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結中,我們可以看到問題與挑戰(zhàn)的一面,也能發(fā)現(xiàn)機遇與希望的另一面。適當采用圖表和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使總結更具說服力。下文是一些通用的總結寫作示例,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一
我最最喜歡的故事是《孔融讓梨》,《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繪聲繪色地記敘了:孔融家有七兄弟,他排行老六,一天,朋友給他家送來一筐梨,全都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孔融便選最小的梨,把最大的梨讓給兄長吃。人們都覺得十分奇怪。都紛紛問他為什么不拿大梨吃,他卻回答說:“哥哥年齡大,應吃大梨,我年齡小,當然應當是吃小梨哦!”“孔融讓梨”的故事至今傳為美談。
當我讀完《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后,一股對孔融的敬佩之情從我心底油然而生??兹谧鹁葱珠L的品質值得我學習,他的虛心謙讓令我欽佩,他在一大筐梨中選了一個小梨!在他能夠選大梨的情景下,他卻毅然選擇了小梨……從他身上我學會了謙讓,。明白了與人分享是一種歡樂的事。當我們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不能自私自利,更不能自我只為自我著想,而是要懂得虛心謙讓……僅有這樣貌別人才會和你交上真正的朋友!
可見,一個人具有謙讓是多么重要。,朋友你學會謙讓了嗎?學會了與人分享歡樂嗎?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二
在二年級的時候,我把《三字經(jīng)》一字不漏地背下來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經(jīng)》的真正含義,這天,我又讀了《三字經(jīng)》,讓我最難忘的一句話就是“融四歲,能讓梨?!?BR>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有一天,父親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個兄弟中從最小的弟弟開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好、吃吧?!备赣H又問:“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應該給他大的?!边@個故事,傳遍了世界,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這次,我明白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一天,我讀了《孔融讓梨》這故事。故事主要講的是在春秋魯國,一位名叫孔融的四歲小孩非常懂事、聰明。一次母親端上一盤梨子來,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孔融說:“哥哥比我大,大的梨應該給他吃?!?BR> 讀完之后,一種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么懂事,他的一舉一動,機靈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實在令人印象深刻。簡樸的語句中,洋溢著可貴的尊老愛幼品質,蘊藏著那種謙讓的美德??兹谂c童年的我比起來簡直天壤之別,一件令人慚愧的事又在腦海中飄蕩著。那事發(fā)生在我五歲的時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著動畫片,我看了看鐘,糟糕!電視劇大結局呀。我立即拿起遙控器換了臺。弟弟一下子變了眼色,跑過來與我爭吵。聞聲驚動了奶奶,奶奶從一樓上來,了解了情況后,就說:“杰仔,做哥哥的讓下弟弟,而且是弟弟先看的,你還可以下一樓看啊,干嘛一定要在這看?!蔽艺f:“就不!”“聽話!”奶奶說道。我瞪了奶奶一眼,就氣沖沖地回房間了。晚上,趁奶奶在看電視,我刻意在電視機前左擺右擺,拳打腳踢,奶奶叫我別擋著,我假裝沒聽見。最后奶奶也沒說什么,就出去了。
讀了《孔融讓梨》這個小故事后,我明白了做人要尊老愛幼。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們都知道,就是一位客人來串門,帶來了一藍鴨梨,讓孔融先拿一個,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鴨梨,客人問孔融:“為什么不拿大的?”孔融說:“哥哥比我大應該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應該讓著他。”爸爸回來后,連夸他是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我們可不可以做像孔融一樣懂得謙讓的人呢?我們也要做像孔融一樣的好孩子,這樣,在以后搏擊商海時懂的謙讓還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兩家同類大企業(yè),都是有能力一些承受打擊的那種,這兩家企業(yè)是拼個你死我活好呢?還是各掙各的錢好呢?當然是各掙各的錢好。如果兩家企業(yè)選擇拼個你死我活,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但是,你要看對方在你讓他之后是否得寸進尺,要是他得了便宜賣乖你就要打擊他了,謙讓也是要有限度的。
我們要做一個會謙讓的好孩子,但是不能謙讓過頭。
今天,我讀了一本《懂禮貌的故事》書,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東漢魯國時期,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來一筐梨,爸爸讓孔融給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讓給了爸爸、媽媽、哥哥們,自己留了一個最小的。大家都夸他有禮貌。
我讀到這里被孔融的行為感動了,四歲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個懂事又有禮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東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從來都沒有想別人。我讀了這個故事覺得很羞愧,從今以后我要做一個懂禮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東西一定先讓長輩們吃,玩玩具也一定要懂得謙讓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幫助,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心中永遠裝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謙讓是我國傳統(tǒng)的禮儀。前不久,我看了一篇〈孔融讓梨〉的故事,主要講:孔融,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語??兹?歲時,一日,父親給他和他的哥哥買了一些香梨,父親給他了一個最大的香梨,可是,他卻拿了一。最小的香梨,父親看了非常驚喜、高興。
記得有一次,我和姐姐上街去玩,我們乘上了車,坐到了位子上,第2站,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奶奶上車了,老奶奶沒有位子,只能站著,第3站,一些人下車了,老奶奶剛要坐下,一群年輕人跑過來,把老奶奶推開,自己坐下,老奶奶差點兒摔倒,看到著一幕,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拉了拉姐姐的衣角,輕輕地說道:“姐姐把我們的位子,讓給那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奶奶,你看她沒有位子坐,多可憐呀!”
“妹妹難道你想站著,不想坐著嗎?”姐姐疑惑的問道“不是的,姐姐你想呀!孔融4歲能讓梨,我現(xiàn)在是10歲,你現(xiàn)在16歲,難道我們這些都不懂嗎?我們把座位讓給老奶奶!這樣也算助人為樂呀!”我認真地說道?!懊妹?,妹妹你說的太有理了,讓我實在太佩服了,那我們現(xiàn)在就開始讓座吧!”“ok?!蔽一卮鸬?,說著我把老奶奶攙扶了過來,又讓老奶奶坐下,老奶奶笑瞇瞇地連聲說:“謝謝,謝謝呀!”“沒什么這是我應該做的?!蔽艺局?,偷偷的看著老奶奶,老奶奶舒服的做在凳子上,我偷偷地笑了。
孔融4歲都會讓梨了,作為我們一定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學會謙讓的小學生!
說到讀書感想,讓我想起了以前讀過的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是說:東漢時代有個聰明的孩子叫孔融,他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爸爸讓孔融先拿??兹诓惶艉玫?,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就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备赣H又問孔融:“你還有個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彼赣H聽了,哈哈大笑起來:“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BR>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起有一回:爸爸正在看新聞聯(lián)播,我愛看的《機甲獸神》動畫片開始了,我就和爸爸爭了起來。當然是爸爸就到了其他房間去看,我現(xiàn)在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太自私了。以后,要像孔融那樣,知道尊敬長輩。還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我的大娘做了一盤香噴噴的紅燒肉,我和哥哥都想第一個先嘗,結果他壓著我的筷子,我壓著他的筷子,都不肯相讓。現(xiàn)在想起,我應該學孔融那樣讓哥哥先嘗。我們應該象孔融一樣,做一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這種美德,我們做什么要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生活才可以更加美好。
小孩世界的成人化,失去了本有的天真爛漫。稚嫩的心靈過早接受世俗而變得成熟,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做法得到了父親的肯定;把大梨也讓給了弟弟,這種做法也得到了父親的肯定,總之自己吃最小的才是正確的。這種教育方法存在著嚴重的弊端,小孩子受到了世俗的感染。為了受到表揚說出一些虛偽的客套話。心靈的土壤逐漸有了成人的足跡,天真沒有立足之地。
對比一下西方的兒童受教育的方式確實和中國有很大差別,他們通過競爭,誰贏了就可以吃到大梨,家長們從小就給孩子樹立競爭意識??墒牵毾胍幌?,本質是一樣的,還是過早的把孩子帶入成人世界,過早社會化。
這是可悲的,把天真還給孩子,家長們何必一定要讓小孩子計較梨的大小呢?就讓他們隨意的去吃吧,只要他們開心就好。
家長們要把天真還給孩子,敢于對傳統(tǒng)作出批判、質疑!
三字經(jīng)內有一小段話:“兄則友,弟則恭。”有的意思是有愛,恭的意思則是恭敬。整句話的意思為:做哥哥、姐姐的愛護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要尊敬哥哥、姐姐,聽從哥哥、姐姐的話,兄弟姐妹之間要親相愛、和平相處。
現(xiàn)在我要來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名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再他四歲時,客人送了一籃令人垂延三尺的梨子,孔融的父親便把孔融叫來跟,向他說:“融兒,你挑一個梨子去吃吧!”孔融便挑了其中最小的梨子。父親見了絕得十分奇怪,便詢問孔融原因,孔融答到:“因為我是老幺,所以要選小的,大的給父母及哥哥、姐姐們吃的。”大家聽了都稱贊了孔融一番。
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四歲的小孩都懂得尊重哥哥姐姐了,更何況是已十幾歲的我們呢?我們要以孔融為榜樣,向他學習!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三
今日,我讀了一本《懂禮貌的故事》書,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東漢魯國時期,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來一筐梨,爸爸讓孔融給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讓給了爸爸、媽媽、哥哥們,自我留了一個最小的。大家都夸他有禮貌。
我讀到那里被孔融的行為感動了,四歲的孔融都明白要做一個懂事又有禮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東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我玩,從來都沒有想別人。我讀了這個故事覺得很羞愧,從今以后我要做一個懂禮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東西必須先讓長輩們吃,玩玩具也必須要懂得謙讓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幫忙,必須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心中永遠裝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四
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孔融讓梨》,文中講了孔融把一只大梨給了他的哥哥,卻把最小的一只梨留給了自己。這篇文章一直銘刻在我的記憶里,它讓我明白:謙讓是一種美德。
謙讓之美在于人能更好地溶于自然。我們對植物要有謙讓精神,不能亂砍樹,亂采花,破壞生態(tài)平衡。如果亂砍樹,森林會逐漸減少,土地會逐漸沙漠化。目前,在北京一帶,由于樹木逐漸減少,沙塵暴的天氣已經(jīng)越來越多了,這是人對植物沒有謙讓精神的結果。我們對動物也要有謙讓精神?,F(xiàn)在,大街上的流浪貓、狗變多了,墻角、路邊很容易能見到它們可憐的身影。我們在菜市場上能聽到青蛙悲哀的叫,鵝發(fā)出的痛苦的長鳴。我們在超市里,隨處能看到用動物皮毛做成的衣服、鞋子……這些都是人對動物不謙讓的現(xiàn)象。假如我們能保護植物,關愛動物,與自然界和諧相處,那么我們也一定會收到很好的回報:在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中幸福地生活!
謙讓之美在于人與人之間能相處得更加愉快。我們要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幫助別人。乘公共汽車時,如果你看到老人、抱小孩的阿姨,或者是孕婦時,一定要記得繪他們讓座,這是謙讓的表現(xiàn)。我們要學會寬容。在我們身邊,經(jīng)常有一些打架之類的事情發(fā)生,那是不寬容的表現(xiàn)。如果每個人都退后一小步,多為他們著想一下,就不會發(fā)生打架之類的事情了。
謙讓是我們中華民族流傳千年的美德。幾千年前的孔融能把謙讓做得這么好,作為現(xiàn)代的我們來說,更應該把這種美德很好的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
我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觸。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孔融四歲那年里的一天,媽媽買回了一袋梨,接著以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兹趶拇永锞艏氝x選出兩個最大的梨給了爸爸媽媽,哥哥和弟弟也得到了較大的梨,而孔融吃了一個最小的梨。爸爸問孔融為什么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呢?孔融回答道“你們是父母,是賜予我生命的人,理應吃最大的梨,而哥哥和弟弟吃大梨呢,是因為哥哥也是長輩,弟弟還小要照顧,所以他們也應當吃大梨,那我就吃小梨了”孔融這一番話得到了父母的贊許。一個四歲的孩子都懂得尊讓別人,那為何我們做不到呢?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家長的溺愛,才導致自己的子女的蠻不講理,想要得到什么就要得到?!犊兹谧尷妗愤@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孔融和我們恰恰相反,孔融是一個尊老愛幼、懂得謙讓的好孩子。
如今社會上出又爭又搶的現(xiàn)象。大家都認為如果不去爭,那就是別人的了,如果不去爭站在原地會被別人當做懦夫嘲笑的。記得有一次爸爸買回來一袋蘋果,里面有一個大大的蘋果,我見了立馬伸手去拿,這時弟弟也發(fā)現(xiàn)了也伸手來搶,結果被弟弟先搶到了,我非常不甘心,馬上去搶弟弟手中的蘋果,弟弟很警覺,察覺到了我要搶蘋果立馬閃了,我隨后就追,在我的一番努力下大蘋果還是落到了我的手中,就在這一刻我的腦子里呈現(xiàn)出孔融讓梨的情景,我感到很羞愧,于是我把大蘋果還給了弟弟,還跟弟弟道了歉。
在生活中,我們只有謙讓、包容,退一步海闊天空,才能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世界,只有懂得文明禮讓,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所以,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一起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攜手創(chuàng)造一個更美好、和諧的世界吧!
我的同桌,有個哥哥,他們上學前和父母吃完飯,因為早飯不多,最后還剩下一個饅頭,父母硬要叫他們兩兄弟吃,而他們不約而同地給了父母。這樣,讓人感動的家庭氛圍,這兩兄弟,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孔融呀!他們知道父母的辛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父母的關心和愛!
我最近看了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頭狼和一只狐貍抓到了一只小羔羊,彼此都想獨吞,還互相殘殺,最后小羊跑了,它倆餓死了。這個故事與《孔融讓梨》成了鮮明的對比,孔融的孝心讓人感動,而狼和狐貍的故事卻被人們用來諷刺那些為了爭搶利益不會謙讓而最后兩敗俱傷的那些人。
這樣為利益爭搶的事也曾發(fā)生在我身上。那一天,我和同桌為了一本課外書,“在我的,是我的”的話語中,我們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最終我們都不再理會對方。而當我讀到《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時,我覺得非常羞愧難當,覺得自己不應該和同桌為了一本書而爭搶,以后無論什么東西,我都會和她分享。經(jīng)過這件事,我發(fā)現(xiàn),其實分享、謙讓這些美德做起來并不難,而且也能使大家其樂融融。
“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謙讓”,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人人都應該從自身做起,從我們的點滴做起,感恩父母,感恩長輩,相互謙讓,學會分享,將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繼續(xù)弘揚。
說到讀書感想,讓我想起了以前讀過的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是說:東漢時代有個聰明的孩子叫孔融,他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爸爸讓孔融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就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孔融:“你還有個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彼赣H聽了,哈哈大笑起來:“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BR>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起有一回:爸爸正在看新聞聯(lián)播,我愛看的《機甲獸神》動畫片開始了,我就和爸爸爭了起來。當然是爸爸就到了其他房間去看,我現(xiàn)在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太自私了。以后,要像孔融那樣,知道尊敬長輩。還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我的大娘做了一盤香噴噴的紅燒肉,我和哥哥都想第一個先嘗,結果他壓著我的筷子,我壓著他的筷子,都不肯相讓?,F(xiàn)在想起,我應該學孔融那樣讓哥哥先嘗。我們應該象孔融一樣,做一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這種美德,我們做什么要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生活才可以更加美好。
今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中華上下五千年》,我興致勃勃地看了起來,從中知道了我們中國許多具有優(yōu)秀美德的故事。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孔融在六歲那年,他媽媽買回來一些大大的甜滋滋、水靈靈的梨,洗的干干凈凈后讓孔融分給他的哥哥和姐妹們,而孔融卻留下一個最小的梨給自己,媽媽十分不明,“孔融,你為什么留下一個最小的梨給自己呢?”孔融笑了笑說:“夫子說過,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所以大的就留給他們吃吧!”媽媽聽了之后,連忙點了點頭,說:“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媽媽真為你感到驕傲?!?.)。
孔融小小年紀就知道關心別人,令我萬分敬佩?,F(xiàn)在有不少孩子被父母當做心肝寶貝,十分的寵愛,所以孩子根本不知道關心父母,關心他人,什么只想到自己,以自己為中心。其實我也犯過這樣的錯。
有一次,我放學回家,看見冰箱里有一大瓶果汁,我一打開,“咕嚕,咕?!钡匕压韧炅?。爸爸媽媽下班回來,打開冰箱看見果汁沒有了就問我,我說“全喝完了!”爸爸媽媽沒說什么,但是我感到十分愧疚!
我真的很希望所用像我一樣犯過這種錯誤的同學,都能像我一樣,知錯就改,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美德在生活中可以說是枚不勝舉。但在《孔融讓梨》這篇短小精煉的歷史故事中,僅有5歲的小孔融竟知道要尊老愛幼,小小年紀的孔融讓梨這件事,讓我深有感觸。
在古代的一天,孔融的父親從集市上買回三個梨子,分發(fā)給孔融、妹妹還有哥哥??兹诜值搅艘粋€最大的梨子,一看就知道味道很甜。但他讓給了哥哥,父親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孔融回答道:“大的就應該給大的人吃。”第二次,孔融分到了一個比較大的梨子,但又讓給了妹妹。爸爸又問他了,他回答:“妹妹比我小,應該吃一個大一點的?!弊詈螅兹谀昧艘粋€最小的梨子,但爸爸夸獎了他。
故事中的孔融尊老愛幼,繼承了我們中華民族美德中最重要的一點。但想想我,平日里調皮搗蛋,沒少給媽媽添麻煩,害的媽媽不但沒有省心,還倒多添了幾根白頭發(fā)。有一次,媽媽做了五個獅子頭放在青菜里煮,自己沒舍得吃一個,我不但沒有謝謝媽媽,還抱怨她沒有多做幾個。還有那次在小姨家,我和表弟爭著玩電腦游戲,我竟生生地把表弟推倒在地板上,害得他哭了好一會兒。想想,平日生活里的我竟然連一個五歲的兒童都不如??兹谧尩碾m只是一個梨子,但在美德道路上,他卻跨越了一大步。所以《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才會家喻戶曉,一直流傳至今。以后,我也要學會謙讓,孝敬自己的長輩們,愛護比我小的孩子們。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五
我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許多古人身上就有很好的體現(xiàn)。在孔融孔文舉身上就體現(xiàn)出來了。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父親讓孔融分梨,結果孔融自我拿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問他:“為什么你自我拿最小的梨呢?”孔融說:“哥哥比我大,應當吃大的。弟弟最小,我應當讓他?!?BR> 之后,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大家都說孔融四歲就明白讓梨,是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家長們也經(jīng)商用這個故事教育自我的孩子要懂得謙讓。
我以往在公交車上看到這樣一副情景,一個老奶奶慢慢的走上了車,愛心座位被幾個年輕小伙子占了,看見老奶奶上車,有的拿出手機玩,有的裝作睡覺,沒有人給老奶奶讓座。真是太自私了,太不懂謙讓了。
想一想平時,我們有的人上公交車爭先恐后去搶座位,有的人在學校發(fā)什么東西的時候,也是搶在前面,生怕自我拿不到,有的人看到排隊很長,就會擠到前面去插隊。這些行為都是不謙讓的行為。所以,讓我們學會做一個謙讓的人吧。
有人認為幫忙別人是一種歡樂,我覺得謙讓也會讓人感覺歡樂!讓我們一齊盡情享受歡樂吧!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六
可能是受天氣的影響,今天午睡我感到睡意全無。其他同學也一樣,嘰嘰喳喳,吵吵鬧鬧。我想,教室里這么大的動靜,一定會引起值日老師的注意。
“咚、咚、咚”二樓走廊上傳來老師的腳步聲。我趕緊伏在桌面裝睡。接著,老師迅速走進教室,把幾個玩糊涂了的同學逮個正著。老師批評并警告他們不許再鬧。
教室里終于安靜下來。越是安靜越是沒有睡意。我便找出一本書,隨手翻看。我被書中《孔融讓梨》的故事吸引住了。
孔融四歲的時候,爸爸拿了一些梨子回家,叫孔融與幾個哥哥分著吃,孔融把大梨子分給別人,自己留下最小的梨子。爸爸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孔融說,我在全家是最小的,應該吃最小的梨子。后來,爸爸帶著孔融去親戚家玩,親戚家有兩個小表弟。爸爸又拿出三個梨子叫孔融和表弟三人分吃,孔融仍然把最小的梨子留給自己。爸爸問他:“上次在家里你是最小的,所以你拿最小的梨子;這次你在三個孩子當中是最大的,為什么也拿最小的梨子呢?”孔融說:“做表哥的照顧年幼的小表弟是理所當然的事?!?BR>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感到非常臉紅。
回想去年暑假,舅舅家孩子——我的小表弟到我家來玩。媽媽拿出我最喜歡吃的荔枝招待小表弟。誰知小表弟一邊剝一邊吃,一口一個,不一會就把荔枝吃光了。
我看到垃圾簍子里都是荔枝殼兒,心里生悶氣。小表弟喊我一起去玩,我也不理他;我一個人跑到樓上書房里關起門來假裝看書。媽媽喊我,我也假裝沒聽見。
爸爸回家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爸爸不留情面狠狠地批評了我。我哪里接受爸爸這么嚴厲的批評呢?我一鼓作氣跑到屋后桑葉地里躲起來。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我仿佛聽到奶奶喊我回家吃飯。可是我卻迷迷糊糊睡著了。
這一睡險些惹出極大的麻煩。一家人屋前屋后到處找我,怎么也找不著。爸爸打電話問鄰居、問同事,是否看到了我;媽媽在群里發(fā)信息問親戚、問同學,沒有得到我的行蹤。正當爸爸媽媽著急打算報警的時候,我醒過來了,我急忙跑回家,才知道一家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
回想這件事,再對照今天看的《孔融讓梨》的故事,使我羞愧萬分。
我在家里也是最小的。每次吃好東西的時候,大人們總是讓我先挑,而我每次都是挑選最大的、最好的。當我去親戚家,我在小朋友當中是最大的時候,我又覺得我這個老大應該吃最大的,小弟弟小妹妹吃不下那么多。我一直都是這樣心安理得的想著,從來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做“禮貌相讓”,更不知道好東西應該“與人分享”。
今天看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我明白了以前這樣做,既是自私自利的表現(xiàn),又是極端不禮貌的行為。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蔽乙獙W會將心比心。時時事事處處替別人著想,把利益讓給別人,把吃虧留給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使自己走向成熟。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七
在我小時,我經(jīng)常聽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兹谶€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fā)現(xiàn)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BR>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BR>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BR> 我聽了十分感動,孔融這么小都會讓利給別人吃,為什么我們還要斤斤計較。我沒應該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把祖國建設發(fā)展的更加好。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八
孔融,字文舉,沛國譙人。他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從小聰明機智。他在年少時就已經(jīng)能夠熟讀典籍,有過人的文才,因此被人們譽為“天啟之才”。今天,我們來探討下學習孔融心得體會。
一、認識孔融。
孔融,作為一位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形象深深影響了后世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他提倡以人為本,使德行成為政治發(fā)展的幾個重要基調之一。他的人格魅力對社會文化建設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學習孔融的精神時,必須了解孔融本人,了解他的生平事跡以及在人格修養(yǎng)方面的實際貢獻。
二、品行高尚。
孔融是一位清廉自守的官員,他深諳做人的道理,行為嚴謹,為人正派,人緣極好,得到了民眾的愛戴和敬仰。特別是當他經(jīng)歷了大災大難,依然不放棄對人民政治福音的追求,為人民發(fā)聲時,他體現(xiàn)出了政治家的風度,表達了自己高尚的情操。這一點,更為深刻地加深了人民對他的信任和尊重。
三、處事從容。
孔融在處理政治問題時,總是從容淡定,眼里充滿智慧和睿思。他推崇“以禮治國”的思想,清正廉潔,處事不紊。在外交交往中,他善于變通、處變不驚,富有遠見的眼光總是能夠對復雜的政治局勢有清晰的判斷。
四、文化修養(yǎng)。
孔融是一位極富文化修養(yǎng)的人,在文學方面,他的才華備受稱贊。他的文化修養(yǎng)超過他的政治才能,他從政治和文化兩個方面提出了可行的政治方案,以此彰顯出他高超的智慧和廣博的視野。
孔融的教誨方式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講授以典故為主,帶有很強的法律、哲理和政治色彩,教學的內容既有普及教育又有精專教育,對學生的提高帶來了相當大的效果。
總之,作為一位成功的政治家、文化名人,孔融不僅具備優(yōu)秀的德行,而且在文化和政治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他的影響深遠,其思想和精神為我們的今天提供了很多借鑒和參考。我們需要在認識、學習孔融的同時,將其精神和思想應用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尋找到自己最底線思想和行為規(guī)范,讓我們變得更加優(yōu)秀和成功。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九
孔融,字文舉,東漢末年的名士。他曾在豫州刺史許昱府上校書,年紀輕輕卻才華出眾,博覽群書,能言善辯。有一次,孔融面試秀才時,他主動讓梨給狀元作答,這一幕被后世稱為“孔融讓梨”,成為了中華文化中的一個經(jīng)典典故。在閱讀孔融讓梨的故事之后,我深深被孔融高尚的品德所打動,在內心體驗到讓梨的智慧和胸懷。以下是我對孔融讓梨的心得和體會。
第二段:智慧的表現(xiàn)。
孔融在讓梨的行為中展現(xiàn)出了他非凡的智慧。作為一個有著卓越才華的年輕人,能夠語出驚人地掌握了適當?shù)臅r機。面對狀元的考題,“替梨作答”這樣的行為顯然超越了時代的狹隘,傳達出孔融崇尚公正和平等的價值觀。他的行為給后人的啟示是,智慧并不僅僅停留在腦袋里,更需要在實踐中得到體現(xiàn),讓智慧真正地發(fā)揮作用。
第三段:胸懷的寬廣。
孔融讓梨的行為還展現(xiàn)出他開闊的胸懷。他擁有極高的道德情操,相信人人都應該得到公平的機會。讓梨不僅展現(xiàn)了他對自己才智的自信,更是對別人才智的肯定。他不愿意看到有人才因為自己的才華而失去機會,因此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讓梨。這種仁心仁義的行為,展現(xiàn)了孔融的高尚人格,同時也是他對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xiàn)。
第四段:個人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
作為一個知名的文人,孔融不僅才華橫溢,更是以德立身。他一直把修身養(yǎng)性放在第一位,追求心靈的升華。他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對待事物有著獨特的見解。無論是在讓梨這件事情上,還是在平日的行為中,孔融都以道德準則為指導,注重修身養(yǎng)性。他的修養(yǎng)和風度,使他在許多人心目中成為了眾生的楷模。
第五段:價值的思考。
孔融讓梨的行動,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也有重要的價值。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天,我們往往更加強調個人的競爭力和利益。然而,孔融讓梨的故事提醒我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也要著眼于整體的利益。我們應該時刻保持一顆寬廣的心,關注他人的需要,為他人創(chuàng)造機會,而不是僅僅關注自己的利益。只有在關心和支持他人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建設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
總結:
孔融讓梨的故事激發(fā)了我對人性中的善良和智慧的思考。他的行為展現(xiàn)了他高尚的品德和修養(yǎng),同時也為我們敲響了責任和公平的警鐘。作為后輩,我們要緊跟孔融的足跡,明白個人的成功和價值并不僅僅來自于自我,更需要與他人的相互理解和幫助。在讀完孔融讓梨的故事后,我深刻地體會到了這種人文精神的偉大和智慧的力量,相信這個故事也會在我們心中激起共鳴,引發(fā)我們對待他人的思考和行動。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十
1、在情境中理解故事內容。
2、懂得尊敬長輩,學會分享與謙讓。
《孔融讓梨》圖書一本。(編號:123)水果人手一份(香蕉、蘋果)。
一、復習歌曲,“春天”的話題導入活動。
1、春天到了,陽光明媚,小草從泥地里鉆出來升升懶腰,小花也穿上五顏六色的花裙子跳起了歡快的舞,小朋友也唱起了春天的歌,聽,多美呀。(幼兒唱歌曲:春天)。
2、滴瀝嗒啦,天上下小雨了,小雨從哪里來的呀?小雨要到哪里去呀?落到了小樹梢上,小樹梢怎樣了呢?(幼兒唱歌曲:小雨點)。
教師:我還聽見了風的聲音,風也在輕輕地唱歌呢?(幼兒唱歌曲:風)。
3、對呀,今天是多么快樂呀。老師請來了小朋友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到幼兒園作客呢。
二、創(chuàng)設情景。
1、老師準備了一些香蕉,大家一起品嘗好嗎?孩子們,一人拿一只小碗,每個小碗里都有兩塊香蕉,你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人吃一塊。
3、老師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孔融讓梨》。
三、再次品嘗水果,幼兒對家長說感恩的話。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十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孔融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學者??兹谧杂茁敺f,精通經(jīng)典,才情非凡,廣受尊敬。然而,他的一次歸鄉(xiāng)認親之旅,卻給他帶來了一次深刻的心靈觸動。
第二段:親情的重要性。
親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種情感。在孔融認親的過程中,他親身體會到了親情的溫暖和重要性。盡管他曾經(jīng)在公務和學業(yè)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他卻始終覺得內心的某種渴望得不到滿足,直到認親之后,他才真正感受到了血脈的聯(lián)系和親人的關懷。親情給予孔融力量和動力,使他更加努力向前邁進。
第三段:認親的機遇。
孔融認親之旅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一路上遭遇了許多困難和挑戰(zhàn),但他并沒有放棄,相反他抓住了認親的機遇。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找到了他的親人。這次經(jīng)歷讓孔融學會了堅持和勇敢面對逆境,他深深明白,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zhàn)也都是成長的機會。
第四段:親情的珍貴。
親情是珍貴的,不容忽視??兹谠谡J親的過程中,深深意識到親人的價值和重要性。親情是生命中最純真、最真摯的情感,它提供了無盡的依靠和支持。孔融在找到親人時,淚流滿面,他體會到了親人的登臺觀看時的歡欣和自豪,也感受到了親人刻骨銘心的問候。這些都讓孔融更加懂得了親情的珍貴,懂得了要倍加珍惜,并時刻銘記在心。
第五段:回報親情。
孔融在認親之后,意識到了回報親情的重要性。他決心要盡可能地照顧和照顧自己的親人。他積極學習,努力為父母和兄弟姐妹爭取更好的前途和生活品質。他用自己的努力回報了親情,并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好,以不辜負親人的期望和關懷。孔融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將親情付諸行動,才能真正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和力量。
總結:
孔融認親的心得體會使他更懂得人生的意義和目標。他從中體會到了親情的重要性和珍貴性,同時也懂得了回報親情的重要性。通過經(jīng)歷過程中的挑戰(zhàn)和困難,孔融學會了堅持、勇敢和成長。這次認親之旅不僅帶給了孔融對親情的思考,也教會了我們要珍惜和回報我們的親人。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十二
我一直都在小學教,沒有從事過實際的幼兒教育。這個教學設計可能有點小學化。這一課時我在女兒書上看到,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設計的。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孔融怎樣分梨。
2、懂得尊重大人,愛護弟、妹。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5、引導幼兒在故事中學習,感悟生活。
為什么要“讓”。
大小不一的梨模型,教學圖片。
一、引出故事主題。
你們認識這個小男孩嗎?他的名字叫孔融。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孔融讓梨》的故事。
二、傾聽故事。
老師給小朋友講故事……。
1、孔融家都有誰?孔融最大嗎?
2、孔融為什么要一個最小的梨?
3、孔融怎么對爸爸說?
4、你們喜歡孔融嗎?
我們要像孔融一樣關心大人,愛護弟妹。
三、經(jīng)驗聯(lián)想。
你們關心過別人嗎?
四、做游戲。
小朋友扮演《孔融讓梨》里的角色。
故事《孔融讓梨》讓幼兒通過簡單的故事理解,深刻地體驗到謙讓這種美德,在討論中幼兒很清楚地明白了什么叫謙讓,什么時候該謙讓。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十三
孔融讓梨的故事讀后感孔融讓梨讀后感《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聽的,可是它卻讓我難以忘記。尊老愛幼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可是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很久以前,有個小孩叫孔融。每個人都夸他很聰明。有一天,孔融的母親買了幾個梨回家,當梨端上桌子時,媽媽把最大的梨給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卻不要,將這個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這個故事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種.種??兹谒敢庖埠敛华q豫地將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而我呢?我不僅沒有這樣做,還總是與弟弟搶東西。我身為哥哥,卻比當?shù)艿艿目兹谶€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總是第一個沖上去挑,東挑西挑,必須要把最大,看起來最美味的拿來吃,堅決不留給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絲絲的內疚與后悔,而且,不僅如此,吃飯時,總會有一些很美味的東西吃,只要飯菜一端上來,我就會毫不猶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東西全部夾在碗里。媽媽每次都教育我要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可是我總將她說的當耳邊風。有時候在坐車時,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邊,可是我卻看了她們一眼,就坐在那里了。有時,這些小朋友會用可憐巴巴的眼神望著我,就算我的心再怎么虛,為了我個人的利益,我的心還是控制住了雙腳。現(xiàn)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責。我以前太自私了,只為自己著想,從來沒想過別人。我連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愛幼應該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為別人著想,不要滿腦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們每個人的榜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讓位置給老少;將好吃的留給別人等等。讓我發(fā)揚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吧!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十四
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講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鄰居家送來一筐梨,他走過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人問他:“你為什么挑小的呢?”他回答說:“哥哥們年紀大,應該吃大的,我年紀小,就應該吃小的呀?!?BR> 我覺得孔融是一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從小就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我知道了要學會謙讓,要讓著比你大的和比你小的。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十五
孔融是三國時期東漢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以聰明、睿智、有學識而聞名于世。據(jù)說在孔融十四歲時,他才得知自己是孔子的后裔,這一事實對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和意義。下面將以“孔融認親心得體會”為主題,探討孔融在認識到自己的身世后,對自己的成長和人生道路所產(chǎn)生的啟示和體會。
首先,孔融在認親之后體會到了責任和使命感的重要性。作為孔子的后裔,他繼承了儒家的衣缽和思想傳統(tǒng),對于傳承和弘揚儒家思想,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有著極高的要求和期望。因此,孔融倍加努力地學習經(jīng)典,深入研究儒家文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傳承并發(fā)揚了儒家思想。他明白作為孔子后裔的自己有責任引導社會道德風尚,傳承中華文化。
其次,孔融在認親之后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個人定位和人生目標。他深刻領悟到“家教在造化中,修才由己身”這句人生格言的重要性。他以孔子為榜樣,努力充實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以身作則,謙虛謹慎,保持清正廉潔的為政之道,引領社會風尚。這也使得他在官場上獲得了高度的聲望和任職機會。
第三,孔融在認親之后對親情的認知更加深刻。他懂得家族的連結是一根紐帶,家人的支持和鼓勵是成長的重要動力。他對待親人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轉變,更加珍惜家人的陪伴和愛,也更加明確了他自己要承擔的責任??兹诓粌H要為自己的家族榮譽而奮斗,還要以自己的努力為家族爭取更多的資源。他心懷家國情懷,在事業(yè)上追求卓越,在家庭中注重和睦。
第四,孔融在認親之后對人生的態(tài)度變得更加積極向上。他認為人生短暫,因此更加珍惜每一天,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發(fā)揮自己的潛力,成就一番事業(yè)。他的自信和進取心帶給他成功的機會。他不只是依靠自己的背景和稱號,而是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爭取機遇,追求夢想。這一點在他日后擔任官職時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最后,孔融在認親之后對人際關系的看法也發(fā)生了改變。他更加注重與人的交往和溝通,懂得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是事業(yè)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學會了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懂得彼此尊重和合作是成就更大事業(yè)的基礎。他也明確自己是社會的一員,要為社會的繁榮和發(fā)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總之,孔融認親以后,對自己的身世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更加明確的規(guī)劃和目標。他在家庭、事業(yè)和社會中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成為了那個時期的閃光之星。他的故事也給現(xiàn)代人以啟示,認識自己的身世背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全情投入到自己的學習與事業(yè)中去,才能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十六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兹谶€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fā)現(xiàn)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BR>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BR>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BR>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fā)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
張英閱信后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并附詩一首:。
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六尺巷”由此而來。這條巷子現(xiàn)存于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城內,作為中國文化的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在我們古代已經(jīng)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對身居高位,手握重權的人來說更是這樣。張英在涉及自己家人切身利益的時候,沒有利用手中權勢壓服對方。而是以高遠的眼光,開闊的心態(tài)勸說家人退讓為先。
這種看似違背常態(tài)的觀念蘊含著更高的智慧,更遠的眼光。心胸寬廣、放眼遠處、恭謙禮讓的人無論在何時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橫流、錢、權當頭的今天,提倡這種美德,更為必要。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一
我最最喜歡的故事是《孔融讓梨》,《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繪聲繪色地記敘了:孔融家有七兄弟,他排行老六,一天,朋友給他家送來一筐梨,全都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孔融便選最小的梨,把最大的梨讓給兄長吃。人們都覺得十分奇怪。都紛紛問他為什么不拿大梨吃,他卻回答說:“哥哥年齡大,應吃大梨,我年齡小,當然應當是吃小梨哦!”“孔融讓梨”的故事至今傳為美談。
當我讀完《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后,一股對孔融的敬佩之情從我心底油然而生??兹谧鹁葱珠L的品質值得我學習,他的虛心謙讓令我欽佩,他在一大筐梨中選了一個小梨!在他能夠選大梨的情景下,他卻毅然選擇了小梨……從他身上我學會了謙讓,。明白了與人分享是一種歡樂的事。當我們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不能自私自利,更不能自我只為自我著想,而是要懂得虛心謙讓……僅有這樣貌別人才會和你交上真正的朋友!
可見,一個人具有謙讓是多么重要。,朋友你學會謙讓了嗎?學會了與人分享歡樂嗎?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二
在二年級的時候,我把《三字經(jīng)》一字不漏地背下來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經(jīng)》的真正含義,這天,我又讀了《三字經(jīng)》,讓我最難忘的一句話就是“融四歲,能讓梨?!?BR>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有一天,父親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個兄弟中從最小的弟弟開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好、吃吧?!备赣H又問:“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應該給他大的?!边@個故事,傳遍了世界,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這次,我明白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一天,我讀了《孔融讓梨》這故事。故事主要講的是在春秋魯國,一位名叫孔融的四歲小孩非常懂事、聰明。一次母親端上一盤梨子來,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孔融說:“哥哥比我大,大的梨應該給他吃?!?BR> 讀完之后,一種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么懂事,他的一舉一動,機靈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實在令人印象深刻。簡樸的語句中,洋溢著可貴的尊老愛幼品質,蘊藏著那種謙讓的美德??兹谂c童年的我比起來簡直天壤之別,一件令人慚愧的事又在腦海中飄蕩著。那事發(fā)生在我五歲的時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著動畫片,我看了看鐘,糟糕!電視劇大結局呀。我立即拿起遙控器換了臺。弟弟一下子變了眼色,跑過來與我爭吵。聞聲驚動了奶奶,奶奶從一樓上來,了解了情況后,就說:“杰仔,做哥哥的讓下弟弟,而且是弟弟先看的,你還可以下一樓看啊,干嘛一定要在這看?!蔽艺f:“就不!”“聽話!”奶奶說道。我瞪了奶奶一眼,就氣沖沖地回房間了。晚上,趁奶奶在看電視,我刻意在電視機前左擺右擺,拳打腳踢,奶奶叫我別擋著,我假裝沒聽見。最后奶奶也沒說什么,就出去了。
讀了《孔融讓梨》這個小故事后,我明白了做人要尊老愛幼。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們都知道,就是一位客人來串門,帶來了一藍鴨梨,讓孔融先拿一個,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鴨梨,客人問孔融:“為什么不拿大的?”孔融說:“哥哥比我大應該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應該讓著他。”爸爸回來后,連夸他是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我們可不可以做像孔融一樣懂得謙讓的人呢?我們也要做像孔融一樣的好孩子,這樣,在以后搏擊商海時懂的謙讓還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兩家同類大企業(yè),都是有能力一些承受打擊的那種,這兩家企業(yè)是拼個你死我活好呢?還是各掙各的錢好呢?當然是各掙各的錢好。如果兩家企業(yè)選擇拼個你死我活,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但是,你要看對方在你讓他之后是否得寸進尺,要是他得了便宜賣乖你就要打擊他了,謙讓也是要有限度的。
我們要做一個會謙讓的好孩子,但是不能謙讓過頭。
今天,我讀了一本《懂禮貌的故事》書,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東漢魯國時期,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來一筐梨,爸爸讓孔融給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讓給了爸爸、媽媽、哥哥們,自己留了一個最小的。大家都夸他有禮貌。
我讀到這里被孔融的行為感動了,四歲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個懂事又有禮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東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從來都沒有想別人。我讀了這個故事覺得很羞愧,從今以后我要做一個懂禮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東西一定先讓長輩們吃,玩玩具也一定要懂得謙讓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幫助,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心中永遠裝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謙讓是我國傳統(tǒng)的禮儀。前不久,我看了一篇〈孔融讓梨〉的故事,主要講:孔融,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語??兹?歲時,一日,父親給他和他的哥哥買了一些香梨,父親給他了一個最大的香梨,可是,他卻拿了一。最小的香梨,父親看了非常驚喜、高興。
記得有一次,我和姐姐上街去玩,我們乘上了車,坐到了位子上,第2站,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奶奶上車了,老奶奶沒有位子,只能站著,第3站,一些人下車了,老奶奶剛要坐下,一群年輕人跑過來,把老奶奶推開,自己坐下,老奶奶差點兒摔倒,看到著一幕,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拉了拉姐姐的衣角,輕輕地說道:“姐姐把我們的位子,讓給那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奶奶,你看她沒有位子坐,多可憐呀!”
“妹妹難道你想站著,不想坐著嗎?”姐姐疑惑的問道“不是的,姐姐你想呀!孔融4歲能讓梨,我現(xiàn)在是10歲,你現(xiàn)在16歲,難道我們這些都不懂嗎?我們把座位讓給老奶奶!這樣也算助人為樂呀!”我認真地說道?!懊妹?,妹妹你說的太有理了,讓我實在太佩服了,那我們現(xiàn)在就開始讓座吧!”“ok?!蔽一卮鸬?,說著我把老奶奶攙扶了過來,又讓老奶奶坐下,老奶奶笑瞇瞇地連聲說:“謝謝,謝謝呀!”“沒什么這是我應該做的?!蔽艺局?,偷偷的看著老奶奶,老奶奶舒服的做在凳子上,我偷偷地笑了。
孔融4歲都會讓梨了,作為我們一定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學會謙讓的小學生!
說到讀書感想,讓我想起了以前讀過的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是說:東漢時代有個聰明的孩子叫孔融,他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爸爸讓孔融先拿??兹诓惶艉玫?,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就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备赣H又問孔融:“你還有個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彼赣H聽了,哈哈大笑起來:“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BR>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起有一回:爸爸正在看新聞聯(lián)播,我愛看的《機甲獸神》動畫片開始了,我就和爸爸爭了起來。當然是爸爸就到了其他房間去看,我現(xiàn)在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太自私了。以后,要像孔融那樣,知道尊敬長輩。還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我的大娘做了一盤香噴噴的紅燒肉,我和哥哥都想第一個先嘗,結果他壓著我的筷子,我壓著他的筷子,都不肯相讓。現(xiàn)在想起,我應該學孔融那樣讓哥哥先嘗。我們應該象孔融一樣,做一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這種美德,我們做什么要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生活才可以更加美好。
小孩世界的成人化,失去了本有的天真爛漫。稚嫩的心靈過早接受世俗而變得成熟,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做法得到了父親的肯定;把大梨也讓給了弟弟,這種做法也得到了父親的肯定,總之自己吃最小的才是正確的。這種教育方法存在著嚴重的弊端,小孩子受到了世俗的感染。為了受到表揚說出一些虛偽的客套話。心靈的土壤逐漸有了成人的足跡,天真沒有立足之地。
對比一下西方的兒童受教育的方式確實和中國有很大差別,他們通過競爭,誰贏了就可以吃到大梨,家長們從小就給孩子樹立競爭意識??墒牵毾胍幌?,本質是一樣的,還是過早的把孩子帶入成人世界,過早社會化。
這是可悲的,把天真還給孩子,家長們何必一定要讓小孩子計較梨的大小呢?就讓他們隨意的去吃吧,只要他們開心就好。
家長們要把天真還給孩子,敢于對傳統(tǒng)作出批判、質疑!
三字經(jīng)內有一小段話:“兄則友,弟則恭。”有的意思是有愛,恭的意思則是恭敬。整句話的意思為:做哥哥、姐姐的愛護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要尊敬哥哥、姐姐,聽從哥哥、姐姐的話,兄弟姐妹之間要親相愛、和平相處。
現(xiàn)在我要來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名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再他四歲時,客人送了一籃令人垂延三尺的梨子,孔融的父親便把孔融叫來跟,向他說:“融兒,你挑一個梨子去吃吧!”孔融便挑了其中最小的梨子。父親見了絕得十分奇怪,便詢問孔融原因,孔融答到:“因為我是老幺,所以要選小的,大的給父母及哥哥、姐姐們吃的。”大家聽了都稱贊了孔融一番。
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四歲的小孩都懂得尊重哥哥姐姐了,更何況是已十幾歲的我們呢?我們要以孔融為榜樣,向他學習!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三
今日,我讀了一本《懂禮貌的故事》書,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東漢魯國時期,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來一筐梨,爸爸讓孔融給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讓給了爸爸、媽媽、哥哥們,自我留了一個最小的。大家都夸他有禮貌。
我讀到那里被孔融的行為感動了,四歲的孔融都明白要做一個懂事又有禮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東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我玩,從來都沒有想別人。我讀了這個故事覺得很羞愧,從今以后我要做一個懂禮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東西必須先讓長輩們吃,玩玩具也必須要懂得謙讓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幫忙,必須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心中永遠裝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四
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一篇文章——《孔融讓梨》,文中講了孔融把一只大梨給了他的哥哥,卻把最小的一只梨留給了自己。這篇文章一直銘刻在我的記憶里,它讓我明白:謙讓是一種美德。
謙讓之美在于人能更好地溶于自然。我們對植物要有謙讓精神,不能亂砍樹,亂采花,破壞生態(tài)平衡。如果亂砍樹,森林會逐漸減少,土地會逐漸沙漠化。目前,在北京一帶,由于樹木逐漸減少,沙塵暴的天氣已經(jīng)越來越多了,這是人對植物沒有謙讓精神的結果。我們對動物也要有謙讓精神?,F(xiàn)在,大街上的流浪貓、狗變多了,墻角、路邊很容易能見到它們可憐的身影。我們在菜市場上能聽到青蛙悲哀的叫,鵝發(fā)出的痛苦的長鳴。我們在超市里,隨處能看到用動物皮毛做成的衣服、鞋子……這些都是人對動物不謙讓的現(xiàn)象。假如我們能保護植物,關愛動物,與自然界和諧相處,那么我們也一定會收到很好的回報:在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中幸福地生活!
謙讓之美在于人與人之間能相處得更加愉快。我們要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幫助別人。乘公共汽車時,如果你看到老人、抱小孩的阿姨,或者是孕婦時,一定要記得繪他們讓座,這是謙讓的表現(xiàn)。我們要學會寬容。在我們身邊,經(jīng)常有一些打架之類的事情發(fā)生,那是不寬容的表現(xiàn)。如果每個人都退后一小步,多為他們著想一下,就不會發(fā)生打架之類的事情了。
謙讓是我們中華民族流傳千年的美德。幾千年前的孔融能把謙讓做得這么好,作為現(xiàn)代的我們來說,更應該把這種美德很好的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
我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觸。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孔融四歲那年里的一天,媽媽買回了一袋梨,接著以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兹趶拇永锞艏氝x選出兩個最大的梨給了爸爸媽媽,哥哥和弟弟也得到了較大的梨,而孔融吃了一個最小的梨。爸爸問孔融為什么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呢?孔融回答道“你們是父母,是賜予我生命的人,理應吃最大的梨,而哥哥和弟弟吃大梨呢,是因為哥哥也是長輩,弟弟還小要照顧,所以他們也應當吃大梨,那我就吃小梨了”孔融這一番話得到了父母的贊許。一個四歲的孩子都懂得尊讓別人,那為何我們做不到呢?原因很簡單,是因為家長的溺愛,才導致自己的子女的蠻不講理,想要得到什么就要得到?!犊兹谧尷妗愤@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孔融和我們恰恰相反,孔融是一個尊老愛幼、懂得謙讓的好孩子。
如今社會上出又爭又搶的現(xiàn)象。大家都認為如果不去爭,那就是別人的了,如果不去爭站在原地會被別人當做懦夫嘲笑的。記得有一次爸爸買回來一袋蘋果,里面有一個大大的蘋果,我見了立馬伸手去拿,這時弟弟也發(fā)現(xiàn)了也伸手來搶,結果被弟弟先搶到了,我非常不甘心,馬上去搶弟弟手中的蘋果,弟弟很警覺,察覺到了我要搶蘋果立馬閃了,我隨后就追,在我的一番努力下大蘋果還是落到了我的手中,就在這一刻我的腦子里呈現(xiàn)出孔融讓梨的情景,我感到很羞愧,于是我把大蘋果還給了弟弟,還跟弟弟道了歉。
在生活中,我們只有謙讓、包容,退一步海闊天空,才能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世界,只有懂得文明禮讓,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所以,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一起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攜手創(chuàng)造一個更美好、和諧的世界吧!
我的同桌,有個哥哥,他們上學前和父母吃完飯,因為早飯不多,最后還剩下一個饅頭,父母硬要叫他們兩兄弟吃,而他們不約而同地給了父母。這樣,讓人感動的家庭氛圍,這兩兄弟,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孔融呀!他們知道父母的辛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父母的關心和愛!
我最近看了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頭狼和一只狐貍抓到了一只小羔羊,彼此都想獨吞,還互相殘殺,最后小羊跑了,它倆餓死了。這個故事與《孔融讓梨》成了鮮明的對比,孔融的孝心讓人感動,而狼和狐貍的故事卻被人們用來諷刺那些為了爭搶利益不會謙讓而最后兩敗俱傷的那些人。
這樣為利益爭搶的事也曾發(fā)生在我身上。那一天,我和同桌為了一本課外書,“在我的,是我的”的話語中,我們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最終我們都不再理會對方。而當我讀到《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時,我覺得非常羞愧難當,覺得自己不應該和同桌為了一本書而爭搶,以后無論什么東西,我都會和她分享。經(jīng)過這件事,我發(fā)現(xiàn),其實分享、謙讓這些美德做起來并不難,而且也能使大家其樂融融。
“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謙讓”,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人人都應該從自身做起,從我們的點滴做起,感恩父母,感恩長輩,相互謙讓,學會分享,將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繼續(xù)弘揚。
說到讀書感想,讓我想起了以前讀過的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是說:東漢時代有個聰明的孩子叫孔融,他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爸爸讓孔融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就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孔融:“你還有個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彼赣H聽了,哈哈大笑起來:“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BR>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起有一回:爸爸正在看新聞聯(lián)播,我愛看的《機甲獸神》動畫片開始了,我就和爸爸爭了起來。當然是爸爸就到了其他房間去看,我現(xiàn)在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太自私了。以后,要像孔融那樣,知道尊敬長輩。還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我的大娘做了一盤香噴噴的紅燒肉,我和哥哥都想第一個先嘗,結果他壓著我的筷子,我壓著他的筷子,都不肯相讓?,F(xiàn)在想起,我應該學孔融那樣讓哥哥先嘗。我們應該象孔融一樣,做一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這種美德,我們做什么要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生活才可以更加美好。
今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中華上下五千年》,我興致勃勃地看了起來,從中知道了我們中國許多具有優(yōu)秀美德的故事。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孔融在六歲那年,他媽媽買回來一些大大的甜滋滋、水靈靈的梨,洗的干干凈凈后讓孔融分給他的哥哥和姐妹們,而孔融卻留下一個最小的梨給自己,媽媽十分不明,“孔融,你為什么留下一個最小的梨給自己呢?”孔融笑了笑說:“夫子說過,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應該想到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所以大的就留給他們吃吧!”媽媽聽了之后,連忙點了點頭,說:“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媽媽真為你感到驕傲?!?.)。
孔融小小年紀就知道關心別人,令我萬分敬佩?,F(xiàn)在有不少孩子被父母當做心肝寶貝,十分的寵愛,所以孩子根本不知道關心父母,關心他人,什么只想到自己,以自己為中心。其實我也犯過這樣的錯。
有一次,我放學回家,看見冰箱里有一大瓶果汁,我一打開,“咕嚕,咕?!钡匕压韧炅?。爸爸媽媽下班回來,打開冰箱看見果汁沒有了就問我,我說“全喝完了!”爸爸媽媽沒說什么,但是我感到十分愧疚!
我真的很希望所用像我一樣犯過這種錯誤的同學,都能像我一樣,知錯就改,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美德在生活中可以說是枚不勝舉。但在《孔融讓梨》這篇短小精煉的歷史故事中,僅有5歲的小孔融竟知道要尊老愛幼,小小年紀的孔融讓梨這件事,讓我深有感觸。
在古代的一天,孔融的父親從集市上買回三個梨子,分發(fā)給孔融、妹妹還有哥哥??兹诜值搅艘粋€最大的梨子,一看就知道味道很甜。但他讓給了哥哥,父親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孔融回答道:“大的就應該給大的人吃。”第二次,孔融分到了一個比較大的梨子,但又讓給了妹妹。爸爸又問他了,他回答:“妹妹比我小,應該吃一個大一點的?!弊詈螅兹谀昧艘粋€最小的梨子,但爸爸夸獎了他。
故事中的孔融尊老愛幼,繼承了我們中華民族美德中最重要的一點。但想想我,平日里調皮搗蛋,沒少給媽媽添麻煩,害的媽媽不但沒有省心,還倒多添了幾根白頭發(fā)。有一次,媽媽做了五個獅子頭放在青菜里煮,自己沒舍得吃一個,我不但沒有謝謝媽媽,還抱怨她沒有多做幾個。還有那次在小姨家,我和表弟爭著玩電腦游戲,我竟生生地把表弟推倒在地板上,害得他哭了好一會兒。想想,平日生活里的我竟然連一個五歲的兒童都不如??兹谧尩碾m只是一個梨子,但在美德道路上,他卻跨越了一大步。所以《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才會家喻戶曉,一直流傳至今。以后,我也要學會謙讓,孝敬自己的長輩們,愛護比我小的孩子們。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五
我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許多古人身上就有很好的體現(xiàn)。在孔融孔文舉身上就體現(xiàn)出來了。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父親讓孔融分梨,結果孔融自我拿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問他:“為什么你自我拿最小的梨呢?”孔融說:“哥哥比我大,應當吃大的。弟弟最小,我應當讓他?!?BR> 之后,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大家都說孔融四歲就明白讓梨,是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家長們也經(jīng)商用這個故事教育自我的孩子要懂得謙讓。
我以往在公交車上看到這樣一副情景,一個老奶奶慢慢的走上了車,愛心座位被幾個年輕小伙子占了,看見老奶奶上車,有的拿出手機玩,有的裝作睡覺,沒有人給老奶奶讓座。真是太自私了,太不懂謙讓了。
想一想平時,我們有的人上公交車爭先恐后去搶座位,有的人在學校發(fā)什么東西的時候,也是搶在前面,生怕自我拿不到,有的人看到排隊很長,就會擠到前面去插隊。這些行為都是不謙讓的行為。所以,讓我們學會做一個謙讓的人吧。
有人認為幫忙別人是一種歡樂,我覺得謙讓也會讓人感覺歡樂!讓我們一齊盡情享受歡樂吧!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六
可能是受天氣的影響,今天午睡我感到睡意全無。其他同學也一樣,嘰嘰喳喳,吵吵鬧鬧。我想,教室里這么大的動靜,一定會引起值日老師的注意。
“咚、咚、咚”二樓走廊上傳來老師的腳步聲。我趕緊伏在桌面裝睡。接著,老師迅速走進教室,把幾個玩糊涂了的同學逮個正著。老師批評并警告他們不許再鬧。
教室里終于安靜下來。越是安靜越是沒有睡意。我便找出一本書,隨手翻看。我被書中《孔融讓梨》的故事吸引住了。
孔融四歲的時候,爸爸拿了一些梨子回家,叫孔融與幾個哥哥分著吃,孔融把大梨子分給別人,自己留下最小的梨子。爸爸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孔融說,我在全家是最小的,應該吃最小的梨子。后來,爸爸帶著孔融去親戚家玩,親戚家有兩個小表弟。爸爸又拿出三個梨子叫孔融和表弟三人分吃,孔融仍然把最小的梨子留給自己。爸爸問他:“上次在家里你是最小的,所以你拿最小的梨子;這次你在三個孩子當中是最大的,為什么也拿最小的梨子呢?”孔融說:“做表哥的照顧年幼的小表弟是理所當然的事?!?BR>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感到非常臉紅。
回想去年暑假,舅舅家孩子——我的小表弟到我家來玩。媽媽拿出我最喜歡吃的荔枝招待小表弟。誰知小表弟一邊剝一邊吃,一口一個,不一會就把荔枝吃光了。
我看到垃圾簍子里都是荔枝殼兒,心里生悶氣。小表弟喊我一起去玩,我也不理他;我一個人跑到樓上書房里關起門來假裝看書。媽媽喊我,我也假裝沒聽見。
爸爸回家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爸爸不留情面狠狠地批評了我。我哪里接受爸爸這么嚴厲的批評呢?我一鼓作氣跑到屋后桑葉地里躲起來。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我仿佛聽到奶奶喊我回家吃飯。可是我卻迷迷糊糊睡著了。
這一睡險些惹出極大的麻煩。一家人屋前屋后到處找我,怎么也找不著。爸爸打電話問鄰居、問同事,是否看到了我;媽媽在群里發(fā)信息問親戚、問同學,沒有得到我的行蹤。正當爸爸媽媽著急打算報警的時候,我醒過來了,我急忙跑回家,才知道一家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
回想這件事,再對照今天看的《孔融讓梨》的故事,使我羞愧萬分。
我在家里也是最小的。每次吃好東西的時候,大人們總是讓我先挑,而我每次都是挑選最大的、最好的。當我去親戚家,我在小朋友當中是最大的時候,我又覺得我這個老大應該吃最大的,小弟弟小妹妹吃不下那么多。我一直都是這樣心安理得的想著,從來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做“禮貌相讓”,更不知道好東西應該“與人分享”。
今天看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我明白了以前這樣做,既是自私自利的表現(xiàn),又是極端不禮貌的行為。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蔽乙獙W會將心比心。時時事事處處替別人著想,把利益讓給別人,把吃虧留給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使自己走向成熟。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七
在我小時,我經(jīng)常聽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兹谶€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fā)現(xiàn)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BR>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BR>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BR> 我聽了十分感動,孔融這么小都會讓利給別人吃,為什么我們還要斤斤計較。我沒應該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把祖國建設發(fā)展的更加好。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八
孔融,字文舉,沛國譙人。他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從小聰明機智。他在年少時就已經(jīng)能夠熟讀典籍,有過人的文才,因此被人們譽為“天啟之才”。今天,我們來探討下學習孔融心得體會。
一、認識孔融。
孔融,作為一位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形象深深影響了后世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他提倡以人為本,使德行成為政治發(fā)展的幾個重要基調之一。他的人格魅力對社會文化建設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學習孔融的精神時,必須了解孔融本人,了解他的生平事跡以及在人格修養(yǎng)方面的實際貢獻。
二、品行高尚。
孔融是一位清廉自守的官員,他深諳做人的道理,行為嚴謹,為人正派,人緣極好,得到了民眾的愛戴和敬仰。特別是當他經(jīng)歷了大災大難,依然不放棄對人民政治福音的追求,為人民發(fā)聲時,他體現(xiàn)出了政治家的風度,表達了自己高尚的情操。這一點,更為深刻地加深了人民對他的信任和尊重。
三、處事從容。
孔融在處理政治問題時,總是從容淡定,眼里充滿智慧和睿思。他推崇“以禮治國”的思想,清正廉潔,處事不紊。在外交交往中,他善于變通、處變不驚,富有遠見的眼光總是能夠對復雜的政治局勢有清晰的判斷。
四、文化修養(yǎng)。
孔融是一位極富文化修養(yǎng)的人,在文學方面,他的才華備受稱贊。他的文化修養(yǎng)超過他的政治才能,他從政治和文化兩個方面提出了可行的政治方案,以此彰顯出他高超的智慧和廣博的視野。
孔融的教誨方式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講授以典故為主,帶有很強的法律、哲理和政治色彩,教學的內容既有普及教育又有精專教育,對學生的提高帶來了相當大的效果。
總之,作為一位成功的政治家、文化名人,孔融不僅具備優(yōu)秀的德行,而且在文化和政治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他的影響深遠,其思想和精神為我們的今天提供了很多借鑒和參考。我們需要在認識、學習孔融的同時,將其精神和思想應用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尋找到自己最底線思想和行為規(guī)范,讓我們變得更加優(yōu)秀和成功。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九
孔融,字文舉,東漢末年的名士。他曾在豫州刺史許昱府上校書,年紀輕輕卻才華出眾,博覽群書,能言善辯。有一次,孔融面試秀才時,他主動讓梨給狀元作答,這一幕被后世稱為“孔融讓梨”,成為了中華文化中的一個經(jīng)典典故。在閱讀孔融讓梨的故事之后,我深深被孔融高尚的品德所打動,在內心體驗到讓梨的智慧和胸懷。以下是我對孔融讓梨的心得和體會。
第二段:智慧的表現(xiàn)。
孔融在讓梨的行為中展現(xiàn)出了他非凡的智慧。作為一個有著卓越才華的年輕人,能夠語出驚人地掌握了適當?shù)臅r機。面對狀元的考題,“替梨作答”這樣的行為顯然超越了時代的狹隘,傳達出孔融崇尚公正和平等的價值觀。他的行為給后人的啟示是,智慧并不僅僅停留在腦袋里,更需要在實踐中得到體現(xiàn),讓智慧真正地發(fā)揮作用。
第三段:胸懷的寬廣。
孔融讓梨的行為還展現(xiàn)出他開闊的胸懷。他擁有極高的道德情操,相信人人都應該得到公平的機會。讓梨不僅展現(xiàn)了他對自己才智的自信,更是對別人才智的肯定。他不愿意看到有人才因為自己的才華而失去機會,因此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讓梨。這種仁心仁義的行為,展現(xiàn)了孔融的高尚人格,同時也是他對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xiàn)。
第四段:個人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
作為一個知名的文人,孔融不僅才華橫溢,更是以德立身。他一直把修身養(yǎng)性放在第一位,追求心靈的升華。他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對待事物有著獨特的見解。無論是在讓梨這件事情上,還是在平日的行為中,孔融都以道德準則為指導,注重修身養(yǎng)性。他的修養(yǎng)和風度,使他在許多人心目中成為了眾生的楷模。
第五段:價值的思考。
孔融讓梨的行動,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也有重要的價值。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天,我們往往更加強調個人的競爭力和利益。然而,孔融讓梨的故事提醒我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也要著眼于整體的利益。我們應該時刻保持一顆寬廣的心,關注他人的需要,為他人創(chuàng)造機會,而不是僅僅關注自己的利益。只有在關心和支持他人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建設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
總結:
孔融讓梨的故事激發(fā)了我對人性中的善良和智慧的思考。他的行為展現(xiàn)了他高尚的品德和修養(yǎng),同時也為我們敲響了責任和公平的警鐘。作為后輩,我們要緊跟孔融的足跡,明白個人的成功和價值并不僅僅來自于自我,更需要與他人的相互理解和幫助。在讀完孔融讓梨的故事后,我深刻地體會到了這種人文精神的偉大和智慧的力量,相信這個故事也會在我們心中激起共鳴,引發(fā)我們對待他人的思考和行動。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十
1、在情境中理解故事內容。
2、懂得尊敬長輩,學會分享與謙讓。
《孔融讓梨》圖書一本。(編號:123)水果人手一份(香蕉、蘋果)。
一、復習歌曲,“春天”的話題導入活動。
1、春天到了,陽光明媚,小草從泥地里鉆出來升升懶腰,小花也穿上五顏六色的花裙子跳起了歡快的舞,小朋友也唱起了春天的歌,聽,多美呀。(幼兒唱歌曲:春天)。
2、滴瀝嗒啦,天上下小雨了,小雨從哪里來的呀?小雨要到哪里去呀?落到了小樹梢上,小樹梢怎樣了呢?(幼兒唱歌曲:小雨點)。
教師:我還聽見了風的聲音,風也在輕輕地唱歌呢?(幼兒唱歌曲:風)。
3、對呀,今天是多么快樂呀。老師請來了小朋友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到幼兒園作客呢。
二、創(chuàng)設情景。
1、老師準備了一些香蕉,大家一起品嘗好嗎?孩子們,一人拿一只小碗,每個小碗里都有兩塊香蕉,你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人吃一塊。
3、老師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孔融讓梨》。
三、再次品嘗水果,幼兒對家長說感恩的話。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十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孔融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學者??兹谧杂茁敺f,精通經(jīng)典,才情非凡,廣受尊敬。然而,他的一次歸鄉(xiāng)認親之旅,卻給他帶來了一次深刻的心靈觸動。
第二段:親情的重要性。
親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種情感。在孔融認親的過程中,他親身體會到了親情的溫暖和重要性。盡管他曾經(jīng)在公務和學業(yè)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他卻始終覺得內心的某種渴望得不到滿足,直到認親之后,他才真正感受到了血脈的聯(lián)系和親人的關懷。親情給予孔融力量和動力,使他更加努力向前邁進。
第三段:認親的機遇。
孔融認親之旅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一路上遭遇了許多困難和挑戰(zhàn),但他并沒有放棄,相反他抓住了認親的機遇。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找到了他的親人。這次經(jīng)歷讓孔融學會了堅持和勇敢面對逆境,他深深明白,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zhàn)也都是成長的機會。
第四段:親情的珍貴。
親情是珍貴的,不容忽視??兹谠谡J親的過程中,深深意識到親人的價值和重要性。親情是生命中最純真、最真摯的情感,它提供了無盡的依靠和支持。孔融在找到親人時,淚流滿面,他體會到了親人的登臺觀看時的歡欣和自豪,也感受到了親人刻骨銘心的問候。這些都讓孔融更加懂得了親情的珍貴,懂得了要倍加珍惜,并時刻銘記在心。
第五段:回報親情。
孔融在認親之后,意識到了回報親情的重要性。他決心要盡可能地照顧和照顧自己的親人。他積極學習,努力為父母和兄弟姐妹爭取更好的前途和生活品質。他用自己的努力回報了親情,并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好,以不辜負親人的期望和關懷。孔融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將親情付諸行動,才能真正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和力量。
總結:
孔融認親的心得體會使他更懂得人生的意義和目標。他從中體會到了親情的重要性和珍貴性,同時也懂得了回報親情的重要性。通過經(jīng)歷過程中的挑戰(zhàn)和困難,孔融學會了堅持、勇敢和成長。這次認親之旅不僅帶給了孔融對親情的思考,也教會了我們要珍惜和回報我們的親人。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十二
我一直都在小學教,沒有從事過實際的幼兒教育。這個教學設計可能有點小學化。這一課時我在女兒書上看到,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設計的。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孔融怎樣分梨。
2、懂得尊重大人,愛護弟、妹。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5、引導幼兒在故事中學習,感悟生活。
為什么要“讓”。
大小不一的梨模型,教學圖片。
一、引出故事主題。
你們認識這個小男孩嗎?他的名字叫孔融。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孔融讓梨》的故事。
二、傾聽故事。
老師給小朋友講故事……。
1、孔融家都有誰?孔融最大嗎?
2、孔融為什么要一個最小的梨?
3、孔融怎么對爸爸說?
4、你們喜歡孔融嗎?
我們要像孔融一樣關心大人,愛護弟妹。
三、經(jīng)驗聯(lián)想。
你們關心過別人嗎?
四、做游戲。
小朋友扮演《孔融讓梨》里的角色。
故事《孔融讓梨》讓幼兒通過簡單的故事理解,深刻地體驗到謙讓這種美德,在討論中幼兒很清楚地明白了什么叫謙讓,什么時候該謙讓。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十三
孔融讓梨的故事讀后感孔融讓梨讀后感《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聽的,可是它卻讓我難以忘記。尊老愛幼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可是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很久以前,有個小孩叫孔融。每個人都夸他很聰明。有一天,孔融的母親買了幾個梨回家,當梨端上桌子時,媽媽把最大的梨給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卻不要,將這個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這個故事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種.種??兹谒敢庖埠敛华q豫地將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而我呢?我不僅沒有這樣做,還總是與弟弟搶東西。我身為哥哥,卻比當?shù)艿艿目兹谶€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總是第一個沖上去挑,東挑西挑,必須要把最大,看起來最美味的拿來吃,堅決不留給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絲絲的內疚與后悔,而且,不僅如此,吃飯時,總會有一些很美味的東西吃,只要飯菜一端上來,我就會毫不猶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東西全部夾在碗里。媽媽每次都教育我要學習“孔融讓梨”的精神,可是我總將她說的當耳邊風。有時候在坐車時,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邊,可是我卻看了她們一眼,就坐在那里了。有時,這些小朋友會用可憐巴巴的眼神望著我,就算我的心再怎么虛,為了我個人的利益,我的心還是控制住了雙腳。現(xiàn)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責。我以前太自私了,只為自己著想,從來沒想過別人。我連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愛幼應該是每個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為別人著想,不要滿腦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們每個人的榜樣,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讓位置給老少;將好吃的留給別人等等。讓我發(fā)揚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吧!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十四
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講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鄰居家送來一筐梨,他走過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人問他:“你為什么挑小的呢?”他回答說:“哥哥們年紀大,應該吃大的,我年紀小,就應該吃小的呀?!?BR> 我覺得孔融是一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從小就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我知道了要學會謙讓,要讓著比你大的和比你小的。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十五
孔融是三國時期東漢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以聰明、睿智、有學識而聞名于世。據(jù)說在孔融十四歲時,他才得知自己是孔子的后裔,這一事實對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和意義。下面將以“孔融認親心得體會”為主題,探討孔融在認識到自己的身世后,對自己的成長和人生道路所產(chǎn)生的啟示和體會。
首先,孔融在認親之后體會到了責任和使命感的重要性。作為孔子的后裔,他繼承了儒家的衣缽和思想傳統(tǒng),對于傳承和弘揚儒家思想,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有著極高的要求和期望。因此,孔融倍加努力地學習經(jīng)典,深入研究儒家文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傳承并發(fā)揚了儒家思想。他明白作為孔子后裔的自己有責任引導社會道德風尚,傳承中華文化。
其次,孔融在認親之后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個人定位和人生目標。他深刻領悟到“家教在造化中,修才由己身”這句人生格言的重要性。他以孔子為榜樣,努力充實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以身作則,謙虛謹慎,保持清正廉潔的為政之道,引領社會風尚。這也使得他在官場上獲得了高度的聲望和任職機會。
第三,孔融在認親之后對親情的認知更加深刻。他懂得家族的連結是一根紐帶,家人的支持和鼓勵是成長的重要動力。他對待親人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轉變,更加珍惜家人的陪伴和愛,也更加明確了他自己要承擔的責任??兹诓粌H要為自己的家族榮譽而奮斗,還要以自己的努力為家族爭取更多的資源。他心懷家國情懷,在事業(yè)上追求卓越,在家庭中注重和睦。
第四,孔融在認親之后對人生的態(tài)度變得更加積極向上。他認為人生短暫,因此更加珍惜每一天,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發(fā)揮自己的潛力,成就一番事業(yè)。他的自信和進取心帶給他成功的機會。他不只是依靠自己的背景和稱號,而是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爭取機遇,追求夢想。這一點在他日后擔任官職時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最后,孔融在認親之后對人際關系的看法也發(fā)生了改變。他更加注重與人的交往和溝通,懂得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是事業(yè)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學會了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懂得彼此尊重和合作是成就更大事業(yè)的基礎。他也明確自己是社會的一員,要為社會的繁榮和發(fā)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總之,孔融認親以后,對自己的身世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更加明確的規(guī)劃和目標。他在家庭、事業(yè)和社會中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成為了那個時期的閃光之星。他的故事也給現(xiàn)代人以啟示,認識自己的身世背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全情投入到自己的學習與事業(yè)中去,才能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孔融讓梨閱讀心得篇十六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兹谶€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fā)現(xiàn)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BR>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BR>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BR>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fā)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
張英閱信后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并附詩一首:。
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六尺巷”由此而來。這條巷子現(xiàn)存于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城內,作為中國文化的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在我們古代已經(jīng)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對身居高位,手握重權的人來說更是這樣。張英在涉及自己家人切身利益的時候,沒有利用手中權勢壓服對方。而是以高遠的眼光,開闊的心態(tài)勸說家人退讓為先。
這種看似違背常態(tài)的觀念蘊含著更高的智慧,更遠的眼光。心胸寬廣、放眼遠處、恭謙禮讓的人無論在何時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橫流、錢、權當頭的今天,提倡這種美德,更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