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和感受與他人進行分享和交流。在寫讀后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感悟,增加文章的個性化和可讀性。小編整理了一些經(jīng)典文學(xué)作品的讀后感,希望能為大家寫作提供一些啟示和借鑒。
寒夜讀后感篇一
她感到夜的寒氣,她的確需要點溫暖”,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緊扣了書名的含義,完整而飽滿,之前壓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間傾瀉而出,說不清是淋漓的痛苦,還是更加無所適從的悲涼,我心底仿佛有聲音在抽泣,故事雖然平淡,卻讓人有蕩氣回腸的感覺。珍惜,它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義,珍惜所擁有的愛的意義,和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應(yīng)該說,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正是處于動蕩搖曳中,主人公是一對大學(xué)教育系畢業(yè)的夫婦,汪文宣和曾樹生??箲?zhàn)爆發(fā)后,他們逃難到重慶,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dāng)校對,妻子在銀行當(dāng)“花瓶”。
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dān),趕來操持家務(wù),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guān)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華與戰(zhàn)亂、奢侈與落破、正義與邪—惡極端并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空有滿腹學(xué)識和愛憎分明的認知,卻迫于權(quán)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壓制,戰(zhàn)爭所帶來的經(jīng)濟拮據(jù)與美好理想激烈沖撞矛盾的生存狀態(tài),而不得不選擇逆來順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經(jīng)都以為無論世事如何演變,開始的愛都能夠堅貞到永遠,可當(dāng)世事真的變了,時代與命運的糾結(jié)卻讓他們彼此沉默不堪重負,妻子渴求穩(wěn)定幸福的生活,愉悅的年輕時光,可這恰恰是他這個小校稿員給不了的,所以在歷經(jīng)反復(fù)抉擇的最后一夜,妻子準備收拾行李投奔另一個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憂傷的沉默在兩人之間像夜一樣流動,可是汪文宣再沒有爆發(fā),他內(nèi)心凄涼之至已經(jīng)絕望,對他所處的時代和命運無從選擇,只好選擇放棄理想,也放棄一切關(guān)乎對錯的判斷,最終以死來告慰自己。
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對人物內(nèi)心的刻畫真摯而深切,尤其是那種進退取舍,欲說還休的掙扎狀態(tài),讓人身臨其境,感慨萬千。我們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寶貴,健康的身體,幸福的時光,是人類不變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劇的時代歷練我們命運的時候才想要堅強起來去留住愛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現(xiàn)在就賦予它足夠的耐心,給我們的愛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讀了巴金的寒夜,心里久久不能平靜,為汪文宣一家人感到悲痛不已,為舊社會的封建感到悲哀。
寒夜主要人物有三,汪文宣,汪母,曾樹生,《寒夜》里的人物在巴金筆下刻劃得淋漓盡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彎背駝腰,唯唯諾諾,時不時地咳嗽,委曲求全,連句響亮話也說不了的人;曾樹生,汪文宣的妻子,美麗動人,修長的身材,白白凈凈的皮膚,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熱情奔放、充滿活力的女性,是一位愛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親,吃苦耐勞,婆婆麻麻,有好心卻沒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兒子,蒼白無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像極了他的父親。
這一家人各有各的不幸和無奈,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自己付出了很多,汪文宣的母親深愛著自己有病的兒子,她愿意為兒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無時無不刻不在害著兒子,她明明知道曾樹生是兒子最愛的女人,她卻容不下這個讓兒子深愛著的女人,恨不得讓樹生早一天離開家門。曾樹生也一度想留下來陪有病的老公度過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點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給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順從,婆婆的無情還是逼她違心地離開了家。在我看來這個悲劇的原因是婆婆的封建思想陳舊和汪文宣的軟弱無能,曾樹生是無辜的,新派女性的生活方式他們接受不了,但這并不是她的錯。時代的交替、新鮮事物的誕生,必定是不被人接受的。汪母的封建思想以及頑固不化是最讓人感嘆的地方,以舊社會的思想和禮教來束縛新派的媳婦,總覺得媳婦不懂規(guī)矩,動不動就拿自己當(dāng)年做比較,雖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但未免做法太過偏激。
在那個時代曾樹生和汪母的不合是思想的原因,其實在現(xiàn)代不也一樣嗎?婆媳關(guān)系永遠是最難相處的,因為時代不同,年齡不同,思想不同,導(dǎo)致了處事的不同,于是矛盾就誕生了,無論是舊社會還是物質(zhì)豐富的如今,這都是一個問題。此外,丈夫的孝順千萬不要盲目,不要愚孝,要懂事理,雖然說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但還是要盡量公平對待,不能讓一方一直受委屈,這樣的婚姻和生活既不會幸福,也不會長久。
書中用了很多重復(fù)的語句,反復(fù)的使用,如汪文宣的自責(zé),汪母的關(guān)心的話語,這些是文章略顯單調(diào),可也正是這些話讓我們感受了王家人的枯燥無奈的生活,沒有希望和光明的活著,更讓我們理解了曾樹生的離家出走,也更深刻的體會到了文章的深刻內(nèi)涵。
寒夜讀后感篇二
尹老師常說,學(xué)文的每看完一部作品,最好是寫讀書筆記,把你的感觸都記錄下來。一直以來,我都沒有養(yǎng)成這種習(xí)慣,感覺有太多的東西要寫,卻又無從下筆。其實,更多的是在為自己找借口。我承認,自己真的很懶,雖然我在一味的閱讀,把自己的腦子塞得暈乎暈乎的,但總感覺少了點什么。寫作,我被迫選擇了它,強迫自己喜歡上它,可我就是做不到??勺罱睦锉锏没?,特想寫點東西,或許,文字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發(fā)泄的工具吧。
寒夜的鐘聲依然在耳邊回蕩,使我久久不能平靜,悲涼、無奈油然而生。三樓小屋那暗黃的燈光在寒風(fēng)的強襲下,搖曳不定,而唯一打破這死寂肅殺氛圍的,卻是那陣陣撕人心肺的無力的咳嗽。那枯瘦的身影,無力的掙扎,痛苦的呻吟,呆滯的眼神,使屋里的空氣壓抑得令人窒息。
好人好報?他忠厚老實,不聲不響地忍受種.種重壓,終日終年辛辛苦苦地認真工作,從來都不想傷害別人,只希望自己能夠無病無災(zāi)地生活下去,然而,他這種“老好人”卻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好報”。在這樣一個動蕩的、齷齪的社會里,他的人生理想,人生價值注定只能化為泡影。加上頑疾纏身,婆媳相斗,他的意志逐漸趨向崩潰,直至自輕自賤。一定程度上,我非常同情他,為他的坎坷命運抱不平,但是,我想我的憤怒多于憐憫。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我還是很羨慕他的,他深愛的兩個女人都無私地愛著他,為了他的病,汪母甘愿做老媽子,樹生心甘情愿去做“花瓶”。尤其是汪母,竟容不下媳婦跟她分享兒子的愛。這樣的母親,在別人看來簡直就是不可理喻,也許汪母覺得這世上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愛文宣吧。
寒夜讀后感篇三
腦中忽然想起不知誰說的“小說是沒法概括的”,當(dāng)時我并不認同,因為這與我在敘事學(xué)里學(xué)到的知識相矛盾。然而當(dāng)我提筆想要寫個《寒夜》的故事梗概時,卻突然不知該從何寫起。
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巴金筆下的那些人物:汪文宣、曾樹生、陳奉光、唐柏青、小宣、母親、鐘又安,他們茍活在抗戰(zhàn)的**年代,飽受著現(xiàn)實碾碎夢想的沉重打擊,每天提心吊膽,唯唯諾諾只為了能在亂世安身立命。汪文宣和曾樹生的故事因為時代背景的烘襯而更加使人感概惋惜。否則一個不得志的肺結(jié)核患者的中年危機又能引來多少人的關(guān)注呢?然而在戰(zhàn)機不時在頭頂飛過,警報隨時可能拉響,日本軍隊隨時可能進城屠殺,人們朝不保夕的時候,汪文宣的遭遇則被打上了一個時代的印記。
汪文宣,曾樹生,一對思想先進的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結(jié)婚,生子。他們懷著共同的從事教育事業(yè)的理想。戰(zhàn)爭的炮火撼動了美好的希冀。汪文宣到報社當(dāng)校對員,每個月領(lǐng)著微薄的薪水。曾樹生,在銀行任職,每日應(yīng)酬不斷。剛開始他們還是有希望的,他們相信,只要戰(zhàn)爭結(jié)束,一切都會好起來。然而前線傳來的或好或壞的消息,公司同事街坊鄰里焦躁不安的議論猜測像是慢性毒藥,侵蝕了兩顆年輕鮮活的心。他們的心,一如重慶寒冷而霧氣彌漫的冬夜?jié)u漸地變得冰涼,簡直要結(jié)成冰。
寒夜讀后感篇四
文宣一個老實人,永遠比別人著想,在公司他最好的朋友是鐘老,最后鐘老也因為生病而去世了,在家里他愛他的母親,更愛他的妻子,所以他無法在他們之間選擇一個,即使他知道他的妻子在外面和別人私會,即使他有多么的不甘,但是對他的妻子他依然很溫柔,他想放他走,可是他離不開她,就在他妻子離開的時候他感覺整個靈魂都被掏空了。他的同學(xué)死之前他們一起喝酒,他知道他完了,他親眼看著他的同學(xué)被壓死在大路上。后來他生病了,身體每況愈下,但是他以為他會好,他渴望著抗戰(zhàn)的勝利,他就可以實現(xiàn)他的教育事業(yè)的夢想,然而現(xiàn)實總是殘酷的就在人們在歡呼抗戰(zhàn)勝利的時候他卻含著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
樹生一個美麗的女人,他渴望著自由渴望著鮮活的生命力,然后他的丈夫的懦弱和婆婆的咄咄逼人,最終將她的命運逼上了另一條正軌。她選擇了離開,最后選擇了離婚,他不知道病中的丈夫看到她的那些真心話絕情的字眼有多失落,仿佛將一個人無情的拉入了深淵。就在他回來那個熟悉的小屋,那個有些她曾經(jīng)許多回憶卻一直不曾鮮亮的小屋,一切都物是人非了,丈夫死了,婆婆和兒子搬走了,房子成為了別人的。她不知道此刻這些對她來說意味著什么。
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了苦難,在惶恐不安中了卻余生。特別是那些老實的知識分子,處在那樣的環(huán)境,看不到一點光明。
寒夜讀后感篇五
書中的主人公王文宣,一個善良的知識分子,大家心目中的“老好人”,最后因肺核慘死家中。作者巴金先生絕不是簡單地為我們展現(xiàn)肺結(jié)核這種病在醫(yī)療水平極其低下的舊社會中有多么的恐怖,而是借汪文宣之死向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民黨反動派統(tǒng)治下的黑暗社會提出的深沉的控訴!
主人公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學(xué)教育系的畢業(yè)生,懷揣偉大的教育夢想的他,離校后只能在一個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里當(dāng)一名小小的公務(wù)員。說到公務(wù)員,也許有很多人會很羨慕他,有一個衣食無憂的鐵飯碗。事實上,在那個時候的社會,勾結(jié)等混亂敗的政治格局,像汪文宣這樣安分守己、老實厚道的知識分子就成了被壓榨的對象,他每天勤勤懇懇地工作,安安分分地做人,卻依然換不來一家人的溫飽和應(yīng)有的社會地位。
然而對于汪文宣的遭遇,我除了深表同情之外,更多的是怒其不爭。
在公司里,面對上司的欺壓和同事的冷嘲熱諷,他總是忍氣吞聲。他說:“為了生活,我只有忍受。”但是那個職位又能給他帶來多大的幫助呢?有這么一個公務(wù)員的職位,兒子的學(xué)費還是得靠在銀行里當(dāng)“花瓶”的妻子支持,母親不但享不了清福,一把年紀了還要去當(dāng)老媽子幫忙添補家用。有多少次他對自己說“大不了我不做了?!钡皇窍胂攵?,他不敢這么做。就這樣,枯燥單調(diào)、薪水微薄的校對工作一點點地消磨他的意志。吞噬他的理想,他還在為它嘔心瀝血,慢慢耗盡自己的精力。
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見不合的婆媳之間的糾紛,他愛妻子和母親,愛任何一方都勝過于愛自己。但是他卻沒有能力去平衡妻子和母親之間的關(guān)系。對于妻子和母親的沖突,他不敢去面對,甚至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直到看到妻子給他之前要求她寫封長信給母親道歉的回信后,他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意識到自己的天真。
他渴望改變生活,改變命運,但是他卻沒有起來反抗過、努力過。在困頓中,他總是這樣安慰自己:“等抗戰(zhàn)勝利后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就這樣美好的幻想支持他默默的承受生活的不公。然而真正到抗戰(zhàn)勝利之時,卻是他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之日。這實在是人生的悲劇。
寒夜讀后感篇六
小說一開始就布置了一個壓抑、恐慌,讓人透不過氣來的外部環(huán)境,日軍的侵略導(dǎo)致社會環(huán)境的壓迫式本文一個線索。然后由環(huán)境的烘托、汪文宣的肺病再加上婆媳之間的矛盾,更加壓迫了汪文宣的精神和肉體。最后從汪文宣的角度擴展到整個當(dāng)時社會的殘酷,全文都是壓抑的基調(diào)。
主人公汪文宣與曾樹生曾經(jīng)充滿理想,追求個性解放與個人幸福,并通過自由戀愛組成了家庭。但是在艱難的現(xiàn)實與生活的重壓之下,往日的和睦與平安都漸漸消失。曾樹生陷入與婆婆無休止的爭吵之中,對生活失望的她最終拋家棄子,而對現(xiàn)實無能為力的汪文宣也在貧病之中離開了人世。
小說的內(nèi)容比較短,沒有像電視劇從頭至尾敘述。切入點就已經(jīng)是小宣(兩者的孩子)13歲,而汪文宣也已經(jīng)體力不支,肺病愈來愈嚴重。
在人物刻畫中,汪文宣:懦弱無能、逆來順受,不敢抗?fàn)?,奉行“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處世哲學(xué)。在家庭婆媳爭吵中,他始終處于核心地位,他不敢批評誰,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圖獲得她們的同情,從而平息紛爭。另一方面,汪文宣正直、善良、有正義感,內(nèi)心也有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平與憤恨,不與邪惡同流合污,竭力想保持住好的品質(zhì)。他老實、正派、不阿諛殷勤。
曾樹生——個人主義者。健康、漂亮的她追求幸福和自由,她無法容忍丈夫毫無生氣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惡語中傷,整個家庭都籠罩著一股死亡的氣息,她感到了壓抑,并本能地企圖擺脫這種壓抑,于是她面臨著道德的抉擇和感情的折磨。最終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誘惑而離棄了丈夫和家庭。從小說文本看,巴金強調(diào)的是她選擇了敢于改變的生活方式的道路,而沒有恪守中國傳統(tǒng)道德所要求婦女那樣陪同這個毫無希望的家庭去犧牲。因而也談不上是追求個性解放的資產(chǎn)階級女性;她只是一個困境中企圖拯救自己的婦女,她靠自己的選擇來確定自己的生活價值意義。在這個人物身上產(chǎn)生出一種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現(xiàn)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出場鏡頭不少的婆婆,是一位很典型的封建女子的形象,讀過書,但是舊觀念已經(jīng)無法改變。首先她認為沒有用“轎子”娶回來的女子就是“姘頭”,其次她看不慣樹生整天打扮去聚會跳舞。婆媳之間的矛盾日漸增強。
小說中沒有什么好人壞人的觀點,就是個人世界觀、價值觀的矛盾。對于樹生的離去我們無法批評,沒有法律規(guī)定她必須留下來照顧家里,也沒有法律規(guī)定媳婦必須受婆婆的氣,對于她的離去我很理解并且認同。每月的匯款以及結(jié)尾的歸來,都證明樹生心里都放不下小宣和汪文宣。而面對有肺病軟弱無能的丈夫、毫無活力的兒子以及惡語相向的婆婆,換做是我也會備受壓抑。而汪文宣的人生和結(jié)果,在我看來,他自己必須承擔(dān)百分之六十的責(zé)任,懦弱、自己受氣、又堅決不去醫(yī)院的性格就算是一個健康的正常人也會死去。
不得不說一個從古至今難以解決的矛盾,婆媳矛盾一直存在。婆婆覺得自己兒子最大,要求媳婦百依百順,卻從來沒有想過女人嫁的是丈夫不是兒子,況且女人也是有爹娘生,花了大精力培養(yǎng)出來的,有什么理由為夫家做牛做馬呢。三觀正,通情達理的家庭就有一個和諧的氛圍。
每個社會都有時代的印記,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jīng),只要大思路上步調(diào)一致,那么小細節(jié)雙方商討之后總能減少矛盾的范圍。還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我能理解但是不認同的觀念,為什么女方一定要比男的賺錢少或者社會地位低呢?這難道不能說明女子能力強能共同抵抗家庭風(fēng)險嗎?本質(zhì)來說這個社會還是屬于男權(quán)下的社會!若是能解決家庭小孩的問題,解放女子在家庭中的束縛,那這個社會就會少很多這類不正的觀念。
總體來說,不要局限于這個家庭的痛苦,從這個例子結(jié)合散亂的環(huán)境描寫,尤其是尾聲的內(nèi)容,更加可以看書抗戰(zhàn)時的殘酷生活以及忍受殘酷生活后,更為殘酷的生活。
寒夜讀后感篇七
小說以“我”的家庭生活為主要線索,緩慢展開,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語的方式敘述,表達“我”即“汪文宣”在抗戰(zhàn)即將勝利的前夕的生活狀態(tài)。以此揭示當(dāng)時大多數(shù)生活在底層的人物的命運。
矛盾的主線來自于這個讀書人家,包括母親在內(nèi)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種氛圍下的諸多矛盾更顯得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因此“宣”無論如何都弄不明白“為什么她們老是爭吵?為什么這么簡單的家庭,這么單純的關(guān)系中間都不能有著和諧的合作呢?為什么這兩個他所愛而又愛他的女人必須象仇敵似的永遠互相攻擊呢?……”讓“我”夾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無計可施,我的良善悲憫,我的老好隱忍,我病魔纏身等等,在字里行間表現(xiàn)得細微而逼真。不由得讀者不對這個人物產(chǎn)生強烈的同情感,甚至?xí)幸稽c點的善意的怨恨?!皹渖钡乃茉焓且粋€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個愛家愛先生愛孩子的傳統(tǒng)女人,然而,卻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是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雖然她百般的不舍。母親的形象是一個尤其令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輕守寡,守著孤兒寡孫度日,僅有的愛全部都給了他們,甚至不能允許別人分享,她的愛表現(xiàn)得無微不至,卻也是獨斷專行,因此也是制造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
寒夜讀后感篇八
汪文宣與其妻子曾樹生都是新文化運動的產(chǎn)物,他們大學(xué)畢業(yè),追求愛情與理想的統(tǒng)一,對生活充滿著信心和勇氣。由于貧困與疾病的折磨,特別是在長期仰人鼻息的社會環(huán)境中討生活,他們的理想都發(fā)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個可憐的小公務(wù)員,懦弱、多病。曾樹生則憑著美色當(dāng)了資本家銀行的“花瓶”。這種貧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負擔(dān)給家庭帶嚴重危機。加之汪文宣的母親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潛在的感情矛盾進一步復(fù)雜化,終于陷入無以自拔的悲劇。最終,曾樹生隨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汪文宣作為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巴老賦予他的卻是懦弱和體弱多病。對于抗戰(zhàn)勝利的遙遠,以及肺病的折磨,汪文宣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等待抗戰(zhàn)勝利再給家人過好的生活。但,他意想不到的卻是,當(dāng)別人在慶祝抗戰(zhàn)勝利時他卻因肺病折磨而英年早逝。更意想不到的應(yīng)是,抗戰(zhàn)勝利之后的生活與之前絲毫未變。生命到達盡頭,夢也支離破碎。巴老筆下平淡的生活卻使人心中蕩起一陣陣的漣漪。最難忘記的應(yīng)是汪文宣病逝前不能說出話來的情節(jié),但仔細一想,即使汪文宣能大聲說出自己的不滿,那個時代也不允許。普通的一個情節(jié)卻震撼人心,讓人心酸。
思緒飛揚,閱讀時的感受已不在,惟在腦海中拾起那點點滴滴……。
寒夜讀后感篇九
每個時代都凝聚著歷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個故事里,都會有不一樣的光景,發(fā)生著屬于這個時代的人群的故事。《寒夜》中樹生與文宣的愛情,便是發(fā)生在那段并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傷故事。
誠然,文宣性格中的軟弱無法忽視。然而,在那個知識分子不受重視的時代,他無力改變自己地位低下的境況。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頭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樣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盡管換來的只是少的可憐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親和樹生并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兩個人他都不能失去,這并非是貪心。所以他夾在兩個人中間,默默承受著兩個他最愛的人賦予他的痛苦。
他愛他的母親,所有的愛只需“母親”兩個字便足以解釋;他同樣深愛他的而妻子,而這種愛,并不同于對母親的愛。所以想到自己殘破的軀體以及樹生在這個窮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寧愿放手給她自由,讓她離開自己去過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日子里,他依然堅持給樹生寄信,跟她說自己身體很好,不用擔(dān)心,哪怕他知道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樹生不能回來陪他度過生命中最后的時光,他也依然執(zhí)著。
樹生是一位比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過好的教育,有知識有思想有追求。對于生活,她依然抱有一絲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個窮困的家庭里,她卻過得并不幸福,兒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難。所以她問自己——“這種生活究竟給了我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滿足么?”回答是——“沒有!不論是精神上,物質(zhì)上,我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繼續(xù)問自己——“那么我犧牲了我的理想,換到什么代價呢?”“那么以后呢?以后,還能有什么希望么?”——沒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時也是文宣的母親,她不愿同別的女人分享自己兒子的愛,文宣越是愛樹生,她便越是恨樹生。對于樹生,她從未真正地把她當(dāng)做一家人來看待。而那個陰暗而沒有溫情的家,對于樹生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牢籠。所以樹生在猶豫再三之后,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她在給文宣的信中說:“可是我只能憐憫你,我不能再愛你。你從前并不是這種軟弱的人!”“我還年輕,我的生命力還很旺盛。我不能跟著你們過刻板似的單調(diào)日子,我不能在那種單調(diào)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愛動,我愛鬧,我需要過熱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廟是的家中枯死?!逼鋵崢渖且晃挥赂业呐?,我覺得她這么做并沒有錯。與其在那個家中飽受煎熬,三個人都難過,倒不如干脆離開,樹生本就不是那種肯為家庭放棄自由的女性。
“勝利是他們勝利,不是我們勝利。我們沒有發(fā)過國難財,卻倒了勝利霉?!比杖找挂古瓮鴳?zhàn)爭結(jié)束,可是當(dāng)這一天終于到來時,生活在底層的大眾人民卻發(fā)現(xiàn)他們沒有享受到戰(zhàn)爭勝利帶來的任何實惠。樹生回來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從前的模樣。
寒夜讀后感篇十
小說以“我”的家庭生活為主要線索,緩慢展開,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語的方式敘述,表達“我”即“汪文宣”在抗戰(zhàn)即將勝利的前夕的生活狀態(tài)。以此揭示當(dāng)時大多數(shù)生活在底層的人物的命運。
矛盾的主線來自于這個讀書人家,包括母親在內(nèi)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種氛圍下的諸多矛盾更顯得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因此“宣”無論如何都弄不明白“為什么她們老是爭吵?為什么這么簡單的家庭,這么單純的關(guān)系中間都不能有著和諧的合作呢?為什么這兩個他所愛而又愛他的女人必須象仇敵似的永遠互相攻擊呢?……”讓“我”夾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無計可施,我的良善悲憫,我的老好隱忍,我病魔纏身等等,在字里行間表現(xiàn)得細微而逼真。不由得讀者不對這個人物產(chǎn)生強烈的同情感,甚至?xí)幸稽c點的善意的怨恨。“樹生”的塑造是一個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個愛家愛先生愛孩子的傳統(tǒng)女人,然而,卻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是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雖然她百般的不舍。母親的形象是一個尤其令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輕守寡,守著孤兒寡孫度日,僅有的愛全部都給了他們,甚至不能允許別人分享,她的愛表現(xiàn)得無微不至,卻也是獨斷專行,因此也是制造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
這三位主人公就這樣在那個充滿了苦難的歲月里生活著,沒能夠等到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解放,沒能夠得到他們自己向往的普通而平常的幸福生活的開始。
小說借“宣”的嘴巴反復(fù)說過“我做過什么錯事呢?我一個安分的老好人!為什么我該接受這懲罰?”“宣”最終以無聲的吶喊“要求公平,他能夠在哪里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夠喊出他的悲憤,他必須沉默的死去?!靶睉阎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毀滅自己。痛苦的擔(dān)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愿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jié)。
在描寫“樹生”的矛盾心理的時候這樣寫到,樹生心想,“她(母親)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這種生活,為什么我就不可以?為什么我總是感到不滿足?我為什么就不能犧牲自己?”“難道我就應(yīng)該這樣爭吵、痛苦地過完我這一輩子?。他們把寂寞留給我一個人,難道我就這樣枯死了么?”可是當(dāng)有一條路可以選擇的時候,“樹生”即興奮又痛苦,而且還有一種惶惑的感覺,她仿佛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么地方去。她反復(fù)的說,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彪m然她的決定并沒有給她帶來快樂。
但是母親的話永遠是那么刺耳“只要你(宣)肯答應(yīng)我,只要不再看到那個女人(樹生)我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日子我都能過得去了!”“這種生活究竟給我?guī)砹耸裁茨?我得到什么滿足么?”她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復(fù),掙扎了許久,才找到一條出路“沒有!無論精神上,物質(zhì)上,我都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生命就這樣平平淡淡一點一滴地消耗。“樹生”的忍耐到了極限。這里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監(jiān)牢?她應(yīng)該飛,必須飛,趁她還有翅膀的時候。她要先救出自己?!薄皹渖弊詈筮x擇了離開。
雖然她離開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給“宣”生活費用,囑咐“宣”及時看病。而且最終回來,當(dāng)?shù)弥靶钡碾x世,兒子的不明下落時,她覺得這個世界實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溫暖。
當(dāng)一切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縈繞于腦海的三個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懷著一腔的悲憤看著歷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運,我因此看到我生長在這個時代是多么值得慶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顫抖,和文字一起。
寒夜讀后感篇十一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部很有名的作品,一直都想拜讀,這次有機會把這部小說從頭至尾仔細的讀了一番,有些感觸。
首先小說的開頭以黑夜為背景,以抗戰(zhàn)時期的緊張氣氛做鋪墊,寫在戰(zhàn)爭年代,一些小市民們對戰(zhàn)爭來襲的恐懼與絕望的心情,讓人一讀就陷入深深的陰郁與悲傷的情緒中。緊接著寫出小說的主人公,汪文宣—一個被不合理的社會所壓垮的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他的出場似乎就透著一絲絲的悲哀。寒夜,他一個人在大街上走著,飛機在上空盤旋著,時不時發(fā)出恐怖的聲響,但他似乎無暇顧及這些,因為此刻的心中,有著比這些更要緊的東西—他的妻子,曾樹正離家出走了。他努力回想著,是他嘴的笨拙讓他們夫妻倆吵架了,妻子一怒之下就摔下房門跑出去了,最初他還以為妻子只是和她賭氣,過一會兒就自己回來了??墒嵌歼@么晚了,妻子還是沒回來,他于是決心去找妻子。
小說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曾樹生是具有理想和報復(fù)的知識分子。由于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他們一家人不得不逃難到重慶,并在這里居住下來。汪文宣有個年紀很大的母親,很早就沒了丈夫,她把她全部的希望與愛都寄托在了她唯一的兒子,汪文宣身上。汪文宣開始在一家圖書文具公司當(dāng)校對,由于社會的黑暗和資產(chǎn)階級壟斷家的壓迫與冷酷無情,使得汪在他的公司里工作并不順心,備受上司的排擠和剝削。加上他本身的懦弱與自卑,對別人的欺凌和侮辱只是一味的與退縮,導(dǎo)致了他“老好人”的稱呼。與此同時,曾樹生在一家銀行上班,雖然不是掙得很高的工資,但是卻因為外表好很受上司的照顧,加上天性活潑愛打扮,經(jīng)常涉及交際活動。同時,汪的老母親,十分痛恨他的兒媳婦,婆媳關(guān)系的惡化,倆人的經(jīng)常爭吵,使得汪夾在中間很不好受,隨著汪的肺病惡化,曾樹生的出走,又給汪的精神帶來沉重的打擊,后來終于忍受不了精神的壓力和病痛的折磨,嘔血而死。兩個月后,曾樹生回到重慶,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了,母親帶著小宣離開了這里,只剩下曾樹生一個人在大街上徘徊著,獨自面對寒夜。
我看完后覺得這個悲劇的發(fā)生是必然的。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下,經(jīng)濟的不景氣,國統(tǒng)區(qū)的黑暗,不給知識分子一點施展才華的空間。他們的滿腔熱血和理想抱負都隨著硝煙和生存的威脅一點點的消失了。正如小說中的汪文宣和曾樹生,他們本是教育系畢業(yè)的高材生,卻因為戰(zhàn)爭被逼迫來到了重慶避難。在生存和安全都無法保證的年代里,他們還談何理想,談何追求?同時,我想造成他們婚姻的悲劇,很大原因是傳統(tǒng)觀念與現(xiàn)代思想的沖突。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媳婦必須遵守三從四德,汪家正處在這個新舊觀念交替的時代里,民國時代。汪母從小便受傳統(tǒng)觀念的教育,而曾樹生卻是有著現(xiàn)代思想的新時代女性。汪母心中的傳統(tǒng)的綱常禮教告訴她,媳婦只有老老實實在家相夫教子,不外出交際才算是恪守媳婦的本分。可是,曾樹生天性活潑開朗,善于交際的性格正好觸犯了汪母的禁忌、汪母因此十分憎惡她的兒媳婦,甚至不承認她是她的兒媳婦。曾樹生在家里得不到想要的溫暖和自由,因此離開了家。不僅僅是婆媳之間的矛盾導(dǎo)致了這種悲劇,人物性格也與小說的結(jié)局息息相關(guān)。汪文宣是個膽小怕事,懦弱的小知識分子形象,他身體不好,遇事從不據(jù)理力爭,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退步,讓自己老好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到后來,妻子都這么說他,但他不以為然,仿佛那就是他該做的。而相比丈夫,曾樹生卻是一個富有朝氣,年輕又充滿活力的知識女性的形象。她美麗,又活潑開朗,善于交際,溫柔可愛的性格格外討人喜歡。而這些,都讓汪文宣更加的自卑。夫妻性格的沖突導(dǎo)致矛盾時時得不到化解,加上婆媳的沖突達到了白日化階段,最后終于爆發(fā),曾樹生隨同愛慕她的陳主任到蘭州去了,留下汪文宣和汪母在家中。
想到這里,這個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都合情合理。在那個時代的那個背景下,人們往往被現(xiàn)實沖淡了理想與抱負,知識得不到用武之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命運有時候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書中的每句話每個字眼都讓人感到刺骨的寒冷,每一個故事情節(jié)都震撼著我的心,。想起小說的最后一句話:“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溫暖?!笔前?,曾樹生的一生都在為了爭取到她的溫暖而奮斗,可最后還是一個人度過寒夜。
寒夜讀后感篇十二
巴金寫《寒夜》顯然是在控訴當(dāng)時的舊社會、舊制度,是為生活在水生火熱戰(zhàn)爭年代,窮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著《寒夜》淚流滿面,我倒不是被書里的故事情節(jié)所打動,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時代已經(jīng)讓人很無奈了,為什么一家人還要無休止地爭爭吵吵?當(dāng)時社會大家庭已經(jīng)讓人不得安寧,為什么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處,齊心協(xié)力去面對一切呢?汪文宣的母親深愛著自己有病的兒子,她愿意為兒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無時無不刻不在害著兒子,她明明知道曾樹生是兒子最愛的女人,她卻容不下這個讓兒子深愛著的女人,恨不得讓樹生早一天離開家門。曾樹生也一度想留下來陪有病的'老公度過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點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給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順從,婆婆的無情還是逼她違心地離開了家。他們中的每個人也許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憐他們,他們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掙扎。
舊社會、舊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難過,叫苦喊冤少不了爭吵。今天衣食無憂難道每家的日子就過得快樂幸福嗎?離婚率越來越高,婆媳關(guān)系還是一對矛盾。來自外來壓力,外界因素的煩惱或許少不了,我們也或許管不別人、更管不了社會,為什么一家人還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認、相互尊重?是呀,一個人想得開不等于一家人都想得開,一個人明白不等于每個人都能明白,要不怎么會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為好。
寒夜讀后感篇十三
汪文宣,曾樹生,汪母三人湊足了一臺戲,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婆媳劇,佐之以小宣、陳主任等簡單、平面的配角。聚焦于“一些耳聞目睹的小事”,可故事所呈現(xiàn)的東西遠不止于此。
故事的三位主角都是抗戰(zhàn)時期背景下的知識分子,其中汪文宣更是一等一的“老好人”。但在混亂黑暗、人人難以自保的時代背景下,良知似乎顯得微不足道。小說中三人都或多或少地有過顧影自憐的心理活動。這樣的心理在所難免,也讓我作為讀者感到可惜和忿忿不平,但更多的時候,可能只會徒讓這種委屈的情感纏繞自己。
汪文宣將周圍許多事情的不幸攬到自己頭上,婆媳間的爭吵過后,總能聽見汪文宣說“都是我不好”,這近乎成了汪文宣這個人的基本旋律,成為了他逐漸軟弱的借口。汪文宣是個有脾氣的人,無論是面對婆媳紛爭還是面對上司的刁難,他都會產(chǎn)生過近乎咆哮的內(nèi)心活動,可當(dāng)話說出口時卻依舊溫順得可怕?!澳闶莻€忠厚老好人,你只會哭!”這是曾樹生對汪文宣作出的評價,在她走后依然縈繞在汪文宣的耳畔。而這類似的評價每當(dāng)我回憶起汪文宣這個人物時都會浮現(xiàn)出來,就像當(dāng)我看到《black star》的專封時耳畔就開始回響“in the villa of ormen”這句歌詞一樣。
汪文宣與曾樹生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最初的歲月里,都是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心懷抱負的年輕人。即使病入膏肓,汪文宣依然掛念著自己最初的志向要興辦教育??膳c此同時,曾樹生在這個家中極大程度地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不同于曾母,她是思想上較為西化的女性,更加傾向?qū)で笞约旱纳顦啡?,謀求屬于自己的幸福。但這個人物有趣的點在于她始終恪于情感和良知,這與她對幸福的追求相矛盾,這兩點拉扯著曾樹生的想法,讓她在想象與執(zhí)行之間搖擺不定。在當(dāng)時的時代大背景下,自然不好一刀切判別人物行為動機的好壞。(至于汪母,我只能說對兒子很好,但對于曾樹生未免過分刻薄,我還是想不大通為什么要用姘頭這個說法來羞辱她,不然哪來那么多破事)
抗日戰(zhàn)爭的進展是小說前半段一個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有關(guān)前線戰(zhàn)爭虛虛實實的消息擾動著后方百姓的生活與心態(tài)。讓我想起了《子夜》中那伙投機者對于前線戰(zhàn)局也是同樣關(guān)注。對于前線的具體情況,僅通過小說文本的閱讀難以推測,只能看著后方百姓因為人云亦云的謠言亂了陣腳,不管有沒有辦法,都先逃了再說。而汪家卻因為汪文宣的身體已經(jīng)無暇顧及這種事情,在一片混亂中反倒求得了坐以待斃的鎮(zhèn)定。
可這樣的日子是難捱的。一次次,汪文宣用等到戰(zhàn)爭勝利就好了來搪塞曾樹生,以期她平息怒火,這既讓我覺得改善家庭關(guān)系無望,也在推遠曾樹生與他的距離。而這疲于應(yīng)付的空頭支票在結(jié)尾處被回收。日本投降,戰(zhàn)爭勝利,外面的街上充滿了喜慶的氣氛,甚至開始了游行,但“勝利日,歡笑日,也沒有給這個房間帶來什么變化”,這又同前文相仿,外界的變化帶來的影響對于汪家不值一提了。而汪文宣似乎內(nèi)心始終有著執(zhí)念,吊著一口氣為了見證戰(zhàn)爭勝利,活到自己的承諾實現(xiàn)的那一刻?!八妙澏兜氖帜笾P,吃力地在紙上寫著:‘我可以瞑目死去?!辈贿^似乎在他的生命末期更執(zhí)著于所謂的公平。他虛弱痛苦極了,除了受盡病痛的折磨,他無法再去做其他事情。內(nèi)心漂浮起一顆逐漸變大的氣泡,裝滿了對自己生命的費解不甘惋惜,直到最后一刻被死亡戳破了。
“最后他斷氣時,眼睛半睜著,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像還在向誰要求‘公平’?!?BR>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對于許多人而言,同樣不足為一件喜訊。曾樹生從以前的樓房走出來時,聽到路人說:“勝利是他們的勝利,不是我們的勝利。”對于底層百姓而言,他們的命運似乎只是與自己的一方土地捆綁在一起,他們的生活止步于此。一些更大的事情,關(guān)及更美好更復(fù)雜的生活,只能交由上面的人操心。
先前我以為寒夜不過是其間一個難捱的冬季,回過神才曉得是舊時代垂死未絕的鼻息。
寒夜讀后感篇十四
夕陽漸漸消失在地平線,疏散的光線使得房間也有些昏暗了,每當(dāng)這個時候,總有無名的失落悲傷讓人想涕淚,卻也是我思想最豐富、頭腦最平靜的時候。
沒有老婦人凄涼地賣炒米,更沒有人賣小孩,有的只是一群花甲之年的老嫗抱著自家愛孫在談今論古。大家不用擔(dān)心冷、餓。
《滅亡》我們看到了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人民悲慘的生活,資產(chǎn)階級的罪惡,革命者崇高的胸懷,偉大的理想。隨著一個普通人看待這個社會環(huán)境,更加感覺到它的觸目驚心。正如書中雖說“正因為人們拋棄了愛,彼此相恨,正是因為愛太少了,憎太多了?!?BR> 文中市儈小民的愚昧,冷漠刷新我的世界觀。
在條條沒有路燈的街道的陰暗角落,滿是病疾者在哀嚎,饑寒交迫的窮人奄奄一息。而資產(chǎn)階級在歡聲笑語,作樂,吃著精美的食物。這都是從人民手里剝削來的。我不敢相信這種事情出現(xiàn)恍若昨日的歷史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美麗的童話在心中更加破碎了。
究竟要是怎樣的病態(tài),才能把殺頭看做一件樂事。
如此荒繆的傳統(tǒng)竟根深蒂固地埋在人民心頭,這是封建主義的罪惡。深刻意識到,解放思想是一件多么刻不容緩的`事情!
以前我只知道革命需要流血和犧牲。那臨死的巨大勇氣,無數(shù)的猜忌和懷疑,需要多么崇高的人格。當(dāng)杜大心親眼目睹同伴的犧牲,我感受到了痛苦到麻木,對世界的憎恨,當(dāng)世界是灰暗的,你若有光明,便是罪惡的。如一塊巨石壓在心頭。而他革命的念頭也越來越堅定,也許我終于懂得,為什么一群人面對死亡會如此風(fēng)輕云淡。身邊人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他們感受著那些人的痛苦。他們的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他們?yōu)橹?,他們?yōu)橹艨瘛?BR> 我們何等幸福!沒有戰(zhàn)爭,沒有吃人的慘象,沒有恐怖到骨子里的冷漠。
我也不是不知道愛的,我也承認愛字。因為我一生嘗到憎的味道多而愛的味道少,所以只覺得人間可憎,可怕。我雖沒有憎惡。但卻是如書中所說。我做事時,要渡上一層悲哀,我總是喜歡屏蔽一切善意,任悲哀侵蝕。
不知何時開始,我的身上已經(jīng)喪失了年輕人的激情熱血。因為過早的權(quán)衡利弊、現(xiàn)實的無情壓迫、力不從心的身體。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我想逃避。我不想接觸人情世故,不愿露出虛假的笑臉去搪塞別人。我也和汪文宣一樣,他人咳嗽一聲也要暗暗揣摩。
我應(yīng)當(dāng)記得,曾經(jīng)有人為了我的幸福而默默忍受痛苦,去建立幸福,哪怕流血犧牲。
不應(yīng)該這樣多愁善感了,你已經(jīng)在享受著幸福了,不需要你流血犧牲了。
一股令人沉悶、壓抑的文風(fēng)。人性的惡在苦難面前是如此令人心驚。太平盛世,那種喪盡天良的惡,終算埋藏在世界的陰暗面。人性,人性,也許善與惡的轉(zhuǎn)化只要一瞬間。定義一個人惡的理由千萬,而善就那些。做惡事容易,隨手不經(jīng)意間就可能導(dǎo)致惡,也不能否認,更多時候,做善事是需要刻意的,花費心思的。人性的善惡也許就是因為它們之間的不平衡變得喜怒無常。探究這個好像并沒有多大意義,但我覺得,善依然是社會的主旋律,它不是一個人在斗爭,法律,道德,秩序……將惡只能寄存于一些極端存在,它無法滅絕,當(dāng)一切社會規(guī)則崩潰,惡會如病毒般在心中滋生。我們無法避免,沒有了社會規(guī)則,人就要遵循弱肉強食的自然規(guī)則,這個時候,善就是弱點,會被淘汰。也許,如果社會規(guī)則都是荒繆無比的,恐怕惡會爆發(fā)得更快,如奴隸社會,當(dāng)我閱讀有關(guān)歷史,我會感到觸目驚心。人們心中的防線會被這股主流力量打破,人們的善在無數(shù)惡的熏陶下會麻木,但同樣不會消失。很慶幸,我們現(xiàn)在所生活的社會主流是善,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看待古社會,就像看到幼時的自己無理取鬧做壞事一樣。
寒夜讀后感篇十五
《寒夜》的誕生,標志著巴金在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探索中所達到的最高成就。小說僅僅通過數(shù)人及一個簡單的家庭故事便向我們生動完整地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大多數(shù)生活在底層人們的畫面。初讀《寒夜》,一種凄涼陰郁的感覺便彌漫了我的整個身心。此后,這種心情便愈加濃烈,隨著故事的結(jié)束,沉重的心情也達到了極點。每每閱讀一段時間,便需長噓一口氣,否則好像整個人再也承受不了那番沉重。
小說《寒夜》是巴金寫于抗戰(zhàn)末期的作品,小說以汪文宣的家庭生活為主要線索。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xué)教育系畢業(yè)的夫婦,年輕時曾經(jīng)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xiāng)村化、家庭化”的學(xué)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但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dāng)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dāng)職員。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dān),趕來操持家務(wù),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guān)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jīng)濟非常拮據(jù)。最后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jīng)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zhàn)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著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后,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
手法上,不得不說小說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在我看來造成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的汪母,她年輕時期便守了寡,僅有的愛全都給了她兒子,她不允許別人分享他,甚至是兒媳。她的愛無微不至卻顯得自私霸道。她的愛雖讓文宣感受到了無比溫暖,卻也給文宣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在文中,汪母是封建的代表,她總以舊社會的思想和禮教來束縛新派的媳婦,總覺得媳婦不懂規(guī)矩,動不動就拿自己當(dāng)年做比較,雖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但未免做法太過偏激。
樹生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時期女性,她愛家愛先生愛孩子,卻忍受不了母親對她的約束與輕蔑,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即使百般不舍。她的離去完全是一種個人意義上的追求幸福。巴金想要通過她表現(xiàn)追求自由的新思想。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我相信凡是讀過《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對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一個有理想、有熱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響,追求個性解放,自由戀愛而結(jié)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懷著滿腔“教育救國”的崇高理想和宏偉志向走向社會,想創(chuàng)辦“鄉(xiāng)村家庭化的學(xué)堂”,報效祖國。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敗的社會制度,貧窮、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熱情付之東流“讓那一大段時期的現(xiàn)實生活毀掉了”。成為軟弱者的典型。忍耐和妥協(xié)成為汪文宣的.主導(dǎo)方面,懦弱無能、與世無爭,逆來順受,不敢抗?fàn)?,奉行“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處世哲學(xué)。他怕見上級注視的目光,怕上級不滿的話語,甚至連上級輕聲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對自己的意見,總之他整天工作在擔(dān)驚受怕環(huán)境里,嚴重地摧殘了他身心的健康。對妻子也是如此。他帶著強烈的念頭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別的男人有說有笑,只覺得心里發(fā)冷,卻不敢迎著他們走去,最終“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在家庭婆媳爭吵中,他不敢批評誰,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圖獲得她們的同情,從而平息紛爭。為了生活,他不顧身體健康,拼命工作,病痛自己忍受,從不告訴其他人。
在思想上,巴金寫《寒夜》是為“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為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揭露了這個寒冷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和國統(tǒng)區(qū)人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人們渴望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的愿望。
小說始終將這個家庭的悲劇放在整個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展開。戰(zhàn)爭的威脅,時局的混亂,官僚的腐敗與自私,貧富的懸殊,失業(yè)與逃難的恐懼,成為這個家庭所無法承擔(dān)的壓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為中心,適當(dāng)?shù)貙⒐P墨延伸到這個家庭之外,寫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劇。如:汪文宣的同學(xué)唐柏青、同事老鐘。這些悲劇進一步證明,汪家的悲劇不是偶然的,它不過是整個社會悲劇的一個縮影。
寒夜讀后感篇十六
“她感到夜的寒氣,她的確需要點溫暖”,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緊扣了書名的含義,完整而飽滿,之前壓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間傾瀉而出,說不清是淋漓的痛苦,還是更加無所適從的悲涼,我心底仿佛有聲音在抽泣,故事雖然平淡,卻讓人有蕩氣回腸的感覺。珍惜,它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義,珍惜所擁有的愛的意義,和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應(yīng)該說,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正是處于動蕩搖曳中,主人公是一對大學(xué)教育系畢業(yè)的夫婦,汪文宣和曾樹生。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們逃難到重慶,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dāng)校對,妻子在銀行當(dāng)“花瓶”。
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dān),趕來操持家務(wù),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guān)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華與戰(zhàn)亂、奢侈與落破、正義與邪惡極端并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空有滿腹學(xué)識和愛憎分明的認知,卻迫于權(quán)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壓制,戰(zhàn)爭所帶來的經(jīng)濟拮據(jù)與美好理想激烈沖撞矛盾的生存狀態(tài),而不得不選擇逆來順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經(jīng)都以為無論世事如何演變,開始的.愛都能夠堅貞到永遠,可當(dāng)世事真的變了,時代與命運的糾結(jié)卻讓他們彼此沉默不堪重負,妻子渴求穩(wěn)定幸福的生活,愉悅的年輕時光,可這恰恰是他這個小校稿員給不了的,所以在歷經(jīng)反復(fù)抉擇的最后一夜,妻子準備收拾行李投奔另一個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憂傷的沉默在兩人之間像夜一樣流動,可是汪文宣再沒有爆發(fā),他內(nèi)心凄涼之至已經(jīng)絕望,對他所處的時代和命運無從選擇,只好選擇放棄理想,也放棄一切關(guān)乎對錯的判斷,最終以死來告慰自己。
寒夜讀后感篇十七
作者:秦言。巴金先生轉(zhuǎn)型之后的作品,沒有了“愛情”、“激流”的呼喊,通篇的破碎、痛、苦難。
汪先生是整個的破碎,破碎的愛情、家庭、身體、工作,觀摩妻子和母親的爭吵,讀者都是深深的無力,何況夾在中間的汪先生。
母親和妻子的不和,間接導(dǎo)致了汪文宣的死,但究其深層還是其本身的軟弱性,通篇的汪先生沒有對任何人說過一句硬話,他一直在退讓忍耐。在選擇上汪先生和妻子形成對比,一個是完全為他人活,一個是衡量之后的個人本位。
如何擔(dān)當(dāng)人性的最大可能,首先是一定程度的自由,曾樹生選擇自由,選擇離開,她身上是女性知識分子在特殊背景下依舊殘存的浪漫與個性。而汪文宣則是完全的壓抑,如果在工作上的忍耐是一個中年男人面對養(yǎng)家糊口的不得不,那么在家庭中的屈就又該怎么解釋?母親的形象,令人想到曹七巧,但他并非不愛兒子,他完全被封建觀念束縛。面對兒媳的狠戾,完全像是早年喪夫壓抑下的變態(tài)人格。
母親的強勢,妻子的不滿,工作的壓榨,一直強撐的汪先生終于支撐不住,他的思想和身體一起破碎。
寒夜讀后感篇一
她感到夜的寒氣,她的確需要點溫暖”,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緊扣了書名的含義,完整而飽滿,之前壓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間傾瀉而出,說不清是淋漓的痛苦,還是更加無所適從的悲涼,我心底仿佛有聲音在抽泣,故事雖然平淡,卻讓人有蕩氣回腸的感覺。珍惜,它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義,珍惜所擁有的愛的意義,和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應(yīng)該說,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正是處于動蕩搖曳中,主人公是一對大學(xué)教育系畢業(yè)的夫婦,汪文宣和曾樹生??箲?zhàn)爆發(fā)后,他們逃難到重慶,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dāng)校對,妻子在銀行當(dāng)“花瓶”。
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dān),趕來操持家務(wù),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guān)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華與戰(zhàn)亂、奢侈與落破、正義與邪—惡極端并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空有滿腹學(xué)識和愛憎分明的認知,卻迫于權(quán)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壓制,戰(zhàn)爭所帶來的經(jīng)濟拮據(jù)與美好理想激烈沖撞矛盾的生存狀態(tài),而不得不選擇逆來順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經(jīng)都以為無論世事如何演變,開始的愛都能夠堅貞到永遠,可當(dāng)世事真的變了,時代與命運的糾結(jié)卻讓他們彼此沉默不堪重負,妻子渴求穩(wěn)定幸福的生活,愉悅的年輕時光,可這恰恰是他這個小校稿員給不了的,所以在歷經(jīng)反復(fù)抉擇的最后一夜,妻子準備收拾行李投奔另一個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憂傷的沉默在兩人之間像夜一樣流動,可是汪文宣再沒有爆發(fā),他內(nèi)心凄涼之至已經(jīng)絕望,對他所處的時代和命運無從選擇,只好選擇放棄理想,也放棄一切關(guān)乎對錯的判斷,最終以死來告慰自己。
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對人物內(nèi)心的刻畫真摯而深切,尤其是那種進退取舍,欲說還休的掙扎狀態(tài),讓人身臨其境,感慨萬千。我們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寶貴,健康的身體,幸福的時光,是人類不變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劇的時代歷練我們命運的時候才想要堅強起來去留住愛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現(xiàn)在就賦予它足夠的耐心,給我們的愛寒夜中稀疏的光芒。
讀了巴金的寒夜,心里久久不能平靜,為汪文宣一家人感到悲痛不已,為舊社會的封建感到悲哀。
寒夜主要人物有三,汪文宣,汪母,曾樹生,《寒夜》里的人物在巴金筆下刻劃得淋漓盡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彎背駝腰,唯唯諾諾,時不時地咳嗽,委曲求全,連句響亮話也說不了的人;曾樹生,汪文宣的妻子,美麗動人,修長的身材,白白凈凈的皮膚,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熱情奔放、充滿活力的女性,是一位愛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親,吃苦耐勞,婆婆麻麻,有好心卻沒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兒子,蒼白無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像極了他的父親。
這一家人各有各的不幸和無奈,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自己付出了很多,汪文宣的母親深愛著自己有病的兒子,她愿意為兒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無時無不刻不在害著兒子,她明明知道曾樹生是兒子最愛的女人,她卻容不下這個讓兒子深愛著的女人,恨不得讓樹生早一天離開家門。曾樹生也一度想留下來陪有病的老公度過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點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給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順從,婆婆的無情還是逼她違心地離開了家。在我看來這個悲劇的原因是婆婆的封建思想陳舊和汪文宣的軟弱無能,曾樹生是無辜的,新派女性的生活方式他們接受不了,但這并不是她的錯。時代的交替、新鮮事物的誕生,必定是不被人接受的。汪母的封建思想以及頑固不化是最讓人感嘆的地方,以舊社會的思想和禮教來束縛新派的媳婦,總覺得媳婦不懂規(guī)矩,動不動就拿自己當(dāng)年做比較,雖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但未免做法太過偏激。
在那個時代曾樹生和汪母的不合是思想的原因,其實在現(xiàn)代不也一樣嗎?婆媳關(guān)系永遠是最難相處的,因為時代不同,年齡不同,思想不同,導(dǎo)致了處事的不同,于是矛盾就誕生了,無論是舊社會還是物質(zhì)豐富的如今,這都是一個問題。此外,丈夫的孝順千萬不要盲目,不要愚孝,要懂事理,雖然說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但還是要盡量公平對待,不能讓一方一直受委屈,這樣的婚姻和生活既不會幸福,也不會長久。
書中用了很多重復(fù)的語句,反復(fù)的使用,如汪文宣的自責(zé),汪母的關(guān)心的話語,這些是文章略顯單調(diào),可也正是這些話讓我們感受了王家人的枯燥無奈的生活,沒有希望和光明的活著,更讓我們理解了曾樹生的離家出走,也更深刻的體會到了文章的深刻內(nèi)涵。
寒夜讀后感篇二
尹老師常說,學(xué)文的每看完一部作品,最好是寫讀書筆記,把你的感觸都記錄下來。一直以來,我都沒有養(yǎng)成這種習(xí)慣,感覺有太多的東西要寫,卻又無從下筆。其實,更多的是在為自己找借口。我承認,自己真的很懶,雖然我在一味的閱讀,把自己的腦子塞得暈乎暈乎的,但總感覺少了點什么。寫作,我被迫選擇了它,強迫自己喜歡上它,可我就是做不到??勺罱睦锉锏没?,特想寫點東西,或許,文字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發(fā)泄的工具吧。
寒夜的鐘聲依然在耳邊回蕩,使我久久不能平靜,悲涼、無奈油然而生。三樓小屋那暗黃的燈光在寒風(fēng)的強襲下,搖曳不定,而唯一打破這死寂肅殺氛圍的,卻是那陣陣撕人心肺的無力的咳嗽。那枯瘦的身影,無力的掙扎,痛苦的呻吟,呆滯的眼神,使屋里的空氣壓抑得令人窒息。
好人好報?他忠厚老實,不聲不響地忍受種.種重壓,終日終年辛辛苦苦地認真工作,從來都不想傷害別人,只希望自己能夠無病無災(zāi)地生活下去,然而,他這種“老好人”卻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好報”。在這樣一個動蕩的、齷齪的社會里,他的人生理想,人生價值注定只能化為泡影。加上頑疾纏身,婆媳相斗,他的意志逐漸趨向崩潰,直至自輕自賤。一定程度上,我非常同情他,為他的坎坷命運抱不平,但是,我想我的憤怒多于憐憫。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我還是很羨慕他的,他深愛的兩個女人都無私地愛著他,為了他的病,汪母甘愿做老媽子,樹生心甘情愿去做“花瓶”。尤其是汪母,竟容不下媳婦跟她分享兒子的愛。這樣的母親,在別人看來簡直就是不可理喻,也許汪母覺得這世上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愛文宣吧。
寒夜讀后感篇三
腦中忽然想起不知誰說的“小說是沒法概括的”,當(dāng)時我并不認同,因為這與我在敘事學(xué)里學(xué)到的知識相矛盾。然而當(dāng)我提筆想要寫個《寒夜》的故事梗概時,卻突然不知該從何寫起。
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巴金筆下的那些人物:汪文宣、曾樹生、陳奉光、唐柏青、小宣、母親、鐘又安,他們茍活在抗戰(zhàn)的**年代,飽受著現(xiàn)實碾碎夢想的沉重打擊,每天提心吊膽,唯唯諾諾只為了能在亂世安身立命。汪文宣和曾樹生的故事因為時代背景的烘襯而更加使人感概惋惜。否則一個不得志的肺結(jié)核患者的中年危機又能引來多少人的關(guān)注呢?然而在戰(zhàn)機不時在頭頂飛過,警報隨時可能拉響,日本軍隊隨時可能進城屠殺,人們朝不保夕的時候,汪文宣的遭遇則被打上了一個時代的印記。
汪文宣,曾樹生,一對思想先進的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結(jié)婚,生子。他們懷著共同的從事教育事業(yè)的理想。戰(zhàn)爭的炮火撼動了美好的希冀。汪文宣到報社當(dāng)校對員,每個月領(lǐng)著微薄的薪水。曾樹生,在銀行任職,每日應(yīng)酬不斷。剛開始他們還是有希望的,他們相信,只要戰(zhàn)爭結(jié)束,一切都會好起來。然而前線傳來的或好或壞的消息,公司同事街坊鄰里焦躁不安的議論猜測像是慢性毒藥,侵蝕了兩顆年輕鮮活的心。他們的心,一如重慶寒冷而霧氣彌漫的冬夜?jié)u漸地變得冰涼,簡直要結(jié)成冰。
寒夜讀后感篇四
文宣一個老實人,永遠比別人著想,在公司他最好的朋友是鐘老,最后鐘老也因為生病而去世了,在家里他愛他的母親,更愛他的妻子,所以他無法在他們之間選擇一個,即使他知道他的妻子在外面和別人私會,即使他有多么的不甘,但是對他的妻子他依然很溫柔,他想放他走,可是他離不開她,就在他妻子離開的時候他感覺整個靈魂都被掏空了。他的同學(xué)死之前他們一起喝酒,他知道他完了,他親眼看著他的同學(xué)被壓死在大路上。后來他生病了,身體每況愈下,但是他以為他會好,他渴望著抗戰(zhàn)的勝利,他就可以實現(xiàn)他的教育事業(yè)的夢想,然而現(xiàn)實總是殘酷的就在人們在歡呼抗戰(zhàn)勝利的時候他卻含著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
樹生一個美麗的女人,他渴望著自由渴望著鮮活的生命力,然后他的丈夫的懦弱和婆婆的咄咄逼人,最終將她的命運逼上了另一條正軌。她選擇了離開,最后選擇了離婚,他不知道病中的丈夫看到她的那些真心話絕情的字眼有多失落,仿佛將一個人無情的拉入了深淵。就在他回來那個熟悉的小屋,那個有些她曾經(jīng)許多回憶卻一直不曾鮮亮的小屋,一切都物是人非了,丈夫死了,婆婆和兒子搬走了,房子成為了別人的。她不知道此刻這些對她來說意味著什么。
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了苦難,在惶恐不安中了卻余生。特別是那些老實的知識分子,處在那樣的環(huán)境,看不到一點光明。
寒夜讀后感篇五
書中的主人公王文宣,一個善良的知識分子,大家心目中的“老好人”,最后因肺核慘死家中。作者巴金先生絕不是簡單地為我們展現(xiàn)肺結(jié)核這種病在醫(yī)療水平極其低下的舊社會中有多么的恐怖,而是借汪文宣之死向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民黨反動派統(tǒng)治下的黑暗社會提出的深沉的控訴!
主人公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學(xué)教育系的畢業(yè)生,懷揣偉大的教育夢想的他,離校后只能在一個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里當(dāng)一名小小的公務(wù)員。說到公務(wù)員,也許有很多人會很羨慕他,有一個衣食無憂的鐵飯碗。事實上,在那個時候的社會,勾結(jié)等混亂敗的政治格局,像汪文宣這樣安分守己、老實厚道的知識分子就成了被壓榨的對象,他每天勤勤懇懇地工作,安安分分地做人,卻依然換不來一家人的溫飽和應(yīng)有的社會地位。
然而對于汪文宣的遭遇,我除了深表同情之外,更多的是怒其不爭。
在公司里,面對上司的欺壓和同事的冷嘲熱諷,他總是忍氣吞聲。他說:“為了生活,我只有忍受。”但是那個職位又能給他帶來多大的幫助呢?有這么一個公務(wù)員的職位,兒子的學(xué)費還是得靠在銀行里當(dāng)“花瓶”的妻子支持,母親不但享不了清福,一把年紀了還要去當(dāng)老媽子幫忙添補家用。有多少次他對自己說“大不了我不做了?!钡皇窍胂攵?,他不敢這么做。就這樣,枯燥單調(diào)、薪水微薄的校對工作一點點地消磨他的意志。吞噬他的理想,他還在為它嘔心瀝血,慢慢耗盡自己的精力。
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見不合的婆媳之間的糾紛,他愛妻子和母親,愛任何一方都勝過于愛自己。但是他卻沒有能力去平衡妻子和母親之間的關(guān)系。對于妻子和母親的沖突,他不敢去面對,甚至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直到看到妻子給他之前要求她寫封長信給母親道歉的回信后,他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意識到自己的天真。
他渴望改變生活,改變命運,但是他卻沒有起來反抗過、努力過。在困頓中,他總是這樣安慰自己:“等抗戰(zhàn)勝利后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就這樣美好的幻想支持他默默的承受生活的不公。然而真正到抗戰(zhàn)勝利之時,卻是他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之日。這實在是人生的悲劇。
寒夜讀后感篇六
小說一開始就布置了一個壓抑、恐慌,讓人透不過氣來的外部環(huán)境,日軍的侵略導(dǎo)致社會環(huán)境的壓迫式本文一個線索。然后由環(huán)境的烘托、汪文宣的肺病再加上婆媳之間的矛盾,更加壓迫了汪文宣的精神和肉體。最后從汪文宣的角度擴展到整個當(dāng)時社會的殘酷,全文都是壓抑的基調(diào)。
主人公汪文宣與曾樹生曾經(jīng)充滿理想,追求個性解放與個人幸福,并通過自由戀愛組成了家庭。但是在艱難的現(xiàn)實與生活的重壓之下,往日的和睦與平安都漸漸消失。曾樹生陷入與婆婆無休止的爭吵之中,對生活失望的她最終拋家棄子,而對現(xiàn)實無能為力的汪文宣也在貧病之中離開了人世。
小說的內(nèi)容比較短,沒有像電視劇從頭至尾敘述。切入點就已經(jīng)是小宣(兩者的孩子)13歲,而汪文宣也已經(jīng)體力不支,肺病愈來愈嚴重。
在人物刻畫中,汪文宣:懦弱無能、逆來順受,不敢抗?fàn)?,奉行“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處世哲學(xué)。在家庭婆媳爭吵中,他始終處于核心地位,他不敢批評誰,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圖獲得她們的同情,從而平息紛爭。另一方面,汪文宣正直、善良、有正義感,內(nèi)心也有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平與憤恨,不與邪惡同流合污,竭力想保持住好的品質(zhì)。他老實、正派、不阿諛殷勤。
曾樹生——個人主義者。健康、漂亮的她追求幸福和自由,她無法容忍丈夫毫無生氣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惡語中傷,整個家庭都籠罩著一股死亡的氣息,她感到了壓抑,并本能地企圖擺脫這種壓抑,于是她面臨著道德的抉擇和感情的折磨。最終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誘惑而離棄了丈夫和家庭。從小說文本看,巴金強調(diào)的是她選擇了敢于改變的生活方式的道路,而沒有恪守中國傳統(tǒng)道德所要求婦女那樣陪同這個毫無希望的家庭去犧牲。因而也談不上是追求個性解放的資產(chǎn)階級女性;她只是一個困境中企圖拯救自己的婦女,她靠自己的選擇來確定自己的生活價值意義。在這個人物身上產(chǎn)生出一種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現(xiàn)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出場鏡頭不少的婆婆,是一位很典型的封建女子的形象,讀過書,但是舊觀念已經(jīng)無法改變。首先她認為沒有用“轎子”娶回來的女子就是“姘頭”,其次她看不慣樹生整天打扮去聚會跳舞。婆媳之間的矛盾日漸增強。
小說中沒有什么好人壞人的觀點,就是個人世界觀、價值觀的矛盾。對于樹生的離去我們無法批評,沒有法律規(guī)定她必須留下來照顧家里,也沒有法律規(guī)定媳婦必須受婆婆的氣,對于她的離去我很理解并且認同。每月的匯款以及結(jié)尾的歸來,都證明樹生心里都放不下小宣和汪文宣。而面對有肺病軟弱無能的丈夫、毫無活力的兒子以及惡語相向的婆婆,換做是我也會備受壓抑。而汪文宣的人生和結(jié)果,在我看來,他自己必須承擔(dān)百分之六十的責(zé)任,懦弱、自己受氣、又堅決不去醫(yī)院的性格就算是一個健康的正常人也會死去。
不得不說一個從古至今難以解決的矛盾,婆媳矛盾一直存在。婆婆覺得自己兒子最大,要求媳婦百依百順,卻從來沒有想過女人嫁的是丈夫不是兒子,況且女人也是有爹娘生,花了大精力培養(yǎng)出來的,有什么理由為夫家做牛做馬呢。三觀正,通情達理的家庭就有一個和諧的氛圍。
每個社會都有時代的印記,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jīng),只要大思路上步調(diào)一致,那么小細節(jié)雙方商討之后總能減少矛盾的范圍。還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我能理解但是不認同的觀念,為什么女方一定要比男的賺錢少或者社會地位低呢?這難道不能說明女子能力強能共同抵抗家庭風(fēng)險嗎?本質(zhì)來說這個社會還是屬于男權(quán)下的社會!若是能解決家庭小孩的問題,解放女子在家庭中的束縛,那這個社會就會少很多這類不正的觀念。
總體來說,不要局限于這個家庭的痛苦,從這個例子結(jié)合散亂的環(huán)境描寫,尤其是尾聲的內(nèi)容,更加可以看書抗戰(zhàn)時的殘酷生活以及忍受殘酷生活后,更為殘酷的生活。
寒夜讀后感篇七
小說以“我”的家庭生活為主要線索,緩慢展開,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語的方式敘述,表達“我”即“汪文宣”在抗戰(zhàn)即將勝利的前夕的生活狀態(tài)。以此揭示當(dāng)時大多數(shù)生活在底層的人物的命運。
矛盾的主線來自于這個讀書人家,包括母親在內(nèi)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種氛圍下的諸多矛盾更顯得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因此“宣”無論如何都弄不明白“為什么她們老是爭吵?為什么這么簡單的家庭,這么單純的關(guān)系中間都不能有著和諧的合作呢?為什么這兩個他所愛而又愛他的女人必須象仇敵似的永遠互相攻擊呢?……”讓“我”夾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無計可施,我的良善悲憫,我的老好隱忍,我病魔纏身等等,在字里行間表現(xiàn)得細微而逼真。不由得讀者不對這個人物產(chǎn)生強烈的同情感,甚至?xí)幸稽c點的善意的怨恨?!皹渖钡乃茉焓且粋€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個愛家愛先生愛孩子的傳統(tǒng)女人,然而,卻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是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雖然她百般的不舍。母親的形象是一個尤其令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輕守寡,守著孤兒寡孫度日,僅有的愛全部都給了他們,甚至不能允許別人分享,她的愛表現(xiàn)得無微不至,卻也是獨斷專行,因此也是制造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
寒夜讀后感篇八
汪文宣與其妻子曾樹生都是新文化運動的產(chǎn)物,他們大學(xué)畢業(yè),追求愛情與理想的統(tǒng)一,對生活充滿著信心和勇氣。由于貧困與疾病的折磨,特別是在長期仰人鼻息的社會環(huán)境中討生活,他們的理想都發(fā)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個可憐的小公務(wù)員,懦弱、多病。曾樹生則憑著美色當(dāng)了資本家銀行的“花瓶”。這種貧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負擔(dān)給家庭帶嚴重危機。加之汪文宣的母親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潛在的感情矛盾進一步復(fù)雜化,終于陷入無以自拔的悲劇。最終,曾樹生隨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汪文宣作為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巴老賦予他的卻是懦弱和體弱多病。對于抗戰(zhàn)勝利的遙遠,以及肺病的折磨,汪文宣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等待抗戰(zhàn)勝利再給家人過好的生活。但,他意想不到的卻是,當(dāng)別人在慶祝抗戰(zhàn)勝利時他卻因肺病折磨而英年早逝。更意想不到的應(yīng)是,抗戰(zhàn)勝利之后的生活與之前絲毫未變。生命到達盡頭,夢也支離破碎。巴老筆下平淡的生活卻使人心中蕩起一陣陣的漣漪。最難忘記的應(yīng)是汪文宣病逝前不能說出話來的情節(jié),但仔細一想,即使汪文宣能大聲說出自己的不滿,那個時代也不允許。普通的一個情節(jié)卻震撼人心,讓人心酸。
思緒飛揚,閱讀時的感受已不在,惟在腦海中拾起那點點滴滴……。
寒夜讀后感篇九
每個時代都凝聚著歷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個故事里,都會有不一樣的光景,發(fā)生著屬于這個時代的人群的故事。《寒夜》中樹生與文宣的愛情,便是發(fā)生在那段并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傷故事。
誠然,文宣性格中的軟弱無法忽視。然而,在那個知識分子不受重視的時代,他無力改變自己地位低下的境況。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頭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樣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盡管換來的只是少的可憐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親和樹生并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兩個人他都不能失去,這并非是貪心。所以他夾在兩個人中間,默默承受著兩個他最愛的人賦予他的痛苦。
他愛他的母親,所有的愛只需“母親”兩個字便足以解釋;他同樣深愛他的而妻子,而這種愛,并不同于對母親的愛。所以想到自己殘破的軀體以及樹生在這個窮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寧愿放手給她自由,讓她離開自己去過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日子里,他依然堅持給樹生寄信,跟她說自己身體很好,不用擔(dān)心,哪怕他知道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樹生不能回來陪他度過生命中最后的時光,他也依然執(zhí)著。
樹生是一位比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過好的教育,有知識有思想有追求。對于生活,她依然抱有一絲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個窮困的家庭里,她卻過得并不幸福,兒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難。所以她問自己——“這種生活究竟給了我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滿足么?”回答是——“沒有!不論是精神上,物質(zhì)上,我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繼續(xù)問自己——“那么我犧牲了我的理想,換到什么代價呢?”“那么以后呢?以后,還能有什么希望么?”——沒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時也是文宣的母親,她不愿同別的女人分享自己兒子的愛,文宣越是愛樹生,她便越是恨樹生。對于樹生,她從未真正地把她當(dāng)做一家人來看待。而那個陰暗而沒有溫情的家,對于樹生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牢籠。所以樹生在猶豫再三之后,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她在給文宣的信中說:“可是我只能憐憫你,我不能再愛你。你從前并不是這種軟弱的人!”“我還年輕,我的生命力還很旺盛。我不能跟著你們過刻板似的單調(diào)日子,我不能在那種單調(diào)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愛動,我愛鬧,我需要過熱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廟是的家中枯死?!逼鋵崢渖且晃挥赂业呐?,我覺得她這么做并沒有錯。與其在那個家中飽受煎熬,三個人都難過,倒不如干脆離開,樹生本就不是那種肯為家庭放棄自由的女性。
“勝利是他們勝利,不是我們勝利。我們沒有發(fā)過國難財,卻倒了勝利霉?!比杖找挂古瓮鴳?zhàn)爭結(jié)束,可是當(dāng)這一天終于到來時,生活在底層的大眾人民卻發(fā)現(xiàn)他們沒有享受到戰(zhàn)爭勝利帶來的任何實惠。樹生回來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從前的模樣。
寒夜讀后感篇十
小說以“我”的家庭生活為主要線索,緩慢展開,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語的方式敘述,表達“我”即“汪文宣”在抗戰(zhàn)即將勝利的前夕的生活狀態(tài)。以此揭示當(dāng)時大多數(shù)生活在底層的人物的命運。
矛盾的主線來自于這個讀書人家,包括母親在內(nèi)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種氛圍下的諸多矛盾更顯得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因此“宣”無論如何都弄不明白“為什么她們老是爭吵?為什么這么簡單的家庭,這么單純的關(guān)系中間都不能有著和諧的合作呢?為什么這兩個他所愛而又愛他的女人必須象仇敵似的永遠互相攻擊呢?……”讓“我”夾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無計可施,我的良善悲憫,我的老好隱忍,我病魔纏身等等,在字里行間表現(xiàn)得細微而逼真。不由得讀者不對這個人物產(chǎn)生強烈的同情感,甚至?xí)幸稽c點的善意的怨恨。“樹生”的塑造是一個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個愛家愛先生愛孩子的傳統(tǒng)女人,然而,卻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是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雖然她百般的不舍。母親的形象是一個尤其令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輕守寡,守著孤兒寡孫度日,僅有的愛全部都給了他們,甚至不能允許別人分享,她的愛表現(xiàn)得無微不至,卻也是獨斷專行,因此也是制造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
這三位主人公就這樣在那個充滿了苦難的歲月里生活著,沒能夠等到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解放,沒能夠得到他們自己向往的普通而平常的幸福生活的開始。
小說借“宣”的嘴巴反復(fù)說過“我做過什么錯事呢?我一個安分的老好人!為什么我該接受這懲罰?”“宣”最終以無聲的吶喊“要求公平,他能夠在哪里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夠喊出他的悲憤,他必須沉默的死去?!靶睉阎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毀滅自己。痛苦的擔(dān)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愿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jié)。
在描寫“樹生”的矛盾心理的時候這樣寫到,樹生心想,“她(母親)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這種生活,為什么我就不可以?為什么我總是感到不滿足?我為什么就不能犧牲自己?”“難道我就應(yīng)該這樣爭吵、痛苦地過完我這一輩子?。他們把寂寞留給我一個人,難道我就這樣枯死了么?”可是當(dāng)有一條路可以選擇的時候,“樹生”即興奮又痛苦,而且還有一種惶惑的感覺,她仿佛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么地方去。她反復(fù)的說,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彪m然她的決定并沒有給她帶來快樂。
但是母親的話永遠是那么刺耳“只要你(宣)肯答應(yīng)我,只要不再看到那個女人(樹生)我什么苦都可以吃,什么日子我都能過得去了!”“這種生活究竟給我?guī)砹耸裁茨?我得到什么滿足么?”她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復(fù),掙扎了許久,才找到一條出路“沒有!無論精神上,物質(zhì)上,我都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生命就這樣平平淡淡一點一滴地消耗。“樹生”的忍耐到了極限。這里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監(jiān)牢?她應(yīng)該飛,必須飛,趁她還有翅膀的時候。她要先救出自己?!薄皹渖弊詈筮x擇了離開。
雖然她離開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給“宣”生活費用,囑咐“宣”及時看病。而且最終回來,當(dāng)?shù)弥靶钡碾x世,兒子的不明下落時,她覺得這個世界實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溫暖。
當(dāng)一切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縈繞于腦海的三個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懷著一腔的悲憤看著歷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運,我因此看到我生長在這個時代是多么值得慶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顫抖,和文字一起。
寒夜讀后感篇十一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部很有名的作品,一直都想拜讀,這次有機會把這部小說從頭至尾仔細的讀了一番,有些感觸。
首先小說的開頭以黑夜為背景,以抗戰(zhàn)時期的緊張氣氛做鋪墊,寫在戰(zhàn)爭年代,一些小市民們對戰(zhàn)爭來襲的恐懼與絕望的心情,讓人一讀就陷入深深的陰郁與悲傷的情緒中。緊接著寫出小說的主人公,汪文宣—一個被不合理的社會所壓垮的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他的出場似乎就透著一絲絲的悲哀。寒夜,他一個人在大街上走著,飛機在上空盤旋著,時不時發(fā)出恐怖的聲響,但他似乎無暇顧及這些,因為此刻的心中,有著比這些更要緊的東西—他的妻子,曾樹正離家出走了。他努力回想著,是他嘴的笨拙讓他們夫妻倆吵架了,妻子一怒之下就摔下房門跑出去了,最初他還以為妻子只是和她賭氣,過一會兒就自己回來了??墒嵌歼@么晚了,妻子還是沒回來,他于是決心去找妻子。
小說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曾樹生是具有理想和報復(fù)的知識分子。由于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他們一家人不得不逃難到重慶,并在這里居住下來。汪文宣有個年紀很大的母親,很早就沒了丈夫,她把她全部的希望與愛都寄托在了她唯一的兒子,汪文宣身上。汪文宣開始在一家圖書文具公司當(dāng)校對,由于社會的黑暗和資產(chǎn)階級壟斷家的壓迫與冷酷無情,使得汪在他的公司里工作并不順心,備受上司的排擠和剝削。加上他本身的懦弱與自卑,對別人的欺凌和侮辱只是一味的與退縮,導(dǎo)致了他“老好人”的稱呼。與此同時,曾樹生在一家銀行上班,雖然不是掙得很高的工資,但是卻因為外表好很受上司的照顧,加上天性活潑愛打扮,經(jīng)常涉及交際活動。同時,汪的老母親,十分痛恨他的兒媳婦,婆媳關(guān)系的惡化,倆人的經(jīng)常爭吵,使得汪夾在中間很不好受,隨著汪的肺病惡化,曾樹生的出走,又給汪的精神帶來沉重的打擊,后來終于忍受不了精神的壓力和病痛的折磨,嘔血而死。兩個月后,曾樹生回到重慶,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了,母親帶著小宣離開了這里,只剩下曾樹生一個人在大街上徘徊著,獨自面對寒夜。
我看完后覺得這個悲劇的發(fā)生是必然的。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下,經(jīng)濟的不景氣,國統(tǒng)區(qū)的黑暗,不給知識分子一點施展才華的空間。他們的滿腔熱血和理想抱負都隨著硝煙和生存的威脅一點點的消失了。正如小說中的汪文宣和曾樹生,他們本是教育系畢業(yè)的高材生,卻因為戰(zhàn)爭被逼迫來到了重慶避難。在生存和安全都無法保證的年代里,他們還談何理想,談何追求?同時,我想造成他們婚姻的悲劇,很大原因是傳統(tǒng)觀念與現(xiàn)代思想的沖突。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媳婦必須遵守三從四德,汪家正處在這個新舊觀念交替的時代里,民國時代。汪母從小便受傳統(tǒng)觀念的教育,而曾樹生卻是有著現(xiàn)代思想的新時代女性。汪母心中的傳統(tǒng)的綱常禮教告訴她,媳婦只有老老實實在家相夫教子,不外出交際才算是恪守媳婦的本分。可是,曾樹生天性活潑開朗,善于交際的性格正好觸犯了汪母的禁忌、汪母因此十分憎惡她的兒媳婦,甚至不承認她是她的兒媳婦。曾樹生在家里得不到想要的溫暖和自由,因此離開了家。不僅僅是婆媳之間的矛盾導(dǎo)致了這種悲劇,人物性格也與小說的結(jié)局息息相關(guān)。汪文宣是個膽小怕事,懦弱的小知識分子形象,他身體不好,遇事從不據(jù)理力爭,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退步,讓自己老好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到后來,妻子都這么說他,但他不以為然,仿佛那就是他該做的。而相比丈夫,曾樹生卻是一個富有朝氣,年輕又充滿活力的知識女性的形象。她美麗,又活潑開朗,善于交際,溫柔可愛的性格格外討人喜歡。而這些,都讓汪文宣更加的自卑。夫妻性格的沖突導(dǎo)致矛盾時時得不到化解,加上婆媳的沖突達到了白日化階段,最后終于爆發(fā),曾樹生隨同愛慕她的陳主任到蘭州去了,留下汪文宣和汪母在家中。
想到這里,這個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都合情合理。在那個時代的那個背景下,人們往往被現(xiàn)實沖淡了理想與抱負,知識得不到用武之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命運有時候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書中的每句話每個字眼都讓人感到刺骨的寒冷,每一個故事情節(jié)都震撼著我的心,。想起小說的最后一句話:“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溫暖?!笔前?,曾樹生的一生都在為了爭取到她的溫暖而奮斗,可最后還是一個人度過寒夜。
寒夜讀后感篇十二
巴金寫《寒夜》顯然是在控訴當(dāng)時的舊社會、舊制度,是為生活在水生火熱戰(zhàn)爭年代,窮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著《寒夜》淚流滿面,我倒不是被書里的故事情節(jié)所打動,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時代已經(jīng)讓人很無奈了,為什么一家人還要無休止地爭爭吵吵?當(dāng)時社會大家庭已經(jīng)讓人不得安寧,為什么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處,齊心協(xié)力去面對一切呢?汪文宣的母親深愛著自己有病的兒子,她愿意為兒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無時無不刻不在害著兒子,她明明知道曾樹生是兒子最愛的女人,她卻容不下這個讓兒子深愛著的女人,恨不得讓樹生早一天離開家門。曾樹生也一度想留下來陪有病的'老公度過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點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給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順從,婆婆的無情還是逼她違心地離開了家。他們中的每個人也許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憐他們,他們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掙扎。
舊社會、舊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難過,叫苦喊冤少不了爭吵。今天衣食無憂難道每家的日子就過得快樂幸福嗎?離婚率越來越高,婆媳關(guān)系還是一對矛盾。來自外來壓力,外界因素的煩惱或許少不了,我們也或許管不別人、更管不了社會,為什么一家人還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認、相互尊重?是呀,一個人想得開不等于一家人都想得開,一個人明白不等于每個人都能明白,要不怎么會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為好。
寒夜讀后感篇十三
汪文宣,曾樹生,汪母三人湊足了一臺戲,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婆媳劇,佐之以小宣、陳主任等簡單、平面的配角。聚焦于“一些耳聞目睹的小事”,可故事所呈現(xiàn)的東西遠不止于此。
故事的三位主角都是抗戰(zhàn)時期背景下的知識分子,其中汪文宣更是一等一的“老好人”。但在混亂黑暗、人人難以自保的時代背景下,良知似乎顯得微不足道。小說中三人都或多或少地有過顧影自憐的心理活動。這樣的心理在所難免,也讓我作為讀者感到可惜和忿忿不平,但更多的時候,可能只會徒讓這種委屈的情感纏繞自己。
汪文宣將周圍許多事情的不幸攬到自己頭上,婆媳間的爭吵過后,總能聽見汪文宣說“都是我不好”,這近乎成了汪文宣這個人的基本旋律,成為了他逐漸軟弱的借口。汪文宣是個有脾氣的人,無論是面對婆媳紛爭還是面對上司的刁難,他都會產(chǎn)生過近乎咆哮的內(nèi)心活動,可當(dāng)話說出口時卻依舊溫順得可怕?!澳闶莻€忠厚老好人,你只會哭!”這是曾樹生對汪文宣作出的評價,在她走后依然縈繞在汪文宣的耳畔。而這類似的評價每當(dāng)我回憶起汪文宣這個人物時都會浮現(xiàn)出來,就像當(dāng)我看到《black star》的專封時耳畔就開始回響“in the villa of ormen”這句歌詞一樣。
汪文宣與曾樹生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最初的歲月里,都是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心懷抱負的年輕人。即使病入膏肓,汪文宣依然掛念著自己最初的志向要興辦教育??膳c此同時,曾樹生在這個家中極大程度地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不同于曾母,她是思想上較為西化的女性,更加傾向?qū)で笞约旱纳顦啡?,謀求屬于自己的幸福。但這個人物有趣的點在于她始終恪于情感和良知,這與她對幸福的追求相矛盾,這兩點拉扯著曾樹生的想法,讓她在想象與執(zhí)行之間搖擺不定。在當(dāng)時的時代大背景下,自然不好一刀切判別人物行為動機的好壞。(至于汪母,我只能說對兒子很好,但對于曾樹生未免過分刻薄,我還是想不大通為什么要用姘頭這個說法來羞辱她,不然哪來那么多破事)
抗日戰(zhàn)爭的進展是小說前半段一個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有關(guān)前線戰(zhàn)爭虛虛實實的消息擾動著后方百姓的生活與心態(tài)。讓我想起了《子夜》中那伙投機者對于前線戰(zhàn)局也是同樣關(guān)注。對于前線的具體情況,僅通過小說文本的閱讀難以推測,只能看著后方百姓因為人云亦云的謠言亂了陣腳,不管有沒有辦法,都先逃了再說。而汪家卻因為汪文宣的身體已經(jīng)無暇顧及這種事情,在一片混亂中反倒求得了坐以待斃的鎮(zhèn)定。
可這樣的日子是難捱的。一次次,汪文宣用等到戰(zhàn)爭勝利就好了來搪塞曾樹生,以期她平息怒火,這既讓我覺得改善家庭關(guān)系無望,也在推遠曾樹生與他的距離。而這疲于應(yīng)付的空頭支票在結(jié)尾處被回收。日本投降,戰(zhàn)爭勝利,外面的街上充滿了喜慶的氣氛,甚至開始了游行,但“勝利日,歡笑日,也沒有給這個房間帶來什么變化”,這又同前文相仿,外界的變化帶來的影響對于汪家不值一提了。而汪文宣似乎內(nèi)心始終有著執(zhí)念,吊著一口氣為了見證戰(zhàn)爭勝利,活到自己的承諾實現(xiàn)的那一刻?!八妙澏兜氖帜笾P,吃力地在紙上寫著:‘我可以瞑目死去?!辈贿^似乎在他的生命末期更執(zhí)著于所謂的公平。他虛弱痛苦極了,除了受盡病痛的折磨,他無法再去做其他事情。內(nèi)心漂浮起一顆逐漸變大的氣泡,裝滿了對自己生命的費解不甘惋惜,直到最后一刻被死亡戳破了。
“最后他斷氣時,眼睛半睜著,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像還在向誰要求‘公平’?!?BR>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對于許多人而言,同樣不足為一件喜訊。曾樹生從以前的樓房走出來時,聽到路人說:“勝利是他們的勝利,不是我們的勝利。”對于底層百姓而言,他們的命運似乎只是與自己的一方土地捆綁在一起,他們的生活止步于此。一些更大的事情,關(guān)及更美好更復(fù)雜的生活,只能交由上面的人操心。
先前我以為寒夜不過是其間一個難捱的冬季,回過神才曉得是舊時代垂死未絕的鼻息。
寒夜讀后感篇十四
夕陽漸漸消失在地平線,疏散的光線使得房間也有些昏暗了,每當(dāng)這個時候,總有無名的失落悲傷讓人想涕淚,卻也是我思想最豐富、頭腦最平靜的時候。
沒有老婦人凄涼地賣炒米,更沒有人賣小孩,有的只是一群花甲之年的老嫗抱著自家愛孫在談今論古。大家不用擔(dān)心冷、餓。
《滅亡》我們看到了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人民悲慘的生活,資產(chǎn)階級的罪惡,革命者崇高的胸懷,偉大的理想。隨著一個普通人看待這個社會環(huán)境,更加感覺到它的觸目驚心。正如書中雖說“正因為人們拋棄了愛,彼此相恨,正是因為愛太少了,憎太多了?!?BR> 文中市儈小民的愚昧,冷漠刷新我的世界觀。
在條條沒有路燈的街道的陰暗角落,滿是病疾者在哀嚎,饑寒交迫的窮人奄奄一息。而資產(chǎn)階級在歡聲笑語,作樂,吃著精美的食物。這都是從人民手里剝削來的。我不敢相信這種事情出現(xiàn)恍若昨日的歷史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美麗的童話在心中更加破碎了。
究竟要是怎樣的病態(tài),才能把殺頭看做一件樂事。
如此荒繆的傳統(tǒng)竟根深蒂固地埋在人民心頭,這是封建主義的罪惡。深刻意識到,解放思想是一件多么刻不容緩的`事情!
以前我只知道革命需要流血和犧牲。那臨死的巨大勇氣,無數(shù)的猜忌和懷疑,需要多么崇高的人格。當(dāng)杜大心親眼目睹同伴的犧牲,我感受到了痛苦到麻木,對世界的憎恨,當(dāng)世界是灰暗的,你若有光明,便是罪惡的。如一塊巨石壓在心頭。而他革命的念頭也越來越堅定,也許我終于懂得,為什么一群人面對死亡會如此風(fēng)輕云淡。身邊人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他們感受著那些人的痛苦。他們的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他們?yōu)橹?,他們?yōu)橹艨瘛?BR> 我們何等幸福!沒有戰(zhàn)爭,沒有吃人的慘象,沒有恐怖到骨子里的冷漠。
我也不是不知道愛的,我也承認愛字。因為我一生嘗到憎的味道多而愛的味道少,所以只覺得人間可憎,可怕。我雖沒有憎惡。但卻是如書中所說。我做事時,要渡上一層悲哀,我總是喜歡屏蔽一切善意,任悲哀侵蝕。
不知何時開始,我的身上已經(jīng)喪失了年輕人的激情熱血。因為過早的權(quán)衡利弊、現(xiàn)實的無情壓迫、力不從心的身體。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我想逃避。我不想接觸人情世故,不愿露出虛假的笑臉去搪塞別人。我也和汪文宣一樣,他人咳嗽一聲也要暗暗揣摩。
我應(yīng)當(dāng)記得,曾經(jīng)有人為了我的幸福而默默忍受痛苦,去建立幸福,哪怕流血犧牲。
不應(yīng)該這樣多愁善感了,你已經(jīng)在享受著幸福了,不需要你流血犧牲了。
一股令人沉悶、壓抑的文風(fēng)。人性的惡在苦難面前是如此令人心驚。太平盛世,那種喪盡天良的惡,終算埋藏在世界的陰暗面。人性,人性,也許善與惡的轉(zhuǎn)化只要一瞬間。定義一個人惡的理由千萬,而善就那些。做惡事容易,隨手不經(jīng)意間就可能導(dǎo)致惡,也不能否認,更多時候,做善事是需要刻意的,花費心思的。人性的善惡也許就是因為它們之間的不平衡變得喜怒無常。探究這個好像并沒有多大意義,但我覺得,善依然是社會的主旋律,它不是一個人在斗爭,法律,道德,秩序……將惡只能寄存于一些極端存在,它無法滅絕,當(dāng)一切社會規(guī)則崩潰,惡會如病毒般在心中滋生。我們無法避免,沒有了社會規(guī)則,人就要遵循弱肉強食的自然規(guī)則,這個時候,善就是弱點,會被淘汰。也許,如果社會規(guī)則都是荒繆無比的,恐怕惡會爆發(fā)得更快,如奴隸社會,當(dāng)我閱讀有關(guān)歷史,我會感到觸目驚心。人們心中的防線會被這股主流力量打破,人們的善在無數(shù)惡的熏陶下會麻木,但同樣不會消失。很慶幸,我們現(xiàn)在所生活的社會主流是善,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看待古社會,就像看到幼時的自己無理取鬧做壞事一樣。
寒夜讀后感篇十五
《寒夜》的誕生,標志著巴金在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探索中所達到的最高成就。小說僅僅通過數(shù)人及一個簡單的家庭故事便向我們生動完整地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大多數(shù)生活在底層人們的畫面。初讀《寒夜》,一種凄涼陰郁的感覺便彌漫了我的整個身心。此后,這種心情便愈加濃烈,隨著故事的結(jié)束,沉重的心情也達到了極點。每每閱讀一段時間,便需長噓一口氣,否則好像整個人再也承受不了那番沉重。
小說《寒夜》是巴金寫于抗戰(zhàn)末期的作品,小說以汪文宣的家庭生活為主要線索。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xué)教育系畢業(yè)的夫婦,年輕時曾經(jīng)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xiāng)村化、家庭化”的學(xué)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但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dāng)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dāng)職員。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dān),趕來操持家務(wù),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guān)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jīng)濟非常拮據(jù)。最后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jīng)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zhàn)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著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后,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
手法上,不得不說小說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在我看來造成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的汪母,她年輕時期便守了寡,僅有的愛全都給了她兒子,她不允許別人分享他,甚至是兒媳。她的愛無微不至卻顯得自私霸道。她的愛雖讓文宣感受到了無比溫暖,卻也給文宣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在文中,汪母是封建的代表,她總以舊社會的思想和禮教來束縛新派的媳婦,總覺得媳婦不懂規(guī)矩,動不動就拿自己當(dāng)年做比較,雖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子,但未免做法太過偏激。
樹生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時期女性,她愛家愛先生愛孩子,卻忍受不了母親對她的約束與輕蔑,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即使百般不舍。她的離去完全是一種個人意義上的追求幸福。巴金想要通過她表現(xiàn)追求自由的新思想。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我相信凡是讀過《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對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一個有理想、有熱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響,追求個性解放,自由戀愛而結(jié)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懷著滿腔“教育救國”的崇高理想和宏偉志向走向社會,想創(chuàng)辦“鄉(xiāng)村家庭化的學(xué)堂”,報效祖國。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敗的社會制度,貧窮、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熱情付之東流“讓那一大段時期的現(xiàn)實生活毀掉了”。成為軟弱者的典型。忍耐和妥協(xié)成為汪文宣的.主導(dǎo)方面,懦弱無能、與世無爭,逆來順受,不敢抗?fàn)?,奉行“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處世哲學(xué)。他怕見上級注視的目光,怕上級不滿的話語,甚至連上級輕聲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對自己的意見,總之他整天工作在擔(dān)驚受怕環(huán)境里,嚴重地摧殘了他身心的健康。對妻子也是如此。他帶著強烈的念頭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別的男人有說有笑,只覺得心里發(fā)冷,卻不敢迎著他們走去,最終“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在家庭婆媳爭吵中,他不敢批評誰,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圖獲得她們的同情,從而平息紛爭。為了生活,他不顧身體健康,拼命工作,病痛自己忍受,從不告訴其他人。
在思想上,巴金寫《寒夜》是為“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為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揭露了這個寒冷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和國統(tǒng)區(qū)人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人們渴望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的愿望。
小說始終將這個家庭的悲劇放在整個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展開。戰(zhàn)爭的威脅,時局的混亂,官僚的腐敗與自私,貧富的懸殊,失業(yè)與逃難的恐懼,成為這個家庭所無法承擔(dān)的壓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為中心,適當(dāng)?shù)貙⒐P墨延伸到這個家庭之外,寫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劇。如:汪文宣的同學(xué)唐柏青、同事老鐘。這些悲劇進一步證明,汪家的悲劇不是偶然的,它不過是整個社會悲劇的一個縮影。
寒夜讀后感篇十六
“她感到夜的寒氣,她的確需要點溫暖”,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緊扣了書名的含義,完整而飽滿,之前壓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間傾瀉而出,說不清是淋漓的痛苦,還是更加無所適從的悲涼,我心底仿佛有聲音在抽泣,故事雖然平淡,卻讓人有蕩氣回腸的感覺。珍惜,它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義,珍惜所擁有的愛的意義,和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應(yīng)該說,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正是處于動蕩搖曳中,主人公是一對大學(xué)教育系畢業(yè)的夫婦,汪文宣和曾樹生。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們逃難到重慶,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dāng)校對,妻子在銀行當(dāng)“花瓶”。
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dān),趕來操持家務(wù),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guān)系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華與戰(zhàn)亂、奢侈與落破、正義與邪惡極端并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空有滿腹學(xué)識和愛憎分明的認知,卻迫于權(quán)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壓制,戰(zhàn)爭所帶來的經(jīng)濟拮據(jù)與美好理想激烈沖撞矛盾的生存狀態(tài),而不得不選擇逆來順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經(jīng)都以為無論世事如何演變,開始的.愛都能夠堅貞到永遠,可當(dāng)世事真的變了,時代與命運的糾結(jié)卻讓他們彼此沉默不堪重負,妻子渴求穩(wěn)定幸福的生活,愉悅的年輕時光,可這恰恰是他這個小校稿員給不了的,所以在歷經(jīng)反復(fù)抉擇的最后一夜,妻子準備收拾行李投奔另一個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憂傷的沉默在兩人之間像夜一樣流動,可是汪文宣再沒有爆發(fā),他內(nèi)心凄涼之至已經(jīng)絕望,對他所處的時代和命運無從選擇,只好選擇放棄理想,也放棄一切關(guān)乎對錯的判斷,最終以死來告慰自己。
寒夜讀后感篇十七
作者:秦言。巴金先生轉(zhuǎn)型之后的作品,沒有了“愛情”、“激流”的呼喊,通篇的破碎、痛、苦難。
汪先生是整個的破碎,破碎的愛情、家庭、身體、工作,觀摩妻子和母親的爭吵,讀者都是深深的無力,何況夾在中間的汪先生。
母親和妻子的不和,間接導(dǎo)致了汪文宣的死,但究其深層還是其本身的軟弱性,通篇的汪先生沒有對任何人說過一句硬話,他一直在退讓忍耐。在選擇上汪先生和妻子形成對比,一個是完全為他人活,一個是衡量之后的個人本位。
如何擔(dān)當(dāng)人性的最大可能,首先是一定程度的自由,曾樹生選擇自由,選擇離開,她身上是女性知識分子在特殊背景下依舊殘存的浪漫與個性。而汪文宣則是完全的壓抑,如果在工作上的忍耐是一個中年男人面對養(yǎng)家糊口的不得不,那么在家庭中的屈就又該怎么解釋?母親的形象,令人想到曹七巧,但他并非不愛兒子,他完全被封建觀念束縛。面對兒媳的狠戾,完全像是早年喪夫壓抑下的變態(tài)人格。
母親的強勢,妻子的不滿,工作的壓榨,一直強撐的汪先生終于支撐不住,他的思想和身體一起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