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幣教案(精選19篇)

字號:

    教案的編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如何制定一份高質量的教案是每位教師都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歡迎大家查閱以下教案范文,了解不同學科和年級的教案設計。
    一枚金幣教案篇一
    現(xiàn)在的學生,因為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非常疼愛,在物質上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錢來得很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家長總能滿足,身上的零用錢從不缺少,因此,也養(yǎng)成了花錢無計劃、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慣,希望通過這課文的學習,能讓孩子珍惜財富,把錢花在有意義的地方。
    二、教學目標。
    1.朗讀并講述故事,體會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的思路,感悟老人這么做是想讓兒子懂得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
    2.學習要認識和要寫的生字。
    3.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三、教學準備。
    1.調查同學的壓歲錢是怎樣支配的'。
    2.請學生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自己掙十元錢。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
    1.讀了課題后,你有什么疑問?你想知道什么?
    2.自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解決生字,不會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
    3.學生初讀課文后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師生共同研討,暫時解決不了的放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去思考。
    4.這課文中有幾個角色?他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你能把它簡單完整地說出來嗎?
    (三)學習課文。
    1.剛才,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這個故事。那么,兒子一共交給父親幾枚金幣呢?三枚。父親是怎樣對待兒子交給他的這三枚金幣的?(把它扔進火里。)父親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父親認為這金幣不是兒子自己掙來的。)。
    2.在文章中,父親與兒子有幾場對話?三場,請你把它們找出來并讀一讀。
    3.在這三場對話中,父親與兒子的神態(tài)與心情有什么變化呢?請學生分組展開討論并填表。
    4.前兩次父親扔掉兒子的金幣,兒子只是笑笑而已,為什么第三次金幣被父親扔掉兒子就“受不了”?(因為是兒子辛辛苦苦掙來的。)哪些句子體現(xiàn)了兒子掙錢的辛苦?當辛苦掙來的錢被父親扔掉后,兒子是怎樣的心情?(傷心與氣憤)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讀兒子的話呢?指導朗讀。
    5.課文中有幾處“受不了”?分別是誰“受不了”?兒子“受不了”是因為辛苦掙來的錢被父親扔掉,那么,父親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親因為兒子不愿掙錢,只會花錢,是個無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讀出父親的這種心情嗎?指導朗讀。
    6.父親與兒子的這三場對話,有哪些相似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父親與兒子的情感又有哪些變化呢?請同學分角色朗讀這三場對話。你覺得他們讀得好嗎?好在哪里?不足之處又在哪里?教師指導朗讀。
    (四)討論。
    1.假如你是這個兒子,你會怎樣做?假如你是這個父親,你又會怎樣做?
    2.老人想讓兒子明白什么道理?
    3.你覺得老人、兒子、母親是怎樣的人?你想對他們說什么?
    (五)課外延伸。
    快到新年了,長輩又要給你們壓歲錢了,你每年能收到多少壓歲錢?你們是怎樣支配壓歲錢的?布置學生課后分組調查訪問,每組寫一份調查報告,在班上進行交流。
    一枚金幣教案篇二
    2.了解人物特點,體會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知反義詞在刻畫人物中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了解人物的特點,揣摩其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心情,展開聯(lián)想,讀出感受。
    教學流程:
    師:我們先來做個小游戲,我說一個詞,馬上把你的第一感覺告訴我,幸福。
    生:買新衣服、家、受到表揚……。
    師:下面我們不說詞了,(師出示一百元錢)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
    生:那么多錢、富裕、給我吧……。
    師:請大家打開書,快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圍繞一枚金幣寫了一件什么事?
    生:課文圍繞一枚金幣寫了一位勤勞的父親讓懶惰花錢如流水的兒子去掙錢的事。
    師: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父親,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兒子呢?
    (板書父親兒子)(板書辛勤省吃儉用,懶惰花錢如流水)。
    從這兩組詞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這兩組是反義詞。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
    生:父親受不了了。(板書受不了)。
    師:你能讀讀書上的句子嗎?
    (生齊讀)老人一輩子辛勤勞動,省吃儉用把兒子養(yǎng)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見兒子還是這樣,再也受不了了。
    師:一輩子省吃儉用、辛勤勞動的父親卻養(yǎng)了一個很懶惰、花錢如流水的兒子,他再也受不了了。老人躺在床上,把妻子叫來會怎樣說呢?找出書中的語句讀讀。
    思考:你準備帶著怎樣的語氣讀?(學生勾畫相關的語句,并感情朗讀。)。
    抽生展示讀。
    生1:我?guī)е鷼獾恼Z氣讀句子。(生讀)。
    生2:我?guī)е鵁o奈的語氣讀句子。
    生3:我?guī)е鴤牡恼Z氣讀句子。
    師生共同評議。
    師:讓我們帶著不同的感受再讀讀句子吧。
    生帶著不同感受齊讀句子。
    師:通過剛才的朗讀,你們明白父親為什么受不了了嗎?
    生:一輩子省吃儉用、辛勤勞動的父親,想把好不容易節(jié)省下來的錢留給兒子,希望他能有所作為,但兒子卻什么都不會,還很懶惰、花錢如流水,父親很傷心,很無奈,所以他再也受不了了。
    師:這樣的兒子放誰家誰也受不了。文中還出現(xiàn)了一次受不了,是誰受不了了?請你快速瀏覽全文把它找出來。(再次板書受不了)。
    生:是兒子受不了了。
    師:看著這個受不了,你們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生:兒子受不了什么?
    生:兒子那么懶,又花錢如流水,他有什么可受不了的?
    師:問題提得真好,我們就帶著這些疑問繼續(xù)學習課文吧!請同學們畫出相關語句讀一讀,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學生自讀,再合作交流,結合詞句討論問題。
    師:我們一起來討論這懶惰、花錢如流水的兒子,他有什么受不了?
    (匯報合作學習情況,抽生發(fā)言,其他同學補充,共同深入學習)。
    生(讀句子):兒子聽了媽媽的話,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個星期活。他幫著這個收割莊稼,又幫著那個蓋房子,掙夠了一枚金幣,帶回來交給爸爸。
    兒子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卻被父親不當回事地扔進火爐里,所以兒子受不了了。
    生1:也許還幫別人挖地,種菜。
    生2:他可能還幫別人拉磚、拉水泥。
    生3:他可能還幫別人挖煤。
    ……。
    師:這一個星期對這個兒子來說確實很難熬。他干了那么多累活兒,受了那么多的辛苦,如果你是那個兒子,你會怎么想呢?替兒子把他的心里話說出來吧!
    生1:我一定要堅持掙夠這一枚金幣!爸爸掙錢真辛苦!
    生2:我今后一定要珍惜錢,不能再亂花錢了!
    師:把你的感受放到文中讀一讀吧!
    (生帶著感情朗讀)。
    師:當兒子手捧著這枚當牛做馬用血汗掙來的金幣交給爸爸時,卻被父親扔進了火爐里,兒子有什么反應?(齊讀句子回答)。
    師:你怎么體會的?怎么才能稱得上是當牛做馬,苦差使?
    生1:他干的都是牲口干的活,苦差使就是特別辛苦的活。
    生2:他的父親卻沒當回事,把金幣扔進了火爐里,所以他受不了了。
    師(引讀):此時他沖著父親--。
    生(接讀):大聲叫道。
    師:他怎樣地叫道?
    生:帶著憤怒的語氣讀句子。帶著生氣的語氣讀句子。
    師范讀:你又聽出了什么?
    生:委屈,忍無可忍!
    師:誰還有不同的感受?
    生:帶著傷心的語氣讀句子。
    師:我們配合著讀一讀這段話。兒子都大聲叫道了,這時父親說(生接讀)。
    師:你從父親意味深長的話中聽出什么了?
    師:為什么父親相信這枚金幣是兒子掙來的?
    生:因為。從前兩次父親把兒子的一枚金幣扔了他都只是笑笑就走開了,而這次他卻跑到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把金幣抓出來,還大聲叫,這些態(tài)度使父親就相信這枚金幣是他掙來的,而前兩次都是媽媽給的。
    師行間輔導糾正坐姿及行文中的錯字)。
    生匯報:
    生1:父親,謝謝你,是你讓我懂得了掙錢是多么的不容易??!
    生2:爸爸,你讓我明白了只有辛勤的勞動才會掙許多的錢。
    ……。
    師:你如何理解掙的含義?
    生1:需要靠自己勞動。??。
    生2:只有自己勞動才能換來應得的報酬。?。
    師:兒子掙的僅僅是一枚金幣嗎?
    師:現(xiàn)在你們再看看這一百元錢,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1:一份付出才會有一份收獲。
    生2:掙錢可真不容易??!
    生3:我們不應該亂花錢。
    ……。
    師:我們應該怎樣合理的使用我們的零用錢呢?
    生1:我們應該把零用錢存起來買學習用品。
    生2: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捐出我們的零用錢支援他們。
    生3:當爸爸媽媽需要錢的時候,我們應該主動拿出零用錢。
    ……。
    師:同學們,一位勤勞的父親讓懶惰、花錢如流水的兒子去掙回了一枚金幣,兒子感受到了掙錢的不容易。你們也明白了只有辛勤的勞動才會創(chuàng)造財富,你們也有愛心,會把零用錢捐給困難的人,讓我們用我們的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用我們的財富去做有意義的事吧!
    板書設計:??。
    父親?勤勞???????省吃儉用??????。
    兒子??懶惰???????花錢如流水。
    一枚金幣教案篇三
    1.課件出示生字詞,鞏固認讀。
    2.自主閱讀。
    3.再次閱讀,先讀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問題:老人的兒子是什么樣子?他的父親是什么樣子?(目的讓學生抓住文中正面和側面形容老人和兒子的詞語,進行對比,突出兒子的品質——花錢如流水、懶惰、懶鬼)。
    5.小組討論,組間交流。
    6.老師繼續(xù)提問:為什么第二次母親不讓兒子真的去干活掙錢?(目的讓學生理解母親愛子心切,而且母親和兒子開始都沒有理解老人的用心,從而突出并激發(fā)學生思考老人這么做的真正目的)。
    8.小組討論,組間交流。
    9.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兒子面對父親的行為,相應的三次反應是什么。(抓住前兩次的“笑”)然后提問:“兒子為什么兩次都笑了?”(讓學生意識到他在父親面前,內心感到不好意思)重點放在第三次“受不了”時人物的心情上。讓學生閱讀倒數(shù)3、4自然段,找同學模仿當時兒子說話的口氣,體會當時的心情。老師可以在一旁作閱讀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10.課件出示一表格,表示三場對話中,父親、母親和兒子的態(tài)度,用文中或自己的詞語概括出來。學生思考,一起填表。
    11.教師總結:文中對話極多,父親、母親與兒子的三場對話,環(huán)境不一樣,人物的情緒也不一樣,只有理解了人物的心理與感情,才能讀出這種變化。通過分析課文,同學們已經(jīng)有了較深的理解,現(xiàn)在讓我們再分角色讀一遍,看看是否能比之前幾次讀的更有味道,更能表達人物情感。
    12.分角色閱讀。
    三、總結。
    一枚金幣教案篇四
    2、大家都知道父母最愛自己的孩子,可是有一位父親卻打算將所以的財產送與別人,而決不留給自己的兒子,這是為何?欲知詳情,請看課文《一枚金幣》。
    1、自由讀課文:讀準生字讀音,把課文讀通讀順,了解課文大致內容。
    2、黙看課文:一邊讀一邊想,這篇課文中有幾個角色?他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1)說出具體事情:(兒子花錢如流水、懶惰――父親要兒子掙一枚金幣――母親放縱兒子來欺騙老人,兩次被識破――勸兒子自己去掙金幣――兒子自己掙來的金幣被父親第三次扔進火里,兒子連忙從火里把金幣抓出來――父親相信這枚金幣是兒子掙來的)。
    (2)用關聯(lián)詞把這幾件事串聯(lián)起來說:(因為兒子花錢如流水,懶惰,所以父親要他自己掙一枚金幣。因為母親溺愛、放縱兒子欺騙老人,兩次被識破,所以母親勸兒子去掙金幣。因為兒子見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金幣被扔進火爐里受不了,所以父親相信這枚金幣是兒子掙來的。)。
    1、兒子一共交給父親幾枚金幣呢?(三枚)。父親是怎樣對待兒子交給他的這三枚金幣的?(把它扔進火里。)父親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父親認為這金幣不是兒子自己掙來的。
    2、在文章中,父親與兒子有幾場對話?三場,請你把它們找出來并讀一讀。
    3、在這三場對話中,父親與兒子的神態(tài)、心情有什么變化呢?學生分組展開討論并填表。
    次數(shù)老人的動作、語言、心情兒子的動作、神態(tài)、心情。
    第一次接過扔進,不是你掙來的,傷心失望走開,笑了,冷漠自私。
    第二次接過扔進,不是你掙來的,痛恨失望走開,笑了,冷漠自私。
    第三次接過扔進,是你掙來的錢,相信滿意抓出大叫,受不了憤怒。
    4、前兩次父親扔掉兒子的金幣,兒子只是笑笑而已,為什么第三次金幣被父親扔掉兒子就“受不了”?(因為是兒子辛辛苦苦掙來的`。)哪些句子體現(xiàn)了兒子掙錢的辛苦?當辛苦掙來的錢被父親扔掉后,兒子是怎樣的心情?(傷心與氣憤)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讀兒子的話呢?指導朗讀。
    5、課文中有幾處“受不了”?分別是誰“受不了”?兒子“受不了”是因為辛苦掙來的錢被父親扔掉,那么,父親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親因為兒子不愿掙錢,只會花錢,是個無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讀出父親的這種心情嗎?指導朗讀。
    快速瀏覽課文:
    1、老人想讓兒子明白什么道理?(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假如你是這個兒子,你會怎樣做?假如你是這個父親,你又會怎樣做?
    3、你覺得老人、兒子、母親是怎樣的人?你想對他們說什么?
    4、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寫作特點,按照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理清文章思路。
    一枚金幣教案篇五
    (二)默讀思考。
    1.老人是怎樣教育兒子懂得這個道理的?(補充畫批課文)。
    2.組織好語言,準備小組交流。
    (三)集體交流。
    學生先把自己找到的語句讀一讀,再聯(lián)系上下文談理解。隨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有語氣地讀一讀這些語句。
    這個環(huán)節(jié)展開生生互動,互相補充、質疑、評價對方的朗讀。
    1.第一部分(1~8自然段)。
    抓住再也受不了了一句體會老人寒心、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帶著悲哀、痛心、無奈、失望的語氣讀這部分課文。
    2.第二部分(9~20自然段)。
    抓住兒子笑了起來這一句,體會:一枚小小的金幣對于一個花錢如流水的兒子來說根本不算什么(聯(lián)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幣的舉動對兒子沒有任何觸動。
    抓住兒子又笑了起來這一句,體會到兒子仍然無動于衷。
    3.第三部分(21~28自然段)。
    讀兒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把金幣抓出來,大聲叫一句,可以邊讀邊加上動作表演,體會:兒子這回是眼睜睜地看著爸爸把自己辛辛苦苦親手掙來的一枚金幣扔進火里,正因為這枚金幣的來之不易,所以兒子才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一枚小小的金幣看起來不起眼,但只有親身體驗才會懂得珍惜呀。
    (四)分角色朗讀第二、三部分課文,再次對比前后三次兒子的不同反應,充分感悟:父親的做法妙在以讓兒子親身體驗,代替枯燥的說教,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小組內可分工進行角色扮演,表演課本劇。)。
    (五)展開討論:分析人物。
    此時你能來評價這個故事中的三個人物嗎?可以通過文中對人物語言和動作的不同描寫,有根有據(jù)地運用書中的詞語來評價,再加上自己的感受。要求語言流利,表達清楚。
    小結。
    故事中的父親對兒子沒有一味的說教,而是用三次扔金幣的方法來告訴兒子珍惜財富是獲得財富的前提條件,勞動果實的獲得是要付出艱辛勞動的,我們在享受時一定要珍惜勞動成果,同時還應該知道勞動者的艱辛。
    教師發(fā)給每個小組一枚印制好的金幣,請同學們將這節(jié)課的最大收獲濃縮為一句話或者幾個詞寫在金幣背面。寫好后大家交流(分享收獲)。
    課后延伸。
    1.完成《語文伴你成長》冊上的相關習題;。
    2.繼續(xù)練習朗讀課文;。
    3.你打算怎樣支配自己積攢的壓歲錢?給自己設計一個小賬本。
    一枚金幣教案篇六
    王玲玲老師執(zhí)教的《一枚金幣》是一篇故事性較強的課文。課文語言通俗,內容易懂,但要明白其中所揭示的道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容易。因為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在物質上盡量滿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錢來的很容易,于是出現(xiàn)花錢無計劃,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慣,因此老師希望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能讓孩子珍惜財富,把錢花在有意義的地方?;仡櫷趵蠋煹恼?jié)課,我做了一些小小的總結,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簡簡單單教語文。
    這篇文章故事情節(jié)比較簡單,但是所要闡述的道理卻不一定能讓學生一下子就能感同身受。只有走進人物的內心,與人物產生共鳴,才能激起四年級學生對金錢觀的正確認識。因此,王老師巧妙地拎住了文章的主線,整堂課緊緊抓住文中兩次出現(xiàn)的“受不了”一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fā)想象,從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
    首先,找出文中兩個“受不了”后,師生共同體會父親的心情,在學生明確了父親“受不了”的原因后,,進一步體會因為受不了,帶著傷心、憤怒心情作出的決定,并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隨后,老師引導學生體會兒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一枚金幣不被認可而傷心氣憤的“受不了”。為了深入走進兒子的內心世界,在情感上與兒子產生共鳴,老師引導學生豐富文本內容:想象兒子在一周內都會幫人家干些什么?他會吃哪些苦?這些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使學生感悟到兒子掙錢的艱辛,再去體會兒子“受不了”的所作所為就顯得順理成章。所以,學生在朗讀兒子因為受不了而質問父親的話時,就能做到入情入境,聲情并茂。這樣簡單而有效地教學方法值得我去借鑒與學習。
    (二)扎扎實實促發(fā)展。
    這次教研活動,主要關注的是語文文本的朗讀,這堂課就充分地關注了文本朗讀。這堂課以“讀”為主線,我大體概括了一下,王老師的朗讀教學分為了“三步曲”。首先是指名讀或是自讀,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談談自己體會到的人物的心情,最后帶著自己體會到的感情再讀文章。這樣的設計既體現(xiàn)了朗讀教學的梯度以及循序漸進,又在讀中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可謂一箭雙雕。在學習描寫第三枚金幣的環(huán)節(jié)中,我們發(fā)現(xiàn)王老師出示了學習方法:抓住重點詞語,細細體會人物心情,反復練習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在指導學生學習完描寫前兩枚金幣的片段以后,此時出示學習方法,既是對前文學習的一種總結,也是對后文學習的一種引導,從“扶”到“放”,不露痕跡。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走進文本,品析詞句,走進人物的內心,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最后老師再引導學生用讀來表現(xiàn)人物內心的感受,從而達到了在讀中學習、體味情感,理解詞語,理解課文的目的。
    在最后的環(huán)節(jié)中,老師出示了關于金錢的格言。細讀了這幾條格言,我個人認為與學生的理解有些差距,如果選用一些比較通俗好懂的是否更好?比如李商隱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蓖欣锇驳摹板X幣是圓的,所以容易滾走?!辈贿^,因為北師大版的四年級我從未教過,因此提出的想法也許不夠成熟,不妥之處,希望大家能夠諒解。
    一枚金幣教案篇七
    1、課件出示生字詞,鞏固認讀。
    2、自主閱讀。
    3、再次閱讀,先讀3段,思考并回答問題:老人的兒子是什么樣子?他的父親是什么樣子?(目的讓學生抓住文中正面和側面形容老人和兒子的詞語,進行對比,突出兒子的品質——花錢如流水、懶惰、懶鬼)。
    5、小組討論,組間交流。
    6、老師繼續(xù)提問:為什么第二次母親不讓兒子真的去干活掙錢?(目的讓學生理解母親愛子心切,而且母親和兒子開始都沒有理解老人的用心,從而突出并激發(fā)學生思考老人這么做的真正目的)。
    8、小組討論,組間交流。
    9、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兒子面對父親的行為,相應的三次反應是什么。(抓住前兩次的“笑”)然后提問:“兒子為什么兩次都笑了?”(讓學生意識到他在父親面前,內心感到不好意思)重點放在第三次“受不了”時人物的心情上。讓學生閱讀倒數(shù)3、4自然段,找同學模仿當時兒子說話的口氣,體會當時的心情。老師可以在一旁作閱讀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
    10、課件出示一表格,表示三場對話中,父親、母親和兒子的態(tài)度,用文中或自己的詞語概括出來。學生思考,一起填表。
    11、:文中對話極多,父親、母親與兒子的三場對話,環(huán)境不一樣,人物的情緒也不一樣,只有理解了人物的心理與感情,才能讀出這種變化。通過分析課文,同學們已經(jīng)有了較深的理解,現(xiàn)在讓我們再分角色讀一遍,看看是否能比之前幾次讀的更有味道,更能表達人物情感。
    12、分角色閱讀。
    一枚金幣教案篇八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仰韶鎮(zhèn)馬嶺學校的李建華,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一枚金幣》,我將要按以下六個程序來說課:
    1、說教材。
    2、說教學目標。
    3、說設計理。
    4、說教學方法。
    5、說教學流程及思路。
    6、說板書。
    說教材。
    《一枚金幣》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十單元《金錢》中的一篇主體課文,該單元的主題是金錢,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感知金錢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懂得要以誠實的勞動換取金錢,懂得金錢所包含的勞動價值,不做金錢的奴隸。
    《一枚金幣》講述了辛勤勞動、省吃儉用的老人把兒子養(yǎng)大成人,看到兒子長大后懶惰成性,花錢如流水,萬般痛心與無奈,只好打算將所有的財產送與別人,而決不留給這種兒子的失望心情。接著講述了母親放縱兒子來蒙騙老人,兩次被識破。最后只好勸兒子自己去掙一枚金幣,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幣扔進火爐里,驗證這枚金幣確實是兒子掙來的故事。
    全文有兩處“受不了”,前處是老人眼見長大成人的兒子不愿意掙錢,只會花錢,是個無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兒子看見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一枚金幣不被認可而被羞辱,傷心與氣憤使他難以忍受。課文的重點放在最后這層意思上,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感悟只有親手創(chuàng)造的財富,才會珍惜的意義。
    簡單完整,層次分明是本課的結構特點。先寫老人有一個什么樣的兒子,是整個故事的起因,接著按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記敘一枚金幣的故事。課文人物對話串聯(lián)了整個故事的發(fā)展,展示人物性格。
    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學生實際,教材特點及課標要求,確定本課目標為:
    1、閱讀課文,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使學生懂得只有親手創(chuàng)造的財富才會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點,體會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本課教學的重點應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感悟只有親手創(chuàng)造的財富,才會珍惜的意義,引導孩子去思索,為什么有人花錢如流水。
    說設計理念。
    1、教師、學生共同與文本對話。緊緊抓住文中兩次出現(xiàn)的“受不了”一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fā)想象,從而層層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2、關注學生的感受,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平日的積累與表達的訓練,自始至終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與文本對話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說教法學法。
    鑒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2角色互換,體會人物心情。
    3讀寫結合,訓練表達能力。
    4運用多媒體課件,強化語言訓練。
    說教學流程及思路。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三大板塊:
    1、體會老人和兒子的兩次受不了;。
    2、體會老人要讓兒子明白的道理;。
    3、引導學生說出感悟。
    具體教學思路如下:
    一、體會父親“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兩組意思相反的詞語,引導學生感悟父親和兒子的特點。
    (2)父親把妻子叫來,會怎樣說呢?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
    二、著重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還有一處受不了,在哪里?
    讀到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質疑.兒子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讀,父親和兒子的三次對話。
    讓學生從“三扔、兩笑、一受不了”中體會父親和兒子的受不了及兒子對金錢態(tài)度的轉變。
    課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過金幣,扔進火爐里。
    “這不是你掙來的。”
    兒子笑了起來,走開了。
    第二次:
    爸爸接過金幣,又把它扔進火爐里。
    “別騙我了,孩子,這不是你掙來的?!?BR>    兒子又笑了起來,走開了。
    第三次:
    老人接過金幣,仍然把它扔進火爐里。
    “不,孩子,這也不是你掙來的!”
    兒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把金幣抓出來,大聲叫到:“爸爸,你瘋啦!我替人家當牛做馬,整整干了一個星期的苦差使,才掙來這枚金幣!而你,卻把它扔到火爐里去燒!”
    這時,老人說:“現(xiàn)在,我相信這是你自己掙來的錢了!”
    問:為什么前兩次兒子受得了,而后來受不了?
    四、體會老人要讓兒子明白的道理。
    比較兒子和老人的兩種“受不了”,可以體會到父親當初的痛苦、失望、傷心和無奈等復雜的感情,再朗讀父親的話。讓學生說說:老人,要讓兒子懂得什么道理。
    五、引發(fā)學生說出感悟,進一步與文本對話。
    父親說“現(xiàn)在,我相信這是你掙來的錢了”,引導學生轉變閱讀角色,想一想:聽了父親的話,作為兒子會對父親說些什么?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學生對“金錢”這個主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說板書。
    父親兒子。
    扔笑。
    又扔又笑。
    仍然扔受不了。
    我的板書力求簡潔精練,突出重點,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由于自己水平所限,我的說課還存在著諸多不足,懇請各位評委、同仁給予指導。謝謝!
    一枚金幣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體會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寫作的思路,體悟老人這么做是想讓兒子懂得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
    2.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3.熟讀課文,根據(jù)課文內容理解詞的意思,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通過朗讀課文,懂得要以誠實的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
    重點難點:
    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法學法:
    小組合作交流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錢能做什么”的課前問題。
    1.互相匯報調查結果:10元錢能做什么。
    2.小結錢的重要性。
    二、復習預習課文的方法,預習課文。
    1.小組交流。
    a認識多音字。
    b指導書寫。
    c理解生字新詞。
    辯解、筋疲力盡、懶惰、熊熊大火。
    2.朗讀課文,想一想。
    a本文寫誰?寫了一件什么事?
    b嘗試給課文分段,歸納大意。
    第二課時。
    一、創(chuàng)設導入揭題質疑。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一枚金幣》,昨天講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紹了一件怎樣的事情呢?
    二、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學習1-8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老人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組內交流,要求每個人都要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可以互相進行補充。
    3.指導想像兒子懶惰的程度讓父親受不了?
    4.讀讀父親痛恨的話,再次體會父親的“受不了”
    5.指學生進行集體交流,為什么父親要這樣做?
    (二)學習9-26段。
    1.熟讀課文,找找課文中寫了父親與兒子的幾次對話?
    2.引導質疑;前兩次父親扔掉兒子的金幣,兒子只是笑笑,第三次為什么會是那樣?
    3.指導父親與兒子的三場對話,進行分角色朗讀。
    三、深化主題拓展延伸。
    1.老人想讓兒子明白什么道理?
    2.假如你是文中的老人或兒子,你會怎么辦?
    3.你珍惜壓歲錢嗎?為什么?
    4.你自己曾憑勞動賺過錢嗎?這樣的錢你珍惜嗎?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
    1.分角色朗讀。
    2.復述課文。
    板書設計:
    第一次逛笑。
    第二次跑扔笑勞動所得來之不易珍惜。
    第三次掙抓。
    一枚金幣教案篇十
    本學期,我們每一位老師都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在這次活動中我聽了許多老師的課,從中也學習到了許多東西。其中楊麗娜老師執(zhí)教的《一枚金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師抓住了以下三條線索來教學此文:
    1.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線。通過讀、講故事及說主要內容,體會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來寫作的思路。
    2.人物心理線。抓住兩個“受不了”體會人物心情。
    3.思想內容線。通過學習活動讓學生懂得金錢是辛勤勞動換來的,懂得金錢所包含的勞動價值,知道珍惜財富。
    (一)培養(yǎng)學生學會獨立閱讀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自讀基礎上提出問題,再讀文自行解答問題,通過交流,糾正或完善自己的認識。另外,教材對四年級學生的自學水平通過“金鑰匙”提出了比較具體的要求,因而在本課質疑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做了引導,使學生不光會自己提出問題,而且能提出比較有質量的問題。
    如:教師在檢查作業(yè)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先指名填表,再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根據(jù)自己的發(fā)現(xiàn)質疑。
    學生說:
    (1)為什么前兩次兒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卻“受不了”了?
    (2)父親為什么要把金幣扔進火爐里?
    (3)前兩次父親怎么知道那錢不是兒子掙的?
    確定第一問為研讀重點,利用表格對比學習前兩次與第三次。
    在老師引導下,學生能提出有質量的問題,無論思考、討論什么問題,都要立足于自讀,自己產生問題,引起思考。這一點非常好。教給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方法。
    (二)角色互換,體會人物心情。
    學生在閱讀中易形成一種角色認同,教師利用這點,讓他們進行角色置換:“假如你就是那個兒子,你這時笑什么?說說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斌w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也用此法,這招很奏效,學生把自己當成兒子,用兒子的口吻,說出了他當時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四)聯(lián)系生活學語文,再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體會父親失望痛苦的心情時,還有兒子掙錢的辛苦時,都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更好地理解了課文;而在學文后,談怎樣看待父母的錢,做壓歲錢使用情況調查,則又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從而使學生在受到語言文字熏陶的同時,又深化了對所學的認識,指導了學生的行動。
    (五)詞句的積累。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關注學生的感受,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平日的積累,在閱讀中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練習,自始至終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讀過課文后,請學生談對“錢”的認識,使每一個學生的感受和課文的主題相聯(lián)系,使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與文本對話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教育。
    總之,本節(jié)課是很成功的,教師的基本功十分扎實,對教材的理解很到位,駕馭課堂的能力也很強,在楊麗娜老師的身上,我學習到了許多東西。
    一枚金幣教案篇十一
    勞動換取金錢的道理。
    2、朗讀課文,體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
    1、感悟課文內容,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讓兒子明白的道理。
    1、通過朗讀,體會課文的寫作順序。
    2、學習課文1——20自然段,了解前兩枚金幣的由來及發(fā)生的故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體會課文按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寫作。
    2、根據(jù)文中三次出現(xiàn)金幣把課文分為三個部分來教學。
    (1——13)、(14——20)、(21——28)。
    三、學習課文1——20自然段。
    了解兩枚金幣的由來及發(fā)生的故事。
    四、指導有感朗讀1——20自然段。
    一、復習引入。
    1、師:昨天我們學習了課文《一枚金幣》的1至20自然段,邊說邊板書課題。
    來,讓我們打開書再一起讀讀,進入課文共同回憶一下。
    2、學生齊讀1到20自然段。(注意讀書的姿勢;用心讀;讀出自己的體會。)。
    生答:發(fā)現(xiàn)相同的地方是:兒子的兩枚金幣都是媽媽給的,兩次拿給父親,父親都把金幣扔進火爐里,兒子兩次都笑笑地走開了。
    師:兒子笑笑走開了,你的理解是:(那不是他自己掙來的,他不在乎。)。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第三枚金幣,看看與前兩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學習課文21——28自然段。(第三枚金幣)。
    1、學生自由讀這一部分。
    師:認真讀書,想想第三次與前面兩次有什么不同?
    生:這一次媽媽說不行,兒子出去掙錢,父親又扔,兒子抓金幣,父親相信。
    師:這一部分你們有什么問題想提嗎?
    2、學生提問,教師歸納。
    4、生答。(兒子忙跑到火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抓出金幣,大聲叫到)。
    師:同學們原來是從兒子的表現(xiàn)中知道的。
    5、生再讀25、26段,找找兒子的動作(忙跑、抓、叫到),感受當時的心情。
    師:這里為什么用“抓”字,不用“拿”呢?
    6、有感齊讀25、26段。
    師:剛才同學提出兒子這么愛錢,為什么媽媽給的兩枚被扔進火爐,他不去抓。而自己掙的那一枚卻從熊熊大火中抓出來呢?誰知道。引導學生找到有關的句子。(23段)知道這枚金幣是兒子自己干了整整一個星期掙來的,鼓勵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從中體會掙錢的辛苦。
    7、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會有感朗讀。
    8、指名讀、評價。
    9、多種形式練讀。
    三、領悟道理:
    課文三次出現(xiàn)金幣,你們懂得老人想讓兒子明白什么道理呢?(通過自己勞動換來的是最珍貴的)。
    師:學到這,我們來討論一下開課時提出的問題:課文里講了三枚金幣,為什么課題不叫三枚金幣,而叫一枚金幣呢?說說你的看法。
    四、擴散思維。
    師:想一想,兒子經(jīng)過這一次自己辛苦掙錢,以后會怎樣呢?
    聯(lián)系自己平時想想,錢不是你們自己掙來的,是父母辛勤勞動換來的,你們是怎樣做的?
    通過學習,我們從中吸取好的信息,懂得一些道理。我們再來看看這幾個生字書寫生字。
    1、讀準字音,觀察字形。
    2、認真書寫。
    3、摘錄好詞、句。(摘錄好詞、句是個寶,要把這個寶記下來。)。
    一枚金幣教案篇十二
    從前有個老人,他有一個花錢如流水而且很懶惰的兒子。
    老人一輩子辛勤勞動,省吃儉用把兒子養(yǎng)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見兒子還是這樣,再也受不了了。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來說:
    “把我們的財產隨便給誰都行,就是不要給兒子,這懶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錢也掙不來?!?BR>    母親聽了非常難受,替兒子辯解道:
    “怎么——他哪能什么都不會呀?”
    老人堅決地說:
    “好,要是他行,就叫他掙錢去!哪怕掙一枚金幣也好,我就把全部財產都給他?!?BR>    “好。”妻子說。
    她來到兒子跟前,給他一枚金幣,教他說:“你到外面逛逛去,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傍晚回來,把這枚金幣交給你爸爸,就說是你掙來的錢?!?BR>    兒子就這樣做了,傍晚回來,把金幣交給爸爸。
    爸爸接過金幣,扔進火爐里。
    “這不是你掙來的?!彼f。
    兒子笑了起來,走開了。
    媽媽又給兒子一枚金幣說:
    “明天你到山里逛逛去,到傍晚,要跑兩里路,跑得渾身冒汗,然后到你爸爸跟前,對他說:‘這枚金幣掙來可不容易啊!’”
    兒子就這樣做了,到傍晚,筋疲力盡、滿頭大汗地跑到爸爸跟前說:
    “爸爸,你看,我渾身都濕透了!這枚金幣掙來可不容易啊!”
    爸爸接過金幣,又把它扔到火爐里。
    “別騙我了,孩子,”爸爸說,“這不是你掙來的?!?BR>    兒子又笑了笑,走開了。
    媽媽曉得事情不行了,就說:
    “不,孩子呀,不能再騙爸爸了,你得自己掙錢去,找活干,哪怕一天掙兩文錢也好,把掙來的錢交給爸爸,他會相信你的。”
    兒子聽了媽媽的話,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個星期活。他幫著這個收割莊稼,又幫著那個蓋房子,掙夠了一枚金幣,帶回來交給爸爸。老人接過金幣,仍然把它扔進火爐里。
    “不,孩子,這也不是你掙來的!”
    兒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爐前,用手從熊熊大火里把金幣抓出來,大聲叫道:
    “爸爸,你瘋啦!我替人家當牛做馬,整整干了一個星期的苦差事,才掙來這枚金幣!而你,卻把它扔進火爐里去燒!”
    這時老人說:
    “現(xiàn)在,我相信這是你自己掙來的錢了!”
    一枚金幣教案篇十三
    新課程標指出語文閱讀教學要以讀為主,讓學生在不同形式的讀中體會文章的含義,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節(jié)課我安排了豐富、多層次、多形式的閱讀。一次讀有一次的目的,一次讀有一次讀的效果。讓學生在讀中想像,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受人物心理。我覺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本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自讀基礎上提出問題,再讀文自行解答問題,通過交流,糾正或完善自己的認識。另外,教材對四年級學生的'自學水平通過“金鑰匙”提出了比較具體的要求,因而在本課質疑環(huán)節(jié)中,我做了引導,使學生不光會自己提出問題,在讀文后自行解答問題。
    在體會父親失望痛苦的心情時,還有兒子掙錢的辛苦時,都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更好地理解了課文;而在學文后,談想對父母說什么,怎樣看待父母的錢,又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從而使學生在受到語言文字熏陶的同時,又指導了學生的行動。
    1如果能給學生分角色朗讀全文的時間,我想學生能更好地體會人物內心的變化。
    2學生在閱讀中易形成一種角色認同,如果能利用這點,讓他們進行角色置換:“假如你就是那個兒子,你會對爸爸說什么?”學生把自己當成兒子,用兒子的口吻,說出他當時的想法,這樣能很好地理解人物的心情。
    上完本節(jié)課我深深地感到要使自己的教學方法貼近學生實際,得心應手地駕馭好一堂課,全方位把握整個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卓有成效的引導,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有十分的把握,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有深刻的了解,也需要教師有較高的應變能力。
    一枚金幣教案篇十四
    前幾天上午閑來無事,就打開電視,cctv6正在播這部叫《八十一枚金幣》的電影,演的是反映農村留守兒童以及老人的事兒,里面的小女孩非??蓯?,就看進去了。電影非常感人,看的我和媳婦兒幾度落淚。導演拍的非常好,編劇也寫的很感人,最后片尾曲一出來,我的眼淚止不住的流啊。真是太感人了,這才是真正有現(xiàn)實意義的感人的片子啊。片中的兩個小朋友演的非常好,幾乎沒有表演的痕跡,穿插的悠揚動人的笛子曲也很能打動人心。真是近年來少見的真誠的感人的片子,記得上次被感動的落淚還是看電影《我們倆》和《暖春》的時候呢......
    然后馬上就到豆瓣上找這部片子,居然沒有,百度了一下,資料也很少,最后通過劇本作者的博客終于找到了一些資料,于是趕緊為豆瓣添加新電影條目。無奈提交了兩次,等了4天,豆瓣就是不通過。直到今天,才發(fā)現(xiàn)別人已經(jīng)添加成功了。于是就來寫評論了。
    那天是1月7號上午,正好是這部片子在cctv6上首映。劇本是大慶晚報的記者王智君先生根據(jù)真人真事采訪手記寫的,后來被導演選中拍了電影。難怪好此感人呢,來源生活,反映生活,才能真正的打動人心啊。值得一提的是,小女孩丫丫的原型在電影中扮演另外那個叫梅梅的小女孩呢。
    影片結尾導演經(jīng)過藝術的處理,得到了一個圓滿的結局,丫丫的魔法實現(xiàn)了,媽媽真的回來了??墒乾F(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童話故事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農村留守兒童與留守老人的確需要得到社會上更多人的關心關注和關懷。
    最后,我必須再說一句,這真是一部值5星的好電影,淳樸、真誠、深沉,催人淚下、感人肺腑、發(fā)人深省,請允許我向劇本作者王智君先生致敬,向導演韓赤飛先生致敬!
    一枚金幣教案篇十五
    《一枚金幣》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十單元《金錢》中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講述了一個辛勤勞動、省吃儉用把兒子養(yǎng)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兒子長大后懶惰成性,花錢如流水,萬般心痛與無奈,只好打算將所有的財產送給別人,而決不留給這種兒子的失望心情。接著講述了母親放縱兒子來蒙騙老人,兩次被識破,最后只好勸兒子自己去掙一枚金幣,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幣扔進火爐里,驗證這枚金幣確實是兒子掙來的故事。通過本單元和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懂得要以誠實的勞動換取金錢,感悟只有親手創(chuàng)造的財富,才會珍惜的意義。
    這是一篇故事性較強的課文,語言通俗,內容易懂,但要明白其中所揭示的道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容易。因為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在物質上盡量滿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錢來的很容易,于是出現(xiàn)花錢無計劃,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慣,希望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能讓孩子珍惜財富,把錢花在有意義的地方,懂得金錢的真正價值。
    教學目標:
    (1)圍繞兩次“受不了”,抓住相關的重點詞:兩組意思相反的詞,辛勤、省吃儉用和懶惰、花錢如流水,感悟到這對父子截然不同的特點,從而理解父親“受不了”的原因。抓住“掙、當牛做馬、苦差使”,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2)了解人物特點,體會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讓學生懂得親自創(chuàng)造的財富才會予以珍惜的道理。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教學重難點:重點體會兒子的“受不了”。
    整堂課緊緊抓住文中兩次出現(xiàn)的“受不了”一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fā)想象,從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
    首先,找出文中兩個受不了后,師生共同體會父親的心情,在學生明確了父親“受不了”的原因后,,進一步體會受不了,帶著傷心、憤怒心情作出的決定,并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然后,引導學生體會兒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一枚金幣不被認可而傷心氣憤的“受不了”。為了深入走進兒子的內心世界,在情感上與兒子產生共鳴,我引導學生豐富文本內容:想象兒子在一周內都會幫人家干些什么?他會吃哪些苦?這些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使學生感悟到兒子掙錢的艱辛,再去體會兒子“受不了”的所作所為就顯得順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讀兒子因為受不了而質問父親的話時,就能做到入情入境,聲情并茂。
    最后,揭示文章的主旨:只有親手創(chuàng)造的財富,才懂得去珍惜。
    語文課堂是聽、說、讀、寫的主陣地。這堂課以“讀”為主線,在自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中,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畫,思考;然后創(chuàng)設大量的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走進文本,品析詞句,走進人物的內心,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用讀來表現(xiàn)人物內心的感受。在讀中學習、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體味情感,理解詞語,理解課文。
    一枚金幣
    (勤勞的、省吃儉用)老人
    一扔
    二扔
    再扔
    (懶惰的、花錢如流水)兒子
    一笑
    又笑
    抓出
    一枚金幣教案篇十六
    今天的語文課上我們學了課文《一枚金幣》,讓我深受感動。
    它講的是:一個老人把一個花錢如流水的孩子養(yǎng)大成人,可自己年老了,兒子還是這樣,實在受不了,對他妻子說:“把我們的財產隨便給誰都行,就是不要給我們的兒子,這個懶鬼,什么活都不會干。”妻子替兒子辯解,老人同意了,說:“好啊,哪怕他能掙一個金幣回來,我就把所有的財產都留給他?!?。
    媽媽偷偷給了兒子一個金幣,讓他兒子傍晚回來交給老人,就說是你自己掙得。兒子這樣做了,老人卻把金幣扔進火爐里,說:“這不是你掙得?!眱鹤愚D身滿不在乎地走了。
    第二天,媽媽又給了兒子一枚金幣,教他說:“你明天都山里轉轉,到傍晚要跑兩里地,跑的滿頭大汗,對爸爸說:“這枚金幣掙得可不容易?。 ?。兒子照辦了,可老人仍把金幣扔進火爐里,兒子又走開了。
    第三天,媽媽讓兒子自己去掙金幣,不要再騙辦爸爸了。兒子走了,整整干了一個星期的苦差事,終于掙夠了一枚金幣??衫先巳园呀饚湃舆M火爐里,兒子受不了,一把抓住金幣,大喊大叫,老人說:“現(xiàn)在我相信這是你掙來的了!”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學完這篇課文,我深有感觸,它像一面鏡子一樣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前我總是想讓爸爸給我買好多玩具,不懂得珍惜錢。這篇文章就像一個指示牌,告訴我該怎樣做,我以后要珍惜錢,不浪費每一分錢,因為這些錢都來之不易,每分錢都充滿了爸爸媽媽辛勤勞動的汗水。
    一枚金幣教案篇十七
    在本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自讀基礎上提出問題,再讀文自行解答問題,通過交流,糾正或完善自己的認識。另外,教材對四年級學生的自學水平通過“金鑰匙”提出了比較具體的要求,因而在本課質疑環(huán)節(jié)中,我做了引導,使學生不光會自己提出問題,而且能提出比較有質量的問題。
    學生在閱讀中易形成一種角色認同,我利用這點,讓他們進行角色置換:“假如你就是那個兒子,你這時笑什么?說說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斌w會兒子“受不了”時的.心情,也用此法,這招很奏效,學生把自己當成兒子,用兒子的口吻,說出了他當時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在體會父親失望痛苦的心情時,還有兒子掙錢的辛苦時,都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更好地理解了課文;而在學文后,談怎樣看待父母的錢,做壓歲錢使用情況調查,則又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從而使學生在受到語言文字熏陶的同時,又深化了對所學的認識,指導了學生的行動。
    學生積累過的詞、句以及名言等,我們應盡可能多地在適當?shù)恼Z境中再現(xiàn),給他們做運用的示范,既鞏固了積累,又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運用自己所積累詞句的習慣。
    一枚金幣教案篇十八
    《一枚金幣》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十單元《金錢》中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講述了一個辛勤勞動、省吃儉用把兒子養(yǎng)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兒子長大后懶惰成性,花錢如流水,萬般心痛與無奈,只好打算將所有的財產送給別人,而決不留給這種兒子的失望心情。接著講述了母親放縱兒子來蒙騙老人,兩次被識破,最后只好勸兒子自己去掙一枚金幣,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幣扔進火爐里,驗證這枚金幣確實是兒子掙來的故事。通過本單元和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懂得要以誠實的勞動換取金錢,感悟只有親手創(chuàng)造的財富,才會珍惜的意義。
    這是一篇故事性較強的課文,語言通俗,內容易懂,但要明白其中所揭示的道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容易。因為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在物質上盡量滿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錢來的很容易,于是出現(xiàn)花錢無計劃,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慣,希望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能讓孩子珍惜財富,把錢花在有意義的地方,懂得金錢的真正價值。
    (一)教學目標:
    (1)圍繞兩次“受不了”,抓住相關的重點詞:兩組意思相反的詞,辛勤、省吃儉用和懶惰、花錢如流水,感悟到這對父子截然不同的特點,從而理解父親“受不了”的原因。抓住“掙、當牛做馬、苦差使”,體會兒子“受不了”的心情。
    (2)了解人物特點,體會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讓學生懂得親自創(chuàng)造的財富才會予以珍惜的道理。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二)教學重難點:重點體會兒子的“受不了”。
    整堂課緊緊抓住文中兩次出現(xiàn)的“受不了”一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激發(fā)想象,從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
    首先,找出文中兩個受不了后,師生共同體會父親的心情,在學生明確了父親“受不了”的原因后,,進一步體會受不了,帶著傷心、憤怒心情作出的決定,并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然后,引導學生體會兒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一枚金幣不被認可而傷心氣憤的“受不了”。為了深入走進兒子的內心世界,在情感上與兒子產生共鳴,我引導學生豐富文本內容:想象兒子在一周內都會幫人家干些什么?他會吃哪些苦?這些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使學生感悟到兒子掙錢的艱辛,再去體會兒子“受不了”的所作所為就顯得順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讀兒子因為受不了而質問父親的話時,就能做到入情入境,聲情并茂。
    最后,揭示文章的主旨:只有親手創(chuàng)造的財富,才懂得去珍惜。
    語文課堂是聽、說、讀、寫的主陣地。這堂課以“讀”為主線,在自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中,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畫,思考;然后創(chuàng)設大量的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走進文本,品析詞句,走進人物的內心,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用讀來表現(xiàn)人物內心的感受。在讀中學習、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體味情感,理解詞語,理解課文。
    一枚金幣
    (勤勞的、省吃儉用 )老人 一扔 二扔 再扔
    (懶惰的、花錢如流水)兒子 一笑 又笑 抓出
    一枚金幣教案篇十九
    本冊教材是按照一個主題一個部分來編制的,本組是圍繞“金錢”這一主題來安排了幾篇文章。其目的是讓學生對金錢有自己的觀點,主要是正確引導學生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高尚的人格。而《一枚金幣》更是告誡人們一切獲得都要靠自己去親手創(chuàng)造,靠勤勞去獲得的幸福才能倍加珍惜。本文是篇童話故事,言簡意賅,道理深刻。
    新大綱中規(guī)定,高年級學生要求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有一定內涵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繼續(xù)重視朗讀、默讀的訓練。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重點詞句,領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過本課的學習,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維、理解、表達、朗讀、默讀等能力。并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用心用情朗讀課文兩個方面,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使學生明白只有親手創(chuàng)造才懂得珍惜的道理。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深入領悟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童話告誡人們的深刻道理。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方法上,我力求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發(fā)展的思想。運用電腦輔助教學,通過自學自議的形式,展開各種形式的朗讀,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根據(jù)課文的內容和要求,我準備讓學生用“讀、想、演、說、議”的方法學習本課。
    依據(jù)新大綱精神和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本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開始,我手拿一枚金幣問:“同學們,這是——在學生說完之后,接著鼓勵學生:你們想得到它,就要在課堂上好好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獲!今天就來學習關于這枚金幣的童話故事——《一枚金幣》。”這樣的導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新大綱中要求:中年級學生要逐步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到了高年級,檢查預習已經(jīng)成為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檢查,了解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情況。
    本課我采取了“學生自讀——同位互讀——當眾朗讀”的方法進行的。
    檢查字詞后,我請四名同學分四部分來朗讀課文,而其他同學則帶著問題去聽:“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從整體上感知文章大意。另外,這樣做是讓學生明白,每讀一遍課文都要有所目的。
    在學生對文章整體內容有了初步了解后,我再一層層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對于第一層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在“花錢如流水”的拓展之意,使學生深入了解文中的主人公“兒子”是個怎樣的人。這里需要學生展開來談,只有啟發(fā)學生理解這個“兒子”是個貪吃懶坐,只知花錢敗家的“敗家子”,才能為理解其父的思想做好鋪墊。這里放手給學生自己有感情朗讀進一步體會即可。第二層內容,是安排學生帶著:“面對這樣一個敗家子,他的父親與母親的態(tài)度各是怎樣的?”這個問題默讀課文。自學完后,采取“同桌交流意見”的方法,讓學生互相補充、充實一下,然后當眾表達。這里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我在學生發(fā)表意見的過程中,主要引領學生通過分析“省吃儉用,辛勤勞動”“隨便給誰”、“懶鬼”等詞句,理解父親的“受不了”,領悟父親已經(jīng)對這“敗家子”失去了信心,也傷心到了極點,再來有感情朗讀體會,使學生的情感與故事中的人物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樣的朗讀,又為理解中心打下了基礎。對于第三層內容,我是通過學生談母親的態(tài)度:主要是疼愛兒子到極點了,在她的懇求下,父親動了惻隱之心才勉強讓兒子去掙錢,而且是把要求放到了最低——只一枚金幣就會把家產給他。這樣就引起了下文,此時,安排學生根據(jù)問題自己學習:兒子幾次拿回金幣?每次的表現(xiàn)怎樣?你想到了什么?學生默讀,用筆在書上簡單地畫一畫、寫一寫。這是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閱讀方法來學習,既要眼睛看得快,還要腦子想得快,并盡可能多地啟用學生的多種學習器官。
    組織學生小組里交流完后,鼓勵學生當眾發(fā)表見解。在這里教師也發(fā)揮好“主導”作用,在學生回答完兒子前兩次的表現(xiàn)后,激勵學生到臺上表演一下“兒子笑著走開了”,緊接著讓學生看著“兒子”表情說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情?”然后組織學生小組里分角色有感情朗讀進一步體會。這里如此處理,主要是與“第三次”形成鮮明對照。教師話鋒一轉“那第三次呢?”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這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因此,我是這樣主導的:學生已經(jīng)自學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領會登臺表演課本劇,完后馬上定格,讓學生來分析兒子的幾個動作,如“跑”“抓”“大叫”等,再通過理解怎樣“跑”、“抓”、“大叫”,使學生感悟到兒子內心世界的情感——“受不了了”!接著讓學生評議如何有感情朗讀來體會。第二步是來分析兒子的大叫,理解“當牛做馬”“一個星期”等語句,再通過有感情朗讀領悟:這次兒子真得是付出了艱辛,他也明白了只有親手創(chuàng)造,才會不要命地珍惜的道理。在學生充分談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讀這兩層意思,然后學生再分角色有感情朗讀這部分,相信本課已經(jīng)達到高潮。
    最后,啟發(fā)學生拓展思維,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再來談談學后的感受,致使思想感情得以延伸。并要求學生課后整理出來,本課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