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jù),它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方法等內容。在編寫教案時,教師可以參考其他教師的經(jīng)驗和教材的指導。接下來是一些經(jīng)過實踐驗證的教案樣例,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教學設計的重要性。
美術風教案篇一
1、運用已有的繪畫經(jīng)驗,表現(xiàn)爸爸的形象特征與動作特征。
2、通過和爸爸的交流,對爸爸進行有意識的觀察,知道爸爸的本領并嘗試表現(xiàn)。
3、增進對爸爸的了解,進一步萌發(fā)愛爸爸的情感。
1、勾線筆、蠟筆。
2、對爸爸進行有意識的觀察,有條件的話在家里給爸爸寫生。
3、音樂《我愛我的家》。
4、幼兒用書:《爸爸的本領》。
(一)鼓勵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的爸爸。
1、教師:每個小朋友都很喜歡自己的爸爸,今天我們請大家來說說自己的爸爸。
2、先請個別幼兒交流,然后再相互交流。教師重點提煉爸爸們的外形特征,為后期的創(chuàng)作打下基礎。
(二)引導幼兒學一學自己的爸爸。
1、教師:每個小朋友的爸爸都很能干,他們都會做什么呢?誰愿意來學一學,讓我們大家來猜一猜。
2、教師重點分析幼兒擺出造型的特征,為幼兒的后期創(chuàng)作進一步打下基礎。
(三)教師提供幼兒用書并播放音樂,幼兒創(chuàng)作。
2、教師:畫完以后,想一想可以對爸爸說些什么,老師會幫你記下來。
(四)集體欣賞作品。
教師:喜歡自己畫的爸爸嗎?你最滿意什么地方?
進一步了解自己的爸爸特長、愛好,喜歡做的事情,喜歡吃的食物,喜歡穿的衣服等,增進情感和對爸爸的關注。
美術風教案篇二
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通過觀察、分析多種不同風格的面具,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它的藝術特點,學習表現(xiàn)特點突出的面具,培養(yǎng)學生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2.隱性內容與目標: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氛圍中,互相交流,資源共享,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重點:通過不同地域、不同種族多風格的面具欣賞,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其藝術特點,學習表現(xiàn)面具的方法。
難點:面具的表現(xiàn)手法及材料的運用。
教學準備:圖畫紙、彩色復印紙,水彩筆、油畫棒、墨汁以及生活中的廢棄物等。
教學過程:
檢查學生學習用具的準備情況,穩(wěn)定學生情緒。
課件出示藏戲和儺戲圖片。
提問:他們頭上戴了什么樣的道具表演?看到它你有什么感受?它叫什么?
提問:過去人們?yōu)槭裁匆髦婢哌M行表演?
2.小組研討面具的特點。(夸張手法、形式多樣、富有創(chuàng)造性)
3.學生交流自己想怎樣設計面具?都用哪些材料?
4.教師利用一些學生作品分析如何運用夸張手法進行表現(xiàn)。
5.師生一起討論制作方法:
第一步:油畫棒著色,留白邊。
第二步:把紙輕輕團起來,再展開。
第三步:用墨或者水粉把畫面涂滿。
第四步:用清水沖一遍。
作業(yè)要求:
小組或兩位同學任意選擇一種方法,合作完成一張面具作品。
指導要點:
(1)形象要大膽夸張。
(2)形象要猙獰,讓人看了有點害怕。
(3)注意安全。
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介紹本組的作品。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概括總結本課內容。
除了課本上制作面具的方法,你認為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制作面具?回家自己動手做一做。
美術風教案篇三
目的: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日常用品,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運用不同的方法、材料對勺子進行添加、裝飾,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重點:對勺子進行聯(lián)想,添加、裝飾,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作品。
難點:引導觀察、引發(fā)聯(lián)想。
教具:勺子,課件、示范作品等。
方法:引導觀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引發(fā)孩子豐富的聯(lián)想。
自由畫的體現(xiàn):
1,通過勺子引發(fā)聯(lián)想,想到生活中的其他日常用品,比如:植物、動物、交通工具等,學生可以對自己熟悉的日常用品進行聯(lián)想,添加、裝飾。
2,學生可以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來表達對勺子的聯(lián)想,比如:繪畫、剪貼、橡皮泥等。
過程:
說說自己帶來的勺子,有什么作用,他是什么材料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材料上應有盡有,外形上豐富多變)
從不同的角度看勺子,正放、反面、橫放、豎放、斜放,有什么特點?
教師引導觀察(出示美麗的公主作品)要與我們生活中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如:什么東西上大下小、上圓下長?什么東西脖子長來身子大有圓?等,引發(fā)聯(lián)想。
通過觀察,想到了許多的變化,怎樣把你的想法表現(xiàn)出來呢?(課件展示)
四,作品展示,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鼓勵。
實物投影 外形特點 作品展示與評價
美術風教案篇四
教學對象:一年級新生。
教學目標:
1、運用線條、色彩表現(xiàn)自己的想象—我的太陽,激發(fā)學生大膽想象、涂畫興趣。
2、學習簡單表述作品形、色與意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自我評價能力。
3、以喜歡動手涂畫為宗旨,激發(fā)學生作畫興趣。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請家長說說“我的太陽”,給家長說說“我的太陽”。
舞曲“種太陽”光碟。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歌表演“種太陽”。(情景創(chuàng)設,激發(fā)想象)。
播放vcd影碟,教師帶領學生邊唱邊舞,進入愉快的課堂學習之中。師:“小朋友跟老師一起邊跳邊想歌曲中說些什么?(唱跳兩段)。
2、師:“請小朋友說一說,歌曲中說些什么?”,提請2—3名學生講述。
3、教師概括學生表述內容,點題:“小朋友,假如讓你種太陽。
你想有一個什么樣的太陽?
板書我的太陽。
二、新授。
1、師:分四人小組各自說說“我(自己)的太陽”。(約3分鐘。
流討論,激發(fā)想象)。
2、師:“請四人小組的代表說說‘我的太陽’”。提請3位同學講述。
2、師:“聽了小朋友說的‘我的太陽’,各自不同,很有想象力。
很有趣。那么,現(xiàn)在請小朋友把自己想象中的太陽畫出來?!?BR> 4、學生作業(yè),教師巡視、輔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作畫。
分別指導繪畫要領:圖畫大些,不宜太小,用色大膽。
5、學生完成作業(yè)后自己將作業(yè)貼在黑板上,相互欣賞、激勵。
6、簡單自我評價。教師抽取有代表性的3—5幅作業(yè),通過實物投影放大觀賞。師:“請xx同學說說自己的太陽”。教師在學生表述過程中從繪畫作業(yè)的形、色、意方面因勢利導,如:為什么用這種顏色?為什么是這種形狀?這些圖畫表示什么?等等。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表述適時運用優(yōu)美的語言給予概括,感染鼓勵學生。
三、小結:
師:還有許多小朋友的“太陽”畫的都很有趣,沒有來得急講給同學們聽,下課后互相說說?;丶易尠职謰寢尶纯?,問他們看懂了嗎?講給他們聽聽。
收繳作業(yè),下課。
美術風教案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依據(jù)《美術課程標準》對“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要求,教學活動圍繞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現(xiàn)象和代表作品展開,《走下神壇》從人與神藝術主題的發(fā)展、變遷的歷史線索切入,通過對經(jīng)典作品的對照和分析,介紹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以及人文主義對西方藝術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
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期等的作品欣賞,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美術現(xiàn)象、歷史源流以及審美特點,在其中學習運用各種知識賞析美術作品的方法,獲得初步的審美經(jīng)驗和鑒賞能力,了解調子的含義及構圖、透視,能描述分析藝術作品。初步理解文藝復興藝術與中世紀藝術的差異,及代表人物的藝術特點。
教材列舉了各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在視覺美感上各自的鮮明特點,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同時,也為教學內容的選擇提供不同切入點。教學活動的設置各有所側重,培養(yǎng)學生審美、評論和文化認知的多方面素養(yǎng)。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2、方法與過程目標:
能夠聯(lián)系時代背景和有關文化現(xiàn)象,從各方面對美術作品進行分析。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能夠對美術作品進行較完整的評述,大膽表達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三、
本課重點難點分析:
了解各時期代表人物的藝術特點。
四、教學思路:
根據(jù)教材包含實質性的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兩方面內容進行分析,理解教材意圖,把握和控制難度,是達到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
教材的內容材料多,跨度大,一味照本宣科必然拖沓。所以,對材料進行。
選擇處理是十分必要的。教學準備從細致地研究教學內容開始,大量地查閱資料,除熟悉與作品有關的內容外,還須精選那些能夠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史料和有關知識。充分估計學生的知識水平,了解學生的需求,是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
五、教具準備:
課本、教學課件、多媒體、掛圖等。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神學權威的籠罩下,歐洲中世紀藝術大都服務于宗教,宣傳教義。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藝術走下神壇,汲取古典精髓,注入人文精神,表現(xiàn)人的世俗生活,開創(chuàng)并完善了一種反神學權威、反封建特權的新的視覺語言。這個時期的藝術達到了古典藝術之后的一個新高峰,基本風格和變現(xiàn)技法構成了西方近代美術的主要傳統(tǒng),影響深遠。
媒體運用課件展示:拉斐爾油畫《椅中圣母》約1514(意大利)《彎曲在王座上的圣母和圣嬰》(木板蛋彩)約1820(拜占庭)。
二、新授:
1、解析:《彎曲王座上的圣母和圣嬰》整體畫面很暗,人物形象平面化、嚴謹、金色、暗紅色、黑色、對比不強烈、壓抑、圣母容貌肅穆、圣嬰老成、肅穆、正襟危坐、高高在上。
《椅中圣母》光影感非常強,有立體感,明暗對比強烈、圓形構圖打破死板不呆板、紅黃藍三原色、艷麗華貴、對比強烈、溫柔、可愛、神態(tài)柔和、充滿青春活力、動態(tài)自然、有親切感。
學生以表格的形式歸納比較結果,從畫面的明暗、構圖、色彩、表情、動態(tài)等方面進行比較。
3、欣賞:
1、《猶大之吻》(濕壁畫)約1305喬托(意大利)(1266-1337)“歐洲繪畫之父”,其代表作品有《猶大之吻》、《逃往埃及》、《哀悼耶穌》《寶座圣母像》等。
解析:喬托注重空間深遠關系和人物的立體表現(xiàn),其藝術具有鮮明地現(xiàn)實主義傾向?!丢q大之吻》是《圣經(jīng)》故事之一,猶大是出賣耶穌的叛徒。在逾越節(jié)的晚餐桌上,耶穌指出他是出賣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經(jīng)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給敵人引路前來捉拿耶穌,他以親吻作為暗號。畫面上表現(xiàn)的是猶大帶領了一隊兵馬,還有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差役,直奔耶穌,要與他親吻。畫面上耶穌雙目盯緊猶大,滿眼怒火;猶大則十分緊張。四周則充滿著騷動,氣氛極其悲壯。這幅畫雖然是圣經(jīng)故事,但從生活的光明和黑暗兩個方面表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人的形象,表現(xiàn)了正義與邪惡的搏斗。整個畫的光線、色彩、構圖都集中在中心人物形象上,猶大的黃色大氅明亮而醒目。全畫用重色調,上部深藍,下部褐色,造成一種沉重的黑暗感,以渲染這種斗爭的緊張氣氛。畫家用畫筆贊頌了光明、正義的化身——耶穌,鞭撻、揭露了黑暗、邪惡和丑的化身——猶大。喬托注重空間的深遠關系與人物的立體表現(xiàn),其藝術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
4、文藝復興分為四個階段:
14世紀初是一個“原始文藝復興”階段,又稱開端期;14-15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的早期階段;15-16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的盛期,又稱成熟期、高峰期;文藝復興的“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16世紀下半期-17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晚期。
一、賦予宗教人物以人間情感。
中世紀時,繪制宗教人物必須嚴格遵照宗教的表達方式,不注重客觀世界的真實表現(xiàn)。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藝術家們逐漸將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融入宗教題材的創(chuàng)作中,使得宗教人物形象越來越世俗化。
1、《帶金翅雀的圣母》(油畫)1507拉斐爾(意大利)。
拉斐爾繪制了大量的圣母子題材的作品,它將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美麗的女性的特點集中體現(xiàn)在圣母的身上,具有和諧、柔美、明凈的人物性格特征。他的圣母像寓崇高于平凡中,被譽為美和完善的化身。
《金翅雀圣母》又名《帶金鶯的圣母》,畫中一共有三個人物,圣母、耶穌與約翰。但是畫中人物并沒有宗教標簽。
2、拉斐爾,(1483——1520)是意大利杰出的畫家,和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并稱文藝復興三杰,拉斐爾給世人留下了300多幅珍貴的藝術作品。他的作品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成為后世古典主義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畫《西斯廷圣母》、壁畫《雅典學院》等。表現(xiàn)出對完美與和諧的色彩及造型的追求。表現(xiàn)出“理想美”的趨向。成為后世古典主義追奉的“美的標準”。
3、《春》油畫約1482桑德羅·波提切利(意大利)是一幅有關自然與人類保持和諧關系的寓意畫。全畫背景是一片幽靜的橘林,一派春回大地、花草爭妍的景象。顯然,諸神是為春的到來而歡歌,對美和愛的追求,即對人性的追求,是這一作品的主題。
三、思考練習。
1、查找資料了解調子的含義。課本第三頁下圖為畫面調子比照卡,仔細觀察作品將你認為調子相當?shù)奶柎a填入右邊的線描圖中。
2、嘗試從畫面空間、人物動作、表情等方面比較下面三幅《圣母子》作品的差別,并談一談造成這種差別的社會背景。
四、作業(yè)與課堂評價。
板書設計:
第1課:走下神壇(1)。
一、中世紀藝術特點。
二、人物介紹:拉斐爾;喬托。
教學反思:
美術風教案篇六
教學。
目標:
1、通過觀察家庭、學校和飯店的廚房,廚房使學生對不同風格的廚房有所了解。
2、學會從多角度觀察,運用多種繪畫的手段,畫出自己喜歡的廚房,畫面布局合理。
3、引導學生感知美存在生活中,激發(fā)學生感知生活,廚房熱愛生活。
教學準備:各類廚房的照片和影像資料。
教學重點:觀察學校、家庭食堂和飯店的廚房,注意它們的不同風格。
教學難點: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畫面的取舍,組織構圖,布局合理性。
教學過程:
一、直接引入。
你家廚房是什么樣子的,你能與大家說說嗎?
二、教學新課。
1、欣賞圖片。
電腦展示不同風格的廚房照片,讓學生欣賞。
2、播放視頻資料。
把自己家的廚房和飯店的比較,說說不同之處。
3、走出教室。
到學校的食堂的廚房去寫生。
注意畫面的布局安排、餐具的取舍等。
三、
作業(yè)展示。
以小組為單位。
美術風教案篇七
1、知道一些關于京劇臉譜的初淺知識。
2、有創(chuàng)意地大膽表現(xiàn)京劇臉譜,學習用對稱的方法來表現(xiàn)臉譜。
3、通過系列活動,了解京劇臉譜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和特點。
4、萌發(fā)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美好情感,感受美、表現(xiàn)美。
1、京劇表演vcd。
2、京劇臉譜范例(臉譜圖片)。
3、京劇音樂磁帶。
4、幼兒人手一份卡紙、各色顏料。
一、讓幼兒在聽、看中引入本次活動。
1、讓幼兒欣賞京劇音樂。
幼兒討論:你們聽到了什么?和我們以前的音樂有什么不同?
師小結,并介紹京劇。
2、請幼兒觀看京劇vcd。
幼兒觀看完后進行討論,它們身上穿的衣服是怎樣的?演員們的臉部化妝有什么特點?
教師小結:他們穿著長袖子、拖地板的衣服,臉上化成黑色、白色、紅色、藍色和金色,還帶有圖案。
二、教師出示臉譜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臉譜的特征及所代表的意義。
1、師:小朋友們,這些臉譜上哪些地方與我們的臉很相似,又有哪些地方與我們的臉不一樣的?(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小結:他們都像我們一樣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但是臉譜上有許多顏色,我們沒有,臉譜上的圖案很漂亮,是對稱的。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京劇臉譜的顏色及圖案代表的意義,初步感受京劇藝術象征、夸張的手法。
幼兒自由討論。
師小結:紅色代表英勇;白色代表陰險;黑色代表正直;藍色代表剛強;金色、銀色表示神秘。這種表現(xiàn)手法,我們可以叫做夸張、象征,而且他們的圖案都是對稱的。
三、幼兒作畫
1、教師提出作畫要求:根據(jù)自己的臉型大小剪下合適的卡紙,畫臉譜時,可以用對折的方法,畫成對稱圖案,并把五官畫得夸張點。
2、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幼兒。
3、幼兒把做好的臉譜戴在臉上,進行臉譜展示,作出評價,并以“臉譜”游戲輕松結束本次活動。
四、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到美工區(qū)在鵝卵石、白色t恤上繪制臉譜。
美術風教案篇八
2.風車制作方法示意圖
3.圖片
活動過程:
風車制作方法示意圖
1)把正方形的紙對折 變成長方形
2)把兩條邊對著中間的線折 折成長方形 問:小朋友像什么 回答:門 風扇
3)上下兩條邊對折 變成正方形 現(xiàn)在我們的大正方形變成了小正方形
4)把正方形打開 上下兩條邊向中間的線對折 打開
5)長方形的一條邊 向上折 折到第一條線 再打開向反方向折 打開
6)上邊一條線向中間折 折成小房子的形狀 下邊同上
7)把兩邊分開折
教師 再教一遍
然后指導能力較弱的幼兒,與他們一起制作,給他們講 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2.學習小風車折法。
師:小朋友都學會了折風車,折得又整齊又漂亮!
(評析:這一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幼兒養(yǎng)成看圖示折紙的習慣,提高了幼兒的精細動作能力,進一步激發(fā)了幼兒對折紙的興趣。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了折紙作品本身所蘊含的'教育意味,從不同的角度觸動原有固化的折紙意象習慣,持續(xù)激發(fā)幼兒思維想象與操作嘗試。)
活動評價
總結評價 結束活動 請大家一起來評一評你認為哪個風車最漂亮。交流活動的目的是達到“引導幼兒欣賞藝術作品,培養(yǎng)幼兒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情趣”的教育要求。給幼兒提供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自主發(fā)展空間。
美術風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理解平面構成的概念、意義、用途及方法。2、按平面構成的要求設計一種構成練習。3、體會平面構成的形式美、秩序美。4、設計出具有個性的基本形和構成形式。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按常規(guī)進行。
二、前提測評。
回顧單獨紋樣、二方連續(xù)中的點、線、面極其特征,了解學生狀況。
三、導入新課。
根據(jù)唐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弊寣W生展開想象,抽幾位學生上黑板,用點、線、面概括地表現(xiàn)景色。教師。
總結。
:這種用點、線、面抽象形態(tài)構成的圖形就叫平面構成。
四、認定目標。
板書《一模不一樣》極其簡要提綱。
1、平面構成的概念、用途與學習意義。
師生共同列舉、觀摩平面構成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進而說明平面構成的概念、用途與學習意義。
2、基本要素;點、線、面。
引導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有點、線、面特征的例子,結合圖例進一步明了點、線、面的特征。
3、基本形。
說明運用點、線、面按一定的方向、角度、距離組合變化便形成基本形,介紹基本形的種類極其構成方式。(圖示)。
4、構成方式基本形按不同的方法排列,便產(chǎn)生各種形式的構成,可以概括為規(guī)律性與非規(guī)律性兩類,本課著重介紹五種主要的構成形式。(骨格圖與各式范畫四例及生物體結構圖)。
規(guī)律性排列式重復漸變發(fā)射非規(guī)律性排列式特異對比。
六、作業(yè)要求。
設計一幅平面構成鉛筆稿。(出示4條要求)。
七、學生練習,教師輔導。
八、達標測評和小結。
概括本課內容,強調基本形與構成方式的設計,挑選一部分作品作展示,邀請兩名學生互評,然后教師講評。
美術風教案篇十
1.運用媒體的教學手段,引導幼兒在自己印制的手形上添畫出新穎的形象。
2.鼓勵幼兒想象、大膽嘗試,發(fā)展幼兒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3.激發(fā)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1.多媒體電腦、投影儀,視頻轉換儀各一臺。
2.自制軟件一份
3.幼兒繪畫用品人手一套
今天,老師帶來了哥哥、姐姐的畫,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好嗎?(大屏幕上展示作品) 你看到了什么?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畫中的小秘密?(原來這些畫都由各種手形變成的。)
1.讓幼兒玩手指游戲:握一握,張一張,分一分,并一并,看看小手會變成什么?
2.引導幼兒講述:我把兩手握一握,并一并,翹起小指變成小貓……
1.展示手形
(1)想一想,這個手形會變成什么?(先讓幼兒自由想象,再展示孔雀) 提示:這個手形是怎樣變成孔雀的?孔雀的身體在哪里?羽毛在哪里?(手掌是它的身體,手指是它的羽毛,添上頭和頸就變成了美麗的孔雀。)
(2)這個手形能不能再變成其它的呢?(展示刺猬) 提示:這個手形是怎樣變成刺猬的?手掌是小刺猬的什么?手指部分又是刺猬的什么呢?(手掌是小刺猬的身體,胖胖的,手指是它的刺,長長的,還掛上了一個個果子,多可愛)。
2.展示手形二 想一想,這個手形添上幾筆變成什么?(展示雞) 添上了哪些部分?(添上了雞冠、眼睛、嘴巴、翅膀和腳)
1.鼓勵幼兒自己變化手形,大膽嘗試。
2.指導幼兒在紙上擺好要畫的手形用筆從最外面的手指開始,仔細地沿著手的形狀走,一直畫到最后一個手指,啟發(fā)幼兒添畫并進行裝飾。
簡評:此活動設計的最大優(yōu)點是:教師能較好地把握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力與提高幼兒美術技能的關系,既給幼兒留有較大的想象創(chuàng)造空間,又能幫助幼兒解決繪畫技能上的難點。 開始部分,通過欣賞作品和手形變化游戲,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作欲望,幫助幼兒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 中間部分,教師抓住了如何"將幼兒的想象通過繪畫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個重難點。
在方法上,變傳統(tǒng)的教師示范、幼兒模仿的注入式、封閉式為教師點拔、幼兒創(chuàng)造的啟發(fā)式、討論式;在手段上,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yōu)勢,將幼兒的想象以動感的畫面展示,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觀察、比較、判斷的機會,找準了由手形添上什么變成什么這一技能上的關鍵,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結束部分,利用視頻轉換儀,將幼兒的作品展示在同伴面前,便于幼兒參與評價,促進交流。
美術風教案篇十一
1、嘗試用多種材料進行印畫游戲。
2、欣賞自己制作的小背心上的圖案,享受創(chuàng)作的快樂。
1、各種形狀的物體。
2、水粉顏料、擦手毛巾。
3、收集的有漂亮圖案的背心的圖片,教師事先印好的小背心一件,廢舊的白色背心人手一件。
4、一段活潑的音樂。
1、請幼兒欣賞收集的有漂亮圖案的背心,認識上面的各種顏色。
3、出示教師制作的彩色小背心,請幼兒說一說是怎么做出來的?都用了什么顏色?
4、組織幼兒制作彩色小背心。
(1)指導幼兒印畫的方法:先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物品然后蘸上一種顏色,進行印畫。
(2)幼兒進行探索:你選擇的工具能不能印出圖案,印出的圖案像什么?
(3)提醒幼兒在印畫時,將各種不同的顏色搭配在一起,效果會更漂亮。
(4)教師提醒幼兒,一個工具只能蘸一種顏色,在印畫的同時注意畫面、桌面、衣服的潔凈,對保持清潔的小朋友進行獎勵。
5、作品完成后,請幼兒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講解:我用的什么工具和什么顏色印出的這個形狀。
6、等顏料干后,請幼兒將自己的作品穿到自己的身上隨音樂,以時裝表演的形式,進行作品展示。并把幼兒作品掛在作品欄進行展示。
孩子的世界是七彩的樂園,他們對色彩絢麗的物體極為敏感、關注。這節(jié)活動通過讓幼兒自己動手,用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和顏色,將白色的背心裝飾一新,增強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并讓幼兒體會其中的快樂。
美術風教案篇十二
教學。
目標:
1.了解有關熱帶魚的知識,認識熱帶魚的特點。
2.運用夸張等手法表現(xiàn)自己心中美麗的熱帶魚。
3.培養(yǎng)學生喜愛熱帶魚,熱愛海洋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夸張的手法繪畫或拼貼出美麗的富有情趣的熱帶魚形象。
難點: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熱帶魚的形象。
課前準備:
(學生)水彩筆、蠟筆等常規(guī)作畫工具。
(教師)錄像、范畫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播放錄像。
(1)播放錄像《海底總動員》。提問:熱帶魚有什么特點?
(2)播放課件:熱帶魚與普通魚。想一想:它們有什么區(qū)別?
(3)師生共同小結熱帶魚的特點。
2.欣賞范畫。
(1)播放課件:熱帶魚的作品。提示:熱帶魚整體造型獨特,線條流暢,身體表面圖案自然和諧,色彩鮮明。
(2)教師小結并指出作畫要點。
3.學生創(chuàng)作。
(1)提供創(chuàng)作主題:美麗的熱帶魚。
(2)提出創(chuàng)作建議:創(chuàng)作一條或幾條熱帶魚,可以適當?shù)乜鋸?、想象?BR> (3)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教師巡回指導。
(4)評價作業(yè),并進行熱愛海洋的教育。
4.課外拓展。
(1)收集有關熱帶魚的分類、特點和生活習性等資料。
(2)準備好下節(jié)課的拼貼材料。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有關拼貼的材料(布料、紙張、蠟筆、水彩筆等)。
(教師)范作等。
1.拼貼作品。
(1)學生分兩人一組拼貼一幅熱帶魚作品。
(2)創(chuàng)作建議:可以適當添畫;可以夸張、變形與想象;可以創(chuàng)作故事作連環(huán)拼貼等。
(3)學生創(chuàng)作,教師指導,并指出注意點。
2.互相交流。
(1)學生交流介紹自己的熱帶魚樂園。
(2)學生互評,教師小結。
3.裝扮教室。
全班同學一起裝扮一個熱帶魚樂園的教室。
4.課外探索。
對熱帶魚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進一步探索熱帶魚和海洋的秘密。
美術風教案篇十三
教學。
目標:
1、通過對植物的觀察和廢舊材料的利用,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的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3、培養(yǎng)學生對師長的敬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會自己動手制作,培養(yǎng)尊師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鮮花的特征。
教具:
收集各種用來表現(xiàn)植物的廢舊材料,如舊掛歷紙、吸管等。
學具:
學生觀察植物,并能夠對各種植物的外形、顏色等特征進行簡單的描述。收集各種用來表現(xiàn)植物的廢舊材料,如舊掛歷紙、吸管等。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實物展示,激發(fā)學習興趣。
同學們好,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束美麗的花,同學們仔細的觀察一下,這些花與我們平??吹降幕ㄓ惺裁床煌??(出示紙、絲網(wǎng)編織的花)。
二、講授新課。
1、認識植物。
(1)學生交流:你都見過哪些花?什么形狀?什么顏色?講給同學們聽。
(2)觀察并討論:
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些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他們的形狀與色彩。
引導學生觀察各種植物圖片或實物,根據(jù)其外形、顏色等進行討論。
小組討論:用哪些廢舊材料可以將它表現(xiàn)出來?
在適當分析植物結構的同時,示范幾種基本的制作方法,如剪、折、貼、卷、插等。(學生可以邊看邊跟著老師做)。
2、制作步驟。
(1)奇思妙想:
同學們,除了我們大自然有的植物,我們也可以進行奇思妙想,在現(xiàn)有植物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力,打破植物的原有形態(tài),充分發(fā)揮身邊廢舊材料的作用,進行組合和創(chuàng)造,制作一棵與眾不同的植物。
(2)畫一畫,剪一剪。
(3)拼貼組合按照一定的審美原則,合理的搭配,將一枝枝花組合到一起。
3、升華階段。
鼓勵學生把鮮花送給老師。
三、
學生作業(yè),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在巡視時發(fā)現(xiàn)困難和問題及時解決糾正。
作業(yè)完成后,應督促學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以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師環(huán)境的衛(wèi)生和整潔。
四、課堂小結。
講評作業(yè)。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對能合理的了用廢舊材料進行組合、創(chuàng)新的學生給予表揚。
老師是你人生的指路燈,他給你光明,給你指明成長的方向,他們值得你記住一生。
作業(yè):用廢舊材料制作花送給老師。
板書:花兒送老師。
美術風教案篇十四
【教材分析】這是一節(jié)造型表現(xiàn)課,《泥浮雕》美術教案。本課根據(jù)美術課程標準要求,充分利用隨處可取的粘土材料,運用傳統(tǒng)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學生喜歡的人物、動物、植物、風景等形象,并通過泥浮雕來了解泥塑的藝術特色,同時讓學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維空間的塑造方法,的動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學習目標】。
1:了解浮點的藝術特點。
2:用泥或其他材料制作浮雕。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重難點】能用泥條堆塑,用刀刻畫制作泥浮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作品,工具及材料等。
【學具準備】逃匿、泥塑工具、底板等。
【教學過程】一、導課。
1、課前和同學們講一個故事或是笑話,放松學生的心情,激發(fā)學生的情緒,使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課程學習之中。
2、暢談自己喜歡的游戲。學生閑談自己喜歡的游戲,然后老師也談自己小時候喜歡的玩的游戲,其中一項就是玩泥巴,如捏小人,做物品,說明這是老師最拿手的游戲,比自己的同伴做的都好,不信你看這就是我前幾天和一些同學一起比賽做的,喜歡嗎?請大家欣賞,也可以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覺?(學生欣賞后暢談自己的感受),并說明這就是泥浮雕,教案《《泥浮雕》美術教案》。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并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1、什么叫浮雕?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說一說,然后出示課件——浮雕的概念。
2、浮雕的特點:出示課件浮雕作品,學生欣賞后總結。然后出示課件——浮雕的特點。師小結:因為浮雕具有形象生動,立體感情,層次分明等特點,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見到,問:同學們在哪里見過這樣的作品?說給大家聽聽(認真聽取學生所說的浮雕作品)師給以鼓勵和肯定:看來同學們都是有心人,曲老師也和你們一樣特別留意這些作品,特別是在外出學習或是旅游時喜歡欣賞這樣的作品,并拍照留念,下面請同學們欣賞老是拍攝的這些作品。課件展示,邊欣賞邊講解討論。
4、師分別出示親自制作木浮雕、肥皂浮雕、泥浮雕作品,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問:制作的材料一樣嗎?讓我們繼續(xù)探討看看還有什么材料的浮雕作品。(出示課件)由此得出秘密二:浮雕有木浮雕,石浮雕、玉浮雕、銅浮雕、鐵浮雕、銀浮雕等等。
1、怎么做,做什么?
2、做高浮雕還是淺浮雕,怎樣合作?
3、師生一起總結制作步驟,課件展示步驟圖。
4、師生一起制作,熟悉一下制作技法。
5、學生合作完成創(chuàng)作,教師巡視指導.四、評析作業(yè)。
1、將學生作業(yè)放在展示臺上,師生共同評析作品。可以介紹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評析其他同學的作品。
2、小結本課所學的內容。
3、課后拓展:老師再次展示一間上過顏色的木雕作品,希望同學們把自己的作品晾干以后也去這樣處理,相信你更會喜歡自己的作品,也會制作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來美化自己的生活!
附:板書3泥浮雕步驟:。
1、制作泥板。
2、雕塑圖案。
3、細致刻畫。
美術風教案篇十五
教學內容:第2課走迷宮(活動二)。
教學目的:同前。
教學過程:
一、現(xiàn)場組裝迷宮。
1.游戲:組裝立體迷宮。
(1)展示材料:厚包裝箱紙板條若干(上繪有圖。
形、設有可開關的門洞)、大厚包裝箱紙板(上繪有路線,貼有雙面膠)、活動插卡若干(解釋插卡的作用)。
(2)按路徑要求將紙板組裝。
2.學生玩這個立體迷宮游戲。
3.板書課題:走迷宮一制作立體迷宮。
二、展示其他迷宮。
欣賞其他材質的迷宮(吸管和泡沫塑料制作)。
三、
提出制作問題。
1.提問:你在制作立體迷宮時會考慮些什么問題?
2.歸納:
(1)要設計立體迷宮的哪些部分,即它的構成。
(2)除了書上的材料,還有哪些材料可以用來做迷宮?
(3)技術性問題,如粘合、涂繪、插接等。
四、了解立體迷宮的制作奧秘。
1.尋找立體迷宮的構造:
(1)底板(平面的、非平面的);
(2起點與終點;
(3)路線;
(4)障礙物。
2.討論:如何制作一個可以變換路徑的立體迷宮?
3.:根據(jù)障礙物(如插卡)的移動、連接物的移動,可變換立體迷宮的路徑。
4.討論生活中還有什么材料可以做立體迷宮。
五、合作制作立體迷宮。
1.通過看錄像了解如何用合作的方式來制作立體迷宮。內容:
(1)組長組織討論設計題材。
(2)討論、設計路線的分布和表現(xiàn)方法。
(3)討論、設計障礙物的位置與表現(xiàn)方法。
(4)討論、設計景物。
(5)組員按分配的任務各自行動。
(6)組裝配件。
(7)測試迷宮,進行調試。
2.學生四人一組共同完成立體迷宮的制作。
六、欣賞迷宮。
每組派一個代表介紹組里設計的迷宮,大家共同推選出迷宮之最:最有趣的迷宮、最有創(chuàng)意的迷宮、制作最精美的迷宮。
美術風教案篇十六
活動名稱:快樂的小蝸牛(中班)。
活動目標:
1、幼兒探索2股毛線編制的方法,并嘗試用2股毛線編織。
2、幼兒能夠用編織好的毛線順著繞圈,并做好粘貼。
3、養(yǎng)成有條理地操作,和耐心細致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毛線若干,蝸牛范作一幅,紙盤若干。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激發(fā)活動興趣。
1、師:小朋友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口袋,請小朋友摸一摸,猜猜里面裝了什么呢?
2、小朋友猜了這么多,口袋里到底是什么呢?
3、請幼兒從口袋里摸出毛線,提問:這是什么?毛線有什么用?
4、師:今天老師要用毛線來變魔術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我們一起數(shù)"一、二、三"。(蝸牛)。
二、幫小蝸牛找殼,啟發(fā)思考探索。
1、教師講述小故事,激發(fā)幼兒興趣。
師:有只小蝸牛,它很糊涂,自己的殼都找不到了,我們一起來幫助它好嗎?
2、啟發(fā)幼兒說說蝸牛的殼是怎么做成的。師:這只蝸牛的殼很漂亮,你們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
3、創(chuàng)設情境,毛線轉圓圈(教師示范毛線纏繞的方法來做小蝸牛的殼)。
師:小朋友剛剛想了很多辦法來幫助小蝸牛找殼,現(xiàn)在我們的毛線朋友要來跳圓圈舞來幫助小蝸牛找殼拉。毛線寶寶走走走,停一停,轉個彎,繼續(xù)往前跳。轉了一圈又一圈,個個滿場飛,可真熱鬧!
4、教師示范講解制作蝸牛殼的方法。
師:毛線寶寶和小朋友一起來跳舞了,你們喜歡嗎?我們也讓它們來比一比,看誰跳得最好看。我們一起來跳圓圈舞吧!
5、請個別幼兒嘗試編織,教師指導并協(xié)助幼兒。
6、幼兒集體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師: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幫助小蝸牛找殼吧!
三、誰的殼最漂亮。
1、引導幼兒互相欣賞自己的作品,教師簡單評價作品。
2、請幼兒帶著找到殼的小蝸牛一起去散步。
美術風教案篇十七
夏代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在河南鄭州一帶發(fā)現(xiàn)的“二里頭”文化遺址與夏代同期。二里頭文化已經(jīng)進入青銅時代。
商代分為早期和殷商(晚期)兩個階段。以晚期最為輝煌,河南安陽小屯為其王都。商代手工業(yè)從農(nóng)業(yè)中分離出來,私有制形成,原始社會逐漸向奴隸社會過渡。
周人是我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部落,活動在陜西、甘肅一帶。周武王滅商成立周朝。定都西安西南的鎬京。周代實行分封制、世襲制和等級制。禮治是其根本。周代的等級制充分反映在工藝美術方面。
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我國最早的關于工藝的專門著作《考工記》,它。
總結。
了各種工藝制作的科學經(jīng)驗,提出了“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的論點,至今仍為工藝制作的基本法則。依據(jù)《考工記》所著,那時的工藝制作的分工已經(jīng)較為趨向專業(yè)化狀態(tài)。
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大**、大轉變的時期,所謂“禮崩樂壞”的時期。各諸侯國的兼并和分裂,也造成了地方特點的成熟和文化的交融。封建制度逐漸形成。戰(zhàn)國時期,冶鐵工業(yè)的出現(xiàn),促進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大約在公元前20xx年左右,我國進入青銅時代。青銅是紅銅加錫、鉛的合金。青銅較之紅銅,有熔點低和硬度大等優(yōu)點。
生活用品:(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鼎、鬲、豆、爵、角、觚、尊、壺等。
(2)青銅器的制造工藝:
陶范、分范、鑄造、鑲嵌、鎏金、失蠟等。
陶范:鑄造青銅器的陶質模型。中國古代鑄造青銅器大都用陶范﹐一般由外范﹑內范組成。內外范之間容受銅液。范上雕鏤有紋飾或銘文。
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齊,涂在銅器表面,然后加熱使水銀蒸發(fā),金就附著在器面不脫。
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后,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溶液,便鑄成器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
(3)商代青銅器。
是青銅藝術由成熟到鼎盛的時期,流行饕餮紋、云雷紋、夔紋、龍紋、虎紋、象紋、鹿紋、牛頭紋、鳳紋、蟬紋、人面紋等紋飾,鄭州杜嶺出土的饕餮乳丁紋方鼎、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龍虎紋尊、湖南寧鄉(xiāng)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紋方鼎等為代表。
(4)西周前期繼承商代風格,在后期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總體風格質樸、簡約,強調韻律感和節(jié)奏性,體現(xiàn)有條不紊的秩序和規(guī)律。酒器稍減,食器增多,銘文加長。流行顧首的夔紋、分尾的鳥紋、竊曲紋、重環(huán)紋、波帶紋及瓦紋,長篇銘文習見。陜西扶風出土的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大克鼎等,皆屬西周時期的典型器。
(5)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工藝,在應用角度是一種鐘鳴鼎食的組合。它已失去祭祀和禮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器物發(fā)展,增加了許多以實用為主的用品。裝飾題材,逐步擺脫宗教神秘氣氛,使傳統(tǒng)的動物紋進一步抽象化,變?yōu)閹缀渭y,并出現(xiàn)了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題材,如宴樂、射獵、戰(zhàn)爭等;裝飾手法采用模印、刻劃和鑲嵌;制作工藝的分鑄、焊接、鑲嵌(金銀錯)、臘模(失臘法)、鎏金等新技術,使青銅工藝達到前所未有的精美。
(1)商代的陶瓷工藝分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等多種?;姨照既刻掌鞒鐾恋?0%以上,輪制和模制較多,以適應大量生產(chǎn)的需要。白陶為商代陶器工藝珍品,高嶺土制成,商代以后,不再出現(xiàn)這種產(chǎn)品。釉陶和原始瓷器為瓷器的萌芽,數(shù)量較少,品質也有缺陷。這一時期的陶瓷工藝,在裝飾手法上為青銅工藝所主導。
(2)周代原始瓷器的出土已經(jīng)很廣泛,有的造型頗具情趣。陶器以紅色粗泥陶為主。春秋戰(zhàn)國的陶瓷工藝,比西周時期更為發(fā)展。
(3)這一時期的典型品種有暗紋陶、彩繪陶、幾何印紋陶和原始瓷器。另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彩塑和瓦當也卓有特色。
重點之三:雕刻工藝。
《詩經(jīng)》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具體反映了雕刻工藝的制作過程。商代的雕刻工藝有石雕、玉雕和牙骨雕等。
周代的玉器,因為與倫理道德有著直接的關系,得到社會的特別重視。禮儀大典,祭祀朝聘,以玉為必需;自天子至士庶,以佩玉為尚,并延源幾千年。玉器之大小和規(guī)格,均有嚴格規(guī)定和不同用途。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其他工藝還有玉器、木雕和琉璃等。
琉璃即原始玻璃。我國的玻璃為鉛鋇玻璃,西方為鈉鈣玻璃。戰(zhàn)國時期琉璃的產(chǎn)地為長沙地區(qū)。
重點之四:染織工藝。
西周時期的養(yǎng)蠶、繅絲、織帛、種麻、采葛、織綢、染絲等工藝,已有專業(yè)分工。當時臨淄的羅、紈、綺、縞、陳留的彩錦,都是名品。染色工藝也有一定的成就。春秋戰(zhàn)國時期,紡紗織造較為普遍,染織刺繡工藝也得到發(fā)展,在今天的山西、河北、山東、江蘇、湖南一帶,尤以齊魯?shù)貐^(qū)最為著名“齊紈魯縞”全國知名。而以湖南長沙和湖北江陵地區(qū)的出土最為豐富。
漆器的色彩也要符合禮制的規(guī)定?!疤熳拥?,諸侯黝堊,大夫”--《春秋》用蚌泡作為鑲嵌,是周代漆器工藝的一種流行裝飾手法。為鏍鈿裝飾的前身。
1、商代是典型的奴隸制社會。宗教由多神教轉為一神教。宗教色彩濃郁。
2、崇尚武力。造型多為方正莊重的直線,裝飾采用對稱規(guī)整的格式。神秘、莊重而威嚴。
3、其青銅器的組合為酒器的組合。造型來自實用要求。型制多樣而豐富。
4、商代工藝裝飾的社會意義,其宗教意義大于審美意義。
周代尚德,強調禮治,禮的特點是等級和秩序,在工藝美術中反映明確。
春秋戰(zhàn)國一、具有時代的共同性和地區(qū)的特殊性。齊國的刺繡、楚國的漆器、吳越的刀劍等。
二、思想學術領域的“諸子蓬起,百家爭鳴”帶動了工藝美術領域的巧思、清新和活潑的特色。
三、
重疊纏繞、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連續(xù)裝飾,來自于創(chuàng)新,也來自于制作技術的發(fā)展,同時與當時的文學格式“回蕩法”有“異曲同工”的呼應。
四、諸子百家關于用與美、文與質的論述,如孔子“文質兼?zhèn)洹薄百|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以及墨子“先質而后文”,韓非子的“以文害用”,孟子的“與民同樂”,荀子的“萬物之美可以養(yǎng)樂”等,均對工藝美術的發(fā)展影響很大,及至今日。
掌握概念:
玉琮玉器禮制冕服十二章考工記深衣大路越席鐘鳴鼎食。
秦漢時期的工藝美術。
一、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了中國,至漢代呈現(xiàn)出大一統(tǒng)的強大國勢,也是中國工藝美術藝術得到全面發(fā)展的`盛世。美術和工藝美術都以豐富多彩的面貌,奠定了中華民族風格的基點。
秦代的工藝美術品種主要有:青銅器、漆器和陶器。
秦代的青銅器部分為秦并六國,陸續(xù)從別的國家運來的具有其他國家特色的器皿,還有部分為秦自己地方特色的器皿。蒜頭瓶和鍪是其特色品種。
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是秦代漆器工藝的代表。
而秦代最有特色的是陶塑作品。舉世聞名的始皇陵兵馬俑,一、二、三號俑坑出土了武士俑7000多件,戰(zhàn)車百余輛,戰(zhàn)馬百余匹。另有著名的“秦磚漢瓦”。
秦代風格淳樸,崇尚務實精神,語意平直,不重文采。
漢代的銅器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向發(fā)展。以素器最為流行。其中,燈、爐、奩、壺、洗、鏡等的產(chǎn)量最大,也最具特色。
另外,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則流行銅鼓。
漢代還出現(xiàn)了優(yōu)秀的銅雕工藝品“馬踏飛燕”、“銅屋”等。
漢代的金銀器,主要是制作各種裝飾用品。
最為著名的是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的金銀錯狩獵紋銅車飾。
漢代的陶瓷,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陶瓷品種有灰陶、釉陶、彩繪陶、原始瓷器、以及磚瓦、陶塑等。裝飾手法豐富多彩,有印紋、劃紋、堆貼、彩繪、雕鏤等多種。這時期的釉陶、彩繪陶、磚瓦、陶塑等均有出色的成就。
涂染:直接將色素涂于被染物。
浸染:將被染物浸漬于含染料及所需助劑的染浴中,通過染浴循環(huán)或被染物運動,使染料逐漸上染被染物的方法。
套染:用幾種含不同色素的染料分先后兩次進行浸染,從而染得由這幾種色素調配而成的色彩。
媒染:利用載體使對纖維沒有親和力的染料色素染上纖維的方法。這種載體稱媒染劑。我國古代常用的媒染濟有白礬(茜草染紅)和涅(礦物染黑)等。
漢代的漆器工藝是鼎盛時期。以四川為主要產(chǎn)地。漢代的漆器有木胎、竹胎、夾纻等,主要為木胎,旋制、剜制和卷制。造型多種多樣,有取代銅器之勢。裝飾花紋主要有云氣紋、動物紋、人物紋、植物紋、幾何紋等。裝飾手法以彩繪為主,另有針刻、銅扣和貼金。
漢代的石雕非常發(fā)達。分圓雕和平雕兩大類。圓雕以陜西霍去病墓為代表。平雕以著名的漢畫像石為代表。以山東的孝堂山、武氏祠、沂南、江蘇徐州、河南南陽等地為代表。平面陰刻和陽刻的手法,展現(xiàn)當時的社會生活、神話傳說等題材。
玉器亦有較大發(fā)展。漢代的其他工藝還有琉璃、木器、編織等,也各有特色。因多見于文獻資料,遺存尚少。
掌握概念:
長信宮燈瓦當畫像磚絲綢之路曲裾深衣。
六朝時期的工藝美術。
漢代后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長期混戰(zhàn)的時代,社會經(jīng)濟、文化遭受到嚴重的摧殘和破壞。我們把這一時期簡稱為“六朝”。戰(zhàn)亂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各地人民的交流,使得不少手工業(yè)者能夠較自由地進行生產(chǎn)和技術改造。
在各工藝美術品種中,具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雕刻、金工、漆器也有一定的發(fā)展。佛教的勃興使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工藝美術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成為獨特的時代特色。
六朝時期,我國工藝美術工藝美術已進入瓷器時代。
自六朝以后,陶瓷制品成為人們生活器皿中一個主要的品種。
陶和瓷的主要區(qū)別,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瓷土。二是燒窯火候溫度不同,陶器較低,約800°c左右,瓷器較高,約1200°c左右。三是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質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質地致密、堅實、不漏水,敲擊有金屬聲。最早的瓷器為青瓷。以浙江地區(qū)為中心。越窯最具代表性。
雞頭壺、蓮花尊、魂瓶等為代表器型。蓮花紋和忍冬紋為代表裝飾紋樣。另外,河南鄧縣的畫像磚也享有盛名。
三國兩晉時期,四川生產(chǎn)的蜀錦最著名。至南朝時,江南地區(qū)的染織工藝已經(jīng)普遍發(fā)展起來。六朝時期的絲織紋樣,改變了漢代云氣紋高低起伏的不規(guī)則變化的格式,構成了有規(guī)則的波狀骨架,而更加樣式化,形成幾何分割線。
美術風教案篇十八
教材說明:
本課教材中的蝸牛主要是用螺旋線畫出不同動態(tài)的蝸牛,并添畫環(huán)境。
教學。
目的:
1.掌握蝸牛的基本形象特征,正確地畫出不同形態(tài)的蝸牛。
2.通過畫蝸牛,學生能掌握畫圓形動物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善于動腦和善于想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圓形并用基本形畫蝸牛。
教學難點:畫出蝸牛的不同動態(tài)。
教具準備:
1.老師準備:彩色粉筆、蝸牛動態(tài)變化分析圖一幅、蝸牛在潮濕的草地上活動畫一幅。
2.學生準備:塑料水彩筆、美術課本、圖畫紙。
教學方法:講述法、演示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1.導語:在夏天的雨季里,同學們都見到過蝸牛爬行的情景,看它那背著自己的“小屋”在草地上自由自在蠕動的姿態(tài),真惹人喜愛。那么大家想不想把它那可愛的樣子畫下來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畫蝸牛。
2.板書課題:蝸牛。
美術風教案篇十九
活動目標:
1.嘗試用線條和簡單的圖案表現(xiàn)不同外觀的房子,并用貼線拓印的方法表現(xiàn)出畫面黑白線描的效果,美術組活動教案。
2.通過欣賞圖片、教師講解、自主操作,了解貼線拓印,認識發(fā)現(xiàn)和體驗實物紋理具有的浮雕感及美感。
3.感受貼線拓印帶來的樂趣,能在活動中細致大膽的操作。
準備:線。
過程:。
一.欣賞幼兒“美麗家園”的線描畫設計作品,引發(fā)幼兒對貼線拓印的興趣。
1.展示設計特別的房子作品,觀察欣賞。
教師導語:“仔細看看,你能找出它和別的房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
2.展示貼線拓印的房子作品,觀察、對比,感受貼線拓印的不同之處。
二.介紹貼線拓印的方法.教師導語:“用膠水把棉線貼在畫好的線上,蓋上一張白紙,壓好。用鉛筆順著一個方向將白紙涂上黑色?!保ń處熯吔榻B邊在彩色線描畫作品上制作)。
三.幼兒自主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1.交代作畫要求。
(1)將設計的房子變的更漂亮。
(2)沿著畫好的線貼棉線。
(3)等畫面上的膠水干了才能蓋上白紙。
(4)用鉛筆順著一個方向涂色,注意畫面的完整,沒有破損。
2.幼兒作畫,教師巡回指導。
四.展示、評價作品,拓展拓印的經(jīng)驗,教案《美術組活動教案》。
1.展示、評價幼兒作品。
教師導語:“你最喜歡哪一座房子?為什么?”
2.鼓勵幼兒嘗試其他材料的拓印,拓展拓印的經(jīng)驗。
教師導語:“今天我們拓印出了棉線貼成的圖案。其實我們身邊有許多帶花紋的東西都可以進行拓印?!?BR> 活動名稱:快樂的小蝸牛(中班)。
南京奧體藝術幼兒園王玲玲。
活動目標:
1、幼兒探索2股毛線編制的方法,并嘗試用2股毛線編織。
2、幼兒能夠用編織好的毛線順著繞圈,并做好粘貼。
3、養(yǎng)成有條理地操作,和耐心細致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毛線若干,蝸牛范作一幅,紙盤若干。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激發(fā)活動興趣。
1、師:小朋友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口袋,請小朋友摸一摸,猜猜里面裝了什么呢?
2、小朋友猜了這么多,口袋里到底是什么呢?
3、請幼兒從口袋里摸出毛線,提問:這是什么?毛線有什么用?
4、師:今天老師要用毛線來變魔術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我們一起數(shù)"一、二、三"。(蝸牛)。
二、幫小蝸牛找殼,啟發(fā)思考探索。
1、教師講述小故事,激發(fā)幼兒興趣。
師:有只小蝸牛,它很糊涂,自己的殼都找不到了,我們一起來幫助它好嗎?
2、啟發(fā)幼兒說說蝸牛的殼是怎么做成的。師:這只蝸牛的殼很漂亮,你們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
3、創(chuàng)設情境,毛線轉圓圈(教師示范毛線纏繞的方法來做小蝸牛的殼)。
師:小朋友剛剛想了很多辦法來幫助小蝸牛找殼,現(xiàn)在我們的毛線朋友要來跳圓圈舞來幫助小蝸牛找殼拉。毛線寶寶走走走,停一停,轉個彎,繼續(xù)往前跳。轉了一圈又一圈,個個滿場飛,可真熱鬧!
4、教師示范講解制作蝸牛殼的方法。
師:毛線寶寶和小朋友一起來跳舞了,你們喜歡嗎?我們也讓它們來比一比,看誰跳得最好看。我們一起來跳圓圈舞吧!
5、請個別幼兒嘗試編織,教師指導并協(xié)助幼兒。
6、幼兒集體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師: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幫助小蝸牛找殼吧!
三、誰的殼最漂亮。
1、引導幼兒互相欣賞自己的作品,教師簡單評價作品。
2、請幼兒帶著找到殼的小蝸牛一起去散步。
美術風教案篇二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立方體的外形特征,能利用一些簡單的裝飾材料,設計包裝紙盒。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知道禮品包裝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運用剪、貼、畫、印等方法,裝飾包裝廢舊的紙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禮品包裝的樂趣,感受互贈禮品的喜悅,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欣賞學生作品,能發(fā)現(xiàn)他人作品的優(yōu)點與創(chuàng)意。
教學重點:學會用紙包紙盒。
教學難點:對禮盒進行有創(chuàng)意地裝飾。
教學過程:。
一.發(fā)現(xiàn)與引導。
1.欣賞包裝好的小紙盒,了解禮品包裝的重要性。
2.引導學生感受不同風格的紙盒裝飾。
3.交流、討論禮盒包裝的作用。
二.欣賞與認知。
1.出示課題。
2.給學生欣賞用身邊材料制作設計包裝的紙盒,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
3.欣賞并分析各種紙盒包裝的方法。(畫、剪貼、折等方法)。
4.談談禮物接受者的年齡、性別、興趣愛好等,針對這些特點如何設計紙盒的外包裝。
三.選材與表現(xiàn)。
1.教師演示制作步驟。
2.一些圖案供學生。
3.使用各種身邊材料:掛歷紙、牛皮紙、涂色工具、彩紙、筆帽、彩紙、小印章、小珠子、米粒谷物……學生自行選擇,設計包裝。
四.欣賞與交流。
1.“禮品專賣店”——讓學生展示自己設計包裝的紙盒,欣賞各自的獨特造型。
2.交流制作設計的感想與收獲。
3.禮品互贈,感受友情。
美術風教案篇二十一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色彩知識系統(tǒng)學習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已學會原色和間色及調配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做嘗試性的色彩游戲,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明度,什么是明度漸變,山此讓學生體驗明度漸變可產(chǎn)生的縱深感及節(jié)奏美。
二、教學目標:
1.學習色彩的純度漸變知識,并能用色彩的純度漸變創(chuàng)作圖案畫。
2.掌握純度漸變的調色方法。
3.體驗純度漸變有序排列的圖案所產(chǎn)生的縱深感與節(jié)奏美,培養(yǎng)學生色彩表現(xiàn)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色彩純度漸變的知識及色彩調配方法。
2.掌握調色時的漸變規(guī)律,繪制豐實、有趣的純度漸變圖案。
四、教學準備:
師:范畫、毛筆、水粉顏料。
生:課本、毛筆、水粉顏料、調色盤、畫紙等。
五、教學過程:
一、.練習、觀察。
這幾幅畫中有一幅跟別的效果不同,請仔細觀察把它找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受明度漸變與純度漸變的區(qū)別)這種色彩的變化雖然也是漸變,但與明度是不同的,我們稱之為色彩的純度漸變。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色彩的純度漸變。(板書課題)。
二、.介紹知識。
色彩的純度又稱色彩的彩度、飽和度,是指色彩的純凈程度,它表示顏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則色彩的純度愈高,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愈小,則色彩的純度也愈低??梢姽庾V的各種單色光是最純的顏色,為極限純度。當一種顏色摻入黑、白、灰或其他彩色時,純度就產(chǎn)生變化。當摻入的色達到很大的比例時,在眼睛看來,原來的顏色將失去本來的光彩,而變成摻和的顏色。當然這并不等于說在這種被摻和的顏色里已經(jīng)不存在原來的色素,而是由于大量地摻入其他彩色而使得原來的色素被同化,人的眼睛已經(jīng)無法察覺出來了。有色物體色彩的純度與物體的表面結構有關。如果物體表面粗糙,其漫反射作用將使色彩的純度降低;如果物體表面光滑,那么,全反射作用將使色彩比較鮮艷。
三、欣賞。
讓我們來欣賞幾幅用色彩的純度漸變做為表現(xiàn)手法的作品。
四.創(chuàng)作。
1老師示范:
教師用紅色加灰色、紅色加綠色兩種漸變作比較,結合學生調色小練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做具體示范,也可以讓部分學生跟老師一同練習、示范。
2.學生練習:
要求:1.獨立創(chuàng)作一幅色彩純度漸變的圖案畫。
5.用水粉顏料色完成作業(yè)。
五.評價。
學生優(yōu)秀作業(yè)展示。
1.評出“最佳效果獎”。
2.的作品哪一部分表現(xiàn)得效果最好,哪一部分有待改善?
六.延伸。
尋找色彩的純度漸變在生活中的運用。
美術風教案篇一
1、運用已有的繪畫經(jīng)驗,表現(xiàn)爸爸的形象特征與動作特征。
2、通過和爸爸的交流,對爸爸進行有意識的觀察,知道爸爸的本領并嘗試表現(xiàn)。
3、增進對爸爸的了解,進一步萌發(fā)愛爸爸的情感。
1、勾線筆、蠟筆。
2、對爸爸進行有意識的觀察,有條件的話在家里給爸爸寫生。
3、音樂《我愛我的家》。
4、幼兒用書:《爸爸的本領》。
(一)鼓勵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的爸爸。
1、教師:每個小朋友都很喜歡自己的爸爸,今天我們請大家來說說自己的爸爸。
2、先請個別幼兒交流,然后再相互交流。教師重點提煉爸爸們的外形特征,為后期的創(chuàng)作打下基礎。
(二)引導幼兒學一學自己的爸爸。
1、教師:每個小朋友的爸爸都很能干,他們都會做什么呢?誰愿意來學一學,讓我們大家來猜一猜。
2、教師重點分析幼兒擺出造型的特征,為幼兒的后期創(chuàng)作進一步打下基礎。
(三)教師提供幼兒用書并播放音樂,幼兒創(chuàng)作。
2、教師:畫完以后,想一想可以對爸爸說些什么,老師會幫你記下來。
(四)集體欣賞作品。
教師:喜歡自己畫的爸爸嗎?你最滿意什么地方?
進一步了解自己的爸爸特長、愛好,喜歡做的事情,喜歡吃的食物,喜歡穿的衣服等,增進情感和對爸爸的關注。
美術風教案篇二
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通過觀察、分析多種不同風格的面具,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它的藝術特點,學習表現(xiàn)特點突出的面具,培養(yǎng)學生的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2.隱性內容與目標: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氛圍中,互相交流,資源共享,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重點:通過不同地域、不同種族多風格的面具欣賞,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其藝術特點,學習表現(xiàn)面具的方法。
難點:面具的表現(xiàn)手法及材料的運用。
教學準備:圖畫紙、彩色復印紙,水彩筆、油畫棒、墨汁以及生活中的廢棄物等。
教學過程:
檢查學生學習用具的準備情況,穩(wěn)定學生情緒。
課件出示藏戲和儺戲圖片。
提問:他們頭上戴了什么樣的道具表演?看到它你有什么感受?它叫什么?
提問:過去人們?yōu)槭裁匆髦婢哌M行表演?
2.小組研討面具的特點。(夸張手法、形式多樣、富有創(chuàng)造性)
3.學生交流自己想怎樣設計面具?都用哪些材料?
4.教師利用一些學生作品分析如何運用夸張手法進行表現(xiàn)。
5.師生一起討論制作方法:
第一步:油畫棒著色,留白邊。
第二步:把紙輕輕團起來,再展開。
第三步:用墨或者水粉把畫面涂滿。
第四步:用清水沖一遍。
作業(yè)要求:
小組或兩位同學任意選擇一種方法,合作完成一張面具作品。
指導要點:
(1)形象要大膽夸張。
(2)形象要猙獰,讓人看了有點害怕。
(3)注意安全。
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介紹本組的作品。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概括總結本課內容。
除了課本上制作面具的方法,你認為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制作面具?回家自己動手做一做。
美術風教案篇三
目的: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日常用品,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運用不同的方法、材料對勺子進行添加、裝飾,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重點:對勺子進行聯(lián)想,添加、裝飾,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作品。
難點:引導觀察、引發(fā)聯(lián)想。
教具:勺子,課件、示范作品等。
方法:引導觀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引發(fā)孩子豐富的聯(lián)想。
自由畫的體現(xiàn):
1,通過勺子引發(fā)聯(lián)想,想到生活中的其他日常用品,比如:植物、動物、交通工具等,學生可以對自己熟悉的日常用品進行聯(lián)想,添加、裝飾。
2,學生可以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來表達對勺子的聯(lián)想,比如:繪畫、剪貼、橡皮泥等。
過程:
說說自己帶來的勺子,有什么作用,他是什么材料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材料上應有盡有,外形上豐富多變)
從不同的角度看勺子,正放、反面、橫放、豎放、斜放,有什么特點?
教師引導觀察(出示美麗的公主作品)要與我們生活中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如:什么東西上大下小、上圓下長?什么東西脖子長來身子大有圓?等,引發(fā)聯(lián)想。
通過觀察,想到了許多的變化,怎樣把你的想法表現(xiàn)出來呢?(課件展示)
四,作品展示,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鼓勵。
實物投影 外形特點 作品展示與評價
美術風教案篇四
教學對象:一年級新生。
教學目標:
1、運用線條、色彩表現(xiàn)自己的想象—我的太陽,激發(fā)學生大膽想象、涂畫興趣。
2、學習簡單表述作品形、色與意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自我評價能力。
3、以喜歡動手涂畫為宗旨,激發(fā)學生作畫興趣。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請家長說說“我的太陽”,給家長說說“我的太陽”。
舞曲“種太陽”光碟。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歌表演“種太陽”。(情景創(chuàng)設,激發(fā)想象)。
播放vcd影碟,教師帶領學生邊唱邊舞,進入愉快的課堂學習之中。師:“小朋友跟老師一起邊跳邊想歌曲中說些什么?(唱跳兩段)。
2、師:“請小朋友說一說,歌曲中說些什么?”,提請2—3名學生講述。
3、教師概括學生表述內容,點題:“小朋友,假如讓你種太陽。
你想有一個什么樣的太陽?
板書我的太陽。
二、新授。
1、師:分四人小組各自說說“我(自己)的太陽”。(約3分鐘。
流討論,激發(fā)想象)。
2、師:“請四人小組的代表說說‘我的太陽’”。提請3位同學講述。
2、師:“聽了小朋友說的‘我的太陽’,各自不同,很有想象力。
很有趣。那么,現(xiàn)在請小朋友把自己想象中的太陽畫出來?!?BR> 4、學生作業(yè),教師巡視、輔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作畫。
分別指導繪畫要領:圖畫大些,不宜太小,用色大膽。
5、學生完成作業(yè)后自己將作業(yè)貼在黑板上,相互欣賞、激勵。
6、簡單自我評價。教師抽取有代表性的3—5幅作業(yè),通過實物投影放大觀賞。師:“請xx同學說說自己的太陽”。教師在學生表述過程中從繪畫作業(yè)的形、色、意方面因勢利導,如:為什么用這種顏色?為什么是這種形狀?這些圖畫表示什么?等等。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表述適時運用優(yōu)美的語言給予概括,感染鼓勵學生。
三、小結:
師:還有許多小朋友的“太陽”畫的都很有趣,沒有來得急講給同學們聽,下課后互相說說?;丶易尠职謰寢尶纯?,問他們看懂了嗎?講給他們聽聽。
收繳作業(yè),下課。
美術風教案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依據(jù)《美術課程標準》對“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要求,教學活動圍繞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現(xiàn)象和代表作品展開,《走下神壇》從人與神藝術主題的發(fā)展、變遷的歷史線索切入,通過對經(jīng)典作品的對照和分析,介紹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以及人文主義對西方藝術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
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期等的作品欣賞,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美術現(xiàn)象、歷史源流以及審美特點,在其中學習運用各種知識賞析美術作品的方法,獲得初步的審美經(jīng)驗和鑒賞能力,了解調子的含義及構圖、透視,能描述分析藝術作品。初步理解文藝復興藝術與中世紀藝術的差異,及代表人物的藝術特點。
教材列舉了各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在視覺美感上各自的鮮明特點,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同時,也為教學內容的選擇提供不同切入點。教學活動的設置各有所側重,培養(yǎng)學生審美、評論和文化認知的多方面素養(yǎng)。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2、方法與過程目標:
能夠聯(lián)系時代背景和有關文化現(xiàn)象,從各方面對美術作品進行分析。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能夠對美術作品進行較完整的評述,大膽表達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三、
本課重點難點分析:
了解各時期代表人物的藝術特點。
四、教學思路:
根據(jù)教材包含實質性的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兩方面內容進行分析,理解教材意圖,把握和控制難度,是達到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
教材的內容材料多,跨度大,一味照本宣科必然拖沓。所以,對材料進行。
選擇處理是十分必要的。教學準備從細致地研究教學內容開始,大量地查閱資料,除熟悉與作品有關的內容外,還須精選那些能夠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史料和有關知識。充分估計學生的知識水平,了解學生的需求,是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
五、教具準備:
課本、教學課件、多媒體、掛圖等。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神學權威的籠罩下,歐洲中世紀藝術大都服務于宗教,宣傳教義。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藝術走下神壇,汲取古典精髓,注入人文精神,表現(xiàn)人的世俗生活,開創(chuàng)并完善了一種反神學權威、反封建特權的新的視覺語言。這個時期的藝術達到了古典藝術之后的一個新高峰,基本風格和變現(xiàn)技法構成了西方近代美術的主要傳統(tǒng),影響深遠。
媒體運用課件展示:拉斐爾油畫《椅中圣母》約1514(意大利)《彎曲在王座上的圣母和圣嬰》(木板蛋彩)約1820(拜占庭)。
二、新授:
1、解析:《彎曲王座上的圣母和圣嬰》整體畫面很暗,人物形象平面化、嚴謹、金色、暗紅色、黑色、對比不強烈、壓抑、圣母容貌肅穆、圣嬰老成、肅穆、正襟危坐、高高在上。
《椅中圣母》光影感非常強,有立體感,明暗對比強烈、圓形構圖打破死板不呆板、紅黃藍三原色、艷麗華貴、對比強烈、溫柔、可愛、神態(tài)柔和、充滿青春活力、動態(tài)自然、有親切感。
學生以表格的形式歸納比較結果,從畫面的明暗、構圖、色彩、表情、動態(tài)等方面進行比較。
3、欣賞:
1、《猶大之吻》(濕壁畫)約1305喬托(意大利)(1266-1337)“歐洲繪畫之父”,其代表作品有《猶大之吻》、《逃往埃及》、《哀悼耶穌》《寶座圣母像》等。
解析:喬托注重空間深遠關系和人物的立體表現(xiàn),其藝術具有鮮明地現(xiàn)實主義傾向?!丢q大之吻》是《圣經(jīng)》故事之一,猶大是出賣耶穌的叛徒。在逾越節(jié)的晚餐桌上,耶穌指出他是出賣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經(jīng)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給敵人引路前來捉拿耶穌,他以親吻作為暗號。畫面上表現(xiàn)的是猶大帶領了一隊兵馬,還有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差役,直奔耶穌,要與他親吻。畫面上耶穌雙目盯緊猶大,滿眼怒火;猶大則十分緊張。四周則充滿著騷動,氣氛極其悲壯。這幅畫雖然是圣經(jīng)故事,但從生活的光明和黑暗兩個方面表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人的形象,表現(xiàn)了正義與邪惡的搏斗。整個畫的光線、色彩、構圖都集中在中心人物形象上,猶大的黃色大氅明亮而醒目。全畫用重色調,上部深藍,下部褐色,造成一種沉重的黑暗感,以渲染這種斗爭的緊張氣氛。畫家用畫筆贊頌了光明、正義的化身——耶穌,鞭撻、揭露了黑暗、邪惡和丑的化身——猶大。喬托注重空間的深遠關系與人物的立體表現(xiàn),其藝術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
4、文藝復興分為四個階段:
14世紀初是一個“原始文藝復興”階段,又稱開端期;14-15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的早期階段;15-16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的盛期,又稱成熟期、高峰期;文藝復興的“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16世紀下半期-17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晚期。
一、賦予宗教人物以人間情感。
中世紀時,繪制宗教人物必須嚴格遵照宗教的表達方式,不注重客觀世界的真實表現(xiàn)。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藝術家們逐漸將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融入宗教題材的創(chuàng)作中,使得宗教人物形象越來越世俗化。
1、《帶金翅雀的圣母》(油畫)1507拉斐爾(意大利)。
拉斐爾繪制了大量的圣母子題材的作品,它將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美麗的女性的特點集中體現(xiàn)在圣母的身上,具有和諧、柔美、明凈的人物性格特征。他的圣母像寓崇高于平凡中,被譽為美和完善的化身。
《金翅雀圣母》又名《帶金鶯的圣母》,畫中一共有三個人物,圣母、耶穌與約翰。但是畫中人物并沒有宗教標簽。
2、拉斐爾,(1483——1520)是意大利杰出的畫家,和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并稱文藝復興三杰,拉斐爾給世人留下了300多幅珍貴的藝術作品。他的作品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成為后世古典主義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畫《西斯廷圣母》、壁畫《雅典學院》等。表現(xiàn)出對完美與和諧的色彩及造型的追求。表現(xiàn)出“理想美”的趨向。成為后世古典主義追奉的“美的標準”。
3、《春》油畫約1482桑德羅·波提切利(意大利)是一幅有關自然與人類保持和諧關系的寓意畫。全畫背景是一片幽靜的橘林,一派春回大地、花草爭妍的景象。顯然,諸神是為春的到來而歡歌,對美和愛的追求,即對人性的追求,是這一作品的主題。
三、思考練習。
1、查找資料了解調子的含義。課本第三頁下圖為畫面調子比照卡,仔細觀察作品將你認為調子相當?shù)奶柎a填入右邊的線描圖中。
2、嘗試從畫面空間、人物動作、表情等方面比較下面三幅《圣母子》作品的差別,并談一談造成這種差別的社會背景。
四、作業(yè)與課堂評價。
板書設計:
第1課:走下神壇(1)。
一、中世紀藝術特點。
二、人物介紹:拉斐爾;喬托。
教學反思:
美術風教案篇六
教學。
目標:
1、通過觀察家庭、學校和飯店的廚房,廚房使學生對不同風格的廚房有所了解。
2、學會從多角度觀察,運用多種繪畫的手段,畫出自己喜歡的廚房,畫面布局合理。
3、引導學生感知美存在生活中,激發(fā)學生感知生活,廚房熱愛生活。
教學準備:各類廚房的照片和影像資料。
教學重點:觀察學校、家庭食堂和飯店的廚房,注意它們的不同風格。
教學難點: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畫面的取舍,組織構圖,布局合理性。
教學過程:
一、直接引入。
你家廚房是什么樣子的,你能與大家說說嗎?
二、教學新課。
1、欣賞圖片。
電腦展示不同風格的廚房照片,讓學生欣賞。
2、播放視頻資料。
把自己家的廚房和飯店的比較,說說不同之處。
3、走出教室。
到學校的食堂的廚房去寫生。
注意畫面的布局安排、餐具的取舍等。
三、
作業(yè)展示。
以小組為單位。
美術風教案篇七
1、知道一些關于京劇臉譜的初淺知識。
2、有創(chuàng)意地大膽表現(xiàn)京劇臉譜,學習用對稱的方法來表現(xiàn)臉譜。
3、通過系列活動,了解京劇臉譜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和特點。
4、萌發(fā)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美好情感,感受美、表現(xiàn)美。
1、京劇表演vcd。
2、京劇臉譜范例(臉譜圖片)。
3、京劇音樂磁帶。
4、幼兒人手一份卡紙、各色顏料。
一、讓幼兒在聽、看中引入本次活動。
1、讓幼兒欣賞京劇音樂。
幼兒討論:你們聽到了什么?和我們以前的音樂有什么不同?
師小結,并介紹京劇。
2、請幼兒觀看京劇vcd。
幼兒觀看完后進行討論,它們身上穿的衣服是怎樣的?演員們的臉部化妝有什么特點?
教師小結:他們穿著長袖子、拖地板的衣服,臉上化成黑色、白色、紅色、藍色和金色,還帶有圖案。
二、教師出示臉譜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臉譜的特征及所代表的意義。
1、師:小朋友們,這些臉譜上哪些地方與我們的臉很相似,又有哪些地方與我們的臉不一樣的?(幼兒自由回答)
教師小結:他們都像我們一樣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但是臉譜上有許多顏色,我們沒有,臉譜上的圖案很漂亮,是對稱的。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京劇臉譜的顏色及圖案代表的意義,初步感受京劇藝術象征、夸張的手法。
幼兒自由討論。
師小結:紅色代表英勇;白色代表陰險;黑色代表正直;藍色代表剛強;金色、銀色表示神秘。這種表現(xiàn)手法,我們可以叫做夸張、象征,而且他們的圖案都是對稱的。
三、幼兒作畫
1、教師提出作畫要求:根據(jù)自己的臉型大小剪下合適的卡紙,畫臉譜時,可以用對折的方法,畫成對稱圖案,并把五官畫得夸張點。
2、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幼兒。
3、幼兒把做好的臉譜戴在臉上,進行臉譜展示,作出評價,并以“臉譜”游戲輕松結束本次活動。
四、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到美工區(qū)在鵝卵石、白色t恤上繪制臉譜。
美術風教案篇八
2.風車制作方法示意圖
3.圖片
活動過程:
風車制作方法示意圖
1)把正方形的紙對折 變成長方形
2)把兩條邊對著中間的線折 折成長方形 問:小朋友像什么 回答:門 風扇
3)上下兩條邊對折 變成正方形 現(xiàn)在我們的大正方形變成了小正方形
4)把正方形打開 上下兩條邊向中間的線對折 打開
5)長方形的一條邊 向上折 折到第一條線 再打開向反方向折 打開
6)上邊一條線向中間折 折成小房子的形狀 下邊同上
7)把兩邊分開折
教師 再教一遍
然后指導能力較弱的幼兒,與他們一起制作,給他們講 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2.學習小風車折法。
師:小朋友都學會了折風車,折得又整齊又漂亮!
(評析:這一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幼兒養(yǎng)成看圖示折紙的習慣,提高了幼兒的精細動作能力,進一步激發(fā)了幼兒對折紙的興趣。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了折紙作品本身所蘊含的'教育意味,從不同的角度觸動原有固化的折紙意象習慣,持續(xù)激發(fā)幼兒思維想象與操作嘗試。)
活動評價
總結評價 結束活動 請大家一起來評一評你認為哪個風車最漂亮。交流活動的目的是達到“引導幼兒欣賞藝術作品,培養(yǎng)幼兒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情趣”的教育要求。給幼兒提供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自主發(fā)展空間。
美術風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理解平面構成的概念、意義、用途及方法。2、按平面構成的要求設計一種構成練習。3、體會平面構成的形式美、秩序美。4、設計出具有個性的基本形和構成形式。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按常規(guī)進行。
二、前提測評。
回顧單獨紋樣、二方連續(xù)中的點、線、面極其特征,了解學生狀況。
三、導入新課。
根據(jù)唐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弊寣W生展開想象,抽幾位學生上黑板,用點、線、面概括地表現(xiàn)景色。教師。
總結。
:這種用點、線、面抽象形態(tài)構成的圖形就叫平面構成。
四、認定目標。
板書《一模不一樣》極其簡要提綱。
1、平面構成的概念、用途與學習意義。
師生共同列舉、觀摩平面構成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進而說明平面構成的概念、用途與學習意義。
2、基本要素;點、線、面。
引導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有點、線、面特征的例子,結合圖例進一步明了點、線、面的特征。
3、基本形。
說明運用點、線、面按一定的方向、角度、距離組合變化便形成基本形,介紹基本形的種類極其構成方式。(圖示)。
4、構成方式基本形按不同的方法排列,便產(chǎn)生各種形式的構成,可以概括為規(guī)律性與非規(guī)律性兩類,本課著重介紹五種主要的構成形式。(骨格圖與各式范畫四例及生物體結構圖)。
規(guī)律性排列式重復漸變發(fā)射非規(guī)律性排列式特異對比。
六、作業(yè)要求。
設計一幅平面構成鉛筆稿。(出示4條要求)。
七、學生練習,教師輔導。
八、達標測評和小結。
概括本課內容,強調基本形與構成方式的設計,挑選一部分作品作展示,邀請兩名學生互評,然后教師講評。
美術風教案篇十
1.運用媒體的教學手段,引導幼兒在自己印制的手形上添畫出新穎的形象。
2.鼓勵幼兒想象、大膽嘗試,發(fā)展幼兒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3.激發(fā)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1.多媒體電腦、投影儀,視頻轉換儀各一臺。
2.自制軟件一份
3.幼兒繪畫用品人手一套
今天,老師帶來了哥哥、姐姐的畫,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好嗎?(大屏幕上展示作品) 你看到了什么?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畫中的小秘密?(原來這些畫都由各種手形變成的。)
1.讓幼兒玩手指游戲:握一握,張一張,分一分,并一并,看看小手會變成什么?
2.引導幼兒講述:我把兩手握一握,并一并,翹起小指變成小貓……
1.展示手形
(1)想一想,這個手形會變成什么?(先讓幼兒自由想象,再展示孔雀) 提示:這個手形是怎樣變成孔雀的?孔雀的身體在哪里?羽毛在哪里?(手掌是它的身體,手指是它的羽毛,添上頭和頸就變成了美麗的孔雀。)
(2)這個手形能不能再變成其它的呢?(展示刺猬) 提示:這個手形是怎樣變成刺猬的?手掌是小刺猬的什么?手指部分又是刺猬的什么呢?(手掌是小刺猬的身體,胖胖的,手指是它的刺,長長的,還掛上了一個個果子,多可愛)。
2.展示手形二 想一想,這個手形添上幾筆變成什么?(展示雞) 添上了哪些部分?(添上了雞冠、眼睛、嘴巴、翅膀和腳)
1.鼓勵幼兒自己變化手形,大膽嘗試。
2.指導幼兒在紙上擺好要畫的手形用筆從最外面的手指開始,仔細地沿著手的形狀走,一直畫到最后一個手指,啟發(fā)幼兒添畫并進行裝飾。
簡評:此活動設計的最大優(yōu)點是:教師能較好地把握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力與提高幼兒美術技能的關系,既給幼兒留有較大的想象創(chuàng)造空間,又能幫助幼兒解決繪畫技能上的難點。 開始部分,通過欣賞作品和手形變化游戲,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作欲望,幫助幼兒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 中間部分,教師抓住了如何"將幼兒的想象通過繪畫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個重難點。
在方法上,變傳統(tǒng)的教師示范、幼兒模仿的注入式、封閉式為教師點拔、幼兒創(chuàng)造的啟發(fā)式、討論式;在手段上,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yōu)勢,將幼兒的想象以動感的畫面展示,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觀察、比較、判斷的機會,找準了由手形添上什么變成什么這一技能上的關鍵,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結束部分,利用視頻轉換儀,將幼兒的作品展示在同伴面前,便于幼兒參與評價,促進交流。
美術風教案篇十一
1、嘗試用多種材料進行印畫游戲。
2、欣賞自己制作的小背心上的圖案,享受創(chuàng)作的快樂。
1、各種形狀的物體。
2、水粉顏料、擦手毛巾。
3、收集的有漂亮圖案的背心的圖片,教師事先印好的小背心一件,廢舊的白色背心人手一件。
4、一段活潑的音樂。
1、請幼兒欣賞收集的有漂亮圖案的背心,認識上面的各種顏色。
3、出示教師制作的彩色小背心,請幼兒說一說是怎么做出來的?都用了什么顏色?
4、組織幼兒制作彩色小背心。
(1)指導幼兒印畫的方法:先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物品然后蘸上一種顏色,進行印畫。
(2)幼兒進行探索:你選擇的工具能不能印出圖案,印出的圖案像什么?
(3)提醒幼兒在印畫時,將各種不同的顏色搭配在一起,效果會更漂亮。
(4)教師提醒幼兒,一個工具只能蘸一種顏色,在印畫的同時注意畫面、桌面、衣服的潔凈,對保持清潔的小朋友進行獎勵。
5、作品完成后,請幼兒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講解:我用的什么工具和什么顏色印出的這個形狀。
6、等顏料干后,請幼兒將自己的作品穿到自己的身上隨音樂,以時裝表演的形式,進行作品展示。并把幼兒作品掛在作品欄進行展示。
孩子的世界是七彩的樂園,他們對色彩絢麗的物體極為敏感、關注。這節(jié)活動通過讓幼兒自己動手,用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和顏色,將白色的背心裝飾一新,增強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并讓幼兒體會其中的快樂。
美術風教案篇十二
教學。
目標:
1.了解有關熱帶魚的知識,認識熱帶魚的特點。
2.運用夸張等手法表現(xiàn)自己心中美麗的熱帶魚。
3.培養(yǎng)學生喜愛熱帶魚,熱愛海洋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夸張的手法繪畫或拼貼出美麗的富有情趣的熱帶魚形象。
難點: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熱帶魚的形象。
課前準備:
(學生)水彩筆、蠟筆等常規(guī)作畫工具。
(教師)錄像、范畫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播放錄像。
(1)播放錄像《海底總動員》。提問:熱帶魚有什么特點?
(2)播放課件:熱帶魚與普通魚。想一想:它們有什么區(qū)別?
(3)師生共同小結熱帶魚的特點。
2.欣賞范畫。
(1)播放課件:熱帶魚的作品。提示:熱帶魚整體造型獨特,線條流暢,身體表面圖案自然和諧,色彩鮮明。
(2)教師小結并指出作畫要點。
3.學生創(chuàng)作。
(1)提供創(chuàng)作主題:美麗的熱帶魚。
(2)提出創(chuàng)作建議:創(chuàng)作一條或幾條熱帶魚,可以適當?shù)乜鋸?、想象?BR> (3)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教師巡回指導。
(4)評價作業(yè),并進行熱愛海洋的教育。
4.課外拓展。
(1)收集有關熱帶魚的分類、特點和生活習性等資料。
(2)準備好下節(jié)課的拼貼材料。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有關拼貼的材料(布料、紙張、蠟筆、水彩筆等)。
(教師)范作等。
1.拼貼作品。
(1)學生分兩人一組拼貼一幅熱帶魚作品。
(2)創(chuàng)作建議:可以適當添畫;可以夸張、變形與想象;可以創(chuàng)作故事作連環(huán)拼貼等。
(3)學生創(chuàng)作,教師指導,并指出注意點。
2.互相交流。
(1)學生交流介紹自己的熱帶魚樂園。
(2)學生互評,教師小結。
3.裝扮教室。
全班同學一起裝扮一個熱帶魚樂園的教室。
4.課外探索。
對熱帶魚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進一步探索熱帶魚和海洋的秘密。
美術風教案篇十三
教學。
目標:
1、通過對植物的觀察和廢舊材料的利用,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的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3、培養(yǎng)學生對師長的敬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會自己動手制作,培養(yǎng)尊師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鮮花的特征。
教具:
收集各種用來表現(xiàn)植物的廢舊材料,如舊掛歷紙、吸管等。
學具:
學生觀察植物,并能夠對各種植物的外形、顏色等特征進行簡單的描述。收集各種用來表現(xiàn)植物的廢舊材料,如舊掛歷紙、吸管等。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實物展示,激發(fā)學習興趣。
同學們好,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束美麗的花,同學們仔細的觀察一下,這些花與我們平??吹降幕ㄓ惺裁床煌??(出示紙、絲網(wǎng)編織的花)。
二、講授新課。
1、認識植物。
(1)學生交流:你都見過哪些花?什么形狀?什么顏色?講給同學們聽。
(2)觀察并討論:
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些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他們的形狀與色彩。
引導學生觀察各種植物圖片或實物,根據(jù)其外形、顏色等進行討論。
小組討論:用哪些廢舊材料可以將它表現(xiàn)出來?
在適當分析植物結構的同時,示范幾種基本的制作方法,如剪、折、貼、卷、插等。(學生可以邊看邊跟著老師做)。
2、制作步驟。
(1)奇思妙想:
同學們,除了我們大自然有的植物,我們也可以進行奇思妙想,在現(xiàn)有植物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力,打破植物的原有形態(tài),充分發(fā)揮身邊廢舊材料的作用,進行組合和創(chuàng)造,制作一棵與眾不同的植物。
(2)畫一畫,剪一剪。
(3)拼貼組合按照一定的審美原則,合理的搭配,將一枝枝花組合到一起。
3、升華階段。
鼓勵學生把鮮花送給老師。
三、
學生作業(yè),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在巡視時發(fā)現(xiàn)困難和問題及時解決糾正。
作業(yè)完成后,應督促學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以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師環(huán)境的衛(wèi)生和整潔。
四、課堂小結。
講評作業(yè)。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對能合理的了用廢舊材料進行組合、創(chuàng)新的學生給予表揚。
老師是你人生的指路燈,他給你光明,給你指明成長的方向,他們值得你記住一生。
作業(yè):用廢舊材料制作花送給老師。
板書:花兒送老師。
美術風教案篇十四
【教材分析】這是一節(jié)造型表現(xiàn)課,《泥浮雕》美術教案。本課根據(jù)美術課程標準要求,充分利用隨處可取的粘土材料,運用傳統(tǒng)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學生喜歡的人物、動物、植物、風景等形象,并通過泥浮雕來了解泥塑的藝術特色,同時讓學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維空間的塑造方法,的動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學習目標】。
1:了解浮點的藝術特點。
2:用泥或其他材料制作浮雕。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重難點】能用泥條堆塑,用刀刻畫制作泥浮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作品,工具及材料等。
【學具準備】逃匿、泥塑工具、底板等。
【教學過程】一、導課。
1、課前和同學們講一個故事或是笑話,放松學生的心情,激發(fā)學生的情緒,使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課程學習之中。
2、暢談自己喜歡的游戲。學生閑談自己喜歡的游戲,然后老師也談自己小時候喜歡的玩的游戲,其中一項就是玩泥巴,如捏小人,做物品,說明這是老師最拿手的游戲,比自己的同伴做的都好,不信你看這就是我前幾天和一些同學一起比賽做的,喜歡嗎?請大家欣賞,也可以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覺?(學生欣賞后暢談自己的感受),并說明這就是泥浮雕,教案《《泥浮雕》美術教案》。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并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1、什么叫浮雕?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說一說,然后出示課件——浮雕的概念。
2、浮雕的特點:出示課件浮雕作品,學生欣賞后總結。然后出示課件——浮雕的特點。師小結:因為浮雕具有形象生動,立體感情,層次分明等特點,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見到,問:同學們在哪里見過這樣的作品?說給大家聽聽(認真聽取學生所說的浮雕作品)師給以鼓勵和肯定:看來同學們都是有心人,曲老師也和你們一樣特別留意這些作品,特別是在外出學習或是旅游時喜歡欣賞這樣的作品,并拍照留念,下面請同學們欣賞老是拍攝的這些作品。課件展示,邊欣賞邊講解討論。
4、師分別出示親自制作木浮雕、肥皂浮雕、泥浮雕作品,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問:制作的材料一樣嗎?讓我們繼續(xù)探討看看還有什么材料的浮雕作品。(出示課件)由此得出秘密二:浮雕有木浮雕,石浮雕、玉浮雕、銅浮雕、鐵浮雕、銀浮雕等等。
1、怎么做,做什么?
2、做高浮雕還是淺浮雕,怎樣合作?
3、師生一起總結制作步驟,課件展示步驟圖。
4、師生一起制作,熟悉一下制作技法。
5、學生合作完成創(chuàng)作,教師巡視指導.四、評析作業(yè)。
1、將學生作業(yè)放在展示臺上,師生共同評析作品。可以介紹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評析其他同學的作品。
2、小結本課所學的內容。
3、課后拓展:老師再次展示一間上過顏色的木雕作品,希望同學們把自己的作品晾干以后也去這樣處理,相信你更會喜歡自己的作品,也會制作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來美化自己的生活!
附:板書3泥浮雕步驟:。
1、制作泥板。
2、雕塑圖案。
3、細致刻畫。
美術風教案篇十五
教學內容:第2課走迷宮(活動二)。
教學目的:同前。
教學過程:
一、現(xiàn)場組裝迷宮。
1.游戲:組裝立體迷宮。
(1)展示材料:厚包裝箱紙板條若干(上繪有圖。
形、設有可開關的門洞)、大厚包裝箱紙板(上繪有路線,貼有雙面膠)、活動插卡若干(解釋插卡的作用)。
(2)按路徑要求將紙板組裝。
2.學生玩這個立體迷宮游戲。
3.板書課題:走迷宮一制作立體迷宮。
二、展示其他迷宮。
欣賞其他材質的迷宮(吸管和泡沫塑料制作)。
三、
提出制作問題。
1.提問:你在制作立體迷宮時會考慮些什么問題?
2.歸納:
(1)要設計立體迷宮的哪些部分,即它的構成。
(2)除了書上的材料,還有哪些材料可以用來做迷宮?
(3)技術性問題,如粘合、涂繪、插接等。
四、了解立體迷宮的制作奧秘。
1.尋找立體迷宮的構造:
(1)底板(平面的、非平面的);
(2起點與終點;
(3)路線;
(4)障礙物。
2.討論:如何制作一個可以變換路徑的立體迷宮?
3.:根據(jù)障礙物(如插卡)的移動、連接物的移動,可變換立體迷宮的路徑。
4.討論生活中還有什么材料可以做立體迷宮。
五、合作制作立體迷宮。
1.通過看錄像了解如何用合作的方式來制作立體迷宮。內容:
(1)組長組織討論設計題材。
(2)討論、設計路線的分布和表現(xiàn)方法。
(3)討論、設計障礙物的位置與表現(xiàn)方法。
(4)討論、設計景物。
(5)組員按分配的任務各自行動。
(6)組裝配件。
(7)測試迷宮,進行調試。
2.學生四人一組共同完成立體迷宮的制作。
六、欣賞迷宮。
每組派一個代表介紹組里設計的迷宮,大家共同推選出迷宮之最:最有趣的迷宮、最有創(chuàng)意的迷宮、制作最精美的迷宮。
美術風教案篇十六
活動名稱:快樂的小蝸牛(中班)。
活動目標:
1、幼兒探索2股毛線編制的方法,并嘗試用2股毛線編織。
2、幼兒能夠用編織好的毛線順著繞圈,并做好粘貼。
3、養(yǎng)成有條理地操作,和耐心細致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毛線若干,蝸牛范作一幅,紙盤若干。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激發(fā)活動興趣。
1、師:小朋友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口袋,請小朋友摸一摸,猜猜里面裝了什么呢?
2、小朋友猜了這么多,口袋里到底是什么呢?
3、請幼兒從口袋里摸出毛線,提問:這是什么?毛線有什么用?
4、師:今天老師要用毛線來變魔術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我們一起數(shù)"一、二、三"。(蝸牛)。
二、幫小蝸牛找殼,啟發(fā)思考探索。
1、教師講述小故事,激發(fā)幼兒興趣。
師:有只小蝸牛,它很糊涂,自己的殼都找不到了,我們一起來幫助它好嗎?
2、啟發(fā)幼兒說說蝸牛的殼是怎么做成的。師:這只蝸牛的殼很漂亮,你們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
3、創(chuàng)設情境,毛線轉圓圈(教師示范毛線纏繞的方法來做小蝸牛的殼)。
師:小朋友剛剛想了很多辦法來幫助小蝸牛找殼,現(xiàn)在我們的毛線朋友要來跳圓圈舞來幫助小蝸牛找殼拉。毛線寶寶走走走,停一停,轉個彎,繼續(xù)往前跳。轉了一圈又一圈,個個滿場飛,可真熱鬧!
4、教師示范講解制作蝸牛殼的方法。
師:毛線寶寶和小朋友一起來跳舞了,你們喜歡嗎?我們也讓它們來比一比,看誰跳得最好看。我們一起來跳圓圈舞吧!
5、請個別幼兒嘗試編織,教師指導并協(xié)助幼兒。
6、幼兒集體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師: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幫助小蝸牛找殼吧!
三、誰的殼最漂亮。
1、引導幼兒互相欣賞自己的作品,教師簡單評價作品。
2、請幼兒帶著找到殼的小蝸牛一起去散步。
美術風教案篇十七
夏代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在河南鄭州一帶發(fā)現(xiàn)的“二里頭”文化遺址與夏代同期。二里頭文化已經(jīng)進入青銅時代。
商代分為早期和殷商(晚期)兩個階段。以晚期最為輝煌,河南安陽小屯為其王都。商代手工業(yè)從農(nóng)業(yè)中分離出來,私有制形成,原始社會逐漸向奴隸社會過渡。
周人是我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部落,活動在陜西、甘肅一帶。周武王滅商成立周朝。定都西安西南的鎬京。周代實行分封制、世襲制和等級制。禮治是其根本。周代的等級制充分反映在工藝美術方面。
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我國最早的關于工藝的專門著作《考工記》,它。
總結。
了各種工藝制作的科學經(jīng)驗,提出了“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的論點,至今仍為工藝制作的基本法則。依據(jù)《考工記》所著,那時的工藝制作的分工已經(jīng)較為趨向專業(yè)化狀態(tài)。
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大**、大轉變的時期,所謂“禮崩樂壞”的時期。各諸侯國的兼并和分裂,也造成了地方特點的成熟和文化的交融。封建制度逐漸形成。戰(zhàn)國時期,冶鐵工業(yè)的出現(xiàn),促進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大約在公元前20xx年左右,我國進入青銅時代。青銅是紅銅加錫、鉛的合金。青銅較之紅銅,有熔點低和硬度大等優(yōu)點。
生活用品:(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鼎、鬲、豆、爵、角、觚、尊、壺等。
(2)青銅器的制造工藝:
陶范、分范、鑄造、鑲嵌、鎏金、失蠟等。
陶范:鑄造青銅器的陶質模型。中國古代鑄造青銅器大都用陶范﹐一般由外范﹑內范組成。內外范之間容受銅液。范上雕鏤有紋飾或銘文。
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齊,涂在銅器表面,然后加熱使水銀蒸發(fā),金就附著在器面不脫。
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后,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溶液,便鑄成器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
(3)商代青銅器。
是青銅藝術由成熟到鼎盛的時期,流行饕餮紋、云雷紋、夔紋、龍紋、虎紋、象紋、鹿紋、牛頭紋、鳳紋、蟬紋、人面紋等紋飾,鄭州杜嶺出土的饕餮乳丁紋方鼎、安陽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龍虎紋尊、湖南寧鄉(xiāng)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紋方鼎等為代表。
(4)西周前期繼承商代風格,在后期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總體風格質樸、簡約,強調韻律感和節(jié)奏性,體現(xiàn)有條不紊的秩序和規(guī)律。酒器稍減,食器增多,銘文加長。流行顧首的夔紋、分尾的鳥紋、竊曲紋、重環(huán)紋、波帶紋及瓦紋,長篇銘文習見。陜西扶風出土的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大克鼎等,皆屬西周時期的典型器。
(5)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工藝,在應用角度是一種鐘鳴鼎食的組合。它已失去祭祀和禮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器物發(fā)展,增加了許多以實用為主的用品。裝飾題材,逐步擺脫宗教神秘氣氛,使傳統(tǒng)的動物紋進一步抽象化,變?yōu)閹缀渭y,并出現(xiàn)了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題材,如宴樂、射獵、戰(zhàn)爭等;裝飾手法采用模印、刻劃和鑲嵌;制作工藝的分鑄、焊接、鑲嵌(金銀錯)、臘模(失臘法)、鎏金等新技術,使青銅工藝達到前所未有的精美。
(1)商代的陶瓷工藝分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等多種?;姨照既刻掌鞒鐾恋?0%以上,輪制和模制較多,以適應大量生產(chǎn)的需要。白陶為商代陶器工藝珍品,高嶺土制成,商代以后,不再出現(xiàn)這種產(chǎn)品。釉陶和原始瓷器為瓷器的萌芽,數(shù)量較少,品質也有缺陷。這一時期的陶瓷工藝,在裝飾手法上為青銅工藝所主導。
(2)周代原始瓷器的出土已經(jīng)很廣泛,有的造型頗具情趣。陶器以紅色粗泥陶為主。春秋戰(zhàn)國的陶瓷工藝,比西周時期更為發(fā)展。
(3)這一時期的典型品種有暗紋陶、彩繪陶、幾何印紋陶和原始瓷器。另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彩塑和瓦當也卓有特色。
重點之三:雕刻工藝。
《詩經(jīng)》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具體反映了雕刻工藝的制作過程。商代的雕刻工藝有石雕、玉雕和牙骨雕等。
周代的玉器,因為與倫理道德有著直接的關系,得到社會的特別重視。禮儀大典,祭祀朝聘,以玉為必需;自天子至士庶,以佩玉為尚,并延源幾千年。玉器之大小和規(guī)格,均有嚴格規(guī)定和不同用途。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其他工藝還有玉器、木雕和琉璃等。
琉璃即原始玻璃。我國的玻璃為鉛鋇玻璃,西方為鈉鈣玻璃。戰(zhàn)國時期琉璃的產(chǎn)地為長沙地區(qū)。
重點之四:染織工藝。
西周時期的養(yǎng)蠶、繅絲、織帛、種麻、采葛、織綢、染絲等工藝,已有專業(yè)分工。當時臨淄的羅、紈、綺、縞、陳留的彩錦,都是名品。染色工藝也有一定的成就。春秋戰(zhàn)國時期,紡紗織造較為普遍,染織刺繡工藝也得到發(fā)展,在今天的山西、河北、山東、江蘇、湖南一帶,尤以齊魯?shù)貐^(qū)最為著名“齊紈魯縞”全國知名。而以湖南長沙和湖北江陵地區(qū)的出土最為豐富。
漆器的色彩也要符合禮制的規(guī)定?!疤熳拥?,諸侯黝堊,大夫”--《春秋》用蚌泡作為鑲嵌,是周代漆器工藝的一種流行裝飾手法。為鏍鈿裝飾的前身。
1、商代是典型的奴隸制社會。宗教由多神教轉為一神教。宗教色彩濃郁。
2、崇尚武力。造型多為方正莊重的直線,裝飾采用對稱規(guī)整的格式。神秘、莊重而威嚴。
3、其青銅器的組合為酒器的組合。造型來自實用要求。型制多樣而豐富。
4、商代工藝裝飾的社會意義,其宗教意義大于審美意義。
周代尚德,強調禮治,禮的特點是等級和秩序,在工藝美術中反映明確。
春秋戰(zhàn)國一、具有時代的共同性和地區(qū)的特殊性。齊國的刺繡、楚國的漆器、吳越的刀劍等。
二、思想學術領域的“諸子蓬起,百家爭鳴”帶動了工藝美術領域的巧思、清新和活潑的特色。
三、
重疊纏繞、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連續(xù)裝飾,來自于創(chuàng)新,也來自于制作技術的發(fā)展,同時與當時的文學格式“回蕩法”有“異曲同工”的呼應。
四、諸子百家關于用與美、文與質的論述,如孔子“文質兼?zhèn)洹薄百|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以及墨子“先質而后文”,韓非子的“以文害用”,孟子的“與民同樂”,荀子的“萬物之美可以養(yǎng)樂”等,均對工藝美術的發(fā)展影響很大,及至今日。
掌握概念:
玉琮玉器禮制冕服十二章考工記深衣大路越席鐘鳴鼎食。
秦漢時期的工藝美術。
一、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了中國,至漢代呈現(xiàn)出大一統(tǒng)的強大國勢,也是中國工藝美術藝術得到全面發(fā)展的`盛世。美術和工藝美術都以豐富多彩的面貌,奠定了中華民族風格的基點。
秦代的工藝美術品種主要有:青銅器、漆器和陶器。
秦代的青銅器部分為秦并六國,陸續(xù)從別的國家運來的具有其他國家特色的器皿,還有部分為秦自己地方特色的器皿。蒜頭瓶和鍪是其特色品種。
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是秦代漆器工藝的代表。
而秦代最有特色的是陶塑作品。舉世聞名的始皇陵兵馬俑,一、二、三號俑坑出土了武士俑7000多件,戰(zhàn)車百余輛,戰(zhàn)馬百余匹。另有著名的“秦磚漢瓦”。
秦代風格淳樸,崇尚務實精神,語意平直,不重文采。
漢代的銅器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向發(fā)展。以素器最為流行。其中,燈、爐、奩、壺、洗、鏡等的產(chǎn)量最大,也最具特色。
另外,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則流行銅鼓。
漢代還出現(xiàn)了優(yōu)秀的銅雕工藝品“馬踏飛燕”、“銅屋”等。
漢代的金銀器,主要是制作各種裝飾用品。
最為著名的是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的金銀錯狩獵紋銅車飾。
漢代的陶瓷,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陶瓷品種有灰陶、釉陶、彩繪陶、原始瓷器、以及磚瓦、陶塑等。裝飾手法豐富多彩,有印紋、劃紋、堆貼、彩繪、雕鏤等多種。這時期的釉陶、彩繪陶、磚瓦、陶塑等均有出色的成就。
涂染:直接將色素涂于被染物。
浸染:將被染物浸漬于含染料及所需助劑的染浴中,通過染浴循環(huán)或被染物運動,使染料逐漸上染被染物的方法。
套染:用幾種含不同色素的染料分先后兩次進行浸染,從而染得由這幾種色素調配而成的色彩。
媒染:利用載體使對纖維沒有親和力的染料色素染上纖維的方法。這種載體稱媒染劑。我國古代常用的媒染濟有白礬(茜草染紅)和涅(礦物染黑)等。
漢代的漆器工藝是鼎盛時期。以四川為主要產(chǎn)地。漢代的漆器有木胎、竹胎、夾纻等,主要為木胎,旋制、剜制和卷制。造型多種多樣,有取代銅器之勢。裝飾花紋主要有云氣紋、動物紋、人物紋、植物紋、幾何紋等。裝飾手法以彩繪為主,另有針刻、銅扣和貼金。
漢代的石雕非常發(fā)達。分圓雕和平雕兩大類。圓雕以陜西霍去病墓為代表。平雕以著名的漢畫像石為代表。以山東的孝堂山、武氏祠、沂南、江蘇徐州、河南南陽等地為代表。平面陰刻和陽刻的手法,展現(xiàn)當時的社會生活、神話傳說等題材。
玉器亦有較大發(fā)展。漢代的其他工藝還有琉璃、木器、編織等,也各有特色。因多見于文獻資料,遺存尚少。
掌握概念:
長信宮燈瓦當畫像磚絲綢之路曲裾深衣。
六朝時期的工藝美術。
漢代后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長期混戰(zhàn)的時代,社會經(jīng)濟、文化遭受到嚴重的摧殘和破壞。我們把這一時期簡稱為“六朝”。戰(zhàn)亂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各地人民的交流,使得不少手工業(yè)者能夠較自由地進行生產(chǎn)和技術改造。
在各工藝美術品種中,具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雕刻、金工、漆器也有一定的發(fā)展。佛教的勃興使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工藝美術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成為獨特的時代特色。
六朝時期,我國工藝美術工藝美術已進入瓷器時代。
自六朝以后,陶瓷制品成為人們生活器皿中一個主要的品種。
陶和瓷的主要區(qū)別,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瓷土。二是燒窯火候溫度不同,陶器較低,約800°c左右,瓷器較高,約1200°c左右。三是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質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質地致密、堅實、不漏水,敲擊有金屬聲。最早的瓷器為青瓷。以浙江地區(qū)為中心。越窯最具代表性。
雞頭壺、蓮花尊、魂瓶等為代表器型。蓮花紋和忍冬紋為代表裝飾紋樣。另外,河南鄧縣的畫像磚也享有盛名。
三國兩晉時期,四川生產(chǎn)的蜀錦最著名。至南朝時,江南地區(qū)的染織工藝已經(jīng)普遍發(fā)展起來。六朝時期的絲織紋樣,改變了漢代云氣紋高低起伏的不規(guī)則變化的格式,構成了有規(guī)則的波狀骨架,而更加樣式化,形成幾何分割線。
美術風教案篇十八
教材說明:
本課教材中的蝸牛主要是用螺旋線畫出不同動態(tài)的蝸牛,并添畫環(huán)境。
教學。
目的:
1.掌握蝸牛的基本形象特征,正確地畫出不同形態(tài)的蝸牛。
2.通過畫蝸牛,學生能掌握畫圓形動物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善于動腦和善于想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圓形并用基本形畫蝸牛。
教學難點:畫出蝸牛的不同動態(tài)。
教具準備:
1.老師準備:彩色粉筆、蝸牛動態(tài)變化分析圖一幅、蝸牛在潮濕的草地上活動畫一幅。
2.學生準備:塑料水彩筆、美術課本、圖畫紙。
教學方法:講述法、演示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1.導語:在夏天的雨季里,同學們都見到過蝸牛爬行的情景,看它那背著自己的“小屋”在草地上自由自在蠕動的姿態(tài),真惹人喜愛。那么大家想不想把它那可愛的樣子畫下來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畫蝸牛。
2.板書課題:蝸牛。
美術風教案篇十九
活動目標:
1.嘗試用線條和簡單的圖案表現(xiàn)不同外觀的房子,并用貼線拓印的方法表現(xiàn)出畫面黑白線描的效果,美術組活動教案。
2.通過欣賞圖片、教師講解、自主操作,了解貼線拓印,認識發(fā)現(xiàn)和體驗實物紋理具有的浮雕感及美感。
3.感受貼線拓印帶來的樂趣,能在活動中細致大膽的操作。
準備:線。
過程:。
一.欣賞幼兒“美麗家園”的線描畫設計作品,引發(fā)幼兒對貼線拓印的興趣。
1.展示設計特別的房子作品,觀察欣賞。
教師導語:“仔細看看,你能找出它和別的房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
2.展示貼線拓印的房子作品,觀察、對比,感受貼線拓印的不同之處。
二.介紹貼線拓印的方法.教師導語:“用膠水把棉線貼在畫好的線上,蓋上一張白紙,壓好。用鉛筆順著一個方向將白紙涂上黑色?!保ń處熯吔榻B邊在彩色線描畫作品上制作)。
三.幼兒自主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1.交代作畫要求。
(1)將設計的房子變的更漂亮。
(2)沿著畫好的線貼棉線。
(3)等畫面上的膠水干了才能蓋上白紙。
(4)用鉛筆順著一個方向涂色,注意畫面的完整,沒有破損。
2.幼兒作畫,教師巡回指導。
四.展示、評價作品,拓展拓印的經(jīng)驗,教案《美術組活動教案》。
1.展示、評價幼兒作品。
教師導語:“你最喜歡哪一座房子?為什么?”
2.鼓勵幼兒嘗試其他材料的拓印,拓展拓印的經(jīng)驗。
教師導語:“今天我們拓印出了棉線貼成的圖案。其實我們身邊有許多帶花紋的東西都可以進行拓印?!?BR> 活動名稱:快樂的小蝸牛(中班)。
南京奧體藝術幼兒園王玲玲。
活動目標:
1、幼兒探索2股毛線編制的方法,并嘗試用2股毛線編織。
2、幼兒能夠用編織好的毛線順著繞圈,并做好粘貼。
3、養(yǎng)成有條理地操作,和耐心細致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毛線若干,蝸牛范作一幅,紙盤若干。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激發(fā)活動興趣。
1、師:小朋友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口袋,請小朋友摸一摸,猜猜里面裝了什么呢?
2、小朋友猜了這么多,口袋里到底是什么呢?
3、請幼兒從口袋里摸出毛線,提問:這是什么?毛線有什么用?
4、師:今天老師要用毛線來變魔術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我們一起數(shù)"一、二、三"。(蝸牛)。
二、幫小蝸牛找殼,啟發(fā)思考探索。
1、教師講述小故事,激發(fā)幼兒興趣。
師:有只小蝸牛,它很糊涂,自己的殼都找不到了,我們一起來幫助它好嗎?
2、啟發(fā)幼兒說說蝸牛的殼是怎么做成的。師:這只蝸牛的殼很漂亮,你們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
3、創(chuàng)設情境,毛線轉圓圈(教師示范毛線纏繞的方法來做小蝸牛的殼)。
師:小朋友剛剛想了很多辦法來幫助小蝸牛找殼,現(xiàn)在我們的毛線朋友要來跳圓圈舞來幫助小蝸牛找殼拉。毛線寶寶走走走,停一停,轉個彎,繼續(xù)往前跳。轉了一圈又一圈,個個滿場飛,可真熱鬧!
4、教師示范講解制作蝸牛殼的方法。
師:毛線寶寶和小朋友一起來跳舞了,你們喜歡嗎?我們也讓它們來比一比,看誰跳得最好看。我們一起來跳圓圈舞吧!
5、請個別幼兒嘗試編織,教師指導并協(xié)助幼兒。
6、幼兒集體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師: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幫助小蝸牛找殼吧!
三、誰的殼最漂亮。
1、引導幼兒互相欣賞自己的作品,教師簡單評價作品。
2、請幼兒帶著找到殼的小蝸牛一起去散步。
美術風教案篇二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立方體的外形特征,能利用一些簡單的裝飾材料,設計包裝紙盒。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知道禮品包裝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運用剪、貼、畫、印等方法,裝飾包裝廢舊的紙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禮品包裝的樂趣,感受互贈禮品的喜悅,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欣賞學生作品,能發(fā)現(xiàn)他人作品的優(yōu)點與創(chuàng)意。
教學重點:學會用紙包紙盒。
教學難點:對禮盒進行有創(chuàng)意地裝飾。
教學過程:。
一.發(fā)現(xiàn)與引導。
1.欣賞包裝好的小紙盒,了解禮品包裝的重要性。
2.引導學生感受不同風格的紙盒裝飾。
3.交流、討論禮盒包裝的作用。
二.欣賞與認知。
1.出示課題。
2.給學生欣賞用身邊材料制作設計包裝的紙盒,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
3.欣賞并分析各種紙盒包裝的方法。(畫、剪貼、折等方法)。
4.談談禮物接受者的年齡、性別、興趣愛好等,針對這些特點如何設計紙盒的外包裝。
三.選材與表現(xiàn)。
1.教師演示制作步驟。
2.一些圖案供學生。
3.使用各種身邊材料:掛歷紙、牛皮紙、涂色工具、彩紙、筆帽、彩紙、小印章、小珠子、米粒谷物……學生自行選擇,設計包裝。
四.欣賞與交流。
1.“禮品專賣店”——讓學生展示自己設計包裝的紙盒,欣賞各自的獨特造型。
2.交流制作設計的感想與收獲。
3.禮品互贈,感受友情。
美術風教案篇二十一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色彩知識系統(tǒng)學習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已學會原色和間色及調配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做嘗試性的色彩游戲,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明度,什么是明度漸變,山此讓學生體驗明度漸變可產(chǎn)生的縱深感及節(jié)奏美。
二、教學目標:
1.學習色彩的純度漸變知識,并能用色彩的純度漸變創(chuàng)作圖案畫。
2.掌握純度漸變的調色方法。
3.體驗純度漸變有序排列的圖案所產(chǎn)生的縱深感與節(jié)奏美,培養(yǎng)學生色彩表現(xiàn)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色彩純度漸變的知識及色彩調配方法。
2.掌握調色時的漸變規(guī)律,繪制豐實、有趣的純度漸變圖案。
四、教學準備:
師:范畫、毛筆、水粉顏料。
生:課本、毛筆、水粉顏料、調色盤、畫紙等。
五、教學過程:
一、.練習、觀察。
這幾幅畫中有一幅跟別的效果不同,請仔細觀察把它找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受明度漸變與純度漸變的區(qū)別)這種色彩的變化雖然也是漸變,但與明度是不同的,我們稱之為色彩的純度漸變。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色彩的純度漸變。(板書課題)。
二、.介紹知識。
色彩的純度又稱色彩的彩度、飽和度,是指色彩的純凈程度,它表示顏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彩成分的比例愈大,則色彩的純度愈高,含有色成分的比例愈小,則色彩的純度也愈低??梢姽庾V的各種單色光是最純的顏色,為極限純度。當一種顏色摻入黑、白、灰或其他彩色時,純度就產(chǎn)生變化。當摻入的色達到很大的比例時,在眼睛看來,原來的顏色將失去本來的光彩,而變成摻和的顏色。當然這并不等于說在這種被摻和的顏色里已經(jīng)不存在原來的色素,而是由于大量地摻入其他彩色而使得原來的色素被同化,人的眼睛已經(jīng)無法察覺出來了。有色物體色彩的純度與物體的表面結構有關。如果物體表面粗糙,其漫反射作用將使色彩的純度降低;如果物體表面光滑,那么,全反射作用將使色彩比較鮮艷。
三、欣賞。
讓我們來欣賞幾幅用色彩的純度漸變做為表現(xiàn)手法的作品。
四.創(chuàng)作。
1老師示范:
教師用紅色加灰色、紅色加綠色兩種漸變作比較,結合學生調色小練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做具體示范,也可以讓部分學生跟老師一同練習、示范。
2.學生練習:
要求:1.獨立創(chuàng)作一幅色彩純度漸變的圖案畫。
5.用水粉顏料色完成作業(yè)。
五.評價。
學生優(yōu)秀作業(yè)展示。
1.評出“最佳效果獎”。
2.的作品哪一部分表現(xiàn)得效果最好,哪一部分有待改善?
六.延伸。
尋找色彩的純度漸變在生活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