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熱門13篇)

字號:

    讀后感是通過書寫來記錄自己對所讀內容的理解和感受,同時也是對讀書過程中提出問題和思考的一個總結。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要突出書中的亮點和感人之處。以下是一些引人思考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啟發(fā)大家對書籍背后深層次的意義的思考。
    讀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篇一
    今天,天空中下起了毛毛細雨,這時是最愜意的時候,可不能錯過啊。于是,當我寫完作業(yè)后便拿起了一本《成語故事》的書,聚精會神的看了起來。
    里面有一篇《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特別讓我深受啟發(fā)。它主要講述了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大夫叫孔圉,他聰明好學,勇于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受到人們的好評。他死了以后,衛(wèi)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并讓后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謚號。
    啊,孔圉那種勤奮好學,為人謙虛德爾精神真的很值得我們后人去學習。有句話說得好:“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市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老師的嘴里也常念叨著:“善問的孩子比成大器?!笨赡苁且驗槔蠋煹囊环?,使得我們班出了幾個愛問家,有時連芝麻丁點的瑣事,也要向老師問得個清清白白!
    而我,可沒有他們那么大的勇氣,總覺得向老師或是向學識差的人請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應此,當我遇到問題需要解答的時候,很少去請教學識差的人和老師,最多也只是問問成績好的同學罷了。
    但看了這個成語故事后,我明白道:向別人請教并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而是對知識充滿好奇的態(tài)度,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不管你請教的那個人年長年幼,地位高低,只要他確實能給你啟發(fā),給你幫助,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古人說的“能者為師”就是這個道理。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從今以后,我再遇到問題,就要大膽的向別人請教,即使說錯了也沒關系。
    讀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篇二
    我非常喜歡讀書,暑假里我又拿出新買的《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津津有味的了起來。
    高爾基說過:讀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一扇知識的大窗。這本書里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著我,有的驚心動魄,有的感人心肺,還有的回味無窮。
    “紙上談兵”這個故事對我的啟發(fā)意義很大,我知道了做事不能夸夸其談,還要有實戰(zhàn)經驗。我們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記得再清楚,不會用一樣白費功夫。做事都要以多練為主,熟能生巧,吸取“紙上談兵”的失敗經驗。
    在讀完這本書后,我受益匪淺,里面的每一個故事都是對我們的教誨。有些故事我們從小就知道,但還是明知故犯,是家長提醒的不夠嗎?是老師教育的不夠嗎?其實都不是,這些錯誤的頻頻出現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不嚴格要求自己造成的。我們還會記得一些教訓,本能的去改正,這對我們是有益無害的。
    《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數不盡的精神財富,他像一條江河源源不斷的流入我們真實的海洋中。
    讀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篇三
    成語是我國最經定典一種文化,我最喜歡成語故事了。
    老師布置我們暑假里好好讀書,寫好讀書筆記,我就找了一本《成語故事》細細品讀起來。
    在成語世界里,我認識了心口不一的葉公;明白了“刻舟求劍”的愚蠢;領略了“守株待兔”的迂腐;見證了“掩耳盜鈴”的可笑......但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位“聞雞起舞”的祖逖。
    祖逖是我國晉朝時候的人,他年輕的時候想為國家效力,夜里翻來覆去睡不著覺,聽到雞叫聲,受到啟發(fā),決心練就過硬的本領,報效國家。于是他和好友劉琨一起練習武藝。這樣,無論是凌烈的寒冬,還是炎熱的酷暑,他們都堅持練習。
    由于本領高強,祖逖當上了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他帶領的隊伍紀律嚴明,作戰(zhàn)勇敢,打了不少勝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擁護。
    這就是祖逖,一個“聞雞起舞”的青年,一個勤學苦練的模范,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人。對于我們這些小學生來說,或許還不需要“聞雞起舞”,但是我們需要“聞雞起舞”的這種精神。
    這就是成語的魅力,簡簡單單一個小故事,卻蘊含了深刻的道理,反映了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讀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篇四
    故事的意思是西漢時有個名叫霍光的人,他為人乖巧謹慎,是皇帝眼中最信任的人,但別人不知道的是:他什么書都沒讀過,沒有學問,沒有本事。當他輔佐第三位皇帝時,已經是大司馬將軍了。一天,皇帝問霍光:“你讀過什么書啊?”霍光什么也沒讀過,只好老實交待,皇帝知道后立即罷免了他的官。
    我覺得霍光太無知了,用這樣一個不學無術,缺乏深謀遠慮的人為官,將給國家、人民帶來多大的危害啊!他不好好學習、不明事理,善于察言觀色,以自己的“好惡”觀來治理國家,最終落得害人害己的下場。
    讀了這個故事,我感到:人在年少的時候要多讀書、多學習,掌握豐富的知識,等到長大以后,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國家需要的人才。如果不學無術的話,必將被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所淘汰,成為一個平庸的人。
    “不學無術”這個成語很好,有非常現實的教育意義,小朋友可千萬不要學霍光哦。
    讀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篇五
    今天我讀了《中華成語故事》中的一個成語故事:不學無術。
    故事的'意思是西漢時有個名叫霍光的人,他為人乖巧謹慎,是皇帝眼中最信任的人,但別人不知道的是:他什么書都沒讀過,沒有學問,沒有本事。當他輔佐第三位皇帝時,已經是大司馬將軍了。一天,皇帝問霍光:“你讀過什么書啊?”霍光什么也沒讀過,只好老實交待,皇帝知道后立即罷免了他的官。
    我覺得霍光太無知了,用這樣一個不學無術,缺乏深謀遠慮的人為官,將給國家、人民帶來多大的危害啊!他不好好學習、不明事理,善于察言觀色,以自己的“好惡”觀來治理國家,最終落得害人害己的下場。
    讀了這個故事,我感到:人在年少的時候要多讀書、多學習,掌握豐富的知識,等到長大以后,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國家需要的人才。如果不學無術的話,必將被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所淘汰,成為一個平庸的人。
    “不學無術”這個成語很好,有非常現實的教育意義,小朋友可千萬不要學霍光哦。
    讀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篇六
    最近幾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中華成語故事》,這里面有一個成語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江郎才盡”。
    這個成語講的是南北朝著名文學家江淹,家境十分貧困。盡管條件不好,但還發(fā)奮讀書,由于他刻苦自學,寫出了許多精彩的文章??墒堑搅送砟辏牟潘即蟠鬁p退,寫出的文章也沒有風采了,人們都搖著頭說:“江郎才盡了。”
    關于這個成語其實還有一個傳說: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只筆在你那已經很久了,現在應該還給我了吧!”江淹聽了,從懷里取出一支五色來還給他,從此,江淹文思枯竭,便再也寫不出什么好文章來了。后來人們就用“江郎才盡”來比喻人的文思減退。
    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我知道了:學無止境,只有不停的學習,才能不斷的提高自己,才不會像江淹一樣不斷倒退,使原有的才華枯竭。
    讀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篇七
    這周漂來了一本《中華成語故事》,有趣生動。一共講了22個成語小故事,讓我學到了知識,小頭腦也更靈光了。
    我把這22個成語列出來,再鞏固溫習。它們是:沉魚落雁、乘風破浪、打草驚蛇、呆若木雞、廢寢忘食、改過自新、邯鄲學步、鶴立雞群、見異思遷、開卷有益、濫竽充數、老馬識途、買櫝還珠、盲人摸象、塞翁失馬、完璧歸趙、玩物喪志、揠苗助長、掩耳盜鈴、夜郎自大、鑿壁偷光、朝三暮四。
    原來每一個成語背后都有一個有意義的小故事,可以了解歷史、學到知識,成語多么有趣!我喜歡學習成語,也喜歡里面優(yōu)美的小故事!
    讀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篇八
    戰(zhàn)國時期的孫臏是有名的軍事家,他曾經與龐涓一起學過兵法。后來龐涓在魏國當了將軍,很受信任,但是他深知自己的才干不如孫臏,就假意邀請孫臏來到魏國,設毒計挖掉了孫臏的兩只膝蓋骨。
    總以為咱們的軍隊膽子小。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人就要順著這一趨勢往有利的方面來引導(原話是‘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F在我們可以假裝敗退,采用逐日減灶的計策,好讓敵人產生誤解。”于是田忌命令部隊修灶做飯,第一天修十萬個灶,第二天修五萬個灶,第三天減少到三萬個灶。
    龐涓看到齊軍的柴灶一天天減少,以為齊軍士兵膽小,逃跑了大半,便只帶一部分輕騎兵去追擊。
    孫臏估計追兵夜晚可以趕到地勢險要的馬陵,就選定一棵大樹,刮去樹皮,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下!”幾個大字,并且讓一些射手埋伏在大樹周圍的亂草叢中,約定見到火光時,一齊放箭。
    果然,龐涓在夜里趕到了馬陵。當他派人點著火把辨認樹上的字跡時,
    無數飛箭一起朝火光射來。頓時,魏軍大亂。龐涓這時才知中了圈套,走投無路,只好自殺了。
    這就是歷史上“孫龐斗智”的故事。成語“因勢利導”就是由孫臏所說。
    的“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簡化來的。“因”是順著、按照;“勢”是趨勢;“導”是引導。整個成語的意思是要順著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和規(guī)律來很好地加以引導。
    讀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篇九
    戰(zhàn)國時的齊宣王想稱霸,做眾諸侯的領袖,因此,向孟子請教。
    孟子說﹔”我們孔子的門徒,不講霸道,只講王道,用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
    齊宣王問道﹔”像我這樣的人,能不能用王道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能﹖我聽說,有一次你看見一個人牽著一頭牛去宰殺,你看到它那恐懼的樣子,感到不忍心。憑你這種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統一天下。問題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你干不干罷了﹖比方有人說他能舉重三千斤,但是卻舉不起一根羽毛。比方他又說,他能看清秋天鳥獸的毫毛那樣細微的東西,但實際上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材。你相信這種說法嗎﹕”
    齊宣王說﹔”那當然不相信﹖”
    讀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篇十
    最近幾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這里面有一個成語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江郎才盡”。
    這個成語講的是南北朝著名文學家江淹,家境十分貧困。盡管條件不好,但還發(fā)奮讀書,由于他刻苦自學,寫出了許多精彩的文章??墒堑搅送砟?,他的才思大大減退,寫出的文章也沒有風采了,人們都搖著頭說:“江郎才盡了?!?BR>    關于這個成語其實還有一個傳說: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只筆在你那已經很久了,現在應該還給我了吧!”江淹聽了,從懷里取出一支五色來還給他,從此,江淹文思枯竭,便再也寫不出什么好文章來了。后來人們就用“江郎才盡”來比喻人的文思減退。
    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我知道了:學無止境,只有不停的學習,才能不斷的提高自己,才不會像江淹一樣不斷倒退,使原有的才華枯竭。
    讀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篇十一
    前幾天,媽媽買了一本《中華成語故事》給我,我愛不釋手,不管到哪兒都帶著它。
    讀了這本書后,我發(fā)現這本書里的故事分三種: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寓言成語故事是《濫竽充數》。這篇故事是這樣寫的:戰(zhàn)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也混了進來。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子,按著竽眼兒,裝出來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齊宣王死后,他兒子齊泯王也喜歡聽吹竽。可是他不要許多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以次充好,要真本領,蒙混是混不了多久的。像這種寓言成語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說:《拔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都是寓言成語故事。
    從這本書中,我還知道《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返榷际巧裨捁适?。這些故事深動有趣,令我感動至今。
    歷史故事是古時候真實的故事,《紙上談兵》、《臥薪嘗膽》等一些故事都屬于這一類,其中《三顧茅廬》這篇故事最為突出,這是我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里的一篇故事,講的是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兩次上山拜訪都沒遇到,卻在第三次遇到諸葛亮,以誠心感動了諸葛亮,諸葛亮便陪劉備出山打天下。
    讀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篇十二
    徐視其衣并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BR>    釋義這則成語的原意是天仙的衣服沒有縫,后來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渾然一體,沒有破綻。
    古時候,有個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詩善畫,性格詼諧,喜歡開玩笑。盛夏的一個夜晚,他在樹下乘涼,但見長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掛,清風徐來,滿院飄香。這時,一位長得異常美麗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小姐,您是誰?從哪來?”
    仙女說:“我是織女,從天上來。”
    郭翰問:“你從天上來,能談談天上的事情嗎?”
    仙女問:“你想知道什么?”
    郭翰說:“我什么都想知道?!?BR>    仙女說:“這可難了,你讓我從哪說起呀?”
    郭翰說:“人們都說仙人聰明,你就隨便說說吧。”
    仙女說:“天上四季如春,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綠樹常青,花開不謝。枝頭百鳥合鳴,水中游魚可見。沒有疾病,沒有戰(zhàn)爭,沒有賦稅,總之,人間的一切苦難天上都沒有。”
    郭翰說:“天上那么好,你為什么還跑到人間來呢?”
    仙女說:“虧你還是個讀書人。你們的前輩莊周老先生不是說過‘在栽滿蘭花的屋子里呆久了,也聞不到香味’的話么。在天上呆久了,難免有些寂寞,偶爾到人間玩玩?!?BR>    郭翰又問:“聽說有一種藥,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嗎?”
    仙女說:“這種藥人間沒有,天上到處都是?!?BR>    郭翰說:“既然天上多得很,你該帶點下來,讓人們嘗嘗有多好呀?!?BR>    仙女說:“帶是帶不下來。天上的東西,帶到人間就失去了靈氣。不然早讓秦始皇、漢武帝吃了?!?BR>    郭翰說:“你口口聲聲說來自天上,用什么證明你不是說謊話哄人呢?”
    仙女讓郭翰看看衣服。郭翰仔細看完,奇怪的是仙女的衣服沒縫。
    仙女說:“天衣無縫,你連這個都不懂,還稱什么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BR>    郭翰聽完,哈哈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見了。
    出處前蜀·牛嬌《靈怪錄·郭翰》。
    另有一說,是指天竺(印度)人穿的衣服.
    印度的氣候不比中國,在南印度到中印度一帶,天氣很熱,生活簡單,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衣服就夠了。我們過去講“天衣無縫”,這個“天”原來的意思就是“天竺”。漢代翻譯的音與現在不同,唐以后翻成“印度”。當時印度衣服的大概式樣,現在到泰國邊境還看得見,就是一塊布,身上一圍,就是“天衣”。不需要像我們的一樣用針線縫起來,當然無縫。
    讀中華成語故事讀后感篇十三
    戰(zhàn)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后,便處處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里避開。他手下的人便以為主人害怕廉頗,非常不解。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像老虎一樣相斗,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BR>    藺相如這番話傳到了廉頗耳中,廉頗為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覺得十分慚愧。于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藺相如家請罪。兩人從此成為至交。
    后用“負荊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