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評價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目標的完成程度進行全面而客觀的分析。那么,如何編寫一份完善的教案呢?首先,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標,明確要教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其次,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步驟,確保教學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最后,要及時反饋和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調(diào)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通過這些步驟的指導,我們可以編寫出一份符合教學要求、科學合理的教案。范文中的教案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
有多長教案篇一
教材第51~52頁的內(nèi)容。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和線的長度(限整厘米)。
2.在觀察與實驗,猜測與驗證、交流與反思等活動中,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探索并掌握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方法,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
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確地讀出物體的長度。
教學課件。
學生活動(二次備課)。
一、謎語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粋€謎語,你能猜出嗎?課件出示:有面又有口,有腳沒有手,書包吃肚內(nèi),自己不會走。(課桌)是的,課桌是我們每個同學的好伙伴,它天天陪著我們一起學習,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了解課桌有多長。(板書課題:課桌有多長)。
二、預習反饋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1.自由測量。
(2)量。自己選擇一件物品進行測量,記錄結(jié)果。
(3)匯報。讓學生說出自己測量的結(jié)果。
(4)為什么一樣的課桌量出來的數(shù)據(jù)都不一樣呢?分析原因:因為使用的工具不一樣,有的用書測量,有的用筆測量,還有的用手測量,所以得到的結(jié)果也就不一樣了。那該怎樣測量呢,我們來聽聽智慧爺爺怎么說吧!適時用課件出示智慧爺爺?shù)脑挘簻y量之前要有統(tǒng)一的標準。
2.認識測量工具和厘米。
(1)介紹尺子。測量物體的長短一般都用尺子。尺子有很多種(課件出示常用的尺子:三角尺、米尺、圈尺等,簡單介紹各種尺子的名稱、用途),我們手中拿的是直尺,課件出示直尺的放大圖。
(2)認識直尺。請大家仔細觀察手中的直尺,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結(jié)合學生的發(fā)現(xiàn),講解刻度線、字母cm的意義,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完整介紹:直尺上標有許多刻度線,0表示開始,每一大格表示1厘米,每一大格之間有10個小格。尺子上的“cm”表示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小結(jié):厘米是常用的長度單位,也可寫作cm。
小結(jié):直尺上兩個相鄰數(shù)字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
3.量鉛筆。
(5)自己動手測量自己寫字的鉛筆有多長,量完后請一學生上臺展示,大家評論。
(6)出示小熊量鉛筆圖,說一說它量對了嗎。學生小組討論后交流。第一幅圖:鉛筆的一端沒有和0刻度對齊,所以是錯誤的。第二幅圖:量對了。第三幅圖:從1開始量,最后到6就該用6-1=5,長5厘米,不是6厘米,讀數(shù)錯了。第四幅圖:對了。出示智慧爺爺說的話:通常,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把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的數(shù)是幾,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4.量一量,畫一畫。完成教材第51頁問題三。對于畫4厘米長的線,由于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相鄰兩個數(shù)字間的長度是1厘米,所以只要畫出4厘米長都可以。
5.小練習。用尺子測量一下課桌到底有多長。小結(jié):通常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把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對著刻度幾,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也可以用物體兩端所對刻度的差表示物體的長度。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52頁“練一練”第1題。先估計有多長,再量一量。
2.完成教材第52頁“練一練”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畫一畫,然后交流自己的畫法。
五、拓展提升。
畫一條比5厘米長2厘米的線。
2.下面這把尺子可以直接量出哪幾種長度?可以直接量出3厘米、5厘米和2厘米。
六、課堂總結(jié)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七、作業(yè)布置教材第52頁“練一練”第3、4、5題。
cm的實際長度。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發(fā)現(xiàn)測量的方法。動手操作,畫一畫。學生回顧課堂內(nèi)容。
1.厘米是常用的長度單位。
2.畫線。
成功之處:注重學生動手操作,在動手操作中,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這樣組織教學,不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集體智慧,體現(xiàn)了學生間的合作與互助、探索與創(chuàng)新,還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初步的合作意識。
不足之處:在認識1厘米和幾厘米時用時過多,導致后面時間過緊。測量方法的指導不到位。
教學建議: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敢于放手,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fā)展。
有多長教案篇二
1.經(jīng)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數(shù)學教案-課桌有多長。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體會統(tǒng)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掌握測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單位。
教學難點:讓學生掌握測量方法,理解長度單位“厘米”。
電化教具:電腦,投影儀。
學生學具:直尺,提供了兩道測量題目的小紙條(上課前老師事前準備好的)。
1.開門見山,提出問題:“知道自己的課桌有多長嗎?你是用什么方法來說明自己課桌的長度的?”
學生提出各種量法,例如用手,用鉛筆,用筆盒……。
2.實際測量:
分別統(tǒng)一用手量,然后再統(tǒng)一用鉛筆,用筆盒量,把學生測量的結(jié)果分類記錄在黑板上。
3.根據(jù)測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討論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得到的測量結(jié)果也是不一樣的。
4.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這種工具的時候,測量出來的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
學生想到了直尺。
1.初步認識直尺。
幻燈片出示一直尺,讓學生觀察,從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書:刻度,刻度值,單位。
2.進一步認識直尺。
從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長度嗎?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嗎?
從哪個刻度到6cm這個刻度才是6cm的長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課件,出示一些測量的錯誤示范,讓學生討論錯在哪里,從而感受正確的測量方法。
b在感受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嘗試總結(jié)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1.試試測量小紙條中的第一題。
請學生上講臺講述自己的測量方法,用投影儀投影測量過程。
(通過親手操作初步實踐剛才總結(jié)出來的測量方法)。
2.測量小紙條中第二題。
測量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
(進一步體會測量方法)。
播放課件,展示不從0刻度開始測量,而是從2刻度開始測量的情況。
學生討論該方法是否正確,又應如何正確讀數(shù)。
1.書p151、2。
2.《自主練習》p6。
有多長教案篇三
1、創(chuàng)設情境圖,引發(fā)幼兒測量的'興趣。
(1)出示課件。
師:夏天的池塘真熱鬧呀,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2、探索測量工具、測量方法。
(1)比賽開始前,先量一量魚寶寶有多長吧!
(2)你準備用什么來測量?從哪兒開始量?
幼兒一:我想用鉛筆。
幼兒二:我想用回形針、
幼兒三:我想用牙簽。
幼兒四:用吸管。從魚頭開始量······。
孩子們都能想到用自然物來測量,可能看到老師為他們準備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說的,但這并不影響活動效果,孩子們的.表現(xiàn)欲望特別強烈。
3、幼兒操作。
幼兒一:把回形針一個搭一個連在一起量。
幼兒二:量魚的周長。
幼兒三:雖然把回形針一個接一個,但沒有按一條直線量。
其余幼兒的方法基本正確。
本環(huán)節(jié)我沒有把測量方法拋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自由探索測量方法,然后再糾正改錯。有的幼兒方法不正確在情理之中。
5、老師示范。
6、繼續(xù)操作。
教師:瞧,青蛙和龍蝦比跳遠,大白鵝和烏龜比游泳。比賽結(jié)果出來了,那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呢?請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結(jié)果記錄下來。
7、展示測量結(jié)果。
(1)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
(2)為什么同樣的長度,用不同工具量,結(jié)果不一樣呢?
小結(jié):同樣的物體,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因為工具不一樣長,所以結(jié)果就不一樣。
有多長教案篇四
“認識時鐘.逐步建立時間概念”是上學之所需,“利用已有的認知經(jīng)驗學看課程表,并嘗試整理書包”是入學之所急。陳老師順應情景需要.導入了對“時間”的感知.運用問題引導.展開了對“課程表”的認識,通過兩次操作讓幼兒經(jīng)歷了“書包整理”中的問題。體現(xiàn)了在主題背景下整合幼兒各種經(jīng)驗、豐富體驗、積累新知的思想。
有多長教案篇五
時間的長短必須通過比較來感受.書包整理應該親歷而為.形式化的比較和操作往往不能使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陳老師在設計時力求邏輯嚴密、環(huán)節(jié)相扣、步步推進。例如,為使幼兒懂得“在擁有同等時間的情況下.抓緊時間者完成的任務就多”,陳老師安排了如下環(huán)節(jié):一分鐘能做些什幺事的資料分享―+一分鐘做事的操作體驗―,一分鐘可做不同事的交流了解一一分鐘所做相同事的數(shù)量比較,等等,使幼兒初步理解了影響單位時間辦事效率有多種因素(是否抓緊時間、動作快慢等).從而引發(fā)幼兒思考“如何安排課間十分鐘”等問題,幫助他們克服過渡期中的時間運用障礙。
有多長教案篇六
1、愿意參加一分鐘的感知和操作活動,體驗活動的樂趣。
2、懂得做各項事情都要抓緊時間,知道時間的不可逆轉(zhuǎn)性。
3、能圍繞問題和操作結(jié)果分析原因,大膽交流表達自己的看法。
4、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養(yǎng)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zhì)。
有多長教案篇七
1.探索學習用回形針測量物體的方法,并能用數(shù)字記錄測量結(jié)果。
2.了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會用回形針測量物體,并能記錄。
了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回形針若干;兩條顏色、長度不同的魚圖片;筆若干;《幼兒畫冊》;
一、出示卡片魚和回形針,引發(fā)幼兒測量的興趣。
律動《小魚游》引出課題。
們用回形針量一量魚寶寶有多長吧!
二、學習用回形針測量魚身的方法。
要一根一根連接好。
3.請幼兒說出回形針的數(shù)量,教師在記錄單上用相應的數(shù)字表示出來。
三、幼兒動手測量小魚并記錄結(jié)果。
魚的長度。
四、初步了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利用吸管來測量相同的魚,讓幼兒討論為什么吸管只用了兩個吸管,而回形針用了七個。
教師:測量工具長,測量的次數(shù)就少,測量工具短,測量次數(shù)就多。
五、活動結(jié)束。
有多長教案篇八
“花邊有多長”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了解長方形特點,學會了測量,了解了一些測量單位,并對周長已有了認識的基礎(chǔ)上進行教學的。旨在讓學生計算花邊有多長的同時,理解和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選擇較簡單的方法進行計算,也是今后學習計算其它圖形周長的基礎(chǔ)。
1.結(jié)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時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像力。
3.能運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以先量一量黑板的周長。)(讓學生討論如何量黑板的周長。)。
師:誰能說一說你打算怎么量?
(1:可以用皮尺繞黑板一圈看看有多長。生2:可以用米尺把黑板的四條邊量出來,然后加起來就是周長。生3:我考慮不用四條邊都量,黑板是一個長方形,我們只要量出它的長和寬就可以知道它的周長了。)。
師:同學們真是聰明,那現(xiàn)在各組商量一下怎么量,派兩名同學上講臺量一量,然后把黑板的周長計算出來。
(學生量的量,算的算,大多數(shù)學生都已算出結(jié)果。)。
師:現(xiàn)在哪一組能匯報一下你們的計算方法和計算結(jié)果?
(生1:我們組量的黑板長是350厘米,寬是125厘米。我們是把四條邊加起來計算的,350+125+350+125=950(厘米)。生2:我們組量出黑板的長是35分米,寬是12分米。我們是把2個長和2個寬加起來計算的,35×2+12×2=94(分米)。生3:我們量出黑板的長是35分米,寬是13分米。算法和上面的'一組一樣,35×2+13×2=96(分米)。生4:我們量的結(jié)果和上一組一樣,但計算方法不一樣,我們是先把一個長和一個寬加起來,再乘2計算的,(35+13)×2=96(分米)?!?。
(學生們在小組開始討論幾種方法。)。
師:誰愿意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方法?
(:我喜歡生4的方法,計算起來方便,兩步就可以算出來生:我喜歡生3的方法,看起來容易理解,容易計算。)。
(學生同桌合作,先測量,再計算。教師巡視,同時給學生指導。)。
師:誰能匯報一下你們的計算結(jié)果?
(學生匯報,全班進行交流。)。
師:通過剛才的計算,你用了哪種方法,與同桌交流一下,看看現(xiàn)在自己喜歡哪種方法?
(學生互相交流說一說自己的方法。
1.出示課件,小白兔與小黑兔比賽的動畫場面,兩只兔子爭論都說自己跑的路程多,請學生給評一評。
2.讓學生完成教科書47頁“做一做”。
求下面長方形的周長,看一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
師: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
測量學校長方形花園的周長和教室地的周長。
有多長教案篇九
1、在游戲和操作中體驗一分鐘的長短。
2、懂得參與各項活動都要抓緊時間、珍惜時間。
1、多媒體課件“一分鐘能干什么”。
2、幼兒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繩子,套環(huán),彈珠和筷子。
一、謎語導入:
1、謎語: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能告訴我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睡覺?會是什么呢?(時鐘)
2、時鐘有什么用呢?(它能告訴我們時間,它和我們生活有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
3、鐘面上有什么(12個數(shù)字,三跟針,時針,分針和秒針),那你覺得一分鐘會有多長呢?那我們一起看一下,心里默數(shù)秒針一共響了幾個滴答?好,仔細聽,預備,開始。
4、你來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秒針走了一圈)一共響了幾個滴答?(60個)
教師小結(jié):秒針走一圈響了60個滴答表示60妙,也就是一分鐘。
二、在游戲中體驗一分鐘的長短
1、提問:在一分鐘內(nèi)我們可以完成什么事情呢?
2、游戲:今天我們小朋友也來親自體驗一分鐘長短,我們先來做幾個定格游戲好嗎?
3、小結(jié):通過剛才的活動你感覺一分鐘長還是短呢?(長)原來我們在等待在堅持或者痛苦的時候,就會覺得一分鐘很漫長。
三、在操作中感受一分鐘的長短
1、教師介紹操作內(nèi)容,讓幼兒知道每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搓團圓、串珠、夾珠子、拍皮球、套圈)
3、提問:你一分鐘做了些什么?邊提問邊結(jié)合記錄表講述。
4、提問:同樣花了一分鐘時間,為什么每組的結(jié)果不一樣?
5、教師小結(jié):雖然時間相同,但每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較難,有的比較容易,所以結(jié)果也不同;同的時間里做同樣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動作有快有慢,所以結(jié)果也會不同。
四、討論:如何珍惜時間?
1、介紹一下名人一分鐘內(nèi)可以做的事情。
跑步。明明經(jīng)常練習跑步,一分鐘可以跑200多米呢,他在運動會上還得了冠軍呢?
穿衣服。紅紅小手可能干了,起床只要一分鐘就能穿好衣服,冬天還不容易著涼。
口算。方方一分鐘能做20多道算術(shù)題,做得又快又準確,是班級里的口算大王,大家都夸他真聰明。
2、討論:只要我們珍惜時間,就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那我們怎樣來珍惜時間呢?
3、小結(jié):做事專心,不拖拉,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都是珍惜時間的好方法。其實時間是很寶貴的,這一分鐘過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分鐘的時間,不要讓它白白地浪費,讓自己學習好、生活好,精彩度過每一分、每一天。今天老師還為小朋友帶來了一首關(guān)于時間的兒歌,想不想聽。
活動延伸:
日常生活中教育幼兒節(jié)約時間。
有多長教案篇十
1.通過“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動,我知道1千米有多長。
2.我知道1千米=1000米,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自主學習10分;合作探究15分;展示交流10分;達標檢測5分。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在操場上走一走,數(shù)一數(shù)10米、100米大約有多少步,分別用了多少時間,并做好紀錄。
一、想一想。
(1)同學們手拉手站成一排,需要幾個人才能站成大約10米長?
1、()個100米的`長是1千米。
1千米=()米。
2、千米用字母()表示,1千米寫成(),1()=1000m。
三、在哪些情況下要用“千米”作長度單位?
一、我會填上適當?shù)膯挝弧?BR> 樹高約10()。
橋長約400()。
飛機每時飛行800()。
火車每時行駛120()。
北京距離天津約120()。
二、換算我最棒。
4km=()m。
20xxm=()km。
9dm=()cm。
500cm=()m。
30mm=()cm。
7cm=()mm。
有多長教案篇十一
1.在實踐活動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發(fā)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guān)系。
3.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4.發(fā)展估測意識,提高估測能力。
1.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概念。
2.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guān)系。
課件、尺子、學具、鉛筆、a4白紙。
1.設置情境,質(zhì)疑導入。
(1)請同學們猜測老師的身高。(表示身高時用到了米和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
(2)用合適的單位填空。課桌高7()。(用m和cm填都不合適,激發(fā)學習需要。)。
2.獨立探索,發(fā)現(xiàn)新知。
(1)匯報交流,引導學生想像:如果有一個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2)小組討論:這個單位規(guī)定為多長合適?學生討論。(得出以10厘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匯報并說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寫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從0刻度開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幾個1分米?同桌互量從手腕到指尖有多長;量一量,估一估,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用手勢分別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長度。
(4)討論米、厘米、分米之間的關(guān)系。(板書)。
3.對兒歌:鞏固。嗨嗨,讓我們大家來比一比,比什么?比比米(分米、厘米),一米(分米、厘米)到底有多長?1米(分米、厘米)大約有這么長。(學生用手勢表示)。
1?設置情境,質(zhì)疑導入。
(1)幫助淘氣量一量他的鉛筆有多長。(尺子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學生動手操作,測量鉛筆的長度。(課件演示測量結(jié)果的放大圖--6厘米3毫米。)。
(3)看到這個測量的結(jié)果,你想說些什么?問些什么?(引導學生質(zhì)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新知。
(1)教師或?qū)W生講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讓學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學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個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點。(小、細、短)。
(2)在學具袋中找到長度、寬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體。(如:一塊七巧板的厚度)。
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怎樣驗證手勢是否準確?(用拇指與食指輕輕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體,再用另一只手將其取走,拇指與食指之間的空隙大約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兒聽說過毫米這個詞?(課件演示:近10天降水量分布圖、蜂鳥圖、35毫米自動榴彈發(fā)射器圖、世界上最薄的手機圖和最薄的筆記本電腦圖、眼瞼及腳底皮膚的厚度比較、手指甲及腳趾甲生長速度比較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課件演示)淘氣和笑笑為了1厘米長,還是10毫米長這個問題而爭吵。數(shù)學博士認為:1厘米與10毫米同樣長。
為什么數(shù)學博士要這樣說呢?聽了他的話,你明白了什么?(引導學生理解:1厘米=10毫米;進行長度比較時,不僅要看數(shù)字,還要看長度單位。)。
自己在尺子上數(shù)出10毫米。
1.估一估,量一量。
2.看圖說出回形針和課本的長度。
3.畫出折出寬度為30mm,2cm,5mm,1dm的長方形。
4.淘氣的日記。
(1)20xx年9月11日星期四天氣:小雨。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wèi)生間,拿起1毫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90厘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1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jīng)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翻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
改正用錯的長度單位。淘氣有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2)20xx年10月14日星期二天氣:晴。
學生討論,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忘記加上窗框的寬度。)。
(3)20xx年10月29日星期三天氣:晴。
今天,老師給我們出了幾道題,可是,我怎么想也做不出來。我想,老師大概出錯題了吧?請大家?guī)臀铱匆豢础?思考題,不作全班要求。)。
1()-9()=1()1()-59()=1()1()-99()=1()1()-999()=1()。
5.手指游戲。
(1)教師邊說邊演示:手指兄弟親又親,大哥掛帥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記得牢,手指叉開表進率,相等空間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們?nèi)ソ颐堋?BR> (2)學生互相動手表演。
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們就一起來揭密。
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又想了解哪些數(shù)學知識?
有多長教案篇十二
1、培養(yǎng)學生初步學會估計物體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建立1厘米長度的概念。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發(fā)展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具準備:鉛筆、書、本、紅領(lǐng)巾。
新學期開始了,學校為每個教室更換了新的講臺、課桌,請大家估計一下講臺有多長?
學生用手比畫一下,講臺大約有這么長。
請同學們再估計一下,你使用的課桌有多長?
1、老師提出問題。如果不用尺子量,你能有哪些方法說明你的課桌有多長?
2、生小組合作測量。
:我們統(tǒng)一了測量的工具,得出的結(jié)論就一樣了,到底課桌有多長?我們可以用尺自量。
什么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
1、量一量。
量一量鉛筆有多長?畫出1厘米和鉛筆的長度。
問:測量時應注意什么?
2、做書上的練一練。
(板書略)。
有多長教案篇十三
1、探索學習用回形針測量物體的方法,并能用數(shù)字記錄測量結(jié)果。
2、了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3、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會用回形針測量物體,并能記錄。
回形針若干;三條顏色、長度不同的卡片魚;大記錄單一張;筆若干;《幼兒畫冊》;數(shù)字貼紙。
一、出示卡片魚很回形針,引發(fā)幼兒測量的興趣。
教師:魚媽媽有三個孩子,讓我們看看他們有什么不一樣?那條魚寶寶最長呢?魚媽媽很想知道自己的寶寶有多長,該怎么做呢?讓我們用回形針量一量魚寶寶有多長吧!
二、學習用回形針測量魚身的方法。
1、提問:從什么地方開始量,怎樣才能量得準?啟發(fā)幼兒說出按一定方向順序(從魚的尖嘴到魚的尾巴)來測量,并且在擺放回形針時要一根一根連接好。
3、請幼兒說出回形針的數(shù)量,教師在記錄單上用相應的數(shù)字表示出來。
三、幼兒動手測量小魚并記錄結(jié)果。
幼兒做《幼兒畫冊》上的練習,先用擺放回形針的方式測量出魚的長度,然后選擇相應的數(shù)字貼紙來表示數(shù)量,最后請幼兒根據(jù)回形針的數(shù)量來比較魚的長度。
活動中孩子們幫助小魚媽媽和各種不同的.小魚量身長活動中,認識了回形針,探討了用回形針測量的多種方法,孩子們總結(jié)出了一些測量的較好方法,而大部分幼兒喜歡用多根回形針測量的方法,只有一位小朋友用一根回形針進行測量。于是,針對這種特別的測量方法,我引導孩子上前說說自己是怎么測量的,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而在操作時,每位幼兒都積極自己嘗試、記錄,活動中當幫助出現(xiàn)困難的小朋友時,孩子們體驗到了幫助他人的樂趣?;顒又行老舶l(fā)現(xiàn)孩子們通過教師示范和幼兒模仿實踐很快學會了測量方法。而第三環(huán)節(jié)中我增加了視屏,讓幼兒清楚地看到用一根回形針正確的測量方法。最后通過操作練習使幼兒鞏固所學的測量方法。
有多長教案篇十四
在“五一”假期,我們讓幼兒統(tǒng)計自己每天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等環(huán)節(jié)所花的時間。結(jié)果孩子們所花費的時間最長為90分鐘,最短的為12分鐘,大部分幼兒需要60分鐘左右。從統(tǒng)計表上可以看出,幼兒的時間觀念比較淡薄,做事拖拉的情況比較普遍。如何增強孩子的時間觀念,改變他們做事拖拉的習慣,提高做事的效率,為他們?nèi)胄W奠定基礎(chǔ)呢?為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目的是想讓幼兒通過體驗,知道一分鐘雖然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并逐步懂得參與各項活動都必須抓緊時間、珍惜時間。
1、體驗一分鐘的長短。
2、懂得參與各項活動都要抓緊時間、珍惜時間,為入小學作準備。
3、探索、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4、培養(yǎng)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1、多媒體課件“一分鐘能干什么”。
2、幼兒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繩子,套環(huán),彈珠和筷子。
師:不久我們就要從幼兒園畢業(yè),成為一名小學生了,大家都覺得要抓緊在幼兒園的每一分鐘,那么你覺得一分鐘有多長呢?(幼兒可能會回答“60秒”。)。
師:60秒又有多長呢?
師:我們請時鐘走一分鐘吧。
二、體驗:一分鐘能干什么。
(播放多媒體課件)幼兒觀察時鐘畫面,體驗一分鐘的長短。
(1)(教師出示鐘面)我們都認識鐘,請問哪一根針轉(zhuǎn)一圈就告訴我們一分鐘到了?(秒針。)。
(2)如果有的鐘只有兩根針,沒有秒針,我們怎么知道一分鐘到了呢?
(3)教師小結(jié):秒針走一圈或分針走一小格都表示過了一分鐘。
(4)現(xiàn)在我們讓秒針走一圈,請大家體驗一下一分鐘究竟有多長。
教師小結(jié):秒針走了60秒,也就是一分鐘。
2、一分鐘能做什么?
師:人們在一分鐘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師上網(wǎng)查了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邊播放多媒體課件邊解釋:)。
一分鐘人能跑200米。
師:你們知道200米有多遠嗎?(ay~jl園出發(fā)到伊勢丹商廈。)。
一分鐘人騎自行車能騎700米。
師:你們猜猜700米有多遠?如果從幼兒園出發(fā)到哪里有700米?(幼兒園總部到分部一個來回。)。
3、我們一分鐘能做些什么?
(1)我們一分鐘能做些什么呢?你們想不想動手試試?
(2)教師介紹操作內(nèi)容,讓幼兒知道每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
(3)秒針開始走時,大家要一起動手,一分鐘到時立刻停下來,看看大家一分鐘里能干些什么。
(4)幼兒操作。
(5)交流匯總,教師記錄結(jié)果。
a、請你數(shù)一下在一分鐘里夾了幾粒彈珠(穿了幾粒珠子、幾個套環(huán))。
b、請幼兒分組介紹一分鐘的成果,方法是:一組幼兒依次報數(shù),另一組幼兒仔細傾聽,說出一分鐘內(nèi)誰做得最多。(教師記錄幼jl的報數(shù)。)。
c、同樣花了一分鐘時間,為什么每組的結(jié)果不一樣?
結(jié)論:雖然時間相同,但每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較難,有的比較容易,所以結(jié)果也不同。
d、我剛才發(fā)現(xiàn)穿珠子小組的小朋友雖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們的結(jié)果也不一樣,為什么?(當場讓該組幼兒再次報數(shù)驗證。)。
結(jié)論:在相同的時間里做同樣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動作有快有慢,所以結(jié)果也會不同。
三、討論:如何珍惜時間。
2、幼兒說說自己花費的時間。
3、誰花的時間最長?誰花的時間最短?
4、為什么大家都做了四件事,但花費的時間會相差那么大呢?
5、做同樣的事情時間花得多結(jié)果會怎樣?時間花得少結(jié)果又會怎樣?
為了調(diào)動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我在知識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利用網(wǎng)絡下載了課件時鐘,用課件時鐘幫助幼兒體驗一分鐘,使幼兒很直觀地看到了一分鐘的運轉(zhuǎn),幫助幼兒認識一分鐘,感知一分鐘有60秒的關(guān)系,這樣孩子對于一分鐘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認識。給老師在教學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體驗同樣一分鐘為什么結(jié)果會不一樣,從而體驗出一分鐘的長短,幼兒能明白在同一時間里做的事情的快和慢會影響結(jié)果,熟練程度不一樣所有結(jié)果也會不一樣。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做同樣的事情,動作慢了,就會花很長時間,動作抓緊了,同樣一分鐘就會做很多事情。學會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鐘。
在活動中充分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探索中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有助于更好地進行師幼互動,從而才能達到教學的有效性。
有多長教案篇十五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第五冊課本第47頁例題“花邊有多長”及相應的“做一做、”“討論”。
1、結(jié)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
2、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3、能運用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現(xiàn)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掌握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理解長方形周長的算理。
結(jié)合具體情境,讓學生在對比、交流中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三角圖形、三角尺、小木板、繩子、彩紙條、電腦課件。
(一)復習出示三角形的周長計算。
1、周長的含義。
2、出示三角形(已知三角形各邊長度)。
(二)復習(課件出示長方形的特征)說明對邊相等。
1、齊讀題目。
2、我們?nèi)w同學能夠想到辦法幫豬弟弟嗎?板書課題。
3、分組討論。
提出:(1)以小組里的黑板紙作為黑板。
(2)紅色的紙條為花邊。
(3)圍一圍,想一想怎樣算出花邊有多長。
4、小組匯報討論結(jié)果,出示3種不同的計算方法。
a、把四條邊一條一條地加起來34+12+34+12=92(分米)。
b、分別有兩條長和兩條寬34×2+12×2=92(分米)。
c、一條長一條寬為一組,共有兩組(34+12)×2=92(分米)。
5、小結(jié):你認為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再次明確:認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長方形的周長。
6、完成課本p47的例題。
4人一組,一塊小木板,一根繩子,討論繩子有多長?
(發(fā)散學生的思維)。
(1)用繩子把小木板圍一圍。
(2)用了多長的繩子?
(3)動手操作(必須知道長與寬)。
(4)匯報周長。
突破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長與寬(鼓勵學生說算理)。
1、課件出示(p47做一做)(課件)學生板書黑板。
2、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板書: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3、口答填空(課件)。
4、填空(課件)。
5、小結(jié)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方法。
用8根長4厘米的小棒擺成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1)一個長方形操場,長80米,寬比長短20米,周長是多少米?
猴子哥哥沿著操場跑2圈,跑了多少米?
(3)求出下面圖形的周長(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指出方法解答)。
我們學會了什么?
板書設計: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長+寬。
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有多長教案篇一
教材第51~52頁的內(nèi)容。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和線的長度(限整厘米)。
2.在觀察與實驗,猜測與驗證、交流與反思等活動中,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探索并掌握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方法,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
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確地讀出物體的長度。
教學課件。
學生活動(二次備課)。
一、謎語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粋€謎語,你能猜出嗎?課件出示:有面又有口,有腳沒有手,書包吃肚內(nèi),自己不會走。(課桌)是的,課桌是我們每個同學的好伙伴,它天天陪著我們一起學習,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了解課桌有多長。(板書課題:課桌有多長)。
二、預習反饋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1.自由測量。
(2)量。自己選擇一件物品進行測量,記錄結(jié)果。
(3)匯報。讓學生說出自己測量的結(jié)果。
(4)為什么一樣的課桌量出來的數(shù)據(jù)都不一樣呢?分析原因:因為使用的工具不一樣,有的用書測量,有的用筆測量,還有的用手測量,所以得到的結(jié)果也就不一樣了。那該怎樣測量呢,我們來聽聽智慧爺爺怎么說吧!適時用課件出示智慧爺爺?shù)脑挘簻y量之前要有統(tǒng)一的標準。
2.認識測量工具和厘米。
(1)介紹尺子。測量物體的長短一般都用尺子。尺子有很多種(課件出示常用的尺子:三角尺、米尺、圈尺等,簡單介紹各種尺子的名稱、用途),我們手中拿的是直尺,課件出示直尺的放大圖。
(2)認識直尺。請大家仔細觀察手中的直尺,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結(jié)合學生的發(fā)現(xiàn),講解刻度線、字母cm的意義,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完整介紹:直尺上標有許多刻度線,0表示開始,每一大格表示1厘米,每一大格之間有10個小格。尺子上的“cm”表示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小結(jié):厘米是常用的長度單位,也可寫作cm。
小結(jié):直尺上兩個相鄰數(shù)字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
3.量鉛筆。
(5)自己動手測量自己寫字的鉛筆有多長,量完后請一學生上臺展示,大家評論。
(6)出示小熊量鉛筆圖,說一說它量對了嗎。學生小組討論后交流。第一幅圖:鉛筆的一端沒有和0刻度對齊,所以是錯誤的。第二幅圖:量對了。第三幅圖:從1開始量,最后到6就該用6-1=5,長5厘米,不是6厘米,讀數(shù)錯了。第四幅圖:對了。出示智慧爺爺說的話:通常,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把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的數(shù)是幾,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4.量一量,畫一畫。完成教材第51頁問題三。對于畫4厘米長的線,由于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相鄰兩個數(shù)字間的長度是1厘米,所以只要畫出4厘米長都可以。
5.小練習。用尺子測量一下課桌到底有多長。小結(jié):通常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把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對著刻度幾,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也可以用物體兩端所對刻度的差表示物體的長度。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52頁“練一練”第1題。先估計有多長,再量一量。
2.完成教材第52頁“練一練”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畫一畫,然后交流自己的畫法。
五、拓展提升。
畫一條比5厘米長2厘米的線。
2.下面這把尺子可以直接量出哪幾種長度?可以直接量出3厘米、5厘米和2厘米。
六、課堂總結(jié)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七、作業(yè)布置教材第52頁“練一練”第3、4、5題。
cm的實際長度。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發(fā)現(xiàn)測量的方法。動手操作,畫一畫。學生回顧課堂內(nèi)容。
1.厘米是常用的長度單位。
2.畫線。
成功之處:注重學生動手操作,在動手操作中,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這樣組織教學,不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集體智慧,體現(xiàn)了學生間的合作與互助、探索與創(chuàng)新,還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初步的合作意識。
不足之處:在認識1厘米和幾厘米時用時過多,導致后面時間過緊。測量方法的指導不到位。
教學建議: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敢于放手,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fā)展。
有多長教案篇二
1.經(jīng)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數(shù)學教案-課桌有多長。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體會統(tǒng)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掌握測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單位。
教學難點:讓學生掌握測量方法,理解長度單位“厘米”。
電化教具:電腦,投影儀。
學生學具:直尺,提供了兩道測量題目的小紙條(上課前老師事前準備好的)。
1.開門見山,提出問題:“知道自己的課桌有多長嗎?你是用什么方法來說明自己課桌的長度的?”
學生提出各種量法,例如用手,用鉛筆,用筆盒……。
2.實際測量:
分別統(tǒng)一用手量,然后再統(tǒng)一用鉛筆,用筆盒量,把學生測量的結(jié)果分類記錄在黑板上。
3.根據(jù)測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討論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得到的測量結(jié)果也是不一樣的。
4.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這種工具的時候,測量出來的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
學生想到了直尺。
1.初步認識直尺。
幻燈片出示一直尺,讓學生觀察,從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書:刻度,刻度值,單位。
2.進一步認識直尺。
從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長度嗎?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嗎?
從哪個刻度到6cm這個刻度才是6cm的長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課件,出示一些測量的錯誤示范,讓學生討論錯在哪里,從而感受正確的測量方法。
b在感受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嘗試總結(jié)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1.試試測量小紙條中的第一題。
請學生上講臺講述自己的測量方法,用投影儀投影測量過程。
(通過親手操作初步實踐剛才總結(jié)出來的測量方法)。
2.測量小紙條中第二題。
測量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
(進一步體會測量方法)。
播放課件,展示不從0刻度開始測量,而是從2刻度開始測量的情況。
學生討論該方法是否正確,又應如何正確讀數(shù)。
1.書p151、2。
2.《自主練習》p6。
有多長教案篇三
1、創(chuàng)設情境圖,引發(fā)幼兒測量的'興趣。
(1)出示課件。
師:夏天的池塘真熱鬧呀,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2、探索測量工具、測量方法。
(1)比賽開始前,先量一量魚寶寶有多長吧!
(2)你準備用什么來測量?從哪兒開始量?
幼兒一:我想用鉛筆。
幼兒二:我想用回形針、
幼兒三:我想用牙簽。
幼兒四:用吸管。從魚頭開始量······。
孩子們都能想到用自然物來測量,可能看到老師為他們準備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說的,但這并不影響活動效果,孩子們的.表現(xiàn)欲望特別強烈。
3、幼兒操作。
幼兒一:把回形針一個搭一個連在一起量。
幼兒二:量魚的周長。
幼兒三:雖然把回形針一個接一個,但沒有按一條直線量。
其余幼兒的方法基本正確。
本環(huán)節(jié)我沒有把測量方法拋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自由探索測量方法,然后再糾正改錯。有的幼兒方法不正確在情理之中。
5、老師示范。
6、繼續(xù)操作。
教師:瞧,青蛙和龍蝦比跳遠,大白鵝和烏龜比游泳。比賽結(jié)果出來了,那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呢?請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結(jié)果記錄下來。
7、展示測量結(jié)果。
(1)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
(2)為什么同樣的長度,用不同工具量,結(jié)果不一樣呢?
小結(jié):同樣的物體,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因為工具不一樣長,所以結(jié)果就不一樣。
有多長教案篇四
“認識時鐘.逐步建立時間概念”是上學之所需,“利用已有的認知經(jīng)驗學看課程表,并嘗試整理書包”是入學之所急。陳老師順應情景需要.導入了對“時間”的感知.運用問題引導.展開了對“課程表”的認識,通過兩次操作讓幼兒經(jīng)歷了“書包整理”中的問題。體現(xiàn)了在主題背景下整合幼兒各種經(jīng)驗、豐富體驗、積累新知的思想。
有多長教案篇五
時間的長短必須通過比較來感受.書包整理應該親歷而為.形式化的比較和操作往往不能使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陳老師在設計時力求邏輯嚴密、環(huán)節(jié)相扣、步步推進。例如,為使幼兒懂得“在擁有同等時間的情況下.抓緊時間者完成的任務就多”,陳老師安排了如下環(huán)節(jié):一分鐘能做些什幺事的資料分享―+一分鐘做事的操作體驗―,一分鐘可做不同事的交流了解一一分鐘所做相同事的數(shù)量比較,等等,使幼兒初步理解了影響單位時間辦事效率有多種因素(是否抓緊時間、動作快慢等).從而引發(fā)幼兒思考“如何安排課間十分鐘”等問題,幫助他們克服過渡期中的時間運用障礙。
有多長教案篇六
1、愿意參加一分鐘的感知和操作活動,體驗活動的樂趣。
2、懂得做各項事情都要抓緊時間,知道時間的不可逆轉(zhuǎn)性。
3、能圍繞問題和操作結(jié)果分析原因,大膽交流表達自己的看法。
4、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養(yǎng)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zhì)。
有多長教案篇七
1.探索學習用回形針測量物體的方法,并能用數(shù)字記錄測量結(jié)果。
2.了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會用回形針測量物體,并能記錄。
了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回形針若干;兩條顏色、長度不同的魚圖片;筆若干;《幼兒畫冊》;
一、出示卡片魚和回形針,引發(fā)幼兒測量的興趣。
律動《小魚游》引出課題。
們用回形針量一量魚寶寶有多長吧!
二、學習用回形針測量魚身的方法。
要一根一根連接好。
3.請幼兒說出回形針的數(shù)量,教師在記錄單上用相應的數(shù)字表示出來。
三、幼兒動手測量小魚并記錄結(jié)果。
魚的長度。
四、初步了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利用吸管來測量相同的魚,讓幼兒討論為什么吸管只用了兩個吸管,而回形針用了七個。
教師:測量工具長,測量的次數(shù)就少,測量工具短,測量次數(shù)就多。
五、活動結(jié)束。
有多長教案篇八
“花邊有多長”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了解長方形特點,學會了測量,了解了一些測量單位,并對周長已有了認識的基礎(chǔ)上進行教學的。旨在讓學生計算花邊有多長的同時,理解和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選擇較簡單的方法進行計算,也是今后學習計算其它圖形周長的基礎(chǔ)。
1.結(jié)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時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像力。
3.能運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以先量一量黑板的周長。)(讓學生討論如何量黑板的周長。)。
師:誰能說一說你打算怎么量?
(1:可以用皮尺繞黑板一圈看看有多長。生2:可以用米尺把黑板的四條邊量出來,然后加起來就是周長。生3:我考慮不用四條邊都量,黑板是一個長方形,我們只要量出它的長和寬就可以知道它的周長了。)。
師:同學們真是聰明,那現(xiàn)在各組商量一下怎么量,派兩名同學上講臺量一量,然后把黑板的周長計算出來。
(學生量的量,算的算,大多數(shù)學生都已算出結(jié)果。)。
師:現(xiàn)在哪一組能匯報一下你們的計算方法和計算結(jié)果?
(生1:我們組量的黑板長是350厘米,寬是125厘米。我們是把四條邊加起來計算的,350+125+350+125=950(厘米)。生2:我們組量出黑板的長是35分米,寬是12分米。我們是把2個長和2個寬加起來計算的,35×2+12×2=94(分米)。生3:我們量出黑板的長是35分米,寬是13分米。算法和上面的'一組一樣,35×2+13×2=96(分米)。生4:我們量的結(jié)果和上一組一樣,但計算方法不一樣,我們是先把一個長和一個寬加起來,再乘2計算的,(35+13)×2=96(分米)?!?。
(學生們在小組開始討論幾種方法。)。
師:誰愿意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方法?
(:我喜歡生4的方法,計算起來方便,兩步就可以算出來生:我喜歡生3的方法,看起來容易理解,容易計算。)。
(學生同桌合作,先測量,再計算。教師巡視,同時給學生指導。)。
師:誰能匯報一下你們的計算結(jié)果?
(學生匯報,全班進行交流。)。
師:通過剛才的計算,你用了哪種方法,與同桌交流一下,看看現(xiàn)在自己喜歡哪種方法?
(學生互相交流說一說自己的方法。
1.出示課件,小白兔與小黑兔比賽的動畫場面,兩只兔子爭論都說自己跑的路程多,請學生給評一評。
2.讓學生完成教科書47頁“做一做”。
求下面長方形的周長,看一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
師: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
測量學校長方形花園的周長和教室地的周長。
有多長教案篇九
1、在游戲和操作中體驗一分鐘的長短。
2、懂得參與各項活動都要抓緊時間、珍惜時間。
1、多媒體課件“一分鐘能干什么”。
2、幼兒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繩子,套環(huán),彈珠和筷子。
一、謎語導入:
1、謎語: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能告訴我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睡覺?會是什么呢?(時鐘)
2、時鐘有什么用呢?(它能告訴我們時間,它和我們生活有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
3、鐘面上有什么(12個數(shù)字,三跟針,時針,分針和秒針),那你覺得一分鐘會有多長呢?那我們一起看一下,心里默數(shù)秒針一共響了幾個滴答?好,仔細聽,預備,開始。
4、你來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秒針走了一圈)一共響了幾個滴答?(60個)
教師小結(jié):秒針走一圈響了60個滴答表示60妙,也就是一分鐘。
二、在游戲中體驗一分鐘的長短
1、提問:在一分鐘內(nèi)我們可以完成什么事情呢?
2、游戲:今天我們小朋友也來親自體驗一分鐘長短,我們先來做幾個定格游戲好嗎?
3、小結(jié):通過剛才的活動你感覺一分鐘長還是短呢?(長)原來我們在等待在堅持或者痛苦的時候,就會覺得一分鐘很漫長。
三、在操作中感受一分鐘的長短
1、教師介紹操作內(nèi)容,讓幼兒知道每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搓團圓、串珠、夾珠子、拍皮球、套圈)
3、提問:你一分鐘做了些什么?邊提問邊結(jié)合記錄表講述。
4、提問:同樣花了一分鐘時間,為什么每組的結(jié)果不一樣?
5、教師小結(jié):雖然時間相同,但每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較難,有的比較容易,所以結(jié)果也不同;同的時間里做同樣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動作有快有慢,所以結(jié)果也會不同。
四、討論:如何珍惜時間?
1、介紹一下名人一分鐘內(nèi)可以做的事情。
跑步。明明經(jīng)常練習跑步,一分鐘可以跑200多米呢,他在運動會上還得了冠軍呢?
穿衣服。紅紅小手可能干了,起床只要一分鐘就能穿好衣服,冬天還不容易著涼。
口算。方方一分鐘能做20多道算術(shù)題,做得又快又準確,是班級里的口算大王,大家都夸他真聰明。
2、討論:只要我們珍惜時間,就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那我們怎樣來珍惜時間呢?
3、小結(jié):做事專心,不拖拉,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都是珍惜時間的好方法。其實時間是很寶貴的,這一分鐘過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分鐘的時間,不要讓它白白地浪費,讓自己學習好、生活好,精彩度過每一分、每一天。今天老師還為小朋友帶來了一首關(guān)于時間的兒歌,想不想聽。
活動延伸:
日常生活中教育幼兒節(jié)約時間。
有多長教案篇十
1.通過“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動,我知道1千米有多長。
2.我知道1千米=1000米,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自主學習10分;合作探究15分;展示交流10分;達標檢測5分。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在操場上走一走,數(shù)一數(shù)10米、100米大約有多少步,分別用了多少時間,并做好紀錄。
一、想一想。
(1)同學們手拉手站成一排,需要幾個人才能站成大約10米長?
1、()個100米的`長是1千米。
1千米=()米。
2、千米用字母()表示,1千米寫成(),1()=1000m。
三、在哪些情況下要用“千米”作長度單位?
一、我會填上適當?shù)膯挝弧?BR> 樹高約10()。
橋長約400()。
飛機每時飛行800()。
火車每時行駛120()。
北京距離天津約120()。
二、換算我最棒。
4km=()m。
20xxm=()km。
9dm=()cm。
500cm=()m。
30mm=()cm。
7cm=()mm。
有多長教案篇十一
1.在實踐活動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發(fā)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guān)系。
3.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4.發(fā)展估測意識,提高估測能力。
1.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概念。
2.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guān)系。
課件、尺子、學具、鉛筆、a4白紙。
1.設置情境,質(zhì)疑導入。
(1)請同學們猜測老師的身高。(表示身高時用到了米和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
(2)用合適的單位填空。課桌高7()。(用m和cm填都不合適,激發(fā)學習需要。)。
2.獨立探索,發(fā)現(xiàn)新知。
(1)匯報交流,引導學生想像:如果有一個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2)小組討論:這個單位規(guī)定為多長合適?學生討論。(得出以10厘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匯報并說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寫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從0刻度開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幾個1分米?同桌互量從手腕到指尖有多長;量一量,估一估,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用手勢分別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長度。
(4)討論米、厘米、分米之間的關(guān)系。(板書)。
3.對兒歌:鞏固。嗨嗨,讓我們大家來比一比,比什么?比比米(分米、厘米),一米(分米、厘米)到底有多長?1米(分米、厘米)大約有這么長。(學生用手勢表示)。
1?設置情境,質(zhì)疑導入。
(1)幫助淘氣量一量他的鉛筆有多長。(尺子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學生動手操作,測量鉛筆的長度。(課件演示測量結(jié)果的放大圖--6厘米3毫米。)。
(3)看到這個測量的結(jié)果,你想說些什么?問些什么?(引導學生質(zhì)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新知。
(1)教師或?qū)W生講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讓學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學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個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點。(小、細、短)。
(2)在學具袋中找到長度、寬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體。(如:一塊七巧板的厚度)。
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怎樣驗證手勢是否準確?(用拇指與食指輕輕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體,再用另一只手將其取走,拇指與食指之間的空隙大約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兒聽說過毫米這個詞?(課件演示:近10天降水量分布圖、蜂鳥圖、35毫米自動榴彈發(fā)射器圖、世界上最薄的手機圖和最薄的筆記本電腦圖、眼瞼及腳底皮膚的厚度比較、手指甲及腳趾甲生長速度比較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課件演示)淘氣和笑笑為了1厘米長,還是10毫米長這個問題而爭吵。數(shù)學博士認為:1厘米與10毫米同樣長。
為什么數(shù)學博士要這樣說呢?聽了他的話,你明白了什么?(引導學生理解:1厘米=10毫米;進行長度比較時,不僅要看數(shù)字,還要看長度單位。)。
自己在尺子上數(shù)出10毫米。
1.估一估,量一量。
2.看圖說出回形針和課本的長度。
3.畫出折出寬度為30mm,2cm,5mm,1dm的長方形。
4.淘氣的日記。
(1)20xx年9月11日星期四天氣:小雨。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wèi)生間,拿起1毫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90厘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1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jīng)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翻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
改正用錯的長度單位。淘氣有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2)20xx年10月14日星期二天氣:晴。
學生討論,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忘記加上窗框的寬度。)。
(3)20xx年10月29日星期三天氣:晴。
今天,老師給我們出了幾道題,可是,我怎么想也做不出來。我想,老師大概出錯題了吧?請大家?guī)臀铱匆豢础?思考題,不作全班要求。)。
1()-9()=1()1()-59()=1()1()-99()=1()1()-999()=1()。
5.手指游戲。
(1)教師邊說邊演示:手指兄弟親又親,大哥掛帥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記得牢,手指叉開表進率,相等空間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們?nèi)ソ颐堋?BR> (2)學生互相動手表演。
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們就一起來揭密。
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又想了解哪些數(shù)學知識?
有多長教案篇十二
1、培養(yǎng)學生初步學會估計物體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建立1厘米長度的概念。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發(fā)展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具準備:鉛筆、書、本、紅領(lǐng)巾。
新學期開始了,學校為每個教室更換了新的講臺、課桌,請大家估計一下講臺有多長?
學生用手比畫一下,講臺大約有這么長。
請同學們再估計一下,你使用的課桌有多長?
1、老師提出問題。如果不用尺子量,你能有哪些方法說明你的課桌有多長?
2、生小組合作測量。
:我們統(tǒng)一了測量的工具,得出的結(jié)論就一樣了,到底課桌有多長?我們可以用尺自量。
什么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
1、量一量。
量一量鉛筆有多長?畫出1厘米和鉛筆的長度。
問:測量時應注意什么?
2、做書上的練一練。
(板書略)。
有多長教案篇十三
1、探索學習用回形針測量物體的方法,并能用數(shù)字記錄測量結(jié)果。
2、了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3、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會用回形針測量物體,并能記錄。
回形針若干;三條顏色、長度不同的卡片魚;大記錄單一張;筆若干;《幼兒畫冊》;數(shù)字貼紙。
一、出示卡片魚很回形針,引發(fā)幼兒測量的興趣。
教師:魚媽媽有三個孩子,讓我們看看他們有什么不一樣?那條魚寶寶最長呢?魚媽媽很想知道自己的寶寶有多長,該怎么做呢?讓我們用回形針量一量魚寶寶有多長吧!
二、學習用回形針測量魚身的方法。
1、提問:從什么地方開始量,怎樣才能量得準?啟發(fā)幼兒說出按一定方向順序(從魚的尖嘴到魚的尾巴)來測量,并且在擺放回形針時要一根一根連接好。
3、請幼兒說出回形針的數(shù)量,教師在記錄單上用相應的數(shù)字表示出來。
三、幼兒動手測量小魚并記錄結(jié)果。
幼兒做《幼兒畫冊》上的練習,先用擺放回形針的方式測量出魚的長度,然后選擇相應的數(shù)字貼紙來表示數(shù)量,最后請幼兒根據(jù)回形針的數(shù)量來比較魚的長度。
活動中孩子們幫助小魚媽媽和各種不同的.小魚量身長活動中,認識了回形針,探討了用回形針測量的多種方法,孩子們總結(jié)出了一些測量的較好方法,而大部分幼兒喜歡用多根回形針測量的方法,只有一位小朋友用一根回形針進行測量。于是,針對這種特別的測量方法,我引導孩子上前說說自己是怎么測量的,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而在操作時,每位幼兒都積極自己嘗試、記錄,活動中當幫助出現(xiàn)困難的小朋友時,孩子們體驗到了幫助他人的樂趣?;顒又行老舶l(fā)現(xiàn)孩子們通過教師示范和幼兒模仿實踐很快學會了測量方法。而第三環(huán)節(jié)中我增加了視屏,讓幼兒清楚地看到用一根回形針正確的測量方法。最后通過操作練習使幼兒鞏固所學的測量方法。
有多長教案篇十四
在“五一”假期,我們讓幼兒統(tǒng)計自己每天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等環(huán)節(jié)所花的時間。結(jié)果孩子們所花費的時間最長為90分鐘,最短的為12分鐘,大部分幼兒需要60分鐘左右。從統(tǒng)計表上可以看出,幼兒的時間觀念比較淡薄,做事拖拉的情況比較普遍。如何增強孩子的時間觀念,改變他們做事拖拉的習慣,提高做事的效率,為他們?nèi)胄W奠定基礎(chǔ)呢?為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目的是想讓幼兒通過體驗,知道一分鐘雖然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并逐步懂得參與各項活動都必須抓緊時間、珍惜時間。
1、體驗一分鐘的長短。
2、懂得參與各項活動都要抓緊時間、珍惜時間,為入小學作準備。
3、探索、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4、培養(yǎng)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1、多媒體課件“一分鐘能干什么”。
2、幼兒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繩子,套環(huán),彈珠和筷子。
師:不久我們就要從幼兒園畢業(yè),成為一名小學生了,大家都覺得要抓緊在幼兒園的每一分鐘,那么你覺得一分鐘有多長呢?(幼兒可能會回答“60秒”。)。
師:60秒又有多長呢?
師:我們請時鐘走一分鐘吧。
二、體驗:一分鐘能干什么。
(播放多媒體課件)幼兒觀察時鐘畫面,體驗一分鐘的長短。
(1)(教師出示鐘面)我們都認識鐘,請問哪一根針轉(zhuǎn)一圈就告訴我們一分鐘到了?(秒針。)。
(2)如果有的鐘只有兩根針,沒有秒針,我們怎么知道一分鐘到了呢?
(3)教師小結(jié):秒針走一圈或分針走一小格都表示過了一分鐘。
(4)現(xiàn)在我們讓秒針走一圈,請大家體驗一下一分鐘究竟有多長。
教師小結(jié):秒針走了60秒,也就是一分鐘。
2、一分鐘能做什么?
師:人們在一分鐘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師上網(wǎng)查了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邊播放多媒體課件邊解釋:)。
一分鐘人能跑200米。
師:你們知道200米有多遠嗎?(ay~jl園出發(fā)到伊勢丹商廈。)。
一分鐘人騎自行車能騎700米。
師:你們猜猜700米有多遠?如果從幼兒園出發(fā)到哪里有700米?(幼兒園總部到分部一個來回。)。
3、我們一分鐘能做些什么?
(1)我們一分鐘能做些什么呢?你們想不想動手試試?
(2)教師介紹操作內(nèi)容,讓幼兒知道每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
(3)秒針開始走時,大家要一起動手,一分鐘到時立刻停下來,看看大家一分鐘里能干些什么。
(4)幼兒操作。
(5)交流匯總,教師記錄結(jié)果。
a、請你數(shù)一下在一分鐘里夾了幾粒彈珠(穿了幾粒珠子、幾個套環(huán))。
b、請幼兒分組介紹一分鐘的成果,方法是:一組幼兒依次報數(shù),另一組幼兒仔細傾聽,說出一分鐘內(nèi)誰做得最多。(教師記錄幼jl的報數(shù)。)。
c、同樣花了一分鐘時間,為什么每組的結(jié)果不一樣?
結(jié)論:雖然時間相同,但每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較難,有的比較容易,所以結(jié)果也不同。
d、我剛才發(fā)現(xiàn)穿珠子小組的小朋友雖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們的結(jié)果也不一樣,為什么?(當場讓該組幼兒再次報數(shù)驗證。)。
結(jié)論:在相同的時間里做同樣的事情,因為每個人的動作有快有慢,所以結(jié)果也會不同。
三、討論:如何珍惜時間。
2、幼兒說說自己花費的時間。
3、誰花的時間最長?誰花的時間最短?
4、為什么大家都做了四件事,但花費的時間會相差那么大呢?
5、做同樣的事情時間花得多結(jié)果會怎樣?時間花得少結(jié)果又會怎樣?
為了調(diào)動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我在知識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利用網(wǎng)絡下載了課件時鐘,用課件時鐘幫助幼兒體驗一分鐘,使幼兒很直觀地看到了一分鐘的運轉(zhuǎn),幫助幼兒認識一分鐘,感知一分鐘有60秒的關(guān)系,這樣孩子對于一分鐘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認識。給老師在教學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兒通過動手操作,體驗同樣一分鐘為什么結(jié)果會不一樣,從而體驗出一分鐘的長短,幼兒能明白在同一時間里做的事情的快和慢會影響結(jié)果,熟練程度不一樣所有結(jié)果也會不一樣。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做同樣的事情,動作慢了,就會花很長時間,動作抓緊了,同樣一分鐘就會做很多事情。學會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鐘。
在活動中充分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探索中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有助于更好地進行師幼互動,從而才能達到教學的有效性。
有多長教案篇十五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第五冊課本第47頁例題“花邊有多長”及相應的“做一做、”“討論”。
1、結(jié)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
2、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3、能運用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現(xiàn)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掌握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理解長方形周長的算理。
結(jié)合具體情境,讓學生在對比、交流中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三角圖形、三角尺、小木板、繩子、彩紙條、電腦課件。
(一)復習出示三角形的周長計算。
1、周長的含義。
2、出示三角形(已知三角形各邊長度)。
(二)復習(課件出示長方形的特征)說明對邊相等。
1、齊讀題目。
2、我們?nèi)w同學能夠想到辦法幫豬弟弟嗎?板書課題。
3、分組討論。
提出:(1)以小組里的黑板紙作為黑板。
(2)紅色的紙條為花邊。
(3)圍一圍,想一想怎樣算出花邊有多長。
4、小組匯報討論結(jié)果,出示3種不同的計算方法。
a、把四條邊一條一條地加起來34+12+34+12=92(分米)。
b、分別有兩條長和兩條寬34×2+12×2=92(分米)。
c、一條長一條寬為一組,共有兩組(34+12)×2=92(分米)。
5、小結(jié):你認為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再次明確:認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長方形的周長。
6、完成課本p47的例題。
4人一組,一塊小木板,一根繩子,討論繩子有多長?
(發(fā)散學生的思維)。
(1)用繩子把小木板圍一圍。
(2)用了多長的繩子?
(3)動手操作(必須知道長與寬)。
(4)匯報周長。
突破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長與寬(鼓勵學生說算理)。
1、課件出示(p47做一做)(課件)學生板書黑板。
2、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板書: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3、口答填空(課件)。
4、填空(課件)。
5、小結(jié)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方法。
用8根長4厘米的小棒擺成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1)一個長方形操場,長80米,寬比長短20米,周長是多少米?
猴子哥哥沿著操場跑2圈,跑了多少米?
(3)求出下面圖形的周長(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指出方法解答)。
我們學會了什么?
板書設計: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長+寬。
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