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琵琶行教案設計(大全8篇)

字號: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琵琶行教案設計篇一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導入:在今天陶淵明的故鄉(xiāng),江西九江市有一座仿唐代園林建筑,名叫琵琶亭。為什么這座占地3300平方米的園林,會以琵琶來命名呢?話還得從公元815年的一首詩說起,就是現在我們要學的這首《琵琶行》。
    講解:現在我們來閱讀一下詩前小序,概括出詩人在這首長篇敘事詩當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閱讀,并回答)
    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幾只客船停泊在潯陽江頭,船篷里透出微弱的燈火。岸邊楓樹上滿是紅葉,和水中盧荻的白花一起點綴著秋色。故事就這樣開場了。
    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詩人是用哪一句詩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為什么白居易會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感嘆呢?(先閱讀3、4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的命運?(現在我們共同完成一個板書。)
    白居易16歲初到長安,拿詩卷給前輩詩人顧況請教,為及見詩,只見其名,顧況便調侃道: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等看到詩作中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時,便改口說: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白居易的理想自然不是當個名滿天下的詩人。二十九歲,一舉成進士,三十二歲又以拔萃登科,為校書郎,三十五歲復應制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以第四等入選,由校書郎為幸至尉,不久入為翰林學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遺。十年之內,三登科第;名入眾耳,跡升清貴。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左拾遺。在中國歷史上,向皇帝諫諍的人,理由不見得正確,目標不見得遠大,但他們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看到壞的,我要說;不讓我說,不可以(李敖)。為此,白居易寫下了很多令權貴寵臣變色、切齒的詩篇和奏章。如見他卻成了個臥病潯陽,潦倒他鄉(xiāng)的謫臣。一個只要受到權力的敵視或迫害,幾乎馬上就要從社會結構和倫理關系中開除出去。
    從琵琶女和白居易前半生的跌宕來看,大家如何來評價他們,大家覺得在他們來眼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們先看琵琶女,當她風頭最健的時候,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云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王孫公子各個都湊去燒錢,琵琶女也沉醉在溫柔鄉(xiāng)中。這讓我想起,英國作家格里麥斯頓的一句話:一個美麗的女子是眼睛的天堂,錢袋的煉獄,靈魂的地獄。
    容貌就是出身,就是身份證,就是通行證,就是獲取恩寵的利器。美貌是女人最具兌換力的資產,它可以用來換取社會地位,換取金錢,甚至換取愛情。但這份資產依賴于一具會逐漸衰老的軀體,所以這是一份既可利用又正在失去的資產。容顏的美麗,如同扳機扣動時的一道閃光,又像迅速一頓的后挫力,其短暫性是令人無可奈何的。名花再傾城傾國也有凋零的時候。千古紅顏,大浪淘沙,能在偉大的文化進程中留下點兒什么的女子,大都是與文字有些關系的。那些曾享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環(huán)肥燕瘦盛譽的美女們,因為少了文化和精神的滋養(yǎng),美貌隨著韶華一去無蹤,不得不感嘆流光無情,只是庸庸碌碌地在自己的天地間消弭了如花似玉的生命。不,她們不是美,只是漂亮。而女人真正的美,卻是源于內心,源于過人的才華,與深刻的思想。能與文字結緣的女人,往往才是最具有誘惑力的女人。
    白居易出身書香門第,自小受到的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建立功名,是文人的主旋律。白居易的終極理想自然是卿相之夢。于是長安便成了他向往的地方。公元742年,42歲的布衣李白,帶著經天緯地的雄心,來到長安;公元745年,懷著兼濟天下的夢想,來到長安。長安是光影搖曳的舞臺,也是勇者闖蕩的天地。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摘取成功的桂冠。他們對于自身命運的不可把握,除了來自統(tǒng)治者的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權力風云外,還得提防文人間的相互妒忌、告密、攻擊和迫害。
    為什么琵琶女彈奏的是宮廷名曲,而不是江南小調?這說明什么?琵琶女不滿于現狀,一直留戀的是過去風花雪月、紙醉金迷的賣笑生涯。舞臺是她的一半生命,失去了舞臺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從她的骨子里還是充滿了對商人的不滿,以至于有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陵買茶去的怨恨之言。用《霸王別姬》中那師父的不好聽的話來說:都是下九流,誰嫌棄誰呢?雖然商人算不上下九流,也是社會的平民中的最底層了,而琵琶女是賣唱的歌女,老大嫁做商人婦實在不甘心,她畢竟見過大世面。還一直是呆在當時世界上都稱得上國際大都市的長安城。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危機,又不斷克服危機的過程。人只有在危機中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力量,這樣的人生才有活力。
    如果琵琶女彈奏的是后者,她能否引起詩人內心的波瀾?從小序中,我們找一句最能反映詩人受音樂影響而導致情感波動的句子。(錚錚然有京都聲)
    正因為琵琶女對昔日榮光難以釋懷,正因為詩人對卿相之夢念念不忘,京都聲才使他們緊緊地連在一起。下面就讓我們通過白居易的筆來欣賞一下京都聲的魅力。
    大弦嘈嘈如急雨,如急雨寫出弦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驟;小弦切切如私語,如私語寫出弦音的幽細、委婉;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用大珠小珠落在于盤中的碰擊聲來摹寫交錯撥動粗弦細弦時發(fā)出的圓潤之聲;間關鶯語花底滑,用黃鶯的叫聲從花叢里傳出來比喻弦音的清脆宛轉;幽咽泉流水下難,凝絕不通聲暫歇,用冰下流泉的響聲比喻樂聲的哽咽吞澀,弦音的低沉入微仿佛停止了;銀瓶乍潑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用銀瓶乍裂、水漿迸出、騎兵沖殺、刀劍齊鳴的聲音、比喻說去中間休止后的驟響,似千軍萬馬馳騁,突出琵琶聲的激越雄奇;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于人心動之時戛然而止。這些接連不斷的比喻,新鮮、貼切、動人,能使讀者體會到激揚、幽抑、喜樂、哀愁等情緒。
    音韻美是指詩人在描寫音樂時,能體現音樂的韻律。詩人重在從聽覺效果上模擬聲音,讓人讀起來感受到濃濃的韻味。如詩中用疊音詞弦弦、聲聲、嘈嘈、切切和雙聲疊韻詞間關、幽咽。這些詞,要么直接模擬聲音,要么使詩句增加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加強了音樂的悅耳動聽和韻律節(jié)奏。這樣準確地繪聲擬音,就能給人以真切直觀的聽覺實感。
    白居易在詩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讀者與情境中的人物產生共鳴,這是情感美的具體體現。在《琵琶行》中,詩人主要是通過點撥彈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是讀者與之同喜,與之同悲。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琵琶女試彈琵琶義蘊育著自己的情思;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彈弦過程就是抒情過程;接下來攏挑收撥畫,這是彈奏的指法,不僅寫出琵琶女技藝的熟練,更是借彈奏過程動作的變化,寫琵琶女內心感情的波瀾。彈者投入,聽者亦是入情,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江洲司馬青衫濕琵琶女彈出同是天下淪落人的心聲,引起詩人、客人感情的共鳴。
    烘托,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繪音樂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過對音樂效果的描寫(包括環(huán)境描寫和人的感受)來烘托琵琶聲的優(yōu)美動聽,深切感人,達到良好的審美效果,這就是烘托美。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慘別的江岸,相對無言的凄清時刻,忽聞水上琵琶聲,竟使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動心移情的音樂,不僅使人流連忘返,還誘得人們去尋聲暗問,這不烘托了樂聲的藝術魅力和感人力量嗎?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未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于動人的藝術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神妙動人。
    結語: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曲調是撩撥感情之弦的陣陣和風,又是叩擊感覺門扉的纖纖素手。她喚醒記憶,這記憶便將曾對其發(fā)生影響的種種往事追尋、再現。一千多年前,一位謫居臥病的潦倒文人,一位遲暮色衰的`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再次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一曲《霓裳》、一曲《六幺》、一番肺腑言、一把辛酸淚,踩著詩行,踏著平仄,走進了經典,走進了永恒。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音樂得詩句?
    為什么失意文人總能與風塵女子惺惺相惜?
    這是一節(jié)文學賞析課,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并欣賞作者怎樣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再現琵琶女的千古絕唱的技法,為此,在課堂設計上,就突出了對直接或間接描寫音樂的詩句的賞析上,在前兩節(jié)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同學們進行了細致生動深刻的鑒賞,有很多地方甚至是獨特和富有創(chuàng)意的,個體學生與文本對話還是非常成功的,應該說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足之處:師生對話不太充分,除有關長安對詩人意味著什么?一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外,別處都僅僅停留在一般性的總結上,而生生對話更是極不充分。
    琵琶行教案設計篇二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f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北磉_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碑a生共鳴,點明題旨。
    一、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靶小保纸小案栊小?,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二、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三、配樂示范背誦全詩
    四、課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為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zhàn)T別時的凄涼情景?!芭e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凄涼環(huán)境。最后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昂雎劇眱删鋵鋈粋鱽淼呐寐曈迫簧裢?,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2、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jié)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弦所發(fā)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f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huán)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3、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磥砼门羧赵诰┏抢铩扒T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后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后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4、賞析最后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弦,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濕透青衫。
    5、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后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五、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厥啄涸七h,飛絮攪青冥。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琵琶行教案設計篇三
    《琵琶行》教案(網友來稿)
    汕頭潮南礪青中學鄭光程
    教學要點:
    學習《琵琶行》,理解敘述與抒情相結合的藝術手法;領會天涯淪落的感傷和豐富的內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狈磳Α俺帮L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杜眯小肥且皇灼哐蚤L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tǒng),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于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yōu)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睍r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布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后提問。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么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教師簡單串講,讓學生找出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
    明確: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huán)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凄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忘歸
    無管弦悲涼,奠下基調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不發(fā)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聽琵琶曲”。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板書:
    江心聆聽琵琶曲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樣的樂聲。(下一個定語,表狀態(tài))
    板書:
    比喻句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仿佛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回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qū)別,熱鬧而不紊亂,復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仿佛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著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后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tài)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弦”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是彈奏的神態(tài)?!皵n”、“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tài),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yǎng)。
    六、小結本課內容。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學生齊讀,找一個學生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確:“自言”以后二十二句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寫早年色藝超群、紅極一時的歌妓生涯?!扒镌麓猴L等閑度”一句過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寫年長色衰后的寂寞處境,“弟走”兩句寫琵琶女生活道路發(fā)生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后邊寫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以及嫁作商人婦后的孤苦凄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輕貌美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獨守空房;用昔日歡笑襯后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
    琵琶行教案設計篇四
    師:上課?
    生同: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生共同朗讀上述詩歌)?
    師:這位詩人是誰??
    生同:白居易?
    師:怎么知道??
    生同:名居易,字樂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師:白居易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生同:被貶潯陽。?
    (學生瀏覽課文)?
    師:是一首詞??
    生同:是一首詩。?
    師:詩名就是(師生同:《琵琶行》)。?
    (學生看書)?
    師生:琵琶女彈了琵琶曲之后,詩人白居易為她翻作《琵琶行》。?
    師:詩人的情感有什么變化?看投影。?
    師生: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出示人物畫面投影)?
    師: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生同:三個。?
    師:哪三個??
    生同:詩人、琵琶女、客人。?
    師:客人?有沒有客人這個形象??
    生同:沒有。?
    師:那么,應該說塑造了幾個形象??
    生同:兩個。?
    師:哪兩個??
    生同:琵琶女、詩人。(出示字幕投影)?
    師: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是用哪一個詩句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師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出示字幕投影)?
    學生看投影?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行間指導。?
    討論結束,展示答案。?
    師:我們來欣賞一下各個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
    大家覺得哪一個答案更好??
    生同:押韻的比較好。?
    (學生流露出贊嘆的神色)?
    那么,我們現在就說一下本詩集中描寫音樂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同:第二段。?
    師:好,現在大家就大聲朗誦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師領讀:“尋聲暗問彈者誰……一二”?
    生齊讀。“尋聲暗問彈者誰……”?
    生:不能。?
    (學生思考,有人準備發(fā)言)?
    師:好(請)?
    師: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師評: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從這塊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師:該怎么讀,給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師:很好,請坐!?
    師:你覺得這句該怎么讀??
    生示范。?
    楊娜配樂朗誦(同學鼓掌)?
    師評:楊娜同學精彩的朗誦再現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藝術魅力!?
    (學生思考)?
    師:如果說她演奏的是家鄉(xiāng)的音樂,能否引發(fā)白居易的一聲哀嘆??
    (學生思考)?
    (師提示)從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詩人受音樂影響而導致情感波動的句子。?
    (學生看書)?
    師生:錚錚然有京都聲。?
    出來也有很強的氣勢。?
    師:詩人與琵琶女有同感,寫出來的詩也有氣勢,好,請問還有哪位??
    生同:淚。?
    師評: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好!很好!請坐!??
    師:噢,說得好不好??
    生同:好!?
    師:非常好,大家覺得她最出色的比喻是什么??
    生同:紐扣?
    師:把什么比做紐扣??
    師:把這首詩給大家朗誦一下。?
    生:醉品琵琶江水中,音律纏綿漫江痛,何須留戀楊家女,一曲長恨譜春秋。?
    師:好,大家覺得這里用了什么典故呀??
    生齊:長恨歌。?
    師:“長恨歌”的典故,非常好!李娜。?
    生:是。?
    師:那么,除了這些以外,詩文還有哪些詩句其實也跟音樂有關?趙志娟?
    師:對比,動靜結合的方法,對嗎??
    生2:對。?
    師:請坐,好,史君。?
    師:好,用心情來寫音樂,請坐,劉錚錚。?
    師評:她說,把無形的音樂寫的有形,有了畫面感。好!請坐!?
    (出示箜篌投影)?
    師:還有沒有補充。?
    生:沒了。?
    師:好,請坐。?
    師:她是從音樂效果來說的,好,請坐。我們接著說——李婷同學。?
    師:不要緊張,慢點說。?
    師:扣住了想象、聯想的特點,浪漫主義的手法,好,請坐。?
    (師小結)??
    (師生鼓掌)?
    尚金子彈奏《高山流水》?
    (樂聲結束。師生熱烈鼓掌)?
    生:老師再見,?
    師:同學們再見。
    課后自評:
    作者郵箱:
    琵琶行教案設計篇五
    教學目的:
    1、了解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詩人情懷,領會白居易詩歌的深遠影響與意義,語文教案-。
    2、學習詩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現手法,從而領會詩歌的美質。
    教學重點:
    1、提示詩歌形象和語言的內含,體會作品情意和藝術特點,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2、通過朗讀體會詩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敘述與抒情相結合的藝術方法;領會天涯淪落的感傷和內含。
    教學過程:
    1、白居易是唐代繼杜甫以后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社會內涵?!杜眯小飞弦黄哐詳⑹略?,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tǒng),是初唐以來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說:“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先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fā)于吟詠而形于歌詩矣?!庇捎跀⑹屡c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yōu)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彈撥樂器。相傳在秦代,百姓因“苦長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柏弧?,小鼓,如同今天的撥浪鼓。弦,名詞做動詞用,意即配上三條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時,琵琶種類繁多,成為彈撥樂器的總稱。本篇中琵琶女所彈奏的,是從“絲綢之路”傳達室進的“曲項琵琶”,梨形、曲項、四弦,下腹共鳴性強。
    3、行:一種體裁,因與“歌”大同小異,常統(tǒng)稱“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簽》說,“歌”是曲的總稱,“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種具有鋪敘性質的歌辭。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學生: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
    2、小序已經較清楚地講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么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學生:寫詩合可以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學生: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訴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五段——重聞琵琶青衫濕。
    1、學生劃出敘述景物環(huán)境的句子,討論分析,教師總結。
    學生:“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荻花秋瑟瑟。”敘述江東送客時的環(huán)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構成了清晰如畫的意境,又由于聲律與情韻的配合,令人頓感受秋涼襲不斷,渲染了送別時人物凄涼愁慘的心情。
    “別時茫茫江浸月”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無不彌漫著作者的離愁別緒,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憂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再次出現做好了準備。其它如:
    “唯見江心秋月白”
    “繞船明月江水寒”
    “黃蘆苦竹繞宅生”等。
    2、找出寫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對人物進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報琵琶半遮面”,敘述女主人公出場,是人們經常吟詠的名句。它的好處不僅在于準確生動地表現了琵琶女的神態(tài),和此時此境的復雜心理活動,還暗示出她無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敘述人物動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學生的心情?!胺艙堋?、“插弦”、“整頓衣裳”、“起斂容”,既寫動作表情,也寫表現歌女講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詩人轉述歌女自敘,筆調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少年的歡樂受寵與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對對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淪落的無限悲傷之情。
    詩人形象
    送客時的離別愁緒,聽歌女演奏和自敘時感情共鳴,對遠離京城環(huán)境的不適,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獨飲,這些敘述無不是詩人心曲的流露,直讓人為詩人無故被貶黯然淚下,生出一腔怨恨。
    熟讀課文,特別是要求背誦的段落。
    理清全文結構圖,分析其感情線索。
    琵琶行教案設計篇六
    琵琶行優(yōu)質課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1、通過誦讀,品味詩歌
    2、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3、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
    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同是天涯淪落人主旨的理解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1、借助《名師一號》了解作者及相關背景
    2、讀課文,疏通字音;結合注釋,通譯全詩,完成名師一號自主落實部分。
    3、結合小序,理清敘事脈絡,概括各段內容。
    4、找出詩中的三次音樂描寫,思考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那首悼亡詩是: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他悼亡的詩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兒能唱琵琶篇”少數民族的兒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見這首詩流傳之廣泛,影響之深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胡兒能唱的琵琶篇。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于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杜眯小肥俏覈膶W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1齊讀小序
    2自由討論:小序寫了幾層內容。(以白居易為陳述主體來概括)
    3發(fā)言明確
    左遷九江,偶遇倡女,使彈數曲,引起共鳴,因為長句。
    究竟是什么樣的音樂引起了作者共鳴,為什么他聽后會產生共鳴?我們先隨著白居易的生花妙筆一起去欣賞一下琵琶女的彈奏。
    (一)鑒賞第一段
    1、一生讀第一段
    2、具體分析:
    時間秋天的夜晚地點潯陽江頭環(huán)境蕭瑟
    事件設酒送客心境寂寥凄涼
    (注意:“別時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涼的心境。)
    2、這一段在全文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渲染凄涼的氛圍,奠定全詩的基調,為琵琶女的出現設伏,做好鋪墊。
    3、齊讀第一段,體會凄涼。
    4、鑒賞過程中需要強調的字詞。
    瑟瑟、管弦、慘、茫茫、主人下馬客在船。
    (二)鑒賞第二段
    1、齊讀首句至“猶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場有幾個階段?(教師點撥)
    引導回答:樂聲引人,尋聲問人,相邀始見。
    3、“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側面烘托,突出樂聲之妙。
    4、重點分析“琵琶聲停欲語遲”“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內心及作者當時的心情。(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強調的字詞暗、遲。
    6、在眾人的千呼萬喚中她終于露了半張臉,遲遲不肯出場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樣的音樂?讓我一起來欣賞。
    根據其演奏過程劃分出不同階段。(老師點撥即可)
    轉軸調音未成曲調先有情大家風范出手不凡
    聽者感受弦弦掩抑聲聲思抑郁不止訴說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指法嫻熟演奏名曲
    (需要強調的字詞:思、信手)
    7、鑒賞具體描寫部分
    (1)一生讀
    思考討論:所寫音樂的具體特點,描寫音樂的表現手法。
    學生分組討論,統(tǒng)一認識,選派一名代表發(fā)言。
    多媒體出示填表練習。
    詩句特點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濁重輕細急促清脆疊音擬聲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流利比喻摹聲
    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幽咽冷澀低沉暫歇比喻摹聲
    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愁恨暗生回味無窮感受烘托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激越雄壯震撼人心比喻摹聲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鴉雀無聲繞梁不絕環(huán)境烘托
    (注意:老師要發(fā)問,強調抓住詩中重點詞分析,引導學生分析,尤其要引導學生體會比喻中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的結合)
    (3)需要強調的字詞:間關、暫、幽愁、突出
    小結:正是以上手法的綜合運用,才使難以捕捉,稍縱即逝的音樂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們同樣能夠領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欣賞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聽第二段配樂朗讀,感受音樂之美。
    結束語:琵琶女的彈奏僅僅是單純的應約表演嗎?前邊提到:“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不,她更是在借助音樂來訴說心事,那么這個舉止不凡,技藝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請同學們課下思考談論,我們下節(jié)課再講。
    1背誦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結合琵琶女身世說說琵琶曲所表現的情感,再次體會琵琶女的演奏。
    濁雜輕細清脆急促疊詞擬聲
    婉轉流利歡快無比比喻摹聲
    仇恨暗生回味無窮感受烘托
    激越雄壯震撼人心比喻摹聲
    鴉雀無聲繞梁不絕環(huán)境烘托
    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
    上節(jié)課講到:琵琶女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應約表演,更是在借助音樂來訴說心事,那么這個舉止不凡,技藝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樣的經歷呢?請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敘身世。
    1、學生分組討論,統(tǒng)一認識,選派發(fā)言代表。
    2、多媒體出示句子,有小組代表發(fā)言分析,然后多媒體出示明確結果。
    (1)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家住京城
    (3)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紅極一時
    (7)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今昔對比感慨萬千
    3、總結琵琶女經歷:曾經色藝雙全,紅極一時如今年長色衰,漂流淪落。
    4、學生再品第二段音樂描寫,自由交流,閱讀《名師一號》相關資料,最終讓學生明白此段音樂描寫既是在表現琵琶女技藝的高超,更是在通過音樂來書寫琵琶女的情感。為下文自敘身世做鋪墊。
    5、下面請同學們結合琵琶女經歷再次欣賞一下其演奏的音樂,體會不同特點的音樂傳達琵琶女什么樣的情感。
    1、齊讀第四段
    2、多媒體出示詩句,由同學發(fā)言分析。
    (1)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被貶離京,臥病潯陽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孤獨苦悶
    3、補充作者經歷,體會作者淪落之嘆。
    白居易29歲時中進士,32歲授校書郎、35歲升周至縣蔚、36歲時被擢為翰林學士,37歲任左拾遺(諫官),期間,他除了直言諍諫外,還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和《新樂府》,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病死在長安,白居易回故鄉(xiāng)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后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zhèn)靜,不急于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于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時掉到井里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于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他的直言進諫和那些諷喻詩。
    4、今昔對比,總結作者經歷
    曾經得志升遷,如今被貶離京;曾經春風得意,如今孤獨苦悶。
    5、總結詩人與琵琶女的共同點,理解主旨句。
    曾經色藝雙全紅極一時歡樂奢華春風得意才華橫溢連續(xù)升遷
    如今年長色衰漂流淪落孤苦寂寞苦悶無聊被貶離京臥病潯陽
    正是有如此的相似,再加上音樂的溝通,詩人忍不住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感慨。這既是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又是對自己處境的感傷,更是對遭壓抑,受打擊的不滿。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先前我為琵琶女而嘆息,現在琵琶女為我“良久立”,二人已經有了情感上的共鳴,此時心中充滿的是“天涯淪落”的凄涼,因而再彈琵琶已是“凄凄不似向前聲”,而聽者的感受也有了變化,先前只是被琵琶女超凡的技藝折服,現在也為二人的經歷感傷,因而“滿座重聞皆掩泣”而詩人感觸最深,故而“江州司馬青衫濕?!边@真是“天涯淪落至九江,潯陽秋夜遇知音。知音一曲引詩情,世人永唱《琵琶行》?!?BR>    注:第二課時中需要強調的重點字詞見課件中標注的部分。
    昔今
    琵琶女紅極一時門庭冷落
    歡樂奢華寂寞凄涼
    技藝超凡色衰淪落
    同是天涯淪落人
    才華橫溢被貶淪落
    白居易得志升遷被貶離京
    春風得意孤獨苦悶
    琵琶行教案設計篇七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杜眯小肥且皇灼哐蚤L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tǒng),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于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yōu)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睍r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布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后提問。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么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huán)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凄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忘歸
    無管弦悲涼,奠下基調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不發(fā)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聽琵琶曲”。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樣的樂聲。(下一個定語,表狀態(tài))
    板書:
    比喻句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仿佛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回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qū)別,熱鬧而不紊亂,復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仿佛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著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后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tài)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琵琶行教案設計篇八
    1、培養(yǎng)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導入:在今天陶淵明的故鄉(xiāng),江西九江市有一座仿唐代園林建筑,名叫琵琶亭。為什么這座占地3300平方米的園林,會以琵琶來命名呢?話還得從公元815年的一首詩說起,就是現在我們要學的這首《琵琶行》。
    講解:現在我們來閱讀一下詩前小序,概括出詩人在這首長篇敘事詩當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閱讀,并回答)
    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幾只客船停泊在潯陽江頭,船篷里透出微弱的燈火。岸邊楓樹上滿是紅葉,和水中盧荻的白花一起點綴著秋色。故事就這樣開場了。
    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詩人是用哪一句詩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為什么白居易會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感嘆呢?(先閱讀3、4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的命運?(現在我們共同完成一個板書。)
    白居易16歲初到長安,拿詩卷給前輩詩人顧況請教,為及見詩,只見其名,顧況便調侃道: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等看到詩作中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時,便改口說: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白居易的理想自然不是當個名滿天下的詩人。二十九歲,一舉成進士,三十二歲又以拔萃登科,為校書郎,三十五歲復應制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以第四等入選,由校書郎為幸至尉,不久入為翰林學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遺。十年之內,三登科第;名入眾耳,跡升清貴。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左拾遺。在中國歷史上,向皇帝諫諍的人,理由不見得正確,目標不見得遠大,但他們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看到壞的,我要說;不讓我說,不可以(李敖)。為此,白居易寫下了很多令權貴寵臣變色、切齒的詩篇和奏章。如見他卻成了個臥病潯陽,潦倒他鄉(xiāng)的謫臣。一個只要受到權力的敵視或迫害,幾乎馬上就要從社會結構和倫理關系中開除出去。
    從琵琶女和白居易前半生的跌宕來看,大家如何來評價他們,大家覺得在他們來眼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們先看琵琶女,當她風頭最健的時候,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云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王孫公子各個都湊去燒錢,琵琶女也沉醉在溫柔鄉(xiāng)中。這讓我想起,英國作家格里麥斯頓的一句話:一個美麗的女子是眼睛的天堂,錢袋的煉獄,靈魂的地獄。
    容貌就是出身,就是身份證,就是通行證,就是獲取恩寵的利器。美貌是女人最具兌換力的資產,它可以用來換取社會地位,換取金錢,甚至換取愛情。但這份資產依賴于一具會逐漸衰老的軀體,所以這是一份既可利用又正在失去的資產。容顏的美麗,如同扳機扣動時的一道閃光,又像迅速一頓的后挫力,其短暫性是令人無可奈何的。名花再傾城傾國也有凋零的時候。千古紅顏,大浪淘沙,能在偉大的文化進程中留下點兒什么的女子,大都是與文字有些關系的。那些曾享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環(huán)肥燕瘦盛譽的美女們,因為少了文化和精神的滋養(yǎng),美貌隨著韶華一去無蹤,不得不感嘆流光無情,只是庸庸碌碌地在自己的天地間消弭了如花似玉的生命。不,她們不是美,只是漂亮。而女人真正的美,卻是源于內心,源于過人的才華,與深刻的思想。能與文字結緣的女人,往往才是最具有誘惑力的女人。
    白居易出身書香門第,自小受到的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建立功名,是文人的主旋律。白居易的終極理想自然是卿相之夢。于是長安便成了他向往的地方。公元742年,42歲的布衣李白,帶著經天緯地的雄心,來到長安;公元745年,懷著兼濟天下的夢想,來到長安。長安是光影搖曳的舞臺,也是勇者闖蕩的天地。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摘取成功的桂冠。他們對于自身命運的不可把握,除了來自統(tǒng)治者的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權力風云外,還得提防文人間的相互妒忌、告密、攻擊和迫害。
    為什么琵琶女彈奏的是宮廷名曲,而不是江南小調?這說明什么?琵琶女不滿于現狀,一直留戀的是過去風花雪月、紙醉金迷的賣笑生涯。舞臺是她的一半生命,失去了舞臺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從她的骨子里還是充滿了對商人的不滿,以至于有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陵買茶去的怨恨之言。用《霸王別姬》中那師父的不好聽的話來說:都是下九流,誰嫌棄誰呢?雖然商人算不上下九流,也是社會的平民中的最底層了,而琵琶女是賣唱的歌女,老大嫁做商人婦實在不甘心,她畢竟見過大世面。還一直是呆在當時世界上都稱得上國際大都市的長安城。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危機,又不斷克服危機的過程。人只有在危機中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力量,這樣的人生才有活力。
    如果琵琶女彈奏的是后者,她能否引起詩人內心的波瀾?從小序中,我們找一句最能反映詩人受音樂影響而導致情感波動的句子。(錚錚然有京都聲)
    正因為琵琶女對昔日榮光難以釋懷,正因為詩人對卿相之夢念念不忘,京都聲才使他們緊緊地連在一起。下面就讓我們通過白居易的筆來欣賞一下京都聲的魅力。
    大弦嘈嘈如急雨,如急雨寫出弦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驟;小弦切切如私語,如私語寫出弦音的幽細、委婉;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用大珠小珠落在于盤中的碰擊聲來摹寫交錯撥動粗弦細弦時發(fā)出的圓潤之聲;間關鶯語花底滑,用黃鶯的叫聲從花叢里傳出來比喻弦音的清脆宛轉;幽咽泉流水下難,凝絕不通聲暫歇,用冰下流泉的響聲比喻樂聲的哽咽吞澀,弦音的低沉入微仿佛停止了;銀瓶乍潑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用銀瓶乍裂、水漿迸出、騎兵沖殺、刀劍齊鳴的聲音、比喻說去中間休止后的驟響,似千軍萬馬馳騁,突出琵琶聲的激越雄奇;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于人心動之時戛然而止。這些接連不斷的比喻,新鮮、貼切、動人,能使讀者體會到激揚、幽抑、喜樂、哀愁等情緒。
    音韻美是指詩人在描寫音樂時,能體現音樂的韻律。詩人重在從聽覺效果上模擬聲音,讓人讀起來感受到濃濃的韻味。如詩中用疊音詞弦弦、聲聲、嘈嘈、切切和雙聲疊韻詞間關、幽咽。這些詞,要么直接模擬聲音,要么使詩句增加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加強了音樂的悅耳動聽和韻律節(jié)奏。這樣準確地繪聲擬音,就能給人以真切直觀的聽覺實感。
    白居易在詩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讀者與情境中的人物產生共鳴,這是情感美的具體體現。在《琵琶行》中,詩人主要是通過點撥彈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是讀者與之同喜,與之同悲。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琵琶女試彈琵琶義蘊育著自己的情思;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彈弦過程就是抒情過程;接下來攏挑收撥畫,這是彈奏的指法,不僅寫出琵琶女技藝的熟練,更是借彈奏過程動作的變化,寫琵琶女內心感情的波瀾。彈者投入,聽者亦是入情,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江洲司馬青衫濕琵琶女彈出同是天下淪落人的心聲,引起詩人、客人感情的共鳴。
    烘托,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繪音樂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過對音樂效果的描寫(包括環(huán)境描寫和人的感受)來烘托琵琶聲的優(yōu)美動聽,深切感人,達到良好的審美效果,這就是烘托美。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慘別的江岸,相對無言的凄清時刻,忽聞水上琵琶聲,竟使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動心移情的音樂,不僅使人流連忘返,還誘得人們去尋聲暗問,這不烘托了樂聲的藝術魅力和感人力量嗎?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未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于動人的藝術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神妙動人。
    結語: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曲調是撩撥感情之弦的陣陣和風,又是叩擊感覺門扉的纖纖素手。她喚醒記憶,這記憶便將曾對其發(fā)生影響的種種往事追尋、再現。一千多年前,一位謫居臥病的潦倒文人,一位遲暮色衰的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再次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一曲《霓裳》、一曲《六幺》、一番肺腑言、一把辛酸淚,踩著詩行,踏著平仄,走進了經典,走進了永恒。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音樂得詩句?
    為什么失意文人總能與風塵女子惺惺相惜?
    這是一節(jié)文學賞析課,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并欣賞作者怎樣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再現琵琶女的千古絕唱的技法,為此,在課堂設計上,就突出了對直接或間接描寫音樂的詩句的賞析上,在前兩節(jié)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同學們進行了細致生動深刻的鑒賞,有很多地方甚至是獨特和富有創(chuàng)意的,個體學生與文本對話還是非常成功的,應該說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足之處:師生對話不太充分,除有關長安對詩人意味著什么?一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外,別處都僅僅停留在一般性的總結上,而生生對話更是極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