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精選18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授課的依據(j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在編寫教案時,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困難和問題,制定相應的解決策略。請查閱以下教案范文,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編寫方法和要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一
     (魯迅)
     一、
     1.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第二自然段。
     2.根據(jù)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性色彩濃厚的語句,深人體會作者的情感。
     二、
     1.感知教材,從課題著手,理清全文思路。
     2.小組討論。
     (1)全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貫穿全文的又是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文章第二自然段寫景極為精妙,妙在何處?
     (3)“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
     (6)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8)文章為什么要描述兩個童年生活場所?
     3.小組交流。
     三、
     (1)雪地捕鳥的過程,作者用了二系列動詞來描述,準確、生動,請仔細品味,然后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個游戲的過程,或描述螞蟻搬家的經過,也試著用上一系列動詞。
     (2)請你準備一個自己的故事,也讓同學們來分享你的樂趣。
     四、
     1.。
     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他于12歲那年到這里上學。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村——皇甫莊、小皋埠避難,故學業(yè)中斷。
     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舊如魯迅回憶時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边@匾和畫,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黨派干部想盡辦法才找回來。當年和魯迅一道念書的同學,解放初還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這三位同學的回憶,三味書屋恢復了原來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來,是會感到奇特的。學生的座位一共有11個;魯迅的座位排在北墻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著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濕。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樸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極為珍貴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來歷,據(jù)說是這樣的: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到塾師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自己。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2.。
     私塾乃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我國2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于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啟蒙兒童,在使學童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學生入學不必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后,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私塾規(guī)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數(shù)人。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tǒng)一的要求和規(guī)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yǎng)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私塾的教學時數(shù),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后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lián)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yǎng)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yǎng)教育,強調蒙童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如對蒙童的行為禮節(jié),像著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guī)定,為我國教育的傳統(tǒng)。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復述。其后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guī)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3.。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寫于魯迅輾轉流徙在北京至廈門的這段時間里,此時的魯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解心中的苦悶,所以把原集名《舊事重提》改為《朝花夕拾》,那一朵朵晨光中綻開的花朵拾來是為了自賞自慰,并不是為了戰(zhàn)斗,本文也不能游離于該集外,因此說本文是暴露封建社會對兒童身心健康的漠視、殘害是片面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二
    1、請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
    1、本文寫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過程。
    2、從開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三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充沛激發(fā)同學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與互相切磋。
    2、注重同學的內心感受與自我體驗。
    3、培養(yǎng)同學語感,能夠初步領悟作品內涵。
    一、導入課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沒有煩惱,隨著歲月,他的煩惱增加了……”這便是生長,有喜也有憂,有神往也有一絲絲擔心。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邀請一些名人為我們講述生長的故事,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文學大師魯迅,他帶來的故事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二、快速閱讀課文。
    (大約3500字)。
    三、合上書,快速回想課文內容。
    提問: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內容?
    2、課文提到了哪些地點?
    3、百草園對于作者來講有什么重要意義?
    板書:樂園。
    四、分組討論。
    為什么百草園是我的樂園,到底有什么樂趣?
    五、用自身的話來總結。
    在百草園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動物組成了有趣的活動,可以干有趣的事情,聽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園是我的樂園。
    六、提問。
    1、所有樂趣之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同學會回答泥墻跟一帶,捕鳥)。
    2、為什么作者要把他們寫得如此詳細,又為什么能寫得如此詳細?
    (因為這些給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當作者充溢感情回憶起童年時,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現(xiàn)在眼前)。
    小結:“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閃爍的星星,雖不十分耀眼,卻透漏著永恒的生命力?!?BR>    “童年是半空里的風箏,整天飛行在嬉笑中?!薄?。
    六、快速閱讀“我”在三味書屋中的生活。
    百草園是我用回憶美化了的樂園,三味書屋卻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學堂。
    板書:學堂。
    七、小組討論。
    1、這時的我與在百草園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對于生活的熱愛,大自然的熱愛,對于知識的追求,天真幼稚,歡樂,細致的觀察生活,好奇心)。
    2、這時的“我”與在百草園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生活比較枯燥,學習內容引不起興趣,老師不允許問課外的知識,原來的貪玩到現(xiàn)在的用心學習,有趣的故事到聽不懂的文章。對長媽媽的依戀到對老師的尊敬)。
    板書:生長。
    4、什么才是真正的生長,是年齡的增大?是體重的增加,結合課文,說說你的見解。
    八、鞏固。
    下面我們再一次認真看課文,請找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
    九、練習。
    十、拓展。
    學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魯迅的童年與少年是一個什么樣的小朋友?
    (活潑、天真、好奇、求知欲強等)。
    樂園學堂。
    生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四
    知識與能力:了解魯迅的生平經歷,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手法。
    過程與方法:朗讀、品析、討論,合作、探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關注生活的態(tài)度。
    1。重點:學習作者寫景時抓住景物特點、按順序、多角度描寫的手法
    2。難點:理解百草園生活是兒童熱愛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生動體現(xiàn)。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第一單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學過后會勾起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現(xiàn)在生活的反思,還會有新的感觸和更深的認識。
    啟發(fā):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點?
    (二)板書課題,作者
    回顧有關魯迅的知識,口答明確:魯迅原名及籍貫、地位、主要作品及學過的作品、本文的出處。
    (三)釋題
    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信息?――明確本文有兩部分內容:百草園生活、。三味書屋生活
    (四)聽范讀錄音(或默讀)。要求:聽后分別概括兩種生活的特點。
    (五)整體感知
    1。概括兩種生活的特點
    1―8段:敘述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自由快樂、豐富多彩、有無限趣味;
    9―24段:敘述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單調枯燥、乏味、受束縛。
    2。你最喜歡哪部分,簡述理由。
    (六)細讀百草園部分,劃出中心句。
    1。小組討論:魯迅為什么說百草園是他的樂園?
    從優(yōu)美的景物(樂景)、美女蛇故事(樂聞)和雪地里捕鳥(樂事)三方面表現(xiàn)百草園是“我”的樂園。
    2。延伸
    (1)利用多媒體展示百草園的圖片
    色彩――()的菜畦()的石井欄()的皂莢樹()的桑葚
    形態(tài)――()的黃蜂()的叫天子
    聲音――蚰蛉在這里()蟋蟀在這里()鳴蟬在樹葉里()
    (3)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仿寫一段話。
    3。思考: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園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
    “掃開。。。,支。。。,撒。。。,系。。。,牽。。。,看。。。,拉。。。,罩”,準確而生動地記敘了捕鳥的全過程。寫出百草園給愛玩的兒童帶來的無窮樂趣,以此表現(xiàn)百草園確實是“我”的樂園。
    (七)作業(yè)
    全國各地qq交流群(點擊進入加群)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五
    2、注重學生的內心感受與自我體驗。
    3、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夠初步領悟作品內涵。
    一、導入課文:
    二、快速閱讀課文,限時7分鐘(大約3500字)。
    三、合上書,快速回想課文內容,限時6分鐘。
    提問: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內容?
    2、課文提到了哪些地點?
    3、百草園對于作者來講有什么重要意義?
    板書:樂園。
    四、分組討論:
    為什么百草園是我的樂園,到底有什么樂趣?2分鐘。
    五、用自己的話來總結。3分鐘。
    在百草園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動物組成了有趣的活動,可以干有趣的事情,聽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園是我的樂園。
    六、提問:所有樂趣之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學生會回答泥墻跟一帶,捕鳥。
    為什么作者要把他們寫得如此詳細,又為什么能寫得如此詳細?
    因為這些給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當作者充滿感情回憶起童年時,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現(xiàn)在眼前。
    小結: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閃爍的星星,雖不十分耀眼,卻透漏著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風箏,整天飛行在嬉笑中。、”……。
    所以當魯迅一天天的長大,他不得不同他的樂園告別上學去了。我們可以想見一個小孩子被押解著,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學的情形。他能適應得了學校生活嗎?(3分鐘)。
    七、快速閱讀“我”在三味書屋中的生活。(2分鐘)。
    百草園是我用回憶美化了的樂園,三味書屋卻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學堂。板書:學堂。
    八、小組討論:
    1、這時的我與在百草園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這時的“我”與在百草園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生活比較枯燥,學習內容引不起興趣,老師不允許問課外的知識,原來的貪玩到現(xiàn)在的用心學習,有趣的故事到聽不懂的文章。對長媽媽的依戀到對老師的尊敬。
    板書:成長。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長,是年齡的增大?是體重的增加,結合課文,說說你的見解。(3分鐘)。
    九、下面我們再一次認真看課文,請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0分鐘)。
    十、下面我們再回到課文中去,文章寫得非常美,我們大家找一個值得你學習的句子,模仿它寫一段話。(3分鐘)。
    十一、學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魯迅的童年與少年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活潑、天真、好奇、求知欲強等)。
    在我們學過的《風箏》一課中,在我們看到的魯迅的照片中,他卻是一個很嚴肅的,甚至有點不近人情的感覺。那么魯迅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的作業(yè)就是搜集關于魯迅的文章、作品與資料,然后寫一篇《我眼中的魯迅》,時間是兩周。
    樂園學堂。
    成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六
    3、理解對比過渡的作用。
    目標2、3。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播放音樂《小小少年》,學生閉目欣賞。
    “小小少年,沒有煩惱,隨著歲月,他的煩惱增加了”這便是成長,成長過程中,有喜也有憂,有憧憬也有一絲絲擔心。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邀請一些大作家為我們講述成長的故事,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文學大師魯迅,他帶來的故事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板書課題和作者。
    2、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3、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fā)現(xiàn),那里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長的足跡吧!
    二、范讀課文。
    三、檢查預習情況。
    1、生字新詞。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及中間的過渡段。試著把課文分成兩部分。
    四、學習“百草園”部分。
    1、自讀思考:
    (1)作者對百草園的描寫,重點寫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百草園的景物描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鳥)。
    (2)作者在百草園中的生活感受是什么?(自由快樂)。
    2、研讀賞析。
    (1)你認為描寫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景物描寫)。
    問:“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請你仿寫一段話。
    (2)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鳥的情節(jié),你更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3、完成課后習題第三題。
    五、本課時小結。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閃爍的星星,雖不十分耀眼,卻透漏著永恒的生命力?!?BR>    “童年是半空里的風箏,整天飛行在嬉笑中。”
    所以當魯迅一天天的長大,他不得不同他的樂園告別上學去了。我們可以想見一個小孩子被押解著,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學的情形。他能適應得了學校生活嗎?讓我們拭目以待,下節(jié)課我們再學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七
    3、理解對比過渡的作用。
    目標2、3。
    二課時。
    一、導入。
    1、播放《小小少年》,學生閉目欣賞。
    “小小少年,沒有煩惱,隨著歲月,他的煩惱增加了……”這便是成長,成長過程中,有喜也有憂,有憧憬也有一絲絲擔心。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邀請一些大作家為我們講述成長的故事,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文學大師魯迅,他帶來的故事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板書課題和作者。
    2、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3、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fā)現(xiàn),那里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長的足跡吧!
    二、范讀課文。
    三、檢查預習情況。
    1、生字新詞。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及中間的過渡段。試著把課文分成兩部分。
    四、學習“百草園”部分。
    1、自讀思考:
    (1)作者對百草園的描寫,重點寫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百草園的景物描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鳥)。
    (2)作者在百草園中的生活感受是什么?(自由快樂)。
    2、研讀賞析。
    (https:///1)你認為描寫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景物描寫)。
    問:“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請你仿寫一段話。
    (2)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鳥的情節(jié),你更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3、完成課后習題第三題。
    五、本課時小結。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閃爍的星星,雖不十分耀眼,卻透漏著永恒的生命力?!?BR>    “童年是半空里的風箏,整天飛行在嬉笑中。”……。
    所以當魯迅一天天的長大,他不得不同他的樂園告別上學去了。我們可以想見一個小孩子被押解著,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學的情形。他能適應得了學校生活嗎?讓我們拭目以待,下節(jié)課我們再學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兒時游戲與學習的一段經歷;
    2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
    3理解對比過渡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音樂《小小少年》,學生閉目欣賞。
    “小小少年,沒有煩惱,隨著歲月,他的煩惱增加了……”這便是成長,成長過程中,有喜也有憂,有憧憬也有一絲絲擔心。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邀請一些大作家為我們講述成長的故事,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文學大師魯迅,他帶來的故事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板書課題和作者。
    2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3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fā)現(xiàn),那里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長的足跡吧!
    二、范讀課文。
    三、檢查預習情況。
    1、生字新詞。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及中間的過渡段。試著把課文分成兩部分。
    四、學習“百草園”部分。
    1、自讀思考:
    (1)作者對百草園的描寫,重點寫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百草園的景物描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鳥)。
    (2)作者在百草園中的生活感受是什么?(自由快樂)。
    2、研讀賞析。
    (1)你認為描寫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景物描寫)。
    問:“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請你仿寫一段話。
    (2)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鳥的情節(jié),你更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3、完成課后習題第三題。
    五、小結。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閃爍的星星,雖不十分耀眼,卻透漏著永恒的生命力?!?BR>    “童年是半空里的風箏,整天飛行在嬉笑中?!薄?。
    所以當魯迅一天天的長大,他不得不同他的樂園告別上學去了。我們可以想見一個小孩子被押解著,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學的情形。他能適應得了學校生活嗎?讓我們拭目以待,下節(jié)課我們再學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九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與互相切磋。
    2、注重學生的內心感受與自我體驗。
    3、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夠初步領悟作品內涵。
    1、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了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2、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
    一、導入課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沒有煩惱,隨著歲月,他的煩惱增加了……”這便是成長,有喜也有憂,有憧憬也有一絲絲擔心。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邀請一些名人為我們講述成長的故事,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文學大師魯迅,他帶來的故事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二、快速閱讀課文
    (大約3500字)
    三、合上書,快速回想課文內容
    提問: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內容?
    2、課文提到了哪些地點?
    3、百草園對于作者來講有什么重要意義?
    板書:樂園
    四、分組討論
    為什么百草園是我的樂園,到底有什么樂趣?
    五、用自己的話來總結
    在百草園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動物組成了有趣的活動,可以干有趣的事情,聽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園是我的樂園。
    提問:
    1、所有樂趣之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學生會回答泥墻跟一帶,捕鳥)
    2、為什么作者要把他們寫得如此詳細,又為什么能寫得如此詳細?
    (因為這些給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當作者充滿感情回憶起童年時,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現(xiàn)在眼前)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十
    (1)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
    (2)理解并積累生字、生詞。
    (3)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通過品讀、感悟,學習本文獨特的寫景方法。
    (2)品味本文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
    了解少年魯迅在游戲、學習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發(fā)掘他對生活的情感和感受;熱愛大自然,追求新知識。
    通過品讀、感悟,學習本文獨特的寫景方法,品味本文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
    通過品讀、感悟,學習本文獨特的寫景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教師自制多媒體課件。
    二課時。
    課件出示: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及魯迅當時的刻在桌子上的“早”字。
    找學生講述這段故事,導入“三味書屋”部分的學習。
    那年魯迅的父親生了病,躺在床上。魯迅一面上書塾,一面要幫家務,天天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有一天早晨,魯迅上學遲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書認真著稱的壽鏡吾老先生嚴厲地說了這樣一句話:“以后要早到!”魯迅聽了沒有說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書桌上輕輕地刻了一個小小的字:“早”。從那以后,魯迅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奮斗了一生。
    這一部分寫了哪些內容,請你為它劃分層次。
    一層(9段):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
    二層(10—11段):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
    三層(12—16段):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
    四層(17—20段):寫不準去后園玩。
    五層(21—24段):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
    (1)這一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內容上:第一句“不知道”三個字,表明去三味書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個“也許”,猜測原因,推斷去三味書屋是一種懲罰,預示了三味書屋的生活讓人反感。最后三句直接抒發(fā)了對百草園的難分難舍的感情。因此,第九節(jié)表達了“我”對百草園的依戀和對三味書屋的反感之情。
    討論并歸納:運用擬人,表達了“我”對百草園的依戀。
    學生讀第10段、第17段的描寫。
    (2)回憶師生讀書的場景。
    (3)在座位上做各種游戲,畫畫兒等。
    思考:壽先生是怎樣一位老師?
    討論并歸納:先生很“和藹”。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一是知識淵博,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
    二是教學認真,不斷增加教學內容。學生捧讀“四書”“五經”之類的書。
    三是不太束縛學生。
    討論并歸納: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學生讀他所指定的書,書外的問題是不予解答的,況且提問者又是一個剛入學不久的學生,如此“不務正業(yè)”,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學生提問說明好奇,有求知欲,應予以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絕回答,這是因為學生在不適合的時間提出了不相干的問題,違反了教學的秩序和師道尊嚴。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應予否定。(至于這種態(tài)度是否正確,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學生沒提出也可不討論。)。
    討論并歸納:打戒尺、罰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學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罰跪規(guī)則而不常用,說明他對這種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態(tài)度,也反映他對學生的開明思想。
    壽鏡吾老先生自二十歲考取秀才后,不再參加考試,遠離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業(yè)坐館教書達六十年之久。他諳熟四書五經,博學正直,具有反清愛國思想。在封建社會中他還是比較開明的,為人方正、質樸,對學生和藹,對童年的魯迅十分關心。他是魯迅的啟蒙老師,魯迅對他一直很恭敬。魯迅成年后,師生之間常有書信往來,魯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游戲是孩子的本性,總是要表現(xiàn)出來的,但在課堂上貪玩甚至逃學,一般來說是不允許的。但課文旨在從側面表現(xiàn)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陳舊,學生對此不感興趣。
    作者曾在三味書屋生活了7年,他對當年的三味書屋中的陳設記憶猶新,對老師的“和藹”、自己的“恭敬”歷歷在目,從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段生活的深情。從先生來說:先生態(tài)度和藹,長得高而瘦,須發(fā)都白了,還戴著大眼鏡,品質極“方正、質樸”而且“博學”,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教學認真,不斷增加教學內容,讀書很投入,但不太束縛學生,基本上不體罰學生。從學生來說:一是敬慕老師的淵博,喜歡提問,有探求新知的欲望;二是一有機會便跑出去玩,尋找讀書以外的樂趣;三是趁老師讀書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種游戲、畫畫兒等。從這幾個片斷可以看出,當時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么嚴厲,孩子們還是有相當多的自由的,這些地方充滿著歡樂、天真的情調??傊@一部分流露出作者兒童時代熱愛大自然、熱愛新知識以及天真、歡樂、幼稚的兒童心理。
    私塾教育是時代的產物,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于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在啟蒙教育階段,強調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這些都已成為我國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教學方法,基本上采用注入式,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聽講、復述、朗讀直至背誦。
    與百草園的自由快樂相比,三味書屋顯然是太受約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應看到,孩子們也能隨先生有板有眼的學習,并不抵觸,況且也有游戲的樂趣。
    (1)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xiàn)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2)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兒時生活的一段美好回憶。這段生活經歷對魯迅先生的人生發(fā)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我們要像魯迅先生一樣,保持兒童純真活潑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進取心。今天,時代變了,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也變了,我們的思想行為也應當為之一變。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1.背誦積累文中精彩片段。
    2.寫寫自己的校園生活。
    魯迅。
    一層(9段):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
    二層(10—11段):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和先生。
    三層(12—16段):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
    四層(17—20段):寫不準去后園玩。
    五層(21—24段):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畫畫兒。
    課文的兩總分內容在教學時應各有側重。百草園部分,內容貼近學生,寫得又很精彩,指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三味書屋總分,不必深究生僻詞語和難懂的語句,學生能夠理解作者對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與百草園的自在生活的不同感受即可。在把握主旨上,需要將百草園的生活與三味書屋的生活聯(lián)系進來讓學生理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十一
    1.結合自身的經歷,體會文中的童真童趣,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追求新鮮知識的精神。
    2.學習本文借助特定句式,靈活安排寫景順序的結構方法。
    3.品味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特別是動作描寫),增強語言感受力。
    4..學習本文融情于景、結合生活細節(jié)抒發(fā)真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學習巧用句式安排順序,多角度描寫景物并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連上)。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導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難忘的童年,童年夢幻般的色彩是人生最亮麗的景色。這段時間我們閱讀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一篇再現(xiàn)童年生活場景的作品很容易引起我們的興趣和共鳴,那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積累詞語:
    昨天我們布置了預習,學案上的預習作業(yè)大家都完成了吧?那好,我們先從“讀讀寫寫”累開始,辨字正音,積累詞語。
    3.解題:
    文章的標題提示的往往是關鍵的信息?!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這個標題,有什么含義和作用?(交代地點,提示文章內容,提示文章的結構思路。)。
    二、把握思路,品讀抒情段。
    根據(jù)題目提示,文章可以分成兩大部分,怎么分?(從過渡段入手)。
    一、教學目標。
    1.采用默讀的方式,一氣讀完文章,了解課文大意,能夠用表格的形式歸納內容要點。
    2.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品味關鍵語句,感受百草園之樂和三味書屋之樂。
    3.試著站在小魯迅和大魯迅的視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字里行間去體會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學習生活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試著采用默讀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頓,一氣讀完文章,了解課文大意。
    2.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品味關鍵語句,感受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生活的美好與快樂。
    教學難點:
    1.理解作者筆下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不是枯燥無味,而是快樂的。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默讀法、朗讀法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在課文解讀中,教師要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fā)學生多向思維,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課文比較長,學生初步學習默讀,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安靜的讀書環(huán)境和足夠的默讀時間,教師也要耐心等待學生閱讀完整篇文章。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設計意圖】引發(fā)共鳴,激發(fā)閱讀興趣。
    (二)默讀感知。
    1.默讀提示。
    默讀是一種很重要的讀書方式,與朗讀相比,默讀可以提高閱讀的速度。默讀時,請大家注意:“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不回看,一氣讀完全文,了解課文大意?!比绻龅缴稚~,可以猜讀或者暫時跳過去。默讀有字數(shù)的要求,每分鐘要到達五百字。我們可能暫時還到不了這個速度,但可以試著使用這種讀書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
    2.默讀課文。
    本文共兩千五百多個字,大約需要五六分鐘。
    【設計意圖】教師明確默讀的基本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默讀能力和歸納能力。
    3.整體感知文章的基本結構。
    (1)本文的題目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讀過文章,再看看題目,你從題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文章標題用“從……到……”的句式,點明全文寫了兩個地方: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一個是自由玩耍的地方,一個是讀書學習的地方。)。
    (2)請你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句。(從開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
    (3)文章是怎么把這兩個部分連接起來的?(文章采用承上啟下的過渡,即課文第九段。)。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課文的基本結構,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和段落,為快速把握文章的內容做好準備。
    (三)內容探究:百草園——我的樂園。
    1.寫一寫。
    請你再次默讀課文,梳理文章的內容要點,并寫在下面的表格里。
    預設:
    提示:學生梳理內容要點容易遺漏,教師提醒學生逐段梳理。難點可能在情感的概括,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完善此表。
    2.比一比。
    【設計意圖】百草園與三味書屋形成對照,乍看當然是百草園有樂趣。順利引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
    3.找一找。
    預設:
    景物之樂:看看、摸摸、聽聽、爬爬、吃吃、捉蟲子、拔何首烏等。
    人事之樂:“我”聽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但從沒有見過美女蛇。
    “我”跟閏土的父親學捕鳥,“我”卻不大能用。
    4.讀一讀。
    (1)場景再現(xiàn)——美女蛇的神秘奇異。
    朗讀這段文字,哪些內容是長媽媽在講?哪些是小魯迅在聽?長媽媽為什么給小魯迅講這個故事呢?想象這個畫面。
    【設計意圖】通過朗讀,讓學生感悟、領會、體驗當年小魯迅聽長媽媽講故事的時候,無盡的想象帶來的快樂。
    (2)內心展現(xiàn)——雪地捕鳥的驚心動魄。
    雪地捕鳥是百草園生活中的一件大樂事。你能體會一下小魯迅雪地捕鳥時的心情變化嗎?讀書時,請你用聲音的輕重緩急表達出來。
    教師帶學生重點學習雪地捕鳥過程中動詞的準確適用,抓住關鍵詞句做分析。
    【設計意圖】提示學生要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詞句,感受捕鳥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期待、緊張、興奮、遺憾,體驗動手實踐的快樂。
    5.議一議。
    請你試用一兩個詞語概括百草園的生活,并結合課文說說你的依據(jù)。
    示例:
    概括性詞語:有趣。
    依據(jù):作者在百草園的生活充滿了樂趣。碧綠的菜畦,看著就讓人喜歡了;紫紅的桑椹,味道一定美極了;還有低唱的小蟲子,聲音多么美妙。更有趣的是荒草中有美女蛇,下過雪還可以捕鳥,這是一個有趣的百草園。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感知課文內容,弄懂大意,了解文章的結構,培養(yǎng)學生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四)情感探究:三味書屋——深切的懷戀。
    1.三味書屋——失去樂園的懷戀和恐懼。
    (1)朗讀課文第九段:百草園是“我”的樂園??伞拔也恢罏槭裁醇依锏娜艘獙⑽宜瓦M書塾里去了……”
    (2)說說作者內心的情感。
    預設:
    文章說“不知道為什么”,然后三個“也許是因為”的連用,從一個小孩子的心里猜測,寫出了我后悔在百草園里淘氣、搞破壞,更害怕去那個陌生的地方。把百草園里的一草一木當做朋友,全是深切的懷戀。
    2.三味書屋——“后園”里的偷來的快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十二
    在第一單元中,我們和一些大師進行了零距離的接觸,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在本單元中,我們將走進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這個單元的學習會帶給每位同學對童年一詞的全新注解。
    教師引導學生瀏覽目錄和課文。
    說說自己最喜歡其中的哪篇文章,并選取一個角度談談自己喜歡的理由。
    1.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本單元的內容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及理解,確定一個專題內容作為本單元的探究問題,并和自己有相同興趣的同學組建專題研究小組。(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題的探究;壽先生是怎樣的一位老師。)
    單元學習結束后,以小組為單位,撰寫小論文。優(yōu)秀作品編輯成冊。
    2.開展一次“說說我的童年生活”的主題交流活動,與作品產生共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十三
    一襲棉布長衫,身披對襟小馬褂,小小的棉帽下一條烏黑的長辮子隨身律動。時而拍雪人,時而疊雪羅漢,時而伏在雪地上捕鳥……皚皚白雪映襯下,這幼小的身影為深冬里沉寂的百草園平添了一絲生氣。
    這便是一個多世紀前,那個幼稚可愛,天真活潑的小男孩兒——魯迅。那時的他,把自家后面的“百草園”視作是唯一的“樂園”。
    這里的每一朵花,每一片葉,每一株野草,每一只蝴蝶,每一滴露水,仿佛都能勾起一代文壇泰斗對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在這個妙趣橫生的世界里,年幼的魯迅曾冒著手被刮破的危險摘小珊瑚珠,抓斑蝥,和昆蟲們嬉戲,玩耍,伏在草叢邊陶醉于蟋蟀的琴聲,在夏夜的傍晚聽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作者筆下的百草園,是一個有聲有色五彩繽紛的童夢園,沒有煩惱,沒有憂愁,只有無拘無束盡情的歡笑。置身園中,仿佛只要嗅一下花草的芬芳,就能融入大自然的懷抱。在這里,你可以發(fā)揮無限的想象力,去構造一個童心向往的極樂世界。
    相比百草園無拘無束的生活,三味書屋的那段日子就顯得呆板無趣了許多?!叭丁?,無疑是指的“經書之味、史書之味、子書之味”。這家全城最嚴厲的書塾果然名不虛傳。無論是極方正質樸,嚴厲有加的壽鏡吾老先生,還是“正午習字,晚上對課”的嚴格校規(guī),再加上那“從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令人費解的詩詞古文,都令一個個只有六七歲大的孩子承受不起。所以便有了之后“園中嬉鬧”、“課上描摹”一系列的畫面。文中,兒童不受束縛,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本性被作者描繪得淋漓盡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當年那個稚嫩無知的小男孩在寫下此文時已過不惑之年,飽受了時事變革,嘗遍了人間冷暖,當在夕陽下重新拾起那一片片承載著兒時回憶的花瓣時,不禁惘然。童年一去不復返,那段最無憂無慮的時光已然遠去,唯有執(zhí)筆錄下心中的懷念,讓心靈得到慰藉,更告誡著正值花樣年華的我們:珍惜童年,珍惜生活,珍惜時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十四
    (魯迅)。
    一、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第二自然段。
    2.根據(jù)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性色彩濃厚的語句,深人體會作者的情感。
    二、學習過程。
    1.感知教材,從課題著手,理清全文思路。
    2.小組討論。
    (1)全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貫穿全文的又是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文章第二自然段寫景極為精妙,妙在何處?
    (3)“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
    (6)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8)文章為什么要描述兩個童年生活場所?
    3.小組交流。
    三、拓展練習。
    (1)雪地捕鳥的過程,作者用了二系列動詞來描述,準確、生動,請仔細品味,然后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個游戲的過程,或描述螞蟻搬家的經過,也試著用上一系列動詞。
    (2)請你準備一個自己的故事,也讓同學們來分享你的樂趣。
    四、相關鏈接。
    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他于12歲那年到這里上學。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村——皇甫莊、小皋埠避難,故學業(yè)中斷。
    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舊如魯迅回憶時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边@匾和畫,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黨派干部想盡辦法才找回來。當年和魯迅一道念書的同學,解放初還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這三位同學的回憶,三味書屋恢復了原來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來,是會感到奇特的。學生的座位一共有11個;魯迅的座位排在北墻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著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濕。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樸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極為珍貴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來歷,據(jù)說是這樣的: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到塾師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自己。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2.關于私塾。
    私塾乃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我國2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于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啟蒙兒童,在使學童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學生入學不必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后,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私塾規(guī)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數(shù)人。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tǒng)一的要求和規(guī)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yǎng)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私塾的教學時數(shù),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后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lián)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yǎng)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yǎng)教育,強調蒙童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如對蒙童的行為禮節(jié),像著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guī)定,為我國教育的傳統(tǒng)。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復述。其后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guī)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3.有關本文主題的理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寫于魯迅輾轉流徙在北京至廈門的這段時間里,此時的魯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解心中的苦悶,所以把原集名《舊事重提》改為《朝花夕拾》,那一朵朵晨光中綻開的花朵拾來是為了自賞自慰,并不是為了戰(zhàn)斗,本文也不能游離于該集外,因此說本文是暴露封建社會對兒童身心健康的漠視、殘害是片面的。
    從課題及內容上看,三味書屋的生活也是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因此說寫三味書屋的生活是為了反襯百草園生活的自由快樂,表示對百草園式生活的加倍懷念和追求也是片面的。
    對三味書屋的這位先生的正確評價有助于對三味書屋生活的全面理解。我們可以從作者對這位先生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三方面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這種方法對以后學習各類寫人的記敘文或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都有很大幫助。
    對三味書屋的那位先生的評價,不應過多貶責。從課文的敘述中,可發(fā)現(xiàn)魯迅敘及他的和藹,對學生能因材施教(“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有戒尺和罰跪的規(guī)則卻不常用。這反映出他比較開明的思想。當然他那“一心只讀圣賢書”(對“怪哉”式提問怒而不答)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及偶爾運用戒尺和罰跪規(guī)則的落后的教育方式也不足取。
    5.有關課文語段賞析。
    (1)“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將兒童眼中的百草園的無限趣味全部包容其中了。知道石井欄“光滑”,是因為童年魯迅曾多次好奇地在那里摸爬滾打過;知道皂莢樹之所以高大,是因為童年魯迅曾多次攀爬過它,爬到它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枝權上,雙腳蹬著樹杈,兩手成一字形橫支在兩邊的樹干上,搖啊搖,晃啊晃,甚至還爬上樹權,彎下樹枝蕩秋千呢!當不小心摔在地上時,摸著摔疼的屁股,仰望皂莢樹,才覺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呢!知道蜂之所以肥胖,那是因為同年魯迅看到蜂之笨拙了!肥胖的孩子行動笨拙,行動笨拙的黃蜂自然也就是肥胖的了。知道覆盆子“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好得遠,那是因為童年魯迅不只一次地摘過嘗過。童年魯迅因此跟愛玩的兒童一樣,不但摘、嘗,還會用桑葚、覆盆子把口舌染得紫紅;不但拔何首烏,而且還翻斷磚,按班蝥;意外地遇見蜈蚣,不但驚嚇,更有驚喜;班蝥后竅噴出煙霧,喜悅、滿足,那是何等的樂趣。春有桑葚、菜花,盛夏有鳴蟬,秋天有蟋蟀,冬天又可玩雪和捕鳥。那快樂,那情趣,自在其中了。
    (2)百草園是“我的樂園”,但是有一處誰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這就是長著很長的草的地方。為什么呢?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長的赤練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系,但作者由此生發(fā)聯(lián)想。這一聯(lián)想有助于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美女蛇的故事雖然讓人害怕、擔心,卻強烈地吸引著孩子們,引發(fā)了他們的好奇心,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6.欣賞品味童趣——《母親的童年趣事》。
    母親小時候很頑皮。在外婆家附近,曾堆放著一摞又一摞厚實的稻草,放學歸來的母親耐不住寂寞,一頭扎進草里摸爬滾打,嬉戲玩耍。從此,稻草堆就成了周圍孩子們溫暖舒適的“安樂窩”。不久,鄰家的小孩掀起了玩“跳傘”的熱潮。所謂“跳傘”,顧名思義就是撐開傘從樓上往稻草堆里跳。每天,都有一把把五顏六色的小“降落傘”從樓上“降落”到草堆里,使得四周“煙霧”繚繞。母親見狀,立刻心血來潮,加之別人慫恿,更是義無反顧地沖回家,翻箱倒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出一把灰溜溜的破傘。母親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飛奔至二樓,撐開傘,剛想邁步,一股莫名其妙的緊張感猛地侵襲而來。她的心忐忑不安,雙腿瑟瑟發(fā)抖,臉“刷”地白了。地下的一群好事之徒忙冷嘲熱諷:“膽小鬼!窩囊廢!”母親火冒三丈,但雙腳沉得像灌滿了鉛,動彈不得。這時,鄰家好友就給母親打氣:“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母親不負眾望,一鼓作氣,緊閉雙眼,撐住傘把,縱身一跳?!班?”只聽一聲沉重的巨響,稻草堆四周草絮飄飛,輕煙騰起。母親緩緩地爬起來,只覺得腦袋嗡嗡作響,一陣眩暈,邊走路,還邊打踉蹌。但那驚險、刺激的一瞬卻使她刻骨銘心。這種極具危險性的游戲最后被外公遏止了,母親自然少不了一陣狗血淋頭的痛罵。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那堆稻草也“玉石俱焚”了。
    每當母親回憶起這些,總是“咯咯”地笑,笑得那么甜蜜,那么燦爛。仿佛一切令人魂牽夢縈的往事歷歷重現(xiàn)。母親繼續(xù)講著年少時如詩的歲月,夢幻的季節(jié)……我想。童年就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永不消失。
    推開油黑的竹門,我走進第三間房。
    我放下書包,跟著同學拜過那幅畫和先生,就到院子里去了。
    今天書屋里不是往日的瑯瑯書聲,而是同學們嘈雜的說話聲。今天,先生是不可能拿著戒尺來趕我們回去念書的了。因為,今天是先生說的“散學典禮”,先生說要讓我們休息休息,等春節(jié)后再上學。這,我們自然特別高興。
    那次,先生走進書屋就讓我們對對子,還出了個特別難的題目:“比目魚”。
    他一手拿著戒尺,一手拿著我們極想得到的一只蟬蛻作為獎品。我們想了一會兒。有的同學對的是“九頭蟲”。也有人對的是“雙飛燕”……不過這些都沒有令先生滿意。后來我站起來結結巴巴地說:“獨角獸。”沒想到先生高興極了:“答得好!比對獨,目對角,魚對獸,對得工整,真是絕妙好對!”這還是先生第一次夸贊我呢。
    “周樹人,周樹人。”誰在叫我,我從回憶中醒來,轉過頭問身邊的同學。那個買過我的繡像的同窗拍拍我的肩說:“周樹人,你當優(yōu)秀生了,還不快去領獎?!蔽殷@呆了,真是我嗎?我激動不已,跑到先生面前。
    “周樹人,希望你繼續(xù)努力?!毕壬θ轁M面,特別慈祥,他把一個包裝精美的盒子遞給了我。我點點頭,接過盒子回到了隊列中。
    打開盒子一看——啊,是那枝精致的狼毫筆。這枝筆,平常連摸一下都是不允許的?,F(xiàn)在先生送給了我,我一定要努力,做一個和先生一樣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我愛這個書屋,愛這個自然純樸、學識廣博的先生,愛那些一起快樂地生活過的同學。
    (潘玉瑩執(zhí)教)。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十五
    1.理解課文的內容、結構、情感、和主題。
    2.學習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寫,以及準確生動的動作描寫。
    3.探討文中的疑難詞語和問題,培養(yǎng)探究的習慣。
    [重點難點]。
    景物描寫、對主題的理解和一些疑難詞句的理解。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讀一讀”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釋中的詞語。
    3.閱讀課文,質疑。
    4.思考:研討與練習。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學生已學過魯迅的作品《風箏》,可以用提問回憶的方法回顧已學過的有關魯迅的知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這組散文是在魯迅生活中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后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里讀書。
    2.導語。
    作者筆下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畫面,充滿著生機和活力,里面滲透著作者強烈的感情,閱讀時要細心品味;文章寫景狀物、敘事寫人真切具體,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的。
    三、正課。
    1.聽課文錄音。
    提問: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這個題目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討論并歸納:文題出現(xiàn)兩處地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學習的場所。作者用“從……到……”的詞語把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從此,可以發(fā)現(xiàn),課文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耍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2.提問: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間的過渡段。
    討論并歸納:
    (1)百草園:從開頭到“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BR>    (2)三味書屋:從“出門向東”到完。
    (3)過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
    討論并歸納:第一段是總說百草園是我的樂園。說百草園“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沒有矛盾。前一句話是用大人的眼光來看的?!按_鑿只有”,斷定其中不會有什么動人之處;“似乎”,又對這斷定有躊躇,這是表示是否記得清楚還不敢說。后一句是從小孩子的眼光來看的,作者回憶童年在百草園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確是兒童的樂園。所以不矛盾。
    4.提問: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百草園的景物的?
    朗讀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問題。
    討論并歸納:(老師提示引導并歸納)。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用詞貼切。
    (讓學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竄、輕捷、低唱、彈琴等詞語和相關語句。)。
    (2)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
    (讓學生分別找出相關內容)。
    形:肥胖、高大、臃腫、小球聲:長吟、彈琴。
    色:碧綠、紫紅、菜花和蜂的“黃”。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鳴蟬。
    秋景:蟋蟀的叫。
    (3)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
    先用兩個“不必說”從整體上寫百草園,再寫局部的“泥墻根一帶”;由低到高寫靜物,再由高到地寫動物;整體是從植物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到植物。
    (4)從修辭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有擬人: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寫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園描寫得有聲、有色、有趣、有味,確是兒童的樂園。
    5.學生齊讀課文第二段,體會寫景的妙處。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研討與練習。
    一、1.2,二、1.2.完成第一課時補充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繼續(xù)學習第一部分。
    1.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后,又寫的是什么?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勺寣W生簡要復述和評論這個故事。
    2.問:文章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討論并歸納: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給百草園增添了神秘色彩,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情趣。
    3.下面一段寫的是什么?
    寫的是冬天的百草園。
    4.冬天的百草園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鳥。
    6.文章是怎樣描寫捕鳥的,準確地運用了哪些動詞?為什么要寫捕鳥?
    討論并歸納:先寫捕鳥的時間、條件、方法,然后寫捕鳥的收獲、經驗教訓。運用的動詞有“掃開”、“露出”、“支起”、“撒”、“系”、“牽”、“看”、“拉”、“罩”。寫捕鳥也是寫百草園給愛玩的兒童帶來的無窮樂趣。
    二、小結。
    寫百草園,始終圍繞著一個“樂”字——樂于觀察百草園的景物,樂于聽美女蛇的故事,樂于捕鳥活動,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
    三.閱讀課文過渡段和三味書屋部分。
    1.學生齊讀過渡段。
    2.問:“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討論并歸納:不知道,從“也許是……也許是……也許是……都無從知道”可以看出,三個“也許是”表示盡管猜測的原因很多,但一個也無法肯定。
    討論并歸納:運用擬人,表達了“我”對百草園的依戀。
    4.問:這一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5.問:第二部分一開始作者對先生是怎樣評價的?
    討論并歸納:先生很“和藹”。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6.問: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這蟲的問題?
    討論并歸納: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學生讀他所指定的書,書外的問題是不予解答的,況且提問者又是一個剛入學不久的學生,如此“不務正業(yè)”,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這種態(tài)度是否正確,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學生沒提出也可不討論。)。
    討論并歸納:打戒尺、罰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學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罰跪規(guī)則而不常用,說明他對這種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態(tài)度,也反映他對學生的開明思想。
    8.問:你認為在三味書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寫得有趣味?
    學生自由發(fā)言,不求統(tǒng)一,合理就行。主要讓學生理解把握課文內容。
    9.問:從作者的記敘和描寫中,你覺得作者對三味書屋的生活是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自由討論,有理就行。
    10.請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讓學生討論“研討與練習”:一題的3小題)。
    四、小結。
    全文主要內容由兩部分構成——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表現(xiàn)了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樂的生活。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二。
    2.做第二課時補充作業(yè)。
    第三課時。
    這節(jié)課的任務是:
    一、讓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討論課文中的問題。
    二、訂正作業(yè)。
    三、作相關的補充練習。(如課后的練習和練習冊上的練習)。
    第一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卮饐栴}。
    不必說的菜畦,的石井欄,的皂莢樹,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1.在文中的橫線上依次填入的詞。
    2.對“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這個句式的作用有四種理解,正確的一句是()。
    a.表明前后內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寫的內容很多,前面的略寫,后面的詳寫,是為了突出后面“單是”的內容。
    c.表明前面的內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內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內容不需要說,只需要說“單是”后面的內容。
    3.這段百草園的景物描寫層次清楚。從描寫的對象上看,先寫。
    后寫。
    再寫。
    ;從描寫的范圍看,是先寫。
    再寫。
    ;從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視覺又有、、。
    4.這段文字中的哪句話可以概括百草園的特點?
    答:
    5.少年時代的作者,把百草園看成“我的樂園”這是因為()。
    a.百草園中的草木蟲魚有的色彩鮮明,有的形態(tài)有趣,有的叫聲動聽,這些景象都吸引著他的好奇心。
    b.他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學習文化知識,把枯燥的學習環(huán)境和百草園相比,更覺得百草園是樂園。
    d.在百草園里有各種動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夠捕鳥。
    6.模仿文中的比喻旬和擬人句各寫一個句子。
    比喻句:
    擬人句:
    第二課時補充作業(yè)。
    閱讀下面語段?;卮饐栴}。
    學生時代的生活樂趣,很大程度來自讀書。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而其中編織我童年美麗的生活花環(huán)的,竟是一本讓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詩》。
    祖國的大地山川氣象萬千,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也美麗非凡。一年之中,風光流轉,陰晴雨晦,麗日藍天,風云變幻,真是美不勝收?!肚Ъ以姟分泻艽蟛糠衷姼韪柙佔鎳L物,按春夏秋冬時序編排,打開書往下念,四季風光就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眼前:“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城無處不飛花”;“綠樹蔭濃夏日長”,“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吟誦這些詩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詩的意境之中。詩句中豐富自的顏色給生活涂上了絢麗的色彩:“紅紫芳菲”,“橙黃橘綠”,“黃鵬鳴翠柳”?!鞍樕锨嗵臁?,令人眼花繚亂,心曠神怡。腦海里常常浮現(xiàn)五彩紛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濃濃郁郁。
    2.第一段“編織我童年美麗的生活花環(huán)的,竟是一本讓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詩》”這句話的意思是__________,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3.文中寫千家詩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很多古人描寫春夏秋冬四季風光的名句,你能另外再默寫四句嗎?
    春: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補充作業(yè):1.略2.b3.植物、動物、植物;整體、局部;
    聽覺、觸覺、味覺。4.有無限趣味5.b6.略。
    比喻3.風物美。
    意境美。
    色彩美4.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十六
    1.本課反映的是兒童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宜從聯(lián)系學生的自身生活經歷與體驗入手,去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去正確的認識生活,體味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
    2.緊扣教材,運用聯(lián)系比較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意旨;運用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領悟學習和生活的真諦。
    3.自主探究與討論交流相結合,聽說讀寫與實踐模仿相結合,以增強全員參與的興趣,促進動腦動口動手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1.熟記魯迅的有關知識。
    2.理解并運用描寫景物的手法。
    3.學習并運用聯(lián)系比較法,進行探究學習。
    4.培養(yǎng)熱愛自然,關注生活的態(tài)度。
    1.重點:描述百草園的部分,寫景抓特點、按順序、多角度描寫的手法
    2.難點:主題的理解及對學習、對生活的正確認識
    1.多媒體材料:(1)范讀錄音;(2)有關圖片。
    2.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兩課時
    (一)導入:第一單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學過后會勾起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現(xiàn)在生活的反思,還會有新的感觸和更深的認識。
    啟發(fā):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點?
    (二)板書課題,作者?;仡櫽嘘P魯迅的知識,口答明確:原名及籍貫、地位、主要作品及學過的作品、本文的出處。
    (三)釋題: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信息?(明確本文有兩部分內容:1.百草園生活。2.三味書屋生活。)
    (四)聽范讀錄音(或默讀)。要求:聽后分別概括兩種生活的特點。
    (五)整體感知。
    1.概括特點(參考:百草園生活:自由快樂、豐富多彩、有無限趣味;三味書屋生活:單調枯燥、乏味、受束縛)
    2.找出兩部分的起止句及過渡段。
    3.體味:最喜歡哪部分,簡述理由。
    (六)細讀百草園部分,劃出中心句。
    1.小組討論:樂園中使魯迅感到有無限趣味,包括哪幾方面?(提示:從不同角度概括。參考:從看的聽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動物角度或季節(jié)等)
    2.延伸:利用多媒體展示:
    (1)有關百草園圖片;
    (2)為下列描述對象加上能突出其特點的詞語:
    3.齊讀第二節(jié),思考:重點寫的是百草園的哪個位置,用什么句式來體現(xiàn)?
    運用: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仿寫一段話。
    4.拓展:
    (1)劃出表現(xiàn)哺鳥動作的動詞,推薦兩小組分別上臺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魯迅,兩人演小鳥;要求模擬出以下動作,魯迅:掃開、支起、撒、系、牽、看、拉、捉拿;小鳥:飛翔、落下、啄食、飛走、罩住。)
    (2)觀察表演者動作,要求用上系列動詞描述。
    (七)作業(yè):抄錄課后所列字詞并用兩個成語造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十七
    學習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課前學習:1、利用工具書,讀準文中字音,弄懂字意。
    2、查資料(可以利用圖書或網(wǎng)絡),了解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閱讀散文集《朝花夕拾》。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童年如歌如畫。它像一支動聽的歌,陪伴著我們走過人生的歷程;它又像一幅美麗的畫,展示著人生的繽紛。魯迅先生也有一段令人難忘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童年樂園。
    二、由學生來介紹魯迅先生的生平與作品。
    三、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1、根據(jù)文章標題,并結合課前閱讀,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回憶百草園的樂園生活;第二部分:回憶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
    可能的說法:美麗的百草園、神秘的百草園、誘人的百草園、有趣的百草園……。
    單調的三味書屋、自由的三味書屋、痛快的三味書屋、好玩的三味書屋……。
    3、仔細閱讀全文,談談作者本人就這兩個相鄰的人生驛站更喜歡哪一個?試根據(jù)文章內容,說說你的理由。
    四、課后學習:
    學生交流: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與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作比較,有何異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教案篇十八
    2.輕聲齊讀課文第9節(jié)。
    提問:這段話表達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回答,歸納:這兒用了三個“也許是因為……”的排比句,對離開百草園的原因進行推測,補敘園中孩子氣的活動――毀泥墻,拋磚頭等等,同時表現(xiàn)了“我”對百草園的深刻眷戀和被迫離開它時依依惜別的心情。
    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五層,寫離別百草園。由這段文章過渡,轉入描寫三味書屋的生活。
    “我”離別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兒的生活情形是怎樣的呢?第二部分寫的就是我在三味書屋的生活。
    3.三味書屋的陳設是怎樣的?“我”對先生的印象又怎樣?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10―14節(jié))后回答。
    三味書屋的環(huán)境陳設:“一扇黑油的竹門”,書房中間掛著一塊扁道:“三味書屋”,下面有“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這些呆板的陳設給人以單調、沉悶的感覺。這種環(huán)境正好與百草園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
    提問:我對先生的印象又怎樣?回答,小結:“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fā)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境”。先生態(tài)度“和藹”,且又聽說“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因此,“我”對先生的態(tài)度“很恭敬”。
    課文(第10―11節(jié))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一層,寫三味書屋的陳設和“我”對先生的印象。
    4.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是怎樣的?分角色朗讀課文(第12―24節(jié))(一人當“我”,一人當“先生”,一人讀敘述部分。)朗讀第20節(jié)時要注意引號里句子的句逗應該是這樣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潛龍,勿用?!薄柏释粒律仙襄e,厥貢,苞茅橘柚”。(請同學們加上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