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學方案(通用13篇)

字號:

    在制定方案時,我們還需要考慮風險和應(yīng)急措施,以應(yīng)對可能的變化和挑戰(zhàn)。一個成功的方案應(yīng)該能夠滿足長期和短期的目標需求。為了給大家提供更多實際操作的參考,我們整理了一些實用的方案案例。
    登鸛雀樓教學方案篇一
    2、通過讀、唱、吟、舞、背各種方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及詩中蘊含的哲理,感受學習的快樂。
    有感情的吟誦詩文,理解詩意。
    師:呵!小朋友們可真精神?。≌l愿意給老師背首古詩聽聽? (通過背古詩,以舊引新)
    1、接題,介紹鸛雀樓
    (出示鸛雀樓圖片)
    師:這座樓叫鸛雀樓(板書:鸛雀樓)。因為有一種鳥叫鸛雀,在它們飛累的時候經(jīng)常到這座樓上休息,所以人們就稱這座樓叫鸛雀樓,本來鸛雀樓并不出名,因為唐朝詩人王之渙一首《登鸛雀樓》而出名。登上這座樓,前可望中條山,下可瞰黃河水??上?,后來被黃河水沖沒了,但是詩人的這首詩卻被千古傳誦。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詩人一起登樓賞詩吧?。ò鍟旱牵?BR>    2、讀通詩文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生讀、齊讀。
    3、讀懂詩意
    師:同學們,聽你們讀的這么好,我也想來讀讀這首詩,好嗎?在老師讀的時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聽,你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看著老師,用心去聆聽一下這首詩,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嗎?(教師配樂范讀古詩)
    提問:(1)聽了老師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說、單個讀句子。(老師中間評價學生)
    (2)除了看到太陽落山,你還看到了什么?(指生說)
    (3)見過黃河嗎?那今天咱們一起再去參觀一下黃河好嗎?(先播放奔騰的黃河水,再出示平靜的黃河圖片)
    師: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她有時洶涌澎湃怒氣沖天,有時風平浪靜和藹可親,她那彎彎曲曲的身體流啊流,最終流入哪里?(大海)齊讀:黃河入海流。
    師:現(xiàn)在誰自己來讀讀這句詩?(指生讀,老師評價)
    師:站在鸛雀樓上,看著美麗的夕陽西下(齊讀:白日依山盡)看著流入大海的黃河水(齊讀:黃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賞一幅奇妙的畫,我真不想走啊,因為我還想看到比這更美,更遠的景色,我掂起腳,伸長脖子,還是看不到,怎么辦呢?給我想個辦法吧!
    指生說,讀后兩句詩。
    師:現(xiàn)在誰來登高望遠呢?指生讀。
    舉例講解登高望遠的內(nèi)在含義。
    師:同學們,詩人用了短短的二十個字,就讓我們看到了這么美麗的景色,還告訴了我們一個登高望遠的道理,這讓我不僅想再一次來讀這首詩。(齊讀)
    1、教唱古詩
    師:同學們讀的真好,現(xiàn)在老師特別想送給大家一首歌,大家想聽嗎?
    (1)老師范唱兩遍,學生聽;
    (2)老師教唱古詩;
    (3)拍手唱。
    2、吟古詩
    師:古詩被你們唱活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古詩不僅讀得要好,而且還要會吟,要吟出是的韻味來。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讀就叫吟。自己先練練,(自由練習)誰來試試?(指生吟古詩,老師調(diào)空并講方法和示范)
    3、舞古詩
    師:同學們可真棒啊,把這首詩吟得那么有韻味,老師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嗎?(教師范舞古詩,學生看),想讓你們的手腳也動起來嗎?那就跟著老師一起舞起來吧!
    教學舞古詩。
    4、背古詩
    師:同學們舞的真好看,像一個個小小的舞蹈家,那現(xiàn)在我來考考咱們的舞蹈家,誰能單獨站起來不看大屏幕邊背邊舞呢?(指生邊背邊舞)
    男女比賽背古詩,齊背古詩
    下課。
    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教學方案篇二
    師:請同學們欣賞一幅畫:(邊指圖邊講)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著群山慢慢落下,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里的景色太美了!于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課件出示課文)。
    齊讀詩題,登——鸛雀樓。(讀出節(jié)奏)。
    1、師范讀,學生指著字聽清每一個字的讀音。
    2、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除了想一想老師剛才是怎么讀的以外,能用上拼讀拼音認字就更好了。比如,里)。
    3、反饋:你剛才通過拼讀識字認識了哪個生字寶寶?
    3、優(yōu)生范讀(正音,拼讀正音)。
    4、讀詩讀得好,不光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節(jié)奏來。師配樂范讀(老師讀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注意節(jié)奏和停頓)。
    5、生練讀。
    5、師生合作讀。
    6、聲音低高讀。
    7、生齊讀(配樂)。
    1、老師教讀(黃河、千里、一層樓、目、更、入)。
    2、齊讀生字(帶拼音)。
    3、生組詞(入、千、里、目)。
    4、打亂順序抽讀生字或開火車。
    師:學習了生字,我們一起去登鸛雀樓怎么樣?不過,“鸛雀樓”上的每一層都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
    5、當年,王之渙也和我們一樣,登上了鸛雀樓,看著眼前的美景,他不由地吟出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我們一起讀一讀,希望孩子們能夠在詩歌中把剛才學過的生字讀準,讀出節(jié)奏。
    2、王之渙也登上了鸛雀樓的頂端,他看到了什么呢?
    指導讀詩,齊背。
    1、觀察入和人的區(qū)別,教師范寫,學生描紅,書寫一個,檢查后再寫一個,
    2、觀察目和日的區(qū)別,目組詞。教師范寫,學生描紅,書寫一個,檢查后再寫一個。
    3、展示評價。
    孩子們,你們知道嗎?古代的文人們總是喜歡游覽名山大川,登高望遠,吟詩作對。我國有四大名樓,除了我們今天學習的鸛雀樓,還有岳陽樓、滕王閣和黃鶴樓,在這些名勝古跡,都留下了古代文人不朽的詩作。希望感興趣的孩子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一讀,能用拼讀的方式自己學會這些詩作就更棒了!
    登鸛雀樓教學方案篇三
    教材分析:
    《登鸛雀樓》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中的一首古詩。題目中的鸛雀樓,又名鸛鵲樓。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
    學情分析:
    學生屬于低年級學段,已經(jīng)認識了七八百字,能夠利用漢語拼音進行拼音讀物的朗讀,初步掌握了斷句的方法,逗號句號的停頓。閱讀中,能用理解的詞語說話,對于感興趣的詩文愿意主動讀背,喜歡趣味朗讀,但語言的品味能力較弱,需要適度的引導。口語表達能力不是很強,部分同學能夠圍繞一個問題說幾句連貫的話,但不一定能夠全在題上。
    設(shè)計理念:
    “一詩一世界,一境一人生?!惫旁娊虒W就應(yīng)該講究詩性、講究意象、講究共感。從《新課標》低年級學段目標有關(guān)朗讀、書面表達標準出發(fā),本課我主要設(shè)置了三個環(huán)節(jié):趣味誦讀、學古人吟誦、詩性感悟、輻射閱讀。打破以往古詩教學的瑣碎和過分的理性,把大部分的時間交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古詩教學具有古詩的韻味,讓語文課堂教學具有濃濃的語文味兒。
    教學目標:
    根據(jù)以上設(shè)計理念以及《新課標》中有關(guān)目標本冊和本課的內(nèi)容和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情,我特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誦讀有自己的特色。
    2.自主學習并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利用現(xiàn)代詩歌的表達方式和類比閱讀讓學生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4.培養(yǎng)學生圍繞一個內(nèi)容完整地說一句或者幾句話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感悟古詩意境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誦讀有自己的特色。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圍繞一個內(nèi)容完整地說一句或者幾句話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感悟古詩意境的能力。
    1.自主學習和老師引領(lǐng)相結(jié)合。
    2.以現(xiàn)代詩歌表達方法引領(lǐng)學生閱讀古詩的意境。
    3.以類比閱讀強化學生對古詩核心價值觀的感悟。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預(yù)習課文、生字;積累描寫時間和大河的詞語和古。
    詩句、格言等。
    2.教師準備:本課多媒體課件;課堂給學生用的書簽,田字格磁。
    卡。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根據(jù)老師提示的難解詞意思及看圖連貫地說出詩句的意思。
    一、談話導入。
    出示圖片:中國地圖(標出鸛雀樓的地方)、黃河九曲連環(huán)。
    誰想說說這兩幅圖?一個詞,一句話都可以。引出在黃河岸邊的鸛雀樓(今山西永濟縣)。指導書寫“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登臨鸛雀樓,看看那黃河奔流,看看那紅日西墜,看看那遠山如黛。板書“登”字。理解“登”的意思。
    談?wù)匊X雀樓名字的來歷??粗娒阌惺裁聪雴柕膯栴}。
    梳理問題。
    二、新授課。
    1.帶著問題自由初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纯醋约耗芊窠鉀Q問題。(提醒自由讀的方式、讀書時姿勢正確。)。
    2.指名讀古詩句,正音。老師范讀。學生再讀。
    3.檢查課前生字預(yù)習情況。
    (1)出示帶音節(jié)生字認讀,打亂讀。說說字的結(jié)構(gòu)和部首。難寫字需要書空指導筆順。
    (2)出示生字詞、課后詞語,不帶拼音讀,相機理解詞語意思。
    山群山連綿不斷河黃河奔流入海。
    目千里目望遠之目。
    4.理解詩句意思:
    (1)再讀這首詩。看書上插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指導同學們看圖:1.詩人在哪里?2.他看到了什么?(天上白日——地上群山——黃河由近及遠)這些景物詩句中有嗎?圈出來。3.看著這幅圖上的景物你能想到哪些詞語?(描寫太陽、群山、大河的詞語都可,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和預(yù)設(shè))。
    出示相關(guān)詞語,進行詞語積累。
    (2)你能根據(jù)圖意和老師的提示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嗎?
    出示:登鸛雀樓詩人居高臨下,舉目遠眺(tiao)。
    只看見:白日依山落盡,。
    黃河奔流到海。
    他想到:要想看到更遠的地方,
    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3)模仿英英學古詩說說你都學會什么了。再讀讀古詩的意思,說說你都想到了什么。(小鷹學飛、青蛙看海。我們要勇于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是啊,這首詩就是要告訴我們,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fù)返,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啊。
    (4)讀背這首古詩。自由背,指名背。
    5.指導生字書寫:雀、樓。
    (1)觀察字形,看看如何記住這兩個字、書寫需要注意什么。
    (2)生字開花。
    (3)描紅、仿影、臨摹。注意提醒寫字姿勢。
    布置作業(yè)。
    1.描寫《寫字》第17課內(nèi)容。
    3.說說詩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誦讀古詩,做到誦讀有趣味、有古韻。
    2.利用現(xiàn)代詩歌的表達方式和類比閱讀讓學生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登鸛雀樓教學方案篇四
    本課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上鸛雀樓后根據(jù)自己的所見有感而發(fā),寫下的一首名詩。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學會生字,理解詞語。
    3、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一、導入新課
    1、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jīng)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shù)氐拿麆?。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后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登鸛雀樓》。鸛雀樓也因此而名揚四海。
    師板書課題(生用手書空跟著寫)
    2、師簡介作者王之渙
    過渡: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鸛雀樓上看一看那滾滾流向大海的黃河。
    二、看圖激趣初讀古詩
    1、師出示課文插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同學們,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王之渙就來到這里,看到了這幅景色,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借助文中的拼音讀一讀。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漸入詩境理解古詩
    1、自由讀古詩,讀后想想:
    (1)詩人哪兩句是寫登上鸛雀樓看到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哪兩句是寫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zhì)疑、解疑,重點理解:
    欲:想要。窮:盡。目:眼睛。“千里目”是夸張的說法,指看到更遠的地方。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么道理。
    結(jié)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fā)向上,不斷進取。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聽教師范讀,體會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chǔ)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qū)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登鸛雀樓教學方案篇五
    小學語文版語文教材根據(jù)母語的習得規(guī)律,體現(xiàn)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把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針對語文課的語言學習,應(yīng)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書,當然是用“心”讀書而不是用“嘴”讀,然后把語言加以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過程,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語文教學要強調(diào)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yīng),明確提出以培養(yǎng)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jīng)”,以字詞的訓練為“緯”來構(gòu)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三重“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后,對此我有了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學情調(diào)查,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現(xiàn)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發(fā)展的趨勢,而且要了解并熟悉學生發(fā)展中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整體學生的發(fā)展,拓寬發(fā)展的格局。因此教學是溝通師生之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學生知識背景。
    通過一學期學習,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是一種智慧的結(jié)晶體,蘊藏著很深的哲理。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簡單地、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生字都不認識,字音都還讀不準,字形搞不清楚,對于詩意及其蘊含的道理根本就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jié)合低年級語文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chǔ)上,讀通、讀順、讀好、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了解學生能力。
    一年學生通過自己以往的學習,已經(jīng)初步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學習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如:老師范讀,小老師領(lǐng)讀。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了解學生的需求。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jù)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shè)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diào)查時,設(shè)問:“誰愿意勇敢地站起來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板塊中,我利用游戲形式即“給他們找朋友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于樂,充分調(diào)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尋文明像,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鑒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已有的經(jīng)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guān)信息模塊,作為感悟課文內(nèi)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動態(tài)的圖與靜態(tài)的文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使圖、文、聲立體同時輸出,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fù)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去感悟古詩,使書本上的知識得到內(nèi)化,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本節(jié)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并結(jié)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其情、悟其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shè)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愿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然后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jīng)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不過,不管是得還是失,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獲。通過討論、試教,我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這說明凡事都在發(fā)展,我也會不斷鼓勵自己,用取得的收獲增強自己的信心,用發(fā)現(xiàn)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我要將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鉆研,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方案篇六
    讀:
    1、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
    2、讀中想象畫面,讀出意境。
    說:
    3、聯(lián)系生活和畫面說說“依”、“盡”、“欲”、“窮”的意思。
    4、說說詩歌描繪的畫面。
    任務(wù)一:讀準題目。
    1、板題,讀題,認讀寫好“樓”字。
    2、用“登”字說話:登泰山、黃山……登沭濱大廈、東方明珠……。
    任務(wù)二:讀準節(jié)奏和韻味。
    1、范讀。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齊讀。
    任務(wù)三:讀想象畫面。
    讀一句。
    1、詩人等鸛雀樓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黃河)。
    2、自由讀,想象畫面。
    3、說說自己想象到的畫面。相機點撥理解“依、盡”。
    4、加上動作讀出自己的感受。
    讀二句。
    1、詩人想到什么?(想:)。
    2、自由讀。
    3、說說詩人想到什么?相機點撥理解:欲、窮。(板書:欲窮、上)。
    4、加上動作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動作感情背誦全詩。
    任務(wù)四:拓展運用。
    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學習更上一層樓!是什么意思?
    還可以祝福什么?工作、生意、研究、成績……給你的親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登鸛雀樓教學方案篇七
    2、通過讀、唱、吟、舞、背各種方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及詩中蘊含的哲理,感受學習的'快樂。
    有感情的吟誦詩文,理解詩意。
    師:呵!小朋友們可真精神啊!誰愿意給老師背首古詩聽聽?(通過背古詩,以舊引新)。
    師:這座樓叫鸛雀樓(板書:鸛雀樓)。因為有一種鳥叫鸛雀,在它們飛累的時候經(jīng)常到這座樓上休息,所以人們就稱這座樓叫鸛雀樓,本來鸛雀樓并不出名,因為唐朝詩人王之渙一首《登鸛雀樓》而出名。登上這座樓,前可望中條山,下可瞰黃河水。可惜,后來被黃河水沖沒了,但是詩人的這首詩卻被千古傳誦。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詩人一起登樓賞詩吧?。ò鍟旱牵?BR>    2、讀通詩文。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生讀、齊讀。
    3、讀懂詩意。
    師:同學們,聽你們讀的這么好,我也想來讀讀這首詩,好嗎?在老師讀的時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聽,你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看著老師,用心去聆聽一下這首詩,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嗎?(教師配樂范讀古詩)。
    提問:(1)聽了老師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說、單個讀句子。(老師中間評價學生)。
    (2)除了看到太陽落山,你還看到了什么?(指生說)。
    (3)見過黃河嗎?那今天咱們一起再去參觀一下黃河好嗎?(先播放奔騰的黃河水,再出示平靜的黃河圖片)。
    師: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她有時洶涌澎湃怒氣沖天,有時風平浪靜和藹可親,她那彎彎曲曲的身體流啊流,最終流入哪里?(大海)齊讀:黃河入海流。
    師:現(xiàn)在誰自己來讀讀這句詩?(指生讀,老師評價)。
    師:站在鸛雀樓上,看著美麗的夕陽西下(齊讀:白日依山盡)看著流入大海的黃河水(齊讀:黃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賞一幅奇妙的畫,我真不想走啊,因為我還想看到比這更美,更遠的景色,我掂起腳,伸長脖子,還是看不到,怎么辦呢?給我想個辦法吧!
    指生說,讀后兩句詩。
    師:現(xiàn)在誰來登高望遠呢?指生讀。
    舉例講解登高望遠的內(nèi)在含義。
    師:同學們,詩人用了短短的二十個字,就讓我們看到了這么美麗的景色,還告訴了我們一個登高望遠的道理,這讓我不僅想再一次來讀這首詩。(齊讀)。
    1、教唱古詩。
    師:同學們讀的真好,現(xiàn)在老師特別想送給大家一首歌,大家想聽嗎?
    (1)老師范唱兩遍,學生聽;
    (2)老師教唱古詩;
    (3)拍手唱。
    2、吟古詩。
    師:古詩被你們唱活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古詩不僅讀得要好,而且還要會吟,要吟出是的韻味來。什么叫吟呢?半唱半讀就叫吟。自己先練練,(自由練習)誰來試試?(指生吟古詩,老師調(diào)空并講方法和示范)。
    3、舞古詩。
    師:同學們可真棒啊,把這首詩吟得那么有韻味,老師想再送大家一支舞,好嗎?(教師范舞古詩,學生看),想讓你們的手腳也動起來嗎?那就跟著老師一起舞起來吧!
    教學舞古詩。
    4、背古詩。
    師:同學們舞的真好看,像一個個小小的舞蹈家,那現(xiàn)在我來考考咱們的舞蹈家,誰能單獨站起來不看大屏幕邊背邊舞呢?(指生邊背邊舞)。
    男女比賽背古詩,齊背古詩。
    下課。
    登鸛雀樓教學方案篇八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堪稱唐詩中的珍品,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后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詩的后兩句寫登樓所思,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詩歌緊扣“登”字,“登樓”有所見,“登樓”有所思,由“見”及“思”,“思”中悟“理”,結(jié)構(gòu)嚴謹,層次清晰,意境雄渾,氣象開闊,又用純白描的手法,真景實寫,一氣呵成,于平淡之中見奇?zhèn)?。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易于誦讀,言近旨遠,給人啟迪。
    【教學目標】。
    1.識讀本課6個生字和一個只識不寫的字,學寫“欲、樓”兩個生字。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初步理解詩意。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吟誦全詩。
    3.讓學生感悟古詩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激勵自己不斷前進。
    一、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luò)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詩句變成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畫面,通過圖、文、聲、畫,全方位地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地進入情境感知、體驗,然后引發(fā)他們思維、想像,為理意、體情奠定基礎(chǔ),突破教學難點。
    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luò)為學生提供各種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參與獲取知識過程與途徑的意識,發(fā)展學生個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輕輕松松、快快樂樂地學古詩。
    三、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luò)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古詩所具有的藝術(shù)魅力,從而使他們深深地愛上古詩。
    【教學過程】。
    一、以詩引詩,簡介詩題。
    2.生吟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師板貼詩題,并指導朗讀)。
    4.(課件展示一組鸛雀樓圖片,生欣賞)師述:你們看,這就是鸛雀樓,它一共有三層,面臨黃河,傳說古時候許多鸛雀喜歡停歇在這里,因此人們把這座樓叫做“鸛雀樓”。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的景色,產(chǎn)生了聯(lián)想,寫下了“登鸛雀樓”這首詩。
    二、自主學習,感知詩句。
    1.(課件展示課文插圖及《登鸛雀樓》一詩)師配上古箏樂吟誦。
    3.學生進入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luò),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及閱讀能力,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朗讀古詩。
    4指名吟誦,相機讓學生介紹剛才自己學習的方法。
    5.齊讀全詩。
    三、創(chuàng)設(shè)情境,理解詩意。
    1.小朋友讀得真好,那詩人登上鸛雀樓究竟看到了什么?下面請大家再一次進入“朗讀”里讀讀詩,看看圖,試著自己說說,不懂的就去請教“小青蛙博士”,如果還有不懂的就舉手問老師。
    2.生進入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探究問題。
    (在“小青蛙博士”里,一為學生提供了古詩中難詞的意思,二向?qū)W生展現(xiàn)了前兩行詩句所描繪的生動畫面。)。
    3.小朋友,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知道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什么了嗎?先別急著告訴我,讓我們一起進入“小小畫室”把詩人看到的景象用畫面展示出來,待會兒還要請你來介紹介紹呢!
    4.生進入多媒體計算機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拼圖,師巡視。
    5.展示一位學生的拼圖,師生共同評議,理解詩意,體驗詩情。
    8.學生交流。
    9.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勉勵自己更上一層樓吧!
    10.學到這里,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做一回小詩人?(指名吟誦)。
    11.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登上鸛雀樓,面對眼前如此壯美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吟誦道(全班學生吟誦)。
    12.一首詩是一幅優(yōu)美的畫,一首詩也是一首動聽的歌,你們聽(生欣賞歌曲)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吟唱吧?。◣熒鞒?。
    四、欣賞作品,學習生字。
    1.小朋友,這首詩不僅成為千古絕唱,而且還被許多書法家寫成了書法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你們看,(課件展示一組不同字體和風格的書法作品,師簡介,生欣賞)。
    2.這些書法作品真讓人賞心悅目,小朋友,你想不想也來當一回小小書法家?(想)那老師覺得我們應(yīng)該先把這首詩中的生字學會了,是不是?(是)下面我們就跟著電腦爺爺來學兩個比較難的字。(課件展示“樓”“欲”兩字的筆順,學生跟電腦爺爺書空)。
    3.在寫這兩個字的時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交流)。
    4.生描紅,師巡視、指導。
    【多媒體的介入,將繁瑣枯燥的寫字教學變得簡單生動,學生易于接受?!?。
    登鸛雀樓教學方案篇九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人 欲 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云比較。
    (2)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根據(jù)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板書設(shè)計:
    白日依山盡,
    景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方案篇十
    一年級上冊的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名篇,在學習之前我就預(yù)料到每個學生應(yīng)該背的差不多,可是通過課前摸底發(fā)現(xiàn)其實好多根本就讀不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己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們連長句子都讀不好,怎么在課堂上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在走進課堂的那一刻,我心里沒有底。但是我這知道不能像平時那樣上了。所幸一堂課下來倒有了新的啟發(fā)。
    在板書課題后,我讓學生讀讀《登鸛雀樓》這四個字,我問他們詩人是在什么地方準備做什么?哪個字可以看出來?接著我又問:“他登上鸛雀樓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哪個字可以看出來?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階段。馬上我又進入閱讀。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唱讀。當學生能感受到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時,我就不失時機地問:“站的高真的能看的遠嗎?”好多同學說是的,也有的說不是,借此我引導學生進行了討論。最后我們得出了結(jié)論。“站的高才能看的遠”此時我的目的也達到了。
    登鸛雀樓教學方案篇十一
    《登鸛雀樓》是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古詩二首》中的第一首詩。
    雖然低年級的教材,單元的特點不太明顯,但是一讀就能發(fā)現(xiàn),這個單元是描寫祖國的山水之美的。
    本單元有《黃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溝》三篇課文,還有另外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整體瀏覽單元,人文的主題相當明顯,編者一定希望小朋友們能夠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愛上祖國的大好河山。
    這一首詩寫的是登樓。“樓”是這一課的生字,所以需要重點講解。在古時候,登樓是文人雅士最樂意干的一件事,好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王之渙的這首詩,也是登樓抒懷的代表作。而且在他留下的六首詩歌中,這一首也尤為出名。
    說起樓,特別有意思,中國古代有四大名樓,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都是非常有文化底蘊的地方。如果在引入課題的時候,介紹樓字的結(jié)構(gòu),看看鸛雀樓的造型,再看看現(xiàn)代樓的演變,可以很好的理解這個字,也能了解中國的“樓”有什么不一樣,培養(yǎng)獨特的“中國”審美。
    然后可以了解一下鸛雀樓在什么地方。接著跟隨詩人去欣賞一下那里的美景。
    詩歌的教學最主要的是讀好詩句。自讀、齊讀、師生互讀,朗朗上口的讀,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得有點像古文的樣子。
    小朋友先根據(jù)自己對詩句的理解來想象。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追問,怎樣的山?結(jié)合講解層林疊翠,層疊;山川;名山大川;講解“依”、“盡”。然后出示地形圖,展示黃河真實的圖景,讓學生明白,詩人居高遠望,視野開闊時,看到的是什么,豐富學生的想象,再讀詩句,到會背。
    寫字“樓、依、盡”。
    出示最后一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理解詩人抒發(fā)的情感。這句詩,在歷史上有很多爭議,老師結(jié)合學生的理解相機引導。還可以給孩子們留下伏筆,看看爸爸媽媽是怎么理解的,可以回家交流。
    最后告訴孩子們,王之渙登上的鸛雀樓,已經(jīng)沒有了。但是這個樓卻因為他的詩歌而聞名天下,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好好的讀一讀,背一背。在朗讀、背誦中感受中國山水,文字的美。
    登鸛雀樓教學方案篇十二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jīng)過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區(qū),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后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范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入窮目更層。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了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么?(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范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復(fù)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么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yīng)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lián)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fù)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尸字頭,里面是“云”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懊住弊詈笠还P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八、復(fù)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后練習3。
    登鸛雀樓教學方案篇十三
    現(xiàn)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發(fā)展的共同特點,而且要熟悉學生發(fā)展中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擴大發(fā)展的局面。教學是師生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因此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對學生知識背景的調(diào)查。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jié)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jié)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chǔ)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jīng)驗的調(diào)查。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對學生需求的調(diào)查。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鑒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已有的經(jīng)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guān)信息模塊,作為感悟課文內(nèi)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動態(tài)的圖與靜態(tài)的文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qū)W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fù)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nèi)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學習第一行詩句時,我充分運用他們已學過的課文《夕陽真美》中的相關(guān)語句,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教學效果顯著。此外,在本節(jié)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并結(jié)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shè)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愿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jīng)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jīng)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