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思考與表達的結(jié)合,通過書寫我們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展現(xiàn)自己的觀點。讀后感可以融入個人的感情因素,但要注意保持客觀性和理性思考。在這里,我為大家整理了一些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思路和參考。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一
深夜推薦喜歡哲學的2套收藏書,羅素《西方哲學史》和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羅素《西方哲學史》按照邏輯的次序,從古希臘師徒三圣賢開始,淺顯易懂陳述到歐洲文藝復興的近現(xiàn)代哲學家思想流派。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開創(chuàng)非理性主義先河,以學術(shù)論證的方式探討認為生命意志存在的價值。
哲學可以影響到方方面面,從國家意志到個人生活,包括創(chuàng)造性科學、藝術(shù)、音樂、文學、意志力學、美學,甚至是戰(zhàn)爭;包括幸福、快樂和孤獨!當然,哲學的思想光輝也是不著一物的來到人間,閃動著生命和真理的光輝。
文化有體系,思想有喜好。每個哲學家創(chuàng)造的知識體系架構(gòu)也可以影響到個人,古希臘三賢是顛覆性的進步;近代叔本華是尼采和托馬斯·曼的啟發(fā)著,羅素是悲劇和誤解性看待尼采的(包括尼采被希特勒褻瀆),以及后來尼采和瓦格勒鬧掰,而叔本華和尼采卻又鄙視和顛覆康德和黑格爾,中間這些卻與他們所處的時代休戚相關,這中間也許就是:一個不懷偏見的人,就是哲學家的外行。
超越時代,也許是對我們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二
對于客觀經(jīng)驗領域,也就是對于我們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zhì)世界,最好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經(jīng)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可證偽的理論”。說白了,就是科學。作為現(xiàn)代人,拒斥科學方法和科學成果是不可能的。
對于“世界的本質(zhì)到底是什么”的問題,這里沒有標準答案,愿意相信什么都可以??梢韵嘈挪豢芍?、相信先天認識形式,也可以像中國的一些哲學家那樣,相信真理不能說,是主觀的、非理性的,只能靠領悟,還可以相信世界是一場大夢,或者相信宗教信條。也可以這么說:世界的本質(zhì)就是我的信念。我相信世界的本質(zhì)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也是一個信仰問題。
參差多態(tài),乃幸福之本源啊。
那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逼迫自己直面死亡。
我們問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其實就是在給自己的人生找一個目標,就是在問:“我為什么活著?”這也就等于在問:“我為什么不立刻自殺?”加繆說過:“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BR>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三
哲學可以看作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于,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fā),去尋找理性的本質(zhì)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系。哲學是有邏輯系統(tǒng)的宇宙觀。哲學是定性、定邏輯地認識宇宙整體變化規(guī)律的學問??茖W則是在哲學對宇宙的定性、定邏輯的基礎上分科認識宇宙中的各部分即萬事萬物的定量變化規(guī)律的學問。
最近讀了(美)維爾.杜蘭特著的《哲學的故事》一書,受益匪淺。這本書著重描述了人類史上數(shù)十位著名哲學家的境遇、情感與生平,因之,我覺得它并不該被看做是一部哲學史,而應該看做是一部關于哲學家的故事。威爾·杜蘭特以蘇格拉底的謙遜、伏爾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羅素的冷靜,用生動幽默的文筆,將哲學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軀,記述了從蘇格拉底到約翰·杜威等有史以來的主要哲學家,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用最有趣的方法讀懂漫長的哲學發(fā)展和艱深的哲學精髓。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動聽的敘述,使它變成了一部極富魅力的人文經(jīng)典。該書自問世以來,一直暢銷不衰,給熱愛哲學但又心存敬畏的讀者們敞開了一扇親切的大門。
學、政治和玄學。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徒弟,但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思想?yún)s不一樣,他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zhì)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學的領導者,領導著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實的殿堂。
在這本書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學家?guī)Ыo人們的感覺也是不同的,有些是樂觀的,有些是悲觀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開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則是無神論者。他們的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觀點都不一樣,但都存在著意義,對于某些人來說,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更適于他的人生,但對于另一些人來說,柏拉圖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哲學也并不存在對與錯。
其實哲學往往就在我們身邊,關鍵在于能不能發(fā)現(xiàn),能不能好好的去體會,哲學的魅力,琳瑯滿目,光華深邃,我們必須更多的琢磨和思考。在這些大師們面前,我們肅穆,我們敬畏,我們仰望,我們沉思,以冀靈魂的洗練與升華。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四
1、梁啟超對史德的重視和學史、治史的認真態(tài)度是十分值得后人學習的。
在《史家的四長》一節(jié)里,他將史德擺在史學、史識、史才之前,并指出史家要有真正的史德要避免“夸大”、“附會”、“武斷”的毛玻他認為“史家道德,應如鑒空衡平,,是甚么,照出來就是甚么;有多重,稱出來就有多重,把自己主觀意見鏟除凈盡,把自己性格養(yǎng)成像鏡子和天平一樣?!彼沁@么說,也是這么做的。
梁啟超學史、治史總是秉著忠實的態(tài)度。
在《中國歷史研究法》里,他認為歷史和其它學科一樣,是有因果規(guī)律可循的,但在《研究文化史的幾個重要問題》里,他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修正,認為“歷史現(xiàn)象最多只能說是‘互緣’,不能說是因果”,后人評這是他“流質(zhì)善變”的表現(xiàn),我認為,這正體現(xiàn)了梁啟超對治史的嚴謹與認真,他是真真實實地做到“發(fā)現(xiàn)自己有錯誤時,便應當一刀兩斷的即刻割舍,萬不可回護從前的工作?!彼芯繗v史正如他自己對后人所期望的那樣,不是為了一時的名譽,而是盡史家責任,為人類的發(fā)展做真實的具體的貢獻,即使這種工作是漫長或者沒有盡頭的,也以一種負責的態(tài)度堅持到最后。
2、梁啟超關于舊史的看法,對后人學舊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
在《史之改造》一節(jié)里,他指出“舊史中無論何體何家總不離貴族性,其讀客皆限于少數(shù)特別階級,或官閥階級,或智識階級。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國民性之畸形的發(fā)達。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币徽Z道出了我國舊制度下的舊史的弊病,給后人學史一種重要啟示:對于舊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對于雜史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
同時,他還給后人改造舊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歷史代替死人本位的歷史”、“重新規(guī)定史學范圍,以收縮為擴充”等。
總的來說,從《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其補編,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梁啟超忠實于歷史,認真治史的人格魅力,能夠?qū)W習到治史的各種實用方法。
除了本書之外,他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中國文化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極出色的論著,他確實是做到了“史之意義與及其范圍”里所講的,站在民族發(fā)展、民族文化發(fā)展、民族在人類中的發(fā)展的高度來治史的。
3。很感謝老師推薦了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一書,作為一名專業(yè)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這部鴻篇巨制讓我讀起來頗有難度,但是把上中下三冊卷帙浩繁的著作粗略的瀏覽了一遍,確實讓我收獲頗多。
在此同時看了一些有關湯因比《歷史研究》的期刊論文,并瀏覽了其另一本著作《人類與大地母親》。
可以說,湯氏的《歷史研究》給我既已形成的“歷史觀”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在這其中,我對湯因比的“中國觀”產(chǎn)生了比較強烈的研究興趣,也一并作為讀后感寫出來。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五
起初買這本書的時候是被它的外表所吸引,更覺得它很個別,新穎的外表卻是一本哲學書,它很吸引我。這本書的作者是楊昌溢,起初他是一位博主,偶爾也會看看他所寫的一些東西,看他寫的東西,你往往會有共鳴。
其實現(xiàn)在不是很喜歡讀一些名人名作,這本香蕉哲學如果你第一次拿到它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少的文字,這里面沒有主人公,沒有吸引人的情節(jié)故事,你讀完它甚至會花很長的時間,因為這里面沒有什么所吸引著你想要迫切讀完,他就是一個沒有結(jié)局的故事。
看完以后在任何方面你都會共鳴,甚至產(chǎn)生自己的想法,對生活、家人、愛情等等,感覺很輕松卻又是很有分量的詞語。我喜歡他書中的這樣一句話,我們生活中實際擁有的,總比我們想象中的多。
現(xiàn)在的生活,我們總是在埋怨,埋怨一些所謂的不公或者自己比別人缺少的那一部分。這樣的我們怎么可能開心,怎么可能去熱愛和珍惜你所擁有的。如果我們心里能在多一雙眼睛就好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往往是表面,如果我們再去仔細想,用你的心去看的話,希望你看到的第一眼永遠是好的一方面,凡事都有利弊,你自己取決了你更偏向于那一方。
生活本應該就是輕松的,你輕松的去面對每一件事,順其自然,凡事都有自己存活的方式,我們的人生,自己的人生永遠都在你的手里,順其自然的按照大的軌道和方式去存活,在這里面去任其發(fā)揮你自己,人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努力讓這個世界有你的痕跡。不一定非要做偉人被人人歌頌與銘記,你可以做到但凡與你有過交際的人都能知道你不平凡,你是你自己,獨特個別但是不乏共性。
人生這條路,你可以走的很慢,但是永遠不要走回頭路。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六
我認為《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學術(shù)著作,但也是一部科普佳作。
我還記得在接觸哲學之前,“哲學”這個概念似乎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通過高中政治課的學習,我發(fā)現(xiàn)“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有無數(shù)的答案,我最贊成“哲學是智慧之學,是一種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是一種思維方式”。
通過閱讀《西方哲學史》,我更加對此有所體會。古希臘著名哲人亞里士多德有許多論調(diào)在今人看來與事實不符,但在當時人們對這個世界認識有限的情況下,哲人們能積極去探索、辯論的濃厚學術(shù)風氣卻是令人欣慰的。況且亞里士多德犯下的錯誤并未影響其“哲學家”的名號,反而激勵更多哲學家去思考。因而產(chǎn)生了分歧,一個新的思路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哲學體系”也就產(chǎn)生了。這也驗證了我的想法。當然也驗證了發(fā)展觀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發(fā)展的”這一觀點。
在我看來,我們閱讀《西方哲學史》的目的,不在于揪住前人的小辮子不放,嘲笑他們犯下的看似愚蠢的錯誤,而在于從先賢的曲折之路中拾取遺漏的養(yǎng)分。例如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就與今天的原子論非常相似。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在他之前的芝諾。
在漫威大片《復仇者聯(lián)盟4》中,復仇者聯(lián)盟的成員們進入量子領域從而實現(xiàn)時空穿越,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穿越的前提是鋼鐵俠的“莫比尤斯環(huán)”模型實驗成功了。實際上莫比尤斯環(huán)本身是一個悖論。一個環(huán)本該有兩個面,但莫比尤斯環(huán)永遠只有一個面,從外面進去的物體又將回到外面,這也是有關“變化”的一個悖論。同樣的,芝諾提出了“運動不可能”悖論。最有趣的是“飛矢不動”——一支射向靶子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間都在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上——也就是說,它是靜止的或者零運動的,但零的總和不可能產(chǎn)生運動。這涉及到物理學中的時間與空間觀念,與今天令人費解的量子力學有著共性,似乎我們也處在一個“莫比尤斯環(huán)”中,古人未能解決的難題被歷史長河洗刷沉底后,又被今人淘出思考,不禁令人感慨。
既然哲學教會我們思考,那亞里士多德肯定不僅有錯誤理論,一定也有正確的理論。原來,他在數(shù)學邏輯上有著突出貢獻。他指出定義必須用先存在于所定義事項的某種東西來表述,實際上就是講的是與定義有關的邏輯順序,即先有事物本身再有定義。這種認識比19世紀的數(shù)學家們領先了千年。歐拉也曾說過“我決然不是先想到行列式的運算規(guī)則才提出行列式的”。
可見接觸哲學以后,我們思考問題變得客觀,因為一切事物本身存在著矛盾與統(tǒng)一,我們不能非黑即白,對與錯只是每個人各自的理解與看法。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七
歷史研究讀后感,以古鑒今,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歷史研究讀后感,歡迎閱讀!
1、梁啟超對史德的重視和學史、治史的認真態(tài)度是十分值得后人學習的。
在《史家的四長》一節(jié)里,他將史德擺在史學、史識、史才之前,并指出史家要有真正的史德要避免“夸大”、“附會”、“武斷”的毛玻他認為“史家道德,應如鑒空衡平,,是甚么,照出來就是甚么;有多重,稱出來就有多重,把自己主觀意見鏟除凈盡,把自己性格養(yǎng)成像鏡子和天平一樣?!彼沁@么說,也是這么做的。
梁啟超學史、治史總是秉著忠實的態(tài)度。
在《中國歷史研究法》里,他認為歷史和其它學科一樣,是有因果規(guī)律可循的,但在《研究文化史的幾個重要問題》里,他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修正,認為“歷史現(xiàn)象最多只能說是‘互緣’,不能說是因果”,后人評這是他“流質(zhì)善變”的表現(xiàn),我認為,這正體現(xiàn)了梁啟超對治史的嚴謹與認真,他是真真實實地做到“發(fā)現(xiàn)自己有錯誤時,便應當一刀兩斷的即刻割舍,萬不可回護從前的工作?!彼芯繗v史正如他自己對后人所期望的那樣,不是為了一時的名譽,而是盡史家責任,為人類的發(fā)展做真實的具體的貢獻,即使這種工作是漫長或者沒有盡頭的,也以一種負責的態(tài)度堅持到最后。
2、梁啟超關于舊史的看法,對后人學舊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
在《史之改造》一節(jié)里,他指出“舊史中無論何體何家總不離貴族性,其讀客皆限于少數(shù)特別階級,或官閥階級,或智識階級。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國民性之畸形的發(fā)達。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币徽Z道出了我國舊制度下的舊史的弊病,給后人學史一種重要啟示:對于舊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對于雜史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
同時,他還給后人改造舊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歷史代替死人本位的歷史”、“重新規(guī)定史學范圍,以收縮為擴充”等。
總的來說,從《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其補編,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梁啟超忠實于歷史,認真治史的人格魅力,能夠?qū)W習到治史的各種實用方法。
除了本書之外,他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中國文化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極出色的論著,他確實是做到了“史之意義與及其范圍”里所講的,站在民族發(fā)展、民族文化發(fā)展、民族在人類中的發(fā)展的高度來治史的'。
3.很感謝老師推薦了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一書,作為一名專業(yè)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這部鴻篇巨制讓我讀起來頗有難度,但是把上中下三冊卷帙浩繁的著作粗略的瀏覽了一遍,確實讓我收獲頗多。
在此同時看了一些有關湯因比《歷史研究》的期刊論文,并瀏覽了其另一本著作《人類與大地母親》。
可以說,湯氏的《歷史研究》給我既已形成的“歷史觀”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在這其中,我對湯因比的“中國觀”產(chǎn)生了比較強烈的研究興趣,也一并作為讀后感寫出來。
當然,僅僅憑借對兩本書的閱讀,很難對某一個人的某些“觀念”做出實質(zhì)性的定論或者評定,在這里我也僅是通過書中看到的一些東西來淺談自己的理解,其中難免會存在一些有失偏頗的觀點,還請老師、同學指正。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八
散學典禮時,老師給我們每一個人都發(fā)了一本書,我就選了一本名叫《畫說哲學》的書,我心想:這個可是寒假?。『倮镞^年,我才沒時間看書呢,再說這本書一定不好看。
回到家里,媽媽知道了我要寫這個書的四篇讀后感之后,就讓我好好的看這本書,我又想:有四篇讀后感,我隨便看看寫寫應付過去就行了,于是我回到房間開始看了起來。
“哇!這本書好難懂??!都是說一些很奧秘的語言來說哲學”我自言自語的說道,這時媽媽走了進來說:“哲學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所以你要仔細的看哦!”聽了媽媽的這一番話,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看到懂,不懂的就想想它像表達的是什么。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只有思想的蘆葦?!彼囊馑际钦f,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置人于死地。但是我覺得人們非常的高貴,可是人們的高貴不在于本身的肉體,而在于靈魂。
從前有一個書生,他非常的聰明,被許多的大官、大臣看上了,都接二連三的請他做官??墒撬淮未味季芙恿耍€是打算繼續(xù)念書,成為一個聰明人。有一天他經(jīng)過了一個小巷,那里面又兩個人,商人看他們鬼鬼祟祟的,就打算進去看看,結(jié)果那兩個人要打劫這位書生,打算把他的所有錢都搶了出來,于是這個書生就說:“我處了才華、高貴,什么都沒有了?!?BR> 這句話讓我感受深刻,他可以放棄許多的財產(chǎn),而去選擇才華和高貴,這值得我們?nèi)W習,金錢測量不了才華,才華測量的了金錢。擁有才華和高貴的靈魂,才是最富有的。世間在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和它相比。
現(xiàn)在,這本書我已經(jīng)差不多看完了,哲學的知識我也懂了不少!寫的讀后感一定寫的很好。只有必要難度很奧秘、吸引力的書,才能讓我愛上那本書。愛上哲學,愛上生活。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九
說起哲學,它似乎總是給人一幅高高在上,古板深奧的面孔。這個詞匯總是承載了許多人生與世界的問題。讓人為之苦行求索,苦想冥思。也許我們都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哲學是什么?是舊書中艱深晦澀的文字,還是神圣不容褻瀆的真理呢?當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也許會覺得難以理解。但是,這本書既不是難以理解的學術(shù)專著,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心靈雞湯。而是以一個閱讀者的視角向我們講述哲學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古今中外,能夠讓眾人皆知的哲學家或許寥寥無幾,但他們的哲學思想?yún)s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哲學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信仰;而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份慰藉。而這份慰藉并不來源于宇宙深處,而來自于我們內(nèi)心。
真正的哲學,往往是從最普通的生活中去提煉,并用最樸素的思想給予我們最溫暖的慰藉:當我們無法得到認可,我們求助于內(nèi)心的堅持,于是我們從信心中得到慰藉;當我們感到生活無趣,我們求助于書本,于是我們從精神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挫折,我們訴諸內(nèi)心,于是我們從內(nèi)心的安寧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困難,我們于是我們從拼搏中獲得慰藉。他們用哲學為生命作禮贊,用超脫的慰藉詮釋生命。也許,他們的哲學我們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讓我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們對生活做出最好的定義。
書中,作者對哲學給予了這樣的描述:哲學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解讀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與欲望的脈搏,從而讓我們摒棄錯誤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計劃。作為一個哲學外行的我,也許會難以完全理解哲學帶給我們生命與生活的意義,但是,生活無處不慰藉。哲學家把他們的生活體驗講成了一個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與其說是我們從他們的智慧中尋找慰藉,不如說是我們在對自己的生活的了解中得到了慰藉。實際上,哲學的意義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艱澀高深,只是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加在一起,組合成了充滿智慧的哲理。
要知道,這世上任何一種哲學都無法讓你的心靈得到滿足,這世上任何一本書也不會帶給你幸福,但是他們會用思想和文字悄悄地告訴你,讓你成為真正的自己。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十
先哲中很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與世界的連接感,也就是宇宙心。小時候讀的時候不懂,現(xiàn)在慢慢有一點感悟,記錄下來。
從基因角度,人對自己的同類同胞,更容易有一種一體感。所以我們看到“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直接就能把自己代入。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龍的傳人”這種富有中華神話色彩的詞語也能抓住人心。
自然界有很多景色,能激發(fā)出人類共通的情感。小時候?qū)W的古詩往往一下子就浮現(xiàn)出來……在水邊看月亮想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一場聚會后會唏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在睹物思人時想到“亭中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在這些時候我們都和古人對話了。
天地之間,這情非我獨有,有人陪我或者我陪著他感同身受。
這種感覺往往是看一些藝術(shù)作品帶來的感受。比如《無問東西》把幾個跨越時間的故事通過人的關系串聯(lián)起來,你是我的延續(xù)。《尋夢幻游記》“死亡并不是終點,遺忘才是”。一些油畫或是小說,比如圣殤,活著,描繪戰(zhàn)爭,一眼讓人感受到了痛苦,于是更珍惜如今的和平。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十一
最近,在讀到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學》經(jīng)營要訣之“樹立高目標”這一節(jié)時,感觸頗深。稻盛和夫先生作為一代經(jīng)營大師,在本書中所闡述總結(jié)的觀點看上去都很普通,但細細體會之下都會觸人心懸,深富哲學真理。
在本節(jié)中,是以樹立高目標為主題,但更多的是闡述了稻盛和夫先生通過自己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經(jīng)歷感受,是如何在樹立高目標和著眼現(xiàn)實兩個看似矛盾的觀點上找到了正確的成功方法。
稻盛和夫先生從創(chuàng)業(yè)初期就設定的自己的高目標“世界第一”。這在當時只有不足百人,廠房都是租來的一個小企業(yè)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之高的目標了,甚至可以說是有些不切實際了。但是稻盛和夫先生就是堅定的堅持了自己的這個夢想??梢韵胂?,這在當時的經(jīng)營環(huán)境下,是要有多么大的信念才能夠堅持這個大多數(shù)人看上去都是“虛無縹緲”的目標。而稻盛和夫先生不僅堅持了自己的目標,還把這個目標不止一遍地告知他的同事,讓他們逐漸相信,自己的夢想是可以實現(xiàn)的。
如果只是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是很容易的,而要實現(xiàn)夢想是無比艱難的,往往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做到了。稻盛和夫先生有了自己的遠大目標,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他所用的是看上去最最“普通”的方法,即“努力做好當前的工作”。
“早上第一個到公司,完成前一天剩下的工作,然后拼命努力地研制客戶要求的產(chǎn)品……因為沒有時間去思考將來,所以選擇認真的活在當下。在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都埋頭工作,努力度過充實的每一天?!?BR> 這一段話直接呈現(xiàn)了稻盛和夫先生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工作狀態(tài)。直面現(xiàn)實,認真對待每一天的工作。這往往是我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最難持之以恒并堅持做到的`,眼前的工作看上去與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遙不可及。讀后感·但是哪里的高樓都是一層一層蓋起來的,不努力的壘好最基礎每一塊磚,最基礎的每一層樓,又怎么可能建成高樓大廈呢?如果眼中只有高目標,就會忽視身邊現(xiàn)實,這就好比仰頭奔跑,可能會掉入溝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讀到這里,我也自然的想到了我們合縱的發(fā)展歷程。10年前,我剛來合縱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的營收大約1億元左右,聽到領導們說“我們幾年內(nèi)會達到10個億營收”。那個時候,很多人覺得更多是老板在“畫餅”,還是做好當下,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標吧。但是,當連續(xù)幾年的經(jīng)營目標都實現(xiàn)了的時候,我們看到10個億的目標真的實現(xiàn)了。董事長劉澤剛說合縱未來5年內(nèi)要做到百億營收,將合縱打造成一家值得尊敬的國際化公司,這是劉總創(chuàng)業(yè)時就已經(jīng)種下的夢想。現(xiàn)在我們深信不疑,因為我們看著合縱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xiàn)了“原町第一”,那接下來“世界第一”的目標,通過我們“努力做好當下”也一定會實現(xiàn)!
最后,引用書中原文自勉,即把每天的努力付諸工作,把高目標留在自己心中。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十二
讓我想到校園戀愛,老師說,談戀愛影響學習,其實分析下,也是挺有道理的,別說談戀愛的人影響學習,就連路上看的人都影響學習,而且還會影響班的團結(jié),本來在理科班的女生就很少,跟別說可以談的。
本書并不是教我們?nèi)绾巫纺信笥?,或者更加吸引女孩子,而是我們的愛情觀。
其中愛情觀的影響,其中初戀顯得非常關鍵,可以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愛情觀,有好的愛情觀,哪怕戀愛失敗,接下來面對的依然會成功。
談戀愛的過程,首先就會出現(xiàn)拋媚眼,關于對象的一舉一動,會創(chuàng)造很多的場景,在這一系類中,可以提升我們很多本能,會讓人變得更加積極,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我們首先要懂得對愛與被愛的區(qū)別,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著如何給予對方,人家說,被愛是幸福的,這個要看被誰愛。而女孩子對愛的態(tài)度,會選擇購買化妝品,美容美甲等,從里到外打扮一番。而男的會選擇如何成就一番事業(yè),做出好的成績,展示自我的能力。
而現(xiàn)在的人逐漸失去了戀愛的本能,原因很多,比如成就不夠,人家怎么會看上我們呢?所以很多人就采用去關注身邊的人,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令自己心儀的女孩的時候,就會開始關注她,然后關注她的朋友,特別是身邊有沒有異性的朋友,確定之后,就可以從里到外地打扮一番,就讓我想到那么一個故事,送人玫瑰手里余香。因為玫瑰美麗,開始審視自我,慢慢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逐漸地改變自己,讓自己更加了解自己,使得身邊的人愛自己,接受自我,也是陳果說的,當你成為光的時候,不管對方如何,你依然可以照亮,也就是說我們要有正能量,可以感染對方。這就是愛與被愛的'相互轉(zhuǎn)化,愛讓我們變得更加優(yōu)秀。
因為愛是我們變得更加有激情,那么我們就要了解愛情與激情的區(qū)別。
我們看電視中,都是看著男女主角戀愛的過程,直到他們進入婚姻的殿堂,而接下來的事情呢?就很少,陳果表示:進入婚姻之后,就是兩個人相互協(xié)調(diào)的過程,爭論不休,再協(xié)調(diào),還有一種就是離婚。也就是我們?nèi)绾尉S護愛情的問題,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有些人有一個漂亮的伴侶,過了幾天又換了另一個,使得我們羨慕不已。其實這個是他們不懂地經(jīng)營愛情,就好像挖井一樣,沒有足夠的耐心,也就是外實內(nèi)虛。
這些都是激情的過程,就好像是奧運會,李寧把奧運圣火點燃的過程,而愛情卻是如何讓火燃燒地更久。
那我們?nèi)绾巫寪圩叩酶媚??我們都知道人是會越來越老的,那么如何讓此變得更加有價值呢?那就是我們一起成長,在內(nèi)在的修養(yǎng),有一天可以告訴大家,我過得很幸福,時間過得很充裕,因為愛,我們更懂得珍惜,奮斗,追求的意義,也就是說如何把有意義的是做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義。
好的愛情就是讓我們通過愛,發(fā)現(xiàn)對方,關注對方,幫助對方,無私地付出,從而得到幸福,發(fā)現(xiàn)自我,讓自己愛上自我,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從而讓身邊的人愛我們,從而產(chǎn)生愛的火花。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十三
這幾個月,通過認真研讀《中國哲學概論》這本教材,使我對中國古代哲學和近現(xiàn)代哲學思想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中國古代哲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中占主導地位。古代傳統(tǒng)的文學、藝術(shù)、教育、科學、宗教、風俗等都深受其影響。中國哲學凝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五千年文明發(fā)展的智慧結(jié)晶。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宇宙的看法、對人生的看法、對生活意義的解釋、對價值信念的確立以及他們賴以安身立命的終極依據(jù),都是透過哲學加以反映、凝結(jié)和提升的。在西方文化中,宗教處于核心地位。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哲學處于核心地位。讀完《中國哲學概論》后,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中國古代哲學的流派。
(一)原始儒家哲學。
原始儒家是指先秦時期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為孔子、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家的經(jīng)典有《詩》、《書》、《禮》、《樂》、《易》、《春秋》。原始儒學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精神,強調(diào)“天道”、“地道”、“人道”思想,重視“天”“地”“人”的思想,通過“正德、利用、厚生”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二)儒家的哲學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仁”為思想核心、以“禮”為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以中庸為辯證的思維方法、以“知、行、學、思”為其認識論的一整套關于人生道德的哲學思想。儒家的哲學不是從認識論、反映論的角度去探索哲學,而是從精神境界、道德修養(yǎng)、自我完善的角度去探討哲學的真諦。儒家哲學更側(cè)重人生哲學,研究處世之道。
1。孔子哲學的思想核心是“仁”。其涵義有四點;
一是“仁者,人也”,“仁”是之所以為人的根本??鬃硬粌H把“仁”作為外在的行為準則,而且把“仁”作為內(nèi)在的德性修養(yǎng)。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對個人修養(yǎng),他主張“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衛(wèi)靈公》)。
二是“仁者,愛人,”“仁”的具體含義是“愛人(一種博大的同情心)”。它要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以及對天地萬物的悲憫情懷??鬃诱J為,凡是人,天生都有仁性,都有惻隱之心??鬃又異廴耍m然根植于血緣親情,但它并不是到此為止,而是推而廣之,把父母子女之愛擴大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即“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就是這個意思。
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還是一種寬容“忠恕”的精神?!爸宜 ?BR> 包含了修己和治人兩個方面,修己是起點,治人是終點。這是一種深刻的人本主義思想,孔子明確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又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這種思想貫穿于孔子思想學說的各個方面。
四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孔子認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像堯舜一樣“南面而己。”對于為政施治,他倡導立足于對人的關心愛護,希望以教化的方式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BR> 2。以禮為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
“禮”是孔子思想學說的一個重要范疇。孔子所謂的“禮”,包含外在形式和內(nèi)在精神兩方面。其內(nèi)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系。在《禮記〃哀公問》中,他明確指出:“非禮,無以節(jié)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shù)之交也。”而且,在孔子及其儒者眼里,“揖讓周旋之禮”固然重要,但其內(nèi)在的名分等級觀念才是他們著意追求的目標。
“禮”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軍旅、冠婚、喪葬、朝聘、會盟等等方面的禮節(jié)儀式??鬃诱J為,注重“禮”的內(nèi)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內(nèi)在精神終究還要靠外在形式來體現(xiàn)。所以對這些禮節(jié)儀式,孔子不但認真學習,親履親行,而且要求弟子們嚴格遵守。他教育顏淵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對于違背禮法原則的行為,他總是給予嚴厲的批評和抵制??鬃拥摹岸Y”,具有明確的教化性質(zhì),其要義是要求人們通過加強修養(yǎng),自覺地約束自己,從而達到社會秩序穩(wěn)定,人際關系協(xié)調(diào)的目的。
3。以中庸為辯證的思想方法。
“中庸之道”是孔子晚年提出的修身、處世的理論原則,既具有哲學方法論的意義,又具有品德修養(yǎng)的意義?!爸小笔侵该芟嗷ヒ来嫠憩F(xiàn)出來的“度”,即事物變化中的量的規(guī)定性?!坝埂蓖ā坝谩??!爸杏埂奔匆浴爸小睘椤坝谩保褪且盐彰芟嗷ヒ来婊蛳嗷B透所應遵循的量的規(guī)定性,使矛盾雙方在一定的限度內(nèi)發(fā)展,從而保持統(tǒng)一體的和諧。儒家的辯證思維方法是“中庸”之道,他們把中庸思想當作最高的道德標準,根本的哲學原則,治國的根本方略。
4。知行學思的認識論。
教育思想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chuàng)辦私學的過程中,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口號,并以培養(yǎng)“君子”為宗旨,以知識和道德教育為主要內(nèi)容,以啟發(fā)教學為基本方法,以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誘為基本方針,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教學楷模,在實踐基礎上提出了學、思、知、行諸范疇,開辟了古代認識論的新領域。
二、原始道家哲學。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和《莊子》兩本書是把握道家哲學思想的經(jīng)典,老莊哲學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觀、認識論、方法論、自然哲學和人生哲學。其中《老子》為老子關于宇宙生成的專門著作,前后理論一貫,層層推出,哲理龐博,用韻精細,是一首意味深長的哲理詩?!肚f子》一書的哲理性也很強。老莊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如同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
(一)老子哲學的中心思想與理論基礎是“道”
1。“道”本體論。
在老莊看來,“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又是宇宙萬物賴以存在的依據(jù),“道”是一個高度抽象的一元性、超越性的哲學范疇。
“道”作為宇宙的本體或本根,先于天地而存在,具有“獨立不改”的永恒性,是“周行而不殆”的運動實體。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道本體的意義。
第一,道為萬物之本原。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和自然萬物產(chǎn)生的根源。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边@里的一、二、三已經(jīng)不是抽象的實數(shù),而是具體的由少及多、由小及大的宇宙萬物,這宇宙萬物皆由道而生成。實際上,老子所說的“一”就是先天地之前就已存在的渾沌之氣,所謂“二”就是一氣分為陰陽二物,所謂“三”就是陰陽二物相反而又相成,由此衍生出世間萬物。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是指任何事物內(nèi)部都存在著矛盾的雙方,所謂“沖氣以為和”,是指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由此推動了萬事萬物的變化和發(fā)展。宇宙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老子皆統(tǒng)之與道,這是老子在總結(jié)前人關于宇宙形成的各種學說的基礎上(氣說、水說、土說、光說等)所首創(chuàng)的新學說,這個學說把我國古代哲學家關于宇宙生成的原理從具體的物質(zhì)實體提高到了抽象的存在實體的高度,毫無疑問,這是老子對中國哲學的巨大貢獻。
第二,道物不二。道不是具體的某一物,但道又存在于每一物之中,離開了具體的物質(zhì)實體,道也就不復存在,所以是“道不離物,物不離道?!币簿褪钦f,道之于物,猶水之于波,水皆有波,波卻不能離開水而獨立存在,宇宙是運動不息的長流,道就象流水之上的波浪,流水在下,眾波在上,二者生生不息,須臾不可分離,所以老子說:“淵兮似萬物之宗”,又說“大道汜其左右?!边@些思想都含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萬分。
第三,“道”法自然。老子的自然之道,是不需要憑借任何外力的自行存在,其中,即包括自然的本質(zhì),又包括自然的現(xiàn)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以自然為法則,這是老子對道與自然的關系的一個絕對性結(jié)論,老子認為,道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道”的根本屬性,這種自然觀構(gòu)成了道家思想的實質(zhì)和理論基礎。
2。有無相生——老子的辯證法。
老子哲學中最基本的一個問題就是關于“有”與“無”的關系。《道德經(jīng)》中有“道統(tǒng)有無”之說,所以要想認識道,必須從有與無兩方面來體察?!坝袩o相生”,是老子哲學用以說明天地萬物所以然、所以生、所以成的基本范疇。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從具體的事物來看,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無”與“有”的統(tǒng)一。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事物必有其所賴以生的物質(zhì)和所以生的理由,而后成為某物,這是實在的對立統(tǒng)一。
第二,“有”一定是依“無”而存在的,而“無”也必須由于“有”才能顯現(xiàn),“有”與“無”相反而相成。
第三。就萬物的變化過程來看,推其原始,是因為“無”形之氣生出一切“有”形之物,窮究其終,則一切“有”形之物最終仍復歸于“無”形之氣。
所以,老子的有無之辯,既非“貴無”,也非“崇有”,而是“有無相生,萬物以成?!薄盁o”是宇宙萬物的原始,“有”是天地萬物的理由。
三、中國古代哲學的行為方式—知行動態(tài)統(tǒng)合。
知行關系問題是中國哲學家特別重視的問題之一,它所涵蓋的是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統(tǒng)一。中國哲學家們偏重于踐行盡性,履行實踐,言行一致,知行統(tǒng)一。他們要求按照哲學信條,身體力行,集知識和美德于一身,不斷地把自己修行到“無我”的境界。
宋、元、明、清時期,知行問題的討論漸趨成熟,廣泛涉及到知行的先后、難易、輕重、分合以及格物致知的方法與判斷真、善、美標準等方面的問題。
通過《中國哲學概論》這本書,使我對中國古代哲學的宇宙觀念、人生智慧、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中國古代及近現(xiàn)代哲學有了一個全面而系統(tǒng)的認知??梢哉f中國先哲們的思想在21世紀仍然是全人類極其寶貴的思想傳統(tǒng)和思想資料,是中國發(fā)展的源頭活水之一。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十四
11月1日把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干法》看完了。是繼《活法》、《心法》的最后一本。三本書很好地教會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怎么樣工作,如果更好的成功。
《干法》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關于工作的。要熱愛工作,畢竟工作才有錢賺;要投入的工作,而不是混日子,畢竟混來混去是自己的人生;要持續(xù)的工作,要珍惜時間,要出色地完成工作,盡可能地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更好地完成工作。
生活中,要定個高目標,向著目標不斷努力。始終保持正能量的心態(tài),專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堅持下去。剩下的交給時間,時間會給出答案,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一切都會成為現(xiàn)實。
書中講了很多道理,的確是這樣的。有個朋友,他專注善于鉆研,心態(tài)而且好。在當業(yè)務員的時候,就頗受領導器重,當了主任以后,更是善于鉆研。很多人不懂的問題,其他主任可能不知,但是他總是可以信手拈來,可見專注精神多么的可貴啊。
讀書是為了明事理,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經(jīng)驗或經(jīng)歷,讀得多了,懂得多了,看待問題角度就不同了,就更全面了,解決問題就相對簡單了。
希望每個人都能更好地做自己,并能更好地生活。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十五
哲學這個詞看起來很深奧,但,在我再讀馮友蘭先生的這本《中國哲學簡史》后,逐漸領悟原本模糊的概念或觀點。哲學和思想是相關聯(lián)的,它們都與人類思維有關,相互衍生又相互豐富,但二者并不等同:
1、哲學是一門思維的科學,屬于學術(shù);而思想是人類腦海中的一種意識,屬于行為。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學。
2、它們涉及的范圍也不同。哲學家關心的是真理、邏輯等,而思想家關注社會、哲學、人倫、道德等各個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類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們共同思想上的特點,繼而形成一門學術(shù),如儒家、墨家等,就叫中國哲學。
4、再通俗一點,哲學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學家。
哲學的本質(zhì)和思想也有關聯(lián)。以書中的一句話為例“就我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反思”,這句話從某個角度而言意味著哲學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為思想包含哲學,所以哲學家們能有不同表達自己思想特點的方法。這也是書中第一章第三點所講到的。有用比喻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還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無論是明示還是暗示,各位哲學家們都是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說明道理,把思想傳播給后人,讓他們對此加以思考。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十六
我看了幾章后,感覺有些受益的地方,記錄如下。
說句實話,在拜讀《哲學通信》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在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學的定義:哲學的原意是“愛智”。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既然“愛智”是一種追求過程,那么又是什么影響了我們?nèi)プ非笏?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體。因為人體是物質(zhì)的,有惰性同時也是軟弱的。這種軟弱會妨礙人類擁有智慧。比如,有時候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早起,卻怎么也爬不起來,這時候會覺得身體實在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身體如此沉重,就是因為它是物質(zhì),所以有惰性。又有時候我們很愿意幫助別人,這代表心靈上的美好,卻可能因為需要花時間、花力氣,所以懶得行動。由此可知,人的身體是軟弱的。人應該減少身體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讓身體的惰性無法對個人產(chǎn)生影響力。如此,才能讓心靈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師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導學生、引領他們走向事物的真善美、遠離假惡丑、使學生們的素養(yǎng)日臻完善、成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觀和積極人生觀的社會公民。
哲學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學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釋了世界的本質(zhì)屬性和客觀規(guī)律,進而思考人生。
“哲學”出現(xiàn)在西方古希臘時代,它的原始定義,philosophy,它源自希臘文,叫做“愛好智慧”。三個層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較感性,這是感覺。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來變成知識,比如現(xiàn)在的學生們都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zhuǎn),這是古人無法了解的。但是這種知識是分而不合,每種學科都有不同的知識。第三叫做智慧,融會貫通且閃耀著理性的光芒。
從信息、感覺到知識、智慧是三個層次,到智慧的時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談及人生經(jīng)驗的全面反省,因為牽扯到反省和根本。人們一定會說這樣講太抽象了,但是它會落實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會看現(xiàn)在,他一定會看未來、既看現(xiàn)象又洞察本質(zhì)。教育者施教時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無他,教育規(guī)律使然。
比如教育學生上車讓座,學生會思考:我現(xiàn)在把座位讓給老人家,這個動作我就要問問自己,為什么要讓座?因為每個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權(quán)利,畢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師導入哲學的思想:每個人都會老,也需要別人讓座,但是沒有人保證你現(xiàn)在讓座給別人,你老了別人會讓座給你。如果從哲學角度解釋這個道理,人跟人相處的時候這個模式是比較合理的,這樣做就會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現(xiàn)在,還能想到將來。
下一個要點就水到渠成了。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一
深夜推薦喜歡哲學的2套收藏書,羅素《西方哲學史》和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羅素《西方哲學史》按照邏輯的次序,從古希臘師徒三圣賢開始,淺顯易懂陳述到歐洲文藝復興的近現(xiàn)代哲學家思想流派。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開創(chuàng)非理性主義先河,以學術(shù)論證的方式探討認為生命意志存在的價值。
哲學可以影響到方方面面,從國家意志到個人生活,包括創(chuàng)造性科學、藝術(shù)、音樂、文學、意志力學、美學,甚至是戰(zhàn)爭;包括幸福、快樂和孤獨!當然,哲學的思想光輝也是不著一物的來到人間,閃動著生命和真理的光輝。
文化有體系,思想有喜好。每個哲學家創(chuàng)造的知識體系架構(gòu)也可以影響到個人,古希臘三賢是顛覆性的進步;近代叔本華是尼采和托馬斯·曼的啟發(fā)著,羅素是悲劇和誤解性看待尼采的(包括尼采被希特勒褻瀆),以及后來尼采和瓦格勒鬧掰,而叔本華和尼采卻又鄙視和顛覆康德和黑格爾,中間這些卻與他們所處的時代休戚相關,這中間也許就是:一個不懷偏見的人,就是哲學家的外行。
超越時代,也許是對我們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二
對于客觀經(jīng)驗領域,也就是對于我們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zhì)世界,最好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經(jīng)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可證偽的理論”。說白了,就是科學。作為現(xiàn)代人,拒斥科學方法和科學成果是不可能的。
對于“世界的本質(zhì)到底是什么”的問題,這里沒有標準答案,愿意相信什么都可以??梢韵嘈挪豢芍?、相信先天認識形式,也可以像中國的一些哲學家那樣,相信真理不能說,是主觀的、非理性的,只能靠領悟,還可以相信世界是一場大夢,或者相信宗教信條。也可以這么說:世界的本質(zhì)就是我的信念。我相信世界的本質(zhì)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也是一個信仰問題。
參差多態(tài),乃幸福之本源啊。
那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逼迫自己直面死亡。
我們問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其實就是在給自己的人生找一個目標,就是在問:“我為什么活著?”這也就等于在問:“我為什么不立刻自殺?”加繆說過:“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BR>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三
哲學可以看作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于,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fā),去尋找理性的本質(zhì)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系。哲學是有邏輯系統(tǒng)的宇宙觀。哲學是定性、定邏輯地認識宇宙整體變化規(guī)律的學問??茖W則是在哲學對宇宙的定性、定邏輯的基礎上分科認識宇宙中的各部分即萬事萬物的定量變化規(guī)律的學問。
最近讀了(美)維爾.杜蘭特著的《哲學的故事》一書,受益匪淺。這本書著重描述了人類史上數(shù)十位著名哲學家的境遇、情感與生平,因之,我覺得它并不該被看做是一部哲學史,而應該看做是一部關于哲學家的故事。威爾·杜蘭特以蘇格拉底的謙遜、伏爾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羅素的冷靜,用生動幽默的文筆,將哲學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軀,記述了從蘇格拉底到約翰·杜威等有史以來的主要哲學家,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用最有趣的方法讀懂漫長的哲學發(fā)展和艱深的哲學精髓。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動聽的敘述,使它變成了一部極富魅力的人文經(jīng)典。該書自問世以來,一直暢銷不衰,給熱愛哲學但又心存敬畏的讀者們敞開了一扇親切的大門。
學、政治和玄學。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徒弟,但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思想?yún)s不一樣,他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zhì)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學的領導者,領導著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實的殿堂。
在這本書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學家?guī)Ыo人們的感覺也是不同的,有些是樂觀的,有些是悲觀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開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則是無神論者。他們的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觀點都不一樣,但都存在著意義,對于某些人來說,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更適于他的人生,但對于另一些人來說,柏拉圖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哲學也并不存在對與錯。
其實哲學往往就在我們身邊,關鍵在于能不能發(fā)現(xiàn),能不能好好的去體會,哲學的魅力,琳瑯滿目,光華深邃,我們必須更多的琢磨和思考。在這些大師們面前,我們肅穆,我們敬畏,我們仰望,我們沉思,以冀靈魂的洗練與升華。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四
1、梁啟超對史德的重視和學史、治史的認真態(tài)度是十分值得后人學習的。
在《史家的四長》一節(jié)里,他將史德擺在史學、史識、史才之前,并指出史家要有真正的史德要避免“夸大”、“附會”、“武斷”的毛玻他認為“史家道德,應如鑒空衡平,,是甚么,照出來就是甚么;有多重,稱出來就有多重,把自己主觀意見鏟除凈盡,把自己性格養(yǎng)成像鏡子和天平一樣?!彼沁@么說,也是這么做的。
梁啟超學史、治史總是秉著忠實的態(tài)度。
在《中國歷史研究法》里,他認為歷史和其它學科一樣,是有因果規(guī)律可循的,但在《研究文化史的幾個重要問題》里,他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修正,認為“歷史現(xiàn)象最多只能說是‘互緣’,不能說是因果”,后人評這是他“流質(zhì)善變”的表現(xiàn),我認為,這正體現(xiàn)了梁啟超對治史的嚴謹與認真,他是真真實實地做到“發(fā)現(xiàn)自己有錯誤時,便應當一刀兩斷的即刻割舍,萬不可回護從前的工作?!彼芯繗v史正如他自己對后人所期望的那樣,不是為了一時的名譽,而是盡史家責任,為人類的發(fā)展做真實的具體的貢獻,即使這種工作是漫長或者沒有盡頭的,也以一種負責的態(tài)度堅持到最后。
2、梁啟超關于舊史的看法,對后人學舊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
在《史之改造》一節(jié)里,他指出“舊史中無論何體何家總不離貴族性,其讀客皆限于少數(shù)特別階級,或官閥階級,或智識階級。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國民性之畸形的發(fā)達。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币徽Z道出了我國舊制度下的舊史的弊病,給后人學史一種重要啟示:對于舊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對于雜史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
同時,他還給后人改造舊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歷史代替死人本位的歷史”、“重新規(guī)定史學范圍,以收縮為擴充”等。
總的來說,從《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其補編,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梁啟超忠實于歷史,認真治史的人格魅力,能夠?qū)W習到治史的各種實用方法。
除了本書之外,他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中國文化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極出色的論著,他確實是做到了“史之意義與及其范圍”里所講的,站在民族發(fā)展、民族文化發(fā)展、民族在人類中的發(fā)展的高度來治史的。
3。很感謝老師推薦了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一書,作為一名專業(yè)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這部鴻篇巨制讓我讀起來頗有難度,但是把上中下三冊卷帙浩繁的著作粗略的瀏覽了一遍,確實讓我收獲頗多。
在此同時看了一些有關湯因比《歷史研究》的期刊論文,并瀏覽了其另一本著作《人類與大地母親》。
可以說,湯氏的《歷史研究》給我既已形成的“歷史觀”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在這其中,我對湯因比的“中國觀”產(chǎn)生了比較強烈的研究興趣,也一并作為讀后感寫出來。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五
起初買這本書的時候是被它的外表所吸引,更覺得它很個別,新穎的外表卻是一本哲學書,它很吸引我。這本書的作者是楊昌溢,起初他是一位博主,偶爾也會看看他所寫的一些東西,看他寫的東西,你往往會有共鳴。
其實現(xiàn)在不是很喜歡讀一些名人名作,這本香蕉哲學如果你第一次拿到它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少的文字,這里面沒有主人公,沒有吸引人的情節(jié)故事,你讀完它甚至會花很長的時間,因為這里面沒有什么所吸引著你想要迫切讀完,他就是一個沒有結(jié)局的故事。
看完以后在任何方面你都會共鳴,甚至產(chǎn)生自己的想法,對生活、家人、愛情等等,感覺很輕松卻又是很有分量的詞語。我喜歡他書中的這樣一句話,我們生活中實際擁有的,總比我們想象中的多。
現(xiàn)在的生活,我們總是在埋怨,埋怨一些所謂的不公或者自己比別人缺少的那一部分。這樣的我們怎么可能開心,怎么可能去熱愛和珍惜你所擁有的。如果我們心里能在多一雙眼睛就好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往往是表面,如果我們再去仔細想,用你的心去看的話,希望你看到的第一眼永遠是好的一方面,凡事都有利弊,你自己取決了你更偏向于那一方。
生活本應該就是輕松的,你輕松的去面對每一件事,順其自然,凡事都有自己存活的方式,我們的人生,自己的人生永遠都在你的手里,順其自然的按照大的軌道和方式去存活,在這里面去任其發(fā)揮你自己,人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努力讓這個世界有你的痕跡。不一定非要做偉人被人人歌頌與銘記,你可以做到但凡與你有過交際的人都能知道你不平凡,你是你自己,獨特個別但是不乏共性。
人生這條路,你可以走的很慢,但是永遠不要走回頭路。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六
我認為《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學術(shù)著作,但也是一部科普佳作。
我還記得在接觸哲學之前,“哲學”這個概念似乎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通過高中政治課的學習,我發(fā)現(xiàn)“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有無數(shù)的答案,我最贊成“哲學是智慧之學,是一種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是一種思維方式”。
通過閱讀《西方哲學史》,我更加對此有所體會。古希臘著名哲人亞里士多德有許多論調(diào)在今人看來與事實不符,但在當時人們對這個世界認識有限的情況下,哲人們能積極去探索、辯論的濃厚學術(shù)風氣卻是令人欣慰的。況且亞里士多德犯下的錯誤并未影響其“哲學家”的名號,反而激勵更多哲學家去思考。因而產(chǎn)生了分歧,一個新的思路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哲學體系”也就產(chǎn)生了。這也驗證了我的想法。當然也驗證了發(fā)展觀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發(fā)展的”這一觀點。
在我看來,我們閱讀《西方哲學史》的目的,不在于揪住前人的小辮子不放,嘲笑他們犯下的看似愚蠢的錯誤,而在于從先賢的曲折之路中拾取遺漏的養(yǎng)分。例如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就與今天的原子論非常相似。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在他之前的芝諾。
在漫威大片《復仇者聯(lián)盟4》中,復仇者聯(lián)盟的成員們進入量子領域從而實現(xiàn)時空穿越,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穿越的前提是鋼鐵俠的“莫比尤斯環(huán)”模型實驗成功了。實際上莫比尤斯環(huán)本身是一個悖論。一個環(huán)本該有兩個面,但莫比尤斯環(huán)永遠只有一個面,從外面進去的物體又將回到外面,這也是有關“變化”的一個悖論。同樣的,芝諾提出了“運動不可能”悖論。最有趣的是“飛矢不動”——一支射向靶子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間都在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上——也就是說,它是靜止的或者零運動的,但零的總和不可能產(chǎn)生運動。這涉及到物理學中的時間與空間觀念,與今天令人費解的量子力學有著共性,似乎我們也處在一個“莫比尤斯環(huán)”中,古人未能解決的難題被歷史長河洗刷沉底后,又被今人淘出思考,不禁令人感慨。
既然哲學教會我們思考,那亞里士多德肯定不僅有錯誤理論,一定也有正確的理論。原來,他在數(shù)學邏輯上有著突出貢獻。他指出定義必須用先存在于所定義事項的某種東西來表述,實際上就是講的是與定義有關的邏輯順序,即先有事物本身再有定義。這種認識比19世紀的數(shù)學家們領先了千年。歐拉也曾說過“我決然不是先想到行列式的運算規(guī)則才提出行列式的”。
可見接觸哲學以后,我們思考問題變得客觀,因為一切事物本身存在著矛盾與統(tǒng)一,我們不能非黑即白,對與錯只是每個人各自的理解與看法。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七
歷史研究讀后感,以古鑒今,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歷史研究讀后感,歡迎閱讀!
1、梁啟超對史德的重視和學史、治史的認真態(tài)度是十分值得后人學習的。
在《史家的四長》一節(jié)里,他將史德擺在史學、史識、史才之前,并指出史家要有真正的史德要避免“夸大”、“附會”、“武斷”的毛玻他認為“史家道德,應如鑒空衡平,,是甚么,照出來就是甚么;有多重,稱出來就有多重,把自己主觀意見鏟除凈盡,把自己性格養(yǎng)成像鏡子和天平一樣?!彼沁@么說,也是這么做的。
梁啟超學史、治史總是秉著忠實的態(tài)度。
在《中國歷史研究法》里,他認為歷史和其它學科一樣,是有因果規(guī)律可循的,但在《研究文化史的幾個重要問題》里,他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修正,認為“歷史現(xiàn)象最多只能說是‘互緣’,不能說是因果”,后人評這是他“流質(zhì)善變”的表現(xiàn),我認為,這正體現(xiàn)了梁啟超對治史的嚴謹與認真,他是真真實實地做到“發(fā)現(xiàn)自己有錯誤時,便應當一刀兩斷的即刻割舍,萬不可回護從前的工作?!彼芯繗v史正如他自己對后人所期望的那樣,不是為了一時的名譽,而是盡史家責任,為人類的發(fā)展做真實的具體的貢獻,即使這種工作是漫長或者沒有盡頭的,也以一種負責的態(tài)度堅持到最后。
2、梁啟超關于舊史的看法,對后人學舊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
在《史之改造》一節(jié)里,他指出“舊史中無論何體何家總不離貴族性,其讀客皆限于少數(shù)特別階級,或官閥階級,或智識階級。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國民性之畸形的發(fā)達。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币徽Z道出了我國舊制度下的舊史的弊病,給后人學史一種重要啟示:對于舊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對于雜史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
同時,他還給后人改造舊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歷史代替死人本位的歷史”、“重新規(guī)定史學范圍,以收縮為擴充”等。
總的來說,從《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其補編,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梁啟超忠實于歷史,認真治史的人格魅力,能夠?qū)W習到治史的各種實用方法。
除了本書之外,他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中國文化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極出色的論著,他確實是做到了“史之意義與及其范圍”里所講的,站在民族發(fā)展、民族文化發(fā)展、民族在人類中的發(fā)展的高度來治史的'。
3.很感謝老師推薦了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一書,作為一名專業(yè)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這部鴻篇巨制讓我讀起來頗有難度,但是把上中下三冊卷帙浩繁的著作粗略的瀏覽了一遍,確實讓我收獲頗多。
在此同時看了一些有關湯因比《歷史研究》的期刊論文,并瀏覽了其另一本著作《人類與大地母親》。
可以說,湯氏的《歷史研究》給我既已形成的“歷史觀”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在這其中,我對湯因比的“中國觀”產(chǎn)生了比較強烈的研究興趣,也一并作為讀后感寫出來。
當然,僅僅憑借對兩本書的閱讀,很難對某一個人的某些“觀念”做出實質(zhì)性的定論或者評定,在這里我也僅是通過書中看到的一些東西來淺談自己的理解,其中難免會存在一些有失偏頗的觀點,還請老師、同學指正。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八
散學典禮時,老師給我們每一個人都發(fā)了一本書,我就選了一本名叫《畫說哲學》的書,我心想:這個可是寒假?。『倮镞^年,我才沒時間看書呢,再說這本書一定不好看。
回到家里,媽媽知道了我要寫這個書的四篇讀后感之后,就讓我好好的看這本書,我又想:有四篇讀后感,我隨便看看寫寫應付過去就行了,于是我回到房間開始看了起來。
“哇!這本書好難懂??!都是說一些很奧秘的語言來說哲學”我自言自語的說道,這時媽媽走了進來說:“哲學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所以你要仔細的看哦!”聽了媽媽的這一番話,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看到懂,不懂的就想想它像表達的是什么。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只有思想的蘆葦?!彼囊馑际钦f,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置人于死地。但是我覺得人們非常的高貴,可是人們的高貴不在于本身的肉體,而在于靈魂。
從前有一個書生,他非常的聰明,被許多的大官、大臣看上了,都接二連三的請他做官??墒撬淮未味季芙恿耍€是打算繼續(xù)念書,成為一個聰明人。有一天他經(jīng)過了一個小巷,那里面又兩個人,商人看他們鬼鬼祟祟的,就打算進去看看,結(jié)果那兩個人要打劫這位書生,打算把他的所有錢都搶了出來,于是這個書生就說:“我處了才華、高貴,什么都沒有了?!?BR> 這句話讓我感受深刻,他可以放棄許多的財產(chǎn),而去選擇才華和高貴,這值得我們?nèi)W習,金錢測量不了才華,才華測量的了金錢。擁有才華和高貴的靈魂,才是最富有的。世間在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和它相比。
現(xiàn)在,這本書我已經(jīng)差不多看完了,哲學的知識我也懂了不少!寫的讀后感一定寫的很好。只有必要難度很奧秘、吸引力的書,才能讓我愛上那本書。愛上哲學,愛上生活。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九
說起哲學,它似乎總是給人一幅高高在上,古板深奧的面孔。這個詞匯總是承載了許多人生與世界的問題。讓人為之苦行求索,苦想冥思。也許我們都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哲學是什么?是舊書中艱深晦澀的文字,還是神圣不容褻瀆的真理呢?當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也許會覺得難以理解。但是,這本書既不是難以理解的學術(shù)專著,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心靈雞湯。而是以一個閱讀者的視角向我們講述哲學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古今中外,能夠讓眾人皆知的哲學家或許寥寥無幾,但他們的哲學思想?yún)s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哲學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信仰;而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份慰藉。而這份慰藉并不來源于宇宙深處,而來自于我們內(nèi)心。
真正的哲學,往往是從最普通的生活中去提煉,并用最樸素的思想給予我們最溫暖的慰藉:當我們無法得到認可,我們求助于內(nèi)心的堅持,于是我們從信心中得到慰藉;當我們感到生活無趣,我們求助于書本,于是我們從精神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挫折,我們訴諸內(nèi)心,于是我們從內(nèi)心的安寧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困難,我們于是我們從拼搏中獲得慰藉。他們用哲學為生命作禮贊,用超脫的慰藉詮釋生命。也許,他們的哲學我們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讓我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們對生活做出最好的定義。
書中,作者對哲學給予了這樣的描述:哲學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解讀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與欲望的脈搏,從而讓我們摒棄錯誤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計劃。作為一個哲學外行的我,也許會難以完全理解哲學帶給我們生命與生活的意義,但是,生活無處不慰藉。哲學家把他們的生活體驗講成了一個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與其說是我們從他們的智慧中尋找慰藉,不如說是我們在對自己的生活的了解中得到了慰藉。實際上,哲學的意義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艱澀高深,只是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加在一起,組合成了充滿智慧的哲理。
要知道,這世上任何一種哲學都無法讓你的心靈得到滿足,這世上任何一本書也不會帶給你幸福,但是他們會用思想和文字悄悄地告訴你,讓你成為真正的自己。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十
先哲中很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與世界的連接感,也就是宇宙心。小時候讀的時候不懂,現(xiàn)在慢慢有一點感悟,記錄下來。
從基因角度,人對自己的同類同胞,更容易有一種一體感。所以我們看到“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直接就能把自己代入。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龍的傳人”這種富有中華神話色彩的詞語也能抓住人心。
自然界有很多景色,能激發(fā)出人類共通的情感。小時候?qū)W的古詩往往一下子就浮現(xiàn)出來……在水邊看月亮想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一場聚會后會唏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在睹物思人時想到“亭中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在這些時候我們都和古人對話了。
天地之間,這情非我獨有,有人陪我或者我陪著他感同身受。
這種感覺往往是看一些藝術(shù)作品帶來的感受。比如《無問東西》把幾個跨越時間的故事通過人的關系串聯(lián)起來,你是我的延續(xù)。《尋夢幻游記》“死亡并不是終點,遺忘才是”。一些油畫或是小說,比如圣殤,活著,描繪戰(zhàn)爭,一眼讓人感受到了痛苦,于是更珍惜如今的和平。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十一
最近,在讀到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學》經(jīng)營要訣之“樹立高目標”這一節(jié)時,感觸頗深。稻盛和夫先生作為一代經(jīng)營大師,在本書中所闡述總結(jié)的觀點看上去都很普通,但細細體會之下都會觸人心懸,深富哲學真理。
在本節(jié)中,是以樹立高目標為主題,但更多的是闡述了稻盛和夫先生通過自己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經(jīng)歷感受,是如何在樹立高目標和著眼現(xiàn)實兩個看似矛盾的觀點上找到了正確的成功方法。
稻盛和夫先生從創(chuàng)業(yè)初期就設定的自己的高目標“世界第一”。這在當時只有不足百人,廠房都是租來的一個小企業(yè)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之高的目標了,甚至可以說是有些不切實際了。但是稻盛和夫先生就是堅定的堅持了自己的這個夢想??梢韵胂?,這在當時的經(jīng)營環(huán)境下,是要有多么大的信念才能夠堅持這個大多數(shù)人看上去都是“虛無縹緲”的目標。而稻盛和夫先生不僅堅持了自己的目標,還把這個目標不止一遍地告知他的同事,讓他們逐漸相信,自己的夢想是可以實現(xiàn)的。
如果只是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是很容易的,而要實現(xiàn)夢想是無比艱難的,往往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做到了。稻盛和夫先生有了自己的遠大目標,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他所用的是看上去最最“普通”的方法,即“努力做好當前的工作”。
“早上第一個到公司,完成前一天剩下的工作,然后拼命努力地研制客戶要求的產(chǎn)品……因為沒有時間去思考將來,所以選擇認真的活在當下。在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都埋頭工作,努力度過充實的每一天?!?BR> 這一段話直接呈現(xiàn)了稻盛和夫先生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工作狀態(tài)。直面現(xiàn)實,認真對待每一天的工作。這往往是我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最難持之以恒并堅持做到的`,眼前的工作看上去與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遙不可及。讀后感·但是哪里的高樓都是一層一層蓋起來的,不努力的壘好最基礎每一塊磚,最基礎的每一層樓,又怎么可能建成高樓大廈呢?如果眼中只有高目標,就會忽視身邊現(xiàn)實,這就好比仰頭奔跑,可能會掉入溝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讀到這里,我也自然的想到了我們合縱的發(fā)展歷程。10年前,我剛來合縱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的營收大約1億元左右,聽到領導們說“我們幾年內(nèi)會達到10個億營收”。那個時候,很多人覺得更多是老板在“畫餅”,還是做好當下,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標吧。但是,當連續(xù)幾年的經(jīng)營目標都實現(xiàn)了的時候,我們看到10個億的目標真的實現(xiàn)了。董事長劉澤剛說合縱未來5年內(nèi)要做到百億營收,將合縱打造成一家值得尊敬的國際化公司,這是劉總創(chuàng)業(yè)時就已經(jīng)種下的夢想。現(xiàn)在我們深信不疑,因為我們看著合縱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xiàn)了“原町第一”,那接下來“世界第一”的目標,通過我們“努力做好當下”也一定會實現(xiàn)!
最后,引用書中原文自勉,即把每天的努力付諸工作,把高目標留在自己心中。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十二
讓我想到校園戀愛,老師說,談戀愛影響學習,其實分析下,也是挺有道理的,別說談戀愛的人影響學習,就連路上看的人都影響學習,而且還會影響班的團結(jié),本來在理科班的女生就很少,跟別說可以談的。
本書并不是教我們?nèi)绾巫纺信笥?,或者更加吸引女孩子,而是我們的愛情觀。
其中愛情觀的影響,其中初戀顯得非常關鍵,可以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愛情觀,有好的愛情觀,哪怕戀愛失敗,接下來面對的依然會成功。
談戀愛的過程,首先就會出現(xiàn)拋媚眼,關于對象的一舉一動,會創(chuàng)造很多的場景,在這一系類中,可以提升我們很多本能,會讓人變得更加積極,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我們首先要懂得對愛與被愛的區(qū)別,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著如何給予對方,人家說,被愛是幸福的,這個要看被誰愛。而女孩子對愛的態(tài)度,會選擇購買化妝品,美容美甲等,從里到外打扮一番。而男的會選擇如何成就一番事業(yè),做出好的成績,展示自我的能力。
而現(xiàn)在的人逐漸失去了戀愛的本能,原因很多,比如成就不夠,人家怎么會看上我們呢?所以很多人就采用去關注身邊的人,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令自己心儀的女孩的時候,就會開始關注她,然后關注她的朋友,特別是身邊有沒有異性的朋友,確定之后,就可以從里到外地打扮一番,就讓我想到那么一個故事,送人玫瑰手里余香。因為玫瑰美麗,開始審視自我,慢慢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逐漸地改變自己,讓自己更加了解自己,使得身邊的人愛自己,接受自我,也是陳果說的,當你成為光的時候,不管對方如何,你依然可以照亮,也就是說我們要有正能量,可以感染對方。這就是愛與被愛的'相互轉(zhuǎn)化,愛讓我們變得更加優(yōu)秀。
因為愛是我們變得更加有激情,那么我們就要了解愛情與激情的區(qū)別。
我們看電視中,都是看著男女主角戀愛的過程,直到他們進入婚姻的殿堂,而接下來的事情呢?就很少,陳果表示:進入婚姻之后,就是兩個人相互協(xié)調(diào)的過程,爭論不休,再協(xié)調(diào),還有一種就是離婚。也就是我們?nèi)绾尉S護愛情的問題,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有些人有一個漂亮的伴侶,過了幾天又換了另一個,使得我們羨慕不已。其實這個是他們不懂地經(jīng)營愛情,就好像挖井一樣,沒有足夠的耐心,也就是外實內(nèi)虛。
這些都是激情的過程,就好像是奧運會,李寧把奧運圣火點燃的過程,而愛情卻是如何讓火燃燒地更久。
那我們?nèi)绾巫寪圩叩酶媚??我們都知道人是會越來越老的,那么如何讓此變得更加有價值呢?那就是我們一起成長,在內(nèi)在的修養(yǎng),有一天可以告訴大家,我過得很幸福,時間過得很充裕,因為愛,我們更懂得珍惜,奮斗,追求的意義,也就是說如何把有意義的是做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義。
好的愛情就是讓我們通過愛,發(fā)現(xiàn)對方,關注對方,幫助對方,無私地付出,從而得到幸福,發(fā)現(xiàn)自我,讓自己愛上自我,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從而讓身邊的人愛我們,從而產(chǎn)生愛的火花。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十三
這幾個月,通過認真研讀《中國哲學概論》這本教材,使我對中國古代哲學和近現(xiàn)代哲學思想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中國古代哲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中占主導地位。古代傳統(tǒng)的文學、藝術(shù)、教育、科學、宗教、風俗等都深受其影響。中國哲學凝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五千年文明發(fā)展的智慧結(jié)晶。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宇宙的看法、對人生的看法、對生活意義的解釋、對價值信念的確立以及他們賴以安身立命的終極依據(jù),都是透過哲學加以反映、凝結(jié)和提升的。在西方文化中,宗教處于核心地位。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哲學處于核心地位。讀完《中國哲學概論》后,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中國古代哲學的流派。
(一)原始儒家哲學。
原始儒家是指先秦時期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為孔子、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家的經(jīng)典有《詩》、《書》、《禮》、《樂》、《易》、《春秋》。原始儒學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精神,強調(diào)“天道”、“地道”、“人道”思想,重視“天”“地”“人”的思想,通過“正德、利用、厚生”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二)儒家的哲學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仁”為思想核心、以“禮”為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以中庸為辯證的思維方法、以“知、行、學、思”為其認識論的一整套關于人生道德的哲學思想。儒家的哲學不是從認識論、反映論的角度去探索哲學,而是從精神境界、道德修養(yǎng)、自我完善的角度去探討哲學的真諦。儒家哲學更側(cè)重人生哲學,研究處世之道。
1。孔子哲學的思想核心是“仁”。其涵義有四點;
一是“仁者,人也”,“仁”是之所以為人的根本??鬃硬粌H把“仁”作為外在的行為準則,而且把“仁”作為內(nèi)在的德性修養(yǎng)。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對個人修養(yǎng),他主張“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衛(wèi)靈公》)。
二是“仁者,愛人,”“仁”的具體含義是“愛人(一種博大的同情心)”。它要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以及對天地萬物的悲憫情懷??鬃诱J為,凡是人,天生都有仁性,都有惻隱之心??鬃又異廴耍m然根植于血緣親情,但它并不是到此為止,而是推而廣之,把父母子女之愛擴大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即“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就是這個意思。
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還是一種寬容“忠恕”的精神?!爸宜 ?BR> 包含了修己和治人兩個方面,修己是起點,治人是終點。這是一種深刻的人本主義思想,孔子明確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又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這種思想貫穿于孔子思想學說的各個方面。
四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孔子認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像堯舜一樣“南面而己。”對于為政施治,他倡導立足于對人的關心愛護,希望以教化的方式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BR> 2。以禮為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
“禮”是孔子思想學說的一個重要范疇。孔子所謂的“禮”,包含外在形式和內(nèi)在精神兩方面。其內(nèi)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系。在《禮記〃哀公問》中,他明確指出:“非禮,無以節(jié)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shù)之交也。”而且,在孔子及其儒者眼里,“揖讓周旋之禮”固然重要,但其內(nèi)在的名分等級觀念才是他們著意追求的目標。
“禮”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軍旅、冠婚、喪葬、朝聘、會盟等等方面的禮節(jié)儀式??鬃诱J為,注重“禮”的內(nèi)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內(nèi)在精神終究還要靠外在形式來體現(xiàn)。所以對這些禮節(jié)儀式,孔子不但認真學習,親履親行,而且要求弟子們嚴格遵守。他教育顏淵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對于違背禮法原則的行為,他總是給予嚴厲的批評和抵制??鬃拥摹岸Y”,具有明確的教化性質(zhì),其要義是要求人們通過加強修養(yǎng),自覺地約束自己,從而達到社會秩序穩(wěn)定,人際關系協(xié)調(diào)的目的。
3。以中庸為辯證的思想方法。
“中庸之道”是孔子晚年提出的修身、處世的理論原則,既具有哲學方法論的意義,又具有品德修養(yǎng)的意義?!爸小笔侵该芟嗷ヒ来嫠憩F(xiàn)出來的“度”,即事物變化中的量的規(guī)定性?!坝埂蓖ā坝谩??!爸杏埂奔匆浴爸小睘椤坝谩保褪且盐彰芟嗷ヒ来婊蛳嗷B透所應遵循的量的規(guī)定性,使矛盾雙方在一定的限度內(nèi)發(fā)展,從而保持統(tǒng)一體的和諧。儒家的辯證思維方法是“中庸”之道,他們把中庸思想當作最高的道德標準,根本的哲學原則,治國的根本方略。
4。知行學思的認識論。
教育思想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chuàng)辦私學的過程中,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口號,并以培養(yǎng)“君子”為宗旨,以知識和道德教育為主要內(nèi)容,以啟發(fā)教學為基本方法,以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誘為基本方針,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教學楷模,在實踐基礎上提出了學、思、知、行諸范疇,開辟了古代認識論的新領域。
二、原始道家哲學。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和《莊子》兩本書是把握道家哲學思想的經(jīng)典,老莊哲學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觀、認識論、方法論、自然哲學和人生哲學。其中《老子》為老子關于宇宙生成的專門著作,前后理論一貫,層層推出,哲理龐博,用韻精細,是一首意味深長的哲理詩?!肚f子》一書的哲理性也很強。老莊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如同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
(一)老子哲學的中心思想與理論基礎是“道”
1。“道”本體論。
在老莊看來,“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又是宇宙萬物賴以存在的依據(jù),“道”是一個高度抽象的一元性、超越性的哲學范疇。
“道”作為宇宙的本體或本根,先于天地而存在,具有“獨立不改”的永恒性,是“周行而不殆”的運動實體。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道本體的意義。
第一,道為萬物之本原。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和自然萬物產(chǎn)生的根源。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边@里的一、二、三已經(jīng)不是抽象的實數(shù),而是具體的由少及多、由小及大的宇宙萬物,這宇宙萬物皆由道而生成。實際上,老子所說的“一”就是先天地之前就已存在的渾沌之氣,所謂“二”就是一氣分為陰陽二物,所謂“三”就是陰陽二物相反而又相成,由此衍生出世間萬物。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是指任何事物內(nèi)部都存在著矛盾的雙方,所謂“沖氣以為和”,是指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由此推動了萬事萬物的變化和發(fā)展。宇宙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老子皆統(tǒng)之與道,這是老子在總結(jié)前人關于宇宙形成的各種學說的基礎上(氣說、水說、土說、光說等)所首創(chuàng)的新學說,這個學說把我國古代哲學家關于宇宙生成的原理從具體的物質(zhì)實體提高到了抽象的存在實體的高度,毫無疑問,這是老子對中國哲學的巨大貢獻。
第二,道物不二。道不是具體的某一物,但道又存在于每一物之中,離開了具體的物質(zhì)實體,道也就不復存在,所以是“道不離物,物不離道?!币簿褪钦f,道之于物,猶水之于波,水皆有波,波卻不能離開水而獨立存在,宇宙是運動不息的長流,道就象流水之上的波浪,流水在下,眾波在上,二者生生不息,須臾不可分離,所以老子說:“淵兮似萬物之宗”,又說“大道汜其左右?!边@些思想都含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萬分。
第三,“道”法自然。老子的自然之道,是不需要憑借任何外力的自行存在,其中,即包括自然的本質(zhì),又包括自然的現(xiàn)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以自然為法則,這是老子對道與自然的關系的一個絕對性結(jié)論,老子認為,道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道”的根本屬性,這種自然觀構(gòu)成了道家思想的實質(zhì)和理論基礎。
2。有無相生——老子的辯證法。
老子哲學中最基本的一個問題就是關于“有”與“無”的關系。《道德經(jīng)》中有“道統(tǒng)有無”之說,所以要想認識道,必須從有與無兩方面來體察?!坝袩o相生”,是老子哲學用以說明天地萬物所以然、所以生、所以成的基本范疇。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從具體的事物來看,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無”與“有”的統(tǒng)一。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事物必有其所賴以生的物質(zhì)和所以生的理由,而后成為某物,這是實在的對立統(tǒng)一。
第二,“有”一定是依“無”而存在的,而“無”也必須由于“有”才能顯現(xiàn),“有”與“無”相反而相成。
第三。就萬物的變化過程來看,推其原始,是因為“無”形之氣生出一切“有”形之物,窮究其終,則一切“有”形之物最終仍復歸于“無”形之氣。
所以,老子的有無之辯,既非“貴無”,也非“崇有”,而是“有無相生,萬物以成?!薄盁o”是宇宙萬物的原始,“有”是天地萬物的理由。
三、中國古代哲學的行為方式—知行動態(tài)統(tǒng)合。
知行關系問題是中國哲學家特別重視的問題之一,它所涵蓋的是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的統(tǒng)一。中國哲學家們偏重于踐行盡性,履行實踐,言行一致,知行統(tǒng)一。他們要求按照哲學信條,身體力行,集知識和美德于一身,不斷地把自己修行到“無我”的境界。
宋、元、明、清時期,知行問題的討論漸趨成熟,廣泛涉及到知行的先后、難易、輕重、分合以及格物致知的方法與判斷真、善、美標準等方面的問題。
通過《中國哲學概論》這本書,使我對中國古代哲學的宇宙觀念、人生智慧、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中國古代及近現(xiàn)代哲學有了一個全面而系統(tǒng)的認知??梢哉f中國先哲們的思想在21世紀仍然是全人類極其寶貴的思想傳統(tǒng)和思想資料,是中國發(fā)展的源頭活水之一。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十四
11月1日把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干法》看完了。是繼《活法》、《心法》的最后一本。三本書很好地教會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怎么樣工作,如果更好的成功。
《干法》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關于工作的。要熱愛工作,畢竟工作才有錢賺;要投入的工作,而不是混日子,畢竟混來混去是自己的人生;要持續(xù)的工作,要珍惜時間,要出色地完成工作,盡可能地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更好地完成工作。
生活中,要定個高目標,向著目標不斷努力。始終保持正能量的心態(tài),專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堅持下去。剩下的交給時間,時間會給出答案,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一切都會成為現(xiàn)實。
書中講了很多道理,的確是這樣的。有個朋友,他專注善于鉆研,心態(tài)而且好。在當業(yè)務員的時候,就頗受領導器重,當了主任以后,更是善于鉆研。很多人不懂的問題,其他主任可能不知,但是他總是可以信手拈來,可見專注精神多么的可貴啊。
讀書是為了明事理,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經(jīng)驗或經(jīng)歷,讀得多了,懂得多了,看待問題角度就不同了,就更全面了,解決問題就相對簡單了。
希望每個人都能更好地做自己,并能更好地生活。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十五
哲學這個詞看起來很深奧,但,在我再讀馮友蘭先生的這本《中國哲學簡史》后,逐漸領悟原本模糊的概念或觀點。哲學和思想是相關聯(lián)的,它們都與人類思維有關,相互衍生又相互豐富,但二者并不等同:
1、哲學是一門思維的科學,屬于學術(shù);而思想是人類腦海中的一種意識,屬于行為。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學。
2、它們涉及的范圍也不同。哲學家關心的是真理、邏輯等,而思想家關注社會、哲學、人倫、道德等各個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類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們共同思想上的特點,繼而形成一門學術(shù),如儒家、墨家等,就叫中國哲學。
4、再通俗一點,哲學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學家。
哲學的本質(zhì)和思想也有關聯(lián)。以書中的一句話為例“就我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反思”,這句話從某個角度而言意味著哲學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為思想包含哲學,所以哲學家們能有不同表達自己思想特點的方法。這也是書中第一章第三點所講到的。有用比喻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還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無論是明示還是暗示,各位哲學家們都是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說明道理,把思想傳播給后人,讓他們對此加以思考。
哲學研究讀后感篇十六
我看了幾章后,感覺有些受益的地方,記錄如下。
說句實話,在拜讀《哲學通信》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在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學的定義:哲學的原意是“愛智”。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既然“愛智”是一種追求過程,那么又是什么影響了我們?nèi)プ非笏?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體。因為人體是物質(zhì)的,有惰性同時也是軟弱的。這種軟弱會妨礙人類擁有智慧。比如,有時候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早起,卻怎么也爬不起來,這時候會覺得身體實在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身體如此沉重,就是因為它是物質(zhì),所以有惰性。又有時候我們很愿意幫助別人,這代表心靈上的美好,卻可能因為需要花時間、花力氣,所以懶得行動。由此可知,人的身體是軟弱的。人應該減少身體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讓身體的惰性無法對個人產(chǎn)生影響力。如此,才能讓心靈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師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導學生、引領他們走向事物的真善美、遠離假惡丑、使學生們的素養(yǎng)日臻完善、成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觀和積極人生觀的社會公民。
哲學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學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釋了世界的本質(zhì)屬性和客觀規(guī)律,進而思考人生。
“哲學”出現(xiàn)在西方古希臘時代,它的原始定義,philosophy,它源自希臘文,叫做“愛好智慧”。三個層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較感性,這是感覺。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來變成知識,比如現(xiàn)在的學生們都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zhuǎn),這是古人無法了解的。但是這種知識是分而不合,每種學科都有不同的知識。第三叫做智慧,融會貫通且閃耀著理性的光芒。
從信息、感覺到知識、智慧是三個層次,到智慧的時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談及人生經(jīng)驗的全面反省,因為牽扯到反省和根本。人們一定會說這樣講太抽象了,但是它會落實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會看現(xiàn)在,他一定會看未來、既看現(xiàn)象又洞察本質(zhì)。教育者施教時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無他,教育規(guī)律使然。
比如教育學生上車讓座,學生會思考:我現(xiàn)在把座位讓給老人家,這個動作我就要問問自己,為什么要讓座?因為每個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權(quán)利,畢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師導入哲學的思想:每個人都會老,也需要別人讓座,但是沒有人保證你現(xiàn)在讓座給別人,你老了別人會讓座給你。如果從哲學角度解釋這個道理,人跟人相處的時候這個模式是比較合理的,這樣做就會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現(xiàn)在,還能想到將來。
下一個要點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