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得體會是一種對自己的反思和深思熟慮,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規(guī)劃未來的方向。心得體會的寫作要緊扣主題,不要偏離主題。閱讀這些心得體會范文可以開闊您的視野,讓您對學習和工作有更全面的認識。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一
比如:
1、集中營的人群,普遍的價值滿足感和欲望需求,降低到了“馬斯洛需要層次”的最底層:面包以及香煙,就能給他們帶來如同“天堂”般的短暫快感——因為生理饑渴的驅使,大腦需要全力聚焦在生存機能上,如同電腦內存不足時的降頻,人類降階返回到動物層級。
本書后半部分,講述“意義療法”。
作者是集中營的少數幸存者,并且是更極少數的始終保持“高貴人性“的集中營生存者。通過回溯自己的親身經歷,作者認識到“賦予生命意義”——對妻子的愛和渴望,以及必須完成的心理手稿——讓他的能量小宇宙始終在線,最終借助”命運之手”,渡過浩劫。
書中有些具體的案例,講訴“意義療法”是如何運作于普通患者的,可以看看。
初步感覺:
1、和《秘密》中的愿景模式的構造有相似之處?
2、和日本“森田療法”結合起來應用會更好?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二
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們賦予他什么意義,我們就會有什么樣的意義。由于個體的不同,我們無法定義某一種價值觀就是最優(yōu)化的,相反,正是由于人的不同的,所以會有不同奇妙的人生,構成了我們五彩斑斕的世界。
苦難我們無法選擇,但如何面對苦難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就像我們面對疫情一樣,疫情是我們無法選擇,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面對疫情,是抱怨還是積極面對?選擇權在我們手中,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尼采曾說過,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創(chuàng)立了意義療法,他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一、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追求真善美或愛上某個人)。
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三
《活出生命的意義》(以下簡稱意義)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他是作家,是心理大師,是醫(yī)學博士,他是二戰(zhàn)期間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本書以他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為體驗寫成,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營的日子,第二部分是理論部分。由于時間關系,本次只把第一部分作為重點。
全書以在集中營的經歷,從精神病科醫(yī)生的視角,闡述了人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如何活下來,如何忍受非人的痛苦,進而探索生存的有意義在哪里。作者在死亡率高達99%的納粹集中營能夠活下來,除了幸運之神的安排,很大一個原因在于作者內在強大的心理力量。作者也是普通人,在惡劣的環(huán)境里,也會恐懼,疼痛,但他終究通過個人的意志力,改變自己,也通過自己的專業(yè)影響其它犯人。
愛與幽默感以及內在的自由是作者戰(zhàn)勝苦難的法寶,即使身體不能自由,但心卻是自由的,如他所言“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自由”,“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外在命運的”。
書中還寫到“要想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必須首先讓他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這句話對于當時時刻瀕臨死亡的集中英尤為重要,食物短缺,天氣寒冷,流行病都嚴重減弱的`犯人的抵抗力,當看不到勝利前的曙光時,許多犯人就沒有熬過黎明前的黑暗。
現(xiàn)實生活中越多人因為失去了生命的目標,而喪失了生命的活力,每天活的如行尸走肉,甚至因生活空虛而自殺,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因失戀而失去生活的動力,自殺被搶救過來,仍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閨蜜并未對她講人生的大道理,只是和她一起回憶了兩人一起出去逛街買衣服,一起沿街找好吃的小吃店的細節(jié),通過這些細節(jié)的回憶,女孩終于從失意中恢復過來,直至重新活過來。我想打動她的,不是人生的大道理,而是生活中那些細節(jié)的美好,無論是穿著還是美食,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如尼采而言“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這個世界給予我們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生活有什么樣的期望,即取決于我們對生活報以什么態(tài)度才是重要的,內在的態(tài)度,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態(tài)度,是消極應對,被命運推著走,還是積極行動,從生活中不斷找尋生命的意義,從而克服不斷遇到的困難和磨難,把這一切當做生活的饋贈,不斷的超越自己,不斷的成長,再次引用尼采的一句話“那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大”,能夠從本書中讀到這層意義,對我來說,也是獲得生命意義的一部分。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四
佚名說:“生命惟因其短,故應把它化入人類最壯麗的文明史中以獲得永恒;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線段內盡可能發(fā)出最大的光和熱?!鄙枰ンw會,體會其真實意義。如何體會生命的意義,這讓我想起了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
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10大圖書之一。這本書主要講述納粹時期弗蘭克爾開創(chuàng)了意義治療法的勵志故事。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遼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最富光彩的見證。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是意義療法。令我映像深刻的有兩處。
一處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有一天號長f告訴弗蘭克爾“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里有個聲音告訴我1945年3月30號我們會得到解放?!眆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他滿懷希望地告訴弗蘭克爾,他堅信3月30號自己會獲得解放。距離那天越來越近的時候,f開始生病,高燒,3月30號那天他陷入昏迷,第二天他死于傷寒。
集中營里死亡率最高的時刻都在圣誕節(jié)前后。不是因為流行病,而是因為多數犯人都天真地以為能在圣誕節(jié)前回家,而隨著希望越來越渺茫,犯人失去了勇氣,變得沮喪起來。這嚴重削弱了犯人們身體的抵抗力,導致了最終的死亡。要想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必須讓他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從這一段我們可以感受出,讓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義。希望可能會有破滅的一天,若把希望當做活下去的唯一支撐,當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時,你的意志也在消退,生命力也會逐漸消失,最后直至死亡。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便涉及到了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其中便有尋找生命的意義的三種途徑。這也是我感興趣的另一處。
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與心理分析相比,意義療法不那么內省和溯舊。相反,意義療法著眼于未來,著眼于患者在將來應該完成的意義。意義療法讓患者直面并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讓他意識到這一意義會大大增強他克服神經官能癥的能力。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意義療法試圖使患者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因此必須使他決定自己為什么負責、對什么負責以及對誰負責,而不是來問醫(yī)生。意義療法既非說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勸誡也不是邏輯推理。治療師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視野,是他意識到其生命潛在的所有意義。
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yè)或者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按照意義療法,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有三種途徑: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追尋真善美或者愛上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就如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來說,醫(yī)護人員、敬畏人員、志愿者等等在其所從事的崗位上,用敬業(yè)精神、奉獻精神,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活出了生命的意義;在醫(yī)護人員奔赴抗疫一線時,面對與戀人、家人、朋友離別時流露出真摯的感情,從中體會出出生命的意義;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面對病毒病痛折磨時,表表現(xiàn)出的堅強的意志,也能從中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是一片落花,也要化作春泥;是一顆萎草,也要裝點大地;是一株老樹,也要撐起藍天;是一口枯井,也要流出清泉;億萬人中我并沒有多重要,也要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用正確的途徑,體會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綻放生命的光彩。
意義。許三多說,人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人一生所追求的是體驗。為了體驗而活,為了意義而活。經常也有人說,人生一輩子,到頭來還是一場空,不論是名、利、情、義,還是其他的追求一生不可得的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由此陷入深深的虛無主義中,對身邊的一切都沒有興趣。
維克多,在書中把集中營的一切稱之為一些小事,他一生的意義是為了幫助他人尋找人生的意義。他相信人活著需要某種意義,有了意義的支撐,才能活下去,因為他在集中營里看到了太多獄友,因為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人生的意義,而放棄掙扎,放棄了爭斗,放棄了與命運進行抗爭。這是一種極端的情況,一百個人里會有九十五個以上的人,都會放棄。但是在如此困境中,依舊能夠追尋人生的意義的人,可以稱之為偉人,他們不認為困境是陷阱,是危險,而是他們人生中特殊的經歷,是獨一無二的,正是因為這份獨一無二的經歷,才讓他們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作者對幸福和快樂有著獨到的見解,一般人都是在努力尋找幸福和快樂,但是作者告訴我們,幸福和快樂不需要尋找,你越是尋找,越不可得。他說,只要你專注的做一件事,在一段時間之后,就可以獲得幸福和快樂,這來源于你全心全意的奉獻和追求,幸福和快樂不是目的,它們只是追尋生命意義過程中的副產品。
不論,生命追尋的是意義還是體驗,它們都是美好的存在。尋找生命的意義,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更好的活著。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五
生而為樹,無法選擇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但可以選擇努力向著陽光;生而為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家世背景,但可以選擇自己的生存態(tài)度。生命的邏輯總是反復地昭示我們: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最好地錘煉——樹因此而用,人因此而才。
前幾年在外婆家的時候,在外婆家隔壁的院子曾住著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奶奶。聽說她26歲時,丈夫外出做生意,卻一去不返。是死在了亂槍之下,還是病死在外地他鄉(xiāng),都不得而知,當時,她唯一的兒子只有5歲。她一個人艱難的撫養(yǎng)著孩子,孩子逐漸長大了,卻也隨著路過這里的隊伍走了,也許是像他的父親那樣死了,也許是因為別的什么原因,兒子再也沒有回來。有人說她的兒子一定戰(zhàn)死了,但她卻不信,她想,兒子不會死,而是做了軍官了,等打完仗,天下太平了,就會衣錦還鄉(xiāng)。她還想,也許兒子已經娶了媳婦,給她生了孫子,回來的時候就是一大家子人了。盡管兒子全無音信,她還是年復一年執(zhí)著的守望著。因為這個美好溫暖想象給了她無窮的希望。多年來,她不斷地積攢財物,她說她要把房子翻蓋了,等兒子回來住。
有一年,她得了一場大病,醫(yī)生已經給她判了死刑,所有的人都覺得她不行了,可她竟奇跡般地又活過來了,她說,她不能死,她死了,兒子回來就找不到家了。這位老人活了100多歲,在她活著的歲月里,天天算著,她的兒子生了孫子,她的孫子也該生孩子了。這樣想著的時候,她布滿皺褶的滄桑臉上,即刻會變成繡花線一樣絢爛的花朵。
一個希望,一個信念,一個在世人看來很普通的希望,一直滋養(yǎng)著她的人生,支撐著一個脆弱的生命走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給生命注滿希望吧,讓美好的希望陪伴我們走過平淡的人生。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六
本書的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一名精神病學家,在執(zhí)業(yè)的過程中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被關進了集中營,在最著名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渡過一段時間。
作為一個生活在現(xiàn)代和平社會的人很難感同身受的理解集中營里的生活。當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的時候,我能想到的是廣泛的幾種答案,諸如:有人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人死如燈滅;或者有人認為還有來世;也有人認為靈魂永恒存在……答案各種各樣。
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觀點就有了不一樣的人生意義觀,也就有了不同的行為動力。世界也因此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當我沒有看或者思考人生的意義的時候,生活可能還是原來的軌跡。一旦認知發(fā)生了改變,行為就會產生相應的變化。世界總是充滿未知,保持好奇心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
世界上充滿了各種關于生命的學說,終歸還要自己去選擇。無論我們主動還是被動的選擇,都會去賦予自己生命一些意義。
對于自己生命意義的堅持或許會在某些情況中發(fā)生變化。這就像當時的許多人在集中營里會徹底激發(fā)出本性來。
在這里沒有名字,只有去人性化的編號代表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這里最不缺少的是死亡和恐懼,情感變得多余,麻木也成為了自我保護的應對措施。
對自己遭遇的解釋會讓人產生很多信念的震蕩,比如弗蘭克爾說“我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讓我印象深刻。這種集中營的生活是大多數被囚人員終其一生最痛苦的經歷,這種痛苦也是最深入靈魂的,更是激發(fā)許多人思考人生的意義,這時的他們對于宗教的虔誠更是達到了難以想象的高度。對于被拯救的希望、美好生活的回憶或向往成為被囚者活下去的力量。
在這個恐怖的環(huán)境中,一旦喪失活著的希望,很快就會死亡。饑餓折磨著每個被囚者,疾病纏繞著大多數人,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被不斷的挑戰(zhàn)。但是弗蘭克爾還是心懷希望,同命運抗爭,他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著并采取正確的行動。這里并不像人們想的那樣人性泯滅,這里有高尚的人,也有卑鄙的人,或許是某個囚犯為更需要的人獻出僅存的半塊面包,或許是某個看守自費改善囚犯的生存條件等等。
在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中總會經歷痛苦的事情,并且還很多,當我們能夠為痛苦找到意義的時候,痛苦就從無名變成了有名的代價,痛苦也就變得更容易承受了。作者的這種積極思想,不僅幫助了他挨過最艱難的日子更是對我們以后的生活有良好的啟發(fā)。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決定,都處在當下的人際關系當中,不在以后也不在過去,做決定是自主的也是自由的。說到這里弗蘭克爾認為生命的意義是負責任。他的人生意義是為了幫助他人活得有意義。
負責任的自由才是真自由,否則就是放縱。作者對于生命意義的發(fā)現(xiàn)和堅持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對于身處痛苦的人更是值得一讀。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七
本想起個合適的主標題,卻沒有找到。書名本身就是最好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出版社把這本書的上架建議歸為“心靈、勵志”。
朋友送給我這本書之后放置了大概一年的時間,直到前些天才讀它。不免覺得應該早點翻看,可現(xiàn)在依然不晚。這本書至今已被翻譯成24種語言,銷量達到1200萬冊。我讀的這本已是國內2010年第1版的第15次印刷,這些足以證明這本書的價值。寫此篇文字,也是真的想把它再推薦給更多的朋友。一生中,每個人都有黑暗時刻,愿我們都能在那時找到一點屬于自己的光亮。
書在開始的時候這樣介紹作者——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全書只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是作者心理學專業(yè)上的“意義療法”,而第一部分的內容占了全書的70%頁面。在我看來,那70%的經歷本就是一種“心理治療”,第二部分的“方法論”只是讓此書錦上添花。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不禁會思考,苦與樂應該只是相對的??啵菦]有下限的。你感覺到的苦,都不是最苦的,因為總有比我們還苦的人,我們自己也總會遇到一次次打破自己極限的苦。書中第一部分快要結束的地方有這樣一個情景,受盡牢獄之災的人們終獲自由,可當有人問他們是否高興的時候,回答是否定的。作者說,他們已經喪失了感受快樂的能力。這是一個痛苦的結束,與另一個痛苦的開始,盡管這個痛苦是在重獲自由之后。而苦的對面,是樂。樂應該是有上限的,或者說,樂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平靜。就像書中所說:對于回家的犯人們來說,最重要的體驗是在他們經受了那么多苦難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懼任何東西,那種體驗有著無與倫比的美妙感覺。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有與別人比較的心理,也經常看到別人身上的比較現(xiàn)象。如果把比較分為兩種,一種是往上的攀比,另一種是比誰更慘。向上的攀比多為讓別人認可自己,往下的攀比多為獲得別人的同情,后一種現(xiàn)象似乎更常見。這讓我想起周星馳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片段,為了進入華府當傭人比誰更慘。這種比較的結果,往往是感覺自己更慘了,帶著一種悲觀情緒循環(huán)往復。如果真的需要比較的話,集中營的那種生活,不,那不應該被稱為生活,那種狀態(tài)應該是人類所經歷的極端之一。而弗蘭克爾用他的方式告訴我們,哪怕在最極端的惡劣處境中,“只要我們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
我們每個人都將有著屬于自己的人生旅程。路沒有平的,也沒有直的。苦難與幸福交替,人生起起伏伏再正常不過。書中集中營的經歷,其實不過是一段人生縮影。對于承受能力差的人來說,即便是和平年代的小波折,也有可能被壓倒。而這時——“我們要意識到,生命的意義包含著從生到死受苦受難這一更廣闊的循環(huán)。”在最絕望的時候,告訴自己,你是不可替代的,你有自己的責任——“意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未竟的事業(yè)的責任書的第二部分講述“意義療法”。意義療法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義,最好的例證就是第一部分的內容。我特意在“生命之意義”那一小節(jié)的文章里做了標記。作者說,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一輩子很長,隨時都是挑戰(zhàn),每種挑戰(zhàn)都是一個意義,生命的意義實際上不是固定的,而是被不斷顛覆。所以,作者的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書中繼續(xù)闡述了“愛之意義”、“苦難之意義”、“超級意義”等內容,不再描述。
一本書的價值,不在于它的所有內容都對我們有用。而是某一章節(jié),某一段落,甚至是某一句話,能讓你讀到此處時眼前一亮!最后,還是想分享幾句印象深刻的話語作為結束: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fā)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BR> “我的初衷很簡單,只是想通過具體的事例向讀者傳遞一種觀點——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BR> “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那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BR>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八
作者之所以能夠活下來除了作者自身的求生意志、自我保護本能外,最重要的是運氣使然,可能是上蒼讓他活著寫出這本書,幫助人們找到生命的意義。作者本身是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方面的專家,所以在進入集中營后是帶著實驗的心理去的,作者從內心深處把集中營的生活當成體驗,通過親身體驗記錄感受,進而總結提升為理論,因此集中營這些非人的苦痛從未真正進入到作者心里,或者說作者壓根兒沒把這當回事兒,作者大部分注意力都在集中營犯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上,故而這也保護了作者,使其內心深處免于受傷害。
感受之二就是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要寄希望于未來,向前看,不要輕易放棄生命。在惡劣環(huán)境中,把自己的思想抽離出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自己及所處的環(huán)境,可以減輕痛苦。在惡劣環(huán)境中,為了活下去,有必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價值,比如阿諛奉承、學會傾聽、展示自己的才藝技能等。在惡劣環(huán)境下,人們都自顧不暇,哪有時間精力關注別人,對別人遭受的痛苦漠不關心、無動于衷,只有自己衣食無憂了才會關注社會的發(fā)展和別人的生存狀態(tài)。身處惡劣環(huán)境時,要學會轉念,例如你很愛的一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你無法接受,你痛不欲生,但是想一想,如果是你先離開了這個世界而ta卻活著,那ta該有多難受呀,所以你活著,ta離開了,你代替ta承受了這錐心之痛,這就是你愛ta的一種方式。一旦找到了痛苦的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比如你在心里祈禱,我現(xiàn)在心甘情愿的受苦是為了家里人不再受苦,這個時候你忍受痛苦就有了意義。在惡劣的壞境中,做最壞的打算,心就會變得坦然,輕松自在。比如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反正大家可能隨時會死去,那就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用無所謂的心態(tài)去生活吧,不必恐懼,不必憂煩,大不了就是一死嘛!另外,當你足夠餓、足夠困時,無論食物怎樣都會吃,無論外在環(huán)境怎樣都會睡著,所以說當得抑郁癥睡不著時就去運動去勞動,直到累癱就會自動睡著。
感受三,從宇宙角度來看,人類的生命毫無意義。大部分人為了孩子活著,沒有孩子根本活不下去,從沒想過自己的生命該去創(chuàng)造什么價值。但是生而為人,總不能浪費這一生吧!所以作者給出了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自認為前兩者不過是為了對抗生命的無聊,后者則不過是為了延續(xù)生命不得不做而已。作者說世界上再沒有別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更能有效的幫助別人活下去。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責任與接受所有的挑戰(zhàn),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每個人每個階段的任務都是不同的。生命的底色就是承擔責任??梢娚鼘嵖啵胀ㄈ藖淼竭@個世界就是歷劫來的。
最后一個感受就是不了解真實情況,不要隨意揣測別人,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一個快要退休的老同事,自己每天無所事事,把生活過得了無生趣,每天的日子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卻反過來說我年紀輕輕每天不去社交只工作鍛煉看書,感覺我的日子好無聊。我只能呵呵,心里總想著你那樣的日子過一天和過十年有什么區(qū)別,每天無所事事的活著跟死了有什么區(qū)別。人都有七情六欲,人性丑陋的一面就是看到別人比我慘,我就暗自得意,并不由自主的會感到高興,感到幸福,苦不苦、幸福不幸福都是比較出來的。
這本書告訴我們,人最終是自主決定的,他現(xiàn)在成為什么,在天賦與環(huán)境的限度內,都是自主決定的結果。生命是有意義的,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即使在惡劣環(huán)境中,一定要轉換觀念,超越自我,向前看,寄希望于未來。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九
向上成長,四溢花香。
向陽花開,迎接新時代教育人生命的怒放。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美籍猶太作者,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自傳體小說,同時也是一部心理學著作。弗蘭克爾被認為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但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遼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并在幾個月后領到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這本書曾經感動千萬人,他并不是當年集中營里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徒,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圣者。正如弗蘭克爾所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弗蘭克爾在本書中闡述了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了弗蘭克爾自己在集中營的經歷。這是無法復制的的地獄經歷,讀來令人唏噓不已。弗蘭克爾認為,哪怕在集中營里經歷了殺戮、恐懼,進而變得冷漠、遲鈍,甚至很多人舍棄了人性只為了活下去,但人依然能夠在絕境下選擇自己的行為。他說:“我們這些在集中營生活過的人,都記得那些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片面包給了別人的人。這些人在數量上不多,但足以說明一點: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取,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第二部分弗蘭克爾就具體闡述了意義療法。他認為人類必須要明白自己生命的意義。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人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就是追尋意義的過程。意義療法認為人們應當明白自己的意義所在,負責任是人類存在之本質。在人的一生中,愛具有意義,苦難也具有意義。盡管苦難本身并不能帶來積極的意義,但是人們對待苦難的方式賦予了將苦難轉化為成就的機會。生命是短暫的,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意義,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舍棄它。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曾經思考人生的意義,但很少有人能夠想得清楚明白?;蛘哒f,人一生都處在不斷追尋自己人生意義的過程中。弗蘭克爾因為他獨有的人生經歷,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更是比一般人透徹。但就像書中所說:存在之本質就是責任,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所需要承擔的一部分責任,所以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只要我們能找到了一個合適自己的切入角度,去愛他人,愛工作,愛生活,承擔起責任,我們就完成了自我實現(xiàn)。也許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十
作為難得的真實題材,我為能看到這樣一本書而感激。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3年可謂,受盡苦楚。我曾經看過一部美劇,有講述類似于他這樣的生活,于是在書的前半部分,我讀到不敢讀下去。我形容當時的心情是:壓抑著悲憫著,哭不出來的壓抑與窒息感。我為自己的反應感到奇怪,對于這替古人擔憂的舉動感到難以理解,我停下了書的閱讀,不斷反思,最終看到了自己的恐懼,這毫無緣由的恐懼。是我內心的恐懼,讓我不能順利的流暢的讀下去。我不知道這恐懼是因而而已,但是我看到了,不理智的懦弱,我隨后做了自我調節(jié),又繼續(xù)閱讀下去。人們在做改變前,總是喜歡給自己加上種種限制,限制了自己的自由。以為一切就應當如此,或者他們更愿意使這一切看起來更合理化,讓自己可以為自己的“不上進”寬心。但是自由處處都在,它不會是一種擠壓感,就像空氣一樣,你以為滿了,而是存在太多空隙。
于是,人和人的差別也就這樣展現(xiàn)開來,是自主的靠向自由,然后改變,還是被自己的.枷鎖困住,寸步不前。我以為弗蘭克爾用自己的智慧救了自己,用自己的超然救了自己。用形式打破了形式。我們看到了他的卓越,還有他為人類社會留下的巨大精神財富。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每當上帝給我們一個磨難的時候,就是給我們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一個思考的機會,一個改變的機會,一個更有作為的機會,一個活出自己生命意義的機會。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十一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就感覺是這是一本話題沉重的書,我就猜想作者肯定經歷過生與死的折磨,肯定有著非同尋常的經歷,否則寫不出這么沉重的書,伴隨著書的序言,我對全書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書中描述的一戰(zhàn)期間集中營內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后,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真的震撼到了我。書中描寫的'場景光是今天想想,內心就久久不能平靜。
集中營內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yōu)橐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xiàn)實中,集中營曾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塊面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責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fā)現(xiàn)人擁有選擇人生態(tài)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里,他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當一個人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俱地經歷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zhí)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蘑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競事業(yè)的責任,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yōu)榱艘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斗。
再想到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所謂的困難和失敗,跟作者相比,真的的是不值得一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態(tài)度上來個根本的轉變。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問的人那樣思考自身。就像尼采說的“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才能不枉在世上走一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十二
今天要推薦的是《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職業(yè):維也納普利克里尼克醫(yī)院神經官能癥科主任,《活出生命的意義》名列“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列。
作者作為一個猶太人,通過自己在二戰(zhàn)集中營親身經歷的苦難來講述意義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意義能讓人堅強的生存下來,也能讓苦痛得到解釋從而舒解。
如果你在生命中正遇到悲傷,或者你沉浸在過往的悲傷中不能自拔,我推薦你看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如果你能為悲傷找到一個意義,那將能極大的緩解你的悲傷,讓你從悲傷中自拔出來,復返樂觀。
如果你處于迷惘,也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定義一個意義,前去追求,事業(yè)愛情公益都可以。如果你恐懼某件事而無法面對,請你加倍的虛擬恐懼去面對。如果你過于期盼某件事而無法達到,那請你遺忘目的去關注于事情的過程。如果你曾經經歷過痛苦,那痛苦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經歷的財富,讓你更加無畏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如果你處在內疚當中,那請去擔當,承擔應負的責任,然后勇敢前行。
如果你面對死亡,請?zhí)谷幻鎸?。比如老人老去并慢慢死去,請正確的看待老人老去,正確的看待老人的死亡,這是不可逆轉的,不要因為老人的失能而去歧視,因為他們也曾經和你一樣成功過,因為你的未來也是如此。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挫折、傷痛、分別、離去,可以挽回可以避免的,應該竭盡全力。而那些已經過去或無法避免的,只能正確面對,賦予它以意義,以撫慰自己的內心善待身邊人。對未來應該抱有希望,才能更勇敢的面對每一天的開始,愿你與我都能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十三
英文名man’ssearchformeaning,字面意思我認為是人類對意義的找尋,作者翻譯成“活出生命的意義”,也許更合適。號稱美國最有影響力十大圖書之一,硬著頭皮讀完,卻有點失落,也許是期待的太多,或者自己沒有真正學深悟透。
全書10萬字,204頁,分成2個部分。第1部分描述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第2部分介紹意義療法。
從第1部分作者的經歷中感受到,作者能夠存活下來,多種因素的結合,主要還是自己從不放棄和積極的態(tài)度。那些無論如何鞭打都不出操,吸煙解悶追尋一時半會快活的人,大都活不過24個小時。
第2部分的意義療法中提出找到生命的意義有3種方法:第1種,做事情,具體的'事情或事業(yè),農民種地,工人板磚都是做事情;第2種,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主要指體驗自然和文化或者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去愛某個人;第3種,忍受不可避免苦難時采取的某種態(tài)度。
簡言之就是,做具體事情,愛,樂觀忍受苦難。愛不是性欲和本能的副現(xiàn)象,愛與性一樣,都是主現(xiàn)象。性是愛的表達方式。
快樂是一種附加品,如果這種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會受到減損。
對失眠的恐懼、對入睡的過度關注反而讓患者難以入睡。試著想相反的事情——盡可能晚點上床睡覺。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而積極的一面是責任。
個人一旦找到了意義,他不但會感覺幸福,還具備應對磨難的能力。
意義的導向弱了,結果是對即時快樂的追求占據上風。抑郁、侵犯和成癮依賴——是意義缺乏導致的。
老年人擁有財富——這是他們過去的成就,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從過去中奪走這些財富。
那些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十四
再次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第一部分,這部分主要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描寫了囚徒們在惡劣環(huán)境中的心理狀態(tài)。如今我們處在和平年代,可能很難體會到囚徒們所經歷的痛苦,但人總會遇到挫折的,從本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應該怎樣應對挫折。
囚徒的心理反應的第二階段是適應階段。在這階段,他們表現(xiàn)得很冷漠,沒有情感,比如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情感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折磨,所以他們選擇了冷漠。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我對待別人的態(tài)度也是比較冷漠的,我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所以我用冷漠保護自己。但是,囚徒是處于極端環(huán)境下,他們別無選擇,不得不冷漠,而我更多的是在逃避。
回憶往事有助于填補精神空虛、孤獨和思想貧乏,但是我們不能只活在過去之中,逃避現(xiàn)實。我也是一個非常喜歡回憶過去的人。回憶能讓我重溫過去所發(fā)生的事情,回顧自己從過去是怎么走到現(xiàn)在的,那是我的記憶,是我擁有的東西。擁有記憶會讓我更有充實感。
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任何人都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不能把自己的不幸歸因于環(huán)境或過去,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說,我們要有改變的勇氣。我一直很渴望愛情,但我一直認為自己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所以自己在沒有收獲愛情。因此我可以安慰自己說,我是因為有那些缺點才找不到愛情。這是自己給自己找借口,自己并沒有決心去改掉缺點來爭取愛情。
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zhàn),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經歷苦難也是一項不能逃避的任務。我們必須直面苦難。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一
比如:
1、集中營的人群,普遍的價值滿足感和欲望需求,降低到了“馬斯洛需要層次”的最底層:面包以及香煙,就能給他們帶來如同“天堂”般的短暫快感——因為生理饑渴的驅使,大腦需要全力聚焦在生存機能上,如同電腦內存不足時的降頻,人類降階返回到動物層級。
本書后半部分,講述“意義療法”。
作者是集中營的少數幸存者,并且是更極少數的始終保持“高貴人性“的集中營生存者。通過回溯自己的親身經歷,作者認識到“賦予生命意義”——對妻子的愛和渴望,以及必須完成的心理手稿——讓他的能量小宇宙始終在線,最終借助”命運之手”,渡過浩劫。
書中有些具體的案例,講訴“意義療法”是如何運作于普通患者的,可以看看。
初步感覺:
1、和《秘密》中的愿景模式的構造有相似之處?
2、和日本“森田療法”結合起來應用會更好?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二
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們賦予他什么意義,我們就會有什么樣的意義。由于個體的不同,我們無法定義某一種價值觀就是最優(yōu)化的,相反,正是由于人的不同的,所以會有不同奇妙的人生,構成了我們五彩斑斕的世界。
苦難我們無法選擇,但如何面對苦難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就像我們面對疫情一樣,疫情是我們無法選擇,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面對疫情,是抱怨還是積極面對?選擇權在我們手中,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尼采曾說過,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創(chuàng)立了意義療法,他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一、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追求真善美或愛上某個人)。
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三
《活出生命的意義》(以下簡稱意義)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他是作家,是心理大師,是醫(yī)學博士,他是二戰(zhàn)期間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本書以他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為體驗寫成,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營的日子,第二部分是理論部分。由于時間關系,本次只把第一部分作為重點。
全書以在集中營的經歷,從精神病科醫(yī)生的視角,闡述了人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如何活下來,如何忍受非人的痛苦,進而探索生存的有意義在哪里。作者在死亡率高達99%的納粹集中營能夠活下來,除了幸運之神的安排,很大一個原因在于作者內在強大的心理力量。作者也是普通人,在惡劣的環(huán)境里,也會恐懼,疼痛,但他終究通過個人的意志力,改變自己,也通過自己的專業(yè)影響其它犯人。
愛與幽默感以及內在的自由是作者戰(zhàn)勝苦難的法寶,即使身體不能自由,但心卻是自由的,如他所言“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自由”,“人的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外在命運的”。
書中還寫到“要想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必須首先讓他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這句話對于當時時刻瀕臨死亡的集中英尤為重要,食物短缺,天氣寒冷,流行病都嚴重減弱的`犯人的抵抗力,當看不到勝利前的曙光時,許多犯人就沒有熬過黎明前的黑暗。
現(xiàn)實生活中越多人因為失去了生命的目標,而喪失了生命的活力,每天活的如行尸走肉,甚至因生活空虛而自殺,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因失戀而失去生活的動力,自殺被搶救過來,仍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閨蜜并未對她講人生的大道理,只是和她一起回憶了兩人一起出去逛街買衣服,一起沿街找好吃的小吃店的細節(jié),通過這些細節(jié)的回憶,女孩終于從失意中恢復過來,直至重新活過來。我想打動她的,不是人生的大道理,而是生活中那些細節(jié)的美好,無論是穿著還是美食,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如尼采而言“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這個世界給予我們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生活有什么樣的期望,即取決于我們對生活報以什么態(tài)度才是重要的,內在的態(tài)度,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態(tài)度,是消極應對,被命運推著走,還是積極行動,從生活中不斷找尋生命的意義,從而克服不斷遇到的困難和磨難,把這一切當做生活的饋贈,不斷的超越自己,不斷的成長,再次引用尼采的一句話“那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大”,能夠從本書中讀到這層意義,對我來說,也是獲得生命意義的一部分。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四
佚名說:“生命惟因其短,故應把它化入人類最壯麗的文明史中以獲得永恒;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線段內盡可能發(fā)出最大的光和熱?!鄙枰ンw會,體會其真實意義。如何體會生命的意義,這讓我想起了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
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10大圖書之一。這本書主要講述納粹時期弗蘭克爾開創(chuàng)了意義治療法的勵志故事。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遼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最富光彩的見證。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是意義療法。令我映像深刻的有兩處。
一處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有一天號長f告訴弗蘭克爾“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里有個聲音告訴我1945年3月30號我們會得到解放?!眆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他滿懷希望地告訴弗蘭克爾,他堅信3月30號自己會獲得解放。距離那天越來越近的時候,f開始生病,高燒,3月30號那天他陷入昏迷,第二天他死于傷寒。
集中營里死亡率最高的時刻都在圣誕節(jié)前后。不是因為流行病,而是因為多數犯人都天真地以為能在圣誕節(jié)前回家,而隨著希望越來越渺茫,犯人失去了勇氣,變得沮喪起來。這嚴重削弱了犯人們身體的抵抗力,導致了最終的死亡。要想恢復犯人內在的力量,必須讓他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從這一段我們可以感受出,讓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義。希望可能會有破滅的一天,若把希望當做活下去的唯一支撐,當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時,你的意志也在消退,生命力也會逐漸消失,最后直至死亡。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便涉及到了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其中便有尋找生命的意義的三種途徑。這也是我感興趣的另一處。
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與心理分析相比,意義療法不那么內省和溯舊。相反,意義療法著眼于未來,著眼于患者在將來應該完成的意義。意義療法讓患者直面并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讓他意識到這一意義會大大增強他克服神經官能癥的能力。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意義療法試圖使患者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因此必須使他決定自己為什么負責、對什么負責以及對誰負責,而不是來問醫(yī)生。意義療法既非說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勸誡也不是邏輯推理。治療師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視野,是他意識到其生命潛在的所有意義。
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yè)或者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按照意義療法,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有三種途徑: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追尋真善美或者愛上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就如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來說,醫(yī)護人員、敬畏人員、志愿者等等在其所從事的崗位上,用敬業(yè)精神、奉獻精神,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活出了生命的意義;在醫(yī)護人員奔赴抗疫一線時,面對與戀人、家人、朋友離別時流露出真摯的感情,從中體會出出生命的意義;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面對病毒病痛折磨時,表表現(xiàn)出的堅強的意志,也能從中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是一片落花,也要化作春泥;是一顆萎草,也要裝點大地;是一株老樹,也要撐起藍天;是一口枯井,也要流出清泉;億萬人中我并沒有多重要,也要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用正確的途徑,體會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綻放生命的光彩。
意義。許三多說,人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人一生所追求的是體驗。為了體驗而活,為了意義而活。經常也有人說,人生一輩子,到頭來還是一場空,不論是名、利、情、義,還是其他的追求一生不可得的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由此陷入深深的虛無主義中,對身邊的一切都沒有興趣。
維克多,在書中把集中營的一切稱之為一些小事,他一生的意義是為了幫助他人尋找人生的意義。他相信人活著需要某種意義,有了意義的支撐,才能活下去,因為他在集中營里看到了太多獄友,因為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人生的意義,而放棄掙扎,放棄了爭斗,放棄了與命運進行抗爭。這是一種極端的情況,一百個人里會有九十五個以上的人,都會放棄。但是在如此困境中,依舊能夠追尋人生的意義的人,可以稱之為偉人,他們不認為困境是陷阱,是危險,而是他們人生中特殊的經歷,是獨一無二的,正是因為這份獨一無二的經歷,才讓他們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作者對幸福和快樂有著獨到的見解,一般人都是在努力尋找幸福和快樂,但是作者告訴我們,幸福和快樂不需要尋找,你越是尋找,越不可得。他說,只要你專注的做一件事,在一段時間之后,就可以獲得幸福和快樂,這來源于你全心全意的奉獻和追求,幸福和快樂不是目的,它們只是追尋生命意義過程中的副產品。
不論,生命追尋的是意義還是體驗,它們都是美好的存在。尋找生命的意義,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更好的活著。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五
生而為樹,無法選擇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但可以選擇努力向著陽光;生而為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家世背景,但可以選擇自己的生存態(tài)度。生命的邏輯總是反復地昭示我們: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最好地錘煉——樹因此而用,人因此而才。
前幾年在外婆家的時候,在外婆家隔壁的院子曾住著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奶奶。聽說她26歲時,丈夫外出做生意,卻一去不返。是死在了亂槍之下,還是病死在外地他鄉(xiāng),都不得而知,當時,她唯一的兒子只有5歲。她一個人艱難的撫養(yǎng)著孩子,孩子逐漸長大了,卻也隨著路過這里的隊伍走了,也許是像他的父親那樣死了,也許是因為別的什么原因,兒子再也沒有回來。有人說她的兒子一定戰(zhàn)死了,但她卻不信,她想,兒子不會死,而是做了軍官了,等打完仗,天下太平了,就會衣錦還鄉(xiāng)。她還想,也許兒子已經娶了媳婦,給她生了孫子,回來的時候就是一大家子人了。盡管兒子全無音信,她還是年復一年執(zhí)著的守望著。因為這個美好溫暖想象給了她無窮的希望。多年來,她不斷地積攢財物,她說她要把房子翻蓋了,等兒子回來住。
有一年,她得了一場大病,醫(yī)生已經給她判了死刑,所有的人都覺得她不行了,可她竟奇跡般地又活過來了,她說,她不能死,她死了,兒子回來就找不到家了。這位老人活了100多歲,在她活著的歲月里,天天算著,她的兒子生了孫子,她的孫子也該生孩子了。這樣想著的時候,她布滿皺褶的滄桑臉上,即刻會變成繡花線一樣絢爛的花朵。
一個希望,一個信念,一個在世人看來很普通的希望,一直滋養(yǎng)著她的人生,支撐著一個脆弱的生命走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給生命注滿希望吧,讓美好的希望陪伴我們走過平淡的人生。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六
本書的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一名精神病學家,在執(zhí)業(yè)的過程中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被關進了集中營,在最著名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渡過一段時間。
作為一個生活在現(xiàn)代和平社會的人很難感同身受的理解集中營里的生活。當我去思考生命的意義的時候,我能想到的是廣泛的幾種答案,諸如:有人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人死如燈滅;或者有人認為還有來世;也有人認為靈魂永恒存在……答案各種各樣。
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觀點就有了不一樣的人生意義觀,也就有了不同的行為動力。世界也因此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當我沒有看或者思考人生的意義的時候,生活可能還是原來的軌跡。一旦認知發(fā)生了改變,行為就會產生相應的變化。世界總是充滿未知,保持好奇心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
世界上充滿了各種關于生命的學說,終歸還要自己去選擇。無論我們主動還是被動的選擇,都會去賦予自己生命一些意義。
對于自己生命意義的堅持或許會在某些情況中發(fā)生變化。這就像當時的許多人在集中營里會徹底激發(fā)出本性來。
在這里沒有名字,只有去人性化的編號代表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這里最不缺少的是死亡和恐懼,情感變得多余,麻木也成為了自我保護的應對措施。
對自己遭遇的解釋會讓人產生很多信念的震蕩,比如弗蘭克爾說“我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讓我印象深刻。這種集中營的生活是大多數被囚人員終其一生最痛苦的經歷,這種痛苦也是最深入靈魂的,更是激發(fā)許多人思考人生的意義,這時的他們對于宗教的虔誠更是達到了難以想象的高度。對于被拯救的希望、美好生活的回憶或向往成為被囚者活下去的力量。
在這個恐怖的環(huán)境中,一旦喪失活著的希望,很快就會死亡。饑餓折磨著每個被囚者,疾病纏繞著大多數人,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被不斷的挑戰(zhàn)。但是弗蘭克爾還是心懷希望,同命運抗爭,他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著并采取正確的行動。這里并不像人們想的那樣人性泯滅,這里有高尚的人,也有卑鄙的人,或許是某個囚犯為更需要的人獻出僅存的半塊面包,或許是某個看守自費改善囚犯的生存條件等等。
在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中總會經歷痛苦的事情,并且還很多,當我們能夠為痛苦找到意義的時候,痛苦就從無名變成了有名的代價,痛苦也就變得更容易承受了。作者的這種積極思想,不僅幫助了他挨過最艱難的日子更是對我們以后的生活有良好的啟發(fā)。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決定,都處在當下的人際關系當中,不在以后也不在過去,做決定是自主的也是自由的。說到這里弗蘭克爾認為生命的意義是負責任。他的人生意義是為了幫助他人活得有意義。
負責任的自由才是真自由,否則就是放縱。作者對于生命意義的發(fā)現(xiàn)和堅持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對于身處痛苦的人更是值得一讀。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七
本想起個合適的主標題,卻沒有找到。書名本身就是最好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出版社把這本書的上架建議歸為“心靈、勵志”。
朋友送給我這本書之后放置了大概一年的時間,直到前些天才讀它。不免覺得應該早點翻看,可現(xiàn)在依然不晚。這本書至今已被翻譯成24種語言,銷量達到1200萬冊。我讀的這本已是國內2010年第1版的第15次印刷,這些足以證明這本書的價值。寫此篇文字,也是真的想把它再推薦給更多的朋友。一生中,每個人都有黑暗時刻,愿我們都能在那時找到一點屬于自己的光亮。
書在開始的時候這樣介紹作者——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全書只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營的經歷,第二部分是作者心理學專業(yè)上的“意義療法”,而第一部分的內容占了全書的70%頁面。在我看來,那70%的經歷本就是一種“心理治療”,第二部分的“方法論”只是讓此書錦上添花。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不禁會思考,苦與樂應該只是相對的??啵菦]有下限的。你感覺到的苦,都不是最苦的,因為總有比我們還苦的人,我們自己也總會遇到一次次打破自己極限的苦。書中第一部分快要結束的地方有這樣一個情景,受盡牢獄之災的人們終獲自由,可當有人問他們是否高興的時候,回答是否定的。作者說,他們已經喪失了感受快樂的能力。這是一個痛苦的結束,與另一個痛苦的開始,盡管這個痛苦是在重獲自由之后。而苦的對面,是樂。樂應該是有上限的,或者說,樂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平靜。就像書中所說:對于回家的犯人們來說,最重要的體驗是在他們經受了那么多苦難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懼任何東西,那種體驗有著無與倫比的美妙感覺。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有與別人比較的心理,也經常看到別人身上的比較現(xiàn)象。如果把比較分為兩種,一種是往上的攀比,另一種是比誰更慘。向上的攀比多為讓別人認可自己,往下的攀比多為獲得別人的同情,后一種現(xiàn)象似乎更常見。這讓我想起周星馳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片段,為了進入華府當傭人比誰更慘。這種比較的結果,往往是感覺自己更慘了,帶著一種悲觀情緒循環(huán)往復。如果真的需要比較的話,集中營的那種生活,不,那不應該被稱為生活,那種狀態(tài)應該是人類所經歷的極端之一。而弗蘭克爾用他的方式告訴我們,哪怕在最極端的惡劣處境中,“只要我們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
我們每個人都將有著屬于自己的人生旅程。路沒有平的,也沒有直的。苦難與幸福交替,人生起起伏伏再正常不過。書中集中營的經歷,其實不過是一段人生縮影。對于承受能力差的人來說,即便是和平年代的小波折,也有可能被壓倒。而這時——“我們要意識到,生命的意義包含著從生到死受苦受難這一更廣闊的循環(huán)。”在最絕望的時候,告訴自己,你是不可替代的,你有自己的責任——“意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未竟的事業(yè)的責任書的第二部分講述“意義療法”。意義療法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義,最好的例證就是第一部分的內容。我特意在“生命之意義”那一小節(jié)的文章里做了標記。作者說,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一輩子很長,隨時都是挑戰(zhàn),每種挑戰(zhàn)都是一個意義,生命的意義實際上不是固定的,而是被不斷顛覆。所以,作者的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書中繼續(xù)闡述了“愛之意義”、“苦難之意義”、“超級意義”等內容,不再描述。
一本書的價值,不在于它的所有內容都對我們有用。而是某一章節(jié),某一段落,甚至是某一句話,能讓你讀到此處時眼前一亮!最后,還是想分享幾句印象深刻的話語作為結束: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fā)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BR> “我的初衷很簡單,只是想通過具體的事例向讀者傳遞一種觀點——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BR> “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那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BR>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八
作者之所以能夠活下來除了作者自身的求生意志、自我保護本能外,最重要的是運氣使然,可能是上蒼讓他活著寫出這本書,幫助人們找到生命的意義。作者本身是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方面的專家,所以在進入集中營后是帶著實驗的心理去的,作者從內心深處把集中營的生活當成體驗,通過親身體驗記錄感受,進而總結提升為理論,因此集中營這些非人的苦痛從未真正進入到作者心里,或者說作者壓根兒沒把這當回事兒,作者大部分注意力都在集中營犯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上,故而這也保護了作者,使其內心深處免于受傷害。
感受之二就是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要寄希望于未來,向前看,不要輕易放棄生命。在惡劣環(huán)境中,把自己的思想抽離出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自己及所處的環(huán)境,可以減輕痛苦。在惡劣環(huán)境中,為了活下去,有必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價值,比如阿諛奉承、學會傾聽、展示自己的才藝技能等。在惡劣環(huán)境下,人們都自顧不暇,哪有時間精力關注別人,對別人遭受的痛苦漠不關心、無動于衷,只有自己衣食無憂了才會關注社會的發(fā)展和別人的生存狀態(tài)。身處惡劣環(huán)境時,要學會轉念,例如你很愛的一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你無法接受,你痛不欲生,但是想一想,如果是你先離開了這個世界而ta卻活著,那ta該有多難受呀,所以你活著,ta離開了,你代替ta承受了這錐心之痛,這就是你愛ta的一種方式。一旦找到了痛苦的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比如你在心里祈禱,我現(xiàn)在心甘情愿的受苦是為了家里人不再受苦,這個時候你忍受痛苦就有了意義。在惡劣的壞境中,做最壞的打算,心就會變得坦然,輕松自在。比如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反正大家可能隨時會死去,那就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用無所謂的心態(tài)去生活吧,不必恐懼,不必憂煩,大不了就是一死嘛!另外,當你足夠餓、足夠困時,無論食物怎樣都會吃,無論外在環(huán)境怎樣都會睡著,所以說當得抑郁癥睡不著時就去運動去勞動,直到累癱就會自動睡著。
感受三,從宇宙角度來看,人類的生命毫無意義。大部分人為了孩子活著,沒有孩子根本活不下去,從沒想過自己的生命該去創(chuàng)造什么價值。但是生而為人,總不能浪費這一生吧!所以作者給出了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自認為前兩者不過是為了對抗生命的無聊,后者則不過是為了延續(xù)生命不得不做而已。作者說世界上再沒有別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更能有效的幫助別人活下去。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責任與接受所有的挑戰(zhàn),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每個人每個階段的任務都是不同的。生命的底色就是承擔責任??梢娚鼘嵖啵胀ㄈ藖淼竭@個世界就是歷劫來的。
最后一個感受就是不了解真實情況,不要隨意揣測別人,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一個快要退休的老同事,自己每天無所事事,把生活過得了無生趣,每天的日子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卻反過來說我年紀輕輕每天不去社交只工作鍛煉看書,感覺我的日子好無聊。我只能呵呵,心里總想著你那樣的日子過一天和過十年有什么區(qū)別,每天無所事事的活著跟死了有什么區(qū)別。人都有七情六欲,人性丑陋的一面就是看到別人比我慘,我就暗自得意,并不由自主的會感到高興,感到幸福,苦不苦、幸福不幸福都是比較出來的。
這本書告訴我們,人最終是自主決定的,他現(xiàn)在成為什么,在天賦與環(huán)境的限度內,都是自主決定的結果。生命是有意義的,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即使在惡劣環(huán)境中,一定要轉換觀念,超越自我,向前看,寄希望于未來。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九
向上成長,四溢花香。
向陽花開,迎接新時代教育人生命的怒放。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美籍猶太作者,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自傳體小說,同時也是一部心理學著作。弗蘭克爾被認為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但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遼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并在幾個月后領到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這本書曾經感動千萬人,他并不是當年集中營里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徒,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圣者。正如弗蘭克爾所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弗蘭克爾在本書中闡述了他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了弗蘭克爾自己在集中營的經歷。這是無法復制的的地獄經歷,讀來令人唏噓不已。弗蘭克爾認為,哪怕在集中營里經歷了殺戮、恐懼,進而變得冷漠、遲鈍,甚至很多人舍棄了人性只為了活下去,但人依然能夠在絕境下選擇自己的行為。他說:“我們這些在集中營生活過的人,都記得那些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片面包給了別人的人。這些人在數量上不多,但足以說明一點: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取,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第二部分弗蘭克爾就具體闡述了意義療法。他認為人類必須要明白自己生命的意義。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人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就是追尋意義的過程。意義療法認為人們應當明白自己的意義所在,負責任是人類存在之本質。在人的一生中,愛具有意義,苦難也具有意義。盡管苦難本身并不能帶來積極的意義,但是人們對待苦難的方式賦予了將苦難轉化為成就的機會。生命是短暫的,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意義,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舍棄它。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曾經思考人生的意義,但很少有人能夠想得清楚明白?;蛘哒f,人一生都處在不斷追尋自己人生意義的過程中。弗蘭克爾因為他獨有的人生經歷,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更是比一般人透徹。但就像書中所說:存在之本質就是責任,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所需要承擔的一部分責任,所以每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只要我們能找到了一個合適自己的切入角度,去愛他人,愛工作,愛生活,承擔起責任,我們就完成了自我實現(xiàn)。也許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十
作為難得的真實題材,我為能看到這樣一本書而感激。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3年可謂,受盡苦楚。我曾經看過一部美劇,有講述類似于他這樣的生活,于是在書的前半部分,我讀到不敢讀下去。我形容當時的心情是:壓抑著悲憫著,哭不出來的壓抑與窒息感。我為自己的反應感到奇怪,對于這替古人擔憂的舉動感到難以理解,我停下了書的閱讀,不斷反思,最終看到了自己的恐懼,這毫無緣由的恐懼。是我內心的恐懼,讓我不能順利的流暢的讀下去。我不知道這恐懼是因而而已,但是我看到了,不理智的懦弱,我隨后做了自我調節(jié),又繼續(xù)閱讀下去。人們在做改變前,總是喜歡給自己加上種種限制,限制了自己的自由。以為一切就應當如此,或者他們更愿意使這一切看起來更合理化,讓自己可以為自己的“不上進”寬心。但是自由處處都在,它不會是一種擠壓感,就像空氣一樣,你以為滿了,而是存在太多空隙。
于是,人和人的差別也就這樣展現(xiàn)開來,是自主的靠向自由,然后改變,還是被自己的.枷鎖困住,寸步不前。我以為弗蘭克爾用自己的智慧救了自己,用自己的超然救了自己。用形式打破了形式。我們看到了他的卓越,還有他為人類社會留下的巨大精神財富。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每當上帝給我們一個磨難的時候,就是給我們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一個思考的機會,一個改變的機會,一個更有作為的機會,一個活出自己生命意義的機會。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十一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就感覺是這是一本話題沉重的書,我就猜想作者肯定經歷過生與死的折磨,肯定有著非同尋常的經歷,否則寫不出這么沉重的書,伴隨著書的序言,我對全書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書中描述的一戰(zhàn)期間集中營內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后,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真的震撼到了我。書中描寫的'場景光是今天想想,內心就久久不能平靜。
集中營內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yōu)橐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xiàn)實中,集中營曾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塊面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責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fā)現(xiàn)人擁有選擇人生態(tài)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里,他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當一個人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俱地經歷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zhí)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蘑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競事業(yè)的責任,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yōu)榱艘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斗。
再想到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所謂的困難和失敗,跟作者相比,真的的是不值得一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態(tài)度上來個根本的轉變。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問的人那樣思考自身。就像尼采說的“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才能不枉在世上走一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十二
今天要推薦的是《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職業(yè):維也納普利克里尼克醫(yī)院神經官能癥科主任,《活出生命的意義》名列“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列。
作者作為一個猶太人,通過自己在二戰(zhàn)集中營親身經歷的苦難來講述意義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意義能讓人堅強的生存下來,也能讓苦痛得到解釋從而舒解。
如果你在生命中正遇到悲傷,或者你沉浸在過往的悲傷中不能自拔,我推薦你看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如果你能為悲傷找到一個意義,那將能極大的緩解你的悲傷,讓你從悲傷中自拔出來,復返樂觀。
如果你處于迷惘,也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定義一個意義,前去追求,事業(yè)愛情公益都可以。如果你恐懼某件事而無法面對,請你加倍的虛擬恐懼去面對。如果你過于期盼某件事而無法達到,那請你遺忘目的去關注于事情的過程。如果你曾經經歷過痛苦,那痛苦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經歷的財富,讓你更加無畏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如果你處在內疚當中,那請去擔當,承擔應負的責任,然后勇敢前行。
如果你面對死亡,請?zhí)谷幻鎸?。比如老人老去并慢慢死去,請正確的看待老人老去,正確的看待老人的死亡,這是不可逆轉的,不要因為老人的失能而去歧視,因為他們也曾經和你一樣成功過,因為你的未來也是如此。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的挫折、傷痛、分別、離去,可以挽回可以避免的,應該竭盡全力。而那些已經過去或無法避免的,只能正確面對,賦予它以意義,以撫慰自己的內心善待身邊人。對未來應該抱有希望,才能更勇敢的面對每一天的開始,愿你與我都能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十三
英文名man’ssearchformeaning,字面意思我認為是人類對意義的找尋,作者翻譯成“活出生命的意義”,也許更合適。號稱美國最有影響力十大圖書之一,硬著頭皮讀完,卻有點失落,也許是期待的太多,或者自己沒有真正學深悟透。
全書10萬字,204頁,分成2個部分。第1部分描述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第2部分介紹意義療法。
從第1部分作者的經歷中感受到,作者能夠存活下來,多種因素的結合,主要還是自己從不放棄和積極的態(tài)度。那些無論如何鞭打都不出操,吸煙解悶追尋一時半會快活的人,大都活不過24個小時。
第2部分的意義療法中提出找到生命的意義有3種方法:第1種,做事情,具體的'事情或事業(yè),農民種地,工人板磚都是做事情;第2種,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主要指體驗自然和文化或者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去愛某個人;第3種,忍受不可避免苦難時采取的某種態(tài)度。
簡言之就是,做具體事情,愛,樂觀忍受苦難。愛不是性欲和本能的副現(xiàn)象,愛與性一樣,都是主現(xiàn)象。性是愛的表達方式。
快樂是一種附加品,如果這種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會受到減損。
對失眠的恐懼、對入睡的過度關注反而讓患者難以入睡。試著想相反的事情——盡可能晚點上床睡覺。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而積極的一面是責任。
個人一旦找到了意義,他不但會感覺幸福,還具備應對磨難的能力。
意義的導向弱了,結果是對即時快樂的追求占據上風。抑郁、侵犯和成癮依賴——是意義缺乏導致的。
老年人擁有財富——這是他們過去的成就,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從過去中奪走這些財富。
那些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
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后個人心得體會篇十四
再次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第一部分,這部分主要講述了作者在集中營的經歷,描寫了囚徒們在惡劣環(huán)境中的心理狀態(tài)。如今我們處在和平年代,可能很難體會到囚徒們所經歷的痛苦,但人總會遇到挫折的,從本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應該怎樣應對挫折。
囚徒的心理反應的第二階段是適應階段。在這階段,他們表現(xiàn)得很冷漠,沒有情感,比如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情感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折磨,所以他們選擇了冷漠。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我對待別人的態(tài)度也是比較冷漠的,我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所以我用冷漠保護自己。但是,囚徒是處于極端環(huán)境下,他們別無選擇,不得不冷漠,而我更多的是在逃避。
回憶往事有助于填補精神空虛、孤獨和思想貧乏,但是我們不能只活在過去之中,逃避現(xiàn)實。我也是一個非常喜歡回憶過去的人。回憶能讓我重溫過去所發(fā)生的事情,回顧自己從過去是怎么走到現(xiàn)在的,那是我的記憶,是我擁有的東西。擁有記憶會讓我更有充實感。
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任何人都能夠決定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不能把自己的不幸歸因于環(huán)境或過去,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說,我們要有改變的勇氣。我一直很渴望愛情,但我一直認為自己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所以自己在沒有收獲愛情。因此我可以安慰自己說,我是因為有那些缺點才找不到愛情。這是自己給自己找借口,自己并沒有決心去改掉缺點來爭取愛情。
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zhàn),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巨大責任。經歷苦難也是一項不能逃避的任務。我們必須直面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