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編寫的過程需要不斷反思和調(diào)整,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實際情況。教案的編制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需求,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以下是一些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的教案問題和解決方案,供大家參考。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一
1.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會畫圓錐的平面圖形及掌握測量圓錐的高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1.2過程與方法:
1.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精神。
2.1教學重點。
2.2教學難點。
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圓柱形鉛筆,圓錐實物及模型,直尺,直角三角形硬紙。
老師啊先給大家準備了個謎語,看誰能快速的猜出謎底來,請看屏幕。出示謎語“身體長得細又長,天生美麗黑心腸,上平下尖紙上爬,越爬越短越傷心”(猜一學習用具)。
師:不錯。謎底就是老師手上拿的鉛筆。
課件出示一支圓柱形鉛筆。
師:同學們這支鉛筆是什么形狀的?
生:是圓柱體。
師:你能說說它具有什么特征嗎?
預設。
生1:圓柱有三個面,有上下兩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生2:圓柱有一個側(cè)面是曲面。
生3: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有無數(shù)條高。
生4:圓柱側(cè)面展開是長方形。
師:圓柱的特征同學們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幾何形體,請同學們仔細的看老師的操作(師拿出一支圓柱形鉛筆用轉(zhuǎn)筆刀削鉛筆)。
師:想想被削的這一端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生:越來越細,越來越尖。
師:老師如果把削成的筆尖部分切下來,會是什么形狀叫呢?同學們請看屏幕。
課件:把削成的筆尖部分(圓錐體)垂直切下來。
師:同學們知道被切下來的是什么幾何形體嗎?
生:是圓錐體。
師揭示課題:
師:不錯,我們把象這樣的幾何形體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錐的認識》。
1、列舉,提出問題。
同桌同學互相討論。
(出示一組生活中圓錐的例子,豐富學生的感知)。
師:剛才我們共同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圓錐,接下來再讓我們共同欣賞課本帶給我們的精彩畫面(教材23面圖),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樣子用鉛筆沿著實物的輪廓把你找到的圓錐體描畫出來。
學生描畫課本中圓錐的輪廓。
師: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勞動中,同學們還知道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錐體的?
生1:陀螺的下半部分。
生2:蓋房子用的鉛錘的形狀是圓錐體的。
生3:……。
師:看來圓錐形的物體給我們生活的帶來了不少的便利,我們只有對它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得用它。
2、引導觀察圓錐的特征。
師:下面請同學們拿出圓錐體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同桌同學互相說說你的感覺。
學生手拿圓錐體模型觀察、想。
同桌交流、討論。教師深入小組和學生一起進行探討。
師:誰愿把你們的研究成果告訴給大家。
生匯報師板書:(預設展示過程)。
圓錐的特征。
生1:我們發(fā)現(xiàn)圓錐上面細,下面粗。
生2:圓錐有一個尖尖的部分,摸起來很扎手。
師:我們把它叫做頂點。
(學生講到此點時,配合圖片在圖上標出,再請一個同學上臺指出黑板上老師畫的圓錐的頂點并標出來,其他同學在答題紙上標出圓錐的頂點)。
生3:圓錐有一個彎曲光滑的面。
師: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側(cè)面。這個面是曲面。
(學生講到此點時,配合圖片在圖上標出)。
師:同學們回顧下圓柱的側(cè)面展開是什么圖形?
生:長方形。
師:那么圓錐的側(cè)面如果把它展開來會是個什么形狀呢?
師展開一個圓柱的側(cè)面,讓學生觀察。
生:圓錐的側(cè)面展開是個扇形。
生4:圓錐有一個圓形的面,我們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學生講到此點時,配合圖片在圖上標出,再請一個同學上臺指出黑板上老師畫的圓錐的底面并標出來,其他同學在答題紙上標出圓錐的底面)。
3、師引導觀察圓錐的高。
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
a﹑認識高。
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閱讀課本第24頁例1的前半部分。
師:連接這兩個點所得到的線段我們也可說成是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下面我們把書翻到24頁找到圓錐高的定義,把這一句話齊讀一遍。
師:通過我們對圓錐的高的了解,想一想圓錐的高有幾條?(。
生:一條。
師:為什么只有一條?
生:因為圓錐只有一個頂點和底面只有一個圓心。
b﹑測量高。
師: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那么我們怎樣測量圓錐的高呢?
引導學生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老師給大家準備好的圓錐,同桌同學共同探究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以同桌為單位進行操作。教師適當引導指正。)。
學生匯報,師通過幻燈小結.
生1:測量時,圓錐的底面要水平地放;。
生2:上面的平板要水平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師:通過剛剛的測量,所以我們今后在表示圓錐高的時候,高還可以表示在圓錐的外面。(師演示)。
4、虛擬的圓錐。
(1)先讓學生猜測:一個長方形通過旋轉(zhuǎn),可以形成一個圓柱。那么將一個直角三角形繞。
著一條直角邊旋轉(zhuǎn),會形成什么形狀?
(2)通過操作,使學生發(fā)現(xiàn)轉(zhuǎn)動出來的是圓錐。并說一說圓錐的頂點、高和底面圓心及底面半徑。
1、教材第32頁“做一做”。
組織小組內(nèi)同學相互指出各個圓錐的底面、側(cè)面和高,教師巡視指導。
然后集中進行講解。
2、教材第35頁練習六第2題。
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匯報。
3、課外練習。
(1)、幻燈出示練習題:將下面圖形分類,說說每類圖形的名稱和特征。
學生同桌交流,進行分類。
(2)、聯(lián)系前面所學的圓柱,請同學們在答題紙上寫寫圓柱和圓錐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學生匯報結果)。
預設:
生1:圓柱是由兩個底面和一個側(cè)面三部分組成。圓柱的底面都是圓,并且大小一樣。圓柱的側(cè)面是曲面。一個圓柱有無數(shù)條高。
生2:圓錐有一個頂點,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側(cè)面是個曲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圓錐有一條高。
4、幻燈出示生活中的數(shù)學。
課后小結。
1、同學們,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們對圓錐有了個初步的認識,知道了圓錐的一些特征。
2、總結圓錐的特征:圓錐有一個頂點,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側(cè)面是個曲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圓錐有一條高。
板書。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二
1、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
2、認識圓錐的高,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重點:掌握圓錐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稱。
難點:認識圓錐的高,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
課件圓錐體模型。
一、情景引入。
1、展示教材第31頁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圓錐形物體。
(1)讓學生拿著圓錐模型觀察后,說一說圓錐有哪些特征?
(2)討論交流。
(3)認識圓錐的高。
讓學生看著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4)引導歸納。
圓錐的特征:底面是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借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三、課堂練習。
1、活動游戲。
將三角形制片繞著一條直角邊旋轉(zhuǎn),會形成什么形狀?
2、完成第32頁“做一做”的習題。
3、練習六的第二題。
板書設計。
圓錐的特征:底面是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三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從導入就適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當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在其內(nèi)力的驅(qū)使下開展探索研究活動,充分發(fā)揮了民主,放手讓學生自主地進行研究。在這個充滿體驗和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學會數(shù)學的思想方法和用數(shù)學方法去解決問題,并且獲得自我成功的體驗,增進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最終學會學習。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何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fā),學生想怎樣學,想學什么,這都應盡量滿足學生的要求。根據(jù)本課的重點、難點,我設計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學生個人或小組的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掌握圓錐體的特征、高的特點以及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2、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地位。
我理解的教師的主導地位就是要在課堂上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我設計的問題主要有七個(不含課堂上生成的問題)。精心設計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活動,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學的探究精神。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四
教材分析:
圓錐的體積是傳統(tǒng)的教學內(nèi)容,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編排,在內(nèi)容和要求方面沒有大的變化,實驗教材的編排體現(xiàn)了新的教學理念,使得教材的面貌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具體來說有這樣幾個變化:
(1)加強了所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教材通過列舉大量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圓錐體特征實物直觀引入,讓學生觀察思考這些物體形狀的共同的特點,并從實物中抽象出它們的幾何圖形。當學生認識它們的主要特征后,又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更多的具體如此特征的實物,從而加強所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進一步感受幾何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加強了對圖形特征,體積、方法的探索過程。在以往的教學中,這部分內(nèi)容的編排更側(cè)重于理解和掌握圖形的特征、體積的計算方法,而對于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在學習素材和實踐操作方面都顯不夠。實驗教材加強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獲得較多的有關自主探索和空間觀念的訓練機會。
(3)加強了學生在操作中對空間與圖形問題的思考。
學情分析:
加強了學習方法的引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教材注意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對新學習的內(nèi)容進行聯(lián)想和猜測,再通過實驗和推理驗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和思考習慣。如:聯(lián)系圓柱體公式鼓勵學生猜測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圓錐體積的教學是按照引出問題聯(lián)想、猜測實驗探究導出公式的'思路設計的,在猜測的基礎上進行試驗和推理,使學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訓練,發(fā)展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圓錐的體積的計算方法,能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提高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利于學習,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圓錐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進一步理解圓錐的體積公式,能運用公式進行計算,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提問:援助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2、出示圓錐的幾何圖形,學生說出圓錐的底面、側(cè)面和高。
3、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圓錐的體積公式怎樣計算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
二探究新知。
(一)指導探究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1.師: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1)老師給每組同學都準備了圓柱體和圓錐體容器、沙子和水。
(2)實驗要求。
做一做:實驗時先往圓錐里裝滿水往圓柱里倒,直到把圓柱里得倒?jié)M水為止。
比一比:實驗前比一比援助和圓錐底面和高的關系。
想一想:通過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分組試驗,邊實驗邊做記錄。
3.學生匯報試驗結果。
4.分析數(shù)據(jù),做出判斷。
觀察全班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了大多數(shù)情況下圓柱能裝下三個圓錐的沙和水。
5.進一步觀察分析,什么情況下圓柱能裝下三個圓錐的沙和水。
6.教師強調(diào):只要是等底等高的就存在上面的現(xiàn)象。
7.師演示(實驗)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
板書:v圓柱=3v圓錐或v圓錐=1/3v圓柱。
8.你們能用字幕表示他們的關系么?
v圓錐=1/3v圓柱=1/3sh。
9.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什么?
(二)解決實際問題。
導言:同學們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學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解決一下實際問題。
出示例3:
(1)指名讀題,分析題意。
(2)指兩名同學板演,其他齊做。
(3)匯報,說解題思路。
(4)拓展:如果就給出這堆沙子,沒有任何數(shù)據(jù),說說你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三)質(zhì)疑。
三鞏固練習。
(一)實戰(zhàn)訓練營:填空。
1、圓錐的底面是一個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
2、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的圓柱體體積的(),所以圓錐體的體積()。
3、把一個圓柱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這個圓錐的體積是原來圓柱體積的(),削去部分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
4、一個圓錐體體積是5.4立方分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
(二)數(shù)學門診部:判斷對錯。
1、兩個圓錐體的底面積相等,他們的體積也相等.
2、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3、圓柱的體積一定大于圓錐的體積。()。
4、一個圓錐與一個圓柱等底等體積,那么圓錐的底面積是圓柱的1/3。()。
(三)求下列圓錐的體積。
1、底面半徑是2cm,高是8cm。
2、底面直徑是2dm,高是5.8dm。
3、底面周長是6.28cm,高是7.6cm。
4、高是16dm,底面直徑是高的5/8。
(四)解決實際問題。
(五)維訓練題。
四總結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五作業(yè)練習四3478題。
板書設計圓錐體的體積。
v圓柱=3v圓錐或v圓錐=1/3v圓柱。
v圓錐=1/3v圓柱=1/3sh。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五
教學目的:
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
教具準備:
要求每個學生用教科書圖樣做一個圓錐的模型,并讓學生收集一些圓錐形的實物,教師準備一個圓錐形物體,一塊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提問: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圓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導入新課。
三、新課。
讓學生拿著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后,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等等。
板書謀題:圓錐。
教師:大家門才認識了圓錐形的物體,我們把這些物體畫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圓錐形物體的投影片。
教師:現(xiàn)在我們沿著這些圓錐形物體的輪廓畫線,就可以得到這樣的圖形。
隨后教師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圓錐形物體的輪廓線。
然后指出:這樣得到的圖形就是圓錐體的幾何圖形。
教師指出: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
然后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同時還要指出:我們所學的圓錐是直圓錐的簡稱。
接著讓學生用手摸一摸圓錐周圍的面,使學生發(fā)現(xiàn)圓錐有一個曲面。由此指出: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cè)面。(在圖上標出側(cè)面。)。
讓學生看著圓錐形物體,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然后在圖上標出高。
教師順著母線的方向演示。問:這條線是圓錐的高嗎?
指名學生回答后,教師要指出: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
教師:圓錐的高到底有多少條呢?
引導學生根據(jù)高的定義,弄清楚由于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學具,同桌的兩名同學相互指出圓錐的底面、側(cè)面和頂點,注意提醒學生圓錐的高是不能摸到的。
2、小結。
圓錐的特征(可以啟發(fā)學生總結),強調(diào)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征是底面是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
教師: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借助—塊平板來測量。
教師邊演示邊敘述測量過程: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測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1)圓錐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2)讀數(shù)時一定要讀平板下沿與直尺交會處的數(shù)值。
4、教學圓錐側(cè)面的展開圖。
教師:圓錐的側(cè)面是哪一部分?
教師展示圓錐模型,指名學生說出側(cè)面部分。
教師: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圓柱,哪位同學能說一說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后是什么圖形?
學生回答出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圖是長方形后,教師設問:那么,請大家想一想,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呢?”
留給學生短暫的思考討論時間后,教師指出: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看看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什么圖形。
然后教師指導學生把圓錐模型的側(cè)面展開,使學生看到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展開后還可以再把它合攏,恢復原狀,使學生加深對圓錐側(cè)面的認識。
四、課堂練習。
1、做“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后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做練習九的第1題。
讓學生自由地想,只要是接近于圓錐的都可以視為是圓錐。
3、做練習九的第2題。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六
教法建議。
教學目標。
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
教學重點。
圓錐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出示圓柱體,引導學生說出圓柱體的特征.。
2、什么叫圓柱的高,并在實物或幾何圖形中指出.。
3、導入,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幾何體--圓錐.(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見過圓錐體嗎?
3、圓錐的認識(課件演示:圓錐體的認識)1、圓錐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
2、圓錐周圍的面是一個曲面(側(cè)面).。
3、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
4、測量圓錐的高(課件演示:測量圓錐體的高1或2)下載。
(1)引導學生討論:圓錐有幾條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測量圓柱的高.。
5、圓錐側(cè)面的展開圖(繼續(xù)演示課件:圓錐體的認識)下載。
(1)想象圓錐體的側(cè)面展開圖。
三、隨堂練習。
2、說出圓錐各部分名稱.。
3、指出下列各圖是由哪些圖形構成的?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圓錐體和圓柱體有什么區(qū)別?
五、板書設計。
學生明確: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七
1.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會畫圓錐的平面圖形及掌握測量圓錐的高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1.2過程與方法:
1.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精神。
2.1教學重點。
2.2教學難點。
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圓柱形鉛筆,圓錐實物及模型,直尺,直角三角形硬紙。
老師啊先給大家準備了個謎語,看誰能快速的猜出謎底來,請看屏幕。出示謎語“身體長得細又長,天生美麗黑心腸,上平下尖紙上爬,越爬越短越傷心”(猜一學習用具)。
師:不錯。謎底就是老師手上拿的鉛筆。
課件出示一支圓柱形鉛筆。
師:同學們這支鉛筆是什么形狀的?
生:是圓柱體。
師:你能說說它具有什么特征嗎?
預設。
生1:圓柱有三個面,有上下兩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生2:圓柱有一個側(cè)面是曲面。
生3: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有無數(shù)條高。
生4:圓柱側(cè)面展開是長方形。
師:圓柱的特征同學們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幾何形體,請同學們仔細的看老師的操作(師拿出一支圓柱形鉛筆用轉(zhuǎn)筆刀削鉛筆)。
師:想想被削的這一端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生:越來越細,越來越尖。
師:老師如果把削成的筆尖部分切下來,會是什么形狀叫呢?同學們請看屏幕。
課件:把削成的筆尖部分(圓錐體)垂直切下來。
師:同學們知道被切下來的是什么幾何形體嗎?
生:是圓錐體。
師揭示課題:
師:不錯,我們把象這樣的幾何形體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錐的認識》。
1、列舉,提出問題。
同桌同學互相討論。
(出示一組生活中圓錐的例子,豐富學生的感知)。
師:剛才我們共同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圓錐,接下來再讓我們共同欣賞課本帶給我們的精彩畫面(教材23面圖),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樣子用鉛筆沿著實物的輪廓把你找到的圓錐體描畫出來。
學生描畫課本中圓錐的輪廓。
師: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勞動中,同學們還知道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錐體的?
生1:陀螺的下半部分。
生2:蓋房子用的鉛錘的形狀是圓錐體的。
生3:……。
師:看來圓錐形的物體給我們生活的帶來了不少的便利,我們只有對它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得用它。
2、引導觀察圓錐的特征。
師:下面請同學們拿出圓錐體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同桌同學互相說說你的感覺。
學生手拿圓錐體模型觀察、想。
同桌交流、討論。教師深入小組和學生一起進行探討。
師:誰愿把你們的研究成果告訴給大家。
生匯報師板書:(預設展示過程)。
生1:我們發(fā)現(xiàn)圓錐上面細,下面粗。
生2:圓錐有一個尖尖的部分,摸起來很扎手。
師:我們把它叫做頂點。
(學生講到此點時,配合圖片在圖上標出,再請一個同學上臺指出黑板上老師畫的圓錐的頂點并標出來,其他同學在答題紙上標出圓錐的頂點)。
生3:圓錐有一個彎曲光滑的面。
師: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側(cè)面。這個面是曲面。
(學生講到此點時,配合圖片在圖上標出)。
師:同學們回顧下圓柱的側(cè)面展開是什么圖形?
生:長方形。
師:那么圓錐的側(cè)面如果把它展開來會是個什么形狀呢?
師展開一個圓柱的側(cè)面,讓學生觀察。
生:圓錐的側(cè)面展開是個扇形。
生4:圓錐有一個圓形的面,我們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學生講到此點時,配合圖片在圖上標出,再請一個同學上臺指出黑板上老師畫的圓錐的底面并標出來,其他同學在答題紙上標出圓錐的底面)。
3、師引導觀察圓錐的高。
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
a﹑認識高。
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閱讀課本第24頁例1的前半部分。
師:連接這兩個點所得到的線段我們也可說成是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下面我們把書翻到24頁找到圓錐高的定義,把這一句話齊讀一遍。
師:通過我們對圓錐的高的了解,想一想圓錐的高有幾條?(。
生:一條。
師:為什么只有一條?
生:因為圓錐只有一個頂點和底面只有一個圓心。
b﹑測量高。
師: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那么我們怎樣測量圓錐的高呢?
引導學生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老師給大家準備好的圓錐,同桌同學共同探究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以同桌為單位進行操作。教師適當引導指正。)。
學生匯報,師通過幻燈小結。
生1:測量時,圓錐的底面要水平地放;
生2:上面的平板要水平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師:通過剛剛的測量,所以我們今后在表示圓錐高的時候,高還可以表示在圓錐的外面。(師演示)。
4、虛擬的圓錐。
(1)先讓學生猜測:一個長方形通過旋轉(zhuǎn),可以形成一個圓柱。那么將一個直角三角形繞。
著一條直角邊旋轉(zhuǎn),會形成什么形狀?
(2)通過操作,使學生發(fā)現(xiàn)轉(zhuǎn)動出來的是圓錐。并說一說圓錐的頂點、高和底面圓心及底面半徑。
1、教材第32頁“做一做”。
組織小組內(nèi)同學相互指出各個圓錐的底面、側(cè)面和高,教師巡視指導。
然后集中進行講解。
2、教材第35頁練習六第2題。
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匯報。
3、課外練習。
(1)、幻燈出示練習題:將下面圖形分類,說說每類圖形的名稱和特征。
學生同桌交流,進行分類。
(2)、聯(lián)系前面所學的圓柱,請同學們在答題紙上寫寫圓柱和圓錐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學生匯報結果)。
預設:
生1:圓柱是由兩個底面和一個側(cè)面三部分組成。圓柱的底面都是圓,并且大小一樣。圓柱的側(cè)面是曲面。一個圓柱有無數(shù)條高。
生2:圓錐有一個頂點,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側(cè)面是個曲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圓錐有一條高。
4、幻燈出示生活中的數(shù)學。
課后小結。
1、同學們,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們對圓錐有了個初步的認識,知道了圓錐的一些特征。
2、總結圓錐的特征:圓錐有一個頂點,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側(cè)面是個曲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圓錐有一條高。
板書。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八
一、“魔術”導入,引出課題。
1、出示一個圓柱,誰能說說它的特征?
教師:現(xiàn)在看一看,老師能不能把這個圓柱變成你們說的那樣。
二、教學實施。
1、初步感知。
電腦出示圓錐形實物圖。
教師:觀察上面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么共同點。
(利用課件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圖的輪廓,移走實物的模像,剩下圖形的輪廓,抽象出圓錐的幾何圖形。)。
教師: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圓錐形的物體?
小結:圓錐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還美化了我們的生活。
2、了解圓錐的特征。
(1)認識圓錐各部分的特征。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學具中的圓錐,看一看,摸一摸,觀察一下它有什么特點。
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板書圓錐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拿出圓錐學具,同桌互相指認圓錐的頂點、底面和側(cè)面。
(2)了解圓錐側(cè)面。
讓學生用手摸一摸、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教師:圓錐的側(cè)面是一個曲面。
小結:圓錐有一個頂點,圓錐的底面是一個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
(3)怎樣畫圓錐的平面圖呢?
示范:先華一個等腰三角形,它的底邊是虛線,然后畫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畫成橢圓形,最后標出頂點、底面、圓心、底面半徑。
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圓錐。
(4)認識圓錐的高。
教師:大家知道圓柱的高是兩個底面的距離,那么,圓錐的高在哪里呢?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教師:圓錐的高就是指從圓錐的頂點到圓心的距離。圓錐有多少條高呢?為什么?
(5)測量圓錐的高。
教師: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我們不螚直接量它的長度,怎樣測量圓錐的高呢?
課件演示測量過程,教師敘述:
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同桌互相配合,動手測量手中圓錐的高。
教師:誰來展示一下你的測量方法?
教師:如果是圓錐形的糧堆或沙堆,又該怎樣測量它的高呢?
學生合作實驗,交流展示。
三、實踐運用,鞏固新知。
1、以同桌為單位,利用教材的圖示動手制作圓錐或自己設計并制作一個圓錐形的物品。比一比,誰的作品最精巧。
2、對比提升。比較圓柱和圓錐,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
四、課堂小結。
教學目標。
1、認識圓錐、掌握它的特征。
2、通過觀察圓錐建立空間觀念。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從實物抽象到幾何圖形的能力。
教學重點:圓錐各部分的名城、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1-2;
2、理解它們表示的數(shù)量;
3、會用手指頭表示1-2;
4、會寫1和2;
教學重、難點:寫1和2。
教學準備:課件、貼紙、數(shù)字卡片1-2、可數(shù)的物件。
教學時間:學習1-220分鐘,寫1和215分鐘,5分鐘互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師:小朋友們會數(shù)數(shù)嗎?那你們知道數(shù)字還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嗎?(阿拉伯數(shù)字)那你在哪見到過數(shù)字?(出示課件)。
2、師:從今天起咱們就要來學習這些數(shù)字,不僅要會讀,還要會寫。咱們要來比一比看一看,看誰的數(shù)字學得好!
二、新授。
1、師:請小朋友伸出你們的手指。你們知道哪個手指表示1嗎?那你覺得哪個手指做起來最舒服?那我們可以用食指表示1。誰會寫1,那就更厲害了。(指名)。
2、齊讀,指名讀。
3、師:1像什么?(1像鉛筆來寫字)(出示課件)。
4、(出示課件)咱們來數(shù)一數(shù)5、師:這有幾只小鴨?(出示課件)引出2有誰會寫2?(指名)(齊讀)。
6、師:2像什么?(2像小鴨水中游)用手指怎么表示呢?
三、鞏固練習1、請生用手指表示數(shù)字。
2、請生用點點表示數(shù)字。
3、請生來帶讀數(shù)字。
4、請生寫1和2。
四、作業(yè)寫1和2各20個。
教學反思:大部分孩子上課開始慢慢懂規(guī)矩了,基本消滅亂走動現(xiàn)象。1和2大部分寫得不錯。4、5人動作較慢,2、3人不會動筆。重要的是把習慣培養(yǎng)好了,再開始慢慢教學。
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3-4;2、理解它們表示的數(shù)量;3、會用手指頭表示3-5;4、會寫3、4和5。
教學重、難點:寫3、4和5。
教學準備:課件、貼紙、數(shù)字卡片3、4和5、可數(shù)的物件教學時間:學習3-520分鐘,寫3、4和515分鐘,5分鐘互動教學過程:
一、復習1、請生用手指表示1和2。
2、請生用點點表示1和2。
3、請生用物體表示1和2。
4、請生背數(shù)字兒歌。
5、請生寫1和2。
2、看看老師的手指是幾?引出4。用點點表示。數(shù)一數(shù)有幾只耳朵?你們有幾只耳朵呀?誰來幫我數(shù)四只粉筆。誰還能數(shù)出4個其它物體?怎么寫?像什么?(4像紅旗迎風飄)(出示課件)數(shù)紅旗。
3、引出5。5怎么表示呢?誰來用點點表示。想知道怎么寫嗎?(出示課件)像什么?(5像稱鉤來買菜)。
三、鞏固練習1、請生用手指表示數(shù)字。
2、請生用點點表示數(shù)字。
3、請生來帶讀數(shù)字。
4、請生寫3、4和5。
四、作業(yè)寫3、4和5各8排。
教學反思:有些孩子3和5寫不好,有些孩子喜歡用以前的手勢表示5,不是不行,只是為了以后用手指算數(shù)時更加方便,要求學生用大拇指表示5。
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6、7;2、理解它們表示的數(shù)量;3、會用手指頭表示6、7;4、會寫6和7。
教學重、難點:寫6和7。
教學準備:課件、貼紙、數(shù)字卡片6和7、可數(shù)的物件教學時間:學習6-720分鐘,寫6、715分鐘,5分鐘互動教學過程:一、復習1、請生用手指表示1--5。
2、請生用點點表示1--5。
3、看點點表示數(shù)字。
4、請生背數(shù)字兒歌。
5、看圖填數(shù)字。
2、看看老師的手指是幾?引出7。用點點表示。數(shù)一數(shù)有幾只口哨?誰還能數(shù)出7個其它物體?怎么寫?像什么?(7像鐮刀割小草)(出示課件)數(shù)鐮刀。
三、鞏固練習1、請生用手指表示數(shù)字。
2、請生用點點表示數(shù)字。
3、請生來帶讀數(shù)字。
4、請生寫6、7。
四、作業(yè)寫6和7各8排。
教學反思:學生基本上上都會寫,但“7”有少數(shù)同學會寫反。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
年級。
六年級。
主備人。
舒婷。
使用人。
舒婷。
課題。
課型。
新授。
教學。
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并發(fā)現(xiàn)圓柱和圓錐的特征,知道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cè)面和高。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立體圖形的學習經(jīng)驗,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
教學。
重點。
1、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探索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2、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玉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
難點。
教學。
方法。
分析中歸納解題方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
學
過
程
與
內(nèi)
容
設
計
一、復習導入。
二、新授。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圓柱和圓錐形的嗎?
3、現(xiàn)在我們首先來研究圓柱。
(1)請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桌上的圓柱,看看它有哪些特點。(提示:從面、棱、頂點和高這幾方面來研究。)。
(2)請一位同學代表你們組來說說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老師現(xiàn)在有問題要問大家:圓柱上下兩個圓有什么關系,怎樣驗證?
(4)我們稱這兩個圓為圓柱的底面,也就是說圓柱有兩個底面,一個側(cè)面。
(5)圓柱的高指什么?你有辦法測量嗎?說明圓柱有多少條高,長度有說明關系?
(6)誰能完整的說一下圓柱的特征。
1.教師提問:現(xiàn)在找找請你們帶來的東西中,哪些是圓柱?請把圓柱舉起來。
2、舉出學生帶來的東西中不是圓柱的例子。
3.揭示實物圖,出現(xiàn)圓柱幾何圖形。
教師說明:我們所學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柱,我們叫它圓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兩個圓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圓柱的高。
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下面我們來認識另一個立體圖形———圓錐。
三、鞏固練習。
四、全課總結。
八、作業(yè)設計。
課本20頁練習五4.
九、板書設計。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cè)面,是一個曲面。
圓錐,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形,側(cè)面一個曲面。
教學。
反思。
本課時的內(nèi)容較簡單,但作為教師,我們并不能僅僅停留在教給學生有關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這一層面上。研讀教材,我發(fā)現(xiàn)教材力求體現(xiàn)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感知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這與教師單純地教給學生圓柱與圓錐的特征是有本質(zhì)不同的。如果教師要教給學生這些知識的話,可能5分鐘的時間就夠了。但同樣的,學生也可能很快就遺忘了。讓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這節(jié)課中應該體現(xiàn)怎樣的教學理念,應該怎樣讓學生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但實際操作時,卻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沒有很好地達成自己課前預設的教學效果。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一
六年制第十二冊數(shù)學第48—49頁的內(nèi)容,完成第49頁上面的“做一做”和練習十二的第1—2題。
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
圓錐的特征。
圓錐形物體一個、圓錐的模型一個、cai課件四件。
圓錐形實物,模型一個、一塊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圓柱的有關知識,誰能告訴老師圓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物體,看一看,摸一摸,感覺一下,它與圓柱有什么不一樣?
生觀察感知后,說出自己的結果,師肯定:
這個物體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
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也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新的立體圖形。
二、新授。
〈1〉出示多媒體cai課件的三幅圓錐形實物圖。
(此處有圖)。
提問:這些物體的形狀是什么?(圓錐)。
這時利用cai課件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圖的輪廓,緊接著把實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圖形的輪廓,抽象出圓錐體的幾何圖形。
(此處有圖)。
接著改變不同的方向,師說明:這樣的圖形就是圓錐體的幾何圖形。
指出: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cè)面,同時標出“側(cè)面”讓學生看著圓錐形物體,指出:
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用cai課件演示作高,接著順著母線的方向演示、強調(diào):
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只有一條。
〈3〉生拿出學具,同桌互指圓錐的底面、側(cè)面、頂點、高。
2、小結。
誰能歸納一下圓錐有什么特征?(指名試答)。
師板書:底面是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教學測量圓錐的高。
提問:圓錐的高能直接測量嗎?為什么?
(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
采用多媒體cai課件(二)演示。
邊演示,邊講解測量過程。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讀出數(shù)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圓錐學具的高。
4?教學圓錐側(cè)面的展開圖。
設問:圓柱的側(cè)面展開是什么圖形?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又是什么圖形呢?
生思考討論后,指名回答。
師:我們通過實驗來看看。
出示cai課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處有圖)。
使學生認識: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再利用cai課件將其展開圖合攏,恢復原狀,以加深對圓錐側(cè)面的認識。
三、課堂練習。
1、做教科書第49頁“做一做”
2、做練習十二的第1題。
3、做練習十二的第2題。
采用cai課件,拆分組合,指名口答。
四、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圓錐,想一想:圓錐有什么特征?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什么圖形?
板書設計。
(此處有圖)。
圓錐的特征:
底面是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二
教學內(nèi)容: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圓錐,知道圓錐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錐的特征。
2、了解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重點:
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
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定標。
1、回顧:我們學習了物體的哪些特殊形狀?你能在生活中找出具有這些形狀的物體嗎?(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長方體、正方體、圓柱……)。
2、欣賞日常生活中圓錐形的物體,介紹圓錐,你還見過哪些圓錐形的物體?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圓錐。
二、自學互動,適時點撥。
【活動一】認識圓錐的特征。
學習方式:獨立學習、組織交流。
學習任務。
1、取出圓錐體學具,請大家看一看、摸一摸,與圓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說給同桌聽。
2、通過觀察,認識圓錐的頂點、面。
(1)圓錐有一個頂點和兩個面,一個底面,一個側(cè)面。
(2)圓錐的底面是一個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
3、討論、交流,認識圓錐的高。
(1)圓錐的高在哪里?
(2)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圓錐的高?(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
(3)圓柱的高有無數(shù)條,圓錐的高有幾條?
【活動二】測量圓錐的高與圓柱和圓錐的區(qū)別。
學習方式:動手操作、討論交流。
學習任務。
2、小組討論,動手合作測量圓錐體的高。
3、匯報測量的步驟及測量結果。
4、課件演示測量高的過程,注意:測量時,圓錐的底面要水平地放;上面的平板要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6、動手操作轉(zhuǎn)動一根貼有直角三角形硬紙的木棒。
7、說說各自的發(fā)現(xiàn)。
8、交流圓錐和圓柱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提問:圓錐和圓柱有哪些相同點,哪些不同點?
三、達標測評。
1、完成課本第32頁的“做一做”。
先讓學生在教材的幾何圖形上標出圓錐的底面、側(cè)面和高,再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
2、完成課本第35頁練習六的第1題。
投影出示課本上各個物體的圖片,指名說說每個物體由哪些圖形組成。
3、完成課本第35頁練習六的第2題。
先讓學生在課本上連一連,再進行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頂點:1個。
面:2個側(cè)面(曲面)底面(圓)。
高: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只有1條)。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三
1、認識圓錐,圓錐的高和側(cè)面,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能根據(jù)實驗材料正確制作圓錐。
2、過動手制作圓錐和測量圓錐的高,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3、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掌握圓錐的特征。
正確理解圓錐的組成。
每人一個圓錐,師準備一個大的圓錐模型。
一、復習。
1、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圓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課。
(1)讓學生拿著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后,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的,等等。
(2)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3)圓錐有一個曲面,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cè)面。(在圖上標出側(cè)面)。
(4)讓學生看著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由于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2、小結。
圓錐的特征(可以啟發(fā)學生總結),強調(diào)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征是:底面是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測量)。
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借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4、教學圓錐側(cè)面的展開圖。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三、課堂練習。
1、做第24頁“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后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練習四的第1題。
(1)讓學生自由地觀察,只要是接近于圓柱、圓錐的都可以指出。
(2)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由圓柱、圓錐組成的。
3.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補充習題。
1出示一組圖形,辨認指出哪些是圓錐。
2出示一組圖形,指出哪個是圓錐的高。
3出示一組組合圖形,指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四、總結。
關于圓錐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學介紹你手中的圓錐嗎?
觀察、感知中認識并掌握圓錐的特點,經(jīng)歷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的過程,加深了對圓錐高的認識。在旋轉(zhuǎn),對比圓柱和圓錐的過程中,加深對圓錐特點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四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探究精神。
2、發(fā)展幼兒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活動準備:
圓圓世界(內(nèi)有圓圓的會滾動的物體)白紙籃子膠泥表格40份。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老師帶領幼兒復習圓的特征,并請幼兒進入圓圓世界。
(二)展開活動。
1、幼兒第一次嘗試。
2、教師引導幼兒相互觀察,比較所拿物品特征,逐步歸納,提煉球體特征,并用記錄的方法展現(xiàn)球體特征。
3、教師小結球體特征。
4、教師提出要求,幼兒再次選擇所拿物品。
5、教師指導幼兒再次感知球體特征,“來;自。屈;老師;教。案;并幫助個別幼兒分析所選物品是否球體。
6、請幼兒想一想,并說出生活中的球體。
活動結束。
請幼兒用橡皮泥給圓形娃娃做一份是球體的禮物。
活動延伸。
請幼兒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表格。
活動反思:
《指南》之科學領域中強調(diào)“在尊重兒童認知發(fā)展的前提下開展數(shù)學教育”,對孩子而言行動和經(jīng)驗是學習數(shù)學的最佳手段。本次數(shù)學活動是通過孩子的操作,讓孩子逐步理解扁圓形和球體的不同,從而認識球體;在此基礎上,又通過分類、講講生活中的事物,擴展了孩子的思維;最后,通過尋找不同類使活動進入高潮。在整個活動中,我尊重每位幼兒的人格,讓孩子和我處于平等的地位,讓他們盡可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看法。盡管我的語言中不乏信息和技能的講解傳遞,但最主要還是一些試探性的提問和商談式的建議,目的是為了引出幼兒自己的探索和表達,而不是制造和控制幼兒的行為。所以不管是傳遞、示范還是提問,其目的都在于為幼兒的主動探究和表達創(chuàng)造積極的條件,營造良好的情緒。每個活動總有不足之處,在孩子滾動小球時,有的滾到了地上,于是孩子們高興地滿地跑,現(xiàn)場一時比較騷亂,最后雖然安靜下來但顯然孩子們還不盡興,所以我設想,如果能將這節(jié)課改成室外課,讓孩子們玩各種球類物及扁圓的物體,如體育球類,輪胎,油桶,滾環(huán)及各種圓柱體物體,或類似球體的東西,孩子充分的感受之后,積累的經(jīng)驗會更加扎實有效,只不過這樣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控制活動的應對能力和張力,值得嘗試嘗試。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五
幼兒的一日生活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時間,平時活動時總會有幾個孩子湊在鐘表前議論紛紛‘這個針跑的快,這個針跑的慢’‘有的長有的短’,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此產(chǎn)生了興趣,為幫助孩子們解決疑惑,結合本班孩子的認知情況,我設計了本節(jié)課――認識整點。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時鐘的表面結構及時針、分針的運轉(zhuǎn)規(guī)律,學會看整點。
2、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
3、養(yǎng)成按時作息、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看整點。
難點:會在鐘面上撥整點。
活動準備。
圓形時鐘一個、1―12整點卡片、實物鐘若干。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師幼互相問候。請幼兒猜謎語:“這是一首謎語歌,大家猜猜是什么?”
一張大圓臉,沒退也沒嘴。
沒退會走路,沒嘴能報時。(謎底:鐘)。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圓形時鐘,請幼兒觀察鐘面,了解鐘的表面結構。
2、認識分針和時針,探索分針和時針的運動關系。
教師慢慢撥鐘,引導幼兒觀察分針和時針的運動。讓幼兒說出:分針跑得快,時針跑得慢。
3、通過撥鐘,引導幼兒認識整點鐘。教師將分針和時針都撥到“12”上,然后調(diào)節(jié)鐘背面的調(diào)時鈕,使分針轉(zhuǎn)一圈后正指向數(shù)字“12”,讓幼兒注意時針有了什么樣的變化。教師反復撥幾次,讓幼兒明白分針每走一圈,時針就走一個數(shù)字,經(jīng)過了一小時。
4、幼兒分成若干組,每組一個實物鐘面。請幼兒輪流撥鐘,觀察并討論分針和時針的`變化,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只要分針正指“12”,時針就正指某一個數(shù)字。
教師小結:分針正指“12”,時針指數(shù)字幾,就是幾點整。出示寫有整點鐘的卡片,與幼兒一起撥整點鐘。邊撥鐘邊和幼兒一起說:“1點整、2點整、3點整……”直到兩針在“12”上重合(即12點整)。
5、游戲活動:老狼、老狼幾點鐘。
教師手拿1―12點鐘的鐘面卡片12張,走在前面扮老狼。幼兒跟在“老狼”后面邊走邊問:“老狼老狼幾點鐘?”“老狼”舉起1點鐘的卡片并回答:“1點鐘?!庇變豪^續(xù)問“老狼”,當“老狼”回答“天黑了”時,其他幼兒必須快速回到座位上安靜下來。最后一個回到座位上的幼兒就被“老狼”吃掉,游戲反復進行。
三、結束部分。
師幼同唱“鐘之歌”
四、延伸部分。
引導幼兒把一日生活環(huán)節(jié)與時間對應起來,如早餐時說“現(xiàn)在8點鐘,我們吃早餐吧”,幫助幼兒建立時間觀念。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通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了解時鐘的表面結構,動手操作認識整點,知道分針正指12,時針指數(shù)字幾就是幾點鐘,學會看整點。如果重新上這節(jié)課,我會教幼兒制作鐘,以更好地掌握知識。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六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能正確地認識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名稱及特征。
2、能在活動中培養(yǎng)自己的觀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動中提高對認識立體圖體的興趣。
活動準備:
正方體、長方體制作材料紙若干張,正方體、長方體積木若干塊。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觀察兩張制作材料,講述異同?!靶∨笥芽蠢蠋煄砹藘蓮埣?,請你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點:都有6個圖形組成。不同點:一張紙上都是一樣大的正方形組成。還有一張紙上有正方形和長方形組成。)。
2、幼兒操作活動。
“今天老師就要請小朋友用這兩張紙來變魔術,怎么做呢?”
(1)介紹制作形體的方法。
出示示意圖,教師簡單講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講述異同,介紹形體名稱。(正方體、長方體。)。
“你們做的兩件東西像什么?“(積木、盒子)“它們一樣嗎?”(不一樣)“怎么不一樣?”(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還有長方形。
老師手指正方體的一面,這就叫面。我們一起數(shù)數(shù)它有幾個面。(6個)“這6個面都是怎樣的?”(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由6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形體它的名字就叫正方體。“請你把你做的正方體找出來,說說它是什么樣的?”現(xiàn)在請你們拿出你制作的另一個形體,數(shù)數(shù)上面有幾個面?每個面一樣嗎?(不一樣。)怎么不一樣?(6個面里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長方體。
歸納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一樣大小的正方形。長方體的6個面,有的都是長方形(面對面的一樣大);有的4個面是長方形(面對面的一樣大),2個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標記將正方體與長方體分類。
出示貼有正方體與長方體標記的兩個籃子?!斑@里有兩個籃子,籃子上分別貼有什么樣的標記?”(正方體、長方體。)請你們把桌子上的各種形體送進帶有特征標記的籃子,并說說你送的是什么形體。
4、搭積木游戲。
數(shù)一數(shù)我用了幾塊積木來搭,數(shù)的時候要考慮到看不到的積木,提高觀察能力與空間知覺能力。
大班計算活動:比較輕重。
幼兒園大班計算活動:比較輕重。
溫州三幼得勝園區(qū)潘雪如。
活動目標:
1、感知輕重,知道要有兩個或者幾個物體才可以比較重量。
2、學習用自然測量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用工具測量來比較三個物體的重量,并做好記錄。
3、體驗合作帶來的樂趣與成功感。
活動準備:
1、學具筐:面霜瓶、積木、天平8個。
2、皮球、桶、紙盒、水瓶、鉛筆盒、杯子、積木、瓶子各兩個。
活動過程:
一、提出概念。
1、請一名幼兒上來。
(2)今天老師帶來了蹺蹺板,看看誰重一點?我給重一點那邊貼上箭頭向下的標記。
(3)小結:原來比重量要兩個或者幾個物品才可以比較,一個物體不能自己跟自己比重量。
二、感知重量。
1、幼兒探索。
(1)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兩樣物品,老師請你們來給他們比一比輕重。
(2)我請兩個孩子一組,站在桌子旁邊去找兩樣物品比輕重,給重的那樣東西貼上朝下的箭頭。
2、小結:原來我們用我們的小手掂一掂可以比較出物體的輕重。
三、工具測量。
1、出示三樣物品。(三個玩具)。
(2)那到底誰排的對呢?我也不知道。當我們用手也沒辦法分出輕重的時候,那我們就需要一個準確的測量工具。他就是天平。
(3)我們先將兩個物品進行比較,把輕的那個拿下來,重的那個不動。然后再把第三個物品拿來進行比較。那這個比其他兩個都重,所以他是最重的,那c就是最輕的,中間這個叫什么呢?他叫不輕也不重。
(4)因為他最重的要輕,比最輕的要重,所以他叫不輕也不重。一起來說說看。(貼上箭頭)。
(5)教師示范記錄表。
2、幼兒操作。
(1)請小朋友兩人一組不拿凳子到桌子旁邊,合作一人記錄,一人測量,給三樣物品比輕重。
(2)教師檢驗:將幼兒的記錄表貼在黑板上。
(3)找出不一樣的檢測一次。
(4)其實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東西可以比較輕重,我們一起去找找吧。
大班數(shù)學思維教案《做客》。
活動過程:
一、出示信件。
你們看,這是什么呀?
王老師今天收到張老師的一封信,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封信吧。
哦!原來,這封信上說,張老師剛搬進漂亮的新房子,她想請我和小朋友一起去她家玩。她說她家在快樂錦苑a幢201室。
二、買水果。
那么我們要帶些什么禮物去看張老師呢?(讓幼兒學著用形容詞,豐富幼兒的詞匯量)。
最后我們決定,還是去水果超市挑一些水果送給張老師。
師:不過,我有個小小的要求,你們挑的水果要在10以內(nèi)(幼兒自由挑選)。
師:你來說說你挑了幾個什么水果?
三、找家。
1)、師:東西買好了,我們出發(fā)去張老師家了,我記得她家在快樂錦苑a幢201室,201是什么意思呢?(幼兒回答)。
2)、原來2代表第2層,1代表從左往右數(shù)第1個房間。就是第2層的從左往右數(shù)的第1個房間。你們真棒,都知道門牌號的意思了,可有兩個小朋友他們也正要去朋友家玩,可看不懂這個門牌號的意思,該怎么辦呢?(請幼兒幫忙)。
小方要去的朋友家的門牌號是302(第3層,從左往右數(shù)第2個房間)。
小雪要去的朋友家的門牌號是504(第5層,從左往右數(shù)第4個房間)。
四、破解密碼。
1、復習鞏固10以內(nèi)的加法。
1)、設疑激趣。
師:到了到了,到張老師家了,誒,樓下的門鈴怎么按不起來呢?(可能壞了)那該怎么辦呢?(打電話)。
師:你們知道張老師家的電話號碼不?(不知道)她們家的電話號碼啊,是帶密碼的,我想請你們幫忙解一解,猜一猜。
2)、破解密碼。
3)、驗證號碼。
師:你們猜出來的電話號碼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來打一下,聽一聽。(張老師的電話鈴聲響后接起:“喂,你好”?!拔?,是張老師嗎?我是王老師,我?guī)∨笥褋砟銈兗易隹土恕薄芭?,歡迎歡迎,快上來吧”)是不是張老師家的電話號碼呀?(是)你們真棒!
2、互解密碼——督促檢查。
師:那你們想不想知道王老師家的電話號碼呀?我家的電話號碼也是帶密碼的,我設置的密碼跟張老師家的不一樣,請你們認真看一下,解一下(出示編譯好的號碼)。
3、編譯密碼。
1)、到了張老師家,把你們的禮物送給了張老師,并參觀了張老師的新家,這時,張老師也想要你們的電話號碼,那你們想不想也來編一編電話密碼?在你們的桌子上有一些記錄紙,先在記錄紙的正面寫上你家的電話號碼,再在記錄紙的反面把你家的電話號碼編成密碼。
2)、幼兒各自編譯電話密碼。
3)、幼兒互解密碼并驗證。
五、活動結束。
電話號碼留好了,我們也該回家了,跟張老師再見吧。
六、活動延伸。
1、假如你的好朋友轉(zhuǎn)學到了外地,在撥大電話的時候,前面應加撥什么?(所在地區(qū)的電話區(qū)號)我們的電話區(qū)號是多少?(0577)。
2、假如你的聯(lián)系電話改了,你怎樣做才能和好朋友繼續(xù)保持聯(lián)系?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七
一、填空:
1,把一根圓柱形木料截成3段,表面積增加了45.12平方厘米,這根木料的底面積是()平方厘米。
2,一個圓錐體的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是1分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比是(),圓柱的體積比圓錐的體積多()%,圓錐的體積比圓柱的體積少()。
4,把一個圓柱體鋼坯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要削去1.8立方厘米,未削前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5,一個圓柱體的側(cè)面展開后,正好得到一個邊長25.12厘米的正方形,圓柱體的高是()厘米。
6,用一個底面積為94.2平方厘米,高為30厘米的圓錐形容器盛滿水,然后把水倒入底面積為31.4平方厘米的圓柱形容器內(nèi),水的高為()。
7,等底等高的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體積的和是72立方分米,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體積是()。
8,底面直徑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圓柱,側(cè)面展開后得到一個()面積是()平方厘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9,把一根長是2米,底面直徑是4分米的圓柱形木料鋸成4段后,表面積增加了()。
10,底面半徑2分米,高9分米的圓錐形容器,容積是()毫升。
11,已知圓柱的底面半徑為r,高為h,圓柱的體積的計算公式是()。
12,容器的容積和它的體積比較,容積()體積。
二、判斷:
1,圓柱體的體積與圓錐體的體積比是3∶1。()。
2,圓柱體的高擴大2倍,體積就擴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柱的體積比圓錐的體積大2倍.()。
4,圓柱體的側(cè)面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
5,圓柱體的底面直徑是3厘米,高是9.42厘米,它的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正方形。()。
三、選擇:(填序號)。
1,圓柱體的底面半徑擴大3倍,高不變,體積擴大()。
a、3倍b、9倍c、6倍。
2,把一個棱長4分米的正方體木塊削成一個最大的圓柱體,體積是()立方分米。
a、50.24b、100.48c、64。
3,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共同的`公式是()。
a、v=abhb、v=a3c、v=sh。
a、16b、50.24c、100.48。
5,把一團圓柱體橡皮泥揉成與它等底的圓錐體,高將()。
a、擴大3倍b、縮小3倍c、擴大6倍d、縮小6倍。
四、應用題:
1,一個圓錐體的體積是15.7立方分米,底面積是3.14平方分米,它的高有多少分米。
3,圓柱形無蓋鐵皮水桶的高與底面直徑的比是3∶2,底面直徑是4分米。做這樣的2只水桶要用鐵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數(shù)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八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圓錐體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很少見的立體圖形,學生疏于了解,對圓錐體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因此,我認為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設計,開始就認識圓錐體的特征,學生會由于生活經(jīng)驗積累不夠,而不能夠全面地、準確地了解圓錐體的特征。為了使學生對圓錐體有更多的感性認識。積累豐富的第一手的資料,我設計了首先讓學生制作圓錐體,再來認識圓錐體的特征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制作圓錐體的過程中,不僅發(fā)現(xiàn)了圓錐體是由一個扇形和一個圓圍成的立體圖形,而且還發(fā)現(xiàn)了扇形的弧長等于底面圓的周長這一關系,以及扇形所在圓的半徑要大于底的'圓的半徑等等教材中并未講到的有關圓錐體的特征。試想,如果沒有學生動手制作的體驗,如果沒有在制作過程中積累的充分的感性認知,僅憑觀察實物,是肯定不會對圓錐體有這樣深刻、全面的認識的,學生的語言也不會這樣豐富,對圓錐體特征的描述也不會這樣準確。
這一次的教學嘗試,也讓我認識到:盡管數(shù)學概念,數(shù)學定律,數(shù)學公式等是抽象的,但是,如果教師能夠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數(shù)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就能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成功與快樂。這一次教學嘗試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對于學生感到很陌生的圓錐體,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抽象出圓錐體的特征。即讓學生在實踐中生成智慧。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一
1.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會畫圓錐的平面圖形及掌握測量圓錐的高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1.2過程與方法:
1.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精神。
2.1教學重點。
2.2教學難點。
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圓柱形鉛筆,圓錐實物及模型,直尺,直角三角形硬紙。
老師啊先給大家準備了個謎語,看誰能快速的猜出謎底來,請看屏幕。出示謎語“身體長得細又長,天生美麗黑心腸,上平下尖紙上爬,越爬越短越傷心”(猜一學習用具)。
師:不錯。謎底就是老師手上拿的鉛筆。
課件出示一支圓柱形鉛筆。
師:同學們這支鉛筆是什么形狀的?
生:是圓柱體。
師:你能說說它具有什么特征嗎?
預設。
生1:圓柱有三個面,有上下兩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生2:圓柱有一個側(cè)面是曲面。
生3: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有無數(shù)條高。
生4:圓柱側(cè)面展開是長方形。
師:圓柱的特征同學們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幾何形體,請同學們仔細的看老師的操作(師拿出一支圓柱形鉛筆用轉(zhuǎn)筆刀削鉛筆)。
師:想想被削的這一端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生:越來越細,越來越尖。
師:老師如果把削成的筆尖部分切下來,會是什么形狀叫呢?同學們請看屏幕。
課件:把削成的筆尖部分(圓錐體)垂直切下來。
師:同學們知道被切下來的是什么幾何形體嗎?
生:是圓錐體。
師揭示課題:
師:不錯,我們把象這樣的幾何形體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錐的認識》。
1、列舉,提出問題。
同桌同學互相討論。
(出示一組生活中圓錐的例子,豐富學生的感知)。
師:剛才我們共同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圓錐,接下來再讓我們共同欣賞課本帶給我們的精彩畫面(教材23面圖),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樣子用鉛筆沿著實物的輪廓把你找到的圓錐體描畫出來。
學生描畫課本中圓錐的輪廓。
師: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勞動中,同學們還知道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錐體的?
生1:陀螺的下半部分。
生2:蓋房子用的鉛錘的形狀是圓錐體的。
生3:……。
師:看來圓錐形的物體給我們生活的帶來了不少的便利,我們只有對它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得用它。
2、引導觀察圓錐的特征。
師:下面請同學們拿出圓錐體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同桌同學互相說說你的感覺。
學生手拿圓錐體模型觀察、想。
同桌交流、討論。教師深入小組和學生一起進行探討。
師:誰愿把你們的研究成果告訴給大家。
生匯報師板書:(預設展示過程)。
圓錐的特征。
生1:我們發(fā)現(xiàn)圓錐上面細,下面粗。
生2:圓錐有一個尖尖的部分,摸起來很扎手。
師:我們把它叫做頂點。
(學生講到此點時,配合圖片在圖上標出,再請一個同學上臺指出黑板上老師畫的圓錐的頂點并標出來,其他同學在答題紙上標出圓錐的頂點)。
生3:圓錐有一個彎曲光滑的面。
師: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側(cè)面。這個面是曲面。
(學生講到此點時,配合圖片在圖上標出)。
師:同學們回顧下圓柱的側(cè)面展開是什么圖形?
生:長方形。
師:那么圓錐的側(cè)面如果把它展開來會是個什么形狀呢?
師展開一個圓柱的側(cè)面,讓學生觀察。
生:圓錐的側(cè)面展開是個扇形。
生4:圓錐有一個圓形的面,我們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學生講到此點時,配合圖片在圖上標出,再請一個同學上臺指出黑板上老師畫的圓錐的底面并標出來,其他同學在答題紙上標出圓錐的底面)。
3、師引導觀察圓錐的高。
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
a﹑認識高。
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閱讀課本第24頁例1的前半部分。
師:連接這兩個點所得到的線段我們也可說成是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下面我們把書翻到24頁找到圓錐高的定義,把這一句話齊讀一遍。
師:通過我們對圓錐的高的了解,想一想圓錐的高有幾條?(。
生:一條。
師:為什么只有一條?
生:因為圓錐只有一個頂點和底面只有一個圓心。
b﹑測量高。
師: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那么我們怎樣測量圓錐的高呢?
引導學生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老師給大家準備好的圓錐,同桌同學共同探究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以同桌為單位進行操作。教師適當引導指正。)。
學生匯報,師通過幻燈小結.
生1:測量時,圓錐的底面要水平地放;。
生2:上面的平板要水平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師:通過剛剛的測量,所以我們今后在表示圓錐高的時候,高還可以表示在圓錐的外面。(師演示)。
4、虛擬的圓錐。
(1)先讓學生猜測:一個長方形通過旋轉(zhuǎn),可以形成一個圓柱。那么將一個直角三角形繞。
著一條直角邊旋轉(zhuǎn),會形成什么形狀?
(2)通過操作,使學生發(fā)現(xiàn)轉(zhuǎn)動出來的是圓錐。并說一說圓錐的頂點、高和底面圓心及底面半徑。
1、教材第32頁“做一做”。
組織小組內(nèi)同學相互指出各個圓錐的底面、側(cè)面和高,教師巡視指導。
然后集中進行講解。
2、教材第35頁練習六第2題。
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匯報。
3、課外練習。
(1)、幻燈出示練習題:將下面圖形分類,說說每類圖形的名稱和特征。
學生同桌交流,進行分類。
(2)、聯(lián)系前面所學的圓柱,請同學們在答題紙上寫寫圓柱和圓錐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學生匯報結果)。
預設:
生1:圓柱是由兩個底面和一個側(cè)面三部分組成。圓柱的底面都是圓,并且大小一樣。圓柱的側(cè)面是曲面。一個圓柱有無數(shù)條高。
生2:圓錐有一個頂點,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側(cè)面是個曲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圓錐有一條高。
4、幻燈出示生活中的數(shù)學。
課后小結。
1、同學們,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們對圓錐有了個初步的認識,知道了圓錐的一些特征。
2、總結圓錐的特征:圓錐有一個頂點,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側(cè)面是個曲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圓錐有一條高。
板書。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二
1、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
2、認識圓錐的高,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
3、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重點:掌握圓錐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稱。
難點:認識圓錐的高,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
課件圓錐體模型。
一、情景引入。
1、展示教材第31頁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圓錐形物體。
(1)讓學生拿著圓錐模型觀察后,說一說圓錐有哪些特征?
(2)討論交流。
(3)認識圓錐的高。
讓學生看著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4)引導歸納。
圓錐的特征:底面是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借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三、課堂練習。
1、活動游戲。
將三角形制片繞著一條直角邊旋轉(zhuǎn),會形成什么形狀?
2、完成第32頁“做一做”的習題。
3、練習六的第二題。
板書設計。
圓錐的特征:底面是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三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從導入就適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當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在其內(nèi)力的驅(qū)使下開展探索研究活動,充分發(fā)揮了民主,放手讓學生自主地進行研究。在這個充滿體驗和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學會數(shù)學的思想方法和用數(shù)學方法去解決問題,并且獲得自我成功的體驗,增進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最終學會學習。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抓住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何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fā),學生想怎樣學,想學什么,這都應盡量滿足學生的要求。根據(jù)本課的重點、難點,我設計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學生個人或小組的觀察、猜想、推理、驗證等方法,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掌握圓錐體的特征、高的特點以及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2、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地位。
我理解的教師的主導地位就是要在課堂上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方法。我設計的問題主要有七個(不含課堂上生成的問題)。精心設計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活動,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學的探究精神。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四
教材分析:
圓錐的體積是傳統(tǒng)的教學內(nèi)容,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編排,在內(nèi)容和要求方面沒有大的變化,實驗教材的編排體現(xiàn)了新的教學理念,使得教材的面貌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具體來說有這樣幾個變化:
(1)加強了所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教材通過列舉大量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圓錐體特征實物直觀引入,讓學生觀察思考這些物體形狀的共同的特點,并從實物中抽象出它們的幾何圖形。當學生認識它們的主要特征后,又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更多的具體如此特征的實物,從而加強所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進一步感受幾何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加強了對圖形特征,體積、方法的探索過程。在以往的教學中,這部分內(nèi)容的編排更側(cè)重于理解和掌握圖形的特征、體積的計算方法,而對于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在學習素材和實踐操作方面都顯不夠。實驗教材加強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獲得較多的有關自主探索和空間觀念的訓練機會。
(3)加強了學生在操作中對空間與圖形問題的思考。
學情分析:
加強了學習方法的引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教材注意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對新學習的內(nèi)容進行聯(lián)想和猜測,再通過實驗和推理驗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和思考習慣。如:聯(lián)系圓柱體公式鼓勵學生猜測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圓錐體積的教學是按照引出問題聯(lián)想、猜測實驗探究導出公式的'思路設計的,在猜測的基礎上進行試驗和推理,使學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訓練,發(fā)展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圓錐的體積的計算方法,能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提高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利于學習,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圓錐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進一步理解圓錐的體積公式,能運用公式進行計算,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提問:援助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2、出示圓錐的幾何圖形,學生說出圓錐的底面、側(cè)面和高。
3、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圓錐的體積公式怎樣計算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
二探究新知。
(一)指導探究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1.師: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1)老師給每組同學都準備了圓柱體和圓錐體容器、沙子和水。
(2)實驗要求。
做一做:實驗時先往圓錐里裝滿水往圓柱里倒,直到把圓柱里得倒?jié)M水為止。
比一比:實驗前比一比援助和圓錐底面和高的關系。
想一想:通過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分組試驗,邊實驗邊做記錄。
3.學生匯報試驗結果。
4.分析數(shù)據(jù),做出判斷。
觀察全班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了大多數(shù)情況下圓柱能裝下三個圓錐的沙和水。
5.進一步觀察分析,什么情況下圓柱能裝下三個圓錐的沙和水。
6.教師強調(diào):只要是等底等高的就存在上面的現(xiàn)象。
7.師演示(實驗)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
板書:v圓柱=3v圓錐或v圓錐=1/3v圓柱。
8.你們能用字幕表示他們的關系么?
v圓錐=1/3v圓柱=1/3sh。
9.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什么?
(二)解決實際問題。
導言:同學們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學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解決一下實際問題。
出示例3:
(1)指名讀題,分析題意。
(2)指兩名同學板演,其他齊做。
(3)匯報,說解題思路。
(4)拓展:如果就給出這堆沙子,沒有任何數(shù)據(jù),說說你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三)質(zhì)疑。
三鞏固練習。
(一)實戰(zhàn)訓練營:填空。
1、圓錐的底面是一個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
2、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的圓柱體體積的(),所以圓錐體的體積()。
3、把一個圓柱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這個圓錐的體積是原來圓柱體積的(),削去部分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
4、一個圓錐體體積是5.4立方分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
(二)數(shù)學門診部:判斷對錯。
1、兩個圓錐體的底面積相等,他們的體積也相等.
2、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3、圓柱的體積一定大于圓錐的體積。()。
4、一個圓錐與一個圓柱等底等體積,那么圓錐的底面積是圓柱的1/3。()。
(三)求下列圓錐的體積。
1、底面半徑是2cm,高是8cm。
2、底面直徑是2dm,高是5.8dm。
3、底面周長是6.28cm,高是7.6cm。
4、高是16dm,底面直徑是高的5/8。
(四)解決實際問題。
(五)維訓練題。
四總結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五作業(yè)練習四3478題。
板書設計圓錐體的體積。
v圓柱=3v圓錐或v圓錐=1/3v圓柱。
v圓錐=1/3v圓柱=1/3sh。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五
教學目的:
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
教具準備:
要求每個學生用教科書圖樣做一個圓錐的模型,并讓學生收集一些圓錐形的實物,教師準備一個圓錐形物體,一塊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提問: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圓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導入新課。
三、新課。
讓學生拿著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后,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等等。
板書謀題:圓錐。
教師:大家門才認識了圓錐形的物體,我們把這些物體畫在投影片上。
出示有圓錐形物體的投影片。
教師:現(xiàn)在我們沿著這些圓錐形物體的輪廓畫線,就可以得到這樣的圖形。
隨后教師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圓錐形物體的輪廓線。
然后指出:這樣得到的圖形就是圓錐體的幾何圖形。
教師指出: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
然后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同時還要指出:我們所學的圓錐是直圓錐的簡稱。
接著讓學生用手摸一摸圓錐周圍的面,使學生發(fā)現(xiàn)圓錐有一個曲面。由此指出: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cè)面。(在圖上標出側(cè)面。)。
讓學生看著圓錐形物體,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然后在圖上標出高。
教師順著母線的方向演示。問:這條線是圓錐的高嗎?
指名學生回答后,教師要指出: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
教師:圓錐的高到底有多少條呢?
引導學生根據(jù)高的定義,弄清楚由于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學具,同桌的兩名同學相互指出圓錐的底面、側(cè)面和頂點,注意提醒學生圓錐的高是不能摸到的。
2、小結。
圓錐的特征(可以啟發(fā)學生總結),強調(diào)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征是底面是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
教師: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借助—塊平板來測量。
教師邊演示邊敘述測量過程: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測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1)圓錐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2)讀數(shù)時一定要讀平板下沿與直尺交會處的數(shù)值。
4、教學圓錐側(cè)面的展開圖。
教師:圓錐的側(cè)面是哪一部分?
教師展示圓錐模型,指名學生說出側(cè)面部分。
教師: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圓柱,哪位同學能說一說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后是什么圖形?
學生回答出圓柱的側(cè)面展開圖是長方形后,教師設問:那么,請大家想一想,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呢?”
留給學生短暫的思考討論時間后,教師指出: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看看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什么圖形。
然后教師指導學生把圓錐模型的側(cè)面展開,使學生看到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展開后還可以再把它合攏,恢復原狀,使學生加深對圓錐側(cè)面的認識。
四、課堂練習。
1、做“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后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做練習九的第1題。
讓學生自由地想,只要是接近于圓錐的都可以視為是圓錐。
3、做練習九的第2題。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六
教法建議。
教學目標。
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
教學重點。
圓錐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出示圓柱體,引導學生說出圓柱體的特征.。
2、什么叫圓柱的高,并在實物或幾何圖形中指出.。
3、導入,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幾何體--圓錐.(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見過圓錐體嗎?
3、圓錐的認識(課件演示:圓錐體的認識)1、圓錐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
2、圓錐周圍的面是一個曲面(側(cè)面).。
3、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
4、測量圓錐的高(課件演示:測量圓錐體的高1或2)下載。
(1)引導學生討論:圓錐有幾條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測量圓柱的高.。
5、圓錐側(cè)面的展開圖(繼續(xù)演示課件:圓錐體的認識)下載。
(1)想象圓錐體的側(cè)面展開圖。
三、隨堂練習。
2、說出圓錐各部分名稱.。
3、指出下列各圖是由哪些圖形構成的?
四、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圓錐體和圓柱體有什么區(qū)別?
五、板書設計。
學生明確: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七
1.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會畫圓錐的平面圖形及掌握測量圓錐的高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1.2過程與方法:
1.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精神。
2.1教學重點。
2.2教學難點。
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圓柱形鉛筆,圓錐實物及模型,直尺,直角三角形硬紙。
老師啊先給大家準備了個謎語,看誰能快速的猜出謎底來,請看屏幕。出示謎語“身體長得細又長,天生美麗黑心腸,上平下尖紙上爬,越爬越短越傷心”(猜一學習用具)。
師:不錯。謎底就是老師手上拿的鉛筆。
課件出示一支圓柱形鉛筆。
師:同學們這支鉛筆是什么形狀的?
生:是圓柱體。
師:你能說說它具有什么特征嗎?
預設。
生1:圓柱有三個面,有上下兩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生2:圓柱有一個側(cè)面是曲面。
生3: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有無數(shù)條高。
生4:圓柱側(cè)面展開是長方形。
師:圓柱的特征同學們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幾何形體,請同學們仔細的看老師的操作(師拿出一支圓柱形鉛筆用轉(zhuǎn)筆刀削鉛筆)。
師:想想被削的這一端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生:越來越細,越來越尖。
師:老師如果把削成的筆尖部分切下來,會是什么形狀叫呢?同學們請看屏幕。
課件:把削成的筆尖部分(圓錐體)垂直切下來。
師:同學們知道被切下來的是什么幾何形體嗎?
生:是圓錐體。
師揭示課題:
師:不錯,我們把象這樣的幾何形體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錐的認識》。
1、列舉,提出問題。
同桌同學互相討論。
(出示一組生活中圓錐的例子,豐富學生的感知)。
師:剛才我們共同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圓錐,接下來再讓我們共同欣賞課本帶給我們的精彩畫面(教材23面圖),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樣子用鉛筆沿著實物的輪廓把你找到的圓錐體描畫出來。
學生描畫課本中圓錐的輪廓。
師: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勞動中,同學們還知道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錐體的?
生1:陀螺的下半部分。
生2:蓋房子用的鉛錘的形狀是圓錐體的。
生3:……。
師:看來圓錐形的物體給我們生活的帶來了不少的便利,我們只有對它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得用它。
2、引導觀察圓錐的特征。
師:下面請同學們拿出圓錐體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同桌同學互相說說你的感覺。
學生手拿圓錐體模型觀察、想。
同桌交流、討論。教師深入小組和學生一起進行探討。
師:誰愿把你們的研究成果告訴給大家。
生匯報師板書:(預設展示過程)。
生1:我們發(fā)現(xiàn)圓錐上面細,下面粗。
生2:圓錐有一個尖尖的部分,摸起來很扎手。
師:我們把它叫做頂點。
(學生講到此點時,配合圖片在圖上標出,再請一個同學上臺指出黑板上老師畫的圓錐的頂點并標出來,其他同學在答題紙上標出圓錐的頂點)。
生3:圓錐有一個彎曲光滑的面。
師: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側(cè)面。這個面是曲面。
(學生講到此點時,配合圖片在圖上標出)。
師:同學們回顧下圓柱的側(cè)面展開是什么圖形?
生:長方形。
師:那么圓錐的側(cè)面如果把它展開來會是個什么形狀呢?
師展開一個圓柱的側(cè)面,讓學生觀察。
生:圓錐的側(cè)面展開是個扇形。
生4:圓錐有一個圓形的面,我們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學生講到此點時,配合圖片在圖上標出,再請一個同學上臺指出黑板上老師畫的圓錐的底面并標出來,其他同學在答題紙上標出圓錐的底面)。
3、師引導觀察圓錐的高。
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
a﹑認識高。
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閱讀課本第24頁例1的前半部分。
師:連接這兩個點所得到的線段我們也可說成是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下面我們把書翻到24頁找到圓錐高的定義,把這一句話齊讀一遍。
師:通過我們對圓錐的高的了解,想一想圓錐的高有幾條?(。
生:一條。
師:為什么只有一條?
生:因為圓錐只有一個頂點和底面只有一個圓心。
b﹑測量高。
師: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那么我們怎樣測量圓錐的高呢?
引導學生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老師給大家準備好的圓錐,同桌同學共同探究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以同桌為單位進行操作。教師適當引導指正。)。
學生匯報,師通過幻燈小結。
生1:測量時,圓錐的底面要水平地放;
生2:上面的平板要水平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師:通過剛剛的測量,所以我們今后在表示圓錐高的時候,高還可以表示在圓錐的外面。(師演示)。
4、虛擬的圓錐。
(1)先讓學生猜測:一個長方形通過旋轉(zhuǎn),可以形成一個圓柱。那么將一個直角三角形繞。
著一條直角邊旋轉(zhuǎn),會形成什么形狀?
(2)通過操作,使學生發(fā)現(xiàn)轉(zhuǎn)動出來的是圓錐。并說一說圓錐的頂點、高和底面圓心及底面半徑。
1、教材第32頁“做一做”。
組織小組內(nèi)同學相互指出各個圓錐的底面、側(cè)面和高,教師巡視指導。
然后集中進行講解。
2、教材第35頁練習六第2題。
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匯報。
3、課外練習。
(1)、幻燈出示練習題:將下面圖形分類,說說每類圖形的名稱和特征。
學生同桌交流,進行分類。
(2)、聯(lián)系前面所學的圓柱,請同學們在答題紙上寫寫圓柱和圓錐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學生匯報結果)。
預設:
生1:圓柱是由兩個底面和一個側(cè)面三部分組成。圓柱的底面都是圓,并且大小一樣。圓柱的側(cè)面是曲面。一個圓柱有無數(shù)條高。
生2:圓錐有一個頂點,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側(cè)面是個曲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圓錐有一條高。
4、幻燈出示生活中的數(shù)學。
課后小結。
1、同學們,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們對圓錐有了個初步的認識,知道了圓錐的一些特征。
2、總結圓錐的特征:圓錐有一個頂點,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側(cè)面是個曲面。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圓錐有一條高。
板書。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八
一、“魔術”導入,引出課題。
1、出示一個圓柱,誰能說說它的特征?
教師:現(xiàn)在看一看,老師能不能把這個圓柱變成你們說的那樣。
二、教學實施。
1、初步感知。
電腦出示圓錐形實物圖。
教師:觀察上面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么共同點。
(利用課件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圖的輪廓,移走實物的模像,剩下圖形的輪廓,抽象出圓錐的幾何圖形。)。
教師: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圓錐形的物體?
小結:圓錐不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還美化了我們的生活。
2、了解圓錐的特征。
(1)認識圓錐各部分的特征。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學具中的圓錐,看一看,摸一摸,觀察一下它有什么特點。
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板書圓錐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拿出圓錐學具,同桌互相指認圓錐的頂點、底面和側(cè)面。
(2)了解圓錐側(cè)面。
讓學生用手摸一摸、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教師:圓錐的側(cè)面是一個曲面。
小結:圓錐有一個頂點,圓錐的底面是一個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
(3)怎樣畫圓錐的平面圖呢?
示范:先華一個等腰三角形,它的底邊是虛線,然后畫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畫成橢圓形,最后標出頂點、底面、圓心、底面半徑。
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圓錐。
(4)認識圓錐的高。
教師:大家知道圓柱的高是兩個底面的距離,那么,圓錐的高在哪里呢?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教師:圓錐的高就是指從圓錐的頂點到圓心的距離。圓錐有多少條高呢?為什么?
(5)測量圓錐的高。
教師: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我們不螚直接量它的長度,怎樣測量圓錐的高呢?
課件演示測量過程,教師敘述:
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同桌互相配合,動手測量手中圓錐的高。
教師:誰來展示一下你的測量方法?
教師:如果是圓錐形的糧堆或沙堆,又該怎樣測量它的高呢?
學生合作實驗,交流展示。
三、實踐運用,鞏固新知。
1、以同桌為單位,利用教材的圖示動手制作圓錐或自己設計并制作一個圓錐形的物品。比一比,誰的作品最精巧。
2、對比提升。比較圓柱和圓錐,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
四、課堂小結。
教學目標。
1、認識圓錐、掌握它的特征。
2、通過觀察圓錐建立空間觀念。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從實物抽象到幾何圖形的能力。
教學重點:圓錐各部分的名城、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1-2;
2、理解它們表示的數(shù)量;
3、會用手指頭表示1-2;
4、會寫1和2;
教學重、難點:寫1和2。
教學準備:課件、貼紙、數(shù)字卡片1-2、可數(shù)的物件。
教學時間:學習1-220分鐘,寫1和215分鐘,5分鐘互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師:小朋友們會數(shù)數(shù)嗎?那你們知道數(shù)字還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嗎?(阿拉伯數(shù)字)那你在哪見到過數(shù)字?(出示課件)。
2、師:從今天起咱們就要來學習這些數(shù)字,不僅要會讀,還要會寫。咱們要來比一比看一看,看誰的數(shù)字學得好!
二、新授。
1、師:請小朋友伸出你們的手指。你們知道哪個手指表示1嗎?那你覺得哪個手指做起來最舒服?那我們可以用食指表示1。誰會寫1,那就更厲害了。(指名)。
2、齊讀,指名讀。
3、師:1像什么?(1像鉛筆來寫字)(出示課件)。
4、(出示課件)咱們來數(shù)一數(shù)5、師:這有幾只小鴨?(出示課件)引出2有誰會寫2?(指名)(齊讀)。
6、師:2像什么?(2像小鴨水中游)用手指怎么表示呢?
三、鞏固練習1、請生用手指表示數(shù)字。
2、請生用點點表示數(shù)字。
3、請生來帶讀數(shù)字。
4、請生寫1和2。
四、作業(yè)寫1和2各20個。
教學反思:大部分孩子上課開始慢慢懂規(guī)矩了,基本消滅亂走動現(xiàn)象。1和2大部分寫得不錯。4、5人動作較慢,2、3人不會動筆。重要的是把習慣培養(yǎng)好了,再開始慢慢教學。
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3-4;2、理解它們表示的數(shù)量;3、會用手指頭表示3-5;4、會寫3、4和5。
教學重、難點:寫3、4和5。
教學準備:課件、貼紙、數(shù)字卡片3、4和5、可數(shù)的物件教學時間:學習3-520分鐘,寫3、4和515分鐘,5分鐘互動教學過程:
一、復習1、請生用手指表示1和2。
2、請生用點點表示1和2。
3、請生用物體表示1和2。
4、請生背數(shù)字兒歌。
5、請生寫1和2。
2、看看老師的手指是幾?引出4。用點點表示。數(shù)一數(shù)有幾只耳朵?你們有幾只耳朵呀?誰來幫我數(shù)四只粉筆。誰還能數(shù)出4個其它物體?怎么寫?像什么?(4像紅旗迎風飄)(出示課件)數(shù)紅旗。
3、引出5。5怎么表示呢?誰來用點點表示。想知道怎么寫嗎?(出示課件)像什么?(5像稱鉤來買菜)。
三、鞏固練習1、請生用手指表示數(shù)字。
2、請生用點點表示數(shù)字。
3、請生來帶讀數(shù)字。
4、請生寫3、4和5。
四、作業(yè)寫3、4和5各8排。
教學反思:有些孩子3和5寫不好,有些孩子喜歡用以前的手勢表示5,不是不行,只是為了以后用手指算數(shù)時更加方便,要求學生用大拇指表示5。
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6、7;2、理解它們表示的數(shù)量;3、會用手指頭表示6、7;4、會寫6和7。
教學重、難點:寫6和7。
教學準備:課件、貼紙、數(shù)字卡片6和7、可數(shù)的物件教學時間:學習6-720分鐘,寫6、715分鐘,5分鐘互動教學過程:一、復習1、請生用手指表示1--5。
2、請生用點點表示1--5。
3、看點點表示數(shù)字。
4、請生背數(shù)字兒歌。
5、看圖填數(shù)字。
2、看看老師的手指是幾?引出7。用點點表示。數(shù)一數(shù)有幾只口哨?誰還能數(shù)出7個其它物體?怎么寫?像什么?(7像鐮刀割小草)(出示課件)數(shù)鐮刀。
三、鞏固練習1、請生用手指表示數(shù)字。
2、請生用點點表示數(shù)字。
3、請生來帶讀數(shù)字。
4、請生寫6、7。
四、作業(yè)寫6和7各8排。
教學反思:學生基本上上都會寫,但“7”有少數(shù)同學會寫反。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
年級。
六年級。
主備人。
舒婷。
使用人。
舒婷。
課題。
課型。
新授。
教學。
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并發(fā)現(xiàn)圓柱和圓錐的特征,知道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cè)面和高。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立體圖形的學習經(jīng)驗,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
教學。
重點。
1、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探索圓柱和圓錐的特征。
2、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玉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
難點。
教學。
方法。
分析中歸納解題方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
學
過
程
與
內(nèi)
容
設
計
一、復習導入。
二、新授。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圓柱和圓錐形的嗎?
3、現(xiàn)在我們首先來研究圓柱。
(1)請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桌上的圓柱,看看它有哪些特點。(提示:從面、棱、頂點和高這幾方面來研究。)。
(2)請一位同學代表你們組來說說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老師現(xiàn)在有問題要問大家:圓柱上下兩個圓有什么關系,怎樣驗證?
(4)我們稱這兩個圓為圓柱的底面,也就是說圓柱有兩個底面,一個側(cè)面。
(5)圓柱的高指什么?你有辦法測量嗎?說明圓柱有多少條高,長度有說明關系?
(6)誰能完整的說一下圓柱的特征。
1.教師提問:現(xiàn)在找找請你們帶來的東西中,哪些是圓柱?請把圓柱舉起來。
2、舉出學生帶來的東西中不是圓柱的例子。
3.揭示實物圖,出現(xiàn)圓柱幾何圖形。
教師說明:我們所學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柱,我們叫它圓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兩個圓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圓柱的高。
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下面我們來認識另一個立體圖形———圓錐。
三、鞏固練習。
四、全課總結。
八、作業(yè)設計。
課本20頁練習五4.
九、板書設計。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cè)面,是一個曲面。
圓錐,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形,側(cè)面一個曲面。
教學。
反思。
本課時的內(nèi)容較簡單,但作為教師,我們并不能僅僅停留在教給學生有關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這一層面上。研讀教材,我發(fā)現(xiàn)教材力求體現(xiàn)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感知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這與教師單純地教給學生圓柱與圓錐的特征是有本質(zhì)不同的。如果教師要教給學生這些知識的話,可能5分鐘的時間就夠了。但同樣的,學生也可能很快就遺忘了。讓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這節(jié)課中應該體現(xiàn)怎樣的教學理念,應該怎樣讓學生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但實際操作時,卻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沒有很好地達成自己課前預設的教學效果。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一
六年制第十二冊數(shù)學第48—49頁的內(nèi)容,完成第49頁上面的“做一做”和練習十二的第1—2題。
使學生認識圓錐,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
圓錐的特征。
圓錐形物體一個、圓錐的模型一個、cai課件四件。
圓錐形實物,模型一個、一塊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圓柱的有關知識,誰能告訴老師圓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物體,看一看,摸一摸,感覺一下,它與圓柱有什么不一樣?
生觀察感知后,說出自己的結果,師肯定:
這個物體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
像這樣的物體就叫做圓錐體,簡稱圓錐。也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新的立體圖形。
二、新授。
〈1〉出示多媒體cai課件的三幅圓錐形實物圖。
(此處有圖)。
提問:這些物體的形狀是什么?(圓錐)。
這時利用cai課件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圖的輪廓,緊接著把實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圖形的輪廓,抽象出圓錐體的幾何圖形。
(此處有圖)。
接著改變不同的方向,師說明:這樣的圖形就是圓錐體的幾何圖形。
指出: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cè)面,同時標出“側(cè)面”讓學生看著圓錐形物體,指出:
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用cai課件演示作高,接著順著母線的方向演示、強調(diào):
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圓錐的高只有一條。
〈3〉生拿出學具,同桌互指圓錐的底面、側(cè)面、頂點、高。
2、小結。
誰能歸納一下圓錐有什么特征?(指名試答)。
師板書:底面是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教學測量圓錐的高。
提問:圓錐的高能直接測量嗎?為什么?
(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
采用多媒體cai課件(二)演示。
邊演示,邊講解測量過程。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讀出數(shù)值。
生自己量手中的圓錐學具的高。
4?教學圓錐側(cè)面的展開圖。
設問:圓柱的側(cè)面展開是什么圖形?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又是什么圖形呢?
生思考討論后,指名回答。
師:我們通過實驗來看看。
出示cai課件(三),一步一步演示:
(此處有圖)。
使學生認識: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再利用cai課件將其展開圖合攏,恢復原狀,以加深對圓錐側(cè)面的認識。
三、課堂練習。
1、做教科書第49頁“做一做”
2、做練習十二的第1題。
3、做練習十二的第2題。
采用cai課件,拆分組合,指名口答。
四、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圓錐,想一想:圓錐有什么特征?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什么圖形?
板書設計。
(此處有圖)。
圓錐的特征:
底面是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二
教學內(nèi)容: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圓錐,知道圓錐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錐的特征。
2、了解圓錐的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重點:
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
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定標。
1、回顧:我們學習了物體的哪些特殊形狀?你能在生活中找出具有這些形狀的物體嗎?(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長方體、正方體、圓柱……)。
2、欣賞日常生活中圓錐形的物體,介紹圓錐,你還見過哪些圓錐形的物體?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圓錐。
二、自學互動,適時點撥。
【活動一】認識圓錐的特征。
學習方式:獨立學習、組織交流。
學習任務。
1、取出圓錐體學具,請大家看一看、摸一摸,與圓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說給同桌聽。
2、通過觀察,認識圓錐的頂點、面。
(1)圓錐有一個頂點和兩個面,一個底面,一個側(cè)面。
(2)圓錐的底面是一個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
3、討論、交流,認識圓錐的高。
(1)圓錐的高在哪里?
(2)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圓錐的高?(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
(3)圓柱的高有無數(shù)條,圓錐的高有幾條?
【活動二】測量圓錐的高與圓柱和圓錐的區(qū)別。
學習方式:動手操作、討論交流。
學習任務。
2、小組討論,動手合作測量圓錐體的高。
3、匯報測量的步驟及測量結果。
4、課件演示測量高的過程,注意:測量時,圓錐的底面要水平地放;上面的平板要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6、動手操作轉(zhuǎn)動一根貼有直角三角形硬紙的木棒。
7、說說各自的發(fā)現(xiàn)。
8、交流圓錐和圓柱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提問:圓錐和圓柱有哪些相同點,哪些不同點?
三、達標測評。
1、完成課本第32頁的“做一做”。
先讓學生在教材的幾何圖形上標出圓錐的底面、側(cè)面和高,再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
2、完成課本第35頁練習六的第1題。
投影出示課本上各個物體的圖片,指名說說每個物體由哪些圖形組成。
3、完成課本第35頁練習六的第2題。
先讓學生在課本上連一連,再進行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頂點:1個。
面:2個側(cè)面(曲面)底面(圓)。
高: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只有1條)。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三
1、認識圓錐,圓錐的高和側(cè)面,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能根據(jù)實驗材料正確制作圓錐。
2、過動手制作圓錐和測量圓錐的高,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3、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掌握圓錐的特征。
正確理解圓錐的組成。
每人一個圓錐,師準備一個大的圓錐模型。
一、復習。
1、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圓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課。
(1)讓學生拿著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后,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的,等等。
(2)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3)圓錐有一個曲面,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cè)面。(在圖上標出側(cè)面)。
(4)讓學生看著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由于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2、小結。
圓錐的特征(可以啟發(fā)學生總結),強調(diào)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征是:底面是圓,側(cè)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測量)。
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nèi)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借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4、教學圓錐側(cè)面的展開圖。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三、課堂練習。
1、做第24頁“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后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練習四的第1題。
(1)讓學生自由地觀察,只要是接近于圓柱、圓錐的都可以指出。
(2)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由圓柱、圓錐組成的。
3.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補充習題。
1出示一組圖形,辨認指出哪些是圓錐。
2出示一組圖形,指出哪個是圓錐的高。
3出示一組組合圖形,指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四、總結。
關于圓錐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學介紹你手中的圓錐嗎?
觀察、感知中認識并掌握圓錐的特點,經(jīng)歷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的過程,加深了對圓錐高的認識。在旋轉(zhuǎn),對比圓柱和圓錐的過程中,加深對圓錐特點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四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探究精神。
2、發(fā)展幼兒觀察力和空間思維能力。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活動準備:
圓圓世界(內(nèi)有圓圓的會滾動的物體)白紙籃子膠泥表格40份。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老師帶領幼兒復習圓的特征,并請幼兒進入圓圓世界。
(二)展開活動。
1、幼兒第一次嘗試。
2、教師引導幼兒相互觀察,比較所拿物品特征,逐步歸納,提煉球體特征,并用記錄的方法展現(xiàn)球體特征。
3、教師小結球體特征。
4、教師提出要求,幼兒再次選擇所拿物品。
5、教師指導幼兒再次感知球體特征,“來;自。屈;老師;教。案;并幫助個別幼兒分析所選物品是否球體。
6、請幼兒想一想,并說出生活中的球體。
活動結束。
請幼兒用橡皮泥給圓形娃娃做一份是球體的禮物。
活動延伸。
請幼兒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表格。
活動反思:
《指南》之科學領域中強調(diào)“在尊重兒童認知發(fā)展的前提下開展數(shù)學教育”,對孩子而言行動和經(jīng)驗是學習數(shù)學的最佳手段。本次數(shù)學活動是通過孩子的操作,讓孩子逐步理解扁圓形和球體的不同,從而認識球體;在此基礎上,又通過分類、講講生活中的事物,擴展了孩子的思維;最后,通過尋找不同類使活動進入高潮。在整個活動中,我尊重每位幼兒的人格,讓孩子和我處于平等的地位,讓他們盡可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看法。盡管我的語言中不乏信息和技能的講解傳遞,但最主要還是一些試探性的提問和商談式的建議,目的是為了引出幼兒自己的探索和表達,而不是制造和控制幼兒的行為。所以不管是傳遞、示范還是提問,其目的都在于為幼兒的主動探究和表達創(chuàng)造積極的條件,營造良好的情緒。每個活動總有不足之處,在孩子滾動小球時,有的滾到了地上,于是孩子們高興地滿地跑,現(xiàn)場一時比較騷亂,最后雖然安靜下來但顯然孩子們還不盡興,所以我設想,如果能將這節(jié)課改成室外課,讓孩子們玩各種球類物及扁圓的物體,如體育球類,輪胎,油桶,滾環(huán)及各種圓柱體物體,或類似球體的東西,孩子充分的感受之后,積累的經(jīng)驗會更加扎實有效,只不過這樣需要教師有較強的控制活動的應對能力和張力,值得嘗試嘗試。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五
幼兒的一日生活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時間,平時活動時總會有幾個孩子湊在鐘表前議論紛紛‘這個針跑的快,這個針跑的慢’‘有的長有的短’,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此產(chǎn)生了興趣,為幫助孩子們解決疑惑,結合本班孩子的認知情況,我設計了本節(jié)課――認識整點。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時鐘的表面結構及時針、分針的運轉(zhuǎn)規(guī)律,學會看整點。
2、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
3、養(yǎng)成按時作息、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5、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看整點。
難點:會在鐘面上撥整點。
活動準備。
圓形時鐘一個、1―12整點卡片、實物鐘若干。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師幼互相問候。請幼兒猜謎語:“這是一首謎語歌,大家猜猜是什么?”
一張大圓臉,沒退也沒嘴。
沒退會走路,沒嘴能報時。(謎底:鐘)。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圓形時鐘,請幼兒觀察鐘面,了解鐘的表面結構。
2、認識分針和時針,探索分針和時針的運動關系。
教師慢慢撥鐘,引導幼兒觀察分針和時針的運動。讓幼兒說出:分針跑得快,時針跑得慢。
3、通過撥鐘,引導幼兒認識整點鐘。教師將分針和時針都撥到“12”上,然后調(diào)節(jié)鐘背面的調(diào)時鈕,使分針轉(zhuǎn)一圈后正指向數(shù)字“12”,讓幼兒注意時針有了什么樣的變化。教師反復撥幾次,讓幼兒明白分針每走一圈,時針就走一個數(shù)字,經(jīng)過了一小時。
4、幼兒分成若干組,每組一個實物鐘面。請幼兒輪流撥鐘,觀察并討論分針和時針的`變化,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只要分針正指“12”,時針就正指某一個數(shù)字。
教師小結:分針正指“12”,時針指數(shù)字幾,就是幾點整。出示寫有整點鐘的卡片,與幼兒一起撥整點鐘。邊撥鐘邊和幼兒一起說:“1點整、2點整、3點整……”直到兩針在“12”上重合(即12點整)。
5、游戲活動:老狼、老狼幾點鐘。
教師手拿1―12點鐘的鐘面卡片12張,走在前面扮老狼。幼兒跟在“老狼”后面邊走邊問:“老狼老狼幾點鐘?”“老狼”舉起1點鐘的卡片并回答:“1點鐘?!庇變豪^續(xù)問“老狼”,當“老狼”回答“天黑了”時,其他幼兒必須快速回到座位上安靜下來。最后一個回到座位上的幼兒就被“老狼”吃掉,游戲反復進行。
三、結束部分。
師幼同唱“鐘之歌”
四、延伸部分。
引導幼兒把一日生活環(huán)節(jié)與時間對應起來,如早餐時說“現(xiàn)在8點鐘,我們吃早餐吧”,幫助幼兒建立時間觀念。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通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了解時鐘的表面結構,動手操作認識整點,知道分針正指12,時針指數(shù)字幾就是幾點鐘,學會看整點。如果重新上這節(jié)課,我會教幼兒制作鐘,以更好地掌握知識。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六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能正確地認識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名稱及特征。
2、能在活動中培養(yǎng)自己的觀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動中提高對認識立體圖體的興趣。
活動準備:
正方體、長方體制作材料紙若干張,正方體、長方體積木若干塊。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觀察兩張制作材料,講述異同?!靶∨笥芽蠢蠋煄砹藘蓮埣?,請你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點:都有6個圖形組成。不同點:一張紙上都是一樣大的正方形組成。還有一張紙上有正方形和長方形組成。)。
2、幼兒操作活動。
“今天老師就要請小朋友用這兩張紙來變魔術,怎么做呢?”
(1)介紹制作形體的方法。
出示示意圖,教師簡單講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講述異同,介紹形體名稱。(正方體、長方體。)。
“你們做的兩件東西像什么?“(積木、盒子)“它們一樣嗎?”(不一樣)“怎么不一樣?”(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還有長方形。
老師手指正方體的一面,這就叫面。我們一起數(shù)數(shù)它有幾個面。(6個)“這6個面都是怎樣的?”(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由6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形體它的名字就叫正方體。“請你把你做的正方體找出來,說說它是什么樣的?”現(xiàn)在請你們拿出你制作的另一個形體,數(shù)數(shù)上面有幾個面?每個面一樣嗎?(不一樣。)怎么不一樣?(6個面里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長方體。
歸納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一樣大小的正方形。長方體的6個面,有的都是長方形(面對面的一樣大);有的4個面是長方形(面對面的一樣大),2個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標記將正方體與長方體分類。
出示貼有正方體與長方體標記的兩個籃子?!斑@里有兩個籃子,籃子上分別貼有什么樣的標記?”(正方體、長方體。)請你們把桌子上的各種形體送進帶有特征標記的籃子,并說說你送的是什么形體。
4、搭積木游戲。
數(shù)一數(shù)我用了幾塊積木來搭,數(shù)的時候要考慮到看不到的積木,提高觀察能力與空間知覺能力。
大班計算活動:比較輕重。
幼兒園大班計算活動:比較輕重。
溫州三幼得勝園區(qū)潘雪如。
活動目標:
1、感知輕重,知道要有兩個或者幾個物體才可以比較重量。
2、學習用自然測量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用工具測量來比較三個物體的重量,并做好記錄。
3、體驗合作帶來的樂趣與成功感。
活動準備:
1、學具筐:面霜瓶、積木、天平8個。
2、皮球、桶、紙盒、水瓶、鉛筆盒、杯子、積木、瓶子各兩個。
活動過程:
一、提出概念。
1、請一名幼兒上來。
(2)今天老師帶來了蹺蹺板,看看誰重一點?我給重一點那邊貼上箭頭向下的標記。
(3)小結:原來比重量要兩個或者幾個物品才可以比較,一個物體不能自己跟自己比重量。
二、感知重量。
1、幼兒探索。
(1)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兩樣物品,老師請你們來給他們比一比輕重。
(2)我請兩個孩子一組,站在桌子旁邊去找兩樣物品比輕重,給重的那樣東西貼上朝下的箭頭。
2、小結:原來我們用我們的小手掂一掂可以比較出物體的輕重。
三、工具測量。
1、出示三樣物品。(三個玩具)。
(2)那到底誰排的對呢?我也不知道。當我們用手也沒辦法分出輕重的時候,那我們就需要一個準確的測量工具。他就是天平。
(3)我們先將兩個物品進行比較,把輕的那個拿下來,重的那個不動。然后再把第三個物品拿來進行比較。那這個比其他兩個都重,所以他是最重的,那c就是最輕的,中間這個叫什么呢?他叫不輕也不重。
(4)因為他最重的要輕,比最輕的要重,所以他叫不輕也不重。一起來說說看。(貼上箭頭)。
(5)教師示范記錄表。
2、幼兒操作。
(1)請小朋友兩人一組不拿凳子到桌子旁邊,合作一人記錄,一人測量,給三樣物品比輕重。
(2)教師檢驗:將幼兒的記錄表貼在黑板上。
(3)找出不一樣的檢測一次。
(4)其實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東西可以比較輕重,我們一起去找找吧。
大班數(shù)學思維教案《做客》。
活動過程:
一、出示信件。
你們看,這是什么呀?
王老師今天收到張老師的一封信,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封信吧。
哦!原來,這封信上說,張老師剛搬進漂亮的新房子,她想請我和小朋友一起去她家玩。她說她家在快樂錦苑a幢201室。
二、買水果。
那么我們要帶些什么禮物去看張老師呢?(讓幼兒學著用形容詞,豐富幼兒的詞匯量)。
最后我們決定,還是去水果超市挑一些水果送給張老師。
師:不過,我有個小小的要求,你們挑的水果要在10以內(nèi)(幼兒自由挑選)。
師:你來說說你挑了幾個什么水果?
三、找家。
1)、師:東西買好了,我們出發(fā)去張老師家了,我記得她家在快樂錦苑a幢201室,201是什么意思呢?(幼兒回答)。
2)、原來2代表第2層,1代表從左往右數(shù)第1個房間。就是第2層的從左往右數(shù)的第1個房間。你們真棒,都知道門牌號的意思了,可有兩個小朋友他們也正要去朋友家玩,可看不懂這個門牌號的意思,該怎么辦呢?(請幼兒幫忙)。
小方要去的朋友家的門牌號是302(第3層,從左往右數(shù)第2個房間)。
小雪要去的朋友家的門牌號是504(第5層,從左往右數(shù)第4個房間)。
四、破解密碼。
1、復習鞏固10以內(nèi)的加法。
1)、設疑激趣。
師:到了到了,到張老師家了,誒,樓下的門鈴怎么按不起來呢?(可能壞了)那該怎么辦呢?(打電話)。
師:你們知道張老師家的電話號碼不?(不知道)她們家的電話號碼啊,是帶密碼的,我想請你們幫忙解一解,猜一猜。
2)、破解密碼。
3)、驗證號碼。
師:你們猜出來的電話號碼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來打一下,聽一聽。(張老師的電話鈴聲響后接起:“喂,你好”?!拔?,是張老師嗎?我是王老師,我?guī)∨笥褋砟銈兗易隹土恕薄芭?,歡迎歡迎,快上來吧”)是不是張老師家的電話號碼呀?(是)你們真棒!
2、互解密碼——督促檢查。
師:那你們想不想知道王老師家的電話號碼呀?我家的電話號碼也是帶密碼的,我設置的密碼跟張老師家的不一樣,請你們認真看一下,解一下(出示編譯好的號碼)。
3、編譯密碼。
1)、到了張老師家,把你們的禮物送給了張老師,并參觀了張老師的新家,這時,張老師也想要你們的電話號碼,那你們想不想也來編一編電話密碼?在你們的桌子上有一些記錄紙,先在記錄紙的正面寫上你家的電話號碼,再在記錄紙的反面把你家的電話號碼編成密碼。
2)、幼兒各自編譯電話密碼。
3)、幼兒互解密碼并驗證。
五、活動結束。
電話號碼留好了,我們也該回家了,跟張老師再見吧。
六、活動延伸。
1、假如你的好朋友轉(zhuǎn)學到了外地,在撥大電話的時候,前面應加撥什么?(所在地區(qū)的電話區(qū)號)我們的電話區(qū)號是多少?(0577)。
2、假如你的聯(lián)系電話改了,你怎樣做才能和好朋友繼續(xù)保持聯(lián)系?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七
一、填空:
1,把一根圓柱形木料截成3段,表面積增加了45.12平方厘米,這根木料的底面積是()平方厘米。
2,一個圓錐體的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是1分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比是(),圓柱的體積比圓錐的體積多()%,圓錐的體積比圓柱的體積少()。
4,把一個圓柱體鋼坯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要削去1.8立方厘米,未削前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5,一個圓柱體的側(cè)面展開后,正好得到一個邊長25.12厘米的正方形,圓柱體的高是()厘米。
6,用一個底面積為94.2平方厘米,高為30厘米的圓錐形容器盛滿水,然后把水倒入底面積為31.4平方厘米的圓柱形容器內(nèi),水的高為()。
7,等底等高的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體積的和是72立方分米,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體積是()。
8,底面直徑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圓柱,側(cè)面展開后得到一個()面積是()平方厘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9,把一根長是2米,底面直徑是4分米的圓柱形木料鋸成4段后,表面積增加了()。
10,底面半徑2分米,高9分米的圓錐形容器,容積是()毫升。
11,已知圓柱的底面半徑為r,高為h,圓柱的體積的計算公式是()。
12,容器的容積和它的體積比較,容積()體積。
二、判斷:
1,圓柱體的體積與圓錐體的體積比是3∶1。()。
2,圓柱體的高擴大2倍,體積就擴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柱的體積比圓錐的體積大2倍.()。
4,圓柱體的側(cè)面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
5,圓柱體的底面直徑是3厘米,高是9.42厘米,它的側(cè)面展開后是一個正方形。()。
三、選擇:(填序號)。
1,圓柱體的底面半徑擴大3倍,高不變,體積擴大()。
a、3倍b、9倍c、6倍。
2,把一個棱長4分米的正方體木塊削成一個最大的圓柱體,體積是()立方分米。
a、50.24b、100.48c、64。
3,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共同的`公式是()。
a、v=abhb、v=a3c、v=sh。
a、16b、50.24c、100.48。
5,把一團圓柱體橡皮泥揉成與它等底的圓錐體,高將()。
a、擴大3倍b、縮小3倍c、擴大6倍d、縮小6倍。
四、應用題:
1,一個圓錐體的體積是15.7立方分米,底面積是3.14平方分米,它的高有多少分米。
3,圓柱形無蓋鐵皮水桶的高與底面直徑的比是3∶2,底面直徑是4分米。做這樣的2只水桶要用鐵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數(shù)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圓錐的認識數(shù)學教案設計篇十八
圓錐的認識教學反思:圓錐體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很少見的立體圖形,學生疏于了解,對圓錐體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因此,我認為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設計,開始就認識圓錐體的特征,學生會由于生活經(jīng)驗積累不夠,而不能夠全面地、準確地了解圓錐體的特征。為了使學生對圓錐體有更多的感性認識。積累豐富的第一手的資料,我設計了首先讓學生制作圓錐體,再來認識圓錐體的特征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制作圓錐體的過程中,不僅發(fā)現(xiàn)了圓錐體是由一個扇形和一個圓圍成的立體圖形,而且還發(fā)現(xiàn)了扇形的弧長等于底面圓的周長這一關系,以及扇形所在圓的半徑要大于底的'圓的半徑等等教材中并未講到的有關圓錐體的特征。試想,如果沒有學生動手制作的體驗,如果沒有在制作過程中積累的充分的感性認知,僅憑觀察實物,是肯定不會對圓錐體有這樣深刻、全面的認識的,學生的語言也不會這樣豐富,對圓錐體特征的描述也不會這樣準確。
這一次的教學嘗試,也讓我認識到:盡管數(shù)學概念,數(shù)學定律,數(shù)學公式等是抽象的,但是,如果教師能夠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數(shù)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就能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成功與快樂。這一次教學嘗試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對于學生感到很陌生的圓錐體,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抽象出圓錐體的特征。即讓學生在實踐中生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