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端午的教案(專業(yè)22篇)

字號:

    教案應該兼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在編寫教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以便根據學生的差異化需求進行個性化教學。小編為大家收集了一些優(yōu)秀教師的教案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備課工作有所幫助。
    過端午的教案篇一
    1、了解我國端午節(jié)的習俗,由來與時間,嘗試查找日歷中的農歷。
    2、感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
    1、孩子前期經驗:用各種方式收集信息與調查記錄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來歷與習俗。在前期活動中,認識日歷。
    2、環(huán)境材料創(chuàng)設:多媒體設備以及課件"端午節(jié)"
    一、經驗回憶:引出端午節(jié)
    1、在一年中,有許多節(jié)日,你知道哪些節(jié)日是只有人才有的節(jié)日
    :只有人才有,別的國家沒有的,從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節(jié)日,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傳統(tǒng)節(jié)日(出示字卡:傳統(tǒng)節(jié)日)。有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
    2、最近,要有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猜猜看是什么節(jié)日 (端午節(jié))
    二、交流分享:端午節(jié)的習俗與由來
    1、端午節(jié)的習俗
    端午節(jié)有什么快樂的事情?
    端午節(jié)可以包粽子,吃粽子,這是吃的方面;可以劃龍舟比賽,這是游戲;戴香包,香香的;戴紅絲帶,這是用的端午節(jié)有許多開心的事情。
    對于端午節(jié)你還知道些什么?
    插艾葉,戴香包,畫藥酒通常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是良好的祝愿,祝愿小朋友身體健康,夏天不生病。
    端午節(jié)有吃的,有玩的,有戴的,還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就是夏天快到了,保健康,求吉祥。
    2、端午節(jié)的由來
    端午節(jié)是怎么來的 請幼兒說說看,個別零散經驗的交流。
    播放多媒體"端午節(jié)的來歷",給幼兒完整的認識,梳理,豐富經驗。
    聽了故事就知道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扔粽子,為什么劃龍舟了。
    三、操作,探索:端午節(jié)的時間
    了解端午節(jié)的時間,感受農歷為所特有的剛才小朋友對端午節(jié)說了那么多,老師這里有一個疑問,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是幾月幾號嗎 這里有一張今年的日歷,我們來找找看,為什么端午節(jié)有兩個時間呢 (一個公歷,一個農歷)找一找日歷上的5月初五。
    端午節(jié)是農歷五月初五,原來端午節(jié)是按照農歷的時間慶祝的,是我國特有的節(jié)日。以后我們再來找一找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什么時間。
    過端午的教案篇二
    了解端午節(jié)的傳說及人們在節(jié)日中的習俗。
    培養(yǎng)幼兒的言語表達力。
    粽子、艾草、粽葉包粽子的圖片
    1、談話導入。
    提問:你們吃過粽子嗎?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鮮肉粽子、咸肉粽子、紅棗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
    你喜歡吃哪種粽子?
    為什么在這段時間里人們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幼兒討論后,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端午節(jié)的傳說)
    2、說說端午節(jié)的古老故事。
    提問: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還有哪些習俗?
    (門前掛艾草菖蒲、賽龍船、)。
    教師出示艾草、蒜頭,了解它們的特征,討論它們可能有的用途。
    為什么在端午節(jié)時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草?(幼兒討論)
    從端午節(jié)開始天氣會越來越熱,蚊子、蟲子也越來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時還沒有發(fā)明滅蚊劑,但古代中國人非常聰明,愛動腦筋,利用艾草、蒜頭的特殊氣味將它們掛在門框上,用以驅除蚊蟲。
    (已下載好的在幼兒園桌面)
    通過觀看視頻感受節(jié)日的熱鬧氣氛,龍舟賽你追我趕的精神。從而將龍舟賽與端午節(jié)的來歷聯(lián)系起來。
    用廢舊的廣告布做龍舟,分兩組舉行,讓小朋友直排蹲在廣告龍舟布上,利用龍舟號子讓小朋友同時往前跳,看誰先到指定處為贏。旨在培養(yǎng)小朋友的團結合作的精神。
    桃兒紅,杏兒黃,五月五日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粽兒香,包五糧,吃個粽子滿嘴香。龍舟下河喜洋洋。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qū)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過端午的教案篇三
    1、引導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xiāng)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2、欣賞賽龍船場面的精彩描寫,讓學生掌握詳寫與略寫相結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3、讓學生體會賽龍船表現的奮力爭先、團結合作的精神。
    【重點難點】
    1、精彩的賽龍舟場面描寫。
    2、詳寫與略寫相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由我國的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端午、中秋)導入,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談談端午的由來和風俗。引入沈從文筆下的具有湘西風情的端午。
    教師板書:端午日沈從文
    2、簡介作者:沈從文(1902——1988),中國作家。原名岳煥,湖南鳳凰人。苗族。創(chuàng)作中影響較大原是鄉(xiāng)土小說,主要表現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數民族的生活,富有人情美和風俗美。代表作有《邊城》《長河》,散文集《湘行散記》等。
    3、掃除字詞障礙。 茶峒() 裹著()蘸酒() 翹起() 泅水()干燥()老鸛河()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以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帶著下列問題讀課文
    1、找出文中描寫的幾個場面,并明確寫作順序。 明確:河邊看劃船,河上賽龍舟,勝利者領賞,下水追趕、捕捉鴨子等幾個場面,是按照時間順序安排的。
    2、文章寫了端午的哪些風俗?
    明確:穿新衣、畫王字、吃魚吃肉、看劃船、趕鴨子等。
    三、精講點撥,凸顯重點
    1、多媒體出示賽龍舟的圖片,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賽龍舟的場面。(仔細觀察,盡量具體地描述,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
    4、再讀課文,請同學們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寫船手們,作者還從什么方面突出這龍舟賽的緊張與激烈? 明確:(1)“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zhàn)時擂鼓的種種情形。” (2)看比賽的人們:“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3)“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 這在描寫角度上屬于側面描寫。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突出了龍舟競賽的激烈程度和熱烈氛圍。
    四、互動探究,交流展示
    1、小組討論:文章詳寫了哪些內容?略寫了哪些內容?作者這樣詳略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詳寫了賽龍舟的場面,略寫的是趕鴨子的場面。并按時間順序安排,文路清晰,漸次展開,既突現了重點場景,又給人留下整體印象。
    2、如果你們當時也在趕鴨子邊上的話,請想象一下人們競追鴨子的細節(jié)??梢詫懸粋€人怎么樣抓住鴨子的,或者可以寫一群人怎么樣抓住鴨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鴨子,一般會采用些什么方法?并用100字左右描述出來。 提示:窮追猛打迂回包抄合力擒抓守株待兔…… 要求三至五分鐘內完成,然后交流:抽兩三個同學朗讀一下自己的“作品”
    五、遷移應用
    剛剛過去的中秋節(jié),肯定給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鄉(xiāng)的中秋節(jié)有什么樣的風俗呀?請大家回憶一下中秋節(jié)那一天,特別是那個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過的。請把你回憶到的事情用文字寫下來,盡量能抓住重點,進行較為細致的描寫,適當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把中秋節(jié)的氛圍給突現出來。
    六、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一齊隨著沈從文去茶峒參觀了他們的端午日風情。感受到了那里節(jié)日歡騰熱鬧的氣氛。同時,也增長了不少知識,真是不虛此行!作者抓住湘西端午日中龍舟競賽的重點,為我們詳細描述了龍舟競賽的精彩場面,并通過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突出了龍舟比賽的熱烈與歡騰,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一同和茶峒人歡笑、嬉戲,共同度過這個充滿了喜慶的節(jié)日。
    過端午的教案篇四
    1.知道端午節(jié)的日期,了解端午節(jié)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喜歡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玩、嘗嘗,共享節(jié)日的快樂。
    1.談話導入,引出端午的由來。
    2.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談談端午的習俗。
    (1)掛艾葉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起到凈化環(huán)境、驅蟲祛瘟的作用。
    (2)賽龍舟:屈原投湖自殺的時候呢,有許多人劃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后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劃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們怕河里的魚蝦把他的尸體吃掉,就將糯米包在粽葉中,投到河里喂魚。
    (3)佩香包:端午節(jié)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驅邪之意,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4)五彩繩:在端午節(jié)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3.學習兒歌《五月五》。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關于端午節(jié)的兒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4.吃粽子
    (1)觀察粽子的外形和顏色。
    師: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2)認識粽葉。
    師: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fā)出來的,它叫粽葉。
    (3)幼兒品嘗。
    (4)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過端午的教案篇五
    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節(jié)日正是培育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養(yǎng)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今年的端午節(jié)是在抗震救災與支援災區(qū)重建家園的特殊時刻中迎來的,因此圍繞走進端午這個話題,設計了端午說由來、端午話習俗、端午講故事、端午賽詩會、學生談感受等板塊,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習俗等,感受端午節(jié)的文化內涵,親身體驗我國傳統(tǒng)佳節(jié)的獨特魅力,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習端午節(jié)文化,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本班教室
    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故事、多媒體課件等。
    【活動導入】
    1、我國有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嗎?
    2、那么端午節(jié)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jié)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題:走進端午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一)端午節(jié)別稱
    1、端午節(jié)有哪些別稱?
    2、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學生交流)
    (二)端午講故事
    2、學生講述端午節(jié)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結。
    (一)賽龍舟
    1、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有哪些習俗嗎?(學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節(jié)最熱鬧的習俗是什么嗎?(多媒體課件:賽龍舟)
    3、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進行賽龍舟比賽?(學生交流)
    (二)話粽子
    1、除了賽龍舟,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就是品嘗粽子。(學生介紹粽子的由來。)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多媒體課件:粽子)
    3、我國各地方的粽子還各有特色,請幾個外地學生介紹他們家鄉(xiāng)的粽子。(由三名來自湖南、江西、四川的學生介紹。)
    4、主持人小結。
    1、今年端午節(jié)與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過的?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你想對地震災區(qū)的小朋友說些什么?(學生交流)
    3、唱歌:《56個民族是一家》
    4、主持人總結: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jié),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看了你們自己策劃的主題班會,不僅是同學們,包括老師自己都對端午節(jié)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段話來結束今天的主題班會,也希望同學們用這段話來勉勵自己。
    過端午的教案篇六
    通過本次班會,讓學生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學習端午節(jié)文化,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3、那么端午節(jié)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jié)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簡介。
    1、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jié)”。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1、端午節(jié)有哪些別稱?
    據統(tǒng)計端午節(jié)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jié)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jié)、端五節(jié)、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重午節(jié)、天中節(jié)、夏節(jié)、五月節(jié)、菖節(jié)、蒲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粽子節(jié)等等。
    2、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
    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a、紀念屈原,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BR>    b、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jié)。
    (一)端午節(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fā)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各地有著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有哪些習俗嗎?1、賽龍舟2、吃粽子(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琳瑯滿目)3、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壓邪。
    《五月五日》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經沉在江底死去,楚國百姓哀嘆再也不能見到他的容顏。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哪里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趕蛟龍罷了。
    過端午的教案篇七
    端午節(jié)對于中班的孩子來說,還是有些陌生的,孩子知道比較多的知識點都是圍繞粽子展開的,對節(jié)日本身的來歷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在以往的節(jié)日教育活動中,我們發(fā)現孩子們的節(jié)日意識都相對比較薄弱,知識量也比較小,通常老師采用的方式也是灌輸式的,希望通過老師的說,能夠讓孩子了解節(jié)日,知道節(jié)日,但往往效果不佳,針對這種狀況,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激發(fā)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1、知道端午節(jié)的日期,了解端午節(jié)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在觀察、品嘗中發(fā)現粽子的口味、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初步了解粽子的制作過程。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yǎng)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探索、發(fā)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1、flash《屈原的故事》
    2、幼兒收集的各種各樣的粽子
    3、錄像:包粽子
    活動重點:在觀察、品嘗中發(fā)現粽子的口味、形狀是多種多樣的
    活動難點:知道端午節(jié)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故事導入——展示介紹——品嘗交流——包粽子
    一、觀看flash,聽《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
    1、提問:
    端午節(jié)是幾月幾日?
    人們過端午節(jié)紀念誰?
    為什么要紀念屈原?
    人們是用哪些方法來紀念屈原?
    2、拓展交流:端午節(jié)還有哪些習俗?
    二、展示、介紹“我收集的粽子”,了解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1、展示幼兒收集的粽子,了解粽子種類的多樣。
    提問:你帶來的是什么粽子?
    它是什么形狀、什么口味的?
    2、觀看錄像:包粽子,了解、認識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提問:你知道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嗎?
    (根據幼兒所述,一一出示相應材料并加以認識。)
    3、完整觀看錄像:包粽子
    討論:你看到人們是怎么包粽子的?
    三、品嘗粽子、交流粽子的口味等,體驗過端午節(jié)的樂趣。
    1、把你帶來的粽子請好朋友嘗一嘗,看看你們的粽子有什么不一樣?
    四、延伸活動——包粽子
    在近期的業(yè)務學習中,園長曾指出我們老師目前所存在的問題:缺乏時代性和時尚性,活動設計不能很好地貼近生活,自己好好想想,的確平時可能過分地依賴“學習”一書,把以往比較重視的節(jié)日教育等方面都拋之腦后了,有的時候也只是在晨談活動中偶爾提起一下,以為孩子記住節(jié)日的名稱和日期就行了,卻不曾想到,就在這一次次不重視中,孩子喪失了無數獲取知識,增強民族自豪感的機會。因此,趁端午節(jié)來臨之際,趕快糾正自己之前的錯誤做法,設計并實施了這樣一次端午節(jié)活動。
    其實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利于孩子的發(fā)展,同時也是對老師的信息量和知識量提出了一定的挑戰(zhàn),只有當老師自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才有可能不誤人子弟,因此在本次活動前,我自己首先收集了一些關于端午節(jié)的資料,尋找到一些課件,希望通過這些資料,讓孩子更好地獲取到有關端午節(jié)的知識。整個活動,因為自己事先做的準備比較充分,因此對孩子的回應比較游刃有余,同時對孩子的一些疑惑也能解答地比較到位。
    縱觀整個活動,我覺得涵蓋的知識量是比較大的,所以每一個點并沒有挖得很深很透,對孩子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包粽子的環(huán)節(jié)最后我沒有實施,把它當做之后的一個延伸活動來進行。
    從孩子的表現來看,他們的興趣很高,能夠投入到活動中,通過這個活動,他們知道了屈原,了解了粽子的制作過程,這兩個點是他們比較關注的,我想如果把這些環(huán)節(jié)設計成幾個小活動,可能會更好,畢竟對于中班孩子來說,在一個活動中解決太多的問題是有很大難度的,這是我考慮不周的地方。
    粽子、雞蛋、艾蒿、荷包、五彩線、端午圖片
    1、談話導入,引出端午的由來。
    2、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談談端午的習俗。
    (1)掛艾葉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起到凈化環(huán)境、驅蟲祛瘟的作用。
    (2)賽龍舟:屈原投湖自殺的時候呢,有許多人劃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后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劃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們怕河里的魚蝦把他的尸體吃掉,就將糯米包在粽葉中,投到河里喂魚。
    (3)佩香包:端午節(jié)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驅邪之意,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4)五彩繩:在端午節(jié)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3、學習兒歌《五月五》。
    老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關于端午節(jié)的兒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4、吃粽子
    (1)觀察粽子的外形和顏色。
    老師: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2)認識粽葉。
    老師: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fā)出來的,它叫粽葉。
    (3)幼兒品嘗。
    (4)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請小朋友共同品嘗端午食品。
    過端午的教案篇八
    (1)初步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一些習俗。
    (2)參與端午節(jié)活動,萌發(fā)對民族文化的興趣。
    (1)了解民俗民風。
    (2)自制自玩龍舟。
    粽子,做龍舟的材料,賽龍舟的錄像或圖片。
    端午節(jié)對中班幼兒來說,比較陌生。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華民俗文化,從而激發(fā)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粽子、吃粽子、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愛祖華情感。
    (1)老師講屈原的故事。
    (2)介紹端午節(jié)兩項主要慶?;顒影兆?、劃龍舟的意義。
    b、包粽子、吃粽子。
    (1)向幼兒介紹包粽子的材料,示范包法,幼兒用紙片折“粽子”。
    (2)幼兒吃粽子,邊吃邊引導幼兒體會粽子的獨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華的特色點心。
    說明:此活動可在生活環(huán)節(jié)中進行。
    c、制作龍舟。
    (1)欣賞龍舟大賽的錄像和圖片,激起幼兒自制自玩的興趣。
    (2)制作龍舟。
    將布圍在用兩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貼上各種彩色紙條。
    畫一個龍頭,制作龍的頭飾。
    d、劃龍舟。
    組織幼兒進行“龍舟大賽”。船頭的幼兒頭帶龍的頭飾,其余兒童排成一隊坐在龍舟里,按鑼鼓節(jié)拍作劃船動作。也可兩舟之間開展競賽,哪隊動作整齊哪隊為勝。
    e、延伸。
    可以通過學唱《過端午》,畫畫《賽龍舟》來增強過端午節(jié)的感受。
    一、教師出示幼兒用書中劃龍舟的圖片,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出示圖片: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嗎?什么節(jié)日人們會舉行劃龍舟比賽呢?(引導幼兒知道是端午節(jié)。)二、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
    1、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是怎么來的嗎?
    2、教師請幼兒說一說。
    3、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
    4、教師: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劃龍舟呢?教師講述劃龍舟的來歷。
    5、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初了吃粽子、劃龍舟之外,還有什么風格習慣嗎?教師展示艾草圖片,讓幼兒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2、他為什么要跳江自殺呢?
    3、人們?yōu)槭裁匆兆印⒊园雍蛣濤堉勰兀?BR>    教師小結:原來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我們華家古代的一位偉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愛華主義詩人,一心為華家大事?lián)鷳n,眼看著華家就要面臨災難卻無法挽救,于是整天憂心忡忡,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跳江自殺了!但是他的尸體一直都沒有找到!他自殺的時候剛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們就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jié),在端午節(jié)要賽龍舟、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趕跑河里的魚蝦,怕他們吃掉屈原的尸體,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飽魚蝦,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體!由此可見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與愛戴的'人啊四、請幼兒說說自己過端午節(jié)的經歷。
    過端午的教案篇九
    一、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xiāng)土文化的獨特魅力,讓學生明白“力量從團結中來”這一道理。
    二、培養(yǎng)學生及聯(lián)想、想像的能力,學習虛實相生的場面描寫方法。
    一、傳統(tǒng)節(jié)日體現的價值。
    二、精彩的龍舟競渡場面描寫。
    正面描寫、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及虛實相生的寫法。
    :一教時。
    :投影儀。
    一、導入新課:
    有誰能說出我國有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嗎?(春節(jié)、端午、中秋)(學生回答后)剛才有同學說到了端午節(jié),有同學能說出端午的由來嗎?(為了紀念屈原)(學生回答)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湘西的端午民俗。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關于作者:沈從文(1902-1988),現代著名作家。一生共著有短篇小說二百余篇,中長篇小說十余部,近三百萬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邊城》,短篇小說《蕭蕭》、《丈夫》。另有小說、散文三十余部及長篇小說《長河》等。
    三、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出示:投影1)。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2.解釋下列詞語。
    伶俐:聰明,靈活。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吊腳樓:(見課文注釋)。
    四、研習課文。
    (我們這一帶的端午習俗有:吃粽子、吃咸鴨蛋、吃魚吃肉、系五彩線、戴小鈴鐺、插艾蒲等等;課文寫到的湘西端午習俗有:穿新衣、畫王字、吃魚吃肉、賽龍舟、追趕鴨子。)。
    2.分析追趕鴨子的場面。學生讀第二節(jié)思考下列問題:(出示:投影2)。
    (1)追趕鴨子活動設置的目的是什么?(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jié)日的愉快)。
    (2)參與追趕鴨子活動的人員有哪些?(盡善于泅水的軍民人等)。
    (3)追趕鴨子的場面如何?(自由下水追趕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
    3.分析賽龍舟的場面。學生帶著下列問題看書、討論。(出示:投影3)。
    (1)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渲染節(jié)日賽龍舟的氣氛的?
    共三個場面:河邊看劃船(習俗、人數、劃船的起止地點),龍舟競賽(賽前準備、賽手配置分工、競賽過程),競賽結束(領賞、慶賀)。
    (2)課文“劃船的事……為劃槳水手調理下槳節(jié)拍”從哪些方面來寫賽龍舟的場面?(賽前準備、賽手配置分工、競賽過程)。
    “便使人想起……種種情形”一句是虛寫,其余是實寫。
    吶喊助威?跳上船去取而代之?做槳手、鼓手、鑼手、帶頭的?怎樣奮力向前沖?等等。
    (4)賽龍舟后,得勝隊有哪些獎勵?(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放500響鞭炮表示慶賀)。
    (5)找出描寫龍舟競賽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說說這些語言描寫的作用。
    主要是外貌和動作方面。
    作用:準確而生動地表現了槳手、帶頭的、鼓手、鑼手的特征和賽船時的熱烈氣氛。
    五、拓展訓練。
    假如讓你來組織一次“賽龍舟”活動,你將如何組織?(出示:投影4)。
    (如賽前準備、人員安排、預期效果、獎勵形式、注意事項等等)。
    六、小結(出示:投影5)。
    1.本文的寫作思路和順序是什么?
    思路:爭看劃船——追趕鴨子——結束賽事。
    順序:時間順序。
    2.讀了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從中能明白什么道理?學生思考后回答。
    作者憑著對湘西端午民俗的細致觀察和深切感受,描寫了龍舟競賽和追趕鴨子的歡快場面,展現了茶峒人同慶端午的淳樸民風,表現了奮發(fā)向上、合作爭先的民族精神。(加點部分板書)。
    七、課后實踐。
    過端午的教案篇十
    1、介紹端午節(jié)溯源,讓學生認識到端午節(jié)最初的意義是中國人民為尋求保護而進行的盛大的對龍圖騰的崇拜。從端午節(jié)代代相傳的傳承性,使學生認識到龍的圖騰、龍的文化已深深的注入到了炎黃子孫的血脈中了。
    2、學習和了解與端午節(jié)的有關傳統(tǒng)民俗文化。讓學生在學習、交流、感悟中認識到:端午節(jié)不僅與中國的傳統(tǒng)農耕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人的對龍的圖騰的崇拜,寄托了人們對幸福和健康生活的追求。
    3、組織學生搜集端午節(jié)相關資料,采集艾蒿實物,講述自己所知所聞的端午習俗,以及參加包粽子活動等行為,鍛煉學生搜集加工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
    4、通過本次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現在端午節(jié)的賽龍舟、插艾蒿、吃粽子等活動已成為中國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端午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民間節(jié)日,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節(jié)日了,從深層次看,它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成為聯(lián)系中華民族的紐帶。
    (一)端午節(jié)與中國傳統(tǒng)農耕文化的關系。
    師:今天我們活動課的主題是感知端午節(jié)民俗文化。請大家看大屏幕,這是一首在大江南北傳唱的民謠,請大家齊聲朗讀。
    (大屏幕出示民謠: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片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師:這首民謠反映的是中國哪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
    生:回答。
    師:這個節(jié)日還有哪些別稱?
    生:這個端午節(jié)其實有很多名稱,又被稱為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天長節(jié)等。
    師:這個節(jié)日是在什么時間?
    生:回答。
    師:具體的日子是在“農歷五月初五”。
    師: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中秋節(jié)合稱為中國的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都帶有明顯的農業(yè)文化特色,節(jié)日本身就反映出農業(yè)社會的生活規(guī)律:
    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
    預祝豐收——?——慶祝豐收(大屏幕出示)。
    師:你猜測一下:處在春節(jié)和中秋節(jié)之間的端午節(jié)又有何涵義呢?
    生:回答。
    師:人們最希望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師:這時人們希望風調雨順,使糧食有個好收成。所以端午節(jié)就是人們企盼風調雨順、企盼豐收的節(jié)日。
    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
    預祝豐收——企昐豐收——慶祝豐收(大屏幕出示。
    生:龍!
    師:在現實中有龍這種動物嗎?
    師:龍實際上是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幻想出來的。
    師:在遠古時代,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不能給予合理的解釋的現象,如:天災、人禍、生死都懷有難以名狀的恐懼,所以他們就希望有一種偉大的力量能保護自己,所以,我們的祖先就幻想出了一個保護神——龍。
    師:其實龍的形象來源于我們生活中的動物,你能說說來源于哪些動物嗎?
    生:
    (屏顯:龍及下列文字:它的角似鹿,頭似駱,耳似牛,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尾似馬。龍威力無比,“能幽能明,能吸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師:在古人看來,龍能消災降幅,是吉祥如意、國泰民安的象征;龍還能呼風喚雨,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保證。所以人們對龍充滿了無限的崇敬和熱愛。為了表達這種敬意,我們的祖先每年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祭拜龍的活動,祈求平安如意,風調雨順。
    在這一活動中,人們劃龍舟,向水里投放裝在竹筒中或包在樹葉里的食物給龍神吃。人們懷著無比虔誠之心,祈求龍神對自己的生命給予充分的保障。
    而這其實就是最初意義的端午節(jié),即:進行盛大的對龍的祭拜活動。
    師:平民百姓把龍當作自己的神靈,表示出極大的虔誠。而封建帝王也把龍當作自己的真身,自稱是“真龍?zhí)熳印?,以提高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他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龍,你能舉例說明嗎?生:回答。
    生:回答。(人的屬相中有龍的身影、繪畫、書法、雕塑、服飾、建筑等)。
    師:從這個發(fā)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龍的形象、龍的文化,已經深深地注入到炎黃子孫的血脈中。中華海內外的兒女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龍的傳人”。
    師:在今天,我們聽到的有關端午節(jié)的起源傳說大多都和一個人有關,他是誰?生:回答。屈原。
    生:回答。
    師:完成這種串演傳說的時代是春秋戰(zhàn)國之后。我們學過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特點是什么?生:回答。
    師: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互相掠奪拼殺,使人們又驚訝的發(fā)現,擺在他們面前最強的敵人,不是自然,而是人類自身:人性的假、惡、丑,時時刻刻向真、善、美發(fā)出挑戰(zhàn)。后來人們發(fā)現,即使在這樣的年代,也有勇武的伍子胥,發(fā)憤的越王勾踐,忠義的賢臣介子推,愛國的詩人屈原等,他們成為反思歷史真善美的代表,他們又與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有著或多或少的牽連,因此人們便自然而然的把他們變成龍的圣典——端午節(jié)的新的紀念對象,這樣就形成了因地而異的端午節(jié)的傳說故事了。
    師:但紀念屈原的端午節(jié)傳說經時代的演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曾有詩云:“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睘槭裁催@么說?首先我們要了解屈原。
    生:一生講關于屈原的故事。(一生古箏伴奏,大屏幕展示有關屈原的連續(xù)的畫面)師:屈原曾作《橘頌》來自我表白。(大屏幕出示《橘頌》,配聲)。
    師:這反映了屈原一種什么樣的思想?
    生:回答。
    師:通過《橘頌》屈原的愛國、忠于國家的思想表露無疑。他的生不能為國為民造福、不如壯烈地死地人生抉擇和信念是非??少F的。
    師: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飽受戰(zhàn)亂之苦,渴望社會安定,因而對這位古代卓越的詩人和政治家屈原非常的懷念,所以在當時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成為南北各地廣大人民群眾一致認同的說法。到了北宋,朝廷經常受到遼、西夏等國的侵擾,為了激發(fā)人們的愛國思想,北宋皇帝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正式規(guī)定端午節(jié)為全國性的紀念日,自此后,端午節(jié)就成為緬懷偉大的愛國者屈原和驅瘟避邪防病衛(wèi)生的綜合性的盛大節(jié)日。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把屈原定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世界各國都開展了紀念屈原的活動。而他家鄉(xiāng)的人民更是懷念他,還修建了屈原祠來供奉他。(大屏幕展示圖片)。
    師:今年的端午節(jié)又要到了。你往年的端午節(jié)是怎樣過的,都有哪些習俗?
    生:介紹。
    (一)插掛艾蒿。
    師:關于端午節(jié)的習俗的.確很多,看,這教室黑板兩邊掛的是什么?這是咱同學親自采集來的艾蒿。農歷五月初五插艾蒿是端午節(jié)的習俗之一。(生傳看)為什么在端午節(jié)那天要插掛艾蒿?在民間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生:簡單講述插掛艾蒿的傳說。
    生:交流。出示艾蒿的醫(yī)用價值。
    師:原來艾蒿的用途這么多。
    師:與我們插艾蒿的習俗相仿,我國有些地區(qū)有掛菖蒲的習俗。但無論是插艾蒿還是掛菖蒲,都表達了中國人們對健康的渴望和追求。
    (二)賽龍舟。
    師:端午節(ji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是什么呢?
    生:回答。
    師:龍舟競渡也是端午節(jié)最重要的習俗之一?,F在大凡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午節(jié)都要舉行龍舟競渡活動。
    師:賽龍舟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全民健身的活動。
    (三)吃粽子。
    師:提到過節(jié),就不能不說到吃。端午節(jié)必須要吃的食品是什么?
    生:粽子。
    師:端午節(jié)為什么必須吃粽子?有哪位同學了解?
    生:講述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來歷。
    生:交流。
    明天就是端午節(jié)了,咱們一起動手包粽子,把端午節(jié)的祝福送給你的父母、朋友。(大屏幕展示,教師示范,部分學生動手包粽子,部分學生系五色絲,配古箏)。
    小結:
    師:(大屏幕展示小結)現在端午節(jié)的賽龍舟、插艾蒿、吃粽子等活動已成為中國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了,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之列。端午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民間節(jié)日,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節(jié)日了,從深層次看,它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成為聯(lián)系中華民族的紐帶。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的端午節(jié)將良好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慢慢地,一點一滴地注入中國人的血脈中。
    過端午的教案篇十一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默讀課文,了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
    3、抓住文中的重點內容,按照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復述課文。
    4、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資料感受屈原的愛國情懷。
    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資料感受屈原的愛國情懷。
    一、審題導入
    同學們讀到題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節(jié)到底是怎么來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
    2、檢查字詞。
    (1)重點指導:“愛戴”
    (2)文中指誰受到“愛戴”,結合句子說說屈原為什么受到愛戴?
    (3)“悲憤”近義詞是什么?
    3、默讀課文,說說這篇文章講了誰的什么事?
    三、深入學習,理解感悟
    過渡:哪幾個自然段告訴我們端午節(jié)的由來?
    1、輕聲讀3—6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屈原是個什么樣的人,用書中的語句概括。(他忠誠愛國、很有才干)
    2、默讀3—6自然段,劃出體現屈原忠誠愛國的句子讀一讀,把感受批注在書的邊上。
    3、指名讀,“在他的輔佐下”一句。
    (1)為什么強調“十分”這個詞語?(突出人民對他的愛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為國為民操勞,他很偉大屈原為國為民操勞,他很愛國)
    (3)讀出你對他的'贊揚。
    4、對比詞語讀,體會屈原的愛國。
    (為黎民的苦難而悲,為祖國的滅亡而悲,為自己報國無門而悲)
    5、引入資料讀,體會屈原的愛國
    投影:屈原《離騷》中的兩首,從中感受到什么?
    6、對比句子讀,感受人們對屈原的愛戴。
    讀讀哪句話好,為什么?
    四、通讀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節(jié)的理來是什么?用自己的話說說。
    1、抄詞。
    2、朗讀課文。
    一、鞏固復習
    1、讀詞
    2、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愛戴——輔佐——誣陷——流放——
    二、指導練習復述課文內容
    1、回顧全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小組合作填寫。
    (1)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
    端午節(jié)是為紀念:(1)屈原為楚國()
    (2)屈原為百姓()
    (3)屈原()
    屈原投江后,百姓們()、()、()
    現在的端午節(jié)()
    3、自由的依據題詞的順序,試著復述課文內容。
    4、全班交流。
    三、資料擴展
    你還知道中國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講給大家聽。
    以“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主題制作一期手抄小報。
    端午節(jié)的由來
    屈原
    人民悲痛
    悲憤包粽子為國捐軀吃粽子、賽龍舟
    過端午的教案篇十二
    1.了解家鄉(xiāng)端午節(jié)的有關知識,培養(yǎng)學生深厚的民族情懷。
    2.增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培養(yǎng)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正確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3.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多渠道獲取信息、處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
    [活動準備]
    教師準備:全方位收集有關“端午節(jié)”的資料,全面了解相關知識。 學生準備:收集有關資料,確定探究主題,組成活動小組,群體策劃進行研究。
    課前交流:
    課件展示有關節(jié)日的圖片,學生搶答。
    (我們班的同學可真聰明,知識真豐富!)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
    二、分組交流
    1.前幾天根據大家的興趣與愛好我們自愿組成了四個小隊,各個隊都有自己的名字。請響亮地來報一下隊名吧!
    節(jié)日飲食隊 節(jié)日故事隊 節(jié)日習俗隊 節(jié)日詩歌隊
    2.下面我們就在隊長的帶領下認真交流收集的相關資料,待會兒用你們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展示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
    3.分組討論交流,師參與其中。
    學生有的在交流傳說;有的在練習講故事,有的在進行古詩配畫,有的在包粽子……
    三、匯報展示
    有請隊長帶領你們的隊員上臺,他們匯報時其他小隊可要注意聽,比比哪個小隊的發(fā)言最積極,聽得最認真,我們將評選金星隊!
    (下面的順序隨著學生的活動而隨機進行調整)
    1.節(jié)日故事隊
    我們是故事隊,我們主要研究了端午節(jié)的來歷與傳說。
    (1)大家知道端午節(jié)跟誰有關嗎?(屈原)
    (2)我來為大家講講《屈原投江》的故事。
    (3)我這兒還有一個傳說呢!《紀念孝女曹娥》
    (4)其他隊還有補充的嗎?
    (5)聽了這些故事,你們有什么感受?
    (6)師小結:這些動人的傳說,讓我們感受到了屈原的愛國;曹娥的
    孝敬;伍子胥的忠貞;那位大嫂的善良,每個故事都深深地感染著我們,謝謝故事隊給我們帶來的文化享受。
    2.節(jié)日習俗隊
    我們是習俗隊,我們主要研究了端午節(jié)的習俗。
    (1)大家快看,習俗隊給我們帶來什么禮物啦!
    配香囊:展示香囊,這是我跟媽媽學著制作的香包,你們知道這里面裝的什么?(朱砂、雄黃、香藥)
    (2)插艾子:我通過上網、問我的奶奶知道了: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我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師:是呀,如今手足口病等流行病不斷發(fā)生,我們一定講究衛(wèi)生,保證健康。
    師追問: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嗎?
    (4)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5)食粽子
    (5)其他隊還有補充嗎?
    (5)師小結:只要多觀察、多問、多學,對我們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了解得更深入,更好地享受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
    3.節(jié)日飲食隊
    我們飲食隊,我們主要研究了端午節(jié)的粽子。
    (1)我們先來給大家猜個謎語,看看哪個隊反應最快?
    三角四棱長,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帶細品嘗。 (粽子)
    (2)想知道這漂亮的粽子是怎么做成的嗎?下面我就包一個給大家看一看。
    學生邊做邊實物展示。師問:你是跟誰學的?(可見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我們的老師呀!就要快過端午節(jié)了,請不會的同學們也學著與家人包粽子,全家一起動手,樂就在不言中。)
    (3)其實,粽子的種類可多啦讓我們一起看看各種各樣的粽子,飽飽眼福吧!
    學生投影自己拍攝的圖片:能說說是怎么收集到的?說清楚名稱、里面的是什么?(蓮子肉粽、板栗肉粽、棗粽;北方的粽子多以大棗、豆沙為餡,南方以肉餡為主。)
    有的學生到超市進行了調查;還有的進行了拍照 ;有的采訪了周圍的人……
    (4)聽了飲食隊的匯報,你們想對他們說點什么?
    師總結:節(jié)日飲食隊自編了謎語,還為我們講述了包粽子的方法,還運用多種方法調查了粽子的種類,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過端午的教案篇十三
    我喜歡端午節(jié),因為端午節(jié)可以吃粽子。拿起粽子聞一聞,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拿起粽子仔細看,它穿著一件綠衣服,像個可愛的胖娃娃;拿起粽子咬一口,黏黏的、糯糯的,美味極了。
    后來我知道人們過端午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我覺得我也要向他學習,愛自己的祖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過端午的教案篇十四
    1、運用揉、搓、捏、切的方法制作龍舟并能仔細刻畫細節(jié)。
    2、通過傳統(tǒng)故事了解賽龍舟的由來,享受制作的樂趣。
    通過傳統(tǒng)故事了解賽龍舟的由來,運用揉、搓、捏的方法制作龍舟,享受制作的樂趣。
    能用切、壓的方法刻畫出龍頭、龍尾的細節(jié)。
    物質準備:各色陶泥、圖片ppt。
    經驗準備:會簡單的搓、揉、捏技巧
    談話導入:小朋友們知道什么節(jié)日快到了么?(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都干什么?(吃粽子、賽龍舟)
    人們在端午節(jié)時為什么會賽龍舟?
    講故事,介紹賽龍舟的由來。
    1、播放ppt,請幼兒觀看龍舟的圖片。
    通過出示圖片,幫助幼兒了解布龍舟的主要外形特征,為后期創(chuàng)作積累視覺經驗。
    2、幼兒討論龍舟各部分的組成。
    小結:龍的身體是小船,龍頭是船頭,龍尾是船尾。
    3、圖片定格在陶藝龍舟圖,請幼兒觀察。
    師:那龍頭、龍尾是什么樣子的?它們像是什么形狀變成的?
    小結:龍頭像是一個彎曲的圓柱體,龍尾像是兩個三角形。
    4、我們該怎樣表現龍頭上的嘴巴、龍須、龍角和龍尾呢?
    小結:運用切的技能把圓柱體一端切開一部分變成嘴巴,拱起的部分切出小口變成大龍須,用其他泥搓成細長條變成小龍須和龍角。龍尾處捏出兩個三角形,將其中一個切出龍尾花紋。
    5、教師示范并講解制作步驟。
    6、幼兒制作,教師巡回指導。
    幼兒展示作品相互講述故事。
    過端午的教案篇十五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端午節(jié)活動,萌發(fā)幼兒對端午節(jié)民族文化的興趣。
    2、教師引導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jié)的習俗和來歷。
    3、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jié)粽子的制作方法,嘗試手工制作粽子。
    1、教學課件《端午節(jié)》。
    2、兒歌《快樂的端午節(jié)》。
    3、故事《屈原的故事》。
    4、端午節(jié)相關習俗文化圖片。
    5、粽子若干。
    1、教師廚師教學課件,進入芝麻開門環(huán)節(jié),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端午節(jié)活動。
    (1)教師帶領幼兒跟讀兒歌《快樂的端午節(jié)》,感知端午節(jié)的習俗。
    (2)你們剛才聽了兒歌,兒歌中描述了什么內容?
    (3)這是什么節(jié)日?圖中的人們都在做什么?
    教師出示相關的課件,幼兒觀看圖片,人們正在賽龍舟,這是端午節(jié)的習俗。
    2、教師繼續(xù)出示課件,進入社會大觀察環(huán)節(jié),幼兒觀察圖片,了解端午節(jié)的習俗。
    (1)你知道端午節(jié)是哪一天嗎?
    (2)你們家里是怎樣過的端午節(jié)呢?
    端午節(jié)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到來時,家里會吃粽子,誘人賽龍舟,還會插菖蒲、掛艾蒿。
    3、教師講述故事,調動幼兒的情感。
    (1)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屈原的故事,激發(fā)幼兒的情感。
    (2)請幼兒聽完故事后說說自己有什么感受?你想對故事中的屈原說點什么呢?
    4、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看圖片,認識粽子以及包粽子的步驟方法。
    (1)教師播放包粽子的過程,引導幼兒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2)教師分發(fā)好吃的點心:粽子。
    (3)幼兒品嘗粽子,在吃粽子的環(huán)節(jié)中感受節(jié)日的氣氛。
    (1)教師將手工制作材料:卡紙、紙黏土等材料投放到美工區(qū),引導幼兒在美工區(qū)動手制作“包粽子”。
    (2)教師在本次端午節(jié)主題活動結束后,還可以舉行一次端午節(jié)班級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在當天一起來包粽子。
    粽子香,香廚房。
    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掛在大門上,
    出門一望麥兒黃。
    五月初五是端陽。
    過端午的教案篇十六
    今天老師跟大家一起學習一節(jié)傳統(tǒng)校本課。 好,在學習之前,我給大家提幾個小要求。1我們以座位為標準自覺分為一個小組,小組內各成員要相互幫助。2課堂上當需要討論時,小組討論要輕輕地小聲進行,全班討論時,需要表達自己的看法時,要坐好舉手示意老師,別人表達自己的看法時,其他同學要坐直身板,認真傾聽。
    導入新課
    看來大家準備好了,上課。
    講授新課
    接著老師請這位同學為我們繼續(xù)打開時光大門,老師掐指一算,覺得一個重頭戲即將登場,大家看看是什么?對包粽子。同學們有沒有會包粽子的?你是跟誰學的包粽子?老師這里有個視頻大家一起跟著視頻學一下包粽子。視頻播放完了,相信大家已經躍躍欲試啦。明年端午節(jié),我們一起包粽子好不好?老師繼續(xù)打開時光之門。
    那么為什么過了這么長時間人們每年還要紀念屈原? 對,因為屈原對祖國忠誠,受人民愛戴。同學們我們要不要做屈原這樣的人啊。只有熱愛祖國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老師希望大家都能有一顆愛國之心。 讓我們一起懷著一顆愛國之心, 一起開啟下一扇門,下午六點,是不是到了吃晚飯的時候啦。我們一起來看看端午節(jié)的晚宴上我們吃點什么?吃五毒餅。誰能給同學們介紹一下,五毒都指得什么 ?我們吃五毒餅是為了什么?同學們的表現太棒了。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們的時光之旅即將結束。時光大門關閉。請睜眼。大家看這是什么?對,五素,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老師之前賣過一個小關子,老師說過同學們表現的好,就教大家制作五素。老師希望同學們繼續(xù)保持這種積極認真的狀態(tài)來學習。請看大屏幕 1 2 好,我們先看一下大屏幕,老師給簡單的講解一下。1 2 3 4 好,請打開材料包,取出材料。老師給大家7分鐘時間。咱們分小組完成。同學們都完成了吧。那就到了展示的時間啦,小模特們,準備好了嗎?帶上你們的微笑,伴隨著音樂,讓我們盡情展示吧!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掛香囊;五彩線,手腕綁;吃粽子,沾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小結
    過端午的教案篇十七
    過端午節(jié)是我國兩千多年來的習慣。端午節(jié)同時是一個可以和親友團聚一起度過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也可以舉行許多活動,時至今日,端午節(jié)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節(jié)日。今天我們就來過一個特別的有意義的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也就是農歷五月初五。
    教室
    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通過端午節(jié)來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蘊涵的意義。端午節(jié)的來源之一是紀念屈原,我們也要通過端午節(jié)來懷念屈原——這位可歌可敬的愛國詩人。
    一、了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同學們在家通過看書,上網查閱等途徑了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
    具體內容如下:
    (1)農歷五月初五是什么節(jié)日?(端午節(jié))
    (2)那么,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的來歷嗎?
    (3)學生講述端午節(jié)的起源故事。
    (4)一起收看端午節(jié)各地的風俗習慣視頻
    二、與媽媽一起包粽子
    (主持人):同學們,在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端午節(jié)的習俗之一,粽子的味道不用說了,是十分美味的。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包粽子的。今天我們就自己動手和媽媽一起來包粽子,看誰的手兒最巧,包的粽子最漂亮。
    材料:糯米、去皮綠豆、肉粹、粽葉、粽繩。
    方法:
    1、將粽葉折成漏斗形
    2、在漏斗形的粽葉里放入適量的糯米、去皮綠豆以及肉粹。
    3、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葉的兩邊把那個比較長的粽葉向糯米這邊壓成一個三角形。
    4、將粽葉包好后用準備好的繩子把它綁緊。
    5、蒸煮。
    學生和家長動手包。
    三、詩歌朗誦
    (主持人):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端午節(jié)也是什么節(jié)?不知道吧,告訴大家端午節(jié)也是詩人節(jié),詩人寫了很多贊頌端午的詩歌,下面請看詩朗誦表演。
    第一:xx同學朗誦。
    第二:小組朗誦。
    第三:女生齊誦。
    第四:男女朗誦。
    第五:家長和學生齊誦
    (詩歌內容附后)
    四、觀看賽龍舟錄像。
    (主持人):同學們,你們到過汨羅江嗎?看過“龍舟競賽”嗎﹖端午節(jié)賽龍舟不單是傳統(tǒng)慶祝活動,也是一項國際體壇盛事!端午節(jié)起源于詩人屈原因不滿朝廷腐敗而投汨羅江自盡,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鑼鼓聲把江中魚蝦嚇走,而同時又把粽子拋進江中喂飼魚蝦,以免它們啄食屈原的軀體。
    賽龍舟可以說是端午節(jié)的高潮。龍舟長10米多,以龍頭和龍尾作裝飾,船身還特意雕上麟狀花紋,唯妙唯肖;每只龍舟可容納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領下,以及圍觀人群的吶喊聲中劃向終點?,F在,我讓我們一起加入這一行列。
    (播放賽龍船慶端午的視頻。)
    (主持人):看了剛才的錄像,我們來談談自己的想法吧!
    同學們踴躍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五、吃粽子
    請評委根據粽子的樣式,口感評價。并且評出最佳包粽子大王;最好吃的粽子;以及最會吃粽子大王。
    六、班主任講話
    同學們,今天的端午節(jié)過得很有意義。老師高興地看到同學們心靈手巧的一面,感受到學生的參與的熱情,強烈的表現欲望以及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年對信息、資料的搜集能力。同時也非常感謝家長對我們活動的熱情參與。通過本次活動,我們近距離接觸了端午節(jié),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
    七、活動結束
    1、故事概況。
    (1)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體。
    (2)曹娥尋父尸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兩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跡,鄉(xiāng)人群而祭之。
    (3)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后,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主戰(zhàn),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并于于五月五日將尸體投入江中,此后人們于端午節(jié)紀祀伍子胥。
    (4)端午節(jié)有哪些習俗呢?(同學們交流從各種渠道了解的有關于端午節(jié)的各種習俗。)
    附:習俗的傳說。
    1)掛艾草、菖蒲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jié)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2)喝雄黃
    因端午節(jié)后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后,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qū)的人家很盛行。
    3)吃粽子
    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后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里喂魚、蝦。
    4)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5)劃龍船競賽
    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F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舉辦劃龍船比賽,近年來有逐漸發(fā)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于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劃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
    過端午的教案篇十八
    活動目標:
    1、學習動作“搓、捏、轉、敲”。
    2、對小手游戲感興趣。
    活動準備:
    小手能干的照片活動過程:
    1、引入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魔術,現在先請小朋友把小眼睛閉起來。變變變(變出小手)提問:我變出來什么呢?(小手)我的小手很厲害的小朋友們看我會讓我的小手轉起來,那我請小朋友跟我一起轉一轉小手吧。咚咚咚拳頭互敲提問:我的小手在干嘛,敲東西。拿出你們的小手跟我一起敲一敲,敲敲小腿敲敲臉蛋等。
    2、哇。小手真神奇,神奇的小手會有什么本領呢,我們一起來看看2、小手的本領出示圖片(玩玩具、畫畫、剪東西、洗手)總結:你們的小手真能干,會用勺子,會穿褲子,會穿衣服,會穿鞋子,會畫畫,會用剪刀,還會做游戲。等我們小朋友再長大一些,小手會做更多的事情的。
    3、小手游戲下面,我們用小手玩?zhèn)€手指游戲,看看誰的小手最能干。
    一根手指頭變成毛毛蟲啾啾啾二根手指頭變成剪刀剪剪剪三根手指頭變成扇子扇扇扇四根手指頭變成烏龜爬呀爬呀爬五根手指頭變成大老虎啊嗚啊嗚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做的手指游戲好不好玩?(好玩)下次我們再一起玩這個好玩的游戲。
    4、反復游戲,游戲結束。
    過端午的教案篇十九
    夏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活動。其主要內容有: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撞蛋、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飲用雄黃酒等。端午節(jié)同時是一個可以和親友團聚一起度過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也可以舉行許多活動,時至今日,端午節(jié)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節(jié)日。今天我們就來過一個特別的有意義的端午節(jié),參與端午節(jié)的一些慶祝活動。通過端午節(jié)來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蘊涵的意義。同時,端午節(jié)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fā)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jié),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1?知道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能對傳統(tǒng)節(jié)日感興趣,激發(fā)幼兒的愛國情感。
    2?初步了解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感受端午節(jié)賽龍舟活動的氛圍,樂于參與一些節(jié)日準備和慶?;顒印?BR>    3?知道粽子是端午節(jié)的節(jié)日食品,通過觀察,了解粽子是由粽葉、糯米等包成的。
    二、活動方案設計
    (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1?更新區(qū)角內容,創(chuàng)設與端午節(jié)有關的區(qū)域活動。
    2?增加有關端午節(jié)氣氛的環(huán)境布置。
    3?創(chuàng)設主題為《歡天喜地慶端午》的主題墻。
    (二)家長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jié)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jié)的風俗。
    2?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jié)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jié)日慶?;顒拥膱蟮?。
    4?陪同孩子一起參加幼兒園的端午節(jié)活動。
    語言:兒歌《端午節(jié)》
    社會:《端午節(jié)的由來》
    科學:《好吃的粽子》
    美術:手工《端午香袋》
    健康:競賽游戲《賽龍舟》
    1?6月14日社會《端午節(jié)的由來》
    2?6月15日兒歌《端午到》
    3?6月18日手工《端午香袋》
    4?6月19日科學《好吃的粽子》
    5?6月20日競賽游戲《賽龍舟》
    過端午的教案篇二十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受粽子的特征,體驗吃粽子的快樂。
    2、知道吃粽子是端午節(jié)的一個習俗。
    活動準備:每組桌子放上大小形狀味道各不一樣的粽子一盤,濕巾紙若干。
    活動過程:
    1、猜猜摸摸今天老師在桌子上的盤子里放了一樣好吃的東西食品,猜猜看是什么?
    ——幼兒聞一聞是什么味道的,猜猜會是什么?
    ——哇,原來是是香香的粽子。
    2、嘗嘗說說——好香的粽子,你吃過嗎?什么味的?你們還想不想吃?
    b、幼兒邊吃粽子邊隨機問:你的粽子是什么形狀的?吃的是什么味道的粽子?
    c、吃完后提問與小結:
    ——我們吃到了各種味道的粽子,有的小朋友吃的是咸咸鮮鮮的肉粽,有的是甜甜的豆沙粽,有的是淡淡的白米粽、赤豆粽。
    3、介紹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我們?yōu)槭裁匆贼兆??什么日子才會吃粽子呢?BR>    ——原來端午節(jié)大家都要吃粽子。
    4、拓展游戲。
    ——qq粽子店環(huán)境創(chuàng)設:qq粽子店材料:qq粽子、各種可以做餡的圖片玩法:幼兒剪下做餡的圖片,貼在qq粽子上,送到粽子店,講講它的味道。
    活動準備:
    1、插艾草、劃龍舟的`圖片。
    2、活動前請家長向幼兒介紹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包粽子的方法。
    3、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教師出示圖片: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嗎?什么節(jié)日人們會舉行劃龍舟比賽呢?(引導幼兒知道是端午節(jié)。)。
    1、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是怎么來的嗎?
    2、教師請幼兒說一說。
    3、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
    4、教師: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劃龍舟呢?教師講述劃龍舟的來歷。
    5、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初了吃粽子、劃龍舟之外,還有什么風格習慣嗎?教師展示艾草圖片,讓幼兒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6、帶領幼兒學習簡單的端午節(jié)兒歌。(兒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劃龍舟呀真熱鬧。)。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為什么要跳江自殺呢?
    3、人們?yōu)槭裁匆兆?、吃包子和劃龍舟呢?BR>    1、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準備呢?
    教師小結:每年的端午節(jié)我們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葉和糯米,根據個人的口味,人們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豬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紅棗,做成甜粽子!
    過端午的教案篇二十一
    1.調查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jié)是中過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2.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練習包粽子,獲得更多端午節(jié)的經驗,體驗端午節(jié)的民俗氛圍。
    粽葉、泡好的米、棗、細線等。
    1.教師與幼兒交流,說出端午節(jié)的名稱和日期。
    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中國有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叫端午節(jié),這一天人們會舉行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2.與幼兒一起探討端午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
    (1)與幼兒一起閱讀故事《端午節(jié)的由來》,讓幼兒知道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確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農歷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這天為端午節(jié)。
    (2)交流端午節(jié)有哪些習俗。
    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帶香囊或五彩線。提示幼兒可用語言表達、圖片繪畫、動作表演等方式表現這些習俗。
    (3)組織幼兒觀看教師教學資源,了解端午節(jié)各地風俗,獲得更多有關端午節(jié)的經驗。
    3.節(jié)日體驗活動:包粽子。
    用粽葉將泡好的米和棗包住,然后用繩子捆好。提醒幼兒用米不要太多,粽葉要把米包緊,扎結實。
    4.節(jié)日分享:將包好的粽子分給小班的弟弟妹妹或老師,進行分享活動。
    過端午的教案篇二十二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并了解端午節(jié)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新意識。
    3、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jié)日的快樂。
    4、知道節(jié)日時人們主要的慶?;顒印?BR>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一、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jié)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顒咏榻B:淡淡棕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五月節(jié)、端五、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jié)是我國有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嘗粽子,并講述。
    1、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fā)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嘗。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
    三、請小寶寶們表演朗讀端午節(jié)的兒歌。
    (1):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2):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3)"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4)五月節(jié),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端午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幼兒都知道端午節(jié)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整堂活動中幼兒還是比較投入的。在屈原這個人物介紹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再加強改進。讓幼兒更容易接受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