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是思考進步的源泉,它需要我們?nèi)ビ^察、思考、總結(jié)、反思。總結(jié)應該具備簡潔明了的結(jié)構(gòu),清晰地表達出事物的來龍去脈和關聯(lián)性。接下來是一些寫作技巧的案例和解析,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一
《銀河帝國》系列可以說是在我所讀的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它不但論述了人類社會組織形成條件和形態(tài),同時也運用歷史、心理學、數(shù)學、文學、物理、化學、古生物學、生物學等學術方面的知識,進行了大量而深入的學科交融。這本書大約講述了地球人創(chuàng)造出會思考的機器人后,在機器的幫助下掌握了恒星級移民技術,建立了“銀河帝國”。之后是一萬二千年的太平時光。突然,一個年輕數(shù)學家預言銀河帝國將要滅亡,于是建立了兩個基地以保存文化、科技和確認歷史走向。
在《基地》系列里,作者阿西莫夫大約描述了三十個左右的星際文明。這些文明各有各的特色。但如果我們忽略那些稀奇或不稀奇的強大科技,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現(xiàn)實基礎仍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世界各國(重點是歐美大國)。只是在星際文明這個大背景下,阿西莫夫從藝術的視角對文明的特點進行了濃縮、放大、提煉以及極端化。
在三十多個星際文明中,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蓋婭生命體和索拉利文明。它們一個極度統(tǒng)一,一個極度自由,可以理解為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兩個極端。
蓋婭生命體的進化,使得在蓋婭星球上的所有有機物和無機物,都是一個整體。所有物體都有意識,所有的意識都可以實現(xiàn)共享。每個個體不但是個體,更是共體。以集體之意志為意志,從而實現(xiàn)極度的`統(tǒng)一。
索拉利文明展現(xiàn)的則是極度的自由。在一個三倍于地球體積的星球上,只生活了幾千索拉利人成熟體。他們有著極端先進的生物基因改造技術,從而進化出了“轉(zhuǎn)化葉突”,一個個體利用“轉(zhuǎn)化葉突”所轉(zhuǎn)換的能量,足以支持成千上萬的機器人用于管理土地、家務等事。他們相信“他人即是地獄”這樣的信條,所以連同類也不相來往。為了達到這點,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他們以基因改造進化技術進化出雌雄同體。為了自身之自由,他們不謀任何形式的擴張。
在《基地》系列的最后一本《基地與地球》中,阿西莫夫以各種場景和討論,似乎在說服讀者或他自己,蓋婭文明雖和人類所向往的自由完全背道而馳,但也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最后,他設計出一個“不需要完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確選擇”的崔維茲進行選擇的場景。崔維茲要選擇以蓋婭生命體作為藍本建立新人類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或選擇索拉利文明建立人類新秩序。最后,他選擇了蓋婭。其原因就是,在即將到來的宇宙侵略中,他們需要統(tǒng)一意志!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二
縱觀《大秦帝國之裂變》,不論從全局,或從劇之細節(jié),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就三方面的問題,進行總結(jié):
一、秦國疲弱,禍在內(nèi)斗,唯有一心,方能強國,企業(yè)同理,內(nèi)耗過大,效率低下,無法服務好客戶,如何強大!如何避免內(nèi)耗,提高效率,增強團隊凝聚力?從中得到幾點啟示:
1、清醒的認識自身不足,不能武斷決策,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
2、骨肉兄弟,公心為先。做事有原則,有底線。
3、遇事兩手準備,預防風險,解決問題要找到利益共同點,才能快速達成共識,有效處置。
4、君明綱,臣獻策,君不可綱不明,臣不可事無策。
5、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對待下屬要以理服人,以德待人,以情感人!
二、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如何將口號變?yōu)楝F(xiàn)實?
3、面臨六國分秦的絕境之時,需要領導者帶領所有人齊心協(xié)力,無私奉獻,充分發(fā)揮主人翁精神,貢獻自身的全部力量。這三個事例就是領導力的充分體現(xiàn),深度思考如何提升領導力,帶領團隊,快速解決問題。
三、觀秦國由弱變強的過程,歸納總結(jié)其成功因素有八個關鍵方面,可為今借鑒:
6、艱苦奮斗,扎實有效的落地的執(zhí)行,才從根本上扭轉(zhuǎn)了落后的局面;
8、以人為本,家庭和睦,讓每個人無后顧之憂的投入強秦的事業(yè)中去,確保了強秦事業(yè)成功!作為一代雷沃人,在企業(yè)面臨轉(zhuǎn)型升級,在經(jīng)濟環(huán)境、市場環(huán)境瞬息萬變的情形下,減小內(nèi)耗,緊握成功要素,團結(jié)一心,一步一個腳印,夯實基礎,必將實現(xiàn)最終的勝利!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三
花了一年的時間終于啃完。
首先必須強烈肯定本書。雖然好多人看到與“史實”不符就棄書了,但是不能否認作者的高遠立意:為大秦正名,為原生文明洗冤。孫老師通過前言后記不厭其煩的說明寫書的用意,通過精煉的文字描寫人物性格、背景、身世,實圖還原人物在當時環(huán)境下的(以普通人的邏輯推理)所作所為,加以藝術加工,甚至杜撰出來一些人物讓人物性格飽滿。誠然這樣的藝術加工會給人演義的的感覺,然而從作者著書的起點出發(fā)也不難理解其用意。不能否認太多的人物寫出來完全一副光正偉的賢者模樣,但是作者旁征博引外加腦洞大開的劇情讓人物性格也不是那么單薄。
中間某些情節(jié)略顯枯燥,但作者以自己淵博的學識賦予人物機智善變的臺詞深深的打動了我,讓我能堅持讀下去,豐富了我貧瘠的歷史知識。給10086個贊。
說下印象比較深刻的情節(jié):。
商鞅初入秦國大刀闊斧的改革看的我欲罷不能;張儀舌戰(zhàn)孟子的雄辯看的我痛快淋漓;白起在長平之戰(zhàn)的無奈看的我不勝唏噓;呂不韋解救嬴異人的運籌帷幄讓我敬佩不已;始皇帝的霸道,六國滅亡的種種,直至李斯變節(jié)趙高篡位等等等等將戰(zhàn)國歷史描寫的波瀾壯闊讓我喜怒哀懼五味俱全。
中間有太多的感動,太多的懊惱,太多的惋惜……不一一敘述了。
赳赳老秦…。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四
總體而言是一部不錯的小說,后面的文言文用了前文一半的時間讀了個大概,對歷史上的一些人和事有了更深的認識。
1.秦孝公的確有身為人君的魄力和赤子之心他與商鞅攜手的變法,奠定了秦的百世根基,很認同秦國滅亡不是因為秦法而是秦政。
2.盡管蘇秦和張儀的言行有些詭辯的意味在,但是不可否認,他們推動了戰(zhàn)國的歷史進程。
3.樂毅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可能是因為我們都接觸儒學,會產(chǎn)生類我效應引起共鳴?但是的確喜歡這種儒法兼存的這種氣度。
4.秦昭王和宣太后,可敬,成為一代霸主真的需要忍辱負重。
5.秦始皇的草包爹和草包爺爺只能算平庸之君,作者的小說有一部分有點吹了,到嬴政真的不愧千古一帝,雄才大略。對嬴政有種莫名的崇拜感,但是扶蘇,蒙恬和蒙毅赴死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跨越不了嬴政身上的光環(huán),嚇得我趕緊給個人英雄主義打了個叉。
6.趙高這個人,真的有才,對嬴政也是真的衷心,但是始皇死后,個人欲望膨脹,不得不說人性復雜。
7.秦國鐵騎不愧讓七國震動,章邯在秦末的勝利和堅持讓人莫名心塞,項羽真的是想罵,就是沒有腦子的人,屠城,燒宮殿,沒有一點政治眼光,覺得只適合做個將軍,做霸王注定只是一時英雄。劉邦這人很一般,知人善任,領導力及其出眾,但是猥瑣無情,也不喜歡。
8.先秦的風骨從項羽死后再也沒有了,其實越原始也越能回歸本真,不必再披著那層和諧外衣。但是為了氣節(jié)不惜命只能盡力理解,在一定程度先秦甚至比現(xiàn)在開放和包容,但是最好的時代總是和最壞的時代并存,最后,張良如果不長歷史書上的那樣,可能真的符合所有女性夢寐以求的理想男性形象。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五
《大秦帝國》分為六個部分《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講述了秦國從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的七代君王之間的從商鞅變法到一統(tǒng)天下再到瞬間滅亡的故事,跨度約一百四五十年,是一部極為真切的歷史小說。這是我迄今為止所讀過的最長的一部著作,無意中在微信讀書里看到了這部小說,手機上一共是15289頁,一開始并沒有計劃讀這書,后來斷斷續(xù)續(xù)的看了第一部,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一部晦澀難懂的史籍,作為小說來講可讀性非常強,一路讀下來,酣暢淋漓、如汞泄地。讀完之后回想各中細節(jié)情景,引人入勝,對作者運籌的筆力十分佩服。除補齊歷史知識的殘缺外,更收獲了新的思想,站在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后來也看了改編的電視劇,孫皓暉先生耗時整整16年,嘔心瀝血完成這部皇皇巨著,內(nèi)容敘述汪洋恣肆,為我們留下了先秦歷史的精神食糧,對于我等業(yè)余歷史愛好者,終于對高爾基所言的“我撲在書籍上就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有所體會。
(一)商鞅變法。
這是秦帝國由衰轉(zhuǎn)盛的分水嶺。戰(zhàn)國素有變法強國傳統(tǒng),魏之李悝變法,楚之吳起變法,齊之齊威王整軍治吏,韓之申不害變法,以及后來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等,然則上述變法范式之根本弱點,在于“只強一時,不強永遠,只強表面,不強根本”。其根源大抵在于“變法不徹底、法令不穩(wěn)固。前代變法,后代復辟”。而商鞅變法與上述變法的根本不同而商鞅變法將根本放在了“立法立制”與“執(zhí)法守法”兩個立足點上,從權(quán)力體制到土地分配乃至庶民生活,都頒發(fā)了系統(tǒng)的法令,涉及田地、賦稅、農(nóng)耕獎勵、軍功、郡縣制、連坐、度量衡等諸多方面,綱舉目張,且其執(zhí)法強硬,鐵腕護法,為秦帝國未來的走向和一統(tǒng)奠定了根基。這些法令今天看來未免有些殘暴苛虐,然則正如書中所言,大仁不仁,在戰(zhàn)國那個硝煙彌漫風云際會的年代與秦人好勇斗狠私斗成習的民風,如果沒有嚴酷穩(wěn)定的法令支撐又如何能使秦國強盛、繼而東出爭天下呢?在動蕩時期,生產(chǎn)習慣之間的關系會逐漸相互脫節(jié),人民群眾喪失了遵規(guī)守紀的習慣,乃至喪失其恢復的能力,這大抵就是秦獻公時秦國內(nèi)部的狀況。而要想讓經(jīng)歷了饑餓困頓之后活下來的人不至于失去他們的國家所依賴的那種秩序的習性,就必須重建整個社會機制。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以武力為基礎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制度核心外,并沒有其他的辦法,其法令的嚴苛也就可以理解了。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去審視歷史問題,未免偏頗。
縱觀全書,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后來的丞相張儀、范睢、呂不韋直至李斯,相比于商鞅的“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都黯然失色了。曠世之作商君書,法家巨著的發(fā)軔之作,后商鞅時代,秦帝國百年之中仍奉為圭皋,其中的法制思想,法制理念深入秦人骨髓,秦國成為戰(zhàn)國中唯一法制的國家。直至漢朝,其整體法律框架仍以商君書為核心展開,伴隨著整個中國封建王朝的興盛與衰敗。商鞅因變法得罪老世族而遭受肉體車裂,而他的法制精神因商君書而被千載傳承,為人銘記。
(二)合縱連橫。
縱橫策士可謂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道奇觀?!耙慌T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說的就是縱橫策士,有“談笑間,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本事??梢姰敃r縱橫家在戰(zhàn)國政治斗爭中的舉足輕重。私以為,大秦帝國最精彩的兩部就是商鞅變法與合縱連橫。商鞅變法展現(xiàn)了孝公、商君這兩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君臣組合,一心為秦責無旁貸,可以說是篳路藍縷,挽狂瀾于既倒。作者斡旋的筆法、巧妙的措辭都完美的展現(xiàn)了二人的磐磐大才,令人折服。與此不同,第二部的精彩在于戰(zhàn)國時期群英的集會,蘇秦、張儀、公孫衍縱橫家的博弈,齊威王、趙武靈王一代雄主盛極一時,魏無忌、田文、黃歇、趙勝四公子放蕩不羈,孟子、荀子、莊子百家爭鳴,還有為我們奉獻了端午節(jié)三天假期的屈原……如此形象各異的不同角色同時出現(xiàn),在作者的筆下并未顯得雜亂無章,也不會在閱讀時感覺到冗雜紛亂,他們都是圍繞強國、合縱這一條線索展開,并在行事風格的敘述中展現(xiàn)了各自豐滿的人物性格,高潮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絕。與第一部秦孝公、商鞅君臣為主線描寫略有不同,第二部是圍繞蘇秦、張儀二人組分兩條線進行敘述,秦國仿佛成了配角。兩人師出同門,各有所長,不相伯仲。鬼谷子對二者斷語“張儀之才,有中出新;蘇秦之才,暗夜點火”,也就是說,一個如虎添翼,一個另辟蹊徑。后來蘇秦提合縱長策,而張儀據(jù)此提出連橫已對,就是對二者才能最好的證明了。畢竟,是蘇秦開了天下縱橫先河,沒有合縱,就沒有張儀的連橫。雖然是二者相互較量,張儀似乎還生出了一籌,但從實際來看,蘇秦是開辟天下格局的大手筆,而張儀只是應對跟進的應變之才而已,他的勝出,與其說是才智謀略,毋寧是背后的實力強大。用張儀自己的話說,蘇秦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昂峡v連橫之爭,六國雖然落了下風,卻結(jié)束了秦的一強獨大,這是我等都沒有想到的,六國的二次變法開始了”,合縱連橫之爭使六國有了喘息的時間,后來的樂毅變法、趙雍的胡服騎射都是這段時間獲得成績的,雖如曇花一現(xiàn)短暫,確不容忽視。同樣,合縱連橫亦為秦開啟了東出大門,與山東六國逐鹿中原,融入中原文明,使其真正踏上了統(tǒng)一的道路。
(三)金戈鐵馬。
宣太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走進廟堂權(quán)力中心的政治女性。在她的統(tǒng)治之下,秦帝國攻滅義渠,使秦國東進再無后顧之憂。因在闕與之戰(zhàn)敗于趙奢而自裁,盡顯本色。秦昭襄王重用白起、范睢,外交上實行遠交近攻,軍事上歷經(jīng)長平大戰(zhàn),確立最終秦國一強獨大的局面。其間發(fā)生了樂毅滅齊、田單復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重大事件,高潮迭起。秦昭王之后,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期間秦帝國經(jīng)歷兩代庸主,在位時間較短,除呂不韋助秦莊襄王滅周外,并無其他政績,亦無重大紕漏,直至秦始皇嬴政繼位,開始了秋風掃落葉般的滅國大戰(zhàn),一統(tǒng)六國。在滅國大戰(zhàn)中,王翦、王賁父子居功至偉,出韓國外其他五國,都是王翦、王賁父子所滅。戰(zhàn)國四大名將,本有機會兩兩對戰(zhàn),競相角逐,然而兩次都被趙國自毀長城。長平大戰(zhàn)趙括換廉頗,使白起沒有與廉頗對戰(zhàn);滅趙大戰(zhàn)李牧被郭開等奸臣用計冤殺,王翦又與李牧失之交臂,不可謂不遺憾。王翦不僅軍事才能出眾,也很有政治頭腦,從這點上說,他要強于只知道打仗的白起。滅楚之戰(zhàn)時,秦始皇未采用王翦方略,王翦便裝病不出,直至李信戰(zhàn)敗,秦始皇親自來請,王翦又討了房屋田地才決定帶兵滅楚。事實上,他是防止秦始皇的猜忌才會索要房屋田地,他明白功高蓋主的危險,所以他才有了一個善終。除王翦外,蒙恬是本部的另外一個穿線之人,書中描寫蒙恬抗擊匈奴取得勝利,鎮(zhèn)守邊關,費解的是作者卻對此輕描淡寫,耗墨不多,對于九原的了解也相對較少。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六
一直就對秦國有不一樣的感覺,一直對“贏秦”兩個字有一種特異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看以秦國為背景的電視劇導致我喜歡秦國還是本來就喜歡秦國才去看有關秦國的影視作品。
現(xiàn)在還印象深刻的是古天樂主演的《尋秦記》、胡歌主演的《神話》、孫儷主演的《羋月傳》,最喜歡這三部關于秦國的作品。所以當我看到書單狗推薦的歷史小說中有《大秦帝國》時,我二話不說就下載來看。
其實盡管我們從小學開始就一直在學習歷史,但是我對歷史真的一團漿糊,但是我真的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想把我們?nèi)A夏民族的歷史讀完,但是想法是宏大強烈的,一直沒有付諸行動。還有一個原因是有一些朝代我主觀地不喜歡,我喜歡的歷史時期有春秋戰(zhàn)國秦帝國時期,三國時期,明帝國時期,還有就是民國時期。
在看《大秦帝國》之前我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是很懵懂的,特別不理解的一點是為什么又有周天子又有各種秦王,趙王,齊王......不知道到底誰是九五之尊的王。當然歷史書也寫了當時周代是諸侯分封制,但是當時不理解什么是分封制,所以才有這個問題。
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眾口鑠金,人言可畏,人真的能把假的說成真的,并且史書也不一定是真的,因為史書也是人寫的。而且一件事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也許就會得到不同的結(jié)果,遇事要多分析,不能慌張,一定要在冷靜的時候決斷某一件事。
在讀第一部時多么想做一個墨家女弟子,我隔著文字好像都能感覺到戰(zhàn)國時代那種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大爭之世,多事之時,感覺到那是商旅繁茂,當時各國商市的繁華,感受到當時民眾的議政之風是如何左右朝劇的,感受到當時諸子百家,爭相綻放,文明風華之時,好喜歡這個時代的民風世風,布衣士子層出不窮,縱橫天下,左右朝局,于權(quán)力場斡旋。
俗話都說富不過三代,強不過三朝,秦國整整是強盛了六代七朝,最終一統(tǒng)天下。秦國君臣從秦孝公開始都是勤政愛民,我就沒發(fā)現(xiàn)秦國的君王臣工晚上有過按時睡覺的,而且感覺他們都是晚上議事白天睡覺,一遇到急事大事甚至幾天不休息連軸轉(zhuǎn),我感覺秦孝公秦惠文王始皇帝都是太過勞累,導致盛年而衰,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要按時睡覺??!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七
本來我是要讀《安德的游戲》的,但是被學生借走至今未還,只好抄起一本《基地》來泄憤。
一直沒搞清楚阿西莫夫這幾部作品的關系,之前只知道有基地三部曲、機器人三部曲和銀河帝國三部曲,手里拿著的這個是基地七部曲的第一部,書名卻叫《銀河帝國:基地》,頓時感覺有點錯亂。查過才知,原來阿西莫夫在20歲出頭就完成了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的創(chuàng)造,幾十年之后又寫了兩個前傳,兩個續(xù)篇,合稱基地七部曲。
阿西莫夫是個大奇葩。創(chuàng)作力之旺盛令人嘆為觀止。他的作品涵蓋了邁爾威杜威(不是約翰杜威)的十進制圖書分類法的所有十個類型:000總論;100哲學;200宗教;300社會科學;400語言學;500自然科學;600技術科學;700美術;800文學;900歷史、地理。其中成就最大的是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由于他在擴展人類想象力方面的巨大貢獻,美國政府授予了專屬于他的獎項:國家的資源與自然的奇跡。
總之,他是個天才。而他對待自己天賦的方式是每天從早晨六點鐘開始,在打字機旁呆10個小時以上。他說:我不為別的,只為寫作而活著。他認為作家最好能在工作中死去,讓鼻子夾在打字機的鍵盤中。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有天賦從來不是偷懶的借口,而是更加勤奮的理由。
最早知道阿西莫夫,可能是小學還是初中的那篇課文,是阿西莫夫的兩篇科普文章,印象不深。再來就是看到關于機器人三定律的介紹了。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違反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違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阿西莫夫圍繞這三個定律創(chuàng)作出了無數(shù)的精彩故事。而一個個迥異的機器人故事又不斷豐富著機器人定律本身。后來,阿西莫夫又增加了高于三定律的第零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因不作為而使人類整體受到傷害。三定律也隨之改變。由阿西莫夫開的這個頭,至今也沒有終止,后人從各個角度更加豐富了三定律,比如有人說,應該還有高于第零定律的定律:機器人不作為,除非遵守機器人定律。還有人說,三定律倒過來看,就是機器人制作的指導方針。不一而足。就在上個月,巴中同事的茶壩聚會,林允主持了一個圍繞阿西莫夫《機器人之夢》的讀書會,大家為此進行了幾個小時很有意思的交流。
據(jù)說機器人系列與基地系列最后也由某種聯(lián)系而融貫為一個整體,但是我這才拜讀完基地系列的第一冊,這些就留待之后去慢慢發(fā)現(xiàn)吧。
2008年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多次表示,他之所以會有今日的成就,《基地》系列功不可沒。他在7歲時讀了基地三部曲,便立志成為哈里謝頓一樣的心理史學家。最終他選擇經(jīng)濟學的原因,也是由于經(jīng)濟學是所有學科中與心理史學最為接近的一科。
這個故事其實一點都不勵志。首先,克魯格曼7歲就了基地三部曲,而我今年已經(jīng)快23歲了,他23歲的時候卻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濟學領域最拔尖的學生之一。其次,他7歲時讀了70余萬字的基地三部曲,并且樂在其中,而我7歲時讀的不過是700多張圖的《世界少年兒童大百科》。他讀書讀得津津有味,我卻還翻圖翻得不能自拔。
有小道消息說,是從這本書里得到過靈感,才有了。
回到《基地》本身。故事從年輕人蓋爾多尼克拜訪數(shù)學家哈里謝頓的旅程開始。謝頓以自己的數(shù)學天賦,從一組模糊的公設中開拓出了心理史學這門精密的統(tǒng)計科學,它專門處理人類群體對特定的社會和經(jīng)濟刺激所產(chǎn)生的反應。謝頓利用心理史學預言了萬年古國銀河帝國將在三百年后滅亡,之后將有持續(xù)三萬年的`黑暗時代,而他則能通過一些舉措,將黑暗時代縮短為一千年,為此他需要招攬人才,于是年輕的蓋爾投奔而來。然而謝頓卻由于其聳人聽聞的言論而被審判。幾番糾纏下來,川陀(可以理解為銀河帝國首府)與謝頓達成某種妥協(xié),給了他一顆銀河邊緣無人問津的小星球端點星去完成他拯救人類的計劃:編纂《銀河百科全書》。端點星便是基地。
這幾次危機還是很值得一提的。
哈定是謝頓之后另一個先知式的人物。他說:武力是無能者最后的信條。(p81)我小時候也由君子動口不動手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遇事肯定要先動腦的,動完腦再去考慮動不動口,動不動手,而有些人明明沒腦子又偏偏想動點什么,脖子以上都不利索,于是只好先動手了。哈定以此信條,通過同時給四個鄰國輸出核武器而制造勢力平衡,兼愛,非攻,渡過了第一次的危機。隨后又用宗教的力量控制了這些鄰國,完成了某種形式的擴張。
其間,哈定曾評價安納克里昂攝政王溫尼斯的無限度的自信:也許是一種過度補償?shù)淖员扒榻Y(jié)吧,王儲的弟弟往往有這種傾向。他就像只瘋狗(p88)不知為何,我從這話中依稀看到了方舟子的影子。
哈定說:不要讓道德觀阻止你做正確的事。(p130)這是在宗教擴張過后,基地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開始進行行商擴張。哈定的這句話便成了行商圈的名言,與馬克思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異曲同工。
哈定還說:核銃是很好的武器,可惜無法分辨敵我。(p211)行商馬洛憑借對哈定這句話的出色領悟不僅行商業(yè)績出色,也保全了自己,最終通過一次精彩的法庭激辯成為基地的新領袖。
馬洛的辯論重點在于,強調(diào)了單純的商業(yè)行為也有巨大的力量。利用資源不對稱下的棘輪效應,以無招勝有招,解決了科瑞爾星球?qū)氐耐{。而他描述的科瑞爾可能出現(xiàn)的由于高福利不可逆而引發(fā)的社會危機,與前些年的歐債危機惟妙惟肖。阿西莫夫參考了《羅馬帝國衰亡史》以及之后的人類歷史來構(gòu)建他的基地世界,而基于這些,他也無意中做出了這樣精確的預言。他用行動解釋了預言的涵義,就是以常識為基礎的想象。他在幻想心理史學的同時,也用這樣的文本構(gòu)建出了真正的心理史學。
心理史學并不悖于我們已知的統(tǒng)計科學常識。書中多次提到,心理史學一方面要遵從大數(shù)定律,保證樣本的規(guī)模,另一方面要通過多盲試驗,來保證樣本的隨機性,避免在統(tǒng)計過程中產(chǎn)生新的變量。因此,謝頓不能完整透露他的計劃,卻又要通過穹窿對整個進程稍加干涉,人們則只能猜測。由此,謝頓被描述成了一個接近上帝的人,他所做出的預言是后人一定要維護和堅守的,基地的每個子民都只能按部就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阿西莫夫卻是那個文本之外真正在扮演上帝的人。
雖然這已經(jīng)是一個相對完整而宏壯的故事,但其中罅隙則反映了人們對科幻小說抱有的寬容。克魯格曼就指出了川陀的人口比例其實還不到邁阿密的一半,卻被描述為人滿為患。
由于要描寫的故事時間跨度太大,《基地》系列對人物的描寫并不飽滿,雖然謝頓在穹窿中出現(xiàn),哈定語錄代代流傳,但之后的只言片語對角色的塑造已經(jīng)無法產(chǎn)生大的影響。或許這就是老年阿西莫夫要寫《基地前奏》來講述謝頓故事的原因吧。相比之下,劉慈欣在《三體》中借助冬眠技術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矛盾。
另外,這書有不少隱含前提,比如,否定了出現(xiàn)另一個謝頓的可能性。或許之后的幾部會有相關的故事吧。畢竟聰明如阿西莫夫一定也是考察了故事可能發(fā)展的各個方向而選擇了最合他心意的一個。其他的方向就留給同人小說愛好者去肆意開發(fā)倒也不錯。
科幻小說家其實最能警惕自己的局限,但這樣的警惕在常人眼中往往只能用自大來形容。比如阿西莫夫就在《基地》中借謝頓之口謙虛的說:心理史學最遠也只能預測到一千五百年而已。那一千五百年之后呢?少了這條謝頓設下的這條心理史學韁繩,阿西莫夫一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讓他的想象力像野馬一樣,再飛奔一會。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八
銀河震動,帝國飄搖:皇帝、宰相、奪政者,反叛星球,各方勢力立刻劍拔弩張,阿西莫夫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中央,看到了人性永恒的丑惡。
從人類出現(xiàn)文明的那一天開始,文明就在不斷地發(fā)展著,建立了千百個帝國幾立在不同的時代。一切都在發(fā)展著,惟有人性不變的丑惡。
當社會風雨飄搖,這個帝國銀河快要崩潰的時刻,人們并不是團結(jié)起來去追求和平,而是懦弱地像蝸牛那樣縮進了殼中,或者出手去傷害他人,打碎他人的“殼”,但他們并不知道,總會有比自己更加強大和更加卑鄙的人來打碎自己的殼。這就像清朝之后動蕩不安的民國,文明的發(fā)展就這樣被按了停止鍵?!按篝~吃魚,小魚吃蝦米”的這條鐵律才是永恒不變的。
人們就這樣變成了一個個“個人主義的末路鬼”和“社會病胎里的產(chǎn)兒”,他們像一盤散沙般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并沒有水出現(xiàn)把他們“粘合”起來。
就會這個極其危急,關乎人類命運的時刻。謝頓出現(xiàn)了,他給人們帶來了希望,盡管只是一絲渺茫的曙光。
然而,人們并沒有因為他的出現(xiàn)而團結(jié)起來,只有兩個基地里的人們在孤獨地支撐著銀河帝國。
人們還是像從前那樣,像那些千百萬年前的人一樣,自私、貪婪。其實在羅馬、奧斯曼和蒙古這些帝國的身上都有著銀河帝國的影子,人們永遠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有阿西莫夫看見了。可人們何時能看清自己,了解自己,讓人性成為“永恒的美麗”。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九
《銀河帝國》這個系列,盡管我只讀了它的第一本,就已然成為了我心目最優(yōu)秀的科幻作品了。
這本書開始于一門很有意思的理論——心理史學。在書中,科技的發(fā)展,政治場上的變換,故事的敘述,無不是圍繞著心理史學所展開的。而心理史學,則是哈里·謝頓通過多年的研究,創(chuàng)造出的用數(shù)學去計算出未來的走向的一門學科。然而《銀河帝國·基地》的敘述節(jié)奏過快,動輒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間隔,一本書看下來,像快進的膠卷在播放基地的發(fā)展。要是其中能多加一些細節(jié)該多好??!
但即便是這樣,也不代表《銀河帝國·基地》沒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銀河帝國·基地》全書共講了三次“謝頓危機”,第一次政權(quán)危機,第二次宗教危機,第三次貿(mào)易危機。每次危機之間,都是一波三折,沒有一般科幻作品的臉譜化,對每個人的性格塑造都接近完美。在如此宏大的世界觀之下,依然能把每個人物與故事之間的關聯(lián)處理得很好,比如賽佛·哈定這位第一任端點星市長。小說并不是講完了關于他的故事便把這個人"遺忘",而是賽佛·哈定的名言在文中被多次提及,這不失為這本書一個值得學習的優(yōu)點。
而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其實是其中對人文方面的思考。本書不止一次提到過在銀河帝國覆滅后,會因為沒有人知道核工具最初是如何制造及使用的而產(chǎn)生大面積科技倒退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其實是與我們現(xiàn)實生活掛鉤的。就像現(xiàn)在很多銀行使用的ibm系統(tǒng),核心系統(tǒng)基本沒有更新,上層系統(tǒng)則會不斷的更新。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發(fā)展,可能真就沒有人能夠理解和明白底層系統(tǒng)的設計,只要上層系統(tǒng)一崩潰,就會造成全盤的崩潰而束手無策的情形。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十
整個故事以銀河為背景,人類的科技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整個銀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為了減短這段戰(zhàn)亂,哈里?謝頓建立了兩個基地,預言千年之后后,這兩個基地會建立一個更好的第二帝國。首先讓我們從科學入手,銀河帝國里面提出了一個很有啟發(fā)性的說法,關于科技的倒退。《基地》也是這樣,根據(jù)《基地》的設定,銀河帝國間各星球間的聯(lián)系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星球間的聯(lián)系就非常依賴一個統(tǒng)一的政權(quán)來維持。
最近讀完了銀河帝國-基地篇。這本書雖然以科幻小說出名,但是你真正讀完,你會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一本在人文方面思考極深的一本書。由于書真的很長,這里先簡單的來描述一下整個故事,然后再聊下里面的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
整個故事以銀河為背景,人類的科技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整個銀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然后帝國盛極一時之后,開始衰落。一小群有前瞻的人看到了這個趨勢,其中最為出名的是一位數(shù)學家,哈里?謝頓,他開創(chuàng)了一門新的科學,名為“心理史學”,這門學科能用數(shù)學公式準確推演全人類的未來——“預言”從此成為一門可以信任的科學,人類由此可以看見未來。
謝頓的第一個預言是:雖然毫無征兆,但已存在一萬兩千年之久的銀河帝國即將滅亡。帝國滅亡之后會帶來一段無止盡的戰(zhàn)亂,一直到新的帝國建立。為了減短這段戰(zhàn)亂,哈里?謝頓建立了兩個基地,預言千年之后后,這兩個基地會建立一個更好的第二帝國。
從許多方面來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說中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小說的焦點在于討論文明力量的興衰起落,引為借鏡。雖然不少科幻小說都有相似的意圖,像《一九八四》或《華氏451度》,都很典型的講述流行趨勢如何在社會上結(jié)實累果,再把自己打扮成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
“基地系列”則擴大觀察范圍,不再把重點放在社會變成什么樣子,更關心的是社會怎么改變,要如何適應。此外“心理史學”賦予劇情一個合理化的宿命觀,用以道德教化,在劇情里的突發(fā)事件皆避無可避,是建構(gòu)堂皇大道的必然要素,而非失誤偏差。比方說,在“騾”現(xiàn)身前的基地已經(jīng)緩緩步入寡頭政治與獨裁統(tǒng)治的境地,但是小說把這些都當作“謝頓計劃”必不可缺的一環(huán),沒有在對錯之間大作文章。小說也斟酌討論到個人主義,“謝頓計劃”代表的是一股無可憾動的社會作用,由遍布銀河的人類,數(shù)以兆億的心智所帶動,任何力量都莫與之爭,然而計劃本身卻仰賴深謀遠慮的個體(像是塞佛·哈定和侯伯·馬洛)因時制宜,領導大局?!膀叀币彩菃我粋€體,具有超凡能力,預料之外的顛覆了基地,差點毀了“謝頓計劃”,第二基地設局布陣,彌補“騾亂”,倚靠的還是個體。哈里·謝頓希望自己的計劃能“將三萬年的黑暗洪荒時期,縮短為一千年”,奠基于群體趨勢的心理史學,無法準確預測個體的影響力,所以第二基地的真正作用其實是修補這道瑕疵。
整個銀河帝國,從我自己看來,在很多方面其實非常有啟發(fā)作用,從關于科技發(fā)展的探討,到人文社會的思想,再到宗教于貿(mào)易,國家統(tǒng)治,每個方面都有很多有具有啟發(fā)性的想法。
首先讓我們從科學入手,銀河帝國里面提出了一個很有啟發(fā)性的說法,關于科技的倒退??萍及l(fā)展到了一個極點,所有東西都開始自動化,龐大的科技系統(tǒng),造成了人們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首先縱觀整套書籍,我嘗試的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所謂這個科技倒退的出發(fā)點。首先從科技發(fā)展的本身。我們都知道任何科技的出發(fā)點,都是基礎科學。物理,化學,數(shù)學,等等。然后任何一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高科技,都是從最開始的理論發(fā)展而來的,但是到了今天,這些基礎的知識,其實都很難在我們平常生活中看到。幾代人不停的開發(fā),不斷的改進,所有的新時代事物,都是從最初最簡單的基礎技術一步步的累積而來的。
看看大家手上的手機,每個人都會用,會打電話,會用程序。厲害一點的,會自己寫手機程序,會修理手機。但是真正知道電話是如何互相溝通的,無線電是如何交流的缺寥寥無幾了。修理手機,也變成了如何更換其中的零件。突然有一天,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動化運行了,真正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做,懂得怎么設計這些自動化生產(chǎn)線的人越來越少了。東西壞了,大家只是換一個零件,至于為什么換,再也沒有人明白了。接著,可能突然有一天,人們發(fā)現(xiàn)某個零件停產(chǎn)了,再沒有人生產(chǎn)了,接著從最基本的零件,到整個產(chǎn)業(yè)線,你突然發(fā)現(xiàn)某個產(chǎn)品就再也生產(chǎn)不了了。
雖然這個聽起來很夸張,但是這些事情,其實真的是在發(fā)生的。從小的方面說,很多銀行的系統(tǒng)現(xiàn)今基本都還在用幾十年前的ibm系統(tǒng),核心系統(tǒng)基本沒有更新。很多問題就在于,幾乎所有的現(xiàn)在的程序都是在最初的基礎上建立的,基本沒有人能夠在從新從底層再設計一套系統(tǒng)。然后這套幾十年的系統(tǒng),也沒有會非常大的更新和更替。因為新的技術已經(jīng)取代舊的技術。然而可以說,等時間越來越舊之后,你可能就會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沒有人理解和明白底層系統(tǒng)的設計,雖然底層才是所有上層系統(tǒng)的根本。
就算全都是各個方面的專家,沒有全自動化的工具,沒有各個領域的人才儲備。就從基本的步驟來說,你要做的有這些:
從另外一個方面,制造業(yè)精細分工和工業(yè)大規(guī)模制造分配,也是造成這個問題的一個另外的原因:
《基地》這段歷史,模仿的是羅馬帝國崩潰的過程。如果樓主對這段歷史還是不夠熟悉,那么還可以類比蘇聯(lián)崩潰后的歷史進程。蘇聯(lián)的各加盟共和國(其實還包括東歐)在經(jīng)濟上本來是一個整體,俄羅斯發(fā)展什么,白俄羅斯發(fā)展什么,哈薩克斯坦發(fā)展什么,這都是有一個整體的計劃的。但是因為蘇聯(lián)解體,這些經(jīng)濟單元被分割到了一個個小系統(tǒng)里,結(jié)果這每一個單元都不能完成真正有價值的產(chǎn)品,結(jié)果就是一個個逐漸消亡,他們掌握的技術也就逐漸失傳了。所以很多蘇聯(lián)能做的東西,現(xiàn)在俄羅斯反而造不了了?!痘亍芬彩沁@樣,根據(jù)《基地》的設定,銀河帝國間各星球間的聯(lián)系還是比較困難的(星際旅行還沒到招手打車那種方便程度),所以星球間的聯(lián)系就非常依賴一個統(tǒng)一的政權(quán)來維持。否則各個星球就會陷入這種孤立性的衰退,然后各個星球掌握的部分技術逐漸喪失實用性,然后就沒人學,然后就沒人教,然后就失傳了。
其實關于科技的衰退,在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大工業(yè)生產(chǎn)的一個弊端,成熟的工業(yè)生產(chǎn)線讓大部分人都只能著眼于眼前的一個樹子,而忽略了整片森林??萍嫉膹碗s,讓知識系統(tǒng)的越來越精細化,很少在有所謂的全才,任何一個產(chǎn)品和物品,看似簡單,卻需要無數(shù)的分工合作。最上層的技術,往往是最容易做出產(chǎn)品而獲得利益的,使得無數(shù)的人著眼于上層技術的改造,和開發(fā),以至于出現(xiàn)很多所謂的“微創(chuàng)新”。忽略了其實真正的基礎知識,才是重中之重,所有的知識都是從底層一步步發(fā)展的,基礎知識才無數(shù)科技的地基。
借用一句不是很負責的比較,看看這幾十年大家對于高科技的人才的比喻。從最早的“火箭工程師”,到了“硅谷工程師”。從飛向外太空,到了做手機程序。
說不定,幾百年后。書中的科技衰退,就真的出現(xiàn)了…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十一
躺在菲律賓的海邊,仰望著故鄉(xiāng)所沒有的星空,我不禁又想到剛剛讀完的基地七部曲,心中又充滿了對群星的敬畏和無限的遐想。
誕生于1947年的基地系列,作為一部科幻作品,在其科技感方面必然對于當今的讀者來說是有所欠缺的,但作者阿西莫夫給我們所描繪的“未來”卻也不得不說是別具一格的。
不同于很多主流科幻小說,基地系列的背景雖然也在我們所居住的銀河系,但其主要的故事線卻不在地球展開——直到第七部,所有的線索才最終引向這個共同的起源——而是在一個紛繁復雜的,以超級鋼鐵行星“川坨”為核心的銀河大舞臺上展開。另外一點不同,則是在千千萬萬行星上的生物沒有什么奇形怪狀的所謂外星生物,而都是我們熟悉的面孔(這一點在后面還會提到)。
作為一篇被人公認為非常優(yōu)異的文學作品,基地系列顯然也沒有只描繪令人炫目的新穎設定和元素,而是以科幻為表,實際上則探討的還是人性的真諦與社會的'構(gòu)成?;?—2部曲描繪了在銀河系中統(tǒng)一的政權(quán)——銀河帝國——崩潰后,保存了文明種子的第一基地利用其先進的科技,在心理史學(預測未來的數(shù)學學科)的指引下逐漸繁榮昌盛,突出了在一個政體中“科技”,“宗教”,“經(jīng)濟”等軟實力的重要性,描繪了一個個傳奇人物。第3部中,似乎絕對正確的未來預測卻出現(xiàn)了偏差,一個在數(shù)學統(tǒng)計學上無法計算到的變數(shù),有強大心靈控制能力的敵人,征服了第一基地,最終被第二基地的精神力量征服。
這部在情節(jié)上,讓讀者脫離了原有的“雖然形式很艱難,但這都是計劃的一部分”的思維框架,讓書中人物——也包括讀者——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恰好證明了沒有什么是決對恒定的,同時又在隱隱之中傳遞出了精神意志的重要性,將科幻作品升華了一個層次。第四,第五部則主要描述了在銀河帝國末期,心理史學創(chuàng)造出的“謝頓計劃”的來龍去脈,把在理論上不可能實現(xiàn)的預言通過一個科幻的設定予以實現(xiàn),同時又引出了背后的一切——神秘的機器人,被稱為人類起源的地球等等。這兩章則承上啟下,又拋下無數(shù)個線索,讓讀者去自行思索。最后兩部則描繪了整個宏大的銀河系史詩的起源,同時又探究了人類與機器人的關系,解釋了為何銀河系有某種單一性——我們都起源于地球。七部曲總體來說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兩三部后又大有升華,這也有部分源于作者寫作的時間有些斷層,將科幻上升到了探究人類及人類社會本質(zhì)的高度上,也對未來各種人類社會極端的情況作了可能的猜想,描繪了一幅簡約卻不簡單的銀河系史詩,的確值得一讀。
不過本書在我看來也有一些缺憾,作者可能陷入了某種慣性思維,或者我們所謂的“套路”,每種極端下面必然影藏著另一種極端,熱情招待背后總有冷槍暗箭,單一純樸背后必有復雜動機,雖然可能想傳達出一種物極必反或者人類虛偽表象的意圖,但是卻導致了某些情節(jié)可以超前地揣測出結(jié)果,讓本書的魅力有所下降。
總而言之,本書十分值得一讀,可以給人以深思。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十二
前一段時間,我買了一本新書,叫做《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作者是郭建龍。
說到一個國家的財政狀況,大部分人往往是不太清楚的,至多了解一下國家每年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
其他
的就一概不知了。
而因為很多人對于國家的財政狀況不了解,也看不懂,進而會相信很多人所得出的簡單粗暴的結(jié)論,這顯然會誤導大眾。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這本書,采用的是回看歷史的方法,全書系統(tǒng)講述了從秦朝到清朝這兩千年里,中央帝國的財政狀況、面臨的財政困境以及相應的解決辦法,通過回看歷史,進而得出對今天有益的結(jié)論。
本書的作者坦言,研究歷史的學者,大多數(shù)不懂經(jīng)濟;而研究經(jīng)濟的學者,大多數(shù)不懂歷史。而極少數(shù)的既懂歷史又懂經(jīng)濟的學者,往往又缺乏耐心去故紙堆、去史料庫一篇又一篇地查閱史料,所在這些年來,像作者所著類型的書籍,在市面上并不多。
而作者顯然認為,自己彌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缺,至少在作者看來,自己是既懂歷史又懂經(jīng)濟,而且還能耐得住寂寞到故紙堆里去查閱史料。
在我看完整本書之后,我受益匪淺,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所以在這篇文章里,我管中窺豹,談談自己的讀后感。
不知道是中國自古以來就缺乏研究經(jīng)濟的人才,還是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導致撰寫史書的人不愿意過多提及經(jīng)濟方面的問題,總之在我們一般人的認知里,似乎很少聽到有人談論古代的經(jīng)濟問題。
比如,當我們談論秦朝統(tǒng)一六國的時候,更加津津樂道的是秦國發(fā)動的一場又一場針對六國的戰(zhàn)役,卻很少有人了解,當秦國能夠如此頻繁地發(fā)動大規(guī)模戰(zhàn)役的背后,其經(jīng)濟狀況和后勤保障狀況到底是什么樣的。
本書的作者將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秦朝到南北朝結(jié)束,隋朝到宋元,明朝到清朝。
在第一個階段,即秦朝到南北朝里,中央帝國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真正解決帝國的財政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皇帝和大臣試驗了無數(shù)種方法,但是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困擾帝國的財政問題主要就是收支不平衡的問題。而收支不平衡里,最大的問題就是政府的開銷過大,單純依靠稅收已經(jīng)完全滿足不了皇帝的花銷和整個帝國的正常運轉(zhuǎn)了。
在一個帝國建立之初,往往是機構(gòu)簡單,辦公人員不多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政府完全可以依靠稅收來維持政府的運轉(zhuǎn)。
但是隨著執(zhí)政時間的加長,政府不可避免地進入了快速擴張的軌道,基本上執(zhí)政幾十年之后,政府的職能部門和工作人員要比最開始多上好幾倍。
并非只有政府在運轉(zhuǎn)的過程中會不斷膨脹,而是所有的組織都會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膨脹。但是作為企業(yè),它會在自己已經(jīng)過度膨脹的時候采取裁員等止損方式,或者是經(jīng)營不下去而破產(chǎn);但是顯然政府是不會裁員,也不愿意破產(chǎn),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政府總是想要從民間攫取更多的錢來維持政府運轉(zhuǎn)。
在經(jīng)濟和技術都不發(fā)達的古代,政府能夠收上來的稅非常有限,主要就是土地稅。但是天下土地就那么多,又受限于技術和官僚集團的執(zhí)行力,往往也不能做到徹底清查土地,所以財政問題一直是政府所頭疼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能夠快速獲得大量錢財?shù)姆椒ň驼Q生了:建立國營企業(y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武帝時期的鹽鐵專營。
漢代經(jīng)過七十多年的休整,使得民間經(jīng)濟得到極大的恢復,而到了漢武帝時期,他已經(jīng)無意在與匈奴進行和親了,此時的漢武帝想的'是,如何能夠徹底消滅匈奴。
于是,經(jīng)過準備,漢武帝開始對匈奴發(fā)動
戰(zhàn)爭
。除了對匈奴的戰(zhàn)爭以外,漢武帝還發(fā)動了很多其他的戰(zhàn)爭,在這里僅僅舉最典型的對匈奴作戰(zhàn)的例子。
戰(zhàn)爭開始沒幾年,漢初積累的錢財就消耗一空了,這大大出乎漢武帝的意料。對于從小衣食無憂的漢武帝來說,他是不知道艱苦歲月的艱辛的,所以在他掌權(quán)的時候,花錢如流水。
錢財沒了怎么辦?這個時候朝廷上出現(xiàn)了一大批理財專家,也就是史書里寫的「聚斂之臣」。
其實我個人非常不喜歡史官去貶低這些善于理財?shù)墓賳T,因為他們只是在執(zhí)行漢武帝的意志而已。在中國古代皇權(quán)體制下,只要是皇帝自己首先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國家的財政就會得到很大的緩解。問題是,中國古代的皇權(quán)幾乎不受任何約束,可以做到在錢財上想咋花就咋花,而作為替皇帝「分憂」的臣子,除了盡量滿足皇帝的需求以外,幾乎沒有別的選擇道路。
這些善于搞錢的官員給漢武帝的建議就是,開辦國營企業(yè)。具體來說,就是把鹽和鐵的生產(chǎn)銷售經(jīng)營權(quán),全部都收歸國家。
雖然很多人反對政府參與到經(jīng)濟
生活
中來,但是漢武帝采納了「鹽鐵專營」這個建議。
國家進行鹽鐵專營之后,財政問題確實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但是卻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就是說,還是缺錢。
于是,漢武帝繼續(xù)想辦法弄錢,比如賣官鬻爵,比如鼓勵人們舉報有錢的大戶等等。
短時間內(nèi),政府的收入大大提高,但是與此同時,民間經(jīng)濟受到了徹底的破壞。用一句《讓子彈飛》里的臺詞形容就是:上任縣長把稅收到了2010年了,老百姓成窮鬼了。
沒錯,漢武帝雖然通過各種手段獲得了大量的財政收入,但是他也徹底破壞了民間的經(jīng)濟和整個官場的風氣,使得后世所有的接任者都只能不停地修補漏洞,而沒有辦法再做出根本性的變革。
對此,本書的作者痛心疾首,而同樣的,很多學者對于漢武帝的經(jīng)濟政策也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漢武帝不如他的爺爺和父親做得好。至少在他爺爺和父親的統(tǒng)治下,民間的經(jīng)濟很發(fā)達,老百姓的日子很好。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
首先,在文景二帝統(tǒng)治期間,民間經(jīng)濟確實很發(fā)達。但是與之一同存在的是,民間的貧富差距極其懸殊。所以,所謂的民間經(jīng)濟發(fā)達,往往都是出現(xiàn)了大量的富豪,以及無數(shù)掙扎在底層的人民。
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現(xiàn)象,因為過大的貧富差距一定會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最終整個國家都會為此承擔巨大的風險。因此,民間經(jīng)濟繁榮是好事,但是貧富差距過大是壞事,這兩者必須盡可能地協(xié)調(diào)一致,找到一個平衡點。
然而,讓無數(shù)統(tǒng)治者痛苦的是,這二者的平衡點極其難找。民間經(jīng)濟繁榮,往往就會拉大貧富差距;而縮小貧富差距,往往帶來的是社會經(jīng)濟整體退步,甚至是共同貧窮。
這真是個棘手的問題。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一
《銀河帝國》系列可以說是在我所讀的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它不但論述了人類社會組織形成條件和形態(tài),同時也運用歷史、心理學、數(shù)學、文學、物理、化學、古生物學、生物學等學術方面的知識,進行了大量而深入的學科交融。這本書大約講述了地球人創(chuàng)造出會思考的機器人后,在機器的幫助下掌握了恒星級移民技術,建立了“銀河帝國”。之后是一萬二千年的太平時光。突然,一個年輕數(shù)學家預言銀河帝國將要滅亡,于是建立了兩個基地以保存文化、科技和確認歷史走向。
在《基地》系列里,作者阿西莫夫大約描述了三十個左右的星際文明。這些文明各有各的特色。但如果我們忽略那些稀奇或不稀奇的強大科技,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現(xiàn)實基礎仍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世界各國(重點是歐美大國)。只是在星際文明這個大背景下,阿西莫夫從藝術的視角對文明的特點進行了濃縮、放大、提煉以及極端化。
在三十多個星際文明中,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個:蓋婭生命體和索拉利文明。它們一個極度統(tǒng)一,一個極度自由,可以理解為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兩個極端。
蓋婭生命體的進化,使得在蓋婭星球上的所有有機物和無機物,都是一個整體。所有物體都有意識,所有的意識都可以實現(xiàn)共享。每個個體不但是個體,更是共體。以集體之意志為意志,從而實現(xiàn)極度的`統(tǒng)一。
索拉利文明展現(xiàn)的則是極度的自由。在一個三倍于地球體積的星球上,只生活了幾千索拉利人成熟體。他們有著極端先進的生物基因改造技術,從而進化出了“轉(zhuǎn)化葉突”,一個個體利用“轉(zhuǎn)化葉突”所轉(zhuǎn)換的能量,足以支持成千上萬的機器人用于管理土地、家務等事。他們相信“他人即是地獄”這樣的信條,所以連同類也不相來往。為了達到這點,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他們以基因改造進化技術進化出雌雄同體。為了自身之自由,他們不謀任何形式的擴張。
在《基地》系列的最后一本《基地與地球》中,阿西莫夫以各種場景和討論,似乎在說服讀者或他自己,蓋婭文明雖和人類所向往的自由完全背道而馳,但也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最后,他設計出一個“不需要完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確選擇”的崔維茲進行選擇的場景。崔維茲要選擇以蓋婭生命體作為藍本建立新人類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或選擇索拉利文明建立人類新秩序。最后,他選擇了蓋婭。其原因就是,在即將到來的宇宙侵略中,他們需要統(tǒng)一意志!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二
縱觀《大秦帝國之裂變》,不論從全局,或從劇之細節(jié),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就三方面的問題,進行總結(jié):
一、秦國疲弱,禍在內(nèi)斗,唯有一心,方能強國,企業(yè)同理,內(nèi)耗過大,效率低下,無法服務好客戶,如何強大!如何避免內(nèi)耗,提高效率,增強團隊凝聚力?從中得到幾點啟示:
1、清醒的認識自身不足,不能武斷決策,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
2、骨肉兄弟,公心為先。做事有原則,有底線。
3、遇事兩手準備,預防風險,解決問題要找到利益共同點,才能快速達成共識,有效處置。
4、君明綱,臣獻策,君不可綱不明,臣不可事無策。
5、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對待下屬要以理服人,以德待人,以情感人!
二、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如何將口號變?yōu)楝F(xiàn)實?
3、面臨六國分秦的絕境之時,需要領導者帶領所有人齊心協(xié)力,無私奉獻,充分發(fā)揮主人翁精神,貢獻自身的全部力量。這三個事例就是領導力的充分體現(xiàn),深度思考如何提升領導力,帶領團隊,快速解決問題。
三、觀秦國由弱變強的過程,歸納總結(jié)其成功因素有八個關鍵方面,可為今借鑒:
6、艱苦奮斗,扎實有效的落地的執(zhí)行,才從根本上扭轉(zhuǎn)了落后的局面;
8、以人為本,家庭和睦,讓每個人無后顧之憂的投入強秦的事業(yè)中去,確保了強秦事業(yè)成功!作為一代雷沃人,在企業(yè)面臨轉(zhuǎn)型升級,在經(jīng)濟環(huán)境、市場環(huán)境瞬息萬變的情形下,減小內(nèi)耗,緊握成功要素,團結(jié)一心,一步一個腳印,夯實基礎,必將實現(xiàn)最終的勝利!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三
花了一年的時間終于啃完。
首先必須強烈肯定本書。雖然好多人看到與“史實”不符就棄書了,但是不能否認作者的高遠立意:為大秦正名,為原生文明洗冤。孫老師通過前言后記不厭其煩的說明寫書的用意,通過精煉的文字描寫人物性格、背景、身世,實圖還原人物在當時環(huán)境下的(以普通人的邏輯推理)所作所為,加以藝術加工,甚至杜撰出來一些人物讓人物性格飽滿。誠然這樣的藝術加工會給人演義的的感覺,然而從作者著書的起點出發(fā)也不難理解其用意。不能否認太多的人物寫出來完全一副光正偉的賢者模樣,但是作者旁征博引外加腦洞大開的劇情讓人物性格也不是那么單薄。
中間某些情節(jié)略顯枯燥,但作者以自己淵博的學識賦予人物機智善變的臺詞深深的打動了我,讓我能堅持讀下去,豐富了我貧瘠的歷史知識。給10086個贊。
說下印象比較深刻的情節(jié):。
商鞅初入秦國大刀闊斧的改革看的我欲罷不能;張儀舌戰(zhàn)孟子的雄辯看的我痛快淋漓;白起在長平之戰(zhàn)的無奈看的我不勝唏噓;呂不韋解救嬴異人的運籌帷幄讓我敬佩不已;始皇帝的霸道,六國滅亡的種種,直至李斯變節(jié)趙高篡位等等等等將戰(zhàn)國歷史描寫的波瀾壯闊讓我喜怒哀懼五味俱全。
中間有太多的感動,太多的懊惱,太多的惋惜……不一一敘述了。
赳赳老秦…。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四
總體而言是一部不錯的小說,后面的文言文用了前文一半的時間讀了個大概,對歷史上的一些人和事有了更深的認識。
1.秦孝公的確有身為人君的魄力和赤子之心他與商鞅攜手的變法,奠定了秦的百世根基,很認同秦國滅亡不是因為秦法而是秦政。
2.盡管蘇秦和張儀的言行有些詭辯的意味在,但是不可否認,他們推動了戰(zhàn)國的歷史進程。
3.樂毅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可能是因為我們都接觸儒學,會產(chǎn)生類我效應引起共鳴?但是的確喜歡這種儒法兼存的這種氣度。
4.秦昭王和宣太后,可敬,成為一代霸主真的需要忍辱負重。
5.秦始皇的草包爹和草包爺爺只能算平庸之君,作者的小說有一部分有點吹了,到嬴政真的不愧千古一帝,雄才大略。對嬴政有種莫名的崇拜感,但是扶蘇,蒙恬和蒙毅赴死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跨越不了嬴政身上的光環(huán),嚇得我趕緊給個人英雄主義打了個叉。
6.趙高這個人,真的有才,對嬴政也是真的衷心,但是始皇死后,個人欲望膨脹,不得不說人性復雜。
7.秦國鐵騎不愧讓七國震動,章邯在秦末的勝利和堅持讓人莫名心塞,項羽真的是想罵,就是沒有腦子的人,屠城,燒宮殿,沒有一點政治眼光,覺得只適合做個將軍,做霸王注定只是一時英雄。劉邦這人很一般,知人善任,領導力及其出眾,但是猥瑣無情,也不喜歡。
8.先秦的風骨從項羽死后再也沒有了,其實越原始也越能回歸本真,不必再披著那層和諧外衣。但是為了氣節(jié)不惜命只能盡力理解,在一定程度先秦甚至比現(xiàn)在開放和包容,但是最好的時代總是和最壞的時代并存,最后,張良如果不長歷史書上的那樣,可能真的符合所有女性夢寐以求的理想男性形象。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五
《大秦帝國》分為六個部分《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講述了秦國從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的七代君王之間的從商鞅變法到一統(tǒng)天下再到瞬間滅亡的故事,跨度約一百四五十年,是一部極為真切的歷史小說。這是我迄今為止所讀過的最長的一部著作,無意中在微信讀書里看到了這部小說,手機上一共是15289頁,一開始并沒有計劃讀這書,后來斷斷續(xù)續(xù)的看了第一部,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一部晦澀難懂的史籍,作為小說來講可讀性非常強,一路讀下來,酣暢淋漓、如汞泄地。讀完之后回想各中細節(jié)情景,引人入勝,對作者運籌的筆力十分佩服。除補齊歷史知識的殘缺外,更收獲了新的思想,站在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后來也看了改編的電視劇,孫皓暉先生耗時整整16年,嘔心瀝血完成這部皇皇巨著,內(nèi)容敘述汪洋恣肆,為我們留下了先秦歷史的精神食糧,對于我等業(yè)余歷史愛好者,終于對高爾基所言的“我撲在書籍上就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有所體會。
(一)商鞅變法。
這是秦帝國由衰轉(zhuǎn)盛的分水嶺。戰(zhàn)國素有變法強國傳統(tǒng),魏之李悝變法,楚之吳起變法,齊之齊威王整軍治吏,韓之申不害變法,以及后來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等,然則上述變法范式之根本弱點,在于“只強一時,不強永遠,只強表面,不強根本”。其根源大抵在于“變法不徹底、法令不穩(wěn)固。前代變法,后代復辟”。而商鞅變法與上述變法的根本不同而商鞅變法將根本放在了“立法立制”與“執(zhí)法守法”兩個立足點上,從權(quán)力體制到土地分配乃至庶民生活,都頒發(fā)了系統(tǒng)的法令,涉及田地、賦稅、農(nóng)耕獎勵、軍功、郡縣制、連坐、度量衡等諸多方面,綱舉目張,且其執(zhí)法強硬,鐵腕護法,為秦帝國未來的走向和一統(tǒng)奠定了根基。這些法令今天看來未免有些殘暴苛虐,然則正如書中所言,大仁不仁,在戰(zhàn)國那個硝煙彌漫風云際會的年代與秦人好勇斗狠私斗成習的民風,如果沒有嚴酷穩(wěn)定的法令支撐又如何能使秦國強盛、繼而東出爭天下呢?在動蕩時期,生產(chǎn)習慣之間的關系會逐漸相互脫節(jié),人民群眾喪失了遵規(guī)守紀的習慣,乃至喪失其恢復的能力,這大抵就是秦獻公時秦國內(nèi)部的狀況。而要想讓經(jīng)歷了饑餓困頓之后活下來的人不至于失去他們的國家所依賴的那種秩序的習性,就必須重建整個社會機制。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以武力為基礎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制度核心外,并沒有其他的辦法,其法令的嚴苛也就可以理解了。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去審視歷史問題,未免偏頗。
縱觀全書,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后來的丞相張儀、范睢、呂不韋直至李斯,相比于商鞅的“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都黯然失色了。曠世之作商君書,法家巨著的發(fā)軔之作,后商鞅時代,秦帝國百年之中仍奉為圭皋,其中的法制思想,法制理念深入秦人骨髓,秦國成為戰(zhàn)國中唯一法制的國家。直至漢朝,其整體法律框架仍以商君書為核心展開,伴隨著整個中國封建王朝的興盛與衰敗。商鞅因變法得罪老世族而遭受肉體車裂,而他的法制精神因商君書而被千載傳承,為人銘記。
(二)合縱連橫。
縱橫策士可謂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道奇觀?!耙慌T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說的就是縱橫策士,有“談笑間,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本事??梢姰敃r縱橫家在戰(zhàn)國政治斗爭中的舉足輕重。私以為,大秦帝國最精彩的兩部就是商鞅變法與合縱連橫。商鞅變法展現(xiàn)了孝公、商君這兩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君臣組合,一心為秦責無旁貸,可以說是篳路藍縷,挽狂瀾于既倒。作者斡旋的筆法、巧妙的措辭都完美的展現(xiàn)了二人的磐磐大才,令人折服。與此不同,第二部的精彩在于戰(zhàn)國時期群英的集會,蘇秦、張儀、公孫衍縱橫家的博弈,齊威王、趙武靈王一代雄主盛極一時,魏無忌、田文、黃歇、趙勝四公子放蕩不羈,孟子、荀子、莊子百家爭鳴,還有為我們奉獻了端午節(jié)三天假期的屈原……如此形象各異的不同角色同時出現(xiàn),在作者的筆下并未顯得雜亂無章,也不會在閱讀時感覺到冗雜紛亂,他們都是圍繞強國、合縱這一條線索展開,并在行事風格的敘述中展現(xiàn)了各自豐滿的人物性格,高潮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絕。與第一部秦孝公、商鞅君臣為主線描寫略有不同,第二部是圍繞蘇秦、張儀二人組分兩條線進行敘述,秦國仿佛成了配角。兩人師出同門,各有所長,不相伯仲。鬼谷子對二者斷語“張儀之才,有中出新;蘇秦之才,暗夜點火”,也就是說,一個如虎添翼,一個另辟蹊徑。后來蘇秦提合縱長策,而張儀據(jù)此提出連橫已對,就是對二者才能最好的證明了。畢竟,是蘇秦開了天下縱橫先河,沒有合縱,就沒有張儀的連橫。雖然是二者相互較量,張儀似乎還生出了一籌,但從實際來看,蘇秦是開辟天下格局的大手筆,而張儀只是應對跟進的應變之才而已,他的勝出,與其說是才智謀略,毋寧是背后的實力強大。用張儀自己的話說,蘇秦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昂峡v連橫之爭,六國雖然落了下風,卻結(jié)束了秦的一強獨大,這是我等都沒有想到的,六國的二次變法開始了”,合縱連橫之爭使六國有了喘息的時間,后來的樂毅變法、趙雍的胡服騎射都是這段時間獲得成績的,雖如曇花一現(xiàn)短暫,確不容忽視。同樣,合縱連橫亦為秦開啟了東出大門,與山東六國逐鹿中原,融入中原文明,使其真正踏上了統(tǒng)一的道路。
(三)金戈鐵馬。
宣太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走進廟堂權(quán)力中心的政治女性。在她的統(tǒng)治之下,秦帝國攻滅義渠,使秦國東進再無后顧之憂。因在闕與之戰(zhàn)敗于趙奢而自裁,盡顯本色。秦昭襄王重用白起、范睢,外交上實行遠交近攻,軍事上歷經(jīng)長平大戰(zhàn),確立最終秦國一強獨大的局面。其間發(fā)生了樂毅滅齊、田單復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重大事件,高潮迭起。秦昭王之后,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期間秦帝國經(jīng)歷兩代庸主,在位時間較短,除呂不韋助秦莊襄王滅周外,并無其他政績,亦無重大紕漏,直至秦始皇嬴政繼位,開始了秋風掃落葉般的滅國大戰(zhàn),一統(tǒng)六國。在滅國大戰(zhàn)中,王翦、王賁父子居功至偉,出韓國外其他五國,都是王翦、王賁父子所滅。戰(zhàn)國四大名將,本有機會兩兩對戰(zhàn),競相角逐,然而兩次都被趙國自毀長城。長平大戰(zhàn)趙括換廉頗,使白起沒有與廉頗對戰(zhàn);滅趙大戰(zhàn)李牧被郭開等奸臣用計冤殺,王翦又與李牧失之交臂,不可謂不遺憾。王翦不僅軍事才能出眾,也很有政治頭腦,從這點上說,他要強于只知道打仗的白起。滅楚之戰(zhàn)時,秦始皇未采用王翦方略,王翦便裝病不出,直至李信戰(zhàn)敗,秦始皇親自來請,王翦又討了房屋田地才決定帶兵滅楚。事實上,他是防止秦始皇的猜忌才會索要房屋田地,他明白功高蓋主的危險,所以他才有了一個善終。除王翦外,蒙恬是本部的另外一個穿線之人,書中描寫蒙恬抗擊匈奴取得勝利,鎮(zhèn)守邊關,費解的是作者卻對此輕描淡寫,耗墨不多,對于九原的了解也相對較少。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六
一直就對秦國有不一樣的感覺,一直對“贏秦”兩個字有一種特異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看以秦國為背景的電視劇導致我喜歡秦國還是本來就喜歡秦國才去看有關秦國的影視作品。
現(xiàn)在還印象深刻的是古天樂主演的《尋秦記》、胡歌主演的《神話》、孫儷主演的《羋月傳》,最喜歡這三部關于秦國的作品。所以當我看到書單狗推薦的歷史小說中有《大秦帝國》時,我二話不說就下載來看。
其實盡管我們從小學開始就一直在學習歷史,但是我對歷史真的一團漿糊,但是我真的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想把我們?nèi)A夏民族的歷史讀完,但是想法是宏大強烈的,一直沒有付諸行動。還有一個原因是有一些朝代我主觀地不喜歡,我喜歡的歷史時期有春秋戰(zhàn)國秦帝國時期,三國時期,明帝國時期,還有就是民國時期。
在看《大秦帝國》之前我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是很懵懂的,特別不理解的一點是為什么又有周天子又有各種秦王,趙王,齊王......不知道到底誰是九五之尊的王。當然歷史書也寫了當時周代是諸侯分封制,但是當時不理解什么是分封制,所以才有這個問題。
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眾口鑠金,人言可畏,人真的能把假的說成真的,并且史書也不一定是真的,因為史書也是人寫的。而且一件事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也許就會得到不同的結(jié)果,遇事要多分析,不能慌張,一定要在冷靜的時候決斷某一件事。
在讀第一部時多么想做一個墨家女弟子,我隔著文字好像都能感覺到戰(zhàn)國時代那種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大爭之世,多事之時,感覺到那是商旅繁茂,當時各國商市的繁華,感受到當時民眾的議政之風是如何左右朝劇的,感受到當時諸子百家,爭相綻放,文明風華之時,好喜歡這個時代的民風世風,布衣士子層出不窮,縱橫天下,左右朝局,于權(quán)力場斡旋。
俗話都說富不過三代,強不過三朝,秦國整整是強盛了六代七朝,最終一統(tǒng)天下。秦國君臣從秦孝公開始都是勤政愛民,我就沒發(fā)現(xiàn)秦國的君王臣工晚上有過按時睡覺的,而且感覺他們都是晚上議事白天睡覺,一遇到急事大事甚至幾天不休息連軸轉(zhuǎn),我感覺秦孝公秦惠文王始皇帝都是太過勞累,導致盛年而衰,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要按時睡覺??!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七
本來我是要讀《安德的游戲》的,但是被學生借走至今未還,只好抄起一本《基地》來泄憤。
一直沒搞清楚阿西莫夫這幾部作品的關系,之前只知道有基地三部曲、機器人三部曲和銀河帝國三部曲,手里拿著的這個是基地七部曲的第一部,書名卻叫《銀河帝國:基地》,頓時感覺有點錯亂。查過才知,原來阿西莫夫在20歲出頭就完成了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的創(chuàng)造,幾十年之后又寫了兩個前傳,兩個續(xù)篇,合稱基地七部曲。
阿西莫夫是個大奇葩。創(chuàng)作力之旺盛令人嘆為觀止。他的作品涵蓋了邁爾威杜威(不是約翰杜威)的十進制圖書分類法的所有十個類型:000總論;100哲學;200宗教;300社會科學;400語言學;500自然科學;600技術科學;700美術;800文學;900歷史、地理。其中成就最大的是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由于他在擴展人類想象力方面的巨大貢獻,美國政府授予了專屬于他的獎項:國家的資源與自然的奇跡。
總之,他是個天才。而他對待自己天賦的方式是每天從早晨六點鐘開始,在打字機旁呆10個小時以上。他說:我不為別的,只為寫作而活著。他認為作家最好能在工作中死去,讓鼻子夾在打字機的鍵盤中。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有天賦從來不是偷懶的借口,而是更加勤奮的理由。
最早知道阿西莫夫,可能是小學還是初中的那篇課文,是阿西莫夫的兩篇科普文章,印象不深。再來就是看到關于機器人三定律的介紹了。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違反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違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阿西莫夫圍繞這三個定律創(chuàng)作出了無數(shù)的精彩故事。而一個個迥異的機器人故事又不斷豐富著機器人定律本身。后來,阿西莫夫又增加了高于三定律的第零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因不作為而使人類整體受到傷害。三定律也隨之改變。由阿西莫夫開的這個頭,至今也沒有終止,后人從各個角度更加豐富了三定律,比如有人說,應該還有高于第零定律的定律:機器人不作為,除非遵守機器人定律。還有人說,三定律倒過來看,就是機器人制作的指導方針。不一而足。就在上個月,巴中同事的茶壩聚會,林允主持了一個圍繞阿西莫夫《機器人之夢》的讀書會,大家為此進行了幾個小時很有意思的交流。
據(jù)說機器人系列與基地系列最后也由某種聯(lián)系而融貫為一個整體,但是我這才拜讀完基地系列的第一冊,這些就留待之后去慢慢發(fā)現(xiàn)吧。
2008年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多次表示,他之所以會有今日的成就,《基地》系列功不可沒。他在7歲時讀了基地三部曲,便立志成為哈里謝頓一樣的心理史學家。最終他選擇經(jīng)濟學的原因,也是由于經(jīng)濟學是所有學科中與心理史學最為接近的一科。
這個故事其實一點都不勵志。首先,克魯格曼7歲就了基地三部曲,而我今年已經(jīng)快23歲了,他23歲的時候卻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濟學領域最拔尖的學生之一。其次,他7歲時讀了70余萬字的基地三部曲,并且樂在其中,而我7歲時讀的不過是700多張圖的《世界少年兒童大百科》。他讀書讀得津津有味,我卻還翻圖翻得不能自拔。
有小道消息說,是從這本書里得到過靈感,才有了。
回到《基地》本身。故事從年輕人蓋爾多尼克拜訪數(shù)學家哈里謝頓的旅程開始。謝頓以自己的數(shù)學天賦,從一組模糊的公設中開拓出了心理史學這門精密的統(tǒng)計科學,它專門處理人類群體對特定的社會和經(jīng)濟刺激所產(chǎn)生的反應。謝頓利用心理史學預言了萬年古國銀河帝國將在三百年后滅亡,之后將有持續(xù)三萬年的`黑暗時代,而他則能通過一些舉措,將黑暗時代縮短為一千年,為此他需要招攬人才,于是年輕的蓋爾投奔而來。然而謝頓卻由于其聳人聽聞的言論而被審判。幾番糾纏下來,川陀(可以理解為銀河帝國首府)與謝頓達成某種妥協(xié),給了他一顆銀河邊緣無人問津的小星球端點星去完成他拯救人類的計劃:編纂《銀河百科全書》。端點星便是基地。
這幾次危機還是很值得一提的。
哈定是謝頓之后另一個先知式的人物。他說:武力是無能者最后的信條。(p81)我小時候也由君子動口不動手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遇事肯定要先動腦的,動完腦再去考慮動不動口,動不動手,而有些人明明沒腦子又偏偏想動點什么,脖子以上都不利索,于是只好先動手了。哈定以此信條,通過同時給四個鄰國輸出核武器而制造勢力平衡,兼愛,非攻,渡過了第一次的危機。隨后又用宗教的力量控制了這些鄰國,完成了某種形式的擴張。
其間,哈定曾評價安納克里昂攝政王溫尼斯的無限度的自信:也許是一種過度補償?shù)淖员扒榻Y(jié)吧,王儲的弟弟往往有這種傾向。他就像只瘋狗(p88)不知為何,我從這話中依稀看到了方舟子的影子。
哈定說:不要讓道德觀阻止你做正確的事。(p130)這是在宗教擴張過后,基地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開始進行行商擴張。哈定的這句話便成了行商圈的名言,與馬克思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異曲同工。
哈定還說:核銃是很好的武器,可惜無法分辨敵我。(p211)行商馬洛憑借對哈定這句話的出色領悟不僅行商業(yè)績出色,也保全了自己,最終通過一次精彩的法庭激辯成為基地的新領袖。
馬洛的辯論重點在于,強調(diào)了單純的商業(yè)行為也有巨大的力量。利用資源不對稱下的棘輪效應,以無招勝有招,解決了科瑞爾星球?qū)氐耐{。而他描述的科瑞爾可能出現(xiàn)的由于高福利不可逆而引發(fā)的社會危機,與前些年的歐債危機惟妙惟肖。阿西莫夫參考了《羅馬帝國衰亡史》以及之后的人類歷史來構(gòu)建他的基地世界,而基于這些,他也無意中做出了這樣精確的預言。他用行動解釋了預言的涵義,就是以常識為基礎的想象。他在幻想心理史學的同時,也用這樣的文本構(gòu)建出了真正的心理史學。
心理史學并不悖于我們已知的統(tǒng)計科學常識。書中多次提到,心理史學一方面要遵從大數(shù)定律,保證樣本的規(guī)模,另一方面要通過多盲試驗,來保證樣本的隨機性,避免在統(tǒng)計過程中產(chǎn)生新的變量。因此,謝頓不能完整透露他的計劃,卻又要通過穹窿對整個進程稍加干涉,人們則只能猜測。由此,謝頓被描述成了一個接近上帝的人,他所做出的預言是后人一定要維護和堅守的,基地的每個子民都只能按部就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阿西莫夫卻是那個文本之外真正在扮演上帝的人。
雖然這已經(jīng)是一個相對完整而宏壯的故事,但其中罅隙則反映了人們對科幻小說抱有的寬容。克魯格曼就指出了川陀的人口比例其實還不到邁阿密的一半,卻被描述為人滿為患。
由于要描寫的故事時間跨度太大,《基地》系列對人物的描寫并不飽滿,雖然謝頓在穹窿中出現(xiàn),哈定語錄代代流傳,但之后的只言片語對角色的塑造已經(jīng)無法產(chǎn)生大的影響。或許這就是老年阿西莫夫要寫《基地前奏》來講述謝頓故事的原因吧。相比之下,劉慈欣在《三體》中借助冬眠技術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矛盾。
另外,這書有不少隱含前提,比如,否定了出現(xiàn)另一個謝頓的可能性。或許之后的幾部會有相關的故事吧。畢竟聰明如阿西莫夫一定也是考察了故事可能發(fā)展的各個方向而選擇了最合他心意的一個。其他的方向就留給同人小說愛好者去肆意開發(fā)倒也不錯。
科幻小說家其實最能警惕自己的局限,但這樣的警惕在常人眼中往往只能用自大來形容。比如阿西莫夫就在《基地》中借謝頓之口謙虛的說:心理史學最遠也只能預測到一千五百年而已。那一千五百年之后呢?少了這條謝頓設下的這條心理史學韁繩,阿西莫夫一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讓他的想象力像野馬一樣,再飛奔一會。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八
銀河震動,帝國飄搖:皇帝、宰相、奪政者,反叛星球,各方勢力立刻劍拔弩張,阿西莫夫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中央,看到了人性永恒的丑惡。
從人類出現(xiàn)文明的那一天開始,文明就在不斷地發(fā)展著,建立了千百個帝國幾立在不同的時代。一切都在發(fā)展著,惟有人性不變的丑惡。
當社會風雨飄搖,這個帝國銀河快要崩潰的時刻,人們并不是團結(jié)起來去追求和平,而是懦弱地像蝸牛那樣縮進了殼中,或者出手去傷害他人,打碎他人的“殼”,但他們并不知道,總會有比自己更加強大和更加卑鄙的人來打碎自己的殼。這就像清朝之后動蕩不安的民國,文明的發(fā)展就這樣被按了停止鍵?!按篝~吃魚,小魚吃蝦米”的這條鐵律才是永恒不變的。
人們就這樣變成了一個個“個人主義的末路鬼”和“社會病胎里的產(chǎn)兒”,他們像一盤散沙般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并沒有水出現(xiàn)把他們“粘合”起來。
就會這個極其危急,關乎人類命運的時刻。謝頓出現(xiàn)了,他給人們帶來了希望,盡管只是一絲渺茫的曙光。
然而,人們并沒有因為他的出現(xiàn)而團結(jié)起來,只有兩個基地里的人們在孤獨地支撐著銀河帝國。
人們還是像從前那樣,像那些千百萬年前的人一樣,自私、貪婪。其實在羅馬、奧斯曼和蒙古這些帝國的身上都有著銀河帝國的影子,人們永遠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有阿西莫夫看見了。可人們何時能看清自己,了解自己,讓人性成為“永恒的美麗”。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九
《銀河帝國》這個系列,盡管我只讀了它的第一本,就已然成為了我心目最優(yōu)秀的科幻作品了。
這本書開始于一門很有意思的理論——心理史學。在書中,科技的發(fā)展,政治場上的變換,故事的敘述,無不是圍繞著心理史學所展開的。而心理史學,則是哈里·謝頓通過多年的研究,創(chuàng)造出的用數(shù)學去計算出未來的走向的一門學科。然而《銀河帝國·基地》的敘述節(jié)奏過快,動輒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間隔,一本書看下來,像快進的膠卷在播放基地的發(fā)展。要是其中能多加一些細節(jié)該多好??!
但即便是這樣,也不代表《銀河帝國·基地》沒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銀河帝國·基地》全書共講了三次“謝頓危機”,第一次政權(quán)危機,第二次宗教危機,第三次貿(mào)易危機。每次危機之間,都是一波三折,沒有一般科幻作品的臉譜化,對每個人的性格塑造都接近完美。在如此宏大的世界觀之下,依然能把每個人物與故事之間的關聯(lián)處理得很好,比如賽佛·哈定這位第一任端點星市長。小說并不是講完了關于他的故事便把這個人"遺忘",而是賽佛·哈定的名言在文中被多次提及,這不失為這本書一個值得學習的優(yōu)點。
而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其實是其中對人文方面的思考。本書不止一次提到過在銀河帝國覆滅后,會因為沒有人知道核工具最初是如何制造及使用的而產(chǎn)生大面積科技倒退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其實是與我們現(xiàn)實生活掛鉤的。就像現(xiàn)在很多銀行使用的ibm系統(tǒng),核心系統(tǒng)基本沒有更新,上層系統(tǒng)則會不斷的更新。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發(fā)展,可能真就沒有人能夠理解和明白底層系統(tǒng)的設計,只要上層系統(tǒng)一崩潰,就會造成全盤的崩潰而束手無策的情形。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十
整個故事以銀河為背景,人類的科技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整個銀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為了減短這段戰(zhàn)亂,哈里?謝頓建立了兩個基地,預言千年之后后,這兩個基地會建立一個更好的第二帝國。首先讓我們從科學入手,銀河帝國里面提出了一個很有啟發(fā)性的說法,關于科技的倒退。《基地》也是這樣,根據(jù)《基地》的設定,銀河帝國間各星球間的聯(lián)系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星球間的聯(lián)系就非常依賴一個統(tǒng)一的政權(quán)來維持。
最近讀完了銀河帝國-基地篇。這本書雖然以科幻小說出名,但是你真正讀完,你會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一本在人文方面思考極深的一本書。由于書真的很長,這里先簡單的來描述一下整個故事,然后再聊下里面的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
整個故事以銀河為背景,人類的科技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整個銀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然后帝國盛極一時之后,開始衰落。一小群有前瞻的人看到了這個趨勢,其中最為出名的是一位數(shù)學家,哈里?謝頓,他開創(chuàng)了一門新的科學,名為“心理史學”,這門學科能用數(shù)學公式準確推演全人類的未來——“預言”從此成為一門可以信任的科學,人類由此可以看見未來。
謝頓的第一個預言是:雖然毫無征兆,但已存在一萬兩千年之久的銀河帝國即將滅亡。帝國滅亡之后會帶來一段無止盡的戰(zhàn)亂,一直到新的帝國建立。為了減短這段戰(zhàn)亂,哈里?謝頓建立了兩個基地,預言千年之后后,這兩個基地會建立一個更好的第二帝國。
從許多方面來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說中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小說的焦點在于討論文明力量的興衰起落,引為借鏡。雖然不少科幻小說都有相似的意圖,像《一九八四》或《華氏451度》,都很典型的講述流行趨勢如何在社會上結(jié)實累果,再把自己打扮成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
“基地系列”則擴大觀察范圍,不再把重點放在社會變成什么樣子,更關心的是社會怎么改變,要如何適應。此外“心理史學”賦予劇情一個合理化的宿命觀,用以道德教化,在劇情里的突發(fā)事件皆避無可避,是建構(gòu)堂皇大道的必然要素,而非失誤偏差。比方說,在“騾”現(xiàn)身前的基地已經(jīng)緩緩步入寡頭政治與獨裁統(tǒng)治的境地,但是小說把這些都當作“謝頓計劃”必不可缺的一環(huán),沒有在對錯之間大作文章。小說也斟酌討論到個人主義,“謝頓計劃”代表的是一股無可憾動的社會作用,由遍布銀河的人類,數(shù)以兆億的心智所帶動,任何力量都莫與之爭,然而計劃本身卻仰賴深謀遠慮的個體(像是塞佛·哈定和侯伯·馬洛)因時制宜,領導大局?!膀叀币彩菃我粋€體,具有超凡能力,預料之外的顛覆了基地,差點毀了“謝頓計劃”,第二基地設局布陣,彌補“騾亂”,倚靠的還是個體。哈里·謝頓希望自己的計劃能“將三萬年的黑暗洪荒時期,縮短為一千年”,奠基于群體趨勢的心理史學,無法準確預測個體的影響力,所以第二基地的真正作用其實是修補這道瑕疵。
整個銀河帝國,從我自己看來,在很多方面其實非常有啟發(fā)作用,從關于科技發(fā)展的探討,到人文社會的思想,再到宗教于貿(mào)易,國家統(tǒng)治,每個方面都有很多有具有啟發(fā)性的想法。
首先讓我們從科學入手,銀河帝國里面提出了一個很有啟發(fā)性的說法,關于科技的倒退??萍及l(fā)展到了一個極點,所有東西都開始自動化,龐大的科技系統(tǒng),造成了人們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首先縱觀整套書籍,我嘗試的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所謂這個科技倒退的出發(fā)點。首先從科技發(fā)展的本身。我們都知道任何科技的出發(fā)點,都是基礎科學。物理,化學,數(shù)學,等等。然后任何一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高科技,都是從最開始的理論發(fā)展而來的,但是到了今天,這些基礎的知識,其實都很難在我們平常生活中看到。幾代人不停的開發(fā),不斷的改進,所有的新時代事物,都是從最初最簡單的基礎技術一步步的累積而來的。
看看大家手上的手機,每個人都會用,會打電話,會用程序。厲害一點的,會自己寫手機程序,會修理手機。但是真正知道電話是如何互相溝通的,無線電是如何交流的缺寥寥無幾了。修理手機,也變成了如何更換其中的零件。突然有一天,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動化運行了,真正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做,懂得怎么設計這些自動化生產(chǎn)線的人越來越少了。東西壞了,大家只是換一個零件,至于為什么換,再也沒有人明白了。接著,可能突然有一天,人們發(fā)現(xiàn)某個零件停產(chǎn)了,再沒有人生產(chǎn)了,接著從最基本的零件,到整個產(chǎn)業(yè)線,你突然發(fā)現(xiàn)某個產(chǎn)品就再也生產(chǎn)不了了。
雖然這個聽起來很夸張,但是這些事情,其實真的是在發(fā)生的。從小的方面說,很多銀行的系統(tǒng)現(xiàn)今基本都還在用幾十年前的ibm系統(tǒng),核心系統(tǒng)基本沒有更新。很多問題就在于,幾乎所有的現(xiàn)在的程序都是在最初的基礎上建立的,基本沒有人能夠在從新從底層再設計一套系統(tǒng)。然后這套幾十年的系統(tǒng),也沒有會非常大的更新和更替。因為新的技術已經(jīng)取代舊的技術。然而可以說,等時間越來越舊之后,你可能就會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沒有人理解和明白底層系統(tǒng)的設計,雖然底層才是所有上層系統(tǒng)的根本。
就算全都是各個方面的專家,沒有全自動化的工具,沒有各個領域的人才儲備。就從基本的步驟來說,你要做的有這些:
從另外一個方面,制造業(yè)精細分工和工業(yè)大規(guī)模制造分配,也是造成這個問題的一個另外的原因:
《基地》這段歷史,模仿的是羅馬帝國崩潰的過程。如果樓主對這段歷史還是不夠熟悉,那么還可以類比蘇聯(lián)崩潰后的歷史進程。蘇聯(lián)的各加盟共和國(其實還包括東歐)在經(jīng)濟上本來是一個整體,俄羅斯發(fā)展什么,白俄羅斯發(fā)展什么,哈薩克斯坦發(fā)展什么,這都是有一個整體的計劃的。但是因為蘇聯(lián)解體,這些經(jīng)濟單元被分割到了一個個小系統(tǒng)里,結(jié)果這每一個單元都不能完成真正有價值的產(chǎn)品,結(jié)果就是一個個逐漸消亡,他們掌握的技術也就逐漸失傳了。所以很多蘇聯(lián)能做的東西,現(xiàn)在俄羅斯反而造不了了?!痘亍芬彩沁@樣,根據(jù)《基地》的設定,銀河帝國間各星球間的聯(lián)系還是比較困難的(星際旅行還沒到招手打車那種方便程度),所以星球間的聯(lián)系就非常依賴一個統(tǒng)一的政權(quán)來維持。否則各個星球就會陷入這種孤立性的衰退,然后各個星球掌握的部分技術逐漸喪失實用性,然后就沒人學,然后就沒人教,然后就失傳了。
其實關于科技的衰退,在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大工業(yè)生產(chǎn)的一個弊端,成熟的工業(yè)生產(chǎn)線讓大部分人都只能著眼于眼前的一個樹子,而忽略了整片森林??萍嫉膹碗s,讓知識系統(tǒng)的越來越精細化,很少在有所謂的全才,任何一個產(chǎn)品和物品,看似簡單,卻需要無數(shù)的分工合作。最上層的技術,往往是最容易做出產(chǎn)品而獲得利益的,使得無數(shù)的人著眼于上層技術的改造,和開發(fā),以至于出現(xiàn)很多所謂的“微創(chuàng)新”。忽略了其實真正的基礎知識,才是重中之重,所有的知識都是從底層一步步發(fā)展的,基礎知識才無數(shù)科技的地基。
借用一句不是很負責的比較,看看這幾十年大家對于高科技的人才的比喻。從最早的“火箭工程師”,到了“硅谷工程師”。從飛向外太空,到了做手機程序。
說不定,幾百年后。書中的科技衰退,就真的出現(xiàn)了…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十一
躺在菲律賓的海邊,仰望著故鄉(xiāng)所沒有的星空,我不禁又想到剛剛讀完的基地七部曲,心中又充滿了對群星的敬畏和無限的遐想。
誕生于1947年的基地系列,作為一部科幻作品,在其科技感方面必然對于當今的讀者來說是有所欠缺的,但作者阿西莫夫給我們所描繪的“未來”卻也不得不說是別具一格的。
不同于很多主流科幻小說,基地系列的背景雖然也在我們所居住的銀河系,但其主要的故事線卻不在地球展開——直到第七部,所有的線索才最終引向這個共同的起源——而是在一個紛繁復雜的,以超級鋼鐵行星“川坨”為核心的銀河大舞臺上展開。另外一點不同,則是在千千萬萬行星上的生物沒有什么奇形怪狀的所謂外星生物,而都是我們熟悉的面孔(這一點在后面還會提到)。
作為一篇被人公認為非常優(yōu)異的文學作品,基地系列顯然也沒有只描繪令人炫目的新穎設定和元素,而是以科幻為表,實際上則探討的還是人性的真諦與社會的'構(gòu)成?;?—2部曲描繪了在銀河系中統(tǒng)一的政權(quán)——銀河帝國——崩潰后,保存了文明種子的第一基地利用其先進的科技,在心理史學(預測未來的數(shù)學學科)的指引下逐漸繁榮昌盛,突出了在一個政體中“科技”,“宗教”,“經(jīng)濟”等軟實力的重要性,描繪了一個個傳奇人物。第3部中,似乎絕對正確的未來預測卻出現(xiàn)了偏差,一個在數(shù)學統(tǒng)計學上無法計算到的變數(shù),有強大心靈控制能力的敵人,征服了第一基地,最終被第二基地的精神力量征服。
這部在情節(jié)上,讓讀者脫離了原有的“雖然形式很艱難,但這都是計劃的一部分”的思維框架,讓書中人物——也包括讀者——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恰好證明了沒有什么是決對恒定的,同時又在隱隱之中傳遞出了精神意志的重要性,將科幻作品升華了一個層次。第四,第五部則主要描述了在銀河帝國末期,心理史學創(chuàng)造出的“謝頓計劃”的來龍去脈,把在理論上不可能實現(xiàn)的預言通過一個科幻的設定予以實現(xiàn),同時又引出了背后的一切——神秘的機器人,被稱為人類起源的地球等等。這兩章則承上啟下,又拋下無數(shù)個線索,讓讀者去自行思索。最后兩部則描繪了整個宏大的銀河系史詩的起源,同時又探究了人類與機器人的關系,解釋了為何銀河系有某種單一性——我們都起源于地球。七部曲總體來說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兩三部后又大有升華,這也有部分源于作者寫作的時間有些斷層,將科幻上升到了探究人類及人類社會本質(zhì)的高度上,也對未來各種人類社會極端的情況作了可能的猜想,描繪了一幅簡約卻不簡單的銀河系史詩,的確值得一讀。
不過本書在我看來也有一些缺憾,作者可能陷入了某種慣性思維,或者我們所謂的“套路”,每種極端下面必然影藏著另一種極端,熱情招待背后總有冷槍暗箭,單一純樸背后必有復雜動機,雖然可能想傳達出一種物極必反或者人類虛偽表象的意圖,但是卻導致了某些情節(jié)可以超前地揣測出結(jié)果,讓本書的魅力有所下降。
總而言之,本書十分值得一讀,可以給人以深思。
高盛帝國讀書筆記篇十二
前一段時間,我買了一本新書,叫做《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作者是郭建龍。
說到一個國家的財政狀況,大部分人往往是不太清楚的,至多了解一下國家每年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
其他
的就一概不知了。
而因為很多人對于國家的財政狀況不了解,也看不懂,進而會相信很多人所得出的簡單粗暴的結(jié)論,這顯然會誤導大眾。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這本書,采用的是回看歷史的方法,全書系統(tǒng)講述了從秦朝到清朝這兩千年里,中央帝國的財政狀況、面臨的財政困境以及相應的解決辦法,通過回看歷史,進而得出對今天有益的結(jié)論。
本書的作者坦言,研究歷史的學者,大多數(shù)不懂經(jīng)濟;而研究經(jīng)濟的學者,大多數(shù)不懂歷史。而極少數(shù)的既懂歷史又懂經(jīng)濟的學者,往往又缺乏耐心去故紙堆、去史料庫一篇又一篇地查閱史料,所在這些年來,像作者所著類型的書籍,在市面上并不多。
而作者顯然認為,自己彌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缺,至少在作者看來,自己是既懂歷史又懂經(jīng)濟,而且還能耐得住寂寞到故紙堆里去查閱史料。
在我看完整本書之后,我受益匪淺,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所以在這篇文章里,我管中窺豹,談談自己的讀后感。
不知道是中國自古以來就缺乏研究經(jīng)濟的人才,還是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導致撰寫史書的人不愿意過多提及經(jīng)濟方面的問題,總之在我們一般人的認知里,似乎很少聽到有人談論古代的經(jīng)濟問題。
比如,當我們談論秦朝統(tǒng)一六國的時候,更加津津樂道的是秦國發(fā)動的一場又一場針對六國的戰(zhàn)役,卻很少有人了解,當秦國能夠如此頻繁地發(fā)動大規(guī)模戰(zhàn)役的背后,其經(jīng)濟狀況和后勤保障狀況到底是什么樣的。
本書的作者將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秦朝到南北朝結(jié)束,隋朝到宋元,明朝到清朝。
在第一個階段,即秦朝到南北朝里,中央帝國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真正解決帝國的財政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皇帝和大臣試驗了無數(shù)種方法,但是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困擾帝國的財政問題主要就是收支不平衡的問題。而收支不平衡里,最大的問題就是政府的開銷過大,單純依靠稅收已經(jīng)完全滿足不了皇帝的花銷和整個帝國的正常運轉(zhuǎn)了。
在一個帝國建立之初,往往是機構(gòu)簡單,辦公人員不多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政府完全可以依靠稅收來維持政府的運轉(zhuǎn)。
但是隨著執(zhí)政時間的加長,政府不可避免地進入了快速擴張的軌道,基本上執(zhí)政幾十年之后,政府的職能部門和工作人員要比最開始多上好幾倍。
并非只有政府在運轉(zhuǎn)的過程中會不斷膨脹,而是所有的組織都會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膨脹。但是作為企業(yè),它會在自己已經(jīng)過度膨脹的時候采取裁員等止損方式,或者是經(jīng)營不下去而破產(chǎn);但是顯然政府是不會裁員,也不愿意破產(chǎn),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政府總是想要從民間攫取更多的錢來維持政府運轉(zhuǎn)。
在經(jīng)濟和技術都不發(fā)達的古代,政府能夠收上來的稅非常有限,主要就是土地稅。但是天下土地就那么多,又受限于技術和官僚集團的執(zhí)行力,往往也不能做到徹底清查土地,所以財政問題一直是政府所頭疼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能夠快速獲得大量錢財?shù)姆椒ň驼Q生了:建立國營企業(y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武帝時期的鹽鐵專營。
漢代經(jīng)過七十多年的休整,使得民間經(jīng)濟得到極大的恢復,而到了漢武帝時期,他已經(jīng)無意在與匈奴進行和親了,此時的漢武帝想的'是,如何能夠徹底消滅匈奴。
于是,經(jīng)過準備,漢武帝開始對匈奴發(fā)動
戰(zhàn)爭
。除了對匈奴的戰(zhàn)爭以外,漢武帝還發(fā)動了很多其他的戰(zhàn)爭,在這里僅僅舉最典型的對匈奴作戰(zhàn)的例子。
戰(zhàn)爭開始沒幾年,漢初積累的錢財就消耗一空了,這大大出乎漢武帝的意料。對于從小衣食無憂的漢武帝來說,他是不知道艱苦歲月的艱辛的,所以在他掌權(quán)的時候,花錢如流水。
錢財沒了怎么辦?這個時候朝廷上出現(xiàn)了一大批理財專家,也就是史書里寫的「聚斂之臣」。
其實我個人非常不喜歡史官去貶低這些善于理財?shù)墓賳T,因為他們只是在執(zhí)行漢武帝的意志而已。在中國古代皇權(quán)體制下,只要是皇帝自己首先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國家的財政就會得到很大的緩解。問題是,中國古代的皇權(quán)幾乎不受任何約束,可以做到在錢財上想咋花就咋花,而作為替皇帝「分憂」的臣子,除了盡量滿足皇帝的需求以外,幾乎沒有別的選擇道路。
這些善于搞錢的官員給漢武帝的建議就是,開辦國營企業(yè)。具體來說,就是把鹽和鐵的生產(chǎn)銷售經(jīng)營權(quán),全部都收歸國家。
雖然很多人反對政府參與到經(jīng)濟
生活
中來,但是漢武帝采納了「鹽鐵專營」這個建議。
國家進行鹽鐵專營之后,財政問題確實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但是卻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就是說,還是缺錢。
于是,漢武帝繼續(xù)想辦法弄錢,比如賣官鬻爵,比如鼓勵人們舉報有錢的大戶等等。
短時間內(nèi),政府的收入大大提高,但是與此同時,民間經(jīng)濟受到了徹底的破壞。用一句《讓子彈飛》里的臺詞形容就是:上任縣長把稅收到了2010年了,老百姓成窮鬼了。
沒錯,漢武帝雖然通過各種手段獲得了大量的財政收入,但是他也徹底破壞了民間的經(jīng)濟和整個官場的風氣,使得后世所有的接任者都只能不停地修補漏洞,而沒有辦法再做出根本性的變革。
對此,本書的作者痛心疾首,而同樣的,很多學者對于漢武帝的經(jīng)濟政策也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漢武帝不如他的爺爺和父親做得好。至少在他爺爺和父親的統(tǒng)治下,民間的經(jīng)濟很發(fā)達,老百姓的日子很好。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
首先,在文景二帝統(tǒng)治期間,民間經(jīng)濟確實很發(fā)達。但是與之一同存在的是,民間的貧富差距極其懸殊。所以,所謂的民間經(jīng)濟發(fā)達,往往都是出現(xiàn)了大量的富豪,以及無數(shù)掙扎在底層的人民。
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現(xiàn)象,因為過大的貧富差距一定會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最終整個國家都會為此承擔巨大的風險。因此,民間經(jīng)濟繁榮是好事,但是貧富差距過大是壞事,這兩者必須盡可能地協(xié)調(diào)一致,找到一個平衡點。
然而,讓無數(shù)統(tǒng)治者痛苦的是,這二者的平衡點極其難找。民間經(jīng)濟繁榮,往往就會拉大貧富差距;而縮小貧富差距,往往帶來的是社會經(jīng)濟整體退步,甚至是共同貧窮。
這真是個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