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2篇)

字號:

    總結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與思考,可以為未來的發(fā)展提供指導和借鑒。寫總結時,要注意用詞準確、簡潔明了,盡量避免使用復雜的詞匯和長句。面對寫總結這一任務,我們可以參考這些范文的結構和寫作思路,從而寫出更具有說服力和價值的總結。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總結篇一
    《兩小兒辯日》是一篇寓言故事。學習了之后,我們從中得到了什么樣的啟示呢?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分享下兩小兒辯日帶給我們的啟示,不足的地方,歡迎補充指正。
    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盡管學識淵博,可仍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值得我們學習。
    兩小兒:聰明可愛,善于動腦,善于觀察,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還敢于爭辯。
    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BR>    二、要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明白了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
    三、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結論就不同。
    四、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總結篇二
    《兩小兒辯日》講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小孩在爭論,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雙方各持一端,爭執(zhí)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笑話。故事體現(xiàn)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jù)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選編本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為初中學習文言文打點基礎。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字詞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明白文中所講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啟發(fā)。
    在教學本文時,我設計了四個環(huán)節(jié):
    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把文言文讀通順。我先讓學生根據(jù)劃分的節(jié)奏來自由讀文言文;再分別叫四個學生單個讀;看到學生讀的還不很到位,于是我范讀;然后再讓學生像我這樣讀。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不同形式的讀,使學生把課文讀熟了,通順了。
    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的目的是讓學生借助注釋來弄懂文言文的意思。我先讓學生自主學習,也就是根據(jù)書上的注釋試著自己理解文言文;然后再讓同桌、前后桌進行交流、討論;最后采用“漁歌問答”這個游戲進行全班交流。
    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的目的是通過辯斗,挖掘、深化文本內涵。我先讓學生用筆畫出兩小兒各自的觀點和理由;接著讓兩個學生上臺辯斗,看到這兩個學生辯是辯了,但還沒有“斗”的感覺,于是,我親自扮演其中的一個小兒,和另一個學生展開辯斗。剛開始語氣平緩,隨著“此言差矣!”“非也!”“胡說!”等連接詞的加入,兩人的語速逐漸變快,語氣變重,最后,感情激昂,互不相讓。師生“辯斗”結束后,我請學生評價。再后來,讓全班學生都來做一回兩小兒。全體起立!左邊的同學做前面一小兒,右邊的同學做后面一小兒。我呢,就在一旁引讀創(chuàng)設情境:分別以“一兒曰”、“一兒自信曰” “一兒搖頭晃腦曰”“一兒拍著胸脯曰”“一兒堅持曰”、“一兒爭辯曰”、 “一兒反駁曰”“一兒不服曰”“一兒緊握拳頭曰”“一兒手叉腰曰”等為引導,組織學生反復朗讀上面兩句。
    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體會到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jù),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課后反思:我認為是辯斗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和引導是這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辯斗中,師生不僅對話了文本,而且完成了自身與心靈的對話,老師與學生各扮“兩小兒”展開辯斗,讓學生進入課文情境,“走進語文”,讓學生成為“兩小兒”,讓學習進入體驗層次,課堂的學習氣氛和狀態(tài)被激發(fā)出來。從兩名學生表演辯斗,到師生合作辯斗,再到全班學生展開辯斗,將誦讀層層推進,生生辯斗時,教師在一旁通過引讀創(chuàng)設情境,煽風點火,學生們辯得面紅耳赤。教師的引讀不僅在于創(chuàng)設辯斗的情境,也不僅是對學生進行語感的培養(yǎng),還是在啟導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感悟。學生在辯斗過程中,不僅關注辯斗的內容,更關注辯斗者的心理、情感,這也是我們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要時刻關注的。朗讀的效果如何,不在于讀的遍數(shù)多少,而在于能否層層遞進,潛向文本深處,浸入學生心靈;朗讀過程應該成為學生對話文本,彰顯智慧的心路歷程。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總結篇三
    昨天,我們全體語文教師再次走進了六(1)班教室,聆聽了孫老師執(zhí)教的《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
    《兩小二辯日》選自《列子·湯問》中的一則傳說故事。文中記敘了古時候兩個小孩,各憑自己的直覺,認定太陽在早上和中午時離地球上的人遠近不同,各持一端,爭執(zhí)不下,連孔子也不能對此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盡,學習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故事體現(xiàn)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jù)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雖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但學起來難免會覺得枯燥難懂。如何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地設計教學方案便成了文言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孫老師此課的設計無疑解決了這難題,并凸顯了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在教學一開始就從文章的內容切入,抓住課題中的“辯”字,從“辯”字入手,將學生直接帶入到文本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之中,鼓勵學生自讀、自悟。
    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是新課程背景下學習方式的極大轉變。在孫老師的巧妙設計中,學生們走進文言文,讀中探究,議中探究,合作探究,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真真切切的口語表達與實實在在的探究過程,讓學生消除了膽怯心理,理解了乏味的文言文知識,而且體味到兩小兒辯日的內涵。
    常言道:生活處處皆學問。這堂課老師從孔子的名言談起,整堂課以名言穿珠成簾,讓學生在領略文言文博大精深的同時,領悟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無窮。孫老師在這堂課上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開始導入對本課的學習;學生在“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啟迪下讀思結合;在“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母姓傧潞献鲗W習。最后以孔子名言及“學無止境”作為這堂課的結束語,培養(yǎng)了學生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整堂課的名言滲透,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是學生對孔子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針對本節(jié)課我也覺得有以下地方值得商榷:在表演朗讀兩小兒辯日的內容時,能不能讓兩組學生表演,一組用文言文表演,一組用白話文表演,這樣對比表演更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總結篇四
    對于文言文學習,六年級的學生已經不陌生了。 古文教學類似于古詩,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的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涵。
    這節(jié)課除了大量讀書外,大量時間在梳理課文內容,為了讓學生準確地找出兩小兒辯日的核心所在,我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三組反義詞,同學們很快找出答案,“遠——近”、“大——小”、“涼——熱”。我讓學生找出有關辯論核心的一組詞,來檢查初讀一遍課文后的學習狀況,得出結論:學生已經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于是我就大膽舍棄了讓學生反復研讀,并立即放手,讓孩子們發(fā)表見解,討論辯日的觀點及理由。事實證明,這種“舍棄”符合孩子的需求。對于兩小兒提出的觀點及理由,用當今科學的觀點做出解釋,采用各種形式的辯論,使學生激起探究本文的興趣,但是缺點是學生的注意力最后放在了對太陽遠近,兩個孩子用不同論據(jù)來論證,有什么科學依據(jù)上。似乎變成了科學課!
    因此對于“熟讀成誦”及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達成度不夠。本文的人文內涵大概有兩種理解: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zhàn)權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課堂上學生的感悟都沒有錯,但不全面,不太確切,還需要老師去幫扶。
    不足:
    1、時間分配得不夠好,學法指導處利用了7、8分鐘的時間,因此也沖淡了重點;如果能在此節(jié)省5分鐘時間,“誦讀”的訓練能更突出一些,同時后面的設計的“談啟示”及“課本劇”表演也能得到展示。
    (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劇情:一現(xiàn)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恰遇兩小兒辯日,孔子不能決也?,F(xiàn)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解答了兩小兒的問題并表達了對兩小兒和孔子的敬佩之情。)
    2、教學目標設計過多,貪多,貪全:
    因為這是第一篇古文教學,因此,我總想在課堂上讓學生收獲更多的知識,其實仔細想來,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發(fā)興趣放在第一課時,這樣便更能突出“讀懂意思”“讀出韻味”的重點。
    3、自己的教學語言還不夠簡練,有時語言隨意,有時不夠嚴密或有重復學生說話的現(xiàn)象。
    在結束反思的這一刻,有種感覺已在心中孕育、升騰。是希望?是方向?亦或是壯志?雖然說不清楚,但我突然明白為什么我校幾位前輩能在語文教學這片沃土上幾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孜孜不倦、樂此不疲,原來它真的能給人帶來成長的快慰,收獲的喜悅。懷著這種情感體驗,我第一次想發(fā)自內心地對自己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總結篇五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中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分七個自然段,篇幅短小,故事簡單,構思頗具匠心。文章開頭以無名小兒與“圣人”孔子對舉,其地位和學問的對比本應高下立現(xiàn),但作者通過一個“辯”字為后文制造了懸念。其表達的道理可以從不同角度闡釋,從“辯日”的角度,可以說文本告訴我們,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現(xiàn)象,也可能包含著我們不了解或不確定的知識,需要多觀察,多思考。從“小兒”和“孔子”的角度,本文教學中還可以理解為:只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獨特的發(fā)現(xiàn)和獨到的思考;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兩個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認自己“不能決”,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惱羞成怒,也令人敬佩。
    為了提高學習效果,我從多方面去精心構思,采用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切實做學習的主人。一節(jié)課下來,我感覺效果還算不錯,學生自我感覺也相當好。
    短短的四十分鐘內,我覺得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是比較成功的:
    1、在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視頻導入,以便讓學生對辯論有一個大致了解,進而理解兩小兒辯論時的態(tài)度與心情,然后由“辯”字入手,讓學生認真觀察字的結構并認真書寫,為學習本課奠定基礎。因此,學生通過視頻,有了讀書的興趣,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2、注重誦讀,能在讀中學、讀中思、讀中悟。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學中,我采用自讀、范讀、表演讀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的同時理解文章中重點字、詞、句的意思,從而達到把文言文讀通、讀懂、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的目的。
    3、課堂上,根據(jù)課文內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先弄清本文的重點“辨日”之謎,再引出“孔子不能決也”的原因,從而得出“辨日”啟示。這種教學流程讓學生自此自終對課文興趣盎然。
    4、最后以“疫情逐漸向好,是否需要戴口罩”為主題以事實為依據(jù),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把課堂教學推向一個新高潮。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僅激起了學生的寫作欲望,還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處:
    1、疫情原因,課堂上只有自主學習,沒有小組合作學習的環(huán)節(jié),總感覺學生自學的時間不夠充分。
    2、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不夠簡練,有重復學生回答的語言。
    總之,我覺得這堂課還是比較成功的,教學設計合理,體現(xiàn)了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學環(huán)節(jié)緊湊,有層次感。課堂上,學生通過自己質疑,自主釋疑,從而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教育理念。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相信我能進一步完善課堂,完善自我。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總結篇六
    這個星期五上午,我在中心小學借班上課,接受教研員朱老師的指導點評。自我感覺良好,雖然朱老師也給我提出了一些缺點,但不管怎樣,肯定的亦或不足的,我想寫下關于這堂課的教后反思。
    首先,朱老師認為我的課題導入巧妙。課前5分鐘我安排了關于“男生聰明還是女生聰明”的辯論﹙后來在評課中大家指出改為“男生能干還是女生能干”比較好﹚,為學文打下伏筆,并且也鼓勵學生要以本堂課為見證,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想,這里應該對后來課堂氣氛異?;钴S有關系的,因為課堂已充分向學生開放,他們躍躍欲試了。一個“辯”字,我大做文章,設計了“是什么意思?看到這個字你想知道什么?”的問題,等課題出現(xiàn)后又用“課題已經幫我們解答了哪幾個問題?還有什么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為學文設疑。
    其次,課堂設計板塊合理。從解決語言文字到理解內容再到澄清科學道理,最后到質疑文本,思路很清晰。朱老師認為是最大的優(yōu)點。
    第三,課堂中有好幾次照應。比如,課始存疑與課中突破;課前辯論暗伏與課后結論銜合。一句“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的都是好貓”,風趣地表揚和肯定了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
    最后,朱老師指出了亮點,就是課文結束后的質疑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提問很精彩,“兩小兒笑曰”這里的“笑”是不是嘲笑?“這個故事是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等等。說明學生已經完全進入了文本,就像朱老師說的“這堂課學生投入,老師投入,是比較成功的一堂課”。
    當然,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課前談話只關注形式,沒有細心去聽學生發(fā)言的內容﹙事實上學生辯論中有好幾句跟聰明掛不上號﹚;在理解課文前先安排學生自己說一說對課文內容的最初印象;還有最后科學道理的呈現(xiàn)換語言文字的抽象為實物演示的形象使學生更易明白等。
    總之,我想這樣的經歷不多,但經驗很寶貴,在今后的實踐中仍要不斷地鍛煉。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總結篇七
    在吸取了教學文言文《學弈》的教訓之后,對本文的學習我就大膽的放手請同學們自學。其間可圈可點的地方還真不少。
    1、一開始,我首先和同學們一起回憶總結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并把它們板書在黑板上。有心的學生隨時就在書頭上做起了筆記,這樣學生心中清晰明了,就掌握住了學習的方法,運用的過程中也“有法可依”。教學的目的不就是為了不教嗎? “授人于魚,不如授人于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2、在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的前提下(大約二十五分鐘),開始了全班的交流。我把交流和反饋放在一起,比如讀書,我分別請出三位程度不一的同學,進行朗讀的展示,請大家評定優(yōu)劣點,自己查找問題。需要說明的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xiàn)代文明顯不同,把握不好意思,理解不透文章,讀出來會不倫不類。在大家爭執(zhí)比較激烈的地方我出面指導點撥,再適時的配以范讀,會把范讀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就這樣,邊交流邊反饋,邊爭論邊釋疑,問題就愈來愈少,思路愈來愈開闊,理解就愈來愈深刻,體會就愈來愈讀獨到,記憶就愈來愈牢固,那么課堂效果就必定差不了。
    3、我記憶最深的一個亮點就是,在課尾我緊緊扣住了一個“笑”字感悟兩小兒的童真童趣和孔子的偉大的人格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高尚的做學問的態(tài)度。l:lang=en-us 當讀到“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我請學生理解此時的“笑”會是怎樣的笑?孫艷媚說“是開心地笑,因為兩個小兒竟用自己的道理難倒了孔圣人,所以他們很高興!”宋玉說:“是驚訝的笑,他們認為這么簡單的問題,怎么連偉大的孔子先生都不知道呢?他們很吃驚?!蓖踝雍f:“是詭秘還略帶點嘲諷的笑,他們認為,人人都說孔子是知識淵博的學者,連這個問題都回答不上來,真是徒有虛名?!卑パ剑∥业纳系?,真是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六十個學生眼中定然有六十個孩童,了不得!了不得!自此狀態(tài)下我緊緊追問:“此時此刻的孔老先生會怎樣應答呢?(文章到此結束了,沒了下文,我想請學生發(fā)揮想象,充分的感悟孔子的偉大人格,學習孔子做學問的態(tài)度)”李揚來不及請他就站起來搶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比嘭煿炙?,搶了他們發(fā)言的機會。上學期我給學生補充了很多《論語》中的經典語句,沒想到,這節(jié)課倒是用上了。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我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是課堂給了我智慧,是學生給了我靈感。由此,我再一次深深地感覺到,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在自己充分的預設的基礎上,才會在課堂上迸發(fā)出最絢麗的精彩的生成瞬間,最完美的、最高效的的課堂就是由一個個意想不到的生成組合而成的。這樣的課堂應該是師生最難忘的課堂!
    4、在同學們充分理解課文,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分別請了四組同學分角色表演讀。畢竟孩子大了,會演了,不僅能表達出對文本的理解,而且還能加上自己的智慧,惟妙惟肖的表演淋漓盡致的發(fā)揮了孩子的天性。在表演中,孩子們更是鞏固了對文本的理解,加深了對人物的影響,就連背誦的任務也再當堂不知不覺中完成了。
    在備這節(jié)課,我努力的使自己的教學體現(xiàn)出“生本”的特色,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個目的出發(fā),真正的把學生擺在主體的位置上。我相信,這樣做教師和學生的智慧能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到極致!今天,我做到了!相信,明天我還行!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總結篇八
    兩小兒辯日》講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小孩在爭論,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雙方各持一端,爭執(zhí)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笑話。故事體現(xiàn)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jù)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選編本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為初中學習文言文打點基礎。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字詞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明白文中所講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啟發(fā)。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總結篇九
    《兩小兒辯日》是文言文。小學六年級的文言文閱讀是為初一正式實現(xiàn)文言文閱讀教學目標做好輔墊,激發(fā)興趣,打下基礎。因此我的教學指導思想是:
    課堂伊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什么是文言文?當學生講出對文言文的粗淺的認識后,我便對他們的回答給予充分地肯定,同時告訴學生,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遺產,是傳承古代文明的媒介,學習文言文能讓我們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觀點,還能提高我們的'語文學習能力。這樣學生對文言文有了充分的認識和興趣。之后我又啟發(fā)他們結合現(xiàn)代文的學習方法,滲透總結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古文學習與現(xiàn)代文的學習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現(xiàn)代文學習中掌握的一些閱讀方法同樣適用于古文的閱讀理解,所以這節(jié)課中我注意調動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礎上進步提高,獲得全新的文言文的閱讀體驗。
    我讓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這樣更利于合作學習。教學中提供合作學習交流的機會,自主探究的空間。例如讓學生結合學習方法循序漸進,首先把句子中難懂的字詞對照注釋進行注,然后把句子連起來解釋,還有不懂之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習慣,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落實了學生主體地位,同時培養(yǎng)了合作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我還有意識地進行留白,如反問句在這里的作用;“為”出現(xiàn)三次,為什么讀法不同;“探湯”的“湯”和現(xiàn)在的“湯”有什么不同……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間。教學目標中“讀懂意思”得到實現(xiàn)。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讀的興趣。重點處我適時地點撥,如:兩個小兒爭辯時為什么要用反問句,強調他各持己見、胸有成竹的心態(tài);有“車蓋”的車古時候是給什么人坐的,在這里“車蓋”象征著什么,怎么讀;“盤盂”與“車蓋”相比天壤之別,怎么讀……這樣學生帶著感受讀出對比的語調,一輕一重,情到深處自然流!同時這樣的訓練充分達成了教學目標讀出韻味。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總結篇十
    《兩小二辯日》選自《列子·湯問》中的一則傳說故事。文中記敘了古時候兩個小孩,各憑自己的直覺,認定太陽在早上和中午時離地球上的人遠近不同,各持一端,爭執(zhí)不下,連孔子也不能對此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盡,學習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故事體現(xiàn)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jù)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雖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但學起來難免會覺得枯燥難懂。如何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地設計教學方案便成了文言文教學的一大難點。
    首先,在教學一開始就從文章的內容切入,抓住課題中的“辯”字,從“辯”字入手,將學生直接帶入到文本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之中,鼓勵學生自讀、自悟。
    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是新課程背景下學習方式的極大轉變。在孫老師的巧妙設計中,學生們走進文言文,讀中探究,議中探究,合作探究,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真真切切的口語表達與實實在在的探究過程,讓學生消除了膽怯心理,理解了乏味的文言文知識,而且體味到兩小兒辯日的內涵。
    常言道:生活處處皆學問。這堂課老師從孔子的名言談起,整堂課以名言穿珠成簾,讓學生在領略文言文博大精深的同時,領悟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無窮。孫老師在這堂課上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開始導入對本課的學習;學生在“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啟迪下讀思結合;在“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母姓傧潞献鲗W習。最后以孔子名言及“學無止境”作為這堂課的結束語,培養(yǎng)了學生們濃厚的學習。整堂課的名言滲透,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是學生對孔子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針對本節(jié)課我也覺得有以下地方值得商榷:在表演朗讀兩小兒辯日的內容時,能不能讓兩組學生表演,一組用文言文表演,一組用白話文表演,這樣對比表演更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總結篇十一
    這個星期五上午,我在中心小學借班上課,接受教研員朱老師的指導點評。自己感覺良好,雖然朱老師也給我提出了一些缺點,但不管怎樣,肯定的亦或不足的,我想寫下關于這堂課的教后反思。
    首先,朱老師認為我的課題導入巧妙。課前5分鐘我安排了關于“男生聰明還是女生聰明”的辯論﹙后來在評課中大家指出改為“男生能干還是女生能干”比較好﹚,為學文打下伏筆,并且也鼓勵學生要以本堂課為見證,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想,這里應該對后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有關系的,因為課堂已充分向學生開放,他們躍躍欲試了。一個“辯”字,我大做文章,設計了“是什么意思?看到這個字你想知道什么?”的問題,等課題出現(xiàn)后又用“課題已經幫我們解答了哪幾個問題?還有什么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為學文設疑。
    其次,課堂設計板塊合理。從解決語言文字到理解內容再到澄清科學道理,最后到質疑文本,思路很清晰。朱老師認為是最大的優(yōu)點。
    第三,課堂中有好幾次照應。比如,課始存疑與課中突破;課前辯論暗伏與課后結論銜合。一句“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的都是好貓”,風趣地表揚和肯定了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xiàn)。
    最后,朱老師指出了亮點,就是課文結束后的質疑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提問很精彩,“兩小兒笑曰”這里的“笑”是不是嘲笑?“這個故事是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等等。說明學生已經完全進入了文本,就像朱老師說的“這堂課學生投入,老師投入,是比較成功的一堂課”。
    當然,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課前談話只關注形式,沒有細心去聽學生發(fā)言的內容﹙事實上學生辯論中有好幾句跟聰明掛不上號﹚;在理解課文前先安排學生自己說一說對課文內容的最初印象;還有最后科學道理的呈現(xiàn)換語言文字的抽象為實物演示的形象使學生更易明白等。
    總之,我想這樣的經歷不多,但經驗很寶貴,在今后的實踐中仍要不斷地鍛煉。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總結篇十二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中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分七個自然段,篇幅短小,故事簡單,構思頗具匠心。文章開頭以無名小兒與“圣人”孔子對舉,其地位和學問的對比本應高下立現(xiàn),但作者通過一個“辯”字為后文制造了懸念。其表達的道理可以從不同角度闡釋,從“辯日”的角度,可以說文本告訴我們,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現(xiàn)象,也可能包含著我們不了解或不確定的知識,需要多觀察,多思考。從“小兒”和“孔子”的角度,本文教學中還可以理解為:只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獨特的'發(fā)現(xiàn)和獨到的思考;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兩個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認自己“不能決”,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惱羞成怒,也令人敬佩。
    為了提高學習效果,我從多方面去精心構思,采用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切實做學習的主人。一節(jié)課下來,我感覺效果還算不錯,學生自我感覺也相當好。
    短短的四十分鐘內,我覺得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是比較成功的:
    1、在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視頻導入,以便讓學生對辯論有一個大致了解,進而理解兩小兒辯論時的態(tài)度與心情,然后由“辯”字入手,讓學生認真觀察字的結構并認真書寫,為學習本課奠定基礎。因此,學生通過視頻,有了讀書的興趣,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2、注重誦讀,能在讀中學、讀中思、讀中悟。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學中,我采用自讀、范讀、表演讀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的同時理解文章中重點字、詞、句的意思,從而達到把文言文讀通、讀懂、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的目的。
    3、課堂上,根據(jù)課文內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先弄清本文的重點“辨日”之謎,再引出“孔子不能決也”的原因,從而得出“辨日”啟示。這種教學流程讓學生自此自終對課文興趣盎然。
    4、最后以“疫情逐漸向好,是否需要戴口罩”為主題以事實為依據(jù),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把課堂教學推向一個新高潮。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僅激起了學生的寫作欲望,還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處:
    1、疫情原因,課堂上只有自主學習,沒有小組合作學習的環(huán)節(jié),總感覺學生自學的時間不夠充分。
    2、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不夠簡練,有重復學生回答的語言。
    總之,我覺得這堂課還是比較成功的,教學設計合理,體現(xiàn)了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學環(huán)節(jié)緊湊,有層次感。課堂上,學生通過自己質疑,自主釋疑,從而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教育理念。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相信我能進一步完善課堂,完善自我。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