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固體教案(專業(yè)15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為了實施教學活動編寫的一種計劃性文稿。教案的編寫需要定期反思和修正,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僅供參考。
    認識固體教案篇一
    本課通過給固體體分類、觀察固體的性質,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點及固體混合前后重量、體積的變化,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的能力。
    第一部分,給周圍常見的物體按固體和液體分類。這個活動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對固體、液體的已有認識,以便提升其對固體和液體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分類能力進行訓練?;顒又形页鍪編追N讓孩子感興趣的物體,讓學生說說是固體、液體。孩子們踴躍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時機地問道:“關于固體和液體,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時,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有些問題正是教師引發(fā)學生進入探究性學習的最佳切入點,面對來源于學生中的大量問題,我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肯定,并把它寫在黑板上。當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下面的學習時,他們會更專心。因為只有這樣積極性的支持態(tài)度,學生的內心才能激起科學探究的欲望,進而促使學生形成科學情感和探究意識。
    第二部分,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認識固體的性質。通過利用各種感官觀察,認識固體的顏色、形狀、軟硬、透明度等性質,培養(yǎng)學生在探究中隨時收集證據的良好習慣。
    第三部分,通過混合和分離認識固體。教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混凝土和篩沙子的例子引出固體的混合和分離。接下來引導學生研究固體混合前后重量和體積的變化。
    1、備課不充分,對課堂中時間的把握心中沒數,致使拖堂。
    2、課堂上有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沒認真的去聽,也沒能及時的給予評價。其實這期間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問題而忽略了學生。
    3、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固體的混合與分離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其實應先讓學生看書上的那兩個最典型不過的例子,然后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去舉一些例子。
    4、以后還要在備課上大下功夫。除了備教材之外還要認真的去備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知識,學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準備好多種方案,以及時的應付課堂上會出現的一些尷尬局面。
    科學《認識固體》教學反思2
    通過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自己感到沒有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有優(yōu)點,也有不足之處。淺談一下不足之處:
    1把教材圖中的物品按固體、液體分類,只是先認識,再說出是固體還是液體。教師如果能把圖中的這些物品擺在講桌上就更好了,讓學生在判斷之前對物品摸一摸、晃一晃、捏一捏,學生的感覺會不一樣,根據不同的感覺,學生會容易做出判斷。這一環(huán)節(jié)沒有做出直觀演示和學生用手去感受,這樣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讓學生通過晃動水杯,用眼睛看,學生很容易判斷出水是液體。讓學生通過用力握石頭、木棒,捏木板,感覺到它們的體積和形狀不易改變。根據這樣的感覺,學生很容易判斷出它們是固體。對特殊的幾種物品(橡皮、棉布、面粉),教師能幫助學生判斷是不是固體,并進一步講述固體的幾種形態(tài)。固體不一定都是硬的,不一定都是大顆粒的。在這個基礎上,固體的共同性質就容易總結出來了: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2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時,讓學生舉出的例子少一些,要讓學生動腦多舉實例,教師加以指導。
    3研究固體混合前后重量和體積的變化情況時,教師沒有使用教具天平和量杯,學生光靠靜止觀察和思考,對這個知識就不易接受。如果使用教具直觀演示,教師不用過多地講解,學生就明白了。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出示物品和教具,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認識固體教案篇二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認識射線和直線,知道三者之 的聯系和區(qū) 別。
    2.使學生認識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確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較大小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 初步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關于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的空間觀念。
    投影儀,紅色、白色細木條做的角各一個。
    一、認識射線和直線
    1.認識線段的特征。(下面的板書填在一個表里)
    出示線段。(長4分米)
    提問:誰來告訴大家,黑板上的圖形叫什么?(板書:線段)
    提問:線段要怎樣畫?(按學生的回答畫線段)
    畫線段時,開始和結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板書:直的有兩個端點) 是有限長的,(板書:有限長)我們可以用直尺量出線段的長度。
    誰能來量一量黑板上的線段,告訴大家,它的長是多少。
    現在看老師再來畫一條5分米長的線段。(邊說明邊畫出線 段)
    2.認識射線。
    如果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老師延長第二條線段)就得到一條射線。(板書:射線)
    把射線與線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點?
    指出:射線也是直的,(板書:直的)它只有一個端點。(板書:一個端點)另一方沒有端點,可以無限地延長下去,是無限長的。(板書:無限長)
    用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畫出射線:先點一點,再沿著尺的一邊畫射線。(邊說明邊示范)
    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條射線。
    誰再來說一說,射線有哪些特點?
    射線可以量出長度嗎?為什么?
    指出:射線只有一個端點,是無限長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長 度。手電筒、太陽射出的光線,都可以看做是射線。
    3.認識直線。
    現在,我們把線段兩端無限延長,(邊說邊把第三條線段延長 就得到一條直線。(板書:直線)
    大家把直線和線段、射線的特點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線有哪些特點?(板書:直的沒有端點無限長)
    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條直線。
    4.提問:誰來看著黑板上的圖說一說,射線、直線是怎樣得到 的?線段、射線和直線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板書:相同點)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板書:不同點)
    5.做“練—練”第1題。
    小黑板出示,讓學生判斷,要求說明理由。
    二、認識角
    1.引入課題。
    我們已經初步認識過角。誰能說說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過的角?
    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要一起來進一步學習角。(板書課題:角)
    2.認識角和各部分名稱。
    請同學們結合下面的問題,看第110頁上面的三節(jié)。出示小黑板上的三個問題:
    (1)角是怎樣組成的?
    (2)角的各部分名稱是什么?請你分別填在書上的括號里。
    (3)角用什么符號表示?
    提問:角是怎樣組成的?
    誰能上來,從這點(在黑板上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畫一個角? 這個點叫做角的什么?(板書:頂點)這兩條射線呢?(板書:邊 邊)
    ‘提問:如果寫數字2,應該怎樣讀?
    3.做“練—練”第2題。
    讓學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課桌上,一邊指頂點和邊,一邊自己說出名稱。
    老師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個角的三個部分,學生齊說各部分名稱。
    4.角的大小比較。
    現在請大家在自己的練習本上按剛才的方法,畫一個角。(教 師巡視)
    剛才同學們畫的角與黑板上的差不多樣子。你們還能再畫一 個角,使一條射線的方向跟剛才不同嗎?請大家畫一畫。(指名學生畫角,老師巡視)
    5.教學角的大小比較。
    提問:你覺得剛才畫的兩個角大小一樣嗎?
    指出:也就是說,角是有大有小的。(板書:角有大有小)
    演示兩根紅色細木條做成的角。說明:旋轉這兩根中的一根木 條,形成的是什么圖形?(按逆時針方向旋轉)
    提問:這兩根細木條是這個角的什么?
    現在我把這根細木條繼續(xù)旋轉,使兩條邊比剛才叉開一些,你 覺得現在這個角比剛才怎樣? 如果兩邊再叉開一些呢?(繼續(xù)旋轉)
    指出:旋轉其中一根木條,就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提問: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怎樣的角比較大?角的大小要看什么?
    指出:角的大小要看角的兩邊叉開的大小,叉開的越大,角越 大。(板書:邊叉開的大,角就大)
    角的大小怎樣比較呢?現在看老師比一比,請你說出哪個角大,哪個角小。(再取出一個白色木條的角,把角重疊起來)
    指名學生口答哪個角比較大,為什么?
    誰來說一說,可以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學生回答后,老師歸納方法:把頂點和頂點重合,一條邊和條邊重合,看另一條邊的位置。
    再請大家看一看,這兩個角的大小怎樣?(紅色木條的角和同樣大的白色木條的角重合起來)
    指名學生口答兩個角大小怎樣,為什么?
    說明看出兩個角相等的方法。
    再用紅色木條的角與黑板上畫的角比較,(使木條擺的角和畫 出的角相等)要求學生說明這兩個角大小怎樣,是怎樣比出來的。
    說明:把頂點和頂點重合,一條邊和一條邊也重合,如果另一條邊重合,則這兩個角就相等。
    6.做“練—練”第3
    讓學生把三角尺按在課桌上,先用銳角分別比一比,(在下面 放等腰直角三角形)說說哪個角大一些;再用兩個直角比,說說大 小怎樣。
    三、課堂小結
    四、課堂練習
    1.練習二十二第1題。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畫,老師巡視。
    2.練習二十二第2題。
    讓學生在書上畫直線。
    第(2)題還能再畫一條直線嗎?經過這兩點只能畫幾條直線?
    3.練習二十二第3題。
    ‘學生先做在課本上,再口答,并說明理由。
    4.練習二十二第4題。
    讓學生在課本上畫一個角。
    追問:這個角你是怎樣畫出來的?
    請你再告訴大家,角是什么樣的圖形?
    認識固體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能夠辨別周圍環(huán)境中的物體,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給物體分類。
    2、會運用感官和工具認識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輕重等方面的性質,并能描述出來。
    3、感受小組合作的樂趣,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學重點:
    小組合作研究固體的性質。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水、墨水、膠水等液體,冰、面粉等固體。學生實驗記錄單。
    學生分組研究材料:石頭、木塊、布、玻璃、磁鐵、別針等,剪刀,小刀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邊說邊演示:
    1、出示一杯水。
    這是一杯水,現在它盛在圓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狀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還是圓柱形的嗎?這說明什么?(水的形狀容易改變。)。
    2、出示一杯冰。
    這是一塊冰,它也盛在圓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狀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狀改變了嗎?這說明什么?(冰的形狀不容易改變。)。
    3、教師小結:像水這一類形狀容易改變的物體,我們稱它為液體;像冰這一類形狀不容易改變的物體,我們稱它為固體。
    4、關于固體和液體你們都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言)。
    二、物體分類。
    1、同學們能夠分清固體和液體嗎,老師這里有一些物體,你能幫老師分一分嗎?
    2、出示:墨水、膠水、牙膏、面粉、石頭、鋼筆、食醋、白酒,待學生觀察思考后,指名學生分類。
    3、剛才有同學說面粉、牙膏形狀容易改變,是液體。大家同意嗎?
    小結:牙膏是固體和液體的混合。
    三、揭題:
    剛才老師帶大家分辨了固體和液體,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一課認識固體。(板書課題)。
    四、探究固體的性質。
    1、我們的周圍有許許多多的固體,你們想不想親自動手研究固體的性質呢?你想從哪些方面研究它們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自由發(fā)言)。
    2、請每個小組的組長拿出桌子上的固體,選擇4種感興趣的固體進行研究,比一比誰用的方法多,觀察的仔細、全面。
    3、學生研究固體性質,填寫活動記錄表。(師巡視指導,給有需要同學提供建議或工具。)。
    活動記錄:
    石頭木塊布磁鐵。
    顏色。
    形狀。
    硬度。
    透明。
    輕重。
    共同之處。
    4、學生匯報。
    五、總結。
    1、固體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六、拓展延伸。
    課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固體繼續(xù)研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認識固體教案篇四
    2、知道晶體和非晶體在外形上和物理性質上的區(qū)別.。
    3、知道晶體有單晶體和多晶體.。
    4、講同一種物質有晶體也有非晶體,可以防止學生在物質存在的形式上產生片面的、絕對化的認識.。
    教學設計方案。
    一、課堂引入:
    1、教師講解:通過上一章的學習,我們知道:分子在不停的做無規(guī)則的運動,分子之間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又使它們分散開來,我們看到自然界中物質的三種狀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和固態(tài),便是由于分子的這兩種作用而產生的三種不同的聚集狀態(tài)。物理學上將固態(tài)和液態(tài)稱為凝聚態(tài)。
    為了更好的研究微觀分子的排布對物質宏觀性質的影響,我們分別研究物質的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液體和氣體;首先,我們來研究。
    2、教師板書:(將章節(jié)的標題寫上)。
    二、新課講解。
    1、材料的發(fā)展。
    教師出示圖片:
    生活用器、生產工具的演變——固態(tài)材料的發(fā)展;(圖片的展示順序:遠古石器——商代的青銅器——春秋時期的鐵制刀劍——到今天的人造材料:合金;低溫超導材料;生產火箭、人造衛(wèi)星的特殊材料;高強度、低密度、耐高溫的鈦合金等等)。
    教師講解:人類在遠古時期就開始利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與生活用品,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工具的不斷革新,人們對材料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從對金屬材料的提煉到今天可以運用科學技術制造出多種人造材料。各種材料的性質也是千差萬別的,所有的這些材料性質的不同,都是與它們的分子組成和分子排列有關的。
    2、的分類。
    實驗1:請同學們觀察下面的幾種顆粒:硫酸銅、食鹽、松香、橡膠和明礬;
    問題:同一種的顆粒形狀是一樣的么?
    教師可以通過大屏幕顯示各個顆粒的圖片;或者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得出實驗結論。
    學生觀察到具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沒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
    (硫酸銅、食鹽、明礬具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而松香、橡膠沒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
    教師講解:自然界中的固態(tài)物質可以分為兩種:晶體和非晶體。
    晶體:由分子、原子或離子按一定的規(guī)律重復排列而成的叫做晶體,晶體的外形具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教師出示食鹽nacl晶體的結構示意圖),如食鹽晶體呈立方體,石英的晶體中間是六棱柱,兩端是六棱錐(教師出示石英晶體的圖片),雪花是冰的晶體,各種雪花的形狀都是六角形的(教師出示書中的圖片)。像玻璃、松香、瀝青等沒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的叫做非晶體(出示各類圖片)。
    板書:晶體、非晶體(給出晶體和非晶體的定義)。
    3、晶體和非晶體的物理性質的不同。
    晶體和非晶體的這種宏觀形狀的不同是由分子的排列不同決定的,進而使得它們的物理性質上也是不同的。
    問題:那么,晶體和非晶體的物理性質有什么不同呢?
    實驗2:在云母薄片和玻璃片上面均勻地涂一層很薄的石蠟。將燒熱的鋼珠分別接觸云母片和玻璃片的反面,觀察石蠟熔化形成的圖形。
    學生觀察發(fā)現:云母片上石蠟熔化形成的圖形是,玻璃片上石蠟熔化形成的圖形是。
    (云母片上石蠟熔化形成的圖形是橢圓形的,玻璃片上石蠟熔化形成的圖形是圓形的。)。
    問題:討論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教師總結:通過實驗現象我們可知云母在各個方向上的導熱性能不相同,玻璃在各個方向上的導熱性能相同。
    實驗3:將方鉛礦石晶體,靈敏電流計,干電池,電鍵連接成簡單的串聯電路(如圖),先讓礦石a端和電池正極相連接。然后把礦石掉個頭,b端跟電池正極相連接。觀察兩次通電時電流計的讀數。
    認識固體教案篇五
    2、知道晶體和非晶體在外形上和物理性質上的區(qū)別.。
    3、知道晶體有單晶體和多晶體.。
    4、知道一種物質是晶體還是非晶體并不是絕對的.。
    教學建議。
    教學設計方案。
    一、課堂引入:
    1、教師講解:通過上一章的學習,我們知道:分子在不停的做無規(guī)則的運動,分子之間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又使它們分散開來,我們看到自然界中物質的三種狀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和固態(tài),便是由于分子的這兩種作用而產生的三種不同的聚集狀態(tài)。物理學上將固態(tài)和液態(tài)稱為凝聚態(tài)。
    為了更好的研究微觀分子的排布對物質宏觀性質的影響,我們分別研究物質的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固體、液體和氣體;首先,我們來研究固體。
    2、教師板書:(將章節(jié)的標題寫上)。
    二、新課講解。
    1、固體材料的.發(fā)展。
    教師出示圖片:
    生活用器、生產工具的演變――固態(tài)材料的發(fā)展;(圖片的展示順序:遠古石器――商代的青銅器――春秋時期的鐵制刀劍――到今天的人造固體材料:合金;低溫超導材料;生產火箭、人造衛(wèi)星的特殊材料;高強度、低密度、耐高溫的鈦合金等等)。
    教師講解:人類在遠古時期就開始利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與生活用品,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工具的不斷革新,人們對固體材料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從對金屬固體材料的提煉到今天可以運用科學技術制造出多種人造材料。各種材料的性質也是千差萬別的,所有的這些固體材料性質的不同,都是與它們的分子組成和分子排列有關的。
    實驗1:請同學們觀察下面的幾種固體顆粒:硫酸銅、食鹽、松香、橡膠和明礬;
    問題:同一種固體的顆粒形狀是一樣的么?
    教師可以通過大屏幕顯示各個固體顆粒的圖片;或者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得出實驗結論。
    學生觀察到具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沒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
    (硫酸銅、食鹽、明礬具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而松香、橡膠沒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
    教師講解:自然界中的固態(tài)物質可以分為兩種:晶體和非晶體。
    晶體:由分子、原子或離子按一定的規(guī)律重復排列而成的固體叫做晶體,晶體的外形具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教師出示食鹽nacl晶體的結構示意圖),如食鹽晶體呈立方體,石英的晶體中間是六棱柱,兩端是六棱錐(教師出示石英晶體的圖片),雪花是冰的晶體,各種雪花的形狀都是六角形的(教師出示書中的圖片)。像玻璃、松香、瀝青等沒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的固體叫做非晶體(出示各類圖片)。
    板書:晶體、非晶體(給出晶體和非晶體的定義)。
    3、晶體和非晶體的物理性質的不同。
    晶體和非晶體的這種宏觀形狀的不同是由分子的排列不同決定的,進而使得它們的物理性質上也是不同的。
    問題:那么,晶體和非晶體的物理性質有什么不同呢?
    實驗2:在云母薄片和玻璃片上面均勻地涂一層很薄的石蠟。將燒熱的鋼珠分別接觸云母片和玻璃片的反面,觀察石蠟熔化形成的圖形。
    學生觀察發(fā)現:云母片上石蠟熔化形成的圖形是,玻璃片上石蠟熔化形成的圖形是。
    (云母片上石蠟熔化形成的圖形是橢圓形的,玻璃片上石蠟熔化形成的圖形是圓形的。)。
    問題:討論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教師總結:通過實驗現象我們可知云母在各個方向上的導熱性能不相同,玻璃在各個方向上的導熱性能相同。
    實驗3:將方鉛礦石晶體,靈敏電流計,干電池,電鍵連接成簡單的串聯電路(如圖),先讓礦石a端和電池正極相連接。然后把礦石掉個頭,b端跟電池正極相連接。觀察兩次通電時電流計的讀數。
    學生觀察發(fā)現:方鉛礦石各個方向的導電性能________(相同、不相同)。
    (方鉛礦石各個方向的導電性能不相同)。
    教師總結:方鉛礦石各個方向的導電性能不相同、方解石在光的折射上表現出明顯的各向異性表明,晶體在不同方向上導熱性能、導電性能等物理性質不相同,這種特性叫做各向異性,而非晶體在各個方向上的各種物理性質都是相同的。
    教師講解:我們在初中學習物理時已經知道,晶體都有固定的熔點,而非晶體沒有熔點。
    板書:晶體都有固定的熔點,而非晶體沒有熔點。
    4、單晶體和多晶體。
    教師講解:晶體有單晶體和多晶體兩種。整個物體就是一個晶體叫做單晶體,如果整個物體由大量不規(guī)則排列的小晶體組成,叫做多晶體。
    多晶體:不具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各種金屬材料都是多晶體。由于小晶體的排列是雜亂的,所以金屬整體表現為各向同性。
    教師出示圖片:
    (1)、單晶體的硅與鍺――半導體工業(yè)的重要原材料;
    (2)、我國在60年代用單晶體紅寶石制成了第一臺激光器。
    有的物質可以是晶體,也可以是非晶體。例如石英水晶是晶體,而石英玻璃卻是非晶體。另外有的晶體與非晶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三、典型例題講解。
    (參考典型例題)。
    四、學生閱讀課文。
    五、教師小結;完成課后習題。
    認識固體教案篇六
    本課通過給同體體分類觀宰固體的性質研究周體的混合與分離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點及固體混合前后重量體積的變化,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的能力。
    這個活動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對固體、液體的已有認識,以便提升其對固體和液體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分類能力進行訓練?;顒又形页鍪編追N讓孩子感興趣的物體,讓學生說說是固體、液體。孩子們踴躍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時機地問道:“關于固體和液體,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時,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有些問題正是教師引發(fā)學生進入探究性學習的最佳切入點,面對來源于學生中的大量問題,我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肯定,并把它寫在黑板上。當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下面的學習時,他們會更專心。因為只有這樣積極性的支持態(tài)度學生的內心才能激起科學探究的欲望,進而促使學生形成科學情感和探究意識。
    通過利用各種感官觀察,認識固體的顏色、形狀、軟硬、透明度等性質,培養(yǎng)學生在探究中隨時收集證據的良好習慣。
    教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混凝土和篩沙子的例子引出固體的混合和分離。接下來引導學生研究固體混合前后重量和體積的變化。
    1、備課不充分,對課堂中時間的把握心中沒數,致使拖堂。
    2、課堂上有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沒認真的去聽,也沒能及時的給予評價。其實這期間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問題而忽略了學生。
    3、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固體的混合與分離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其實應先讓學生看書上的那兩個最典型不過的例子,然后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去舉一些例子。
    認識固體教案篇七
    1、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體會數學于生活的密切聯系。
    2、讓學生經歷做角,比較角的大小等活動過程,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體會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創(chuàng)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認識角各部分的名稱河學會做角。
    創(chuàng)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幾何角,三角板,小棒,硬紙條,圖釘,毛線,扇子,長方形紙。
    一、猜圖引入。
    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了很多圖形,老師今天把它們藏在一個本書里,只露出其中的一部分,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圖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最后出示圓形,并和其它圖形進行比較有什么不一樣的,從而引出“角”。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角是一樣有趣的圖形,它的身上有很多秘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它。板書課題:認識角。
    三、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直觀感知角。
    1、出示紅領巾,它上面有角嗎?有幾個角?你能指出來嗎?
    2、感知三個板上的角,看一看摸一摸,你有什么發(fā)現?
    頂點、(直直的)邊、(直直的)邊。
    4、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圖形,判斷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說明理由。
    6、動手做角。
    師: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既然角在生活中到處可見,那你想不想當一個魔術師,用老師給你準備的材料變出一些角來。
    師: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信封,里面有小棒,硬紙條,圖釘,毛線,下面請大家分工合作,盡量把這些材料都用上,做一做,拉一拉,折一折,擺一擺,變出各種不同的角來,注意,做的時候要注意安全?。ǚ乓魳罚?。
    師:現在誰勇敢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說給大家聽聽。
    7、比較角的大小。
    師:平時,你們再哪里看到過這樣大小可以變化的角嗎?
    扇面的兩條邊叉開的小了,扇面上的角就…。
    師:說明角是有大小的,(板書:角師有大有小的)你能猜一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嗎?(板書:角的大小與開口的大小有關)。
    (1)用眼睛來看比較角的大小。
    師:既然角有大小,看這里有兩個角,誰大誰小,(出示)。
    師:對,大小明顯的角,我們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出。
    (2)用重疊法比較角的大小。
    師:同學們請看這兩個角,它們誰大誰小,我們用眼睛不容易看出,我們就可以把它們移到一起用重疊法來比較,把兩個角的頂點和頂點重合,一條邊也重合,看,另一條邊,在外面的就大,在里面的就小。(演示)。
    四、本課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哪個新朋友?現在假設你是角,你想怎么樣向大家介紹自己呢?
    認識固體教案篇八
    1、本課中研究的是固體的性質,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我能夠完全放手讓學生對固體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認識和描述。能積極地為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做”的機會,放手讓他們去真刀真槍地搞科學。
    2、小組合作方式的運用,很好的培養(yǎng)了學生愿意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學生對牙膏這種物體分不清是固體和液體時,我及時用和面的方法讓其明白它是一種固體和液體的混合物,把問題簡單化,學生接受效果很不錯,還能舉出生活中一些類似的物體,真正達到了學而用之。
    4、運用比賽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對固體性質的多方面認識,既促進學生動手動腦又實現了教學。學生的積極性特高,教學效果特好。
    5、在每一個實驗前,都讓學生計劃實驗的步驟和目的,從而使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讓學生養(yǎng)成做事前先思考的習慣。
    1、備課不充分,對課堂中時間的把握心中沒數,至使提前完成教學任務,更慚愧的理當自己發(fā)現時,還用讓學生看書的方法去彌補少的時間,失敗呀!
    2、課堂上有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沒認真的去聽,也沒能及時的給予評價。其實這期間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問題而忽略了學生。這是不應該的。
    3、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固體的混合與分離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其實應先讓學生看書上的那兩個最典型不過的例子,然后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去舉一些例子。而我卻沒能做到。
    4、以后還要在備課上大下功夫。除了備教材之外還要認真的去備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知識,學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準備好多種方案,以及時的應付課堂上會出現的一些尷尬局面。
    認識固體教案篇九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認識射線和直線,知道三者之的聯系和區(qū)別。
    2、使學生認識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確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較大小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初步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關于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的空間觀念。
    投影儀,紅色、白色細木條做的角各一個。
    1、認識線段的特征。(下面的板書填在一個表里)。
    出示線段。(長4分米)。
    提問:誰來告訴大家,黑板上的圖形叫什么?(板書:線段)。
    提問:線段要怎樣畫?(按學生的回答畫線段)。
    畫線段時,開始和結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板書:直的有兩個端點)是有限長的,(板書:有限長)我們可以用直尺量出線段的長度。
    誰能來量一量黑板上的線段,告訴大家,它的長是多少。
    現在看老師再來畫一條5分米長的線段。(邊說明邊畫出線段)。
    如果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老師延長第二條線段)就得到一條射線。(板書:射線)。
    把射線與線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點?
    指出:射線也是直的,(板書:直的)它只有一個端點。(板書:一個端點)另一方沒有端點,可以無限地延長下去,是無限長的。(板書:無限長)。
    用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畫出射線:先點一點,再沿著尺的一邊畫射線。(邊說明邊示范)。
    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條射線。
    誰再來說一說,射線有哪些特點?
    射線可以量出長度嗎?為什么?
    指出:射線只有一個端點,是無限長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長度。手電筒、太陽射出的光線,都可以看做是射線。
    現在,我們把線段兩端無限延長,(邊說邊把第三條線段延長就得到一條直線。(板書:直線)。
    大家把直線和線段、射線的特點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線有哪些特點?(板書:直的沒有端點無限長)。
    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條直線。
    4、提問:誰來看著黑板上的圖說一說,射線、直線是怎樣得到的?線段、射線和直線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板書:相同點)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板書:不同點)。
    5、做“練—練”第1題。
    小黑板出示,讓學生判斷,要求說明理由。
    1、引入課題。
    我們已經初步認識過角。誰能說說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過的角?
    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要一起來進一步學習角。(板書課題:角)。
    請同學們結合下面的問題,看第110頁上面的三節(jié)。出示小黑板上的三個問題:
    (1)角是怎樣組成的?
    (2)角的各部分名稱是什么?請你分別填在書上的括號里。
    (3)角用什么符號表示?
    提問:角是怎樣組成的?
    誰能上來,從這點(在黑板上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畫一個角?這個點叫做角的什么?(板書:頂點)這兩條射線呢?(板書:邊邊)。
    ‘提問:如果寫數字2,應該怎樣讀?
    3、做“練—練”第2題。
    讓學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課桌上,一邊指頂點和邊,一邊自己說出名稱。
    老師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個角的三個部分,學生齊說各部分名稱。
    4、角的大小比較。
    現在請大家在自己的練習本上按剛才的方法,畫一個角。(教師巡視)。
    剛才同學們畫的角與黑板上的差不多樣子。你們還能再畫一個角,使一條射線的方向跟剛才不同嗎?請大家畫一畫。(指名學生畫角,老師巡視)。
    5、教學角的大小比較。
    提問:你覺得剛才畫的兩個角大小一樣嗎?
    指出:也就是說,角是有大有小的。(板書:角有大有小)。
    演示兩根紅色細木條做成的角。說明:旋轉這兩根中的一根木條,形成的是什么圖形?(按逆時針方向旋轉)。
    提問:這兩根細木條是這個角的什么?
    現在我把這根細木條繼續(xù)旋轉,使兩條邊比剛才叉開一些,你覺得現在這個角比剛才怎樣?如果兩邊再叉開一些呢?(繼續(xù)旋轉)。
    指出:旋轉其中一根木條,就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提問: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怎樣的角比較大?角的大小要看什么?
    指出:角的大小要看角的兩邊叉開的大小,叉開的越大,角越大。(板書:邊叉開的大,角就大)。
    角的大小怎樣比較呢?現在看老師比一比,請你說出哪個角大,哪個角小。(再取出一個白色木條的角,把角重疊起來)。
    指名學生口答哪個角比較大,為什么?
    誰來說一說,可以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學生回答后,老師歸納方法:把頂點和頂點重合,一條邊和條邊重合,看另一條邊的位置。
    再請大家看一看,這兩個角的大小怎樣?(紅色木條的角和同樣大的白色木條的角重合起來)。
    指名學生口答兩個角大小怎樣,為什么?
    說明看出兩個角相等的方法。
    再用紅色木條的角與黑板上畫的角比較,(使木條擺的角和畫出的角相等)要求學生說明這兩個角大小怎樣,是怎樣比出來的。
    說明:把頂點和頂點重合,一條邊和一條邊也重合,如果另一條邊重合,則這兩個角就相等。
    6、做“練—練”第3。
    讓學生把三角尺按在課桌上,先用銳角分別比一比,(在下面放等腰直角三角形)說說哪個角大一些;再用兩個直角比,說說大小怎樣。
    三、課堂小結。
    四、課堂練習。
    1、練習二十二第1題。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畫,老師巡視。
    2、練習二十二第2題。
    讓學生在書上畫直線。
    第(2)題還能再畫一條直線嗎?經過這兩點只能畫幾條直線?
    3、練習二十二第3題。
    ‘學生先做在課本上,再口答,并說明理由。
    4、練習二十二第4題。
    讓學生在課本上畫一個角。
    追問:這個角你是怎樣畫出來的?
    請你再告訴大家,角是什么樣的圖形?
    認識固體教案篇十
    教材分析:
    教材從觀察情景圖入手,讓學生說一說圖中的事情,然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說一說人民幣的用處;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近,他們在學前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所以接著可以讓學生自主觀察、認識、交流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再從分類、換錢等活動中深化人民幣的認識,從中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學目標:
    1、在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認識人民幣。
    2、認識人民幣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過換錢的游戲活動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認識人民幣及單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學難點:
    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課件、各種面值人民幣票樣、零錢。
    教學流程:
    一、故事導入。
    了解人民幣的歷史,體會認識人民幣的重要性。
    二、說說人民幣的用處。
    1、同桌互相認。
    2、考眼力,指名認識人民幣。
    3、交流你是怎么認的。
    4、仔細觀察,你還能看到哪些主要的圖案。
    四、分類。
    1、同桌合作將各種面值的人民幣進行分類。
    2、在實物投影下匯報。
    五、猜價錢。
    出示一些文具,猜猜它們的價錢,再出示實際應付的錢,讓學生認一認。
    六、在換錢過程中體會1元=10角,1角=10分。
    1、師用1角換學生手中1元,在活動中體會1元=10角。
    2、唱歌《一分錢》。
    七、小小銀行,模擬換錢。
    (1)師生換錢。
    (2)同桌練習。
    (3)指名表演。
    八、摸袋游戲。
    九、全課小結。
    課堂實錄:
    一、故事導入。
    師:我們都知道,現在在買東西的時候用什么付帳?(錢)可是,古時候還沒有出現貨幣之前,人們是怎么購買東西的。讓我們一起來看個小故事。(課件播放故事)。
    老師帶著學生回顧這個故事,故事中的這個人想買什么?(船)賣船的人讓他用什么買才肯把船賣給他?(羊)他又找賣羊的人,賣羊的人需要什么?(斧頭)還好他身上帶有斧頭,這樣他用斧頭買了羊,又用羊買了他想要的船。你覺得他這個買法怎么樣?(很麻煩)還是現在有了錢便利多了,我們國家的錢叫什么?(人民幣)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人民幣(板書課題)。
    二、說人民幣的用處。
    師: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會用到人民幣?
    生1:買吃的東西的時候。
    生2:買衣服的時候。
    生3:買車,給車加油用到錢。
    生4:媽媽發(fā)工資。
    師:老師這也有些例子,咱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出示課件)。
    1、上車投幣;
    2、到超市購物;
    3、到柜元機提款。
    師:剛才我們說了人民幣有這么多用處,那你認識它們嗎?
    1、同桌互相認人民幣。
    師:老師給你和同桌準備了一個盒子,盒子里裝著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你和同桌一張一張的往外拿,每拿一張就互相認一認。(老師巡視并提醒邊認邊說說是怎么認識的?)。
    2、匯報交流。
    (1)師:老師這也有一套人民幣,想考考你的眼力,你能快速認出他們嗎?
    課件依次出來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學生認。
    (2)師:你們可真厲害,是怎么認的?
    生1:我是根據顏色認的,我知道100元是紅色的。
    師:你說得很多,那是不是只有100元是紅色的呢?只根據顏色認行嗎?
    生2:我是根據大小認的,大點的是100元的,小點的是1元、2元的。
    師:那差不多大的怎么區(qū)分?
    生3:我是根據上面的數字認的?
    師:只看數字行嗎?那1元和1角都寫著1。
    生4:除了看數字還要看上面的漢字。
    師:數字后面都有哪些漢字?
    生:有圓、角、分。
    師板書:圓(元)角、分,這就是人民幣的單位,一齊讀一下。
    (3)你們靜靜地觀察這些人民幣,看看你還能發(fā)現什么小秘密?
    生1:我發(fā)現上面有毛主席的頭像。
    生2:我發(fā)現上面有花卉。
    生3:我發(fā)現上面有國徽。
    師:“國徽”你找到了嗎?它是什么?(它是我們國家的標志,所以我們在使用人民幣時一定要愛護它,不要亂寫亂畫)。
    四、分一分。
    師:你們看,這些人民幣這么放在桌子上是不是太亂了,咱們給它分分類整理一下吧。
    (1)先自己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再和同桌商量商量,一起在桌子上把它整理好。
    (2)集體交流(實物投影演示)。
    生1:是按錢上的數字的位數。
    師:你的想法真獨特。
    生2:是按紙幣和硬幣分的。
    生3:是按元、角、分分的。
    師:同學們整理得都不錯,不過小朋友們要注意,因為人民幣有很多人都用過,上面難免會留下病毒和細菌,所以為了保障小朋友們的健康,要養(yǎng)成用完人民幣及時洗手的好習慣。
    五、猜價錢。
    課件依次出示:一支鉛筆、鉛筆盒、書包讓學生猜,再出示錢讓學生認。它們分別是3角、6元5角、35元。
    師:我們現在了解了這些文具的價錢,又認識了錢,以后再買文具時我們就可以不用爸爸媽媽帶著了。
    六、兌換人民幣。
    1、1元=10角。
    師:咱們又認錢又換錢一定很累了,一起唱首歌休息一下吧。課件放《一分錢》。
    七、小小銀行,換錢游戲。
    (1)師生換錢。
    師:您好,我有一張5元錢,麻煩您給我換些零錢好嗎?
    生1:好的,我用5張1元錢換給你。
    師:謝謝。
    生:不客氣。
    師:我這有一張2元錢誰愿意換給我?
    生2:我用兩張1元錢換給你。
    (2)同桌練習。
    (3)指名表演。
    生1:您好,我有一張1元錢,麻煩您給我換些零錢好嗎?
    生2:好的,我用2張5角錢換給你。
    師:謝謝。
    生:不客氣。
    師:這個小營業(yè)員不僅稱職還很有禮貌,這1元錢還可以怎么換?
    生3:5張2角。
    生4:10張1角。
    八、游戲:摸袋。
    師:我這還有一個好玩的游戲,想不想玩?仔細聽規(guī)則。
    我這有兩個袋,一個上面寫著1,里面裝著帶有數字1的錢,一個上面寫著5,里面裝有帶有數字5的錢,咱們男一組,女一組,每組派一個代表各從袋子里摸一個錢,大者為勝。
    利用課件分別從兩個袋子里隨機抽出5分、1角;5角、1元;5元、1分。
    九、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認識了人民幣,肯定有很多小朋友會獨立到使用人民幣了,但我們還是要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不要亂花錢。
    課后反思:
    課程改革賦予我們很多新思想和新理念,對教師角色的定位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本節(jié)課我正是用這種理念來設計教學的,力爭體現課程標準中的三維目標。
    這節(jié)課我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通過講故事、做游戲、唱歌等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開始的故事引入,使學生了解了人民幣的發(fā)展歷史,從中體會人民幣的優(yōu)越性以及認識人民幣的重要性。猜價錢的游戲是讓孩子們在生活中鞏固人民幣的認識,培養(yǎng)他們的估計意識,在猜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摸袋的游戲是讓學生在深化人民幣認識的同時,在比較過程中體會到辨認人民幣不僅要看數字還要看后邊的單位。這些知識都滲透在這些有趣的活動中,使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探索學習中來。
    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有三次進行了自主合作學習,分別是認錢、分錢、換錢。為了使他們的合作學習落到實處,我首先為他們創(chuàng)設合作的氛圍,課前我讓他們與同桌交朋友,握握手,為合作創(chuàng)造條件。學習前我讓他們明確內容和要求,使他們知道該干什么和怎么干,保證了活動順利進行。學習時我以朋友的身份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指導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在生生互動、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內化了所學知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在后來模擬換錢游戲時學生不夠熟練,主要是因為為學生提供的時間不夠充分,為他們準備的學具不太好辨認,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感到對于一年級的孩子,除了要讓他們扎實地掌握所學知識外,更主要的是要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他們如何思考問題,如何傾聽交流,使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全體學生的課堂。對于教師而言,更要提高駕御課堂的能力,以不變應萬變,使我們的課堂更加和諧。
    認識固體教案篇十一
    本課是《固體和液體》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圍繞“認識固體的常見性質”展開,通過對物體的分類、觀察固體的性質,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固體在顏色、形狀、輕重、軟硬等方面的性質及固體混合前后重量、體積的變化,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的.能力。由于本課內容比較多,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充分參與探究活動,需要兩課時完成,這節(jié)課是屬于第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固體的性質。通過這次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關注:
    當我了解了學生的原有的知識基礎后,不失時機地問道:“關于固體和液體,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時,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中有一些與本節(jié)課無關或距離較遠,若在傳統的課堂上,學生頭腦里的這些問號可能被忽視為“給教師添麻煩”,而且花幾分鐘給學生發(fā)問,似乎“不合算”。但這正是教師引發(fā)學生進入探究性學習的最佳切入點,面對來源于學生中的大量問題,我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肯定,并把它寫在黑板上。當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下面的學習時,他們會更專心。因為只有這樣積極性的支持態(tài)度,學生的內心才能激起科學探究的欲望,進而促使學生形成科學情感和探究意識。
    認識固體教案篇十二
    在課本的教學中,教師、學生、材料三大基本較大幅度的轉變。
    1、教師角色的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
    2、學生地位轉變。從被動接受的地位轉變?yōu)橹鲃訁?、發(fā)現、探究和知識建構的主體地位。
    3、教學內容的轉變。教材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對象,在知識構建的過程中重視能力訓練和情操的培養(yǎng),尤其重視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
    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注重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引導學生獨立探索,實施協作學習,進行效果評價。
    認識固體教案篇十三
    1、復習鞏固對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認識。
    2、培養(yǎng)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1、圖片一幅、紙制小路(上面鏤刻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圖形)。
    2、小白兔頭飾一個,內裝有形狀不同的幾何圖形多個的“魔術箱”一個。
    [教學過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主題。
    二、復習圖形師:小朋友真聰明,全都答對了,今天老師跟小朋友復習這些圖形。
    1、出示“魔術箱”師:小朋友,你們看,老師從魔術師那里借來了魔術箱。今天老師就要為小朋友表演魔術,你們可要仔細地看喲!
    三、游戲—鋪路。
    2、擺出各種形狀不同的幾何圖形師;小朋友,你們看到了嗎?這里有很多不同的'形狀,請你們把圓形材料放進圓形的坑里,把三角形材料放進三角形的坑里,把正方形材料放進正方形的坑里,直到把坑全鋪平!(邊講解邊示范)。
    3、幼兒操作,要求幼兒根據坑的形狀、大小尋找相應的材料。
    四、結束部分讓幼兒扮小兔跳,沿著鋪好的路去探望受傷的小白兔。
    認識固體教案篇十四
    學
    活動安。
    排
    第
    周
    星期三。
    教學內容。
    數學《認識圓形》認知目標:通過觀察,了解圓形的基本特征。
    1、播放dvd,故事欣賞。2、問題解決。(1)根據故事內容進行提問活動過程(2)讓幼兒在教室找一找圓形的物,:找到后,和幼兒一起總結圓形的特征:圓形是圓滾滾的,光滑的,沒有角的。(3)用圓形泡棉和圓形印章進行操作,再次感受圓形的特征。3、鞏固拓展。4、集體檢查操作結果。5、表揚能找到圓形物品和說出圓形特征的小朋友,結束課堂。
    活動延伸。
    園內活動:游戲:圓形變變變。
    教學反思。
    認識固體教案篇十五
    活動目標1.知道圓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與其它圖形區(qū)分開來。
    2.能正確尋找周圍生活中類似的圓形的物品。
    活動準備。
    1.自制的圓形蛋糕,小兔、小豬、小貓的頭飾圖片各一張,各種圖形的餅干若干。
    2.教室的四周擺放各種圓形的物品。
    活動流程。
    一、引題,引發(fā)幼兒興趣。
    1.今天小兔要過生日,有兩個朋友來做客,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是誰吧。出示圖片,請幼兒說一說它們叫什么名字,并請幼兒向小動物問好。
    噢,原來是小豬和小貓來啦。
    2.朋友們送來了一個蛋糕還有各種美味的餅干。出示自制的圓形蛋糕和餅干。(通過教具吸引幼兒的眼球,更好的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提出問題,認識圖形。
    1.寶寶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形狀的蛋糕嗎?可以提問個別幼兒?;卮饒A形。然后講解圓形的特征:邊不是直的,沒有角,摸一摸是光滑的。
    2.因為小兔喜歡吃圓形的蛋糕??纯疵牢兜娘灨衫镉袥]有圓形,小兔還喜歡吃圓形的餅干。請幼兒在各種形狀的餅干里找到圓形的餅干,并檢查幼兒是否拿對。
    3.現在寶寶們來告訴老師小兔、小豬、小貓的哪個部位是圓形。
    4.請寶寶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圓形。(蘋果,西瓜,籃球,碗,盆等)。
    活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