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優(yōu)秀17篇)

字號:

    環(huán)境問題是全球關注的焦點之一,如何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如何撰寫一本生動有趣的回憶錄?最重要的是,總結不僅是一種寫作技巧,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方法,我們要將其融入到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一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涵與實質,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
    從兩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并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huán)境描寫,并且探究這環(huán)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積極互動。在課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chuàng)作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當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學習對文學作品感悟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的目標支配下,分析音樂描寫的手法及技巧,雖理性解讀了詩歌,但畢竟破壞了詩意?,F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片面強調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實上也會使學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強調感悟,但不能廢棄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結合運用。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二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f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北磉_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設計實施】。
    一、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靶小?,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二、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三、配樂示范背誦全詩。
    四、課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爸魅恕彼木?,寫?zhàn)T別時的凄涼情景?!芭e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凄涼環(huán)境。最后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昂雎劇眱删鋵鋈粋鱽淼呐寐曈迫簧裢?,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2、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jié)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弦所發(fā)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f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huán)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3、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磥砼门羧赵诰┏抢铩扒T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后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后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4、賞析最后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弦,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濕透青衫。
    5、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后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五、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厥啄涸七h,飛絮攪青冥。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三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學到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先讓學生找到詩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然后問學生有幾個淪落人,一為歌女,一為白居易,然后問他們分別是怎樣的經歷,怎樣的淪落,學生...
    理解白居易的淪落時插入背景介紹,可以讓學生跟深刻的理解他的痛苦,見到琵琶女的驚喜。
    提問:是什么讓他們的心靈得以相通呢?自然是那音樂了。與同學們共同欣賞經典音樂描寫。但是要知道,賞音樂是為體會蘊含其中的情感服務的。
    一句話串起全文,也可謂綴玉連珠了!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四
    一、設計意圖: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f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北磉_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碑a生共鳴,點明題旨。
    三、設計實施:
    1、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靶小保纸小案栊小?,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2、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3、配樂示范背誦全詩。
    4、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爸魅恕彼木?,寫?zhàn)T別時的凄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凄涼環(huán)境。最后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昂雎劇眱删鋵鋈粋鱽淼呐寐曈迫簧裢瑥母星樯嫌蓱n轉喜,引起下文。
    5、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jié)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弦所發(fā)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f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huán)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6、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磥砼门羧赵诰┏抢铩扒T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后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后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7、賞析最后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弦,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濕透青衫。
    8、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后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四、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厥啄涸七h,飛絮攪青冥。???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作者郵箱:?。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五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涵與實質,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
    從兩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其次,解讀文本,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并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huán)境描寫,并且探究這環(huán)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六
    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脈絡,分析本課的結構特點;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聯想和想像能力,背誦本段。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領悟作者關注現實,同情和尊重受損害的下層婦女的精神。
    重點: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并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難點: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一)教學要點: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詩結構特點。
    2.鑒賞高超的音樂描寫。
    (二)過程設計:
    一.導語設計。
    教師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學生沉醉其中)。
    教師:剛才同學們都沉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學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學生們各抒已見,有的說輕快、流暢;有的說悲傷、憂郁;有的說激揚動聽等等,很多同學覺得難以表達出來)。
    教師小結:從同學們表達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語言來表達音樂的感受可以說是比較難的事,大家知道音樂并不是實實在在,可感的、可觸摸到的實物,它是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捕捉的。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就更罕見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白居易是怎樣描寫樂曲的。首先來看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出示多媒體投影:內容為白居易簡介,新樂府運動,“行”體介紹及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略)。
    二.整體感知,糾正字音,學生朗讀全詩。
    三.在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敘事結構,鑒賞整齊兼變化的結構美。
    1.《琵琶行》以人物為線索,形成明暗對稱又交織匯聚的雙線結構,這種結構既嚴謹縝密,又錯落有致,顯現出對稱的整齊美,交織匯聚的變化美,明線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線是詩人的感受,兩線重點匯合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個句子上,教師可引導學生歸納出詩文如下的結構(多媒體展示),即板書設計(附在后文)。
    2.請學生認真讀詩歌的“序”部分,理出“序”與正文的關系。
    本詩的序文交代了寫作原因,內容上與正文前后照應。例如:序文的第二句與詩的第一段呼應;第三四五句與詩的第二三段呼應;第六七句與詩的第四段呼應。
    四.鑒賞詩歌中的音樂描寫(琵琶女總共有三次演奏,重點欣賞第二次演奏)。
    1.請學生找出詩歌中詳細描繪琵琶曲的段落(學生能夠很快找出第二段)。
    2.請學生集體朗讀第二段,再請一位同學朗讀(此時學生的朗讀感情無甚變化)。
    教師點撥:樂曲是有節(jié)奏感的,是起伏變化的,大家剛才沒有讀出樂曲的起伏變化,可能是大家還沒有體會到樂曲的情感變化,接下來我們仔細地來品讀這段琵琶曲的描寫。課前我們探討過,音樂是無形的抽象的,用文字來表達是很困難的,但我們發(fā)現白居易用了一種什么表現手法來使大家感受到音樂的美?(學生頓時領悟是用了一連串的比喻)。
    3.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形象美,讓學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語”等這些句子模擬的聲音,再讓學生揣摩琵琶女用這些聲音表達的情感,這樣學生不僅獲得“粗重繁密”、“細幽柔宛”“清脆圓潤”等音響上的認識,也體味到人物情感的變化。
    4.師生合作探究:是否能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從詩中找出相關內容。
    教師點撥:“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盤”,此時琵琶聲歡快明朗,清脆悅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春時代?!拔辶昴晟贍幚p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年輕的她色藝超群,名噪京華;“間關鶯語花底滑”至“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長色衰,又值社會動亂,“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婦,“轉徙于江湖間”;“銀瓶乍破水漿迸”至“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高漲,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jié)奏表達琵琶女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輕別離”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也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的憤怒控訴!
    5.學生通過琵琶女身世情感的變化再次朗讀,感情有了起伏變化。
    6.教師播放名家示范朗讀,讓學生跟讀。
    教師點撥:詩人是通過琵琶女彈奏琵琶和聽她訴說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經歷的。詩人借助琵琶曲這一媒介聽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覺到她心中的“無限事”,聽其訴說則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風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說和詩人有共同點。從序中可讀出詩人在長安期間,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參與朝政,憂國憂民,不顧身計,結果落得遠謫僻地,無所事事的下場,所以詩人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可以說詩人對琵琶曲的描繪正是自身身世的傾訴。
    8.學生再次朗讀,并嘗試背誦,結束全課。
    【附】誦讀指導:“大弦”以下四句應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業(yè)布置:
    (1)延伸閱讀韓愈《聽穎師彈琴》(多媒體顯示)。
    (2)讓學生課后試著去找一些琵琶曲來聽,加深體會樂曲節(jié)奏的變化。
    (一)教學要點。
    1.復習音樂描寫藝術。
    2.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鑒賞人物美。
    (二)過程設計。
    1.讓學生試著說說自己聽過的琵琶曲,當然很少學生會熟悉,教師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給學生聽,并結合課文的樂曲部分一齊感受。
    2.請學生根據樂曲節(jié)奏變化填圖(多媒體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讓學生自己繪制出來。
    3.請學生評析韓愈的《聽穎師彈琴》。
    4.引導學生在誦讀感知的基礎上品味景物描寫和人物情感,鑒賞詩歌意境。首先,讓學生含情頌讀,在學生有了第一感覺時,讓他們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品味這些句子的意境,因為詩中寫景的句子是具體可感的,學生大多數可以找出這些句子,此時教師讓他們將自己找出來的句子進行想象勾畫,用更豐富的語言將畫面描述出來。
    例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句敘寫江邊送客的句子,有位學生把它豐富為:“秋風瑟瑟,潯陽江頭佇立著兩個神情黯然的人,他們都無語凝噎,木然注視著茫茫江水中的那輪寒月,他們沉重的心緒如楓葉荻花飄轉在寒風中一樣”。應該說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將有限的文字恰到好處地描繪了一幅凄美的畫面,非常契合詩歌的意境。顯然學生在鑒賞詩人筆下景物的時候,已經調動了個人的情感(悲情),已經做到了意(情感)與境(畫面、景物)的結合。詩中寫景的句子還很多,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讓學生發(fā)掘美的素材,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慘、空、繞、寒、悄無言,秋月白”等關鍵詞,讓學生聯系敘事感觸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當然以我校學生的素質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學描繪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們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與景物相結合就相當不錯了。
    5.引導學生探析人物命運,感受人物的情感,鑒賞人物美。
    (1)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琵琶女形象。
    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學生具體地描摹她的美貌,還要求學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審美體驗。
    教師讓學生找出描寫琵琶女形象的語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萬喚”、“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些名句,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如“千、萬、始、半遮面”來揣摩,大部分學生能夠體會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態(tài)及復雜沉重的心理。
    學生還會通過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節(jié)學習的基礎上,學生還能夠通過具體可感的音樂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樂曲中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導學生再創(chuàng)造詩人形象。
    詩人在“序”里的自述是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主要材料,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概括出詩人政治失意,無辜遭貶,漂泊江湖,郁悶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讓學生結合“醉不成歡慘將別”“同是天涯淪落人”“江洲司馬青衫濕”等句子感受詩人心境與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涼,他的情感怨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從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與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點,并能將這種情感的共鳴升華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達出社會變亂,政治衰敗帶給人民深重災難的深刻主題。
    6.學生再次朗讀全詩(此時學生很有感情地朗讀)。
    7.課文總結。
    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然而詩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將樂曲的美妙表現的淋漓盡致,更可貴的是詩人使用雙線結構,一虛一實,虛實相生,將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繪制出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難怪“文章已滿行人耳”,胡兒能唱《琵琶篇》。
    8.作業(yè)布置:
    (1)聽一首你喜歡的樂曲,然后用形象的語言寫出你的感受,文體,字數不限。
    (2)背誦全詩。
    1.對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地認識。對本詩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鑒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最后歸納詩歌的主旨。本設計旨在突破此模式,設置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鑒賞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本設計由鑒賞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樂描寫技巧的同時體會人物情感的變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現。
    2.教學上能針對學情,挖掘教材的課程資源,形象再創(chuàng)造,調動想象與情感的審美方法的運用;美文誦讀技巧的學習獲得審美體驗。
    3.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如合作探究,個體表現等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驗合作的愉快。
    4.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重難點突出,通過圖表形象再現抽象的音樂感受,體現了教學的靈活,有利于學生抽象與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5.教學方法上,多媒體輔助教學,誦讀配樂,既形象可感又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七
    這首敘事詩,主要記敘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fā)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詩一問世,即廣為傳送,遠揚塞外,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不衰。
    師: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現在我們學習這篇課文。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八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里的一篇課文,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在白居易死后,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鑒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
    首先,通過導語創(chuàng)設情景,帶領學生們來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潯陽江畔,見證一個相遇相惜的故事,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其次,課堂的第一部分——“難忘夢中城”。
    我以詩人和琵琶女共同對京城(帝京)的懷念作為切入點,通過反復誦讀,體悟人物身世命運的由輝煌到凄涼悲劇性及相似性。我發(fā)揮自己在朗讀方面的特長,富有感情地進行朗讀,進行講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
    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這涉及到詩的主題,敘事詩是通過人物的命運來反映現實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作者的強烈共鳴,詩人才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詩人和琵琶女的命運共同點,才能夠讓學生進入詩的境界。
    之后,課堂的第二部分——“賞析曲中妙”。
    通過賞析琵琶女的三次彈奏,品味詩歌意境,感悟音樂的魅力。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學習如何用比喻描寫音樂,汲取古代詩歌精華,培養(yǎng)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同時,我也選取了一古一今兩段同樣優(yōu)秀的對于音樂的描寫,來與本詩中的音樂描寫進行比較。通過對比,更加明確《琵琶行》意象更生活化,想象視覺美的特點。
    最后,課堂的第三部分——“感悟曲中情”。
    在學生鑒賞音樂描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曲中之情”“詩中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音樂來感知聽者、演奏者內心感情,并將兩者融為一體的。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寫作,觸發(fā)了同學們對人物命運的深入思考,更為學生提供了一種來自心底的美的喜悅,使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品味濃濃詩情。
    本課的教學優(yōu)點是突出了詩歌教學的誦讀和鑒賞,引導學生關注詩歌中的意象和用字,咂摸品味,讀出語言藝術和人物情感。不足之處是在對音樂描寫的側面描寫部分沒有全面的分析;在學生誦讀時,我對同學的誦讀表現評價指導不到位。
    總之,這堂《琵琶行》賞析課,有成功的地方,亦有失敗的地方。今后,我將不斷的進行反思教學和行動研究,精益求精,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九
    一、設計意圖: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網友來稿)(教師中心稿)。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f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碑a生共鳴,點明題旨。
    三、設計實施:
    1、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靶小?,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2、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3、配樂示范背誦全詩。
    4、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為全詩定下了基調,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網友來稿)(教師中心稿)》?!爸魅恕彼木?,寫?zhàn)T別時的凄涼情景?!芭e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凄涼環(huán)境。最后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昂雎劇眱删鋵鋈粋鱽淼呐寐曈迫簧裢瑥母星樯嫌蓱n轉喜,引起下文。
    5、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jié)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弦所發(fā)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f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huán)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6、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磥砼门羧赵诰┏抢铩扒T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后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后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7、賞析最后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弦,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濕透青衫。
    8、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后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四、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厥啄涸七h,飛絮攪青冥。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十
    1、培養(yǎng)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yǎng)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狈磳Α俺帮L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tǒng),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于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yōu)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布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后提問。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么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huán)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凄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忘歸。
    無管弦悲涼(奠下基調)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不發(fā)。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樣的樂聲。
    板書:
    比喻句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仿佛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回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qū)別,熱鬧而不紊亂,復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仿佛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著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后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tài)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弦”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暗兔夹攀掷m(xù)續(xù)彈”是彈奏的神態(tài)?!皵n”、“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tài),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yǎng)。
    六、小結本課內容。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十一
    1、了解琵琶女的的涼身世和詩人貶職失意的苦悶心情,琵琶女的飄零身世和詩人宦途潦倒,溝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訴了封建社會摧殘人才的黑暗現實。
    2、賞析這首詩的音樂美、意境美。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運用環(huán)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特點。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朗讀背誦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引導學生從對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誦全詩。
    一、寫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很尖銳,外族不斷入侵,自安史之亂后,國內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朝廷宦官專權跋扈,藩鎮(zhèn)割據作亂,統(tǒng)治階級內部朋黨之爭日益加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日漸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亂江南,接近人民,對政治的混亂,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為官有“兼濟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擔任左拾遺(諫官),多次向唐憲宗上書,提出一系列改革時弊的措施,同時他又寫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樂府》、《秦中吟》等諷喻詩,結果觸犯了掌握軍政大權的豪門貴族,引起唐憲宗和一些權臣的惱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這一閑職。
    元和十年,平盧節(jié)度使李師道派人殺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權示,白居易認為這是重大“國恥”。激于義憤,他率先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但都被權貴們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又造謠誣蔑說,白居易的母親因看花墜井而死,而白居易卻作賞花詩,新井詩,“有傷明教”,于是貶為江州刺史,繼而又貶為江州司馬(九品小官)。白居易獲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寫的針砭時弊的諷諭詩,正如他自己所說,“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
    對于這次遭貶,詩人既感傷又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會世態(tài)炎涼,他有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這首詩是詩人貶職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寫的,當時詩人45歲。
    《琵琶行》的“行”是古詩的一種體裁,統(tǒng)稱“歌行體”。它的特點是“篇無定句,句無定字”,音節(jié)、格律比較自由,句法長短不一,富于變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詩體裁。
    二、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2、學生默讀全詩,然后用一句話概括名段內容。
    第一段寫潯陽江頭夜送客;第二段寫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三段寫江心自訴身世苦;第四段寫同病相憐感慨多;第五段寫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講析小序。
    1、請學生朗讀小序。
    2、請學生口譯小序,教師提示注意以下詞句。
    左遷:貶官降職。古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所以把貶官降職叫“左遷”。
    明年:第二年。
    錚錚然有京都聲:音調清脆動聽,有京都流行樂曲的聲調。錚錚,金屬相擊聲,這里形容弦聲清脆。
    倡女:“倡”通“娼”。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擺酒席。命,動詞,叫,吩咐,命令。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
    憔悴:臉色黃瘦。
    轉徙:不斷轉換地方,遷移居處。
    恬然自安:心境平靜,自覺安適。恬然,平靜坦蕩地。
    斯人:這個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天晚上才感覺到有被貶的不愉快的意味。謫,降職外調。
    因為長句:就寫了一首長詩。因,連詞,于是,就。為,動詞,寫,作。長句,指七言詩。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計六百一十六個字。凡,共計。言,字。
    命曰:命,動詞,取名,叫它。
    3、請學生概述小序的內容及作用。
    明確: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說明了寫這首長詩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4、小序和詩歌哪些段落分別照應?
    明確:“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和第1自然段照應?!皢柶淙?,……轉徙于江湖間”和第2、3自然段照應?!坝璩龉俣辏窍κ加X有遷謫意”和第4自然段照應。
    明確:“恬然自安”者,是話中有話,實際是說遭受貶謫的苦悶始終縈繞心頭,一直無法自安,而“遷謫意”當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這兩句反話,既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抑郁憤慨之情,也是強調這次與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給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淪落人”來說的。
    四、賞析詩歌第1段。
    1、學生朗讀第1段,教師提示下面詞句。
    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長江,因臨近潯陽,故古稱潯陽江。
    主人下馬客在船: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登上船。
    2、作為敘事詩的開頭,這一段都寫了什么內容?這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請用詩句中的一個字概括這一段所渲染的氣氛特點。
    明確:這一段是全詩的引子,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引了了琵琶聲。
    頭兩句寫江頭送客,正當秋夜,楓葉如丹,荻花飄白,風聲瑟瑟,這就烘托了一種惆悵惜別的.悲涼氣氛。
    中間四句寫船中餞別,“舉酒欲飲無管弦”為琵琶女的出場埋下伏筆,并和后文“潯陽地僻無音樂”照應。在無管弦的寂寞中飲酒,自然“醉不成歡”酒喝得雖多,卻不成歡,言外之意是心情郁悶,一個“慘”字不但渲染出氣氛的特點,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詩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則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詩人的離情別緒,有如荒江冷月。這些景物描寫不僅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為琵琶女的出場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氣氛。
    最后兩句用“忽聞”造成語氣的強烈轉折,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用水上傳來的琵琶聲打破了寂寞、郁悶和凄清。用“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突出琵琶聲的藝術魅力,感情由悲抑轉為驚喜。
    這種氣氛可用詩中的一個“慘”字加以概括。
    五、作業(yè)。
    背誦第1自然段。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十二
    教學目標:
    1.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2.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
    3.了解相關的文學常識和語言知識。
    教學重、難點:
    鑒賞音樂描寫,實現與詩中人物的情感溝通。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的方法應來源于對詩歌本質的理解。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說,詩歌是個人情緒的瞬間爆發(fā);對讀者來說,感受到的卻是人類的愛與恨、美與丑、和諧與沖突等普遍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學中著重抓住詩歌中的感情,按照先“知人”而后“察情”的線索,先讓學生了解人物經歷,進入某種情境,再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完成讀者和詩中人物感情的“對接”后,注重啟發(fā)學生抒發(fā)個人感受。
    誦讀是學習詩歌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但課堂時間有限,不能一一到位。我采用重點段落進行突破,指導學生讀出韻味,讀出節(jié)奏,讀出意境。
    為了能在課堂上有更多時間,能更集中地進行“詩中之情”的研讀,我將對內容的梳理布置為課前預習作業(yè),堂上檢查。將文學常識、語言分析等放在第二個課時。
    課前預習題:
    1.讀“序”,然后請概括:詩人因何事有感而寫《琵琶行》?
    2.讀第四段,請用幾個四字成語分別概括詩人“從前”和“現在”的生活狀況,注意兩個階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對比較。
    4.讀第三段,請用幾個四字成語分別概括琵琶女“從前”和“現在”的生活狀況,注意兩個階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對比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宣宗李忱)。
    ·這是為一位詩人寫的悼詞,請問這位詩人是誰?他的名作有哪些?流傳范圍如何?
    二、點明學習目標——體味詩中之情。
    1.全班朗讀“序”
    2.概括:詩人因何事有感而寫《琵琶行》?
    琵琶女因情而彈曲,詩人聽曲而動情,又因情而寫詩。一切皆因“情”而起。
    三、知人(該環(huán)節(jié)的前兩個內容共四個點,分別交給四個小組討論完成,同步進行)。
    要“察情”,得先“知人”。情不是無源之水,它來自對人生的體會。只有了解了詩中人物的經歷之后,我們對他們的“情”的認識才能更深刻。
    (一)了解詩人。
    1.根據第四段,概括詩人的經歷。
    以前:高居朝堂兼濟天下詩酒流連,絲竹不絕。
    現在:謫居僻壤獨善其身有酒無樂,不聞絲竹。
    “序”中點明內心的句子: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2.根據第一段,了解白居易此時的心情。
    ·若琵琶女彈奏的是江南小調,對詩人能否有同樣的吸引力?為何?
    (二)了解琵琶女。
    1.根據第三段,概括琵琶女的經歷。
    以前:色藝雙絕眾星捧月。
    現在:年老色衰獨守空閨。
    (三)兩人此刻境遇的共同點。
    ·同是天涯淪落人。
    四、體驗曲中之情(第二段)。
    (一)整體感知。
    播放孫道臨配樂朗誦的《琵琶行》片斷(描寫琵琶曲的部分)。
    (二)把握節(jié)奏變化,梳理情感脈絡。
    ·請大家根據樂曲的起伏變化,對它進行相應的劃分。
    調弦校音——珠落玉盤——幽咽冷澀——凝絕暫歇——銀瓶乍破——曲終裂帛。
    ·琵琶女是帶著滿腔幽怨在彈奏的,詩人是帶著失意的耳朵來聽的,這音樂的曲折回環(huán),其實也是琵琶女和詩人內心感情的跌宕起伏。
    (三)體驗曲中之情。
    請大家根據人物的經歷,樂曲的變化和自己的理解,揣測一下樂曲背后琵琶女復雜的感情變化??扇芜x一句自己有感觸的來分析。
    (四)根據剛才的感情分析,重新朗誦。注意情感醞釀,體現其變化、起伏。
    (先單個學生讀,老師指導,再全班集體朗誦)。
    五、情的升華——高超的結尾藝術。
    1.全班朗誦最后一段。
    2.如果從講故事的角度來說,詩的結尾似乎太倉促,是否應該修改或在添加一些什么?若不,請說明原因。
    六、深化感受,全班再次朗誦全文。
    第二課時。
    1)介紹關于詩人白居易的生平。
    2)簡介“新樂府運動”。
    3)介紹關于“行”的文體常識。
    4)學生提問,老師和學生一起共同解決字詞的問題。
    5)分析詩中的修辭等語言現象。
    6)簡單拓展一首白居易的其它作品。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十三
    《琵琶行》內容豐富,涉及到的知識點多,教學選擇空間大。其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詩的主旨句,以此切入教學,不但可以串聯起全文的內容,還可以以此探究本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采用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
    課堂教學會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基礎上,有一個知識延伸?!杜眯小方淮伺门疁S落天涯的原因,卻沒有交待作者淪落天涯的原因。另外,白居易的淪落天涯之恨,為何會通過一個遲暮美人來抒發(fā)?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方向,以此來對某種常見的思想情感、表現手法進行分類、總結學習。
    整個教學思路是:從(個性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識卻不曾相逢——不曾相識不成逢,最后回到(共性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由個性到共性,形成一個層層遞進的閉環(huán)。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考慮到教學目標的適用性,因此在分析詩句“同是天涯淪落人”時,采用了“解字釋義”與“結合具體詩句”的方法,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并且通過ppt,將相關問題具體化、形象化;通過板書,將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系展示出來。
    在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一些教學操作與預先的教學預期出現出入。
    一個是好的方面。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fā)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常常會因為一些偶發(fā)的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打開了一個新的教學思路,觸發(fā)了新的教學靈感。
    但是很多教學操作是不符合教學預期的。
    首先,從教學內容安排方面來看,一些知識點在講授的過程中,前后順序在邏輯上并不是太合適。比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詩句賞析、內涵探究與鑒賞方法總結,它們之間的順序出現了問題。在拓展引申方面,有些知識內容太過于深入,學生不能理解。比如,有關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內容,過于寬泛。有些知識點所舉的例子并不恰當,比如列舉與白居易同時代的詩人時,李商隱這個例子并不是太合適。最后把有關李商隱的例子,轉變成了最后的課外練習題。有關屈原“香草美人”的描述,也出現不恰當的地方。這些都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的。
    其次,某些知識環(huán)節(jié)并不能很順理成章地推導出來,顯得牽強附會。比如,最開始的導入設計是以南宋洪邁的觀點“琵琶女是一個虛構的人物”開始的,但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并沒有水到渠成的感覺,于是刪除。再比如,由課本引申相應知識點的時候,引申出了意象的特征及變化,感覺有點火車跑偏,于是又刪除。
    第三,在欣賞探究詩句,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有些環(huán)節(jié)并沒有達到預期。比如,在提問學生初讀琵琶女的故事,有何感受時,學生的回答有的天馬行空,有的拘泥成見,導致無法合理地進入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后來將相關問題的切入口變小。再比如,在最后引申探究到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時,因為延伸的內容比較多,與學生之間幾乎是零互動,變成純粹的講授課了,因此考慮相關內容盡量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參與進來。
    通過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反思,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好哪些知識點是需要著重的。知識點之間的前后順序、邏輯關系一定要梳理到位。在講授的過程中,所例舉的事例一定要恰當,并且充分利用多媒體、板書將之具體化、形象化,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一切教學活動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要緊緊圍繞學生展開,避免陷入純粹的講授,而忽略了學生這個學習主體。在引申相關課外知識點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
    寫在最后:教學之路漫漫而修遠,而今邁步從頭越。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十四
    ——交代寫作時間、地點、事情及緣由。
    (讀序明確上述特點,找出句子與詩歌相對應的部分,以便快速整體把握文意。)。
    二)正文。
    (一)這首敘事詩以什么線索來實現敘事的?又是怎樣布局的?
    送客——聽樂——琵琶女自敘——詩人獨白——同病相憐。
    (略)(詳)。
    (詳)。
    (略)。
    (略)。
    ——不同,琵琶女自敘由昔至今,既突出昔日風光又強調今日落魄,但更突出昔日的情況,詩歌對琵琶女昔日風光從住地身份、技藝容貌做了突出描寫,尤其對她技藝容貌更加強化,那是“歡笑今年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當然落魄亦為明顯,親人遠離,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嫁為商婦,獨守空船,空憶往事。詩人自敘只突出描寫貶到潯陽的環(huán)境,“偏僻地濕,無絲竹”“杜鵑啼血猿哀鳴”“嘔啞啁哳難為聽”。一個側重昔時,一個傾向近況,互為補充映襯,相得益彰。
    問2:詩人又是如何結識琵琶女的,具體說說?
    ——聽琵琶女自敘身世后詩人“又聞此語重唧唧”,
    聽琵琶曲,聽見了琵琶女“不得志”,感到了“心中無限事”,
    問3:從雙聽中白居易能知道琵琶女從京倡落魄到此地淪落為商婦,詩人發(fā)出了什么感慨?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問4:聯系詩人的經歷,你能說說詩人為何會發(fā)出這種感慨呢?
    ——詩人身為京官,極力參與政治,憂國憂民,不顧身計,卻遭貶謫,遷謫潯陽,“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無聊過活,百無聊賴。一樣的經歷一樣遭遇,不免有同病相聯之感。
    (附圖表)。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音樂京官。
    商婦謫官。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問5:詩人借琵琶女來抒發(fā)遷謫之意,古代誰這么做過?能舉出例子嗎?
    ——杜甫《詠懷古跡》(其三)借昭君來抒發(fā)身世家國及懷才不遇之恨,屈原《離騷》借女子之美遭妒而不愿逆志,這些都是借女子來抒發(fā)情感的。
    問6:古代知識分子一旦仕途不順或懷才不遇為什么就要借女子來抒發(fā)自己的郁悶呢?
    ——女子容貌盛衰得寵失幸,與男子才華橫溢而仕途窮達是一樣,男子很容易從女子命運聯想到自己遭遇,白居易當然不例外。
    ——這句詩意已脫離了愿意,而今詩意更為廣泛與豐富,它泛指天下所有類似遭遇人的相識相惜。
    送客無管弦轉軸撥弦卻坐促弦。
    忽聞琵琶聲四弦一聲弦管急。
    1.描寫次數:(一)(二)(三)。
    2.特點:(暗、略)(明、詳)(明、略)。
    3.詩人反應:主人下馬客不發(fā)我聞琵琶已嘆息江州司馬青衫濕。
    ——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惟見江心秋月白”,不過其中有兩句不直接描寫音樂,“別有憂愁暗恨聲,此時無聲勝有聲”和“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但它們對音樂效果,音樂氛圍起到強烈渲染。
    描寫音樂的特點有三:一、以聲音比喻聲音,一連用了九個比喻,一系列的喻體五彩繽紛,描繪出音樂的疾徐抑揚之聲;二、強化音樂形象感,用一系列喻體豐富視覺和聽覺形象,讓抽象樂聲變得具體可感;三、疊字擬聲詞重復使用,如同音符的不斷顯現,使音樂旋律奔瀉而來,讓音樂更為感性。
    描寫音樂之聲,運用了比喻,擬聲詞來加強形象,同時還用音樂效果來渲染。
    問2:除直接描寫琵琶聲音的部分外,還有與琵琶聲有關描寫的句子,找出并分析其特點?
    ——“尋聲暗問彈者誰……初為《霓裳》后《六幺》”
    特點:優(yōu)雅舉止:“琵琶聲停欲語遲”,“千呼萬喚始出來,半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低眉信手”
    嫻熟技藝:“未成曲調先有情”,“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似訴平生不得志”,“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琴聲和心音的完美結合,更突出了琵琶女的端莊教養(yǎng),琴技精湛,更能突出琵琶女之情。
    ——以情寫聲,用聲傳情,聲情并茂。
    五.小結。
    淪落天涯嘆知音,琵琶一曲訴衷情,江州司馬青衫濕,相逢何必曾相識。
    六.作業(yè)。
    背誦全詩。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十五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課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杜眯小肥且黄楦谐渑娴拿牢?,通過誦讀和學案導學的方法,學生會體會到文章的情感美、結構美、語言美。
    《琵琶行》是第三模塊第二單元的文章。教學本單元有一個要求就是啟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鑒賞詩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內容。從審美方面說,審美對象的形式和內容是不可分的。沒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沒有不用包裝的情感美。誦讀是體會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作者和讀者的情感融為一體。學生通過學案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知人論世,為理解作者情感做準備,通過問題的設置,把握詩人的情感線索和結構線索。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教學感受詩人的情感美。
    2、利用學習學案分析文章結構把握詩歌的整體美。
    3、通過語言品味領悟形象美。
    教學重點。
    進入詩歌情境,感受詩人情感。
    第一部分導入:總結上節(jié)課所學,由琵琶聲入手,伴隨著琵琶聲一起走進詩人和琵琶女的情感世界。誦讀課文第一段感受第一次的琵琶聲應該是怎樣的?(學案)。
    第二部分重點解讀琵琶聲。
    1、誦讀第二段,把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依據旋律的變化分成四段樂曲,體會每一段樂曲中演奏者的情感,并說出思考過程。(學案)。
    分成四部樂曲。
    序曲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瘺鰝?。
    第一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獨g樂愉快。
    第二樂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某畎岛蕖?BR>    第三樂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瘧嵅黄?。
    2、找同學示范朗讀第三段,思考琵琶女的情感變化和琵琶女身世遭遇是如何對應的?(用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再次解讀琵琶女的演奏)(學案)。
    琵琶女的情感琵琶女的身世。
    悲涼傷感深夜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歡樂愉快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幽愁暗恨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故。
    悲憤不平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寒。
    琵琶聲表達出演奏者的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也是演奏者身世遭遇的寫照。
    第三部分解讀青衫淚。
    齊讀第四段,把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和詩人身世遭遇進行對照,理解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時理解塑造琵琶女和詩人兩個形象的現實意義。(學案)。
    京城女——身份——京城官。
    色藝雙全——昔日——才權并重。
    獨守空船——今日——謫居臥病。
    受侮辱的藝人形象受排擠的知識分子形象。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青衫淚因憐人悲己的兩重感情交融在一起積累沉淀而成,這淚水既是對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重利薄情、重色輕才的控訴。
    第四部分課堂小結。
    總結出本文的行文思路。把握詩人的行文思路,有利于充分把握詩人情感,更有利于課文的背誦。
    三次琵琶聲:先是詩人送客聽到第一次琵琶聲,第二次請出琵琶女為自己彈奏一曲,彈奏結束后琵琶女又說了自己的身世經歷,詩人被琵琶女的身世感動,也敘述了自己的經歷,第三次再請琵琶女彈奏,為她翻作《琵琶行》。
    每段之間都有對應。第二段演奏依據旋律的變化分成四段樂曲,每一段樂曲表達琵琶女不同的情感對應著第三段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的變化,琵琶女的遭遇又是和第四段詩人的遭遇相對應的。
    第五部分作業(yè)。
    你怎樣理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句詩的意蘊?(不少于100字)寫在作業(yè)本上。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十六
    師:讀過《琵琶行》的同學,我想最難忘的、最觸動心靈的恐怕是這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琵琶女與白居易的相逢,演繹了一段千古佳話。一個曾年輕美貌、門庭若市,而如今年長色衰、獨守空船;一個曾“十年之間,三登科第”而如今有名無實貶謫司馬。輝煌、奢華屬于過去,孤獨、落寞則是此時,相同的際遇引發(fā)了最深摯的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話也道出了千百年前的千百年后的有著共同遭際的人們的心聲。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琵琶女和白居易的內心世界。
    (二)讀詩:
    師:葉圣陶先生說;“國文本是讀的學科?!毕旅娲蠹掖蜷_教材讀1、3、4、5段落。音樂描寫集中的第二段賞析在下一課時。
    第一段:齊讀第三段:請女同學讀。
    第四段:請男同學讀第五段:男女同學合作完成。
    (三)賞析:
    師:同學們讀得字正腔圓,聲情并茂。那請同學們結合詩歌說說“天涯淪落”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學生沉默﹑思考)。
    師:天涯是哪?
    生:天邊!天涯就是天邊么?
    師:潯陽在哪?
    生:江西九江。貶謫之地傷心之地。
    師:由京都——潯陽是由繁華——荒蕪,是琵琶女和白居易心中的天涯!遠離社會中心,努力的掙扎卻如石沉大海,走入人生的低谷。
    師: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在哪?
    生:是世外桃源和遠離塵囂的地方。
    師:是的。古老的湘西屬于一種過去、一種回憶、一種距離。
    師:相逢在哪兒?
    生:江頭,無法回避的地方,即將分別。
    師:地點再具體。
    生:船,浮沉漂泊寄寓人生浮沉的滄桑。
    師:“老病有孤舟”“危檣獨夜舟”已成為詩人漂泊身世的寫照。
    師:相逢時間?
    生:秋,“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本來就容易傷感。
    生:夜,不得不離別。
    師:送別的還有哪些景物?
    生:江月——清冷(失去了青春的血色)。
    楓葉、荻花——瑟瑟(冷寂、陰暗)。
    師:《西廂記》“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那是離人眼淚染紅了楓林。好似“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襲人的涼意,浸人的寒氣。
    師:鈿頭銀篦干什么用的?
    生:女子的頭飾——釵。
    師:金屬的頭釵怎么了?
    生:碎了,歌女在紙醉金迷地狂歡!
    師:正面描寫琵琶女肖像的一句詩是——血色羅裙翻酒污。
    師:“血色”是一種什么顏色?
    生:是紅色,是血跡,是歡樂場隱隱的血腥味。
    生:可能是琵琶女一生的寫照。
    師:“血色”改為“紅色”行不行?
    生:不行,血色有一種生命的顏色。
    師:張愛玲曾說:中國文字有顏色、有聲音、有美感、有感情。也許那段青春歲月和血淚人生是琵琶女心頭永遠的朱砂痣。
    師:“夢啼妝淚紅闌干”同學們揣摩揣摩?
    生:胭脂水粉縱橫交錯,琵琶女體味世間百態(tài),生活由狂歡、奢華——孤寂、辛酸。
    師:是啊,紅闌干是你心中對琵琶女紅極一時喧囂繁華而后歸于冷寂的生命的全部理解?!按蠖己梦锊粓岳?,彩云易散琉璃碎”!千古詞帝李煜由帝王淪為階下囚,卻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之詞,感慨遂深,我們雖無人生體驗,但可走進人生感悟!
    師:琵琶女叫什么?
    生:猶。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猶抱琵琶半遮面啊。(師生大笑)。
    生:叫琵琶女。
    生:沒有名字。
    生:“青衫濕”是哭透了衣衫。
    師:白居易是諫官,必須進諫,注定了天涯淪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閱盡人生蒼涼。好友元稹得知白居易被貶江州這一消息時“垂死病中驚坐起”(板書)可見這對進取中的白居易打擊有多大。
    師:白居易對不知名的卑賤歌女的關懷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懷?(沉默)。
    師:讀“紅樓夢”,喜歡寶玉的癡,寶玉自己是連聽到劉姥姥說“雪地里女孩兒精靈”的故事,就為這一不知名女孩而去祭告一番,含淚施禮!寶玉對女孩的解讀就是最深情的寶玉。
    白居易詩中另一個女孩子《夜箏》大屏幕:這是怎樣的一個女孩?
    生:也是一個沒有名字的﹑技藝高超的﹑又著辛酸生活的女孩。
    師:那白居易對不知名的卑賤歌女的關懷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懷?
    生:公平﹑公正。
    生:一視同仁。
    師:同學們理解得對但又不透徹,白居易對不知名的卑賤歌女的關懷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悲憫是人類的底色。如張載說的——民胞物與?。ù笃聊唬┟癜锱c:人類是我得同胞,萬物是我得朋友!愛人和一切物類!
    (四)結語:
    張曉風見到那總在路的右側紫艷艷的開著的不知名的花,想到那就是我;人生一世,一塊紅得半透明的石頭,一座山,一種衣料,一朵花,一條魚……那都是我。民胞物與!白居易的送別暗含另一個人的人生,又在別人的故事里洗盡自己的悲哀。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篇十七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課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杜眯小肥且黄楦谐渑娴拿牢?,通過誦讀和學案導學的'方法,學生會體會到文章的情感美、結構美、語言美。
    二、教材教法分析。
    《琵琶行》是第三模塊第二單元的文章。教學本單元有一個要求就是啟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鑒賞詩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內容。從審美方面說,審美對象的形式和內容是不可分的。沒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沒有不用包裝的情感美。誦讀是體會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作者和讀者的情感融為一體。學生通過學案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知人論世,為理解作者情感做準備,通過問題的設置,把握詩人的情感線索和結構線索。
    三、教學目標定位。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教學感受詩人的情感美。
    2、利用學習學案分析文章結構把握詩歌的整體美。
    3、通過語言品味領悟形象美。
    教學重點。
    進入詩歌情境,感受詩人情感。
    四、教學過程主要環(huán)節(jié)(后附學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重點解讀琵琶聲。
    1、誦讀第二段,把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依據旋律的變化分成四段樂曲,體會每一段樂曲中演奏者的情感,并說出思考過程。(學案)。
    分成四部樂曲。
    序曲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瘺鰝小?BR>    第一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獨g樂愉快。
    第二樂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某畎岛?。
    第三樂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瘧嵅黄?。
    2、找同學示范朗讀第三段,思考琵琶女的情感變化和琵琶女身世遭遇是如何對應的?(用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再次解讀琵琶女的演奏)(學案)。
    琵琶女的情感琵琶女的身世。
    悲涼傷感深夜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