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范文(18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主題、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等方面進行思考和總結(jié)的一種文字表達方式。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dāng)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受,來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所讀內(nèi)容。通過閱讀這些讀后感范文,我們可以學(xué)習(xí)到一些寫作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讀書和寫作能力。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一
    她,只是一個平凡的女孩兒,每天穿梭在茫茫人海中;她,自小體會不到母愛,卻依然笑著前行。就是這么樂觀堅強的一名少女,卻被卷入了一個詭異的漩渦中,無法脫身。
    父親朋友之死,亡妻之痛,撲朔迷離的真相……無數(shù)條謎團和線索編織的巨大蜘蛛網(wǎng)中,這個女孩是案件唯一的突破點。死者一次次被釘在十字架上,這個年幼的少女對前往渺茫的希望并沒有退縮,為了查找最后的真相,她一次次冒險,僥幸逃脫。
    人的一生中,可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女孩兒?她善良樂觀,即使有再多苦難也笑著去面對,就好似天邊最溫暖的陽光;她正直勇敢,即使是一個陌生人遇到了困難,也會義無反顧去幫助。她就像一張白紙,不食人間煙火,如天使般降臨在人間。在經(jīng)歷過種種苦難之后,她的美好終于來臨。這何嘗不是人生的真諦。
    這樣的女孩最后一定能快樂。正如,溫暖與傷痛都來源于未知和那顆勇于去承受苦難的心。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二
    蛭川與作造背負著虛無的十字架,表面上受到了法律的懲罰,實則內(nèi)心并不以為然,只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便可以視他人生命為無物。而史也和紗織雖然沒有受到眾人能看到的懲罰,確實真真正正的在自己身后背上了看不見卻極有份量的十字架,一個為了贖罪去做了小兒科的醫(yī)生,并娶了一個懷著別人孩子的可憐的女人,一個背負著心理上極大的壓力而患上了偷竊癮,認為自己“只配吃偷來的東西”并多次想要自殺。而兩個人當(dāng)時“害怕被發(fā)現(xiàn)后會被迫分手”的初衷也無法達到,懵懂純粹的愛情隨著嬰兒一起被殺死并掩埋。
    文中有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犯了罪的人,不可能有一個合適的方法讓犯人能夠贖罪。”
    有的人,你以為他被法律懲罰了,其實他并不以為然。而有的人看似逃脫在了法律之外,但也許他反而能夠在極大的歉疚與懊悔中自我懲罰、反省,甚至是補償,對受害者家屬或者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一種補償。這兩種,哪一種才更具有意義呢?這也許是東野圭吾想讓大家都好好思考的一個問題。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三
    沙織和史也在他們美好的年華里犯下許多正處于青春期都會犯的錯――偷嘗禁果。自然結(jié)出的果子也會讓他們手足無措,只能選擇最殘忍的手段――殺死孩子。于是,背著這沉重的十字架去過余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里面也是一個凄苦的女性,但是她卻選擇積極地去過剩下的日子――罪與罰,我們到底應(yīng)如何正確地去對待這兩者。她在開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卻從沒離開過整本書。
    那個神秘的地方――自殺的絕佳點,也是許多埋掉罪惡并決心贖罪的地方。
    所以最后死去的孩子不見蹤影,他看到了沙織和史也這幾十年所背負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們正在積極地懺悔彌補……活下去的人總要繼續(xù)向前,不能停滯不前。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四
    這是很久之前寫的讀后感,如今真切地認識到時間可以抹殺旁觀者的情感,哪怕當(dāng)初感到多么的寒冷徹骨,現(xiàn)在也好似平淡如水,但是真相卻無法磨滅。
    看完最后一頁,合上書本的手仍然忍不住地顫抖,可能只是輕微地發(fā)顫,但是毫無生氣的紙張卻仿佛透過指尖,從內(nèi)心蔓上一股無以言喻的痛苦,如果不置身于冰冷的囚籠,就無法體會的窒息感。
    開始動筆的時候,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是否要記錄一個普通讀者的感受,也許過不了多久,這段記憶就會被塵封。時間是多么神奇,卻也足夠令人畏寒。
    二十多年前,凍著雪的天空,散發(fā)著死亡森冷味道的青木原,試圖埋葬的罪孽也終將成為一個十字架背負在如今的人身上。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救贖,難怕是一點幻想中的勇氣也能成為慰藉來挽回即將要放棄的生命。
    然而到底什么對罪犯來說才是應(yīng)有的懲罰,殺了人卻毫無自責(zé)地活著,即使進了監(jiān)獄也沒有懺悔之意。一想到殺害了親人的兇手仍然在這個世界某個角落茍且,遺族內(nèi)心的悲傷就絲毫不能減弱,時間也無法撫平得知殘虐真相的創(chuàng)傷。即便是被判處死刑,但是兇手只是放棄了自己的求生機會卻對曾經(jīng)抹殺了生命毫無自知,視作珍寶的親人在他手下只是一灘肉塊。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五
    故事分為兩條主線分別講述,繼而在第二次事故的時候出現(xiàn)交叉點,整體看似毫不相干,實則步步為營,息息相關(guān)。
    整個故事圍繞著犯罪分子重罰后沒有真正悔改而覺得重罰不是最好的選擇,以及遺族的悲痛和傷心必須用重罰來施以公道,左右搖擺。
    小夜子在女兒被殺害后,窮其所有使罪犯被判死刑,然而只有宣判那一刻,她有一秒鐘的解脫,之后,便是無盡的黑暗。女兒不會再回來,家庭關(guān)系也變得很奇怪,以至于在她以后的人生里,不管如何改變生活狀況,心中的痛苦都不減絲毫。
    公交車司機事件,杭州保姆事件,豪車事件等等。心理的病痛,又該如何發(fā)現(xiàn)與治療?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逃犯在水果攤旁,作為罪犯,為了一顆橙子傷人可能也不足為怪。攤主熱心給了他一些水果,溫暖了他心底最深的人性與善意,用舉報自己的獎金回報了攤主的一番熱心。
    可能又會是另一番景象了。
    現(xiàn)在的社會,越來越多的是筑起高墻,是防患于未然,是早早的設(shè)下心防。于是那些一笑泯恩仇,一碗熱湯,一次微笑,一個口罩才會讓人心里一暖,彌足珍貴。希望我們都能傳遞正能量,不增添這世間的紛爭。愿心底善火不滅,獨善其身。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六
    作為東野圭吾的小書迷一直在追捧他的每一部著作,他的書是我高三開始接觸與喜歡的。因為看了他的一本《假面飯店》從此變成了東野的小迷妹。
    對于他的書瘋狂購買,最近看的書是他的《虛無的十字架》,這本書有三個疑問,對于這虛無的十字架,所謂的“罪”與“罰”,究竟本質(zhì)為何?是讓犯人聽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脫?還是讓他重返自由社會,但用盡一生贖罪?這本書主要就是圍繞了這三個問題在那邊周旋而展開的故事。
    整體的感覺都是很自相矛盾,故事里也一直在糾結(jié)是讓那些人一命抵一命,還是讓他們能有后悔之心,為之前所做的事情能夠付出代價去彌補。東野筆下的“罪”與“罰”不僅對司法制度的重新考量,同時也突出了兩種對生命的不同態(tài)度。如果單單是的規(guī)定殺人的人要償命判死刑,那很容易,還能起到震懾作用,但不一定能讓罪犯能夠改邪歸正,又怎么去告慰受害人家屬,讀后感。
    如果不是去判死刑,讓無期徒行的罪犯變成有期徒刑,幾十年后出來沒有與時俱進的生存能力,到時候又淪落到去進行犯罪,或者在這幾十年還是死不悔改的,在里面表現(xiàn)的我悔改的樣子,再出來也不能如何。
    制度和外不外乎人情之間的沖突,法制和很多感情都有沖突,對錯誤的彌補,不再背負虛無的十字架,對于我自我感覺的話,東野的很多書寫的都很觸動心理,他的每一本書都反應(yīng)了當(dāng)時社會的所反映的問題,感觸很多。
    作者:旅游學(xué)院空乘171班高佳敏。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七
    罪與罰是個橫亙?nèi)祟悮v史的話題,彌漫了整個人類發(fā)展歷程。然而懲罰真的能減少犯罪嗎?這個討論一直在進行,我不知道答案。
    文章的開頭異常的平淡,一個個的兇手自首、認罪,在閱讀時感到的憤懣----難道故事就這么結(jié)束了,難道只是在探討殺人罪給遺族(被害者家屬)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以及遺族與審判機構(gòu)對于法律適用判斷的不同?不,文章遠不止這些,隨著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場,對死刑的存廢開始思考,對究竟什么才是贖罪進行思考,對死刑與贖罪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進行思考。
    東野圭吾通過三個故事、簡單的十幾個人將對死刑的思考表達出來。第一個是關(guān)于小葉子八歲女兒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搶劫殺人。這個無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獄后為了生存的犧牲品,或者說是蛭川在監(jiān)獄中不但沒有改造悔過,出獄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現(xiàn)。這個結(jié)論在小夜子痛失女兒后,通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收集進行了論證----殺人搶劫后再次發(fā)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這是對審判時將"被告人具有悔過表現(xiàn)"作為減刑依據(jù)的否定,也是對被告人因為在監(jiān)獄中表現(xiàn)良好、悔過明顯,提前釋放的否定。故事講到此處,仿佛是死刑有了結(jié)論----為防止此事件再次發(fā)生,不讓悲傷再出現(xiàn),只有讓兇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從開始想要爭取無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來接受死刑,心態(tài)上轉(zhuǎn)變?yōu)樗佬淌撬慕饷?,他的淡漠仿佛是對死刑作為刑罰的否定,罪犯沒有覺得那是懲罰,也沒有思考過贖罪,這時的死刑是虛無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遺族也沒有從死刑中獲得解脫,小葉子與道正在殺害女兒的兇手被判處*刑后,夫妻兩看痛苦,分道揚鑣,仍繼續(xù)生活在心痛中。
    第三個故事在小葉子被害的調(diào)查中被牽扯出來----二十一年前,年輕的中學(xué)生史也與紗織,因懼怕而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年少犯下的這一錯誤,隨著孩子的埋葬,兩人感情走到盡頭,并且兩人為此背負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樹海悼念孩子時遇到被負心漢欺騙懷孕想要自殺的花惠,以娶她并撫養(yǎng)她未出生的小孩作為一生的彌補,而沙織二十一年來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活在世上,沒有資格再做一個母親,覺得自己只配吃偷來的食物并染上偷竊癮,通過不斷偷盜進監(jiān)獄然后懲戒自己。
    隨著小葉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臨作為殺人兇手被處罰,東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尋什么是贖罪,史也和花惠結(jié)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親,做兒科醫(yī)生,這與搶劫殺人后淡漠的蛭川(殺害小葉子女兒的兇手)、與為了自己女兒幸福殺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現(xiàn)出悔罪、贖罪,是不是應(yīng)該與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樣的懲罰?到底是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這沉重的贖罪十字架相比那虛無的死刑十字架,到底應(yīng)該做出怎樣的抉擇?當(dāng)我們知道這些兇手已經(jīng)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的時候,已經(jīng)在贖罪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要再讓他們背負十字架?刑罰、監(jiān)獄那虛無的十字架并沒有起到救贖遺族的作用,也沒有使罪犯悔過,贖罪的改變是由罪犯自身發(fā)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罰的意義在哪里?文章留下開放式的結(jié)尾,帶給讀者以思考。
    東野圭吾這本書,于其說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借此來引出一個個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關(guān)于死刑,關(guān)于贖罪,關(guān)于遺族(被害人家屬)。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八
    罪與罰是個橫亙?nèi)祟悮v史的話題,彌漫了整個人類發(fā)展歷程。然而懲罰真的能減少犯罪嗎?這個討論一直在進行,我不知道答案。
    文章的開頭異常的平淡,一個個的兇手自首、認罪,在閱讀時感到的憤懣----難道故事就這么結(jié)束了,難道只是在探討殺人罪給遺族(被害者家屬)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以及遺族與審判機構(gòu)對于法律適用判斷的不同?不,文章遠不止這些,隨著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場,對死刑的存廢開始思考,對究竟什么才是贖罪進行思考,對死刑與贖罪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進行思考。
    東野圭吾通過三個故事、簡單的十幾個人將對死刑的思考表達出來。第一個是關(guān)于小葉子八歲女兒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搶劫殺人。這個無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獄后為了生存的犧牲品,或者說是蛭川在監(jiān)獄中不但沒有改造悔過,出獄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現(xiàn)。這個結(jié)論在小夜子痛失女兒后,通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收集進行了論證----殺人搶劫后再次發(fā)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這是對審判時將“被告人具有悔過表現(xiàn)”作為減刑依據(jù)的否定,也是對被告人因為在監(jiān)獄中表現(xiàn)良好、悔過明顯,提前釋放的否定。故事講到此處,仿佛是死刑有了結(jié)論----為防止此事件再次發(fā)生,不讓悲傷再出現(xiàn),只有讓兇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從開始想要爭取無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來接受死刑,心態(tài)上轉(zhuǎn)變?yōu)樗佬淌撬慕饷?,他的淡漠仿佛是對死刑作為刑罰的否定,罪犯沒有覺得那是懲罰,也沒有思考過贖罪,這時的死刑是虛無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遺族也沒有從死刑中獲得解脫,小葉子與道正在殺害女兒的兇手被判處死刑后,夫妻兩看痛苦,分道揚鑣,仍繼續(xù)生活在心痛中。
    第三個故事在小葉子被害的調(diào)查中被牽扯出來----二十一年前,年輕的中學(xué)生史也與紗織,因懼怕而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年少犯下的這一錯誤,隨著孩子的埋葬,兩人感情走到盡頭,并且兩人為此背負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樹海悼念孩子時遇到被負心漢欺騙懷孕想要自殺的花惠,以娶她并撫養(yǎng)她未出生的小孩作為一生的彌補,而沙織二十一年來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活在世上,沒有資格再做一個母親,覺得自己只配吃偷來的食物并染上偷竊癮,通過不斷偷盜進監(jiān)獄然后懲戒自己。
    隨著小葉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臨作為殺人兇手被處罰,東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尋什么是贖罪,史也和花惠結(jié)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親,做兒科醫(yī)生,這與搶劫殺人后淡漠的蛭川(殺害小葉子女兒的兇手)、與為了自己女兒幸福殺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現(xiàn)出悔罪、贖罪,是不是應(yīng)該與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樣的懲罰?到底是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十字架?這沉重的贖罪十字架相比那虛無的死刑十字架,到底應(yīng)該做出怎樣的抉擇?當(dāng)我們知道這些兇手已經(jīng)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的時候,已經(jīng)在贖罪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要再讓他們背負十字架?刑罰、監(jiān)獄那虛無的十字架并沒有起到救贖遺族的作用,也沒有使罪犯悔過,贖罪的改變是由罪犯自身發(fā)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罰的意義在哪里?文章留下開放式的結(jié)尾,帶給讀者以思考。
    東野圭吾這本書,于其說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借此來引出一個個社會現(xiàn)象的思考,關(guān)于死刑,關(guān)于贖罪,關(guān)于遺族(被害人家屬)。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九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坐在家里的沙發(fā)上,從旁邊的書架上抽出了一本《虛無的十字架》讀起來。
    這是一本偵探小說,我才看了幾頁就愛不釋手了。
    本書主要講了道正與小葉子的女兒被殺,而兇手被宣判死刑后,他們覺得人生已經(jīng)失去了目標(biāo),女兒已無法再生,兩人被迫分手。過了幾年,道正接到了刑警的電話,小夜子被殺了。雖然兇手不久后就投案自首,而道正卻在小葉子的遺物中有所發(fā)現(xiàn),她的死因另有玄機。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作者東野圭吾的一句話:“無論兇手事后如何反???多么后悔,死去的生命都無法復(fù)活。”事實的確如此,只要犯了錯誤,無論事后多么努力地去補償,也就無法挽回當(dāng)時的損失。
    我也很喜歡這本書的辦案細節(jié)。偵探和警察如何用非常巧妙的手法去破案,以及被害人家屬那種據(jù)理力爭永不放棄的精神,誓死也要給死者討回一個清白的執(zhí)著精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了這本書我想問你幾個問題:
    所謂的罪與罰究竟本質(zhì)如何?是讓他人聽到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脫,還是讓他重返社會,用自己的一生來贖罪。
    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值得思考。一本好的書一定是打開你的思維,引導(dǎo)你不斷去思考。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
    這也不是我第一次接觸東野圭吾文字。東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說家,作品常常與犯罪、暴力、復(fù)仇這樣冷漠的詞匯聯(lián)系,揭示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guān)系和社會的炎涼。但也不乏一些溫暖的語句。“我們這種平凡之人在面對勝負關(guān)鍵時,總需要找尋某種倚靠,但,在比賽中乃是孤獨的,無法倚靠任何人。那么,該倚靠什么呢?我想只有自己曾經(jīng)努力過的事實?!保ㄟx自《放學(xué)后》)“我的天空里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并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么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jīng)足夠。憑借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dāng)成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保ㄟx自《白夜行》)這些都曾給過我啟迪。
    《虛無的十字架》也是如此。這本書主要是圍繞犯罪、刑罰講的,有冷漠不知悔改的殺人犯,有依法宣判的法官,也有執(zhí)著于爭取罪犯判死刑的受害者家屬,平淡的語言述說故事,通過人物命運批判法律。我讀書向來只能觸及文字最為淺薄之意。在我看來,十字架是說讓人的心靈和肉體都得到懲罰的處置。虛無的十字架嘛,是說法律不能讓罪犯得到應(yīng)有的、能夠讓他內(nèi)心懺悔的審判,只是關(guān)進監(jiān)獄或者死刑,并不能起到任何的實質(zhì)性作用,受害者家屬也不會因此得到完全的安撫。從這個層面講,法律并沒能起到真正的教化作用,也就形同虛設(shè),所謂虛無?!八佬毯軣o力”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將作者的看法延伸到教育中也同樣適用。教師教書育人,最重不過一個育字。首先要在孩子心中培養(yǎng)一桿秤,使其知何為可為,何為不可為;其次,懲罰和獎勵都不要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其內(nèi)心,喚起他的羞恥感、自豪感;最后引導(dǎo)孩子主動的重構(gòu)那一桿秤,達到內(nèi)心的道德平衡。這樣讓十字架不再虛無,懲罰才能是真的懲罰。
    如何判斷他是真的悔過,還是為了逃避再懲罰的假意偽裝或是根本無懼懲罰,這是個問題。
    希望能在之后的閱讀和教育實踐中得到答案。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一
    曾經(jīng)也有思考過關(guān)于死刑是否應(yīng)該被廢除的問題。無論當(dāng)時還是現(xiàn)在都堅定的認為,罪犯應(yīng)該受到應(yīng)有的懲罰。以命償命是必須的。不管背后有著怎樣的動機和原因,都不該做出這一步。然而看到書中那句“死刑是無力的”,還是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想來也是,已經(jīng)做出了喪心病狂的事,大概早就有了被判死刑的覺悟。又或者這些人對別人和自己的.生命,從來都是無所謂的態(tài)度。即使被判處極刑,也未必會有悔改之心。所以虛無的十字架對于他們是否真的存在。也許會像井口紗織背負著沉重?zé)o法輕松生活。也許會像仁科史也用其他方式彌補救贖,可怕的是不配為人的人永遠都不會意識到自己犯下的罪行。而遺族又要如何面對沒有得到應(yīng)有制裁甚至逍遙法外的兇手。
    在這個問題上我無法理性。但即使是法官大概也無法做出所謂的真正的判決。在看到結(jié)局是徹底無力了。年輕不懂事的錯誤決定一步步釀成惡果。這樣的悲劇明明是可以避免的,卻接二連三毀了不止一個人的人生。偏偏在揭露真相后找不到證據(jù)和立場去起訴。真的,太沉重了。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二
    閑暇時讀畢東野圭吾的小說《虛無的十字架》,竟然討論的是【死刑存廢】的問題。
    感嘆這位作者把這個題材駕馭得很好。
    【死刑存廢】在眼下中國的司法學(xué)界討論得轟轟烈烈,隨著最高法不斷收回死刑核準(zhǔn)的權(quán)力,死刑謹慎化的趨勢愈發(fā)明顯。
    一方面,有佘祥林之類的翻案案件成為廢除死刑派(也稱【廢死派】)的有力論據(jù)。
    另一方面,【以命償命】的樸素自然法則以及【不死不足以平民憤】的民間慣性思維,使得死刑作為公權(quán)力的最嚴厲的懲罰形式不可能完全消除。
    作者認為:。
    對于受害者(及家屬)而言,死刑無非是填補其心靈空缺與情感宣泄的一個休息站,死刑不能完全彌補他們所受的傷害,也不能保證他們今后的生活能延著原有的軌道繼續(xù)前行。但即便明知道是這樣,受害者(及家屬)除了要求死刑之外,似乎也不能從加害者、社會及國家公器里索取到更多補償,所以他們無論如何還是會要求死刑。
    對于施暴者而言,死刑可能只是一個【明確的生命終結(jié)】而已,是他們逃離這個不愿意存活之世界的出口。即便為了減刑需要作出虛假的悔過,他們也有可能基于【太麻煩了】的原因放棄。
    對于社會民眾而言,針對一個家庭里出現(xiàn)因犯下罪行而受到刑罰的人,那么這個家庭成員在近鄰社會的生存會受到極大的排斥,這是社會成員的正常反應(yīng)。
    對于國家公器而言,管理社會秩序是首要任務(wù)。針對社會成員不當(dāng)行為的懲戒,一方面是希望通過此懲戒來改善行為人的行為,另一方面也有警示并教育其他社會成員的作用。
    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即便是接受了懲戒的社會成員,再犯同樣類型錯誤的機率比普通社會成員更高。
    雖然這不能代表懲戒無效或可以取消,也不代表說只要犯罪就要接受死刑。
    但著就最終引出了作者想要討論的問題:。
    如果死刑都不能讓人悔過,那是什么讓人反省呢?
    作者的答案是:。
    其實讓人為自己行為產(chǎn)生悔意的,其實并非懲戒本身,而在于人是否真正的意識到自己的作為以及后果,并且有直面該后果繼續(xù)生存下去的勇氣。簡而言之,也就是古話說的是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小說里用強烈的對比來體現(xiàn)了這個道理,每一個人物都是那么鮮活與真實,以至于有一部分我都需要暫停閱讀,喝杯水喘口氣才能繼續(xù)(也許你讀了之后也就知道是哪個部分了)。
    至于死刑存廢,作者認為只能從最功利的角度出發(fā)予以支持:防止犯罪者再次有機會給其他社會人員造成傷害。
    我覺得小說很棒,推薦給大家。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三
    沙織和史也在他們美好的年華里犯下許多正處于青春期都會犯的錯――偷嘗禁果。自然結(jié)出的果子也會讓他們手足無措,只能選擇最殘忍的手段――殺死孩子。于是,背著這沉重的十字架去過余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里面也是一個凄苦的女性,但是她卻選擇積極地去過剩下的日子――罪與罰,我們到底應(yīng)如何正確地去對待這兩者。她在開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卻從沒離開過整本書。
    那個神秘的地方――自殺的絕佳點,也是許多埋掉罪惡并決心贖罪的地方。
    所以最后死去的孩子不見蹤影,他看到了沙織和史也這幾十年所背負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們正在積極地懺悔彌補……活下去的人總要繼續(xù)向前,不能停滯不前。
    自己看書確實囫圇吞棗,只是被情節(jié)所牽引,而而隱藏在句子里的意蘊卻沒有深深體味……。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四
    因犯殺人罪而被判無期徒刑的蛭川在假釋期間,僅僅因為吃的問題殺害了八歲的愛美。愛美的父母中原和小夜子在蛭川被判死刑之后,失去了人生目標(biāo),二人的婚姻也以離婚告終。作為自由撰稿人的小夜子致力于反對死刑的廢除,在采訪有偷竊癮的沙織時,竟意外得知二十一年前沙織和史對自己親生孩子所犯的罪行。史也的岳父作造為了掩蓋史也的罪行,將小夜子殺死。
    中原在揭露真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的殺人者的日子并不好過:史也挽救了懷有身孕想要自殺的花惠,將孩子當(dāng)做自己的親自兒子撫養(yǎng);在兒童醫(yī)院工作的他挽救了一個個幼小孩子的生命,減輕他們的痛苦。而沙織因心里內(nèi)疚,一次次的逼迫自己,最終墮落,成為一個偷竊者。
    故事的主題不難理解:要不要廢除死刑和兇手被判死刑后遺族的心理問題。作為遺族的小夜子是堅決反對廢除死刑的,“要求殺人兇手自我懲戒,根本是虛無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這種虛無的十字架,也必須讓兇手在監(jiān)獄中背負著”,就像在她的手記中寫的“只要殺人就判處死刑——這么做的最大好處,就是這個兇手再也無法殺害其他人”。但是當(dāng)似史也這種背負著心靈的十字架前行的事發(fā)生,作者卻給出了另外的結(jié)尾:孩子的尸體找不到了。這也許代表人終究無法做出完美的審判。
    日本死刑的廢除與否,命題很大,但孩子的教育問題是相通的,我想從孩子的教育問題,談?wù)勛约旱恼J識。
    愛美被殺案中,八歲愛美的死讓人痛心。如果時光可以倒流,知道要有慘案發(fā)生,作為專職家庭主婦的小夜子絕對會去附近超市時帶上愛美。但是人生沒有如果,時光也不可能倒流,就算時光可以倒流,愛美躲得過這次的危機,能躲得過下次的危機嗎?作品中也說小夜子認為“帶愛美一起去買菜很麻煩。反正一會兒就回來了,之前也曾經(jīng)多次讓愛美短時間獨自留在家”。能將八歲的孩子獨自放在家里一次,就是獨自放在家里第二次,只要不出事,就可以獨自放在家里無數(shù)次。其實,就到底就是父母作為未成年子女的監(jiān)護不到位,雖然這樣說有點殘忍,但是沒有要為兇手開脫的意思,只是個人覺得小夜子的確要對愛美的死承擔(dān)一定的責(zé)任。
    前段時間倪萍主持的《等著我》中很多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們在尋找失散的兒女,細聽原因,有很多是孩子自己走丟或被人拐賣。為了找到因自己一時失誤而丟失的孩子,多少家庭支離破碎,多少家庭為此付出巨大的錢力和精力。新聞中經(jīng)??吹綆讱q的孩子從幾層的樓上墜下,多數(shù)也是因為要外出一小會兒,認為短時間會回來,孩子在睡覺或自己玩,沒有問題,哪想會發(fā)生意外。只要父母的對可能發(fā)生的情況有充分的估計并做好充分的準(zhǔn)備,有些意外完全可以避免。所以父母應(yīng)當(dāng)承擔(dān)起監(jiān)管的責(zé)任。
    不要說告訴孩子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不要接電話;有人敲門或是按門鈴都不要應(yīng)門;窗簾要拉起來;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禮物;如果和爸爸媽媽走散了,一定要在原地等待等等,但是到了實際生活中,心理和心智的不成熟,加上陌生的環(huán)境與人群,有幾個孩子可以真正做到平時家長和老師們的要求。有人試驗,一小會兒的時間就可以成功“誘拐”四十多名小朋友跟他離開。當(dāng)然這不是說安全教育不重要,而是說在安全教育的基礎(chǔ)上能加上安全實踐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
    史也和沙織殺子案中,我們應(yīng)當(dāng)反思家庭教育和學(xué)校教育存在哪些缺失。沙織懂事以前母親就因罹患腦腫瘤去世,父親洋介因忙于工作和沙織較為懂事,對沙織的教育日益減少。史也作為一個男孩子,青春期的迷惘好似也沒有父親給予及時疏導(dǎo)。因此,當(dāng)洋介將“家漸漸變成只是睡覺的地方而已”時,沙織家就為二人的初嘗禁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沙織懷孕后,母愛的缺失和父親的加班次數(shù)的增多,讓沙織思想上和生理上的問題無處可訴,只能默默承受;而作為學(xué)校的老師,雖然發(fā)現(xiàn)了沙織的懷孕,“但可能故意假裝沒有察覺,很可能覺得反正學(xué)生快畢業(yè)了,避免引起麻煩。況且當(dāng)時的班導(dǎo)師又是男老師”,而“一部分人注意到了,擔(dān)心萬一事情曝光,會影響學(xué)校的風(fēng)評”,種種原因,讓沙織生下了孩子,卻在生下的那一刻和史也親手將他殺死,埋于樹海。正如史也自己說的“當(dāng)年做了蠢事,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問題”,但擔(dān)心被罵,擔(dān)心對方會和自己分手,擔(dān)心會影響自己的將來,卻用了最不明智的方法。甚至為了幫助史也掩蓋二十一年前的罪行,史也的岳父將小夜子殺死。
    如果當(dāng)年的洋介不那么熱心于工作,能對沙織多一些關(guān)心,哪怕是觀察也好,小夜子就不太可能會生下孩子;史也在得知消息后能及時告知雙方父母,悲劇也可以避免;老師或同學(xué)能及時進行干預(yù),而不是“漠不關(guān)心等于在背后推了一把”,即使生下孩子也不至于殺死。所以,父母們在自以為給孩子們掙得一片豐厚的物質(zhì)生活時,能不能關(guān)心一下孩子們心中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學(xué)校在關(guān)心自己名譽時,能否關(guān)注一下學(xué)生的心理健康,能否關(guān)注一下情商教育。畢竟現(xiàn)在的社會,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社會比學(xué)校復(fù)雜,人與人的溝通就更加重要。
    總之,我們要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讓孩子健康的成長;我們要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讓孩子平安的成長。只有家庭、社會和學(xué)校共同努力,才有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平安的成長!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五
    故事開始于甜蜜羞澀的愛情。然而后續(xù)漸漸轉(zhuǎn)入正題。中原和小夜子的孩子被殘忍殺害,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故事。他們無法面對彼此,一段分居生活后,離婚了。然而,再次聽到小夜子消息竟然是因為警察詢問。小夜子死了,被一個老人殺死了。老人而后自首,供認不諱。但是太順暢卻令人生疑。一層層抽絲剝繭與搜尋小夜子生前的蹤跡,中原漸漸發(fā)現(xiàn)了這真相。真相總是令人驚訝。沙織和史也是始作俑者,是受害人也是傷害者。因為沙織和史也偷嘗禁果,犯下了彌天大錯,懷孕。之后更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告訴父母,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藏尸叢林。再也不能面對彼此的兩人繼續(xù)交往沒多久就分手了。沙織心理受到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不敢面對爸爸,獨自離家卻又經(jīng)歷坎坷,最后,染上偷竊癮,把自己深深推入地獄。史也做了兒科醫(yī)生拯救了一個又一個小生命。拯救了花惠——他的妻子,還有她腹中的孩子。小夜子因收集關(guān)于建議死刑的信息,找到了沙織,從而知曉當(dāng)年事,從而被害。
    一瞬間,這些事,這些碎片拼成了完整的一幅畫。
    最后的最后,我們還是不能斷定死刑該不該廢除。這是關(guān)于人性與社會的思考。蛭川反復(fù)殺人犯罪,監(jiān)獄沒有感化他,史也救了一個個小生命,他幫助了很多人。無論怎樣,我們都有兩種甚至更多的結(jié)果。
    我們對于生命,有太多的不確定,我們愛惜,我們厭惡,我們生存,我們生活,我們思考,我們……我們對生命,應(yīng)該保持一個最基本的態(tài)度,那就是尊敬。無論我們怎么想怎么對待自我靈魂,我們要知道:生命來之不易,是恩賜。
    自我的行為是選擇,但是無論什么選擇都應(yīng)該是基于自愿且不給他人造成傷害的。也許因為種種原因你不愛自己,傷害自己,將自己推入深淵,但是無論生活怎么操蛋的對你,你都不應(yīng)該以同種方式不道德的還在他人身上。
    每個人,生來都有他們的使命。當(dāng)然,不可選擇的出身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但是,這從來不能成為不努力和傷害別人的借口。在每一個稱之為人的身上,我們都應(yīng)該能找到基本的道德底線與修養(yǎng)。以上,與學(xué)歷無關(guān)。
    當(dāng)我們討論生活的時候,挫折感,幸福感同時存在,他們是成長注定的伴生。
    然而,所謂的不幸從來不能成為破壞幸福的托詞。
    “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這是神的命令。十字架,在文中,是處罰,無論有期無期,甚至死刑,都是十字架的代表。兇手無法自我懲戒。因為當(dāng)他們做出罪行的時候,內(nèi)心被邪惡包圍,他們也許會在某時意識到自己的所為,卻不代表他們能做出什么來彌補。他們會想到罪惡,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在犯罪者自我無法做出什么的時候,法律的制裁即使軟弱無力,也強壯無比。哪怕只是作為一個形式,即使只能讓罪犯呆在獄中,受到懲戒一天,一秒,都比他忽略的罪重。
    虛無的十字架。我們知道,犯過罪的人受到懲戒后回到社會繼續(xù)犯罪的幾率十分高,但是我們?nèi)匀灰屗麄兪艿綉徒?,因為那些懲戒,那些不是自由人的日子是十字架,即使虛無,它們也起到了壓迫作用。于局外人看來,千百次死不足惜的時刻,我們即使知道虛假,但背負著,就好過什么也沒有。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六
    這本書的故事線索在第一節(jié)中就做出了埋伏,看到一半覺得故事頗為平淡,直接跳到末章看結(jié)局,決定意外,然后又急切的翻回中間閱讀故事進展。直到看完覺得一陣唏噓。身為母親后,看到小夜子和中原的孩子被前科犯人無助虐殺時,作者描述父母的情感時簡直感同身受,難過的流淚,看到兩個少年偷嘗禁果生下小孩慌張無措殘殺嬰兒時,又覺殘忍又覺可憐。也是對當(dāng)前社會所有青少年戀愛的警示。結(jié)局的最后警方?jīng)]有找到史也和沙織前埋在樹海的嬰兒尸骨,警官無法起訴他們,而作造因為他們的命案而有可能減刑至。這也許就是作者想表達對死刑的態(tài)度。殺人案件是以死刑作為終極的結(jié)束和審判,還是說要按照案件本身的情況還有犯人的表現(xiàn),審判死刑還是給予改造彌補的機會。結(jié)局似乎傾向與后者。虛無的十字架,是道德和良心譴責(zé),是摸不著看不見的,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彌補原諒和內(nèi)心的解脫,可能變成一塊石頭變成終身的枷鎖,負重難以快樂??赡茉谶@種意義上,這種懲罰可能比一個槍子干脆離世更加折磨殘酷。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七
    東野圭吾的一貫寫法。
    中心集中探討一個爭議性的問題,里面事件從表面慢慢層層探索深入,挖出事件真相,結(jié)尾。
    這次主要探討的問題是,是否應(yīng)該廢除死刑,殺害他人的犯人是否應(yīng)該被判死刑。
    這本書里面對正反兩方的觀點描述頗深。支持廢除死刑,一方面對受害者家庭意義重大。書中提到“俗話常說,“殺人償命”,但對遺族來說,兇手的死根本不是“償還”,只是走出傷痛這條漫漫長路上的某一站而已,而且,及時經(jīng)過了那一站,也無法看到未來的路,完全不知道自己改克服什么、走向哪里,才能夠得到幸福。但如果連這種為數(shù)不多的歇腳站也被奪走,遺族到底該怎么辦?廢除死刑,就是這么一回事”。
    而反對死刑,更多是認為,不同傷害他人的行為,都導(dǎo)向了同一個結(jié)果——死刑,那么這樣來說,死刑并無意義。更甚,很多犯人即使再被判死刑后,并無任何改變,這樣總結(jié)來說“死刑很無力“。
    列完里面的觀點,對此等分析深度,佩服佩服。
    虛無的十字架讀后感篇十八
    借了一本《虛無的十字架》,借閱期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為了不辜負我當(dāng)初借書的初衷,決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
    應(yīng)該說這是我看東野圭吾的第三本書。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憂雜貨店》??赐暧幸粋€總體的感覺就是,書中的人物關(guān)系構(gòu)思很巧妙,總是那么引人入勝、出其不意。
    看這本書時,也是如此。本書開篇寫的是一對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當(dāng)我特別好奇他倆到底會向什么方向發(fā)展時,作者卻筆鋒一轉(zhuǎn),寫到了一個小女孩的被害。當(dāng)時就一直在想,開篇的少男少女肯定會再次出現(xiàn),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內(nèi)容出現(xiàn)呢?強烈的好奇心促使著我往下看,有一種根本停不下來的感覺。
    書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討論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
    從小夜子的遺作來看,她當(dāng)然是傾向于"殺人償命",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認為刑罰并沒有讓犯人改過自新,他們會憑著高超的演技假裝悔罪而獲得減刑和假釋,走上社會后依然會成為社會的毒瘤,禍害蒼生。
    但是我從里面也讀到了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深深置于內(nèi)心的那種復(fù)仇感,堅定而執(zhí)拗,讓人不禁會掩卷深思。
    另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兩對人對命運各自不同的選擇,史也和紗織,道正和小夜子。史也為了彌補自己年少時犯的罪,選擇積極前行,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紗織卻沉浸在懊惱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棄。道正選擇了告別過去,重新開始;小夜子卻作為受害人家屬,做了更多關(guān)于犯罪和刑罰的研究。
    我不敢說哪種選擇更好,畢竟我不是他們,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們當(dāng)時的處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選擇一種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還要繼續(xù)前行,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做的事負責(zé),頹廢和逃避顯然解決不了任何事情。
    本書的結(jié)尾,因為找不到嬰兒的尸體,史也和紗織并沒有受到審判,這無疑也說明了作者的態(tài)度。但是他們給自己的懲罰是一輩子,背負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虛無的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