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讀后感(熱門20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者對于一本書籍、文章或者其他文學作品閱讀后的心情、感想、體會的總結(jié)和表達。它是一種主觀的文學評論,可以反映讀者對于作品內(nèi)容及情感的理解和評價。從讀者自身的角度出發(fā),讀后感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吸收所讀作品,并能夠提高讀者的文學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我們可以通過寫讀后感來總結(jié)自己的閱讀體驗,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也可以通過讀別人的讀后感來拓寬自己的視野,獲取更多的閱讀啟示和觀點的碰撞。在寫讀后感時,可以適度援引作品中的語句和描述,用以支撐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這些讀后感范文涉及到不同的文學作品和題材,可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
    情人讀后感篇一
    在緬甸出生,窮苦白人家庭的15歲女孩與中國富豪青年之間相愛,卻由于青年父親的反對最終無法在一起,女孩離開緬甸回到法國,男青年走進被包辦的婚姻。
    故事主線很簡單,但作者采用了大量場景式的描寫以及人物內(nèi)心狀態(tài)和情緒的描寫,將這些場景串聯(lián)起來才能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這種寫法很特殊,但對于讀者的閱讀體驗來說不是很好,故事中人物沒有名字,只有人物之間的關系,所以有時會帶來理解上的困難,不知道此事他是誰她又指的是誰,另一方面碎片化的場景,導致故事情節(jié)不連貫,需要讀者自己去拼裝。
    由此書的這種寫法想到了王小波的小說,似乎也只是借鑒了這種自由的寫作風格,但小波的書更加幽默和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讀起來比較愉快而且故事性也要強一些。總之,《情人》這本書要讀完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
    情人讀后感篇二
    經(jīng)歷了《虹》、《戀愛中的女人》的“失敗”后,勞倫斯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一生寫作的主題,人本主義:以人為本,解放人,也解放性,對生命的歌頌于是在長達數(shù)年的蟄伏,在最后的生命里創(chuàng)作了這本偉大的小說。
    毫無疑問,這是本關于出軌的小說。出軌的情節(jié)和性愛的描寫使其因有傷風化而封禁長達數(shù)十年。然而當你認真的閱讀這本書,你只會沉醉其中,那些美妙的關于性愛的文字,除了讓你有不可名狀的自然而然的燥熱之外,還會深深的感受到那種原始的生命的張力!
    在小說里其實康妮的出軌反而是被包容的,丈夫的性無能縱容,默許甚至鼓勵康妮的出軌,這是一個奇怪的游戲規(guī)則。
    那松樹搖晃著,讓她感到一種奇特的生命在沖撞著自己,富有彈性和力度,在向上挺著身子。這挺直的活生生的東西,樹梢沐浴在陽光中!看著水仙花在陽光下光鮮奪目,她的手和腿都感到溫暖。她甚至聞到了略帶柏油味的花香。她是那么孤寂,似乎陷入了自己命運的湍流中。她一直都被一根繩子束縛著,像一條被拴住的船顛簸著,但逃不出繩子的圈套?,F(xiàn)在她解了套,開始自由漂流了。
    如果性是一種原罪,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罪人。我們都要以之為恥,那這種負疚感實在太累了些。
    人蔑視歡愛行為,可又要為之。
    勞倫斯并沒有這樣想,他以為性是一種自然的渴望,原始的美,一種生命的張力。人類因性而得以延續(xù),我們無需掩蓋和束縛。所以,當康妮在梅勒斯的身下時,她感覺到她成為了一個女人。勞倫斯在小說里對性愛的描寫真的美的不可方物,如果看完小說會覺得性愛是一種罪惡的話,真的這個世界上就不存在美了!
    他進入她的身體時,她感到他赤裸的皮肉貼到了自己身上。他在她體內(nèi)停了片刻,在那里膨脹著,顫抖著。突然他開始難以自持地抽動,直到高潮。這激起了她體內(nèi)一股新奇激動的漣漪,那漣漪蕩漾著,蕩漾著,恰似溫柔的火苗,輕若鴻毛,直到美妙的頂尖,完美,完美至極,將她灼熱的身體徹底融化。這感覺就像鈴鐺,鈴聲如漣漪蕩漾著,蕩漾著。最終,她不知不覺地發(fā)出狂野的叫喊聲來。
    人們有一個瘋狂的禁忌,那就是不允許把性看成是自然的生命。
    這真是一個愚蠢的禁忌??v然書里有著洋洋灑灑的情色描寫,然而我認為勞倫斯并非在告訴我們:要盡情的享樂!我想他是要說,愛自己!
    情人讀后感篇三
    在緬甸出生,窮苦白人家庭的15歲女孩與中國富豪青年之間相愛,卻由于青年父親的反對最終無法在一起,女孩離開緬甸回到法國,男青年走進被包辦的婚姻。
    故事主線很簡單,但作者采用了大量場景式的描寫以及人物內(nèi)心狀態(tài)和情緒的描寫,將這些場景串聯(lián)起來才能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這種寫法很特殊,但對于讀者的閱讀體驗來說不是很好,故事中人物沒有名字,只有人物之間的關系,所以有時會帶來理解上的困難,不知道此事他是誰她又指的是誰,另一方面碎片化的場景,導致故事情節(jié)不連貫,需要讀者自己去拼裝。
    由此書的這種寫法想到了王小波的小說,似乎也只是借鑒了這種自由的寫作風格,但小波的書更加幽默和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讀起來比較愉快而且故事性也要強一些??傊?,《情人》這本書要讀完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
    情人讀后感篇四
    除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巴爾扎克的《高老頭》,記憶中很少讀法國作家的作品吧,這兩周抽時間讀完了杜拉斯的《情人》一書,雖不甚明白,但終究還是稍有體會。正如譯者所言,杜拉斯的作品是深澀難懂的,時間空間人物的轉(zhuǎn)換過快,往往使得讀者迷惑而不知其所言何物。
    我已經(jīng)老了。
    簡單的開頭,卻不知承載了多少歲月的滄桑,世事的煎熬,容顏的摧殘;又不知有多少的自悅自喜,心醉神迷,流連忘返,恐怕只有杜拉斯自己能夠明白其中的滋味吧。
    冷漠的母親,貪婪的大哥,懦弱的小哥,絕望是那么的徹底。
    然而,終有一天,她遇見了自己的情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存不存在愛情的情人,只是知道,她需要他,而他也需要她。當白日已盡,他們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慰藉;有時,她會莫名覺得眼前這人像是自己的父親,但就是這樣他們彼此擁有。
    可是后來,他們不能在一起。
    港口消失了,接著,陸地也消失了。航船橫越大洋,她最后還是走了。
    再后來,經(jīng)歷幾次結(jié)婚,生孩子,離婚;最后,他帶著他的女人來到巴黎。他給她打來電話,她一聽聲音,就聽出是他。他說:我僅僅想聽聽你的聲音。她說:是我,你好。
    后來他不知道和她再說什么。
    故事到此為止,僅此而已,你不知還會發(fā)生什么,但那不重要了,是吧?畢竟往事已成追憶。
    總體來說,小說大多關于愛情、死、希望這些觀念。
    沒有愛的愛情,愛的對象便變成了“物”。
    “繼而引出極度的痛苦,深可悲戚的情景,而運筆又偏于枯冷,激情潛于其下,悲劇內(nèi)容既十分沉重又彌漫全篇,很是低沉悲傷?!?BR>    情人讀后感篇五
    我已經(jīng)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xiàn)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xiàn)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僅僅幾句話的開端就把我吸引住了,不太喜歡看外國的作品,因為翻譯者已經(jīng)按照自己的感覺把作者原來的情感改變。而《情人》的開端被杜拉斯寥寥幾語詮釋的深厚而濃烈。
    自此喜歡情人,喜歡杜拉斯。
    《情人》可以說是一部自傳體小說,至少具有濃郁的自傳色彩。小說以一個年僅十六歲的法國少女,在渡江時與一個中國富家少爺邂逅開始,沿著這條敘述線索,渲染出一幕瘋狂而絕望的愛情悲劇。
    濃厚的自傳色彩,不同凡響的愛情敘述,使杜拉斯成為當代法國獨樹一幟的藝術(shù)家。小說《情人》以一個法國少女與中國少爺在越南西貢偶遇的經(jīng)歷為敘述線索,它通篇渲染了一種瘋狂而悲絕的愛情,蘊藏了生命最大的激情。她在引導著讀者進入一個生活與藝術(shù)交織的空間,領略著異國情調(diào),承受著生命中最沉重、最美好的壓抑……在充滿黑色的情緒流淌中,最為重要的是她突然就喚醒了你的記憶,往昔的一切如花朵在腦海里開放出絢麗的姿容。這里記錄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奇特的經(jīng)歷,特別是在黑夜降臨的時候,我們正在沉睡,這種經(jīng)歷就像無聲的音樂,覆蓋了我們赤裸而美好的肉體,在心靈的底層靜靜地睡著。我們以自己蒼白的經(jīng)歷,去呼應著來自《情人》里“凍結(jié)在那冰塊里面”的救援之聲。
    們?nèi)胰耍ド细呒壊宛^,去逛夜總會,滿足我們可悲的虛榮和自尊。
    我生活在一個支離破碎,怪異扭曲的家庭中,純樸、剛強卻被世人欺騙,最終絕望的母親;殘暴丑陋、惡魔般的大哥;倍受屈辱而默默忍受的小哥哥。他們雖然瞧不起我的中國情人,極力反對他,卻無恥地以我的肉體作交易,滿足他們的金錢欲望。我的愛,從做童妓的時候就被人偷走了。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我們不斷地幽會,盡情地滿足情感和欲望的需要。
    但這段感情終究還是一段感傷絕望的愛情。我不能戰(zhàn)勝膚色和民族的偏見,不得不離開印度支那,回巴黎定居。他也掙脫不了幾千年封禮教的羈絆,不得不尊從父母之命,與一位素未謀面的中國姑娘結(jié)婚了。
    杜拉斯在道德上是反對派,在既定的社會規(guī)則安排之外去占卜自己的命運,不僅是行動上的,不是被迫的,而是毫不費力地拋除道德的心靈枷鎖,以自主的思考自決地審視內(nèi)在的欲求,采取自覺的行動。從個人生命欲求的角度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思想規(guī)則、行為規(guī)則的沖突。深刻的角色特征成為小說突破文本局限喚起廣泛反應的內(nèi)在要素。
    《情人》中敘述者“我”與其類同幻象的相互認同,及在其它作品中的不斷認同,構(gòu)造出社會背景中的道德張力:“這位夫人和這個戴平頂帽的少女都以同樣的差異同當?shù)厝藙澐珠_。她們兩個人都是被隔離出來的,孤立的。是兩位孤立失群的后妃。她們的不幸失寵,咎由自取。她們兩人都因自身肉體所富有的本能而身敗名裂。她們的肉體經(jīng)受所愛的人愛撫,讓他們的口唇吻過,可以為之而死的死也就是那種沒有愛情的情人的神秘不可知的死。問題就在這里,就在這種希求一死的心緒?!?王道乾譯)異樣的道德意識產(chǎn)生于這樣的道德環(huán)境,只要這樣的道德環(huán)境還在帶來痛苦,文本中另類的道德便有它存在的意義。
    她哭了,因為她想到堤岸的那個男人,因為她一時之間無法斷定她是不是曾經(jīng)愛過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見過的愛情去愛他,因為他已經(jīng)消失于歷史,就象水消失在沙中一樣,因為,只是在現(xiàn)在,此時此刻,從投向大海的樂聲中,她才發(fā)現(xiàn)他,找到他?!彼伎?回憶?否定的道德曾經(jīng)預示了愛情的不可能性,可真切的愛的感覺將預示新的道德的可能性,作者用道德心理將自我與社會聯(lián)結(jié)起來。拋棄道德的庇護是為了抨擊社會中的虛偽,抗爭一種壓抑人的偽善。觀照了道德主體與道德環(huán)境,接下來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探討小說中體現(xiàn)的道德心理的意蘊。
    戰(zhàn)爭,它們設定一套道德凌駕在真情實感之中,有這樣一些無知的人堅持自己的真情實感,它們的真誠意味著對道德的重新設定。從人的需求、人的尊嚴的角度來設定道德,還是從社會、從政府的角度來設定道德,這是產(chǎn)生沖突的癥結(jié)所在,這里可以自然地引出是人具有終極的意義還是道德具有終極的意義的問題。我想,杜拉斯一定是同意前者,并且將悲劇之美賦予那些與主流道德不合的人物,以歷史性的追求來展示對道德的另外一種理解。審視社會以及形成社會的文化。杜拉斯的小說中,社會作為與個體保持距離的背景,只是一些流淌不已的概念,從不表明自己的獨特之處,外界之物都是歷史地存在,象時間一樣不能區(qū)分,不可阻擋。
    情人讀后感篇六
    有一天,轉(zhuǎn)述往事,我不知能否寫出“在湄公河上,西貢的落日…聲浪打在百葉窗上…潮水拍來,又遠去…”
    《情人》,無望的愛。
    “渡河,渡河,到燈塔去…”
    站在陽臺上,穿著睡衣,這個春節(jié)陽光很好。是清晨,瞇著眼看雜志。公雞打鳴,遠山灰綠,溫暖的早春,鄉(xiāng)下,北半球…無所事事的幾日,無聊像風一般穿過空闊的院子。
    很多個日子就這般過去。在這個星球上無數(shù)無聊的臉,沒有意義的吶喊與聲音。
    只有往事是鮮活的?!澳悄?,在湄公河上…”
    走在夜間下晚自習的人流里,一直在等,有草木香氣的春天和夏天,夾著書,一直在追隨的影子。
    黑暗的太陽,昏黃柔亮的月光。月光,仁慈的月光…。
    “再也沒有顧忌了,如今,他們都已去世,不用再有顧忌了,在這本書里…”杜拉斯說。
    德國作家的《thedeathinvenise》。
    附:重溫小說《情人》有感,模仿杜拉斯的筆調(diào),文章三百字,除自己外恐無人能知其隱意。能感受到其情緒基調(diào)即可:
    用了一個下午看了杜拉斯的《情人》,看的不是很明白,或者說對里面的`場景感到有點轉(zhuǎn)換不過來。也許,我真的還沒適應國外的文學,或者說,還沒入門。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到《挪威的森林》再到這個自傳性質(zhì)的小說,等等這些外國名著,我始終都沒搞清楚這些小說的主題,他們要表達的感情到底是什么。
    以前是不看小說的,因為每次都只看幾頁,就沒信心看下去了,就像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借來看,沒看幾頁,就看不下去了,過段時間又覺得還是應該看完的,再借來,還是不能“一氣呵成”,借來還去,折騰了幾個輪回才勉強看完!
    我是一只被自己囚禁的鳥,不知道要怎么飛,才是最好的,所以一直安于沿。
    著那條斜坡一路滑下,而現(xiàn)在,想飛卻又不敢了,因為慣性?太懶惰?
    終于明白我的痛苦,有一個不安分的靈魂,卻生活在一個過于單調(diào)的環(huán)境里。
    情人讀后感篇七
    很多讀后感喜歡把《情人》開篇的一段文字當成自己讀后感的開頭,王小波說那個開頭:無限滄桑盡在其中。
    去書店買《情人》回家看,也的確是受王小波的鼓動。王小波在《我的師承》里提到了一種閱讀方式:他用查良錚(穆旦)翻譯的青銅騎士做例子,告訴我們文字不是用來看的,是用來讀的。好的文字,應該像黃鐘大呂一樣瑯瑯上口。于是在看完他的雜文集后,我也要買來《情人》好好讀讀,畢竟最優(yōu)秀的作者在搞翻譯。
    我很樂意享受個人世界,我讀《情人》的時候是個晚上。那天晚上我在超市買了鹵菜,在小區(qū)的菜市場買了小南瓜,我特地煮了小米粥——近幾日的忙碌,胃有點不舒服。
    我開了電視,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人在吃飯后就悲慟不已。
    我沖了杯普洱,苦。
    “一個年輕人的青春是美的,一個老人的蒼老同樣是美的。”我明白那個道理。不過我還是被吸引了。杜拉斯的文字晦澀,深奧,卻擁有一股神氣的力量使我無法中途放棄??梢允菍矍榈南蛲庾x,可以是對悲慘命運的掙脫,然而那些字背后,自己感覺到的卻是無盡的絕望。這樣的情緒,一絲絲、一縷縷、從眼皮流淌出來,彌漫在整個房間里。將我纏繞其中,無法脫身。
    真是那樣。于是普洱茶在午夜12點后更苦。
    我還是繼續(xù)翻著,幾頁幾頁的斷章。和文章的主題無關,和愛情無關,和命運無關。但杜拉斯還是寫著。我知道那是她的手法,和電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樣。幕布一蓋,換了個場景,但依舊是一部電影。這個倒讓我想起了王家衛(wèi),我喜歡王家衛(wèi)的電影,因此我也理解了《情人》中的這個手法。手法相似,不存在模仿和抄襲,正如一套好的相機,庸著可以去擁有它,卓越的攝影師也可以擁有它一樣。誠然,杜拉斯和王家衛(wèi)都是優(yōu)秀的。
    cctv-4里曾播放過湄公河。舊照片的顏色。在湄公河的渡船上,西貢的街道上。女孩遇見了那個來自中國北方的男人。杜拉斯敘述的角度很奇特,她的文字很有力量,和刀差不多,她把《情人》約會的每個場景都刻在你腦袋里,你能從文字里看到那些場景,堤岸,中國餐館,小汽車,寄宿學校,小木屋等等??础肚槿恕?,你仿佛會覺得自己就是主人公,忽然你又變成了觀眾,忽然你又什么都不是了。
    《情人》在那些文字之后開始了情感。在老式的有軌電車上,在喧鬧的灑吧里,在海邊的小木屋中?!肚槿恕防^續(xù)他們的情感,他們享受性愛的歡娛,他們享受兩人一世界的歡娛。曖昧的氣息,跌宕的少女情節(jié)。忽然一切嘎然停止,剩下的只有無邊無盡的絕望和孤寂,就像經(jīng)歷了一場盛宴,到頭來依然孤單一人。
    一場感情從開始便充滿了絕望。當然,我們不能否定它會絕處逢生。只是杜拉斯讓它死亡了。小說畢竟還是小說,奇跡總是奇跡。如果能奇跡也能自然發(fā)展,它就不是奇跡了??梢岳斫庖粋€把愛情當作救命稻草的少女,渴望用愛情來拯救絕望的生活,她在底層不斷掙扎,瘋狂,然后依然失敗,早已注定的失敗。她其實看的到自己的失敗,可她依舊朝失敗走去,這個就是愛情。愛情無法永遠,而分離可以。
    女孩的有些事情是注定的。
    時間帶走了一切傷痛,然而溫柔還是留在心里。
    “我已經(jīng)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xiàn)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xiàn)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BR>    情人讀后感篇八
    情人:獨特而又讓人感到不知所云的風格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視角的頻繁轉(zhuǎn)化,具體來說,就是前幾句還是第一人稱,后一句就立刻轉(zhuǎn)變?yōu)榈谌朔Q了。此外,小說也沒有遵循常規(guī)的情節(jié)敘述方法,所有情節(jié)都是不按照時間空間順序而看似隨意的排列,我不知道這種手法是為了達到什么效果。
    小說題目叫情人,但是一開始并沒有出現(xiàn)男主人公,反而用了大量篇幅去描寫女主人公和他母親所發(fā)生的一些事情,讓我誤以為作者的目的是用情人代指母親,來進行一番對母愛的贊揚與對母親的懷念。在閱讀到文章的4分之一時,男主人公出現(xiàn)了,而女主人公大概是出于經(jīng)濟需求開始和這個比她大很多的男人交往。隨后在一天夜里自愿與這個男人發(fā)生關系,并且沉迷于這種極度快樂之中,一要再要。此后,作者在描寫他們的關系和內(nèi)心情感時,多次使用了愛和愛情這兩個詞語,并且我對此疑惑不解,原因大概是因為作者沒有在他們之間設置一些足夠產(chǎn)生愛這種情感的情節(jié),因此,我不認為這種關系足以稱之為愛情。而最后結(jié)尾的時候,作者用一句話簡單的解釋了一下愛情的來源——度過了那未盡的一夜??捱^之后,愛情也就隨之來臨。
    愛是什么呢?自從我看完《面紗》以后就一直在思考,但是思考不出來,于是我只能這樣想,它就像高潮一樣,等它來的時候你就能感受到了。
    情人讀后感篇九
    暑假里一個烈日炎炎的午后,我躺在床上百無聊賴,便隨手翻起了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一下子就被這本薄薄的小書深深地吸引住了。
    開頭是這么寫的:我已經(jīng)上了年紀,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個男人朝我走過來。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紹之后對我說:“我始終認識您。大家都說您年輕的時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訴您,依我看來,您現(xiàn)在比年輕的時候更漂亮,您從前那張少女的面孔遠不如今天這副被毀壞的容顏更使我喜歡?!倍嗝礈厍槟拈_頭,讓我想起了葉芝的那首詩《當你老了》,“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圣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我猜想,《情人》一定是一個無比動人的愛情故事,或許還很傳奇。
    懷著無比期待和激動的心情,我一口氣就看完了這本書。讀完之后,感覺內(nèi)心特別壓抑、字里行間那種悲凄感、頹靡感、孤獨感令我喘不過氣,杜拉斯不愧是大師,《情人》確實給人以震撼的快感。書中有兩個情節(jié)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個是白人姑娘透過人山人??吹阶约旱那槿私Y(jié)婚的情景,四目相對時那男人眼中的孱弱與無奈和女孩眼中帶著堅強和倔強的近似絕望的神情;中國有句古詩“恨不相逢未嫁時”就算相逢未嫁時有什么用呢,目睹心愛的人結(jié)婚還要什么比這更殘酷和凄惶呢?!另一個情節(jié)是女孩在歸國的輪渡上,看到巨輪笛聲長鳴,吊板緩緩升起,拖輪啟航遠離岸邊時,她開始飲泣了,但那是既沒有眼淚,又沒有聲音的低泣,就連前來送行的媽媽和小哥哥都不曾發(fā)現(xiàn)。她傷心欲絕,也像上次一樣倚船欄上,她知道情人也正在凝望自己。悲哉!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八蝗徊桓铱隙ㄋ龥]愛過這個男人,沒有這種她沒有見過的愛情,因為這愛情已經(jīng)在歷史中消逝,就象流水消失在沙漠里一樣??涩F(xiàn)在,也僅僅是現(xiàn)在,當這首樂曲撒遍大海的時候,她才重新發(fā)現(xiàn)這種業(yè)已消逝的愛情?!睙o論女孩以前如何否定她愛那個男人,此情此景下,分別在即,她也只能放縱自己低低的啜泣,那是何等的無望阿,或許這輩子再無法緣相見吧,而她那么努力壓抑的情感其實一直都在,濃郁似火般被她澆滅在心間。情極至毒呵!
    這本書讓我想起作家池莉的一句話:文學是一個關于絕望的故事。的確,《情人》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喜歡也許就在這絕望中的愛情吧。一個貧窮的生活艱辛的白人女孩和一個中國的富家少爺在半殖民地的越南,跨越種族、跨越偏見、跨越階層相愛了,這愛本身就是一種無望,一種對非理性的偏執(zhí)與迷戀,壓抑感與絕望感在書中隨處可見。拋開那些炫麗的寫作技巧,大量的.意識流和心理描寫以及縱橫交錯的時空變換,我認為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還在于情感。杜拉斯寫這部自傳性小說時候的心境我們不得而知,可我猜想,過了那么多年已經(jīng)功成名就的她卻始終忘不了16歲的那段短暫而悲壯的愛情,初戀的記憶穿越時空,還停留在對一段愛情的回眸和對一個男人的懷念之中。它的爆發(fā)可以劃破沉寂的長空,震驚整個世界,這該是怎樣刻骨銘心的一段戀情!就像作品最后那個中國男人說“他和從前一樣,仍然愛著她,說他永遠無法扯斷對她的愛,他將至死愛著她”,情深不壽,正因為愛得深,那種無法愛、愛不到的煎熬才來得深刻、來得長久。我認為,《情人》整本書其實就是杜拉斯在向我們講述一個關乎絕望的故事。愛情是孤獨和絕望結(jié)出來的紅蘋果,鮮嫩美好的外表下是絕望的毒汁在四溢阿!我讀過的西方文學作品中關于愛情絕望的女性還有兩個。一個是狄更斯《遠大前程》中老處女郝維辛小姐,令一個是福克納《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中的艾米麗小姐,兩位老處女都是把內(nèi)心的絕望輻射到生活的其他角落,實施刻毒的愛情計劃來折磨他人,而最終馴服她們的都是那比愛情更能持久、那戰(zhàn)勝了愛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長眠。包括情人在內(nèi)的這三部作品,的確驗證了池莉的那句話,文學是一個關于絕望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后,也許我的記憶里還會有《情人》中的一些瑣碎的片段和細節(jié),它并不像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那么正統(tǒng),可它的確讓我思考,思考關于愛情、關于生活的那些細膩與微妙之處。
    情人讀后感篇十
    盡管心中有千般不愿,我最終無法否認,《情人》正如它的包裝,是一本“穿越”形式的“言情小說”。
    可這是一本怎樣的“言情小說”啊!當我還年輕的時候,也以為愛情就是瓊瑤,席絹,就是楊過與小龍女,羅密歐與朱麗葉。男女主人公歷盡磨難終于彼此牽手,開始幸福的生活,或者死。
    又是怎樣一種“穿越”呢?當隨處可見純情少女落入古代,全知全能呼風喚雨,順手推倒個把心儀的英雄,誰也不會覺得把推倒的對象替換成“諸葛亮”就會更了不起吧。
    游塵和諸葛亮。他們沒有歷盡艱辛只為和對方在一起。事實上,她以玄幻的方式直接空降到諸葛亮的身邊,并迅速和他產(chǎn)生了“曖昧”--容我稱其為愛情,總之一切順利得不像小說。目標若是成為諸葛亮的妻妾,開始幸福的生活,這故事很快就可以結(jié)束啦。
    可它才剛剛開始--原來愛情,只是這個故事的起因。那后來呢?
    大漢丞相諸葛亮,卻不是一個談情說愛的人。再后來他們都老了,皺紋爬滿他們的面孔?,F(xiàn)實就是這樣殘酷。她分明知道完整的歷史,卻終究無從改變一絲一毫。再后來他們都死了,他留下了名字,她沒有。
    因為太真實,所以太多情。哪怕對言情小說麻木,哪怕舊版《情人》已看過多次,我相信你仍然會被新版《情人》深深打動。你會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個世界,和游塵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愛,以及最重要的:一起作為。你會深深地感到:即使是英雄輩出,精彩紛呈的三國亂世,也遮掩不了這一段真實如璞玉的愛情,它散播著最美也最久遠的光輝。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情人讀后感篇十一
    戴?赫?勞倫斯,(davidherbertlawrence,1885~1930)英國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出生于礦工家庭,當過屠戶會計、廠商雇員和小學教師,曾在國內(nèi)外漂泊十多年,對現(xiàn)實抱批判否定態(tài)度。他寫過詩,但主要寫長篇小說,共有10部,最著名的為《虹》(1915)、《愛戀中的女人》(1921)和《查太萊夫人的情人》(1928)。
    勞倫斯生于1885年。父親是礦工,缺少教育;母親出身上流社會,有良好的修養(yǎng)。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使他們經(jīng)常吵吵鬧鬧。但這種差異使勞倫斯從父親那里得到了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從母親那里至高無上的關懷。也許是母親過分溺愛,勞倫斯有嚴重的戀母情結(jié)。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們相互愛著,幾乎像丈夫跟妻子那樣的愛,同時又是母親與兒子的愛。我們倆就像一個人,彼此那樣敏感,我們之間不要語言。這挺可怕,弄得我有些方面不正常。”
    勞倫斯是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他如不過早地逝世,肯定會有更驚世的作品問世。
    書中的第一代是瓦爾特?莫雷爾和格特魯?shù)路驄D。瓦爾特原本充滿了活力,樂觀、討人喜歡;后來卻脾氣變壞,酗酒打人,成為行尸走肉。對丈夫失望的妻子遂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但是她鐘愛的長子威廉不幸早夭,隨之對次子保羅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感情。而保羅的兩個女朋友卻有不同的愛情觀,讓他無所適從。母親去世后,保羅決定離開家鄉(xiāng),到城市去。至于保羅今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勞倫斯沒有告訴我們答案。而這樣模糊不清的結(jié)尾正反映了勞倫斯同樣迷惘的心態(tài):他所探索的兩性之間的相處,進而拓展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迷惘的。
    情人讀后感篇十二
    碎片閱讀的進程中,讀完了《情人》。開始閱讀覺得這本書冗長又繁瑣,讀到最后時,我竟哽咽到無法自語,心中的悲切如同一陣青煙,裊裊上升,久久不得平息。
    中國富家少爺和16歲法國少女,在船上相遇,在一次次性愛里,在裸露肌體里的喘息和呻吟中忘我的交合。插在他們中間的除了年齡、更多的時候是種族階級無法逾越的一道鴻溝。讀到中斷時,我也一次次認為,一個為錢,一個為欲,雙方在獲取利益之下的性愛,金錢關系中愛或者愛情不值一提。肉欲可怕的陰暗深淵,仍然牽連未斷。
    讀到尾頁,我覺得自己竟是如此愚蠢,愛其實在他們中間深深烙印在心里。愛你愛的如此深刻,有時候我也曾麻痹自己,騙過自己,可是終究心不會,你的心始終是敞亮而清澈的。
    你的一生,是否也經(jīng)歷過此番景致,你是否也曾愛過一個人,愛她愛到心尖,卻無法在一起,也羞于表達。和另一個人成了婚,有了孩子,而在你心尖上的人,是否就像極了張愛玲筆下的白玫瑰與紅玫瑰: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
    “愛有時很為難”,哭過之后,愛情也隨之而來。他對她說,他依然愛她,他根本不能不愛她,他說他愛她將一直愛到他死。隱蔽的愛,沉默的愛,隱忍的愛,時代悲劇下的愛,這樣的愛,可惜只是她未曾知道。
    情人讀后感篇十三
    接連讀了幾本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剛被推薦看《情人》時候,內(nèi)心是拒絕的。想繼續(xù)進入東野描繪的推理世界,簡單的筆觸藏著對生活乃至生命的感悟。東野圭吾用輕描淡寫的文字敘述著殺人事件的前因后果,期間還穿插著一些些生活哲學,給人的感覺真的很棒,不知不覺就淪陷了。
    而渡邊淳一的《情人》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文風,閱讀前往往有個習慣,在看書介的時候心中就在給這本書定了一個基調(diào),不外是男女間的那些事兒,沒什么新意。
    渡邊淳一筆下的女主人公修子不單單存在于書中,其實她只是現(xiàn)今社會其中一類女性的縮影。28歲—35歲的單身女性越來越多,她們活躍在職場上,遠離家人,獨自生活,看著周圍越來越多的同齡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單身的人想趕緊結(jié)婚來擺脫單身生活的孤獨寂寞,可是結(jié)了婚的人卻在抱怨著家庭生活的種種不如意。
    隨著故事的發(fā)展,修子的心路歷程完完全全的鋪展開來,擁有體貼用心的情人時的愉悅,被異性求愛和關注時的自得,看著朋友結(jié)婚甜蜜幸福時的心酸羨慕,被情人的妻子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時的惶恐不安,以及在選擇婚姻還是自由時的糾結(jié)……仿佛身臨其境!
    情人讀后感篇十四
    我已經(jīng)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xiàn)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xiàn)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一直想看杜拉斯的《情人》這本書就是被書中的這段開頭的描寫所吸引,它讓人充滿遐想和憧憬,讓人不由自主想知道這是怎樣的故事,但是外國文學讀起來始終有些苦澀枯燥,常??吹胶竺媲懊婢屯浟?,于是一直讀的斷斷續(xù)續(xù)拖拖拉拉,但終于還是看完了這本書。
    故事中她將她的情人稱為“堤岸的那個人”“那個中國男人”,書中沒有提到他的`名字,只說他生于中國富商家庭,很有錢,他孱弱,他膽怯,他哭泣,他說話時聲音顫動,看來他并不是十分優(yōu)秀的情人,那時她歲數(shù)還小,但似乎已懂得很多,他們在渡船上見的第一眼也許便互生喜歡,讓我想到一眼萬年這個詞,放在這里似乎也很合適。
    他們的家庭都不允許他們的往來,一個未成年的白人少女和一個中國成年男人,不管怎樣他們都是不合適的,他們的感情深沉而無望,他們彼此也許都知道分離的結(jié)局,她的情人和兩個哥哥互相成對立面,情人請家人吃飯也不會得到謝謝問安什么的。
    她生活的家庭自私冷酷,貧窮邪惡,書中說小哥哥似乎是被大哥害死的,他們好像天生相克,大哥是個十足的壞蛋,偷錢,賭錢,欺負她和小哥哥,但她母親唯獨只愛大兒子,只將大兒子稱之為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里她遍體鱗傷,只想逃避,而那個堤岸的中國男人,她的情人,似乎成為她逃離的繩索,可以讓她的心靈和肉體都到達另外的一種世界里。
    整個故事都有種濃郁悲傷和壓抑,注定的離別,無望的愛戀,讀起來感覺并不好,書中多次提到他們的哭泣,絕望甚至是期待死亡,或許是對杜拉斯了解的少也沒有讀過她別的作品,或許是因為閱歷不夠,書中的愛情有些晦澀難懂。
    杜拉斯說,愛就是愛消失的過程。得到的開始也許便是失去的開始。
    情人讀后感篇十五
    《情人》上海譯文出版社(20xx年8月1日),譯者王道乾。本書講述了:瑪格麗特·杜拉斯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記者和電影藝術(shù)家。本書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以法國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為背景,描寫了一名貧窮的法國少女與富有的華裔少爺之間深沉而無望的愛情,筆觸深達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隱秘的特質(zhì),催人深思。小說中自始至終涌動的情感力量甚至超越了高超的寫作技巧,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這部小說是一本震動過巴黎的書,一本震動過世界的書。是屬于瑪格麗特。杜拉斯纏綿悱惻的書。
    故事開篇:"我已經(jīng)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xiàn)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xiàn)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BR>    在風塵的歲月長河里,杜拉斯回眸自己年輕時的戀情,無限的滄桑盡在其中。往事在七十年在時光隧道里,既清晰又朦朧,那是一場刻骨銘心的愛,一場孤獨絕望的愛,一場令人癡迷、令人心醉的愛,那是一個少女的初戀。
    這并非杜拉斯所寫的《情人》,而是杜拉斯晚年的小情人所寫的回憶杜拉斯的。他們的年齡相差很遠,但愛卻很深很濃。
    楊·安德烈亞——杜拉斯生命中最后的也是陪伴她最久的的一個年輕情人。
    晚年的杜拉斯酗酒很厲害,到了無法自制的地步。是楊讓她遠離了酒精的侵襲,恢復寫作的能力。據(jù)說,杜拉斯去世后,楊也隨之悄然失蹤,仿佛一根飄逝的葦草,與杜拉斯演繹完一場堪稱“經(jīng)典”的愛情之后,他的生命的熱度也隨之消失。
    情人讀后感篇十六
     情人是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寫的一本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小說,來看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的情人 讀后感:
     說實話,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這本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小說,并沒有看的太懂。
     她寫的這部小說,更向是內(nèi)心的獨白。
     沒有太多的故事,情節(jié)的連接也很混亂,有些話說得更是不明白。
     不過這些似乎也是她獨有的特點。
     就這點來說,其實我很贊同她。
     文學就應該是絕對的內(nèi)心化,個性化的。
     不能寫每一個字都想著讀者會怎么看。
     那是不對的。
     應該是絕對的尊重自我。
     若不那樣,一味的滿足讀者,那會使文學向媚俗的文學墮落。
     比如現(xiàn)在流行的許多網(wǎng)絡小說。
     完全是為了贏得讀者群而寫。
     文字粗糙,語法雜亂。
     當然,不能否認,那些作者的確因此而獲得了大量的稿費——那也許是許多大文豪一輩子都賺不到的數(shù)目。
     但是,那些小說并不能稱其為文學,過不了多久就會湮沒在時代的洪流里。
     說這些,當然,不能排除有些酸葡萄心理。
     我曾嘗試過也那種很流行的小說,但是終究不能繼續(xù)下去。
     因為找不到寫作的目的,只為了賣錢么?那很難作為我寫作的動力。
     所以,我愿一直當文學中的孔乙己。
     說了這些廢話,現(xiàn)在言歸正傳,就小說本身而談談感想。
     上面說過了小說的情節(jié)很簡單。
     小說的主人公‘我’是個住在法國殖民地印度的十五歲的白人少女,‘我’的母親是個小學的校長。
     ‘我’有兩個哥哥,大哥哥是個流氓無賴,賭博吸毒,并且偷家里的錢;而小哥哥則是個懦弱膽小的人,經(jīng)常受到大哥哥的欺負,最后似乎(小說并沒有說明死因)是被大哥哥害死了。
     但是我們的母親卻最喜愛大哥哥,包容他的一切。
     這一家是個很貧窮的家庭,遇到過很多的'不幸。
     ‘我’的父親死了,我們買的土地是塊鹽堿地,并且經(jīng)常受到海水的侵蝕。
     浸泡在如此不幸之中的我,心理扭曲,但卻極度渴望著愛,就是這樣的‘我’命中注定,也是絕對會,在一艘渡船上遇了一個富有的中國少爺。
     從此開始了充滿了***的戀愛,但是這份愛在一開始就已經(jīng)注定了結(jié)局,因為種族、貧富差距的原因,我們分開了,最后‘我’回到了法國,而那個少爺娶了家中定下的家鄉(xiāng)撫順的未婚妻。
     故事的最后,是許多年之后了,‘我’收到中國少爺?shù)男牛胖姓f他最愛的一直是我。
     小說雖然整體上感覺很雜亂,但是人物卻塑造的很豐滿,復雜的性格躍然紙上。
     小說中的‘我’并不是個傳統(tǒng)意義上言情小說中純情的女主角,是個很真實的女孩。
     因為貧窮、并且得不到愛使心理極度的扭曲變形。
     十幾歲的女孩子卻是個極端的悲觀主義者。
     異常的現(xiàn)實,卻充滿了矛盾。
     她很聰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知道當機遇來臨的時候該怎么做。
     她是個白人的女孩,在印度支那本來是高人一等的,但是卻又是貧窮的,以致于她永遠戴著可笑的男式的帽子,和有金條的;涼鞋。
     她渴望擺脫這些。
     就在這時,機遇來了。
     那個男人,那個家里有漂亮藍琉璃瓦屋頂?shù)母挥械闹袊腥藖淼剿纳磉叀?BR>     當?shù)谝淮我姷侥莻€男人的時候,她就知道那個男人要什么,像是一切都是注定,只是迫不得已的發(fā)生。
     她只個小球,只能順著已經(jīng)規(guī)定好的軌道前進。
     她同意了男人送她去學校,和男人坐著那輛黑色的汽車去了個陌生的房間,和那個男人從彼此的身體上得到慰藉。
     最后和她永遠的再見。
     這一切她都是知道的。
     當然,她并非只是為了錢,她愛了,但是她愛的只是愛情本身。
     她渴望愛情,愛情來了,她就欣然接受,那個男人只是個附屬品而已。
     誰都可以的,只是遇到的是他而已,所以就在一起了。
     分開,是一定的,她知道。
     因為她是白人,他是富人。
     不知道她有沒有怨恨過,我想應該有吧。
     小說里,‘我’很清楚的表達過我厭惡戰(zhàn)爭的情感。
     那個女孩是不幸的,是的,也許她可能會是很天真的小姑娘。
     她的不幸,放遠了看,應該是戰(zhàn)爭很種族的歧視,貧富差距造成的。
     她曾經(jīng)說過,她是個充滿***的女人,這一點在她很小就已經(jīng)顯露出來了。
     或許,這些也只不過是個借口罷了。
     誰不渴望著被愛呢?既然得不到愛,那么也只能從***上尋求些許的安慰,來欺騙自己。
     另一個人物那個中國的少爺,也是個很成功的形象。
     他也是很怯懦的一個人,沒有擔當。
     聽憑父親的擺布,愛那個白人女孩卻因父命不能娶她。
     他也是個可憐人,除了錢他什么都沒有。
     他和那個女孩雖然截然不同,卻又是如此的相似。
     都渴望著愛人和被愛。
     他反復的說他最愛的是那個白人的女孩,但是我卻認為,他只是找到了一個突破口,讓他能撕開那密不透風的網(wǎng),讓他有些許的自由。
     所以他瘋狂的愛著那個女孩,拋棄禮教道德。
     就算是一次也好,執(zhí)起撒旦的魔杖毀滅世界上被公認為對的事情。
     他想,他很想,但是他卻怕。
     怕得在船上搭訕白人少女時雙手發(fā)抖,因為他是黃種人。
     怕得在做完愛后,放聲哭泣,因為他知道這是沒有結(jié)果的愛。
     對于這部小說,我的理解就只能到這里了。
     這部小說總的來說是一部不錯的小說。
     這部小說曾被拍成電影,是梁家輝和一個法國女明星演的。
     梁家輝演的很好,將那個中國少爺心中的矛盾演繹得很完美,但是這部小說***成分太多,就算是看刪節(jié)版還是很難接受,所以沒有看完。
     其實沒必要這樣的,雖然小說里也有寫到這些,但只是以此為手段表達主人公的心理痛苦罷了。
     這并不是一部獵奇***的小說。
     最后還有一點,作為一個中國人看這部小說,心理其實是很復雜的。
     那個中國少爺如此無能實在是讓人面上無光。
     并且不知作者是有心還是無意,她的一些話,我認為是侮辱了中國,污蔑了中國人。
     這讓人看著很是氣憤。
    情人讀后感篇十七
    最近好幾位網(wǎng)友不約而同的談到了法國作家杜拉斯的小說《情人》,他們的觀點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就是關于這部小說的文字和節(jié)奏的美的。
    我想起幾位網(wǎng)友關于這部小說的評論,還有作家王小波曾經(jīng)對這部小說的評論,都很有意思,不能不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力,他們說出了一些以前我沒有意識到,沒有注意到的,關于這部小說的特色。
    一位網(wǎng)友說,“覺得這部小說最好的是那種節(jié)奏,徐徐道來,水波不興的節(jié)奏,但波瀾暗涌,真切”。作家王小波曾經(jīng)說過,他認為:“這篇小說的每一個段落都經(jīng)過精心的安排:第一次讀時,你會感到極大的震撼;但再帶著挑剔的眼光重讀幾遍,就會發(fā)現(xiàn)沒有一段的安排經(jīng)不起推敲。
    的確如此,小說的開篇就振聾發(fā)聵,一語驚人,然后在一種潺潺潺流水般的敘述中展開,似帶著一種對過往的無限追悔和惆悵的口吻,婉轉(zhuǎn)而出。以前曾經(jīng)聽一個男生說起他記得的電影《教父》里的一句臺詞,當時我聽到以后大吃一驚,我覺得我們看的不是同一部電影,我怎么從來沒有注意到這句臺詞呢?應該說,這部電影對于這位男生的影響遠遠超過我,他對影片里的細節(jié)和感受也遠遠比我深刻,這大概就是一個人的感受力和與之匹配的事物相遇時的結(jié)果吧。
    如果說電影《教父》是一部關于男人和家庭的電影,那么杜拉斯的小說《情人》就是女性對于人生和愛情的追憶了。男性和女性對于同一樣事物的觀點和視角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由于自身的經(jīng)歷,性格和理解的不同,由此產(chǎn)生了不同。
    幾年前我讀《情人》這部小說的時候,更感興趣的是故事本身,只是覺得小說的敘述很吸引人,小說開始的那句話幾乎是整部小說的靈魂和精華所在:“我已經(jīng)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很美。現(xiàn)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xiàn)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xiàn)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正是小說一開始這句震撼人心的話,讓人不由跟著讀了下去,我當時還沒有精力去注意小說的結(jié)構(gòu)和文字,只是覺得故事很流暢,但又充滿悲傷,我并不能確定我都讀懂了,因為這篇小說里女孩和中國情人的篇幅并不是很多,我對文章里提到的兩個女人,貝蒂.費爾南戴斯的篇幅感到疑惑不解,但我知道,小說不僅僅寫得是法國少女和中國情人的故事,而是關于青春,生與死,關于人生的有些悲愴的故事。
    不論讀過多少次,我都會被小說開始的這段話深深的震撼到。這是怎樣的一種力量呢?一個老婦人不緊不慢的敘述著一個充滿波瀾起伏的人生故事,這故事看似平淡,卻又是驚濤駭浪般的揪人心魄,只因這波瀾多在無形的內(nèi)心和時間的長河中。
    但是,為什么要讓一個男人而不是女人來說這句話呢?幾年前曾經(jīng)寫過小說和電影的讀后感,一位直男網(wǎng)友留下了這樣的話:“每個女人都生活在謊言里,特別是那些不漂亮的女人,她們要欺騙的,而且理直氣壯的說,騙我吧,我會舒服,杜拉斯的這段話,沒有男人會這樣,除非他有病,一個四十歲的女人竟沒有她二十歲時漂亮,這是胡扯,然而女人特喜歡男人能說出這樣的句子,就象自戀的女人一定要把照片帖在博上,因為,很少有人真正夸她漂亮”。
    “你知道她為什么傷感的這么說嗎,就是因為,呵呵,因為她太渴望人對她這么說了,因為沒有男的會這么說”。
    我記得看到這樣的留言的時候,我既感到好氣又感到有些好笑。這位直男直言不諱認為這句話是虛假的,男人是不會認為四十歲的女人比二十歲的時候美的,這不過是作者,一位不怎么漂亮的女人的自欺欺人罷了。
    不否認,和二十歲的女性的青春美比起來,四十歲是不再年輕了,如果只用年齡去衡量一個人是否值得愛未免太荒唐了。聯(lián)想到現(xiàn)在的兩性關系,有些論調(diào)是什么男人都喜歡年輕的女孩,什么某某明星的太太變胖,明星不離不棄,我覺得非??尚Α?BR>    還有說什么對方變胖變丑不離不棄的,如果自己的母親變胖變丑就不愛自己的母親了嗎?真正的愛會因為年齡,胖瘦和美丑改變嗎?愛不需要理由,不愛卻有很多借口。所以,無論借口是什么,無非是沒有愛而已,其實與對方的年齡無關。
    記得有些文章里提到胡適與夫人如何恩愛,胡適不嫌棄夫人不識字,胡適本人曾經(jīng)說過,沒有什么嫌棄不嫌棄,就是很自然的愛。因為愛,一切都是自然的,沒有感恩戴德,沒有那么多的世俗偏見,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心甘情愿的。
    其實,這篇小說中的情人不僅僅是白人少女和中國富家公子,還包括了女兒和母親的母女情,妹妹對最小的哥哥的愛。情人在小說里不是一個俠義的概念,而是一個寬泛的涵義。重讀小說,才讀懂了小說里的主人公其實不是法國少女,而是拖著三個孩子的單身母親,在貧窮和絕望中掙扎,為此他們對貧窮絕口不提,母親對大兒子畸形的溺愛,由于喪夫而把自己的歉疚和愛寄托在大兒子身上,兩個小的被大兒子欺負,這一切都是因貧窮造成的苦難。孩子們?yōu)槟赣H的遭遇而痛苦,對此他們憎恨自己,憎恨一切。
    小說講述了很多女性的不同命運,在湄公河上做情人被拋棄的女人,在巴黎旅居的美國女人,還有帶著滄桑的貝蒂.費爾南戴斯,她們是主人公和母親的另一種存在,她們的共同點是漂泊在異鄉(xiāng)的外國人。
    母親一直為她的孩子的命運擔心,甚至在晚年為了給孩子留下財產(chǎn),帶著極大的不安全感在古堡里養(yǎng)了幾只羊,我想象著一個老太太晚上睡覺,床前圍著幾只綿羊的荒誕畫面,既可笑又凄涼。這就是作者不厭其煩的描述的瘋狂的活著的母親,她一生和命運做著搏斗,從丈夫過世,被欺騙買了不能耕種的荒地,在不斷的絕境中掙扎的女性。從母親的身上,可以理解了那“飽經(jīng)摧殘的容顏”,那是一種飽經(jīng)風霜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上的美。
    情人讀后感篇十八
    看《情人》的起因是在微博看到一個博主對杜拉斯的評價:“男女之間,最純粹的關系就是性關系。性、欲望,才是愛情的核心。
    對這個愛情的定義太有同感了,就是別人精準地描述出了自己感受的那種驚喜的感覺。原話里親密的欲望還打了括號表示不可描述的事情,我覺得是包括但不僅限于不可描述。幸福有一萬種不同的存在,但是愛情這門玄學就可以這么純粹。自我存在于這個世界,有且僅有過一次這種極致的體驗,那是我對他的愛情,有點可憐但并不可惜的單方面,是不美好但是依然慶幸發(fā)生過的存在??傊茈y得。但是沒有這,也不妨礙我們談戀愛吧,這概率如此之低,難道要孤獨終老嗎。在愛情發(fā)生之前,我以為班草學霸是愛情,以為對我好的不要不要是愛情,以為有錢還慷慨闊綽是愛情,我以為的也只是我以為,觀點都是被馴化的,也是變化的。沒有對錯沒有真理,你要如何,那就如何。扯得好遠,說回到這本書,我真的看不懂,有個讀者如此評價“一個專門寫令人昏昏欲睡而且復雜得要命的書的作家。”我也真的有這種感覺。但是為什么這本書還是這么有名氣,存在即合理,也許還沒到我讀這本書的時候,過幾年再來看,也許會發(fā)出哇的驚嘆。
    情人讀后感篇十九
    在某人的安利下(繼失樂園之后),用了四天的時間,就把《情人》看完了,剛在早在7點半起床后至8點間,讀完了最后一章,情人的身份或者說所有的感情都在此劃上終點。
    這里面的兩個男人,都是典型男人的寫照,崗部要介,一個血氣方剛,熱烈追求修子的男人,姿態(tài)在一開始就放得很低,態(tài)度明確,表白熱烈,無法自控。但發(fā)現(xiàn)了修子竟然藏著另一個男人的時候,好像覺得所有自己做的一切、一切的低姿態(tài)求愛、示愛,都變得十分可笑,以至于說出了"沒想到你竟會這么不規(guī)矩",馬上將心境不一般的女子修子綁在了社會的羞恥架上,這種不假思索便站在道德至高點上的抨擊是最可怕、最傷人、最心累也最無奈的事情了。被人潑了污水,卻又不能馬上清洗,繼續(xù)任憑自己臟下去。
    再到最后修子和遠野暴力的分手,冷不丁的一個巴掌,說明了太多的東西,之前所謂“有男子氣概、沉著冷靜”的公司社長遠野也只不過是一介俗人,“我都是為了你“,”我把你從情人的桎梏中解放了出來“,“都走到這一步了,下一步只能這樣了”,中間穿插著各種低姿態(tài)的“我愛你“;這一切,在高度成熟獨立的現(xiàn)代女性片桐修子面前,變得越發(fā)難看,越發(fā)難以接受。
    修子的內(nèi)心世界,其實也代表很多人的內(nèi)心世界,我們的自然屬性就是一個行走的矛盾體,經(jīng)常性地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每每換一個環(huán)境,與友人傾訴后,就變換了另一個心情。任由這樣的矛盾下去,在這個井然有序的大社會環(huán)境下可是要吃很多啞巴虧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我們要做出很多的妥協(xié),自由空間,安穩(wěn)家庭,熱烈情人,家庭保障等等。但其實并非沒有曙光,只不過現(xiàn)在的社會秩序是由那些認可或正在接受這份秩序的人的描述和話語所建立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邊緣的、次中心的、甚至新生的小規(guī)范、小秩序。它們或許永遠不會成為主流,但也并不需要成為主流,只要你去抓住了自己的心情,認清了自己的樣子,你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再說說”林有有“這種為愛飛蛾撲火、死纏爛打、為愛產(chǎn)生強大破壞性的女性和片桐修子這樣成熟獨立、世界觀成型的現(xiàn)代女性是完全不一樣的,雖說都是做為”第三者“,但林有有就是瘋狂想上位的真小三,而修子卻是不折不扣的法式"曼特萊斯“式的情人,不想破壞對方家庭,只享受在一起時的時光。
    使得在這份危機感下,”公司里的女職員匆匆就結(jié)了婚“,真佐子也一邊焦急,一邊也憧憬著早點找到如意對像;而相反,男性卻在沒有相對那么多約束地情況下,慢悠悠、后知后覺地長大了,甚至周圍各種”你們男的年紀大點沒關系的“,“大不了四十多歲事業(yè)有成再找年輕漂亮的”,這樣的聲音和觀點不絕于耳;這不僅是來自你的父母、親戚,也同樣來自那些備受危機感和焦慮感壓迫的女性們,一句“你們男的好啊,哪里用得著這么急“。社會的壓力一方面催促女性快這快那,一步不可走錯,一邊又催眠男性讓你覺得還是有很多機會的,結(jié)果就導致缺乏安全感、尋求更好保障的女性總是選擇了己經(jīng)有經(jīng)濟基礎、事業(yè)相對有成的歲數(shù)相對更大的男性,而同齡的男性則是吞下了之份現(xiàn)實之痛楚,咬著牙讓不成熟地自己接受了”事業(yè)先成功,再來談愛情“這樣的理念。介時到自己事業(yè)有成時,再和另一個畢業(yè)后尋求安全感的女性成立家庭,繼續(xù)在喜歡那個女生的男生心里鑄下另一道憂傷。
    情人讀后感篇二十
    《情人》其暢銷之劇足可與《飄》相媲美。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女人在白發(fā)暮年之際,回眸那段塵封已久的異國戀情,居然有力量把愛與恨演繹得如此動人心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人間少有的奇跡。她在作品里所表現(xiàn)的那種傷痛,那種無助,那種絕望,那種愛到盡頭的孤獨,使人流涕,使人癡迷。那是一種無法理解但可提察的蒼茫恒源的美麗,也是最能震撼讀者心靈的核心所在。
    一九八零年夏天,杜拉斯六十六歲的時候,一個二十七歲的年輕人走進了她的人生,與她共同編織了她一生中最神奇的,最動人的愛情故事。
    看完了這部小說我淚流滿面,我被他們那種超俗的愛戀所感動。現(xiàn)在社會情人是一個貶義詞,是說有家庭人的情人。而杜拉斯和她的情人都是無婚姻關系的單身男女,其實他們是一種事實婚姻吧。在我心里他們是真正的夫妻。一對男女可以超越年齡的約束和世俗的壓力而生活到一方老死真讓我感到情愛的偉大與神圣?,F(xiàn)在的男人追求的是青春與美貌,尋找的是肉體的刺激與享受。杜拉斯的情人—揚·安德烈他所追求的是情、是杜拉斯靈魂的美、是杜拉斯的奇異的思想和超人的才華、是杜拉斯人格的魅力!
    現(xiàn)在的女人追求的是男人的錢財、男人的權(quán)勢利益,追求的是物質(zhì)上的享受。誰還會再為愛情去樹立豐碑,堅守一塊心中的樂園?男男女女活的好現(xiàn)實,非?,F(xiàn)實的活著,平淡了就出去風風火火的玩一玩;家庭是家庭,戀愛是戀愛,分的清清楚楚,又有幾人能把愛情進行到老,恪守到死?唯一與忠貞只是嘴邊的一個遙遠的童話。
    親愛的朋友,我為他們高歌!為他們祝福!祝福他們在天堂一樣的幸??鞓?,做神仙伴侶逍遙自在,享受愛的甜情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