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大全(18篇)

字號:

    讀后感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書中的知識,加深對書籍內涵的理解。10.讀后感的寫作不僅僅是對書中情節(jié)的記敘,還要注重對作者觀點的分析和解讀,體現(xiàn)自己的獨特視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這些范文涵蓋了不同類型和題材的書籍,從文學作品到科普讀物,從傳統(tǒng)經典到當代暢銷書,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靈感和啟示。讀完這些范文后,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寫出自己的讀后感,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一
    借了一本《虛無的十字架》,借閱期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為了不辜負我當初借書的初衷,決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
    應該說這是我看東野圭吾的第三本書。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憂雜貨店》??赐暧幸粋€總體的感覺就是,書中的人物關系構思很巧妙,總是那么引人入勝、出其不意。
    看這本書時,也是如此。本書開篇寫的是一對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當我特別好奇他倆到底會向什么方向發(fā)展時,作者卻筆鋒一轉,寫到了一個小女孩的被害。當時就一直在想,開篇的少男少女肯定會再次出現(xiàn),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內容出現(xiàn)呢?強烈的好奇心促使著我往下看,有一種根本停不下來的感覺。
    書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討論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
    從小夜子的遺作來看,她當然是傾向于"殺人償命",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認為刑罰并沒有讓犯人改過自新,他們會憑著高超的演技假裝悔罪而獲得減刑和假釋,走上社會后依然會成為社會的毒瘤,禍害蒼生。
    但是我從里面也讀到了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深深置于內心的那種復仇感,堅定而執(zhí)拗,讓人不禁會掩卷深思。
    另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兩對人對命運各自不同的選擇,史也和紗織,道正和小夜子。史也為了彌補自己年少時犯的罪,選擇積極前行,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紗織卻沉浸在懊惱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棄。道正選擇了告別過去,重新開始;小夜子卻作為受害人家屬,做了更多關于犯罪和刑罰的研究。
    我不敢說哪種選擇更好,畢竟我不是他們,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們當時的處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選擇一種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還要繼續(xù)前行,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做的事負責,頹廢和逃避顯然解決不了任何事情。
    本書的結尾,因為找不到嬰兒的尸體,史也和紗織并沒有受到審判,這無疑也說明了作者的態(tài)度。但是他們給自己的懲罰是一輩子,背負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虛無的十字架。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二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坐在家里的沙發(fā)上,從旁邊的書架上抽出了一本《虛無的十字架》讀起來。
    這是一本偵探小說,我才看了幾頁就愛不釋手了。
    本書主要講了道正與小葉子的女兒被殺,而兇手被宣判死刑后,他們覺得人生已經失去了目標,女兒已無法再生,兩人被迫分手。過了幾年,道正接到了刑警的電話,小夜子被殺了。雖然兇手不久后就投案自首,而道正卻在小葉子的遺物中有所發(fā)現(xiàn),她的死因另有玄機。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作者東野圭吾的一句話:“無論兇手事后如何反?。慷嗝春蠡?,死去的生命都無法復活?!笔聦嵉拇_如此,只要犯了錯誤,無論事后多么努力地去補償,也就無法挽回當時的損失。
    我也很喜歡這本書的辦案細節(jié)。偵探和警察如何用非常巧妙的手法去破案,以及被害人家屬那種據(jù)理力爭永不放棄的精神,誓死也要給死者討回一個清白的執(zhí)著精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了這本書我想問你幾個問題:
    所謂的罪與罰究竟本質如何?是讓他人聽到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脫,還是讓他重返社會,用自己的一生來贖罪。
    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值得思考。一本好的書一定是打開你的思維,引導你不斷去思考。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三
    她,只是一個平凡的女孩兒,每天穿梭在茫茫人海中;她,自小體會不到母愛,卻依然笑著前行。就是這么樂觀堅強的一名少女,卻被卷入了一個詭異的漩渦中,無法脫身。
    父親朋友之死,亡妻之痛,撲朔迷離的真相……無數(shù)條謎團和線索編織的巨大蜘蛛網中,這個女孩是案件唯一的突破點。死者一次次被釘在十字架上,這個年幼的少女對前往渺茫的希望并沒有退縮,為了查找最后的真相,她一次次冒險,僥幸逃脫。
    人的一生中,可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女孩兒?她善良樂觀,即使有再多苦難也笑著去面對,就好似天邊最溫暖的陽光;她正直勇敢,即使是一個陌生人遇到了困難,也會義無反顧去幫助。她就像一張白紙,不食人間煙火,如天使般降臨在人間。在經歷過種種苦難之后,她的美好終于來臨。這何嘗不是人生的真諦。
    這樣的女孩最后一定能快樂。正如,溫暖與傷痛都來源于未知和那顆勇于去承受苦難的心。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四
    蛭川與作造背負著虛無的十字架,表面上受到了法律的懲罰,實則內心并不以為然,只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便可以視他人生命為無物。而史也和紗織雖然沒有受到眾人能看到的懲罰,確實真真正正的在自己身后背上了看不見卻極有份量的十字架,一個為了贖罪去做了小兒科的醫(yī)生,并娶了一個懷著別人孩子的可憐的女人,一個背負著心理上極大的壓力而患上了偷竊癮,認為自己“只配吃偷來的東西”并多次想要自殺。而兩個人當時“害怕被發(fā)現(xiàn)后會被迫分手”的初衷也無法達到,懵懂純粹的愛情隨著嬰兒一起被殺死并掩埋。
    文中有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犯了罪的人,不可能有一個合適的方法讓犯人能夠贖罪?!?BR>    有的人,你以為他被法律懲罰了,其實他并不以為然。而有的人看似逃脫在了法律之外,但也許他反而能夠在極大的歉疚與懊悔中自我懲罰、反省,甚至是補償,對受害者家屬或者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一種補償。這兩種,哪一種才更具有意義呢?這也許是東野圭吾想讓大家都好好思考的一個問題。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五
    東野圭吾的小說,越看越有味。開篇引人入勝,過程迂回曲折又峰會路轉,讓人摸不著頭腦,最終柳暗花明,待合上書本又讓人忍不住深思。
    小夜子,因為自己的疏忽大意,把愛女留在家中,被入室盜竊的小偷殺死。在參與審判的過程中,她為愛女極力尋求檢方判處對方死刑然而并沒有成功。(殺人者是再犯,而且是在假釋期間再犯)。小夜子無法接受愛女被害,在案件判決后,她致力于維持死刑。然而,執(zhí)念終究還是成了偏執(zhí),導致她發(fā)現(xiàn)紗織和史也年輕時犯下的罪行(初中時生孩子后把孩子殺了)時,執(zhí)意要求他們要去自首以接受刑罰,最終導致悲劇發(fā)生,她自己被殺害。
    對于紗織和史也年輕時犯下的罪,他們雖沒有受到法律上的制裁,然而他們一直背負著這個虛無又沉重的十字架在生活。紗織自我放逐與墮落,企圖通過自虐來贖罪,她卻始終無法走出自己的地牢;史也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盡最大的力量幫助他人救治幼兒,挽留了更多的生命。他們的自我反省與贖罪的心情,比接受刑罰在監(jiān)獄之內服刑的罪人們更甚。
    正如書中所說:每一個案件,都應該有不同的判定。所以,每一個故事,都應該有不同的結局。同樣痛失愛女的中原,或許是他對小生命的敬畏之心,他沒有走上前妻小夜子之路。
    合上書本,第一個念頭,教育是容不得丁點馬虎的,且在孩子成年之前要持之以恒。紗織和史也的悲劇,紗織懷胎十月,她父親居然沒發(fā)現(xiàn);讀后感.這樣的父親得是多不在意她的女兒?!懷孕這么大的事情,為啥沒有人尋求父母老師的幫助?是因為害怕父母和老師而不敢說?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初中生生孩子的實例。這正是大多數(shù)家庭教育的失敗之處。而愛美的悲劇,則是因為小夜子的疏忽。
    第二個念頭是,為啥同一事件對男女的影響天差地別?中原道正和小夜子,紗織和史也,為什么都是女的心理出問題?是因為男人更堅強女人柔弱嗎?我想大概是因為孩子是女人懷胎十月所生,女人對于生孩子的付出是一般沒生過孩子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六
    這也不是我第一次接觸東野圭吾文字。東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說家,作品常常與犯罪、暴力、復仇這樣冷漠的詞匯聯(lián)系,揭示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系和社會的炎涼。但也不乏一些溫暖的語句?!拔覀冞@種平凡之人在面對勝負關鍵時,總需要找尋某種倚靠,但,在比賽中乃是孤獨的,無法倚靠任何人。那么,該倚靠什么呢?我想只有自己曾經努力過的事實?!保ㄟx自《放學后》)“我的天空里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并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么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借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保ㄟx自《白夜行》)這些都曾給過我啟迪。
    《虛無的十字架》也是如此。這本書主要是圍繞犯罪、刑罰講的,有冷漠不知悔改的殺人犯,有依法宣判的法官,也有執(zhí)著于爭取罪犯判死刑的受害者家屬,平淡的語言述說故事,通過人物命運批判法律。我讀書向來只能觸及文字最為淺薄之意。在我看來,十字架是說讓人的心靈和肉體都得到懲罰的處置。虛無的十字架嘛,是說法律不能讓罪犯得到應有的、能夠讓他內心懺悔的審判,只是關進監(jiān)獄或者死刑,并不能起到任何的實質性作用,受害者家屬也不會因此得到完全的安撫。從這個層面講,法律并沒能起到真正的教化作用,也就形同虛設,所謂虛無?!八佬毯軣o力”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將作者的看法延伸到教育中也同樣適用。教師教書育人,最重不過一個育字。首先要在孩子心中培養(yǎng)一桿秤,使其知何為可為,何為不可為;其次,懲罰和獎勵都不要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其內心,喚起他的羞恥感、自豪感;最后引導孩子主動的重構那一桿秤,達到內心的道德平衡。這樣讓十字架不再虛無,懲罰才能是真的懲罰。
    如何判斷他是真的悔過,還是為了逃避再懲罰的假意偽裝或是根本無懼懲罰,這是個問題。
    希望能在之后的閱讀和教育實踐中得到答案。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七
    曾經也有思考過關于死刑是否應該被廢除的問題。無論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堅定的認為,罪犯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以命償命是必須的。不管背后有著怎樣的動機和原因,都不該做出這一步。然而看到書中那句“死刑是無力的”,還是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想來也是,已經做出了喪心病狂的事,大概早就有了被判死刑的覺悟。又或者這些人對別人和自己的.生命,從來都是無所謂的態(tài)度。即使被判處極刑,也未必會有悔改之心。所以虛無的十字架對于他們是否真的存在。也許會像井口紗織背負著沉重無法輕松生活。也許會像仁科史也用其他方式彌補救贖,可怕的是不配為人的人永遠都不會意識到自己犯下的罪行。而遺族又要如何面對沒有得到應有制裁甚至逍遙法外的兇手。
    在這個問題上我無法理性。但即使是法官大概也無法做出所謂的真正的判決。在看到結局是徹底無力了。年輕不懂事的錯誤決定一步步釀成惡果。這樣的悲劇明明是可以避免的,卻接二連三毀了不止一個人的人生。偏偏在揭露真相后找不到證據(jù)和立場去起訴。真的,太沉重了。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八
    沙織和史也在他們美好的年華里犯下許多正處于青春期都會犯的錯――偷嘗禁果。自然結出的果子也會讓他們手足無措,只能選擇最殘忍的手段――殺死孩子。于是,背著這沉重的十字架去過余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里面也是一個凄苦的女性,但是她卻選擇積極地去過剩下的日子――罪與罰,我們到底應如何正確地去對待這兩者。她在開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卻從沒離開過整本書。
    那個神秘的地方――自殺的絕佳點,也是許多埋掉罪惡并決心贖罪的地方。
    所以最后死去的孩子不見蹤影,他看到了沙織和史也這幾十年所背負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們正在積極地懺悔彌補……活下去的人總要繼續(xù)向前,不能停滯不前。
    自己看書確實囫圇吞棗,只是被情節(jié)所牽引,而而隱藏在句子里的意蘊卻沒有深深體味……。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九
    十字架的故事出自圣經。讀完十字架的故事,大家都會寫什么感悟呢?來看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第一幅漫畫中,每個人都背負著一個沉重的十字架,在緩慢而艱難地前行!
    途中,有一個人忽然停了下來。他在想著什么!
    他想,上帝啊,這個十字架太沉重了,我可以把十字架砍掉一塊!
    于是他動手砍了起來!
    砍掉之后走起來,的確是輕松了很多,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
    就這樣走啊走啊!走著走著,他覺得肩上的十字架還是很沉,很重!
    他祈求道,上帝啊,請你讓我再砍掉一截吧,我會走得更輕松!
    于是,他又砍掉了一截!
    感謝上帝,這樣一來,他感到輕松多了!
    如此,他毫不費力地就走到了隊伍的最前面。當其他人在吃力地負重前行時,他卻輕松地哼起了小曲!
    后面的人都慢慢地趕上來了,他們用自己背負的十字架搭在溝上,做成橋,從容不迫地跨越了溝壑。
    他也想如法炮制。只可惜啊,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經被砍掉了長長的一大截,根本無法做成橋幫助他跨越溝壑!
    于是,當其他人都在朝著目標繼續(xù)前進時,他卻只能停在原地,垂頭喪氣,追悔莫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事都不能走捷徑。你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人生就用什么樣的結果回饋于你。每個人都背負著屬于自己的十字架,的確是這樣,漫畫中的每個人,都是背負著屬于自己的十字架,而當溝壑出現(xiàn)時,他們也只能利用自己背負的十字架去跨越溝壑,繼續(xù)前進。所以,請不要埋怨學習的繁重,工作的勞苦,因為真正的快樂,是奮戰(zhàn)后的結果,沒有經歷深刻的痛苦,我們也就體會不到酣暢淋漓的快樂!
    《圣經的故事》這本書和中國、希臘神話一樣,都是神話故事,而四大古國的神話我們已經了解了兩本。其中,我們還有古埃及和古羅馬還未了解,《圣經的故事》是古羅馬的神話。
    這本書分為兩個大故事:舊約故事和新約故事,這兩個故事中舊約故事就占了整本書的四分之三,在古羅馬,人們把上帝認為是古羅馬的神。在沒有人的時候,上帝花費了六天的時間創(chuàng)造了日月、植物、動物(不包括人)。
    第七天,上帝休息了,他說:“要把這一天定為圣日?!焙髞硭麄儼研瞧诙槠咛?,并將一周的最后一天定為星期天。這天人們放下工作,用這一天來休息。
    后來上帝發(fā)現(xiàn)大地上還缺少一樣東西,就是人,于是上帝找了一塊泥土捏成了一個人,取名為亞當,又建了一個果園,名叫伊甸園。園內有好吃的果實和一些動物。亞當生活在這里,生活很優(yōu)閑。幾天后上帝發(fā)現(xiàn)亞當缺少了一個同伴,上帝麻醉了亞當,從他身上取出一根骨頭,造了一個女孩,取名為夏娃。
    在伊甸園中的一棵樹上,種滿了禁果,上帝囑咐亞當,讓他不要吃禁果。后來夏娃聽了蛇的話后,他們吃了禁果。上帝知道了去掉蛇的翅膀,將亞當與夏娃趕出了這里。
    聽了這個故事,大家要守好紀律,違反了將會沒有好的下場。
    《圣經故事》中的道理在生活中也有所體現(xiàn),比如:一個賣菜的人,在稱上做了手腳,多收了錢,被人發(fā)現(xiàn)后,不僅要負責任,以后去他那兒買菜的人還會越來越少,結果沒賺到錢,反而賠了些錢,所以做人老實,真誠,不貪圖小便宜,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了方便。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年輕的大衛(wèi)》這個故事。故事講一個少年,名叫大衛(wèi)。他很勇敢,他曾經把巨人歌利亞都打死了。而且他只用了五顆石子。掃羅很妒忌他,因為他沒有大衛(wèi)厲害,他便想把大衛(wèi)殺死。幸虧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保護了大衛(wèi),大衛(wèi)才沒有被殺死。還有一個原因,神永遠與大衛(wèi)同在。
    我讀了這個故事,感想很深刻。我知道了,一個人必須遵守應該遵守的規(guī)矩,否則將會受到應有的懲罰。誰從困難中解救了我們,我們就應該相信他的實力,贊美他。不能忘恩負義,應該知恩圖報。世界沒有神,卻全都是神。因為人人都是神,人人都有權力來主管自己。
    這位神以仁慈、耐心、寬容、博大、善良的精神來對待每一個人。不管那個人是善良,還是邪惡,神都會寬容他。這使我想起一句話:“宰相肚里能撐船。”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十
    同學推薦給我東野圭吾的作品,寄給我6本他的小說。
    這是我看的第三本,特別喜歡東叔的寫作風格,敘事深入人心,故事一點點透露線索引人入勝,語言通透簡結,卻又讓人覺得那么恰到好處,讓人感受到到人性的悲憫和深情。雖然此書主要探討人性的罪與罰,但是卻讓我更感到是教育的缺失,單親家庭的忽視,少年的愚昧無知,學校的冷漠無視才釀成了這樣悲劇。
    如果他們能得到家庭和學校更多的關愛和疏導,另外,如果小葉子不把孩子單獨留在家中,不認為發(fā)生事情是小概率事件,也許悲劇就可以避免……雖然沒有如果,卻為每一個讀者敲響了警鐘。一個幸福的家庭和必要的教育關愛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也許偶爾的一次伸手援助就可以拯救一段不幸的人生。
    另外,讓作惡的人在作惡前是否已經考慮好自己可以承擔一切后果,即便自己不畏生死是否又在意給自己家人帶來的不幸,如果你還有良心和悲憫心,又是否可以承受一輩子心中背負的良心十字架?罪也許是一瞬間的惡念,罰確實索繞一生的枷鎖。
    如果有孩子會讓她讀這本書,上上生動的一課。
    藝術運動與虛無美研究論文。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十一
    沙織和史也在他們美好的年華里犯下許多正處于青春期都會犯的錯――偷嘗禁果。自然結出的果子也會讓他們手足無措,只能選擇最殘忍的手段――殺死孩子。于是,背著這沉重的十字架去過余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里面也是一個凄苦的女性,但是她卻選擇積極地去過剩下的日子――罪與罰,我們到底應如何正確地去對待這兩者。她在開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卻從沒離開過整本書。
    那個神秘的地方――自殺的絕佳點,也是許多埋掉罪惡并決心贖罪的地方。
    所以最后死去的孩子不見蹤影,他看到了沙織和史也這幾十年所背負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們正在積極地懺悔彌補……活下去的人總要繼續(xù)向前,不能停滯不前。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十二
    東野圭吾在《虛無的十字架》一書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討論了包括死刑的廢除,法律和道德的相悖之處,罪犯應得的懺悔教育等問題。小說文筆細膩溫柔,情節(jié)設計巧妙,懸念迭起,作者通過人物形象的刻畫和對人物內心感受的細致描寫,展現(xiàn)出兇殺案背后加害人家屬和遺族的心路歷程。尤其是通過對男女主角既是加害人又是受害者唯一遺族的設計,引發(fā)讀者對法律、道德、人性前所未有的深思。
    死刑是否應該廢除?
    偶爾會聽到死刑廢除論的觀點,總覺得只是有些人慣于爭執(zhí),愛拿理想化的思維來做文章,卻從來沒有認真地去想過,作為被害人的遺族,兇手不能被判死刑將帶給他們多大的痛苦;而作為法律工作者,感受到死刑對法律的巨大限制又有多么的無奈。
    小說中中原道正和濱岡小夜子夫婦十一年前再三向法院上訴一定要判殺死女兒愛美的兇手死刑,甚至聲稱如果不判死刑,他們也不愿再活下去。兇手最終被判了死刑,可是這絲毫不能讓他們從悲痛中走出來。小夜子在文章中寫道:“判兇手死刑只是遺族恢復情感創(chuàng)傷的起點”。直到故事的結尾,二人也沒有完全走出失去女兒的痛苦。
    而死刑的局限性又實在太大,且不說冤假錯案,死刑完全是對教育感化罪犯的一種逃避方式。甚至對于罪犯來說,他們也并沒有從死刑中受到太多的懲罰,對于一些罪犯來講,與其在監(jiān)獄中度過漫長的余生,死刑可能還是一種獲得解脫的方式。就像殺害愛美的兇手蛭川和男,他阻止辯護律師再次為他上訴,理由是“太麻煩了”,他覺得死刑是他的命運,接受這樣的安排并無不妥。
    小說中寫道:“死刑最大的好處就在于讓殺人兇手再也無法殺害其他人。”死刑廢除論之所以沒有被大多數(shù)人接受,主要還是因為沒有找到比死刑更好的刑罰,既能平復遺族的心理創(chuàng)傷,又能使罪犯改過自新。這也許是法律向前發(fā)展的方向之一。
    法律能否完全依據(jù)道德?
    道德也許是法律的起源,但法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社會制度和社會經濟狀況等。法律與道德之間并非完全的包含或從屬關系,為了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法律的某些條文可能并不符合人們心目中的道德要求。
    畢竟道德是人們心中的一桿秤,對于不同的情景可能會有相差甚遠的道德標準。比如說幾乎所有的道德都認為“殺人償命”,可殺人的情況實在是紛紜萬象。小說中的三起殺人案,蛭川入室盜竊殺死戶主的女兒,人人都認為應該判死刑;做了一輩子混混的町村作造,為了善良的.女婿的前程,殺害了知道當年真相的小夜子,又聽女兒的勸告前去自首,對于他是否應判死刑,也許不同人的說法不一;而由于年幼無知殺害自己親生孩子的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織,兩人十多年來一直生活在內疚的折磨之中,仁科史也打算用一輩子來贖罪,而井口沙織患上精神疾病,最后打算用自殺了結自己。雖然這兩人同樣是殺害了一個無辜的生命,而且手段也不可謂不殘忍,可是一來他們當時都是未成年人,二來他們整個余生都感到良心不安,用盡各種手段只為贖罪,也許大多數(shù)人都會認為這二人根本不應該被判刑。就像小說給出的結局,刑警們沒有找到孩子的尸骨,二人的自首沒有成功。
    都說法不容情,鐵令如山的法律事實上限制了人們對于犯罪和罪犯的大多數(shù)感情。慶幸的是,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的法律和刑罰都在日益向多樣化發(fā)展,針對不同情形的犯罪劃分得也越來越詳細。同時,可調節(jié)性與標準性的平衡,也應該是現(xiàn)代法律的發(fā)展方向之一。
    罪犯應該得到怎樣的懺悔教育?
    小說中設計了很巧妙的對比情節(jié),蛭川因搶劫殺人在監(jiān)獄里關了二十六年,可他剛被假釋出獄,就再次殺人;而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織二人雖未被關進監(jiān)獄,可他們的一生都背負著痛苦和內疚,最終選擇自首。這似乎是對監(jiān)獄關押這種刑罰的諷刺,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對罪犯究竟應該施以怎樣的懺悔教育。
    對罪犯進行懺悔教育的目的,自然是讓罪犯出獄后不要再犯罪,至少不要再犯相同的罪。對于一些被判無期徒刑的罪犯,如果認錯態(tài)度良好,是可以爭取減刑,假釋出獄的。可是對“認錯態(tài)度”的判斷主觀性實在太強,要判斷罪犯究竟是真心悔過還是為了減刑而裝模作樣更是難上加難,且完全根據(jù)人為判斷,很難讓人相信這是絕對公平的。因此懺悔教育是否能達到期望的目的,很多情況下仍然是一個未知數(shù)。
    從古至今的教育都講究“因材施教”,懺悔教育也應如此。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犯罪的動機也各不相同,懺悔教育應該根據(jù)罪犯的特點為其量身定制。這樣做聽起來似乎成本太高,且為罪犯花費這樣多的資源也許會引人非議。但我們也應該想到,假如罪犯的教育工作沒有做好,那么刑滿釋放的罪犯們將會給社會造成怎樣的危害。
    小說寫道:“要求殺人兇手自我懲戒,根本是虛無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這種虛無的十字架,也必須讓兇手在監(jiān)獄中背負著?!币苍S他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不為社會所容,但他們并不能深刻地明白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自己和他人的不幸?!读瞬黄鸬纳w茨比》中說:“當你想要評論某個人的時候,你只需要記住,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擁有你所具備的優(yōu)勢。”同樣的,罪犯們雖然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傷害,但他們本身也是不幸的,或是缺乏教育或是缺乏關愛,社會也理應對他們負責。
    我想法律的終點就在于將“虛無的十字架”實體化,因為虛無的十字架是無法卸下的,只有先將罪犯們釘在十字架上,才能最終取下這層沉重的負擔,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告慰受害人的遺族。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十三
    東野圭吾的書總能讓人意猶未盡,看似平淡的內容卻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章會埋下怎么樣的伏筆,也無法知道下一章會給你提供什么樣的線索。并且看完之后總會讓人不由的去思考書中所要闡述的哲理性的東西,《解憂雜貨店》如此,《白夜行》如此,《虛無的十字架》亦是如此。
    《虛無的十字架》主要講述了中原道一和妻子濱岡小夜子在愛女被入室盜竊的匪徒殺害之后努力爭取讓匪徒被判死刑,但這個過程中法律的“寬容”讓他們覺得很受傷害,最后匪徒因為嫌麻煩放棄了上訴而被判處了死刑。但小夜子和中原都覺得無法再在一起了,因為每次見到對方都總能想到女兒的枉死,所以兩人離了婚。可是離婚后沒幾年小夜子也被殺身亡,中原在整理小夜子的遺物時發(fā)現(xiàn)離婚這些年小夜子作為自由撰稿人一直在致力于提倡死刑,小夜子采訪了很多人,收集了很多資料也整理了很多數(shù)據(jù)。因為他們女兒的死讓他們都明白如果殺人兇手還活在這個世上,哪怕是在監(jiān)獄里對于被害人的家屬而言都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然而小夜子卻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慘遭殺害。她因為采訪有偷竊癮的女人而接觸到了井口沙織,從井口沙織口中得知了她的過往,原來井口沙織有偷竊癮是因為心理原因,她在中學的時候和男友仁科史也偷食禁果而懷孕生下了一個孩子,兩個人都是學生,這個孩子當然是不能要的,所以兩人在孩子生下之后就將其捂死了,井口沙織和仁科史也最終因為心理原因分手了,但這件事卻一直折磨著她,所以最后她染上了偷竊癮,她覺得自己只配吃偷來的食物。小夜子覺得即便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也是一條人命,殺人就應該償命,所以她勸井口沙織自首。后來她又想辦法找到了仁科史也,想要勸仁科史也自首,但這件事卻被仁科史也的岳父聽到了,仁科史也的岳父不希望仁科史也坐牢所以殺了小夜子滅口。最后真相被中原找到,但他沒有像小夜子那樣勸仁科史也自首,而是讓他自己選擇。故事的最后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織都去了警察局,但由于警察在他們當年埋葬嬰兒的地方沒有找到殘骸,所以很有可能因為證據(jù)不足而判兩個人無罪。
    故事的最后并沒有一個真正的定論,到底殺人犯是否應該被判死刑。其實我們都知道在日本死刑是非常少的,一般都是對有多重命案的罪犯才會執(zhí)行死刑。而死刑在判決后也有漫長的上訴程序要完成,即便用盡所有上訴機會,還得由法務大臣簽署執(zhí)行令方可執(zhí)行。而多數(shù)法務大臣因為政治主張或其他個人的原因,普遍不愿意充當劊子手的角色,拒簽執(zhí)行令,從而導致日本國實際執(zhí)行死刑的案例非常之少。正如文中殺害中原道一和濱岡小夜子女兒的罪犯在此之前便殺過人,他在殺他們女兒的時候正是在假釋期間,所以小夜子認為將殺人犯關進監(jiān)獄根本就是虛無的十字架,起不到任何改造罪犯的作用,他們假釋期間或者出獄之后因為沒有工作,沒有經濟收入,所以還是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小夜子寫的稿子里面堅持認為殺人犯就應該被執(zhí)行死刑,他們是不會真正的懺悔和改過自新的。
    然而文中的仁科史也卻因為當年那個錯誤的“命案”努力當了一名兒科醫(yī)生,救了很多身患重難癥的兒童,甚至救了被男人欺騙而懷孕后準備自殺的花惠,并將花惠的兒子視如己出,對于花惠那個不負責任的父親也認真照顧,這才導致花惠的父親聽到小夜子要仁科史也去自首后要殺了小夜子,因為他覺得仁科史也是正人君子,他當醫(yī)生救了那么多孩子,給了他女兒和孫子幸福,也愿意照顧他這個“人渣”,他覺得仁科史也不應該被送進監(jiān)獄。
    作為讀者,作為局外人我覺得他們有自己的道理,當時在看到殺害小夜子女兒的罪犯的律師為罪犯辯護不應該被判處死刑的時候,我也同樣感到傷心和憤怒。這樣一個殘忍的殺人犯,并且已經不是第一次殺人了,為什么還要為他辯護,為什么還要保住他的性命?那對于被他殺害的人以及被害人的家屬而言會是多么大的傷害?可是看到仁科史也的岳父說,即便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織殺害了那個剛出生的嬰兒,但也沒有傷害到其他人,真正的受害者除了那個嬰兒其實也只有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織他們兩個人,而且因為那個孩子的死,仁科史也救了更多的人,包括他的女兒和孫子并讓他們過得很幸福,他的這種贖罪比在監(jiān)獄里關著或者直接判處死刑更有意義。我也覺得很有道理。
    所以最后的結局很耐人尋味,仁科史也岳父的律師因為覺得他殺人是為了隱瞞女婿的罪行,有酌情減輕量刑的余地而精神大振。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織雖然自首了,但因為找不到嬰兒的骨骸,所以很有可能會因為無法證明他們殺了嬰兒而不會受到刑法。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觸便是很多的道理,很多的事情都不是單純的對與錯、黑與白,就像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五顏六色一樣,是不可能用單純的某種顏色來定義的。很多事情各人有各人的觀點,各人有各人的經歷,所以有些執(zhí)著只在我們自己這里有意義,與別人而言,甚至可能是負擔。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十四
    假期中我讀了《爺爺鐵床下的密室——第七個鑰匙孔》,這是一本充滿冒險色彩的探秘小說,書里有很多小故事,涉及正義、勇敢、善良和親情……內容豐富“驚”彩,很吸引我的眼球。
    書中主要講的是住在薄荷巷子里的男孩阿培無意中得到了一串鑰匙,打開了爺爺鐵床下的密室。這里有許多坦克和火炮,還有無數(shù)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歐洲陣亡將士的幽靈,他們以一次挑起了戰(zhàn)爭,最終被阿培他們擊敗了,但阿培好朋友的爸爸卻被震啞了。
    在讀完書之后,我有點想哭,因為故事實在太感人了。這本書的故事突出了一個主題,就是熱愛和平。所以,我想告訴那些仍然有戰(zhàn)亂的國家:停止戰(zhàn)爭吧,讓和平天使圍繞著每個人,讓世界恢復和諧!戰(zhàn)爭有什么好處,只會讓更多的人受到傷害、使更多的人死去,使地球環(huán)境被污染破壞,使人們心里的惡魔更猖狂更殘暴。讓我們手拉手,拒絕戰(zhàn)爭,創(chuàng)造一個和平、和諧的世界!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十五
    "廢除死刑論中最強烈的意見,就是可能會因為冤假錯案造成枉死,但我的主張稍微不同。我質疑死刑,是因為我認為死刑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假設有一起a事件,兇手被判處*刑。另有一起b事件,兇手也被判處了死刑。雖然是兩起完全不同的事件,遺族也不一樣,但結論都一樣,都是簡單的一句死刑。我認為,不同的事件,應該有各種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結局。"。
    《虛無的十字架》是東野圭吾的一部比較出名的小說,里面描述了有一對平原夫婦(老公平原,妻子小夜子)因為他們的女兒被強盜殺死了,這對夫婦成為了遺族(死者的親屬)。他們對殺死女兒的強盜十分怨恨,一直在法庭上訴,一定要讓兇手"以死謝罪".因為兇手一直裝得悔過的樣子,法官一直不判他死刑。直到把這件案子上訴到最高法庭,兇手已經厭倦了這種法庭上的爭吵,請求法官判他死刑,雖然知道兇手要判死刑,但是這對夫婦并不高興,因為兇手并沒有因為他所犯下的罪過而感到悔恨,而是因為厭煩才請求法官判處*刑。
    后來這對夫婦因為女兒的死離婚了。幾年后,平原被警察通知他的前妻小夜子死了,在路上被人搶劫殺死了,然后他知道了小夜子離婚后幾年成為了一個作家,還在寫一本關于反對"廢除死刑"的書,認為只有兇手的死才能撫平遺族的傷口,殺人者必須償命。主人公和前妻一樣因為女兒的死想讓兇手都死,他想完成妻子的書,在訪問前妻的采訪對象途中發(fā)現(xiàn)了妻子的死不是單純的搶劫殺人,而是有一場謀殺(沒有預謀的殺人在日本不用判死刑)。
    平原知道了前妻死的原因,她的采訪對象中有一個人叫沙織,跟她說二十多年前與作為學生的初戀男友懷孕把兒子生出來殺死兒子的事,小夜子認為他們殺了人,要求沙織和她的前男友史也去自首,而史也因為當初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一直背負著虛無的十字架,并拯救了他的現(xiàn)任妻子花惠(因為被男人騙財騙色懷孕并沒有錢和勇氣生活下去想自殺的女人),而花惠的父親想女兒的老公史也不因為年輕的過錯坐牢,去把得知真相的小夜子殺死了,這樣就不會有人告發(fā)女婿史也的殺子之過。
    在這本書中主要描寫了殺人兇手殺人后的處境,并討論一個嚴肅的社會話題,是不是殺人犯都要判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讓兇手悔過(有一部分殺人有期徒刑結束后出來還是會繼續(xù)殺人)。而且書中有一個地方:遺族一致強調判處罪犯死刑,即使最后不能判處,也一定要向法庭提出死刑的建議,要讓罪犯背負著虛無的十字架。我認為這個虛無的十字架也是這本書的中的精華,失去了親人的遺族都想讓兇手判處*刑,但其中真正的原因是想讓兇手在死刑之前一直悔恨過他曾經殺過人,我也曾經思考過,如果法院沒有判處兇手死刑,為什么不親手去了結兇手的生命來為親人報仇,但我看完這本書之后就知道這樣報仇并不能撫平失去親人的痛苦,只是滿足了復仇的欲望而已。(書中失去女兒的平原夫婦一直在上訴,在最高法院上訴的時候,已經做好如果沒有判處*刑就在法院前面自焚以示抗議,即使自殺也不去殺死兇手報仇。)。
    書中有三件殺人事件。第一件殺人事件:平原夫婦女兒被殺,兇手在最高法院請求法官判處*刑結束;第二件殺人事件則是平原君前妻小夜子被要拯救女婿史也的老人殺死,老人的律師利用老人為了掩護女婿的罪過殺人打人情牌請求法院判處有期徒刑。第三件則是小夜子發(fā)現(xiàn)的年輕的情侶史也和沙織殺死他們的親生兒子這件二十年前的殺人事件。
    在男主平原君揭開所有謎題后,發(fā)現(xiàn)史也和沙織已經背負了二十年的虛無的十字架,史也不僅不顧拯救了他的妻子把不是他的親生兒子當作兒子,還成為了兒科醫(yī)生去救每一個兒童,沙織因為殺子一直過得不好。
    在男主揭開真相后,這對情侶一起自首,但是警察去尋找他們兒子的尸骨取證卻沒有找到,因此不得不撤銷對這對情侶的公訴,根據(jù)書中的線索我推斷:即使法院撤銷了對他們所犯下的罪過的處罰,他們的內心也會對自己進行處罰,身上的虛無的十字架仍然不能放下,并且比死刑還要嚴重,死刑是死了就一了百了,而背負著虛無的十字架卻在接下來的人生一直生活在悔過當中。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殺人犯對他們的罪過而悔過才是對他們最大的處罰,而且他們如果后悔了自己的罪過,一定會努力重新做人去造福社會,像史也一樣,拯救他的妻子成為一個醫(yī)生去救一條又一條鮮活的生命。而且大概小夜子或者平原君把史也和沙織的兒子的尸骨偷走了,認為他們一直為所犯下的罪過而受到足夠的懲罰了,只差去自首直面自己曾經犯下的罪過而已,只要他們去自首,也會因為找不到尸骨而不會對他們提出公訴。
    在我看來這正是東野圭吾這本書的精華所在,他這本書立身于一個社會熱門的話題(死刑廢除),如果他偏向于一邊,另一邊的人就不會看了。但是他把可以選擇的觀點都列出來,并用事件來向人們說明,很多人其實與殺人事件相離很遠,如果單單靠感覺和口耳相傳的故事來做出是否支持廢除死刑的決定是不科學的,因此就把幾件殺人的事件用小說展現(xiàn)出來,引發(fā)人們對死刑廢除的思考。對于讀書如果單純的欣賞是不夠的,要多加思考,可是思考那么麻煩,又有多少人能去做,而東野圭吾則把思考和閱讀聯(lián)系起來,用懸疑的筆觸調動讀者的興趣對事件的思考,這大概就是為什么東野圭吾的書能那么流行的原因吧,不單單寫得很深入人心,還能帶讀者一起來思考。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十六
    故事分為兩條主線分別講述,繼而在第二次事故的時候出現(xiàn)交叉點,整體看似毫不相干,實則步步為營,息息相關。
    整個故事圍繞著犯罪分子重罰后沒有真正悔改而覺得重罰不是最好的選擇,以及遺族的悲痛和傷心必須用重罰來施以公道,左右搖擺。
    小夜子在女兒被殺害后,窮其所有使罪犯被判死刑,然而只有宣判那一刻,她有一秒鐘的解脫,之后,便是無盡的黑暗。女兒不會再回來,家庭關系也變得很奇怪,以至于在她以后的人生里,不管如何改變生活狀況,心中的痛苦都不減絲毫。
    公交車司機事件,杭州保姆事件,豪車事件等等。心理的病痛,又該如何發(fā)現(xiàn)與治療?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逃犯在水果攤旁,作為罪犯,為了一顆橙子傷人可能也不足為怪。攤主熱心給了他一些水果,溫暖了他心底最深的人性與善意,用舉報自己的獎金回報了攤主的一番熱心。
    可能又會是另一番景象了。
    現(xiàn)在的社會,越來越多的是筑起高墻,是防患于未然,是早早的設下心防。于是那些一笑泯恩仇,一碗熱湯,一次微笑,一個口罩才會讓人心里一暖,彌足珍貴。希望我們都能傳遞正能量,不增添這世間的紛爭。愿心底善火不滅,獨善其身。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十七
    作為東野圭吾的小書迷一直在追捧他的每一部著作,他的書是我高三開始接觸與喜歡的。因為看了他的一本《假面飯店》從此變成了東野的小迷妹。
    對于他的書瘋狂購買,最近看的書是他的《虛無的十字架》,這本書有三個疑問,對于這虛無的十字架,所謂的“罪”與“罰”,究竟本質為何?是讓犯人聽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脫?還是讓他重返自由社會,但用盡一生贖罪?這本書主要就是圍繞了這三個問題在那邊周旋而展開的故事。
    整體的感覺都是很自相矛盾,故事里也一直在糾結是讓那些人一命抵一命,還是讓他們能有后悔之心,為之前所做的事情能夠付出代價去彌補。東野筆下的“罪”與“罰”不僅對司法制度的重新考量,同時也突出了兩種對生命的不同態(tài)度。如果單單是的規(guī)定殺人的人要償命判死刑,那很容易,還能起到震懾作用,但不一定能讓罪犯能夠改邪歸正,又怎么去告慰受害人家屬,讀后感。
    如果不是去判死刑,讓無期徒行的罪犯變成有期徒刑,幾十年后出來沒有與時俱進的生存能力,到時候又淪落到去進行犯罪,或者在這幾十年還是死不悔改的,在里面表現(xiàn)的我悔改的樣子,再出來也不能如何。
    制度和外不外乎人情之間的沖突,法制和很多感情都有沖突,對錯誤的彌補,不再背負虛無的十字架,對于我自我感覺的話,東野的很多書寫的都很觸動心理,他的每一本書都反應了當時社會的所反映的問題,感觸很多。
    作者:旅游學院空乘171班高佳敏。
    十字架的故事讀后感篇十八
    近些年因為幾次極端案件,國內關于廢除死刑的討論起伏過幾次,每次兩方激辯,分庭抗禮,我的思路總被兩方拉扯,左右搖擺。支持廢除死刑的人,口中多是人道主義精神,我不反對廢除,但對于人道主義精神這個出發(fā)點,我一直深深存疑而又不知其解。
    我對犯罪尤其是惡性犯罪有天然的興趣,之前有追過一美劇《犯罪心理》,這種獵奇的愛好細思極恐,暫且不提,不過我覺得犯罪心理只是復雜人性的一種展現(xiàn)方式,其多變和玄妙一言難蔽。拋開是非和傷害,我想,每一場犯罪都可以理解成,一雙無形的手在做人性試驗,犯罪的起因與動機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動機或許只是一個引子,而起因可從來不只是表象那么簡單,個人、家庭、社會都是始作俑者,所以這場人性的試驗開始的時間或許更早,遠早于犯罪動機產生的時刻。
    我覺得不是。無論多么復雜的案件,各個角色包括社會公眾,最終追求的是犯罪的代價。死刑只是人們能想到的、普世的代價的最高形式,但并非對所有罪犯是,甚至對于一些罪犯,死刑非但不是代價,而是痛苦的終結,如此看來,死刑在某些情況下,失去了意義。
    回到故事里,這本書一共涵蓋3個案件,而最為關鍵的案件,卻是最無法量刑定罪的一個。故事開始于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遭遇入室盜竊,小女兒被殺害,經過多方努力,兇手最終被順利判決死刑,但這對年輕的夫婦卻無法釋然的繼續(xù)一起生活而離婚,后來母親成為一名雜志記者,試圖通過文字工作,推動日本國內對惡性犯罪的死刑判決,慰藉因刑案失去親人的群體。作為記者,一位特殊的偷盜癖年輕女性的訪談引起了她的關注,追根溯源后,我們來到了第二個故事:優(yōu)秀的兒科醫(yī)生年輕時與女友一同殺死自己剛出生的孩子,二人分手后多年活在痛苦與愧疚中,醫(yī)生因此將被男人欺騙懷孕而想自殺的女子娶回家悉心照顧,女友也因此患上偷盜癖。第三個故事,便是醫(yī)生的岳父察覺到女婿被人調研,于是深夜未遂,殺了記者。
    這三場犯罪,入室盜竊殺人案、深夜尾隨殺人案,案件常規(guī),線索明確,結合東野圭吾一貫的案件編織邏輯,不難看出,絕不是這本書的重點,而兩場案件背后的青少年殺嬰案件和對二人生活的影響,才是值得討論的。
    入室盜竊案和深夜殺人案的罪犯,兩個都是有犯罪記錄的社會邊緣人,從對死刑的申辯過程,到最終接受死刑,兩個人對死刑的認知更多是命運的無奈和放棄,甚至于解脫,而非被害人家屬和公眾希望看到的懺悔和懲罰。而青少年殺嬰案,兩個人在法律制裁之外,一個活成了“死刑”,一個在拼命救贖自己和別人,這樣的懺悔和懲罰,或許更有意義。
    放到現(xiàn)實中,要追尋有意義的犯罪代價,就要回到每場犯罪的起因而非動機。這也正是一場場“人性試驗”的目的:不斷探尋人性和改變人性,而非單純的通過死刑為社會優(yōu)勝劣汰。話說到這,是否廢除死刑,或許你已經推出了我的答案,但這樣的答案仍然是很不正確的。如果說廢除死刑,是出于人道主義,我萬不能同意,如果說是因為死刑的意義,或還有得討論。
    即便死刑在贖罪認知上意義有限,但人性可敬不可信,我們并不能寄希望于罪犯自我找尋最有意義的懲戒方式,也不能做到為每一場犯罪、每一名罪犯量身定制最合適的懲戒方式,死刑雖然略顯草率,但卻是仍然是最優(yōu)解。
    “要求兇手自我懲戒,根本就是虛無的十字架,然而,即便是虛無的十字架,也必須讓兇手在監(jiān)獄里背負著”。我想,這正是東野圭吾給出的答案,也是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