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的教案(熱門17篇)

字號:

    教案通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內(nèi)容。編制教案時,可以運用一些教學媒體和教學工具,提高課堂互動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希望這些教案可以給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啟發(fā)和借鑒,幫助大家更好地編寫教案,提高教學質(zhì)量。只有在精心準備教案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達到優(yōu)質(zhì)教學的效果。教案的編寫雖然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但它將為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價值和意義。所以,讓我們一起努力,編寫出更好的教案,為學生的學習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吧!
    燕歌行的教案篇一
    品味詩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領悟作者的藝術特色。
    理清全文脈絡,分析結構特點。
    培養(yǎng)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一、導入:中國是一個盛產(chǎn)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jīng)穿越《詩經(jīng)》、《唐詩》走過了3000多年的曲折歲月?!短圃姟肥俏覈姼璧囊蛔叻?,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燈塔,照耀著歷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詩人才子。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這位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樂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于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diào)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師:白居易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生:被貶潯陽。
    三、文題背景:
    這首敘事詩,主要記敘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lián)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fā)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詩一問世,即廣為傳送,遠揚塞外,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不衰。
    師: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F(xiàn)在我們學習這篇課文。
    四、翻譯并疏理課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寫作動機。
    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
    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五段:重問琵琶青衫濕。
    五、講析課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運。
    師:在這首長詩(敘事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明確:兩個:琵琶女、詩人。
    師: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是用哪一個詩句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師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提示:從樂妓與詩人的人生歷程中來尋找答案。
    師:樂妓:早年的境況是“藝壓京城、艷蓋群芳”(色藝雙絕);
    現(xiàn)在的境況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詩人:早年的境況是“身居高位、名動京師”(高官厚祿);
    現(xiàn)在的境況是“謫居臥病、飄零天涯”(淪落凄涼)。
    他們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都是由“盛”(風光無限、春風得意)而“衰”(淪落天涯、境況凄涼)。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們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學藝術形象的再現(xiàn)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盡情地傾述了自己的悲憤之情。是“音樂”將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
    師:詩人被貶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導致了他的情感波動。
    師:提示:(從小序中找)錚錚然有京都聲。
    師:為什么聽到京都聲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強烈的憤懣,憂郁之情?
    明確:詩人有著偉大抱負和理想,長安城是他施展抱負的地方,他被貶之后,表面上安于現(xiàn)狀,可是不能施展抱負一直是他心頭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樂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边@都是非常激越雄壯的曲子,正好能釋放自己隱藏在心頭的深深的抑郁。也將白居易心頭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達了心頭激烈的情感。
    二、欣賞這千古絕唱的音樂描寫。
    師:音樂并不象高聳入云的山峰,奔騰不息的河流,翁郁蒼翠的林木那樣形象可感,它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捕捉,歷代用詩歌來表現(xiàn)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的就更罕見。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對音樂的描寫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實乃千古絕唱,現(xiàn)在我們就來欣賞它。
    整個曲調(diào)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边@是詩人描寫音樂的開始,音樂的魅力在其能抒發(fā)感情,琵琶女是一個演奏的高手,她通過自己的演奏訴說自己悲慘的遭遇和內(nèi)心的哀愁: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凄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則是一個聽曲的高手,他通過聽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聯(lián)想到自己遭貶,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所以這兩句寫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寫得特別入神。
    第二部分是“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边@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風得意的青年時代。那時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zhuǎn)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形象生動?!按笾樾≈槁溆癖P”更使人覺得在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語,和歡快時滾燙的淚水,讓人過耳不忘。接著用“間關鶯語花底滑”寫弦音像黃鶯(在)花下唱著輕快婉轉(zhuǎn)的`歌曲,優(yōu)美動聽。這更進一步寫出了琵琶女內(nèi)心的歡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漸漸地,弦聲緩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著,發(fā)出冷澀的低泣,訴說著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在間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壓抑著,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此時此刻真是無聲勝有聲呀。
    明確: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沾毷?。這現(xiàn)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八南乙宦暼缌巡?,如裂帛,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詩人被貶九江之后,他的偉大抱負被撕裂,是憤激的哀號。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nèi)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北瘧嵉那{(diào),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個筆下寫憂怨,一個弦上彈憂怨,他們都有一樣的愁怨,詩人用濕漉漉的詩行寫出了用濕漉漉的眼淚浸泡得濕漉漉的心。
    師:“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給我們(造成了)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東船西舫悄然無聲,這是美妙絕倫的琵琶聲引人入勝,引發(fā)了每一個人內(nèi)心的郁悶和苦痛的結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蕩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滿憂愁,彌漫著涼意,將人們引入一個凄清和悲涼的意境。它渲染了當時凄清的氣氛又襯托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給人造成余音繞梁的感覺。
    師:讀了這一段,你能想到當時是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塵世太污濁、黑暗,詩人(包括如詩人一樣的有志之士)報國無門,請纓無路,他只能在詩歌世界成為士大夫。憑他的才華,他本來應該是這個塵世王國中的一個寵兒,結果卻成了塵世的遺棄兒。他滿懷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詩人的命運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來后又只能繼續(xù)走他飄泊的人生路。
    師:此段關于音樂的描寫,是不是直接描寫?
    生:是。
    師:白居易對琵琶曲的總體感受是什么?
    生:如聽仙樂耳暫明(這是對琵琶女的高度贊揚)。這么美妙的音樂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
    三總結本課描寫無形的音樂所運用的方法:
    第二就是用雙聲疊韻詞(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樂的韻律和節(jié)奏表現(xiàn)出來。
    第三就是運用的對比(有聲和無聲)、動靜結合的方法:在小學的作文中,曾經(jīng)常寫到“我們教室里非常的靜,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它的聲音”,那么,以這種手法來寫,就能突出教室的靜,這種寫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應借鑒一下。
    第四就是運用心情來表現(xiàn)音樂:如“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表現(xiàn)了心情的壓抑,就可以體會到弦聲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無形的音樂化為有形,有了畫面感:比如說“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幽咽泉流冰下難”“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詩人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的表達了出來,并能區(qū)別音調(diào)音色的變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課堂小作文:本文在寫作中不但注意了音樂美,而且也注意了畫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請大家把它改寫成現(xiàn)代文。
    參考:春江花月夜,一彎江水,一輪明月,尋聲凝目月下船,空艙之前一紅顏,追前憶昔信手彈,月浸江水人心寒。
    參考:如劉長卿寫過一首詩:“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寫出了風入松的感覺。
    ……。
    六、小結: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著,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燕歌行的教案篇二
    《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diào)曲》,這個曲調(diào)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jù)說就是曹丕開創(chuàng)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燕歌行的賞析,供大家參閱!
    唐代:高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常輕敵 一作:恒輕敵)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飄飖 一作:飄飄)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于邊疆戰(zhàn)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唐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唐朝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
    戰(zhàn)士們本來在戰(zhàn)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鑼聲響徹重鼓棰聲威齊出山海關,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于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
    戰(zhàn)士拼斗軍陣前半數(shù)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戰(zhàn)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
    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云,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互看白刃亂飛舞夾雜鮮血紛飛,從來死節(jié)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zhàn)斗多慘苦,現(xiàn)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詩意在慨嘆征戰(zhàn)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唐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利,使戰(zhàn)士受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唐迥異的現(xiàn)實。詩雖敘寫邊戰(zhàn),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zhàn)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zhàn)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fā)端兩句便指明了戰(zhàn)爭的方位和性質(zhì),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fā)。“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下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蓖高^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臨戰(zhàn)前不可一世的驕態(tài),也為下文反襯。戰(zhàn)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于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zhàn)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xiàn)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昂T”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吧懋敹饔龊爿p敵,力盡關山未解圍”?;貞衔?,漢將“橫行”的豪氣業(yè)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里并不是游離戰(zhàn)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lián),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zhàn),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zhì)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八九百年前威鎮(zhèn)北邊的飛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這與那些驕橫的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意義尤為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zhàn)爭何計其數(shù),驅(qū)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shù)不勝數(shù),備歷艱苦而埋尸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李廣,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杜甫贊美高適、岑參的詩:“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長史三十韻》)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經(jīng)過慘淡經(jīng)營而至于渾化無跡。氣氛悲壯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吧酱ㄊ挆l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凄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們的罪責。尤可注意的是,詩人在激烈的戰(zhàn)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復雜變化的內(nèi)心活動,凄惻動人,深化了主題。全詩處處隱伏著鮮明的對比。從貫串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jié)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zhàn)、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zhàn)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而結尾提出李廣,則又是古今對比。全篇“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最為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上聲“麌”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jié)。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礙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边@樣的音調(diào)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jié)”(《唐風定》卷九邢昉評語)。
    燕歌行的教案篇三
    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高適唐詩鑒賞:
    《燕歌行》是樂府《相和歌·平調(diào)曲》名原詩序?qū)懙溃骸伴_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BR>    張公,指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開元二十三年拜為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開元二十五年曾率軍破契丹,次年部將趙堪、白真陀羅等假借張守珪之命,命平盧軍使烏知義率領騎兵擊叛奚余黨于潢水之北,先勝后敗。張守珪不但沒有據(jù)實上報,反而賄賂前來調(diào)查事情真相的牛仙童,以掩蓋敗績。張守珪原是鎮(zhèn)守東北邊陲的名將,屢建戰(zhàn)功,但后來卻居功自傲,驕縱輕敵,沉迷于歌舞宴樂,致使戰(zhàn)爭失利,損失慘重?!堆喔栊小肪褪歉哌m送兵到薊北、回到封丘后有感于張守珪之事而作。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zhàn)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起句“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寫戰(zhàn)爭烽火在唐王朝東北邊境燃起,將軍奉命征討伐入侵的敵軍。
    張守珪率領戰(zhàn)士縱橫馳騁,英勇殺敵,屢建戰(zhàn)功,皇帝對此非常滿意,大加賞賜。這四句將張守珪以前的戰(zhàn)功及榮耀都概括出來了?!捌茪堎\”、“重橫行”六字,既寫出了敵人的實力,又襯托出了將軍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同時也為下文張守珪的輕敵埋下了伏線。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边@四句寫張守珪的部將趙堪、白真陀羅假傳張的命令,逼令平盧軍使烏知義追擊叛奚的過程?!皳溄稹薄ⅰ办红贰倍涫菍戃婈牫稣鲿r的雄壯氣勢,字里行間充滿廣大將士慷慨激昂、殺敵衛(wèi)國的決心和豪氣。另一方面,“摐金伐鼓”、旌旆如云、“逶迤”浩蕩的軍容,也寫出了征戰(zhàn)士卒之眾,為全軍敗北時的“兵稀”、狼狽作了鋪墊式的反襯。“校尉”、“單于”兩句寫敵我雙方緊張部署戰(zhàn)略行動的情景。羽書飛報,形容軍情緊急;獵火燭天,說明敵人早有戒備,也為下文的失敗再次作了鋪墊。
    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四句是說:唐軍轉(zhuǎn)戰(zhàn)來到山川蕭條的狼山一帶,敵人的騎兵也象暴風驟雨般兇猛襲來。激戰(zhàn)開始,士卒在前方,死傷慘重;而邊將們卻依舊耽于酒色,沉迷于歌舞飲宴。“山川蕭條極邊土”,說明戰(zhàn)場的無險可據(jù),這正有利于素以騎射著稱的“胡騎”的縱橫飛馳,暗示邊將用兵不懂利用“地利”。“戰(zhàn)士軍前”和“美人帳下”的鮮明對比,揭示和抨擊了封建社會官僚的腐敗和將士間的不平均。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边@四句的意思是:深秋的沙漠,枯草在寒風中顫抖,慘淡的夕陽墜落在漠中孤城,邊將身受朝廷的恩遇,本當盡忠職守,報效朝廷,卻守備松弛,驕逸輕敵。以致敵人突然襲擊時,盡管士卒們拼盡了力氣,卻難解重圍?!吧懋敹饔龀]p敵”可謂直抒胸臆,正面指出失敗的原因,抨擊邊將的無能與腐敗。詩中對“大漠窮秋”、“孤城落日”等蕭條、荒涼環(huán)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戰(zhàn)場上戰(zhàn)士“力盡”勢孤“斗兵稀”的悲壯氣氛,加強了對“身當恩遇常輕敵”的邊將的控訴。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边@四句是寫戰(zhàn)火連年不斷,戍卒長期不能返回家園,引起他們和家人之間無盡的痛苦和相思。在這里,詩人表面上將筆調(diào)從大漠征戰(zhàn)中宕開,描寫“少婦”與“征人”的相思,實則通過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進一步抨擊、控訴將官們的昏庸腐朽。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復何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四句,是寫邊地的荒涼和戰(zhàn)爭氣氛的肅殺緊張。說明家人對戍卒安危的焦慮牽掛的心情?!皻狻薄ⅰ昂暋倍鋭t從戍卒的角度上寫邊塞軍旅戰(zhàn)斗生活的艱苦緊張:白天,戰(zhàn)場上殺氣騰騰,夜晚,軍營戒備森嚴,警報頻傳,給黑夜帶來一片慘人的寒氣。
    末四句“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是從士卒拳拳的報國心揭示戰(zhàn)士戍邊、苦戰(zhàn)的精神之源,進一步襯托了邊將的卑劣,闡發(fā)了詩的主題。戰(zhàn)士甘愿為國捐軀的偉大襟懷與一心為邀功討賞、想博取天子恩遇的邊將的卑微靈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以“至今猶憶李將軍”作結,既是詩人代戍卒發(fā)出的呼喚,對士卒悲慘命運深表同情,也是詩人借贊嘆漢名將李廣的愛惜士卒以對比諷刺趙堪等的不恤士卒。
    這首詩雖然是針對張守珪、趙堪等所作,但對當時的邊塞戰(zhàn)爭卻具有普遍的意義。它既描寫了戰(zhàn)爭的艱苦,歌頌了戰(zhàn)士的勇敢,也表現(xiàn)了他們思鄉(xiāng)的痛苦。
    同時,對于邊將驕縱輕敵、不恤士卒的昏聵舉動也進行深刻揭露。它所反映的現(xiàn)實生活是多側(cè)面,富于立體感的。僅就描摹戰(zhàn)士心靈而論,它既有多側(cè)面的寫意,也有突出主導面的工筆細描。在出征時,戰(zhàn)士們同仇敵愾,“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斗志昂揚氣勢雄壯,這就展現(xiàn)了戰(zhàn)士勇往直前的心靈側(cè)面;在“胡騎憑陵雜風雨”般襲來的.嚴重時刻,戰(zhàn)士們不顧戰(zhàn)友“軍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的慘重損失和巨大危險,仍然奮力拼搏,突出了戰(zhàn)士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在敵兵圍困、邊將輕敵逸樂的情況下,戰(zhàn)士們盡管悵惘心寒、思鄉(xiāng)懷親,卻仍然不計個人功勛得失,寧肯“死節(jié)”,也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這些描寫,又進一步突出了戰(zhàn)士先國后家、深明大義的心靈主導側(cè)面..正因為詩人真實地、多側(cè)面地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在出征、格斗、被圍、思鄉(xiāng)、希望等不同情況下的內(nèi)心活動,使詩歌富于立體感。
    《燕歌行》為適應多側(cè)面再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大量運用對比的手法和排偶句式,例如:“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二句,展現(xiàn)了敵我雙方緊張備戰(zhàn)和部署軍事行動的情景;“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深刻揭露了軍中的苦樂不均;“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外古戰(zhàn)場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和愛國戰(zhàn)士殊死奮戰(zhàn)的悲涼氣氛;“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四句,每兩句對仗,表現(xiàn)征人、思婦兩地相望、相會無期的痛苦心情;“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二句,概括了邊庭戰(zhàn)士白天努力拼殺,夜間時刻警惕的緊張戰(zhàn)斗生活..所用排偶對比又錯落有致,毫無板滯之感。
    在這首詩中,詩人高適運用對比的手法和排偶的句式,將兩種截然相對的事物只作客觀描述,一同擺在讀者面前,能起到振聾發(fā)聵之效。象“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的點睛之筆,并無一個主觀性的字眼,僅僅客觀講述了張守珪軍中戰(zhàn)士和將領苦樂相差懸殊的現(xiàn)實:一方面是浴血苦戰(zhàn),死傷慘重,一方面卻是耽情聲色,驕逸輕敵。而作者的褒貶卻明晰可見。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jié)。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边@樣的音調(diào)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jié)”(《唐風定》卷九邢昉評語)。
    燕歌行的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培養(yǎng)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目標: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重點: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教學難點: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狈磳Α俺帮L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tǒng),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于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yōu)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睍r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diào)。
    2.小序已經(jīng)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么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huán)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diào)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凄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xiàn)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 忘歸
    無管弦 悲涼,奠下基調(diào) 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 不發(fā)
    江浸月
    。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樣的樂聲。(下一個定語,表狀態(tài))
    板書:
    比喻句 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zhuǎn)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 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xiàn)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仿佛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回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diào)上的區(qū)別,熱鬧而不紊亂,復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仿佛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著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zhuǎn)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后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tài)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zhuǎn)軸撥弦”是彈奏前試弦調(diào)音的動作?!暗兔夹攀掷m(xù)續(xù)彈”是彈奏的神態(tài)?!皵n”、“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tài),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xiàn)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yǎng)。
    教學過程;
    江中聽訴身世苦”,學生齊讀,找一個學生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確:“自言”以后二十二句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寫早年色藝超群、紅極一時的歌妓生涯?!扒镌麓猴L等閑度”一句過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寫年長色衰后的寂寞處境,“弟走”兩句寫琵琶女生活道路發(fā)生轉(zhuǎn)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后邊寫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轉(zhuǎn)折以及嫁作商人婦后的孤苦凄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輕貌美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獨守空房;用昔日歡笑襯后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江中聽訴身世苦
    前半部:色藝超群,紅極一時,歡樂奢華
    后半部:年長色衰、委身賈人,孤苦寂寞 對比、反襯
    板書: 同病相憐感慨多
    重聞琵琶青衫濕
    1.“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以主人與客人的表現(xiàn)襯托音樂美妙驚人。
    2.第一次演奏后“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比藗儽灰魳反騽?,心往神馳沉浸在音樂當中,襯托音樂高超迷人。
    3.再次彈奏時:“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坐中泣下誰最多?江洲司馬青衫濕”寫盡音樂的感人力量。
    明確:“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發(fā)了自己謫居江洲后的郁悶的心情,隱含當時社會變亂,政治衰落給人們造成的痛苦,意義深刻?!疤煅臏S落”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的情感體驗,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鳴。由于詩句簡明準確,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秋江夜送客
    月夜聽琵琶 凄涼話身世
    我聞琵琶已嘆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江洲司馬青衫濕 為君翻作琵琶行
    板書設計: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燕歌行的教案篇五
    1、培養(yǎng)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導入:在今天陶淵明的故鄉(xiāng),江西九江市有一座仿唐代園林建筑,名叫琵琶亭。為什么這座占地3300平方米的園林,會以琵琶來命名呢?話還得從公元815年的一首詩說起,就是現(xiàn)在我們要學的這首《琵琶行》。
    講解:現(xiàn)在我們來閱讀一下詩前小序,概括出詩人在這首長篇敘事詩當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閱讀,并回答)
    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幾只客船停泊在潯陽江頭,船篷里透出微弱的燈火。岸邊楓樹上滿是紅葉,和水中盧荻的白花一起點綴著秋色。故事就這樣開場了。
    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詩人是用哪一句詩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為什么白居易會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感嘆呢?(先閱讀3、4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的命運?(現(xiàn)在我們共同完成一個板書。)
    白居易16歲初到長安,拿詩卷給前輩詩人顧況請教,為及見詩,只見其名,顧況便調(diào)侃道: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等看到詩作中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lián)時,便改口說: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白居易的理想自然不是當個名滿天下的詩人。二十九歲,一舉成進士,三十二歲又以拔萃登科,為校書郎,三十五歲復應制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以第四等入選,由校書郎為幸至尉,不久入為翰林學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遺。十年之內(nèi),三登科第;名入眾耳,跡升清貴。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左拾遺。在中國歷史上,向皇帝諫諍的人,理由不見得正確,目標不見得遠大,但他們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看到壞的,我要說;不讓我說,不可以(李敖)。為此,白居易寫下了很多令權貴寵臣變色、切齒的詩篇和奏章。如見他卻成了個臥病潯陽,潦倒他鄉(xiāng)的謫臣。一個只要受到權力的敵視或迫害,幾乎馬上就要從社會結構和倫理關系中開除出去。
    從琵琶女和白居易前半生的跌宕來看,大家如何來評價他們,大家覺得在他們來眼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們先看琵琶女,當她風頭最健的時候,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鈿頭云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王孫公子各個都湊去燒錢,琵琶女也沉醉在溫柔鄉(xiāng)中。這讓我想起,英國作家格里麥斯頓的一句話:一個美麗的女子是眼睛的天堂,錢袋的煉獄,靈魂的地獄。
    容貌就是出身,就是身份證,就是通行證,就是獲取恩寵的利器。美貌是女人最具兌換力的資產(chǎn),它可以用來換取社會地位,換取金錢,甚至換取愛情。但這份資產(chǎn)依賴于一具會逐漸衰老的軀體,所以這是一份既可利用又正在失去的資產(chǎn)。容顏的美麗,如同扳機扣動時的一道閃光,又像迅速一頓的后挫力,其短暫性是令人無可奈何的。名花再傾城傾國也有凋零的時候。千古紅顏,大浪淘沙,能在偉大的文化進程中留下點兒什么的女子,大都是與文字有些關系的。那些曾享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環(huán)肥燕瘦盛譽的美女們,因為少了文化和精神的滋養(yǎng),美貌隨著韶華一去無蹤,不得不感嘆流光無情,只是庸庸碌碌地在自己的天地間消弭了如花似玉的生命。不,她們不是美,只是漂亮。而女人真正的美,卻是源于內(nèi)心,源于過人的才華,與深刻的思想。能與文字結緣的女人,往往才是最具有誘惑力的女人。
    白居易出身書香門第,自小受到的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建立功名,是文人的主旋律。白居易的終極理想自然是卿相之夢。于是長安便成了他向往的地方。公元742年,42歲的布衣李白,帶著經(jīng)天緯地的雄心,來到長安;公元745年,懷著兼濟天下的夢想,來到長安。長安是光影搖曳的舞臺,也是勇者闖蕩的天地。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摘取成功的桂冠。他們對于自身命運的不可把握,除了來自統(tǒng)治者的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權力風云外,還得提防文人間的相互妒忌、告密、攻擊和迫害。
    為什么琵琶女彈奏的是宮廷名曲,而不是江南小調(diào)?這說明什么?琵琶女不滿于現(xiàn)狀,一直留戀的是過去風花雪月、紙醉金迷的賣笑生涯。舞臺是她的一半生命,失去了舞臺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從她的骨子里還是充滿了對商人的不滿,以至于有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陵買茶去的怨恨之言。用《霸王別姬》中那師父的不好聽的話來說:都是下九流,誰嫌棄誰呢?雖然商人算不上下九流,也是社會的平民中的最底層了,而琵琶女是賣唱的歌女,老大嫁做商人婦實在不甘心,她畢竟見過大世面。還一直是呆在當時世界上都稱得上國際大都市的長安城。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危機,又不斷克服危機的過程。人只有在危機中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力量,這樣的人生才有活力。
    如果琵琶女彈奏的是后者,她能否引起詩人內(nèi)心的波瀾?從小序中,我們找一句最能反映詩人受音樂影響而導致情感波動的句子。(錚錚然有京都聲)
    正因為琵琶女對昔日榮光難以釋懷,正因為詩人對卿相之夢念念不忘,京都聲才使他們緊緊地連在一起。下面就讓我們通過白居易的筆來欣賞一下京都聲的魅力。
    大弦嘈嘈如急雨,如急雨寫出弦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驟;小弦切切如私語,如私語寫出弦音的幽細、委婉;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用大珠小珠落在于盤中的碰擊聲來摹寫交錯撥動粗弦細弦時發(fā)出的圓潤之聲;間關鶯語花底滑,用黃鶯的叫聲從花叢里傳出來比喻弦音的清脆宛轉(zhuǎn);幽咽泉流水下難,凝絕不通聲暫歇,用冰下流泉的響聲比喻樂聲的哽咽吞澀,弦音的低沉入微仿佛停止了;銀瓶乍潑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用銀瓶乍裂、水漿迸出、騎兵沖殺、刀劍齊鳴的聲音、比喻說去中間休止后的驟響,似千軍萬馬馳騁,突出琵琶聲的激越雄奇;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于人心動之時戛然而止。這些接連不斷的比喻,新鮮、貼切、動人,能使讀者體會到激揚、幽抑、喜樂、哀愁等情緒。
    音韻美是指詩人在描寫音樂時,能體現(xiàn)音樂的韻律。詩人重在從聽覺效果上模擬聲音,讓人讀起來感受到濃濃的韻味。如詩中用疊音詞弦弦、聲聲、嘈嘈、切切和雙聲疊韻詞間關、幽咽。這些詞,要么直接模擬聲音,要么使詩句增加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加強了音樂的悅耳動聽和韻律節(jié)奏。這樣準確地繪聲擬音,就能給人以真切直觀的聽覺實感。
    白居易在詩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讀者與情境中的人物產(chǎn)生共鳴,這是情感美的具體體現(xiàn)。在《琵琶行》中,詩人主要是通過點撥彈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是讀者與之同喜,與之同悲。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琵琶女試彈琵琶義蘊育著自己的情思;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彈弦過程就是抒情過程;接下來攏挑收撥畫,這是彈奏的指法,不僅寫出琵琶女技藝的熟練,更是借彈奏過程動作的變化,寫琵琶女內(nèi)心感情的波瀾。彈者投入,聽者亦是入情,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江洲司馬青衫濕琵琶女彈出同是天下淪落人的心聲,引起詩人、客人感情的共鳴。
    烘托,是一種從側(cè)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xiàn)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繪音樂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過對音樂效果的描寫(包括環(huán)境描寫和人的感受)來烘托琵琶聲的優(yōu)美動聽,深切感人,達到良好的審美效果,這就是烘托美。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慘別的江岸,相對無言的凄清時刻,忽聞水上琵琶聲,竟使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動心移情的音樂,不僅使人流連忘返,還誘得人們?nèi)ぢ暟祮?,這不烘托了樂聲的藝術魅力和感人力量嗎?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未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于動人的藝術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神妙動人。
    結語: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曲調(diào)是撩撥感情之弦的陣陣和風,又是叩擊感覺門扉的纖纖素手。她喚醒記憶,這記憶便將曾對其發(fā)生影響的種種往事追尋、再現(xiàn)。一千多年前,一位謫居臥病的潦倒文人,一位遲暮色衰的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再次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一曲《霓裳》、一曲《六幺》、一番肺腑言、一把辛酸淚,踩著詩行,踏著平仄,走進了經(jīng)典,走進了永恒。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音樂得詩句?
    為什么失意文人總能與風塵女子惺惺相惜?
    這是一節(jié)文學賞析課,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并欣賞作者怎樣用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再現(xiàn)琵琶女的千古絕唱的技法,為此,在課堂設計上,就突出了對直接或間接描寫音樂的詩句的賞析上,在前兩節(jié)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同學們進行了細致生動深刻的鑒賞,有很多地方甚至是獨特和富有創(chuàng)意的,個體學生與文本對話還是非常成功的,應該說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足之處:師生對話不太充分,除有關長安對詩人意味著什么?一處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外,別處都僅僅停留在一般性的總結上,而生生對話更是極不充分。
    燕歌行的教案篇六
    1.理解兒歌內(nèi)容,嘗試學說"xx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2.學習仿編兒歌,體驗游戲的樂趣。
    1.動態(tài)有聲ppt課件。2.動物圖片掛飾若干。
    一、傾聽火車聲音,導入活動。二、分段熟悉兒歌內(nèi)容。
    1.師:"誰在火車上?"(大象)"大象爺爺在說話呢,我們來聽聽大象爺爺說了什么。"(大象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旅行是什么意思?"
    教師小結:原來大象爺爺開著火車出去玩,火車發(fā)出咔嚓咔嚓的聲音。
    2.師:"大象爺爺還請了其他小動物一起去旅行,我們來看看他請了誰。"(青蛙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
    請個別幼兒練習說。
    3.猜謎,引出新朋友小兔,"小兔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
    4.根據(jù)動物叫聲引出新朋友小貓,"小貓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
    三、完整欣賞兒歌,學習朗誦兒歌。1.教師示范朗誦。2.幼兒學習兒歌。四、仿編兒歌。提問:"最后一節(jié)車廂是空的,你猜會是哪個小動物要去旅行呢?"請老師指導幼兒仿編兒歌。五、游戲"動物寶寶去旅行"。附兒歌:動物寶寶去旅行大象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青蛙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小兔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小貓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咔嚓咔嚓咔嚓嚓,動物寶寶去旅行。
    燕歌行的教案篇七
    1、理解兒歌內(nèi)容,嘗試學說“xx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
    2、學習仿編兒歌,體驗游戲的樂趣。
    1、音樂《火車的聲音》。
    2、課件。
    3、動物圖片掛飾若干。
    1、傾聽《火車聲音的音樂》進入活動。
    師:“噓!你們聽,這是什么聲音?!保úシ乓魳罚┰瓉硎腔疖囬_過來了。(點擊小火車圖片)
    2、分段熟悉兒歌內(nèi)容。
    (1)第一段。
    師:“誰在火車上的呀?”(大象)“是大象爺爺,我們和他打個招呼吧!大象爺爺你好!”“大象爺爺在說話呢,我們來聽聽大象爺爺說了什么。”(大象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
    “剛剛大象爺爺說了一句什么話?我們一起來學一學?!?“旅行是什么意識呢?”
    教師小結:原來大象爺爺開著火車出去玩,火車發(fā)出咔嚓咔嚓的聲音。
    (2)第二段。
    師:“大象爺爺還請了其他小動物一起去旅行,我們來看看他請了誰?!保c擊小青蛙)
    “我們一起和青蛙寶寶打個招呼吧?!薄拔乙煤寐牭脑捳埱嗤軐殞毶匣疖?,青蛙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薄拔覄倓傆昧艘痪涫裁春寐牭脑捳埱嗤軐殞毶匣疖嚨难??”(請1~2位幼兒回答,再請全體幼兒一起說)
    “我們一起請青蛙寶寶上火車吧!”(教師邊點擊青蛙寶寶邊與幼兒一起念)
    (3)第三段。
    師:“接下來哪個動物寶寶上火車了?請你猜一猜,紅紅的眼睛,長長的耳朵,短短的尾巴,愛吃蘿卜愛吃菜,走起路來蹦蹦跳!” “這個小動物是誰呀?對了,是小兔寶寶?!薄拔覀兒托⊥脤殞毚騻€招呼吧。剛剛我們請小青蛙上火車時是這樣說的(青蛙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誰會用同樣好聽的話請小兔寶寶上火車呢?”(請1~2位幼兒說說)
    “我們一起用好聽的話請小兔寶寶上火車吧?!保ㄐ⊥脤殞毶匣疖?,咔嚓咔嚓去旅行)“看!它上火車了?!保c小兔上火車)
    (4)第四段。
    師:“接下來是哪個動物寶寶上火車呢?這一次聽你聽聽它的叫聲,然后猜猜它是誰?”(喵喵)“對了,是小貓寶寶,我們一起用好聽的聲音請小貓寶寶上火車(點擊小貓吧他放到火車上并與幼兒一起朗誦“小貓寶寶上火車上,咔嚓咔嚓去旅行”)
    1、教師示范朗誦。
    師:“大象爺爺請了這么多動物寶寶去旅行可高興了,你聽,它還念起了兒歌,兒歌的名字叫‘動物寶寶去旅行’(大象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青蛙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小兔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小貓寶寶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咔嚓咔嚓咔嚓嚓,動物寶寶去旅行?。?。
    2、幼兒學習兒歌。
    師:“兒歌好聽嗎?我們看著大象爺爺開的火車一起來學一學大象爺爺念的兒歌,好嗎?”(教師帶領幼兒朗誦兒歌2遍)
    “我看許多小朋友都會念了,下面老師輕輕的念兒歌,你們響亮地念,好嗎?”
    “最后一節(jié)車廂是空的,你覺得會是哪個小動物呢?請你用好聽的話說一說?!保ㄗ尯⒆佣嗾f一點)
    師:“你們想扮演小動物去旅行嗎?老師給你們每個小朋友準備了動物圖片,請寶寶們看一看并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是哪種小動物,然后把它掛在身上。”
    “看!我變成了誰?”(大象爺爺)
    “大象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下面我請到誰,你們就用好聽的話把它請上火車?!?BR>    “動物寶寶們,注意安全,小火車開咯!”
    燕歌行的教案篇八
    1,在游戲活動中認識各種小動物和不同的車,感知4以內(nèi)的數(shù)量。
    2,培養(yǎng)幼兒觀察事物和比較的能力。
    動物圖片、各種車圖片ppt
    小朋友你們喜歡小動物嗎?;文章出自。屈。老師。教,案網(wǎng)'(喜歡),今天老師就帶來了一些小動物,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小朋友你們看有哪些小動物來了呀?(貓、兔、狗、猴)
    2、他們分別都來了幾只呢?
    3、小動物肚子餓了,請小朋友幫忙分下東西,要求一只小動物吃一個東西(請個別幼兒操作)
    教師小結:一只小動物吃一個東西,幾只小動物就吃幾個東西。
    1、小動物都非常感謝你們,說你們真棒,沒有給他們分錯東西讓他們每個人都吃到了。
    2、現(xiàn)在別的小動物聽說你們這么能干都想請你幫忙,你瞧這群小動物想去旅行也來找你們了。
    (1)、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上有些什么內(nèi)容。
    (2)、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上小動物和車子的數(shù)量。
    (3)、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你要讓這些小動物都坐什么車去?你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呢?
    通過本節(jié)活動我以小動物旅行的過程貫穿始終,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幼兒搶著回答問題,尤其在小動物爬山比賽的那一個環(huán)節(jié)幼兒非常的投入,非常的好奇,想知道小動物是怎樣爬山比賽的,最后誰得了第1名?誰得了第2名?誰得了第3名?整節(jié)活動下來幼兒掌握還很不錯,就是在最后一個“坐火車”游戲的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有點亂,有個別幼兒找不對自己的車廂擁擠在一起,這一失誤也在于我沒有事先給孩子們用紙板把車廂分開孩子們一看一目了然,就不容易站錯,這是我以后再設計游戲方面應注意的問題,應考慮周全。
    燕歌行的教案篇九
    【原文】。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搖踵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
    高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翻譯/譯文。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于邊疆戰(zhàn)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唐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唐朝將軍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
    戰(zhàn)士們本來在戰(zhàn)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鑼聲響徹重鼓棰聲威齊出山海關,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于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
    戰(zhàn)士拼斗軍陣前半數(shù)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戰(zhàn)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
    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云,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互看白刃亂飛舞夾雜鮮血紛飛,從來死節(jié)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zhàn)斗多慘苦,現(xiàn)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注釋。
    燕歌行:樂府舊題。詩前有作者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睆埞?,指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曾拜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一般以為本詩所諷刺的是開元二十六年,張守珪部將趙堪等矯命,逼平盧軍使擊契丹余部,先勝后敗,守珪隱敗狀而妄奏功。這種看法并不很準確。
    漢家:漢朝,唐人詩中經(jīng)常借漢說唐。
    煙塵:代指戰(zhàn)爭。
    橫行:任意馳走,無所阻擋。
    元戎:軍事元帥。
    非常賜顏色:超過平常的厚賜禮遇。
    摐:撞擊。
    金:指鉦一類銅制打擊樂器。
    伐:敲擊。
    榆關:山海關,通往東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頭飾羽的旗。旆是末端狀如燕尾的旗。這里都是泛指各種旗幟。
    逶迤:蜿蜒不絕的樣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將軍的武官。
    羽書;(插有鳥羽的,軍用的)緊急文書。
    瀚海;沙漠。這里指內(nèi)蒙古東北西拉木倫河上游一帶的沙漠。
    單于;匈奴首領稱號,也泛指北方少數(shù)民族首領。
    獵火:打獵時點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舉行大規(guī)模校獵,作為軍事性的演習。
    狼山:又稱狼居胥山,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克什克騰旗西北。一說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縣境內(nèi)。此處“瀚?!?、“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實指。
    極:窮盡。
    憑陵:仗勢侵凌。
    雜風雨:形容敵人來勢兇猛,如風雨交加。一說,敵人乘風雨交加時沖過來。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傷亡慘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隴頭吟》:“窮求塞草腓,塞外胡塵飛”
    斗兵?。鹤鲬?zhàn)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當恩遇:指主將受朝廷的恩寵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婦的淚水如注。
    城南:京城長安的住宅區(qū)在城南。
    薊北:唐薊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帶,此處當泛指唐朝東北邊地。
    邊庭飄搖:形容邊塞戰(zhàn)場動蕩不安。庭,一作“風”。飄搖,一作“飄飄”,隨風飄蕩的樣子。
    度:越過相隔的路程,回歸。
    絕域:更遙遠的邊陲。
    更何有:更加荒涼不毛。
    三時:指晨、午、晚,即從早到夜(歷時很久。三,不表確數(shù)。)。
    刁斗:軍中夜里巡更敲擊報時用的、煮飯時用的,兩用銅器。
    陣云:戰(zhàn)場上象征殺氣的云,即戰(zhàn)云。
    一夜:即整夜,徹夜。
    血:一作“雪”
    死節(jié):指為國捐軀。節(jié),氣節(jié)。
    豈顧勛:難道還顧及自己的功勛。
    李將軍:指漢朝李廣,他能捍御強敵,愛撫士卒,匈奴稱他為漢之飛將軍。
    賞析/鑒賞。
    背景。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雖用樂府舊題,卻是因時事而作的,這是樂府詩的發(fā)展,如果再進一步,就到了杜甫《麗人行》、《兵車行》、“三吏”、“三別”等即事命篇的新樂府了?!堆喔栊小肥且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diào)曲》,這個曲調(diào)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jù)說就是曹丕開創(chuàng)的。曹丕的《燕歌行》有兩首,是寫婦女秋思,由他首創(chuàng),所以后人多學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調(diào)做閨怨詩。高適的《燕歌行》是寫邊塞將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調(diào)寫此題材他是第一個。此詩主要是揭露主將驕逸輕敵,不恤士卒,致使戰(zhàn)事失利。歷來注家未對序文史事詳加考核,都以為是諷張守珪而作。其實,這是不符史實的。此詩所刺對象應是受張守珪派遣、前往征討奚、契丹的平盧討擊使、左驍衛(wèi)將軍安祿山。
    結構。
    詩大體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寫出師。其中前四句說戰(zhàn)塵起于東北,將軍奉命征討,天子特賜光彩,已見得寵而驕,為后文輕敵伏筆。后四句接寫出征陣容。旌旗如云,鼓角齊鳴,一路上浩浩蕩蕩,大模大樣開赴戰(zhàn)地,為失利時狼狽情景作反襯?!靶N尽眱删鋵懙诌_前線。羽書飛馳,見軍情緊急;獵火照夜,說敵陣森嚴。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斗經(jīng)過。其中前四句寫戰(zhàn)初敵人來勢兇猛,我軍傷亡慘重,后四句說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圍?!吧酱ㄊ挆l極邊土”,說明戰(zhàn)場地形是無險可憑的開闊地帶,這正有利于胡騎馳突,故接寫敵軍如暴風驟雨之襲來?!皯?zhàn)士”兩句用對比方法寫出了主將驕惰輕敵,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戰(zhàn),一面仍恣意逸樂。這是詩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寫。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蕭颯景象,為“斗兵稀”作襯托,同時寫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傍晚?!吧懋敹饔龀]p敵”,正面點出損兵被圍的原因,是詩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寫征人,思婦兩地相望,重會無期。詩雖古體,多用偶句,此段因內(nèi)容需要,而猶著意作對仗。又此詩平仄轉(zhuǎn)韻,一般四句一轉(zhuǎn),獨此段八句全用仄韻,與表現(xiàn)雙方搖搖不安的心緒相適應。殺氣成云,刁斗傳寒,都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末段四句,兩句寫戰(zhàn)士在生還無望的處境下,已決心以身殉國?!柏M顧勛”三字,仍是對將帥的諷刺。兩句詩人感慨,對戰(zhàn)士的悲慘命運深寄同情,詩以“至今猶憶李將軍”作結,再次點明主題。盛唐時,殷璠評高適曰:“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贝嗽姶_實可以作為代表。
    《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后,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經(jīng)略邊事,初有戰(zhàn)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后敗?!笆孬曤[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后的兩次戰(zhàn)敗,感慨很深,因?qū)懘似?BR>    詩意在慨嘆征戰(zhàn)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利,使戰(zhàn)士受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xiàn)實。詩雖敘寫邊戰(zhàn),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zhàn)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開頭。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zhàn)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fā)端兩句便指明了戰(zhàn)爭的方位和性質(zhì),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fā)?!澳袃罕咀灾貦M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不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nèi)地,漢將所破特余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唐詩解》卷十六)這樣理解是正確的。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zhàn)前不可一世的驕態(tài),也為下文反襯。戰(zhàn)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于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
    第二段寫戰(zhàn)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xiàn)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昂T”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吧懋敹饔龊爿p敵,力盡關山未解圍”?;貞衔?,漢將“橫行”的豪氣業(yè)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里并不是游離戰(zhàn)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拌F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lián),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結尾。
    最后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跋嗫窗兹醒娂?,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zhàn),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zhì)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zhèn)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尤為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zhàn)爭何計其數(shù),驅(qū)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shù)不勝數(shù),備歷艱苦而埋尸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李廣,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贊美高適、岑參的詩:“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保ā都母呤咕⑨L史三十韻》)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經(jīng)過慘淡經(jīng)營而至于渾化無跡。氣氛悲壯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凄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將軍們的罪責。尤可注意的是,詩人在激烈的戰(zhàn)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復雜變化的內(nèi)心活動,凄惻動人,深化了主題。全詩處處隱伏著鮮明的對比。從貫串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jié)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zhàn)、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zhàn)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而結尾提出李廣,則又是古今對比。全篇“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最為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上聲“麌”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jié)。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礙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边@樣的音調(diào)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jié)”(《唐風定》卷九邢昉評語)。
    作者簡介。
    高適,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后來客游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后歷任淮南、四川節(jié)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h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人物生平。
    唐朝武則天長安四年(7),高適出生。
    朝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高適二十歲。于是年前后到長安,后客游梁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給。自此時起至開元十九年(731年),一直居宋中。
    唐朝開元十九年(731年),高適二十八歲。是年起至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北游燕趙,先后欲投朔方節(jié)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別》、《真定即事奉贈韋使君二十八韻》、《贈別王十七管記》及《塞上》、《薊門五首》等詩。
    唐朝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適三十二歲。應征趕赴長安,落第。
    唐朝開元二十四年(736年),高適三十三歲。有《淇上別業(yè)》、《酬陸少府》、《自淇涉黃途中作》等詩。
    唐朝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高適三十五歲。返宋中。作《燕歌行》。自此時至天寶七載(748年),一直居于宋中。其間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東平等地。
    唐朝玄宗天寶八年(749年),高適四十六歲。為睢陽太守張九皋所薦舉,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唐朝天寶九年(750年),高適四十七歲。是年秋,北使青夷軍(屬范陽節(jié)度使)送兵。
    唐朝玄宗天寶十年(751年)春事畢,南歸。有《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薊北》、《自薊北歸》等詩。
    唐朝天寶十一年(752年),高適四十九歲。辭封丘尉,客游長安。秋冬之際,擔任涼州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
    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高適五十二歲。十二月,拜左拾遺,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關。
    唐朝天寶十五年(756年),高適五十三歲。六月,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高適隨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諫議大夫。十一月,永王璘謀反。十二月,以高適為淮南節(jié)度使,討伐永王璘。
    唐朝肅宗至德二年(757年),高適五十四歲。討平永王后,又受命參與討安史叛軍,曾救睢陽之圍。
    唐朝至德三年(758年),高適五十五歲。因敢于直言,貶官太子詹事。
    唐朝乾元二年(759年),高適五十六歲。五月,出任彭州刺史。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高適五十七歲。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初。
    唐朝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高適六十歲。二月,遷任劍南節(jié)度使。十二月,松、維、保三州等地為吐蕃所陷,高適不能救。
    唐朝廣德二年(764年),高適六十一歲。春,高適為嚴武所代,遷刑部侍郎,轉(zhuǎn)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
    唐朝永泰元年(765年),高適六十二歲。正月,高適卒。贈禮部尚書。留有《高常侍集》等傳世。
    藝術特色。
    高適是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領軍人物,“雄渾悲壯”是他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其詩歌尚質(zhì)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高適少孤貧,有游俠之氣,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面較廣闊,題旨亦深刻。高適的心理結構比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詩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如《燕歌行》,開篇就點出國難當頭,突出緊張氣氛:“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結尾處直接評論:“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嘆,含蓄而有力。
    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燕歌行》中用“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劃凄涼場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組成富有主觀情感的圖景,把戰(zhàn)士們戰(zhàn)斗不止的英勇悲壯烘托得更為強烈。高適在語言風格上用詞簡凈,不加雕琢。如《別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技巧上看來全不用力,詞從意出,沒有刻意辭彩修飾。卻使人感到默默的悲涼也。
    主要作品。
    作品分類。
    高適詩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現(xiàn)實性較強。主要有以下幾類:
    邊塞詩。
    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歌頌了戰(zhàn)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yè)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高適有些贊美不義戰(zhàn)爭、歧視少數(shù)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蠻詩》等,是這類詩歌的糟粕。
    反映民生疾苦的詩。
    這些詩比較深刻地揭露了統(tǒng)治者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如《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東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實地描寫了廣大農(nóng)民遭受賦稅、徭役和自然災害的重壓,對他們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還寫過一些贊美“良吏”的詩,從“仁政”思想出發(fā),提倡輕徭薄賦,在當時也有一定的進步作用。
    諷時傷亂詩。
    大抵指斥弊政,對統(tǒng)治者的驕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難二首》等。還有一些詩作于安史亂后,對政局流露出憂慮和憤慨,如《酬裴員外以詩代書》、《登百丈峰二首》等。
    詠懷詩。
    數(shù)量最多,思想內(nèi)容比較復雜。像《別韋參軍》、《淇上酬薛三據(jù)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贈崔二》、《封丘作》等,抒寫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憂憤,對現(xiàn)實有所不滿。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一
    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高適唐詩鑒賞:
    《燕歌行》是樂府《相和歌·平調(diào)曲》名原詩序?qū)懙溃骸伴_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BR>    張公,指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開元二十三年拜為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開元二十五年曾率軍破契丹,次年部將趙堪、白真陀羅等假借張守珪之命,命平盧軍使烏知義率領騎兵擊叛奚余黨于潢水之北,先勝后敗。張守珪不但沒有據(jù)實上報,反而賄賂前來調(diào)查事情真相的牛仙童,以掩蓋敗績。張守珪原是鎮(zhèn)守東北邊陲的名將,屢建戰(zhàn)功,但后來卻居功自傲,驕縱輕敵,沉迷于歌舞宴樂,致使戰(zhàn)爭失利,損失慘重?!堆喔栊小肪褪歉哌m送兵到薊北、回到封丘后有感于張守珪之事而作。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zhàn)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起句“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睂憫?zhàn)爭烽火在唐王朝東北邊境燃起,將軍奉命征討伐入侵的敵軍。
    張守珪率領戰(zhàn)士縱橫馳騁,英勇殺敵,屢建戰(zhàn)功,皇帝對此非常滿意,大加賞賜。這四句將張守珪以前的戰(zhàn)功及榮耀都概括出來了?!捌茪堎\”、“重橫行”六字,既寫出了敵人的實力,又襯托出了將軍的威武、剽悍、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同時也為下文張守珪的輕敵埋下了伏線。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边@四句寫張守珪的部將趙堪、白真陀羅假傳張的命令,逼令平盧軍使烏知義追擊叛奚的過程?!皳溄稹?、“旌旆”二句是寫軍隊出征時的雄壯氣勢,字里行間充滿廣大將士慷慨激昂、殺敵衛(wèi)國的決心和豪氣。另一方面,“摐金伐鼓”、旌旆如云、“逶迤”浩蕩的軍容,也寫出了征戰(zhàn)士卒之眾,為全軍敗北時的“兵稀”、狼狽作了鋪墊式的反襯。“校尉”、“單于”兩句寫敵我雙方緊張部署戰(zhàn)略行動的情景。羽書飛報,形容軍情緊急;獵火燭天,說明敵人早有戒備,也為下文的失敗再次作了鋪墊。
    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边@四句是說:唐軍轉(zhuǎn)戰(zhàn)來到山川蕭條的狼山一帶,敵人的騎兵也象暴風驟雨般兇猛襲來。激戰(zhàn)開始,士卒在前方,死傷慘重;而邊將們卻依舊耽于酒色,沉迷于歌舞飲宴。“山川蕭條極邊土”,說明戰(zhàn)場的無險可據(jù),這正有利于素以騎射著稱的“胡騎”的縱橫飛馳,暗示邊將用兵不懂利用“地利”?!皯?zhàn)士軍前”和“美人帳下”的鮮明對比,揭示和抨擊了封建社會官僚的腐敗和將士間的不平均。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這四句的意思是:深秋的沙漠,枯草在寒風中顫抖,慘淡的夕陽墜落在漠中孤城,邊將身受朝廷的恩遇,本當盡忠職守,報效朝廷,卻守備松弛,驕逸輕敵。以致敵人突然襲擊時,盡管士卒們拼盡了力氣,卻難解重圍。“身當恩遇常輕敵”可謂直抒胸臆,正面指出失敗的原因,抨擊邊將的無能與腐敗。詩中對“大漠窮秋”、“孤城落日”等蕭條、荒涼環(huán)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戰(zhàn)場上戰(zhàn)士“力盡”勢孤“斗兵稀”的悲壯氣氛,加強了對“身當恩遇常輕敵”的邊將的控訴。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這四句是寫戰(zhàn)火連年不斷,戍卒長期不能返回家園,引起他們和家人之間無盡的痛苦和相思。在這里,詩人表面上將筆調(diào)從大漠征戰(zhàn)中宕開,描寫“少婦”與“征人”的相思,實則通過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進一步抨擊、控訴將官們的昏庸腐朽。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復何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四句,是寫邊地的荒涼和戰(zhàn)爭氣氛的肅殺緊張。說明家人對戍卒安危的焦慮牽掛的心情?!皻狻?、“寒聲”二句則從戍卒的角度上寫邊塞軍旅戰(zhàn)斗生活的艱苦緊張:白天,戰(zhàn)場上殺氣騰騰,夜晚,軍營戒備森嚴,警報頻傳,給黑夜帶來一片慘人的寒氣。
    末四句“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是從士卒拳拳的報國心揭示戰(zhàn)士戍邊、苦戰(zhàn)的精神之源,進一步襯托了邊將的卑劣,闡發(fā)了詩的主題。戰(zhàn)士甘愿為國捐軀的偉大襟懷與一心為邀功討賞、想博取天子恩遇的邊將的卑微靈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以“至今猶憶李將軍”作結,既是詩人代戍卒發(fā)出的呼喚,對士卒悲慘命運深表同情,也是詩人借贊嘆漢名將李廣的愛惜士卒以對比諷刺趙堪等的不恤士卒。
    這首詩雖然是針對張守珪、趙堪等所作,但對當時的邊塞戰(zhàn)爭卻具有普遍的意義。它既描寫了戰(zhàn)爭的艱苦,歌頌了戰(zhàn)士的勇敢,也表現(xiàn)了他們思鄉(xiāng)的痛苦。
    同時,對于邊將驕縱輕敵、不恤士卒的昏聵舉動也進行深刻揭露。它所反映的現(xiàn)實生活是多側(cè)面,富于立體感的。僅就描摹戰(zhàn)士心靈而論,它既有多側(cè)面的寫意,也有突出主導面的工筆細描。在出征時,戰(zhàn)士們同仇敵愾,“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斗志昂揚氣勢雄壯,這就展現(xiàn)了戰(zhàn)士勇往直前的心靈側(cè)面;在“胡騎憑陵雜風雨”般襲來的.嚴重時刻,戰(zhàn)士們不顧戰(zhàn)友“軍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的慘重損失和巨大危險,仍然奮力拼搏,突出了戰(zhàn)士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在敵兵圍困、邊將輕敵逸樂的情況下,戰(zhàn)士們盡管悵惘心寒、思鄉(xiāng)懷親,卻仍然不計個人功勛得失,寧肯“死節(jié)”,也決不背叛自己的祖國,這些描寫,又進一步突出了戰(zhàn)士先國后家、深明大義的心靈主導側(cè)面..正因為詩人真實地、多側(cè)面地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在出征、格斗、被圍、思鄉(xiāng)、希望等不同情況下的內(nèi)心活動,使詩歌富于立體感。
    《燕歌行》為適應多側(cè)面再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大量運用對比的手法和排偶句式,例如:“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二句,展現(xiàn)了敵我雙方緊張備戰(zhàn)和部署軍事行動的情景;“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深刻揭露了軍中的苦樂不均;“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外古戰(zhàn)場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和愛國戰(zhàn)士殊死奮戰(zhàn)的悲涼氣氛;“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四句,每兩句對仗,表現(xiàn)征人、思婦兩地相望、相會無期的痛苦心情;“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二句,概括了邊庭戰(zhàn)士白天努力拼殺,夜間時刻警惕的緊張戰(zhàn)斗生活..所用排偶對比又錯落有致,毫無板滯之感。
    在這首詩中,詩人高適運用對比的手法和排偶的句式,將兩種截然相對的事物只作客觀描述,一同擺在讀者面前,能起到振聾發(fā)聵之效。象“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的點睛之筆,并無一個主觀性的字眼,僅僅客觀講述了張守珪軍中戰(zhàn)士和將領苦樂相差懸殊的現(xiàn)實:一方面是浴血苦戰(zhàn),死傷慘重,一方面卻是耽情聲色,驕逸輕敵。而作者的褒貶卻明晰可見。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jié)。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這樣的音調(diào)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jié)”(《唐風定》卷九邢昉評語)。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二
    【原文】。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椗畵u踵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三
    學習目標:
    二.分析《燕歌行》一詩的層次結構和主要的藝術特色--對比。(重點)。
    課時安排:一教時。
    授課過程:
    一.導入新課。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簡單比較兩首詩)。
    二.作者與背景。
    1.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高適字達夫;世稱高常侍;唐代邊塞詩派的主要代表;“高、岑”;其邊塞詩感情激昂,意境雄渾,氣勢奔放;長于七古。
    三.課文欣賞:。
    唐之韻05邊塞詩人(下).rm。
    四.課文分析。
    1、“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所“感”唐家聲威。
    所“感”思鄉(xiāng)盼歸之情。
    所“感”軍中苦樂不均。
    2.此詩構思嚴謹,圍繞一次戰(zhàn)爭的場景來寫。全篇共二十八句,分為四層:
    第一層八句寫出師,著力烘托氣氛;
    第二層八句寫戰(zhàn)敗,揭示其原因;
    第三層八句寫被圍,刻畫相思之苦;
    第四層四句寫死斗,突出壯志豪情。
    3.本文中心思想。
    此詩通過邊塞戰(zhàn)場各種尖銳矛盾的深刻反映,熱情歌頌了愛國將士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揭露了封建時代軍隊中殘酷的階級壓迫。對“將軍”的腐敗導致戰(zhàn)爭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對廣大士卒的悲慘遭遇表達了深刻的同情。
    4.藝術賞析。
    第一、詩作善于描繪邊塞風光,渲染戰(zhàn)地氣氛;
    第二、充分運用對比手法。
    漢將(男兒):重橫行--半生死--斗兵稀--空回首--死節(jié)不顧勛。
    將軍:美人帳下猶歌舞--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四組對比。
    唐軍--敵軍。
    戰(zhàn)士--將軍。
    征人--思婦。
    古將軍-今將軍。
    第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第四、句式整散相間,語言鏗鏘有力。
    五.根據(jù)以下提示,鑒賞《燕歌行》.。
    1、《燕歌行》表達了多重主題,請作出你的概括。
    2、請分析高適《燕歌行》一詩的層次結構和和主要的表現(xiàn)特色。
    3、《燕歌行》是一首歌行體的古體詩,但又包含了近體詩的一些特色。。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四
    1、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學生了解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四種圖形的關系。
    3、認識平行四邊形的不穩(wěn)定性,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學習畫高。
    4、學習并認識梯形各個部分的名稱。
    5、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重難點:
    1、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討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正方形的關系;
    教學準備:
    課件,活動的平行四邊形,七巧板等。
    教學設計。
    一、復習回顧。
    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一些幾何圖形,說一說都有哪些?
    二、學習新課。
    (一)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1.課件出示各種四邊形。讓學生觀察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特點?
    2.讓學生說出在上面的圖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圖形。
    3.判斷第三和第四個圖形的每組對邊是否平行。
    4.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概括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
    5.討論:長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嗎?分小組討論,然后交流結果。
    課件出示關系圖。
    (二)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1)教師演示。
    學生明確:兩組對邊長沒有變,變成了平行四邊形,四個直角變成了銳角或鈍角。
    (2)動手操作。學生自己動手,把準備好的長方形框拉成平行四邊形,并測量兩組對邊是否還平行。
    (3)歸納平行四邊形特性。根據(jù)剛才的實驗、測量,引導學生概括出: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wěn)定形。
    (4)對比。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不容易變形。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不同,容易變形,也就是因為具有不穩(wěn)定性。
    這種不穩(wěn)定形在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你能舉出實例來嗎?(如推拉門,放縮尺等)。
    (三)學習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1)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教師邊用課件演示邊說明:從平行四邊形一條邊上的一點到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平行四邊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平行四邊形的底。
    (2)找出平行四邊形中相應的底和高。
    引導學生觀察與討論使學生明確:從a點畫高,它的底是cd;從c點畫高,它的底是ab。
    (3)畫平行四邊形的高。
    平行四邊形高的畫法與三角形畫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通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的方法。從一條邊上任意一點都可以向它的對邊畫高,但通常是從一個角的頂點向它的對邊畫高。這里高要畫在平行四邊形內(nèi),不要求把高畫在底邊的延長線上。
    (4)鞏固練習。
    a.判斷下列圖形哪些是平行四邊形?
    b.觀察下圖中,有幾條高?它們相對應的底各是哪條線段?
    c.指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并畫出相應的高。
    (四)認識梯形個部分名稱。
    1、結合圖形說明,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較短的底叫做上底上底,較長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組對邊叫做腰。
    2、從上底的一個頂點向?qū)呉粭l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畫法和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中高的畫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畫高?
    引導學生明確:聽行的高只能從相互平行的兩條邊中任一邊上的點向它的對邊畫垂線。
    再想一想:你怎樣區(qū)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學等腰梯形。
    (1)教師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對折一下,你發(fā)現(xiàn)兩腰有什么特點(兩腰相等)。
    (2)學生測量:量一量書上的等腰梯形兩腰的長度,結果怎樣?(兩腰相等)。
    (3)概括定義:兩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它是梯形的一種特殊情況。
    4、四邊形的關系。
    分組討論:根據(jù)對邊平行的.情況,你可以把四邊形分成幾類?每類各有什么圖形?
    三、鞏固新知。
    1.教材p。72做一做第2題和練習十二第1題。
    2.練習十二第6題。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我大膽引用了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它使我縮短了教學時間,大大提高了我的課堂效率。如: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特征時,應用了多媒體課件。當小組研究完四邊形的分類時,我讓幾名學生到講臺前來演示驗證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過程,在學生演示完之后,我用多媒體再一次演示了驗證的過程。多媒體課件不僅讓學生直觀的看到了驗證的過程,而且又一次在學生的頭腦中加深了印象,有效地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我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些實物圖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圖形的存在,課堂的效果也非常好?,F(xiàn)代的課堂已經(jīng)不僅僅是停留在粉筆和黑板的時代了,作為新世紀教師的我們,也應該大膽使用多媒體課件這一教學手段來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傊?,恰當?shù)摹⑦m時的運用多媒體,會起到動一子而全盤皆活的作用,可以促進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有效的培養(yǎng)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何樂而不為呢.
    上完這節(jié)課,我反復思量,其實課堂中還存在著些許不足,例如在讓小組討論四邊形分類的過程中,由于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夠明確,導致學生大部分只顧低頭分類,而不借助手中的工具來驗證自己的分類是否合理,所以在反饋的過程中,學生只顧說自己的分類結果,而缺少了驗證的過程。如果老師當時能這樣說:我們明確了分類的標準,就請同學們先試著將手中的四邊形分分類,分完之后再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驗證自己的分類是否合理?如果這樣設計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學無止境,在今后的數(shù)學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踏實教學,讓自己的數(shù)學課堂越來越吸引學生。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五
    燕歌行原文:
    孟冬初寒節(jié)氣成。
    悲風入閨霜依庭。
    秋蟬噪柳燕辭楹。
    念君行役怨邊城。
    君何崎嶇久徂征。
    豈無膏沐感鸛鳴。
    對君不樂淚沾纓。
    辟窗開幌弄秦箏。
    調(diào)弦促柱多哀聲。
    遙夜明月鑒帷屏。
    誰知河漢淺且清。
    展轉(zhuǎn)思服悲明星。
    翻譯:
    無
    賞析:
    無
    謝靈運簡介:
    謝靈運(385年-433年),漢族,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出生在會稽始寧(今紹興市上虞區(qū)謝塘鎮(zhèn)),是陳郡謝氏士族。南北朝時期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東晉名將謝玄之孫,母親是王羲之與郗v的獨女王孟姜的女兒劉氏,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主要創(chuàng)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由謝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賦》,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謝靈運還兼通史學,工于書法,翻譯佛經(jīng),曾奉詔撰《晉書》?!端鍟?經(jīng)籍志》、《晉書》錄有《謝靈運集》等14種。
    燕歌行謝靈運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詩句、古詩詞,這里詩句大全都有!
    關注微信公眾號:miyu_88,精彩內(nèi)容每天推送!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六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韻譯】。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于邊疆戰(zhàn)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東北邊境上的烽煙塵土蔽日遮天;將領們?yōu)閽咂絻磾侈o家上了前線。
    好男兒本看重馳聘沙場為國戍邊;漢家天子對這種精神又格外賞臉。
    敲鑼打鼓隊伍雄赳赳開出山海關;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邊蜿蜓不斷。
    校尉自大沙漠送來了緊急的軍書;說是單于把戰(zhàn)火燃到內(nèi)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蕭條延伸到邊境的盡頭;敵騎侵凌來勢兇猛猶如風狂雨驟。
    戰(zhàn)士在前線廝殺一半死來一半生;將軍仍在營帳中觀賞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盡是萋萋衰草;暮色降臨孤城能戰(zhàn)守兵越來越少。
    將士身受皇恩常不顧頑敵而死戰(zhàn);盡管竭力奮戰(zhàn)仍未解除關山重圍。
    戰(zhàn)士們身穿鐵甲辛苦地久戍邊疆;家中妻子一定淚如玉箸時時感傷。
    少婦們在長安家中恐怕哭斷了腸;征人們在薊北邊防枉自回首故鄉(xiāng)。
    邊疆朔風凜冽要想回鄉(xiāng)那能飛渡;疆域曠遠迷茫是人世間僅有絕無。
    晨午晚三時都殺氣騰騰戰(zhàn)云彌漫;夜里頻傳的刁斗聲叫人聽了膽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戰(zhàn)刀上血跡斑斑;自古盡忠死節(jié)豈能顧及功勛受賞。
    君不見沙場上嘗盡征戰(zhàn)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懷念西漢時的李廣將軍。
    【賞析】。
    《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后,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經(jīng)略邊事,初有戰(zhàn)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后敗?!笆孬曤[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后的兩次戰(zhàn)敗,感慨很深,因?qū)懘似?BR>    詩的主旨是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zhàn)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到極大的痛苦和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zhàn)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zhàn)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zhàn)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fā)端兩句便指明了戰(zhàn)爭的方位和性質(zhì),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fā)?!澳袃罕咀灾貦M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不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nèi)地,漢將所破特余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唐詩解》卷十六)這樣理解是正確的。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zhàn)前不可一世的驕態(tài),也為下文反襯。戰(zhàn)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于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zhàn)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xiàn)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昂T”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貞衔?,漢將“橫行”的豪氣業(yè)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里并不是游離戰(zhàn)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拌F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lián),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跋嗫窗兹醒娂?,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zhàn),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zhì)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zhèn)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尤為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zhàn)爭何計其數(shù),驅(qū)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shù)不勝數(shù),備歷艱苦而埋尸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李廣,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贊美高適、岑參的詩:“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長史三十韻》)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經(jīng)過慘淡經(jīng)營而至于渾化無跡。氣氛悲壯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凄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將軍們的罪責。尤可注意的是,詩人在激烈的戰(zhàn)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復雜變化的內(nèi)心活動,凄惻動人,深化了主題。全詩處處隱伏著鮮明的對比。從貫串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jié)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zhàn)、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zhàn)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而結尾提出李廣,則又是古今對比。全篇“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最為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上聲“麌”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jié)。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礙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這樣的音調(diào)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jié)”(《唐風定》卷九邢昉評語)。
    燕歌行的教案篇十七
    一、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內(nèi)容。
    試驗2:學生試驗(發(fā)印制好的平行線紙單)。
    (1)要求學生任意畫一條直線c與直線a、b相交;
    (2)選一對同位角來度量,看看這對同位角是否相等。
    學生歸納: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
    二、主體探究,引導學生探索平行線的其他性質(zhì)以及對命題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活動1。
    問題討論:
    我們知道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還有內(nèi)錯角、同旁內(nèi)角。我們已經(jīng)知道“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請同學們想一想: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nèi)錯角、同旁內(nèi)角有什么關系?(分組討論,每一小組推薦一位同學回答)。
    教師活動設計:引導學生討論并回答。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并要求學生學習推理的書寫格式。
    活動2。
    性質(zhì)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nèi)錯角相等。
    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內(nèi)錯角相等。
    性質(zhì)3:兩條平行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nèi)角互補。
    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同旁內(nèi)角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