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相遇問題教學設計(專業(yè)16篇)

字號:

    歷史是人類經(jīng)驗的寶庫,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和智慧。較為完美的總結應該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對所總結的內容有更深入的思考??纯匆韵滦【帪榇蠹覝蕚涞目偨Y范文,或許能夠給大家一些靈感和思路。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一
    1、了解相遇問題的特點,并學會解答求路程的相遇問題。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提高學生靈活解答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及趣創(chuàng)新意識。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理解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兩地的距離,相遇時間為兩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時間。
    一課時????。
    1、列式計算???。
    (1)李誠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70米,4分鐘抵達,他家離學校有多遠??。
    (2)張華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60米,4分鐘抵達,他家離學校有多遠?
    2、板出聯(lián)系式:速度×時間=路程。
    1、教學準備題。
    (1)點擊課件中準備題出示題目。
    (2)學生理解題意。
    (3)找出出發(fā)時間、地點、運動方向。
    相向而行。
    時?間間?。
    (5)用課件演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向對方走去,引導學生思考會出什。
    么情況。利用課件繼續(xù)演示會出現(xiàn)的三種情況(相距、相遇、交叉而過)。
    (6)利用課件出示準備題的表格,指導學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課。
    件演示填空內容。
    (7)請一學生上來利用交流性課間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寫。
    (9)小結:出發(fā)一段時間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零,這時兩人就相遇了,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相遇問題。(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2、教學例5。
    (1)點擊新課出示例5。
    (2)理解題意。
    (3)四人小組討論:
    a、????????兩人是怎樣走向學校的?
    b、????????4分鐘后兩人怎樣??。
    c、????????兩人所行的路程與全路程有什么聯(lián)系?
    (4)學生試做。
    (5)用電腦課件演示解題思路并講評。
    (6)學生看書、質疑。
    (7)小結:我們解例5時用了哪兩種方法?
    1、學生做課本第59頁的第1題和第2題。
    2、利用課件出示選擇題:
    (1)xx米?(2)1000米??(3)無法確定。
    1、今天學了什么內容?
    2、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用了哪幾種方法?
    3、質疑。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二
    1、通過教學,引導學生認識“相遇問題(求相遇時間)”的特征,理解數(shù)量關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時間問題應用題。
    2、通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3、結合生活實例,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求相遇時間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求相遇時間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多媒體課件一套。
    1、小明家離學校1500米,小明每分鐘行100米。從家到學校要用多少分鐘?
    2、口頭列式1500/100=15分鐘。
    3、復習“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的數(shù)量關系。
    (板書:時間=路程/速度)。
    1、例6教學。
    讀題分析。
    思考:這里的460米是幾個人走的?
    兩人是怎樣走的?
    一份鐘兩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問時:用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學生嘗試練習。
    評講板演,理清解題思路,概括解題方法。
    教師板書:60+55=115米。
    460/115=4分鐘。
    綜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鐘。
    質凝:求相遇的時間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嗎?相遇時他們各行了多少米?
    揭示課題:求相遇時間。
    2、試試。
    1、對比練習。
    比一比你能找到兩題之間的聯(lián)系嗎?
    2、變式應用。
    今天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什么內容?你獲得什么本領?
    五、課堂作業(yè)。
    練一練的第2——5題。
    60+55=115米。
    460/115=4分鐘。
    綜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鐘。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三
    1、了解相遇問題的特點,并學會解答求路程的相遇問題。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提高學生靈活解答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及趣創(chuàng)新意識。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理解相遇時,兩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兩地的距離,相遇時間為兩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時間。
    一課時????。
    1、列式計算???。
    (1)李誠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70米,4分鐘到達,他家離學校有多遠??。
    (2)張華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60米,4分鐘到達,他家離學校有多遠?
    2、板出關系式:速度×時間=路程。
    1、教學準備題。
    (1)點擊課件中準備題出示題目。
    (2)學生理解題意。
    (3)找出出發(fā)時間、地點、運動方向。
    相向而行。
    時?間間?。
    (5)用課件演示兩人同時從兩地向對方走去,引導學生思考會出什。
    么情況。利用課件繼續(xù)演示會出現(xiàn)的三種情況(相距、相遇、交叉而過)。
    (6)利用課件出示準備題的表格,指導學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課。
    件演示填空內容。
    (7)請一學生上來利用交換性課間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寫。
    (9)小結:出發(fā)一段時間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零,這時兩人就相遇了,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相遇問題。(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2、教學例5。
    (1)點擊新課出示例5。
    (2)理解題意。
    (3)四人小組討論:
    a、????????兩人是怎樣走向學校的?
    b、????????4分鐘后兩人怎樣??。
    c、????????兩人所行的路程與全路程有什么關系?
    (4)學生試做。
    (5)用電腦課件演示解題思路并講評。
    (6)學生看書、質疑。
    (7)小結:我們解例5時用了哪兩種方法?
    1、學生做課本第59頁的第1題和第2題。
    2、利用課件出示選擇題:
    (1)2000米?(2)1000米??(3)無法確定。
    1、今天學了什么內容?
    2、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用了哪幾種方法?
    3、質疑。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四
    教學目標:
    1、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經(jīng)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相遇問題的結構特點,能根據(jù)速度、時間、路程的數(shù)量關系解決求相遇時間的問題。
    2、理解相向運動中求相遇時間問題的解決方法。
    教學過程:
    1、說一說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
    2、應用。
    (1)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40千米,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2)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40千米,200千米要行幾小時?
    1、揭示課題。
    師:數(shù)學與交通密切相聯(lián)。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相遇問題。
    2、創(chuàng)設“結伴出游”的情境。
    淘氣和笑笑相約出去游玩。
    3、引導學生找出有關的數(shù)學信息,解決第一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時讓學生根據(jù)信息進行估計,兩人在何處相遇?因為淘氣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計相遇地點在郵局附近。
    4、畫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第二、第三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主要是要用方程解決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的問題,關鍵是找出數(shù)量間的相等關系。
    先讓學生獨立分析數(shù)量關系,并嘗試用方程解決問題,再組織學生交流。說說怎樣找出數(shù)量間的相等關系,并列出方程。
    1、第1題,先觀察圖上的信息,讓學生估計在何處相遇,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2、第2題,先獨立完成,然后選幾題讓學生說一說解方程的方法,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教學反思: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五
    吳興區(qū)學校(幼兒園)具體課時備課表(成熟型教師用)。
    單元(章)主題任課教師與班級。
    本課(節(jié))課題整理和復習(一)第課時/共課時。
    教學目標(含重點、難點)。
    及設置依據(jù)1.通過復習進一步理解百分數(shù)的意義,掌握百分數(shù)的寫法。
    2.掌握百分數(shù)和小數(shù)、百分數(shù)和分數(shù)互化的方法,熟練解答求一個數(shù)是(比)另一個數(shù)(多或少)百分之幾應用題以及百分比應用題。
    重點:熟練解答求一個數(shù)是(比)另一個數(shù)(多或少)百分之幾應用題以及百分比應用題。
    難點:百分數(shù)意義的理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內容與環(huán)節(jié)預設個人二度備課課后反思。
    一、基本練習。
    1.完成下面表格。
    內容與環(huán)節(jié)預設個人二度備課課后反思。
    小數(shù)0.16。
    分數(shù)。
    百分數(shù)24.5%0.9%。
    2.只列式,不計算。
    (1)40占50的幾分之幾?(2)50是40的百分之幾?
    (3)5比8少百分之幾?(4)8比5多百分之幾?
    二、知識梳理。
    1.百分數(shù)和分數(shù)在意義上有什么不同?百分數(shù)寫法有什么特點?
    2.說一說百分數(shù)和小數(shù)互化的方法,百分數(shù)和分數(shù)互化的方法?
    3.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甲數(shù)是200,乙數(shù)是150。
    (1)甲數(shù)是乙數(shù)的百分之幾,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單位“1”。
    (2)乙數(shù)是甲數(shù)的百分之幾,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單位“1”。
    (3)甲數(shù)比乙數(shù)多百分之幾,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單位“1”。
    (4)乙數(shù)比甲數(shù)少百分之幾,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單位“1”。
    三、深化練習:
    1.李師傅加工一批零件,其中合格率是95%,這里的95%表示什么?
    2.一條水渠已修的比未修的長25%,這里的25%表示什么?未修的比已修的短百。
    內容與環(huán)節(jié)預設個人二度備課課后反思。
    分之幾?
    四、小結:這節(jié)課復習了什么?
    板書。
    設計。
    整理和復習(一)個人二度備課:課后反思:
    作業(yè)布置或設計p104第1、2、3題。
    課后反思:
    教后整體反思。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六
    (至上學期)。
    六年級數(shù)學學科教師:高春枝。
    學習。
    內容分數(shù)乘法一步應用題。
    學習。
    目
    標1、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使學生初步掌握分數(shù)乘法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學會應用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解答分數(shù)乘法一步應用題。
    2、在觀察、猜想、嘗試練習、交流反饋等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
    3、創(chuàng)設開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間,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重難。
    點及。
    突破。
    措施教學重點:理解題中的單位“1”和問題的關系。
    教學難點:抓住知識關鍵,正確、靈活判斷單位“1”。
    課前。
    準備。
    導學案設計個性化設計。
    預
    習
    學
    案1、先說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義,再口算出得數(shù)。
    12××。
    2、列式計算。
    (1)20的是多少?(2)6的是多少?
    3、由以上練習,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自
    主
    樂
    學
    合
    作
    交
    流1、小組合作學習例1。
    (1)抓住關鍵句“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結合線段圖理解題意,找到解題思路。
    (2)在小組內討論,對于這句分率句該如何來理解?(通過討論,使學生理解這句話是把“我們人均耕地面積”與“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相比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是表示單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為2500平方米,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3)在分析題意的基礎上,獨立列式、計算。
    2500×=1000(平方米)。
    2、結合計算結果,說說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的能力,進行國情教育。
    3、(1)鞏固練習:“做一做”,獨立畫線段圖表示題意,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依據(jù)是什么?然后獨立解答。
    (2)練習四第2題:先找出單位“1”--全世界的丹頂鶴數(shù)只。
    (3)練習四第3題:先找到單位“1”,再獨立列式解答。
    4、討論小結:解答“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解題步驟是什么?
    檢
    測
    反
    饋
    課
    外
    拓
    展作業(yè):練習四第4、7、8、9題。
    教
    學
    反
    思
    審核人: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七
    教學目標:
    1、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經(jīng)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相遇問題的結構特點,能根據(jù)速度、時間、路程的數(shù)量關系解決求相遇時間的'問題。
    2、理解相向運動中求相遇時間問題的解決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說一說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
    2、應用。
    (1)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40千米,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2)一輛汽車每小時行駛40千米,200千米要行幾小時?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課題。
    師:數(shù)學與交通密切相聯(lián)。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相遇問題。
    2、創(chuàng)設“結伴出游”的情境。
    淘氣和笑笑相約出去游玩。
    3、引導學生找出有關的數(shù)學信息,解決第一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時讓學生根據(jù)信息進行估計,兩人在何處相遇?因為淘氣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計相遇地點在郵局附近。
    4、畫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第二、第三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主要是要用方程解決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的問題,關鍵是找出數(shù)量間的相等關系。
    三、試一試。
    先讓學生獨立分析數(shù)量關系,并嘗試用方程解決問題,再組織學生交流。說說怎樣找出數(shù)量間的相等關系,并列出方程。
    四、練一練。
    1、第1題,先觀察圖上的信息,讓學生估計在何處相遇,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2、第2題,先獨立完成,然后選幾題讓學生說一說解方程的方法,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五、知識回顧,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yè)。
    教學反思: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引導學生認識“相遇問題(求相遇時間)”的特征,理解數(shù)量關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時間問題應用題。
    2、通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3、結合生活實例,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求相遇時間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求相遇時間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復習舊知。
    1、小明家離學校1500米,小明每分鐘行100米。從家到學校要用多少分鐘?
    2、口頭列式1500/100=15分鐘。
    3、復習“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的數(shù)量關系。
    (板書:時間=路程/速度)。
    二、學習新課。
    讀題分析。
    思考:這里的460米是幾個人走的?
    兩人是怎樣走的.?
    一份鐘兩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問時:用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學生嘗試練習。
    評講板演,理清解題思路,概括解題方法。
    教師板書:60+55=115米。
    460/115=4分鐘。
    綜合算式:460/(60+55)。
    =460/115。
    =4分鐘。
    質凝:求相遇的時間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嗎?相遇時他們各行了多少米?
    揭示課題:求相遇時間。
    2、試試。
    三、變式深化。
    1、對比練習。
    比一比你能找到兩題之間的聯(lián)系嗎?
    2、變式應用。
    四、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什么內容?你獲得什么本領?
    五、課堂作業(yè)。
    練一練的第2——5題。
    板書設計:
    60+55=115米。
    460/115=4分鐘。
    綜合算式:460/(60+55)。
    =460/115。
    =4分鐘。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九
    吳興區(qū)學校(幼兒園)具體課時備課表(成熟型教師用)。
    單元(章)主題百分數(shù)任課教師與班級。
    本課(節(jié))課題利息第9課時/共9課時。
    教學目標(含重點、難點)。
    及設置依據(jù)1.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儲蓄的意義;明確本金、利息、稅后利息和利率的含義;掌握計算利息的方法,會進行簡單計算。
    2.對學生進行勤儉節(jié)約,積極參加儲蓄;支援國家、災區(qū)、貧困地區(qū)建設的思想品德教育。
    重點:掌握利息的計算方法。
    難點:正確地計算利息,解決利息計算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內容與環(huán)節(jié)預設個人二度備課課后反思。
    一、導入。
    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人民收入增加,人們可以把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儲蓄起來。這樣一是支援國家建設,二是對個人也有好處,既安全和有計劃,同時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樣計算利息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
    內容與環(huán)節(jié)預設個人二度備課課后反思。
    二、新課。
    1.介紹存款的種類、形式。
    存款分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閱讀p99頁的內容,自學討論例題,理解本金、利息、稅后利息和利率和含義。
    本金:存入銀行的錢叫做本金.小麗存入的1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時銀行多支付的錢叫做利息。
    稅后利息:國家規(guī)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稅率納稅。小麗實際得到的1.8元是稅后利息。國債的利息不納稅。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銀行規(guī)定,根據(jù)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利率有時會有所調整,利率有按月計算的,也有按年計算的。
    (2)閱讀p99頁表格,了解同一時期各銀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4.利息的計算。
    (1)出示利息的計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2)計算方法:
    按照書上的利率,如果李奶奶的1000元錢存整取兩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學生計算后交流。
    內容與環(huán)節(jié)預設個人二度備課課后反思。
    (3)兩年后取款,李奶奶能得到93.6元利息嗎?為什么?
    (4)學生計算后回答,教師板書:。
    1000×4.68%×2=93.6(元)1000×4.68%×2=93.6(元)。
    93.6-93.6×5%=88.92(元)93.6×(1-5%)=88.92(元)。
    比較兩種方法?
    加上她存入本金1000元,到期時她可以實際取回多少元?
    5.練習。
    1、完成二十三的第6題,學生讀題后,提問:貝貝存入的本金是多少?利率是多少?存期是多少?然后由學生解答,集體訂正。
    2、完成100頁做一做。
    3、完成練習二十三的第9題。
    三、小結:這節(jié)課你懂得了什么?
    板書。
    設計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1000×4.68%×2=93.6(元)1000×4.68%×2=93.6(元)。
    93.6-93.6×5%=88.92(元)93.6×(1-5%)=88.92(元)。
    個人二度備課:課后反思:
    作業(yè)布置或設計自學103頁什么是成數(shù)?說說自己對成數(shù)的了解。課后反思:
    教后整體反思。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十
    本節(jié)課是青島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快捷的物流運輸—解決問題》信息窗中第二個紅點問題,即構建相遇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并借此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為相遇問題牽扯到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其中的數(shù)量關系比較復雜,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學生要首先理解和掌握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的關系,然后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設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數(shù)學模型,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御用模擬演示和畫線段圖等方法理解速度、時間和路程的數(shù)量關系,初步構建相遇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3、?????????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情感。
    【重點】。
    用畫線段圖的策略分析“相遇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構建其數(shù)學模型。
    【難點】。
    理解“相遇問題”的基本特征,構建數(shù)學模型“速度和×時間=總路程”和“路程1+路程2=總路程”。
    【教具】。
    多媒體課件,兩個能在一條線上自由活動的小人。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復習舊知。
    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劉老師家住哪兒嗎?悄悄告訴你們吧,劉老師家離著人民公園非常近,到底有多近呢?你們來看。
    ppt出示:劉老師從家出發(fā)步行去人民公園,每分鐘走60米,5分鐘后到達。
    根據(jù)這個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ppt出示:劉老師家距離人民公園有多遠?
    你會解決嗎?
    ppt:60×5=300(米)。
    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
    通過這個小例題,我們總結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間的關系是:速度×時間=路程(課件出示)。
    今天我們就在這個關系式的基礎上來研究點新問題,好不好?
    二、???????合作探究,構建數(shù)學模型。
    預設:讓學生用語言或者肢體動作來解釋這幾個詞的含義。
    把這幾個關鍵詞搞明白了,大家再來讀這個題。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之前學的行程問題是幾個物體在運動?今天研究的問題是幾個物體在運動?而且是怎么運動的?(同時出發(fā)、相對運動、最后相遇)我們就把這類問題稱作“相遇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此處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表演,使他們在頭腦中形成兩個物體相對運動的表象,理解并抓住相遇問題的基本特征:同時、相對、相遇。
    現(xiàn)在你能和你的同桌合作把這個題目表演出來嗎?用2只筆分別代表小明和李老師,同時從桌子的兩端出發(fā)相對而行,只走一遍,相遇了就停在相遇點別動了。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詢問不同的小組)你們相遇在哪里?相遇點離誰家比較近?為什么?
    預設:出現(xiàn)相遇點在中間和相遇點不在中間兩種情況。
    【設計意圖】。
    通過同桌兩人的模擬表演進一步理解相遇問題的運動過程和基本特征,同時學生們也在“相遇點在哪兒”的討論和交流中進一步理解了:速度不同,相遇點不可能在中間,而是離速度慢的一方較近,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動腦思考的好習慣。
    3、理解速度和。
    老師制作了兩個可以自由活動的小人分別代表小明和李老師,請兩名同學上臺來慢放一遍剛才的相遇過程,生邊操作老師邊提問:
    一分鐘后他倆分別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兩分鐘后他倆又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三分鐘?四分鐘?五分鐘呢?
    【設計意圖】。
    通過兩個可活動的小人一分鐘、一分鐘地走,幫助學生理解“單位時間內他倆一共走的路程”,即速度和。同時能夠直觀地看到相遇點離速度慢的一方較近。
    4、畫線段圖。
    你能根據(jù)剛才的演繹把相遇過程和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及問題在線段圖中表示出來嗎?
    投影學生作品,點評。你能看明白他的線段圖嗎?還有哪些補充和改正的?
    學生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線段圖。
    師出示課件演示畫線段圖的過程。
    5、自主解決問題。
    你會解決這個問題了嗎?自己動手試試。做的快的同學你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兩種方法都做出來的同學組織一下自己的語言,爭取一會兒發(fā)言時讓大家都能聽明白你的意思。
    找2生板書2種方法,點評。
    回顧這兩種方法,我們是怎么解決相遇問題的?
    小結:方法1:路程1+路程2=總路程。
    方法2:速度和×相遇時間=總路程。
    6、體會線段圖的好處。
    對比題目文字和線段圖,你有什么感覺?
    小結:線段圖能夠使抽象的數(shù)學問題變得更直觀,便于我們理清楚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像這樣把抽象的數(shù)學語言、數(shù)量關系與直觀的圖形結合起來,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的思想就是數(shù)學上非常重要的“數(shù)形結合思想”,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還會用到。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兩列火車分別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對開出,4小時后相遇。甲車的速度是110千米/時,乙車的速度是100千米/時。求甲、乙兩地間的路程。(先畫圖整理條件和問題,再解答)。
    2、
    數(shù)學6制4上打樣_頁面_087。
    兩隊分別從兩頭同時施工,4個月開通。這條隧道長多少米?(只列式不計算)。
    剛才這些問題也不是相遇問題呀,為什么你還用這種方法呢?
    小結:他們的題型都跟相遇問題差不多,所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都是一樣的。
    四、???????總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學會了什么?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十一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現(xiàn)代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三步計算和應用》中的相遇問題。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我的說課:分析教材,理清思路;優(yōu)選教法,注重學法;優(yōu)化程序,突出主體。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節(jié)知識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的關系之后進行的教學。本內容和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聯(lián)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決數(shù)學問題。學好此內容,也為后繼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技能目標:明確相遇問題的特點;理解基本數(shù)量關系;正確分析解答相遇問題。
    2、發(fā)展性目標:經(jīng)歷比較、優(yōu)化的學習過程,發(fā)展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的能力。
    3、情感性目標:感受數(shù)學問題的探索性,激發(fā)學生興趣,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在實施知識目標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在做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從而理解相遇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優(yōu)選教法,注重學法
    學生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的過程,好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主動去探索。課上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創(chuàng)。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及促進者。除此之外,我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學到不同的數(shù)學,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 優(yōu)化程序,突出主體
    本節(jié)課的教學流程分為四個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發(fā)思考:每天早晨背著書包來上學,馬路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馬路上的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哪些情況?(在現(xiàn)實的情境中,學生發(fā)現(xiàn)了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以下情況:相對、相反、同向)
    (二)在游戲中引入
    游戲1:紅綠燈相向 游戲2:跨步子相對
    思考:兩個游戲,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畫出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
    2、 聯(lián)系生活提問: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屬于相遇問題?
    3、歸納小結要想出現(xiàn)相遇的情況應具備哪些條件?
    (板書:兩個物體、同時、兩地、相對、相遇)
    教師指出本節(jié)課側重研究兩個物體同時行進的規(guī)律。
    (三)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
    小組合作:
    (1)利用相遇卡,兩位同學同時行進,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進2厘米。
    (2)每行進一次把數(shù)據(jù)填入表中。
    行的次數(shù)
    您現(xiàn)在正在閱讀的四年級上冊《相遇問題》說課稿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四年級上冊《相遇問題》說課稿答)
    c、請教同學
    (2) 指名板演,講解思路
    (四)在鞏固中深化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練習題時,我對教材做了處理,設計了一個智力大沖浪,智奪小紅旗的環(huán)節(jié),力求形式多樣,條件問題開放,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第一環(huán)節(jié):起跑線,是只列式不計算的基本練習
    1、兩個工程隊合開一條隧道。同時各從一端開鑿。甲隊的進度是12米/天,乙隊的進度是14米/天。經(jīng)15天打通。這條隧道長多少米?(用兩種方法解答)
    第二環(huán)節(jié):加油站:自選超市:讓學生依個人掌握知識情況,選擇練習題。
    1、比一比三道題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第三環(huán)節(jié):凱旋門:
    小紅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設計運動情況并編題。
    你真棒祝賀你隨著一聲聲贊揚,同學們肯定會一路過關斬將,站到領獎臺上。
    (四)在總結中提高
    談一談本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十二
    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是在學習了速度、時間和路程的數(shù)量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一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數(shù)量關系為基礎來探索兩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數(shù)量關系。交通與數(shù)學中的相遇問題許多同學們在生活中已經(jīng)遇到過。在課的開始,朱喆老師就是創(chuàng)設了“淘氣誤把笑笑的作業(yè)本帶回家了,要是你是淘氣該怎么辦呢”?這一問題自然地引出要給笑笑送去就遇到了今天學習的知識——相遇問題;而姚聞亞老師更是設計了一個同學們天天都耳聞目見的一段錄像場面——鳳二小大門口來往行人車輛的運行導入本節(jié)課;郭同春老師就用同學們都熟悉的校名:鳳一小、三中、師范附小這幾個熟悉的地方來設計了一個相遇問題的線段圖引入,這些通過聯(lián)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的導入,讓學生看到在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能用到交通與數(shù)學中的相遇問題,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走進今天的數(shù)學課堂。通過感受生活,讓學生明確數(shù)學就在身邊,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從關注“教”到關注“學”,從而進一步關注“人”的發(fā)展。這幾節(jié)課的三位老師教學都體現(xiàn)出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相遇問題在以前的教材中就是一個應用題的教學過程,老師出示題目、學生讀題、找條件和問題、老師講解、學生模仿的教學模式,而在這里三位老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的去研究和探索,充分展示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很好的體現(xiàn)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的學意識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三節(jié)課中,所有的知識都是由學生自行解決的,教師只是在關鍵之處進行啟發(fā)和點撥,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兩地”、“同時”、“相向(相對)”、“相遇”是相遇應用題的四要素,是解答相遇應用題的關鍵,幾位老師都清楚地了解這一點,為了使學生能夠充分地理解它們的含義,幾位老師不約而同地請了兩位同學在講臺上演示了兩人從兩地同時相對出發(fā)直到相遇的過程,由這幾個詞語的理解到數(shù)學中的相遇問題,過渡很自然。對于例題的學習,他們也都讓學生自己來操作,互相來討論,并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嘗試自己來解決問題,自己探究出相遇應用題的規(guī)律和特征,然后列出算式,是想讓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當中可能會碰到的幾種不同場面,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
    板演例題的解題過程時,又一次巧妙的設計利用課件配合學生的講解思路,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讓課件又一次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位老師在設計練習時,對教材作了處理,力求形式多樣,條件問題開放,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啟迪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幾節(jié)課的練習形式多樣:“試一試”、“練一練”、“考考你”、“智力陷阱”等,改變了原來的一題一題的題海戰(zhàn)術,對相遇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一樣的題型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課堂效果看,學生思維非常活躍。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十三
    教學過程:
    一、整理和復習三步混合運算式題。
    1.簡要地整理已學知識。
    教師: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許多關于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現(xiàn)在來回答老師的一些問題。
    教師提問,指名讓學生回答。
    教師:(1)在整數(shù)四則運算中,計算含有加減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題,其運算順序是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減。)。
    (2)計算含有括號的式題時,運算順序是什么?(先算括號里面的,再算括號外面的。)。
    (3)小括號里面既含有加減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題,運算順序是什么?(小括號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2.計算練習。
    (1)做教科書第32頁第l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認真審題。接著,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算完后,集體訂正。
    (2)做練習八的第1、2題。
    第l題,讓學生獨立填空、列出綜合算式,教師巡視,個別輔導。然后集體訂正。
    第2題,先選左面一組的兩道小題,讓學生說一說運算順序,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
    二、整理和復習列綜合算式計算三步文字題。
    1.簡要地整理已學知識。
    教師出示教科書第32頁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并且計算,然后說一說。
    自己是怎樣想的。接著,教師指名讓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
    (1)在列綜合算式之前,先要弄清什么?(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數(shù),題目中直接給出了沒有,要先算什么。)。
    (2)在列綜合算式時,要注意些什么?(要注意:如要先算加、減法,應加小括號,弄清什么數(shù)寫在前面,什么數(shù)寫在后面。)。
    第一單元。
    (3)列出綜合算式以后,要注意什么?(要檢驗一下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題意。)。
    2.做練習八的第3題。
    第(1)小題,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列式解答。解答之后,讓學生再檢驗一下是否符合題意。
    第(2)、(3)題,讓學生獨立列綜合算式解答,教師巡視,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三、整理和復習連乘、連除應用題。
    1.教師出示教科書第32頁第3題的第(1)小題,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2.讓學生改編應用題。
    教師:把上面的題目改編成用除法計算的兩步應用題。
    讓學生獨立改編題目,然后集體訂正改編的題目。再讓學生用一種解法分步解答。
    讓學生獨立檢驗自己的解答過程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4.做練習八的第4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理解題意,然后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最后集體訂正。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2頁的第l一3題,練習八的第1—4題。
    教學目的:通過整理和復習所學知識,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運算順序,提高列綜。
    合算式的能力;理解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進一步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混合運算和連乘、連除應用題。
    教學目的:通過整理和復習所學知識,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運算順序,提高列綜。
    合算式的能力;理解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進一步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整理和復習三步混合運算式題。
    1.簡要地整理已學知識。
    教師: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許多關于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現(xiàn)在來回答老師的一些問題。
    教師提問,指名讓學生回答。
    教師:(1)在整數(shù)四則運算中,計算含有加減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題,其運算順序是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減。)。
    (2)計算含有括號的式題時,運算順序是什么?(先算括號里面的,再算括號外面的。)。
    (3)小括號里面既含有加減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題,運算順序是什么?(小括號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2.計算練習。
    (1)做教科書第32頁第l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認真審題。接著,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算完后,集體訂正。
    (2)做練習八的第1、2題。
    第l題,讓學生獨立填空、列出綜合算式,教師巡視,個別輔導。然后集體訂正。
    第2題,先選左面一組的兩道小題,讓學生說一說運算順序,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
    二、整理和復習列綜合算式計算三步文字題。
    1.簡要地整理已學知識。
    教師出示教科書第32頁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并且計算,然后說一說。
    自己是怎樣想的。接著,教師指名讓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
    (1)在列綜合算式之前,先要弄清什么?(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數(shù),題目中直接給出了沒有,要先算什么。)。
    (2)在列綜合算式時,要注意些什么?(要注意:如要先算加、減法,應加小括號,弄清什么數(shù)寫在前面,什么數(shù)寫在后面。)。
    (3)列出綜合算式以后,要注意什么?(要檢驗一下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題意。)。
    2.做練習八的第3題。
    第(1)小題,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列式解答。解答之后,讓學生再檢驗一下是否符合題意。
    第(2)、(3)題,讓學生獨立列綜合算式解答,教師巡視,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三、整理和復習連乘、連除應用題。
    1.教師出示教科書第32頁第3題的第(1)小題,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2.讓學生改編應用題。
    教師:把上面的題目改編成用除法計算的'兩步應用題。
    讓學生獨立改編題目,然后集體訂正改編的題目。再讓學生用一種解法分步解答。
    讓學生獨立檢驗自己的解答過程和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4.做練習八的第4題。
    先讓學生默讀題目,理解題意,然后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最后集體訂正。
    四年級數(shù)學教案——《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混合練習》。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頁分步檢驗應用題的方法,練習三的第6-10題。
    教學目的: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連乘、連除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解答方法。
    (2)使學生初步學會分步檢驗應用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進行檢驗的良。
    好習慣。
    教具準備: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做練習三的第6題。
    教師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讓學生口算,全班集體訂正。
    二、新課。
    教師提問:解答這道題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樣列式計算?
    教師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師提問:還可以怎樣算?怎樣列式?
    教師同樣指名讓學生說一說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師:怎么知道我們解答的對不對呢2這就需要對解答的過程進行檢驗。怎樣檢驗呢?
    常用的方法是:按照原來的題意,依次檢查每一步列式和計算,看是不是正確?,F(xiàn)在讓我們來檢驗一下上面這道題的解答是否正確。
    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這道題已知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列的算式是什么等。每解決一個問題看一看與前面解答的是否一樣,直到全部解答完。
    教師讓學生翻開書第11頁,自己解答題目:四年級有43名學生,2個學期共用練習本344本,平均每人每學期用多少本7做完后,讓學生自己檢驗。
    三、課堂練習。
    1.做練習三的第7題。
    讀題后,指名讓學生說一說這題要求的是什么。使學生明確這題要求的是新增加5臺冰箱一年的用電數(shù),即多用電的數(shù)。然后讓學生自己解答并且檢驗。檢驗之后,讓學生說一說檢驗的方法。如果學生還沒有掌握,教師可以帶著集體進行檢驗。
    2.做練習三的第8題。
    讓學生獨立做題并且進行檢驗。
    3.做練習三的第9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然后教師提問:怎樣把上面這道題改編成用除法解答的應用題。
    多少千克?之后讓學生自己解答,集體訂正。
    4.做練習三的第10題。
    讓學生自己解答,教師巡視,集體訂正。
    5.選做練習三的第11*、12*題。
    這兩題是選做題,教師可以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試著做,教師個別輔導。
    第11*題,可啟發(fā)學生想:根據(jù)“每組人數(shù)相等?!边@個條件聯(lián)系前面的已知條件,就可以確定是把180個同學平均分成了9組(5+4組),每一組的人數(shù)是180÷(5+4)=20(個)。要求第一批去了多少個同學,就是求5個組是多少人,即20×5=100(個)。所以這一題的解法是:180÷(5+4)×5=100(個)。
    第12*題,可啟發(fā)學生想:要想求出1臺碾米機8小時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知道1臺碾米機1小時碾米多少千克。已知4臺碾米機3小時碾米4860千克,求1臺碾米機1小時碾米多少千克,這是我們剛學過的連除應用題,我們會解答。求出1臺碾米機1小時碾米400千克后,再加算一步乘以8,就可算出1臺碾米機8小時碾米3200千克。所以,這一題的解法是:4800÷4÷3×8=3200(千克)或者4800÷3÷4×8=3200(千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十四
    整節(jié)課上下來,我認為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很流暢,在分點的時候,我讓班里同學自己思考、討論,同學認為分成3個點比較好。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還是沒有把點分成5個,只好有我說出了5個點的位置。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還要進一步加強。
    實驗方法是由我通過多媒體直接出示的,但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有很多沒有按方法進行操作,看出學生對實驗方法沒有完全理解。對低年級學生來說這種出示實驗方法還不夠有效。我在巡視實驗時,有個小朋友告訴我,可以將五串回形針分別掛到磁鐵的五個點上,如果掉下來的,說明磁性弱,吸住了掉不下來的,說明磁性強?!八麄儗ψ约合敕ú桓铱隙ǎ詻]有起來說,可是從理論上講,這樣的想法也是行得通的,也是可以得出中間弱,兩頭強這個特性的。
    后來下課了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其實孩子們與眾不同的想法肯定很多,而我在課上出示實驗方法時,為了教學的順利,并沒有問諸如”還有什么不一樣的想法嗎?“這樣的問題,學生回答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之后,就開始這行下一項的活動了,有時我們?yōu)榱说玫揭粋€答案而忽略學生,忽略學生中高高舉起的小手,時間長了,學生可能也就是沉醉于教師的平平淡淡。
    也許教師平時一句不經(jīng)意的話會激發(fā)起孩子們主動探究的欲望,諸如”你這個想法真好,就是與眾不同?!啊毕嘈磐瑢W們對于你這樣的獨特想法肯定會刮目相看?!啊闭媪瞬黄穑氵@個發(fā)現(xiàn)讓老師也感到意外!“……看似平常的一句話想必會讓孩子們樂上好一陣子。次數(shù)多了,孩子們求異的思想會更深一些。有時候,當孩子們中沒有出現(xiàn)不同想法的時候,老師可能也要有意識地去幫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抓住一點可以激發(fā)的”苗頭“,啟發(fā)并幫助他表述想法,一次,兩次,孩子們也就有了相應的方法?!洞盆F的兩極》是繼《磁鐵的磁性》后的磁鐵單元的第二課。是在學生認識了磁鐵的磁性,知道磁鐵的兩極的磁性最強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磁鐵,發(fā)現(xiàn)磁鐵的兩極不但磁性最強,還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動也從原來的觀察磁鐵與其他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鐵與磁鐵間的相互作用。課文安排了3個觀察、實驗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察可轉動的磁鐵,從而發(fā)現(xiàn)磁鐵的兩極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極、北極的概念。第二個活動則自主開展實驗探究進一步研究磁鐵兩極之間的相互作用,發(fā)現(xiàn)其規(guī)律。第三個活動是玩磁鐵小車的游戲,是運用“同極相斥”的`性質開展的活動。3個活動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緊扣,活動雖難度不大,但要在40分鐘內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并讓學生反復多次實驗,記錄多次實驗結果,然后在此基礎上整理事實,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得出結論。還是要花點心思的。于是怎樣有序、有效地開展探究活動,成了我這節(jié)課的主攻目標。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十五
    本節(jié)課是青島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快捷的物流運輸—解決問題》信息窗中第二個紅點問題,即構建相遇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并借此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為相遇問題牽扯到兩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其中的數(shù)量關系比較復雜,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學生要首先理解和掌握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的關系,然后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設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數(shù)學模型,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1、在具體情境中,御用模擬演示和畫線段圖等方法理解速度、時間和路程的數(shù)量關系,初步構建相遇問題的數(shù)學模型。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3、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情感。
    用畫線段圖的策略分析“相遇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構建其數(shù)學模型。
    理解“相遇問題”的基本特征,構建數(shù)學模型“速度和×時間=總路程”和“路程1+路程2=總路程”。
    多媒體課件,兩個能在一條線上自由活動的小人。
    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劉老師家住哪兒嗎?悄悄告訴你們吧,劉老師家離著人民公園非常近,到底有多近呢?你們來看。
    ppt出示:劉老師從家出發(fā)步行去人民公園,每分鐘走60米,5分鐘后到達。
    根據(jù)這個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ppt出示:劉老師家距離人民公園有多遠?
    你會解決嗎?
    ppt:60×5=300(米)。
    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
    通過這個小例題,我們總結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三者間的關系是:速度×時間=路程(課件出示)。
    今天我們就在這個關系式的基礎上來研究點新問題,好不好?
    預設:讓學生用語言或者肢體動作來解釋這幾個詞的含義。
    把這幾個關鍵詞搞明白了,大家再來讀這個題。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之前學的行程問題是幾個物體在運動?今天研究的問題是幾個物體在運動?而且是怎么運動的?(同時出發(fā)、相對運動、最后相遇)我們就把這類問題稱作“相遇問題”,板書課題。
    此處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表演,使他們在頭腦中形成兩個物體相對運動的表象,理解并抓住相遇問題的基本特征:同時、相對、相遇。
    現(xiàn)在你能和你的同桌合作把這個題目表演出來嗎?用2只筆分別代表小明和李老師,同時從桌子的兩端出發(fā)相對而行,只走一遍,相遇了就停在相遇點別動了。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詢問不同的小組)你們相遇在哪里?相遇點離誰家比較近?為什么?
    預設:出現(xiàn)相遇點在中間和相遇點不在中間兩種情況。
    通過同桌兩人的模擬表演進一步理解相遇問題的運動過程和基本特征,同時學生們也在“相遇點在哪兒”的討論和交流中進一步理解了:速度不同,相遇點不可能在中間,而是離速度慢的一方較近,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動腦思考的好習慣。
    3、理解速度和。
    老師制作了兩個可以自由活動的小人分別代表小明和李老師,請兩名同學上臺來慢放一遍剛才的相遇過程,生邊操作老師邊提問:
    一分鐘后他倆分別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兩分鐘后他倆又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三分鐘?四分鐘?五分鐘呢?
    通過兩個可活動的小人一分鐘、一分鐘地走,幫助學生理解“單位時間內他倆一共走的路程”,即速度和。同時能夠直觀地看到相遇點離速度慢的一方較近。
    4、畫線段圖。
    你能根據(jù)剛才的演繹把相遇過程和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及問題在線段圖中表示出來嗎?
    投影學生作品,點評。你能看明白他的線段圖嗎?還有哪些補充和改正的?
    學生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線段圖。
    師出示課件演示畫線段圖的過程。
    你會解決這個問題了嗎?自己動手試試。做的快的同學你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兩種方法都做出來的同學組織一下自己的語言,爭取一會兒發(fā)言時讓大家都能聽明白你的意思。
    找2生板書2種方法,點評。
    回顧這兩種方法,我們是怎么解決相遇問題的?
    小結:方法1:路程1+路程2=總路程。
    方法2:速度和×相遇時間=總路程。
    6、體會線段圖的好處。
    對比題目文字和線段圖,你有什么感覺?
    小結:線段圖能夠使抽象的數(shù)學問題變得更直觀,便于我們理清楚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像這樣把抽象的數(shù)學語言、數(shù)量關系與直觀的圖形結合起來,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的思想就是數(shù)學上非常重要的“數(shù)形結合思想”,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還會用到。
    1、兩列火車分別從甲、乙兩地同時相對開出,4小時后相遇。甲車的速度是110千米/時,乙車的速度是100千米/時。求甲、乙兩地間的路程。(先畫圖整理條件和問題,再解答)。
    2、
    兩隊分別從兩頭同時施工,4個月開通。這條隧道長多少米?(只列式不計算)。
    3、兩人同時打印一份稿件,甲的打字速度是85字/分,乙的打字速度是65字/分。1小時后兩人共同錄完。請問這份稿件一共多少字?(只列式不計算)。
    剛才這些問題也不是相遇問題呀,為什么你還用這種方法呢?
    小結:他們的題型都跟相遇問題差不多,所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都是一樣的。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學會了什么?
    德州市實驗小學劉麗。
    相遇問題教學設計篇十六
    《相遇問題》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經(jīng)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教學本節(jié)課時,首先創(chuàng)設了“淘氣、笑笑同時從家里出發(fā),路途相遇“的情境,讓學生結合情境圖中的信息,完整地描述數(shù)學問題,理解情境中給出的數(shù)學信息和所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鼓勵學生嘗試獨立完成題目。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比如提示學生要先想辦法找出等量關系,再列出方程,由于學生已有列程的解決問題的基礎,所以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正確的列出符合題意的'方程。
    再次,小組合作交流,在交流時,主要讓學生交流解決問題的思路。有的學生是通過畫線段圖找到等量關系的,要讓學生結合線段圖說說“相遇時兩人行駛的全部路程是多少”從而分析得出“笑笑走的路程+淘氣走的路程=840”的數(shù)量關系,然后列出方程。
    最后,要和學生梳理如何列方程解決問題,第一要根據(jù)題意找等量關系,第二根據(jù)等量關系列出方程,第三解方程,第四檢驗結果是否正確,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少部分學生找等量關系有困難,需要加強練習和個別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