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情節(jié)以及主題。讀后感不僅可以簡單地總結(jié)和概括所讀的內(nèi)容,還可以表達(dá)自己對書中觀點的認(rèn)同或質(zhì)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讀完《紅樓夢》后,我深深被賈寶玉的人生哲學(xué)所觸動,他對虛幻與真實的思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讀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后,我對于堅持和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主人公保爾的奮斗精神令我深感敬佩。讀完《1984》后,我對于權(quán)力和自由的爭奪有了新的思考,小說中細(xì)膩刻畫的極權(quán)統(tǒng)治讓我震撼不已。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一
讀散文《中年》,聽朗誦,感觸頗深。梁實秋先生的作品沒好好拜讀過,只能說是知道梁實秋這個名字,了解過他的一些生平狀況。梁實秋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xué)者、文學(xué)批評家、翻譯家,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quán)威。他博古通今,學(xué)貫中西,著有《英國文學(xué)史》,莎士比亞全集翻譯,還有主持編篡的《遠(yuǎn)東英漢大辭典》。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壇上,能夠妙語連珠,令人捧腹的,除林語堂,另一位就是梁實秋先生了,倆人都不愧為文學(xué)語言的大師。
讀梁實秋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一個小故事,一則小家常,猶如坐在那里聽他拉家常,四周是溪流雜樹,面前是一杯滿溢芬芳的碧螺春或龍井香茗,沒一點心情,沒一種感覺,他都向你娓娓道來,不勉強(qiáng),不霸道。感覺是那么自然,那么隨和……此刻,讀散文《中年》心境尤為如此。
梁實秋先生《中年》中經(jīng)典之說:“這顧影自憐的習(xí)慣逐漸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攬鏡,突然發(fā)現(xiàn)額上刻了橫紋,那線條是顯明而有力,心想那是抬頭紋,可是低頭也還是那樣。再一細(xì)看,頭頂上的頭發(fā)有搬家到腮旁頷下的趨勢,而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鬢角上發(fā)現(xiàn)幾根白發(fā),是一驚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這時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連茹,頭發(fā)根上還許帶著一顆鮮亮的肉珠。但是沒有用,歲月不饒人!”細(xì)致地刻畫了中年人特有的心態(tài)。我想,這篇文章一定是梁實秋先生嘗過中年的滋味,細(xì)品人生特定階段的酸苦之后,才得以寫出如此生動的感觸。中年人往往容易傷感,嘆息歲月流逝,青春不再!更多的是悵然和寥落的心情。我輩人過中年,蹉跎歲月,一事無成,想想也有點日漸衰遲的味兒。但是讀梁實秋先生的《中年》,感覺其中也有催人向上的那么一點力量:“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輕的時候愣頭愣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上面還帶著挺長的一層毛。他們是未經(jīng)琢磨過的璞石??墒堑搅酥心?,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fā),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nèi)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里藏了多年的陳酒,濃而芳冽!對于他們,中年沒有悲哀?!边@幾句,足以使中年人堪慰,也是讀梁實秋先生妙文的收獲!不過,還是覺得梁實秋先生筆下對于中年女人,貌似有些殘忍。呵呵…可能是在他的那個當(dāng)下吧,但是不得不承認(rèn)觀點還是不錯的。惟妙惟肖,幽默筆風(fēng),含蓄而耐人尋思。
除了獨身主義者,人到中年,誰不有個家庭的組織。然而大部分這種組織,生活中少了許多原有的,只是合力維系一個家庭罷了。感慨之余,對梁實秋先生人到中年的態(tài)度表示由衷的敬佩,散文《中年》,與所有中年朋友共勉。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二
讀散文《中年》,聽朗誦,感觸頗深。梁實秋先生的作品沒好好拜讀過,只能說是知道梁實秋這個名字,了解過他的一些生平狀況。梁實秋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xué)者、文學(xué)批評家、翻譯家,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quán)威。他博古通今,學(xué)貫中西,著有《英國文學(xué)史》,莎士比亞全集翻譯,還有主持編篡的《遠(yuǎn)東英漢大辭典》。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壇上,能夠妙語連珠,令人捧腹的,除林語堂,另一位就是梁實秋先生了,倆人都不愧為文學(xué)語言的大師。
讀梁實秋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一個小故事,一則小家常,猶如坐在那里聽他拉家常,四周是溪流雜樹,面前是一杯滿溢芬芳的碧螺春或龍井香茗,沒一點心情,沒一種感覺,他都向你娓娓道來,不勉強(qiáng),不霸道。感覺是那么自然,那么隨和……此刻,讀散文《中年》心境尤為如此。
梁實秋先生《中年》中經(jīng)典之說:“這顧影自憐的習(xí)慣逐漸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攬鏡,突然發(fā)現(xiàn)額上刻了橫紋,那線條是顯明而有力,心想那是抬頭紋,可是低頭也還是那樣。再一細(xì)看,頭頂上的頭發(fā)有搬家到腮旁頷下的趨勢,而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鬢角上發(fā)現(xiàn)幾根白發(fā),是一驚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這時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連茹,頭發(fā)根上還許帶著一顆鮮亮的肉珠。但是沒有用,歲月不饒人!”細(xì)致地刻畫了中年人特有的心態(tài)。我想,這篇文章一定是梁實秋先生嘗過中年的滋味,細(xì)品人生特定階段的酸苦之后,才得以寫出如此生動的感觸。中年人往往容易傷感,嘆息歲月流逝,青春不再!更多的是悵然和寥落的心情。我輩人過中年,蹉跎歲月,一事無成,想想也有點日漸衰遲的味兒。但是讀梁實秋先生的《中年》,感覺其中也有催人向上的那么一點力量:“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輕的時候愣頭愣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上面還帶著挺長的一層毛。他們是未經(jīng)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fā),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nèi)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里藏了多年的陳酒,濃而芳冽!對于他們,中年沒有悲哀?!边@幾句,足以使中年人堪慰,也是讀梁實秋先生妙文的收獲!不過,還是覺得梁實秋先生筆下對于中年女人,貌似有些殘忍。呵呵…可能是在他的那個當(dāng)下吧,但是不得不承認(rèn)觀點還是不錯的。惟妙惟肖,幽默筆風(fēng),含蓄而耐人尋思。
除了獨身主義者,人到中年,誰不有個家庭的組織。然而大部分這種組織,生活中少了許多原有的,只是合力維系一個家庭罷了(旁觀者可能說法偏激)。感慨之余,對梁實秋先生人到中年的態(tài)度表示由衷的敬佩,轉(zhuǎn)載散文《中年》,與所有中年朋友共勉。
感悟,享受過程同時心態(tài)是關(guān)鍵!世間萬物皆如影,追得越急逃得越快;專心走自己的路,任由萬物如影隨形。記憶中這段文字應(yīng)該是不錯的點評:
春天,不是季節(jié),而是內(nèi)心;
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
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恒。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三
姚錫娟的聲音一直留在我的記憶里。從《排球女將》的小鹿純子、《血疑》中的幸子及德國電視連續(xù)劇《海蒂》中的海蒂和西斯曼夫人再到《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的海倫·凱勒,她的在淡定從容中又透出堅定和激情的聲音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
今夜,她又來到了深圳,來到了深圳第10個讀書月的朗誦會上。這一次,她帶來的是梁實秋的《中年》。文章寫得好,仿佛是一塊璞玉;朗誦者姚錫娟仿佛是一位高明的雕塑家,把這塊璞玉雕塑成了一尊讓世人驚羨的藝術(shù)品。聽著聽著,仿佛跟著聲音回到了年輕時代,聽著聽著,仿佛看見了正慢慢步入中年的自己。時間的流逝不著一點痕跡,青春的尾巴也在慢慢消失。我笑了,為曾經(jīng)的美好年華;緊接著我又淚流滿面,也為曾經(jīng)的美好。曾經(jīng)的美好,多好!可是我無法再回去了,一種痛徹心骨的感覺霎時涌上來,淚水也像斷了線的珠子悄悄地滾落。
當(dāng)她讀到“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著急。那個年青女子不是飽滿豐潤得像一顆牛奶葡萄,一彈就破的樣子?那個年青女子不是玲瓏矯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動得那么輕靈?到了中年,全變了。曲線還存在,但滿不是那么回事,該凹入的'部份變成了凸出,該凸出的部份變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變成為金絲蜜棗,燕子要變鵪鶉。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張臉,從“魚尾”起皺紋撤出一面網(wǎng),縱橫輻輳,疏而不漏,把臉逐漸織成一幅鐵路線最發(fā)達(dá)的地圖,臉上的皺紋已經(jīng)不是燙斗所能燙得平的,同時也不知怎么在皺紋之外還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蒼蠅屎。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糞土之墻,沒有不可污的道理。在原有的一張臉上再罩上一張臉,本是最簡便的事。不過在上妝之前、下妝之后,容易令人聯(lián)想起《聊齋志異》的那一篇《畫皮》而已。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齊松懈下來往下堆攤,成堆的肉掛在臉上,掛在腰邊,掛在踝際。聽說有許多西洋女子用趕面杖似的一根棒子早晚混身亂搓,希望把浮腫的肉壓得結(jié)實一點;又有些人干脆忌食脂肪忌食淀粉,扎緊褲帶,活生生的把自己“餓”回青春去。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弊谂赃叺呐畠嚎粗倚?,是的,這就是我們這般年紀(jì)的女人的真實寫照。梁實秋真是太了解女人了,把這些細(xì)節(jié)寫得如此生動傳神,讓人嘆服。姚錫娟的聲音時而急促,時而緩慢,時而詼諧,時而嚴(yán)肅,把中年女人的變化讀得惟妙惟肖。雖然語言有趣,帶有調(diào)侃的味道,但更多是無奈?!盎ㄗ燥h零水自流”,面對時光的流逝,美貌的消失,那個女人不無奈?人生就如一出戲,“你方唱罷我登場”,雖然明白這個理,但不甘的是這顆心!總想著時光對我是寬容的,可哪里又知道時光老人的心思?安慰自己的是自己的一廂情愿罷了!
但是日子還得繼續(xù)。隨著這首充滿諧趣的中年哀怨曲曲調(diào)一轉(zhuǎn),滿眼佳色撲面而來。中年也有著它無與倫比的優(yōu)越性,“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就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芳冽!”盡管時至今日,中年人的心態(tài)已遠(yuǎn)非舊時那樣保守落后,但是梁實秋在文章中體現(xiàn)出的對人生的體會和感悟,仍是讓人獲益匪淺,尤其是他那些飽含哲理的比喻,風(fēng)趣、貼切,使人得到多重的藝術(shù)愉悅。姚錫娟讀到這里時,聲音又變得清澈透亮起來,讓無限惆悵的我又回到現(xiàn)實中來,又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是的,“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dāng)?shù)恼J(rèn)識人生,認(rèn)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中年的演員才能擔(dān)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纯瓷磉叺呐畠?,我又充滿了向前進(jìn)的信心。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四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yīng)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xué)習(xí)溜冰踢毯子放風(fēng)箏,“偷閑學(xué)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qiáng)。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dāng)?shù)恼J(rèn)識人生,認(rèn)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中年的演員才能擔(dān)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
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jìn)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xiàn),而是一份達(dá)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
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xué),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xiàn)的是達(dá)士情懷。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五
翻到梁實秋的《中年》,卻像是聽一位坐在茶館里的老學(xué)者捋著銀白色的胡須望著窗外的斜陽不慌不忙娓娓道來:“鐘表上的時針是在慢慢的移動著的,移動的如此之慢,使你幾乎不感覺到它的移動,人的年紀(jì)也是這樣的,一年又一年,總有一天會驀然一驚,已經(jīng)到了中年……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寫照。”
我相信,任何一位中年人讀到這里,都不免頷首稱是,中年的凄惶和無奈也隨之浮上心頭。
“有一天偶然攬鏡,突然發(fā)現(xiàn)額上刻了橫紋,那線條是顯明而有力,像是吳道子的‘菁菜描’……而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鬢角上發(fā)現(xiàn)幾根白發(fā),這一驚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這時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連茹,頭發(fā)根上還許帶著一顆鮮亮的肉珠。”
呀,我的頭皮竟有了刺刺的感覺。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著急。該凹入的部份變成了凸出,該凸出的部份變成了凹入……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張臉,從‘魚尾’起皺紋撒出一面網(wǎng),縱橫輻輳,疏而不漏,把臉逐漸織成一幅鐵路線最發(fā)達(dá)的地圖,臉上的皺紋已經(jīng)不是熨斗所能燙得平的,同時也不知怎么在皺紋之外還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蒼蠅屎?!?BR> 嗚呼,我已笑不出來。
然而,接著讀下去,心溫漸漸轉(zhuǎn)暖:“別以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蚯翱?,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弊x到這兒,便有了柳暗花明的端倪。
果然!
“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時候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如同未經(jīng)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fā),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nèi)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芳冽!對于他們,中年沒有悲哀?!?BR> “中年沒有悲哀”,點睛之筆橫空出世!
于是,我聽見先生豁朗的笑聲,和著我心底的歡呼,在空氣中彌漫充盈。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dāng)?shù)卣J(rèn)識人生,認(rèn)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边@是梁實秋先生為“中年沒有悲哀”所作的詮釋,散發(fā)著溫婉的理性之光。
頃刻間,這道光倏地射進(jìn)我的心魂最深處。思緒,瞬間變成飛流直下的瀑布……。
中年,踏遍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不再為“三十功名塵與土”而扼腕。
中年,見多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不再為“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而嗟嘆。
中年也有追求,但神態(tài)是平和的;中年也有憧憬,但步履是堅實的;中年也有激情,但“對于人生漸漸抱了一種較寬恕,較玩世,同時也較溫和的態(tài)度?!?BR> 中年,該經(jīng)歷的都經(jīng)歷了,該擁有的都擁有了,該錯過的都錯過了,該失去的也都失去了。從此,告別盲目,告別沖動,告別功名利祿,告別你死我活,告別自欺欺人……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褒貶不惑,望碧空云卷云舒。
人淡如菊,生命卻陳釀般濃而芳冽。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六
在朋友們的認(rèn)知里,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吃貨。對于這個評價深表同意,但也不僅僅滿足如此。因為我有更加遠(yuǎn)大的目標(biāo),我要做一個有文化的吃貨,于是我買了這本《雅舍談吃》。
看這本書的壓力太大,因為哪怕剛剛吃飽,也能在梁實秋的描述下進(jìn)行無限的美食想象,勾起肚子里的饞蟲,讓你痛苦萬分而又得不到解脫。梁實秋先生在描述“饞”的時候,每一句都說了如此的到位。
人之犯饞,是在飽暖之余,眼看著,回想起或是談?wù)摰侥骋幻牢?,喉頭像是有饞蟲搔抓作癢,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渾身通泰。
梁實秋先生在看待顧客和服務(wù)人員的關(guān)系上是:跑堂待客要殷勤,客也要用相當(dāng)?shù)娘L(fēng)度。在放生與捕撈的關(guān)系上是:信有因果之說,遂作放生之論。但是美味所在,放者自放,吃者自吃。在吃相的問題上:人生貴適意,在環(huán)境許可的時候是不妨稍為放肆一點的。吃飯而能充分享受,沒有什么太多禮法的約束,細(xì)嚼慢咽,或風(fēng)卷殘云,均無不可,吃的時候怡然自得,吃完之后抹抹嘴鼓腹而游,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蕩蕩的,餓來吃飯,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關(guān)于人性中的野蠻、婚姻關(guān)系,梁實秋先生都有見解,值得一看。
梁實秋先生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多問題。例如要喝湯為什么一定要灌在包子里然后再喝?豆皮和蓑衣丸子都是糯米做的,為什么湖北那么喜歡糯米?用手抓黏糊糊的咖喱飯是怎么做到的?也有很多忍俊不禁的事,例如在抗戰(zhàn)時期,把蝦仁鍋巴湯叫做“轟炸東京”等等。講述了北平的諸多餐館,不知道厚德福、致美樓、東來順等等有沒有保留至今,即使保留下來,也不是當(dāng)初的味道吧。
用16個字形容這本書就是:閑情逸致、旁征博引、中西逢源、處處鄉(xiāng)愁。不僅懂吃、更有吃的人生態(tài)度。喜歡的朋友不要錯過。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七
持續(xù)一早上的大雨終于停歇,空氣中彌漫著陣陣的雨霧遲卻遲沒有散開,而是帶著濕氣,沁著絲絲的涼意舒爽著雨后的小城,憋悶在家中透過窗子一直在望雨的我突然產(chǎn)生出去走走的想法,帶上一把雨傘跟媽媽打下招呼,出門,向著曠野中走去。
我的家住在小城的東頭,走稍許,附近就有一處空曠處,盡管許多地方都已經(jīng)納入開發(fā)規(guī)劃,卻由于尚未正式的開發(fā),所以也就殘存下這一塊僅有的綠地,農(nóng)田,鄉(xiāng)間小道在這里依然可見,有這樣一處安靜的散步所在,這對于一向喜歡在大自然中追尋感覺的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幸事。
夏末秋初,農(nóng)田里的玉米已經(jīng)有一人多高,再有個把月大概也就要進(jìn)入收割期,經(jīng)過雨水沖刷的玉米葉子一個個蔫著,原本挺直的秸稈也順著風(fēng)勢偏倒著,無精打采的彎折著。其實也不僅僅是這玉米,就連著泥濘小道上偶然出現(xiàn)的一株株大樹,也難以幸免,在這樣的一場大風(fēng)雨之后,霜打茄子般萎靡著。
隨心所欲,順其自然,雖說是種安慰,卻與無畏處透著淡定無為的心境。
已走到路得盡頭,那雨霧也漸漸的開始散去,頭頂那大片的烏云也已飄散開來,天要放晴。
也就是在剎那間,一處光亮透過層層的迷霧射到地上,泛著奪目的黃色光芒,大地通亮許多,太陽出來,地上的影子被拉的好長,我被轉(zhuǎn)身趁著暑氣還未升騰起來開始往回走。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八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我們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yuǎn)遠(yuǎn)的立在屋角,聽候調(diào)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xiàn)謙讓的美德的機(jī)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dāng)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示像在爭座。主人靦著一張笑臉,偶然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要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zhuǎn)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象,而往往是顯著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首先想起聊齋上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的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我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yuǎn)遠(yuǎn)的。等**過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fēng)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車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而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fēng)!因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般人處世的一條道理,那便是: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yīng)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雖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wù)員之心理盤算簡、萬、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rèn),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讓梨的故事,發(fā)揚(yáng)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
謙讓做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的當(dāng)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c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dāng)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后,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quán)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的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上覀?nèi)祟惖奈拿魇飞卸蹋瑵撘颇形茨茏啻笮?,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的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我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jìn)殺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梁實秋的語言雅致,作品格調(diào)高雅。高雅主要表現(xiàn)在描寫的景雅、物雅和事雅。作品的意蘊(yùn)從容雋永。梁實秋雍容典雅的氣質(zhì),閑逸灑脫的風(fēng)度和城市性格多元化發(fā)展的需求醞釀成一種雅致文化。而“雅致”也正是作者高雅的追求。梁實秋的語言幽默,幽默是一種心里狀態(tài),是一種對人生的看法。同是近現(xiàn)代散文大家的“幽默”,各自有獨特的風(fēng)格。豐子愷的幽默是自然幽默,純樸風(fēng)趣,既形象生動,又使道理平易親切,但少凝重厚實感;林語堂的幽默是閑適幽默,有時犀利深刻,但深奧的道理有時讓人難以讀懂;周作人的幽默是“清澀幽默”,和諧靜穆,但有時偏于消閑小品的玩笑。而梁實秋則從不贊同低級趣味;錢鐘書的幽默是冷峻幽默,富于思辯,比喻豐富,但構(gòu)思偏于怪誕,;魯迅的幽默是批判性幽默,尖銳諷刺,富于進(jìn)攻性、抨擊性,是“投槍”、“匕首”。而梁實秋的幽默溫情閑適、凝重厚實、善意諷刺。所以他的幽默可以稱為寬容幽默。此幽默風(fēng)格與豐子愷、林語堂和周作人的相似,可稱為“軟幽默”。諷刺常人的某些劣根性。如《謙讓》中:
考證座之風(fēng)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性的弱點:虛偽、虛榮、功利。文章的雅致是平淡的,幽默是寬容的,人生智慧是平和的。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梁實秋為人處世的核心精神,即閑適和超然。梁實秋的閑適是一種“追求絕俗人格并不逃避世俗意趣的‘大閑適’”。他的超然可以說是“美化人生的基本動力,而且也是使一個胸襟博大,度量寬宏,成大事業(yè),造福人群,有利世界的最深厚的基礎(chǔ)”。梁實秋融恬淡、細(xì)膩、幽默于一爐,使文章透出一種婉約而淡雅的美。他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追求愉悅性情的意趣。他以非功利性的眼光來對待生活,以永恒的人性為視角,在瑣碎的人情世故的描寫中透出了寬容和智慧的光芒。所以,他的文章魅力無限,一直長盛不衰。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九
讀《請客》這篇文章后,我感觸很深。
我們?nèi)A人好像很喜歡自找麻煩,請客這一費事又傷神的“玩藝兒”竟然像上癮一樣。一旦成家立業(yè),請第一次客后,余生就再也停不,凡任何大小事都得請客。不管是為還人情債,擺闊氣,攀交情或純粹為請親朋好友來家里聚一聚,總之都是請客的理由。
當(dāng)然真正煩人的才不止這些,請客當(dāng)然是請吃飯,所以最重要的是菜譜,也就是吃什么。吃得不能太隨便,不然顯得太寒酸,沒面子;也不能吃得太“不隨便”,不然錢包就要破大洞。雞鴨魚肉這些一定要有,一樣不能少(這些屬于“基本”),素菜通常是做點綴的,根本沒人要吃(這就像是額外“免費”禮品)。之后就是鮑參肚翅(這是整頓飯的“噱頭”),通常每次只能有一兩道,大致原因有二,首先價錢昂貴,其次家里煮出來的實在談不上好吃。
菜單擬好后便要從各大超級市場和菜場買回來,這雖不怎么費神但很費力。
最后便看當(dāng)天的臨場發(fā)揮,因為許多菜平日都不常煮,味道好不好,只有上桌后,客人們都嘗過后,從大家臉上的表情上知道。如果味道好,客人吃得眉開眼笑的話,“大廚”心里自然松口氣;但客人如皺一皺眉頭“煮飯婆”便恨不得地上有個洞可以鉆進(jìn)去。總算客人走,主人還有善后工作:一大堆又油又臟的碗碟要洗;一地的瓜皮紙削要清理(最慘的莫過于新年里不能掃地,一地的垃圾只能用手撿,用布抹)。有時客人“胃口不好”,吃剩的殘羹剩飯便成隔天的午餐。
所以正如梁實秋先生說的“若要一天不得安,請客”。請客真的很麻煩。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
梁實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兒,經(jīng)他的筆一轉(zhuǎn)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
梁先生淡雅從容,典型一紳士,持杖岸立,口銜煙斗,含笑窺樂。
梁的散文:瑣碎。
沒有故事情節(jié),全憑見識,將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拼湊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點,雜而不亂,抖開斑斕。
他下筆,東一鱗西一爪,若云里神龍,飄忽不定,反而沒有編故事的斧痕匠氣,觸類旁通,信手捻來,隨心所欲,東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氣,一瀉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幾件瑣事,很巧妙地觸電,通了!任何瑣碎小事,一落梁氏筆下,便衍化成滋潤豐沛的長文。
因為雜,讀者永遠(yuǎn)新鮮不厭倦,恨不能一氣讀完。
梁的行文看似輕松灑脫,沒有梁的學(xué)貫中西的淵博學(xué)識,這一手是學(xué)不到家的,這是一絕。
也有人效顰,結(jié)果墮入羅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來,散文到了梁實秋手里,又聳起一座里程碑。
仿佛沒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開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個雜貨鋪,亂七八糟的貨都齊了。
怒、臟、鼾、胖、并洗澡、理發(fā),都是生活瑣事,也是他佳作的題目。
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都攬入筆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諺語:撿入籃里都是菜,這是高廚的本事。
經(jīng)他妙筆點睛,化龍飛舞,這不能不歸功於他的淵博與機(jī)敏。
梁講究生活的趣味,他總能從最平凡的生活小事發(fā)現(xiàn)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筆鋒一轉(zhuǎn),洋洋灑灑,談笑風(fēng)生,不時閃爍出機(jī)智,忍俊不禁開涮幾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
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經(jīng)歷,一經(jīng)點出其中的閃光點,自然引起普遍共鳴。
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簡潔、文采斐然、文筆活潑,深得讀者珍玩。
瑣事入筆,典雅出鋒,這是梁文的成功之處。
梁實秋又是大學(xué)者,莎士比亞全集漢譯本第一人,主編的《遠(yuǎn)東英漢大詞典》更是華人學(xué)者研讀西方文化的必備參考詞典。
但他寫作從不掉書袋,沒有頭巾氣的酸。
他常常信手捻來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還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樸素,充實文章的知識含量,是調(diào)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讀性。
時下一些寫手,才看了幾篇引文,甚至見了廣告上幾句古代詩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著”,企圖點綴出文章的源遠(yuǎn)流長,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曬書的窮酸相。
一壇回味尚可的米酒曬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灑了。
讀梁實秋先生的散文,我絲毫讀不出那與魯迅先生論戰(zhàn)的犀利來。
在散文里先生是性情中人,是一個有癡、有憤、有憶有樂的親和老者。
在這里,他可以忘記年齡似孩童般嬉笑怒罵,也可以似孩童般天真可愛。
可字里行間,我又分分明明地知道,他是一個老者,一個睿智的老者。
先生的作品,各有不同卻各有著重。
原本不是很清楚的東西,剎那間變得通透且銘記于心。
辟如《清秋瑣記》。
大大小小二十七篇小短文,記錄了先生在不同時刻與不同書籍相遇后的反思。
足見,先生是一個樂得反省的人。
現(xiàn)在的社會太熱了,從冬天到夏天,從白天到夜晚。
太熱了,熱得人們停不下腳步去總結(jié)、去反思不是。
于是,“熱”就讓人們越來越迷茫,迷茫得看不清、摸不到實實在在的心,最后丟了自己,甚至拋棄生命。
所以,反思是重要的,而先生的反思讓我“冷”了不少,讓我可以停下步子,去找點什么。
文中有一則是講勤奮的,我記憶較深。
先生講述了明朝的一個儒士曹瑞。
“篤志性理,躬行實踐,據(jù)說其坐下著足處而轉(zhuǎn)為穿,卒時州人罷巷市哭?!痹装褚宦?lián)“勤,勤,勤,不勤難為人上人;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橫額曰:“勤苦齋”。
自小老師便講著勤奮的的重要,老師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那時確是比較勤奮的,每個小孩為了老師的幾句夸獎,幾朵小紅花就會高興地蹦蹦跳跳。
后來,初中了,老師沒有小紅花了,只剩下夸獎,倒也算是勤奮,每天按時上下課,交作業(yè),只是偶爾偷個懶,打個小炒,倒也算是勤,起碼“奮”是丟了,“勤”還在。
過了四年高中了,老師不僅沒有小紅花,連夸獎也是少的可憐。
這下好,就像大家常說的“勤奮”的小人,最終被身體里的那個“懶惰”小人打敗了,再也看不見他了。
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不是“勤奮”小人死了,而是麻木了,每天呆呆地做題、做題、做題…再后來,大學(xué)了,發(fā)現(xiàn)不僅沒有小紅花,夸獎,就連老師也沒了!
后來我才明白,一直以來起主導(dǎo)作用的并非是勤奮本身而是外來的刺激,連激勵自己都是時斷時續(xù),更不用說像曹瑞那樣努力奮進(jìn)。
勤為人上人,苦中通古今了。
關(guān)于愛情還是先生的《槐園夢憶》。
先生關(guān)于愛情在《清秋瑣記》里記錄了《咆哮山莊》里的一段話“在一個餓人面前,放下孤單的一盤食物,他會集中全部食欲,絕不辜負(fù)這一盤食物;而另一種情況則是給他一整桌法國廚師為他安排的筵席,他也許能從整桌筵席得到一樣多的享樂,但是每一項食物,在他的關(guān)切與記憶中,僅僅是極微小的一部分?!毕壬f:“獨愛一菜遠(yuǎn)勝于大吃筵席。
不是饑不擇食而是情有獨鐘?!?BR> 正如有人所說,一生愛一人并不是丟臉的`事情。
丟臉的是,你自認(rèn)為愛了很多人,卻沒有一個是你真正愛的。
遇到對的人本來就不是很容易,能一輩子對那個愛的人不離不棄,彼此相守相依,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一個人不能沒有親情、友情,同堂也不能沒有愛情。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人生一世,若得一知己,舉案齊眉、相濡以沫,便是再大的困難也可迎刃而解。
“好的愛情,是透過愛讓你更愛這個世界;而不好的愛情,是透過愛你與這個世界對立”,這人的一番話讓人徹醒。
先生與妻子的伉儷情深讓人感動,讓我忽然覺得,成功有時真的不是一個人的寂寞,而是兩個人的執(zhí)著。
于愛、于名、于利、于情,先生是真灑脫。
真實的人都是血肉之軀,正如真實的先生也會嬉罵如孩童。
尤其是先生講的那一段關(guān)于罵人的技巧真讓我覺得先生是那么可愛。
他是一個智者卻又像一個孩子,一個可愛、可敬的老人。
書與知識能讓一個人成長,即使如此,能遇到一個像先生這樣可愛又可敬的智者也是少有的事。
男的先生的文章讓人看得酣暢淋漓,不矯情做作,先生真是值得敬佩的人。
梁實秋是中國現(xiàn)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長寫幽默風(fēng)趣的“閑適小品”而聞名于世。
正如有人是這樣評價他:“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梁實秋文章面目溫和中正,理性與感性兼至,語言素養(yǎng)無懈可擊,趣味風(fēng)格超妙脫俗,不過,在他的柔和背后,暗透那一層潛在的悲憫,引人窺見人生的無聊與無奈,空漠苦澀的況味。
這正如吃鹽水花生,入口極為面軟,可是那花生“生硬”的印象卻總在腦海里揮之不去?!?BR> 確實,讀梁實秋的散文,是一種美的享受。
它的文筆簡潔,風(fēng)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yùn)藏著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
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xì)細(xì)去體會、咀嚼。
它恰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
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
如果您喜愛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您一定會發(fā)現(xiàn),梁實秋的散文具有其獨道的風(fēng)格,可謂是獨樹一幟。
所以我們也很難將他的散文與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其他的散文大家的作品進(jìn)行比較。
魯迅、周作人、朱自清、黃裳、傅雷、張中行、陳從周,當(dāng)然還有張愛玲,梁實秋與他們相較,與其說他是一名作家,還不如說他是一位久識的老友、一位循循善誘的老者、一位正在教導(dǎo)你應(yīng)如何面對生活的老師。
他的散文是如此貼近讀者的生活!你不會從他的散文中看到許多難懂的大道理,也沒有什么過于優(yōu)美的描寫,大多都是些瑣碎小事,但在讀他的文章時,你能感到一種無法從他人的散文中得到的特殊的愉悅感。
梁實秋總是以風(fēng)趣幽默的筆觸描寫生活,時而夸張,時而諷刺,但不論怎樣,它總是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更令人折服的是,不管時代如何變化發(fā)展,顯然人的本性并沒有什么變化,生活中的一些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因為當(dāng)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jì)的人們再讀梁實秋的散文時仍如此親切。
這可能正是梁實秋散文在多年過去后仍經(jīng)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他的散文能在廣大人民群眾間廣為流傳的原因吧!
但是,透過梁實秋散文的幽默諧趣、貼近生活、樸實無華,我們能夠發(fā)覺在他文章中那無時無刻不在洋溢著的他之于祖國的熱愛和眷戀,同時也更流露著他心底的真實——他過分善良的愛國。
這正是一代中國文人的苦啊!梁實秋相信:“文學(xué)的國土是最寬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論上沒有國界,更沒有階級的界限。
一個資本家和一個勞動者,他們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遺傳不同,教育不同,經(jīng)濟(jì)的環(huán)境不同,因之生活狀態(tài)也不同,但是他們還有同的地方。
他們的人性并沒有兩樣,他們都感到生老病死的無常,他們都有愛的要求,他們都有憐憫與恐怖的情緒,他們都有倫常的觀念,他們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文學(xué)就是表現(xiàn)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shù)?!焙茱@然梁實秋是一個資產(chǎn)階級自由主義者,他對無產(chǎn)階級文藝具有偏見是必然的。
在梁實秋看來,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樣的,并沒有階級的區(qū)別,而“文學(xué)就是表現(xiàn)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shù)”,因而它是沒有階級性的。
這不是把復(fù)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嗎?而這樣的認(rèn)識也正與當(dāng)時的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觀點是截然相反,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批駁。
但很顯然,梁實秋是熱愛祖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在文化上他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對封建文化;對執(zhí)政的民黨政府,雖然他不想根本推翻,但也是有所不滿的。
只是他希望人們能“善良”的解決這些問題。
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認(rèn)為的要時刻保持沉默,避免動氣,適可而止。
但歷史的事實已經(jīng)作出了論證,他的理論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是絕對行不通的,只有依靠武裝斗爭才能達(dá)到徹底的勝利。
但不論怎樣,我們也決不能否認(rèn)梁實秋的文章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中所占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更不能否認(rèn)梁實秋本人作為一代中國愛國文人的典范地位。
即使他的某些觀點確實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畢竟也在嘗試尋找一條中華民族的出路,只是這是一條沒有出口的路罷了。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一
七八個人一塊去酒店吃飯,有主有賓。
畫面一:七八個人擠擠攘攘涌入酒店的包房,一桌豐盛的酒菜早已被主人點好擺上了餐桌。沒待主人招呼讓座,大家都猴七猴八自行方便地坐下了。主人的開場白正要說出來,已有人主動開腔了:“我們就不客氣了啊!”,隨著話音落下,一雙雙筷子也各取所需地伸向了滿桌子的佳肴。
畫面二:七八個人文質(zhì)彬彬地相互請讓著走進(jìn)酒店,面對著一桌豐盛的酒菜大家謙恭地禮讓著不肯先就坐,待聽候主人安排。主人依客人的職位、輩份及請吃飯的主題安排就坐。即便如此,賓客之間仍是互相謙讓著相攜入座。賓主之間在客客氣氣、有禮有節(jié)的氛圍中一塊進(jìn)餐。
這兩個畫面,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讀梁實秋的散文《謙讓》,讓我想起了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的這樣兩個畫面。
有人會說,畫面一是真性情,畫面二是假禮讓。暫且不論是真性情還是假禮讓,我倒覺得不論真假與否,做了謙讓的姿態(tài),就比沒有做更好。
戰(zhàn)國思想家荀子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生而辭讓亡焉?!?,意思是說,人與生懼來的本性就是利己的。因為利己是生存的需要。我非常認(rèn)可這種說法。地球上有考證的生命存在已有38億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時間長河里,一些物種早已消亡,而一些卻存留下來了。消亡的物種是因為外界環(huán)境的改變不利于他的生存,而它們自我保護(hù)的能力也顯然不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變化。能存留下來的卻與之相反。就自我保護(hù)能力而言,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最原始的“利已”行為。常看《動物世界》,我們就會知道動物自我保護(hù)的本領(lǐng)也是花樣百出,它們會采取一些措施甚至用損害對方的行為進(jìn)行自我保護(hù)。比如變色龍,比如剌猬,比如會放出臭氣來讓其它動物眼睛又辣又疼、流淚不止的臭鼬鼠。在此引入物種的消亡和動物的自我保護(hù)能力,是想說明人之所以能一代一代存留到現(xiàn)在,能立于其它物種之上,是因為人也是一種天生利己的生物,是人之本能,與善惡無關(guān)。這是毋庸置疑的。
梁實秋的《謙讓》以生活中進(jìn)餐、選舉等幾個“貌似”謙讓的例子,說明一般人處事的道理:總是在“于人無利,于己無損”這種“可以無需讓”的時候才會去“無妨謙讓一番”的,而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這與荀子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不謀而合。由此,他在《謙讓》一文之首就感嘆道: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
然而,謙讓何償又不是一種美德呢?人利己的本性與辭讓、忠信、禮義等道德原則是矛盾的,如果順從人性的自然發(fā)展,就會破壞社會道德、秩序,甚至導(dǎo)致**。因此,社會要安定,人們之間要和諧相處,就必定要求人們克制利己的本性。這也是孔圣人竭力強(qiáng)調(diào)“克己復(fù)禮”的原因所在。人的原始利己本性的'趨動力無疑是強(qiáng)大的,在這種情況下,人能夠做到謙讓,就是一種克己的表現(xiàn),誰能說克服自己的欲望而適從社會安定和諧的需要,不是一種美德呢。
我倒以為,不管謙讓的初衷如何,不管謙讓的形式如何,不管謙讓的表象下藏著多少不能與人道來的微妙,也勿需去在意謙讓的結(jié)果是不是“豪不利己,專門利人”,在利益擺在面前的時候,只要人們做出了謙讓的姿態(tài),哪怕只是虛假一讓,我們也不能不稱其為美德。況且這世界上有一些事物是不能究其根本的,我們只需看其表象而去感覺它的美好。比如恒綿千古的愛情,表面上是愛的付出和給予,實際上也是盼望得到和擁有,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利己。難道我們會因此說愛情不美好嗎?謙讓也是如此。
率真(真性情)一詞,人們一直是把它作為“褒義詞”來使用的。然而,不擇場合、不掩原始本性的率真卻是和諧社會的大忌。俗話說:禮多人不怪。不要去想也不要去評論別人的謙讓是不是“于人無利,于己無損”的虛情假意,也不要苦苦考問自己是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想去謙讓,在唾手可得的大小利益面前,我們還是不妨多做出點謙讓的姿態(tài)吧!謙讓的姿態(tài)也是很美的!
附原文: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二
梁實秋是中國現(xiàn)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長寫幽默風(fēng)趣的“閑適小品”而聞名于世。正如有人是這樣評價他:“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梁實秋文章面目溫和中正,理性與感性兼至,語言素養(yǎng)無懈可擊,趣味風(fēng)格超妙脫俗,不過,在他的柔和背后,暗透那一層潛在的悲憫,引人窺見人生的無聊與無奈,空漠苦澀的況味。這正如吃鹽水花生,入口極為面軟,可是那花生“生硬”的印象卻總在腦海里揮之不去?!?BR> 確實,讀梁實秋的散文,是一種美的享受。它的文筆簡潔,風(fēng)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yùn)藏著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xì)細(xì)去體會、咀嚼。它恰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
如果您喜愛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您一定會發(fā)現(xiàn),梁實秋的散文具有其獨道的風(fēng)格,可謂是獨樹一幟。所以我們也很難將他的散文與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其他的散文大家的作品進(jìn)行比較。魯迅、周作人、朱自清、黃裳、傅雷、張中行、陳從周,當(dāng)然還有張愛玲,梁實秋與他們相較,與其說他是一名作家,還不如說他是一位久識的老友、一位循循善誘的老者、一位正在教導(dǎo)你應(yīng)如何面對生活的老師。他的散文是如此貼近讀者的生活!你不會從他的散文中看到許多難懂的大道理,也沒有什么過于優(yōu)美的描寫,大多都是些瑣碎小事,但在讀他的文章時,你能感到一種無法從他人的散文中得到的特殊的愉悅感。梁實秋總是以風(fēng)趣幽默的筆觸描寫生活,時而夸張,時而諷刺,但不論怎樣,它總是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更令人折服的是,不管時代如何變化發(fā)展,顯然人的本性并沒有什么變化,生活中的一些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因為當(dāng)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jì)的人們再讀梁實秋的散文時仍如此親切。這可能正是梁實秋散文在多年過去后仍經(jīng)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他的散文能在廣大人民群眾間廣為流傳的原因吧!
但是,透過梁實秋散文的幽默諧趣、貼近生活、樸實無華,我們能夠發(fā)覺在他文章中那無時無刻不在洋溢著的他之于祖國的熱愛和眷戀,同時也更流露著他心底的真實——他過分善良的愛國。這正是一代中國文人的苦啊!梁實秋相信:“文學(xué)的國土是最寬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論上沒有國界,更沒有階級的界限。一個資本家和一個勞動者,他們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遺傳不同,教育不同,經(jīng)濟(jì)的環(huán)境不同,因之生活狀態(tài)也不同,但是他們還有同的地方。他們的人性并沒有兩樣,他們都感到生老病死的無常,他們都有愛的要求,他們都有憐憫與恐怖的情緒,他們都有倫常的觀念,他們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學(xué)就是表現(xiàn)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shù)?!?《文學(xué)是有階級性的嗎?》)很顯然梁實秋是一個資產(chǎn)階級自由主義者,他對無產(chǎn)階級文藝具有偏見是必然的。在梁實秋看來,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樣的,并沒有階級的區(qū)別,而“文學(xué)就是表現(xiàn)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shù)”,因而它是沒有階級性的。這不是把復(fù)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嗎?而這樣的認(rèn)識也正與當(dāng)時的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觀點是截然相反,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批駁。但很顯然,梁實秋是熱愛祖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在文化上他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對封建文化;對執(zhí)政的國民政府政府,雖然他不想根本推翻,但也是有所不滿的。只是他希望人們能“善良”的解決這些問題。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認(rèn)為的要時刻保持沉默,避免動氣,適可而止。但歷史的事實已經(jīng)作出了論證,他的理論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是絕對行不通的,只有依靠武裝斗爭才能達(dá)到徹底的勝利。
但不論怎樣,我們也決不能否認(rèn)梁實秋的文章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中所占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更不能否認(rèn)梁實秋本人作為一代中國愛國文人的典范地位。即使他的某些觀點確實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畢竟也在嘗試尋找一條中華民族的出路,只是這是一條沒有出口的路罷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已經(jīng)步入了21世紀(jì),雖然我們決不能忘記中國曾有過的那段艱難歲月,但我們也決不愿再重回那段時光。讀魯迅,讓我們牢記國恥;讀梁實秋,讓我們體味歷史的美好與現(xiàn)時的可貴。
正如梁實秋本人所說:“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shù)韻味?!?《作文的三個階段》)也許,正是他這種看似平淡卻內(nèi)涵豐富的風(fēng)格,才造就了它雋永的藝術(shù)魅力。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三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我們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yuǎn)遠(yuǎn)的立在屋角,聽候調(diào)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xiàn)謙讓的美德的機(jī)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dāng)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示像在爭座。主人腆著一張笑臉,偶然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要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zhuǎn)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象,而往往是顯著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首先想起聊齋上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的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我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yuǎn)遠(yuǎn)的。等**過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fēng)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車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而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fēng)!因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般人處世的一條道理,那便是: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yīng)該不讓的的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雖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分員之心理盤算簡、薦、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rèn),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兹谧尷娴墓适?,發(fā)揚(yáng)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末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謙讓做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的當(dāng)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dāng)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后,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quán)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的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可惜我們?nèi)祟惖奈拿魇飞卸?,潛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的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我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jìn)殺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四
梁實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兒,經(jīng)他的筆一轉(zhuǎn)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梁先生淡雅從容,典型一紳士,持杖岸立,口銜煙斗,含笑窺樂。
梁的散文:瑣碎。沒有故事情節(jié),全憑見識,將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拼湊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點,雜而不亂,抖開斑斕。他下筆,東一鱗西一爪,若云里神龍,飄忽不定,反而沒有編故事的斧痕匠氣,觸類旁通,信手捻來,隨心所欲,東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氣,一瀉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幾件瑣事,很巧妙地觸電,通了!任何瑣碎小事,一落梁氏筆下,便衍化成滋潤豐沛的長文。因為雜,讀者永遠(yuǎn)新鮮不厭倦,恨不能一氣讀完。梁的行文看似輕松灑脫,沒有梁的學(xué)貫中西的淵博學(xué)識,這一手是學(xué)不到家的,這是一絕。也有人效顰,結(jié)果墮入羅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來,散文到了梁實秋手里,又聳起一座里程碑。仿佛沒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開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個雜貨鋪,亂七八糟的貨都齊了。怒、臟、鼾、胖、并洗澡、理發(fā),都是生活瑣事,也是他佳作的題目。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都攬入筆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諺語:撿入籃里都是菜,這是高廚的本事。經(jīng)他妙筆點睛,化龍飛舞,這不能不歸功於他的淵博與機(jī)敏。梁講究生活的趣味,他總能從最平凡的生活小事發(fā)現(xiàn)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筆鋒一轉(zhuǎn),洋洋灑灑,談笑風(fēng)生,不時閃爍出機(jī)智,忍俊不禁開涮幾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經(jīng)歷,一經(jīng)點出其中的閃光點,自然引起普遍共鳴。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簡潔、文采斐然、文筆活潑,深得讀者珍玩?,嵤氯牍P,典雅出鋒,這是梁文的成功之處。
梁實秋又是大學(xué)者,莎士比亞全集漢譯本第一人,主編的《遠(yuǎn)東英漢大詞典》更是華人學(xué)者研讀西方文化的.必備參考詞典。但他寫作從不掉書袋,沒有頭巾氣的酸。他常常信手捻來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還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樸素,充實文章的知識含量,是調(diào)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讀性。時下一些寫手,才看了幾篇引文,甚至見了廣告上幾句古代詩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著”,企圖點綴出文章的源遠(yuǎn)流長,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曬書的窮酸相。一壇回味尚可的米酒曬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灑了。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一
讀散文《中年》,聽朗誦,感觸頗深。梁實秋先生的作品沒好好拜讀過,只能說是知道梁實秋這個名字,了解過他的一些生平狀況。梁實秋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xué)者、文學(xué)批評家、翻譯家,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quán)威。他博古通今,學(xué)貫中西,著有《英國文學(xué)史》,莎士比亞全集翻譯,還有主持編篡的《遠(yuǎn)東英漢大辭典》。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壇上,能夠妙語連珠,令人捧腹的,除林語堂,另一位就是梁實秋先生了,倆人都不愧為文學(xué)語言的大師。
讀梁實秋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一個小故事,一則小家常,猶如坐在那里聽他拉家常,四周是溪流雜樹,面前是一杯滿溢芬芳的碧螺春或龍井香茗,沒一點心情,沒一種感覺,他都向你娓娓道來,不勉強(qiáng),不霸道。感覺是那么自然,那么隨和……此刻,讀散文《中年》心境尤為如此。
梁實秋先生《中年》中經(jīng)典之說:“這顧影自憐的習(xí)慣逐漸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攬鏡,突然發(fā)現(xiàn)額上刻了橫紋,那線條是顯明而有力,心想那是抬頭紋,可是低頭也還是那樣。再一細(xì)看,頭頂上的頭發(fā)有搬家到腮旁頷下的趨勢,而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鬢角上發(fā)現(xiàn)幾根白發(fā),是一驚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這時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連茹,頭發(fā)根上還許帶著一顆鮮亮的肉珠。但是沒有用,歲月不饒人!”細(xì)致地刻畫了中年人特有的心態(tài)。我想,這篇文章一定是梁實秋先生嘗過中年的滋味,細(xì)品人生特定階段的酸苦之后,才得以寫出如此生動的感觸。中年人往往容易傷感,嘆息歲月流逝,青春不再!更多的是悵然和寥落的心情。我輩人過中年,蹉跎歲月,一事無成,想想也有點日漸衰遲的味兒。但是讀梁實秋先生的《中年》,感覺其中也有催人向上的那么一點力量:“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輕的時候愣頭愣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上面還帶著挺長的一層毛。他們是未經(jīng)琢磨過的璞石??墒堑搅酥心?,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fā),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nèi)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里藏了多年的陳酒,濃而芳冽!對于他們,中年沒有悲哀?!边@幾句,足以使中年人堪慰,也是讀梁實秋先生妙文的收獲!不過,還是覺得梁實秋先生筆下對于中年女人,貌似有些殘忍。呵呵…可能是在他的那個當(dāng)下吧,但是不得不承認(rèn)觀點還是不錯的。惟妙惟肖,幽默筆風(fēng),含蓄而耐人尋思。
除了獨身主義者,人到中年,誰不有個家庭的組織。然而大部分這種組織,生活中少了許多原有的,只是合力維系一個家庭罷了。感慨之余,對梁實秋先生人到中年的態(tài)度表示由衷的敬佩,散文《中年》,與所有中年朋友共勉。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二
讀散文《中年》,聽朗誦,感觸頗深。梁實秋先生的作品沒好好拜讀過,只能說是知道梁實秋這個名字,了解過他的一些生平狀況。梁實秋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xué)者、文學(xué)批評家、翻譯家,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quán)威。他博古通今,學(xué)貫中西,著有《英國文學(xué)史》,莎士比亞全集翻譯,還有主持編篡的《遠(yuǎn)東英漢大辭典》。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壇上,能夠妙語連珠,令人捧腹的,除林語堂,另一位就是梁實秋先生了,倆人都不愧為文學(xué)語言的大師。
讀梁實秋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一個小故事,一則小家常,猶如坐在那里聽他拉家常,四周是溪流雜樹,面前是一杯滿溢芬芳的碧螺春或龍井香茗,沒一點心情,沒一種感覺,他都向你娓娓道來,不勉強(qiáng),不霸道。感覺是那么自然,那么隨和……此刻,讀散文《中年》心境尤為如此。
梁實秋先生《中年》中經(jīng)典之說:“這顧影自憐的習(xí)慣逐漸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攬鏡,突然發(fā)現(xiàn)額上刻了橫紋,那線條是顯明而有力,心想那是抬頭紋,可是低頭也還是那樣。再一細(xì)看,頭頂上的頭發(fā)有搬家到腮旁頷下的趨勢,而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鬢角上發(fā)現(xiàn)幾根白發(fā),是一驚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這時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連茹,頭發(fā)根上還許帶著一顆鮮亮的肉珠。但是沒有用,歲月不饒人!”細(xì)致地刻畫了中年人特有的心態(tài)。我想,這篇文章一定是梁實秋先生嘗過中年的滋味,細(xì)品人生特定階段的酸苦之后,才得以寫出如此生動的感觸。中年人往往容易傷感,嘆息歲月流逝,青春不再!更多的是悵然和寥落的心情。我輩人過中年,蹉跎歲月,一事無成,想想也有點日漸衰遲的味兒。但是讀梁實秋先生的《中年》,感覺其中也有催人向上的那么一點力量:“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輕的時候愣頭愣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上面還帶著挺長的一層毛。他們是未經(jīng)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fā),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nèi)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里藏了多年的陳酒,濃而芳冽!對于他們,中年沒有悲哀?!边@幾句,足以使中年人堪慰,也是讀梁實秋先生妙文的收獲!不過,還是覺得梁實秋先生筆下對于中年女人,貌似有些殘忍。呵呵…可能是在他的那個當(dāng)下吧,但是不得不承認(rèn)觀點還是不錯的。惟妙惟肖,幽默筆風(fēng),含蓄而耐人尋思。
除了獨身主義者,人到中年,誰不有個家庭的組織。然而大部分這種組織,生活中少了許多原有的,只是合力維系一個家庭罷了(旁觀者可能說法偏激)。感慨之余,對梁實秋先生人到中年的態(tài)度表示由衷的敬佩,轉(zhuǎn)載散文《中年》,與所有中年朋友共勉。
感悟,享受過程同時心態(tài)是關(guān)鍵!世間萬物皆如影,追得越急逃得越快;專心走自己的路,任由萬物如影隨形。記憶中這段文字應(yīng)該是不錯的點評:
春天,不是季節(jié),而是內(nèi)心;
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
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恒。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三
姚錫娟的聲音一直留在我的記憶里。從《排球女將》的小鹿純子、《血疑》中的幸子及德國電視連續(xù)劇《海蒂》中的海蒂和西斯曼夫人再到《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的海倫·凱勒,她的在淡定從容中又透出堅定和激情的聲音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
今夜,她又來到了深圳,來到了深圳第10個讀書月的朗誦會上。這一次,她帶來的是梁實秋的《中年》。文章寫得好,仿佛是一塊璞玉;朗誦者姚錫娟仿佛是一位高明的雕塑家,把這塊璞玉雕塑成了一尊讓世人驚羨的藝術(shù)品。聽著聽著,仿佛跟著聲音回到了年輕時代,聽著聽著,仿佛看見了正慢慢步入中年的自己。時間的流逝不著一點痕跡,青春的尾巴也在慢慢消失。我笑了,為曾經(jīng)的美好年華;緊接著我又淚流滿面,也為曾經(jīng)的美好。曾經(jīng)的美好,多好!可是我無法再回去了,一種痛徹心骨的感覺霎時涌上來,淚水也像斷了線的珠子悄悄地滾落。
當(dāng)她讀到“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著急。那個年青女子不是飽滿豐潤得像一顆牛奶葡萄,一彈就破的樣子?那個年青女子不是玲瓏矯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動得那么輕靈?到了中年,全變了。曲線還存在,但滿不是那么回事,該凹入的'部份變成了凸出,該凸出的部份變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變成為金絲蜜棗,燕子要變鵪鶉。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張臉,從“魚尾”起皺紋撤出一面網(wǎng),縱橫輻輳,疏而不漏,把臉逐漸織成一幅鐵路線最發(fā)達(dá)的地圖,臉上的皺紋已經(jīng)不是燙斗所能燙得平的,同時也不知怎么在皺紋之外還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蒼蠅屎。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糞土之墻,沒有不可污的道理。在原有的一張臉上再罩上一張臉,本是最簡便的事。不過在上妝之前、下妝之后,容易令人聯(lián)想起《聊齋志異》的那一篇《畫皮》而已。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齊松懈下來往下堆攤,成堆的肉掛在臉上,掛在腰邊,掛在踝際。聽說有許多西洋女子用趕面杖似的一根棒子早晚混身亂搓,希望把浮腫的肉壓得結(jié)實一點;又有些人干脆忌食脂肪忌食淀粉,扎緊褲帶,活生生的把自己“餓”回青春去。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弊谂赃叺呐畠嚎粗倚?,是的,這就是我們這般年紀(jì)的女人的真實寫照。梁實秋真是太了解女人了,把這些細(xì)節(jié)寫得如此生動傳神,讓人嘆服。姚錫娟的聲音時而急促,時而緩慢,時而詼諧,時而嚴(yán)肅,把中年女人的變化讀得惟妙惟肖。雖然語言有趣,帶有調(diào)侃的味道,但更多是無奈?!盎ㄗ燥h零水自流”,面對時光的流逝,美貌的消失,那個女人不無奈?人生就如一出戲,“你方唱罷我登場”,雖然明白這個理,但不甘的是這顆心!總想著時光對我是寬容的,可哪里又知道時光老人的心思?安慰自己的是自己的一廂情愿罷了!
但是日子還得繼續(xù)。隨著這首充滿諧趣的中年哀怨曲曲調(diào)一轉(zhuǎn),滿眼佳色撲面而來。中年也有著它無與倫比的優(yōu)越性,“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就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芳冽!”盡管時至今日,中年人的心態(tài)已遠(yuǎn)非舊時那樣保守落后,但是梁實秋在文章中體現(xiàn)出的對人生的體會和感悟,仍是讓人獲益匪淺,尤其是他那些飽含哲理的比喻,風(fēng)趣、貼切,使人得到多重的藝術(shù)愉悅。姚錫娟讀到這里時,聲音又變得清澈透亮起來,讓無限惆悵的我又回到現(xiàn)實中來,又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是的,“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dāng)?shù)恼J(rèn)識人生,認(rèn)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中年的演員才能擔(dān)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纯瓷磉叺呐畠?,我又充滿了向前進(jìn)的信心。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四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yīng)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xué)習(xí)溜冰踢毯子放風(fēng)箏,“偷閑學(xué)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qiáng)。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dāng)?shù)恼J(rèn)識人生,認(rèn)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中年的演員才能擔(dān)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
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jìn)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xiàn),而是一份達(dá)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
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xué),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xiàn)的是達(dá)士情懷。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五
翻到梁實秋的《中年》,卻像是聽一位坐在茶館里的老學(xué)者捋著銀白色的胡須望著窗外的斜陽不慌不忙娓娓道來:“鐘表上的時針是在慢慢的移動著的,移動的如此之慢,使你幾乎不感覺到它的移動,人的年紀(jì)也是這樣的,一年又一年,總有一天會驀然一驚,已經(jīng)到了中年……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寫照。”
我相信,任何一位中年人讀到這里,都不免頷首稱是,中年的凄惶和無奈也隨之浮上心頭。
“有一天偶然攬鏡,突然發(fā)現(xiàn)額上刻了橫紋,那線條是顯明而有力,像是吳道子的‘菁菜描’……而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鬢角上發(fā)現(xiàn)幾根白發(fā),這一驚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這時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連茹,頭發(fā)根上還許帶著一顆鮮亮的肉珠。”
呀,我的頭皮竟有了刺刺的感覺。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著急。該凹入的部份變成了凸出,該凸出的部份變成了凹入……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張臉,從‘魚尾’起皺紋撒出一面網(wǎng),縱橫輻輳,疏而不漏,把臉逐漸織成一幅鐵路線最發(fā)達(dá)的地圖,臉上的皺紋已經(jīng)不是熨斗所能燙得平的,同時也不知怎么在皺紋之外還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蒼蠅屎?!?BR> 嗚呼,我已笑不出來。
然而,接著讀下去,心溫漸漸轉(zhuǎn)暖:“別以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蚯翱?,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弊x到這兒,便有了柳暗花明的端倪。
果然!
“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時候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如同未經(jīng)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fā),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nèi)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芳冽!對于他們,中年沒有悲哀?!?BR> “中年沒有悲哀”,點睛之筆橫空出世!
于是,我聽見先生豁朗的笑聲,和著我心底的歡呼,在空氣中彌漫充盈。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dāng)?shù)卣J(rèn)識人生,認(rèn)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边@是梁實秋先生為“中年沒有悲哀”所作的詮釋,散發(fā)著溫婉的理性之光。
頃刻間,這道光倏地射進(jìn)我的心魂最深處。思緒,瞬間變成飛流直下的瀑布……。
中年,踏遍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不再為“三十功名塵與土”而扼腕。
中年,見多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不再為“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而嗟嘆。
中年也有追求,但神態(tài)是平和的;中年也有憧憬,但步履是堅實的;中年也有激情,但“對于人生漸漸抱了一種較寬恕,較玩世,同時也較溫和的態(tài)度?!?BR> 中年,該經(jīng)歷的都經(jīng)歷了,該擁有的都擁有了,該錯過的都錯過了,該失去的也都失去了。從此,告別盲目,告別沖動,告別功名利祿,告別你死我活,告別自欺欺人……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褒貶不惑,望碧空云卷云舒。
人淡如菊,生命卻陳釀般濃而芳冽。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六
在朋友們的認(rèn)知里,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吃貨。對于這個評價深表同意,但也不僅僅滿足如此。因為我有更加遠(yuǎn)大的目標(biāo),我要做一個有文化的吃貨,于是我買了這本《雅舍談吃》。
看這本書的壓力太大,因為哪怕剛剛吃飽,也能在梁實秋的描述下進(jìn)行無限的美食想象,勾起肚子里的饞蟲,讓你痛苦萬分而又得不到解脫。梁實秋先生在描述“饞”的時候,每一句都說了如此的到位。
人之犯饞,是在飽暖之余,眼看著,回想起或是談?wù)摰侥骋幻牢?,喉頭像是有饞蟲搔抓作癢,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渾身通泰。
梁實秋先生在看待顧客和服務(wù)人員的關(guān)系上是:跑堂待客要殷勤,客也要用相當(dāng)?shù)娘L(fēng)度。在放生與捕撈的關(guān)系上是:信有因果之說,遂作放生之論。但是美味所在,放者自放,吃者自吃。在吃相的問題上:人生貴適意,在環(huán)境許可的時候是不妨稍為放肆一點的。吃飯而能充分享受,沒有什么太多禮法的約束,細(xì)嚼慢咽,或風(fēng)卷殘云,均無不可,吃的時候怡然自得,吃完之后抹抹嘴鼓腹而游,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蕩蕩的,餓來吃飯,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關(guān)于人性中的野蠻、婚姻關(guān)系,梁實秋先生都有見解,值得一看。
梁實秋先生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多問題。例如要喝湯為什么一定要灌在包子里然后再喝?豆皮和蓑衣丸子都是糯米做的,為什么湖北那么喜歡糯米?用手抓黏糊糊的咖喱飯是怎么做到的?也有很多忍俊不禁的事,例如在抗戰(zhàn)時期,把蝦仁鍋巴湯叫做“轟炸東京”等等。講述了北平的諸多餐館,不知道厚德福、致美樓、東來順等等有沒有保留至今,即使保留下來,也不是當(dāng)初的味道吧。
用16個字形容這本書就是:閑情逸致、旁征博引、中西逢源、處處鄉(xiāng)愁。不僅懂吃、更有吃的人生態(tài)度。喜歡的朋友不要錯過。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七
持續(xù)一早上的大雨終于停歇,空氣中彌漫著陣陣的雨霧遲卻遲沒有散開,而是帶著濕氣,沁著絲絲的涼意舒爽著雨后的小城,憋悶在家中透過窗子一直在望雨的我突然產(chǎn)生出去走走的想法,帶上一把雨傘跟媽媽打下招呼,出門,向著曠野中走去。
我的家住在小城的東頭,走稍許,附近就有一處空曠處,盡管許多地方都已經(jīng)納入開發(fā)規(guī)劃,卻由于尚未正式的開發(fā),所以也就殘存下這一塊僅有的綠地,農(nóng)田,鄉(xiāng)間小道在這里依然可見,有這樣一處安靜的散步所在,這對于一向喜歡在大自然中追尋感覺的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幸事。
夏末秋初,農(nóng)田里的玉米已經(jīng)有一人多高,再有個把月大概也就要進(jìn)入收割期,經(jīng)過雨水沖刷的玉米葉子一個個蔫著,原本挺直的秸稈也順著風(fēng)勢偏倒著,無精打采的彎折著。其實也不僅僅是這玉米,就連著泥濘小道上偶然出現(xiàn)的一株株大樹,也難以幸免,在這樣的一場大風(fēng)雨之后,霜打茄子般萎靡著。
隨心所欲,順其自然,雖說是種安慰,卻與無畏處透著淡定無為的心境。
已走到路得盡頭,那雨霧也漸漸的開始散去,頭頂那大片的烏云也已飄散開來,天要放晴。
也就是在剎那間,一處光亮透過層層的迷霧射到地上,泛著奪目的黃色光芒,大地通亮許多,太陽出來,地上的影子被拉的好長,我被轉(zhuǎn)身趁著暑氣還未升騰起來開始往回走。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八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我們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yuǎn)遠(yuǎn)的立在屋角,聽候調(diào)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xiàn)謙讓的美德的機(jī)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dāng)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示像在爭座。主人靦著一張笑臉,偶然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要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zhuǎn)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象,而往往是顯著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首先想起聊齋上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的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我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yuǎn)遠(yuǎn)的。等**過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fēng)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車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而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fēng)!因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般人處世的一條道理,那便是: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yīng)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雖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wù)員之心理盤算簡、萬、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rèn),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讓梨的故事,發(fā)揚(yáng)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
謙讓做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的當(dāng)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c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dāng)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后,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quán)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的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上覀?nèi)祟惖奈拿魇飞卸蹋瑵撘颇形茨茏啻笮?,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的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我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jìn)殺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梁實秋的語言雅致,作品格調(diào)高雅。高雅主要表現(xiàn)在描寫的景雅、物雅和事雅。作品的意蘊(yùn)從容雋永。梁實秋雍容典雅的氣質(zhì),閑逸灑脫的風(fēng)度和城市性格多元化發(fā)展的需求醞釀成一種雅致文化。而“雅致”也正是作者高雅的追求。梁實秋的語言幽默,幽默是一種心里狀態(tài),是一種對人生的看法。同是近現(xiàn)代散文大家的“幽默”,各自有獨特的風(fēng)格。豐子愷的幽默是自然幽默,純樸風(fēng)趣,既形象生動,又使道理平易親切,但少凝重厚實感;林語堂的幽默是閑適幽默,有時犀利深刻,但深奧的道理有時讓人難以讀懂;周作人的幽默是“清澀幽默”,和諧靜穆,但有時偏于消閑小品的玩笑。而梁實秋則從不贊同低級趣味;錢鐘書的幽默是冷峻幽默,富于思辯,比喻豐富,但構(gòu)思偏于怪誕,;魯迅的幽默是批判性幽默,尖銳諷刺,富于進(jìn)攻性、抨擊性,是“投槍”、“匕首”。而梁實秋的幽默溫情閑適、凝重厚實、善意諷刺。所以他的幽默可以稱為寬容幽默。此幽默風(fēng)格與豐子愷、林語堂和周作人的相似,可稱為“軟幽默”。諷刺常人的某些劣根性。如《謙讓》中:
考證座之風(fēng)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性的弱點:虛偽、虛榮、功利。文章的雅致是平淡的,幽默是寬容的,人生智慧是平和的。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梁實秋為人處世的核心精神,即閑適和超然。梁實秋的閑適是一種“追求絕俗人格并不逃避世俗意趣的‘大閑適’”。他的超然可以說是“美化人生的基本動力,而且也是使一個胸襟博大,度量寬宏,成大事業(yè),造福人群,有利世界的最深厚的基礎(chǔ)”。梁實秋融恬淡、細(xì)膩、幽默于一爐,使文章透出一種婉約而淡雅的美。他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追求愉悅性情的意趣。他以非功利性的眼光來對待生活,以永恒的人性為視角,在瑣碎的人情世故的描寫中透出了寬容和智慧的光芒。所以,他的文章魅力無限,一直長盛不衰。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九
讀《請客》這篇文章后,我感觸很深。
我們?nèi)A人好像很喜歡自找麻煩,請客這一費事又傷神的“玩藝兒”竟然像上癮一樣。一旦成家立業(yè),請第一次客后,余生就再也停不,凡任何大小事都得請客。不管是為還人情債,擺闊氣,攀交情或純粹為請親朋好友來家里聚一聚,總之都是請客的理由。
當(dāng)然真正煩人的才不止這些,請客當(dāng)然是請吃飯,所以最重要的是菜譜,也就是吃什么。吃得不能太隨便,不然顯得太寒酸,沒面子;也不能吃得太“不隨便”,不然錢包就要破大洞。雞鴨魚肉這些一定要有,一樣不能少(這些屬于“基本”),素菜通常是做點綴的,根本沒人要吃(這就像是額外“免費”禮品)。之后就是鮑參肚翅(這是整頓飯的“噱頭”),通常每次只能有一兩道,大致原因有二,首先價錢昂貴,其次家里煮出來的實在談不上好吃。
菜單擬好后便要從各大超級市場和菜場買回來,這雖不怎么費神但很費力。
最后便看當(dāng)天的臨場發(fā)揮,因為許多菜平日都不常煮,味道好不好,只有上桌后,客人們都嘗過后,從大家臉上的表情上知道。如果味道好,客人吃得眉開眼笑的話,“大廚”心里自然松口氣;但客人如皺一皺眉頭“煮飯婆”便恨不得地上有個洞可以鉆進(jìn)去。總算客人走,主人還有善后工作:一大堆又油又臟的碗碟要洗;一地的瓜皮紙削要清理(最慘的莫過于新年里不能掃地,一地的垃圾只能用手撿,用布抹)。有時客人“胃口不好”,吃剩的殘羹剩飯便成隔天的午餐。
所以正如梁實秋先生說的“若要一天不得安,請客”。請客真的很麻煩。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
梁實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兒,經(jīng)他的筆一轉(zhuǎn)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
梁先生淡雅從容,典型一紳士,持杖岸立,口銜煙斗,含笑窺樂。
梁的散文:瑣碎。
沒有故事情節(jié),全憑見識,將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拼湊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點,雜而不亂,抖開斑斕。
他下筆,東一鱗西一爪,若云里神龍,飄忽不定,反而沒有編故事的斧痕匠氣,觸類旁通,信手捻來,隨心所欲,東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氣,一瀉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幾件瑣事,很巧妙地觸電,通了!任何瑣碎小事,一落梁氏筆下,便衍化成滋潤豐沛的長文。
因為雜,讀者永遠(yuǎn)新鮮不厭倦,恨不能一氣讀完。
梁的行文看似輕松灑脫,沒有梁的學(xué)貫中西的淵博學(xué)識,這一手是學(xué)不到家的,這是一絕。
也有人效顰,結(jié)果墮入羅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來,散文到了梁實秋手里,又聳起一座里程碑。
仿佛沒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開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個雜貨鋪,亂七八糟的貨都齊了。
怒、臟、鼾、胖、并洗澡、理發(fā),都是生活瑣事,也是他佳作的題目。
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都攬入筆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諺語:撿入籃里都是菜,這是高廚的本事。
經(jīng)他妙筆點睛,化龍飛舞,這不能不歸功於他的淵博與機(jī)敏。
梁講究生活的趣味,他總能從最平凡的生活小事發(fā)現(xiàn)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筆鋒一轉(zhuǎn),洋洋灑灑,談笑風(fēng)生,不時閃爍出機(jī)智,忍俊不禁開涮幾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
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經(jīng)歷,一經(jīng)點出其中的閃光點,自然引起普遍共鳴。
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簡潔、文采斐然、文筆活潑,深得讀者珍玩。
瑣事入筆,典雅出鋒,這是梁文的成功之處。
梁實秋又是大學(xué)者,莎士比亞全集漢譯本第一人,主編的《遠(yuǎn)東英漢大詞典》更是華人學(xué)者研讀西方文化的必備參考詞典。
但他寫作從不掉書袋,沒有頭巾氣的酸。
他常常信手捻來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還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樸素,充實文章的知識含量,是調(diào)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讀性。
時下一些寫手,才看了幾篇引文,甚至見了廣告上幾句古代詩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著”,企圖點綴出文章的源遠(yuǎn)流長,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曬書的窮酸相。
一壇回味尚可的米酒曬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灑了。
讀梁實秋先生的散文,我絲毫讀不出那與魯迅先生論戰(zhàn)的犀利來。
在散文里先生是性情中人,是一個有癡、有憤、有憶有樂的親和老者。
在這里,他可以忘記年齡似孩童般嬉笑怒罵,也可以似孩童般天真可愛。
可字里行間,我又分分明明地知道,他是一個老者,一個睿智的老者。
先生的作品,各有不同卻各有著重。
原本不是很清楚的東西,剎那間變得通透且銘記于心。
辟如《清秋瑣記》。
大大小小二十七篇小短文,記錄了先生在不同時刻與不同書籍相遇后的反思。
足見,先生是一個樂得反省的人。
現(xiàn)在的社會太熱了,從冬天到夏天,從白天到夜晚。
太熱了,熱得人們停不下腳步去總結(jié)、去反思不是。
于是,“熱”就讓人們越來越迷茫,迷茫得看不清、摸不到實實在在的心,最后丟了自己,甚至拋棄生命。
所以,反思是重要的,而先生的反思讓我“冷”了不少,讓我可以停下步子,去找點什么。
文中有一則是講勤奮的,我記憶較深。
先生講述了明朝的一個儒士曹瑞。
“篤志性理,躬行實踐,據(jù)說其坐下著足處而轉(zhuǎn)為穿,卒時州人罷巷市哭?!痹装褚宦?lián)“勤,勤,勤,不勤難為人上人;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橫額曰:“勤苦齋”。
自小老師便講著勤奮的的重要,老師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那時確是比較勤奮的,每個小孩為了老師的幾句夸獎,幾朵小紅花就會高興地蹦蹦跳跳。
后來,初中了,老師沒有小紅花了,只剩下夸獎,倒也算是勤奮,每天按時上下課,交作業(yè),只是偶爾偷個懶,打個小炒,倒也算是勤,起碼“奮”是丟了,“勤”還在。
過了四年高中了,老師不僅沒有小紅花,連夸獎也是少的可憐。
這下好,就像大家常說的“勤奮”的小人,最終被身體里的那個“懶惰”小人打敗了,再也看不見他了。
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不是“勤奮”小人死了,而是麻木了,每天呆呆地做題、做題、做題…再后來,大學(xué)了,發(fā)現(xiàn)不僅沒有小紅花,夸獎,就連老師也沒了!
后來我才明白,一直以來起主導(dǎo)作用的并非是勤奮本身而是外來的刺激,連激勵自己都是時斷時續(xù),更不用說像曹瑞那樣努力奮進(jìn)。
勤為人上人,苦中通古今了。
關(guān)于愛情還是先生的《槐園夢憶》。
先生關(guān)于愛情在《清秋瑣記》里記錄了《咆哮山莊》里的一段話“在一個餓人面前,放下孤單的一盤食物,他會集中全部食欲,絕不辜負(fù)這一盤食物;而另一種情況則是給他一整桌法國廚師為他安排的筵席,他也許能從整桌筵席得到一樣多的享樂,但是每一項食物,在他的關(guān)切與記憶中,僅僅是極微小的一部分?!毕壬f:“獨愛一菜遠(yuǎn)勝于大吃筵席。
不是饑不擇食而是情有獨鐘?!?BR> 正如有人所說,一生愛一人并不是丟臉的`事情。
丟臉的是,你自認(rèn)為愛了很多人,卻沒有一個是你真正愛的。
遇到對的人本來就不是很容易,能一輩子對那個愛的人不離不棄,彼此相守相依,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一個人不能沒有親情、友情,同堂也不能沒有愛情。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人生一世,若得一知己,舉案齊眉、相濡以沫,便是再大的困難也可迎刃而解。
“好的愛情,是透過愛讓你更愛這個世界;而不好的愛情,是透過愛你與這個世界對立”,這人的一番話讓人徹醒。
先生與妻子的伉儷情深讓人感動,讓我忽然覺得,成功有時真的不是一個人的寂寞,而是兩個人的執(zhí)著。
于愛、于名、于利、于情,先生是真灑脫。
真實的人都是血肉之軀,正如真實的先生也會嬉罵如孩童。
尤其是先生講的那一段關(guān)于罵人的技巧真讓我覺得先生是那么可愛。
他是一個智者卻又像一個孩子,一個可愛、可敬的老人。
書與知識能讓一個人成長,即使如此,能遇到一個像先生這樣可愛又可敬的智者也是少有的事。
男的先生的文章讓人看得酣暢淋漓,不矯情做作,先生真是值得敬佩的人。
梁實秋是中國現(xiàn)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長寫幽默風(fēng)趣的“閑適小品”而聞名于世。
正如有人是這樣評價他:“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梁實秋文章面目溫和中正,理性與感性兼至,語言素養(yǎng)無懈可擊,趣味風(fēng)格超妙脫俗,不過,在他的柔和背后,暗透那一層潛在的悲憫,引人窺見人生的無聊與無奈,空漠苦澀的況味。
這正如吃鹽水花生,入口極為面軟,可是那花生“生硬”的印象卻總在腦海里揮之不去?!?BR> 確實,讀梁實秋的散文,是一種美的享受。
它的文筆簡潔,風(fēng)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yùn)藏著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
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xì)細(xì)去體會、咀嚼。
它恰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
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
如果您喜愛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您一定會發(fā)現(xiàn),梁實秋的散文具有其獨道的風(fēng)格,可謂是獨樹一幟。
所以我們也很難將他的散文與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其他的散文大家的作品進(jìn)行比較。
魯迅、周作人、朱自清、黃裳、傅雷、張中行、陳從周,當(dāng)然還有張愛玲,梁實秋與他們相較,與其說他是一名作家,還不如說他是一位久識的老友、一位循循善誘的老者、一位正在教導(dǎo)你應(yīng)如何面對生活的老師。
他的散文是如此貼近讀者的生活!你不會從他的散文中看到許多難懂的大道理,也沒有什么過于優(yōu)美的描寫,大多都是些瑣碎小事,但在讀他的文章時,你能感到一種無法從他人的散文中得到的特殊的愉悅感。
梁實秋總是以風(fēng)趣幽默的筆觸描寫生活,時而夸張,時而諷刺,但不論怎樣,它總是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更令人折服的是,不管時代如何變化發(fā)展,顯然人的本性并沒有什么變化,生活中的一些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因為當(dāng)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jì)的人們再讀梁實秋的散文時仍如此親切。
這可能正是梁實秋散文在多年過去后仍經(jīng)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他的散文能在廣大人民群眾間廣為流傳的原因吧!
但是,透過梁實秋散文的幽默諧趣、貼近生活、樸實無華,我們能夠發(fā)覺在他文章中那無時無刻不在洋溢著的他之于祖國的熱愛和眷戀,同時也更流露著他心底的真實——他過分善良的愛國。
這正是一代中國文人的苦啊!梁實秋相信:“文學(xué)的國土是最寬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論上沒有國界,更沒有階級的界限。
一個資本家和一個勞動者,他們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遺傳不同,教育不同,經(jīng)濟(jì)的環(huán)境不同,因之生活狀態(tài)也不同,但是他們還有同的地方。
他們的人性并沒有兩樣,他們都感到生老病死的無常,他們都有愛的要求,他們都有憐憫與恐怖的情緒,他們都有倫常的觀念,他們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文學(xué)就是表現(xiàn)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shù)?!焙茱@然梁實秋是一個資產(chǎn)階級自由主義者,他對無產(chǎn)階級文藝具有偏見是必然的。
在梁實秋看來,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樣的,并沒有階級的區(qū)別,而“文學(xué)就是表現(xiàn)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shù)”,因而它是沒有階級性的。
這不是把復(fù)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嗎?而這樣的認(rèn)識也正與當(dāng)時的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觀點是截然相反,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批駁。
但很顯然,梁實秋是熱愛祖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在文化上他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對封建文化;對執(zhí)政的民黨政府,雖然他不想根本推翻,但也是有所不滿的。
只是他希望人們能“善良”的解決這些問題。
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認(rèn)為的要時刻保持沉默,避免動氣,適可而止。
但歷史的事實已經(jīng)作出了論證,他的理論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是絕對行不通的,只有依靠武裝斗爭才能達(dá)到徹底的勝利。
但不論怎樣,我們也決不能否認(rèn)梁實秋的文章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中所占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更不能否認(rèn)梁實秋本人作為一代中國愛國文人的典范地位。
即使他的某些觀點確實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畢竟也在嘗試尋找一條中華民族的出路,只是這是一條沒有出口的路罷了。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一
七八個人一塊去酒店吃飯,有主有賓。
畫面一:七八個人擠擠攘攘涌入酒店的包房,一桌豐盛的酒菜早已被主人點好擺上了餐桌。沒待主人招呼讓座,大家都猴七猴八自行方便地坐下了。主人的開場白正要說出來,已有人主動開腔了:“我們就不客氣了啊!”,隨著話音落下,一雙雙筷子也各取所需地伸向了滿桌子的佳肴。
畫面二:七八個人文質(zhì)彬彬地相互請讓著走進(jìn)酒店,面對著一桌豐盛的酒菜大家謙恭地禮讓著不肯先就坐,待聽候主人安排。主人依客人的職位、輩份及請吃飯的主題安排就坐。即便如此,賓客之間仍是互相謙讓著相攜入座。賓主之間在客客氣氣、有禮有節(jié)的氛圍中一塊進(jìn)餐。
這兩個畫面,你更喜歡哪一個呢?
讀梁實秋的散文《謙讓》,讓我想起了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的這樣兩個畫面。
有人會說,畫面一是真性情,畫面二是假禮讓。暫且不論是真性情還是假禮讓,我倒覺得不論真假與否,做了謙讓的姿態(tài),就比沒有做更好。
戰(zhàn)國思想家荀子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生而辭讓亡焉?!?,意思是說,人與生懼來的本性就是利己的。因為利己是生存的需要。我非常認(rèn)可這種說法。地球上有考證的生命存在已有38億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時間長河里,一些物種早已消亡,而一些卻存留下來了。消亡的物種是因為外界環(huán)境的改變不利于他的生存,而它們自我保護(hù)的能力也顯然不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變化。能存留下來的卻與之相反。就自我保護(hù)能力而言,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最原始的“利已”行為。常看《動物世界》,我們就會知道動物自我保護(hù)的本領(lǐng)也是花樣百出,它們會采取一些措施甚至用損害對方的行為進(jìn)行自我保護(hù)。比如變色龍,比如剌猬,比如會放出臭氣來讓其它動物眼睛又辣又疼、流淚不止的臭鼬鼠。在此引入物種的消亡和動物的自我保護(hù)能力,是想說明人之所以能一代一代存留到現(xiàn)在,能立于其它物種之上,是因為人也是一種天生利己的生物,是人之本能,與善惡無關(guān)。這是毋庸置疑的。
梁實秋的《謙讓》以生活中進(jìn)餐、選舉等幾個“貌似”謙讓的例子,說明一般人處事的道理:總是在“于人無利,于己無損”這種“可以無需讓”的時候才會去“無妨謙讓一番”的,而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這與荀子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不謀而合。由此,他在《謙讓》一文之首就感嘆道: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
然而,謙讓何償又不是一種美德呢?人利己的本性與辭讓、忠信、禮義等道德原則是矛盾的,如果順從人性的自然發(fā)展,就會破壞社會道德、秩序,甚至導(dǎo)致**。因此,社會要安定,人們之間要和諧相處,就必定要求人們克制利己的本性。這也是孔圣人竭力強(qiáng)調(diào)“克己復(fù)禮”的原因所在。人的原始利己本性的'趨動力無疑是強(qiáng)大的,在這種情況下,人能夠做到謙讓,就是一種克己的表現(xiàn),誰能說克服自己的欲望而適從社會安定和諧的需要,不是一種美德呢。
我倒以為,不管謙讓的初衷如何,不管謙讓的形式如何,不管謙讓的表象下藏著多少不能與人道來的微妙,也勿需去在意謙讓的結(jié)果是不是“豪不利己,專門利人”,在利益擺在面前的時候,只要人們做出了謙讓的姿態(tài),哪怕只是虛假一讓,我們也不能不稱其為美德。況且這世界上有一些事物是不能究其根本的,我們只需看其表象而去感覺它的美好。比如恒綿千古的愛情,表面上是愛的付出和給予,實際上也是盼望得到和擁有,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利己。難道我們會因此說愛情不美好嗎?謙讓也是如此。
率真(真性情)一詞,人們一直是把它作為“褒義詞”來使用的。然而,不擇場合、不掩原始本性的率真卻是和諧社會的大忌。俗話說:禮多人不怪。不要去想也不要去評論別人的謙讓是不是“于人無利,于己無損”的虛情假意,也不要苦苦考問自己是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想去謙讓,在唾手可得的大小利益面前,我們還是不妨多做出點謙讓的姿態(tài)吧!謙讓的姿態(tài)也是很美的!
附原文: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二
梁實秋是中國現(xiàn)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長寫幽默風(fēng)趣的“閑適小品”而聞名于世。正如有人是這樣評價他:“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梁實秋文章面目溫和中正,理性與感性兼至,語言素養(yǎng)無懈可擊,趣味風(fēng)格超妙脫俗,不過,在他的柔和背后,暗透那一層潛在的悲憫,引人窺見人生的無聊與無奈,空漠苦澀的況味。這正如吃鹽水花生,入口極為面軟,可是那花生“生硬”的印象卻總在腦海里揮之不去?!?BR> 確實,讀梁實秋的散文,是一種美的享受。它的文筆簡潔,風(fēng)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yùn)藏著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xì)細(xì)去體會、咀嚼。它恰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
如果您喜愛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您一定會發(fā)現(xiàn),梁實秋的散文具有其獨道的風(fēng)格,可謂是獨樹一幟。所以我們也很難將他的散文與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其他的散文大家的作品進(jìn)行比較。魯迅、周作人、朱自清、黃裳、傅雷、張中行、陳從周,當(dāng)然還有張愛玲,梁實秋與他們相較,與其說他是一名作家,還不如說他是一位久識的老友、一位循循善誘的老者、一位正在教導(dǎo)你應(yīng)如何面對生活的老師。他的散文是如此貼近讀者的生活!你不會從他的散文中看到許多難懂的大道理,也沒有什么過于優(yōu)美的描寫,大多都是些瑣碎小事,但在讀他的文章時,你能感到一種無法從他人的散文中得到的特殊的愉悅感。梁實秋總是以風(fēng)趣幽默的筆觸描寫生活,時而夸張,時而諷刺,但不論怎樣,它總是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更令人折服的是,不管時代如何變化發(fā)展,顯然人的本性并沒有什么變化,生活中的一些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因為當(dāng)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jì)的人們再讀梁實秋的散文時仍如此親切。這可能正是梁實秋散文在多年過去后仍經(jīng)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他的散文能在廣大人民群眾間廣為流傳的原因吧!
但是,透過梁實秋散文的幽默諧趣、貼近生活、樸實無華,我們能夠發(fā)覺在他文章中那無時無刻不在洋溢著的他之于祖國的熱愛和眷戀,同時也更流露著他心底的真實——他過分善良的愛國。這正是一代中國文人的苦啊!梁實秋相信:“文學(xué)的國土是最寬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論上沒有國界,更沒有階級的界限。一個資本家和一個勞動者,他們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遺傳不同,教育不同,經(jīng)濟(jì)的環(huán)境不同,因之生活狀態(tài)也不同,但是他們還有同的地方。他們的人性并沒有兩樣,他們都感到生老病死的無常,他們都有愛的要求,他們都有憐憫與恐怖的情緒,他們都有倫常的觀念,他們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學(xué)就是表現(xiàn)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shù)?!?《文學(xué)是有階級性的嗎?》)很顯然梁實秋是一個資產(chǎn)階級自由主義者,他對無產(chǎn)階級文藝具有偏見是必然的。在梁實秋看來,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樣的,并沒有階級的區(qū)別,而“文學(xué)就是表現(xiàn)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shù)”,因而它是沒有階級性的。這不是把復(fù)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嗎?而這樣的認(rèn)識也正與當(dāng)時的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觀點是截然相反,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批駁。但很顯然,梁實秋是熱愛祖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在文化上他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對封建文化;對執(zhí)政的國民政府政府,雖然他不想根本推翻,但也是有所不滿的。只是他希望人們能“善良”的解決這些問題。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認(rèn)為的要時刻保持沉默,避免動氣,適可而止。但歷史的事實已經(jīng)作出了論證,他的理論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是絕對行不通的,只有依靠武裝斗爭才能達(dá)到徹底的勝利。
但不論怎樣,我們也決不能否認(rèn)梁實秋的文章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中所占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更不能否認(rèn)梁實秋本人作為一代中國愛國文人的典范地位。即使他的某些觀點確實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畢竟也在嘗試尋找一條中華民族的出路,只是這是一條沒有出口的路罷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已經(jīng)步入了21世紀(jì),雖然我們決不能忘記中國曾有過的那段艱難歲月,但我們也決不愿再重回那段時光。讀魯迅,讓我們牢記國恥;讀梁實秋,讓我們體味歷史的美好與現(xiàn)時的可貴。
正如梁實秋本人所說:“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shù)韻味?!?《作文的三個階段》)也許,正是他這種看似平淡卻內(nèi)涵豐富的風(fēng)格,才造就了它雋永的藝術(shù)魅力。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三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我們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yuǎn)遠(yuǎn)的立在屋角,聽候調(diào)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xiàn)謙讓的美德的機(jī)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dāng)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示像在爭座。主人腆著一張笑臉,偶然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要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zhuǎn)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象,而往往是顯著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首先想起聊齋上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的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我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yuǎn)遠(yuǎn)的。等**過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fēng)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車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而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fēng)!因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般人處世的一條道理,那便是: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yīng)該不讓的的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雖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分員之心理盤算簡、薦、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rèn),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兹谧尷娴墓适?,發(fā)揚(yáng)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末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謙讓做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的當(dāng)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dāng)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后,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quán)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的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可惜我們?nèi)祟惖奈拿魇飞卸?,潛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的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我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jìn)殺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四
梁實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兒,經(jīng)他的筆一轉(zhuǎn)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梁先生淡雅從容,典型一紳士,持杖岸立,口銜煙斗,含笑窺樂。
梁的散文:瑣碎。沒有故事情節(jié),全憑見識,將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拼湊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點,雜而不亂,抖開斑斕。他下筆,東一鱗西一爪,若云里神龍,飄忽不定,反而沒有編故事的斧痕匠氣,觸類旁通,信手捻來,隨心所欲,東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氣,一瀉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幾件瑣事,很巧妙地觸電,通了!任何瑣碎小事,一落梁氏筆下,便衍化成滋潤豐沛的長文。因為雜,讀者永遠(yuǎn)新鮮不厭倦,恨不能一氣讀完。梁的行文看似輕松灑脫,沒有梁的學(xué)貫中西的淵博學(xué)識,這一手是學(xué)不到家的,這是一絕。也有人效顰,結(jié)果墮入羅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來,散文到了梁實秋手里,又聳起一座里程碑。仿佛沒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開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個雜貨鋪,亂七八糟的貨都齊了。怒、臟、鼾、胖、并洗澡、理發(fā),都是生活瑣事,也是他佳作的題目。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都攬入筆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諺語:撿入籃里都是菜,這是高廚的本事。經(jīng)他妙筆點睛,化龍飛舞,這不能不歸功於他的淵博與機(jī)敏。梁講究生活的趣味,他總能從最平凡的生活小事發(fā)現(xiàn)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筆鋒一轉(zhuǎn),洋洋灑灑,談笑風(fēng)生,不時閃爍出機(jī)智,忍俊不禁開涮幾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經(jīng)歷,一經(jīng)點出其中的閃光點,自然引起普遍共鳴。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簡潔、文采斐然、文筆活潑,深得讀者珍玩?,嵤氯牍P,典雅出鋒,這是梁文的成功之處。
梁實秋又是大學(xué)者,莎士比亞全集漢譯本第一人,主編的《遠(yuǎn)東英漢大詞典》更是華人學(xué)者研讀西方文化的.必備參考詞典。但他寫作從不掉書袋,沒有頭巾氣的酸。他常常信手捻來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還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樸素,充實文章的知識含量,是調(diào)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讀性。時下一些寫手,才看了幾篇引文,甚至見了廣告上幾句古代詩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著”,企圖點綴出文章的源遠(yuǎn)流長,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曬書的窮酸相。一壇回味尚可的米酒曬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