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yè)生事跡材料老師篇一
2017年9月,楊曉帥在為新教師做崗前培訓講座時,認識了幾十個新老師?!皠傞_學那幾天,每天都會有好多人通過手機問我這個知識點怎么講?能不能發(fā)些教案、課件做參考等。”無論是午休還是晚上十一二點,楊曉帥都會第一時間回復,解答他們的問題,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
2019年疫情發(fā)生后,她充分發(fā)揮計算機專業(yè)能力,井然有序地開展著網絡直播課。她除了每天按時直播語、數(shù)課程外,還在網上為學生開展特色班會課,時刻關心學生的心理情況。她為家里沒安寬帶的偉偉同學充流量上網課,第一時間用獲得的馬云公益基金采購7000元的防疫物資捐給縣教育系統(tǒng),又拿出3000元工資捐給懷安縣紅十字會。
為做好教育扶貧,楊曉帥走遍全鄉(xiāng)每個村核查適齡兒童,通過走訪宣傳拉近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距離;每月3次到40公里之外的殘疾兒童家里送教上門……
楊曉帥,一個充滿正能量的青年教師,扎根在鄉(xiāng)村教育的沃土上,和孩子們相互陪伴,共同成長。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yè)生事跡材料老師篇二
眼眸發(fā)亮、笑意明朗,常常是人們對沈富瓊的第一印象,剛到麻邛鄉(xiāng)時,大家都以為她是“漢族姑娘”,皮膚白皙,說著四川話。后來,在一次次出診中,這個愛美的女孩也“不管不顧”了,只在風吹日曬中,變成人們口中的“黑門巴”。
麻邛鄉(xiāng)地域廣,群眾居住分散,受游牧生活和交通條件等因素影響,群眾看病就醫(yī)條件較為落后。成為衛(wèi)生院院長后,沈富瓊帶頭組織醫(yī)護人員每月分區(qū)域、分重點,騎行、徒步深入偏遠村組,將門診和常用藥品帶到群眾家中、帶到游牧地區(qū)。
“有的時候遇到暴雨,那個風吹到臉上真不是滋味,是冷的,也是痛的。一天忙完,衣服褲子都濕透了?!鄙蚋画傉f道,“但是,下村一趟,總想著,再多看一個患者,就多看一個,就這樣,不注意天就黑透了。”
2019年,在全縣開展“兩不愁三保障”回頭看大排查之際,沈富瓊帶頭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牧區(qū)全覆蓋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開展健康扶貧重點對象排查行動,累計騎行約500公里,徒步約50公里,服務面積達300余平方公里,排查出重點對象905人。
此外,在將全鄉(xiāng)125戶706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健康服務對象后,沈富瓊還帶領衛(wèi)生院人員每季度開展2次隨訪工作。一次次排查和隨訪,也讓她經歷了從“白衣天使”到“黑門巴”的脫變。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yè)生事跡材料老師篇三
沈富瓊出生在丹巴縣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小時候總是聽村子里的大人說甘孜州很多地方缺醫(yī)生。在父母的鼓勵下,她考上了瀘州醫(yī)學院,學習護理專業(yè)。2009年7月,大學畢業(yè)后,沈富瓊報名參加“三支一扶”計劃,考到了白玉縣麻邛鄉(xiāng)衛(wèi)生院工作。
13年前進麻邛鄉(xiāng)的路,沈富瓊還記得清清楚楚。從丹巴縣到白玉縣有600多公里,那時候還沒有柏油馬路,坐大巴車走過坑坑洼洼的“搓板路”,需要一天多的時間。到了麻邛鄉(xiāng)衛(wèi)生院門口,眼前是一排矮小破舊的木瓦房,這就是她今后工作的地方。
2009年,麻邛鄉(xiāng)衛(wèi)生院只有一名30歲出頭的院長和一名助理醫(yī)生?!澳菚r候沒有電,更談不上網絡,喝水需要去一公里外的地方挑水,做飯要用鐵爐燒柴。”沈富瓊回憶起,剛到麻邛鄉(xiāng)的第一年,“條件確實艱苦,能留下來全靠那份信念?!?BR> 前來報到的還有另一位同事,和沈富瓊年齡相仿,20歲出頭,院長安排兩個小姑娘住一個屋?!斑€沒住幾天,那位同事就去鎮(zhèn)上學習了,留下我一個人住?!鄙蚋画傉f,自己從小膽子就小,晚上住在木屋里,一聽到點聲音就害怕,只能點著蠟燭睡覺。
也正是這樣膽小的沈富瓊,在麻邛鄉(xiāng)收獲了自己最珍貴的友誼——她在當?shù)氐暮门笥?,名叫麥朵拉姆,是麻邛鄉(xiāng)當?shù)氐墨F醫(yī)。牧區(qū)的百姓都熟悉這個人,皮膚黑黑的,說話聲音很大,總是穿著藏族服裝,騎著馬到牧場里給牲口治病。
工作的頭一年,沈富瓊幾乎每次巡診都是麥朵拉姆當她的翻譯。在高原純牧區(qū),村民以游牧為主,沒有固定的居住點,轄區(qū)面積大、很多地方不通路,沈富瓊學會了騎摩托車。有一次出診,麥朵拉姆告訴沈富瓊,要在這個地方扎根,不僅要學摩托車,還必須要學會藏語。她心一橫,買來教材,跟著麥朵拉姆學起藏語。
在麻邛鄉(xiāng)工作的第三年,沈富瓊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藏語,可以騎著摩托車穿梭在顛簸的山路之間,而比她年長10歲的麥朵拉姆,也成了她在異鄉(xiāng)的親人。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yè)生事跡材料老師篇一
2017年9月,楊曉帥在為新教師做崗前培訓講座時,認識了幾十個新老師?!皠傞_學那幾天,每天都會有好多人通過手機問我這個知識點怎么講?能不能發(fā)些教案、課件做參考等。”無論是午休還是晚上十一二點,楊曉帥都會第一時間回復,解答他們的問題,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
2019年疫情發(fā)生后,她充分發(fā)揮計算機專業(yè)能力,井然有序地開展著網絡直播課。她除了每天按時直播語、數(shù)課程外,還在網上為學生開展特色班會課,時刻關心學生的心理情況。她為家里沒安寬帶的偉偉同學充流量上網課,第一時間用獲得的馬云公益基金采購7000元的防疫物資捐給縣教育系統(tǒng),又拿出3000元工資捐給懷安縣紅十字會。
為做好教育扶貧,楊曉帥走遍全鄉(xiāng)每個村核查適齡兒童,通過走訪宣傳拉近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距離;每月3次到40公里之外的殘疾兒童家里送教上門……
楊曉帥,一個充滿正能量的青年教師,扎根在鄉(xiāng)村教育的沃土上,和孩子們相互陪伴,共同成長。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yè)生事跡材料老師篇二
眼眸發(fā)亮、笑意明朗,常常是人們對沈富瓊的第一印象,剛到麻邛鄉(xiāng)時,大家都以為她是“漢族姑娘”,皮膚白皙,說著四川話。后來,在一次次出診中,這個愛美的女孩也“不管不顧”了,只在風吹日曬中,變成人們口中的“黑門巴”。
麻邛鄉(xiāng)地域廣,群眾居住分散,受游牧生活和交通條件等因素影響,群眾看病就醫(yī)條件較為落后。成為衛(wèi)生院院長后,沈富瓊帶頭組織醫(yī)護人員每月分區(qū)域、分重點,騎行、徒步深入偏遠村組,將門診和常用藥品帶到群眾家中、帶到游牧地區(qū)。
“有的時候遇到暴雨,那個風吹到臉上真不是滋味,是冷的,也是痛的。一天忙完,衣服褲子都濕透了?!鄙蚋画傉f道,“但是,下村一趟,總想著,再多看一個患者,就多看一個,就這樣,不注意天就黑透了。”
2019年,在全縣開展“兩不愁三保障”回頭看大排查之際,沈富瓊帶頭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牧區(qū)全覆蓋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開展健康扶貧重點對象排查行動,累計騎行約500公里,徒步約50公里,服務面積達300余平方公里,排查出重點對象905人。
此外,在將全鄉(xiāng)125戶706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健康服務對象后,沈富瓊還帶領衛(wèi)生院人員每季度開展2次隨訪工作。一次次排查和隨訪,也讓她經歷了從“白衣天使”到“黑門巴”的脫變。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yè)生事跡材料老師篇三
沈富瓊出生在丹巴縣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小時候總是聽村子里的大人說甘孜州很多地方缺醫(yī)生。在父母的鼓勵下,她考上了瀘州醫(yī)學院,學習護理專業(yè)。2009年7月,大學畢業(yè)后,沈富瓊報名參加“三支一扶”計劃,考到了白玉縣麻邛鄉(xiāng)衛(wèi)生院工作。
13年前進麻邛鄉(xiāng)的路,沈富瓊還記得清清楚楚。從丹巴縣到白玉縣有600多公里,那時候還沒有柏油馬路,坐大巴車走過坑坑洼洼的“搓板路”,需要一天多的時間。到了麻邛鄉(xiāng)衛(wèi)生院門口,眼前是一排矮小破舊的木瓦房,這就是她今后工作的地方。
2009年,麻邛鄉(xiāng)衛(wèi)生院只有一名30歲出頭的院長和一名助理醫(yī)生?!澳菚r候沒有電,更談不上網絡,喝水需要去一公里外的地方挑水,做飯要用鐵爐燒柴。”沈富瓊回憶起,剛到麻邛鄉(xiāng)的第一年,“條件確實艱苦,能留下來全靠那份信念?!?BR> 前來報到的還有另一位同事,和沈富瓊年齡相仿,20歲出頭,院長安排兩個小姑娘住一個屋?!斑€沒住幾天,那位同事就去鎮(zhèn)上學習了,留下我一個人住?!鄙蚋画傉f,自己從小膽子就小,晚上住在木屋里,一聽到點聲音就害怕,只能點著蠟燭睡覺。
也正是這樣膽小的沈富瓊,在麻邛鄉(xiāng)收獲了自己最珍貴的友誼——她在當?shù)氐暮门笥?,名叫麥朵拉姆,是麻邛鄉(xiāng)當?shù)氐墨F醫(yī)。牧區(qū)的百姓都熟悉這個人,皮膚黑黑的,說話聲音很大,總是穿著藏族服裝,騎著馬到牧場里給牲口治病。
工作的頭一年,沈富瓊幾乎每次巡診都是麥朵拉姆當她的翻譯。在高原純牧區(qū),村民以游牧為主,沒有固定的居住點,轄區(qū)面積大、很多地方不通路,沈富瓊學會了騎摩托車。有一次出診,麥朵拉姆告訴沈富瓊,要在這個地方扎根,不僅要學摩托車,還必須要學會藏語。她心一橫,買來教材,跟著麥朵拉姆學起藏語。
在麻邛鄉(xiāng)工作的第三年,沈富瓊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藏語,可以騎著摩托車穿梭在顛簸的山路之間,而比她年長10歲的麥朵拉姆,也成了她在異鄉(xiāng)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