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優(yōu)秀23篇)

字號:

    新聞是一種通過報道事實和觀點來傳遞信息和引起公眾關注的媒體形式。閱讀時可以做好標記,方便后續(xù)的復習和查找。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一
    原文: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天夜里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后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于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注釋。
    疏:指稀疏。
    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鑒賞。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jié)馑鍟跃菩押笏P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霸噯枴钡慕Y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fā)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边@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皯恰?,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熬G”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tài)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由這四個字生發(fā)聯(lián)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講解。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功效一醒覺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因而,她急問清算衡宇,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氣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后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于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熬G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
    原文: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天夜里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后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于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注釋。
    疏:指稀疏。
    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賞析:
    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jié)馑?,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霸噯枴钡慕Y果——“卻道海棠依舊?!笔膛幕卮饏s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fā)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边@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皯恰保砻髟~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熬G”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tài)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由這四個字生發(fā)聯(lián)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三
    教材分析: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宋代詞人李清照所作。詞人回憶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歸途中誤入藕花叢中,把棲息的水鳥都嚇飛了。表現(xiàn)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設計理念:
    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情況以及教材的不同,語文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運用多媒體教學,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培養(yǎng)學生的能動性和自主性,為學生提供一個有利于溝通與合作的良好空間,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學生在研讀過程中學會交流,讀懂詞,聽懂歌曲,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
    學情分析:
    學生很少接觸到“詞”這種文學式樣,對于詞的結構、特點不太了解,所以學習時可能覺得比較新鮮,學習興趣較大。這首詞,語句平白,字面意思好理解,但學生可能對詞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深,需要教師點撥。
    因此,要讓學生通過反復地朗讀這首詞,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相關內容,在研讀過程中學會交流,讀懂詞。
    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強調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本課主要采用閱讀指導法、談話引導法等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自主識字、自主閱讀,讀中感悟思想感情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閱讀中的感悟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通過對文中重點詞句的理解,多媒體的輔助作用,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背誦這首詞。
    3.理解這首詞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關詞的知識,了解、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教學重、難點及關鍵點:
    重點: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背誦這首詞。
    2.理解詞意。
    難點:了解、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關鍵點:讀詞,讀中感悟,理解這首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你們好,今天老師請你們觀賞一幅畫。(出示課件)。
    2.你們看到了些什么?(學生自由描繪。)。
    3.師:同學們,這是描繪什么景色的圖畫?(學生發(fā)言)。
    4.板書課題:9.如夢令,齊讀課題。(指導朗讀后鼻音“令”)。
    5.介紹“詞”。(課件出示)。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可以配上樂曲歌唱。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所以又叫做長短句,詞有詞牌名,而詩歌沒有。最初的詞,是歌詞,是按照一定的曲譜填寫的.。曲譜又稱詞牌。
    《如夢令》就是詞牌。詞牌之下,一般另有題目,但這首《如夢令》只有詞牌沒有題目。
    6.引導回憶學過的詞《清平樂村居》。
    二、初讀課文,簡介作者。
    1.簡介李清照。(課件出示)。
    作者簡介——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xmlnamespaceprefix=“st1”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山東濟南人。我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以詞的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宋詞有“婉約”、“豪放”兩大派,她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漱玉詞》等作品。
    過渡:這首《如夢令》就是出自《漱玉詞》,我們來看看李清照在這首詞里寫了什么樣的風景,下面請大家自讀這首詞。
    2.自讀課文,提出要求(課件出示):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想想:這首詞主要寫了什么?
    學生自學課文內容,教師巡視指導,與個別學生交流。
    3.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和詞語。(課件出示)。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四
    原文: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天夜里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后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于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如夢令·坐古畫艙中。
    濁酒頓傷幾許,艙外誰家歌女?
    應是恨別離,強挽穿心哀曲。
    秋雨,秋雨,掀起愁思萬縷。
    如夢令·春之殤(二首)。
    一
    池柳垂枝風醉,
    紅瘦綠肥冷香褪。
    往事意悠悠,
    湖水如眸空對。
    思味,思味,
    一縷愁腸心碎。
    二
    姹紫嫣紅吹地,
    逝水東流無計。
    誰解個中愁,
    看盡落花自去。
    無語,無語,
    嘗盡去年今意。
    殘月疏影蕭瑟。
    鏡水遠天鄉(xiāng)客。
    幽夢折入墨。
    涼風秋蟬聲側。
    凄色凄色。
    雙鯉北去忐忑。
    才渡十年書海,便惡學生百態(tài)。
    男女較衣著,放肆手機戀愛。
    奇怪,奇怪,不畏青春倦怠。
    綠水青山雨散,
    碧草殘紅微顫。
    橫水欲遮攔,笑語銀玲一串。
    河岸,河岸,鸝語數(shù)聲心亂。
    夢語,殘雪螢光(如夢令)。
    昨夜寒霜懷入。
    夢里佳人曾顧。
    雖是南柯一夢。
    回憶仍需留露。
    無趣,無趣。
    只是虛假幻構。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五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鑒賞。
    《如夢令》是詞牌名,原名《憶仙姿》,相傳為后唐莊宗自度曲,因詞中疊言“如夢,如夢”故改為今名,又名《宴桃源》。單調,三十三字,仄韻。。通體以六言句為主。第一、二句第一字平仄可以通用,第三字以用仄聲為佳,第五字則以用平為宜。
    李清照。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一首清新可人的小詞。金兵入據(jù)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詞作就截取了詞人生活中一個平常的斷面來寫,不但寫得情韻濃厚,情真意切,而且暗示了詞人惜花之情。全詞如下: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詞人寫道:“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雨疏風驟”即雨點稀疏,風聲急驟。“濃睡”即沉睡?!皻埦啤奔礆堄嗟镁埔猓簿褪蔷七€沒有完全過去。意思是說,昨夜雨小風急,我從沉睡中醒來,酒醉沒有全消。詞人選擇了春天的一個夜雨之后的早晨為背景,詞人從沉睡中醒來,還帶著一些酒意,隱約記得夜間曾聽見急風夾雜著雨點敲打窗戶的聲音。因為“濃睡不消殘酒”,所以,詞人接著寫道:“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薄熬砗熑恕边@里指侍女。意思是說,試問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海棠花怎么樣?侍女卻說海棠花依然如舊。這里,詞人在詞作中,用了對話的表現(xiàn)方法,我們對此改寫如下:
    (清晨,涼風習習。詞人醒來,揉揉朦朧的睡眼,伸伸懶腰,懶洋洋躺在床上,一會,眼睛朝窗外看了一眼。)。
    李清照對侍女問道:“昨晚下雨了,也吹風了,外面的海棠花怎么樣?”
    侍女漫不經心地,也沒有向窗外看一眼,就回答說:“海棠化還和昨天一樣,沒有什么變化的。”
    (李清照看了一眼侍女,侍女毫不在意,低著頭干著自己的事。)。
    李清照聽了侍女的話,有些傷感,就對侍女說:“不對啊!”
    (侍女看看李清照。)。
    李清照說:“你知道嗎?你知道嗎?現(xiàn)在應該是花少葉多啊!”
    李清照慵懶地躺在床上,靜靜睡著!
    我們從這一問一答,可以感受到詞人對花的珍惜,對美的消失而傷感。這與侍女的無心與隨意形成了對比。從藝術的角度來說,詞人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以紅色代指花,以綠色代指葉。同時,詞人還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來強調自己的觀點。當然,這也是李清照的生活。
    經驗。
    的結論?!奥浼t”意味著美的消失,春天的過去,更重要的是暗示了歲月的流逝,所以,人們往往為之傷感。傷春是中國古代。
    詩詞。
    中常見的主題。所謂傷春,就是對春的美好而易逝的傷感,往往觸景生情,聯(lián)想到人生青春之美的短暫,不由自主地為之傷感。這里的“紅肥綠瘦”就比喻了春的易逝,美的消失。我們知人論世,聯(lián)系詞人的處境,詞人美麗的年華已經逝去,過著孤苦伶仃的老年生活,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引發(fā)了情思意緒,想到自己過去的美好時光也一去不復返。而今自己就正如這“雨疏風驟”中的“海棠花”,不但“物非人非”了,而且漂泊異鄉(xiāng),孤獨之感,漂泊之恨,孤苦之獨,失夫之痛等,一起涌上心頭,哪能不“綠肥紅瘦”,引發(fā)了無盡的人生傷感。
    在藝術上,首先,全詞造語工巧而又平淡天然。其次,含蓄蘊藉。再次,借代(綠肥紅瘦)和比喻(以花喻人)修辭手法的運用。在。
    詩歌。
    的結尾,詩人不說葉多花少,而說“綠肥紅瘦”,非常傳神。第四,結構上的起承轉合。第五,對話方式的運用。
    李清照漁家傲。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六
    昨夜,晚風急猛地吹過,淅淅瀝瀝的小雨彈著小曲。一個雙環(huán)髻,端莊懂事,身著碧青羅裙的.丫頭緩緩走來,拉起了窗簾。我猛地想起了院子里的海棠花,想起它那鮮艷美麗的紅花。哎,它應該已被風吹雨打雨打而飄落了吧!
    我忙問那個丫頭:“小蓮,海棠花怎樣了?還好???”
    那丫頭漫不經心地回答:“還好!與昨日一樣美麗?!?BR>    我不禁有所疑問:“真的嗎?真的嗎?應該是葉多花少吧!”
    丫頭忙糾正道:“哦!小蓮剛才說錯了,確實是葉多花少,主子息怒……”
    我不耐煩地說:“罷了,無妨。”說完,將手一揮,示意丫頭退下了。
    窗外又落下了兩滴雨水,難道這是春天最后的眼淚?春天走了,同時帶走了海棠花。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天夜里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后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于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作品鑒賞: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功效一醒覺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因而,她急問清算衡宇,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氣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后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于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熬G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八
    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冀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26課的第二首詞《如夢令》。
    一、教材分析。
    《如夢令》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所作。詞人回憶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途中誤入藕花深處,把棲息的鷗鷺都嚇飛了。作者遣詞、造句一如內容一樣的平實、自然。側重寫景,情景交融。通過景物的刻劃來抒發(fā)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對生活的熱愛,意境創(chuàng)造含蓄而深沉。
    新課標指出: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谝陨险J識,結合學生的思維情感、認知發(fā)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掌握“藕”這個生字,理解、感悟詞意。
    能力目標:有感情的吟誦古詞,掌握學習古詞的方法,激發(fā)學生誦讀、記憶、積累的興趣。
    情感目標:通過詞句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意境,感悟古詞的韻味,領悟詞人所寄予的豐富情感。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我把想象意境,領會詞情,確定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法與學法。
    1、教法: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和“以讀代講教學法”。
    2.學法:首先,“邊讀、邊想、邊悟”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其次,讓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xiàn)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著名古詩詞評論家張中行先生曾說過:閱讀古詩詞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透過語句及意義而喚起詩情,走入詩境。鑒于這點,我打破常規(guī),改革古詩詞教學的傳統(tǒng)做法;創(chuàng)設情景,以讀為本、以學定教、發(fā)揮想象,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具體過程如下:
    一、渲染意境,激發(fā)情趣。
    古詩詞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課程伊始,讓學生飽含感情吟唱上節(jié)課學過的詞《西江月》,自然而然的把課堂帶入了古詩詞特有的意境美之中,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詞的興趣,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再讓學生重溫詞的特點以便本節(jié)課更深入的學習新詞。
    二、反復誦讀感悟意境。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張?zhí)锶粝壬J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笨梢?,“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與靈魂,“詩主乎情”,如此豐美的文學珍品,只有靜下心來讀進去讀上心、才能有所感悟,引起情感共鳴。因此,課堂上只有引導學生充分的層層深入的讀,才能達到感悟詞意、感悟詞境、感悟詞情的目的。
    (一)朗讀課文,讀出韻味。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以及吟詠的指導,使學生能讀出詞的韻味。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九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天夜里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后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于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注釋。
    疏:指稀疏。
    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昨天夜里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后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于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詩集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是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如這首《如夢令》,便是一首“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地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敘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華,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詞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風猛。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喝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于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濃睡"時如何知屋外"風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敝馨顝渡倌暧巍吩~:“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被ㄔ陲L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表f莊《又玄集》卷下錄鮑征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边@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注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的《玉樓春》詞中所云:“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獊硇∽帽銇硇荩幢孛鞒L不起?!币嗫梢暈閷Α皾馑币痪涞淖宰?。這句詞的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妒裨~》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jié)馑缶屏€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讀者只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么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并無二致。但易安的高處正在于不落窠臼,獨辟蹊徑。一旦領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后的這層“惜花”之意,那么對以下數(shù)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jié)馑?,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北泔@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fā)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皯恰?,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tài)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由這四個字生發(fā)聯(lián)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薄恫萏迷娪鄤e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苯苑翘撟u。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掇@詞選》云:“短幅中藏無數(shù)曲折,自是圣于詞者?!痹u價非常得當。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一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1)疏:指稀疏。
    (2)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4)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4)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翻譯】。
    昨夜雨小風急,我從沉睡中醒來,酒醉沒有全消。試問卷簾的侍女,她卻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應是綠葉更加茂盛,紅花卻已凋零。
    【賞析】。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于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后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于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寫作手法】。
    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二
    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冀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26課的第二首詞《如夢令》。
    一、教材分析。
    《如夢令》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所作。詞人回憶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途中誤入藕花深處,把棲息的鷗鷺都嚇飛了。作者遣詞、造句一如內容一樣的平實、自然。側重寫景,情景交融。通過景物的刻劃來抒發(fā)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對生活的熱愛,意境創(chuàng)造含蓄而深沉。
    新課標指出: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谝陨险J識,結合學生的思維情感、認知發(fā)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掌握“藕”這個生字,理解、感悟詞意。
    能力目標:有感情的吟誦古詞,掌握學習古詞的方法,激發(fā)學生誦讀、記憶、積累的興趣。
    情感目標:通過詞句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意境,感悟古詞的韻味,領悟詞人所寄予的豐富情感。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我把想象意境,領會詞情,確定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法與學法。
    1、教法: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和“以讀代講教學法”。
    2.學法:首先,“邊讀、邊想、邊悟”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其次,讓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xiàn)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著名古詩詞評論家張中行先生曾說過:閱讀古詩詞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透過語句及意義而喚起詩情,走入詩境。鑒于這點,我打破常規(guī),改革古詩詞教學的傳統(tǒng)做法;創(chuàng)設情景,以讀為本、以學定教、發(fā)揮想象,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具體過程如下:
    一、渲染意境,激發(fā)情趣。
    古詩詞追求的是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課程伊始,讓學生飽含感情吟唱上節(jié)課學過的詞《西江月》,自然而然的把課堂帶入了古詩詞特有的意境美之中,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詞的興趣,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再讓學生重溫詞的特點以便本節(jié)課更深入的學習新詞。
    二、反復誦讀感悟意境。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張?zhí)锶粝壬J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可見,“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與靈魂,“詩主乎情”,如此豐美的文學珍品,只有靜下心來讀進去讀上心、才能有所感悟,引起情感共鳴。因此,課堂上只有引導學生充分的層層深入的讀,才能達到感悟詞意、感悟詞境、感悟詞情的目的。
    (一)朗讀課文,讀出韻味。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以及吟詠的指導,使學生能讀出詞的韻味。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三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天夜里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后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于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文學賞析: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jié)馑?,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笔膛幕卮饏s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fā)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边@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tài)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由這四個字生發(fā)聯(lián)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四
    (宋)李清照。
    試問卷簾人注,——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注】卷簾人:站在窗口卷簾子的侍女。
    1、這首小令用精練的語言寫了一段對話。其中”綠肥紅瘦”是什么意思?請作簡要賞析。
    2.詞中“綠肥紅瘦”指的是。
    3.作者運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用自己的話說說“雨疏風驟”描繪了怎樣的情景?(2分)。
    5.下列說法不恰當?shù)囊豁検?2分)。
    a.述說“海棠依舊”的是“卷簾人”。b.“綠肥紅瘦”指春色怡人適于觀賞。
    c.詩歌運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d.詩歌抒發(fā)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6.首句“昨夜雨疏風驟”描繪了怎樣一幅畫面?(3分)。
    7.作者運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3分)。
    【參考答案】。
    1、意思是葉子肥大了,花兒更稀少了?!本G肥紅瘦”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綠”指代葉子,”紅”指代花兒。作者精心地選擇這兩個色彩對比鮮明的詞語,強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2.綠葉繁茂紅花凋零(意近即可)。
    3.應用了間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發(fā)了作者的傷春之情(意思表達清楚即可)。
    4.寫出了雨點稀疏風刮得很猛烈的情景(“風”“雨”情態(tài)各1分)。
    5.b。
    6.(3分)寫出了春天晚上(1分),雨點疏落(1分)風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點:時間和“風”“雨”的情態(tài)。)。
    7.(3分)運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間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發(fā)了作者的傷春之情(2分)。(意思表達清楚即可)。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五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鑒賞。
    李清照這首《如夢令》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辭面勾勒寫詞時間與環(huán)境,昨夜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故把酒以消愁緒,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坝晔栾L驟”十分恰切地寫出暮春時節(jié),風蕭蕭然而雨卻是疏落,渲染了詞人花下醉酒的悵然之感。即便把酒過后的酣睡濃甜,但仍難“消殘酒”,寫出詞人此刻的慵懶惺忪。
    詞人喚來侍女“試問卷簾人”轉折巧妙精當,靈動自然。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地,卻又不忍親見,一個“試”字,將詞人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畫得貼切入微,真實可感。孰料,“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讓詞人喜出望外卻又無奈黯然,“卻”字道出了“卷簾人”不解詞人心以及詞人的意外之喜,詞人的細膩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對比。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笔膛幕卮饏s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fā)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边@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熬G”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tài)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由這四個字生發(fā)聯(lián)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此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全詞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fā)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
    譯文。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知道嗎?知道嗎?這個時節(jié)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注釋。
    疏:指稀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鑒賞。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功效一醒覺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因而,她急問清算衡宇,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氣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后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于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熬G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作品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據(jù)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于公元11(宋哲宗元符三年)前后。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六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但是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述,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正因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因此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jié)馑鍟跃菩押笏P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霸噯枴钡慕Y果——“卻道海棠依舊?!笔膛幕卮饏s讓詞人感到十分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必須凋謝得不成樣貌了,但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證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fā)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證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十分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堅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七
    1、意思是葉子肥大了,花兒更稀少了?!本G肥紅瘦”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綠”指代葉子,”紅”指代花兒。作者精心地選擇這兩個色彩對比鮮明的詞語,強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2.綠葉繁茂紅花凋零(意近即可)。
    3.應用了間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發(fā)了作者的傷春之情(意思表達清楚即可)。
    二:
    1.用自己的話說說“雨疏風驟”描繪了怎樣的情景?(2分)。
    2.下列說法不恰當?shù)囊豁検?2分)。
    a.述說“海棠依舊”的.是“卷簾人”。b.“綠肥紅瘦”指春色怡人適于觀賞。
    c.詩歌運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d.詩歌抒發(fā)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風驟”描繪了怎樣一幅畫面?(3分)。
    4.作者運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3分)。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八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天夜里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后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于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注釋。
    疏:指稀疏。
    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據(jù)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前后。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十九
    1.寫出了雨點稀疏風刮得很猛烈的情景(“風”“雨”情態(tài)各1分)。
    2。b。
    3.(3分)寫出了春天晚上(1分),雨點疏落(1分)風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點:時間和“風”“雨”的情態(tài)。)。
    4.(3分)運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間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發(fā)了作者的傷春之情(2分)。(意思表達清楚即可)。
    (5)“綠肥紅瘦”中,“綠”、“紅”分別代替葉和花,“肥”和“瘦”分別形容“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達了對春花的留戀和惜別的一種傷感情緒。
    二
    (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實際指“”。
    (2)“綠肥紅瘦”中“綠”、“紅”分別代指“”;“肥”、“瘦”分別形容“”。
    (3)首句“昨夜雨疏風驟”描繪了怎樣一幅畫面?
    (4)作者運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5)仿寫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文學現(xiàn)象,也是“學以致用”的有效練習。請從李清照《如夢令,畫線的三句中任選一句進行仿寫。(不必仿整首詞,只要意思連貫、押韻即可。)。
    仿寫示例:
    如夢令。
    昨日河洲散步,看見紅白無數(shù)。試問何怪物,卻道袋裝棄物。禁塑,禁塑!還我清清江渚。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十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于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后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于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十一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注,——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注】卷簾人:站在窗口卷簾子的侍女。
    1、這首小令用精練的語言寫了一段對話。其中”綠肥紅瘦”是什么意思?請作簡要賞析。
    2.詞中“綠肥紅瘦”指的是。
    3.作者運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十二
    李清照這首《如夢令》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xiàn)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辭面勾勒寫詞時間與環(huán)境,昨夜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故把酒以消愁緒,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雨疏風驟”十分恰切地寫出暮春時節(jié),風蕭蕭然而雨卻是疏落,渲染了詞人花下醉酒的悵然之感。即便把酒過后的酣睡濃甜,但仍難“消殘酒”,寫出詞人此刻的慵懶惺忪。
    詞人喚來侍女“試問卷簾人”轉折巧妙精當,靈動自然。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地,卻又不忍親見,一個“試”字,將詞人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畫得貼切入微,真實可感。孰料,“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讓詞人喜出望外卻又無奈黯然,“卻”字道出了“卷簾人”不解詞人心以及詞人的意外之喜,詞人的細膩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對比。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笔膛幕卮饏s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fā)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边@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皯恰?,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tài)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chuàng)造。由這四個字生發(fā)聯(lián)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此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xiàn)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全詞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fā)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教學設計及反思篇二十三
    【作者簡介】《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詞作。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今山東濟南章丘)人。宋代(兩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yōu)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jù)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