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熱門21篇)

字號:

    總結(jié)可以激發(fā)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寫作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也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以下是一些總結(jié)的實例,希望能夠為大家的總結(jié)寫作提供一些思路。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一
     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終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
     現(xiàn)代飲食禮儀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jù)關系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
     抵達后,先根據(jù)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后入座: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
     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
     家庭宴請,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
     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cè)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cè)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右手邊為3、5、7:根據(jù)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入座禮儀
     在中國,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再請長者入座,入座時從椅子左邊進入。
     入座后先不動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動,更不要制造異響,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進餐禮儀
     “食至起,上客起,讓食不唾。
     ”宴飲開始,饌品端上來時,客人要起立;有貴客到來時,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離自己遠的菜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進餐時不要打嗝,如果出現(xiàn)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以示歉意。
     布菜禮儀
     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肴送到他們跟前。
     如果有領導、老人、客人的話,每上一個新菜時,就請他們先動筷子,或著輪流請他們先動筷子,以表示對他們的尊重。
     敬酒禮儀
     中國建立一套比較規(guī)范的飲酒禮儀,是從西周時代開始。
     總體可以概括為4個字:時、序、效、令,要求人們飲酒要遵循嚴格的時令,要尊禮、適量,不能隨心所欲。
     酒是越喝越厚,但酒桌上學問也很深,例如:主人敬主賓,陪客敬主賓,主賓回敬,陪客互敬,這其中關鍵之處,莫過于客人絕不能喧賓奪主亂敬酒,這樣顯得既不禮貌,也不尊重主人。
     其他禮儀
     2.要適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天,以調(diào)和氣氛。
     不要光著頭吃飯,更不要貪杯。
     3.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在剔牙時,也要用餐巾或手擋住自己的嘴巴。
     4.作為客人,離席時須向主人表示感謝,或者就此時邀請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謝。
     天南海北一桌人,五湖四海一桌飯,飲食禮儀更加利于社交之道,而一碗好米在這其中,幻化出各種美食,更是能讓餐桌上的人打開話閘,讓氣氛更為融洽。
     米飯的本身,就大有講究。
     在飯桌上,米飯的存在讓一切都風味大增,有好米才能做出好飯,有好米才能讓宴會變得更加美味。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二
    遼寧著名傳統(tǒng)風味小吃。創(chuàng)制時專為朝廷中一品以上的官員食用故名。
    四川的醪糟有很多種,而以大竹醪糟較為著名。具有香甜爽口,酒香四溢的特色。
    天津獨有的風味小吃品種,鍋巴菜又稱嘎巴菜,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色美味豐,清香淡雅,且具有清熱解暑,利水解毒之功效,是夏令小吃精品。
    陜西著名特色風味小吃,因是在晚上挑擔,敲梆梆沿街叫賣,故名“梆梆面”。具有酸辣帶香,除濕暖胃的特色。
    遼寧沈陽著名傳統(tǒng)風味小吃。具有不粘不散,酥松甘甜,桂香濃郁的特色。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三
    如果男女兩人去餐廳用餐,男士應請女士坐在自己的右手方,或靠墻的位置。如系兩對夫妻用餐,夫人們應靠墻而坐,先生則應面對他們各自的妻子。
    正式宴會桌次的高低依距離主桌位置的遠近而定,右高左低。
    同一桌上席位的高低以距離主人座位的遠近而定。
    西餐上菜的程序。
    通常是:面包黃油—冷菜或色拉—湯—海鮮—主菜(牛排)—甜點心—水果—咖啡或紅茶。就餐者應熟悉一下菜單,不要一上來就吃飽,接下來便無法他顧了。
    餐巾使用。
    入座后攤開餐巾或離座前收取餐巾,均應以主人為先。餐巾可以疊作兩層鋪放在大腿上,有事暫時離席,餐巾應放在椅子上,放在桌上意味著你不想再吃,服務員便不會再為你上菜了。
    餐具擺法。吃西餐使用的餐具有刀、叉、匙、盤、杯等。吃不同的菜要用不同的刀叉,飲不同的酒要用不同的酒杯,暫時不懂沒有關系,跟著主人去做不會有錯。西餐具的擺法是:正面放著湯盤,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湯盤上放著匙,在上方放著酒杯。餐巾放在湯盤上或插在酒杯里,面包奶油盤放在左上方。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四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禮》、《儀禮》與《禮記》中已有明細的禮儀條文,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禮儀的具體內(nèi)容。
    首先,安排筵席時,肴饌的擺放位置要按規(guī)定進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則。帶骨肉要放在凈肉左邊,飯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則放在右方;膾炙等肉食放在稍外處,醯醬調(diào)味品則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漿也要放在近旁,蔥末之類可放遠一點;如有肉鋪之類,還要注意擺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顛倒。這些規(guī)定都是從用餐實際出發(fā)的,并不是虛禮,主要還是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飲器的擺放,仆從端菜的姿式,重點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陳文規(guī)定。仆從擺放酒壺酒樽,要將壺嘴面向貴客;端菜上席時,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氣,如果此時客人正巧有問話,必須將臉側(cè)向一邊,避免呼氣和唾沫濺到盤中或客人臉上。上整尾魚肴時,一定要使魚尾指向客人,因為鮮魚肉由尾部易與骨刺剝離;上干魚則正好相反,要將魚頭對著客人,干魚由頭端更易于剝離;冬天的魚腹部肥美,擺放時魚腹向右,便于取食;夏天則背鰭部較肥,所以將魚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這細微之處體現(xiàn)出來,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會鬧出不愉快來。
    再次,待客宴飲,并不是等仆從將酒肴擺滿就完事了,主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導,要作陪伴,主客必須共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那麻煩就多了。陪伴長者飲酒時,酌酒時須起立,離開座席面向長者拜而受之。長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還入座而飲。如果長者舉杯一飲未盡,少者不得先干。長者如有酒食賜與少者和僮仆等低賤者,他們不必辭謝,地位差別太大,連道謝的資格都不給。
    侍食年長位尊的人,少者還得記住要先吃幾口飯,謂之“嘗飯”。雖先嘗食,卻又不得自己先吃飽完事,必得等尊長者吃飽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飯時還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隨時要準備回復長者的問話,謹防發(fā)生噴飯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嘗一嘗。如果是水果之類,則必讓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搶先。古時重生食,尊者若賜你水果,如桃、棗、李子等,吃完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須懷而歸之,否則便是極不尊重的了。如果尊者將沒吃完的食物賜給你,若盛器不易洗滌干凈,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則于飲食衛(wèi)生有礙。
    尊卑之禮,歷來是食禮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子女于父母,下屬對上司,少小對尊長,要表現(xiàn)出尊重和恭敬。對此,不僅經(jīng)典立為文,朝庭著為令,家庭亦以為訓?!睹魇贰ざY志十》有“庶人相見禮”,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曾兩度下令,都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禮儀。
    洪武五年(1372年),凡鄉(xiāng)黨序齒,民間士農(nóng)工商人等平居相見及歲時宴會謁拜之禮,幼老先施。坐次之列,長者居上。十二年(1379年)令,內(nèi)外官致仕居鄉(xiāng),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禮。若筵宴,則設別席,不許坐于無官者之下。與同致仕官會,則序爵,爵同序齒。
    古代的許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禮作為家訓的訓條,教導子孫謹守。清人張伯行《養(yǎng)正類編》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禮》,就提到這樣的訓條:
    凡進饌于長,先將幾案拂試,然后雙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潔,肴蔬必序列。視尊長所嗜好而頻食者,移近其前,尊長命之息,則退立于傍。食畢,則進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則揖而就席,食必視尊長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將畢,則先畢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隨置之。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五
    1、應等全體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示意后才開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這是美國人的習慣,同歐洲有些國家不同。
    2、餐巾應鋪在膝上。如果餐巾較大,應雙疊放在腿上;如果較小,可以全部打開。餐巾雖然也可以圍在頸上或系在胸前,但顯得不大方,所以最好不這樣做??捎貌徒淼囊唤遣寥プ焐匣蚴种干系挠蜐n,但絕不可用餐巾揩拭餐具。
    3、進餐時身體要坐正,不可過于向前傾斜,也不要把兩臂橫放在桌上,以免碰撞旁邊的客人。
    4、使用刀叉時,應右手用刀,左手用叉。只用叉時,可用右手拿。使用刀時,不要將刀刃向外。更不要用刀送食物入口。切肉應避免刀切在瓷盤上發(fā)出響聲。吃面條時,可以用叉卷起來吃,不要挑。中途放下刀叉,應將刀叉呈“八”字形分別放在盤子上。如果把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畢。
    5、取面包應該用手去拿,然后放在旁邊的小碟中或大盤的邊沿上,絕不要用叉子去叉面包。取黃油應用黃油刀,而不要用個人的刀子。黃油取出要放在旁邊的小碟里,不要直接往面包上抹。不要用刀切面包,也不要把整片面包涂上黃油,而應該一次扯下一小塊,吃一塊涂一塊。
    6、吃色拉時只能用叉子。應用右手拿叉,叉尖朝上。如果上色拉的同時也上了面包、餅干的話,可以用左手拿一小塊面包或餅干,幫著把色拉推上叉子。
    7、吃魚時可以用左手拿著面包,右手拿著刀子,把刺撥開。已經(jīng)人口的肉骨或魚刺,不要直接吐入盤中,而要用叉接住后輕輕放人盤中,或者盡可能不引入注意地用手取出,放在盤子的邊沿上,不能扔在桌上或地下。水果核也應先吐在手心里,再放入盤中。
    8、要喝水時,應把口中的食物先咽下去。不要用水沖嘴里的食物。用玻璃杯喝水時,要注意先擦去嘴上的油漬,以免弄臟杯子。
    9、進餐時不要將碗碟揣起來。喝湯可以將盤子傾斜,然后用湯匙取食。喝茶或喝咖啡不要把湯匙放在杯子里。
    10、吃飯,特別是喝湯,不要發(fā)出響聲。咀嚼時應該閉嘴。
    11、不要在餐桌前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噴嚏或咳嗽,應向周圍的人道對不起。
    12、在飯桌上不要剔牙。如果有東西塞了牙非取出不可,應用餐巾將嘴遮住,最好等沒有別人在場時再取出。
    13、進餐時,始終保持沉默是不禮貌的,應該同身旁的人有所交談。但是在咀嚼食物時不要講話。即使有人同你講話,也應咽下口中食物后再回答。談話時可以不放下刀叉,但不可拿著刀叉在空中搖晃。
    14、在餐桌上,一路的食物都應用刀叉去取。只有芹菜、小蘿卜、青果、水果、干點心、干果、糖果、炸土豆片、玉米、田雞腿和面包等可以用手拿著吃。
    15、當侍者依次為客人上菜時,走到你的左邊,才輪到你取菜。如果侍者站在你右邊,就不要取,那是輪到你右邊的客人取菜。取菜時,最好每樣都取一點,這樣會令女主人愉快。如果實在不喜歡吃某種菜,也可以說:“謝謝你,不要了。”
    16、當女主人要為你添菜時。你可以將盤子連同放在上面的刀叉一起傳遞給她或者交給服務員。如果她不問你,你就不能主動要求添菜,那樣做很不禮貌。
    17、餐桌上有些食品,如面包、黃油、果醬、泡菜、干果、糖果等,應待女主人提議方可取食。大家輪流取食品時,男客人應請他身旁的女客人先取,或者問她是否愿意讓你代取一些。進餐時,不能越過他人面前取食物。如需要某種東西時,應在別人背后傳遞。
    18、用餐畢,客人應等女主人從座位上站起后,再一起隨著離席。在進餐中或宴會結(jié)束前離席都不禮貌。起立后,男賓應幫助婦女把椅子歸回原處。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來的樣子折好,除非主人請你留下吃下頓飯。
    要使宴會從始至終充滿愉快和諧的氣氛,不僅客人要舉止得當,彬彬有禮,男女主人的態(tài)度也至關重要。宴會開始后,男女主人的責任是使席間的談話始終活潑而風趣,每個客人都不受冷落。如果有人談及不恰當?shù)脑?,主人應立即巧妙地設法轉(zhuǎn)移話題。
    用餐時,主人應待客人吃完一道菜后,再換下一道菜。主人吃飯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數(shù)人已吃完,而少數(shù)人尚未吃完時,更應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
    席間,主人應盡力使每位客人感到舒適自如。如客人將刀叉掉在地上。應立即禮貌地為他換一把。如果客人不慎打碎盤碗,女主人應鎮(zhèn)靜地收拾干凈,安慰客人,絕不能顯出不說之色。
    最后,主人絕不能在客人面前計算請客所花費的費用。
    美國吃法很有趣。無論他們吃什么,都離不開叉子。人們認為右手持刀超過幾秒鐘都有悖于餐桌禮儀。如果必須用刀,正常情況下,人們就會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肉或其他東西。接著,他們把刀放下,將叉子轉(zhuǎn)移到右手。只有這時,才可以把食物送入口中。這個習慣帶來以下幾種結(jié)果:
    第三,桌上常常備有一把刀及兩個叉子,放在外面的叉子是吃沙拉用的。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六
    中國有句古語:民以食為天。
    中國人自古就對飲食有著很高的追求,餐飲禮儀可謂源遠流長。
    21世紀,隨著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國,西式餐飲文化逐漸被中國民眾接受。
    由于歷史和文化的不同,中西方餐飲文化有著很大差異。
    對中西方餐飲禮儀進行比較,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際中恰當、得體地進行交往,從而避免因為不恰當?shù)姆绞交蛐袨樵斐傻恼`解和交際障礙。
    一、用餐氛圍的差異。
    由古至今,中國人都非常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感情。
    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崇尚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講究面子排場,氣氛之熱烈常常令人嘆為觀止。
    在用餐過程中,中國人喜歡相互敬酒,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地喝。
    主人還要勸客人進食,生怕客人吃不飽、吃不好,甚至會不斷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盤子里夾菜,這樣才能充分體現(xiàn)主人的熱情和誠意。
    雖然從衛(wèi)生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不足,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和合”、“團圓”的普遍心態(tài),由此可以看出延承至今的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性格。
    當然,大聲喧嘩的就餐方式已經(jīng)為現(xiàn)代就餐禮儀所摒棄。
    西方人用餐時喜歡幽雅、安靜的環(huán)境,實行分餐制,每人各自點菜,各持一份,只吃自己的盤中餐,不替他人取菜、不吸煙、不勸酒;喝湯時不能發(fā)出響聲,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可以與左右客人輕聲交談,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即可。
    其實,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際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xiàn)在全席,而西式宴會多體現(xiàn)于相鄰賓客之間。
    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話都擺在桌面上,也表現(xiàn)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總是缺少了和樂融融的氣氛。
    二、席位安排的差異。
    中式餐飲一般采用圓桌共餐的形式,其席位一般是依餐廳的方位與裝飾設計風格而定,或取面門、朝陽,或依室內(nèi)裝飾所體現(xiàn)出的突出位置設定尊位。
    通常服務員擺臺時會以口布折疊成花、鳥等造型,尊位造型非常醒目,使人一望而知。
    在民間吃飯,尊位可以是主人就座,但當有前輩、領導、長輩或認為是重要的客人時,尊位必須請最長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座,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
    中國傳統(tǒng)位次排序講究“左為上,右次之”,正式宴會中,席位的高低依距離尊位的遠近,左高右低,以此類推,逐個排列,最后一位是背對門的座位,通常不應安排客人入座。
    主人必須注意的切不可讓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現(xiàn)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第一主賓坐在主人的右邊,第二主賓坐在主人的`左邊或者第一主賓的右邊。
    男性往往與女性分桌,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
    若家中請客,則女主人往往在廚房和餐廳之間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
    西式宴請中一般使用馬蹄形或長形餐桌,男女間隔而座,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
    西方以右為尊,左為次,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
    在正式宴會中,英美和法國排位法不同。
    英美排位法為:左右兩端為男女主人,男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邊,女主賓坐在男主人的右邊,男女主人的左邊是次賓,陪客一般坐在中間位置。
    法式長桌的排坐法正好相反:男女主人坐在中間,對坐,女主人右邊為男主賓,男主人右邊為女主賓,男女主人的左邊為男女次賓,陪客盡量坐旁邊。
    入座方式為從左側(cè)入座,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椅子,協(xié)助女士入座,顯示女士優(yōu)先的紳士風度。
    就餐者入座后,姿勢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邊沿。
    三、餐具使用的差異。
    中餐餐具主要有筷子、勺子、碗、盤等。
    筷子是中餐最常用的餐具,中國人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開始使用筷子,筷子可以說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溫與寒冷。
    使用筷子也是有講究的,中餐進餐時不可玩弄筷子,也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
    在使用筷子的過程中,運用的是以中指關節(jié)作為支點的杠桿原理,通過食指控制筷子的運行,在協(xié)同中完成整個吃飯過程。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過程中,筷子作為一種文化一直保留了下來,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征。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碗、碟、餐巾等,都各有用途,擺放位置不一樣。
    用餐前先把餐巾打開平放在大腿上,用餐結(jié)束后把餐巾大略折好放在桌子上即可。
    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嘴、擦手,但絕不可以用來擦拭餐具。
    在西餐桌上通常會擺放不只一副刀叉,原則上是從外向內(nèi)取用。
    宴會開始,女主人拿起刀叉便表示客人都可以進食了。
    進餐時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吃一塊,切一塊,也可在切割下一小塊后,放下刀,把叉換到右手來叉取食物。
    餐刀可以用來將食品撥到叉子上,但不能用餐刀往嘴里送食物。
    使用刀叉匙不能和菜盤、湯盤碰出聲響。
    一道菜沒吃完時,刀叉要成八字擺在盤沿上,叉齒朝下;吃完后,把刀叉并攏置于盤上,侍者會將菜盤與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
    使用刀叉時還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著刀叉時不能指手畫腳;發(fā)言或交談時,應將刀叉放在盤上才合乎禮儀;忌用自己的餐具為別人夾菜;餐具掉落不要彎腰拾撿,等等。
    還要注意,西餐上菜是從左邊上的,吃完從右邊撤下去,斟酒卻是從右邊開始。
    弄不清這一點,說不定就會錯用鄰座的飲料食物。
    禮儀是一種文化,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
    這是中西方餐飲禮儀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礎,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發(fā)展。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中國的餐飲禮儀在與世界各國禮儀文化的碰撞中也將出現(xiàn)新的特色,產(chǎn)生新的變化。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
    作為漢族傳統(tǒng)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
    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
    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
    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
    宴飲結(jié)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
    這種傳統(tǒng)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xiàn)。
    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
    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wèi)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
    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xiàn)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xù)傳統(tǒng)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
    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于主人右側(cè),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cè)或第一主賓右側(cè),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cè)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
    酒斟八分,不可過滿。
    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tǒng),先冷后熱。
    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cè)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
    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xiàn)和交流。
    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yǎng)得到全面展示。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七
     韓國人認為端起飯碗吃飯這種行為不規(guī)矩。
     如果去到韓國家庭做客或有韓國客人在場,出于尊重,要記得桌子上的飯碗是不能用手端起來的,而且也不能用嘴直接去接觸桌上的飯碗。
     因為在韓國人的觀念里,“你吃飯又沒人搶,干嗎要抓著碗不放呢?是不是擔心別人搶你的飯吃?”所以,一定要把碗放在桌上,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吃,而這時,另一只手就得聽話,既然不端碗,就老老實實地藏在桌子下面。
     至于碗蓋,可以取下來隨意放在桌上。
     在炕上吃飯的坐法:在炕上吃飯時,男人盤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這種坐法只限于穿韓服時使用。
     現(xiàn)在的韓國女性平時不穿韓服,所以只要把雙腿收攏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
     坐好點好菜后,不一會兒,飯館的大媽就會端著托盤向你走來,她從托盤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飯菜。
     在餐桌吃飯的坐法:韓國人的餐桌是矮腳的小桌,賓主席地盤腿而坐。
     年青人更會在長輩面前跪坐在自己的腳底上,絕不能將雙腿伸直,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貌。
     如果遇上房間太小,可以將餐桌擺在院子里,鋪上席子便可。
     韓國人用餐的習慣是不大聲說話、咀嚼聲音小、盡量不談商業(yè)話題。
     他們認為,吃飯就是休息、享受的時候,傷腦筋的話題盡量少提。
     給長輩倒酒時得用雙手,喝時得側(cè)身手掩以示敬意。
     有趣的是,如果你看到韓國人給你倒上杯7分滿的白酒,千萬別介意,這是出于“盈則滿”的儒家理念,涵蓋著祝福啟示的意味;而且,他們只為別人倒酒,自己的酒杯是不倒的,“勸酒、勸酒”,要人家勸了,幫著倒了酒,才能喝。
     :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從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湯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飯,然后再喝一口湯、再吃一口飯后,便可以隨意地吃任何東西了。
     這是韓國人吃飯的順序。
     勺子在韓國人的飲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負責盛湯、撈湯里的菜、裝飯,不用時要架在飯碗或其它食器上。
     筷子的用法:筷子只負責夾菜,而扒飯、撈湯則是勺子的專利。
     不管你湯碗中的豆芽兒菜怎麼用勺子也撈不上來,你也不能用筷子。
     這首先是食禮的問題,其次是湯水有可能順著筷子流到桌子上。
     筷子在不夾菜時,傳統(tǒng)的韓國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兩根筷子要攏齊,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這是為了便于拿起來再用。
    
     韓國是一個非常注重傳統(tǒng)禮節(jié)的國家,就是在餐桌上也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矩”。
     比如斟酒,韓國老板權先生介紹說:“如果雙方第一次見面,則一手需托住另一只手的肘部為對方斟酒;雙方熟悉之后,則可單手為對方斟酒,但如果對方是長輩,則必需用一只手托住酒瓶低端斟酒。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注意事項”,如:
     與長輩一起用餐時,長輩動筷后晚輩才能動筷。
     勿把湯匙和筷子同時抓在手里;不要把匙和筷子搭放在碗上;不要端著碗吃飯喝湯(這點與我國傳統(tǒng)正好相反)。
     先喝湯再吃別的食物;用餐時不要出聲也不要讓匙和筷碰到碗而發(fā)出聲音。
     共享的食物要夾到各自的碟子上以后吃,醋醬和辣醬也最好撥到碟子上蘸著吃。
     用餐時咽到骨頭或魚刺時要避開旁人悄悄地包在紙上再扔掉,不要直接扔在桌子上或地上。
     用餐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與別人統(tǒng)一步調(diào)。
     與長輩一起用餐時,等長輩放下湯匙和筷子以后再放下。
     用餐后,湯匙和筷子放在最初位置上,使用過的餐巾迭起來放在桌子上。
     韓國是由南向北延伸的半島國家,四季分明,因此各地出產(chǎn)的農(nóng)產(chǎn)品種類繁雜。
     又因三面臨海,海產(chǎn)品也極為豐富。
     谷物、肉食、菜食材料多樣化,黃醬、醬油、辣椒醬、魚貝醬類等發(fā)酵食品的制造技術不斷發(fā)展,使韓餐的主料和輔料互相搭配,再加入辣椒、大蒜、生姜、香油等調(diào)味品,更使韓國風味進一步完善。
     韓國的飲食結(jié)構(gòu)以谷類為主,由各種烹飪方式制作的菜肴為配菜。
     飲食起名的時候一般將主材料放在菜名的前面,后面加烹飪的方式,如紫菜包飯、海帶湯等。
     韓國飲食以其食用功能分為主食、副食和甜點。
     主食:主要為飯、粥、米糕片、稀飯等。
     一般以米飯為主,其他根據(jù)需要適當調(diào)節(jié)。
     副食:副食的第一作用是增進米飯的口味,第二是補充營養(yǎng),副食的種類很多。
     副食主要以湯為主,有以湯汁為主可泡飯吃的湯類、湯汁與菜量相當?shù)撵翌?、加一點湯汁煸炒的火鍋類,還有在火上直接煎烤的燒烤和魚肉串類、在平底鍋中略加油煎的煎餅類,在蒸鍋里反復燉成的清燉類、紅燒類,以牛肉、海鮮為材料的生膾,生菜、熟菜等蔬菜類,牛肉和豬肉煮后切片的煮肉片,還有腌在辣椒醬、黃醬、醬油里的腌菜、發(fā)酵的魚醬等等。
     甜點:吃完主食和副食后,食用的甜點主要有韓國傳統(tǒng)的餅糕、油果、茶食、蜜餞以及什錦水果湯等。
     常見的菜肴有以肉、魚、豆腐、蔬菜等燉煮的火鍋;以及韓國特有的營養(yǎng)豐富的泡菜;另外用韓國式的調(diào)味佐料拌制而成的各類小菜。
     韓國人愛吃辣椒,家常菜里幾乎全放入辣椒,所以韓國菜館里所用的佐料基本上是辣椒粉與大蒜,在此基礎上又加有多種不同風味的調(diào)味品,因此韓國菜除了辣味以外,還有獨特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韓國人普遍愛吃涼拌菜,涼拌菜是把蔬菜直接切好或用開水焯過后加上佐料拌成的。
     他的種類很多,既有一種蔬菜做的,也有把幾種蔬菜摻在一起做成的。
     韓國人喜歡約朋友到郊外野餐,尤其是在春天,三五知己來到郊外山坡,席地而座,大家一齊動手,把帶來的糯米飯放到槽子里搗成“打糕”,然后分享。
     此時,大自然的美景與親友歡聚的快樂相交融,遠比吃本身更為重要。
     “韓定食”:宮廷菜傳統(tǒng)風味、各式小菜擺滿桌面。
     有用小麥煎餅包裹肉類、蔬菜等八種小菜食用的“九坂板”,以及加放肉類、魚類、蔬菜、蘑菇燉煮的火鍋“神仙爐”。
     “石鍋拌飯”:白米飯上蓋上黃豆芽等蔬菜、肉和雞蛋等輔料,盛在滾燙的石頭鍋內(nèi),加放適量的辣椒醬后攪拌而食。
     多種材料的味道相混合形成獨特的風味,鍋底的鍋巴更是一絕。
     鐵板燒:牛肉和牛排在鐵板烤熟,以生菜、芝麻葉等蘸辣椒醬或豆瓣醬食用。
     泡菜 :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食品。
     有百余種泡菜,主要材料是蘿卜、黃瓜等各種蔬菜。
     鮑魚、蝦醬等也可作調(diào)味料,營養(yǎng)豐富。
     另外還有泡菜火鍋、高麗參雞湯、包飯?zhí)撞汀⒗涿?、拌飯等?BR>     韓國的傳統(tǒng)酒大體分為濁酒、清酒(藥酒)、燒酒三種。
     其中,燒酒是高麗以后得以普及的傳統(tǒng)酒。
     傳統(tǒng)民俗酒主要有文杯酒、杜鵑酒、法酒、安東燒酒、梨姜酒、小菊酒、紅酒、五梅奇酒等。
     傳統(tǒng)茶主要有高麗人參茶、綠茶、枸杞子茶、雙和茶、生姜茶、棗茶、柚子茶等,高級野生茶則有雀舌茶。
     此外還有食醯、水正果等清涼茶。
     韓國的傳統(tǒng)茶以茶葉、袋泡茶、粉制品等多種產(chǎn)品銷售。
    
     在中國,一提到韓國飲食,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只有泡菜,而且僅僅是辣白菜。
     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
     的確,泡菜在韓國飲食中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和意義。
     無論在繁華的首爾或是在鄉(xiāng)村,在居民的住宅院落或陽臺,看不到大大小小的泡菜壇子是不可想象的。
     泡菜是韓國最主要的菜肴之一,而且韓國泡菜的種類和美味的豐富,絕對超出了一般的外國人和沒有到過韓國的人的想象。
     據(jù)考證,韓國的泡菜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的《詩經(jīng)》里,出現(xiàn)的“菹”字,在中國的字典里“菹”字被解釋為酸菜,韓國人認為這是世界上首次有文字記載泡菜的文獻。
     由于韓國所處地理位置的冬季寒冷、漫長,所以在韓國的古代,泡菜在腌制過程中產(chǎn)生的大量乳酸菌,是韓國人從食品中取得必要營養(yǎng)的一種途徑。
     最初的泡菜只是用鹽來腌制蔬菜,到16至17世紀,傳進來的辣椒使泡菜的制作出現(xiàn)了革命般的變化。
     由于韓國海多,辣椒去除了用魚類制作泡菜的腥味,所以被當做香料使用,從此開始誕生了種類數(shù)不勝數(shù)的韓國泡菜。
     糯米糕,在韓國傳統(tǒng)飲食中可稱得上是節(jié)日食品的臺柱子,吃米糕在韓國幾乎是和吃谷物的歷史一樣長。
     韓國人在生日、回家、孩子的百天和周歲、結(jié)婚、祭祀,制造糕餅祈求平安。
     春節(jié)或中秋節(jié)等節(jié)日也制作節(jié)日糕餅,農(nóng)歷三月三要做杜鵑花餅糕,中秋的時候做松餅。
     韓國很多飲食文化和中國十分相似,比如正月十五吃五谷飯,端午節(jié)喝菊花酒等。
     糯米和粳米都是做韓國米糕的原料,米糕的做法和中國大同小異,有“蒸糕”和“打糕”之分。
     韓國米糕多做成甜餅和各色花式的.點心,甜餅和點心多數(shù)有鮮、咸、甜等味道的餡,甜餅還要在外面粘上花瓣并放在平鍋上用油煎。
     在過去,韓國的貴族非常重視節(jié)日吃米糕,在韓國博物館和韓國傳統(tǒng)飲食研究所里,就展出著考古挖掘出的數(shù)百年前貴族吃米糕用的精美瓷器和民間遺留下來的制作米糕的專用器具。
     記者在韓國的市場上、在漢城的韓國傳統(tǒng)飲食研究所里、在全羅南道順天樂安邑城里,都看到和品嘗了多種精美的米糕,甚至在面對那些制作得五彩斑斕、精美異常的梅花、柚子花、桃心、桑葉、桃子、梨、蘋果、柿子、小西瓜等米糕餅而不忍下嘴。
     韓國的年糕(糯米糕)制作,用類似中國的花色糕點木模(米糕的木模非常小,制成的米糕點心一般只有核桃大小,木模有陶制和木制兩種),扣出五花八門和各種形狀的小點心。
     節(jié)日送禮不能缺了米糕,尤其送娘家禮中不能缺,據(jù)說米糕里還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的含義。
     搬家的時候,還有做米糕分給鄰居的習俗。
     在韓國的出土壁畫里,韓國的新羅時代(公元676年至935年)就有了打糕的場面,在朝鮮時代(公元1392年至1910年)韓國的米糕文化達到鼎盛時期。
     韓國人說,如果有人來一趟韓國而沒有吃到水原的烤排骨,那他的韓國之行無疑是打了一個大折扣。
     在水原市開業(yè)已有60余年的“三父子排骨店”最為著名,這里每天的食客可達五六百人,高峰時曾突破過2000人。
     三層小樓里的各個餐廳布置得韻味典雅,廚師先在大廳前的花園里表演了拿手的排骨制作;滿頭銀發(fā)、儀態(tài)端莊的老板娘則在旁邊做詳細的技術講解。
     水原排骨選用的是上等牛的牛脊部分帶骨肉,用刀交錯片成長50厘米、10厘米寬、厚2至3毫米的薄肉片(肉片的尾部僅保留一根骨頭,表示是排骨),然后撒上鹽、香油、芝麻,折疊起來腌制2天以備烤制。
     上桌時,排骨烤至鮮嫩噴香的8成熟,然后蘸芥子醬或咸肉醬吃,也可以蘸著由香油、糖、果汁、蜂蜜調(diào)出的佐料吃。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八
    飯前禮儀:
    在餐桌上都不應該戴帽子;在白天拜訪別人的時候女士專用的帽子例外。
    正式的宴會中,男士們須站在自己的座位后面,等女士們都坐下了以后,才能坐下。
    開始吃飯前,主人要做飯前的謝飯禱告,這在美國的家庭里是很普遍的,客人應該加入這個謝飯的禱告,至少要在禱告的時候保持安靜以示尊敬。如果被邀請的客人有不同的信仰,主人的謝飯禱告不應該包括深奧的宗教儀式。
    一般要等到每一個人都拿到了食物以后,大家一起開始吃。在別人還沒有拿到食物以前,不應該擅自開始先吃;除非那些還沒有拿到食物的人士請你不要等候,你才可以先吃。
    餐巾是放在膝蓋上的。在正式的宴會中,客人要等主人把他(她)的餐巾放到膝蓋上之后,才把自己的餐巾放上。
    在正式的宴會上,食物應該同時送到餐桌上的每一位,但還是要等主人拿起餐具之后客人才能拿起餐具進餐。
    如果你不能吃某些食品,在你作客的時候,(如果主人不是你的親戚,)不應要求主人為你另外再增添你要吃的食品。
    進餐時的禮儀:
    家庭式的用餐中常常是把一盤菜傳到各位的面前,有時由主人把菜拿到客人面前,稍微講究一點的會有傭人把菜呈到客人面前。如果是傳的話,你要按其他盤子傳的同一個方向把菜傳給下一位。當你拿到傳過來的菜盤子,你可以從中取菜。在取的時候,不要取超過餐桌上人數(shù)比例的量,這樣的話餐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得到一份。如果你不想吃傳過來的菜,那就把它遞給下一位,但是千萬不要解釋你為什么不吃或者作什么評論。如果是有人把菜盤子端給你,他會問你是否需要,你可以簡單地回答是的,請給一些或者謝謝,我不需要。
    為進餐人士服務的時候,上菜都是從進餐者的左邊放到他(她)的前面;而撤盤子的時候,都是從進餐者的右邊拿走。但是對于飲料,可以從左右的任何一方呈上和撤離。
    喝湯的時候,用湯匙由靠近你的一處開始,向遠離你的方向打湯。不要把整個湯匙放入嘴里來喝湯,而是在湯匙的邊上喝湯。如果湯碗里只剩一點兒湯了,你可以用不拿湯匙的手把湯碗靠近你的一邊略略提起,這將使你比較容易把余下的湯流入你的湯匙。
    如果光用叉子把食物叉起來有困難的話,可以用一小片面包或者餐刀幫忙;但是千萬不要直接用手。
    按美國人的習慣,你不一定要吃餐桌上所有的菜,而且到最后你盤子里的菜沒有吃完,也不是不禮貌的。不要詢問別人為什么不吃某個菜,或者詢問別人為什么不把菜吃完。
    不要對餐桌上的菜進行批評,也不應該對菜的分量多少進行品頭論足。
    吃東西的時候要閉上嘴。不要在吃東西的時候發(fā)出聲音,嘴里有食物的時候也不要講話;在吃的時候也不該有不應有的噪聲發(fā)出來。
    如果你需要離開餐桌,只要說對不起或者對不起,我得離開一下就可以了。不要詳細解釋為什么要離開的原因,更不要說我要上廁所了之類的話語。
    不要大聲說話,好像非要全桌的人都必須聽你似的;要讓其他人也有說話的機會。
    千萬不要在餐桌上擤鼻子或者吐痰。如果你必須做這些,你得先離開餐桌,在隱秘的地方進行。
    在餐桌上不該打飽嗝兒、咳嗽、打哈欠和打噴嚏之類。萬一你做了,趕快向大家表示歉意,說對不起。
    坐在餐椅上,不可以沒精打采、裝聾作啞的樣子,也不可把椅子向后傾斜,翹椅子坐。
    不可以玩弄食物或者餐具;更不能拿著餐具手舞足蹈地講話,不能拿餐具指人。
    你可以把你手肘以下的部分放在餐桌上,但是不可把手肘放在餐桌上。
    餐桌上不可使用手機講話或者收發(fā)短訊,也不該看書和聽隨身聽。只有在早餐的時候可以看報。如果有什么緊急的事必須通話,那也必須先向全桌的人打個招呼,然后離開餐桌才接電話,以免你的講話影響大家。
    如果有些放到嘴里的東西必須拿出來的話,你必須按照:用什么方式放入嘴的,也用同樣的方式拿出來。只有魚刺可以用手拿出來。
    在沒有把你自己盤子里的那一份吃完以前,不可以要更多同樣的菜。
    在正式宴會中,男士們在女士進入和離開餐桌的時候都應該起立。
    使用餐具的禮儀:
    叉子是用來把塊狀食物送入嘴里的工具。不要直接用手抓著吃。可以直接用手的食物是:面包,蘆筍尖,雞翅膀,和比薩餅之類。
    不可把餐具當樂器來玩弄。
    美國式的用叉法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右手不拿刀時,可以用右手拿叉。歐洲式的用叉法是:永遠用左手拿叉。
    除非餐桌上提供專門放刀的刀架以外,在不用餐刀時,餐刀應該平放在遠離你的盤子一邊,刀口對你自己。不可把刀的一頭放在盤子上,另外一頭放在餐桌上。
    當你取菜的時候,用餐具從靠近你一邊的盤子邊緣,向盤子的中心移動來取菜。如果在送上甜點心的時候沒有同時附上餐具,那為甜點心所預備的餐具一定已經(jīng)預先放在你的主菜盤子遠離你的一端。
    宴席結(jié)束時的禮儀:
    只要你把餐具平行放在盤子中央,餐具柄放在盤子的右側(cè),叉子口向上,這就是你吃好了一道菜的標準,無論你是否吃完,服務員就會把這個盤子連餐具一起收走。所以不要把用過了的餐具放在餐桌上。
    如果你被邀請在餐廳就餐或者參與一個正式的宴會,在結(jié)束的時候不要提出把剩余的食物打包回家。雖然主人常常會客氣地請客人把剩余的食物帶回家,但是作為客人不可先提出要帶回家的要求。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九
     飲食的禮儀論文該如何寫呢?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參考!
     中國有句古語:民以食為天。
     中國人自古就對飲食有著很高的追求,餐飲禮儀可謂源遠流長。
     21世紀,隨著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國,西式餐飲文化逐漸被中國民眾接受。
     由于歷史和文化的不同,中西方餐飲文化有著很大差異。
     對中西方餐飲禮儀進行比較,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際中恰當、得體地進行交往,從而避免因為不恰當?shù)姆绞交蛐袨樵斐傻恼`解和交際障礙。
     一、用餐氛圍的差異
     由古至今,中國人都非常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感情。
     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崇尚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講究面子排場,氣氛之熱烈常常令人嘆為觀止。
     在用餐過程中,中國人喜歡相互敬酒,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地喝。
     主人還要勸客人進食,生怕客人吃不飽、吃不好,甚至會不斷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盤子里夾菜,這樣才能充分體現(xiàn)主人的熱情和誠意。
     雖然從衛(wèi)生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不足,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和合”、“團圓”的普遍心態(tài),由此可以看出延承至今的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性格。
     當然,大聲喧嘩的就餐方式已經(jīng)為現(xiàn)代就餐禮儀所摒棄。
     西方人用餐時喜歡幽雅、安靜的環(huán)境,實行分餐制,每人各自點菜,各持一份,只吃自己的盤中餐,不替他人取菜、不吸煙、不勸酒;喝湯時不能發(fā)出響聲,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可以與左右客人輕聲交談,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即可。
     其實,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際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xiàn)在全席,而西式宴會多體現(xiàn)于相鄰賓客之間。
     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話都擺在桌面上,也表現(xiàn)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總是缺少了和樂融融的氣氛。
     二、席位安排的差異
     中式餐飲一般采用圓桌共餐的形式,其席位一般是依餐廳的方位與裝飾設計風格而定,或取面門、朝陽,或依室內(nèi)裝飾所體現(xiàn)出的突出位置設定尊位。
     通常服務員擺臺時會以口布折疊成花、鳥等造型,尊位造型非常醒目,使人一望而知。
     在民間吃飯,尊位可以是主人就座,但當有前輩、領導、長輩或認為是重要的客人時,尊位必須請最長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座,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
     中國傳統(tǒng)位次排序講究“左為上,右次之”,正式宴會中,席位的高低依距離尊位的遠近,左高右低,以此類推,逐個排列,最后一位是背對門的座位,通常不應安排客人入座。
     主人必須注意的切不可讓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現(xiàn)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第一主賓坐在主人的右邊,第二主賓坐在主人的左邊或者第一主賓的右邊。
     男性往往與女性分桌,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
     若家中請客,則女主人往往在廚房和餐廳之間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
     西式宴請中一般使用馬蹄形或長形餐桌,男女間隔而座,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
     西方以右為尊,左為次,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
     在正式宴會中,英美和法國排位法不同。
     英美排位法為:左右兩端為男女主人,男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邊,女主賓坐在男主人的右邊,男女主人的左邊是次賓,陪客一般坐在中間位置。
     法式長桌的排坐法正好相反:男女主人坐在中間,對坐,女主人右邊為男主賓,男主人右邊為女主賓,男女主人的左邊為男女次賓,陪客盡量坐旁邊。
     入座方式為從左側(cè)入座,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椅子,協(xié)助女士入座,顯示女士優(yōu)先的紳士風度。
     就餐者入座后,姿勢要端正、自然,后背微靠椅背,不要坐在椅子邊沿。
     三、餐具使用的差異
     中餐餐具主要有筷子、勺子、碗、盤等。
     筷子是中餐最常用的餐具,中國人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開始使用筷子,筷子可以說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溫與寒冷。
     使用筷子也是有講究的,中餐進餐時不可玩弄筷子,也不可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
     在使用筷子的過程中,運用的是以中指關節(jié)作為支點的杠桿原理,通過食指控制筷子的運行,在協(xié)同中完成整個吃飯過程。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過程中,筷子作為一種文化一直保留了下來,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征。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碗、碟、餐巾等,都各有用途,擺放位置不一樣。
     用餐前先把餐巾打開平放在大腿上,用餐結(jié)束后把餐巾大略折好放在桌子上即可。
     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嘴、擦手,但絕不可以用來擦拭餐具。
     在西餐桌上通常會擺放不只一副刀叉,原則上是從外向內(nèi)取用。
     宴會開始,女主人拿起刀叉便表示客人都可以進食了。
     進餐時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吃一塊,切一塊,也可在切割下一小塊后,放下刀,把叉換到右手來叉取食物。
     餐刀可以用來將食品撥到叉子上,但不能用餐刀往嘴里送食物。
     使用刀叉匙不能和菜盤、湯盤碰出聲響。
     一道菜沒吃完時,刀叉要成八字擺在盤沿上,叉齒朝下;吃完后,把刀叉并攏置于盤上,侍者會將菜盤與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
     使用刀叉時還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著刀叉時不能指手畫腳;發(fā)言或交談時,應將刀叉放在盤上才合乎禮儀;忌用自己的餐具為別人夾菜;餐具掉落不要彎腰拾撿,等等。
     還要注意,西餐上菜是從左邊上的,吃完從右邊撤下去,斟酒卻是從右邊開始。
     弄不清這一點,說不定就會錯用鄰座的飲料食物。
     禮儀是一種文化,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
     這是中西方餐飲禮儀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礎,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發(fā)展。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中國的餐飲禮儀在與世界各國禮儀文化的碰撞中也將出現(xiàn)新的特色,產(chǎn)生新的變化。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
     作為漢族傳統(tǒng)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
     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
     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
     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
     宴飲結(jié)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
     這種傳統(tǒng)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xiàn)。
     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
     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wèi)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
     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xiàn)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xù)傳統(tǒng)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
     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于主人右側(cè),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cè)或第一主賓右側(cè),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cè)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
     酒斟八分,不可過滿。
     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tǒng),先冷后熱。
     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cè)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
     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xiàn)和交流。
     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yǎng)得到全面展示。
     ??? 選用酒杯 如果你面前放著四個杯子,不要隨便拿起哪只就用。
     要知道其中的區(qū)分。
     大杯用于盛水,人們不用它來干杯。
     因此,干杯時不能舉這個大杯。
     中杯用于盛紅葡萄酒。
     小杯用于盛白葡萄酒。
     細長杯子用來盛香檳酒。
     飲酒、水、飲料時應注意事項 在飲用杯中物時,應先將口中咀嚼物咽下,然后將刀、叉在盤中放成八字形或交叉,再用餐巾紙將嘴唇擦拭干凈。
     然后再喝酒、水等。
     在喝酒、水等時,中國人習慣舉杯仰頭痛飲,一口喝光。
     而在西方這卻恰恰是應避免的。
     最文明的方式在西方是頭保持平直、一口口啜飲。
     喝到底時,杯中總還是留一點酒。
     在喝飲料、湯、酒、水等時,不要用嘴唇吸出聲音來,而應一口一口地輕輕喝。
     在祝酒時,總是由主人或是地位、身份最高者倡議。
     在握杯時,應一手抓滿杯子,不要在擎杯時翹起小指或其它手指。
     使用刀叉 如在用餐時要放下刀叉,應將其放在盤子兩邊,刀與叉子頭向內(nèi)。
     如用完了餐(即使盤中仍有剩余食物),應把刀叉平行斜放入盤中,叉齒朝下。
     叉離自己近、刀離自己遠。
     在將盤中食物推到叉上去時,應使用面包,而不要用刀去推。
     不要始終拿著刀,也不要刀朝上。
     而要在切好食物后,便放下刀,讓刀放在盤子平行的右側(cè),然后使用叉吃。
     注意,如果不知該怎么正確使用刀叉時,就看別人如何做,依樣畫葫蘆。
     在有許多刀叉排列在桌上時,使用規(guī)則也是每次使用最外側(cè)的刀與叉。
     在使用刀時,應刀刃向下、食指按在刀脊上切割。
     食用面包 將面包放在自己左面小盤中。
     在食用面包時,是不用刀去切割面包的,而是用手撕下一塊一塊面包,然后再放入嘴中。
     因此,人們也不用嘴去直接咬面包,除非是三明治。
     如果要將黃油涂上面包,應是用手一塊塊撕下面包,然后一小塊一小塊涂。
     不要一下子將整個面包涂滿。
     當然在早餐時,可以在一長條半片棍子面包上涂上黃油、果醬。
     但在正餐中就不能這樣了。
     除了用手撕面包吃外,其它食物都用刀、叉、匙子來吃。
     食用生菜不用刀去切割,只用叉的邊緣去切割。
     盤中最好不要留下剩余食品。
     當然也不用“涮”得很干凈。
     使用餐巾時,應將其平攤在膝蓋上。
     用完餐后略一疊就留在桌旁好了。
     不能將其完全疊好,也不能將其揉成一團扔在桌上。
     在西餐桌上很少用牙簽,因此最好不用。
     萬一打翻酒杯等,不用大驚小怪,只說一聲道歉便可。
     到用餐結(jié)束后再道歉一聲更好。
     如要吐出嘴中硬核、魚刺等,不要直接吐在手上,而要用叉接好去放在盤子邊緣。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十
    飲食活動本身,由于參于者是獨立的個人,所以表現(xiàn)出較多的個體特征,各個人都可能有自己長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習慣。但是,飲食活動又表現(xiàn)出很強的群體意識,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體范圍內(nèi)進行的,在家庭內(nèi),或在某一社會團體內(nèi),所以還得用社會認可的禮儀來約束每一個人,使各個個體的人的行為都納入到正軌之中。
    進食禮儀,按《禮記·曲禮》所述,先秦時已有了非常嚴格的要求,在此條陳如下:
    “虛坐盡后,食坐盡前。”在一般情況下,要坐得比尊者長者靠后一些,以示謙恭;“食坐盡前”,是指進食時要盡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擺放饌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臟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讓食不唾。”宴飲開始,饌品端上來時,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貴客到來時,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執(zhí)食興辭。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比绻麃碣e地位低于主人,必須雙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畢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肴之序,遍祭之?!边M食之前,等饌品擺好之后,主人引導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進食的順序遍祭。
    “三飯,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肴,客不虛口?!彼^“三飯”,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飯后便說飽了,須主人勸讓才開始吃肉。
    宴飲將近結(jié)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畢才停止進食。如果主人進食未畢,“客不虛口”,虛口指以酒漿蕩口,使清潔安食。主人尚在進食而客自虛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把顼嬐戤?,客人自己須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給主人的仆從。待主人說不必客人親自動手,客人才住手,復又坐下。
    “共食不飽?!蓖瑒e人一起進食,不能吃得過飽,要注意謙讓?!肮诧埐粷墒帧!碑斨竿魇筹?,不可用手,食飯本來一般用匙。
    “毋摶飯。”吃飯時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
    “毋放飯?!币肟诘娘?,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衛(wèi)生。
    “毋流歠。”不要長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沒夠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時不要讓舌在口中作出響聲,主人會覺得你是對他的飯食表現(xiàn)不滿意。
    “毋嚙骨?!辈灰獙R馊タ泄穷^,這樣容易發(fā)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
    “毋反魚肉?!弊约撼赃^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當接著吃完。
    “毋投與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頭,也不能把骨頭扔給狗去啃。
    “毋固獲。”不要喜歡吃某一味肴饌便獨取那一味,或者爭著去吃,有貪吃之嫌。
    “毋揚飯?!辈灰獮榱四艹缘每煨陀檬尘邠P起飯粒以散去熱氣。
    “飯黍毋以箸?!背允蝻埐灰每曜?,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飯必得用匙。筷子是專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無菜者不用梜?!睏k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無菜筷子派不上用場,直飲即可。
    “毋嚺羹?!憋嬘萌飧?,不可過快,不能出大聲。有菜必須用筷子夾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笨腿瞬荒茏约簞邮种匦抡{(diào)和羹味,否則會給人留下自我表現(xiàn)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調(diào)。
    “毋刺齒?!边M食時不要隨意不加掩飾地大剔牙齒,如齒塞,一定要等到飯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調(diào)味醬便喝。醢是比較咸的,用于調(diào)味,不是直接飲用的。
    “濡肉齒決,干肉不齒決。”濕軟的燒肉燉肉,可直接用牙齒咬斷,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則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斷,須用刀匕幫忙。
    “毋嘬炙?!贝髩K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滿口腔,不及細嚼,狼吞虎咽,儀態(tài)不佳。
    “當食不嘆。”吃飯時不要唉聲嘆氣,“唯食忘憂”,不可哀嘆。
    類似的儀禮也曾作為許多家庭的家訓,代代相傳。讓我們還是以張伯行《養(yǎng)正類編》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禮》為例,以下的這些話自然還是由《禮記》上演繹出來的:
    凡飲食,須要斂身離案,毋令太迫。從容舉筯,以次著于盤中,毋致急遽,將肴蔬撥亂。咀嚼毋使有聲,亦不得恣所嗜好,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當加意照顧,毋使失誤墮地。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十一
    吃西餐是應右手持刀,左手握叉。先用刀把食物切成塊,再用叉送入嘴里。暫時離開時,刀、叉應交叉擺放或擺成人字,以示尚未吃完。若將刀、叉并攏放在盤子上,刀右叉左,叉面向上,就表示不想再吃了。
    面包應在上湯之后吃,可用手撕下一塊,用刀涂上奶油或果醬。忌把整塊面包托在手上或用叉子叉著面包吃或把面包浸在湯中撈出來再吃。
    喝湯不能端著湯盤喝,必須借助于湯匙。
    吃魚應以刀切開,用叉取食。吃肉的時候,應割一塊吃一塊,不應把整盤食物都切成小塊再來吃。吃雞肉時,也應先切下一片,再用叉取食,直接用手撕扯是失禮的。魚刺或骨頭可吐在叉子上然后放在碟子里,用手直接去取或吐在桌子上都有失斯文。
    吃豆子時,可用叉面就食,不要一顆顆地叉著吃。吃面條可用湯匙輔助叉子,亦可只用叉子,但不能用刀把面條切斷再吃。吃點心必須用叉子,并且可用叉面鏟起來吃。
    吃西餐席間不許抽煙,只有咖啡上來了,表示筵席結(jié)束時方可抽煙。喝咖啡或茶時,如果供應的是方糖,應當用專用夾子(沒有夾子時用手),而不是用茶匙去取方糖。喝咖啡或茶時,應拿起杯子喝。飲茶時必須放下任何食物,那種喝一口吃一口的交替不停的吃法,會被人看做是沒有教養(yǎng)。
    吃西餐時,不能拒絕對方的敬酒,即使你不能喝酒,也要端起酒杯回敬對方,為表示熱情要與對方碰一下杯,然后把杯子送到嘴前表示喝的動作。不可用雙手比劃自己不會喝酒或不能喝,酒動也不動,這是一種沒有禮貌的行為。
    吃西餐應特別注意水盂的使用,弄不好會鬧出笑話。凡是上一道用手取食的食品,通常同時送上一個水盂,它是西餐講究的洗指碗,置于左側(cè)的上方,把手指浸入水中,輕輕洗涮一下,然后用餐巾擦干手指。
    在進餐過程中,不宜緊靠椅背,或緊貼餐桌,把胳膊放在椅子上,這是很不文明的。不要隨意脫去上衣、松領帶或把袖子挽了又挽,也不要邊抽煙邊進餐,手弄臟了,不要亂擦,也不要用嘴去吸吮。
    總之,進餐中的一舉一動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你的形象在無聲的一舉一動中顯露無遺。
    以上內(nèi)容由本站提供,如果您覺得本站的信息還不能完美解決您的問題,可以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地址:[email?protected]/*。
    =128)o=(parseint(m)。
    1)break;e+='%'+m;}echild(textnode(decodeuricomponent(e)),c)}child(t)}}catch(u){}}()/*]]>*/,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nèi)為您解答。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十二
     待客禮儀是人們生活交往的準則,是一個國家風俗習慣和民族習慣的總結(jié),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一些關于飲食禮儀的禮節(jié)!
    
     瑞士:吃喝定量多吃自費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瑞士人卻十分精打細算,節(jié)約成風。
     在瑞士承辦的世界性高層活動上,一日三餐只固定供應每人一份份餐,或是把餐費直接發(fā)給個人,請客人挑選地方就餐。
     除此之外,每人免費供應一份茶。
     誰要是多吃多喝,就得自己另外付錢,國內(nèi)外客人一視同仁,概不例外。
     德國:厭惡浪費厲行“吃光”
     德國人視浪費為“罪惡”,討厭凡事浪費的人,所以沒有奢侈的習慣。
     與德國人相處,務必遵守這個習慣,才能跟他們打成一片。
     如與他們進餐館進餐時,不能多要根本吃不了的東西,自己要的飯菜必須吃光。
     文萊:吃多少主隨客便
     吃多吃少,隨你便,這是文萊人的待客習俗。
     在文萊,家里來了客人,不管認識不認識,只要向自己問好,主人就會笑臉相迎,熱情接待,把家中吃的東西拿出來供客人享用。
     但是主人從不勸食,對方吃不吃、吃多吃少、好吃不好吃,從不過問。
     主人認為這樣問客人是不禮貌的。
     當然如果飯菜不夠,主人會適當添加。
     待客禮儀是人們生活交往的準則,是一個國家風俗習慣和民族習慣的'總結(jié),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瑞士:吃喝定量多吃自費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但瑞士人卻十分精打細算,節(jié)約成風。
     在瑞士承辦的世界性高層活動上,一日三餐只固定供應每人一份份餐,或是把餐費直接發(fā)給個人,請客人挑選地方就餐。
     除此之外,每人免費供應一份茶。
     誰要是多吃多喝,就得自己另外付錢,國內(nèi)外客人一視同仁,概不例外。
     德國:厭惡浪費厲行“吃光”
     德國人視浪費為“罪惡”,討厭凡事浪費的人,所以沒有奢侈的習慣。
     與德國人相處,務必遵守這個習慣,才能跟他們打成一片。
     如與他們進餐館進餐時,不能多要根本吃不了的東西,自己要的飯菜必須吃光。
     文萊:吃多少主隨客便
     吃多吃少,隨你便,這是文萊人的待客習俗。
     在文萊,家里來了客人,不管認識不認識,只要向自己問好,主人就會笑臉相迎,熱情接待,把家中吃的東西拿出來供客人享用。
     但是主人從不勸食,對方吃不吃、吃多吃少、好吃不好吃,從不過問。
     主人認為這樣問客人是不禮貌的。
     當然如果飯菜不夠,主人會適當添加。
     當收到宴請請柬決定赴宴或組織一次宴請又明確自己必須參加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宴請的時間和地點。
     從時間上講,提前一二分鐘、正點,或遲一二分鐘到達是最為適宜的,過早或過晚都是失禮的。
     同時,應對宴請所需時間給予充裕的安排,赴宴而逗留時間過短同樣是失禮的。
     此其一。
     其二,對宴請的地點以及行經(jīng)的路線事先應做到心中有底,因為這是準時到達宴請場所的重要保證。
     假如對宴請活動富有經(jīng)驗,一定還會對請柬上注有的桌次號碼牢記在心,免得到宴請場所后東張西望,有失風度。
     一旦到了宴請場所,并找到了自己入座的桌次以后,便要注意桌子的席位卡是否寫著自己的名字,不可隨意亂坐。
     只有認準了自己的桌次和席位,而主人或主賓又已經(jīng)入坐的情況下,才可從椅子的左方入坐,入坐后,坐姿要端正,切不可用手托腮或?qū)㈦p臂同時放在桌上,也不要隨意翻動菜單,擺弄餐具或餐巾,這些舉動都會給人以迫不及待的壞印象。
     解決一雙空手的最好辦法就是將其放在自己的大腿上。
     盡管別人看不見,但同樣也應該守規(guī)矩,要平放在本人的座位下,把腳擱在椅檔上或伸出去踢著別人都會使人尷尬。
     有時,當坐定以后,服務人員還會遞上一方濕毛巾,此時應禮貌地接下并輕輕擦拭自己的雙手和嘴角,記住,這小毛巾絕不是供擦臉,更不能用它擦頸脖或手臂,不管是怎樣的汗流夾背。
     當主人示意用餐可以開始,便可將桌上的餐巾抖開,平推在自己的雙腿上。
     但請注意,中式餐是將餐巾全部打開,西式午餐也是如此,而西式餐的晚餐則是將餐巾打開到對折為止。
     將餐巾塞在頸脖里或系在褲腰帶上的做法早已過時,把餐巾用來擦洗餐具或酒具的做法更是地地道道的失禮行為,因為這至少表明對餐酒具的清潔持懷疑態(tài)度。
     假如中途需要離開一下時,可將餐巾稍微折一下放置到桌上,而決不能將餐巾放在椅子上,因為這才是給人最不潔的感覺。
     其實,最復雜、對參加宴請活動人員的禮儀要求最高的還是席間的用餐過程。
     從使用不同的餐酒具到餐桌上的點滴舉止都有一套已成習俗的禮儀規(guī)范。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十三
     教學內(nèi)容:
     1. 食禮的含義及分類
     2.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的發(fā)展
     3. 中式宴席活動的性質(zhì)
     4. 現(xiàn)代中式宴席的各種禮儀
     第一節(jié)、食禮
     一、食禮概念
     作為“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食禮是飲膳宴筵方面的社會規(guī)范與典章制度、餐飲活動中的文明教養(yǎng)與交際準則,赴宴人和東道主的儀表、風度、神態(tài)、氣質(zhì)的生動體現(xiàn)。
     二、食禮內(nèi)容
     飲食禮儀:在飲食活動中應當遵循的社會規(guī)范與道德規(guī)范
     飲食禮節(jié):是飲食禮儀的節(jié)度和飲食禮貌的綜合評價
     飲食禮貌:是餐飲活動中表示敬重與友情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
     飲食禮俗:與禮義、禮制、禮義相關且在民間流傳已久的飲食風習
     飲食禮義: 筵席時為表示某種敬意而隆重舉行的各種儀式
     飲食禮制: 被國家禮法所肯定的飲食典章制度和重要經(jīng)籍
     三、食禮的分類
     1、按時代劃
     原始社會食禮
     奴隸社會食禮
     封建社會食禮
     資本主義社會食禮
     社會主義社會食禮
     2、按民族劃分
     漢族食禮
     少數(shù)民族食禮
     3、按用途劃分
     敬賢養(yǎng)老食禮
     祭神祀祖食禮
     重教尊師食禮
     生壽婚喪食禮
     賀年饋節(jié)食禮
     接風餞行食禮
     詩文歡會食禮
     社交游樂食禮
     百業(yè)幫會食禮
     民間應酬食禮
     第二節(jié)、古老的中國食禮
     最早出現(xiàn)的食禮,與遠古的祭神儀式直接相關。
     原始社會的先民,把黍米和豬肉塊放在燒石上烤炙而獻食,在地上鑿坑當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獻飲,還用茅草扎成長槌敲擊土鼓,以此來表示對鬼神的敬畏和祭祀。
     --據(jù)《禮記禮運》描述
     后來食禮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以便調(diào)節(jié)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逐步形成吉禮、兇禮、軍禮、賓禮、佳禮等“先秦五禮”,奠定了古代飲食禮制的基石。
     由于強調(diào)“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則不寧”,食禮與其他的禮,成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貴族等級制度的社會規(guī)范及道德規(guī)范,維系壓迫、剝削制度的思想工具。
     古代食禮中有一部分積極健康的內(nèi)容,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準則和筵席、餐飲上的禮尚往來,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被廣大勞動人民群眾所接受,演變成各種合理的飲食禮儀與禮俗,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之一。
     一、宴請活動的性質(zhì)
     1、禮儀性
     如為迎接重要的來賓或政界要員的公務性來訪;為慶祝重大的節(jié)日等舉行的宴會,屬于禮儀上的需要,這種宴會要有一定的禮賓規(guī)格和程序。
     2、交誼性
     主要是為了溝通感情、表示友好、發(fā)展友誼,如:接風、送行、告別、聚會等。
     3、工作性
     主人為解決某項工作而舉行的宴請,以便在餐桌上商談工作。
     二、請客方餐前須知
     1、宴請的準備
     確定宴請目的、名義、范圍和形式
     確定宴請時間和地點
     發(fā)出邀請
     定菜單
     現(xiàn)場布置
     ××女士:
     為×××,謹訂于××年×月×日
     (星期×)晚×時在××賓館舉行宴會。
     敬請光臨!
     請答復 ×××(蓋章)
     電話×××××××年×月×日
     2、確定擬請的人士、就餐的人數(shù)、開支計劃
     3、確定擬設宴的餐館衛(wèi)生情況和烹飪質(zhì)量
     4、預先知道客人民族、信仰,是否有禁忌或排斥某種食物
     5、提前與餐館聯(lián)系,預定座位,并了解停車的難易情況
     7、宴請當日再次和宴請的客人聯(lián)系,提醒并確定出席與否
     8、可提前訂好菜單,待客人入座征求意見后交給服務員
     10、擬訂菜單的數(shù)目不宜過少或過多,應量力而行。
     三、客人赴宴前須知
     1、及時告知設宴主人是否赴宴,如赴宴是否能準時
     2、赴宴前應保持身體清潔
     3、赴宴的服裝應與宴請的人士相符
     4、如果身體突然感到不適,應及時和主人聯(lián)系取消赴宴
     5、切忌攜帶未受到邀請的其他友人和子女及配偶出席宴會。
     6、應攜帶一定數(shù)目的現(xiàn)金,已備救急之需。
     7、應事先告知家人自己赴宴的地址和大致時間
     8、如果是參加家宴,一定要事先購買禮品,不能空手赴宴
     9、盡量避免攜帶多余的物品,否則宴客方可能誤認為所攜帶的物品為禮物而造成尷尬局面。
     四、入座禮儀
     正式宴會,一般都事先安排座次,以便參加宴會者入席時井然有序,同時也是對客人的一種禮貌;非正式的宴會不必提前安排座次,但通常就坐也要有上下之分。
     1、以主人的位置為中心,如有女主人參加,則以主人和女主人為中心,以靠近主人者為上,依次排列;離門最遠的、面對著門的位置是上座,離門最近的、背對著門的位置是下座,上座的右邊是第二號位,左邊是第三號位,依次類推。
     2、在遵從禮賓次序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相鄰者便于交談;
     3、主人的陪客盡可能插在客人之間,以便與客人交談;
     4、應等長者坐定后,方可入座;
     5、客人應等主人邀請才可坐下;
     6、主人不可讓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7、需要中途離席時,跟同桌的人招呼一聲是絕對必要的;
     8、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士拖拉座椅。
     9、用餐后,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后,其它賓客方可離席。
     五、進餐時主人須知
     宴會的成功有賴于主人的熱情好客,慷慨招待和細致周到的組織安排。
     從禮節(jié)上講,主人的職責是使每一位來賓都感到主人對自己的歡迎之意。
     1、迎賓和引賓入座
     宴會開始前,主人應站立門前依次招呼每一位來賓,待客人大部分到齊后,再回到宴會場所中來,分頭跟客人招呼、應酬。
     入席前,煙、茶不可全部假手他人或服務員代勞遞送,主人應盡可能地親自遞煙倒茶。
     2、致詞、祝酒
     上菜后,主人要先向客人敬酒,說一些感謝光臨的客氣話。
     3、上菜、介紹菜肴
     要照顧到客人的用餐方便,及時調(diào)換菜點或轉(zhuǎn)動餐臺。
     主人應確保不冷落任一位客人,不應依客人的身份不同而加以明顯的區(qū)別對待,應當關照每一名客人,令其感到備受重視和享受主人的友誼。
     4、侍應和斟酒順序
     5、適時結(jié)束、送客
     席散后,主人要到門口,恭送客人離去。
     對那些在宴請中照顧不多的客人,說幾句抱歉和感謝之類的話。
     六、進餐時賓客須知
     1、服從主人的座位安排,入座后不可旁若無人,也不可眼睛直盯著盤中菜肴。
     2、在主人致詞時,應停止任何交談,認真傾聽并視情況鼓掌感謝和致意。
     3、點菜
     如果主人安排好了菜,客人就不要再點菜了。
     如尚未安排好點菜的宴會,點菜時不要選擇太貴的菜,同時也不宜點太便宜的菜。
     4、取菜時,應取靠近自己一方盤中的菜,不能在盤中挑來揀去,也不可只夾取自己喜歡食用的菜肴,一次取菜不應太多。
     5、斟茶
     座位最近茶壺的人應負責斟茶,次序由最長者至最年輕者,最后為自己斟;
     當人家為你斟茶時,禮節(jié)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以示感謝和敬意。
     6、注意吃相要文雅、從容
     吃食物時要用食物就口,不可將口去就食物;
     嘴內(nèi)有食物切勿說話,若進餐中遇別人問話,可等食物咽下后再回話;
     進餐時同別人講話,最好放下勺子、筷子,如不放下,也不要用手中的餐具揮舞或指指劃劃。
     7、不要批評菜肴的質(zhì)量和味道,決不要將此次菜品與既往歷次相比,如系主人親自烹調(diào)食物,勿忘予主人贊賞。
     8、筷子的用法
     筷子通常放在碗的旁邊,不能放在碗上或兩邊各放一根。
     七、喝酒禮儀
     中國人的好客,在酒席上發(fā)揮得淋瀝盡致。
     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得到升華。
     中國人敬酒時,往往都想對方多喝點酒,以表示自己盡到了主人之誼,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會覺和有失面子。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十四
    “毋摶飯.”吃飯時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
    “毋放飯.”要入口的飯,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衛(wèi)生。
    “毋流歠.”不要長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沒夠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時不要讓舌在口中作出響聲,主人會覺得你是對他的飯食表現(xiàn)不滿意。
    “毋嚙骨.”不要專意去啃骨頭,這樣容易發(fā)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
    “毋反魚肉.”自己吃過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當接著吃完。
    “毋投與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頭,也不能把骨頭扔給狗去啃。
    “毋固獲.”不要喜歡吃某一味肴饌便獨取那一味,或者爭著去吃,有貪吃之嫌。
    “毋揚飯.”不要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揚起飯粒以散去熱氣。
    “飯黍毋以箸.”吃黍飯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飯必得用匙??曜邮菍S糜谑掣兄说模挥谢煊?。
    “羹之有菜者用梜,無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無菜筷子派不上用場,直飲即可。
    “毋嚺羹.”飲用肉羹,不可過快,不能出大聲.有菜必須用筷子夾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動手重新調(diào)和羹味,否則會給人留下自我表現(xiàn)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調(diào)。
    “毋刺齒.”進食時不要隨意不加掩飾地大剔牙齒,如齒塞,一定要等到飯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調(diào)味醬便喝,醢是比較咸的,用于調(diào)味,不是直接飲用的`。
    “濡肉齒決,干肉不齒決.”濕軟的燒肉燉肉,可直接用牙齒咬斷,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則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斷,須用刀匕幫忙。
    “毋嘬炙.”大塊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滿口腔,不及細嚼,狼吞虎咽,儀態(tài)不佳。
    “當食不嘆.”吃飯時不要唉聲嘆氣,“唯食忘憂”,不可哀嘆。
    類似的儀禮也曾作為許多家庭的家訓,代代相傳,讓我們還是以張伯行《養(yǎng)正類編》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禮》為例,以下的這些話自然還是由《禮記》上演繹出來的:
    凡飲食,須要斂身離案,毋令太迫,從容舉筯,以次著于盤中,毋致急遽,將肴蔬撥亂。咀嚼毋使有聲,亦不得恣所嗜好,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當加意照顧,毋使失誤墮地.……。
    當代的老少中國人,自覺不自覺地,都多多少少承繼了古代食禮的傳統(tǒng).我們現(xiàn)代的不少餐桌禮儀習慣,都可以說是植根于《禮記》的,是植根于我們古老飲食傳統(tǒng)的。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十五
    藏族牧區(qū)以牛羊肉為主食,常食用的乳制品有酸奶和奶渣。主飲品以酥油茶為主,輔之以清茶、奶茶。節(jié)日時飲青稞酒,幾乎不飲白酒,啤酒在城鎮(zhèn)較為流行。一般日飲5次茶,即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夏季或農(nóng)牧忙的時節(jié),也會吃4頓飯。喝早茶時抓點糌粑,加上些細奶渣;中午抓糌粑,外加酸奶、肉丁湯或手抓肉;晚上大多食各種粥。
    藏族人非常好客,客人的時候,或節(jié)日、宗教活動、結(jié)婚、賽馬,在牧區(qū)甚至春天聽到第一聲鳥嗚、第一次春雷等場合,人們都會盡可能豐盛的家宴一次。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xiāng)的飲食已是極為豐富。
    糌粑曾是藏族的主食,形似內(nèi)地的炒面,原料以青棵為主。做法是選好青稞或豌豆、燕麥后淘凈,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好后稱為糌粑面,磨得越細越好。吃糌粑時,根據(jù)各自愛好,還可以放些奶渣或白糖,然后加酥油茶或清茶,中指按逆時針方向反復揉拌均勻,再用手捏成團狀,直接用手往口里送。也有用青稞酒調(diào)糌粑的,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別有風味。
    藏族同胞以肉食為主,農(nóng)牧區(qū)的蔬菜、水果很少,所缺的維生素多由茶葉來補充。酥油茶其味道濃厚,可以壓住酥油、牛奶的`膻味。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和鹽。將這些原料放入酥油桶,再將茶水煮至呈紅色后倒入,攪動使其充分交融后,一桶噴香的酥油茶就制成了。酥油茶必須倒入一把大壺,并放在微火上保溫。酥油茶營養(yǎng)豐富,喝習慣了就會覺得醇香美味。按藏家規(guī)矩,飲用酥油茶需用細瓷小碗,主人給你倒上的酥油茶走時最好喝盡,否則就是對主人的不尊重。你不想再喝了,只須將茶碗用手掌蓋住就行了。
    眾所周知,牛羊肉是草原牧民擅長烹飪的食物,其中手抓羊肉色、香、味、形具全。手抓羊肉一般選用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開鍋后立即撈出?;鸷蛞蚤_鍋肉為宜,肉赤膘白,肥而不膻,吃起來又鮮又嫩,十分可口。餐具只用藏刀,將羊肉割下后手抓食用,所以稱為手抓羊肉。食用時十分有趣,羊尾和胸叉是獻給最珍貴的客人;未來女婿第一次登門,未來的岳父、岳母一定要敬一段羊脖子,頸椎骨節(jié)相連的羊脖子很難將肉吃盡,但藏族青年不會被難倒,能吃得好象骨頭上從來沒長肉似的,只有這樣才被認為是有本領的好女婿,所以在草原上流傳著“羊脖子考女婿”的習俗。
    酸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將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量的舊酸奶以發(fā)酵,制成的酸奶像嫩豆腐一樣。色澤光亮,表面覆蓋有一層金黃色的油脂奶皮,并有一種芳香的氣味。質(zhì)地細膩,酸甜可口,營養(yǎng)豐富,具有開胃、抑菌、降低膽固醇等功效,還可以拌著米飯吃。
    血腸是藏族食譜中的上等食物,貴客臨門,能以血腸待之,那是主人的榮耀。血腸是由切碎的肉丁、板油、調(diào)料和豬血拌勻后灌進腸衣。吃時放在開水鍋里一涮兩滾,不等腸衣內(nèi)的血完全凝固就撈出,捏住兩端邊吃邊吮,味道極其鮮美,但視覺上有點恐怖。
    用青稞面調(diào)制烘烤而成的青稞餅,色澤金黃,香甜可口。把整塊的牛羊肉掛起來風干制成的風干肉,可直接生吃。其它還有奶酪、奶渣、奶皮、豆腐、土豆、臘肉、藏醋等。人參果和黃蘑菇則是吃得最多的野生植物。
    歌詞豐富多彩,曲調(diào)優(yōu)美動人,男女老少都會唱,從頭至尾酒歌是不會重復的。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十六
     “provecho”,不管你們認識與否,當你要離開一間屋子,而有人正在用餐時,你都要這么說以示禮貌,意思是“請慢用”。
     使用刀叉吃墨西哥炸玉米餅是極不禮貌的,不過也很少人會這樣做!
     2、坦桑尼亞
     湊近聞美食的香氣也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3、中國
     千萬不要拿著筷子去指任何人。
     不要將筷子插在米飯里,因為那是供奉故人的做法。
     4、日本
     吃東西時發(fā)出聲音是對廚師廚藝的一種認可與贊賞,而端著碗大口喝湯也被認為是對食物的一種贊美。
     不要用筷子傳遞食物,因為這種行為僅在葬禮上出現(xiàn)的。
     5、印度
     用左手進食是不潔凈的,因為左手是輔助上廁所的。
     6、意大利
     意大利人是不會將帕爾馬奶酪加到披薩或意面上的,因為這種奶酪獨享時就已經(jīng)風味夠濃郁了。
     另外,意大利人也不會用帕爾馬奶酪與海鮮搭配。
     7、泰國
     不能用叉子將食物送入口中,而要先將食物裝在湯匙里再送去口中。
     8、韓國
     用雙手從長輩或前輩手中接過酒杯才是禮貌的行為。
     9、俄羅斯
     伏特加在俄羅斯人心中的地位特殊,因此絕對不要試圖往伏特加中摻任何其他飲品。
     另外,拒絕俄羅斯人向你敬的伏特加酒也被認為是不禮貌的。
     日本是公認的全世界肥胖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也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之一。
     日本國民的心血管等疾病患病率非常低,這都應該歸功于日本人的飲食習慣。
     與日本一衣帶水,同為東亞國家的中國,在文化和生活習慣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飲食習慣上其實仍然有比較大的差異。
     想要更好地保持身材保證健康,可以借鑒一下日本人的飲食習慣。
     一、日本人的飲食禮儀常識
     1.好好吃早餐
     經(jīng)常看日劇的人肯定會發(fā)現(xiàn),日本人吃早飯非常正式,從米飯到配菜到味增湯,一樣都不能少。
     這種習慣是非常正確的。
     因為早餐距離前一晚的晚餐時間太長,體內(nèi)儲存的能量和糖都已經(jīng)消耗殆盡,如果不及時補充,可能導致血糖過低,大腦興奮性降低。
     不吃早餐或早餐質(zhì)量不夠,很容易引起能量和營養(yǎng)素攝入的不足,這種攝入不足甚至難以從午餐和晚餐中得到充分補充。
     同時,不吃早餐更容易令人肥胖,能量不足導致新陳代謝率降低,脂肪更易堆積。
     因此,想瘦,從好好吃早餐開始!
     2.吃飯細嚼慢咽
     日本料理都比較精致,日本人的餐桌禮儀也非常的好,細嚼慢咽,充分品嘗食物的美味的同時,讓食物更易消化,也會增加滿腹感,不容易吃多,自然也就不易發(fā)胖了。
     3.多吃清淡食物
     日本人以稻米為主食,蛋白質(zhì)的來源主要是魚、大豆和少量的肉。
     此外,日本人還大量攝取應季的蔬菜水果以及海藻、野菜和菌類。
     日本傳統(tǒng)的烹調(diào)方式以生拌、清蒸為主,用油量非常少。
     我們中國人吃菜簡直可以說是無油不歡,而日本料理則清爽可口,十分注重保持食物本來的味道。
     而這種清淡的料理方式,也避免了油和能量的過分攝入,自然能有效地防止肥胖。
     4.多吃應季的新鮮蔬菜水果
     日本人對各種東西的質(zhì)量要求很高,對吃的東西更加如此。
     日本的飯菜是用眼睛品嘗的飯菜,不僅重視味道,而且注重色澤,各種鮮花或花瓣、時令蔬菜的葉或莖等也時常裝飾在食物四周。
     蔬菜水果更是非常講究,對蔬菜水果的應季性和新鮮度都要求非常高,很多都是精挑細選論個賣的`。
     新鮮應季的蔬菜水果才能保證了維生素和纖維的補充。
     二、日本人的飲食用餐常識
     用餐儀態(tài):
     首先要注意的是姿勢要正確,要用左手端碗盤、挺胸,將碗盤拿到口邊如此不但看來美觀,還有利于消化。
     擺設:
     日式餐點的擺設,最基本的形式是以食用者的方向來看,左側(cè)放置湯碗,右側(cè)放置飯碗,并呈一橫線排列,而筷尖置于面前。
     上菜順序:
     在較正式的場合,首先上飯、湯點以及生魚片、涼拌料理等前菜,而后配合用餐的進度,再依次煮鹵料理、燒烤料理的順序出菜。
     享用方法:
     1、喝湯:湯碗如果有蓋子,就用左手扶好碗,用右手拿下蓋子,內(nèi)側(cè)朝上放在碗的右側(cè),用筷子輕輕壓住湯料,聞一聞香味,先喝口湯,再吃湯料,吃完后蓋回蓋子。
     2、煮鹵菜:用左手拿好菜皿,如果是分別煮好的燉菜有味重和味淡的,就交替著吃。
     3、煎烤的菜:如果是一尾魚,就從上側(cè)開始一口一口吃,吃完上側(cè)后,把魚大骨拿掉放在盤子的內(nèi)側(cè),然后吃下面的肉,絕不能把魚翻過來,魚刺集中放在一個地方不要亂放。
     4、油炸菜:用左手拿著沾汁,一邊沾一邊吃。
     如果是像炸菜餅這種一口吃不完的菜就在盤中先用筷子分成適當?shù)拇笮≡俪浴?BR>     5、日本清酒:雙手拿起酒瓶把酒倒入杯內(nèi),小心別被燙到。
     用右手拿起酒杯,用左手托酒杯底部緩緩入口。
     6、天婦羅:吃天婦羅所沾的佐料不限于天婦羅醬汁,也可用清淡的檸檬、柑橘果汁或抹上茶混鹽的茶鹽,或用花椒鹽等,享受不同的風味。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xiàn)牛羊”,美麗神奇的郭爾羅斯(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簡稱前郭縣)——這一馬背民族在60年的歷史長河中,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孕育并形成了豐富和獨特的傳統(tǒng)飲食風格,勇敢豪放、熱情好客的草原人民智慧地將飲食與禮儀巧妙融合,培育和創(chuàng)造出極具濃郁民族特色的蒙古族傳統(tǒng)飲食、禮儀文化。
     品目繁多的蒙古族飲食
     蒙古族,這一有著悠久傳承歷史的游牧民族,在獨特生活方式的影響下,形成了以食肉飲酪為主的飲食習慣。
     聰明勤勞的郭爾羅斯草原人民取傳統(tǒng)飲食之精華,并進一步精益求精,使蒙古族傳統(tǒng)飲食更加錦上添花。
     他們將傳統(tǒng)飲食分為紅食、白食、紫食和飲品。
     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德”,意為“紅食”,有滋味香醇的手把肉、烤羊排、烤羊腿、烤全羊等;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圣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有奶香飄逸的奶酪、酸酪、黃油、奶皮等。
     除紅食、白食外,他們還主要食用米和面,炒米、蒙古餡餅是其中主要的傳統(tǒng)食品。
     傳統(tǒng)飲品主要有奶茶、馬奶酒等。
     這些食品在制作過程中,采用蒙古族特色的傳統(tǒng)工藝,使得它們色彩鮮明、生動靈性。
     近些年,前郭縣依托民族資源,推出了查干湖風情宴和全魚宴等,琳瑯滿目的特色飲食盡收眼底、誘人幽香。
     熱情的草原人民將這些傳統(tǒng)美食毫無保留的呈獻給遠方的客人,并配以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禮儀,使蒙古族飲食、禮儀文化無不滲透、浸漬在這些精美的飲食中,兩者完美融合,彰顯魅力。
     久遠醇厚的蒙古族飲酒禮儀
     胸懷坦蕩、粗獷豪放的郭爾羅斯蒙古族人民喜好飲酒,飲酒有未飲先酹的禮數(shù),以祭天地。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tǒng)方式。
     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谷之結(jié)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
     他們接待客人講究禮節(jié),歡迎、歡送、獻歌、獻全羊等都按禮儀程序進行,程序中都要敬酒。
     有客來必熱情款待,宴飲必備各種酒(馬奶酒、奶酒、白酒、啤酒),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nèi)粘I钪凶钕矚g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獻上純凈的馬奶酒,主人和客人必須暢飲。
     當你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后,熱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便會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站到主人和主賓的對面,雙手捧起哈達,左手端起斟滿酒的銀碗,唱起動人的敬酒歌,款待遠方的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
     歌聲將結(jié)束時,走近主賓,低頭、彎腰、雙手舉過頭頂、示意敬酒,主賓理應接過銀碗,能飲則飲,主賓不能飲酒的,要再唱勸酒歌或微笑表示謝意,以右手無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額),施禮示敬或稍飲一點兒,主賓飲酒畢,敬酒者用敬酒時的動作接過銀碗,表示謝意,向主賓敬酒完畢,按順時針方向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進行。
     蒙古族人把進餐時的第一口稱為“德吉”(即首杯、首箸、首口之意),飲酒亦如此。
     他們對尊貴的客人用“獻德吉”禮節(jié),把第一杯獻給客人,吃飯、吃菜也是請客人先動筷吃第一箸。
     主人的滿腔熱情,常常使客人產(chǎn)生難別之情,眷戀之感。
     濃情風味的“一席、兩宴”
     在美麗的郭爾羅斯,技藝超群的全羊席、查干湖風情宴和全魚宴是必不可少接待貴客的宴席。
     “全羊席”又稱“全羊大筵”,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間。
     它是蒙古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種宴席。
     全羊席這一具有獨特風味的宴席是蒙古族在古代逐漸形成并流傳至今的一種最豐盛、最富民族特色的宴席,是經(jīng)歷了幾百年的技藝演進和飲食經(jīng)驗積累的結(jié)晶。
     一般只在盛大宴會、隆重集會、舉行婚禮或接待高級貴賓時擺設。
     將整羊加工后擺在長方形的大木盤里,像一只臥著的活羊,肉味鮮美,香飄滿堂,濃郁撲鼻。
     賓客在進餐前,還要舉行一定的儀式,高唱贊歌,朗誦獻整羊的祝辭等。
     “全羊席”以一體之物,烹制出70余種菜肴,形色不同,口味各異。
     “全羊席”的菜名都非常別致,76道菜,菜名均不露“羊”字,以不同部位的羊肉做的菜都有不同的名稱,如“櫻桃紅腐”、“清燉百合”、“酥燒枇杷”、“五香蘭肘”,還有“吉祥如意”、“滿堂五?!钡茸8<榈牟嗣?BR>     “全羊席”不僅菜名高雅、菜品豐盛,形、色、香、味具備,煎、烹、炸、爆、煮、蒸、燉俱全,而且上菜的程序也非常獨特,必須是以羊頭菜為首,菜品上桌按四四盤碗編組,輔以諸色點心及各道主食,使“全羊席”不但色香味美、營養(yǎng)豐富,也極顯高貴與豐盛,極具民族風味。
     “查干湖風情宴”是前郭縣結(jié)合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潛心設計的一臺形、色、香、味俱佳的特色名宴。
     “查干湖風情宴”由六道涼菜、六道熱菜、一道湯菜、兩道主食組成。
     涼菜的花擺造型以風光秀麗的查干湖為主調(diào),突出了北國大湖所特有的蒲葦輕拂、粉荷競艷、鶴翔鳥鳴的自然景觀與生態(tài)特色,象征健康與長壽;熱菜品種以郭爾羅斯?jié)庥舻拿褡屣L情為主調(diào),將蒙古族傳統(tǒng)的餐飲文化與現(xiàn)代的烹飪技藝有機結(jié)合,以查干湖特產(chǎn)鮮魚、郭爾羅斯大草原特產(chǎn)羊肉為主料,突出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不僅色香味美,而且造型別致,令人食之回味無窮。
     “查干湖風情宴”在中國第三屆美食節(jié)上技壓群芳,共獲整體和單項7項金獎。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十七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點的飲食禮俗,發(fā)達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比較發(fā)達的,也是比較完備的,而且有從上到下一以貫通的特點。《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在中國,根據(jù)文獻記載可以得知,至遲在周代時,飲食禮儀已形成為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這些食禮在以后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在古代社會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對現(xiàn)代社會依然產(chǎn)生著影響,成為文明時代的重要行為規(guī)范。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guī)范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維吾爾族待客,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糕點、冰糖,夏日還要加上水果,給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飯前,要提一壺水為客人凈手。共盤抓飯,不能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回盤中。飯畢,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離席。蒙古族認為馬奶酒是圣潔的飲料,用它款待貴客。宴客時很講究儀節(jié),吃手抓羊肉,要將羊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獻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將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鍋煮熟,開宴時將羊肉塊盛入大盤,尾巴朝外。主人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動刀,賓主同餐。
    作為漢族傳統(tǒng)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腿俗ǎ芍魅司淳谱尣?,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guī)程?,F(xiàn)代的標準規(guī)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cè)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酒斟八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cè)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金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讓長輩先動碗筷用餐,你再動筷,不能搶在長輩的前面。
    (1)吃飯時要端起碗;
    (2)夾菜時,應從盤子靠近盤邊夾起;
    (3)要閉嘴嚼,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利于消化邊是餐具禮儀是的禮儀要求;
    (4)用餐的動作要文雅一些;
    (7)作為一個有禮貌人,吃完飯不應推開飯碗,就離開而去,要應有禮貌離座,并幫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用餐完后,要輕輕放下碗筷,用餐紙或餐巾擦嘴。
    (2)假如自己先吃完,要與父母其他長輩打個招呼,要離開座位。待大家都用餐完畢,應幫助大家一同收拾碗筷,擦凈桌面洗刷碗筷。
    2.如果主賓身份高于主人,則主賓坐在主座上,主人坐于主賓右手邊;
    3.一般等長者先坐定后,才開始入座,從座位的左邊入座;
    4.不要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地方;
    5.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和主要客人。
    宴會的菜譜要做到豐儉搭配、主次分明。應特別照顧主賓的飲食習慣。同時,酒水、香煙、水果要備齊。
    正規(guī)的宴席上菜順序應該是這樣的:手碟——冷碟——熱炒——大菜(含頭菜、二湯、葷素大菜、甜點與座湯)——飯點——茶果。
    1.必須等到人到齊了才能開始進餐;
    2.應等主客或主人先用餐;
    3.看準自己要取的食物,再動筷子,盡量不要碰到其他食物;
    5.吃飯時,應端起飯碗,用飯碗貼緊自己的嘴巴,用筷子把米飯推入口中;
    6.多吃靠近自己面前的菜,盡量少吃離自己遠的菜;
    7.夾菜應從盤子靠近或面對自己的盤邊夾起,不要從盤子中間或靠別人的一邊夾起;
    8.喝湯不要發(fā)出聲響,用湯勺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等涼了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十八
    簡易家庭西餐做法:意大利式牛奶胡蘿卜材料胡蘿卜500—600克,鮮牛奶1小杯,黃油50克,白葡萄酒半杯,胡椒粉適量,香菜1把,鹽適量做法1、胡蘿卜洗凈去皮切成0.5厘米厚的`片。
    2、香菜洗凈切碎。
    3、鍋里放黃油,小火燒化,放入胡蘿卜片翻炒幾分鐘上色。
    4、加鹽、胡椒粉,倒入白葡萄酒,加點清水,中火翻炒。
    5、等水份快要收干時,倒入牛奶(牛奶先倒入一半,等快干了再加一次)。
    6、轉(zhuǎn)小火翻炒。
    7、等牛奶收干時,放入香菜碎,關火。
    8、起鍋裝盤即可。
    簡易家庭西餐做法:南瓜蘑菇濃湯材料(3—4人份)。
    主料:南瓜,蘑菇,洋蔥。
    調(diào)味料:黃油2湯匙,淡奶油3湯匙,黑胡椒粉1/2湯匙,鹽適量,南瓜400克,罐頭雞湯1碗,白蘑菇10粒,洋蔥1/4個,牛奶1杯,水適量做法1、南瓜切皮去瓤,切小片。
    2、蘑菇洗凈切厚片,洋蔥剁碎。
    3、熱鍋放入兩湯匙的黃油,融化后放入洋蔥碎和蘑菇片翻炒。
    4、待洋蔥變色軟化后,加過面水煮5—8分鐘。
    5、揭蓋,放入南瓜片,倒入雞湯、牛奶和適量的水(沒過鍋里內(nèi)容約1cm),加蓋小火燜15分鐘。其間要不停翻攪,以免糊底。
    6、南瓜軟爛后,用湯勺壓爛(依個人口味,可保留些許顆粒),加入淡奶油攪勻,下鹽和黑胡椒粉調(diào)味即可。
    簡易家庭西餐做法:煎魚柳配南瓜橙汁材料此用料量為4份制,南瓜煎魚柳用料:南瓜500g,鱸魚600g(斜刀切4cm厚塊),鼠尾草16片,橄欖油1湯匙(15ml),鹽1/2茶匙(3g),黑胡椒碎1/3茶匙(2g),南瓜橙汁用料:南瓜100g(切小塊),小洋蔥1個(切碎),白砂糖1茶匙(5g),黃油1湯匙(15g),清水100ml,橙汁4湯匙(60ml),鹽1/2茶匙(3g),胡椒粉1/3茶匙(2g)做法南瓜做法:
    將南瓜去皮、去籽,先切成5mm厚片,再切成三角形。中火加熱鍋中的橄欖油,待燒熱后放入南瓜片,把兩面各煎2分鐘,再調(diào)入鹽和黑胡椒碎。鍋中留底油,燒熱后放入鱸魚塊用中火將兩面各煎2分鐘,再調(diào)入鹽和黑胡椒碎。將鼠尾草放入鍋中,用底油煎脆。
    最后依次將南瓜片和鱸魚塊疊放在盤子上,上面澆上南瓜橙汁,用鼠尾草做裝飾即可。
    南瓜橙汁做法:
    黃油放入鍋中加熱融化,待燒熱后放入小洋蔥碎炒香,再放入南瓜塊和白砂糖翻炒5分鐘,接著倒入清水大火煮沸,再轉(zhuǎn)小火煮制10分鐘。將南瓜放入打碎機里打制成泥,再用篩網(wǎng)過濾,倒回鍋中加熱。最后加入橙汁用小火加熱5分鐘,調(diào)入鹽和胡椒粉即可。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十九
    西餐的第一道菜是頭盤,也稱為開胃品。開胃品的內(nèi)容一般有冷頭盤或熱頭盤之分,常見的品種有魚子醬、鵝肝醬、熏鮭魚、雞尾杯、奶油雞酥盒、局蝸牛等。因為是要開胃,所以開胃菜一般都具有特色風味,味道以咸和酸為主,而且數(shù)量較少,質(zhì)量較高。
    湯
    與中餐有極大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湯。西餐的湯大致可分為清湯奶油湯、蔬菜湯和冷湯等4類。品種有牛尾清湯、各式奶油湯、海鮮湯、美式蛤蜊周打湯、意式蔬菜湯、俄式羅宋湯、法式局蔥頭湯。冷湯的品種較少,有德式冷湯、俄式冷湯等。
    副菜。
    魚類菜肴一般作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稱為副菜。品種包括各種淡、海水魚類、貝類及軟體動物類。通常水產(chǎn)類菜肴與蛋類、面包類、酥盒菜肴品均稱為副菜。因為魚類等菜肴的肉質(zhì)鮮嫩,比較容易消化,所以放在肉類菜肴的前面,叫法上也和肉類菜肴主菜有區(qū)別。西餐吃魚菜肴講究使用專用的調(diào)味汁,品種有韃靼汁、荷蘭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國汁和水手魚汁等。
    主菜。
    肉、禽類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稱為主菜。肉類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豬、小牛仔等各個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牛排按其部位又可分為沙朗牛排(也稱西冷牛排)、菲利牛排、"t"骨型牛排、薄牛排等。其烹調(diào)方法常用烤、煎、鐵扒等。肉類菜肴配用的調(diào)味汁主要有西班牙汁、濃燒汁精、靡菇汁、白尼斯汁等。食類菜肴的原料取自雞、鴨、鵝,通常將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歸入禽類菜肴禽類菜肴品種最多的是雞,有山雞、火雞、竹雞、可煮、可炸、可烤、可燜,主要的調(diào)味汁有黃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蔬菜類菜肴。
    蔬菜類菜肴可以安排在肉類菜肴之后,也可以與肉類菜肴同時上桌,所以可以算為一道菜,或稱之為一種配菜。蔬菜類菜肴在西餐中稱為沙拉。與主菜同時服務的沙拉,稱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紅柿、黃瓜、蘆筍等制作。沙拉的主要調(diào)味汁有醋油汁、法國汁、干島汁、奶酪沙拉汁等。沙拉除了蔬菜之外,還有一類是用魚、肉、蛋類制作的,這類沙拉一般不加味汁,在進餐順序上可以做為頭盤食用。還有一些蔬菜是熟食的,如花椰菜、煮菠菜、炸土豆條。熟食的蔬菜通常是與主菜的肉食類菜肴一同擺放在餐盤中上桌,稱之為配菜。
    甜品。
    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從真正意義上講,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餅、冰淇淋、奶酪、水果等等??Х取⒉栉鞑偷淖詈笠坏朗巧巷嬃希Х然虿?。飲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正式的全套餐點沒有必要全部都點,點太多卻吃不完反而失禮。稍有水準的餐廳都不歡迎只點前菜的人。前菜、主菜(魚或肉擇其一)加甜點是最恰當?shù)慕M合。點菜并不是由前菜開始點,而是先選一樣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適合主菜的湯。
    餐巾可以暗示宴會的開始和結(jié)束。
    在西餐宴會中,餐巾是一個重要的道具,有很多信號的作用。在正式宴會上,女主人把餐巾鋪在腿上是宴會開始的標志。這就是餐巾的第一個作用,它可以暗示宴會的開始和結(jié)束。西方講女士優(yōu)先,西餐宴會上女主人是第一順序,女主人不坐,別人是不能坐的,女主人把餐巾鋪在腿上就說明大家可以開動。倒過來說,女主人要把餐巾放在桌子上了,是宴會結(jié)束的標志。此外一定要注意,餐巾只能鋪在腿上,你不能放在別地兒。餐巾要鋪在腿上,一般把它疊成長條形或者疊成三角形鋪在腿上,避免吃飯時菜肴、湯汁把裙子或褲子搞臟了。
    中途離開餐巾應當放椅面上。
    西餐正餐跟快餐不一樣,快餐有時候連刀叉都沒有,就能下手了。但是正餐一般有刀叉而且不止一副,往往是兩三副。不管你拿哪副刀叉,一般是左叉右刀。西餐的刀叉取用它有講究的。取西餐的刀有個最省事的游戲規(guī)則:吃一道菜換一副刀叉。一般有三副叉,分別吃色拉、吃海鮮、吃主菜。
    三副叉按照順序由外側(cè)向內(nèi)側(cè)取,先拿最外面那一副,最外面那副一般是吃色拉的,然后再拿中間這副,中間這副一般吃海鮮的,最后再拿最里面這一副,最里面這副吃主要菜的,一般帶齒,吃牛排的。
    吃了一半飯的話,刀叉怎么放有講究的。正跟中國人吃飯拿筷子指著別人是不禮貌的一樣,西餐的刀叉是不能指人的。而且西餐刀叉切的時候有講究,比如一般的習慣是什么呢?左手和右手肘關節(jié)這個地方應該正好夾在腰的兩側(cè),這樣控制你的切割的動作,你別跟木匠似的',那噪音都讓人煩。
    它有一個講究,你要是跟別人交談的話,刀叉在盤子上放成漢字的八字,刀刃朝內(nèi),不能朝外,叉子是弓朝上,齒朝下。這個動作就是告訴服務生和別人,我這個菜沒吃完。你千萬不要把它并排放,如果刀叉并排放,刀刃朝內(nèi),叉齒朝上,代表的意思就是不吃了,收掉。
    根據(jù)禮儀,最舒適的位子總是留給最重要的人。假如桌子位于角落里,你的客人的座位應當背墻,以便他能看到整個大廳或者看到最好的景色。假如在你的餐巾前有四個杯子,你應按十分明確的規(guī)矩用大杯盛水,中杯盛紅葡萄酒,小杯盛白葡萄酒,而高腳杯盛香檳酒。
    假如是你做東或者由你斟酒,那你應先斟自己的酒杯(僅倒?jié)M杯底)嘗一嘗。假如你認為酒味的確不佳(有瓶塞味或明顯的醋味),那你應該要求換一瓶同一產(chǎn)地的酒。假如酒好,那你就按地位重要的順序為你的客人斟酒。喝了酒后要用餐巾抹一下嘴唇,即使你認為不需要。
    第一個是“menu”(菜單)。
    當您走進西餐館,服務員先領您入座,待您坐穩(wěn),首先送上來的便是菜單。菜單被視為餐館的門面,老板也一向重視,用最好的面料做菜單的封面,有的甚至用軟羊皮打上各種美麗的花紋。
    如何點好菜,有個絕招,打開菜譜,看哪道菜是以飯店名稱命名的,一定可以取之,要知道,哪位廚師也不會拿自己店名開玩笑的,所以他們下功夫做出的菜,肯定會好吃的,一定要點。
    看菜單、點菜已成了吃西餐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程序,是種生活方式。”
    第二個是“music”(音樂)。
    豪華高級的西餐廳,要有樂隊,演奏一些柔和的樂曲,一般的小西餐廳也播放一些美妙的樂曲。但,這里最講究的是樂聲的“可聞度”,即聲音要達到“似聽到又聽不到的程度”,就是說,要集中精力和友人談話就聽不到,要想休息放松一下就聽得到,這個火候要掌握好。
    第三個是“mood”(氣氛)。
    西餐講究環(huán)境雅致,氣氛和諧。一定要有音樂相伴,有潔白的桌布,有鮮花擺放,所有餐具一定潔凈。如遇晚餐,要燈光暗淡,桌上要有紅色蠟燭,營造一種浪漫、迷人、淡雅的氣氛。
    第四個是“meeting”(會面)。
    也就是說和誰一起吃西餐,這要有選擇的,一定要是親朋好友,趣味相投的人。吃西餐主要為聯(lián)絡感情,很少在西餐桌上談生意。所以西餐廳內(nèi),少有面紅耳赤的場面出現(xiàn)。
    第五個是“manner”(禮俗)。
    也稱之為“吃相”和“吃態(tài)”,總之要遵循西方習俗,勿有唐突之舉,特別在手拿刀叉時,若手舞足蹈,就會“失態(tài)”。使用刀叉,應是右手持刀,左手拿叉,將食物切成小塊,然后用刀叉送入口內(nèi)。一般來講,歐洲人使用刀叉時不換手,一直用左手持叉將食物送入口內(nèi)。美國人則是切好后,把刀放下,右手持叉將食物送入口中。但無論何時,刀是絕不能送物入口的。西餐宴會,主人都會安排男女相鄰而坐,講究“女士優(yōu)先”的西方紳士,都會表現(xiàn)出對女士的殷勤。
    第六個是“meal”(食品)。
    一位美國美食家曾這樣說:“日本人用眼睛吃飯,料理的形式很美,吃我們的西餐,是用鼻子的,所以我們鼻子很大;只有你們偉大的中國人才懂得用舌頭吃飯。”我們中餐以“味”為核心,西餐是以營養(yǎng)為核心,至于味道那是無法同中餐相提并論的。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二十
    節(jié)假日到親朋好友家去做客,難免會被邀請留下用餐。對方也會展示自己最好的廚藝,我們也經(jīng)常會吃得忘乎所以。但是對于特別愛吃的“好菜”,千萬要打消想多要一份的念頭,因為如果有多余的一份,當然不成問題。如果沒有的話,徒然造成主客雙方都不好意思。
    吃魚、蝦或者蟹的時候,經(jīng)常需要動手,嘴巴上也難免會留下一些痕跡。這時,千萬要勤用餐巾紙擦拭嘴巴和手指,否則看起來實在不太雅觀,有時甚至會倒胃口。
    吃東西時要小口小口的吃,吞咽時嘴巴要合攏,如此才不會制造聲響,干擾別人。喝湯十分容易發(fā)出聲響。用湯匙舀湯,若入口前要吹涼湯匙里的湯,也請小聲吹氣。
    做客的時候,往往人會很多,桌子也會比較大,吃飯時難免會有菜在對面而夠不著,這時千萬不要探起身子去夾。最好的辦法是請最靠近你的人幫你傳遞過來,接到東西后,不要忘了說聲謝謝。取菜時,分量要適中,即使是你最喜歡的食物。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點的飲食禮俗,發(fā)達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比較發(fā)達的,也是比較完備的,而且有從上到下一以貫通的特點?!抖Y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在中國,根據(jù)文獻記載可以得知,至遲在周代時,飲食禮儀已形成為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這些食禮在以后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在古代社會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對現(xiàn)代社會依然產(chǎn)生著影響,成為文明時代的重要行為規(guī)范。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guī)范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維吾爾族待客,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糕點、冰糖,夏日還要加上水果,給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飯前,要提一壺水為客人凈手。共盤抓飯,不能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回盤中。飯畢,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離席。蒙古族認為馬奶酒是圣潔的飲料,用它款待貴客。宴客時很講究儀節(jié),吃手抓羊肉,要將羊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獻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將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鍋煮熟,開宴時將羊肉塊盛入大盤,尾巴朝外。主人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動刀,賓主同餐。
    作為漢族傳統(tǒng)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腿俗ǎ芍魅司淳谱尣?,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guī)程?,F(xiàn)代的標準規(guī)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cè)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酒斟八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cè)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金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漢族古代食儀。
    在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xiàn)等級區(qū)別。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這告訴我們,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一定的禮教。《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而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xiāng)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yǎng)老也"。鄉(xiāng)飲酒,是鄉(xiāng)人以時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恭敬的是長者。
    禮產(chǎn)生于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不僅講求飲食規(guī)格,而且連菜肴的擺投也有規(guī)則,《禮記·曲禮》說:"凡進食之禮,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nèi),蔥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譯成現(xiàn)代的文字,就是說,凡是陳設便餐,帶骨的菜肴放在左邊,切的純?nèi)夥旁谟疫叀8傻氖称凡穗瓤恐说淖笫址?,羹湯放在靠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在近處。蒸蔥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陳干肉、牛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這套規(guī)則在《禮記·少儀》中也有詳細記載。
    上菜時,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魚肴時,如果是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大魚脊向賓客的右方。
    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縟禮?!抖Y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托醺?,主人辭不能烹??颓铬?,主人辭以簍。濡肉齒決,于內(nèi)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
    這段話的大意是講: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團,不要把多余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里,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jù)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diào)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
    如果有客人在調(diào)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說是烹調(diào)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醬類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說是備辦的食物不夠。濕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于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個要撮作一把來嚼。吃飯完畢,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債物的碟子交給旁邊伺侯的主人,主人跟著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后,客人再坐下。
    飲食的禮儀論文飲食的禮儀論文篇二十一
    5、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和主要客人。
    宴會的菜譜要做到豐儉搭配、主次分明。應特別照顧主賓的飲食習慣。同時,酒水、香煙、水果要備齊。
    正規(guī)的宴席上菜順序應該是這樣的:手碟——冷碟——熱炒——大菜(含頭菜、二湯、葷素大菜、甜點與座湯)——飯點——茶果。
    1、必須等到人到齊了才能開始進餐;
    2、應等主客或主人先用餐;
    3、看準自己要取的食物,再動筷子,盡量不要碰到其他食物;
    5、吃飯時,應端起飯碗,用飯碗貼緊自己的嘴巴,用筷子把米飯推入口中;
    6、多吃靠近自己面前的菜,盡量少吃離自己遠的菜;
    7、夾菜應從盤子靠近或面對自己的盤邊夾起,不要從盤子中間或靠別人的一邊夾起;
    8、喝湯不要發(fā)出聲響,用湯勺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等涼了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飲食禮儀在中國飲食文化里,是一個重要的部分。
    餐桌上哪些不能做:
    打嗝。
    在席間打嗝是十分不禮貌、沒有禮儀形象的,如果確實控制不了,則能夠喝水,屏氣的辦法能使表現(xiàn)減輕。屏氣還沒效果,則最好去洗手間讓嗝打個夠,等氣消了之后再回到座位上。
    打噴嚏。
    若僅僅暫時性之噴嚏當然能夠以餐巾掩口方法,將污染減至最低。若是噴嚏不斷則最佳離席至它處處置,若真的無法處置則無妨先行離席,沒有任何人會介懷的。
    補妝。
    我們在禮儀培訓中發(fā)現(xiàn),很多女士都不知道這項禮儀。補妝應該在洗手間或是人較少之處為之,公共場所補妝就好比是在梳頭發(fā)、穿衣服等通常是不當?shù)摹?BR>    吸煙。
    簡直一切的餐廳均以區(qū)分「吸煙區(qū)」和「非吸煙區(qū)」,為了防止其它人吸二手煙,癮君子最佳極力抑制煙癮,若是真的煙癮太大則可運用正餐用完,在場人士已開端用甜點、咖啡時再離席前往室外吞云吐霧,如此既不算失禮亦不會波折別人安康。
    剔牙。
    剔牙也要注意,適當厭惡,真的要吐也請以餐巾紙掩口,吐在紙巾上。牙簽用完放在盤中即可,千萬不要口中咬著一根牙簽與人攀談,狀似流氓無賴狀,十分丑陋。有些人乃至用完餐后,口中仍叨著牙簽處處走動,那更是離譜的舉止了。
    刀叉墜落。
    進餐時若刀叉不小心墜落地上,此刻只需要告之服務人員換一潔凈的即可,不自行收拾掉到的刀叉,更不能夠用餐巾擦洗過再持續(xù)運用。
    拓展閱讀:中國古代飲食禮儀的起源和特點。
    依古文獻載,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制度的生成,至少可溯周初,且逐漸以具體的禮節(jié)儀文積淀成俗。在早期儒家思想和政權設計中,禮儀制度使社會各階級、各集團“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進而成為統(tǒng)治者治理天下的方法與手段。
    周代是一個禮樂發(fā)達的社會,所有的活動都必須納入禮的范圍之內(nèi),以禮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在各種禮儀制度中,飲食禮儀制度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鄉(xiāng)飲酒有飲食、鄉(xiāng)射少不了飲食、尊老養(yǎng)老、祭掃、敬神、居喪、婚嫁更無不以飲食為其主要內(nèi)容。
    因此,周代制定的各種禮制都與飲食活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又由于禮儀制度的制定為上層社會所決定,因此中國古代的飲食禮儀帶上了等級性、家族性、神賜性和禮儀性四大特點。
    把飲食與政治聯(lián)系起來,是中國古代獨特的飲食理念。自古認為治理國家與飲食烹飪的原理是相通的?!独献印吩唬骸爸未髧胄□r”。意思就是說治理大國要十分小心謹慎,如同烹飪小魚那樣不可隨便攪動之。
    飲食與政治的聯(lián)系還表現(xiàn)在為官者與民眾在飲食上的差別,為官者稱為“肉食者”,平民為“蔬食者”、“藿食者”。勤學——從政——肉食這樣的社會思想和教育觀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
    古代社會各個階層的日常生活中,飲食因為所處地位的高下而有很大的不同,貴族們的鐘鼎而食與庶民的食不果腹這樣的差異,也是由于統(tǒng)治者地位高下不等使得財富占有的多寡不同而造成的。
    社會對天神、地示和人鬼主要是祖先神仍充滿敬畏,遇到重大節(jié)日或事情皆需要祭祀,希望通過祭祀達到禳災賜福的目的。同時周人認為他們?nèi)粘K持锬松耢`所賜,吃掉祭品則是分享神靈的福佑,因此在祭祀之后要舉行宴會分享祭品。
    古代祭祀的對象大到日月星辰,小到門窗戶牖,甚至作為炊具的灶本身也成為灶神。這些神祇在祭祀典章中被按照世人的標準分出高低貴賤,這便是大祀、中祀和小祀。不同等級的神享受不同標準的供奉。
    古代祭祀活動大多數(shù)情況下又是家族成員共同參加的。所以在祭祀活動之后的宴會中體現(xiàn)了周代食品的神賜性、宴飲的家族性的飲食特點。古代的許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禮作為家訓的訓條,教導子謹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