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讀后感(專業(yè)15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讀書過程中產生的情感和思考進行提煉和總結的過程。讀后感的語言要簡練明了,符合自己的表達風格和讀者的閱讀習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一
    《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顿Y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tǒng)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謂資治通鑒,即“鑒于往事,有資于治世”,這四個字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的資治育人意識。司馬光自己也說《資治通鑒》是“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
    讀完《資治通鑒》這本書后,里面的故事讓我有許多很深的體會。掩卷回首,無數人物,許多場景,總要在眼前紛然活躍,讓我或是贊嘆,或是鄙棄,或是激動,或是沉思,從歷史事實中得到警悟的啟迪,同時很自然地對此書的編輯者司馬光油然而生欽佩之心。書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藺相如的顧全大局,廉頗的知錯就改,蘇武的正氣,韓信忍受侮辱終于成就大事的胸懷等等。從韓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要不然反而自己吃虧。韓信身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卻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場,全因沒有聽取正確的計謀,真是可惜。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有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資治通鑒》是一部至今還無法替代的編年史的歷史巨著,問世千余來年,給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啟迪!司馬光的勞績是永遠令人敬佩的!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二
    最近我突然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顿Y治通鑒》變成了我的閱讀對象,它讓我了解了許多歷史上的.知識。
    然而對歷史了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談中,談論某一個人將他和成歷史上的某個英雄或某個小人做比較,自己因為不了解那時候的歷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話,就算別人沒有注意到你這一點,自己也會覺得非常尷尬。
    我們班上的王雨澤,他對于歷史的了解很廣,現在正在讀眾多史書中的《明朝那些事》,因為他對歷史很感興趣所以看過后常常能記得和陳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時這首詩的作者于謙是明朝的人,王雨澤能很好的陳述出當時的歷史背景,他口若懸河,說的形象生動,把當時于謙的品質和皇帝的昏庸說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課鈴響了也不想下課。
    可見歷史的了解可以改善人們的觀念,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形象,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三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題記。
    我喜歡讀歷史,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很多時候我們對現實的問題或者時代的躁動不安一籌莫展,覺得我們走進了現實的死胡同,根本無路可走。這時候,我們不妨回頭看看歷史,接近經典的史書、閱讀經典的史書、品味經典的史書,看看幾千年來歷史河流里古人們給我們留下的智慧。正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看看千秋萬代歷史偉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和教訓,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時代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探討我們大學生的人生規(guī)劃,總能發(fā)人深省,獲益良多。歷史的車輪滾滾,億萬生靈在歷史的足跡下都顯得如此渺小。但司馬光用自己的生花妙筆,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永恒的著作,永享后人的敬仰和萬世的榮光!這就是《資治通鑒》。
    我之所以選擇讀《資治通鑒》,主要是因為《資治通鑒》歷史地位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了解我國古代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的重要歷史典籍,在順利完成后,便立即成為史學著作的典范,受到歷代學者的共同贊許。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更是評價《通鑒》時說:“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guī)??涨暗木幠牦w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司馬光他們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tǒng)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tǒng)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tǒng)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四
    智氏和趙氏都面臨選擇后繼之君的問題,智宣子識人不明,趙簡子立賢為后,沒有選好接班人是智氏身死族滅的根本原因。智伯自以為大,侮辱韓國主君,不防備災禍,不聽人勸告,強行索地于韓趙魏、使得三家聯合起來對抗智氏。在最后的戰(zhàn)斗中,本是智氏與韓魏聯合攻趙,智伯卻恐嚇韓魏,唇亡齒寒使得韓魏臨陣倒戈,遂與趙襄子合力滅了智氏,最強大的智氏反被韓趙魏三家聯合給滅了,令人唏噓。進而討論了德才之辨,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選賢用人要以德為先。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五
    “《資治通鑒》精采篇章頂醍醐。謀身良師處世友,知古論今人生?!?BR>    逝者如斯而不舍晝夜,這是歷史?;仡櫄v史的長河,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歷史中總是喜憂參半,而中華文明又是唯一一個歷史上未曾中斷的世界文明,足夠我們去學習。
    北宋涑水先生司馬光我最敬愛的一位史學家。他的代表作《資治通鑒》是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寫這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光陰。這本書主要通過介紹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地告訴清廉,正直,剛強的入仕品質。我的體會,在當今仍然不失為一本為人處世的指導準則。
    戰(zhàn)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才人輩出,叱咤風云人物何其多。然而殺傷力最大,成本最低的還是這個時代慣用的反間計。的確,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便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在戰(zhàn)國中,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視諸侯,若能留住孫臏這戰(zhàn)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何愁霸業(yè)不成。損失慘重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國成為唯一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導致四十萬大軍被秦坑殺?!顿Y治通鑒》中記載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間計有關。畢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它永遠是人類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在當今仍然挑戰(zhàn)者我們,試問我們非圣人,若處在其中一位,誰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資治通鑒》中不得不提的是謀臣志士。手搖蒲扇的諸葛孔明,“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公瑾,鍥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賈誼,料事如神之張良,歷史是棋局,他們便是旗手,各顯身手,上馬博弈,移兵退卒。這便是司馬光的主題思想之一;英雄贊歌,忠君護主。
    書中記載,周顯王四十八年,錄孟嘗君門人公孫戍懷私念而進諫,孟嘗君不計較他的私念卻采用他的諫言?!坝帜軗P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于外者,疾入諫!”這是司馬光肯定孟嘗君能夠諫言的原因。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安,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擊斬匈奴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BR>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六
    亞里斯提卜曾說過:“能夠攝取必要營養(yǎng)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的,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可見一本好書的重要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帶領他的助手歷時十九年編寫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它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26年的歷史,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取名“資治通鑒”。
    閱讀此書,我們能穿越時空,來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離感受戰(zhàn)場上的肅殺,帝王們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地廣人多,本是可以通過勵精圖治而一統(tǒng)天下,結果皇族子弟們卻不為成就霸業(yè)而打算,卻為爭奪王位而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于是乘此機會士大夫們開始發(fā)展自己的勢力,這時皇族子弟們才猛然醒悟,而此時已無法再管制士大夫們,最終落得了“三家分晉”的結局。導致這種結局的原因有兩點:
    1、他們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長遠打算,只看見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見未來的發(fā)展;
    2、他們人心不齊,猶如一盤散沙,不能齊心協(xié)力共同謀發(fā)展,最終讓士大夫們有了可乘之機。
    他在我國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門之變后,他登上了皇帝寶座,并重用賢臣,減輕百姓負擔,對周邊少數民族恩威并重,使國家繁榮富強,深受人民愛戴。由于他在位的這段時間政治比較清明,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史稱“貞觀之治”。
    同樣是帝王,為什么所統(tǒng)治的國家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最關鍵的就是你是否能深得民心。可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七
    暑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青少版《資治通鑒》,受益匪淺,讓我愛不釋手。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guī)??涨暗木幠牦w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一段段歷史情節(jié),猶如身臨其境,歷歷在目。然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歷史教會了我一個為人處事的道理----謙虛。
    “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術高明,騎術精湛,身懷絕技,無所不通,文筆優(yōu)美,思維敏捷,還有意志堅強、勇敢果斷的品質。但他卻妄自大,目中無人,當著韓、魏兩家說:“汾河、綘河原來可以象晉水淹沒趙一樣淹沒你們兩家啊!”結果卻是韓趙魏三家聯合滅亡了智家。同此可見,做人一定要謙虛謹慎,一旦狂妄必將招來殺身之禍。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的故事,從另一面告訴了我們,唐太宗貴為天子,卻能以謙虛的態(tài)度,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治理國家。他任人為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征,以謙和之心應付他人的勸諫,創(chuàng)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豐功偉績載入史冊,被后人稱道。
    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這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陳詞濫調,卻是為人處事的至理名言。從(資治通鑒)中許多故事可以看出,為人處世謙虛,可以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紛爭與憂擾,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間,我報名了星樂培訓學校的奧數尖子班。因為前幾次測試,我都得了滿分,所以我有點飄飄然,驕傲了起來,結果最后幾次測試我只得了90分。看到老師在試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謙虛的重要性。
    以史為鑒,面對當今復雜的社會,謙虛依然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懷著一顆謙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對社會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對別人的感謝。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八
    學者必讀的書在眾多的歷史書中,我最喜愛的是宋代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鑒》。這本書是我爺爺直接傳給我的。它書頁很皺,這是我爺爺經常翻看造成的。書里面的字,我已經看不清了,但書皮卻很硬,讓我經常認為它是鐵皮做的。
    翻開書的扉頁,上面寫著:學歷史,必讀此書也。贈睿睿下面落款是邵慶堯。送書時間是xx年8月28日,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我10歲生日那天送的?!顿Y治通鑒》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共294卷,主要記載了上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間1362年的歷史。里面講了許多聞名中外的歷史故事,如:舉案齊眉、官渡之戰(zhàn)、聞雞起舞等。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家之絕筆。我很喜歡清代王鳴盛用于贊美此書的名言: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也我想也是,既然這本書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學者必須要讀的,如果我們不讀它,就不知道這段歷史,機智勇敢的藺相如、英勇無畏的荊軻等英雄人物的事跡就不能知曉,古人的愛國情懷和獻身精神也就學不到了,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從這本書中,我還知道了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我用它作為座右銘,時刻激勵我發(fā)憤學習。
    《資治通鑒》真是一本好書,我要好好珍藏它,到時傳給我的下一代。
    簡評:好的書之的反復閱讀,細細品味。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九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鑒》的書。
    這本書是宋朝的司馬光編寫的。簡單地說,《資治通鑒》是一部歷史書,它所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時間跨大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還包括了戰(zhàn)國時代、秦朝、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它是按時間先后記錄歷史,所以稱為編年史。
    其中我感覺最有趣的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講述了: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旁邊,他天天學別人裝神弄鬼。孟母覺得很不好。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可是孟子又學小販們吆喝叫賣。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孟子也跟著學生們學習知識和禮節(jié)。孟母很高興,便不再搬遷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得到啟示,一個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環(huán)境以及理想有著很大的關系,就像《三字經》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人長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去對我們身心健康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科技館、運動場等等。不要去網吧、游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資治通鑒》這本書里的故事很好看,并能讓我們增長歷史知識,建議大家去看這本書。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
    《資治通鑒》是一部集中國歷史文化之大成的名著,內容豐富而博大,要在有限的時間里讀完,僅靠白天是不行的。因此,我沒有放棄夜讀。夜來讀書是我多年的習慣,美中不足的是無法利用窗外的景色來調整情緒和精神,唯以提神的就是幾種不知名的夜鶯的啼叫聲。每當此時,便想起國內北方的老家。而今,老家早已不同于20年前,即是白天也很難聽到鳥的鳴叫聲,夜來更是寂然。這里則不然,有幾種鳥通宵達旦地叫。書讀困了的時候,靜靜地聽一陣銀鈴般的鳥鳴聲,也是很有情趣的。鳥的啼叫與讀書的心緒常常交織在一起,“聽夜”也是一種享受,特別是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
    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我全面系統(tǒng)地讀完了《資治通鑒》,并作了數萬字的摘錄和評述,特別是有關西北人文、歷史、地理與文化的載記。
    屈指數來,自87年初讀《資治通鑒》始,至今已有十二個年頭了,但先前總是根據需要有選擇性地讀,有些地方早已讀過十余次了,有的章節(jié)還未介入,全面而系統(tǒng)地讀,這是第一次。要緊的是,讀書過程那種獨特的環(huán)境和氛圍,那種心境不同于在國內,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在異國他鄉(xiāng)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感受異域風光,會使人感悟到中國歷史之綿延悠久;中國歷史文化之博大精深;還有那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深邃及其獨具魅力的'創(chuàng)造性。同時,也使人感悟到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對世界歷史文化所做出的無與倫比的歷史貢獻。她是那樣的宏大壯闊,那樣的深邃浩渺。
    在非洲讀中國歷史典籍,追溯中國文化淵源的同時,就想思索一個問題——人類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就古人類的沿襲與舊石器考古資料的陸續(xù)發(fā)現,在世界范圍內看,十九世紀,歐洲是人類進化中心的觀點較為盛行;但是,1929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發(fā)現,卻是世界古人類化石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國內外為此而震驚,人類起源歐洲中心說受到質疑。此后,由于非洲一系列考古發(fā)現,又出現了非洲起源說。70年代以后,中國舊石器文化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再一次動搖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觀點。預示著中國所在的亞洲也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qū)之一。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一
    最近閑來無事,打開書柜,找到一本以前讀過的書《資治通鑒》,慢慢讀來,竟然讀出了興趣。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著作。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后人予警示。
    《資治通鑒》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zhàn)國紀的滄桑風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統(tǒng),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梁與陳紀當中,我了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里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辟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辟“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梢?,《資治通鑒》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fā)憤寫了《資治通鑒》完整記述了戰(zhàn)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并且英雄人物輩出。里面更加給后人給予經驗。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二
    公元前317年,齊王國國務官跟蘇秦爭寵奪權,派刺客刺死了蘇秦。
    這個時候魏國的宰相是張儀。當年是蘇秦支撐張儀給秦國出的連橫方案,對抗蘇秦的合縱方案?,F在蘇秦死了。
    張儀給魏王魏嗣建議:“魏國國土不超過1000里,軍隊三十萬人,地勢平坦,沒有高山大河的險要關口,這樣處處都需要軍隊防備,力量就分散了。邊防軍隊主要駐扎在楚、韓、齊、趙四國的國界線。這樣真正能保衛(wèi)地方的軍隊也就是十萬人。各國曾經締結合縱同盟,組織抗秦發(fā)誓結成兄弟之邦,看起來很隆重。但其實不然,同一父母的親兄弟,為了爭奪財產,還互相砍殺。國際之間,還用蘇秦的方式,結局肯定失敗。您如果不肯臣服秦國,秦國肯定會行動,一旦發(fā)動大軍攻擊,在南邊,北邊同時派兵,這樣趙國不能南下幫您,魏國不能北上聯絡,如何“合縱”呢?國家就會陷入困境。我這樣的建議不是為我個人利益,請大王三思。所以我請辭職?!?BR>    魏國王就這樣被張儀說服了。宣布退出南北合縱同盟。并且請張儀擔任中間人,去秦國和解。
    張儀辭去魏國宰相職務,到了秦國,再次擔任秦國的宰相。
    (當年張儀答應感謝蘇秦的資助支持,所以承諾在蘇秦在世期間一定支持蘇秦的合縱理想。但蘇秦現在死了,張儀就加速幫助秦完成連橫的推銷,并且加快秦國統(tǒng)一中國的進度。其實統(tǒng)一中國才是人民的和平。戰(zhàn)國時代這樣互相攻伐,雖然斗爭精彩,但每次戰(zhàn)爭都是死人民。無論哪方勝利,兩邊都是傷亡很大。戰(zhàn)爭的代價都是人民承擔了,但收益都是國君的。這也可以理解,為什么現代民主時代了,國家輕易不會發(fā)動戰(zhàn)爭。當然,只有真正人民做主的國家,才不會主動攻擊他國,主要是保衛(wèi)自己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三
    《資治通鑒》讀后感想讀書體會孫家誠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鑒》的書。這本書是宋朝的司馬光編寫的。簡單地說,《資治通鑒》是一部歷史書,它所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時間跨大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還包括了戰(zhàn)國時代、秦朝、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它是按時間先后記錄歷史,所以稱為編年史。
    其中我感覺最有趣的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講述了: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旁邊,他天天學別人裝神弄鬼。孟母覺得很不好。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墒敲献佑謱W小販們吆喝叫賣。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孟子也跟著學生們學習知識和禮節(jié)。孟母很高興,便不再搬遷了。通過這個故事,我得到啟示,一個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環(huán)境以及理想有著很大的關系,就像《三字經》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人長大后性格就相差很大。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去對我們身心健康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科技館、運動場等等。不要去網吧、游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四
    豫讓為智伯臣屬,寧可自己毀滅容貌、毒啞喉嚨,其妻不辨也要為為身死族滅的智伯報仇,多次以卵擊石去刺殺趙襄子,最終還是沒有成功而被趙襄子殺害。士為知己者死,即便如智伯一般剛愎自用的失敗者,也有真心效忠之人。
    資治通鑒讀后感篇十五
    提到司馬光的名字,大家第一印象是不是都是那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最近我讀了《資治通鑒故事》,它也是我們腦海中那個砸缸的司馬光所著。
    這本書涵蓋了中國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歷史。書中選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詳或具有重要意義的故事。比如:荊軻刺秦王、蘇武牧羊、赤壁之戰(zhàn)、玄武門之變等。
    我很喜歡名將吳起這一章。講了一個文武雙全的大奇人——吳起。無論是儒家、史家的理論,還是兵家、法家的謀略,他都樣樣精通。他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強盛: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無敵。按理說,他應該是個值得大家尊敬學習的人??上?,他卻像一只臭蒼蠅,處處被人討厭,處處遭人排擠,最后被亂箭射死了。怎么會是這樣的結局呢?那就接著往下看吧!一次,吳起走投無路時,投奔了魯國,魯國和齊國一直是敵國關系??蓞瞧鸬钠拮邮驱R國人,群臣們怕吳起因為這層關系會有二心,誰知吳起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把心一橫,一劍砍下了妻子的頭顱,獻給了魯候。還有一次,吳起的老母親逝世了,也是因為吳起的母親所在的國家和吳起所效忠的國家是敵對關系,他竟然沒有回去奔喪。漸漸地群臣們都發(fā)覺吳起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都慢慢的疏遠了他讀完這個故事,我體會到了: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我更喜歡“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荊軻。燕王太子丹為了報復兒時冤家秦王嬴政,派衛(wèi)國人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明知這是一件無法完成的使命,但還是義無反顧的接受了任務。最后不但沒有刺殺到秦王,還讓自己死在了秦國宮殿。荊軻身上那種“好名輕死,尚俠重義”的俠義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從《資治通鑒故事》中,我體會到了:我也要德才兼修,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成為祖國棟梁,讓祖國因為有我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