路。
(舊: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仁政”,或道義。
(舊:伐無道,誅暴秦)。
d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自然的規(guī)律。
(舊: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e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舊:孔子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a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反”同“返”,回來。
b蚤起“蚤”同“早”,早晨。
c施從蒗人之所之“施”同“迤”,偷偷。
四、再次朗讀課文,自行通譯全文。
五、分析理解:
(提示:序幕——妻妾良人共處;發(fā)端——良人饜酒肉而后反;發(fā)展——妻子起疑和跟蹤;高潮——墳間乞討余食余酒;結局——妻妾相泣中庭。)。
2、在本段文字后,原文尚有一句話:“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試翻譯這句話。
(提示:從有道德的君子來看,當今那些追求富貴的人,他們的妻子小妾見到他們的丑態(tài),不感到羞愧而哭泣的恐怕很少吧?。?。
3、從尾句看來,這篇寓言的寓意何在?
(提示:辛辣地諷刺了那些不顧禮義廉恥,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貴利達的人。)。
六、學習了這篇寓言,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感受?(討論)。
(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丑惡現(xiàn)象,批評卑鄙小人行為)。
七、閱讀《文學讀本》中《〈孟子〉短文四篇》,認真翻譯并概括各篇大意。
(略,參看注釋)。
八、作業(yè):
熟讀課文,認真翻譯全文。
1、抓住本文的文體,即寓言,進行分析。
2、根據(jù)孟子的寫作風格來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3、明白孟子在本文所表達的寓意。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二十二
舜從田野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體膚經(jīng)受餓瘦之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以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yè),(通過這些途徑)來讓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在內部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這樣之后人們才會明白,(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二十三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4、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1、學生個人識記;2、小組合作解疑;3、教師精煉點撥。
1、尋找例詞,進行比較賞析,加深理解鞏固。
2、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1、選擇性提問;2、運用展臺默寫并糾錯;3、作學案上精選習題。
1、合理安排課堂時間,做到讀,寫,練結合,向45分鐘要效率;。
2、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以飽滿的興致參與到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
3、充分發(fā)揮小組作用,實現(xiàn)簡單問題組內解決,難度問題充分討論思考;。
4、教師要善于調動課堂氣氛,把握學生情緒,精煉點評疑難問題,與學生做好互動。
1、古文教學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2、課堂上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學生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駕馭課堂。
3、教師要想方設法鼓勵學生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
4、課堂上可以倡導探究性學習,有一些發(fā)散性思維的習題,但不能無度開放,要控制學生,把握進程。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二十四
本文語言簡練,句式長短相繼,讀起來瑯瑯上口,適合誦讀教學。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風,然后披文入理,這樣文與理協(xié),理解、識記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布置預習:通過各種渠道,查閱有關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本文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由“戰(zhàn)國七雄”導入對戰(zhàn)國中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介紹,由“諸子百家”導入對孟子及《孟子》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三)再讀課文,注意停頓和輕重音。
(四)齊讀課文,讀完后教師進行糾偏和誦讀指導。
(五)散讀課文,結合課下注解以及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教師對于學生討論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看法: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有關戰(zhàn)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jù)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論點,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條很重要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
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內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zhàn)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zhàn)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戰(zhàn)爭方面的內容,但作者的態(tài)度不是鼓吹戰(zhàn)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zhàn)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那戰(zhàn)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論就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zhàn)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明確:層進式論證。
(八)整理字詞及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一)由六名學生講故事。
故事內容: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討論: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guī)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啟發(fā)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
(三)初讀第二段,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明確: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學習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系,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六)比較兩篇文章的論證方式。(見“擴展資料”部分)
(七)討論: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談談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樹立什么樣的憂患意識。教師總結討論情況。
(八)整理字詞和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一
走著走著,周圍的景象竟然全部都消失了,腳下的地面,星空和月亮,全部都變成了漆黑一片?!按蠹倚⌒?!”冷冰幽剛喊出來,剩下的三個人就從她身邊消失了。此時此刻,四個人各個都被分配在一個漆黑的‘密室’,只不過,‘密室’里沒有門,沒有窗,四個人就像盲人一樣,什么都看不見。準確的說,是什么也沒有?!霸懔耍 甭屣L伊說道。“夜影是想把我們一個一個解決!”可無論她怎么大喊,都無法傳到其他人的耳朵里。沒辦法,管不了別人至少先要自保,[金屬]構造成盔甲和劍,在腳下安裝飛行啟動器,隨時保持著警惕。慢慢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忽然,她摸到了一扇門的把手,頓時猶豫了。
開,還是不開?
六年級:欒曉雨。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
2.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后逐層論證的寫法。
3.初步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2。
難點:目標中對第四段論證的理解。
教具:
預習指導:
1.自讀兩篇文章各2次以上,注意斷句及個別字讀音。
2.結合注釋,粗識大意。
3.搜集有關孟子及《孟子》的簡要知識。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1)。
引導學生回憶《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關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的論述。
從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結論,喚起學生的共識,然后導入本課。
二、了解預習情況后,指名誦讀有關注釋,簡介孟子和《孟子》(2)。
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
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指名二人接力誦讀全文,正音后齊誦二遍,再由教師范讀課文(5)。
正音:“夫”,fu,發(fā)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八凇?,su,谷子,與“栗”區(qū)別。
2.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同桌間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譯(問題一二)(10)。
3.教師巡視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一些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的“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的“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的“之”動詞,作“到”講。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6人串講課文(一讀一譯),師生共同訂正(5)。
5.齊讀課文(1)。
三、分析課文。
1.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問題三四五)(6)。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3)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難度較大,教師可視情況作以講解)。
2.教師巡視解疑,并進行調控。
3.抽樣提問后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總結(15)。
附參考答案:
1)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較中立論,給人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2)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
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
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幾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肮省币还P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
歸納:第4段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布置作業(yè):
1.a類:熟讀并誦課文。
2.b類:默寫課文。
3.a類:完成《掌握語文》p之。
教學目標:
1.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掌握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
難點:目標2。
教具: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提問(2)。
指名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導入新課(2)。
三、檢查預習:(1)。
指名概述本文所講的大致意思(中下生)。
四、講析課文。
1.范讀課文,正音(2)。
畎畝(quan)傅說(yue)膠鬲(ge)拂士(bi):同“弼”空乏(kong)。
2.學生活動:指名依據(jù)書下注釋,試譯第1段,重點講清“發(fā)”“舉”等動詞的意義(問題一)(2)。
發(fā):起,被起用。舉:被舉用,選拔。
3.師生共同校正釋疑,教師講解(1)。
有的是賢人、平民,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還取決于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4.討論第1段(6)。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獨立思考后提問)(問題二)。
參考答案:六位。即“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
2)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獨立思考后提問)(問題三)。
后來都被統(tǒng)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yè)。
3)作者列舉這六個人有什么作用?(這一問題有點難度,學生獨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師可作點撥)(問題四)。
參考答案:為下文“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作鋪墊。
5.討論第2段。
1)講析重點。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三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1.誦讀法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赏ㄟ^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討論點撥法。
3.競賽法。
4.比較法。
多媒體、錄音機、教學磁帶。
2課時。
第一課時。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品味語言: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yǎng)心、存心等內心修養(yǎng)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zhí)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背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籍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zhàn)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教師依據(jù)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2.學生依據(jù)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教師提示,“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lián)系現(xiàn)實,古為今用,賦予經(jīng)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
生1:我覺得“人和”就是拉幫結派,君不見,人世間,團團成伙好辦事。
生2: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果招致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這一主張,強調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遠見卓識。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這就使他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時代的局限性。
生5:強權只能橫行一時,絕不可能橫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發(fā)展到今天,雖然歐美發(fā)達國家相對來說仍然處于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為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會成為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
生6:在當今社會,什么是合乎“道義”的?什么是不合乎“道義”的呢?
教師明確,也許可以這樣回答;第一,合乎國家與國家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第二,有利于維護和平共處,這是鑒于20世紀的戰(zhàn)爭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維護和平,避免戰(zhàn)爭,對21世紀人類社會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暗玫蓝嘀?,失道寡助”這一中國儒家的思想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受到我們的重視。
1,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發(fā)言,寫一篇讀后感。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四
1.了解有關孟子及其《孟子》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詞匯。
2.熟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通過對比、反襯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
3.抓住語言描寫的感情色彩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4.參照注釋,查閱詞典,疏通語言文字,反復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窘陶n時數(shù)】:2棵樹【教學過程】:課堂導入:
毛主席曾用“愚公移山”教育過全黨;談到文藝方針時,又提出了“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花”大家知道是指各種花卉,那么大家知道“百家”是指哪百家嗎?對,它指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種流派,它們提出了哪些不同的觀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儒家一位集大成者孟子的兩篇文章《富貴不能淫》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睹献印芬粫敲献拥难哉搮R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新課講解:
《富貴不能淫》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fā)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BR> 孟子說:“這個怎么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與兒子!’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至于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富貴誘惑,不為貧賤動搖,不為武力屈服,這才叫大丈夫?!渡趹n患,死于安樂》譯文:
舜從田野中發(fā)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舉用的,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出來并得到任用的,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舉用,百里奚是從市井之間被舉用的。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外部沒有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和外來入侵者,這個國家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使人生存發(fā)展,而沉迷安樂使人萎靡死亡。課堂小結:《富貴不能淫》:
《富貴不能淫》義正言辭地駁斥了景春的謬論后,緊接著便對真正的大丈夫的標準做了明確的說明和界定。真正的大丈夫有兩個標準: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遠大志向和抱負;二是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這樣,才算得上大丈夫?!渡趹n患,死于安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通過陳述六個出身貧賤卻成就不平凡的名人的示例和相關道理,闡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論證了“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這一中心論點。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五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zhàn)國中期魯國鄒人。受業(yè)于子思(孔子之孫,名)之門人,曾游歷于宋、滕、魏、齊等國,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戰(zhàn)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來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fā)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恒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采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不過它對發(fā)展生產還是有好處的。同“仁政”學說相聯(lián)系,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tǒng)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對于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以殺。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紂,他認為殺得對,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雖然有同情人民、譴責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這種觀點長期以來成為替剝削制度作辯護的理論根據(jù)。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六
學習目標:
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學會運用對比,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4、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5、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6、教學難點: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第一課時魚我所欲也。
一、自主學習。
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圈出不好解釋或難以把握的詞句,然后在小組之間交流解決,如果有凝難詞句,全班共同解決。
二、合作交流。
1、教師和學生共同翻譯下列幾句話。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BR>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2、仿照上四句話的翻譯,小組合作翻譯下列各句,注意句與句的區(qū)別。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BR>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3、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余下內容。
(著重掌握文中通假字、詞性活用字及古今詞義變化字及多義字。)。
三、探究學習。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孟子是怎樣層層展開論述的?
(這是全文的難點,學生討論可能會無章可循,因此此環(huán)節(jié)建議教師采用講授教學。)。
2、朗讀背誦,體會語言特色。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背誦默寫。
如:呼爾而與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第二課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導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孟子》中的一篇經(jīng)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备乔Ч琶?,振聾發(fā)聵。
二、自主學習(文中許多語句已成為人們常用的名言警句,學生印象深刻,因此可以嘗試讓學生在講課前先行背誦。)。
1.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認真翻譯課文。
2.默寫課文第二段。
三.合作交流。
(1)理清課文層次,說說文章是如何曾曾推理展開論證的。
第一層(§1—§2):
第二層(§3):
第三層(§4):
(2)歸納文章中心論點。
四、探究學習: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2)比較閱讀兩篇課文,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3)談談學習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4)完成課后探究練習第三題。
答案。
第一課時明確:中心論點是“舍生取義”
文章開頭以魚和熊掌設喻,得出中心論點,接著進行邏輯推理,先進行因果論證,由因。
推出果:因為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茍且偷生的事;因為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導致死亡的禍患也就不避開它。然后進行假設推理,從犯面進行論證。通過比喻和推理,證明了“義”的存在。接著,再舉行路人、乞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例子,從正面加以證明,最后以對比方式從反面加以證明,從而(在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此環(huán)節(jié)可放開第二課時三。讓學生討論,特別是理清層次環(huán)節(jié),完全可以有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得出答案。)第一層(§1—§2):闡述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第二層(§3):正反論證困境造就人才原因。第三層(§4):歸納全文中心論點。
文章開頭先列舉事例,提出擔當重責的人才都必須先經(jīng)過磨練的觀點,并由此引申發(fā)揮,
從正反兩方面進行推論,最后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在列舉大量事實,層層推理的基礎上,在結尾概括出來,因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文章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辭方式,讀來氣勢逼人,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前者用了6個“于”、5個“舉”字,來概括列舉6位名人的事例,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第二段的6個“其”字表明了“上天”為了磨練、鍛造可以擔當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賢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則從個人經(jīng)受磨難的作用談起,講到一個國家的處境,如果太平太順,在這虛假的太平表象下,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松警惕,使國家一旦遇到內擾外患便土崩瓦解,頃刻間便走向滅亡。這樣寫,使人讀來欲罷不能、欲忘不得,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章寫法上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并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義,同時使學生學會積累一點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充分利用文本材料,達到文言文教學的目的。)。
證明了“舍生。
延伸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系。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睹献印肺恼孪騺硪孕坜q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筆鋒咄咄逼人。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取義”這個中心論點。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七
每個人的童年都不同。
在高爾基的名著《童年》的第十二章中,他講述了一段“我”在野蠻的俄羅斯生活中的丑事,描寫了一段“我”黑暗而悲慘的童年時光?!拔摇钡哪赣H給我找了一個繼父和祖母,他們對全家人很不好,大家都厭惡他們。為了生計和母親的婚禮,“我們”不得不賣掉原來的房子,買了兩間小黑屋,過上了痛苦的生活。后來,“我”上了學,但卻好幾次因為不守紀律,差點被開除?!拔摇边€經(jīng)常與別人打架,偷家里的錢。這些丑事讓“我”感到后悔和痛苦。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會做丑事。有些人敢于面對它們,戰(zhàn)勝它們;有些人則不敢面對,不愿提起。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但我們要想從人的記憶、從靈魂、從生活中將它們連根拔起,就必須從頭了解事實,用心靈和意志去戰(zhàn)勝它們。雖然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充滿種種壞事,但在這個世界中生長著無數(shù)善良,我相信,善良終將戰(zhàn)勝邪惡。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八
一、說課人:
二、說課內容。
初中五四制語文第五冊第17課《孟子》二章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法的確立.
1、知識目的:積累文言詞語,領會課文內容及論文特點。
2、能力目的:培養(yǎng)以詞造句的能力,論文寫法能力。
3、德育目的:以君者應以“人和”為本,為人者應以“做人”為根。
4、情感目的:以朗讀感染學生,創(chuàng)設漸入學習佳境的氛圍。
5、把理解詞義和背誦第四段立為教學重點。
6、把對論點的理解和第四段結論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區(qū)別。
7、運用朗讀法、討論法、練習法進行教學。
五、如何突破重點、難點。
圍繞教材以書注為主加以突破重點,通過朗讀達到熟悉以至背誦的目的;難點的突破放在“人和”與“得道多助”的關系上。
1、領會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思想及社會意義。
2、掌握論文的多種論證方法及結構。
3、鞏固排比、對比等方法。
4、背誦并默寫重點段。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1.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掌握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
難點:目標2。
教具: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提問(2)。
指名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導入新課(2)。
三、檢查預習:(1)。
指名概述本文所講的大致意思(中下生)。
四、講析課文。
1.范讀課文,正音(2)。
畎畝(quan)傅說(yue)膠鬲(ge)拂士(bi):同“弼”空乏(kong)。
2.學生活動:指名依據(jù)書下注釋,試譯第1段,重點講清“發(fā)”“舉”等動詞的意義(問題一)(2)。
發(fā):起,被起用。舉:被舉用,選拔。
3.師生共同校正釋疑,教師講解(1)。
明確:“發(fā)”與“舉”意義不盡相同?!鞍l(fā)”與“舉”既表現(xiàn)了人物由低微向顯貴轉換的過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與“堯”的賞識有關,但主要的還是他自身的才干與努力的結果,故曰“發(fā)”;傅說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賢人、平民,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還取決于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4.討論第1段(6)。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獨立思考后提問)(問題二)。
參考答案:六位。即“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
2)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獨立思考后提問)(問題三)。
3)作者列舉這六個人有什么作用?(這一問題有點難度,學生獨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師可作點撥)(問題四)。
參考答案:為下文“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作鋪墊。
5.討論第2段。
1)講析重點。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
第十二章寫母親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寫“我”的這個“傷心事件”對自己心靈造成的創(chuàng)傷,寫這兩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產,搬家不斷,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幾乎真的要上街討飯了。
“我”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母親再嫁的事實??梢哉f,家庭矛盾主要表現(xiàn)在“我”和母親之間。也重點寫了上學讀書,特別寫到一位熱愛兒童、循循善誘的教育家。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翻譯。
譯文1。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薦,管夷吾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任用,百里奚從買賣奴隸場所被選拔用為大夫。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之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在他做事時,使他的每一行為都不能如他所愿,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波動,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是犯了錯誤,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內心困惑,思慮堵塞,才能奮起,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臉上,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看到他的臉,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這個國家時常有滅亡(的危險)。這樣人們才會明白在憂患中得以生存,在安樂中衰亡。
譯文2。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運,然而不能取勝(的原因),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的原因。
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棄城而逃,是對作戰(zhàn)有利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的原因。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這一點,攻打被內外親屬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二
《論語》十二章是經(jīng)典名篇,我在執(zhí)教完畢后,發(fā)現(xiàn)自己仍然沒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學要領,現(xiàn)在反思如下,《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
先從教學環(huán)節(jié)說起,我設計的環(huán)節(jié)有:導入—檢查展示—小組合作學習展示交流、點評—理解性檢測—應用性檢測—齊讀課文,學以致用—課堂小結。但在上課過程中,我感覺仍是先松后緊。因對學生能力估價過高,對課前的預習檢查過細而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后邊的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成很粗糙,這是我經(jīng)常犯的毛病。經(jīng)過同事們的議課和幫助,我認識了如下問題:1、教學內容安排過多,教學環(huán)節(jié)要精簡,提前對學生的預習要深入檢查。2、適當降低教學目標與要求,對初一學生剛學古文要培養(yǎng)學習興趣。3、幻燈片制作要精細,去掉有關六章翻譯的幻燈,保留七張即可。4、對學生翻譯再做精細指導,比如詞性活用的字——時、日、傳、樂,“而”的轉折、承接關系的用法。5、學生翻譯展示之后的`指導應有重點,讓學生積累文言詞匯應給示范。
結合“339”大循環(huán)教學模式的精髓來談,我這節(jié)課能夠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學習特點,但是仍然不夠完美,先做如下反思:1、檢查預習環(huán)節(jié)設置太多,可以把個人展示——抽學生上黑板板書易寫錯和易讀錯的生字和四人小組組長檢查課下注釋錄入課文中的自學情況并通報以及教師講解或學生講解易寫錯和易讀錯的生字放到課前進行,教學反思《論語》十二章教學反思》。節(jié)約一些時間來進行翻譯指導。2、小組展示翻譯之后,除了學生評價,教師也要及時強調重點并做細致指導。例如,第三則和第五則的翻譯理解。3、小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師要做示范歸納,讓學生有路可循。4、可以把理解性檢測和應用性檢測同時布置給學生,簡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待學生討論后交流展示。這樣可以節(jié)約一點時間,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為了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將課堂環(huán)節(jié)設置成各種形式的活動,例如:《論語》常識知多少(搶答賽)—《論語》翻譯pk賽—文言詞匯積累袋—《論語》格言大派送—《論語》格言積累賽。
針對文言文教學,我得到的感悟有:1、教師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2、文言文字詞積累要有方法,先讓學生去理解,再去積累,不能死記硬背。3、文言文教學的課堂筆記要具體指導,不要讓學生亂寫一起,把書擠滿渾然一體,建議用雙色筆做筆記。4、這次意外的收獲是課堂上四人學習小組展示交流都很積極,以后我要經(jīng)常給學生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大膽展示,并及時表揚鼓勵。5、文言文的背誦指導要及時,不能讓學生感覺文言文的背誦太難。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從細節(jié)入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三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順暢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3.積累文言詞匯。
4.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1)順暢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盡量能瑯瑯上口。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孟子二章〉選自〈孟子·公孫丑〉,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
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
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
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
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
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解題。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作戰(zhàn)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三里之城:周圍三里(那樣的?。┏?。
七里之郭:郭,外城。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環(huán),圍。而,表轉折,卻。
夫壞而攻之:夫,句首發(fā)語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池非不深也:池,護城河。
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堅。
利,堅固鋒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糧食。
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離開。意思是棄城而逃。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這里意思是限制。以,憑,靠。意思。
是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固國,鞏固國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攝。兵革之利,武器的強大。
寡助之至:之,動詞,到。至,極點。
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順之:順,歸順,服從。
故君子有不戰(zhàn):故,所以。有不戰(zhàn),不戰(zhàn)則已。
6.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決定戰(zhàn)爭勝負。
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層(1段):總論。擺出觀點,提摯全文。
第二層(2段):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第三層(3段):從防御一方的失利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
7.提問:“人和’與下文所說的“道”是什么關系?
討論并歸納:“道”即指仁政?!暗玫馈本褪鞘┬腥收?。施行仁政則。
“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
護。
8.提問: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主要觀點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問:文章第3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運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強語言氣勢的作。
用,極言防御一方地利條件的優(yōu)越。
10.提問:文章第4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
(l)運用排比句,再次強調“地利”不足恃。
(2)運用對比手法,把“得道者”與“失道者”的后果進行對比,點明文章主旨。
11.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先擺出觀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
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論斷,闡明。
了“人和”的實質。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
明“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四、小結。
1.古今異義。
郭
古義:外城七里之郭。
今義:姓氏。
池
古義:護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義:池塘。
去
古義:離開委而去之。
今義:到……去。
親戚。
古義:內親外戚親戚畔之。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委
古義:放棄委而去之。
今義:委任。
域
古義: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義:地域。
是
古義:這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今義:判斷動詞。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親戚畔之。
3.虛詞。
之
代詞他親戚畔之。
助詞的三里之城。
動詞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飾著、地夫環(huán)而攻之。
表轉折卻、但是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五、作業(yè)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言文字,回答問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l.在上文的橫線上填入課文原文。
2.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_____。
3.對“域’“固”“威”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疆域固定震懾b.區(qū)域固守威嚇。
c.限制鞏固震懾d.限制鞏固威逼。
4.“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正確的翻譯是()。
a.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b.所以君子不喜歡戰(zhàn)斗,可打仗就能夠勝利。
c.所以君子見機行事,打不勝就不打,打得勝才打。
d.因為君子不主張戰(zhàn)爭,所以他打仗就一定勝利。
5.作者認為“戰(zhàn)必勝矣”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來,不要遷往別處。
b.依靠武力強大、地勢險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實行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盡最熟讀成誦。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huán)境造就的,有了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才能使人。
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
樣論述這個問題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要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起,指被任用。歐(quan3)畝,田間、田地。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筑,筑墻的時候在兩塊。
夾板中間放土,用杵(chu3)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魚鹽,販賣魚和鹽。
管夷吾舉于土:士,獄官。舉于上,從獄官手中被釋放并被錄用。
孫叔敖舉于海:海,在海邊(隱居)。
百里奚舉于市:市,市井之間。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大任,重大的責任,擔子。也,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動用法,使……痛苦??嗥湫闹荆顾麅刃耐?。
苦。
勞其筋骨:勞,使動用法,使……勞累。勞其筋骨,使他筋骨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動用法,使……饑餓。餓其體膚,使他身體餓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動用法,使……貧困??辗ζ渖?,使他受貧困之。
苦。
行拂亂其所為:行拂,所行不順。亂,使動用法,使……額倒錯亂。亂其所為,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心忍性,動。
和忍都是使動用法,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人恒過:恒,常。過,犯錯誤,犯過失。
然后能改:然后,這樣以后。
困于心:內心優(yōu)困。
衡于慮:思緒堵塞。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而后作:而后,這樣以后。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征于色:征驗于顏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顏色上。
發(fā)于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
而后喻:喻,被人了解。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國內。法家,有法度的世臣。佛。
土,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同“弼”,輔佐。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國,敵對的國家。外。
患,外來侵略的憂患。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然后知生于憂患:生于憂患,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
而死于安樂也:死于安樂,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6,請給文章分段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jīng)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第一層(1段):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跡加以概括。其共同點是,在經(jīng)歷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第二層(2段):從上述事實歸納出作者的觀點。
第二部分(3段):從正反兩面論證經(jīng)受磨煉的益處。
第三部分(4段):歸納全文中心論點。
7.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將中心論點放在簡末進行歸納。全文先論證“生。
于憂患”,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
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再論證“死于安樂”,高度概括歷史上大量安樂亡國的事實加以說明。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
8.提問: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的事跡,用排比句式,每一。
個歷史人物的事跡只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四、總結。
1.詞性活用:
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都是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要譯成“使……”2一詞多義:
用
國防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國家國恒亡。
拂
不順行拂亂其所為。
同“弼”,輔弼入則無法家拂士3.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橫”,梗塞,指不順衡于慮。
拂同“弼”,輔弼入則無法家佛士。
4.虛詞。
于
從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給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而死于安樂也。
以
憑以天下之所順。
用來所以動心忍性。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文言文中有一些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可譯為“使。
(讓,把)”+賓語+動詞(形容詞)請照下面例子翻譯下列加點的詞。
例:必先苦其心志。
譯:使他的內心痛苦。
1.勞其筋骨。
譯:
2.餓其體膚。
譯:_。
3.空乏其身。
譯:_4.行拂亂其所為。
譯:_。
5.所以動心忍性。
譯:_。
(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狈g最準確的一項是()。
a.在憂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樂中死去。
b.出生在憂傷和病痛的時候,卻死在安樂幸福之中。
c.生存在憂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樂之中。
d.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附譯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
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
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
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
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
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
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
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
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
都會歸順地。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fā)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
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
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
苦,筋骨勞累,體膚俄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
業(yè),(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
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
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
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
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四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領會孟子“與民同樂”的民本思想。
3、學習理解對比在論辯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民本思想和對比手法。
2課時。
自讀提示法。
第一課時詞句疏通與文段朗讀。
一、教學導入:
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談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課教學。
二、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然后齊聲朗讀課文。
三、詞語點讀:
1、王語暴以好樂語:告訴。
2、直好世俗之樂耳直:同“只”,只是。
3、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樂:第一、第三兩個“樂”讀yue,意思是欣賞音樂;第二、四、五三個“樂”讀le,意思是快樂。
4、舉疾手蹙頞而相告曰舉:全都。
5、兄弟妻子離散妻子:妻子和兒女。
6、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王:第一個是“大王”,第二個是“行王道一統(tǒng)天下”的意思。
四、一詞多義理解:
1、見。
a莊暴見孟子拜見。
b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接見。
c父子不相見見面。
d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看見。
e居有日,扁鵲復見進見。
f誠恐見欺于秦被。
2、以。
a暴未有以對也來。
b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把。
c以嚙人,無愈之者如果。
d無以,則王乎同“已”,停止。
e不推恩無以保妻子用來。
f以若所為,求若所欲憑。
3、直。
a直好世俗之樂耳同“只”,只是。
b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與“曲”相對。
c而直為此廩廩也竟然。
d半皮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同“值”,價格。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4、舉。
a舉疾手蹙頞而相告曰全都。
b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抬起。
c傅說舉于版筑之間推薦,選用。
d舉數(shù)人以訓汝列舉。
e舉大計亦死發(fā)動。
f戊卒叫,函谷舉占領。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句首助詞。
b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人。
c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丈夫。
五、判斷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情況。
1、王語暴以好樂語:名詞作動詞,告訴。
2、獨樂樂,與人樂樂前一個“樂”:名詞作動詞,欣賞音樂。
3、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少,眾:形容詞作名詞,少數(shù)人,多數(shù)人。
4、今王鼓樂于此鼓:名詞作動詞,彈奏、演奏。
5、吾王庶幾無疾病與疾病:生疾病。
6、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王(后一個):名詞作動詞,行王道。
六、自讀自譯全文,然后解譯下面的文段。
1、民歸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肽芘c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穹蛱煜轮四?,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梁惠王上》)。
2、與民同樂。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優(yōu)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3、仁者無敵。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大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跽埼鹨伞!保ā读夯萃跎稀罚?。
4、為民父母。
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下》)。
(這幾段文字均較簡單,容易翻譯。翻譯后,讓學生說說每一段文字中,孟子的說理技巧。)。
七、作業(yè):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分析內容。
一、再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
二、分析課文:
本文記述了兩次有關齊王“好樂”的談話,表現(xiàn)了孟子主張人君應“與民同樂”,實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莊暴與孟子的談話。莊暴與孟子的談話是一個引子,只有短短幾句,由莊暴之言,提出齊王“好樂”,而孟子的簡單回答,則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論題,齊王好樂與齊國大治的關系:“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钡@一部分的對話沒有論述為什么齊王好樂齊國就能大冶,也許是孟子根本沒與莊暴詳談,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記載與齊王談話時再寫出,更恰切有力。在下文孟子面對齊王展開論述與民同樂的觀點前,引出一段莊暴與孟子的對話,至少有這樣幾個作用:正面提出論題;制造議論懸念;以莊暴無言以對齊王,說明此論題的難度,反襯孟子論辯術的高明?!睹献印肥菍υ掦w的文章,這種以對話形式切入論題,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見手法。下文中孟子向齊王闡述自己的觀點,仍是用對話方式切入。
第二部分,孟子與齊王的談話。這部分才是正文。這一部分又分為三層,前兩層只是為了把齊王引入自己設計好的論題中,最后一層才是本文的重點。
題轉為政治話題,既不喪失自己對音樂的一貫立場,又把談話引入了自己想說的領域。
第二層(從“曰:‘可得聞與?’”至“不若與眾”),孟子果然改變了齊王的情緒,激起了他的興趣,忍不住主動問道“可得聞與?”向齊王進說的時機似乎已成熟,但孟子并未就此開始闡發(fā)他的道理,而是再以兩問進一步加重談活氣氛,誘導齊王在思想感情上趨向自己與民同樂的觀點。既然齊王同意獨樂不如與人同樂,與少數(shù)人同樂不如與多數(shù)人同樂,那么自然也就容易接受與民同樂的觀點。
第三層(從“臣請為王言樂”至篇末),經(jīng)過前兩層的鋪墊,齊王在不知不覺中,終于說出了“不若與眾”時,談話條件已完全具備,孟子滔滔不絕“為王言樂”,但仍不是談音樂本身,而是談齊王的音樂和田獵活動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與民同樂的主題。這里,孟子沒有講枯燥的大道理,而是以兩幅生動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畫面的對比,來揭示是否與民同樂的不同政治效果:國君只圖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造成人民“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的悲慘局面,人民對國君怨聲載道。國君在享樂時,也能考慮到人民的疾苦,人民能有安寧的生活,他們就會“欣欣然有喜色”,就會祝福國君身體健康。孟子在以兩幅畫面展現(xiàn)兩種不同的政治局面時,分別結以“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和“此無他,與民同樂也”,說明了造成兩種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點出了本文的主題思想。最后以“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作結,進一步升華主題,與民同樂,推行仁政,人民歸附,便能統(tǒng)一天下。
三、分析寫作特點。
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顯示了孟子高明的論辯藝術。
1、循循導人,借題發(fā)揮。
作者并不是開門見山地把自己的論點擺出來,而是巧妙地運用對話的方式,在談話中自然地轉換話題,借題發(fā)揮,從齊王好樂切入,歸結到與民同樂的主旨上。在與莊暴的談話中,孟子只有一句話“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點出了齊王好樂與齊國政治的關系這個論題,但未加論述。在與齊王談話中,孟子又從好樂切入,巧妙地重提論題,然后與齊王兩問兩答,從談話氣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齊王引導到自己的論題上后,孟子才進入自己的談話主題。
2、對比和重復。
本文寫國君是否與民同樂,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運用的是對比方式。兩段話在內容上是對立的,但語言上既有相對之句(如“舉疾首……相告”和“舉欣欣……相告”),又有重復之語(如“今王鼓樂……之音”和“今王田措……之美”)。這樣論述,就強調了國君同樣的享樂活動,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與民同樂,從而突出了論題。
3、生動形象的議論語言。
本文雖是議論文,語言卻很生動形象,如寫齊王的“變乎色”,寫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論述自己觀點時,完全沒有用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兩幅圖畫,生動自然地得出結論。
四、完成課后練習一。(略)。
五、完成課后練習二。(略)。
六、完成課后練習三。(略)。
七、結合當代我國社會實際,提出“以德治國”的號召,這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關系?(討論)。
八、作業(yè):
完成同步訓練。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五
1、誦讀課文,疏通文句,識記有關孟子的文學常識以及本文出現(xiàn)的通假字、常見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2、在誦讀中感受孟子的文氣和語勢,學會運用譬喻和寓言說理的方法使議論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1、重點:掌握本文生動形象的說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義”、“養(yǎng)氣”。
2、難點:理解文中表現(xiàn)出的與孔子同中有異的孟子道德理想與人格力量。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導入課文。
激發(fā)興趣。
1、說自己“平治天下,舍我其誰”,罵別人“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樣的話難道象是出自溫良恭儉讓的儒家學者之口嗎?這人偏偏正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孟子。請同學回憶初中所學的孟子的相關知識,說一說自己對孟子的理解。
2、教師將需落實的文學常識補充完整并進一步向同學介紹“你所不知道的孟子”,讓大家了解孟子高度的道德自信及其對待論敵難免偏激的一面。學生當能回憶其初中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對孟子的了解多半僅限于“亞圣”、儒家代表人物等標簽式概括。少數(shù)閱讀面較廣的學生可能會表達一些獨到的認識。通過學生回憶,教師補充,還原一個鮮活的孟子形象,激發(fā)學生對孟子其人其文的興趣,有助于減輕對文言課文的畏難情緒,提起精神投入學習。
朗讀課文疏通文字概括要點。
落實重點。
1、教師范讀課文,請同學圈劃課下重要注釋,初步理解文意;對疑難詞句進行質疑。
2、請同學分小組討論串譯課文,分別概括《魚我所欲也》、《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中心論點。
3、教師根據(jù)學生情況,及時給予指導,提醒同學思考“義”與“氣”的意義與聯(lián)系,并明確“舍生取義”乃人之本性正是作者“性善論”的體現(xiàn),而“浩然之氣”一文的觀點也是孟子在“性善論”中提倡充分發(fā)展人性中的“四端”以完善保有人性的思想體現(xiàn)。
1、通過課堂圈劃落實字詞解釋。爭取當堂掌握常用通假字:辟、得、與、鄉(xiāng)、無、閔、辯;常見虛詞:為、惡、以、而、于等;特殊句式:判斷句、賓語前置等。
2、學生容易將《魚我所欲也》的論點誤認為是“舍生取義”,通過串譯課文明確論點應為:“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3、從文中抓住原句明確“氣”“是集義所生者”一定要有義和道的輔助配合,要在內心長期積累而不能靠外力刻意助長。孟子文章的重要特點就是氣勢充沛、雄辯滔滔,不通過反復朗讀不能深解其味。針對文言篇目的學習,尤其針對高三年級的應考現(xiàn)實,教師仍需提醒學生對文言現(xiàn)象及時歸納、不懈積累。串譯課文后的論點概括是否精當是對該文言課文內容是否落實的一種整體反饋,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孟子相關的思想主張。
1、請學生選擇自己比較欣賞的語句富于情感色彩地朗誦出來。讓其他同學先猜一下這位同學為什么認為這些語句值得朗讀,再由同學自己評價說明一下。
2、引用歷代文論家對孟子語言的評述,比如“孟子長于譬喻”,引導學生注意《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中寓言人物的語氣。
1、《魚我所欲也》中采用譬喻手法的第一節(jié),采用排比手法的第二節(jié),《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中的寓言故事,都可能是學生選擇的片段。明確譬喻、寓言、排比的特點和作用。
2、以“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為例,欣賞孟子寓言中平白如話,極為逼真,生動風趣的語言。促進學生關注文本,結合原文談感受,避免空泛、夸夸其談、不著邊際的玄想式鑒賞。
(這一環(huán)節(jié)著眼于培養(yǎng)語言鑒賞能力。)讀議結合深入探究。
落實難點。
1、請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將《魚我所欲也》與本單元已學課文《論語》七則進行比較,在其中找出孟子傳承孔子思想的證據(jù),并加以分析說明。
2、就已學的內容來看孔子與孟子的區(qū)別,并進一步從課外閱讀中發(fā)現(xiàn)孟子不同于孔子的特點,總結孟子的道德理想與人格力量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點撥:結合孔子與孟子的身世與性格,結合他們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進行分析。
1、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比較分析,能在已學課文《論語》七則中劃出相關原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舍生取義);“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食嗟來之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2、討論孟子不同于孔子的性格與思想,在交流拓展思路。學生過去對孟子的認識一般較為表淺化、標簽化,到了高三階段,教師當就學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做進一步的工作,提供文本進行細讀只是第一步(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會學生從文本資料中提取同類論題、正反論點進行辨析是第二步;指導學生在思考中獲得一些心得體會、一二獨到的觀點、較為完整的思路,這是第三步。
(這一環(huán)節(jié)著眼于提高學生深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作業(yè)。
拓展閱讀。
1、整理歸納本文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做在作業(yè)本上。
2、熟讀課文,選擇其一自行配樂朗誦并錄制,同學間互相欣賞交流。
氣勢充沛、鋒芒畢露、鋪張揚厲、善于層層追問步步進逼,富于鼓動性——本文選段充分展示出孟子散文的典型風格特征。教師也可以把重點放在孟子論辯藝術上,結合寫作訓練展開課堂教學。從譬喻等手法切入,引導學生欣賞孟子辯才無礙、氣盛言宜的文風,并進一步學習掌握這種手法在寫作實踐中的靈活運用。由于課文選段集中體現(xiàn)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教師也可以專門安排課時,提供充分的背景資料,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促成學生交流思考,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孟子獨立精神與高尚人格的養(yǎng)成與個人性格元素、社會時代土壤的關系,尤其是這種精神對后世的影響。如果有學生對孟子的邏輯與道德有疑問,教師也可以借機展開討論,將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于刑、墨、名等諸子百家的觀點進行比較,務求讓學生對傳統(tǒng)道德倫理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生硬地接受或拒絕。
練習舉隅。
1、從《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一文中找出例證,簡要說明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六
課代表:下面挑本課重點注釋,?。
生若干回答(流利和速度)?。
師:下面開始搶答。
師:說的非常有道理,很好,能說出理由,這是原則。看第二題。
生2:本題答案是c。本項中的“作”的意思是“奮發(fā),指有所作為”。
師:這道題相對簡單,我想就不用老師多解釋了。
全體學生:不用。
師:那么,大家看第三題。
師:其他學生有異議嗎?沒有的話讓我們一起看第四題。
生4:本題答案是c。因為本項翻譯不夠嚴謹。
師:還有別的的答案嗎,沒有的話你們贊同那個答案?
全體學生:選a,因為本項中的重點詞語的解釋出現(xiàn)錯誤,所以應選a。
師:在完成的過程中,注意書寫的規(guī)范、端正、整潔。
學生自行完成,老師在此過程中巡回查看,了解學生做題過程中的疑難。
下課時,課代表收所有學生的學案。
謝謝大家!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七
設計思想:本文語言簡練,句式長短相繼,讀起來瑯瑯上口,適合誦讀教學。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風,然后披文入理,這樣文與理協(xié),理解、識記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布置預習:通過各種渠道,查閱有關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課時安排:本文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戰(zhàn)國七雄”導入對戰(zhàn)國中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介紹,由“諸子百家”導入對孟子及《孟子》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三、再讀課文,注意停頓和輕重音。
四、齊讀課文,讀完后教師進行糾偏和誦讀指導。
五、散讀課文,結合課下注解以及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教師對于學生討論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看法: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有關戰(zhàn)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jù)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論點,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條很重要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內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zhàn)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zhàn)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戰(zhàn)爭方面的內容,但作者的態(tài)度不是鼓吹戰(zhàn)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zhàn)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那戰(zhàn)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論就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zhàn)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明確:層進式論證。
八、整理字詞及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由六名學生講故事。
故事內容: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討論: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guī)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啟發(fā)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
三、初讀第二段,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明確: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學習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八
教學目標:
1.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
2.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后逐層論證的寫法。
3.初步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2。
難點:目標中對第四段論證的理解。
教具:
預習指導:
1.自讀兩篇文章各2次以上,注意斷句及個別字讀音。
2.結合注釋,粗識大意。
3.搜集有關孟子及《孟子》的簡要知識。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1)。
引導學生回憶《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關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的論述,從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結論,喚起學生的共識,然后導入本課。
二、了解預習情況后,指名誦讀有關注釋,簡介孟子和《孟子》(2)。
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指名二人接力誦讀全文,正音后齊誦二遍,再由教師范讀課文(5)。
正音:“夫”,fu,發(fā)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八凇?,su,谷子,與“栗”區(qū)別。
2.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同桌間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譯(問題一二)(10)。
3.教師巡視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一些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的“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的“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的“之”動詞,作“到”講。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6人串講課文(一讀一譯),師生共同訂正(5)。
5.齊讀課文(1)。
三、分析課文。
1.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問題三四五)(6)。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3)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難度較大,教師可視情況作以講解)。
2.教師巡視解疑,并進行調控。
3.抽樣提問后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總結(15)。
附參考答案:
1)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2)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幾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肮省币还P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
歸納:第4段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布置作業(yè):
1.a類:熟讀并誦課文。
2.b類:默寫課文。
3.a類:完成《掌握語文》p之。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十九
今天講了《孟子》二章之后,我靜下心來冷靜的思索我的教學。
這節(jié)課本想向孩子們講講得到與失道,憂患與安樂,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可是,講完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失誤的地方其實很多。
首先,新課導學過程中的讀文和翻譯環(huán)節(jié),給學生10分的時間讓他們完成這個任務,本以為學生已經(jīng)預習,可以很快的完成,意料之外的是,學生預習的并不是很好,因此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只有一半的組完成,其他組參與度不夠;同時,在處理過程中,太倉促也太粗糙,雖然找學生起來翻譯,但可能仍有同學不會翻譯。還有幾個重點詞語沒有做強調。
其次,在分析課文過程中,有點“一手包辦”的感覺,沒讓學生自己探討,只是結合學案上的幾個問題進行思索,顯得不夠深入。
第三,拓展部分,沒打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致使拓展沒展開,感悟部分也被放到了課下。其實這應該是學生思想感情升華的一個契機,我有點浪費了。
理念在實踐中會不斷創(chuàng)新,也會在不斷的失敗中獲得前行的動力,我一定會在教學中積極改變理念和教法,使自己成為一個跟得上時代理念的老師。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二十
1.理解文章的觀點及作者的論證思路。
2、體會駢句的表達效果。
3、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1、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
(怎樣分析本文寫了什么。明確: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應該先分清層次,再概括出層意,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最后看本文統(tǒng)領全文的關鍵句是什么。)
它們出自《孟子》。今天,我們就來學《〈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一、作者介紹:
孟子生活在社會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zhàn)國時代,面對這樣—個社會現(xiàn)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與民同樂”,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主張施“仁政”。
二、學法指導:
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而富有辭采,必須熟讀才能有所領會。誦讀首先要讀準字音,其次要讀準確句子的節(jié)奏。
三、理解文意:
1、學生聽課文錄音,勾畫出重點字詞(粟、“畔”通“叛”:背叛)2、初讀課文,勾畫出難以理解的句子。(小組討論解決疑問,重點強調幾個詞語的活用:環(huán)、域、固、威、順)
3、教師小結:請指出句子的含義:
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
c、“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4、整體感知全文:你認為孟子想闡述什么問題?你的理由是什么?爭論
(整體感知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可以這樣提問么?請指教)
5、辨析學生提出的中心論點,局部分析,明確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開篇兩句談的是什么問題?提出了什么觀點?
(戰(zhàn)爭中的攻守問題,提出了具備什么條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觀點,即要具備“人和”這個條件)
第二段:本段談了什么內容?和第一自然段有關系么?
(舉例說明“天時不如地利”,論證第一段的前部分內容)
第三段:本段談了什么內容?和課文的前面部分有關系么?
(舉例說明“地利不如人和”,論證第一段的后部分內容)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戰(zhàn)條件。)(通過對比揭示觀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二十一
1、熟習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通過對課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禮義榮辱觀。
3、學習孟子以寓言故事明事理的說理方法。
以寓言故事說理。
1課時。
遷移性閱讀法。
一、教學導入:
復習前面課文中孟子的說理方法——設喻、對比、類比等——寓言說理。
二、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然后齊聲朗讀課文。
瞷(jian)墦(fan)訕(shan)施(yi)從良人。
三、詞語點讀:
1、重點詞語理解:
a、饜酒肉而后反饜:飽,動詞,吃飽。
b、則盡富貴也富貴:名詞,有錢有勢的人。
c、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瞷:窺視。
d、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國:城。
e、所仰望而終身也終:使動詞,使……完全度過。
f、與其訕其良人訕:譏諷,怨詈也。
2、一詞多義現(xiàn)象:
a、之。
a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前一個是助詞,后一個是動詞,到、往。
(舊:吾欲之南海,何如)。
b此其為饜足之道也的。
(舊: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c而良人未之知也代詞,這件事。
(舊: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d吾見師之出,不見師之入取消句子獨立性。
(舊: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b、道。
a此其為饜足之道也方法。
(舊:策之不以其道)。
b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道路。
(舊: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仁政”,或道義。
(舊:伐無道,誅暴秦)。
d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自然的規(guī)律。
(舊: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e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舊:孔子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a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反”同“返”,回來。
b蚤起“蚤”同“早”,早晨。
c施從蒗人之所之“施”同“迤”,偷偷。
四、再次朗讀課文,自行通譯全文。
五、分析理解:
(提示:序幕——妻妾良人共處;發(fā)端——良人饜酒肉而后反;發(fā)展——妻子起疑和跟蹤;高潮——墳間乞討余食余酒;結局——妻妾相泣中庭。)。
2、在本段文字后,原文尚有一句話:“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試翻譯這句話。
(提示:從有道德的君子來看,當今那些追求富貴的人,他們的妻子小妾見到他們的丑態(tài),不感到羞愧而哭泣的恐怕很少吧?。?。
3、從尾句看來,這篇寓言的寓意何在?
(提示:辛辣地諷刺了那些不顧禮義廉恥,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貴利達的人。)。
六、學習了這篇寓言,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感受?(討論)。
(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丑惡現(xiàn)象,批評卑鄙小人行為)。
七、閱讀《文學讀本》中《〈孟子〉短文四篇》,認真翻譯并概括各篇大意。
(略,參看注釋)。
八、作業(yè):
熟讀課文,認真翻譯全文。
1、抓住本文的文體,即寓言,進行分析。
2、根據(jù)孟子的寫作風格來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3、明白孟子在本文所表達的寓意。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二十二
舜從田野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體膚經(jīng)受餓瘦之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以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yè),(通過這些途徑)來讓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在內部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這樣之后人們才會明白,(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二十三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4、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1、學生個人識記;2、小組合作解疑;3、教師精煉點撥。
1、尋找例詞,進行比較賞析,加深理解鞏固。
2、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1、選擇性提問;2、運用展臺默寫并糾錯;3、作學案上精選習題。
1、合理安排課堂時間,做到讀,寫,練結合,向45分鐘要效率;。
2、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以飽滿的興致參與到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
3、充分發(fā)揮小組作用,實現(xiàn)簡單問題組內解決,難度問題充分討論思考;。
4、教師要善于調動課堂氣氛,把握學生情緒,精煉點評疑難問題,與學生做好互動。
1、古文教學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2、課堂上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學生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駕馭課堂。
3、教師要想方設法鼓勵學生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
4、課堂上可以倡導探究性學習,有一些發(fā)散性思維的習題,但不能無度開放,要控制學生,把握進程。
孟子二章教學設計篇二十四
本文語言簡練,句式長短相繼,讀起來瑯瑯上口,適合誦讀教學。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風,然后披文入理,這樣文與理協(xié),理解、識記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布置預習:通過各種渠道,查閱有關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本文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由“戰(zhàn)國七雄”導入對戰(zhàn)國中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介紹,由“諸子百家”導入對孟子及《孟子》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三)再讀課文,注意停頓和輕重音。
(四)齊讀課文,讀完后教師進行糾偏和誦讀指導。
(五)散讀課文,結合課下注解以及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教師對于學生討論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看法: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有關戰(zhàn)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jù)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論點,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條很重要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
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內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zhàn)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zhàn)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戰(zhàn)爭方面的內容,但作者的態(tài)度不是鼓吹戰(zhàn)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zhàn)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那戰(zhàn)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論就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zhàn)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明確:層進式論證。
(八)整理字詞及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
(一)由六名學生講故事。
故事內容: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討論: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guī)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啟發(fā)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
(三)初讀第二段,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明確: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學習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系,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六)比較兩篇文章的論證方式。(見“擴展資料”部分)
(七)討論: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談談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樹立什么樣的憂患意識。教師總結討論情況。
(八)整理字詞和文化常識,熟讀成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