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與最樂教案(通用19篇)

字號:

    編制教案不僅可以幫助教師理清教學思路,還能提前預測和解決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教案需要注重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編寫教案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提高的過程,通過實踐和反思來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nèi)容,理清作者的思路與文章的脈絡。
    2.學習作者如何講責任與未盡的苦處與樂處,讓學生理解人生的最苦與最樂,鼓勵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學習待人處世的正確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文章提到的責任的觀點,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與脈絡。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說苦樂。
    1、談話導入新課。
    2、讀課題看看標題的組成有什么特點?
    二、自讀自悟。
    1、介紹略讀方法。
    2、給出自讀提示,學生自讀學習。
    自讀提示內(nèi)容:用換標題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與樂》――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找觀點。
    3、學生自讀學習。
    三、互動質(zhì)疑。
    1、既然講的是苦樂,為何標題不是《苦與樂》?
    2、《最苦與最樂》能表現(xiàn)作者思想,為何標題不是《最苦與最樂》?
    教師圍繞自讀提示,引導學生交流探討,明確課文內(nèi)容與結(jié)構(gòu)。
    四、點撥反饋(結(jié)合實踐,談苦樂)。
    1、結(jié)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解讀文本。
    2、圍繞“你還覺得苦嗎?”談苦樂。
    五、感悟分享(補充資料,自主展示,說責任)。
    1、根據(jù)課后閱讀提示明確“責任”。
    2、給出梁啟超的資料,感知“責任”。
    六、總結(jié)拓展(學生自主總結(jié),教師引導拓展)。
    談收獲,明責任。
    1、微作文: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2、作者是如何把責任與苦樂這么大的話題說的入情入理、讓我們感同身受?再讀課文,找一找你最喜歡的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試從寫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從修辭手法、論證方法、語言特點等方面入手)。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二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xiàn)中心論點的寫法。
    3.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1.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2.苦樂觀的深刻內(nèi)涵。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xiàn)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fā)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二、作者簡介。
    教師可結(jié)合課文注釋,明確有關要點。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練。著作:《飲冰室》。
    三、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再分段落讀。
    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
    四、師生討論課文內(nèi)容,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整體把握。
    (一)先由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然后填寫以下空格,填寫后互相交流訂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責任?它的范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5.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系的?結(jié)論是什么?
    明確:
    第1題:最大的痛苦是應盡的責任未盡。
    第2題:最大的快樂是完成了責任。
    第3題:作者通過與貧窮、失意、意志、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無處可逃,從而說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責任未了。
    第4題: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沒責任的表現(xiàn)。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于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兩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第5題:作者認為: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則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卸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huán),人間趣味。結(jié)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五、研讀課文。
    1.指名學生讀第1~2段。
    2.為什么說“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最苦呢?
    (先引導學生找出論說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責備,而且無處逃躲。)。
    3.責任有多種,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哪幾種責任嗎?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4.精讀第4段,領會“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人生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這句話的含義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這句話是對上文中“最苦”與“最樂”的深層的分析,點明了三者的關系:苦中有樂,苦樂循環(huán)。同時又是下文中“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這一論斷的前提和基礎。)。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名言:孔子――無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曾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六、布置作業(yè)。
    1.就下面幾個問題的情境,體驗“最苦”與“最樂”的感受,寫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學科的學習任務。
    (2)完成長輩托付的某項任務。
    (3)完成班集體或?qū)W校布置的某項工作。
    2.完成學生用書練習題。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三
    每日,我們?yōu)閷W習、為工作、為生活不斷奔波,成千上萬的事情向我們涌來,讓我們應接不暇。雖然如此的艱辛,但是我們?nèi)匀諒鸵蝗铡⒛陱鸵荒?,的完成眼前的任務。因為有一個沉重的鎖鏈無情的套在我們的身上――責任。
    英國王子查爾斯曾經(jīng)說過:“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這就是責任?!?BR>    當我們從兩三歲的小孩長成的時候,責任便成為一副沉重的擔子,不知不覺地卸落在我們的肩上。這擔子無法推卸,只有將它解除了,我們才會得到解脫,感到輕松。
    既然我們無法逃避責任,不如盡到每一份責任。在盡責任之后,我們會感到如釋重負,這個時候那種輕松,那種快樂的感覺難以言表。正如梁啟超所說:“到責任完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BR>    反之,若是我們逃避了我們自己的責任,而思想?yún)s依舊凝固在自己未完成的事情上,責任也沒有因此而減少,也得不到真正的解脫。
    我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一位美國意大利移民弗蘭克,經(jīng)過艱苦的積蓄開辦了一家小銀行。但一次銀行遭搶劫導致了他不平凡的經(jīng)歷。他破了產(chǎn),儲戶失去了存款。當他帶著一個妻子和四個兒女從頭開始的時候,他決定償還那筆天文數(shù)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勸他:“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件事你是沒有責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許我沒有責任,但在道義上,我有責任,我應該還錢。”
    責任是誠信的表現(xiàn)。盡管它有苦有甜,但是,該承擔的我們都必須承擔。讓我們承擔起肩上的責任,做一個堅強的勇者。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四
    梁啟超,我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散文家。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師從康有為,與他一起成為我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并一起領導了著名的“戊戌變法”。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共計149卷,1000余萬字,被譽為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巨人。
    2.主題解說。
    本文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論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我們,必須要對國家、社會、家庭乃至自己勇于擔負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3.重點突破。
    (1)課文為什么在第1自然段不直接提出觀點,而先否定其他答案?
    提示:因為把貧、失意、老、死當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許多人的想法。如果否定了這些答案,讀者就會尋找新的答案。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觀點,就不會顯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以設問開頭,還能引發(fā)讀者思索,激起讀者的共鳴。
    (2)在作者筆下,“最苦”與“最樂”之間是什么關系?依據(jù)是什么?
    提示:兩者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未盡責等于痛苦,盡責等于快樂,相輔相成。依據(jù)是“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4.難點攻克。
    提示:只要看一看“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個分論點的論據(jù)就不難明白,第二部分中的痛苦是作者針對“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個分論點提出的。
    論據(jù)是“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原來,作者所談的快樂是與痛苦分不開的,或者說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礎之上的。正因為這樣,在談快樂的時候就必須聯(lián)系到痛苦。也正因為這樣,在談痛苦的時候就必須聯(lián)系到快樂。第一部分已經(jīng)用不少筆墨談痛苦。那么,第二部分來談快樂就無須再多用筆墨,而只要說清快樂與痛苦的關系就可以了。
    5.結(jié)構(gòu)圖解。
    6.學法點津。
    如何找準文章的中心論點。
    把握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是閱讀議論文的關鍵,也是中考議論文的必考題型之一。
    【典型例題】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參考答案】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
    【技法點睛】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有的文章標題就是中心論點,有的文章開頭就提出中心論點,有些文章的中心論點則在文末,有些文章則是在論述的過程中提出中心論點,也有些文章的中心論點不是一目了然,是要通過歸納概括才能得出來的。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五
    《最苦與最樂》這一篇課文放在八年級很結(jié)合實際。首先是選在八年級上冊,八年級的學生,對學校已經(jīng)很熟悉了,學習任務也不是很重,總想做點什么事證明自己長大,證明自己比七年級剛進校園的學弟學妹們能干,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這時候出現(xiàn)這樣的一篇課文,正好可以指引八年級的學生,讓他們有責任,敢擔當。
    我上這一課,就是本著教育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學生這樣的目的來上的。上課前,我們班有幾個女同學因為頭發(fā)不合標準,被批評了,正在教室里大叫,學校就像是地獄、監(jiān)牢,一點自由都沒有。我進到教室沒有一開始就訓話,我就是按照正常程序來上課,只是在拓展時,我出示這樣一個問題:“讀罷此文,作為當代中學生,你認為自己目前應擔負的責任是什么?你準備怎樣去完成”?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談自己的感受之后,我就開始講了,學生不是說,學校是地獄,是監(jiān)牢嗎,那么我說你們?yōu)槭裁磿羞@樣不愉快的感覺,就是因為你們沒有做到自己的責任。你們不快樂,你覺得是學校限定了你的自由,但是一個學校一點規(guī)矩都沒有的話,行不行呢?今天你想干嘛就干嘛,明天他想干嘛就干嘛,學校還是學校嗎?學生也都說,沒錯,規(guī)矩是要要的。那有規(guī)矩,學生為什么會有不愉快的感覺呢,梁啟超就告訴了我們,盡責任樂,未盡責任苦。你覺得苦,不正是因為你們沒有盡到一個學生的責任嘛。
    這一節(jié)課我最成功的地方就在這里,在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做思想教育,做的很自然,沒有刻意而為的痕跡,學生就不會很反感。所以我覺得在處理導和學的關系時,也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多想想學生是怎么思考問題的。我常常會回想起當年我自己讀初中時的一些想法,這些學生們的反感那時我們也有,理解一下學生,在以我們的經(jīng)驗來告訴學生,有些彎路是可以少走的,甚至是不必要走的。什么是最苦的?什么是最樂的?問問老師們,其實我們也是盡責任教育好了學生最樂,教育不成功,甚至教出了“廢品”,那就是最苦的事了。最喜歡上這一課的感覺。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六
    1、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
    2、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
    能力目標。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xiàn)中心論點的寫法。
    情感目標。
    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教學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xiàn)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fā)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二、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于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受學于廣州萬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fā)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fā)表《變法通議》等,主張“變法”“育人才”“開學?!薄白兛婆e”等。18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參與戊戌變法,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后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介紹西方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七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苦樂觀是一種人生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樂觀。那么學者、思想家梁啟超在本文中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苦樂觀的?(板書課題、作者)。
    作者沒有一般的談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在“最”字上加點)。
    二、快速閱讀,整體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樣得出答案的?(從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樂?作者是怎樣引名言來論述的?(從第3段中找答案)。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從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了關于人生痛苦的許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2、責任盡了,算是人生第一樂事。作者引用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cè)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3、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里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三、精段研讀,品位語言。
    研讀第四段,明確如下要點:
    1、“然則”--過渡銜接詞語。(聯(lián)系前一段的“翻過來看”,理解銜接嚴密的特點。)。
    2、“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設問句、句中引用名言。(聯(lián)系1、3段開頭的設問體味大處著筆、語言凝重的特點;孟子的話“終身之憂”與前面“苦后是樂”說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確理解。)。
    3、“曾子還說哩”--敘述語句,帶上語氣助詞“哩”。(聯(lián)系其他處的語氣助詞品位凝重中的輕靈。)。
    4、“那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對偶句。(從內(nèi)容角度體味凝重;從詞句的容量角度體味簡練)。
    5、“苦中真樂”--苦樂觀。(與“苦樂循環(huán)”、與“盡責任”聯(lián)系起來看)。
    四、聯(lián)系生活,思考討論。
    1、聯(lián)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談談你對文中“苦樂循環(huán)”一句話的理解。
    2、“知足常樂”的說法與本文中講的苦樂觀是否一致?為什么?
    3、你所希望的的快樂是什么?你認為如何實現(xiàn)?
    (要求聯(lián)系生活實際,鼓勵各抒己見)。
    五、課后研習,整理心得。
    1、搜集整理與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語、名句,注明出處;試試用來證明作者的苦樂觀。
    2、寫一篇心得體會。
    【板書設計】。
    梁啟超。
    貧?失意?老、死?知足、安分、達觀(不苦)現(xiàn)象。
    欠錢沒還如釋重負。
    負恩惠未報盡心安理得。
    責得罪人沒賠禮責吃苦--真樂。
    任該做沒做任(苦樂循環(huán))本質(zhì)。
    勇于責任,不逃避責任,能享受真樂!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八
    在人生的旅途上,盡管人人盼望快樂,無人喜歡憂傷,但“痛苦與快樂”本是一對孿生姐妹,永遠伴隨在生活的舞臺上。我們學習知識也是如此,為了那眼花繚亂的“數(shù)字迷宮”,而嘔心瀝血;為了那令人心痛的作文而費勁心思。這些表面上看來確實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們的將是一串歡樂的音符。相信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對責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實感受到了自身的責任,當責任向我們走來時,我們應該勇于盡責,就讓我們在盡責任的同時感受人生的最樂吧!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學習本篇課文應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脈。
    ?學習文章流暢凝練的語言。
    ?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及語言表達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樹立對他人社會及自己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難點:苦樂觀的深刻內(nèi)涵。
    三、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交流。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F(xiàn)在,我告訴你們:放假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生活中什么最苦?讓大家一起分擔。生活中什么最樂?讓大家一起分享。
    二、導入課文。
    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fā)言,他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
    1、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
    2、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
    能力目標。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xiàn)中心論點的寫法。
    情感目標。
    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教學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F(xiàn)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fā)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二、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于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受學于廣州萬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fā)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fā)表《變法通議》等,主張“變法”“育人才”“開學?!薄白兛婆e”等。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后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介紹西方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一
    :對文章關鍵句進行揣摩、理解、體會寫作風格。
    :理解文章的宗旨。
    1、作者先肯定讀書當然要下苦功夫。
    2、但否定那種為世俗功利而讀書的態(tài)度。
    作者舉陶淵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輕嘲當世的弊病。這是楊絳語言的特點,諷刺點到即止,絕不批判到淋漓盡致。分辨“下苦功夫”和“苦讀”的區(qū)別。對下苦功夫,作者是贊同的,認為讀書就要用功,而對苦讀,作者是不贊同的。
    因為苦讀不符合作者對讀書的認識,作者認為應是樂讀書,而不是苦讀書。作者的讀書之樂有哪些?樂在其中:是身心的自由投入。樂在可以自由地拜見、請教古今中外的師長和學者。書籍包羅萬象,讀書可以去除幾分愚昧,多長幾個心眼。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备ダ饰魉埂づ喔倪@句名言被很多人當作讀書的動力。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二
    最苦與最樂在學習中有苦嗎?有。那學習中的苦從何而來呢?是作業(yè)太多嗎?是的。是老師要求的每天晨跑嗎?是背書嗎?都是的。我認為人生最苦的事就是學習了,學習,不學習,難以絕則,很苦。
    選擇學習,就要沒日沒夜的學,要想著打敗所有的同學“唯我獨尊”將所有同學視為挑戰(zhàn)者,然而想要學好知識就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意志。選擇學習就意味著有寫不完的作業(yè)、背不完的書和學不完的知識,就有不盡的苦。
    若是選擇不學,就沒有寫不完的作用,背不完的書,也不用學了。這樣就整天游手好閑,吃喝玩樂無所是事,但這所得到的只是短暫的快樂。在這快樂的后面呢?有多少人對自己年少的不學無數(shù)而煩惱,有多少人看不起你,唾棄你。虛度光陰只能被社會淘汰,老來后悔,這比死還痛苦,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后悔莫及。
    有的人說“既然學習很苦,那就干脆不學唄?!辈粚W?可以嗎?可能嗎?一個人不學科學知識就意味著這個人將會是被世人唾棄的人,社會的敗類,也將會被社會所淘汰。人不可不學,要句話說“人活到老就學到老?!?BR>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三
    1、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nèi)容。
    2、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xiàn)中心論點的寫法。
    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F(xiàn)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游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么最苦,什么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fā)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教育家。廣東新會人。早年求學于廣州學海堂。1889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受學于廣州萬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fā)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fā)表《變法通議》等,主張“變法”“育人才”“開學?!薄白兛婆e”等。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先后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介紹西方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四
    人生什么最苦呢?貧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做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為什么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為什么呢?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因為自己對于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不獨對于一個人如此,就是對于家庭,對于社會,對于國家,乃至對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jiān)督在后頭。
    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病、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來。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加重的了。
    翻過來,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比说竭@個時候,那種輕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語形容。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乃越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是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五
    梁啟超先生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最樂的事是責任完了,也就是盡了自己該盡的責任,承擔了自己該承擔的是,便是最快樂的事。
    是的,每個人對自己有責任,對自己的未來有責任,對別人也有負責。我們中學生的責任是好好學習,健康成長;父母的責任是肩負我們成長所需的物質(zhì)以及關愛;老師的責任是教育國家棟梁和人才;主席的責任是管理好國家,讓人民安居樂業(yè);環(huán)衛(wèi)工人的責任是把街道打掃干凈……每個人都有責任,不同的人也肩負著不同的責任。
    責任就像是蝸牛背上重重的殼,蝸牛雖然討厭這個沉重的殼,但卻不會也不能丟棄這個殼。責任更像是老鷹能夠展翅飛翔的翅膀,若我們能夠承擔起這個責任,也可以在蔚藍的天空上自由的翱翔。
    責任帶給我們痛苦,那種苦不是在老、病、死中能體會得到的。那是因為我們有時候盡不了自己應盡的責任,為自己的無能而感到痛苦。但責任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快樂,只要我們勇于去承擔責任,去面對責任,去完成責任,我們又是開心的,喜悅的。那時臉上的那種笑容,也是不能在小朋友手里拿著棒棒糖、大人手里握著百元大鈔是臉上的笑容中體會到的。那是從心底里感覺到的甜,就像一個農(nóng)民在前面對他的麥田負責,現(xiàn)在收獲了一大片麥子時的那種甜。
    所以,我們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在盡責任的時候感受責任的苦,品嘗盡責的樂。那時,你會覺得你是世上最勇敢的人,起碼比那些不敢面對責任、承擔責任的人勇敢。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六
    作為一名學生什么事最苦呢?沒有一個聰明的大腦嗎?不是。考試時失意嗎?不是。數(shù)學題不會做嗎?筆記背不過嗎?不是。對我來說,學習生涯中最苦的事,莫過于學不好語文。
    小學時期,一百分的語文卷子,我隨隨便便就能考九十多分;可上了初中后,我拼盡全力也只能考九十多分。每次發(fā)語文試卷時,我總會被上面紅戳戳的分數(shù)灼傷眼,實在是太不堪入目了些。而那些成績優(yōu)異者呢?他們臉上總會掛著喜悅又滿意的笑容,像是一支鋒利無比的羽箭,從我身前穿膛而過,在靠近心臟的房留下一個血淋淋、黑漆漆的.大窟窿,余下無盡的疼痛。
    我的閱讀理解能力很差,一做起來就會錯得慘不忍睹。信心滿滿地填上自己內(nèi)心的答案,收獲的卻是一個個紅叉。平日里寫得不錯,總是會成為老師夸獎的對象,文筆也很滿意,可是怎么考場作文寫得那么差呢?語句顛三倒四,找不著閃光點,題意理解偏差,就連書寫都有幾分凌亂。多虧了閱卷老師的菩薩心腸,我才能次次得到四十分以上。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的道路自然是遍生荊棘,可是奮力劈開尖刺,總會看見那嬌艷美麗的薔薇。苦中尋樂,苦盡甘來,倒是我們學習途中頗為有趣的一番景致。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七
    1、理清本文的結(jié)構(gòu),感受文章嚴密的論證。
    2、明確作者的觀點,理清文章的脈絡。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從論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理解責任的含義。引導學生樹立對家庭、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1、學習文章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2、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教學難點:
    苦樂觀的深刻內(nèi)涵,理解責任的含義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為了誰》引出“責任”這一話題。
    二、檢查字音(課件出示)
    三、出示學習目標(課件)
    1.明確作者的觀點,把握文章的脈絡.
    2.理解文章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3.理解責任的含義,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一)我是課堂小主人
    學習方式:學生根據(jù)所學課文的情況質(zhì)疑,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1、對字、詞、句的理解方面。
    2、從議論文的三要素考慮。
    3、從文章內(nèi)容與結(jié)構(gòu)思考。
    (二)師生合作探究,解決課文的重、難點
    思考:
    1.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2.作者是如何來論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
    3.作者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么?作者為證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語、俗語?
    4.人生應該怎樣對待責任?
    (學生分析討論后,讓學生分組競賽回答)
    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顦?BR>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羁?BR>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顦?BR>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羁?BR>    (一)我說你說明責任
    作為我們中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責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請照仿例句說話。
    例句:責任是一絲不茍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
    責任是“
    (二)品嘗人生苦與樂
    討論:給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還是先嘗酸的?
    1、積累:
    請摘抄日常生活中與“苦、樂”相關的詞語、俗語、諺語。
    2、寫作:
    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感受,選擇其中一種責任寫一寫你感受到的苦與樂
    十、板書設計
    最苦未盡責任與最樂盡責任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八
    責任心,其實是人人皆有的。就一般人而言,誰沒有家庭責任心?誰沒有對學習、對工作、對事業(yè)的責任心?誰沒有對國家的責任心?問題是在責任與享樂、安逸之間,有時候我們心靈的天平會向后者傾斜。于是,責任就被我們淡忘了,被我們暫時的拋在腦后了。
    《最苦與最樂》的作者是梁啟超。他是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也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大學者。《最苦與最樂》是他的一篇演講詞,所談論的中心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責任”。所謂最苦與最樂,無不和“責任”二字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別開生面的苦樂觀,在作者的筆下,不僅闡發(fā)得今人令人由衷的信服,而且令人肅然起敬。
    這篇文章從最苦與最樂的角度來探討人生的價值,言近而旨遠,既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又賦予其嶄新的現(xiàn)代意識。特別是“盡得大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責任就得小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边@些認識超越了古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民同樂”之類的苦樂觀,將承擔社會責任,完成社會責任作為一件最大的樂事來談,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梁啟超之所以要把人們的“苦樂觀”與責任聯(lián)系起來,就是要強調(diào)我們所肩負的責任,要我們把這種責任放到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這樣,我們才能念念不忘我們的責任,才能真正盡到我們的責任,這種積極進取,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觀即使在今天仍有其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在我們青年學生的心目中,家長有撫養(yǎng)自己的責任,老師有教育自己的責任,他們都應該盡心盡責地關愛自己,唯獨自己卻無須對長輩,對集體,對社會承擔責任。這種責任意思的淡薄,在在青少年中可以說是相當普遍的。所以,青少年感受不到未盡責任的痛苦、盡了責任的快樂。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肩上沒有任何責任。所以,青少年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體驗樹立責任意識,學習這篇課文就有十分必要。
    點評:作者對原文的解讀和觀點的闡釋頗有見地,娓娓道來。且能聯(lián)系當下的學生對責任的態(tài)度和苦樂觀的認識提出了個人的思考,感受深刻、真實可信。
    最苦與最樂教案篇十九
    1.理解文章內(nèi)容,理清作者的思路與文章的脈絡。
    2.學習作者如何講責任與未盡的苦處與樂處,讓學生理解人生的最苦與最樂,鼓勵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學習待人處世的正確態(tài)度。
    1.重點:掌握文章提到的責任的觀點,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與脈絡。
    2.難點:理解責任的內(nèi)容,了解人生的最苦與最樂。
    1、談話導入新課。
    2、讀課題看看標題的組成有什么特點?
    1、介紹略讀方法。
    2、給出自讀提示,學生自讀學習。
    自讀提示內(nèi)容:用換標題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與樂》——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找觀點
    《最苦與最樂》——結(jié)合旁批提示理清思路
    3、學生自讀學習
    1、既然講的是苦樂,為何標題不是《苦與樂》?
    2、《最苦與最樂》能表現(xiàn)作者思想,為何標題不是《最苦與最樂》?
    教師圍繞自讀提示,引導學生交流探討,明確課文內(nèi)容與結(jié)構(gòu)。
    1、結(jié)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解讀文本。
    2、圍繞“你還覺得苦嗎?”談苦樂。
    1、根據(jù)課后閱讀提示明確“責任”。
    2、給出梁啟超的資料,感知“責任”。
    談收獲,明責任。
    1、微作文: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談談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2、作者是如何把責任與苦樂這么大的話題說的入情入理、讓我們感同身受?再讀課文,找一找你最喜歡的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試從寫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從修辭手法、論證方法、語言特點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