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華星教案(優(yōu)質(zhì)13篇)

字號:

    教案有助于教師提前思考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編寫教案時可以參考各類教學參考資料和同行的教學經(jīng)驗,借鑒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可以借鑒其中的優(yōu)點,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進行適當?shù)男薷暮蛣?chuàng)新,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效果。記住,教案的編寫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準備工作,只有做好了這個環(huán)節(jié),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祝愿大家教案編寫順利,教學工作順利!
    中華星教案篇一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讀詩文。
    2、生交流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
    3、生交流每節(jié)詩分別講了什么,表達著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介紹了我們祖國豐富的資源、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嶄新的發(fā)展和我們中華少年的志向:要譜寫祖國更璀璨的詩篇。)。
    (詩文表達著,作為一名中華的少年,無比自豪,卻又責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寫的感受,在聽別人感受后,可以充實自己的感受。
    中華星教案篇二
    將鄭和的航海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顒幼饕缓唵伪容^,并引導學生得出結(jié)論:鄭和下西洋不僅時間早,而且航海規(guī)模之大、遠航次數(shù)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區(qū)范圍之廣,在世界航海都是空前的。
    人物地點時間次數(shù)人數(shù)船數(shù)。
    鄭和下“西洋”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號寶船63艘(共百余艘)。
    哥倫布到達美洲1492~1504年4次1000~1500人17艘。
    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說3艘)。
    船只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學生討論、歸納。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shù)的發(fā)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lián)系。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4枚),請學生結(jié)合各枚郵票的內(nèi)容,弄清各幅畫面所反映的史實,概括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交流和友好關(guān)系。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jīng)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qū),沿海居民稱他們?yōu)椤百量堋薄?BR>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后回答)。
    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zhàn)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zhàn)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zhàn),體現(xiàn)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
    小結(jié):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我國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wèi)了中國的主權(quán),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qū)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的安全。(學習這一內(nèi)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zhàn)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歷,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斗志的旗幟。)。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quán)。
    出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詞片段: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nèi)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為什么澳門被稱為“媽港”?
    由學生在課上簡要講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國澳門居住權(quán)的。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quán);。
    3、1557年后,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quán)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fù)了對澳門行使主權(quán)。
    小結(jié):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lǐng)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quán),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xiàn)為沖突和戰(zhàn)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nèi)已經(jīng)落后了。
    中華星教案篇三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講述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于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jīng)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中華星教案篇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朝經(jīng)濟繁榮出現(xiàn)的原因?”“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中華星教案篇五
    1、自由朗讀全文,試試用一兩句簡潔扼要的話,說說讀了這一首詩的體會。
    2、推薦班級當中朗讀最好的4位同學,分別擔任“甲、乙、丙、丁”四個角色,表演朗讀。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學,先在自己的課文里做一些記號,以免在表演朗讀的時候,讀錯句子。
    3、四位學生表演朗讀,有條件的為朗讀配上背景音樂。
    4、自由組合,排練詩朗誦:《中華少年》。
    中華星教案篇六
    2.為祖國擁有豐富的資源、燦爛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歷史、美好的未來,為身為中華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重點:了解祖國的過去、今天、明天
    難點:感受中華少年熱愛祖國的情感和自豪感。
    課前引導學生了解祖國的發(fā)展,課堂上運用多種形式的讀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
    祖國發(fā)展變化的圖片或資料介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通過閱讀資料,同學們,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祖國的一些情況嗎?(生自由談)
    2.祖國正走向富強,作為他的兒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讓我們自豪地說:“(讀課題)中華少年”
    (二)、讀略讀提示,明確學習目標
    1.讀略讀提示,想想這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wù)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誦詩歌,讀出自豪、讀出對祖國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讀,然后交流讀后的體會。)
    實際上學習這首詩的重點在讀和交流體會。
    (三)分配任務(wù),學生自讀詩文
    1.生分四人小組,自己分工。教師出示學詩指導
    a小組分工,甲乙丙丁四個角色。
    b四人合作朗讀詩文。
    c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與小組成員討論得出結(jié)論。(可借助學習工具幫助學習,如字典)
    d討論每節(jié)詩分別講了什么,表達著怎么樣的一種感情。
    e帶著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讀。
    f換角色再讀詩文,將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話表達出來。(文體不限,字數(shù)不限)
    2.生分組活動。
    (四)全班交流學習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讀詩文。
    2.生交流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
    3.生交流每節(jié)詩分別講了什么,表達著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介紹了我們祖國豐富的.資源、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嶄新的發(fā)展和我們中華少年的志向:要譜寫祖國更璀璨的詩篇。)
    (詩文表達著,作為一名中華的少年,無比自豪,卻又責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寫的感受,在聽別人感受后,可以充實自己的感受。
    (四)朗誦比賽,評比總結(jié)。
    1.各組再分工,練習朗誦,準備比賽。
    2.朗誦活動,各組上臺朗讀,可以一個小組朗誦一個小節(jié)來評比。
    3.評比總結(jié)
    中華少年們,你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們能為祖國譜寫璀璨的詩篇!
    中華星教案篇七
    照江疊節(jié),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凈。
    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
    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江山如畫,尚從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輪嗣布。
    【賞析】。
    這是宋末著名文學家文天祥(1236--1283)回復(fù)董提舉的一封書函。從題目看,董提舉給文天祥先送了請柬,請文天祥中秋赴宴,從此文的內(nèi)容看,文天祥欣然應(yīng)允,并表示了游賞的興致。文中駢偶行文,多使掌故,詞情中肯,表意簡明,很有特色。同時,我們還可在這篇短文中看到當時文人過中秋的風俗習慣。
    中華星教案篇八
    《中華字經(jīng)》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韻文式常用字表,共50篇,500韻,1000句,4000個常用漢字。它涵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課本的生字2540個,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常用字2905個,國務(wù)院公布的常用漢字3500個,國標漢字信息字符集基本集的3755個漢字。
    《天文》是第一篇,共8韻,16句,64字。本篇從包羅萬象的乾坤和宇宙開始,描述了種常見的天象。
    【原文】。
    乾坤有序,宇宙無疆。
    星辰密布,斗柄指航。
    【注釋】。
    [1]乾坤:《周易》第一卦和第二卦?!兑住でゅ柁o》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乾之象為天,表示陽性?!兑住だぁゅ柁o》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天”。坤之象為地,表示陰性?!兑讉鳌氛J為乾的作用在使萬物發(fā)生,坤的作用在使萬物成長。乾坤相互交感推動萬物發(fā)生變化。故乾坤又引申為天地、日月、男女、父母等。
    [2]序:次序、順序。
    [3]宇宙:空間與時間的總和。宇:指上下四方無邊無際的空間;宙:指古往今來無始無終的時間。
    [4]疆:邊界。
    [5]星辰:天體的總稱。星是發(fā)亮的天體,辰是比星暗一些的天體。星按物理性質(zhì)和運動狀態(tài)分為恒星、行星、衛(wèi)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太陽是恒星,月亮是衛(wèi)星,人類居住的地球是行星。
    [6]布:陳列、鋪開;
    [7]斗柄:北斗七星,即大熊星座。北斗七星排列形狀如一把杓子,故民間又稱為“杓子星”。
    [8]航:航向。
    【譯文】。
    天地啊,你化育萬物,包羅萬象,運行井然而有序。
    宇宙啊,你無邊無際,無始無終,哪兒才是界疆?
    閃爍的星辰密布于太空,
    北斗星為地球指航。
    【評析】。
    《中華字經(jīng)》以“乾坤”作為開端,把文章的起始點和自然界的起始點統(tǒng)一起來,體現(xiàn)了作者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靶浅矫懿?,斗柄指航?!辈粌H說明北斗星自古以來就是地球運動的參照物,同時也暗示了人類社會的運行規(guī)律和自然界的運行規(guī)律是一致的。
    【原文】。
    晝白夜黑,日明月亮。
    風馳雪舞,電閃雷響。
    【注釋】。
    [1]晝:白天。地球?qū)χ柕囊幻嫠幍臅r間。
    [2]夜:黑夜。地球背著太陽的一面所處的時間。晝與夜相對;
    [4]月:月球的簡稱,舊稱“太陰”。地球的天然衛(wèi)星。與地球平均距離384402千米。本身不發(fā)光,因反射太陽光才能被看到。月球直徑3476千米,約為地球的1/4,質(zhì)量為地球的1/81.3,密度為水的3.3倍,重力約為地球的1/6。自轉(zhuǎn)周期與其繞地球轉(zhuǎn)動的周期相等,都是27.3日,故月球總是以同一面對著地球。
    [5]風:地球上空氣的流動。古代把風分為四種:春為和風,夏為熏風,秋為金風,冬為朔風。氣象學常用風力表示風的強度,風力分為十三級:0級無風;1級軟風;2級輕風;3級微風;4級和風;5級清勁風;6級強風;7級疾風;8級大風;9級烈風;10級狂風;11級暴風;12級颶風。
    [6]雪:水氣在空中遇冷直接凝華成六角形白色結(jié)晶的.固體降水物??諝庵兴嗌俸蜏囟雀叩偷炔煌纬傻难┗ㄐ螤?、雪片大小也就不同;氣象學上將雪分為大雪、中雪和小雪。
    [7]雷:伴隨閃電出現(xiàn)的強烈爆炸聲。由閃道中的高溫使水滴汽化、空氣體積迅速膨脹而產(chǎn)生。
    【譯文】。
    晝是白天顯盡一切,夜晚卻漆黑無光。
    日出一天明,月升滿地亮。
    風兒馳騁,雪花飛舞。
    電閃即逝,雷鳴轟響。
    【評析】。
    第一句描寫了日出日落、晝夜交替,月缺月圓、歲月流逝的天象。第二句描寫了風、雪、雷、電四種自然現(xiàn)象。
    【原文】。
    云騰致雨,露結(jié)晨霜。
    虹霓霞輝,霧沉雹降。
    【注釋】。
    [1]云:地面的濕空氣升至高處,遇冷而凝成無數(shù)細微水點,成團浮游空中。按云底的高度不同,一般可分為高云、中云和低云三族。外形或分層、或團聚,或呈波狀。云狀演變常能表明大氣結(jié)構(gòu)情況和天氣的變化。
    [2]雨:云中的微小水點積重增大到上升氣流無力支持時,下落而為雨。雨滴直徑約0.1~7毫米。
    [3]露: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為水點是露,常見于晴朗無風的夜間或清晨。
    [4]霜:空氣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發(fā)熱量而凝華在其上的白色結(jié)晶微粒是霜。一般出現(xiàn)于晚秋和早春季節(jié)的晴朗無風夜間或清晨,晚秋產(chǎn)生的霜叫“早霜”,早春產(chǎn)生的霜叫“晚霜”。
    [5]虹霓:是太陽光線與水汽相映,出現(xiàn)在天空的彩暈。主虹為虹,副虹為霓,霓位于虹外側(cè),常出現(xiàn)于雨后;霞,是因日光斜射而呈現(xiàn)赤色的彩云。
    [6]霧:空氣中的水汽凝成細水點或冰晶,象云煙一樣彌漫在空中則是霧。
    [7]雹:雨遇冷氣凝結(jié)成大小不一的冰塊隨雨降下,便是冰雹。雹呈球形、圓錐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大小不一,常見的5~50毫米。
    【譯文】。
    云升騰于空中才致雨,
    露凝結(jié)于深秋方成霜。
    長虹伴彩霓,朝霞眩輝光,
    迷霧沉大地,冰雹從天降。
    【評析】這幾句說自然氣候現(xiàn)象,及其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lián)系。
    【原文】。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時令應(yīng)候,寒來暑往。
    【注釋】。
    [1]春:中國農(nóng)歷將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季。春天,天上輕清之氣下降,地上地中之氣上升,天地交感,萬物萌生,百花齊放,之間極為調(diào)和,故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
    [2]夏:一年中的第二個季節(jié),農(nóng)歷四至六月為夏季,四季的第二季。七至九月為秋季,十至十二月為冬季。夏天是它們迅速成長的季節(jié),秋天是收獲果實的季節(jié),冬天是植物貞藏的季節(jié)。
    此二句是說植物和農(nóng)作物在春天播種萌生,夏天生長,秋天成熟,冬天儲藏的自然規(guī)律。
    時:歲時、季節(jié)。令:政令,古時的政令分為春令、夏令、秋令、冬令。農(nóng)歷按季節(jié)氣候變化將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jié)氣,從春至冬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民間有《二十四節(jié)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鞭r(nóng)人隨節(jié)氣更替安排農(nóng)事;應(yīng)候:根據(jù)季節(jié)、氣候變化;寒:冷。此指寒冷的季節(jié);暑:熱。此指炎熱的季節(jié)。寒來暑往指四時相代,季節(jié)交替。
    句文大意說歲時節(jié)令啊,就是應(yīng)天候而作,這才有冷與熱的循環(huán),寒與暑的來往。
    中華星教案篇九
    1、能借助《新華字典》,讀準加點字的讀音:濮陽、粗獷、蜥蜴、游弋、房椽、舉世矚目;理解詞語:圖騰、萬能之獸、萬能之神等;豐富詞匯,積累帶龍的好詞佳句。
    2、學會通過中心句的理解來閱讀、感悟段落的內(nèi)容。
    3、通過以讀促悟的自主學習方法了解龍的形成以及發(fā)展的過程。
    4、體會中華民族和龍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龍”的象征意義。
    了解“中華第一龍”的特征,理解中華民族對龍的情感,了解龍在中華文化的地位。
    體會龍作為圖騰這一藝術(shù)形象的形成過程及象征意義。
    1課時。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激發(fā)興趣。
    1、展示龍的圖片,感知龍的藝術(shù)形象。
    2、過渡:剛才我們聽了歌曲,看了圖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guān)于龍的一篇課文——《中華第一龍》。
    二、自學課文,初步感知。
    1、出示課件,交代閱讀提示:
    (1)、借助字典,讀準下列詞語中的帶點字的讀音。
    濮陽粗獷蜥蜴游弋房椽舉世矚目。
    (3)、我們的祖先為什么要把龍作為圖騰?你從這一藝術(shù)形象中體會到了什么?
    (4)、用“詞語”或“短句”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2、學生自主合作學習10分鐘。
    三、檢查自學,匯報交流。
    1、交流查字典讀準字音的學習情況:
    濮陽、粗獷、蜥蜴、游弋、房椽、舉世矚目。
    補充:砌成、鷹爪、抒發(fā)、發(fā)掘、連綿、驚濤駭浪。
    2、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相機正音并且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3、交流問題:
    (2)、我們的祖先為什么要把龍作為圖騰?你從這一藝術(shù)形象中體會到了什么?(首先解釋“圖騰”,然后交流體會。)。
    四、深入學習,探究精髓。
    (一)、導讀第4自然段,深挖細究。
    1、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這段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排比)從哪里可以看出來?[課件出示語句]。
    探討我們的祖先為什么這樣想象。
    2、探究兩個問題,模仿句式說話。
    問題:
    (1)、省略號什么意思?
    (2)、什么是萬能之獸、萬能之神?
    句式訓練:
    選用“駱頭、鹿角、蛇頸、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說說我們的祖先為什么這樣想象。
    3、有感情地齊讀第4自然段。
    (二)、品讀第5自然段,深入體會。
    1、指名朗讀,思考問題:
    龍在我們民族的心目中是怎么樣的?具體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2、匯報交流:
    議點:裝飾(吉祥、神圣)、舞龍(喜慶、力量)、“龍”詞(贊頌、祝福)、歌詞(抒情、謳歌)。
    五、總結(jié)課文,拓展延伸。
    1、提煉“龍”的精神是什么?
    2、把課文中帶龍的詞語抄下來,再寫幾個帶龍的詞語。
    中華星教案篇十
    1、使學生正確的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2、使學生掌握本文中使用的說明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感。
    使學生掌握本文中使用的說明方法。
    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感。
    教師準備:ppt。
    音樂《龍的傳人》導入。
    1、能正確的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2、掌握本文中使用的說明方法。
    (一)初讀課文,學習方法。
    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畫出你認為文中難認的詞,注意把這些詞多讀幾遍。再想一想:“中華第一龍”指的是哪一條龍?它有哪些特點?同桌互相交流交流(方法:讀——畫——想——議)。
    學生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1、抽讀“濮陽、粗獷、蜥蜴、游弋、房椽”
    2、標桿題:說說下面的句子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標桿點:說明方法)。
    (1)別看它造型粗獷,樣子像蜥蜴,也沒有艷麗的色彩,然而卻是一件極其珍貴的文物。(摹狀貌)。
    (2)他是從當?shù)匾蛔迩昵霸忌鐣哪乖嶂邪l(fā)掘出來的。(列數(shù)字)。
    (3)人們把這種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五年級上冊《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下定義)。
    (4)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lián):“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陡骶咛厣拿窬印?舉例子)。
    (5)遠遠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顏六色、形態(tài)各異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畫?!逗吞锏木S吾爾》(打比方)。
    (二)類比練習,應(yīng)用方法。
    自由朗讀課文2——5自然段,讀完后小組內(nèi)交流:在這些段落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方法:讀——議——說)。
    學生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展示學習成果。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華。
    教師范讀第六自然段,學生聽完后結(jié)合全文想一想:我們作為龍的傳人,你有什么感受?
    指導學生朗讀。
    (一)寫出帶有“龍”字的成語。
    (二)用我們學過的說明方法,介紹一件你喜歡的東西。
    五、反思總結(jié):(在當堂訓練1后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附:板書設(shè)計。
    圖騰(龍)。
    萬能之獸、萬能之神。
    吉祥、神圣、力量的化身。
    龍的傳人。
    中華星教案篇十一
    1、我們能借助《新華字典》,讀準加點字的讀音:濮陽、粗獷、蜥蜴、游弋、房椽、舉世矚目;理解詞語:圖騰、萬能之獸、萬能之神等;豐富詞匯,積累帶龍的好詞佳句。
    2、我們能理解龍的形成以及發(fā)展的過程。
    3、我們能體會中華民族和龍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龍”的象征意義。
    1.了解“中華第一龍”的特征,理解中華民族對龍的情感,了解龍在中華文化的地位。
    2.體會龍作為圖騰這一藝術(shù)形象的形成過程及象征意義。
    1課時。
    1、展示龍的圖片,感知龍的藝術(shù)形象。
    2、過渡:剛才我們聽了歌曲,看了圖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guān)于龍的一篇課文——《中華第一龍》。
    1、我們能借助《新華字典》,讀準加點字的讀音:濮陽、粗獷、蜥蜴、游弋、房椽、舉世矚目;理解詞語:圖騰、萬能之獸、萬能之神等;豐富詞匯,積累帶龍的好詞佳句。
    2、我們能理解龍的形成以及發(fā)展的過程。
    3、我們能體會中華民族和龍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龍”的象征意義。
    學習指導(一):
    1.自由朗讀課文,借助字典,讀準下列詞語中的帶點字的讀音。
    濮陽粗獷蜥蜴游弋房椽舉世矚目。
    3、我們的祖先為什么要把龍作為圖騰?你從這一藝術(shù)形象中體會到了什么?
    學習指導(二):
    1.什么是萬能之獸、萬能之神?
    2.龍在我們民族的心目中是怎么樣的?具體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1、提煉“龍”的精神是什么?
    2、把課文中帶龍的詞語抄下來,再寫幾個帶龍的詞語。
    中華星教案篇十二
    目的要求。
    1.理解詩中對魯迅先生的熱情贊頌,培養(yǎng)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理解對比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3.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要點難點。
    1.體會詩歌中帶有形象性的哲理。
    2.理解對比、前后呼應(yīng)的寫法。
    寫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來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臧克家親身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并去瞻仰了魯迅故居,看到了魯迅文章中提到過的“棗樹”、“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滿了對魯迅的思念和崇敬,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作者簡介。
    臧克家(1905─)現(xiàn)代詩人。1905年10月8日生于山東諸城縣一個地主家庭。臧克家自幼受到中國古典詩詞民歌的熏陶。青少年時代在農(nóng)村度過,農(nóng)民的苦難引起他的深切關(guān)注和同情。1919年上小學時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響。1923年中學時代開始習作新詩。
    1930年至1934年在國立山東大學讀書期間正式創(chuàng)作新詩,先后出版了詩集《烙印》(1933)和《罪惡的黑手》(1934)。這兩個最初的詩集,集中描寫了舊中國的黑暗,突出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遭受的重壓和悲苦,抒發(fā)了詩人自己深沉的情感,在當時新詩壇上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大學畢業(yè)后,臧克家又寫下了長詩《自己的寫照》和短詩集《運河》等作品。
    抗戰(zhàn)爆發(fā)后,臧克家在前方進行宣傳文化工作達5年之久。寫下大量頌揚抗戰(zhàn)將士,歌詠民族精神,揭露法西斯罪惡的詩歌,出版了《從軍行》(1938)、《泥淖行》(1939)、《淮上吟》(1940)等詩集。
    抗戰(zhàn)后期到達重慶,又創(chuàng)作了《古樹的花朵》(1942)、《泥土的歌》(1943)等有影響的詩集,繼續(xù)為農(nóng)民的'苦難呼喊??箲?zhàn)勝利后,他又及時寫下了很多政治諷刺詩,揭露國統(tǒng)區(qū)的黑暗、腐朽,有《寶貝兒》、《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詩集出版。
    臧克家的詩作,以純樸凝重的筆調(diào)抒發(fā)了真摯深重的感情,顯示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尤其是他以對農(nóng)村生活的關(guān)注而被稱為“農(nóng)民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臧克家繼續(xù)創(chuàng)作新詩,計有《春風集》、《歡呼集》等詩集。臧克家的主要創(chuàng)作分別收在《臧克家詩選》(1978)和《臧克家散文小說集》(1982)之中。
    臧克家的代表詩作之一《有的人》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這首詩是1949年11月1日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它通過兩種人的鮮明對比,熱情地歌頌了魯迅“俯首甘為孺子?!钡膫ゴ缶瘢瑹o情地鞭撻了騎在人民頭上的反動統(tǒng)治者,啟示我們要樹立革命的人生觀。
    段落大意。
    全詩共七節(jié),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是全詩的總起,擺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兩種人,并就其生命價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評價。
    第二部分(第2至4節(jié)):是對第一部分所提出的問題的具體闡發(fā),從不同側(cè)面寫這兩種人對人民群眾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
    第三部分(第5至7節(jié)):是全詩的收尾,從人民對這兩種人的不同態(tài)度,正確地歸結(jié)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結(jié)局。
    主題思想。
    這首詩熱情贊頌了魯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的偉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騎在人民頭上”,“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寫作特點。
    層蕩開,步步深入,把反動統(tǒng)治者的卑劣、丑惡、渺小揭露得淋漓盡致;又以此為反襯,把魯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純樸、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畫得十分鮮明,令人敬仰。特別應(yīng)提到的是,為了形成強烈的對比,作者選用了兩兩相對的反義詞,如:“騎”與“俯”,寫出了對待人民群眾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有力地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的人生觀,收到了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
    對比到底。
    詩一開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頌與鞭撻的兩種人最本質(zhì)的不同擺在讀者面前,一種雖生若死,另一種雖死猶生,鮮明地構(gòu)成了善與惡、美與丑的強烈對比。詩就順著這對比一直寫到底。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極概括的總的對比,那么后六節(jié)便是具體的、形象的對比。2-4節(jié)對比了他們與人民的關(guān)系。第2節(jié)從外在表現(xiàn)看:一種是昂頭“騎在人民頭上”;另一種是俯首“給人民當牛馬”。這后一種是從魯迅的詩句“俯首甘為孺子牛”衍化而來的。魯迅原用來表示自己對人民與對反動派兩種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此處發(fā)展為對人民兩種態(tài)度的對比。第3節(jié)從內(nèi)在思想看:一種想揚名傳世;另一種想作無人知道的小草。這后一種也是從魯迅《野草?題辭》的意思提煉而成的。魯迅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至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贝嗽娭小扒樵缸饕安荩戎叵碌幕鸸ァ?,表現(xiàn)的是一種完全徹底的犧牲精神。第4節(jié)從生活目的看,一種是利己的;另一種是大公無私的。這三節(jié)詩人客觀描述了兩種人不同的形象,對比鮮明突出。5-7節(jié)又與前三節(jié)一一對應(yīng)地對比了他們的不同下場。反動派是藐小的,名聲是短暫的,下場是可卑的;給人民當牛馬的是偉大的,名聲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這三節(jié)中,詩人主觀評價了兩種人生追求所得到的兩種人生結(jié)局。詩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體的一個人,而是虛指一類人。因此,詩中所蘊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義,給人啟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對比。
    中華星教案篇十三
    1、能夠用熱情、歡快、圓潤的聲音演唱歌曲《愛我中華》。
    2、能夠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3、了解部分少數(shù)民族。教材分析:
    歌曲《愛我中華》這首歌曲同學們都比較熟悉,但音域跨度較大。
    教學重點:歌曲的準確演唱,對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是教學的重點教學難點: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具準備:鋼琴、打擊樂器、多媒體課件等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發(fā)興趣。
    師:同學們,看這是什么圖案,生:萬里長城、國旗。師:看到這些你會想到什么?生:自己的祖國。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和祖國有關(guān)的歌——《愛我中華》。
    (二)出示學習目標:多媒體出示問題。
    1、歌曲《愛我中華》大家都很熟悉,請問是哪位歌唱家演唱的?(宋祖英)。
    2、歌曲《愛我中華》的詞曲作者是誰?(作詞喬羽作曲徐沛東)。
    3、我國有多少個少數(shù)民族?
    (一)聆聽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熟悉歌曲的旋律。
    1、第一遍欣賞歌曲。
    問題:用心去聆聽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用一個或幾個形容詞來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學生回答,老師總結(jié)“熱情”“奔放”“激昂”“歡快”“奮進”等等。
    問題:熟悉歌曲的旋律,仔細聽一下歌曲中都出現(xiàn)了哪些演唱形式?歌曲的演唱形式有獨唱、齊唱、輪唱、合唱、等等。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jié):歌曲中出現(xiàn)了女聲領(lǐng)唱,男女聲合唱,男女聲對唱等形式。
    2、你認為能表達歌曲中心的歌詞是哪一句?愛我中華。
    (三)作品分析。
    (四)再次聆聽,并回答問題。
    問題:找出你認為最難唱的一句!嗨恕。
    (五)學生學唱歌曲。
    1、難點教唱,可以先用“嚕”再唱歌詞的形式來完成。
    2、學生學唱簡譜,根據(jù)簡譜填唱歌詞,培養(yǎng)獨立識譜能力。老師要指導學生用圓潤的聲音來演唱歌曲。
    3、有感情地、自豪地、熟練地演唱歌曲。
    師: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我們的民族豐富多彩,現(xiàn)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些少數(shù)民族。(看視頻)。
    1、你還知道哪些愛國主義的歌曲。?請大膽說出來。師:能唱出來嗎?
    2、搜集和祖國相關(guān)的歌曲,并能熟練演唱。
    課堂在音樂中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