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認識東南西北說課稿(實用13篇)

字號:

    總結是一種思維的整理和歸納,有助于提高我們的思考能力。怎樣才能克服困難,迎接挑戰(zhàn),實現自己的夢想呢?以下是一些總結的樣例,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一些寫作的技巧和套路。
    認識東南西北說課稿篇一
    三年級下學期的第一單元是《方向與位置》,這是“圖形與幾何”的范疇,需要孩子有很強的空間意識并且要有足夠的生活經驗進行支撐,所以這一單元的教學有難度。
    當我在備課時我意識到要先從孩子的生活入手并且要讓孩子在腦海里形成4個基本方向的框架,比如說:太陽從哪個方向升起?從哪個方向落下?從而發(fā)現與東相對的一定是西。至于南、北的'確定,我借助了生活中經常會說到的一個方位詞:東南西北。提問孩子:生活中為什么要按“東南西北”的順序?為什么不說“東北西南”?然后將4個基本方向出示在黑板上讓孩子們自己去觀察:圖和我們平時的習慣用語有什么關系?很多孩子很快就發(fā)現:因為東的下一個順時針方向是“南”,而“南”的下一個順時針方向是“西”,“西”的下一個順時針方向就是“北”,所以我們平時所說的習慣用語其實是按順時針方向排列的。這樣孩子如果找到了一個方向,按順時針的排列就能找到其它三個。
    通過這樣的設計很多孩子能夠根據一個方向迅速辨別其余3個方向并且速度會越來越快,孩子們在不斷的練習中找到了規(guī)律,這位后面4個斜方向的教學打好了基礎。
    認識東南西北說課稿篇二
    1、教材分析:這一課,是在學生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來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要讓學生通過親自實踐來體會和掌握知識,增強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2、為此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生活情境學習辨認“東西南北”,用方位詞介紹物體所在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自主探究和動手實踐能識別地圖上的方位。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3、依據目標明確了本課教學重點。
    根據生活經驗學習辨認“東西南北”,用方位詞介紹物體所在的方向。
    能識別地圖上的方位。
    4、教學難點:實現從立體――平面――立體的轉化,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二、說學生。
    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現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獲得并應用新知,體會數學的.現實性,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三、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本節(jié)課使用信息技術的必要性是因為信息技術在本課中體現如下特點1)多重感官刺激;(2)學生全員參與,凸顯個性化差異(3)使用方便,易于操作;(4)師生交互性強。
    四、說過程:
    本節(jié)課我采用了“情境――探究”的教學模式,并結合《課程標準》提出的“數學問題現實化”理念和支架式教學理論確立了如下教學思路: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2、聯系生活,探究新知。
    3、鞏固新知,形成能力。
    4、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通過播放動畫:思思在野外旅游迷了路。在“我們應該怎樣來幫助她”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感受到認識方向的重要性,從而情不自禁地向往、關注、投入。
    第二環(huán)節(jié):聯系生活,探究新知。
    1、(辨方向)。
    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在電腦上輸入他所知道的辨認方向的方法,通過計算機判斷、提示及時反饋給學生,通過多媒體廣播軟件在屏幕上顯示,起到交互作用,不僅使學生回憶起關于方向的已有知識、經驗,也使教師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點擊北極星、太陽、樹冠和積雪觀看動畫。交流怎樣利用這些方法來辨別方向。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含有3個游戲的學習資源包,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游戲1、2,感知學校內部及周圍建筑物的方向,會用方位詞介紹教室的情況。
    并讓學生在肢體活動中體會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之間的關系:東――西、南――北兩兩相對;東――南――西――北右轉圈。
    2、識地圖:
    小游戲3的操作讓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并在中國地圖上說出陜西、山東、內蒙古、河南這4個省在山西省的哪個方向。通過點擊天安門廣場上的建筑物,形成平面示意圖,使學生感受實物圖與平面示意圖的關系,更進一步體會地圖上的方向。為以后學習繪制平面示意圖打下基礎。
    設計意圖:這部分的設計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中參與受限,學生個性化差異不利體現的弊端。
    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全員參與,使抽象難懂易混淆的知識現實化,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動手操作,在活動中實現了知識的內化。這是傳統(tǒng)教學無法實現的,是信息技術應用的第一個整合點。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鞏固新知,形成能力。
    學生操作學習資源包找寶:東西南北算算術,學生口算然后根據規(guī)則點擊方位,做的對的老黃狗會自動離開,否則會原地不動。即強化了學生口算又鞏固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闖出計算關后,進入森林根據指令判斷方向找到寶物,即參賽入場券。
    設計意圖:這個操作平臺由易到難,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教學重難點得到鞏固。達到了寓教于樂、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第四環(huán)節(jié):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拿到參賽入場券,挑戰(zhàn)設計大賽。學生分小組選擇其中一個或幾個活動來設計,通過鼠標拖拽完成設計。通過多媒體廣播軟件展示小組設計成果,并用方位詞匯報設計內容。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思維更具流暢性和敏捷性,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靈感,深深地領悟了其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和“價值性”。
    學生在交流平臺上寫出本節(jié)課的收獲與體驗。這是傳統(tǒng)教學中無法實現的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這是信息技術應用的第二個整合點。
    五、三點說明。
    1、板書設計:
    認識東南西北說課稿篇三
    1、教材分析:這一課,是在學生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來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要讓學生通過親自實踐來體會和掌握知識,增強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2、為此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生活情境學習辨認“東西南北”,用方位詞介紹物體所在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自主探究和動手實踐能識別地圖上的方位。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3、依據目標明確了本課教學重點。
    根據生活經驗學習辨認“東西南北”,用方位詞介紹物體所在的方向。
    能識別地圖上的方位。
    4、教學難點:實現從立體——平面——立體的轉化,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現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獲得并應用新知,體會數學的現實性,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本節(jié)課使用信息技術的必要性是因為信息技術在本課中體現如下特點1)多重感官刺激;(2)學生全員參與,凸顯個性化差異(3)使用方便,易于操作;(4)師生交互性強。
    本節(jié)課我采用了“情境——探究”的教學模式,并結合《課程標準》提出的“數學問題現實化”理念和支架式教學理論確立了如下教學思路: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2、聯系生活,探究新知。
    3、鞏固新知,形成能力。
    4、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通過播放動畫:思思在野外旅游迷了路。在“我們應該怎樣來幫助她”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感受到認識方向的重要性,從而情不自禁地向往、關注、投入。
    第二環(huán)節(jié):聯系生活,探究新知。
    1、(辨方向)。
    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在電腦上輸入他所知道的辨認方向的方法,通過計算機判斷、提示及時反饋給學生,通過多媒體廣播軟件在屏幕上顯示,起到交互作用,不僅使學生回憶起關于方向的已有知識、經驗,也使教師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點擊北極星、太陽、樹冠和積雪觀看動畫。交流怎樣利用這些方法來辨別方向。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含有3個游戲的學習資源包,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游戲1、2,感知學校內部及周圍建筑物的方向,會用方位詞介紹教室的情況。
    并讓學生在肢體活動中體會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之間的關系:東——西、南——北兩兩相對;東——南——西——北右轉圈。
    2、識地圖:
    小游戲3的操作讓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并在中國地圖上說出陜西、山東、內蒙古、河南這4個省在山西省的哪個方向。通過點擊天安門廣場上的建筑物,形成平面示意圖,使學生感受實物圖與平面示意圖的關系,更進一步體會地圖上的方向。為以后學習繪制平面示意圖打下基礎。
    設計意圖:這部分的設計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中參與受限,學生個性化差異不利體現的弊端。
    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全員參與,使抽象難懂易混淆的知識現實化,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動手操作,在活動中實現了知識的內化。這是傳統(tǒng)教學無法實現的,是信息技術應用的第一個整合點。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鞏固新知,形成能力。
    學生操作學習資源包找寶:東西南北算算術,學生口算然后根據規(guī)則點擊方位,做的對的老黃狗會自動離開,否則會原地不動。即強化了學生口算又鞏固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闖出計算關后,進入森林根據指令判斷方向找到寶物,即參賽入場券。
    設計意圖:這個操作平臺由易到難,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教學重難點得到鞏固。達到了寓教于樂、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第四環(huán)節(jié):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拿到參賽入場券,挑戰(zhàn)設計大賽。學生分小組選擇其中一個或幾個活動來設計,通過鼠標拖拽完成設計。通過多媒體廣播軟件展示小組設計成果,并用方位詞匯報設計內容。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思維更具流暢性和敏捷性,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靈感,深深地領悟了其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和“價值性”。
    學生在交流平臺上寫出本節(jié)課的收獲與體驗。這是傳統(tǒng)教學中無法實現的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這是信息技術應用的第二個整合點。
    五、三點說明。
    1、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辨方向”第二部分為“識地圖”
    2、時間安排:
    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約2分鐘。
    聯系生活,探究新知:約15分鐘。
    鞏固新知,形成能力:約5分鐘。
    歸納總結,拓展延伸:約13分鐘。
    3、設計特色:(教學反思)。
    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探究,將復雜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生動;幫助學生發(fā)展“信息素養(yǎng)”,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這正是現代數學教學所需要的。
    認識東南西北說課稿篇四
    西東。
    南
    板書設計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辨方向”第二部分為“識地圖”*。
    2、時間安排:
    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約2分鐘。
    聯系生活,探究新知:約15分鐘。
    鞏固新知,形成能力:約5分鐘。
    歸納總結,拓展延伸:約13分鐘。
    3、設計特色:(教學反思)。
    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探究,將復雜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生動;幫助學生發(fā)展“信息素養(yǎng)”,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這正是現代數學教學所需要的。
    認識東南西北說課稿篇五
    教學內容:
    人教版課標教材三年級下冊第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辨認、描述、交流物體所在方向等數學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識,探索辨認方向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此文轉于網]辨認方向的意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的觀念。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能夠積極參與辨認、描述、交流物體所在方向的數學活動,并在活動中體會方位知識的作用和價值,感受方位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能根據自身方位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教學難點:
    體會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之間的關系。
    教具學具:
    寫有東、南、西、北的標牌各一張,校園平面示意圖記錄紙每人一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造情景,導入新課:
    1.讓學生說說“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轉”。復習和感受方位。
    2.組織學生活動: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師:“誰認得東、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樣認識的?”
    4.全班學生分四組按如下形式站好。(也可以給各組取組名)。
    第二組。
    第四組。
    第一組。
    第三組。
    3.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描述這四個組的位置與方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東、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2)學生分組討論,并根據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進行判斷,如: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小時侯學過的.辨認東、南、西、北的兒歌……。遇到困難時,教師給予啟發(fā)和幫助。
    (3)各組匯報討論結果,并說說是怎么知道的?在各組明確自己的方向后,把標牌放在各組的面前。
    2.初步體驗東、南、西、北。
    (讓學生體會到:無論面向哪個方向,東、南、西、北是確定的,前、后、左、右會不斷發(fā)生變化)。
    3.在游戲中辨認東、南、西、北。
    教師站在正中間,帶領學生做游戲下面的游戲:
    (1)東面的小組拍拍肩,南面的小組抬抬腿,西面的小組彎彎腰,北面的小組點點頭。
    (2)所有小組面向東,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所有小組面向南,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所有小組面向西,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所有小組面向北,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3)你們發(fā)現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之間有哪些有趣的關系?
    1.從東開始,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東、南、西、北。
    2.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
    (4)教師把東、南、西、北的標牌收起來,請學生站在正中間,并蒙住他的眼睛轉三圈,然后告訴他面向的是哪一個方向,讓他指出其余的三個方向,其他同學當裁判。
    4.繪制校園的示意圖。
    (1)看一看、說一說,學校操場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建筑物?
    (2)在學生描述的基礎上,確定操場四個方向的主要建筑場,并讓每個學生完成下面的校園示意圖。長方形中填寫主要建筑場,正方形中填寫相應建筑物的所在方向,學生可以面向東、南、西、北的任一方向填寫。
    教學樓。
    體育館圖書館。
    大門。
    (3)收齊學生的校園示意圖,把全班學生帶回教室。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1題。
    2.第3頁例1。讓學生想像自己是小明那樣站在操場中間,完成例1中的填空。
    四、全課總結。
    今天學會了什么?怎樣辯認東、南、西、北?
    五、布置作業(yè)。
    1.說一說,你家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些什么?
    2.練習一第2題。要求用東、南、西、北進行描述。
    認識東南西北說課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認識東南西北》的第一課時。我準備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法學法和教學流程五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教材理解和設計意圖。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認識東南西北》是在學生掌握了前、后、左、右等方向、并用這些方向詞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基礎上,對方向和位置的再一次認識。本課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表達與交流物體所在方位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概念,為進一步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經歷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過程,體驗方向的相對性,發(fā)展學生的方位感和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tài)度:通過教學活動,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教學重點:能準確的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5、教學難點:分辨地圖上物體所處的相對位置,能在不同的位置認識方向,感受東、南、西、北方向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三、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并通過第二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對學習本課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設計理念。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認識東南西北》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數學常識,實踐性、應用性很強,有力的體現了新課標中指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基本理念。
    (2)合作、探究。
    新課改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重視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溝通不同學科之間的相同知識點,再加以整合,有利于本節(jié)課重難點的突破。
    四、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讓學生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fā)現,去“再創(chuàng)造”新知識。
    2、說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jié)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卡片、小黑板。
    六、教學流程。
    數學學習不是一個簡單、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體驗探索、實踐活動的過程?;谶@一理念,本節(jié)課我將進行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的一開始,我先和孩子們做了一個互動指方向的游戲。孩子們:你們留心剛才活動中用到哪些方向詞了嗎?今天,老師帶來了東、南、西、北這四位新朋友,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們吧!這樣的安排,不僅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鞏固以前學過的方向詞,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融洽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并為后面認識東南西北埋下伏筆的同時順利地導入了新課。
    (二)、探索交流,學習新知。
    1、讀兒歌、辨方向。
    首先,我讓孩子們齊讀兒歌《東南西北》,由兒歌引出幫助小明辨別方向的方法,這是學生已有經驗的體驗,而且以這首兒歌作為教學重點突破拐杖的同時,讓學生體驗助人為樂的快樂。
    2、探方法、學新知。
    基于學生年齡和知識建構的特點,本著從易到難的原則,我從生活中抽象出簡單的平面圖來進行新授。師:孩子們,怎樣在地圖上認識東南西北呢?請仔細觀察這幅地圖,你發(fā)現了什么?對,這就是方向標。我們看一幅地圖,首先要看方向標。同時直接告訴孩子“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并通過讀一讀、指一指的方法幫助孩子記憶方向。
    師:剛才在孩子們的敘說中,我把這幾個方向詞寫在了黑板上,你發(fā)現這幾個方向有什么關系嗎?我把南北相連,東西相連,像一個什么(十字)這叫十字形方向標,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方向。只要我以十字交叉點的中心為觀測點,就知道它上面是北……右面是東。接著我通過找一找、說一說的方法,讓孩子們發(fā)現:操場一直在中間,位置又沒有變,怎么一會東、一會西、一會南、一會北呢?原來觀測點不同,方向也就不同,說明方向是有相對性的。
    (三)、靈活運用,拓展延伸。
    1、得新知、活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初步形成“先確定一個方向,再來辨認其他幾個方向”的辨認方法。在孩子們掌握這個方法的基礎上,我出示教材情景圖:孩子們,學了這些知識,我想通過三個活動來考考你們!你們接受考驗嗎?這樣的交流不但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我先讓學生在街道地圖和中國地圖上查看建筑物和自己所在省的東南西北,再開展說一說、畫一畫、有獎?chuàng)尨鸷吐糜尾邉澋刃问蕉鄻印W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參與練習,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水平。這些活動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強化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2、拓延伸、比智慧。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本節(jié)課的拓展延伸方面,我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由給出游樂園要修建的五種建筑物,讓孩子們小組合作、發(fā)揮想象、共同交流“繪制樂園平面圖”這個活動。它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小組合作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四)、歸納總結、暢談感受。
    有總結才有收獲。孩子們,這節(jié)課我們在地圖上認識了東南西北,你有哪些收獲?通過談話,教會學生在歸納學科知識的同時,享受學習過程的快樂!
    (五)板書設計。
    本節(jié)課的板書既突出了重點和難點,又體現了知識性與簡潔性,讓學生一目了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認識東南西北說課稿篇七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第五單元中的《東南西北》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這一課,是在學生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來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要讓學生通過親自實踐來體會和掌握知識,增強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2、為此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生活情境學習辨認“東西南北”,用方位詞介紹物體所在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自主探究和動手實踐能識別地圖上的方位。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3、依據目標明確了本課教學重點。
    根據生活經驗學習辨認“東西南北”,用方位詞介紹物體所在的方向。
    能識別地圖上的方位。
    4、教學難點:實現從立體——平面——立體的轉化,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二、說學生。
    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現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獲得并應用新知,體會數學的現實性,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三、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本節(jié)課使用信息技術的必要性是因為信息技術在本課中體現如下特點1)多重感官刺激;(2)學生全員參與,凸顯個性化差異(3)使用方便,易于操作;(4)師生交互性強。
    四、說過程:
    本節(jié)課我采用了“情境——探究”的教學模式,并結合《課程標準》提出的“數學問題現實化”理念和支架式教學理論確立了如下教學思路: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2、聯系生活,探究新知。
    3、鞏固新知,形成能力。
    4、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通過播放動畫:思思在野外旅游迷了路。在“我們應該怎樣來幫助她”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感受到認識方向的重要性,從而情不自禁地向往、關注、投入。
    第二環(huán)節(jié):聯系生活,探究新知。
    1、(辨方向)。
    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在電腦上輸入他所知道的辨認方向的方法,通過計算機判斷、提示及時反饋給學生,通過多媒體廣播軟件在屏幕上顯示,起到交互作用,不僅使學生回憶起關于方向的已有知識、經驗,也使教師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點擊北極星、太陽、樹冠和積雪觀看動畫。交流怎樣利用這些方法來辨別方向。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含有3個游戲的學習資源包,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游戲1、2,感知學校內部及周圍建筑物的方向,會用方位詞介紹教室的情況。
    并讓學生在肢體活動中體會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之間的關系:東——西、南——北兩兩相對;東——南——西——北右轉圈。
    2、識地圖:
    小游戲3的操作讓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并在中國地圖上說出陜西、山東、內蒙古、河南這4個省在山西省的哪個方向。通過點擊天安門廣場上的建筑物,形成平面示意圖,使學生感受實物圖與平面示意圖的關系,更進一步體會地圖上的方向。為以后學習繪制平面示意圖打下基礎。
    設計意圖:這部分的設計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中參與受限,學生個性化差異不利體現的弊端。
    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全員參與,使抽象難懂易混淆的知識現實化,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動手操作,在活動中實現了知識的內化。這是傳統(tǒng)教學無法實現的,是信息技術應用的第一個整合點。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鞏固新知,形成能力。
    學生操作學習資源包找寶:東西南北算算術,學生口算然后根據規(guī)則點擊方位,做的對的老黃狗會自動離開,否則會原地不動。即強化了學生口算又鞏固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闖出計算關后,進入森林根據指令判斷方向找到寶物,即參賽入場券。
    設計意圖:這個操作平臺由易到難,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教學重難點得到鞏固。達到了寓教于樂、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第四環(huán)節(jié):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拿到參賽入場券,挑戰(zhàn)設計大賽。學生分小組選擇其中一個或幾個活動來設計,通過鼠標拖拽完成設計。通過多媒體廣播軟件展示小組設計成果,并用方位詞匯報設計內容。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思維更具流暢性和敏捷性,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靈感,深深地領悟了其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和“價值性”。
    學生在交流平臺上寫出本節(jié)課的收獲與體驗。這是傳統(tǒng)教學中無法實現的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這是信息技術應用的第二個整合點。
    五、三點說明。
    1、板書設計:
    東西南北。
    北
    西東。
    南
    板書設計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辨方向”第二部分為“識地圖”
    2、時間安排:
    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約2分鐘。
    聯系生活,探究新知:約15分鐘。
    鞏固新知,形成能力:約5分鐘。
    歸納總結,拓展延伸:約13分鐘。
    3、設計特色:(教學反思)。
    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探究,將復雜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生動;幫助學生發(fā)展“信息素養(yǎng)”,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這正是現代數學教學所需要的。
    認識東南西北說課稿篇八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放風箏嗎?不過風箏朋友說了,它有幾個字不認得,只要你們幫它認識了這幾個字,就可以放風箏了。
    1、自己拼讀生字。
    2、小組里互幫互學,讀誰字音。
    三、學寫六個字左、右、男、女、多、少
    一、拼一拼,認一認
    1、丁丁和冬冬要去動物園里認識一些朋友,想邀請你們一起去,你們愿意嗎?
    2、自由拼讀音節(jié),比比誰讀得好。
    3、出示音節(jié)卡片,把你喜歡的動物名稱讀給大家聽,并帶著大家讀一遍。
    4、齊讀,男女生賽讀。
    5、小組交流:你還認識哪些動物?你最喜歡哪些動物?
    二、看圖講故事
    1、出示掛圖,要求認真看圖,讀讀圖旁邊的字,不認識的拼一下拼音。
    2、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
    3、同桌互講故事,互相評議,推選講得好的同學上臺講故事,評出故事大王,獎給小星星。
    三、自檢
    1、自由拼讀《寫字很有用》、《給小鳥安家》。
    2、同桌互讀,如果你的同桌會讀了請獎勵他兩個大蘋果。
    認識東南西北說課稿篇九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的第1課時《認識東南西北》。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指南針、多媒體課件、有關在野外找方向的資料。
    (組織學生在學校操場集合面向太陽)
    同學們,你們學過兒歌《東西南北》嗎?
    全班齊誦兒歌: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學生在操場上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1、早晨,太陽從哪邊升起?(旭日“東”升)
    2、指一指哪邊是東?校園的東邊有什么?(花園)
    3、傍晚,太陽從哪邊落下?(日落“西”山)
    4、指一指哪邊是西呢?校園的西邊有什么?(食堂)
    5、小組活動:兩人一組,一個面向東,一個面向西,體會東和西的相對關系。
    6、用同樣的方式學習南和北,并體會南和北的相對關系。
    7、小組活動:全班起立,四人一組,一個面向東,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南,一個面向北,體會東和西、南和北的相對關系。
    (操場上活動,鞏固對四個方向的認識)
    1、游戲:指方向(老師發(fā)出口令,學生指出方向)
    2、游戲:背對背(四人一組,按照指示牌東南西北背對背站好)
    3、游戲:蒙眼說方向(告訴學生一個方向,說出其它三個方向)
    (組織學生進入教室)
    1、看圖說一說,光明小學的校園的東、南、西、北面都有什么建筑物。(p3例題1)
    2、說一說,教室里的'東、南、西、北方都有什么。(p6練習一第1小題)
    3、看圖說一說,小明的房間是怎樣布置的。(p6練習一第2小題)
    4、說一說自己的家在學校的哪個地方。
    1、課本第7頁的“你知道嗎?”
    2、教師介紹指南針的使用方法。
    3、西西在野外迷了路,你有辦法幫他找到方向嗎?
    課標指出: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要注重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同時也指出教師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說要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考慮到教材中的例1是一張學生并不熟悉的校園的平面圖,而學生對自己的學校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學生會比較感興趣。因此,在這節(jié)課中我組織學生來到學校操場上,學生經歷了在現實情境中辨別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過程。
    本節(jié)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是室外教學的學生管理問題。雖然本節(jié)課設計了許多的游戲活動,但有些學生身在一個比較大的空間里極容易被周圍的環(huán)境所吸引而影響聽課的有效性。改進的辦法是加強室外活動前的指導工作,盡量做到周密,加大組長的培訓力度,設計更貼近學生喜歡的活動,讓大部分的學生“動”起來,老師充當的的只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認識東南西北說課稿篇十
    人教版課標教材三年級下冊第3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辨認、描述、交流物體所在方向等數學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識,探索辨認方向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的觀念。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能夠積極參與辨認、描述、交流物體所在方向的數學活動,并在活動中體會方位知識的作用和價值,感受方位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能根據自身方位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體會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之間的關系。
    寫有東、南、西、北的標牌各一張,校園平面示意圖記錄紙每人一張。
    1.讓學生說說“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轉”。復習和感受方位。
    2.組織學生活動: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師:“誰認得東、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樣認識的?”
    4.全班學生分四組按如下形式站好。(也可以給各組取組名)
    第二組
    第四組第一組
    第三組
    3.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描述這四個組的位置與方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東、南、西、北。
    1.初步認識東、南、西、北
    (2)學生分組討論,并根據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進行判斷,如: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小時侯學過的辨認東、南、西、北的兒歌……。遇到困難時,教師給予啟發(fā)和幫助。
    (3)各組匯報討論結果,并說說是怎么知道的?在各組明確自己的方向后,把標牌放在各組的面前。
    2.初步體驗東、南、西、北
    (讓學生體會到:無論面向哪個方向,東、南、西、北是確定的,前、后、左、右會不斷發(fā)生變化)
    3.在游戲中辨認東、南、西、北
    教師站在正中間,帶領學生做游戲下面的游戲:
    (1)東面的小組拍拍肩,南面的小組抬抬腿,西面的小組彎彎腰,北面的小組點點頭。
    (2)所有小組面向東,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所有小組面向南,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所有小組面向西,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所有小組面向北,指一指、說一說前、后、左、右分別是哪個方向?
    (3)你們發(fā)現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之間有哪些有趣的關系?
    1.從東開始,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東、南、西、北。
    2.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
    (4)教師把東、南、西、北的標牌收起來,請學生站在正中間,并蒙住他的眼睛轉三圈,然后告訴他面向的是哪一個方向,讓他指出其余的三個方向,其他同學當裁判。
    4.繪制校園的示意圖
    (1)看一看、說一說,學校操場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建筑物?
    (2)在學生描述的基礎上,確定操場四個方向的主要建筑場,并讓每個學生完成下面的校園示意圖。長方形中填寫主要建筑場,正方形中填寫相應建筑物的所在方向,學生可以面向東、南、西、北的任一方向填寫。
    教學樓
    體育館圖書館
    大門
    (3)收齊學生的校園示意圖,把全班學生帶回教室。
    1.練習一第1題。
    2.第3頁例1。讓學生想像自己是小明那樣站在操場中間,完成例1中的填空。
    今天學會了什么?怎樣辯認東、南、西、北?
    1.說一說,你家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些什么?
    2.練習一第2題。要求用東、南、西、北進行描述。
    認識東南西北說課稿篇十一
    教學片段:
    師:關于位置我們學習了什么?
    生齊講:上下前后左右。
    板書:上下左右。(有意的漏板前后)。
    (反思:在上課時,漏板的主要想法是讓學生把上下左右與東西南北建立關系。但在上課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問題:因為學生知道了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學生就拿地圖上的規(guī)定放在實際中去套;第二個錯誤是,本人誤認為這節(jié)課東西南北跟上下左右有關,東西南北是跟前后左右練習在一起的。實際生活中跟地圖中的方位詞是兩套系統(tǒng)。)。
    師:老師面對你的時候,上在哪里?下又在哪里?
    生指。師:我們知道了,上是與下相對的。
    (反思:接學生的話要有評價語會更好一些,如你們很厲害,還記得上是與下對的。)。
    師:現在老師跟你們一樣面朝講臺,上在哪里?下又在哪里?
    生指。
    小結師:老師站的位置不一樣,上下是一樣的。
    (反思:這里的小結教師的上課情緒要有發(fā)現新大陸的感覺。)。
    生:老師左右是不一樣的。
    (反思:這個學生這是能理解老師思維的走向。要教師及時鼓勵,及時的表揚。這里感覺有些快了,雖然是復習,但這里有思維的轉折。這里讓學生放大,能讓全班的學生能過得來。)。
    師:老師這樣站的左邊在哪里,右邊又在哪里?這樣呢?(換位置)哦,左右會隨著我們的位置不同會變化的。
    師:這些是我們一年級學的,今天我們要學習東南西北。
    當寫出課題,有不少的學生就在下面嘀咕:老師是東西南北吧。
    師:這四個詞中,有相對的嗎?
    生:東對西,南對北。(板書)。
    生軒:老師會隨著變化?
    生羽:老師不會的?
    (反思:上下不會隨著面朝不同而不同,左右會隨著朝向不同而變化。不知道東南西北會怎樣?這樣的問題不知學生能否聽得懂是什么意思?本意是讓學生體驗相對性。有一些難?。?BR>    師:東南西北的確定跟什么有關系呢?
    生:跟太陽有關。
    (反思:學生回答的很好,要有目的的放大,這需要在備課時就要注意。誰聽懂他說什么了?是什么意思?這同學的知識非常的豐富。)。
    師:太陽升起的地方東方;太陽落下的地方是西方。
    師:我們這里早晨太陽升起的在哪里?
    老師連續(xù)講三次。生講。
    (反思:這個環(huán)節(jié)就讓學生去聽,去記。不知怎么上能更好?)。
    師:現在坐好,問哪里是東?西南北?
    總體反思:這節(jié)課采用了遷移來學習,學生的學習難易把握的不是很準。上下的位置是不會隨著我們面朝的不同而改變;而前后左右會隨著面朝向的不同而改變。根據這樣的結論引出東南西北會不會變呢?想利用前面的知識引出新的知識,溝通關系。
    在教學中,學生的回答很到位的時候,我們沒有及時的把這些生成利用好。在思維轉化的時候要慢,要讓學生去體會,要小結;在新知第一次出現時,要顧及全班的學生。
    對于本課最核心的知識點,展不開,分不了層。
    在反思中,對這節(jié)課又有新的收獲:
    前后左右與東西南北在實際中聯系;
    上下左右與東西南北在地圖中聯系。
    認識東南西北說課稿篇十二
    教學內容:人教版課標教材三年級下冊第8頁例4及做一做,練習二第1、2、4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辯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等方位知識的產生過程,體會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的需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辯認方向的意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能積極參與探究物體所在方向的數學活動,進一步體會方位知識的作用和價值,感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能辯認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
    教學難點:體會位置與方向的相對性。
    教具學具:第8頁例4的掛圖(標明教學樓、體育館、圖書館,刪去人物及話語)。
    教學過程:
    1.指一指,教室里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請9名學生面向北按如下形式站在講臺前面。
    abc
    def
    ghi
    3.(教學時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語言)說一說,b、d、f、h分別在e的哪個方向?a、c、g、i分別在e的哪個方向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1.初步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1)分組討論:你們認為a在e的什么方向?說說你們是怎么想的?
    可能有以下幾種看法:
    1a在e的北面,因為a在“d—e—f”的北面。
    2a在e的西面,因為a在“b—e—h”的西面。
    3a在e的西北面(或北西面),因為a既在“d—e—f”的北面,又在“b—e—h”的西面。
    ……
    (3)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后,提出借助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指南針”做最終裁判。請e同學拿著指南針宣布最終結果,教師說明:我們通常說“西北”而不是“北西”。(板書:西北)
    (4)開展猜一猜活動。
    a.誰能猜猜g在e的什么方向,并說說為什么這樣猜?請e同學手拿指南針宣布猜的結果。(板書:西南)
    b.誰再猜猜c在e的什么方向,并說說為什么這樣猜?請e同學手拿指南針宣布猜的結果。(板書:東北)
    c.誰愿猜猜i在e的什么方向,并說說為什么這樣猜?請e同學手拿指南針宣布猜的結果。(板書:東南)
    2.辨認生活中的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1)指一指,教室里的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
    (2)說一說,你的東、南、西、北面分別坐的是哪一位同學?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體會東、南、西、北的相對性,如a在b的西面,在d的北面。
    (3)說一說,你的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分別坐的是哪一位同學?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體會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的相對性,如a在e的西北面,e在a的東南面。
    3.辨認地圖上的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出示例4的掛圖,標明教學樓、體育館、圖書館,刪去人物及話語。
    (1)引導學生根據太陽的方向確定東面,根據東面確定其余的七個方向。
    (2)說一說,教學樓、圖書館、大門、體育館分別在操場的什么方向?
    (3)議一議,多功能廳和食堂分別在操場的什么方向?
    (4)想一想,操場在多功能廳和食堂的什么方向?
    1.第8頁做一做。分組討論、交流、匯報“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2.練習二第4題。
    (1)找一找,地圖上標出了我國哪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結合有關背景材料,適時教育學生保護人類共有的自然和文化遺產。
    (2)圈一圈,在地圖上圈出武漢的位置(可以由教師告訴學生)。
    (3)說一說,這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在武漢的什么方向?
    3.練習二第2題。明確題目要求后,學生獨立完成。
    今天學會了什么?怎樣辯認東北、東南、南北、西南呢?
    練習二第1題。調查自己家相對于學校的位置。
    認識東南西北說課稿篇十三
    1.經歷在現實的情境中確定和區(qū)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過程,能正確地辨別這四個方向。
    2.在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詞語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確定其他三個方位的過程中,提高運用所學的方位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數學應用意識,發(fā)展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正確地辨別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教學準備:掛圖
    情境導入
    交流共享
    認識東、南、西、北。
    1.教學例題。
    出示掛圖
    提問: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太陽是從哪個方向升起的嗎?哪個方向是東?
    談話:同學們說得很好。請同學們起立,面向太陽站好。你能說說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嗎?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說一說,再跟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
    學生活動,并在小組內交流。
    全班交流。
    談話:現在請同學們轉過身來坐下,我們看圖:小明也像同學們一樣,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陽站立。你知道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嗎?(根據學生回答,把課本上的四句話填完整)
    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揭示課題:認識東、南、西、北)
    2.教學“試一試”。
    下面我們來做個游戲好嗎?
    (1)游戲示范:請一個學生上來,先跟老師合作。 由老師說口令,學生按口令做。
    (2)學生活動:同桌學生先由一個人說口令,另一個人做,再進行交換。
    (3)談話:同學們做游戲的時候,學生面向北面戰(zhàn)立,一邊指方向,一邊回答。
    三、反饋檢測
    1.“想想做做”第1題。
    指名學生口答,小紅面向西,她的前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提問:你是怎樣很快確定其他三個面的,說給同學聽聽。
    “想想做做”第2題。
    指名兩名同學到講臺前,面對面站立,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再指出各自的東、西、南、北。其他同學注意聽,思考有什么新發(fā)現。
    3、“想想做做”第3題。
    出示題目插圖,指名讀題。
    找出圖中窗戶的位置,這個位置在房間的哪一面?你能說說房間的東面和西面各有什么嗎?
    指名回答。
    追問:你是怎樣想的?你住的房間是怎樣布置的?(小組交流,指定幾人說給全班同學聽。)
    4、“想想做做”第4題。
    指名說操場的東、南、西、北各有什么?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