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應該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案應明確教學目標,明確學生需要達到的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以下是最近熱門的一些教案范文,你可以從中找到一些有趣和實用的教學活動。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一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如。
1、出示圖片或課件,從不同角度展示鐵索橋的風貌。
2、請學生談一談對鐵索橋的了解。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1、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
2、檢查生字讀音。
重點指導:樓梨。
3、齊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讀課文,思考:本詩有幾小節(jié)?每節(jié)寫什么?
2、學生回答。
四、學習第一節(jié)。
1、指名讀。
2、思考:人在鐵索橋上看到什么?說明什么?(高又險)。
3、指導感情朗讀。
五、學寫生字。
重點指導:滾。
六、作業(yè)。
1、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新課。
1、認讀生字。
2、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什么?說明什么?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1、瀏覽課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時心情的詞語。(心潮洶涌激蕩)。
2、作者站在鐵橋上,心潮洶涌激蕩,思接古今,找出有關的詩句,同桌互相讀一讀。對自己喜歡的詩句,可以多讀幾遍,有疑問的地方可作記號。
3、學生匯報。
(1)重點學習第二節(jié)。
(a)圈出最能體現紅軍戰(zhàn)士英勇的詞語。
(b)(補充《飛奪盧定橋》中有關資料,豐富學生認識。
(2)指導朗讀第二節(jié)。
4、采用多種方式朗讀。
三、作業(yè)。
1、讀下面的句子,說說你從帶點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
我體會到:
2、“在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聲歌唱!”
假如你就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壯觀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紅軍,你會高聲歌唱: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二
我站在鐵索橋上》課后反思《我站在鐵索橋上》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這兩節(jié)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
在第二段的教學中,分為三個層次讀,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詩歌《長征》。在第三節(jié)的教學中也穿插了多種形式地讀,男女生配合讀,師生配合讀,小組讀,齊讀等。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紅軍飛奪瀘定橋事跡的資料,想通過了解當年的歷史,讓學生在腦海里構建起形象生動的畫面,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個平臺。課堂上,讀到描寫紅軍戰(zhàn)士英勇作戰(zhàn)的小節(jié)時,有的孩子開始用課外資料幫助聯(lián)想。
他們的回答中,不僅是對資料的轉述,而且與課文結合。這時,一個孩子找到課文中的一個詞:強渡,并介紹了瀘定橋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從中體會到了紅軍戰(zhàn)士渡河的勇氣和決心!我覺得,在理解課文時,只有把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與課文真正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BR>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
課件展示不同角度的“瀘定橋”風貌,播放歌曲,教師畫外音:這就是馳名中外的瀘定橋,也就是詩中寫到的鐵索橋。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在瀘定橋受到國民黨軍隊的攔截,為了爭取時間,他們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精心策劃的大渡河會戰(zhàn),譜寫了中國歷史上“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麗篇章。多年后,詩人顧工來到這里,心潮起伏,激動地寫下了《我站在鐵索橋上》這首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細細地體味詩人的情感。
二、問題生存預設:
課前,同學們都仔細預習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請問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現在我們就來交流一下: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三、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一)學習第一節(jié)詩。
1、剛才同學們圍繞上述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現在請大家進行匯報: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二郎山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課件出示句子:“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蹦隳軓倪@句詩中體會到什么呢誰愿意讀讀這句話?(引導學生讀出過鐵索橋的驚險2、師: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橋身在輕輕地搖晃,看到了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誰愿意把第一小節(jié)讀給大家聽一聽。(指導讀,齊讀。)。
(二)學習第二節(jié)詩。
1、看到了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看到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這時詩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紅軍,曾在這里強渡。)理解“強渡”。
2、師:那我們的紅軍在強渡瀘定橋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再讀課文的第2小節(jié),劃出相關的語句。(一根根鐵索?密密的彈雨?敵人的火網?)從這些詞語中你又能體會到了什么呢?遇到這么多的困難,紅軍戰(zhàn)士為什么還要強渡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當時的情形吧?。ㄕn件播放示意圖播放時代背景介紹。)同學們,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面對敵人的先進武器,我們的紅軍必須強行渡過瀘定橋,才能順利北上抗日。我們的紅軍戰(zhàn)士又是怎樣強渡的呢?(攀著、冒著、沖破等)從這些詞語當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具有英雄頑強,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師:多么危險的情形呀!英雄的紅軍戰(zhàn)士毫不畏懼、不怕犧牲,奮勇強渡,請同學們帶著這種體會練習讀這一句話。指名讀。
(三)學習第三節(jié)詩。
1、在這次強渡中,紅軍戰(zhàn)士不怕犧牲,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這場戰(zhàn)役真可謂是“大渡橋橫鐵索寒”,鐵索橋上顯威風。作者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看到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詩人不僅想到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情景,他還想到了什么?請大家自由地讀課文的第3節(jié)。(想到: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勇士們撒過鮮血的地方,滿樹的梨花正在開放。)你們從這里能體會到什么?指名讀、齊讀這句話。除了詩中寫到的這些,詩人還會想到現實生活中的哪些美好的景象呢?讓我們懷著敬意和感激之情來讀一讀這句話。
2、勇士們的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祖國的安寧、祥和;勇士們的浴血奮戰(zhàn)換來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勇士們用生命換來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祖國也不會忘記他們。人民是怎么做呢?(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輕輕地,輕輕地撒在著英雄的土地上。)指名讀這句話。相機問,你為什么讀得這么輕?全班帶著敬意之情來讀這一句。英雄的紅軍用生命換來了祖國的安寧祥和、繁榮昌盛,也換來了我們的幸福生活,現在讓我們懷著敬意和感激之情再來讀一讀這一節(jié)詩,借以緬懷我們的先烈吧。小組讀、齊讀第3節(jié)。
(四)學習第四節(jié)詩。
1、站在鐵索橋上,詩人看到了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遙想紅軍當年在這里英勇無畏的戰(zhàn)斗情景,又想到現在人民在這里幸福生活,詩人的心情怎樣呢?誰能用書上的一個詞語來回答?(洶涌激蕩)“洶涌激蕩”是什么意思?當年在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們曾浴血奮戰(zhàn)過,追憶這些,詩人心情洶涌激蕩;想到現在人民在這里安居樂業(yè),想到祖國的和平盛世!詩人的心潮更加的洶涌激蕩!讓我懷著洶涌激蕩的心情來讀一讀詩的二、三兩節(jié)。(前者要讀得激烈高昂,后者要讀得舒緩平靜)小組讀、指名讀、齊讀.
3、讓我們滿懷激情地和詩人一起高聲歌唱吧!齊讀第4節(jié)。
(五)背誦指導。
1、在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人們的幸福生活,這里的人們格外珍惜。這些情景令詩人心情洶涌激蕩,久久不能平靜,讓我們懷著敬意和懷念之情來背背這首詩吧。先在小組內試著相互背一背,然后指名背,最后會背誦的同學站起來一起背。
四、拓展:。
1、長征勝利以后,毛澤東同志也寫了一篇著名的詩詞《長征》來歌頌長征中英勇奮戰(zhàn)的勇士們,你們想讀一讀這首詩嗎?請看大屏幕,我們一起懷著對紅軍戰(zhàn)士的歌頌、贊美之情齊讀這首詩。
2、學習本文后,你想對先烈說些什么呢?請把你的心里話寫下來。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四
首先來談談我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拌F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我站在鐵索橋上》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遺跡”這個話題,安排了三篇體裁各異的文章。這篇課文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
2、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3、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閱讀教學的過程也就是三維目標的整合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才能真正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
二、說教法、學法。
接下來我說一說設計這節(jié)課所采用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師有指導地自讀自探自悟式教學方法為主,以講授法、啟發(fā)式談話法、演示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為輔,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而進行的。
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讀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的有機結合,達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提高認識的目的?;谝陨系囊恍├碚撝笇?,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流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還記得咱們上節(jié)課學習的一首現代詩嗎?”教師以這樣的一段敘述語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板書課題后,全班齊讀一遍。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全詩共四節(jié),開頭和結尾反復吟唱。開頭營造了很美的意境,輕輕搖晃的橋身、飄過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引發(fā)作者無限的遐想;結尾同樣的景物,卻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順序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先學習第1節(jié)和第4節(jié)詩。
教師配樂范讀全詩,引出新課的學習,提出問題:“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學生先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繼而由問題導入到第1節(jié)詩的學習中。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節(jié)后,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時課件出示課本上的鐵索橋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對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體驗。一幅靜止的畫面在學生的頭腦中經過再想象、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就變成了鮮活的、動態(tài)的場面。這里,對學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傾聽能力及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所體現。
“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由這樣一個問題把學生引到第4節(jié)詩的學習當中去。請學生們快速瀏覽全詩,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詞語劃下來。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潮洶涌激蕩”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讀感悟第四節(jié)詩。通過指導朗讀、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這兩小節(jié)詩描寫的內容差不多,但第4節(jié)比第1節(jié)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一些。
這兩節(jié)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所以朗讀自然就成為綜合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領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內容或重點段落,體會表達的情感。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詩歌的2、3小節(jié),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節(jié)?!霸娙苏驹跇蛏匣貞浭裁矗俊蓖ㄟ^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再回過頭來細細體味詩句,和小組同學交流討論出第2節(jié)詩中最能體現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詞句(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利用課件出示,深入理解?!芭手⒚爸?、沖破”這三個動詞直接體現了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第3節(jié)詩的內容是讓學生在小組里和小伙伴合作學習來完成的,這一部分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隔不遠,不難理解,我主要還是進行朗讀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自由地讀,指名讀;經過想象畫面后的讀;觀看影片片斷后的讀;理解重點詞句后的讀;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讀。讀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是在逐步加深,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是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
此時,學生在經歷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動的情感體驗過程后,教師引導朗讀全詩,他們在學習中積累的強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釋放出來。教學的全過程也體現了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到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1、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2、學習本文后,你想對無數先烈說些什么?
四、說板書。
本課教學抓住重點段落的理解,通過三個重點詞語“攀著、冒著、沖破”,體會出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攀著 冒著 沖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五
學習培訓結束,帶著急切地和孩子共同學習的心情走進了課堂。今天學習的課文是《我站在鐵索橋上》,這是一首現代詩。主要講了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遙想當年紅軍戰(zhàn)士的`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面,展現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唱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在開課時,我尊崇孩子們學習的疑點出發(fā),讓孩子們質疑:
1、鐵索橋在哪里?
4、勇士們是怎樣強渡大渡河的?
孩子們針對課題,針對詩句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應該可以激發(fā)孩子們強烈的學習欲望的。我們也往往這樣認為,可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當中,無論是老師講解歷史背景,讓學生看圖講述鐵索橋是怎樣的一座橋,孩子們竟索然無趣,即使引導學生看圖,也只寥寥幾人舉手。
為什么?這首詩一共四小節(jié),讓孩子們默讀每一小節(jié),寫寫每節(jié)寫了什么,更有困難,有一、兩個孩子還難以下筆。其他孩子呢?積極性也不是很高。(課堂思維是核心,對有些孩子來說,比干什么都難)以孩子們這樣的情緒,再來解決后面的三個問題,這不是難上加難嗎?搞得我灰心喪氣。
第一課時下來,回到辦公室,我認真地對第二課時進行了調整。因為詩句是凝練了的語句,必須把凝練的詩句化作生動的畫面,化成孩子們內心的共鳴,孩子們才能讀得出情,感悟到情。決定讓孩子們觀看《飛奪瀘定橋》的視頻,孩子們看完之后,我讓大家說一說自己看完后的想法,很多孩子能體會到了紅軍戰(zhàn)士雖身處險境,卻能克服困難,英勇頑強,勇往直前。
同時在詩句的對比中體會到了我們對勇士們的敬重、崇敬。通過對詩句中的“攀著”“冒著”“沖破”等詩句畫面在腦海中的再次重現,勇士們的高大形象已屹立在孩子們的心中,孩子們也唱出了自己心中對英雄的贊歌。讓我體會到,質疑的問題雖然是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但離開了孩子們對問題探究的心理需要,離開了孩子們的內心共鳴,孩子們往往在兩眼無神的狀態(tài)中暈暈乎乎。正如教育大師說贊可夫: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的第二小節(jié),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了解紅軍時期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詩人顧工寫的一首有關長征的詩歌《我站在鐵索橋上》(板書課題、齊讀)讀了課題有什么疑問?(生:鐵索橋在哪里?形狀?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會想到什么?)。
2、有疑就問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大家都查過資料,那誰先來談談對鐵索橋的了解?
鐵索橋名為瀘定橋,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橋長100多米,寬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索組成,橋身有鐵鏈9根,上鋪木板以作橋面,是歷史上從內地到藏區(qū)的咽喉要道。
4、鐵索橋下的河水浩蕩湍急,橋高得如同在空中懸掛,別說從橋上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詩人站在這座橋上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我們來讀一讀詩歌。
二、初讀詩歌。
1、自由地讀一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順詩句。
2、誰來讀一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聽是否讀準了字音。(指名讀,一人一小節(jié))。
3、生字讀準了,詩歌才會讀得更流暢,讓我們學習這一課的生字詞吧。(撒、灑)。
4、那詩人站在這座橋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詩歌,去細細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齊讀)。
三、品讀第一節(jié)。
1、當詩人站在鐵索橋上,他看到了什么?請自由朗讀第一節(jié),可以劃出有關的詞句。
2、從“橋身搖晃、頭上云霧、腳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帶著感受再讀(指導讀,齊讀)。
3、“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4、“心潮洶涌激蕩”是什么意思?
四、課堂小結。
五、課后作業(yè):感情讀詩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詩人站在橋上回憶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
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
二、品讀第二節(jié)。
1、詩人的心情為什么會久久不能平靜了?再讀一讀詩歌,找一找有關的詩句。(2、3節(jié)均可)。
2、讓我們先默讀第2節(jié),想想詩人的心情為什么會久久不能平靜了?(可以通過劃出有關的詞語“攀著、冒著、沖破”“鐵索、彈雨、火網”來品味當時形勢的危險和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邊隨機指導5、6個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
3、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吧?。ㄓ^看多媒體課件)。
4、看完了誰來說一說自己的感受。(說完后隨機指導3、4個學生再讀這一節(jié))。
5、讀著讀著,我們還可以這樣讀——誰來試試?(2個學生填空式的朗讀,齊讀)。
6、當年戰(zhàn)爭的激烈,紅軍戰(zhàn)士們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記憶里,毛澤東同志也為這次驚天地泣鬼神的戰(zhàn)斗揮毫寫下了一首詩《七律·長征》(賞析)。
7、1935年5月29日,長征途中的紅軍為了徹底粉碎蔣介石精心策劃的大渡河會戰(zhàn),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國歷史上“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麗篇章,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啊,讓我們有感情地齊讀這節(jié)。
三、品讀第三節(jié)。
1、詩人追憶了紅軍飛奪瀘定橋時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讀第三小節(jié))(戰(zhàn)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梨花開放)。
2、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
(革命先輩為了讓我們中國人挺直腰桿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么?再把感受讀出來(指導2、3個學生讀)從“輕輕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懷念、敬仰??指導2個學生讀)。
4、讓我們對比著來讀讀這節(jié),老師來讀描寫當年的部分,你們讀寫如今的部分(師:“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生:“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師生合作讀該節(jié))。
四、品讀第四節(jié)。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們的心情怎能不激蕩?請齊讀第四小節(jié)。
2、詩人要高聲歌唱,他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贊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勤勞的人民。)。
五、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讓我們也高聲歌唱吧?。ㄅ錁俘R讀整首詩)。
六、課后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搜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一讀。
板書設計:
攀著鐵索。
強渡??冒著彈雨?????心潮洶涌激蕩。
沖破火網 高聲歌唱。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課前準備:1、收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資料。2、組織學生收看電影《飛奪盧定橋》。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如。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1、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2、檢查生字讀音。3、齊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讀課文,思考:本詩有幾小節(jié)?每節(jié)寫什么?2、學生回答。
四、學習第一節(jié)。
1、指名讀2、思考:人在鐵索橋上看到什么?說明什么?(高又險)。
3、指導感情朗讀。
五、學寫生字。重點指導:滾。
六、作業(yè):1、寫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新課。
1、認讀生字。2、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什么?說明什么?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1、瀏覽課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時心情的詞語。(心潮洶涌激蕩)。
3、學生匯報。
(1)重點學習第二節(jié)。(a)圈出最能體現紅軍戰(zhàn)士英勇的詞語。
(b)(補充《飛奪盧定橋》中有關資料,豐富學生認識。
(2)指導朗讀第二節(jié)。
4、采用多種方式朗讀。
三、作業(yè)1、讀下面的句子,說說你從帶點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
2、“在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聲歌唱!” 。
教學后記: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的第二小節(jié),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了解紅軍時期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詩人顧工寫的一首有關長征的詩歌《我站在鐵索橋上》(板書課題、齊讀)讀了課題有什么疑問?(生:鐵索橋在哪里?形狀?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會想到什么?)。
2、有疑就問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大家都查過資料,那誰先來談談對鐵索橋的了解?
鐵索橋名為瀘定橋,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橋長100多米,寬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索組成,橋身有鐵鏈9根,上鋪木板以作橋面,是歷史上從內地到藏區(qū)的咽喉要道。
3、(出示圖片從不同角度展示鐵索橋的風貌體會險要)看到了鐵索橋,你有什么感受嗎?
4、鐵索橋下的河水浩蕩湍急,橋高得如同在空中懸掛,別說從橋上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詩人站在這座橋上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我們來讀一讀詩歌。
二、初讀詩歌。
1、自由地讀一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順詩句。
2、誰來讀一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聽是否讀準了字音。(指名讀,一人一小節(jié))。
3、生字讀準了,詩歌才會讀得更流暢,讓我們學習這一課的生字詞吧。(撒、灑)。
4、那詩人站在這座橋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詩歌,去細細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齊讀)。
三、品讀第一節(jié)。
1、當詩人站在鐵索橋上,他看到了什么?請自由朗讀第一節(jié),可以劃出有關的詞句。
2、從“橋身搖晃、頭上云霧、腳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帶著感受再讀(指導讀,齊讀)。
3、“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4、“心潮洶涌激蕩”是什么意思?
四、課堂小結。
五、課后作業(yè):感情讀詩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詩人站在橋上回憶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
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
二、品讀第二節(jié)。
1、詩人的心情為什么會久久不能平靜了?再讀一讀詩歌,找一找有關的詩句。(2、3節(jié)均可)。
2、讓我們先默讀第2節(jié),想想詩人的心情為什么會久久不能平靜了?(可以通過劃出有關的詞語“攀著、冒著、沖破”“鐵索、彈雨、火網”來品味當時形勢的危險和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邊隨機指導5、6個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
3、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吧!(觀看多媒體課件)。
4、看完了誰來說一說自己的感受。(說完后隨機指導3、4個學生再讀這一節(jié))。
5、讀著讀著,我們還可以這樣讀——誰來試試?(2個學生填空式的朗讀,齊讀)。
6、當年戰(zhàn)爭的激烈,紅軍戰(zhàn)士們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記憶里,毛澤東同志也為這次驚天地泣鬼神的戰(zhàn)斗揮毫寫下了一首詩《七律·長征》(賞析)。
7、1935年5月29日,長征途中的紅軍為了徹底粉碎蔣介石精心策劃的大渡河會戰(zhàn),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國歷史上“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麗篇章,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啊,讓我們有感情地齊讀這節(jié)。
三、品讀第三節(jié)。
1、詩人追憶了紅軍飛奪瀘定橋時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讀第三小節(jié))(戰(zhàn)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梨花開放)。
2、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
(革命先輩為了讓我們中國人挺直腰桿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么?再把感受讀出來(指導2、3個學生讀)從“輕輕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懷念、敬仰指導2個學生讀)。
4、讓我們對比著來讀讀這節(jié),老師來讀描寫當年的部分,你們讀寫如今的部分(師:“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生:“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師生合作讀該節(jié))。
四、品讀第四節(jié)。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們的心情怎能不激蕩?請齊讀第四小節(jié)。
2、詩人要高聲歌唱,他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贊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勤勞的人民。)。
五、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讓我們也高聲歌唱吧?。ㄅ錁俘R讀整首詩)。
六、課后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搜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一讀。
板書設計:
攀著鐵索。
強渡冒著彈雨心潮洶涌激蕩。
沖破火網 高聲歌唱。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九
首先來談談我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鐵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薄段艺驹阼F索橋上》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遺跡”這個話題,安排了三篇體裁各異的。這篇課文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
2、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3、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閱讀教學的過程也就是三維目標的整合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才能真正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
二、說教法、學法。
接下來我說一說設計這節(jié)課所采用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師有指導地自讀自探自悟式教學方法為主,以講授法、啟發(fā)式談話法、演示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為輔,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而進行的。
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讀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的有機結合,達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提高認識的目的?;谝陨系囊恍├碚撝笇В诮虒W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流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還記得咱們上節(jié)課學習的一首現代詩嗎?”教師以這樣的一段敘述語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板書課題后,全班齊讀一遍。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全詩共四節(jié),開頭和結尾反復吟唱。開頭營造了很美的意境,輕輕搖晃的橋身、飄過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引發(fā)作者無限的遐想;結尾同樣的景物,卻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順序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先學習第1節(jié)和第4節(jié)詩。
教師配樂范讀全詩,引出新課的學習,提出問題:“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學生先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繼而由問題導入到第1節(jié)詩的學習中。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節(jié)后,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時出示課本上的.鐵索橋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對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體驗。一幅靜止的畫面在學生的頭腦中經過再想象、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就變成了鮮活的、動態(tài)的場面。這里,對學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傾聽能力及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所體現。
“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由這樣一個問題把學生引到第4節(jié)詩的學習當中去。請學生們快速瀏覽全詩,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詞語劃下來。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潮洶涌激蕩”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讀感悟第四節(jié)詩。通過指導朗讀、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這兩小節(jié)詩描寫的內容差不多,但第4節(jié)比第1節(jié)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一些。
這兩節(jié)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所以朗讀自然就成為綜合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領略的最主要部分內容或重點段落,體會表達的情感。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詩歌的2、3小節(jié),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節(jié)。“詩人站在橋上回憶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再現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再回過頭來細細體味詩句,和小組同學交流討論出第2節(jié)詩中最能體現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詞句(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利用出示,深入理解。“攀著、冒著、沖破”這三個動詞直接體現了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第3節(jié)詩的內容是讓學生在小組里和小伙伴合作學習來完成的,這一部分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隔不遠,不難理解,我主要還是進行朗讀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自由地讀,指名讀;經過想象畫面后的讀;觀看影片片斷后的讀;理解重點詞句后的讀;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讀。讀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是在逐步加深,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是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
此時,學生在經歷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動的情感體驗過程后,教師引導朗讀全詩,他們在學習中積累的強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釋放出來。教學的全過程也體現了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到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1、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2、學習本文后,你想對無數先烈說些什么?
四、說板書。
本課教學抓住重點段落的理解,通過三個重點詞語“攀著、冒著、沖破”,體會出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十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第二小節(jié),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
了解紅軍時期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第二模塊——教學策略。
為突破重點,解決難得,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特點,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1、朗讀感悟法。
詩的語言精煉簡潔、含蓄雋永,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充分感受詩的語言之美,并將之內化、沉淀,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
想象感悟法。
基于詩歌的寫作特點,我開啟學生的想象,盡量挖掘詩歌的留白之處,,使教學基于文本又能高于文本,同時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3、情景教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景教學可以更好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為文本的學習奠定感情基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課堂生動而有趣。
評價激勵法。
通過積極地評價,充分發(fā)掘學生的閃光點,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益。
另外還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師生、生生合作法,歸納總結法。力求學生在讀中受到感悟和熏陶,在語言實踐中學習語言,在品味語言中積累語言,在內容體會中學習方法。
第三模塊——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課件出示圖片)同學們看兩幅照片,指名學生談感受,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二、初讀感知。
通過自由讀、指名抽讀、齊讀等方法,讀準,讀通課文,自學生字,了解詩的內容,一步步走進文本。(板書寫景記敘抒情)。
三、精讀品味。
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詩歌的二、三小節(jié)做為精讀品味主要部分。采用了自主探究、想象感悟、情景教學、評價鼓勵等方法。教師做好引導者的角色,把時間給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指名讀第一節(jié),以讀代講,了解詩人看到的景物,體會畫面的開闊與驚險。(板書橋身云霧白浪)。
默讀二小節(jié),看看詩人是怎樣描寫紅軍戰(zhàn)士的?孩子們自主探究二小節(jié),很快找到“強渡、高舉、迎著、攀著、冒著、沖破”等動詞,(板書攀著冒著沖破)引導學生體會“強渡”的意思,結合《飛奪瀘定橋》一文,理解為什么要強渡?運用想象感悟法,想象紅軍戰(zhàn)士是怎樣強渡大渡河,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體會紅軍的英勇頑強。緊接著課件出示電影《飛》的片段,把學生帶回當年激烈的戰(zhàn)斗場景,那轟隆的槍炮、如林的彈雨、高舉的紅旗,嘹亮的號角,深深震撼了每個人,畫面和文字相得益彰。然后,再指名學生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感悟,讀出文字的立體感、畫面感,體會詩人用詞的準確精煉,讀出文字背后的深意。及時地鼓勵評價,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
第三小節(jié)借景抒情,朗讀感悟貫穿始終。“當年”與“如今”的對比,“鮮血”與“鮮花”的呼應,通過師生合作讀、男女生合作讀,再展示今天的瀘定橋,今昔對比,感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體會“輕輕地”一詞包含著人民對先烈的敬仰與緬懷之情,孩子們的情感也在讀中一步步升華。
齊讀最后一小節(jié),理解“洶涌激蕩”的意思。體會詩人“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理解詩人放聲高歌,他要歌唱什么呢?學生自由談看法,再把體會和收獲寫下來自主交流,有前面的鋪墊,后面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教師點撥、小結,教學的難點自然也突破了。(板書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四、美讀升華。
有了前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情感調動得恰到好處,在音樂聲中,帶著對紅軍戰(zhàn)士的歌頌,全班起立,朗誦全文。
板書設計:
(寫景)(記敘)(抒情)。
橋身攀著輕輕地。
云霧冒著洶涌激蕩。
白浪沖破高聲歌唱。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說課完畢,謝謝。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十一
各位評委: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我站在鐵索橋上》。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模塊——教材分析。
《我站在鐵索橋上》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英雄”單元的一首現代詩。描寫了詩人站在鐵索橋上,追憶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在“革命精神日益淡漠”的今天,這首詩表現的英雄主義精神顯得及其可貴,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全詩共四節(jié),第一節(jié)寫景,雖然只有四句但意境深遠,“頭上、腳下、二郎山、大渡河、云霧、白浪”,構成一幅開闊而驚險的畫面?!皹蛏碓谳p輕地搖晃”,我的思緒也不能平靜,這幾句寫景不僅把讀者帶入畫面之中,而且自然引出下文。第二節(jié)觸景生情,作者追憶了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英雄事跡,用“高舉著紅旗,迎著火光”,刻畫了英雄的紅軍群像,用“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一系列動作描寫,點面結合,扣人心弦,把讀者帶回到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歲月,以富有力量和氣勢的句子,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紅軍戰(zhàn)士在鐵索橋上英勇戰(zhàn)斗的歷史場面,熱情地謳歌他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如果說第二小節(jié)是濃墨重彩的直接描寫英雄,那么第三小節(jié)就是一系列的環(huán)境描寫,“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勇士們?yōu)⑦^鮮血的地方,滿樹的`梨花正在開放”。用特定的意象——“梨花”,間接地贊美英雄,英雄用鮮血澆灌了美麗的鮮花,英雄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人民崇敬英雄、緬懷英雄,所以,“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輕輕地,輕輕地撒在這英雄的土地上”。今昔對比,令人感慨萬千,此時的鐵索橋、二郎山、大渡河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歷史是不應該被遺忘的,所以,第四小節(jié)與第一小節(jié)前后呼應,同樣的景物,此時卻已深深地烙上了作者情感的印記,翻滾的大渡河就像詩人“洶涌激蕩”的心情,詩人無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放聲高歌。整首詩,“英雄”一詞出現三次,“勇士”一詞出現兩次,語言精煉,感情強烈,是一首英雄的贊歌。景物描寫,前后呼應,,把詩歌表達的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整首詩押“ang”韻,節(jié)奏鮮明,韻腳工整,讀來瑯瑯上口,適宜進行朗讀訓練。詩人將寫景、記敘、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都值得我們學習。
學情分析。
孩子們在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下,意志軟弱、害怕吃苦、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因此,對孩子們進行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六年級學生,自主意識較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通過自學,學生能解決“寫了什么”,但“怎樣寫的”,即深入文本,體會文字背后的含義這一能力還需提高,“為什么這樣寫”,即詩歌的寫作方法和寫作特點,還需老師的引導和點撥。時代背景與學生生活差異較大,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如“歌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學生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單元訓練要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自學生字和詞語,理解詩歌內容,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2、體會詩歌的寫作特點,學習詩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現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讀為主線,以情為核心,以展開想象為散發(fā)點,抓住重點詞語,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練習有感情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升華對英雄的認識,并背誦喜歡的段落。
情感與態(tài)度:
1、體會紅軍的英雄事跡與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學習紅軍英雄頑強、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畏難情緒”,培養(yǎng)學生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十二
各位評委: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我站在鐵索橋上》。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模塊——教材分析。
《我站在鐵索橋上》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英雄”單元的一首現代詩。描寫了詩人站在鐵索橋上,追憶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在“革命精神日益淡漠”的今天,這首詩表現的英雄主義精神顯得及其可貴,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全詩共四節(jié),第一節(jié)寫景,雖然只有四句但意境深遠,“頭上、腳下、二郎山、大渡河、云霧、白浪”,構成一幅開闊而驚險的畫面?!皹蛏碓谳p輕地搖晃”,我的思緒也不能平靜,這幾句寫景不僅把讀者帶入畫面之中,而且自然引出下文。第二節(jié)觸景生情,作者追憶了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英雄事跡,用“高舉著紅旗,迎著火光”,刻畫了英雄的紅軍群像,用“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一系列動作描寫,點面結合,扣人心弦,把讀者帶回到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歲月,以富有力量和氣勢的句子,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紅軍戰(zhàn)士在鐵索橋上英勇戰(zhàn)斗的歷史場面,熱情地謳歌他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如果說第二小節(jié)是濃墨重彩的直接描寫英雄,那么第三小節(jié)就是一系列的環(huán)境描寫,“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勇士們?yōu)⑦^鮮血的地方,滿樹的`梨花正在開放”。用特定的意象——“梨花”,間接地贊美英雄,英雄用鮮血澆灌了美麗的鮮花,英雄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人民崇敬英雄、緬懷英雄,所以,“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輕輕地,輕輕地撒在這英雄的土地上”。今昔對比,令人感慨萬千,此時的鐵索橋、二郎山、大渡河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歷史是不應該被遺忘的,所以,第四小節(jié)與第一小節(jié)前后呼應,同樣的景物,此時卻已深深地烙上了作者情感的印記,翻滾的大渡河就像詩人“洶涌激蕩”的心情,詩人無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放聲高歌。整首詩,“英雄”一詞出現三次,“勇士”一詞出現兩次,語言精煉,感情強烈,是一首英雄的贊歌。景物描寫,前后呼應,,把詩歌表達的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整首詩押“ang”韻,節(jié)奏鮮明,韻腳工整,讀來瑯瑯上口,適宜進行朗讀訓練。詩人將寫景、記敘、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都值得我們學習。
學情分析。
孩子們在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下,意志軟弱、害怕吃苦、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因此,對孩子們進行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六年級學生,自主意識較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通過自學,學生能解決“寫了什么”,但“怎樣寫的”,即深入文本,體會文字背后的含義這一能力還需提高,“為什么這樣寫”,即詩歌的寫作方法和寫作特點,還需老師的引導和點撥。時代背景與學生生活差異較大,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如“歌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學生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單元訓練要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自學生字和詞語,理解詩歌內容,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2、體會詩歌的寫作特點,學習詩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現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讀為主線,以情為核心,以展開想象為散發(fā)點,抓住重點詞語,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練習有感情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升華對英雄的認識,并背誦喜歡的段落。
情感與態(tài)度:
1、體會紅軍的英雄事跡與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學習紅軍英雄頑強、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畏難情緒”,培養(yǎng)學生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十三
1、理解讀詩歌內容,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2、體會詩的韻味,練習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喜歡的段落。
3、體會紅軍英雄的事跡與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體會詩歌的第二小節(jié),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了解紅軍時期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查找瀘定橋的資料,閱讀《七律·長征》和《飛奪瀘定橋》等文章,了解紅軍北上抗日的事跡。
1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2、有疑就問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大家都查過資料,那誰先來談談對鐵索橋的了解?
以作橋面,是歷史上從內地到藏區(qū)的咽喉要道。
3、(出示圖片從不同角度展示鐵索橋的風貌體會險要)看到了鐵索橋,你有什么感受嗎?
樣的感受呢?我們來讀一讀詩歌。
二、初讀詩歌。
1、自由地讀一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順詩句。
2、誰來讀一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聽是否讀準了字音。(指名讀,一人一小節(jié))。
3、生字讀準了,詩歌才會讀得更流暢,讓我們學習這一課的生字詞吧。(撒、灑)。
4、那詩人站在這座橋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詩歌,去細細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齊讀)。
三、品讀第一節(jié)。
1、當詩人站在鐵索橋上,他看到了什么?請自由朗讀第一節(jié),可以劃出有關的詞句。
2、從“橋身搖晃、頭上云霧、腳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帶著感受再讀(指導讀,齊讀)。
3、“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4、“心潮洶涌激蕩”是什么意思?
四、品讀第二節(jié)。
1、詩人的心情為什么會久久不能平靜了?再讀一讀詩歌,找一找有關的詩句。(2、3節(jié)均可)。
彈雨、火網”來品味當時形勢的危險和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邊隨機指導5、6個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
3、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吧?。ㄓ^看多媒體課件)。
4、看完了錄像,誰來說一說自己的感受。(說完后隨機指導3、4個學生再讀這一節(jié))。
5、讀著讀著,我們還可以這樣讀——誰來試試?(2個學生填空式的朗讀,齊讀)。
6、當年戰(zhàn)爭的激烈,紅軍戰(zhàn)士們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記憶里,毛澤東同志也為這次驚天地泣鬼神的戰(zhàn)斗揮毫寫下了一首詩《七律·長征》(賞析)。
7、1935年5月29日,長征途中的紅軍為了徹底粉碎蔣介石精心策劃的大渡河會戰(zhàn),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
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國歷史上“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麗篇章,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啊,讓我們有感情地齊讀這節(jié)。
五、品讀第三節(jié)。
1、詩人追憶了紅軍飛奪瀘定橋時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讀第三小節(jié))(戰(zhàn)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梨花開放)。
2、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
(革命先輩為了讓我們中國人挺直腰桿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么?再把感受讀出來(指導2、3個學生讀)。
從“輕輕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懷念、敬仰指導2個學生讀)。
4、讓我們對比著來讀讀這節(jié),老師來讀描寫當年的部分,你們讀寫如今的部分(師:“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生:“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師生合作讀該節(jié))。
六、品讀第四節(jié)。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們的心情怎能不激蕩?請齊讀第四小節(jié)。
2、詩人要高聲歌唱,他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贊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勤勞的人民。)。
七、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讓我們也高聲歌唱吧?。ㄅ錁俘R讀整首詩)。
八、課后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搜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一讀。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十四
首先來談談我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鐵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薄段艺驹阼F索橋上》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遺跡”這個話題,安排了三篇體裁各異的文章。這篇課文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
2、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3、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閱讀教學的過程也就是三維目標的整合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才能真正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
接下來我說一說設計這節(jié)課所采用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師有指導地自讀自探自悟式教學方法為主,以講授法、啟發(fā)式談話法、演示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為輔,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而進行的。
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讀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的有機結合,達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提高認識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論指導,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還記得咱們上節(jié)課學習的一首現代詩嗎?”教師以這樣的一段敘述語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板書課題后,全班齊讀一遍。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全詩共四節(jié),開頭和結尾反復吟唱。開頭營造了很美的意境,輕輕搖晃的橋身、飄過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引發(fā)作者無限的遐想;結尾同樣的景物,卻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順序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先學習第1節(jié)和第4節(jié)詩。
教師配樂范讀全詩,引出新課的學習,提出問題:“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學生先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繼而由問題導入到第1節(jié)詩的學習中。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節(jié)后,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時課件出示課本上的鐵索橋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對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體驗。一幅靜止的畫面在學生的頭腦中經過再想象、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就變成了鮮活的、動態(tài)的場面。這里,對學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傾聽能力及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所體現。
“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由這樣一個問題把學生引到第4節(jié)詩的學習當中去。請學生們快速瀏覽全詩,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詞語劃下來。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潮洶涌激蕩”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讀感悟第四節(jié)詩。通過指導朗讀、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這兩小節(jié)詩描寫的內容差不多,但第4節(jié)比第1節(jié)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一些。
這兩節(jié)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所以朗讀自然就成為綜合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領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內容或重點段落,體會表達的情感。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詩歌的2、3小節(jié),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節(jié)?!霸娙苏驹跇蛏匣貞浭裁??”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再回過頭來細細體味詩句,和小組同學交流討論出第2節(jié)詩中最能體現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詞句(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谜n件出示,深入理解?!芭手?、冒著、沖破”這三個動詞直接體現了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第3節(jié)詩的內容是讓學生在小組里和小伙伴合作學習來完成的,這一部分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隔不遠,不難理解,我主要還是進行朗讀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自由地讀,指名讀;經過想象畫面后的讀;觀看影片片斷后的讀;理解重點詞句后的讀;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讀。讀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是在逐步加深,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是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
此時,學生在經歷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動的情感體驗過程后,教師引導朗讀全詩,他們在學習中積累的強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釋放出來。教學的全過程也體現了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到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1、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2、學習本文后,你想對無數先烈說些什么?
本課教學抓住重點段落的理解,通過三個重點詞語“攀著、冒著、沖破”,體會出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攀著冒著沖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十五
《我站在鐵索橋上》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第一次試教,由于對教案不熟,我第一次的課沒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對紅軍英勇頑強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滿意,覺得自己在詩句的把握上還不夠好,教案沒有細化。
后來,在馮老師和王老師的建議下,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在第二段的教學中,分為三個層次讀,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詩歌《長征》。在第三節(jié)的教學中也穿插了多種形式地讀,男女生配合讀,師生配合讀,小組讀,齊讀等。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怎樣幫助學生通過閱讀詩歌中的句子,準確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的要求:“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的體會應該是他們通過閱讀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紅軍飛奪瀘定橋事跡的資料,想通過了解當年的歷史,讓學生在腦海里構建起形象生動的畫面,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個平臺。
課堂上,讀到描寫紅軍戰(zhàn)士英勇作戰(zhàn)的小節(jié)時,有的孩子開始用課外資料幫助聯(lián)想。他們的回答中,不僅是對資料的轉述,而且與課文結合。這時,一個孩子找到課文中的一個詞:“強渡”,并介紹了瀘定橋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從中體會到了紅軍戰(zhàn)士渡河的勇氣和決心!聽了這個孩子的回答,我表揚了她:你是個會讀書的孩子!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十六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還記得咱們上節(jié)課學習的一首現代詩嗎?教師以這樣的一段敘述語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板書課題后,全班齊讀一遍。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全詩共四節(jié),開頭和結尾反復吟唱。開頭營造了很美的意境,輕輕搖晃的橋身、飄過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引發(fā)作者無限的遐想;結尾同樣的景物,卻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順序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先學習第1節(jié)和第4節(jié)詩。
教師配樂范讀全詩,引出新課的學習,提出問題: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學生先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繼而由問題導入到第1節(jié)詩的學習中。
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節(jié)后,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時課件出示課本上的鐵索橋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對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體驗。一幅靜止的畫面在學生的頭腦中經過再想象、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就變成了鮮活的、動態(tài)的場面。這里,對學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傾聽能力及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所體現。
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由這樣一個問題把學生引到第4節(jié)詩的學習當中去。請學生們快速瀏覽全詩,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詞語劃下來。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潮洶涌激蕩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讀感悟第四節(jié)詩。通過指導朗讀、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這兩小節(jié)詩描寫的內容差不多,但第4節(jié)比第1節(jié)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一些。
這兩節(jié)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所以朗讀自然就成為綜合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課時。
詩人站在橋上回憶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
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
再回過頭來細細體味詩句,和小組同學交流討論出第2節(jié)詩中最能體現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詞句(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谜n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著、冒著、沖破這三個動詞直接體現了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第3節(jié)詩的'內容是讓學生在小組里和小伙伴合作學習來完成的,這一部分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隔不遠,不難理解,我主要還是進行朗讀指導。
學生帶著問題自由地讀,指名讀;經過想象畫面后的讀;觀看影片片斷后的讀;理解重點詞句后的讀;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讀。
讀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是在逐步加深,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是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
此時,學生在經歷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動的情感體驗過程后,教師引導朗讀全詩,他們在學習中積累的強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釋放出來。教學的全過程也體現了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到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1、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2、學習本文后,你想對無數先烈說些什么?
3、課后欣賞。(本詩的歌曲演唱、xx詞《長征》、蕭華的詩《飛渡大渡河》)。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一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如。
1、出示圖片或課件,從不同角度展示鐵索橋的風貌。
2、請學生談一談對鐵索橋的了解。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1、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
2、檢查生字讀音。
重點指導:樓梨。
3、齊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讀課文,思考:本詩有幾小節(jié)?每節(jié)寫什么?
2、學生回答。
四、學習第一節(jié)。
1、指名讀。
2、思考:人在鐵索橋上看到什么?說明什么?(高又險)。
3、指導感情朗讀。
五、學寫生字。
重點指導:滾。
六、作業(yè)。
1、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新課。
1、認讀生字。
2、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什么?說明什么?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1、瀏覽課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時心情的詞語。(心潮洶涌激蕩)。
2、作者站在鐵橋上,心潮洶涌激蕩,思接古今,找出有關的詩句,同桌互相讀一讀。對自己喜歡的詩句,可以多讀幾遍,有疑問的地方可作記號。
3、學生匯報。
(1)重點學習第二節(jié)。
(a)圈出最能體現紅軍戰(zhàn)士英勇的詞語。
(b)(補充《飛奪盧定橋》中有關資料,豐富學生認識。
(2)指導朗讀第二節(jié)。
4、采用多種方式朗讀。
三、作業(yè)。
1、讀下面的句子,說說你從帶點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
我體會到:
2、“在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聲歌唱!”
假如你就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壯觀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紅軍,你會高聲歌唱: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二
我站在鐵索橋上》課后反思《我站在鐵索橋上》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這兩節(jié)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
在第二段的教學中,分為三個層次讀,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詩歌《長征》。在第三節(jié)的教學中也穿插了多種形式地讀,男女生配合讀,師生配合讀,小組讀,齊讀等。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紅軍飛奪瀘定橋事跡的資料,想通過了解當年的歷史,讓學生在腦海里構建起形象生動的畫面,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個平臺。課堂上,讀到描寫紅軍戰(zhàn)士英勇作戰(zhàn)的小節(jié)時,有的孩子開始用課外資料幫助聯(lián)想。
他們的回答中,不僅是對資料的轉述,而且與課文結合。這時,一個孩子找到課文中的一個詞:強渡,并介紹了瀘定橋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從中體會到了紅軍戰(zhàn)士渡河的勇氣和決心!我覺得,在理解課文時,只有把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與課文真正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BR>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
課件展示不同角度的“瀘定橋”風貌,播放歌曲,教師畫外音:這就是馳名中外的瀘定橋,也就是詩中寫到的鐵索橋。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在瀘定橋受到國民黨軍隊的攔截,為了爭取時間,他們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精心策劃的大渡河會戰(zhàn),譜寫了中國歷史上“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麗篇章。多年后,詩人顧工來到這里,心潮起伏,激動地寫下了《我站在鐵索橋上》這首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細細地體味詩人的情感。
二、問題生存預設:
課前,同學們都仔細預習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請問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現在我們就來交流一下: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三、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一)學習第一節(jié)詩。
1、剛才同學們圍繞上述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現在請大家進行匯報: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什么?(二郎山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課件出示句子:“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蹦隳軓倪@句詩中體會到什么呢誰愿意讀讀這句話?(引導學生讀出過鐵索橋的驚險2、師: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橋身在輕輕地搖晃,看到了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誰愿意把第一小節(jié)讀給大家聽一聽。(指導讀,齊讀。)。
(二)學習第二節(jié)詩。
1、看到了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看到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這時詩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紅軍,曾在這里強渡。)理解“強渡”。
2、師:那我們的紅軍在強渡瀘定橋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再讀課文的第2小節(jié),劃出相關的語句。(一根根鐵索?密密的彈雨?敵人的火網?)從這些詞語中你又能體會到了什么呢?遇到這么多的困難,紅軍戰(zhàn)士為什么還要強渡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當時的情形吧?。ㄕn件播放示意圖播放時代背景介紹。)同學們,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面對敵人的先進武器,我們的紅軍必須強行渡過瀘定橋,才能順利北上抗日。我們的紅軍戰(zhàn)士又是怎樣強渡的呢?(攀著、冒著、沖破等)從這些詞語當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具有英雄頑強,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師:多么危險的情形呀!英雄的紅軍戰(zhàn)士毫不畏懼、不怕犧牲,奮勇強渡,請同學們帶著這種體會練習讀這一句話。指名讀。
(三)學習第三節(jié)詩。
1、在這次強渡中,紅軍戰(zhàn)士不怕犧牲,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這場戰(zhàn)役真可謂是“大渡橋橫鐵索寒”,鐵索橋上顯威風。作者站在鐵索橋上,看到了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看到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詩人不僅想到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情景,他還想到了什么?請大家自由地讀課文的第3節(jié)。(想到: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勇士們撒過鮮血的地方,滿樹的梨花正在開放。)你們從這里能體會到什么?指名讀、齊讀這句話。除了詩中寫到的這些,詩人還會想到現實生活中的哪些美好的景象呢?讓我們懷著敬意和感激之情來讀一讀這句話。
2、勇士們的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祖國的安寧、祥和;勇士們的浴血奮戰(zhàn)換來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勇士們用生命換來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祖國也不會忘記他們。人民是怎么做呢?(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輕輕地,輕輕地撒在著英雄的土地上。)指名讀這句話。相機問,你為什么讀得這么輕?全班帶著敬意之情來讀這一句。英雄的紅軍用生命換來了祖國的安寧祥和、繁榮昌盛,也換來了我們的幸福生活,現在讓我們懷著敬意和感激之情再來讀一讀這一節(jié)詩,借以緬懷我們的先烈吧。小組讀、齊讀第3節(jié)。
(四)學習第四節(jié)詩。
1、站在鐵索橋上,詩人看到了頭上飄過二郎山的云霧,腳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遙想紅軍當年在這里英勇無畏的戰(zhàn)斗情景,又想到現在人民在這里幸福生活,詩人的心情怎樣呢?誰能用書上的一個詞語來回答?(洶涌激蕩)“洶涌激蕩”是什么意思?當年在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們曾浴血奮戰(zhàn)過,追憶這些,詩人心情洶涌激蕩;想到現在人民在這里安居樂業(yè),想到祖國的和平盛世!詩人的心潮更加的洶涌激蕩!讓我懷著洶涌激蕩的心情來讀一讀詩的二、三兩節(jié)。(前者要讀得激烈高昂,后者要讀得舒緩平靜)小組讀、指名讀、齊讀.
3、讓我們滿懷激情地和詩人一起高聲歌唱吧!齊讀第4節(jié)。
(五)背誦指導。
1、在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人們的幸福生活,這里的人們格外珍惜。這些情景令詩人心情洶涌激蕩,久久不能平靜,讓我們懷著敬意和懷念之情來背背這首詩吧。先在小組內試著相互背一背,然后指名背,最后會背誦的同學站起來一起背。
四、拓展:。
1、長征勝利以后,毛澤東同志也寫了一篇著名的詩詞《長征》來歌頌長征中英勇奮戰(zhàn)的勇士們,你們想讀一讀這首詩嗎?請看大屏幕,我們一起懷著對紅軍戰(zhàn)士的歌頌、贊美之情齊讀這首詩。
2、學習本文后,你想對先烈說些什么呢?請把你的心里話寫下來。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四
首先來談談我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拌F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我站在鐵索橋上》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遺跡”這個話題,安排了三篇體裁各異的文章。這篇課文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
2、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3、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閱讀教學的過程也就是三維目標的整合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才能真正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
二、說教法、學法。
接下來我說一說設計這節(jié)課所采用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師有指導地自讀自探自悟式教學方法為主,以講授法、啟發(fā)式談話法、演示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為輔,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而進行的。
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讀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的有機結合,達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提高認識的目的?;谝陨系囊恍├碚撝笇?,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流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還記得咱們上節(jié)課學習的一首現代詩嗎?”教師以這樣的一段敘述語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板書課題后,全班齊讀一遍。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全詩共四節(jié),開頭和結尾反復吟唱。開頭營造了很美的意境,輕輕搖晃的橋身、飄過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引發(fā)作者無限的遐想;結尾同樣的景物,卻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順序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先學習第1節(jié)和第4節(jié)詩。
教師配樂范讀全詩,引出新課的學習,提出問題:“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學生先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繼而由問題導入到第1節(jié)詩的學習中。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節(jié)后,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時課件出示課本上的鐵索橋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對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體驗。一幅靜止的畫面在學生的頭腦中經過再想象、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就變成了鮮活的、動態(tài)的場面。這里,對學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傾聽能力及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所體現。
“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由這樣一個問題把學生引到第4節(jié)詩的學習當中去。請學生們快速瀏覽全詩,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詞語劃下來。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潮洶涌激蕩”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讀感悟第四節(jié)詩。通過指導朗讀、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這兩小節(jié)詩描寫的內容差不多,但第4節(jié)比第1節(jié)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一些。
這兩節(jié)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所以朗讀自然就成為綜合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領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內容或重點段落,體會表達的情感。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詩歌的2、3小節(jié),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節(jié)?!霸娙苏驹跇蛏匣貞浭裁矗俊蓖ㄟ^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再回過頭來細細體味詩句,和小組同學交流討論出第2節(jié)詩中最能體現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詞句(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利用課件出示,深入理解?!芭手⒚爸?、沖破”這三個動詞直接體現了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第3節(jié)詩的內容是讓學生在小組里和小伙伴合作學習來完成的,這一部分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隔不遠,不難理解,我主要還是進行朗讀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自由地讀,指名讀;經過想象畫面后的讀;觀看影片片斷后的讀;理解重點詞句后的讀;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讀。讀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是在逐步加深,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是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
此時,學生在經歷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動的情感體驗過程后,教師引導朗讀全詩,他們在學習中積累的強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釋放出來。教學的全過程也體現了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到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1、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2、學習本文后,你想對無數先烈說些什么?
四、說板書。
本課教學抓住重點段落的理解,通過三個重點詞語“攀著、冒著、沖破”,體會出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攀著 冒著 沖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五
學習培訓結束,帶著急切地和孩子共同學習的心情走進了課堂。今天學習的課文是《我站在鐵索橋上》,這是一首現代詩。主要講了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遙想當年紅軍戰(zhàn)士的`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面,展現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唱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在開課時,我尊崇孩子們學習的疑點出發(fā),讓孩子們質疑:
1、鐵索橋在哪里?
4、勇士們是怎樣強渡大渡河的?
孩子們針對課題,針對詩句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應該可以激發(fā)孩子們強烈的學習欲望的。我們也往往這樣認為,可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當中,無論是老師講解歷史背景,讓學生看圖講述鐵索橋是怎樣的一座橋,孩子們竟索然無趣,即使引導學生看圖,也只寥寥幾人舉手。
為什么?這首詩一共四小節(jié),讓孩子們默讀每一小節(jié),寫寫每節(jié)寫了什么,更有困難,有一、兩個孩子還難以下筆。其他孩子呢?積極性也不是很高。(課堂思維是核心,對有些孩子來說,比干什么都難)以孩子們這樣的情緒,再來解決后面的三個問題,這不是難上加難嗎?搞得我灰心喪氣。
第一課時下來,回到辦公室,我認真地對第二課時進行了調整。因為詩句是凝練了的語句,必須把凝練的詩句化作生動的畫面,化成孩子們內心的共鳴,孩子們才能讀得出情,感悟到情。決定讓孩子們觀看《飛奪瀘定橋》的視頻,孩子們看完之后,我讓大家說一說自己看完后的想法,很多孩子能體會到了紅軍戰(zhàn)士雖身處險境,卻能克服困難,英勇頑強,勇往直前。
同時在詩句的對比中體會到了我們對勇士們的敬重、崇敬。通過對詩句中的“攀著”“冒著”“沖破”等詩句畫面在腦海中的再次重現,勇士們的高大形象已屹立在孩子們的心中,孩子們也唱出了自己心中對英雄的贊歌。讓我體會到,質疑的問題雖然是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但離開了孩子們對問題探究的心理需要,離開了孩子們的內心共鳴,孩子們往往在兩眼無神的狀態(tài)中暈暈乎乎。正如教育大師說贊可夫: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的第二小節(jié),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了解紅軍時期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詩人顧工寫的一首有關長征的詩歌《我站在鐵索橋上》(板書課題、齊讀)讀了課題有什么疑問?(生:鐵索橋在哪里?形狀?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會想到什么?)。
2、有疑就問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大家都查過資料,那誰先來談談對鐵索橋的了解?
鐵索橋名為瀘定橋,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橋長100多米,寬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索組成,橋身有鐵鏈9根,上鋪木板以作橋面,是歷史上從內地到藏區(qū)的咽喉要道。
4、鐵索橋下的河水浩蕩湍急,橋高得如同在空中懸掛,別說從橋上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詩人站在這座橋上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我們來讀一讀詩歌。
二、初讀詩歌。
1、自由地讀一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順詩句。
2、誰來讀一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聽是否讀準了字音。(指名讀,一人一小節(jié))。
3、生字讀準了,詩歌才會讀得更流暢,讓我們學習這一課的生字詞吧。(撒、灑)。
4、那詩人站在這座橋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詩歌,去細細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齊讀)。
三、品讀第一節(jié)。
1、當詩人站在鐵索橋上,他看到了什么?請自由朗讀第一節(jié),可以劃出有關的詞句。
2、從“橋身搖晃、頭上云霧、腳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帶著感受再讀(指導讀,齊讀)。
3、“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4、“心潮洶涌激蕩”是什么意思?
四、課堂小結。
五、課后作業(yè):感情讀詩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詩人站在橋上回憶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
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
二、品讀第二節(jié)。
1、詩人的心情為什么會久久不能平靜了?再讀一讀詩歌,找一找有關的詩句。(2、3節(jié)均可)。
2、讓我們先默讀第2節(jié),想想詩人的心情為什么會久久不能平靜了?(可以通過劃出有關的詞語“攀著、冒著、沖破”“鐵索、彈雨、火網”來品味當時形勢的危險和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邊隨機指導5、6個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
3、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吧?。ㄓ^看多媒體課件)。
4、看完了誰來說一說自己的感受。(說完后隨機指導3、4個學生再讀這一節(jié))。
5、讀著讀著,我們還可以這樣讀——誰來試試?(2個學生填空式的朗讀,齊讀)。
6、當年戰(zhàn)爭的激烈,紅軍戰(zhàn)士們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記憶里,毛澤東同志也為這次驚天地泣鬼神的戰(zhàn)斗揮毫寫下了一首詩《七律·長征》(賞析)。
7、1935年5月29日,長征途中的紅軍為了徹底粉碎蔣介石精心策劃的大渡河會戰(zhàn),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國歷史上“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麗篇章,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啊,讓我們有感情地齊讀這節(jié)。
三、品讀第三節(jié)。
1、詩人追憶了紅軍飛奪瀘定橋時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讀第三小節(jié))(戰(zhàn)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梨花開放)。
2、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
(革命先輩為了讓我們中國人挺直腰桿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么?再把感受讀出來(指導2、3個學生讀)從“輕輕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懷念、敬仰??指導2個學生讀)。
4、讓我們對比著來讀讀這節(jié),老師來讀描寫當年的部分,你們讀寫如今的部分(師:“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生:“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師生合作讀該節(jié))。
四、品讀第四節(jié)。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們的心情怎能不激蕩?請齊讀第四小節(jié)。
2、詩人要高聲歌唱,他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贊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勤勞的人民。)。
五、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讓我們也高聲歌唱吧?。ㄅ錁俘R讀整首詩)。
六、課后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搜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一讀。
板書設計:
攀著鐵索。
強渡??冒著彈雨?????心潮洶涌激蕩。
沖破火網 高聲歌唱。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課前準備:1、收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資料。2、組織學生收看電影《飛奪盧定橋》。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如。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1、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2、檢查生字讀音。3、齊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讀課文,思考:本詩有幾小節(jié)?每節(jié)寫什么?2、學生回答。
四、學習第一節(jié)。
1、指名讀2、思考:人在鐵索橋上看到什么?說明什么?(高又險)。
3、指導感情朗讀。
五、學寫生字。重點指導:滾。
六、作業(yè):1、寫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新課。
1、認讀生字。2、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什么?說明什么?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1、瀏覽課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時心情的詞語。(心潮洶涌激蕩)。
3、學生匯報。
(1)重點學習第二節(jié)。(a)圈出最能體現紅軍戰(zhàn)士英勇的詞語。
(b)(補充《飛奪盧定橋》中有關資料,豐富學生認識。
(2)指導朗讀第二節(jié)。
4、采用多種方式朗讀。
三、作業(yè)1、讀下面的句子,說說你從帶點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
2、“在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聲歌唱!” 。
教學后記: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的第二小節(jié),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了解紅軍時期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詩人顧工寫的一首有關長征的詩歌《我站在鐵索橋上》(板書課題、齊讀)讀了課題有什么疑問?(生:鐵索橋在哪里?形狀?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會想到什么?)。
2、有疑就問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大家都查過資料,那誰先來談談對鐵索橋的了解?
鐵索橋名為瀘定橋,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橋長100多米,寬2.8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索組成,橋身有鐵鏈9根,上鋪木板以作橋面,是歷史上從內地到藏區(qū)的咽喉要道。
3、(出示圖片從不同角度展示鐵索橋的風貌體會險要)看到了鐵索橋,你有什么感受嗎?
4、鐵索橋下的河水浩蕩湍急,橋高得如同在空中懸掛,別說從橋上走過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詩人站在這座橋上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我們來讀一讀詩歌。
二、初讀詩歌。
1、自由地讀一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順詩句。
2、誰來讀一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聽是否讀準了字音。(指名讀,一人一小節(jié))。
3、生字讀準了,詩歌才會讀得更流暢,讓我們學習這一課的生字詞吧。(撒、灑)。
4、那詩人站在這座橋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詩歌,去細細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齊讀)。
三、品讀第一節(jié)。
1、當詩人站在鐵索橋上,他看到了什么?請自由朗讀第一節(jié),可以劃出有關的詞句。
2、從“橋身搖晃、頭上云霧、腳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帶著感受再讀(指導讀,齊讀)。
3、“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4、“心潮洶涌激蕩”是什么意思?
四、課堂小結。
五、課后作業(yè):感情讀詩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詩人站在橋上回憶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
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
二、品讀第二節(jié)。
1、詩人的心情為什么會久久不能平靜了?再讀一讀詩歌,找一找有關的詩句。(2、3節(jié)均可)。
2、讓我們先默讀第2節(jié),想想詩人的心情為什么會久久不能平靜了?(可以通過劃出有關的詞語“攀著、冒著、沖破”“鐵索、彈雨、火網”來品味當時形勢的危險和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邊隨機指導5、6個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
3、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吧!(觀看多媒體課件)。
4、看完了誰來說一說自己的感受。(說完后隨機指導3、4個學生再讀這一節(jié))。
5、讀著讀著,我們還可以這樣讀——誰來試試?(2個學生填空式的朗讀,齊讀)。
6、當年戰(zhàn)爭的激烈,紅軍戰(zhàn)士們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記憶里,毛澤東同志也為這次驚天地泣鬼神的戰(zhàn)斗揮毫寫下了一首詩《七律·長征》(賞析)。
7、1935年5月29日,長征途中的紅軍為了徹底粉碎蔣介石精心策劃的大渡河會戰(zhàn),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國歷史上“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麗篇章,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啊,讓我們有感情地齊讀這節(jié)。
三、品讀第三節(jié)。
1、詩人追憶了紅軍飛奪瀘定橋時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讀第三小節(jié))(戰(zhàn)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梨花開放)。
2、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
(革命先輩為了讓我們中國人挺直腰桿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么?再把感受讀出來(指導2、3個學生讀)從“輕輕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懷念、敬仰指導2個學生讀)。
4、讓我們對比著來讀讀這節(jié),老師來讀描寫當年的部分,你們讀寫如今的部分(師:“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生:“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師生合作讀該節(jié))。
四、品讀第四節(jié)。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們的心情怎能不激蕩?請齊讀第四小節(jié)。
2、詩人要高聲歌唱,他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贊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勤勞的人民。)。
五、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讓我們也高聲歌唱吧?。ㄅ錁俘R讀整首詩)。
六、課后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搜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一讀。
板書設計:
攀著鐵索。
強渡冒著彈雨心潮洶涌激蕩。
沖破火網 高聲歌唱。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九
首先來談談我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鐵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薄段艺驹阼F索橋上》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遺跡”這個話題,安排了三篇體裁各異的。這篇課文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
2、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3、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閱讀教學的過程也就是三維目標的整合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才能真正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
二、說教法、學法。
接下來我說一說設計這節(jié)課所采用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師有指導地自讀自探自悟式教學方法為主,以講授法、啟發(fā)式談話法、演示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為輔,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而進行的。
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讀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的有機結合,達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提高認識的目的?;谝陨系囊恍├碚撝笇В诮虒W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流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還記得咱們上節(jié)課學習的一首現代詩嗎?”教師以這樣的一段敘述語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板書課題后,全班齊讀一遍。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全詩共四節(jié),開頭和結尾反復吟唱。開頭營造了很美的意境,輕輕搖晃的橋身、飄過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引發(fā)作者無限的遐想;結尾同樣的景物,卻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順序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先學習第1節(jié)和第4節(jié)詩。
教師配樂范讀全詩,引出新課的學習,提出問題:“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學生先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繼而由問題導入到第1節(jié)詩的學習中。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節(jié)后,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時出示課本上的.鐵索橋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對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體驗。一幅靜止的畫面在學生的頭腦中經過再想象、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就變成了鮮活的、動態(tài)的場面。這里,對學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傾聽能力及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所體現。
“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由這樣一個問題把學生引到第4節(jié)詩的學習當中去。請學生們快速瀏覽全詩,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詞語劃下來。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潮洶涌激蕩”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讀感悟第四節(jié)詩。通過指導朗讀、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這兩小節(jié)詩描寫的內容差不多,但第4節(jié)比第1節(jié)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一些。
這兩節(jié)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所以朗讀自然就成為綜合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領略的最主要部分內容或重點段落,體會表達的情感。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詩歌的2、3小節(jié),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節(jié)。“詩人站在橋上回憶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再現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再回過頭來細細體味詩句,和小組同學交流討論出第2節(jié)詩中最能體現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詞句(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利用出示,深入理解。“攀著、冒著、沖破”這三個動詞直接體現了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第3節(jié)詩的內容是讓學生在小組里和小伙伴合作學習來完成的,這一部分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隔不遠,不難理解,我主要還是進行朗讀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自由地讀,指名讀;經過想象畫面后的讀;觀看影片片斷后的讀;理解重點詞句后的讀;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讀。讀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是在逐步加深,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是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
此時,學生在經歷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動的情感體驗過程后,教師引導朗讀全詩,他們在學習中積累的強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釋放出來。教學的全過程也體現了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到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1、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2、學習本文后,你想對無數先烈說些什么?
四、說板書。
本課教學抓住重點段落的理解,通過三個重點詞語“攀著、冒著、沖破”,體會出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十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第二小節(jié),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
了解紅軍時期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第二模塊——教學策略。
為突破重點,解決難得,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特點,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1、朗讀感悟法。
詩的語言精煉簡潔、含蓄雋永,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充分感受詩的語言之美,并將之內化、沉淀,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
想象感悟法。
基于詩歌的寫作特點,我開啟學生的想象,盡量挖掘詩歌的留白之處,,使教學基于文本又能高于文本,同時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3、情景教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景教學可以更好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為文本的學習奠定感情基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課堂生動而有趣。
評價激勵法。
通過積極地評價,充分發(fā)掘學生的閃光點,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益。
另外還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師生、生生合作法,歸納總結法。力求學生在讀中受到感悟和熏陶,在語言實踐中學習語言,在品味語言中積累語言,在內容體會中學習方法。
第三模塊——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
(課件出示圖片)同學們看兩幅照片,指名學生談感受,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二、初讀感知。
通過自由讀、指名抽讀、齊讀等方法,讀準,讀通課文,自學生字,了解詩的內容,一步步走進文本。(板書寫景記敘抒情)。
三、精讀品味。
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詩歌的二、三小節(jié)做為精讀品味主要部分。采用了自主探究、想象感悟、情景教學、評價鼓勵等方法。教師做好引導者的角色,把時間給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指名讀第一節(jié),以讀代講,了解詩人看到的景物,體會畫面的開闊與驚險。(板書橋身云霧白浪)。
默讀二小節(jié),看看詩人是怎樣描寫紅軍戰(zhàn)士的?孩子們自主探究二小節(jié),很快找到“強渡、高舉、迎著、攀著、冒著、沖破”等動詞,(板書攀著冒著沖破)引導學生體會“強渡”的意思,結合《飛奪瀘定橋》一文,理解為什么要強渡?運用想象感悟法,想象紅軍戰(zhàn)士是怎樣強渡大渡河,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體會紅軍的英勇頑強。緊接著課件出示電影《飛》的片段,把學生帶回當年激烈的戰(zhàn)斗場景,那轟隆的槍炮、如林的彈雨、高舉的紅旗,嘹亮的號角,深深震撼了每個人,畫面和文字相得益彰。然后,再指名學生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感悟,讀出文字的立體感、畫面感,體會詩人用詞的準確精煉,讀出文字背后的深意。及時地鼓勵評價,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
第三小節(jié)借景抒情,朗讀感悟貫穿始終。“當年”與“如今”的對比,“鮮血”與“鮮花”的呼應,通過師生合作讀、男女生合作讀,再展示今天的瀘定橋,今昔對比,感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體會“輕輕地”一詞包含著人民對先烈的敬仰與緬懷之情,孩子們的情感也在讀中一步步升華。
齊讀最后一小節(jié),理解“洶涌激蕩”的意思。體會詩人“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理解詩人放聲高歌,他要歌唱什么呢?學生自由談看法,再把體會和收獲寫下來自主交流,有前面的鋪墊,后面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教師點撥、小結,教學的難點自然也突破了。(板書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四、美讀升華。
有了前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情感調動得恰到好處,在音樂聲中,帶著對紅軍戰(zhàn)士的歌頌,全班起立,朗誦全文。
板書設計:
(寫景)(記敘)(抒情)。
橋身攀著輕輕地。
云霧冒著洶涌激蕩。
白浪沖破高聲歌唱。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說課完畢,謝謝。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十一
各位評委: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我站在鐵索橋上》。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模塊——教材分析。
《我站在鐵索橋上》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英雄”單元的一首現代詩。描寫了詩人站在鐵索橋上,追憶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在“革命精神日益淡漠”的今天,這首詩表現的英雄主義精神顯得及其可貴,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全詩共四節(jié),第一節(jié)寫景,雖然只有四句但意境深遠,“頭上、腳下、二郎山、大渡河、云霧、白浪”,構成一幅開闊而驚險的畫面?!皹蛏碓谳p輕地搖晃”,我的思緒也不能平靜,這幾句寫景不僅把讀者帶入畫面之中,而且自然引出下文。第二節(jié)觸景生情,作者追憶了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英雄事跡,用“高舉著紅旗,迎著火光”,刻畫了英雄的紅軍群像,用“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一系列動作描寫,點面結合,扣人心弦,把讀者帶回到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歲月,以富有力量和氣勢的句子,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紅軍戰(zhàn)士在鐵索橋上英勇戰(zhàn)斗的歷史場面,熱情地謳歌他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如果說第二小節(jié)是濃墨重彩的直接描寫英雄,那么第三小節(jié)就是一系列的環(huán)境描寫,“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勇士們?yōu)⑦^鮮血的地方,滿樹的`梨花正在開放”。用特定的意象——“梨花”,間接地贊美英雄,英雄用鮮血澆灌了美麗的鮮花,英雄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人民崇敬英雄、緬懷英雄,所以,“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輕輕地,輕輕地撒在這英雄的土地上”。今昔對比,令人感慨萬千,此時的鐵索橋、二郎山、大渡河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歷史是不應該被遺忘的,所以,第四小節(jié)與第一小節(jié)前后呼應,同樣的景物,此時卻已深深地烙上了作者情感的印記,翻滾的大渡河就像詩人“洶涌激蕩”的心情,詩人無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放聲高歌。整首詩,“英雄”一詞出現三次,“勇士”一詞出現兩次,語言精煉,感情強烈,是一首英雄的贊歌。景物描寫,前后呼應,,把詩歌表達的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整首詩押“ang”韻,節(jié)奏鮮明,韻腳工整,讀來瑯瑯上口,適宜進行朗讀訓練。詩人將寫景、記敘、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都值得我們學習。
學情分析。
孩子們在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下,意志軟弱、害怕吃苦、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因此,對孩子們進行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六年級學生,自主意識較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通過自學,學生能解決“寫了什么”,但“怎樣寫的”,即深入文本,體會文字背后的含義這一能力還需提高,“為什么這樣寫”,即詩歌的寫作方法和寫作特點,還需老師的引導和點撥。時代背景與學生生活差異較大,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如“歌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學生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單元訓練要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自學生字和詞語,理解詩歌內容,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2、體會詩歌的寫作特點,學習詩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現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讀為主線,以情為核心,以展開想象為散發(fā)點,抓住重點詞語,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練習有感情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升華對英雄的認識,并背誦喜歡的段落。
情感與態(tài)度:
1、體會紅軍的英雄事跡與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學習紅軍英雄頑強、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畏難情緒”,培養(yǎng)學生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十二
各位評委: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我站在鐵索橋上》。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模塊——教材分析。
《我站在鐵索橋上》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英雄”單元的一首現代詩。描寫了詩人站在鐵索橋上,追憶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在“革命精神日益淡漠”的今天,這首詩表現的英雄主義精神顯得及其可貴,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全詩共四節(jié),第一節(jié)寫景,雖然只有四句但意境深遠,“頭上、腳下、二郎山、大渡河、云霧、白浪”,構成一幅開闊而驚險的畫面?!皹蛏碓谳p輕地搖晃”,我的思緒也不能平靜,這幾句寫景不僅把讀者帶入畫面之中,而且自然引出下文。第二節(jié)觸景生情,作者追憶了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英雄事跡,用“高舉著紅旗,迎著火光”,刻畫了英雄的紅軍群像,用“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一系列動作描寫,點面結合,扣人心弦,把讀者帶回到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歲月,以富有力量和氣勢的句子,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紅軍戰(zhàn)士在鐵索橋上英勇戰(zhàn)斗的歷史場面,熱情地謳歌他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如果說第二小節(jié)是濃墨重彩的直接描寫英雄,那么第三小節(jié)就是一系列的環(huán)境描寫,“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勇士們?yōu)⑦^鮮血的地方,滿樹的`梨花正在開放”。用特定的意象——“梨花”,間接地贊美英雄,英雄用鮮血澆灌了美麗的鮮花,英雄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人民崇敬英雄、緬懷英雄,所以,“人民捧著美麗的鮮花,輕輕地,輕輕地撒在這英雄的土地上”。今昔對比,令人感慨萬千,此時的鐵索橋、二郎山、大渡河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歷史是不應該被遺忘的,所以,第四小節(jié)與第一小節(jié)前后呼應,同樣的景物,此時卻已深深地烙上了作者情感的印記,翻滾的大渡河就像詩人“洶涌激蕩”的心情,詩人無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放聲高歌。整首詩,“英雄”一詞出現三次,“勇士”一詞出現兩次,語言精煉,感情強烈,是一首英雄的贊歌。景物描寫,前后呼應,,把詩歌表達的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整首詩押“ang”韻,節(jié)奏鮮明,韻腳工整,讀來瑯瑯上口,適宜進行朗讀訓練。詩人將寫景、記敘、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都值得我們學習。
學情分析。
孩子們在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下,意志軟弱、害怕吃苦、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因此,對孩子們進行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六年級學生,自主意識較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通過自學,學生能解決“寫了什么”,但“怎樣寫的”,即深入文本,體會文字背后的含義這一能力還需提高,“為什么這樣寫”,即詩歌的寫作方法和寫作特點,還需老師的引導和點撥。時代背景與學生生活差異較大,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如“歌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學生理解會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單元訓練要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自學生字和詞語,理解詩歌內容,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2、體會詩歌的寫作特點,學習詩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現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讀為主線,以情為核心,以展開想象為散發(fā)點,抓住重點詞語,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練習有感情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升華對英雄的認識,并背誦喜歡的段落。
情感與態(tài)度:
1、體會紅軍的英雄事跡與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學習紅軍英雄頑強、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畏難情緒”,培養(yǎng)學生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十三
1、理解讀詩歌內容,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2、體會詩的韻味,練習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喜歡的段落。
3、體會紅軍英雄的事跡與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體會詩歌的第二小節(jié),了解紅軍北上抗日飛奪瀘定橋的事跡,體會紅軍英勇頑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了解紅軍時期的時代背景,體會作者對紅軍的贊頌。
查找瀘定橋的資料,閱讀《七律·長征》和《飛奪瀘定橋》等文章,了解紅軍北上抗日的事跡。
1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2、有疑就問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大家都查過資料,那誰先來談談對鐵索橋的了解?
以作橋面,是歷史上從內地到藏區(qū)的咽喉要道。
3、(出示圖片從不同角度展示鐵索橋的風貌體會險要)看到了鐵索橋,你有什么感受嗎?
樣的感受呢?我們來讀一讀詩歌。
二、初讀詩歌。
1、自由地讀一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順詩句。
2、誰來讀一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聽是否讀準了字音。(指名讀,一人一小節(jié))。
3、生字讀準了,詩歌才會讀得更流暢,讓我們學習這一課的生字詞吧。(撒、灑)。
4、那詩人站在這座橋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詩歌,去細細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齊讀)。
三、品讀第一節(jié)。
1、當詩人站在鐵索橋上,他看到了什么?請自由朗讀第一節(jié),可以劃出有關的詞句。
2、從“橋身搖晃、頭上云霧、腳下白浪”感受到了什么?帶著感受再讀(指導讀,齊讀)。
3、“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4、“心潮洶涌激蕩”是什么意思?
四、品讀第二節(jié)。
1、詩人的心情為什么會久久不能平靜了?再讀一讀詩歌,找一找有關的詩句。(2、3節(jié)均可)。
彈雨、火網”來品味當時形勢的危險和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邊隨機指導5、6個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
3、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吧?。ㄓ^看多媒體課件)。
4、看完了錄像,誰來說一說自己的感受。(說完后隨機指導3、4個學生再讀這一節(jié))。
5、讀著讀著,我們還可以這樣讀——誰來試試?(2個學生填空式的朗讀,齊讀)。
6、當年戰(zhàn)爭的激烈,紅軍戰(zhàn)士們的英勇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記憶里,毛澤東同志也為這次驚天地泣鬼神的戰(zhàn)斗揮毫寫下了一首詩《七律·長征》(賞析)。
7、1935年5月29日,長征途中的紅軍為了徹底粉碎蔣介石精心策劃的大渡河會戰(zhàn),冒死攀橋欄,踏鐵索,取得了“飛奪瀘定橋”
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國歷史上“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麗篇章,這是多么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啊,讓我們有感情地齊讀這節(jié)。
五、品讀第三節(jié)。
1、詩人追憶了紅軍飛奪瀘定橋時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指名讀第三小節(jié))(戰(zhàn)斗的樓房成學習的課堂;梨花開放)。
2、這樣美好的環(huán)境,這樣幸福的生活,是怎樣來的?
(革命先輩為了讓我們中國人挺直腰桿不受欺侮而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吃草根……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3、面對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革命先烈說些什么?再把感受讀出來(指導2、3個學生讀)。
從“輕輕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懷念、敬仰指導2個學生讀)。
4、讓我們對比著來讀讀這節(jié),老師來讀描寫當年的部分,你們讀寫如今的部分(師:“當年激烈戰(zhàn)斗的樓房”生:“如今成了孩子們的課堂”……師生合作讀該節(jié))。
六、品讀第四節(jié)。
1、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我們的心情怎能不激蕩?請齊讀第四小節(jié)。
2、詩人要高聲歌唱,他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贊美英勇的先烈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歌唱在英雄的土地上建設美好家園的勤勞的人民。)。
七、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讓我們也高聲歌唱吧?。ㄅ錁俘R讀整首詩)。
八、課后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搜集紅軍長征的有關詩歌讀一讀。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十四
首先來談談我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鐵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薄段艺驹阼F索橋上》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遺跡”這個話題,安排了三篇體裁各異的文章。這篇課文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
2、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3、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閱讀教學的過程也就是三維目標的整合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才能真正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
接下來我說一說設計這節(jié)課所采用的教法和學法。
教學中我采用的是以教師有指導地自讀自探自悟式教學方法為主,以講授法、啟發(fā)式談話法、演示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為輔,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而進行的。
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讀感悟、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的有機結合,達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提高認識的目的。基于以上的一些理論指導,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還記得咱們上節(jié)課學習的一首現代詩嗎?”教師以這樣的一段敘述語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板書課題后,全班齊讀一遍。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全詩共四節(jié),開頭和結尾反復吟唱。開頭營造了很美的意境,輕輕搖晃的橋身、飄過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引發(fā)作者無限的遐想;結尾同樣的景物,卻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順序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先學習第1節(jié)和第4節(jié)詩。
教師配樂范讀全詩,引出新課的學習,提出問題:“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學生先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繼而由問題導入到第1節(jié)詩的學習中。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節(jié)后,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此時課件出示課本上的鐵索橋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對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體驗。一幅靜止的畫面在學生的頭腦中經過再想象、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就變成了鮮活的、動態(tài)的場面。這里,對學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傾聽能力及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所體現。
“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由這樣一個問題把學生引到第4節(jié)詩的學習當中去。請學生們快速瀏覽全詩,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詞語劃下來。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潮洶涌激蕩”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讀感悟第四節(jié)詩。通過指導朗讀、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這兩小節(jié)詩描寫的內容差不多,但第4節(jié)比第1節(jié)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一些。
這兩節(jié)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所以朗讀自然就成為綜合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領略文章的最主要部分內容或重點段落,體會表達的情感。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詩歌的2、3小節(jié),而重中之重就是第2小節(jié)?!霸娙苏驹跇蛏匣貞浭裁??”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再回過頭來細細體味詩句,和小組同學交流討論出第2節(jié)詩中最能體現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詞句(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谜n件出示,深入理解?!芭手?、冒著、沖破”這三個動詞直接體現了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第3節(jié)詩的內容是讓學生在小組里和小伙伴合作學習來完成的,這一部分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隔不遠,不難理解,我主要還是進行朗讀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自由地讀,指名讀;經過想象畫面后的讀;觀看影片片斷后的讀;理解重點詞句后的讀;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讀。讀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是在逐步加深,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是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
此時,學生在經歷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動的情感體驗過程后,教師引導朗讀全詩,他們在學習中積累的強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釋放出來。教學的全過程也體現了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到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1、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2、學習本文后,你想對無數先烈說些什么?
本課教學抓住重點段落的理解,通過三個重點詞語“攀著、冒著、沖破”,體會出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攀著冒著沖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十五
《我站在鐵索橋上》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第一次試教,由于對教案不熟,我第一次的課沒有上完,在第二段的對紅軍英勇頑強的精神的理解上并不深刻。我很不滿意,覺得自己在詩句的把握上還不夠好,教案沒有細化。
后來,在馮老師和王老師的建議下,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在第二段的教學中,分為三個層次讀,其中穿插了影片,毛主席的詩歌《長征》。在第三節(jié)的教學中也穿插了多種形式地讀,男女生配合讀,師生配合讀,小組讀,齊讀等。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怎樣幫助學生通過閱讀詩歌中的句子,準確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起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的要求:“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的體會應該是他們通過閱讀文本,思考、感悟而得到的。因此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紅軍飛奪瀘定橋事跡的資料,想通過了解當年的歷史,讓學生在腦海里構建起形象生動的畫面,為情感的流露搭建一個平臺。
課堂上,讀到描寫紅軍戰(zhàn)士英勇作戰(zhàn)的小節(jié)時,有的孩子開始用課外資料幫助聯(lián)想。他們的回答中,不僅是對資料的轉述,而且與課文結合。這時,一個孩子找到課文中的一個詞:“強渡”,并介紹了瀘定橋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從中體會到了紅軍戰(zhàn)士渡河的勇氣和決心!聽了這個孩子的回答,我表揚了她:你是個會讀書的孩子!
我站在鐵索橋上的教案篇十六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一首現代詩,描寫的是詩人站在鐵索橋上,思緒萬千,追憶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詩共四節(jié),感情強烈,借景抒情,節(jié)奏鮮明,瑯瑯上口。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2、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3、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達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睹物思人。是啊,每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不禁想起無數革命先烈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同學們,還記得咱們上節(jié)課學習的一首現代詩嗎?教師以這樣的一段敘述語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板書課題后,全班齊讀一遍。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全詩共四節(jié),開頭和結尾反復吟唱。開頭營造了很美的意境,輕輕搖晃的橋身、飄過的云霧、大渡河的白浪引發(fā)作者無限的遐想;結尾同樣的景物,卻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情感。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順序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先學習第1節(jié)和第4節(jié)詩。
教師配樂范讀全詩,引出新課的學習,提出問題:詩人站在橋上看到了什么?學生先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繼而由問題導入到第1節(jié)詩的學習中。
學生自由朗讀這一節(jié)后,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時課件出示課本上的鐵索橋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展開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見,對詩人站在鐵索橋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體驗。一幅靜止的畫面在學生的頭腦中經過再想象、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就變成了鮮活的、動態(tài)的場面。這里,對學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傾聽能力及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所體現。
此時,我們的詩人正站在橋上,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由這樣一個問題把學生引到第4節(jié)詩的學習當中去。請學生們快速瀏覽全詩,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詞語劃下來。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心潮洶涌激蕩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讀感悟第四節(jié)詩。通過指導朗讀、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這兩小節(jié)詩描寫的內容差不多,但第4節(jié)比第1節(jié)表達的感情更強烈一些。
這兩節(jié)詩的學習中,我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比如指名讀、分組讀、師生合作讀、配樂齊讀等。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很講究韻律和節(jié)奏。所以朗讀自然就成為綜合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課時。
詩人站在橋上回憶什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第2節(jié)詩。
作者追憶紅軍飛奪瀘定橋、與敵人激烈戰(zhàn)斗的內容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遠,難以理解。學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當時激烈的場面,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再現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飛奪瀘定橋的激烈場景,讓學生們進入到詩句所描繪的具體的情境中去。
再回過頭來細細體味詩句,和小組同學交流討論出第2節(jié)詩中最能體現紅軍戰(zhàn)士英勇無畏的詞句(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著密密的彈雨,沖破了敵人的火網?。谜n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著、冒著、沖破這三個動詞直接體現了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以及不屈不饒的獻身精神。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較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第3節(jié)詩的'內容是讓學生在小組里和小伙伴合作學習來完成的,這一部分描寫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隔不遠,不難理解,我主要還是進行朗讀指導。
學生帶著問題自由地讀,指名讀;經過想象畫面后的讀;觀看影片片斷后的讀;理解重點詞句后的讀;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讀。
讀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是在逐步加深,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是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
此時,學生在經歷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動的情感體驗過程后,教師引導朗讀全詩,他們在學習中積累的強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釋放出來。教學的全過程也體現了由整體到部分,再回歸到整體的教學思路。
三、拓展積累、升華情感。
1、準確流暢地背誦課文。
2、學習本文后,你想對無數先烈說些什么?
3、課后欣賞。(本詩的歌曲演唱、xx詞《長征》、蕭華的詩《飛渡大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