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學教案(實用20篇)

字號:

    教案是一份重要的教學參考材料,有助于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指導。在編寫教案時,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編寫精心教案,旨在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成果。
    蜀相教學教案篇一
    答案杜甫一生,是在“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與“殘杯與冷羹,到處潛悲辛”的冷酷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中度過的,對于歷史上諸葛亮這位“伯仲伊尹”“功蓋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滅魏吞吳中興漢室,很有感觸;把諸葛亮、劉備君臣相遇和自己不為時用的境遇相比較,更生嗟惋憂憤。
    1.《蜀相》開頭兩句對翠柏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寫出武侯祠的歷史悠久和寂寞荒涼;二是襯托諸葛亮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頷聯(lián)的詩眼是什么?試分析其表達作用。
    答案頷聯(lián)的詩眼應是“自”“空”,頷聯(lián)表現(xiàn)的是幽靜的春景襯托出的莊嚴肅穆的氣氛。一“自”一“空”,把拜謁的人們,包括詩人在內,那種虔誠肅靜的心情和動態(tài)都表現(xiàn)出來了。這“自春色”“空好音”便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別的意境。
    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案這“淚滿襟”的英雄們中間,自然少不了作者,但卻并非他一人?!伴L使”一詞擴充了詩歌感染的范圍,把普天之下、千百年來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部包括在內。
    蜀相教學教案篇二
    1、品味詩歌語言,感受詩歌意蘊美。
    2、理解杜甫對“蜀相”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3、掌握詩歌借景抒情等表達情感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一、導入新課。
    愛國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屈原、杜甫和陸游是有代表性的三個詩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能體現(xiàn)愛國精神的,當然是他的代表作《離騷》?!断娣蛉恕返绕c屈原愛國的關系,王逸有一些牽強附會之說。但完成加以否認,也不合理?!断娣蛉恕芳脑⒘饲膼蹏楦校凵沓銮纳硎辣瘎?,這是客觀存在,應實事求是地分析。
    在中國詩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所謂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質,比如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與屈原有許多不同,但兩人表現(xiàn)在詩中的憂國憂民情懷是一致的。
    陸游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中的愛國傳統(tǒng),并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貫穿了他一生的創(chuàng)作歷程,成為他的詩歌的靈魂。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杜甫的《蜀相》。
    二、作者生平。
    杜甫(712-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生于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之間,后半生顛沛流離,歷經(jīng)磨難。他的詩廣泛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被稱為“詩史”。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如果說李白的一生充滿著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則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公元746年,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著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曾被叛軍扣押在營中。不久逃脫,投奔新帝,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759年冬關中大旱,為了逃荒,他辭去官職,伴著家小輾轉秦州、同谷(今甘肅一帶),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國家政局動蕩中,杜甫的命運也激烈動蕩著。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許多反映戰(zhàn)亂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詩作。76xx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蓋了一座簡陋的茅屋(史稱“成都草堂”)定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貧困。764年,杜甫幼時好友嚴武再鎮(zhèn)蜀州,表薦杜甫為節(jié)度參謀,工部員外郎(后人因稱“杜工部”)。后來嚴武死了,四川內亂,杜甫又伴同家族,離開四川,乘舟沿江東下,轉徙于湘鄂之間。77xx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結束了他漫長的漂泊生涯?!皯?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詩人對祖國和人民最后的懷念。據(jù)說他是食牛肉過多而死的,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傳說相比,確實慘得多了。杜甫創(chuàng)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猶如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被公認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
    三、寫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結束了在甘肅天水一帶顛沛流離的生活,暫時落腳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個人生活的艱難苦自不必說,政治上那種“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滅?!鞍彩分畞y”已經(jīng)“亂”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園荒蕪,唐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中。唐肅宗風庸颥,寵信宦官,排斥功臣。在這樣的情況下,杜甫滿腔的苦悶、焦慮,是可以想見的。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蜀漢制定了統(tǒng)一天下的策略,輔佐劉備、劉禪父子建立并鞏固蜀漢政權,“功蓋三分國”。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與劉備君之間魚水相得的關系,當然都使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杜甫心潮起伏、熱淚盈眶。
    四、課文誦讀。
    (1)示范朗讀。
    (2)誦讀指導。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對仗工整,聲調和諧。第三句“自”字,第四句“。
    空”字,是拗格?!白浴北緸槠铰?,現(xiàn)在作仄聲;“空”本為仄聲,現(xiàn)在作平聲。聲調上有一種變換美。此外,與韻字相對的仄腳是“色”“計”“死”三個字,分別是入聲、去聲、上聲,仄聲三種俱全,不是一個聲調,念起來好聽。
    (3)學生齊讀。
    五、整體感知。
    1、首聯(lián)--深切地表達出緬懷、追思諸葛亮的情意。
    “丞相”這一稱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處尋”的設問,飽含詩人對諸葛亮無限欽慕的心情。
    “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長,高大茂密的柏樹是丞相祠的標志,是諸葛亮偉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國傳統(tǒng)文化心理,也是歷代人民愛戴諸葛亮的見證。
    詩的開頭兩句一問一答,有什么好處?
    明確李重華《貞一齋詩話》說:“作詩善用賦筆,惟老杜為然。其間微婉頓挫,總非平直?!币粏栆淮痖_頭,近于樂府民歌,避免了平直。詩的首句中有一“尋”字,用得好,它把開頭兩句連起來,表達了詩人急欲瞻仰武候祠、追慕諸葛亮的心情,為后面頌揚諸葛亮埋下伏筆,使全詩和諧統(tǒng)一。
    2、頷聯(lián)--寫祠堂內的景物。
    思考: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人間詞話》)參考此說,說說“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一聯(lián)中,哪兩個字與境界的關系最為密切,為什么?明確三、四兩句中,“自”“空”二字與境界的關系最為密切,是這兩句的關鍵字?!坝畴A碧草”“隔葉黃鸝”呈現(xiàn)了一幅春景,但對這盎然春意,作者卻有獨特的感受:春色固然好,祠廟卻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詩人形單影只地來拜謁。難道武候被人遺忘了嗎?草色越青,鳥音越美,這種感受越強烈。這兩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運用。
    可見,三、四兩句通過對祠堂內的景物的描寫,更深刻地表達出對諸葛亮的懷念之情。
    3、頸聯(lián)--寫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績和精神品格。
    五、六兩句,以高度凝練、精辟的語言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績,表現(xiàn)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時申述詩人所以景仰諸葛亮的緣由。這兩句是議論,但這議論富有情韻,因此使詩的抒情氣氛更為濃重,形象更為飽滿。
    思考:杜甫用“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兩句來概括諸葛亮一生的功業(yè),你認為準確嗎?你最佩服和崇敬諸的哪一方面?明確用這兩句概括諸葛亮一生功業(yè),十分準確。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統(tǒng)一天下的大計,輔助劉備開創(chuàng)基業(yè)、建立蜀漢,又輔佐后主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般來說,人們最崇敬和佩服諸葛亮的,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機妙算,大智大慧。
    4、尾聯(lián)--對諸葛亮的景仰和痛惜之情。
    思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明確“英雄”指那些壯志未酬而含恨終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詩人自己,從小立志干一番事業(yè),卻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七、八兩句緊接五、六句,表現(xiàn)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景仰和對他事業(yè)未竟的痛惜心情。這兩句在敘事中抒情,寫得情真意摯,非常感人。有人說這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是詩眼。千百年來,這兩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淚。清人邵子湘評論這首詩的后四句說:“自始至終,一生功業(yè)心理,只用四語括盡,是如椽之筆?!?BR>    5、此詩寫詩人在諸葛亮祠吊古,但題為“蜀相”而非“諸葛亮”,有何深意?
    明確詩人寫這首詩,是為了追思、仰慕、欽敬諸葛亮。寫武侯祠,是因為“蓋千古人物,莫可親承;廟貌數(shù)楹,臨風結想”,可以由祠寫到諸葛亮,寫祠是為了寫人,因此題為“蜀相”。
    6、內容小結:
    《蜀相》表達詩人杜甫對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壯志未酬的痛苦。
    7、表現(xiàn)手法:
    在表現(xiàn)手法上,先寫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發(fā)感慨,全詩寫祠堂與寫人和諧結合,寫景與抒情融合無間,憑吊古人與悲嘆自己渾然一體,內涵豐富,感情真摯,格調沉雄。
    從全詩看來,無論寫景、敘事,還是議論,都交融著一種深沉篤至的追尋、憑吊的感情。寫景是在憶念蜀相留在今日的蹤跡,論事則是贊頌蜀相當年功勛。這一切都互相關聯(lián),自然融成一體,構成一種“骨氣端翔,音情頓挫”的崇高境界。在這里,詩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體現(xiàn)。
    蜀相教學教案篇三
    【把握關鍵詞語及詩句的內涵,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聯(lián)系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欣賞詩歌。
    【1課時。
    【
    從陸游和杜甫兩位詩人的一生經(jīng)歷和愛國情懷導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與作品的關系。
    1、整體感知、融入體驗。
    (1)(看題目,明大意。)。
    先賞詩題,引導學生明白詩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調。請一生初讀,達到讀準字音、讀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點介紹中間兩聯(lián),頷聯(lián)六意象連用,創(chuàng)雄壯豪邁之意境;頸聯(lián)塑造自己壯志未酬、衰鬢先斑的愛國者形象。
    (3)(看詩眼,明感情。)。
    自由討論,分聯(lián)探究,融入體驗,分析概括。
    補充詩眼的作用。答案可能豐富多彩,讓學生課后探討。老師概說。
    哪一聯(lián)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抑郁、悲憤之情?讓學生用原文詞句或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板書:憤空自許(壯志未酬)、鬢先斑(英雄老邁)。
    然后進入自由討論探究環(huán)節(jié),時間三分鐘。請學生探究這種抑郁、悲憤之情還在那些地方體現(xiàn)出來,找出來,并說說理由。
    請一生融入體驗,朗讀該詩。
    情感沒有充分讀出,引出知人論世法。
    讓學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風格)和論其世(看注釋,明緣由)。
    請大家推舉一位同學情讀此詩。
    點評后老師做誦讀示范。
    2、把握內容主旨。
    請同學們齊讀這首詩,品味感情。
    讀得好,是因為解得妙,是因為不自覺地運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法。
    (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結:詩鑒五看五明與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關系。
    (一)知人論世。
    (二)自主賞析四問自由組合小組,討論探究,暢所欲言,三分鐘后每小組推舉同學代表發(fā)言。
    1、此詩頷聯(lián)的`詩眼是什么?
    2、頸聯(lián)中諸葛亮形象有何特點?
    3、尾聯(lián)的英雄指誰?有沒有包括自己?
    4、頸聯(lián)尾聯(lián)各包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5、把握內容主旨。
    請同學們齊讀此詩,不僅要音讀,意讀,更要情讀,用聲音來表達美。
    千秋詩圣惟子美,亙古男兒一放翁。倡導讀其詩,品其文,懷其人!
    (一)課余熟讀《書憤》,背誦《蜀相》。
    (二)通過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深入理解《書憤》和《蜀相》這兩首作品。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法賞析《臨安春雨初霽》的內容和主旨,并比較《臨》和《書》在表達重點和詩歌風格上的差異。(后兩題見鞏固練習。)。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蜀......
    蜀相教學教案篇四
    1.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詩人情感。
    2.通過對藝術手法的分析,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1.重點: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
    2.白描、對比等手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每一個愛國人士的情懷,幾乎他的每一首詩歌都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激情,下面讓我們從他的《書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紹。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xiàn)渴望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主要詩作《游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沈園二首》、《示兒》等。
    三、背景介紹: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fā)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書:書寫;憤:悲憤。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jīng)歷的藝術概括。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xiāng)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詩歌鑒賞。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并背誦。
    2.師問: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寫出來試加以分析。
    生答:“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zhàn)斗:瓜州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wèi)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zhàn)斗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zhàn)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師問: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義憤。首聯(lián)寫詩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復失地。頷聯(lián)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憤中有豪言壯志,有民族大義。
    生答:悲憤。頸聯(liá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誤國,國家依然蒙受大難,詩人壯志未酬,卻年事已高。這一聯(lián)的抒情沉痛、感傷。
    生答:悲愴中抱有期待。尾聯(lián)“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4.師問:為抒發(fā)詩人的悲憤,詩歌多處用到對比,試分析?
    明確: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xiàn)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xiàn)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tǒng)治者之茍且偷安等對比。
    五、總結。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tǒng),并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啟超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八、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搜集古今憂國憂民詩人的材料,寫一篇評論性文章。
    蜀相教學教案篇五
    1.學習詩歌通過意象、意境來表現(xiàn)情感的寫法,。
    2.通過錘煉字句,提高學生的詩歌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
    2.難點:“自”和“空”的理解。
    三、教學步驟:
    1、導入。
    1.師問:詩歌寫景的有哪幾句?
    生答:首聯(lián)、頷聯(lián):“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BR>    師問:都寫到哪些意象(景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生答:頸聯(lián)、尾聯(lián):“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BR>    師問:這兩聯(lián)中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
    生答: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yè)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蜀相教學教案篇六
    1、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3、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并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1、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1、反復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采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點撥法。對于詩歌,點撥最能體現(xiàn)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沒有聽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呢?
    講的是劉備三顧茅廬登門拜訪,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已打天下的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襄陽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后,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jīng)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聽了這個故事,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呢?
    1、有目標就要堅持不懈
    2、遇到困難是退縮還是求助他人想辦法一起解決
    3、一個人要有才能、有本事,才能得到賞識。
    諸葛亮在出山前就很有名了,所以劉備才會慕名去請他。所以呢,我們也是一樣,不管是學知識,還是學技能本領,都要腳踏實地的去學,必須有一技之長,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立足,不被淘汰。
    那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古詩就和故事中的主人翁有關,請大家打開書39頁。
    師:之前大家學過李白的詩嗎?那李白的詩具有什么風格呢?
    生:浪漫主義風格。
    二、介紹作者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自號“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趕上了安史之亂,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這也使他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得到體現(xiàn)??梢哉f他把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都寫進了詩歌,所以他的詩歷來被稱為“詩史”,而他則被稱為“詩圣”。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蜀相》是安史之亂期間作者在成都時所寫。
    三、全班朗讀,整體感悟
    《蜀相》是一首古詩。學習古代的文學作品,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xiàn)。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jīng)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有很大的.幫助。
    現(xiàn)在大家先聽老師讀一遍,然后大家一起朗讀。
    1、師:剛才我們一起讀過,大家感受一下,作者在這首詩中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明確:抒發(fā)的是感傷、嘆惋的心情,這也正是全詩的基調。
    2、師: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該怎樣來表現(xiàn)呢?
    是讀得快還是讀得慢?是讀得激昂還是讀得低沉?
    明確:要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還要注意到詩句中的停頓。(師示范)
    3、那我們再請一個學生朗讀全詩。 (點評)
    剛才,我們誦讀了詩歌,并且了解了詩歌的基調,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詩歌中最重要的內容――感情。
    四、分析詩歌
    1、這首詩的題目叫《蜀相》,指的是誰? ――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任命諸葛亮為丞相,題目《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2、那諸葛亮是什么時期的人物呢?――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3、有誰了解諸葛亮的一些事跡,大家分享一下?
    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
    他曾經(jīng)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tǒng)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后死于軍中,實現(xiàn)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后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
    4、那作者寫的是諸葛亮,是一個過世的人,大家想想這應該屬于什么詩?
    是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還是送別詩、懷古詩?――懷古詩
    5、這首詩是懷古詩,既有寫景,又有敘事,哪部份是寫景?哪部份是敘事?
    ――前四句。詩的前兩聯(lián)主要寫祠堂從外到內的景色,寄托了詩人無限心事;后兩聯(lián)主要寫諸葛丞相的偉績和后人對他的崇敬。
    特地去找,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jīng)心地路過;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huán)境生疏,所以才用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著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xiàn)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
    7、那么“丞相祠堂”在哪兒?――錦官城外柏森森。
    “錦官城”是什么地方?四川省成都市。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里主持國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勛業(yè)。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
    “柏森森”: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森森”,是形容柏樹的高大而茂密。柏樹襯托諸葛亮的形象,高大茂密的柏樹是丞相祠的標志,是諸葛亮偉大人格的象征?!鞍厣比齻€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
    8、丞相祠外面柏樹圍繞,那丞相祠的里面又有些什么景色呢?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這兩句,有如特寫鏡頭,由遠寫到近,從祠堂的外部說到祠堂的內部,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內景。“映階”,映照著臺階。古代的祠廟都有庭院和殿堂。人們要進入殿堂,要拾級而上?!昂靡簟保瑦偠穆曇?,這里指鳥鳴。
    “自”“空”。
    滿院的碧草映襯著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fā)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悅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么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卻與詩人無關,就像朱自清《荷塘月色》里說的一樣:“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里行間卻寄寓著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詩人面對丞相祠堂的無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與感慨:雖然祠堂內春意盎然,然而時過境遷,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亂世,卻沒有了像諸葛亮那樣的濟世英才。
    10、頸聯(lián)“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表現(xiàn)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這句詩勾畫了一個有為的政治家形象。
    “三顧”,三次拜訪,這里指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陽縣西20里)時,劉備三顧茅廬登門拜訪,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已打天下的事。
    “天下計”寫諸葛亮興復漢室、統(tǒng)一天下的雄才大略。
    “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的宏偉業(yè)績。
    “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不遺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只是簡單的兩句話就凝練的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偉大功績: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佐劉備、濟助后主。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句詩描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這是他一生中最為感人之處。正是因為“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令人為之嘆息,才“長使英雄淚滿襟”。
    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yè)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
    13、這里的英雄有沒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有,這英雄也包括著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從小立志干一番事業(yè),他是想做宰相的,卻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嗤吹?。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
    五、誦讀指導,讓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1、“丞相”要讀出親近的味道,“尋”讀升調,讀出仰慕之情?!鞍厣币x得平緩,讀出欣慰的語氣。
    2、讀出惋惜的語氣,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則要慢,“自”“空”要重讀,體現(xiàn)出詩意的逆轉。
    3、“天下計”、“老臣心”“身先死”“淚滿襟”該讀重?!叭欘l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要讀得放一點,帶贊頌的語氣。
    4、“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前句要讀得稍快,帶惋惜的語氣,“死”字要讀得沉痛;后句要讀出感傷的語氣,尤其是“淚滿襟”三字要一字一頓,有泣而涕下的感覺?!伴L”與“淚”兩字應讀得重而長。
    六、總結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通過詩人對丞相祠堂的尋訪,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詩人對憂念蒼生、濟世扶危的諸葛亮極其崇敬景仰,希望在當時安史之亂中也能有諸葛亮這樣雄才大略而又忠心為國之人出現(xiàn)為國效力;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時、抱負難施的感慨。
    不要在遺憾、抱怨中生活,這樣于事無補,只會徒增悲傷。
    3、那你們有什么理想、目標呢?
    4、一個人要生存,就要有技能,那該怎么學呢?
    我們一定要抓住現(xiàn)在的每一天,努力學習,勇攀高峰,千萬不能浪費時間,虛度光陰。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無數(shù)個輝煌的昨天,才能沒有遺憾,才能不辜負自己,不辜負親人。
    七、板書設計
    蜀相杜甫
    懷古詩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景仰、壯志未酬
    蜀相教學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在反復閱讀中了解古詩內容,體會語言的妙處并背誦古詩。
    2.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感悟杜甫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背誦古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組織學生課前預習杜甫的詩文,并歸納整理。
    2.師生查找關于詩人杜甫的資料。
    3.多媒體、幻燈片、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落實字詞。
    頻(頻繁、頻率、捷報頻傳)。
    蜀:1.國名,三國之一,劉備所建立(公元221~263年),在今四川省,后來擴展到貴州省、云南省和陜西省漢中一帶。
    2.四川省的別稱。
    丞相:古代幫助皇帝進行統(tǒng)治的一級官吏。
    祠堂: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廟宇或房屋。
    二、了解詩人。
    1.復習以前學過的杜甫的古詩。
    《絕句》、《春夜喜雨》、《春望》、《登高》、《江畔獨步尋花》。
    2.學生介紹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被稱為“詩圣”,他的作品被成為“詩史”。
    3.補充知識。
    “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三、學習古詩。
    (一)練習朗讀古詩,提出問題。
    (二)小組合作學習,一邊朗讀,一邊理解詩意。
    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去找?就在城都南郊柏樹成林的地方。碧綠的春草掩映著臺階,黃鶯藏在樹葉后面歡唱。諸葛亮自從三顧茅廬起得到劉備知遇,為蜀國制定開創(chuàng)基業(yè)完成統(tǒng)一的大計,費盡了心機,最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上П狈ノ闯杀阋陨硌陈毩?,常使后代英雄未為之惋惜落淚。
    (三)在朗讀中學會鑒賞、品味。
    開頭兩句一問一答,自開自合。開門見山,灑灑落落。
    三、四兩句詩,“自”與“空”兩字使句意相反相成寫出祠中凄涼,冷落的景象和氣氛,滲透著作者瞻仰祠堂時無比感傷的內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五、六兩句詩不但將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嘆惋悼念之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出來,而且還寫進了詩人自己壯志難酬的痛苦心境,由詠古而抒了懷,感情充沛,具極大的感染力。
    (四)你能想像出詩人杜甫寫這首詩時的心情嗎?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嘆自己未能像諸葛亮那樣得遇明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去建功立業(yè),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懷古寄志,通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為國立功的心情。
    四、課后作業(yè)。
    1.背誦古詩。
    2.了解三國演義中有關諸葛亮的故事,準備“三國故事會。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武侯廟之所見(碧草、黃鸝)。
    第二部分:武侯廟之所感(悼念、崇敬丞相;詩人壯志難酬)。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蜀相教學教案篇八
    1.學習詩歌通過意象、意境來表現(xiàn)情感的寫法,蜀相教案。
    2.通過錘煉字句,提高學生的詩歌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
    2.難點:“自”和“空”的理解。
    三、教學步驟:
    1、導入。
    三國中的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的智和忠歷來為后人稱道,那么,當一代詩圣杜甫路過諸葛亮祠的時候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情感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的《蜀相》。
    2、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生于河南鞏縣,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有《杜工部集》傳世。杜甫創(chuàng)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教案《蜀相教案》。
    三、背景知識。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自比為舜的輔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亂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肅宗,不久就被放還,從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發(fā)自己的情懷。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侯祠,寫下了又一首紀念諸葛亮的詩《詠懷古跡.其五》。
    四、詩歌鑒賞。
    1.師問:詩歌寫景的有哪幾句?
    生答:首聯(lián)、頷聯(lián):“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BR>    師問:都寫到哪些意象(景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生答:祠堂、翠柏、碧草、黃鸝,營造了寂寞、悲涼的意境。
    生答:用“盡”和“皆”寫出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悅的情感。
    生答:“自”和“空”卻使詩意陡然逆轉,在賞心悅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層濃濃的寂寞和悲涼。正所謂是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shù)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
    2.師問:詩歌敘事或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生答:頸聯(lián)、尾聯(lián):“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師問:這兩聯(lián)中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
    生答: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chuàng)蜀漢,濟助后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師問:該怎樣來理解這兩聯(lián)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生答: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yè)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生答:從“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敝校覀冏x出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讀出了詩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3.歸納詩歌主旨。
    蜀相教學教案篇九
    詩歌頷聯(lián)所表現(xiàn)的意境,“空”、“自”兩字的作用。
    詩中有關蜀相的典故;詩歌的尾聯(lián)。
    教學課時1課時。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如果說李白的一生充滿著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則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公元746年,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也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著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曾被叛軍扣押在營中。不久逃脫,投奔新帝,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759年冬關中大旱,為了逃荒,他辭去官職,伴著家小輾轉秦州、同谷(今甘肅一帶),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國家政局動蕩中,杜甫的命運也激烈動蕩著。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許多反映戰(zhàn)亂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詩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蓋了一座簡陋的茅屋(史稱“成都草堂”)定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貧困。764年,杜甫幼時好友嚴武再鎮(zhèn)蜀州,表薦杜甫為節(jié)度參謀,工部員外郎(后人因稱“杜工部”)。后來嚴武死了,四川內亂,杜甫又伴同家族,離開四川,乘舟沿江東下,轉徙于湘鄂之間。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結束了他漫長的漂泊生涯。“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詩人對祖國和人民最后的懷念。據(jù)說他是食牛肉過多而死的,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傳說相比,確實慘得多了。杜甫創(chuàng)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猶如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被公認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
    二、詩歌分析。
    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城外,數(shù)里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蔥蔥郁郁,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祠所在了。這首一聯(lián),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寫到映階草碧,隔葉禽鳴。
    有人說:“那首聯(lián)是起,此頷聯(lián)是承,章法井然。”不錯。
    詩的一開始作者以設問提起,好像憑空高歌,飄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錦官城外的地方!緊接著他寫下了祠堂內部的荒涼景色。滿院的綠草映襯著臺階,黃鸝在濃蔭密葉中發(fā)出婉轉的鳴叫,卻空無人欣賞。景色的描寫中灌注著感物思人的情緒,為下面轉寫人事作了過渡。
    五、六兩句凝練地概括了諸葛亮的功績;詩人專程為憑吊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恩遇,出山輔佐劉備,聯(lián)吳抗曹,取荊州,定四川,開創(chuàng)蜀漢,濟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軍中。這樣的輝煌業(yè)績,被詩人用兩句話概括出來,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內容,流露出詩人對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傾慕。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統(tǒng)一全國的理想畢竟沒有實現(xiàn),所以詩人在尾聯(lián)中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包含了無限惋惜。這種惋惜當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來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們,都曾為之痛哭流淚。而杜甫的這首詩對后代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據(jù)載,時隔四十多年,永貞革新失敗,革新派首領王叔文就曾吟誦過杜甫的這首詩。幾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將宗澤,正要收復祖國山河時,不幸病危,臨死也曾吟詠過這兩句詩。這一方面說明了杜詩的成功,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浩然正氣激動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嘆自己未能像諸葛亮那樣得遇明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去建功立業(yè),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懷古寄志,通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為國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詩鈔》中語“公之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學生練習背誦。
    四、作業(yè)。
    1、背誦這首詩。
    蜀相教學教案篇十
    一、“得”
    本節(jié)課,我自認為有以下兩個地方我做的還是比較合理:
    1、講析前設置問題。
    現(xiàn)在的學生都具有惰性,什么都等老師指出來,給他講明白,而語文科目正是需要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科目,所以在講前先讓學生自學,然后再講,效果會要好很多。并且限制時間,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考試型的練習,在考試中做到詩歌鑒賞,他才不會怕,才會得心應手。
    2、朗誦。
    語文學習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便是朗讀,只有通過朗讀才能領悟和。
    品味課文中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藝術魅力,古典詩歌更是如此,詩歌是特別適合于朗誦的,在朗誦中品味,在朗誦中沉醉,在朗誦中光芒顯現(xiàn),走進人的記憶,獲得持久的傳播。而詩歌最好的學習、鑒賞方式就是朗讀。反復朗誦,慢慢咀嚼,伴之以細細品味,心胸漸漸深入詩里,那詩歌的“滋味”才能涌現(xiàn)出來,詩歌形象的意味才能顯露出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誦是學習詩歌的基本切入點,是詩歌閱讀的第一要素。在詩歌教學中如果能成功地應用抑揚頓挫等各種朗誦藝術技巧來朗讀或朗誦,能夠把作者的“喜、怒、哀、樂”及其他極細微的“情緒”和“心情”表達出來,這樣會使讀者整個身心都受到影響,受到感染,讓讀者一下子浸入到詩的意境里。
    二、“失”
    經(jīng)過課后反思,還有些地方做得不好,還要提高,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啟發(fā)學生的力度還是不夠。
    2、上課時面面俱到,講的太多,重難點不夠突出。
    3、課堂氣氛還需要更活躍。
    蜀相教學教案篇十一
    1.請一學生朗讀《觀書》,其他人感知《觀書》的`意境。
    2.放聲自由朗讀,然后說說“書”似什么,“觀書”似什么。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3.詩人于謙有怎樣的價值觀?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讀書可以明理,可以賞景,可以觀史,可以鑒人,真可謂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美好之情之景,豈是玩物喪志的游手好閑之流可以領略的!
    書籍對于我可真象老友情深,
    早晚憂樂間幸得他相伴相間。
    如貫珠眼前直捋下三千石字,
    似明鏡胸中會拭盡星點浮塵。
    活水的泉流所經(jīng)處清波滿盈,
    東風里花柳爭換得形色簇新。
    漫跨著金鞍人猶嘆芳蹤難尋,
    諒也不信著書齋里別有春景。
    蜀相教學教案篇十二
    作者:雁字塢a案。
    1.學習詩歌通過意象、意境來表現(xiàn)情感的寫法。
    2.通過錘煉字句,提高學生的詩歌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
    2.難點:“自”和“空”的理解。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1.師問:詩歌寫景的有哪幾句?
    生答:首聯(lián)、頷聯(lián):“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師問:都寫到哪些意象(景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生答:頸聯(lián)、尾聯(lián):“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師問:這兩聯(lián)中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
    生答: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yè)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蜀相教學教案篇十三
    課標對高中階段就選修教材詩歌方面的學習要求如下:培養(yǎng)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眼光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shù)脑u價。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豐富傳統(tǒng)文化積累。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并嘗試詩歌創(chuàng)作。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育者不僅需要關注學生在知識與技能層面的掌握,更要求我們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對學生加強關注,所以本人將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對學生進行滲透教育。
    我校近來推行的三一六課堂教學模式是對課改的最好踐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準、六環(huán)節(jié)。首先,充分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發(fā)揮學習的自主能動性,教師從講授者轉變?yōu)橐龑д?,就像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在課堂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從而徹底杜絕教師在課堂上的滿堂灌現(xiàn)象;根據(jù)知識建構的金字塔結構,學生合作討論,講給他人聽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因此應該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合作學習和展示的機會;最后,通過當堂檢測確保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自主賞析模塊的第三首詩歌。本單元為古代詩歌鑒賞單元,單元教學目標為掌握詩歌鑒賞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說詩歌的時候,要正確理解詞義、字義,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從作品的整體出發(fā),由表及里地理解詩歌的主旨(解讀文辭,揣摩情意;?融入體驗,體會情趣;?超越原意,推陳出新。)知人論世即結合作家思想和時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詩。杜甫被譽為“詩圣”,他為我們留下大量詩篇?!妒裣唷肥翘拼娙硕鸥Χň映啥疾萏煤?,翌年游覽武侯祠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此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tǒng)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這樣的名家名篇是進行“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詩歌鑒賞指導的最好教材。本課的學習,將為學生學習本單元“推薦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節(jié)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學生對杜甫其人及其詩歌風格已經(jīng)有所了解,因此學生對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以及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并不陌生。根據(jù)課堂“三講”和“三不原則”:學生會的沒必要講。高二的學生與高一學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對知識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強,那么再次學習杜甫的經(jīng)典詩歌就不能簡單的停留在“詩歌表達了什么”這一層面上,而應積極探討“詩歌通過什么表情達意”,在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課堂主體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學生學習能力相對較弱,所以不僅要注意學生成長的大方向,還要留意個別理解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盡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學定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老師的輔助作用。
    1.?知識與技能。
    自主學習,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
    2.?過程與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詩歌意象,體會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知人論世,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學習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歌。
    理解“尋”、“自”和“空”在詩中的情感。
    1.教法:本著新課標的精神和詩歌教學的特點,結合我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學情。主要采用啟發(fā)式、探討法、導學法、朗讀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誦法、探討法為主,啟發(fā)式、導學法和講授法為輔,結合導學案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
    2.學法:自主學習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
    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認真聆聽,走入文本。
    引起學生興趣,迅速進入課堂狀態(tài),為新課做好準備,學生初步感知杜甫對武侯的崇敬之情。
    導
    以詩話的語言營造課堂文學的氛圍。
    集體朗讀1。
    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詩文的學習尤其是這樣,讓我們一起把詩歌齊讀一遍。
    學生齊讀詩歌。
    初次誦讀詩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學生示范誦讀。
    請一個學生評價集體朗讀,并示范誦讀。
    學生評價,并根據(jù)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誦讀一次。
    學生評價,使得評價機制多元化。同時讓學生懂得如何用欣賞的眼光去尋找他人的長處與優(yōu)點,并用恰當而巧妙的語言讓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議。
    思
    1.如果讓你把詩歌的情感用一個字概括,你會用哪個字?用原文回答。
    學生自學課文,思考問題。
    培養(yǎng)學生通過關鍵字詞體會詩歌情感的能力,通過討論前的自學,為小組討論奠定基礎。
    集體誦讀2。
    如果詩歌情感基調是哀傷的,那么誦讀的語調應該是低沉的,語速應該是緩慢的,讓我們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再一次感受詩歌的情感。
    學生在之前誦讀和分析詩歌情感基調的基礎上,再一次誦讀詩歌。
    進一步通過誦讀感悟詩歌感傷之情。
    議
    自主學習,重在主動性,是一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渴望獲得知識的個性心理特點,學生可以產(chǎn)生積極的認知傾向和情緒狀態(tài)。這時對學生而言,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享受和體驗。
    通過對祠堂外部氛圍的營造、內部景象的描寫和對諸葛亮功績的追述,表達了杜甫對諸葛亮的崇敬傾慕之情和自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學生在自學中進一步了解作者蘊藏在字詞中的情感。
    展
    經(jīng)過合作探究,學生展示作者尋到了什么,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感,其中著重體會“柏森森”、“自”和“空”表達的情感,以及頸聯(lián)以樂景寫哀情的表達方式。
    學生展示小組討論成果,并補充表達自己對詩歌情感的體會。
    當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時,才說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接受知識的思維方式是判斷其對知識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詩歌學習中,應有文本意識,緊扣字詞體會情感,從而做到讀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對話。
    集體誦讀3。
    在充分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再一次誦讀,感受作者的悲情。
    學生集體誦讀。
    在誦讀中達到和作者心靈溝通的目的。
    思2。
    詩的尾聯(lián)“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英雄流淚,請問這里的英雄指的是誰?
    根據(jù)出句可明確是諸葛亮,根據(jù)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
    詩人寫古人古事,常常會將自己與古人相對照,從而生發(fā)感慨。
    議2。
    和同桌互相說一說,杜甫詩一個什么樣的詩人,并說說原因。
    知人論世。
    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創(chuàng)作風格,有助于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簡單的語言表達思想,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提煉歸納信息的能力。
    誦讀4。
    總結課堂,結尾誦讀。
    有感情的在誦讀中結束課堂。
    在已學習的基礎上再次以誦讀感知懷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評
    根據(jù)學生展示的成果,教師以干練簡潔、一針見血、有推進型的語言進行評價;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評價的方式對展示的討論成果予以評價。
    學生展示討論成果,認真聆聽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問題。
    合理科學的評價機制的運用可以促進學生深入問題的思考,對他人的評價實際是對問題的二次思考,不僅有利于建立競爭模式,也可以推動思維的深化,避免自學流于形式化。
    檢
    學生5分鐘時間完成課堂練習,夯實基礎、加深理解。
    對所學知識是否掌握的檢測,有利于鞏固課堂所學。
    布置作業(yè)。
    記錄作業(yè)。
    通過作業(yè)鞏固知識。
    蜀相。
    杜甫。
    尋
    蜀相教學教案篇十四
    一、古典詩歌相關知識復習。
    二、我們剛感受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風格,其中大膽的想象和夸張所塑造的華麗神奇的景象給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來我將要認識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通過他的作品,去解讀他的思想。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自號“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趕上了安史之亂,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這也使他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體現(xiàn)??梢哉f他把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都寫進了詩歌,所以他的詩歷來被稱為“詩史”,而他則被稱為“詩圣”。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是安史之亂期間作者在成都時所寫的一首《蜀相》。
    三、確定《蜀相》一詩的形式,七律詩,有八句,四聯(lián),即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詩歌的學習,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xiàn)。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jīng)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無疑會大有好處。今天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從基調、格律等方面來學習古詩的誦讀。
    四、誦讀指導:如果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讀得慢,低沉些,讀出點感傷。反之則相反。就如剛剛學過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應該要輕快些。
    請一個學生,再請學生評,再讓評的學生讀,再集體朗讀全詩。
    五、《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七言句的節(jié)拍有兩種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請同學們據(jù)此給《蜀相》的詩句劃分節(jié)拍。學法指導二:要懂點格律,讀準節(jié)拍。集體朗讀。
    六、讀準了音節(jié)后,接下來我們需要的是感情了。
    記得在學《威尼斯》的時候,我們重點分析過其中的景色描寫,透過這些景色描寫我們體會到了作者的心情,還記得王國維對此概括的一句話嗎?在寫作中,景色的描寫很重要,他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我們寫作個簡單的練習,大家來寫寫“雨”。
    中國古代的詩歌中也十分注意景色的描繪,以此寄托作者的情。我們說詩歌中寄托了作者感情得景物叫意象,而這些意象所形成的氛圍就是意境(以《沁園春?長沙》作示范)。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要理解一首詩歌對于對于意象的把握很重要。
    七、接下來,我們看這首詩,很明顯也有景的描寫和主旨的揭示,哪幾聯(lián)在寫景?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簡要分析,“自”“空”:該怎么理解?改為盡,皆有何不同)。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里行間卻寄寓著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詩的感情基調)。
    八、分析本詩的關鍵句。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1、頸聯(lián)兩句詩中寫誰?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偉大功績(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chuàng)蜀漢,濟助后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2、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3、尾聯(lián)簡要分析,談談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4、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十、背誦。
    十一、作業(yè)布置,背誦,抄寫四遍。
    蜀相教學教案篇十五
    本節(jié)課我采用了學案的教學方式進行。學案中又分為了預習案、賞析案、演練案、鞏固案這樣四個環(huán)節(jié)。突出體現(xiàn)了我?!八奈逅摹苯虒W模式。在課上我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導地位,老師少講,學生多講。學生大部分時間是由學案引導學習,老師只是適當引導,省時省力,體現(xiàn)了高效課堂。下面具體說說。
    預習案主要是檢驗學生預習情況,是一些識記知識的積累,由學生自行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很快很順利完成。下面賞析環(huán)節(jié)又分為初步賞析和重點賞析。由學生根據(jù)學案提示問題分小組合作探究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老師適當點撥,同學交流共同來完成。另外,在議論和記敘這兩個區(qū)分上老師給以了講解點撥。在重點賞析時,對于煉字這種高考題型,我進行了方法指導。給出了高考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題型和答題模式,這樣處理使得學生有方法可抓,這一賞析也就迎刃而解了。之后的演練案讓學生進一步對于煉字題實踐,反饋。作業(yè)鞏固案貼近本課,給學生復習本課知識點做了充分準備。
    本課總體上完成了事先預設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合作交流,使得學生能參與其中,體現(xiàn)了學生學位主體,老師教為輔助,省時省力,高效。
    當然,本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課堂節(jié)奏把握不好,前松后緊;引導學生誦讀時應多做示范;運用多媒體課件固然方便,但是板書作為體現(xiàn)本課精華的手段,還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學生的手里的教輔材料應給以規(guī)范;應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多肯定,多贊賞;還應積極學習提高語文素養(yǎng),感染學生;課程最后應小結本課,再對一遍詩歌或背誦。
    今后,要積極聽課,積極反思,積極實踐,努力提高教學技能,更上一層樓。
    蜀相教學教案篇十六
    【把握關鍵詞語及詩句的內涵,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聯(lián)系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欣賞詩歌。
    【1課時。
    【
    從陸游和杜甫兩位詩人的一生經(jīng)歷和愛國情懷導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與作品的關系。
    1、整體感知、融入體驗。
    (1)(看題目,明大意。)。
    先賞詩題,引導學生明白詩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調。請一生初讀,達到讀準字音、讀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點介紹中間兩聯(lián),頷聯(lián)六意象連用,創(chuàng)雄壯豪邁之意境;頸聯(lián)塑造自己壯志未酬、衰鬢先斑的愛國者形象。
    (3)(看詩眼,明感情。)。
    自由討論,分聯(lián)探究,融入體驗,分析概括。
    補充詩眼的作用。答案可能豐富多彩,讓學生課后探討。老師概說。
    哪一聯(lián)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抑郁、悲憤之情?讓學生用原文詞句或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板書:憤空自許(壯志未酬)、鬢先斑(英雄老邁)。
    然后進入自由討論探究環(huán)節(jié),時間三分鐘。請學生探究這種抑郁、悲憤之情還在那些地方體現(xiàn)出來,找出來,并說說理由。
    請一生融入體驗,朗讀該詩。
    情感沒有充分讀出,引出知人論世法。
    讓學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風格)和論其世(看注釋,明緣由)。
    請大家推舉一位同學情讀此詩。
    點評后老師做誦讀示范。
    2、把握內容主旨。
    請同學們齊讀這首詩,品味感情。
    讀得好,是因為解得妙,是因為不自覺地運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法。
    (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結:詩鑒五看五明與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關系。
    (一)知人論世。
    (二)自主賞析四問自由組合小組,討論探究,暢所欲言,三分鐘后每小組推舉同學代表發(fā)言。
    1、此詩頷聯(lián)的詩眼是什么?
    2、頸聯(lián)中諸葛亮形象有何特點?
    3、尾聯(lián)的英雄指誰?有沒有包括自己?
    4、頸聯(lián)尾聯(lián)各包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5、把握內容主旨。
    請同學們齊讀此詩,不僅要音讀,意讀,更要情讀,用聲音來表達美。
    千秋詩圣惟子美,亙古男兒一放翁。倡導讀其詩,品其文,懷其人!
    (一)課余熟讀《書憤》,背誦《蜀相》。
    (二)通過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深入理解《書憤》和《蜀相》這兩首作品。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法賞析《臨安春雨初霽》的內容和主旨,并比較《臨》和《書》在表達重點和詩歌風格上的差異。(后兩題見鞏固練習)。
    蜀相教學教案篇十七
    課標對高中階段就選修教材詩歌方面的學習要求如下:培養(yǎng)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眼光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shù)脑u價。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豐富傳統(tǒng)文化積累。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并嘗試詩歌創(chuàng)作。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育者不僅需要關注學生在知識與技能層面的掌握,更要求我們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對學生加強關注,所以本人將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對學生進行滲透教育。
    我校近來推行的三一六課堂教學模式是對課改的最好踐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準、六環(huán)節(jié)。首先,充分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發(fā)揮學習的自主能動性,教師從講授者轉變?yōu)橐龑д?,就像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在課堂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從而徹底杜絕教師在課堂上的滿堂灌現(xiàn)象;根據(jù)知識建構的金字塔結構,學生合作討論,講給他人聽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因此應該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合作學習和展示的機會;最后,通過當堂檢測確保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自主賞析模塊的第三首詩歌。本單元為古代詩歌鑒賞單元,單元教學目標為掌握詩歌鑒賞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說詩歌的時候,要正確理解詞義、字義,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從作品的整體出發(fā),由表及里地理解詩歌的主旨(解讀文辭,揣摩情意;?融入體驗,體會情趣;?超越原意,推陳出新。)知人論世即結合作家思想和時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詩。杜甫被譽為“詩圣”,他為我們留下大量詩篇。《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覽武侯祠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此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tǒng)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這樣的名家名篇是進行“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詩歌鑒賞指導的最好教材。本課的學習,將為學生學習本單元“推薦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學生對杜甫其人及其詩歌風格已經(jīng)有所了解,因此學生對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以及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并不陌生。根據(jù)課堂“三講”和“三不原則”:學生會的沒必要講。高二的學生與高一學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對知識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強,那么再次學習杜甫的經(jīng)典詩歌就不能簡單的停留在“詩歌表達了什么”這一層面上,而應積極探討“詩歌通過什么表情達意”,在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課堂主體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學生學習能力相對較弱,所以不僅要注意學生成長的大方向,還要留意個別理解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盡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學定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老師的輔助作用。
    1.?知識與技能。
    自主學習,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
    2.?過程與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詩歌意象,體會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知人論世,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學習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歌。
    理解“尋”、“自”和“空”在詩中的情感。
    【教學方法】。
    1.教法:本著新課標的精神和詩歌教學的特點,結合我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學情。主要采用啟發(fā)式、探討法、導學法、朗讀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誦法、探討法為主,啟發(fā)式、導學法和講授法為輔,結合導學案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
    2.學法:自主學習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
    導以杜甫和諸葛亮的畫像導入:一位是一代賢相,他用至誠開創(chuàng)了蜀漢三分天下的輝煌;一個是大唐詩人,他用帶血的喉嚨嘶啞地吼出了盛唐氣象破滅的哀傷,忠心也好,至誠也罷。都抵不過人生長恨水長東,南陽臥龍終成夢,少陵野老淚滿襟。當這兩位圣賢相識時,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認真聆聽,走入文本引起學生興趣,迅速進入課堂狀態(tài),為新課做好準備,學生初步感知杜甫對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詩話的語言營造課堂文學的氛圍。
    集體朗讀1。
    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詩文的學習尤其是這樣,讓我們一起把詩歌齊讀一遍。
    學生齊讀詩歌。
    初次誦讀詩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學生示范誦讀請一個學生評價集體朗讀,并示范誦讀。
    學生評價,并根據(jù)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誦讀一次。
    學生評價,使得評價機制多元化。同時讓學生懂得如何用欣賞的眼光去尋找他人的長處與優(yōu)點,并用恰當而巧妙的語言讓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議。
    思1.如果讓你把詩歌的情感用一個字概括,你會用哪個字?用原文回答。
    學生自學課文,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通過關鍵字詞體會詩歌情感的能力,通過討論前的自學,為小組討論奠定基礎。
    集體誦讀2如果詩歌情感基調是哀傷的,那么誦讀的語調應該是低沉的,語速應該是緩慢的,讓我們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再一次感受詩歌的情感。學生在之前誦讀和分析詩歌情感基調的基礎上,再一次誦讀詩歌。進一步通過誦讀感悟詩歌感傷之情。
    自主學習,重在主動性,是一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渴望獲得知識的個性心理特點,學生可以產(chǎn)生積極的認知傾向和情緒狀態(tài)。這時對學生而言,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享受和體驗。
    通過對祠堂外部氛圍的營造、內部景象的描寫和對諸葛亮功績的追述,表達了杜甫對諸葛亮的崇敬傾慕之情和自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學生在自學中進一步了解作者蘊藏在字詞中的情感。
    展經(jīng)過合作探究,學生展示作者尋到了什么,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感,其中著重體會“柏森森”、“自”和“空”表達的情感,以及頸聯(lián)以樂景寫哀情的表達方式。學生展示小組討論成果,并補充表達自己對詩歌情感的體會。
    當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時,才說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接受知識的思維方式是判斷其對知識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詩歌學習中,應有文本意識,緊扣字詞體會情感,從而做到讀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對話。
    集體誦讀3在充分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再一次誦讀,感受作者的悲情。?學生集體誦讀。在誦讀中達到和作者心靈溝通的目的。
    思2詩的尾聯(lián)“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庇⑿哿鳒I,請問這里的英雄指的是誰?根據(jù)出句可明確是諸葛亮,根據(jù)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詩人寫古人古事,常常會將自己與古人相對照,從而生發(fā)感慨。
    議2和同桌互相說一說,杜甫詩一個什么樣的詩人,并說說原因。
    知人論世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創(chuàng)作風格,有助于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簡單的語言表達思想,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提煉歸納信息的能力。
    誦讀4總結課堂,結尾誦讀有感情的在誦讀中結束課堂。
    在已學習的基礎上再次以誦讀感知懷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評根據(jù)學生展示的成果,教師以干練簡潔、一針見血、有推進型的語言進行評價;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評價的方式對展示的討論成果予以評價。學生展示討論成果,認真聆聽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問題。合理科學的評價機制的運用可以促進學生深入問題的思考,對他人的評價實際是對問題的二次思考,不僅有利于建立競爭模式,也可以推動思維的深化,避免自學流于形式化。
    檢學生5分鐘時間完成課堂練習,夯實基礎、加深理解。
    對所學知識是否掌握的檢測,有利于鞏固課堂所學。
    布置作業(yè)記錄作業(yè)通過作業(yè)鞏固知識。
    蜀相。
    杜甫。
    尋
    劉艷霞。
    蜀相教學教案篇十八
    教學重點:
    1、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2、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3、學習這首詩借古抒懷的手法。
    4、體悟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學習這首詩借古抒懷的手法。
    3、體悟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1、學習這首詩借古抒懷的手法。
    2、體悟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第一節(jié)。
    一、導入:
    由《登高》入題。
    二、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生于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之間,后半生顛沛流離,歷經(jīng)磨難。他的詩廣泛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被稱為“詩史”。
    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公元746年,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更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著屈辱的生活。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投奔在靈武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g,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xiàn)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jīng)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三、誦讀詩歌:
    1、學生自讀詩歌,把握詩歌節(jié)奏:
    2、指定學生誦讀詩歌,教師點評:
    3、誦讀技法指導:
    七言律詩的節(jié)拍有兩種劃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誦讀時每個節(jié)拍的后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停頓,這樣誦讀起來才會有抑揚頓挫的韻律。
    4、學生齊讀:
    四、詩意講解:
    五、詩歌賞析:
    1、剛剛我們明確了七言律詩朗讀的節(jié)奏,那么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感傷的、嘆惋的。
    2、詩歌中最能表現(xiàn)詩人感傷的、嘆惋的感情的詩句有哪些?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BR>    3、頸聯(lián)“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边@兩句詩主要是寫誰?寫到他。
    哪些事情?
    諸葛亮。
    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統(tǒng)一天下的大計,輔助劉備開創(chuàng)基業(yè)、建立蜀漢,又輔佐后主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4、由此可看出諸葛亮這一人物在詩人杜甫眼中是怎樣的形象?
    “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yè)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對國家的赤膽忠心。
    5、那么這兩句詩中包含詩人對諸葛亮怎樣的思想情感呢?
    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7、這里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
    壯志未酬而含恨終生的英雄。
    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失敗的英雄人物對他們壯志未酬的深。
    深遺憾和共鳴。
    8、這里的英雄有沒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這英雄也包括著杜甫自己。
    杜甫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有遠大抱負,憂國憂民的詩人。從小立志干一番事業(yè)(“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卻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所以這句詩,寄托了詩人理想難得實現(xiàn)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和對諸葛亮的仰慕、嘆惋之情熔鑄成的千古名句。
    9、詩人對諸葛亮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在前面有沒有表現(xiàn)出來?
    首聯(lián)中就有。
    “丞相”:體現(xiàn)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能否改為“武侯祠”?為什么?蜀國的丞相,這個人當然就是諸葛亮。詩題作《蜀相》而不說“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
    “尋”:特意去找,“尋訪”武侯祠,也表現(xiàn)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
    慕、緬懷、追思之情。
    “柏森森”:松柏這一意象在古代詩歌中常常作為堅貞品質的象征,作為。
    生命長青的象征。以“柏”襯托蜀相諸葛亮的形象,表達出詩人對蜀相的崇。
    敬、緬懷之情。
    10、頷聯(lián)是寫祠堂周圍的景物。這一聯(lián)中,哪兩個字與境界的關系最為密切,為什么?
    “自”“空”二字與境界的關系最為密切,是這兩句的關鍵字。
    滿院的碧草映襯著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fā)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悅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么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與詩人無關,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里行間卻寄寓著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
    六、背誦默寫詩歌:
    王斌。
    蜀相教學教案篇十九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yè)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蜀相教學教案篇二十
    【教學重點】把握關鍵詞語及詩句的內涵,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聯(lián)系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欣賞詩歌。
    【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誦讀、討論、探究、點撥式教學。
    一、導入。
    從陸游和杜甫兩位詩人的一生經(jīng)歷和愛國情懷導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與作品的關系。
    二、賞析示例:《書憤》。
    1、整體感知、融入體驗。
    (1)(看題目,明大意。)。
    先賞詩題,引導學生明白詩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調。請一生初讀,達到讀準字音、讀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點介紹中間兩聯(lián),頷聯(lián)六意象連用,創(chuàng)雄壯豪邁之意境;頸聯(lián)塑造自己壯志未酬、衰鬢先斑的愛國者形象。
    (3)(看詩眼,明感情。)。
    自由討論,分聯(lián)探究,融入體驗,分析概括。
    補充詩眼的作用。答案可能豐富多彩,讓學生課后探討。老師概說。
    哪一聯(lián)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抑郁、悲憤之情?讓學生用原文詞句或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板書:憤空自許(壯志未酬)、鬢先斑(英雄老邁)。
    然后進入自由討論探究環(huán)節(jié),時間三分鐘。請學生探究這種抑郁、悲憤之情還在那些地方體現(xiàn)出來,找出來,并說說理由。
    請一生融入體驗,朗讀該詩。
    情感沒有充分讀出,引出知人論世法。
    讓學生知其人(看作者,明風格)和論其世(看注釋,明緣由)。
    請大家推舉一位同學情讀此詩。
    點評后老師做誦讀示范。
    2、把握內容主旨。
    請同學們齊讀這首詩,品味感情。
    讀得好,是因為解得妙,是因為不自覺地運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法。
    三、賞析指導。
    (一)先了解什么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法,再指出其作用。
    (二)小結:詩鑒五看五明與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關系。
    四、自主賞析《蜀相》。
    (一)知人論世。
    (二)自主賞析四問自由組合小組,討論探究,暢所欲言,三分鐘后每小組推舉同學代表發(fā)言。
    1、此詩頷聯(lián)的詩眼是什么?
    2、頸聯(lián)中諸葛亮形象有何特點?
    3、尾聯(lián)的英雄指誰?有沒有包括自己?
    4、頸聯(lián)尾聯(lián)各包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5、把握內容主旨。
    請同學們齊讀此詩,不僅要音讀,意讀,更要情讀,用聲音來表達美。
    五、總結。
    千秋詩圣惟子美,亙古男兒一放翁。倡導讀其詩,品其文,懷其人!
    六、作業(yè)。
    (一)課余熟讀《書憤》,背誦《蜀相》。
    (二)通過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深入理解《書憤》和《蜀相》這兩首作品。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法賞析《臨安春雨初霽》的內容和主旨,并比較《臨》和《書》在表達重點和詩歌風格上的差異。(后兩題見鞏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