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教版教案范文(19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進行課堂評價和反思的重要依據,有助于教學的優(yōu)化與改進。教案的編寫需要思考課堂教學的目標和教學方法,以及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閩教版教案篇一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征;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征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養(yǎng)觀察能力;通過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養(yǎng)再造想象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xiàn)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了解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和生活環(huán)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學生閱讀課。
    積極參與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后順序。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為什么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為科學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經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fā)現(xiàn),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小結。過渡:已經發(fā)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一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研究,體驗一下考察的感覺。
    過渡到下一目。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huán)境、身體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你認為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征(觀察真人比較)。
    怎么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教師小結本目內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于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遺產名錄。”
    活動: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一個整體映像。
    然后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fā)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大約二十萬年后,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xiàn)了一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一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體質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著。
    自然過渡,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閱讀教材,填表比較。
    著重考察:怎么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鉆孔的?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你有什么收獲呢?
    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為小結。
    拓展思路。
    書后“學習測評”。
    第2課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識記與理解:記住他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和方法:通過識圖,培養(yǎng)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培養(yǎng)審美能力;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掌握、運用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yè)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他們適應、利用與改造自然,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為重點,前者更重。
    難點為新石器的涵義,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我們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導入農業(yè)及農業(yè)的起源而導入本課的新課學習。
    (科考隊進入下一站,來到浙江余姚……)。
    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談話,接近歷史與現(xiàn)實距離。
    除此以外,他們還從事哪些生產活動?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種植、儲存、加工、食用的嗎?
    當?shù)氐臍夂驐l件怎么樣?這與先民的這些生活習慣有什么關系?
    指導學生閱讀p12史海拾貝。
    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是否一樣呢?
    學生看書、尋找、發(fā)現(xiàn)。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應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知道最早種植水稻與粟。
    過渡,引起學生繼續(xù)探究的興趣。
    要求學生看書找找“半坡遺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是否與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樣?”“有哪些不一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
    觀察書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們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據書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復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嗎?
    帶著問題看書,有的放矢。
    大膽猜測、想象。
    學生看書,然后自己試圖畫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在山東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處更先進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即大汶口遺址。
    現(xiàn)在請大家看看書,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處遺址的其同點?各有什么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異反映了什么歷史現(xiàn)象?”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教材,去歸納發(fā)現(xiàn)。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我國的原始農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兩大類型。
    認真聽,自豪感。
    當堂測評、鞏固。
    鞏固知識、激發(fā)興趣。
    第3課遠古的傳說。
    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qū)別。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古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yè)起源關系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yǎng)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yǎng)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yōu)秀品行,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體驗禹治水的艱辛并了解其業(yè)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重點:農業(yè)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lián)盟的構成和性質?!岸U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zhí)摌?。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
    聽,集中注意力。
    制造懸念,激發(fā)興趣。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華夏之祖。
    調動參與興趣。
    聽或自己講。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簡要講: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
    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簡單發(fā)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聽講、看書、歸納得出結論。
    四、治水的傳說。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過渡、導入。
    學生好表現(xiàn),給他們提供表現(xiàn)的平臺,取得成功感。
    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要將其發(fā)揚光大。
    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學生講。
    識記和理解: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生的大概時間和標志,記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歷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xiàn)。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夏、商歷史特點的概括,培養(yǎng)概括能力。通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yǎng)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紀年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夏、商歷史的學習,更多地了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難點:夏朝建立的標志;國家的含義。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禪讓的最后一個部落聯(lián)盟首領是誰?大家想不想知道從這以后又是怎么演變的呢?
    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從談論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距離。
    1、夏朝的建立:講解夏朝的建立。事實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個王朝。這在歷史上稱為----夏朝,建立的時間約公元前20xx年。
    借助于數(shù)學上的“數(shù)軸“解釋”公元“紀年法。
    本目理論性強,又缺乏相應的歷史物證,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認真聽講。
    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2、夏朝的統(tǒng)治。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點。
    1、商朝的建立:過渡。然后。
    2、商朝的遷都:原因、情況、影響。
    進入下一問題的學習。
    認識是非善惡,戰(zhàn)爭的正義與非正義的性質。
    為下一目的學習鋪墊。
    1、商朝的疆域: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地圖,說說。
    2、經濟的發(fā)展:觀察插圖說明了什么?然后閱讀教材,說說商朝表現(xiàn)?并要求學生來概括。
    3、商朝的滅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養(yǎng)讀圖能力。
    閩教版教案篇二
    上冊第14課。
    1、寫田字格里的四個生字,做到筆順正確。
    2、正確認讀十一個生字。
    3、借助漢語拼音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了解柳樹的形態(tài)特點,初步培養(yǎng)感受美、欣賞美的情趣。
    借助漢語拼音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了解柳樹的形態(tài)特點,初步培養(yǎng)感受美、欣賞美的情趣。
    掛圖、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一、激趣導入,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想像。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為更好地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2、出示課文,教師朗誦《柳樹》這篇課文。讀后告訴大家這是一篇小散文。(板書課題,字上注音)。
    二、學生初讀,感知語境。
    1、鼓勵學生借助拼音來讀一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文中寫的柳樹像什么?你喜歡它嗎?
    2、學生讀后自由發(fā)言,并說出自己喜歡的原因。
    3、小組合作,認讀識字。
    師出示帶生字的詞或短句,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認讀記憶生字。
    4、去掉拼音讀一讀生詞、生字。
    5、說說自己哪里還不懂?(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來解答)。
    設計意圖:(在認讀生詞和生字時,教師有意識的從簡到難,幫助學生在課文的語境中循序漸進地認識生字、新詞,有利于很好的記憶。)。
    三、指導朗讀,邊讀邊悟。
    1、指名讀課文。
    (1)讀中引導:介紹柳樹的樣子,要指導學生借助“站”“彎”“垂下”等詞語邊讀邊想象?!罢尽北憩F(xiàn)柳樹的粗壯的樹干,挺拔的身軀?!皬潯薄按瓜隆睂懗隽肆鴺涞逆鼓榷嘧?。帶著這樣感情來美美地讀讀這一段課文。
    (2)段末省略號,引導學生想象還能釣什么?充分發(fā)揮你們的想象力,讀出柳樹垂釣時的`歡快之情。
    “從白天釣到黑夜,從春天釣到冬天”寫垂釣的時間怎么樣?(學生答):時間長。朗讀時,要語氣舒緩。
    閱讀第四段,問:釣到了嗎?(學生答):沒有。問:灰心了嗎?(學生答):也沒有。表現(xiàn)一下柳樹的自信和鍥而不舍,用心朗讀。
    (3)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練讀。將全班學生分為四組,齊讀第一段,各組再分別讀后四段。趣讀的同時,感受魚戲的情景。
    設計意圖:(學生在讀中欣賞、讀中體會、讀中評價,既欣賞了別人的朗讀,又欣賞了自己的朗讀,還發(fā)展了評價能力。)。
    2、教師小結:同學們,讀了《柳樹》一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我知道柳樹站在池塘邊。
    師:你說得很對,誰還想說?
    生乙:(聲音較低)柳樹在釣云朵、釣星星。
    師:除了這些,你們沒有別的感受了嗎?
    (全班學生都沉默不語)。
    師:同學們不要怕,大家再認真想一想,大膽地說。
    生丙:(面無表情地說)我覺得柳樹很美。
    師:對呀,其他同學怎么沒有看出來呢?你們喜歡柳樹嗎?
    生:喜歡。
    師:把你們喜歡柳樹的感情讀出來。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學生在反復地識記中,自然會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的了解,短小的兒歌在課上完全能熟讀成誦的。
    3、認字游戲。
    游戲規(guī)則:老師出示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三個認讀的生字,最快舉手認讀正確者勝出。(認字中,可隨孩子們掌握生字的程度而加深難度,如:一字多詞,練習說一句話等。)獎勵:勝出的同學可以戴小柳樹頭飾。
    四、情境表演,深化文意。
    角色分配:戴小柳樹頭飾的同學扮演柳樹,其他同學朗讀,或指名朗讀。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即興表演課文中描繪的情景,讓臺下的學生們直觀地感受到柳樹的自信、鍥而不舍、美麗的欣喜之情。在表演中張揚學生的個性,拓展孩子們想象的空間。在表演中鞏固朗讀,在表演中再現(xiàn)情景,在表演中體會文意。
    設計意圖:(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采用形式多樣的練習方式,讓孩子們在“比一比”中,增強美的意識;讓孩子們在“演一演”中,張揚美的個性;讓孩子們在“畫一畫”中,描畫美的靈性;讓孩子們在“寫一寫”中,書寫美的熱情??)。
    五、指導書寫生字。
    1、師引導學生觀察所寫生字,注意字的間架結構及占格位置。
    2、學生獨立書寫。提醒學生在自己寫生字之前,先觀察字的結構,然后再下筆。
    設計意圖:觀察教師的范字書寫,是學生寫好字的基礎。要求孩子書寫認真并寫規(guī)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意識。
    六、再讀兒歌,動作抒情。
    請所有的孩子起立,選出幾位“小舞蹈家”在臺前加動作表演,其他的孩子也加上動作誦讀。
    (讓這節(jié)課在快樂中結束)。
    七、家庭作業(yè)。
    收集描寫柳樹的詞語、句子或詩,摘抄下來。積累語言,豐富學生的知識。
    閩教版教案篇三
    知識技能目標:
    1、懂得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人總會有情緒的變化。
    2、讓學生懂得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不如意的事,遇到困難不要悲觀、失望、逃避,要勇敢的面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用積極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yǎng)小學生樂觀的情緒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2、培養(yǎng)小學生能夠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會在生活中找“樂”,做樂觀開朗的人。
    讓學生懂得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要悲觀、失望、逃避,要勇敢的面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用積極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
    課前布置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幽默笑話,課上進行幽默笑話比賽。
    1課時。
    一、導入:
    師1:同學們,在生活中你有過哈哈大笑高興的時候嗎?你有過暴跳如雷生氣的時候嗎?你有過痛哭流涕、悲痛欲絕的時候嗎?(生1-3)。
    師2:高興、悲傷、生氣等都屬于人的情緒,人的情緒有七種,就是所謂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我們每天都難免會有情緒的變化,比如高興、悲傷等,若長時間受到壞情緒的影響和刺激,就會導致身體生病,所以我們要從小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個樂觀開朗的人。(板書課題)。
    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鏈接的有關資料,說一說自己明白了什么(針對故事中對待突發(fā)情況的兩種不同態(tài)度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1、樂觀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更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樂觀能帶來快樂、智慧與勇氣。
    2、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是我們快樂人生的通行證。
    三、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來交流,加深認識,豐富感受。
    中心話題:如何擁有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1、自由閱讀,靜思默想,在書上寫己的想法和認識。
    2、小組內交流。幾個同學為一組,口頭交流。
    3、全班交流??梢赃x一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發(fā)言,讓學生的認識在相互碰撞中不斷提高。
    四、提升認識。
    五、教師: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明白了如何擁有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積極的心態(tài)加上積極的行動,才會有快樂、智慧、有意義的人生!
    閩教版教案篇四
    一、帝國主義加緊侵華,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賣國殘民的面目更加暴露,人民的反抗情緒也不斷增長。
    二、二、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成立及其領導的反清武裝斗爭。
    第二節(jié)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潮(1910月—12月)。
    一、清軍在武漢的部署和革命黨人的起義計劃。
    二、二、武昌首義,光復武漢三鎮(zhèn),成立軍政府,編組革命軍。
    三、各省響應起義,紛紛宣告獨立,首先響應起義的是湖南。接著,山西、云南、貴州、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先后宣布獨立。
    第三節(jié)漢口、漢陽保衛(wèi)戰(zhàn)(1911年10月—11月)。
    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北京,清政府極為惶恐,漢口保衛(wèi)戰(zhàn)首先是從爭奪劉家廟開始的。10月18日黎明,革命軍在炮兵支援下發(fā)起進攻,很快逼近劉家廟車站,與清軍展開肉搏戰(zhàn)。10月19日晨,革命軍約三千人,以騎兵為前鋒,在炮兵支援下,從兩翼發(fā)起進攻,清軍無法立足,丟棄大量輜重,向三道橋退卻。革命軍占領劉家廟,追至三道橋附近,才停止了進攻。
    保衛(wèi)漢口之戰(zhàn)。
    保衛(wèi)漢陽之戰(zhàn)。
    漢口、漢陽失守。
    革命軍為保衛(wèi)漢口、漢陽,與敵人進行了四十多天的浴血奮戰(zhàn),充分表現(xiàn)了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它打破了清政府妄想以北洋精銳之師,一舉將革命起義扼殺在搖籃中的企圖。經過革命軍的頑強抗擊,給維護清王朝的反動支柱——北洋軍以重大殺傷,使全國各地革命黨人受到巨大鼓舞,為各省組織起義贏得了時間,對全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四節(jié)蘇浙聯(lián)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1911年11月—194月)蘇浙滬革命黨人為了減輕武漢的壓力,發(fā)展東南地區(qū)的革命力量,決定聯(lián)合攻取南京。
    臨時政府的成立和反對袁世凱,
    在內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進攻下,軟弱的資產階級節(jié)節(jié)退讓,由無數(shù)革命志士流血犧牲換來的新生的資產階級革命政權,僅僅存在三個月,即被扼殺了。政權落到了袁世凱手里,開始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
    辛亥革命戰(zhàn)爭深遠意義:命洪流給清王朝以沉重打擊。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帝宣布退位。辛埃革命戰(zhàn)爭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從此使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時期。
    閩教版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
    2、學習記事、寫景、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培養(yǎng)翻譯和朗讀的能力。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進步的政治主張。
    4、背誦全文教學。
    教材分析:
    重點:1.掌握重要加點字詞,背誦課文。
    難點:1.學習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2.抓住本文駢散結合的寫法。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合理停頓,抑揚頓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達到順暢地背誦全文的目的。.
    教學設想:
    本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譯理解外,還要學習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因此學習中把重點放在文言知識的掌握上,難點放在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學課時:2課時。
    閩教版教案篇六
    1.教學第一部分。
    (1)要求學生自讀五個歇后語,讓學生知道這種形式叫歇后語。(本題中的歇后語前半部分是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后半部分是這個故事要告訴人們的意思,而且往往還有深層次的意義)。
    (2)讓學生把課前通過查工具書和請教別人學會的歇后語小故事講給同學們聽??梢哉f自己最喜歡的,教師注意引導。
    (3)引導學生了解歇后語前后兩個部分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自己體會出歇后語的特點。
    2.教學第二部分。
    (1)要求學生再讀五個歇后語,進一步了解它們的意思。
    (2)讓學生仔細閱讀第二部分,嘗試在空白處填上最恰當?shù)男笳Z。(學生交流,教師指導、訂正)。
    (3)要求學生讀兩個填寫完整的句子,體會歇后語在句中的作用和好。
    3.教學第三部分。
    (1)鼓勵學生想想平時在生活和課外學習中還見到過哪些歇后語,然后說出來,看誰說得多。
    (2)要求學生用知道的歇后語說一句話。教師評議,看句子是否貼切、生動、準確、通順。
    閩教版教案篇七
    掌握教育改革的艱難,中國近代后期時代特征對文藝的巨大影響。
    對比鑒別文藝巨匠的姓名和主要成就(要求“對號入座”)。
    討論探索清末新式學堂教學內容與今天學校教學內容異同之處。
    唯物史觀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
    新式教育的開端和近代文藝巨匠。
    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眾多易于混淆的知識點。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節(jié)課學過的線索,按表格內容“對號入座”:
    姓名魏源嚴復詹天佑侯德榜茅以昇。
    成就《海國圖志》譯著《天演論》京張鐵路《制堿》錢塘江大橋。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上述思想家科學家中,除了魏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并且都是留學成材后,歸來報效祖國的知識界精英人物。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在文學藝術方面出現(xiàn)了哪些人物?(組織學生閱讀117——121頁課文,對重要的人名、代表作名稱[或主要成就]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新式教育的開端。
    1新式學堂在中國出現(xiàn)的情況怎樣?
    a.出現(xiàn)時期:洋務運動開始時[1862年]。
    b.中國第一所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27頁]。
    c.中國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
    2怎樣評價《奏定學堂章程》?(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系統(tǒng)完備并付諸實施的法定學制,它順應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廢除了不合時宜的科舉考試制度,具有進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學為用,中學為體”的框架內,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經學”課時最多,學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教師小結、過渡:《奏定學堂章程》擬訂后,于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制度。1906年后的考試就都屬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在這樣的制度下,不但培養(yǎng)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學家,還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巨匠。
    謳歌光明、鞭撻黑暗的文學、藝術家。
    1你知道五四運動到1949年間中國文學藝術的神圣使命嗎?(宏揚科學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謳歌光明、鞭撻黑暗。)。
    2請你根據下表,找出字母所示的內容。(先找到標明之,后組織“接龍回答”)。
    類別姓名代表作。
    文學aa。
    bb。
    cc。
    dd。
    藝術美術ee。
    音樂ff。
    gg。
    a.魯迅b.郭沫若c.趙樹理d.丁玲e.徐悲鴻f.聶耳g.冼星海。
    教師總結:
    近代中國的文學巨匠、美術大師、人民音樂家、解放區(qū)文藝工作者是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鍛造出來的。這說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五四以來,宣傳科學進步,反對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擊獨裁專制;謳歌民族獨立,反對外來侵略成了中國近代文藝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學生繼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起來。
    閩教版教案篇八
    第10頁“練一練”中第1題,數(shù)據單位的改寫是實際生活中記錄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選擇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實例,而不要將數(shù)據單位的改寫成為單純的為改寫而改寫的局面。
    練習本題時,先請學生說一說我國西部各省市的情況以及它們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體的各地區(qū)土地面積,在學生讀一讀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改寫成以“萬”作單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區(qū)的其他信息,以供學生間互相進行改寫。
    第2題,在練習“海洋資源”時,先讓學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識,特別是我國海洋的區(qū)域等。接著出示有關的數(shù)據,讓學生讀一讀。然后討論這些數(shù)據如何進行改寫?在此基礎上,學生會體會到這些數(shù)據改寫成以“億”作單位比較方便。
    板書設計:
    大數(shù)的改寫。
    為了讀數(shù)、寫數(shù)方便,有時需要把整萬、整億數(shù)。
    寫成以“萬”或“億”為單位的數(shù)。
    9600000=960萬。
    10000000000=100億。
    閩教版教案篇九
    主題目標:
    1、學生初步知道學校是一個可愛的地方。
    2、學生愛學校、愛學習、喜歡上學,并且學會利用學校中的各種設施來解決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重點:認識學校,了解自己所在學校的環(huán)境。
    活動難點:會利用學校中的各種設施來解決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彩筆、鉛筆、紙、相機、參觀需要的手持擴音器等。
    活動課時:2課。
    第一課時。
    主題目標:
    1、學生初步知道學校是一個可愛的地方。2、學生愛學校、愛學習、喜歡上學,并且學會利用學校中的各種設施來解決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重點:認識學校,了解自己所在學校的環(huán)境。
    活動難點:會利用學校中的各種設施來解決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彩筆、鉛筆、紙、相機、參觀需要的手持擴音器等。
    活動進行:
    活動小結:可以在學生小組總結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參加匯報活動,教師可以做一個聽眾,讓學生選出會議的主持人。
    第二課時。
    活動目標:1、了解學校,喜歡學校;2、對周圍環(huán)境感興趣,學習了解新環(huán)境的方法;3、學習利用學校的設施解決問題。
    活動重點:認識學校,了解自己所在學校的環(huán)境。
    活動難點:會利用學校中的各種設施來解決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彩筆、鉛筆、紙、
    活動過程:
    活動進行:
    1、師:小朋友們好!你們知道學校的哪些情況呢?2、師:剛才我們和自己的學校有了一次親密的接觸,小朋友們可以把自己在參觀中看到的、聽到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梢宰约涸O計,也可以合作完成。3、“我的發(fā)現(xiàn)”匯報交流(1)、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2)、高年級的同學挑戰(zhàn)小朋友,讓小朋友回答問題。4、設計展示(1)、讓學生自己將作品貼在“我的展示臺”上(2)、學生互相觀看交流,并評議。5、活動延伸:(1)、將學生各種形式的匯報展示出來,辦一個墻報或編成一個冊子,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設計封面、裝訂等。(2)、開展以“我心中的學校”為主題的畫展、作品展等。(3)、與美工課、語文課以及其它班級活動結合進行。
    閩教版教案篇十
    2、復習唱好《依馬呀吉松》。
    1、讓學生感情豐富唱好《依馬呀吉松》。
    2、通過聆聽《北京喜訊到邊寨》感受民族管弦樂,體會苗族、彝族音樂風格。
    3、學跳秧歌的基本舞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
    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調改編的管弦樂曲,曲調歡快、熱烈。
    (一)導入。
    1、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藏族歌曲《依馬呀吉松》,今天我們一起復習復習,要唱得更好一點?!?BR>    2、學生齊唱。
    (二)開始上課。
    1、跟錄音演唱。
    2、難點指導,跟伴奏帶讓學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過渡聆聽《北京喜訊到邊寨》。師:“演唱完畬族歌曲,接下來我們來欣賞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調改編的.曲子《北京喜訊到邊寨》?!?BR>    4、讓孩子看著簡譜聆聽,感受三部分七個主題的音樂旋律。
    5、讓學生談談聽后感,教師總結。
    6、完成聽聽想想問題。
    7、聆聽《依馬呀吉松》,讓學生猜猜此音樂的舞種。
    8、引出“秧歌舞”。
    9、教師示范跳“秧歌舞”,學生喊口令。
    10、動作分解教學。
    閩教版教案篇十一
    學寫上中下結構的生字,借助拼音,朗讀背誦古詩,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
    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調查能力和計劃能力,提高學生寫字的能力。
    通過活動,教育學生關愛他人,培養(yǎng)學生助人為樂的思想感情。
    培養(yǎng)學生從小掌握正確的書寫規(guī)則,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學習填寫小調查、小計劃的表格。
    小黑板、錄音、cai課件。
    在《語文活動》中,我們學習了寫在左中右結構的字,很多小朋友寫得非常漂亮,今天,我們學習寫上中下結構的字,看看誰是“小小書法家”。
    1、生字卡片出示“意、害”兩個字,學生觀察這兩個字的結構。
    2、學生自行選擇喜歡的一個字練習書寫。
    3、小組討論交流監(jiān)察院的書寫順序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書寫時要先上再中最后下,注意安排好三部分的比例關系。比如:“意”在占格上,上中下一樣多,但注意強調臥鉤的寫法。而“害”字中間的“豐”要占得寬些。
    4、教師范寫,學生練習寫好另一個字。
    5、學生練習自己收集到的上中下結構的字。
    6、小組匯報交流,師生相互評議,選出“小小書法家”。
    1、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注意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感。(課件出示古詩)。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為誰‖辛苦‖為‖誰甜?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3、播放課件,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意境。指名學生朗讀,教師指正。
    4、舉行朗讀邀請賽。,表演賽。
    5、采取多種形式背誦詩歌。
    6、課后你還積累了哪些古詩?請學生背一背。(對積累得多的進行鼓勵,表揚)。
    1、剛才同學們的表現(xiàn)很不錯,你們能將這種表現(xiàn)帶到“大舞臺”上嗎?
    播放課件,揭示活動的內容,理解什么樣的人需要幫助。(有困難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缺陷的人)。
    2、學生觀看錄像,看看小女孩調查的.事件。(出示課件:小女孩的調查和計劃表)學生分組,仔細閱讀,想想這個小女孩的計劃對自己有哪些啟發(fā)。
    3、小組討論,匯報交流在我們的周圍需要幫助的人。教師相機鼓勵學生要多多觀察,樂于助人。
    4、小組合作,共同填寫。(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
    5、學生分組匯報自己的調查計劃表格,師生評議。
    同學們,通過過次語文活動,我們不僅學會了書寫上中下結構的字,會讀會背古詩,還學會了怎樣填寫調查、計劃表并按照計劃去付諸行動,我們的收獲真不少。希望同學們今后能更積極地參加語文活動,獲得更多的知識。
    閩教版教案篇十二
    1、理解課文內容,能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在復習中可采用填空、接力賽,分角色和表演背誦等方法來進行檢查。
    2、復習本單元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進一步鞏固對偏旁部首的認識。
    3、區(qū)別形近字、同音字,能根據它們的字形,字義的不同分別組詞。
    (1)背誦詩歌《雨后》。
    (2)《雨后》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什么情景?
    (3)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要是你也在孩子中你會做什么?
    (5)從詩歌中你體會到什么?
    (6)默寫《雨后》。
    (1)課文講了誰和誰的什么故事?
    (2)當太陽贏了時,他會想什么?說什么?
    (3)當太陽又提出比賽時,他又會怎樣想,怎樣說?風會怎樣想怎樣說?
    (4)陽光強烈船夫會又什么感覺他會怎樣說?
    (5)當風贏了時,太陽會怎樣說?
    (6)學了本課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7)用“覺得”造句。
    (1)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要是你得了冠軍你會怎樣做?蝸牛的心情怎樣?它會怎樣說?
    (3)唯恐與生怕可以調換嗎?為什么?
    (4)你想對沒有翅膀的蝸牛說些什么?
    (5)學習了本課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1)題目是什么意思?
    (2)老虎一愣它在想什么?
    (3)老虎松開了爪子,它會怎樣想?狐貍又會怎樣想呢?
    (4)狐貍神氣活現(xiàn),搖頭擺尾在想什么?老虎半信半疑,東張西望在想什么?
    (5)當老虎看到小動物的表現(xiàn)它會怎樣想?
    (6)當老虎知道了真相它會怎樣想怎樣做?
    (7)續(xù)編故事《老虎與狐貍再次相遇》。
    (8)學習了本課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1)學會勸阻。
    (2)《老虎與狐貍再次相遇》。
    (3)寫出你在雨后玩耍的情景。
    第5課雨后(射、短、勁)背誦課文。
    第6課誰的本領大(碰、脫)風和太陽進行了幾次比賽?從中你明白了什么?
    第7課蝸牛的獎杯(獎、蜜、蜂、蜻、蜓)。
    第8課狐假虎威(威、假、尋)“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1、比一比,組詞。受()桂()推()些()擔()借()爪()愛()掛()堆()此()膽()錯()瓜()。
    2、多音字組詞。強長背。
    3、選字填空1)()人()種()樣()不相同(個各)。
    2)()表()領年()帶()(帶代)。
    3)排()熱()一()火車強()(列烈)。
    4)勇()()忙()忙()問(趕敢)。
    4、把成語補充完整。狐()虎()神()活()大()大()。
    ()長()久()頭()尾東()西()。
    1、朗讀課文,背誦5、7兩課。
    2、抄寫本單元易錯的生字,并組詞。
    閩教版教案篇十三
    教學目標:
    知識點:
    使學生通過整理和復習,弄清楚本單元都學習了哪些知識,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
    能力點:
    1、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整理、歸納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德育點:
    體驗與同伴相互交流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整理知識:
    小組交流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筆算加法、筆算減法、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用數(shù)學。
    把自己找到的知識點進行分類整理。
    二、自主探究,發(fā)散思維:
    1、學生自己編題,復習筆算的方法。小組自編計算題,自己筆算。
    筆算加法應注意什么?減法呢?
    他們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筆算時應注意什么?
    3、數(shù)學醫(yī)院。
    82399527。
    79777990。
    說說錯在哪里?
    4、母雞有45只,小雞比母雞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提問并解答。
    母雞有45只,公雞比母雞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5、爸爸今年41歲,兒子今年13歲,爸爸比兒子大多少歲?
    學生列式計算。把題改為:后,爸爸比兒子大多少歲?
    讓學生多討論,說一說解題思路。
    三、拓展運用:
    開放題:小明有50元錢,它可能買了下列哪兩種物品?應該付多少錢?(至少寫出兩種可能)并列出算式。
    傘14元鐘表26元足球35元茶杯10元。
    教學后記:
    實踐活動:我長高了。
    教學內容:教材第36~37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通過學生活動,加深對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認識,進一步發(fā)展長度觀念。
    2、在活動中滲透統(tǒng)計的初步知識,利用統(tǒng)計表發(fā)展學生收集、整理數(shù)據,從統(tǒng)計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3、鞏固用各種測量工具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
    能力點:
    1、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并通過實際的測量鍛煉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能力。
    德育點:
    通過比賽,提高學生對測量的興趣,同時在測量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分工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活動,加深對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認識。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意識。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米尺、長繩、皮尺。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我們今天就要在這個教室里舉行一次測量大比拼,決出一個冠軍小組。
    測量時我們要注意什么?測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組合作分別量出1米、2米長的繩子。
    比一比哪一小組量的又快又準。
    學生動手操作。選出量得最快的小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
    量出2米長的繩子,對于不同的方法給予肯定。
    師:測量時我們要選擇既簡單又方便的方法。這樣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務。
    2、量出課桌的長、寬、高。小組分工合作。
    3、分組測量身高、頭圍、臂長,并填表。
    與6~8歲兒童生長發(fā)育對照表進行對照。
    男生女生。
    頭圍(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運用:
    1、大家還想測什么?自由測量。
    2、指導學生測量步長。
    3、從你家到學校是多遠?怎么測量?如果沒有工具又怎么測量?
    課后完成測量任務。
    教學后記:
    閩教版教案篇十四
    美的威尼斯需要美的語言來描繪,課文中有許多比喻句,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請找出這些比喻句,細細體會。(找出的同時,教師指點領會文章的語言字詞美,如“瑰寶”)。
    威尼斯如此的美——和諧、美麗、幸福,文章又以優(yōu)美的語言為它披上一件藍藍的云裳,更顯其獨特魅力,令人心馳神往。(作者善于運用語言,我們的同學相比也不遜色……)。
    閩教版教案篇十五
    理解百分數(shù)的意義,體會百分數(shù)與分數(shù)、小數(shù)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義和級別性質,認識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和簡單推理,認識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公式以及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并能應用這些知識和方法進行簡單的操作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初步體會扇形統(tǒng)計圖描述數(shù)據的特點,能根據扇形統(tǒng)計圖所呈現(xiàn)的信息提出或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初步認識眾數(shù)與中位數(shù)的意義。
    閩教版教案篇十六
    一、把下列成語補充完整。
    亡羊()牢一()當先()武揚威。
    ()手不及居高()下置之不()。
    ()壁偷光震()欲聾()竽充數(shù)。
    千()百()()水()山()涯海()()氣()現(xiàn)喜()樂()()如生。
    二、按要求將下列成語歸類。
    神采奕奕喜出望外眉飛色舞全神貫注一絲不茍。
    精益求精大公無私廢寢忘食誨人不倦平易近人。
    三、根據意思寫成語。
    連聲稱贊不止。()。
    比喻事業(yè)蓬勃發(fā)展,興旺昌盛。()。
    河堤塌的聲音特別響。()。
    坐著站著都不安穩(wěn)。()。
    吸取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對善良的心意不好拒絕。()。
    一片碧綠的顏色,十分廣闊。()。
    形容全軍被消滅,徹底破壞的意思。()。
    四、成語三則熟讀力爭會背。
    五、先將成語補充中,再按要求歸類。
    目()口呆口()懸河守株()兔買()還珠應接不()心()肉跳。
    奮不()身興高()烈對答如()忐忑不()躡手躡()調兵()將。
    閩教版教案篇十七
    1、知識目標:
    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認識自然環(huán)境的組成。
    褶皺、斷層與地貌的關系,研究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類型。
    2、能力目標:
    能夠運用課本插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巖石圈的位置、范圍、結構,提高運用讀圖觀察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b5e2rgbcap能夠熟練閱讀“地殼內部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同時能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huán)過程。自己動手繪制褶皺、斷層、向斜、背斜等地質構造簡圖,培養(yǎng)準確判斷地質構造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三大巖石的轉化和地殼物質循環(huán)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物質的運動性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念,認識世界萬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是發(fā)展變化的;p1eanqfdpw通過對地質構造意義的學習和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人地觀,提高科學素養(yǎng)。
    1、地殼內部物質循環(huán)。
    2、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的判斷。
    3、地貌的變化及其成因。
    :多媒體板圖。
    :引入新課。
    通過上一單元的學習,我們從宇宙對地球有了一個宏觀的認識,知道了宇宙環(huán)境對于地球的'形成和發(fā)展來說特別重要,但人類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響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fā)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環(huán)境。因此,從本單元開始我們就進入地球本身對做一些微觀的了解。dxdita9e3d提問:
    1、閱讀單元標題,說說你的理解?
    歸納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層,四大圈層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rtcrpudgit提問:
    1、閱p26圖,指出巖石圈的范圍,并說明巖石圈對人類活動的意義?(結合2-1-1圖)。
    一、巖石圈。
    快速閱讀一、二兩部分內容,試設計本部分內容的知識框架:
    仔細閱讀該部分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試用資料說明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的差異?
    2、閱讀p30知識窗,了解巖石、礦物與元素的關系及地殼的元素組成?(根據時間采取課堂還是課后完成)。
    3、試繪制簡單的示意圖說明各大巖石的形成及分類?(可分組進行;一組回答,其他組點評;老師可展示其他比較形象、實際的示意圖)jlbhrnailg4、p29“裸露在地表的巖石”、“地殼中原有的巖石”可能指哪些巖石,這說明三大巖石之間有何聯(lián)系?完成p31活動1。xhaqx74j0x5、地殼的物質循環(huán)對人類活動有何意義?完成p31活動2。
    承轉:讀圖2-1-6試說明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對地表形態(tài)的具體影響?(學生對圖中的地表形態(tài)進行說明并歸納總結)分類內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來源表現(xiàn)形式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試解釋下列現(xiàn)象:
    1、兩千萬年以來,珠穆朗瑪峰地區(qū)抬升了大約兩萬米,但珠穆朗瑪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二、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變化。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tài),形成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彩的地貌景觀。
    (一)內力作用的“足跡”
    展示《巖層分布示意圖》——褶皺、斷層直觀圖。
    閱讀本部分圖文完成下列問題:
    1、填表地質構造褶皺斷層形成基本單元巖層形態(tài)地貌形態(tài)。
    2、褶皺和斷層在形成過程及地貌上有何異同?
    3、圖2-1-10與2-1-11中的構造和地貌有何異同?并解釋原因?
    4、研究這些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生活有何意義?具體說明。
    (二)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
    閱讀課本第一自然段,認識幾種主要的外力并設計前五種外力作用的關系圖?
    各種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斷雕塑著地表,其中最鋒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風力作用。閱讀流水作用與風力作用部分的圖文,完成下列問題:
    1、填表外力作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分布地區(qū)作用形式地貌類型典型地貌。
    2、沖擊扇、沖擊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
    3、沙丘的迎風坡和背風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4、黃土高原和黃土高原地區(qū)錢溝萬壑現(xiàn)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5、如果在沉積地貌處做一個剖面,剖面上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試解釋其原因?
    閱讀p36知識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蝕形成的地貌類型及分布位置。
    (根據時間采取課堂還是課后閱讀)。
    外力的來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態(tài)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彩。人類生活在地球表面,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有何關系?試舉例說明。zzz6zb2ltk(學生回答)。
    課堂小結: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讀圖觀察法、繪制示意圖法、列表對比法、討論法等地理。
    閩教版教案篇十八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解課文內容,知道三個成語的意思。
    4.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fā)教育。
    二、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
    三、教學評價設計:
    1.借助預習單,檢查學生的自學能力,特別是生字詞以及對課文的簡單理解。
    2.在精讀感悟環(huán)節(jié),采取圈畫、交流、有感情朗讀等方式促使學生讀懂寓言從而感受寓意。
    3.概括課文大意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
    四、教與學的準備:
    學生:完成預習單。(見后附件1)。
    教師:
    1.教學課件。
    2.根據學生的預習單查看學生的自學能力。
    五、教學課時:2課時。
    六、教學設計。
    閩教版教案篇十九
    1、簡述紅軍長征背景。
    2、板書課題,提問:什么是“菩薩兵”?藏族同胞為什么稱紅軍為“菩薩兵”?問題導入,這一過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菩薩。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你們想了解這個故事嗎?請大家先讀課文,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課文中的生字不多,你掌握了嗎?有沒有不理解的?
    自學生字詞(輕聲讀課文,畫出生字詞及不認識、不理解的詞;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出示:菩薩糟蹋藏族一段同胞反動朱德翻譯糊涂。
    不饒人哪怨不得春耕挨餓播種干干凈??
    檢查詞語及課文朗讀情況。
    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了解故事,生字詞的教學也要扎實有效。
    三、讀講第1自然段。
    1、自由讀。
    2、指名說說對“長征”、“藏族”的理解。
    3、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
    4、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注意讀出感情。學習第一自然段,為學習下文鋪墊。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