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教學設計余映潮(優(yōu)質8篇)

字號: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誡子書教學設計余映潮篇一
    1.通過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文章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2.借助注釋,疏通文意,并在討論交流中做到文從字順的翻譯。3.聯系實際,培養(yǎng)自己勤學立志,寧靜修身的人生態(tài)度。
    二、學習重點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理解文意,嘗試翻譯課文。2.在情景朗讀中,體會家書中飽含著的深厚感情。
    三、學習難點
    感悟文中蘊含的修身勵志哲理在當今時代的積極意義。
    四、學習過程
    課前交流:培養(yǎng)學生熱愛文言文的感情。
    導入:結合自己所了解的,談談你對諸葛亮的認識。
    師:諸葛亮不僅是忠誠和智慧的代表,還是善于用智慧教子的父親。今天我們就來拜讀他在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的一篇《誡子書》。
    一、初讀——把握節(jié)奏
    讀出韻味1.正字音,讀通讀順。
    2.把握節(jié)奏,體會文章的韻律之美。3.感受句式特點,體會句式工整之美。
    二、譯讀——疏通文意
    讀出意味
    1.自主學習,借助注釋疏通文意;小組合作,解決疑難。2.質疑問難,全班交流,理解文章的意思。3.出示不加標點的文章,學生嘗試練習句讀。
    三、悟讀——沉入文字
    讀出情味
    結合背景,指導學生朗讀。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諸葛亮的殷殷期望和這封家信對諸葛瞻產生的深遠影響。
    四、思讀——自我修身
    讀出理味
    1.從文中選幾句話送給自己,說說原因。
    2.結合諸葛亮的一生,理解“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蘊含的哲理。
    五、感悟升華
    總結提升《誡子書》對學生及我們每個人在自我修身及勤學勵志方面的積極意義。
    結束語:我們對于《誡子書》的學習才剛剛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學識的增加,我們對它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刻,愿同學們用一生的時間去閱讀它,踐行它!
    愿同學們愛上經典,愛上文言文!
    誡子書教學設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誡子書教學設計余映潮篇二
    《誡子書》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yǎng)性要從澹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諸葛亮這位歷史偉人的高風亮節(jié)。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把握主旨,體會情感,從中獲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并由此積累背誦相關警言以自勵??梢哉f《誡子書》是一篇勉學勸善的優(yōu)秀之作。引導學生學習諸葛亮的這篇家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積累,在提高學生文言水平的同時,還可以結合《誡子書》的深刻內容,對學生進行治學、做人和修養(yǎng)方面的教育,升華他們的靈魂和良知,啟迪他們的思維。
    1、知識與技能: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內涵。
    2、過程與方法:能運用多種文言文朗讀法來朗讀課文。
    3、情感與價值觀: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格修養(yǎng)。
    用多種文言文朗讀法誦讀課文并理解文章的主旨.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
    誦讀法
    討論法
    多媒體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根據學生的具體精神面貌來引入課題,主要以鼓勵和表揚為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緩減學生緊張的情緒。
    二、走進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三、解題
    誡:
    告誡,勸勉
    子: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書:書信,一種文體
    “誡子書“即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
    四、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一)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朗讀要求:
    1、遇到不會讀的字詞,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2、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二)播放朗讀視頻,初步感知。
    要求:聽準字音,注意停連、語氣、節(jié)奏及重音。
    (三)仿讀課文,感受語氣。
    (四)全班齊讀課文,增強語感。
    五、譯讀課文
    理解文意
    文言翻譯五字法:
    留:國號、年號、地名、人名、官名、書名。
    替:用現代漢語詞替換古代文言詞。
    調:調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說法。
    增:補充出句中省略的內容。
    刪: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一)解釋重要字詞(搶答的形式完成)
    (1)靜:摒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
    (2)淡泊:內心恬淡,不幕名利
    (3)明志:明確志向
    (4)廣:使......廣,增長(形容詞使動用法)
    (5)志:立志(名詞用作動詞)
    (6)險躁:
    輕薄浮躁
    (7)馳:迅速逝去
    (8)去:消失
    (9)枯落:凋落,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
    (二)
    結合注釋翻譯全文
    1、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獨立翻譯課文,遇到疑難進行勾畫
    1、小組合作解決個人疑難,
    2、一同學翻譯全文
    (三)讀出節(jié)奏(感知課文內容)
    1、障礙朗讀
    2、標出節(jié)奏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六、研讀課文
    把握主旨
    (1)諸葛亮希望兒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從哪些方面來告誡兒子的?
    誡子書教學設計余映潮篇三
    本單元課文從不同方面詮釋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本文既有諸葛亮對兒子“修身養(yǎng)德”的勸勉訓誡,又有他對自己“淡泊寧靜”的人生總結,更暗藏了他的高風亮節(jié),這些都能引發(fā)學生思考人生、規(guī)劃人生。
    【學情分析】
    學生已能結合注釋理解文章,但由于文章和他們生活相去甚遠且內涵深刻,加之對諸葛亮其人其事了解不多,難免對作品思想的把握還不夠深入和深刻。
    【教學目標】
    1.給文中關鍵語句排序,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過將書、畫組合的方式,將文中名句和諸葛亮故事組合,深入體會文章主旨。
    3.以寫促讀,用回信的方式表達自己獲得的啟示。
    【教學重點】給文中關鍵語句排序,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學難點】通過將書、畫組合的方式,將文中名句和諸葛亮故事組合,深入體會文章主旨。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教學
    以《誡子書》為內容,做一期北京衛(wèi)視《念念不忘》節(jié)目的策劃。
    二、“句與文”――為節(jié)目準備書法素材
    (一)據書體,排句序,理文脈
    學生研究句子的書體和意思,將其合理排序,填回原文,并說明理由。
    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依據不同書體,將句子兩兩組合;然后,依據句子意思、句間關系,將句子填回原文;進而理清行文思路。
    (二)找聯系,定書體,悟思想
    學生討論哪種書體適合書寫《誡子書》,并說明理由。
    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了解楷書、隸書、草書、行書和篆書的書體特點,進而明白結合作者的品格、文章的思想等要素去選擇書體。
    二、“文與人”――為節(jié)目準備書畫素材
    選擇繪畫作品,依據搜集的資料,講述諸葛亮的故事,并將這幅畫和文中一個句子組成書畫作品,并說明組合的理由。
    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理解文中的名言是諸葛亮人生經歷的總結,是有深刻的內涵和深遠的意義的;同時學生明白將書、畫組合的過程,就是將觀點和論據組合的過程。
    三、“必有回響”――為節(jié)目準備音頻素材
    1.以諸葛瞻的口吻,于公元263年冬,在看完鄧艾的勸降信后,就《誡子書》給過世的父親回復家書,并動情朗讀。
    2.以你自己的口吻,于公元秋就《誡子書》給諸葛亮回復一封簡短書信,結合自身經歷談啟發(fā),并動情朗讀。
    學生兩個任務二選一,均不超過200字。
    四、為節(jié)目起個響亮的名字并說明理由。
    五、總結
    孔明誕宏愿,乃與子孫傳。
    修身以明志,廣才方致遠。
    殷殷慈父愛,灼灼接世情。
    余音震四海,訓誡撼八荒。
    六、作業(yè)
    1.組合書、畫和啟示,做成一個座右銘。
    2.閱讀《誡外甥書》,進一步體會諸葛家訓。
    七、【板書設計】略。
    誡子書教學設計余映潮篇四
    一、學習目標
    1.通過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文章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2.借助注釋,疏通文意,并在討論交流中做到文從字順的翻譯。3.聯系實際,培養(yǎng)自己勤學立志,寧靜修身的人生態(tài)度。
    二、學習重點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理解文意,嘗試翻譯課文。2.在情景朗讀中,體會家書中飽含著的深厚感情。
    三、學習難點
    感悟文中蘊含的修身勵志哲理在當今時代的積極意義。
    四、學習過程
    課前交流:培養(yǎng)學生熱愛文言文的感情。
    導入:結合自己所了解的,談談你對諸葛亮的認識。
    師:諸葛亮不僅是忠誠和智慧的代表,還是善于用智慧教子的父親。今天我們就來拜讀他在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的一篇《誡子書》。
    一、初讀——把握節(jié)奏
    讀出韻味 1.正字音,讀通讀順。
    2.把握節(jié)奏,體會文章的韻律之美。3.感受句式特點,體會句式工整之美。
    二、譯讀——疏通文意
    讀出意味
    1.自主學習,借助注釋疏通文意;小組合作,解決疑難。2.質疑問難,全班交流,理解文章的意思。3.出示不加標點的文章,學生嘗試練習句讀。
    三、悟讀——沉入文字
    讀出情味
    結合背景,指導學生朗讀。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諸葛亮的殷殷期望和這封家信對諸葛瞻產生的深遠影響。
    四、思讀——自我修身
    讀出理味
    1.從文中選幾句話送給自己,說說原因。
    2.結合諸葛亮的一生,理解“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蘊含的哲理。
    五、感悟升華
    總結提升《誡子書》對學生及我們每個人在自我修身及勤學勵志方面的積極意義。
    結束語:我們對于《誡子書》的學習才剛剛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學識的增加,我們對它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刻,愿同學們用一生的時間去閱讀它,踐行它!
    愿同學們愛上經典,愛上文言文!
    誡子書教學設計余映潮篇五
    1、了解作者及有關文學常識,識記并積累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2、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感情,積累名言警句。
    3、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yǎng)。
    重點:識記并積累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難點: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感情。
    一、導入
    “丞相名垂汗簡青,書臺猶在誰復登?出師一表真名士,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
    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筆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jié)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誨。
    二、預習檢查
    1、檢查預習學案的完成情況。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和課文誦讀情況。
    3、檢查學生收集的有關作者、作品的情況。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躬耕隴畝時“茍全姓名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注意結交名士,研讀古籍,留心時政,常以管仲、樂毅自勵。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做軍師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為完成統(tǒng)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yè),他效忠先主,輔佐后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國,終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54歲,臨終遺囑“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飾,不配器物”,留給子孫的財產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頃。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勵自己的子孫,“善政嘉事”,“美聲溢譽”,其子諸葛瞻、諸葛尚均義無返顧,為國捐軀,一家三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深為后人傳誦。
    三、誦讀課文,理解內容
    1、試為下列句子劃分節(jié)奏,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2)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4)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借助注釋疏通文意,互相質疑解難,嘗試翻譯課文。
    3、想一想,讀懂了什么,哪些詞語、句子不理解的?
    4、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以:用來;廣才:使……廣博
    成學:成就勵精:振奮
    年與時馳:年華意與日去:意志;歲月
    遂成枯落:最終;枯敗,凋零。
    5、理解重點句子:說說對以下兩句話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zhèn)涞娜耍且揽績刃陌察o精力集中來修養(yǎng)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yǎng)品德的。
    (2)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2.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破房子里,悲傷嘆息,又怎么來得及呢?(窮廬,亦可解為空虛的心靈。)
    四、問題探究
    1、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這兩句話是什么?
    2、文中表達中心意思的關鍵句是哪一句?
    a.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b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都強調一個“靜”字,修身要靜,學習要靜,獲得成功也取決于靜,把失敗歸結于“躁”字,把靜、躁加以對比,增強了論述的效果。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薛譚學謳,自足而歸,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證。
    樂羊子學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動,復返求學,終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證。
    4、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誡兒子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以此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
    5、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a.淡泊: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b.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五、文章結構
    本文如何提出論點,進行論證的?
    提出論點——正(靜)反(躁)兩方面論證(治學、修身)——勸戒惜時,有所為
    a.論點句: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b.治學(靜):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
    c.修身:(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反)。
    d.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六、名句賞析
    (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是邏輯學中“雙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達了他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與無限期望。
    “淡泊”、“寧靜”,看起來是不想有所作為,但現在“不為”正是為了將來“有所為”。“淡泊”、“寧靜”正是韜光養(yǎng)晦、臥薪嘗膽的階段,等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干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業(yè)——更加有所為。“淡泊”與“寧靜”,不是消極頹廢的無奈感傷,而是以“明志”與“致遠”為終極目標和遠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無聲誓言,是積極向上和進取的,是催人奮進的?!暗础迸c“寧靜”,不是消極地逃避現實,而是志在修身,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老子《道德經》中所倡導的,“無為”的結果是“無不為”?!暗疵髦?,寧靜致遠”,雖只寥寥八字,卻被諸葛亮鐘愛一生,而且貫穿諸葛亮一生,成為他的精神的集中體現。
    (二)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1、非學無以廣才
    無論人處于什么階段(少年,中年,晚年),學習與志向總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寧有種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誡兒子“非學無以廣才”的話語既是很普通的諄諄告誡,也是亙古未變的哲理。他不但告誡兒子要學習,而且還要珍惜時間,發(fā)憤學習,并要注意學習方法:要“靜”、“志”,不能“淫慢”、“險躁”,并用“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時光的無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的人生無奈與悲嘆警醒兒子。
    2、非志無以成學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北宋蘇軾)沒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們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隨波逐流。他們的人生注定將是碌碌無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窮廬”?!爸静粡娬咧遣贿_?!保☉?zhàn)國墨翟)沒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學業(yè)的。東晉時期的葛洪就說:“學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睕]有堅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學中去的?!吧砜晌R玻静豢蓨Z也。”(《禮記儒行》)人是靠肉體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撐生存于世的。肉體上倘若出了問題疾病是可以用湯藥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問題疾病卻是很難治愈的?!胺虬笥谛乃?,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思想上的絕望。思想上的絕望比任何難以治愈的頑疾都要可怕千萬倍?!叭藷o志,非人也?!保ㄈ龂担┤耸怯兴枷氲母叩葎游铩H巳魺o志,則與動物何異?心中沒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無味。沒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虛、靈魂縹緲的一副軀殼,即使茍活于世,也不過是行尸走肉罷了。
    七、背誦
    誡子書教學設計余映潮篇六
    1.掌握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
    2.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賞析精彩妙點,積累名言警句。
    4.聆聽先哲教導,汲取精神養(yǎng)料。
    1.背誦課文,積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學勵志,修身養(yǎng)性。
    2.體會作者情感,賞析精彩妙點。
    七年級學生接觸文言文的時間不長,對文言文的文體知識、寫作特點、論證推理要有初步了解。應聯系學生實際考慮,不宜往深處、難處開掘,所以文章結構特點及哲學辯證思想不列為教學目標。本篇課文短小精悍,辭約意豐,字字珠璣,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溢滿殷殷期盼之情。教學中可聯系現實實際談體會,賞析品味并積累警句;中間穿插歷史背景小故事,開闊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興趣,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yǎng)和情趣。
    1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丞相名垂汗簡青,書臺猶在誰復登”“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文天祥筆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jié)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誨。
    二、初讀,讀順課文
    1.解題:
    《誡子書》,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
    2.播放錄音,學生聽讀,完成下列任務:
    (1)標記生字注音。
    (2)注意詞句停頓。
    3.師范讀,提示長句停頓。
    示例: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指定學生誦讀,余生糾正,后齊讀)
    4.學生自由朗讀,互讀。
    5.指定優(yōu)、中、困學生各一名朗讀,聽者點評(從字音、停頓兩方面)。
    6.再次播放錄音,學生輕聲跟讀,注意體味語調、語速的變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學生自由散讀。
    三、精讀,疏通文意
    1.自主學習。
    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自主譯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圈畫疑難問題。師巡回指導。
    2.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解決個人疑難問題。探究不成的,小組代表上臺板書。師參與討論。
    (1)難點預見。
    a.詞語:
    (提醒學生注意加橫線的詞類活用及一詞多義字)
    b.句子:a.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b.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處理措施:
    a.讓學生聯系實虛詞的日常積累(如“以”的常見用法),遷移聯想,猜讀翻譯,合作交流,取長補短,后總結成型。
    b.師提醒學生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法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句的雙重否定)和原文的風格特點(如本文的簡潔精警)
    3.總結交流。
    (1)四人一組互相翻譯課文,交流指正;
    (2)選具有代表性的兩篇譯文評講,師闡述自己觀點,供參考。
    四、研讀,賞析文章
    故事引子: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躬耕隴畝時“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注意結交名士,研讀古籍,留心時政,常以管仲、樂毅自勵。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做軍師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為完成統(tǒng)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yè),他效忠先主,輔佐后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國,終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54歲,臨終遺囑“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飾,不配器物”,留給子孫的財產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頃。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勵自己的子孫,“善政嘉事”,“美聲溢譽”,其子諸葛瞻、諸葛尚均義無反顧,為國捐軀,一家三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深為后人傳誦。
    由此引申:
    1.集體探究:
    (1)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學生舉手發(fā)言)
    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以此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遠的厚望。
    (2)本文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淡泊、立志、惜時。
    (學生從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組討論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齊讀原句,體會作者情感,力求熟讀至誦)
    a.淡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b.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請按照議論文的結構來給文章分層,并找出論點句,治學、修身、惜時句,再次品讀。(按照板書提示分組討論完成,后總結再板書)
    (4)按照板書提示思路,引導學生背誦原文(自背—互背—齊背)。
    (5)問題引申:聯系現實人世,充滿誘惑的滾滾紅塵,品析“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重要意義。
    五、朗讀,積累詞句
    學生再次放聲朗讀課文,圈畫自己喜歡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務:
    (1)你最喜歡文章哪個警句?談談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啟發(fā)(自己思考,小組交流,個人回答)。
    (2)由這些警句你聯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推薦給大家,并結合自己的體驗送給大家一句你最喜歡的話。
    警句推薦:a.淡泊: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陶淵明);水能淡性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guī)?白居易);心閑天地本來寬(陸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c.惜時: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傅玄);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盧梭);時間有三種步伐,未來的時間踟躕接近,現在的時間似矢飛去,過去的時間永遠靜止。(席勒)
    六、作業(yè)設置
    背誦全文,積累文課文中與之相關的名言警句于讀書筆記上。
    誡子書教學設計余映潮篇七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字詞、主旨、寫法;
    2、納入網絡:學透、學活、學會;
    3、創(chuàng)新運用:能改、善比、敢超。
    二、教學重點:
    1,文學的內容和閱讀的意義。2,擬人的手法和對話方式。
    3,優(yōu)美的語言。
    三、教學難點:文學的內容,閱讀的價值
    四、教學設想
    1、教法:啟發(fā)、討論等;
    2、學法:預習、比較、質疑、遷移等;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情境創(chuàng)設:
    (1)積累“門”的詩句
    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閑居時寫的,共寫絕句四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春景。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的名句對比
    (2)門,是很神奇的東西,是封閉世界通向外界的出口,門后面永遠是那么神秘,那么充滿誘惑,當穿過那扇門,你會發(fā)現一個新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趙麗宏先生將引領我們去打開一扇特殊的門。想一想,作者為我們打開的是一扇什么樣的門?(你熟悉和陌生的老朋友--文學)
    2、讓學生解題
    提示:(1)為--引出行為的對象,寄予作者的一片誠意和良好愿望
    (3)門--文學之門比喻新穎別致,生動形象(把你領進文學領域的入口處)
    (4)打開--指拉開,使門洞開,題眼
    3、人稱代詞:第一人稱我
    第二人稱你
    第三人稱他(她它)
    (二)自讀課文
    1、檢查字詞
    求知--獲得知識。
    閱世--經歷世事(獲得生活的經驗)。獲得知識的`好處有哪些?
    瀏覽:大略地看。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洞開:(門窗)大開。
    詮釋:
    千姿百態(tài):形容姿態(tài)多種多樣,各不相同。
    風俗: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jié)、習慣等的總和。
    人文:
    憧憬;向往。
    大有裨益:
    潛移默化:
    危言聳聽:
    廣袤:
    崇山峻嶺:
    肅穆:嚴肅安靜。
    帷幕:掛在較大的屋子里或舞臺上的遮擋用的幕。
    熱淚:因非常高興、感激或悲傷而流的淚。
    沾襟:浸濕衣襟。
    無拘無束:不受任何約束,形容自由自在。
    斑斕:
    寫照:
    跌宕:這里只起伏、上下。
    真諦:真實的意義或道理。
    追名逐利:追求名利。
    2、作者簡介:
    趙麗宏:1951年出生,詩人,散文家,上海市崇明縣人。
    3、背景資料
    課文是作者為語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學生必讀文庫文學卷寫的序文,是一篇書序。
    4、朗讀指導
    要求:1、聲音洪亮。2、字正腔圓。3、抑揚頓挫。
    朗讀比賽。方法如下:
    各小組在毛遂自薦的基礎上推出一名代表參賽。同學用心傾聽,評出優(yōu)勝者并陳述理由。教師對未獲優(yōu)勝的同學予以鼓勵,充分肯定他們大膽展示自我的精神。老師發(fā)給“成績優(yōu)秀憑證”
    5、閱讀《為你打開一扇門》,找出課文中你認為最優(yōu)美的詞語并了解其含義,,作出旁注。
    6、概括歸納
    自讀要注意什么?
    (1)三思:a題目要弄清,b注釋要弄清,c課后練習要完成
    (2)三看:看作者,看背景,課文要看三遍
    (3)三關:詞語關、思路關、誦讀關
    (三)研習課文
    1、理清思路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2)概述世界上有無數關閉著的門,強調打開這些門的必要性和充分條件。
    第二部分:(3-5)闡明打開文學之門的重要性以及對文學的理解并總結全文,鼓勵廣大青少年閱讀文學作品。
    2、理解主旨
    (1)中心句:親近文學,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是一個文明人增長知識、提高修養(yǎng)、豐富情感的極為重要的途徑。
    (2)文學的特征:文學內容具有廣闊性,反映社會生活的豐富性,跨時空的超越性,對讀者的移情性,文學價值的永恒性。
    3、了解寫法
    提示:(1)文體特征:序言也叫“小序”,它一般是寫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寫的,多說明寫書的宗旨和經過;也有別人寫的,多介紹和評論本書內容。
    (2)內容特征:本文與普通序言不同,作者憑借對文學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深入淺出地向讀這部《文學卷》大書的青少年讀者介紹文學,以形象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文學的魅力,語氣親切,情感真摯,盡可能地吸引讀者,激起他們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引導青少年朋友了解文學、親近文學、熱愛文學。
    (3)手法特征:運用了對話方式以及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排比、對偶、對比。其中最重要的是比喻和擬人。
    (五)小結:“學懂課文”是學習最基本的要求,要注意課前預習,課中專心聽講精心研習,課后認真復習。
    (六)布置作業(yè)背誦“文學是人類感情……燦爛的智慧”。
    第二課時
    (一)導入:僅僅理解課文是不夠的,我們對文章還要有自己的見解。(二)自由評價
    提示:你覺得這篇文章哪段寫得好?哪里寫的欠妥?為什么?
    (三)深入質疑
    1、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有不同的含義,要學會辨別。
    如:(1)這些門一定會在你面前洞開,為你展現新奇美妙的風景。(知識)
    你是一扇神奇的大門,所有愿意走進這扇大門的人,都不會空手而歸。(文學)
    (2)世界上有無數關閉著的門。每一扇門里,都有一個你不了解的世界。(實指?)
    2、如何理解“高智商的野蠻人”?舉例說明。
    討論明確:雖然智商很高,但缺乏修養(yǎng),缺乏感情。學生舉例,如電腦黑客,向黑熊潑硫酸的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等,他們就是“高智商的野蠻人”。
    (四)提出見解
    1、啟發(fā)談話:文學之門實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門,你以前意識到文學的重要性了嗎?你是如何對待文學的?(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適時引導,點燃其對文學的熱愛之情)
    2、提示:參考書是學習的幫手,但不能迷信,要學會思考。
    如對“我心中的文學”進行描述,可根據課文中的描繪以及詞典上的解釋談自己的理解與感想。
    它可以是一片晴朗的天空,一汪湛藍的大海,一野幽綠的草原,一座高聳的大山,它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認識真、善、美,了解假、惡、丑,理解真知灼見,感染純潔淳厚,認識生活,走向未來。等等。
    (五)知識遷移
    “致文學”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繪文學的魅力的?
    [看短文討論明確]:
    文學可以增長讀者的知識
    文學可以打動讀者的心靈
    文學可以啟迪讀者的想象
    文學可以引起讀者的共鳴
    文學可以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
    (六)小結:要做有思想的學生,學會質疑、分析、評價,提出獨特的見解。
    (七)布置作業(yè)
    1、理解記憶詞的音形義
    2、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導入:
    (二)改寫
    1、把文章改寫成“文學自述”
    2、把文章改寫成劇本“文學老人與青少年”
    (三)擴展
    1、閱讀聯想:課文中說:“你把生活的帷幔一幕一幕地拉開,讓無數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臺上演出激動人心的喜劇和悲劇?!闭垙淖x過的文學作品中說出幾個不同的角色。
    2、理解遷移:文中說“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請聯系你讀過的文學作品,說說它怎樣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
    3、仿句擴展:仿造“文學是一扇神奇的大門……”句子再寫幾句成為一組排比句或以其他詞開頭仿寫句子。
    如:文學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
    春是________________
    家是________________
    (四)運用
    學習題目的比喻說法,為“書”、“理想”、“愛”等擬一個明白生動形象的標題。
    如:書--窗口、眼睛、階梯、面包、朋友
    理想--航燈、生命、風帆
    愛--陽光、春雨、星光
    (五)課堂小結
    1、學習方法積累
    課前課上課后
    預習研習運用
    學懂學活創(chuàng)新
    讓我們摸索規(guī)律,共同鑄造一把鑰匙,打開語文之門。
    2、形象話的語言,如“嫉妒心理你知道?就連b超和x光都看不出,你會知道”
    (六)布置作業(yè)
    與文學握手,做最知心的朋友
    班級姓名
    你經常逛書店嗎?哪些類型的文章或書籍吸引你?你最喜歡哪一類?
    你平時一天、一個星期花多少時間看自己喜歡的書?
    你有什么樣的讀書習慣?
    你讀的書是自己選擇多還是別人推薦多?
    你向別人推薦你喜歡的書嗎?為什么這么做?
    你平時做讀書摘抄、寫感想嗎?為什么?
    你從書中學到了哪些東西?請具體說說。
    你讀了哪些名著?了解了多少作家的生平?記住哪些作品中的人物?你為什么記住了他們?
    你知道文學作品有哪四種類型?
    你認為我們中學生看哪些書比較合適?
    附:板書設計
    思路質疑改寫
    研習主旨獨解分析運用擴展
    方法評價延伸
    誡子書教學設計余映潮篇八
    1、讀準字音,熟讀成誦。
    2、注意詞語的積累和文句的精確翻譯與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1、背誦課文。
    2、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翻譯全文。
    3、引導學生理解成才的三個條件:志、學、才三者之間的關系。
    4、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思想意義。
    引導學生理解“儉以養(yǎng)德”與“靜”的關系。
    1、探究式學習方法。設計問題,分組討論。
    2、置換法。針對文章的精彩之處,用換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八年級曾經學過兩篇文章,一篇是諸葛亮寫的《出師表》,一篇是陳壽寫的《三國志》節(jié)選《隆中對》。這兩篇文章中的諸葛亮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你用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概括一下。(找生談。明確:賞罰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謀遠慮、足智多謀等)諸葛亮是在54歲的時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經對他五歲的兒子說過一段話,這段話后來一直被諸葛家族奉為祖訓,可見他對諸葛子孫有著多么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段話(板書:誡子書),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淺。
    二、初讀課文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借助工具書掃清生字障礙,注意停頓。
    2、找生朗讀課文,師點撥存在的問題。
    3、集體朗讀課文。
    三、疏通文意
    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運用硬讀法、猜讀法、聯想法(聯系
    現代漢語)遷移運用法(聯系已學過的古文知識),學生自主譯讀課文,找出疑難問題,并力求在小范圍內合作解決。學生學習時,教師巡回,及時給予指導。
    2、質疑問難。這一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自由提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放手給他們。解決不了的,教師給予點撥。注意結合具體問題,對學生進行學習古文方法的指導。
    3、師強調重點詞
    4、生譯全文。先找生通譯全文,再同桌間口譯。在本環(huán)節(jié)中,要求學生譯文的語言,除了達到文通字順外,也要力求文字優(yōu)美。(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譯為:年華隨時光消失,意志隨歲月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地守著窮房子,那時后悔又怎么來得及呢!)
    四、研讀賞析課文
    本環(huán)節(jié),教師以一系列問題帶動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1、諸葛亮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在修身、立志、為人處世方面分析了學與靜、才與學、學與志等方面的關系。
    3.諸葛亮認為成才成學的條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志、學、才。他主張以儉養(yǎng)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但志向的培養(yǎng)又必須修養(yǎng)道德,造就人才必須從靜與儉的修養(yǎng)開始。
    因為節(jié)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儉以養(yǎng)德”是建立在“靜”的基礎上的美德。
    五、背誦積累。
    學生背誦課文。提醒學生:注意一句話一句話地背,要注意句間停頓,開始時,要慢背,心里裝著現代文,嘴里說著古文。
    六、談感受,說啟發(fā)。
    學生從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歡的一個警句,談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啟發(fā)。
    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1)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時光,不能等到自己變老,和世界脫節(jié),才悲嘆蹉跎的歲月,那將于事無補。(或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小確立大志,否則人生就沒有了方向。周總理在12歲的時候就發(fā)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這一崇高的志向激勵著他一生都在為中華之崛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六、布置作業(yè)
    1、搜集有關諸葛亮的詩句或成語或典故。
    2、背默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