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種對書中人物命運的共鳴和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寫讀后感時,應該注重結構的合理性和語言的流暢性,以提高文章的整體質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這些范文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示和靈感。讀書是一種美好的享受,通過讀后感的寫作,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故事和人物,也可以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讀后感是我們對書籍的“回應”,是我們與作品的一次心靈交流。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精彩的讀后感,分享我們的感受和體驗吧!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一
這個星期里,我在學校讀了一篇文章叫《方仲永》。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一件事: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5歲時,就會做出頗有文采的詩,成名后,父親為了貪圖名利,就讓方仲永放棄學習,帶著他到處拜訪,題詩,最后因為他不再努力學習,最終和普通人沒什么兩樣。他沒有受過教育,卻如此聰明,對別人來說太不公平了。有些人也許日夜讀書,勤奮刻苦,卻還不及方仲永當時的一半。
讀了這篇文章,我既替一個有著極好的天賦的人沒有成才感到惋惜,有受到了深深的觸動。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何一個人有著輝煌成就的人,他們無一不是通過刻苦學才取得成績的,可方仲永有這么一個與眾不同的優(yōu)點而不去努力學習,最后不比普通人強到拿兒。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寫出了告誡我們努力學習的句子:“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又有多少名人為我們做出榜樣;大發(fā)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在學校,被老師稱為小笨蛋,最后退學??伤麤]有放棄學習,最終成了大發(fā)明家。一個人不一定小時候學習好,就可以成名人,也不一定小時學習不好,就成為為普通人。只有你在不斷努力的刻苦學習,才有可能達到輝煌的頂點。
方仲永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們要向那些有成就的偉人學習,學習他們那種刻苦的精神。我們就從現(xiàn)在開始要好好利用時間,奮發(fā)努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二
不久前收到班委的群發(fā)短信,知道了又是一學期一會的讀后感時間,于是從群共享下載了書單直奔圖書館,憑直覺覺得標題不錯,便借了這本1987年版的《古文觀止》。簡樸的封面上散落有緗色的斑斑點點,書頁微微泛黃,這無一不昭示著它存在了好些年頭,還未閱讀,心底里已增添了幾分好感。
《古文觀止》是清康熙年間的吳乘權和吳大職叔侄二人選編的一本古文讀本,從先秦到明末,共12卷,222篇,以散文為主,間或穿插有駢文辭賦??滴跞哪?,二吳將書稿寄給已是兩廣總督的吳乘權的伯父吳興祚,吳興祚“批閱數(shù)過”后于當年五月端陽日付梓,這就是《古文觀止》的初刻本。此后,《古文觀止》又經過多次翻刻。87年版《古文觀止》是安平秋點校的,他以1958年中華書局出版本為底本,用映雪堂原刻本復核,再用文富堂本、懷涇堂本、鴻文堂本參校過,甚至還參閱了相關史書、總集、別集所收古文。首頁刊登安秋平的點校說明,此外還附有吳興祚的序,吳乘權、吳大職二人合寫的序和吳乘權的例言。
87年版的《古文觀止》的最大特色在于二吳的評注,他們會在某些句子后面和全文借書處添加自己的觀點看法,如《曹劌論戰(zhàn)》中就有評論:“‘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罵盡謀國僨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中評論:“一念奢侈,饑寒立至。起手數(shù)言,窮極原委?!榉ㄅc盜盜’一語,透盡千古利弊”,言有盡而意無窮,讀來令人深思。
《古文觀止》作為我國古代散文的入門書,集中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三
學習了《方仲永》這一課,我深有體會,他那樣一個神童因不接受后天教育而導致成為一個普通人,那么像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如果不好好學習會怎樣?會變得比普通人還不如。正因如此,們更得好好學習,發(fā)奮圖強!
方仲永的悲慘結局還因為他的父親太過于貪圖利益而沒有讓兒子學習,只為了他的一點私心毀了兒子一生的前途,根本沒有考慮到兒子今后該怎么生活,完全被眼前的局面所迷惑。正像同學們說的玩笑話:“也許好好學習。現(xiàn)在就不是唐宋八大家,而是九大家了呢?!边@也是有道理的,一個本身就被譽為天才的孩子,如果肯付出他的汗水,難道還不夠資格嗎?連王安石都不禁為他感到惋惜。
孩子的學習與大人的期望目的是有一定關系的,如果只是朝著利益方面想的話,那么孩子的觀念也會隨著大人們所變動,必須要為他們帶來一個好的開始,指引他們正確的人生目標。
有些人用懶散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卻沒有想過生活會怎么報復他,只想問一句:“們是愿意用短暫的苦來換長久的甜,還是愿意用短暫的甜來換長久的苦?”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四
其實一開始,我對古文是厭惡的,這種厭惡來自另一本書,它叫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原先以為高考以后,我就永遠和這些艱澀的文字說再見了,沒想到,陰差陽錯,我成了一個語文老師,今天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一點自己對這本書的體會。
《古文觀止》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選。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而這本由兩位鄉(xiāng)村教師選編的“教材”300年來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在諸多古文選本中獨樹一幟,魯迅先生評價《古文觀止》時認為它和南朝太子蕭統(tǒng)組織文人共同編選《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
《古文觀止》,二百二十二篇古文,不能和大家一一分享,簡單的談一點自己的收獲。
作為教師,要讀的相關內容首當其沖是《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讓我知道了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每日必備的基本工作。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钡难哉撘婚_始使我難以接受。但是逐漸的發(fā)現(xiàn),我們的知識會不斷老化,不加以學習,就會不如弟子。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一尷尬?這就激勵我要不斷的學習。
同時我也覺得,當學生出難題“考考你”時,我們要放寬心,即使請教于學生,也不是什么可恥的事,無知才是我們所要禁忌的。不要覺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過意不去。要知道:“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BR>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五
幼年聽家父教過《古文觀止》中的幾篇文章。那時候,我對家父的講解聽不懂記不住,只知跟著念而已。其實是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過后便什么都忘了。后來,等到年歲漸長,走上了工作崗位,我有暇再回過頭來通讀《古文觀止》的那些文章,猶如牛吃草反芻,重新加以咀嚼,才覺得這些文章經天緯地,氣壯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從此,我就和這本書相依相伴,結下了不解之緣。
《古文觀止》的文章,總共不過200余篇,但卻從某一側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fā)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舍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
我特別鐘愛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陳情表》,王勃的《騰王閣序》,魏征的《該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慮論》等等,由于經常讀,便逐漸地會背十來篇。這么一來,我除了平時在家里翻閱《古文觀止》以外,還能利用空余帥司,隨時隨地進行背誦復習。我把這種背誦作為一道“精神快餐,用來滋養(yǎng)心田。
我以為,《古文觀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書。書中的哲理,小到修身養(yǎng)性,大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yōu)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薄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边@一至理名言,光華奪目,擲地有聲。雖寥寥不過數(shù)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種境界,那種情懷,早已被后人奉為立身做人的萬世楷模。
總之,讀這本書,能夠使人警醒,使人振奮,使人高尚,使人堅強。我現(xiàn)在雖已年過古稀,但有生之年,這本書是一定要繼續(xù)讀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讀,為的是從中學做人。學會在任何處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六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把他的父親當作賓客一樣招待,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驕傲心理是被別人捧出來的。
驕傲心理從哪里來?有人說是自己的思維產生變化后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而形成的。其實,一個人的主觀思維的改變離不開外界對其的影響,也就是說,一個人驕傲心理的產生絕大多數(shù)原因來源于外界對他本人過分夸大所致。
古人云:“盛名之下,難副其實”。當一個人在某方面獲得一些成績時,外界隨之而來的'鮮花和掌聲往往會使他的成就感無形中膨脹起來,所帶來的后果就是感覺自己在這方面已經處于登峰造極的程度,更有甚者,會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尤其是當外界在夸大事實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吹捧的話,會使被吹捧之人的驕傲心理膨脹的速度加快。這種現(xiàn)象尤其在一個人少年得志時顯得更加突出,因為年輕,所以缺乏應有的判斷力而被外界的吹捧所迷惑,最后盲目地抬高自己,產生出驕傲心理。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題目中的“傷”字,就已經透露這一點。“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為什么哀傷、哀憐?因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這不能怪仲永,他畢竟是個孩子;這全部責任都應當由貪財?shù)母赣H來承擔,因為他剝奪了仲永的學習機會。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有兩點用意:第一,說明“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為仲永父親“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說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長大后才能逐漸衰退(“今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至喪失殆盡(“泯然眾人”),則是“不使學”的必然結果。那么,同樣,在現(xiàn)代社會中,許多父母不也是如此嗎,就像現(xiàn)代許多選秀節(jié)目,很多小孩子不過5、6歲,就因為一些唱歌或表演上的才能而被父母帶上電視,可是最終結果呢?又有幾個孩子能夠堅持下來,在演藝上取得大的成就,最終還是泯于眾人矣。
整個事件,源起于方仲永五歲那第一首詩。此前的一切,恐怕就只有方仲永的父親知道真相了。他是如何偷偷教孩子讀書寫字的,大家不得而知,或者大家都沒想過要注意,只是他突然拿出一首詩來說是方仲永寫的,并傳給一鄉(xiāng)秀才們看的時候,人們才僅憑他的介紹知道:這孩子原本是不認字的。――古往今來,奇聞從來都有放大效應,人們不斷地傳播出去,全是添油加醋,就像前幾年揭穿的那個氣功把手指頭變長了的“奇跡”一樣,誰也不肯從心理上去懷疑這孩子原本是不是讀過書。再到一鄉(xiāng)秀才們都認可的時候,又都象皇帝的新裝一樣誰也不敢說出自己的疑問了。方仲永之父“推星”之第一推手就此成功。
兒子走出“星光大道”,自然“星光燦爛”,方老伯第二推手就是蓄勢待發(fā),再加上心里可能總也是沒底,盡管這孩子確實聰明絕頂,一點就透,但“推星”之初,也別像周老虎那樣惹上那么多反偽科學斗士的攻擊才好。那么,神童就不是誰都能看的,詩也不是給誰都寫的。短期內,方仲永這個神童被其父雪藏了。以致于你再想看,就得給出場費了。這完全像我們的超女、快男、紅樓夢中人,炒作炒作,全都炒出金豆銀豆來,推手推星,最后得來的全然是銀子。
推上天的星,總不會亮很久。日日不使學,他就是神童,也總有一天達不到人們的期望值,加上人們的新奇感逐漸淡去,亦或鄉(xiāng)里出現(xiàn)了別的新鮮事:有個白云婆婆說她家的公雞下了個蛋,再有個正龍居士說他在林中看到了真的老虎云云,人們轉而去別處噴口水,沒人再追捧方老伯的臭腳,人氣指數(shù)一下降,神童便再“不能稱前時之聞”了。再糊弄得久了,仲永二十多歲了,什么新的本事也沒有,只好拾起他父親的鋤頭去鋤地了。
那一年,一個五歲的男孩突然哇哇啼哭,向父母索要文房四寶,然后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父母恩如山,百事孝為先;。
比鄰相和睦,猶如月團圓。
眾人看到,驚呼奇才!十里八鄉(xiāng),傳為佳話。
那一年,有個同鄉(xiāng)的男孩也五歲,聽到大人們夸贊寫詩男孩,心有不服,總想找個機會與之切磋!
寫詩男孩叫方仲永,對其不服的男孩叫王安石。
那一年,他們都十二歲,上天安排他們邂逅一次。
憋足了七八年的勁兒,王安石終于可以向方仲永宣戰(zhàn)了。
王安石看到有人在劈柴,馬上吟誦一句:
“鈍斧劈柴,三杈四椏,
柴開節(jié)不開?!?BR> 那仲永豈會甘于人后,看一廚娘在切藕,隨即脫口而出:
“快刀切藕,七孔八竅,
藕斷絲相連?!?BR> 王安石又來一句:
“白蛇過江,頭戴一頂紅日?!?BR> 仲永對曰:
“青龍掛壁,身披萬點金星?!?BR> 兩位少年彼此一笑,似乎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其實,此時王安石已摸清仲永實力,心里暗笑:也不過如此!
再過四年,他們都16歲。王安石進京結識曾鞏、歐陽修。方仲永繼續(xù)隨父會客攔金。(不學習而在客人面前賣弄、揮霍先天資本,搏取名生。曾經滄海註)。
三年后,王安石已名聲大噪,19歲的他們本可再次相遇,但方仲永卻避而不見,聽說其已“泯然眾人矣”。(眾人,即普通人。曾經滄海註)。
21歲時,王安石登榜進士第四名,方仲永不知何為。此后,王安石平步青云,從知縣做到宰相,并在文壇確立一席之地,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方仲永逐漸成為凡夫俗子一個。
兩位從小都是天資聰穎的神通,為何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
王安石之后寫過《傷仲永》一文,文章言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才分先天之才與后天之才,先天之才得之于天,是上天眷顧;后天之才得之于人,需自己努力。王安石承認方仲永有天生之才,非常人能比。方仲永與王安石年少得志,都有先天之才。但方仲永以先天之才為資,不取后天之才,先天之才用之既少,又無后天之才充盈,猶如一池清水,日取一瓢,久而久之便池空見底。王安石則挾先天之才,又取后天之才,相得益彰,其池中之水用之不竭。
王安石在這里也說到,有些人沒有先天之才,那么就要取后天之才,后天之才得之于眾人,集眾人之才就不會成為“眾人”,如果連后天之才也不取,就只能成為凡夫俗子!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七
讀了《傷仲永》一文后,我確實感到“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那么小就能做詩。但最終卻“泯然眾人”。像方仲永這樣的神童,假如從小就努力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為舉世聞名的才子,國家的棟梁。方仲永雖然是天才,但也離不開后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xiàn)“江郎才盡”的一天。
我覺得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腦筋遲鈍的人,經過不懈的努力,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就;而有天賦的人,如果僅僅靠自己的小聰明作為資本去炫耀,甚至看不起反應稍慢一點的而正在努力奮斗的人。從此不學習,那么,他也將浪費寶貴的光陰,最終一事無成。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大腦和別人沒有什么不同,反而還有寫遲鈍。小時候同學總是欺負他,他的父母甚至擔心他今后的生活都成問題,但愛因斯坦不在乎著一切。在人生道路上不懈地努力學習和創(chuàng)造,最終成為一名科學家。著名的畫家達·芬奇曾經說過“人的智慧不用就枯萎”。同樣的道理,人的知識如果不更新,也會枯萎。仲永的父親因為貪圖財富,不讓他學習,才使他最終成為一個普通人?,F(xiàn)在我們擁有了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們應該珍惜這種的好時機,經過自己的努力,我們的人生道路也一定能劃出一道耀眼奪目的光彩。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八
偶爾聽見老師說《古文觀止》是本不錯的書,我便纏著媽媽買了,但買回之后卻大失所望,那一個個認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讓我不知從何讀起,更是讓這本書一度被我所遺忘,直到某日,無意翻開這本蒙塵已久的書,細細品味一番,雖說依舊看不懂那深奧的文言文字,但那譯文所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卻是讓我大感興趣,特別是“曹劌論戰(zhàn)”一文。
在“曹劌論戰(zhàn)”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劌不費吹灰之力以少勝多戰(zhàn)敗齊國以外,便是他與魯莊公的那番交談,特別是在魯莊公質問他:敵強我弱,兵力懸殊,我們可能勝利嗎?的時候,曹劌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問魯莊公,他所做之事是否會讓百姓愿意為他打仗。他這一問,抓住了任何一個帝王都愛面子的特點,讓魯莊王不得不用各種事件來證明自己愛百姓,以至于百姓會真心誠意隨其作戰(zhàn),而曹劌就是在這時取信于魯莊公,讓其相信自己是為國存亡而來覲見,從而獲得出戰(zhàn)的機會,在戰(zhàn)時大放異彩?!安軇フ搼?zhàn)”讓我看到了一個機智而心思縝密的人,讓我在敬佩他的同時也學會了很多。而除了曹劌論戰(zhàn),《古文觀止》上一些我聽聞已久的名篇也吸引著我。
《陋室銘》是唐代名家劉禹錫的傳世大作,也被收錄進了《古文觀止》中。這篇文章僅僅八十一個字,卻寫出了劉禹錫那潔身自好的高尚品質,就如周敦頤的《愛蓮說》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樣,那《陋室銘》中字句句間都流露著劉禹錫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懷,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時落井下石的人說著“我劉禹錫就算住在這里破舊的小茅屋之中,也不會放下尊嚴與你們這群人同流合污!”而這也讓我在對劉禹錫的《陋室銘》大加贊揚時,也對面前抱著的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書產生了極大地興趣與好感,對于它的“身世”我也有了了解,他是從一對以教書為職的叔侄吳楚材與吳調侯編著的,雖然只是編著,但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本書,才讓我對古文產生了興趣。
《古文觀止》中名篇眾多,名句也眾多,但我最愛的還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边@話語中透露著王羲之對世態(tài)炎涼,時間飛逝的感慨,讓我也受益匪淺。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九
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蔽覀儸F(xiàn)在有這么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么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十
穿越千年夢境,那數(shù)不清的笑靨浮現(xiàn)在眼前。有那沉魚落雁的西施與昭君,有那閉月羞花的貂蟬與貴妃。而你,卻是我心目中的,那個遙遠時代的一支奇葩。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母親又是狀元的女兒,在這樣有著濃郁文化底蘊的家庭,成就了一個注定不平凡的你。身為人妻,你致力于與丈夫明誠做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那時的'你,無憂無慮,生活殷實幸福。你柔情似水,承載著純真的理想。清朗與爽直的個性,裹挾著濃濃的書香,你高高地站在詩壇上微笑。那時的你,擁有著富貴人家的雍容與東方女子的典雅。
一點點,一句句,你用生命在唱歌,你用青春在寫詩。滄海桑田啊!金兵入據(jù)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你卻用堅強和不屈反抗著命運,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的巾幗之歌。南宋的天是陰霾的,你筆下的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轉瞬即逝。歲月無情人易老。你笑過,哭過,用憂傷的筆調寫下:莫道不銷魂,人比黃花瘦。我曾用亭亭的荷花來描述你,曾用菏澤的水仙花的比喻你,曾用傲雪的梅花的贊賞你??墒?,寫不盡呀。你就是你,那么的出眾,那么的獨一無二。隔著千載,你在尋覓些什么?在這么冷清的夜中?淺唱低吟,對酒當歌。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哀怨的聲音直入心扉,劃破了你未愈的傷口。平地起風、滿地的黃花似乎在低述著過去。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你無奈,無奈今朝非昔比,無奈白駒過隙,無奈物是人非。
我乘一彎新月回到刀光劍影的過去,在歷史長河中看到你晶瑩的沉淀。面對無情摧殘的凜冽冷風,有如那冬日的倔強地挺立枝頭的梅花,熱熱烈烈地盛開,溢出滿園的馨香,不曾萎靡凋謝。我喜歡你,喜歡你載不動幾多愁呀,卻依然不放棄。我喜歡你,喜歡你身為紅塵女子,卻才情過人,與眾不同。就讓我舉一杯酒,灑在記憶的長河,祭奠你那不屈的骨氣、至善的靈魂。我的千年夢。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十一
它選錄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薈萃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古文觀止》篇篇煥發(fā)奇光異彩,閃耀灼見真知,包含著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愛國。
讀來催人奮進。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寥寥數(shù)語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當然古人的愛國往往與忠君結合在一起但又都從忠君出發(fā)體現(xiàn)出恤民的精神。如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寫下至理名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與民休息。
二、百善孝為先。
三、為政在于得民。
《》()。《左轉??季梁諫追楚師》中寫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這是在神權盛行時代可貴的民本思想?!豆盼挠^止》的文章,大都為文人墨客所撰。他們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員,還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們“以文載道”,表達自己的愛民思想,并進而進諫君主為政得民最為普遍。著名的如唐朝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宮賦》,借阿房宮之興衰這一歷史題材,極寫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窮奢極欲,點名國家滅亡在于君主的失道病民,勸誡后人引以為戒?!皽缌鶉撸鶉?,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致萬世而為君”。歐陽修身為滁州刺史,與賓客暢飲山水之間,一醉方休,其樂無窮,從側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間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社會面貌。他寫的《醉翁亭記》詳述之。對封建社會的黑暗,士大夫們也予以鞭撻。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吏治的黑暗,賦稅的'苛毒,表達了對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民眾的深切同情。“熟知賦稅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寬。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起伏跌宕。作為最美散文,《古文觀止》寫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達了作者們面對成功與失敗,超然出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態(tài)度。北宋的蘇軾,才華橫溢,可卻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時候,離妻別子,孤身被貶往黃州,在潦倒不堪之時,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寫下了名篇《前赤壁賦》、《后赤壁賦》?!鞍嵘汈?,羨長江之無窮”,“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也”!在人生最悲涼孤寂的時候,蘇軾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體驗人生,觀照自然,曠達而灑脫。在物欲橫流、精神荒蕪的境況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間養(yǎng)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為安守精神家園、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總之,《古文觀止》200余篇,以時代為綱,作者為目,閱讀方便,查看快捷。所有文章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于傳誦的佳作。文章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tǒng)一,篇篇膾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說理明事、警醒來者?!豆盼挠^止》在它問世后的300多年里,成為最流行、最通俗、最廣為人知、最有影響的古文選本,值得諸君放在案頭,閑暇誦讀,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尋得智慧,從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十二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后,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后卻得到“泯然眾人”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為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為國家的棟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后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xiàn)“江郎才盡”的那一天。(中國作文網)。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十三
天才方仲永為什么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覺得這是方仲永父親的錯,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他要承擔主要的責任。仲永的父親貪圖財富,在仲永年小的時候,每天帶著他四處拜訪,尋求利益,而不讓他去學習,耽誤了他學習的機會,白白荒廢了一個天才的一生。這也告訴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給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應該著重與眼前的'利益。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十四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文觀止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流傳至今的文詩詞不計其數(shù)。但現(xiàn)代人的快節(jié)奏,讓很多人喜歡上了雞湯文、快餐文,或者偶爾背背古詩詞,對古樸悠遠的散文等則敬而遠之了。我也屬于此列。書架上買的《史記》、《資治通鑒》等基本還是原包裝。大抵看書也跟吃肉一樣,需要一個過程,直接上大塊頭的,會讓人有逆反心理,所以選擇了《古文觀止》看看。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于康熙年間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魯迅先生評價此書時認為它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題名“觀止”是指該書所選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們所能讀到的盡善盡美的至文了。我購買的.是中華書局的上下兩冊版本,里面加有作者的評述和近代的白話文翻譯,如果要學習古文,那這本作為入門書還是相當推薦。
書里收錄了東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書12卷,以收散文為主,兼取駢文。每一本文集,收錄的篇幅中肯定夾雜了作者的想法,因此也不能說里面篇篇俱是最佳,比如李覯的《袁州州學記》等,而且也不可能一網掃盡全部佳文,但總體來說,入選篇文基本上網羅了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按照時間排序,入選最多的為周、漢和唐宋時期的文章,魏晉和南北朝甚少,元代一篇也沒?!蹲髠鳌?、《戰(zhàn)國策》、《史記》及唐宋八大家等是入選最多的。
因為都是選文,加之古文年代越久遠越晦澀,考慮從易到難會更簡單點,我選擇了從近代的先看。三月開始看,斷斷續(xù)續(xù)的到4月才全部看完。字里行間,能品味古人的高風亮節(jié),忠、信、仁、義、孝一脈相承。看到屈原、賈誼空懷萬字平戎策,卻懷才不遇郁郁而死,不禁俯首而嘆;翻到諸葛孔明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出師未捷身先死,李陵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寡不敵眾被俘,茍活于戎狄之間,讓人長嘆不已;王羲之于蘭亭茂林修竹間,集眾賢流觴曲水,五柳先生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常欣然忘食,艷羨之意油然而生;一介書生王勃,在滕王閣上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文通武達的范仲淹,登上岳陽樓,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令人心曠神怡之;自然也少不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六一居士,也有泛舟赤壁賞“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的東坡居士,師徒倆寵辱不驚令人欽佩。
看完本書,沒有了看原文初始時的晦澀艱難,其實文言文也沒有那么繁瑣,關鍵還是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從書中,多學學古人之長處,想想現(xiàn)在生活條件之美好,不斷修文、修德、修身養(yǎng)性,努力為國、為家、為民服務。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一
這個星期里,我在學校讀了一篇文章叫《方仲永》。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一件事: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5歲時,就會做出頗有文采的詩,成名后,父親為了貪圖名利,就讓方仲永放棄學習,帶著他到處拜訪,題詩,最后因為他不再努力學習,最終和普通人沒什么兩樣。他沒有受過教育,卻如此聰明,對別人來說太不公平了。有些人也許日夜讀書,勤奮刻苦,卻還不及方仲永當時的一半。
讀了這篇文章,我既替一個有著極好的天賦的人沒有成才感到惋惜,有受到了深深的觸動。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何一個人有著輝煌成就的人,他們無一不是通過刻苦學才取得成績的,可方仲永有這么一個與眾不同的優(yōu)點而不去努力學習,最后不比普通人強到拿兒。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寫出了告誡我們努力學習的句子:“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又有多少名人為我們做出榜樣;大發(fā)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在學校,被老師稱為小笨蛋,最后退學??伤麤]有放棄學習,最終成了大發(fā)明家。一個人不一定小時候學習好,就可以成名人,也不一定小時學習不好,就成為為普通人。只有你在不斷努力的刻苦學習,才有可能達到輝煌的頂點。
方仲永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們要向那些有成就的偉人學習,學習他們那種刻苦的精神。我們就從現(xiàn)在開始要好好利用時間,奮發(fā)努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二
不久前收到班委的群發(fā)短信,知道了又是一學期一會的讀后感時間,于是從群共享下載了書單直奔圖書館,憑直覺覺得標題不錯,便借了這本1987年版的《古文觀止》。簡樸的封面上散落有緗色的斑斑點點,書頁微微泛黃,這無一不昭示著它存在了好些年頭,還未閱讀,心底里已增添了幾分好感。
《古文觀止》是清康熙年間的吳乘權和吳大職叔侄二人選編的一本古文讀本,從先秦到明末,共12卷,222篇,以散文為主,間或穿插有駢文辭賦??滴跞哪?,二吳將書稿寄給已是兩廣總督的吳乘權的伯父吳興祚,吳興祚“批閱數(shù)過”后于當年五月端陽日付梓,這就是《古文觀止》的初刻本。此后,《古文觀止》又經過多次翻刻。87年版《古文觀止》是安平秋點校的,他以1958年中華書局出版本為底本,用映雪堂原刻本復核,再用文富堂本、懷涇堂本、鴻文堂本參校過,甚至還參閱了相關史書、總集、別集所收古文。首頁刊登安秋平的點校說明,此外還附有吳興祚的序,吳乘權、吳大職二人合寫的序和吳乘權的例言。
87年版的《古文觀止》的最大特色在于二吳的評注,他們會在某些句子后面和全文借書處添加自己的觀點看法,如《曹劌論戰(zhàn)》中就有評論:“‘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罵盡謀國僨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中評論:“一念奢侈,饑寒立至。起手數(shù)言,窮極原委?!榉ㄅc盜盜’一語,透盡千古利弊”,言有盡而意無窮,讀來令人深思。
《古文觀止》作為我國古代散文的入門書,集中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三
學習了《方仲永》這一課,我深有體會,他那樣一個神童因不接受后天教育而導致成為一個普通人,那么像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如果不好好學習會怎樣?會變得比普通人還不如。正因如此,們更得好好學習,發(fā)奮圖強!
方仲永的悲慘結局還因為他的父親太過于貪圖利益而沒有讓兒子學習,只為了他的一點私心毀了兒子一生的前途,根本沒有考慮到兒子今后該怎么生活,完全被眼前的局面所迷惑。正像同學們說的玩笑話:“也許好好學習。現(xiàn)在就不是唐宋八大家,而是九大家了呢?!边@也是有道理的,一個本身就被譽為天才的孩子,如果肯付出他的汗水,難道還不夠資格嗎?連王安石都不禁為他感到惋惜。
孩子的學習與大人的期望目的是有一定關系的,如果只是朝著利益方面想的話,那么孩子的觀念也會隨著大人們所變動,必須要為他們帶來一個好的開始,指引他們正確的人生目標。
有些人用懶散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卻沒有想過生活會怎么報復他,只想問一句:“們是愿意用短暫的苦來換長久的甜,還是愿意用短暫的甜來換長久的苦?”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四
其實一開始,我對古文是厭惡的,這種厭惡來自另一本書,它叫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原先以為高考以后,我就永遠和這些艱澀的文字說再見了,沒想到,陰差陽錯,我成了一個語文老師,今天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一點自己對這本書的體會。
《古文觀止》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選。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而這本由兩位鄉(xiāng)村教師選編的“教材”300年來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在諸多古文選本中獨樹一幟,魯迅先生評價《古文觀止》時認為它和南朝太子蕭統(tǒng)組織文人共同編選《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
《古文觀止》,二百二十二篇古文,不能和大家一一分享,簡單的談一點自己的收獲。
作為教師,要讀的相關內容首當其沖是《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讓我知道了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每日必備的基本工作。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钡难哉撘婚_始使我難以接受。但是逐漸的發(fā)現(xiàn),我們的知識會不斷老化,不加以學習,就會不如弟子。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一尷尬?這就激勵我要不斷的學習。
同時我也覺得,當學生出難題“考考你”時,我們要放寬心,即使請教于學生,也不是什么可恥的事,無知才是我們所要禁忌的。不要覺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過意不去。要知道:“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BR>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五
幼年聽家父教過《古文觀止》中的幾篇文章。那時候,我對家父的講解聽不懂記不住,只知跟著念而已。其實是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過后便什么都忘了。后來,等到年歲漸長,走上了工作崗位,我有暇再回過頭來通讀《古文觀止》的那些文章,猶如牛吃草反芻,重新加以咀嚼,才覺得這些文章經天緯地,氣壯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從此,我就和這本書相依相伴,結下了不解之緣。
《古文觀止》的文章,總共不過200余篇,但卻從某一側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fā)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舍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
我特別鐘愛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陳情表》,王勃的《騰王閣序》,魏征的《該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慮論》等等,由于經常讀,便逐漸地會背十來篇。這么一來,我除了平時在家里翻閱《古文觀止》以外,還能利用空余帥司,隨時隨地進行背誦復習。我把這種背誦作為一道“精神快餐,用來滋養(yǎng)心田。
我以為,《古文觀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書。書中的哲理,小到修身養(yǎng)性,大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yōu)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薄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边@一至理名言,光華奪目,擲地有聲。雖寥寥不過數(shù)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種境界,那種情懷,早已被后人奉為立身做人的萬世楷模。
總之,讀這本書,能夠使人警醒,使人振奮,使人高尚,使人堅強。我現(xiàn)在雖已年過古稀,但有生之年,這本書是一定要繼續(xù)讀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讀,為的是從中學做人。學會在任何處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六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把他的父親當作賓客一樣招待,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驕傲心理是被別人捧出來的。
驕傲心理從哪里來?有人說是自己的思維產生變化后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而形成的。其實,一個人的主觀思維的改變離不開外界對其的影響,也就是說,一個人驕傲心理的產生絕大多數(shù)原因來源于外界對他本人過分夸大所致。
古人云:“盛名之下,難副其實”。當一個人在某方面獲得一些成績時,外界隨之而來的'鮮花和掌聲往往會使他的成就感無形中膨脹起來,所帶來的后果就是感覺自己在這方面已經處于登峰造極的程度,更有甚者,會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尤其是當外界在夸大事實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吹捧的話,會使被吹捧之人的驕傲心理膨脹的速度加快。這種現(xiàn)象尤其在一個人少年得志時顯得更加突出,因為年輕,所以缺乏應有的判斷力而被外界的吹捧所迷惑,最后盲目地抬高自己,產生出驕傲心理。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題目中的“傷”字,就已經透露這一點。“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為什么哀傷、哀憐?因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這不能怪仲永,他畢竟是個孩子;這全部責任都應當由貪財?shù)母赣H來承擔,因為他剝奪了仲永的學習機會。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有兩點用意:第一,說明“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為仲永父親“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說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長大后才能逐漸衰退(“今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至喪失殆盡(“泯然眾人”),則是“不使學”的必然結果。那么,同樣,在現(xiàn)代社會中,許多父母不也是如此嗎,就像現(xiàn)代許多選秀節(jié)目,很多小孩子不過5、6歲,就因為一些唱歌或表演上的才能而被父母帶上電視,可是最終結果呢?又有幾個孩子能夠堅持下來,在演藝上取得大的成就,最終還是泯于眾人矣。
整個事件,源起于方仲永五歲那第一首詩。此前的一切,恐怕就只有方仲永的父親知道真相了。他是如何偷偷教孩子讀書寫字的,大家不得而知,或者大家都沒想過要注意,只是他突然拿出一首詩來說是方仲永寫的,并傳給一鄉(xiāng)秀才們看的時候,人們才僅憑他的介紹知道:這孩子原本是不認字的。――古往今來,奇聞從來都有放大效應,人們不斷地傳播出去,全是添油加醋,就像前幾年揭穿的那個氣功把手指頭變長了的“奇跡”一樣,誰也不肯從心理上去懷疑這孩子原本是不是讀過書。再到一鄉(xiāng)秀才們都認可的時候,又都象皇帝的新裝一樣誰也不敢說出自己的疑問了。方仲永之父“推星”之第一推手就此成功。
兒子走出“星光大道”,自然“星光燦爛”,方老伯第二推手就是蓄勢待發(fā),再加上心里可能總也是沒底,盡管這孩子確實聰明絕頂,一點就透,但“推星”之初,也別像周老虎那樣惹上那么多反偽科學斗士的攻擊才好。那么,神童就不是誰都能看的,詩也不是給誰都寫的。短期內,方仲永這個神童被其父雪藏了。以致于你再想看,就得給出場費了。這完全像我們的超女、快男、紅樓夢中人,炒作炒作,全都炒出金豆銀豆來,推手推星,最后得來的全然是銀子。
推上天的星,總不會亮很久。日日不使學,他就是神童,也總有一天達不到人們的期望值,加上人們的新奇感逐漸淡去,亦或鄉(xiāng)里出現(xiàn)了別的新鮮事:有個白云婆婆說她家的公雞下了個蛋,再有個正龍居士說他在林中看到了真的老虎云云,人們轉而去別處噴口水,沒人再追捧方老伯的臭腳,人氣指數(shù)一下降,神童便再“不能稱前時之聞”了。再糊弄得久了,仲永二十多歲了,什么新的本事也沒有,只好拾起他父親的鋤頭去鋤地了。
那一年,一個五歲的男孩突然哇哇啼哭,向父母索要文房四寶,然后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父母恩如山,百事孝為先;。
比鄰相和睦,猶如月團圓。
眾人看到,驚呼奇才!十里八鄉(xiāng),傳為佳話。
那一年,有個同鄉(xiāng)的男孩也五歲,聽到大人們夸贊寫詩男孩,心有不服,總想找個機會與之切磋!
寫詩男孩叫方仲永,對其不服的男孩叫王安石。
那一年,他們都十二歲,上天安排他們邂逅一次。
憋足了七八年的勁兒,王安石終于可以向方仲永宣戰(zhàn)了。
王安石看到有人在劈柴,馬上吟誦一句:
“鈍斧劈柴,三杈四椏,
柴開節(jié)不開?!?BR> 那仲永豈會甘于人后,看一廚娘在切藕,隨即脫口而出:
“快刀切藕,七孔八竅,
藕斷絲相連?!?BR> 王安石又來一句:
“白蛇過江,頭戴一頂紅日?!?BR> 仲永對曰:
“青龍掛壁,身披萬點金星?!?BR> 兩位少年彼此一笑,似乎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其實,此時王安石已摸清仲永實力,心里暗笑:也不過如此!
再過四年,他們都16歲。王安石進京結識曾鞏、歐陽修。方仲永繼續(xù)隨父會客攔金。(不學習而在客人面前賣弄、揮霍先天資本,搏取名生。曾經滄海註)。
三年后,王安石已名聲大噪,19歲的他們本可再次相遇,但方仲永卻避而不見,聽說其已“泯然眾人矣”。(眾人,即普通人。曾經滄海註)。
21歲時,王安石登榜進士第四名,方仲永不知何為。此后,王安石平步青云,從知縣做到宰相,并在文壇確立一席之地,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方仲永逐漸成為凡夫俗子一個。
兩位從小都是天資聰穎的神通,為何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
王安石之后寫過《傷仲永》一文,文章言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才分先天之才與后天之才,先天之才得之于天,是上天眷顧;后天之才得之于人,需自己努力。王安石承認方仲永有天生之才,非常人能比。方仲永與王安石年少得志,都有先天之才。但方仲永以先天之才為資,不取后天之才,先天之才用之既少,又無后天之才充盈,猶如一池清水,日取一瓢,久而久之便池空見底。王安石則挾先天之才,又取后天之才,相得益彰,其池中之水用之不竭。
王安石在這里也說到,有些人沒有先天之才,那么就要取后天之才,后天之才得之于眾人,集眾人之才就不會成為“眾人”,如果連后天之才也不取,就只能成為凡夫俗子!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七
讀了《傷仲永》一文后,我確實感到“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那么小就能做詩。但最終卻“泯然眾人”。像方仲永這樣的神童,假如從小就努力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為舉世聞名的才子,國家的棟梁。方仲永雖然是天才,但也離不開后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xiàn)“江郎才盡”的一天。
我覺得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腦筋遲鈍的人,經過不懈的努力,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就;而有天賦的人,如果僅僅靠自己的小聰明作為資本去炫耀,甚至看不起反應稍慢一點的而正在努力奮斗的人。從此不學習,那么,他也將浪費寶貴的光陰,最終一事無成。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大腦和別人沒有什么不同,反而還有寫遲鈍。小時候同學總是欺負他,他的父母甚至擔心他今后的生活都成問題,但愛因斯坦不在乎著一切。在人生道路上不懈地努力學習和創(chuàng)造,最終成為一名科學家。著名的畫家達·芬奇曾經說過“人的智慧不用就枯萎”。同樣的道理,人的知識如果不更新,也會枯萎。仲永的父親因為貪圖財富,不讓他學習,才使他最終成為一個普通人?,F(xiàn)在我們擁有了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們應該珍惜這種的好時機,經過自己的努力,我們的人生道路也一定能劃出一道耀眼奪目的光彩。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八
偶爾聽見老師說《古文觀止》是本不錯的書,我便纏著媽媽買了,但買回之后卻大失所望,那一個個認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讓我不知從何讀起,更是讓這本書一度被我所遺忘,直到某日,無意翻開這本蒙塵已久的書,細細品味一番,雖說依舊看不懂那深奧的文言文字,但那譯文所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卻是讓我大感興趣,特別是“曹劌論戰(zhàn)”一文。
在“曹劌論戰(zhàn)”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劌不費吹灰之力以少勝多戰(zhàn)敗齊國以外,便是他與魯莊公的那番交談,特別是在魯莊公質問他:敵強我弱,兵力懸殊,我們可能勝利嗎?的時候,曹劌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問魯莊公,他所做之事是否會讓百姓愿意為他打仗。他這一問,抓住了任何一個帝王都愛面子的特點,讓魯莊王不得不用各種事件來證明自己愛百姓,以至于百姓會真心誠意隨其作戰(zhàn),而曹劌就是在這時取信于魯莊公,讓其相信自己是為國存亡而來覲見,從而獲得出戰(zhàn)的機會,在戰(zhàn)時大放異彩?!安軇フ搼?zhàn)”讓我看到了一個機智而心思縝密的人,讓我在敬佩他的同時也學會了很多。而除了曹劌論戰(zhàn),《古文觀止》上一些我聽聞已久的名篇也吸引著我。
《陋室銘》是唐代名家劉禹錫的傳世大作,也被收錄進了《古文觀止》中。這篇文章僅僅八十一個字,卻寫出了劉禹錫那潔身自好的高尚品質,就如周敦頤的《愛蓮說》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樣,那《陋室銘》中字句句間都流露著劉禹錫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懷,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時落井下石的人說著“我劉禹錫就算住在這里破舊的小茅屋之中,也不會放下尊嚴與你們這群人同流合污!”而這也讓我在對劉禹錫的《陋室銘》大加贊揚時,也對面前抱著的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書產生了極大地興趣與好感,對于它的“身世”我也有了了解,他是從一對以教書為職的叔侄吳楚材與吳調侯編著的,雖然只是編著,但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本書,才讓我對古文產生了興趣。
《古文觀止》中名篇眾多,名句也眾多,但我最愛的還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边@話語中透露著王羲之對世態(tài)炎涼,時間飛逝的感慨,讓我也受益匪淺。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九
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蔽覀儸F(xiàn)在有這么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么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十
穿越千年夢境,那數(shù)不清的笑靨浮現(xiàn)在眼前。有那沉魚落雁的西施與昭君,有那閉月羞花的貂蟬與貴妃。而你,卻是我心目中的,那個遙遠時代的一支奇葩。父親李格非是進士出身,母親又是狀元的女兒,在這樣有著濃郁文化底蘊的家庭,成就了一個注定不平凡的你。身為人妻,你致力于與丈夫明誠做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那時的'你,無憂無慮,生活殷實幸福。你柔情似水,承載著純真的理想。清朗與爽直的個性,裹挾著濃濃的書香,你高高地站在詩壇上微笑。那時的你,擁有著富貴人家的雍容與東方女子的典雅。
一點點,一句句,你用生命在唱歌,你用青春在寫詩。滄海桑田啊!金兵入據(jù)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你卻用堅強和不屈反抗著命運,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的巾幗之歌。南宋的天是陰霾的,你筆下的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轉瞬即逝。歲月無情人易老。你笑過,哭過,用憂傷的筆調寫下:莫道不銷魂,人比黃花瘦。我曾用亭亭的荷花來描述你,曾用菏澤的水仙花的比喻你,曾用傲雪的梅花的贊賞你??墒?,寫不盡呀。你就是你,那么的出眾,那么的獨一無二。隔著千載,你在尋覓些什么?在這么冷清的夜中?淺唱低吟,對酒當歌。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哀怨的聲音直入心扉,劃破了你未愈的傷口。平地起風、滿地的黃花似乎在低述著過去。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你無奈,無奈今朝非昔比,無奈白駒過隙,無奈物是人非。
我乘一彎新月回到刀光劍影的過去,在歷史長河中看到你晶瑩的沉淀。面對無情摧殘的凜冽冷風,有如那冬日的倔強地挺立枝頭的梅花,熱熱烈烈地盛開,溢出滿園的馨香,不曾萎靡凋謝。我喜歡你,喜歡你載不動幾多愁呀,卻依然不放棄。我喜歡你,喜歡你身為紅塵女子,卻才情過人,與眾不同。就讓我舉一杯酒,灑在記憶的長河,祭奠你那不屈的骨氣、至善的靈魂。我的千年夢。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十一
它選錄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00余篇名篇佳作,薈萃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古文觀止》篇篇煥發(fā)奇光異彩,閃耀灼見真知,包含著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愛國。
讀來催人奮進。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寥寥數(shù)語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當然古人的愛國往往與忠君結合在一起但又都從忠君出發(fā)體現(xiàn)出恤民的精神。如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寫下至理名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與民休息。
二、百善孝為先。
三、為政在于得民。
《》()。《左轉??季梁諫追楚師》中寫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這是在神權盛行時代可貴的民本思想?!豆盼挠^止》的文章,大都為文人墨客所撰。他們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員,還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們“以文載道”,表達自己的愛民思想,并進而進諫君主為政得民最為普遍。著名的如唐朝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宮賦》,借阿房宮之興衰這一歷史題材,極寫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窮奢極欲,點名國家滅亡在于君主的失道病民,勸誡后人引以為戒?!皽缌鶉撸鶉?,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致萬世而為君”。歐陽修身為滁州刺史,與賓客暢飲山水之間,一醉方休,其樂無窮,從側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間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社會面貌。他寫的《醉翁亭記》詳述之。對封建社會的黑暗,士大夫們也予以鞭撻。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吏治的黑暗,賦稅的'苛毒,表達了對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民眾的深切同情。“熟知賦稅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寬。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起伏跌宕。作為最美散文,《古文觀止》寫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達了作者們面對成功與失敗,超然出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態(tài)度。北宋的蘇軾,才華橫溢,可卻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時候,離妻別子,孤身被貶往黃州,在潦倒不堪之時,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寫下了名篇《前赤壁賦》、《后赤壁賦》?!鞍嵘汈?,羨長江之無窮”,“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也”!在人生最悲涼孤寂的時候,蘇軾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體驗人生,觀照自然,曠達而灑脫。在物欲橫流、精神荒蕪的境況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間養(yǎng)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為安守精神家園、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總之,《古文觀止》200余篇,以時代為綱,作者為目,閱讀方便,查看快捷。所有文章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于傳誦的佳作。文章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tǒng)一,篇篇膾炙人口、朗朗上口,篇篇說理明事、警醒來者?!豆盼挠^止》在它問世后的300多年里,成為最流行、最通俗、最廣為人知、最有影響的古文選本,值得諸君放在案頭,閑暇誦讀,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尋得智慧,從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十二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后,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后卻得到“泯然眾人”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為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為國家的棟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后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xiàn)“江郎才盡”的那一天。(中國作文網)。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十三
天才方仲永為什么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覺得這是方仲永父親的錯,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他要承擔主要的責任。仲永的父親貪圖財富,在仲永年小的時候,每天帶著他四處拜訪,尋求利益,而不讓他去學習,耽誤了他學習的機會,白白荒廢了一個天才的一生。這也告訴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給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應該著重與眼前的'利益。
古文方仲永讀后感篇十四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文觀止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流傳至今的文詩詞不計其數(shù)。但現(xiàn)代人的快節(jié)奏,讓很多人喜歡上了雞湯文、快餐文,或者偶爾背背古詩詞,對古樸悠遠的散文等則敬而遠之了。我也屬于此列。書架上買的《史記》、《資治通鑒》等基本還是原包裝。大抵看書也跟吃肉一樣,需要一個過程,直接上大塊頭的,會讓人有逆反心理,所以選擇了《古文觀止》看看。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于康熙年間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魯迅先生評價此書時認為它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題名“觀止”是指該書所選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們所能讀到的盡善盡美的至文了。我購買的.是中華書局的上下兩冊版本,里面加有作者的評述和近代的白話文翻譯,如果要學習古文,那這本作為入門書還是相當推薦。
書里收錄了東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書12卷,以收散文為主,兼取駢文。每一本文集,收錄的篇幅中肯定夾雜了作者的想法,因此也不能說里面篇篇俱是最佳,比如李覯的《袁州州學記》等,而且也不可能一網掃盡全部佳文,但總體來說,入選篇文基本上網羅了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按照時間排序,入選最多的為周、漢和唐宋時期的文章,魏晉和南北朝甚少,元代一篇也沒?!蹲髠鳌?、《戰(zhàn)國策》、《史記》及唐宋八大家等是入選最多的。
因為都是選文,加之古文年代越久遠越晦澀,考慮從易到難會更簡單點,我選擇了從近代的先看。三月開始看,斷斷續(xù)續(xù)的到4月才全部看完。字里行間,能品味古人的高風亮節(jié),忠、信、仁、義、孝一脈相承。看到屈原、賈誼空懷萬字平戎策,卻懷才不遇郁郁而死,不禁俯首而嘆;翻到諸葛孔明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出師未捷身先死,李陵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寡不敵眾被俘,茍活于戎狄之間,讓人長嘆不已;王羲之于蘭亭茂林修竹間,集眾賢流觴曲水,五柳先生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常欣然忘食,艷羨之意油然而生;一介書生王勃,在滕王閣上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文通武達的范仲淹,登上岳陽樓,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令人心曠神怡之;自然也少不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六一居士,也有泛舟赤壁賞“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的東坡居士,師徒倆寵辱不驚令人欽佩。
看完本書,沒有了看原文初始時的晦澀艱難,其實文言文也沒有那么繁瑣,關鍵還是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從書中,多學學古人之長處,想想現(xiàn)在生活條件之美好,不斷修文、修德、修身養(yǎng)性,努力為國、為家、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