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實用23篇)

字號:

    優(yōu)秀的教案應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在編寫教案時,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這個教案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安排合理,教學步驟清晰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一
    1.能流暢而有感情地朗讀駢文。
    2.能抓住關鍵文言字詞:“入”、“交”、“亂”、“競”等,讀出畫面。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接觸文言字詞,挖掘文言字詞背后的情感與思想,從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欣賞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脫俗之心境。
    抓文言字詞,品析山川之美。
    品悟陶弘景超凡脫俗的境界。
    朗讀法、討論法。
    一、導語。
    預設: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
    2.這樣的人與我們永嘉還有一段緣分,在我們永嘉陶公洞生活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疤蘸刖霸谔煜碌谑5卮笕魩r,編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經典《真誥》——乾隆《溫州府志》、光緒《永嘉縣志》”。
    二、整體感知。
    1.齊讀題目,并講解題目。
    預設:落實停頓和最后一個“書”的意思。
    2.一人朗讀,并讓學生評價,說一說,他讀得如何?
    預設:糾正停頓、讀音,并讓其他學生補充朗讀,可以及時落實讀錯的文言字詞。
    3.這篇文章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個明顯的不同,發(fā)現了嗎?
    預設:讓學生發(fā)現駢體文的特點,4個字為主,句式兩兩相對。讓學生齊讀,要求讀出韻律,放開膽子讀。
    三、品讀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個字,卻成為古今共談山水的經典作品。陶弘景所談論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處?要求:結合文本,具體談談自己的理解,并用這樣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預設: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讓學生想象的畫面。)。
    追問:“入”直接改為“插”,行不行?(“入”是“峰”與“云”的結合,云霧繚繞著山峰,渾然一體,既寫出了山的高,也寫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剛柔并濟。而“插”雖有了力量,但顯得很突兀,一種硬生生介入,破壞了那份美感。)。
    (2)豐富的色彩: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追問:都有哪些色彩?僅僅只有這些嗎?你是從哪個詞語看出來的?
    預設:出示資料,交,甲骨文。
    像一個人,兩腿左右錯立,引申為彼此連接,彼此交融。并讓學生說說“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畫面。
    小結:五色交輝,古人以為是正色,能融匯出萬千色彩的世界?!敖惠x”,色彩斑斕,就像畫畫一樣,用五色調和出了自然界萬物之色彩。這種色彩的美,又豈能光看字面能夠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機: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追問:為什么“亂”、“競”,能讓我們感受到那張揚的生命?
    a.說說你對“亂”的理解。
    預設:借用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拙右住?。讓學生先說說,此處“亂”寫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從千里來,亂笑含春語?!钯R”。此處“亂”又寫出了什么?(亂中有一份對生命的欣喜)。
    小結:可見“亂”字寫出了猿鳥聲充滿在山谷間,此起彼伏,是一種生命,一種繽紛的生機之美。
    b.說說你對“競”的理解。
    預設:介入資料:“競”的繁體字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競逐?!案偅鹨?。——《說文解字》”。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競”所表現的畫面感。
    齊讀,讀出那份激蕩在山中的生機,讀的歡快些。
    四、深度解讀文本。
    1.這些美景,經過我們的努力,都能發(fā)現、欣賞。陶弘景卻在文中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陶弘景所發(fā)覺的美是不是僅僅是我們所體會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豐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機”?再自由朗讀課文,看看透過這些文字,你還有什么發(fā)現。
    預設:
    (1)自由的生命:讓學生再讀“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BR>    追問:僅僅寫猿鳥、魚兒的勃勃生機嗎?“鳴”與“叫”一樣嗎?“躍”與“跳”一樣嗎?小結:“鳴”帶來一種愉悅感,是一種歡快的聲音,“躍”充滿著生命的快樂,一種自由的生命,毫無拘束。
    (2)脫俗的心靈:“實是欲界之仙都?!毕日垖W生翻譯。
    a.作者為什么將“人間”,稱之為“欲界”?
    資料:“欲:欲,
    (谷,假借“榖”,表示糧食)。
    (欠,張大嘴巴,急于進食),《說文解字》:欲,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歷經宋、齊、梁三朝。政權交替頻繁,時局動蕩不安,戰(zhàn)爭連綿不斷,皇室內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斗爭,時常發(fā)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問: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樣的情懷?(是以超凡脫俗之心,觀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這兩字上。)。
    小結:句號,陳述,表達是一種恬淡的心境,常處這樣美景的陶弘景,應是懷著一種淡然之心境,與美景相處,脫俗的心靈,使他寵辱不驚。這是一份心境,一份脫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脫俗之心觀俗世之景,則能尋到人間之天堂,俗世之凈土。
    2.當朝皇上下詔幾次讓他告別隱居的生活,想請他出山,都被他拒絕了?;噬虾懿唤猓瑔査吧街卸加惺裁窗。俊碧蘸刖盎卮鸬溃骸吧街泻嗡??嶺上多白云?!痹诳此坪唵蔚奈淖直澈?,我們品出了陶弘景如許的淡然,逍遙自在。
    3.最后,一齊誦讀。
    五、作業(yè)布置。
    1.背誦并默寫這篇短文。
    2.讀一讀,寫一寫: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用現代文大膽地擴展描繪文中的景色。(可以適當增加精彩的描寫、生動的修辭、合理的想象、簡潔的議論)。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二
    2.知人論世,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1.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重點: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難點: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課件。
    “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界景象萬千,但欣賞者境界、生活閱歷、具體的心境的不同,都會觸發(fā)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膾炙人口名篇,今天我們走進《答謝中書書》,讓我們去領略作者所描繪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居士,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和醫(yī)藥家。仕齊時,拜為宣都王侍讀,左衛(wèi)殿中將軍。入梁,隱居茅山華陽洞。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
    2.朗讀指導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教案《《答謝中書書》公開課教案》。
    (4)學生齊讀課文。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答謝中書書》全文可分三部分?!吧酱ㄖ溃艁砉舱劇笨傤I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案叻迦朐?,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皟砂妒冢迳惠x。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皶造F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皩嵱缰啥肌?,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tài)?!白钥禈芬詠恚磸陀心芘c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1、選擇其中的一種景物,用現代文進行擴充練筆。
    2、作業(yè):預習《記承天寺夜游》,比較其與本篇短文在寫景方面的異同。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三
    2、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積累優(yōu)美的寫景詞句,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一課時。
    一、預習、導學。
    1、找資料,了解作者。
    2、把“書”這種文體的有關知識寫下來。
    3、初讀文章,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夕日欲頹()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4、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二、學習、研討。
    1、借助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加橫線詞的意思。
    五色交輝()四時俱備()曉霧將歇()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未復有勇與其奇者()。
    2、對照課下注釋,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并劃出疑難詞句。重點翻譯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未復能有與其奇者。
    夕日欲頹,沉鱗竟躍。
    3、根據提示給文章劃分結構層次,并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第一層句,總起句,以感慨發(fā)端。
    第二層從到,描寫描繪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層,感慨自然之美景。
    三、深入探究。
    1、陶弘景描繪了一幅清麗的山水畫,他描寫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樣描寫的?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反復閱讀課文,用下列句式說話:
    “我從文中句中,讀出了之美,作者寫出了它的特點?!?BR>    我從文中“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讀出了晨昏變化之美,作者寫出了“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钡臒崃覛g快的晨景,和清靜幽寂的暮景。
    3、本文對景物的描寫可以說是美妙至極,請你試舉一例闡述一下“妙”在何處?
    5、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積累遷移。
    1、總領全文景觀的句子是什么?
    2、文中表現晨昏變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3、能概括全文主題的句子是什么?
    4、文中用簡潔的語句描繪高山流水的語句是什么?
    5、這篇文章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四
    1.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背誦短文《答謝中書書》。
    2.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積累優(yōu)美的寫景詞句,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一課時。
    一、預習、導學。
    1、找資料,了解作者。
    2、把“書”這種文體的有關知識寫下來。
    3、初讀文章,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夕日欲頹()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4、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二、學習、研討。
    1.借助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加橫線詞的意思。
    五色交輝()四時俱備()曉霧將歇()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未復有勇與其奇者()。
    2.對照課下注釋,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并劃出疑難詞句。重點翻譯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未復能有與其奇者。
    夕日欲頹,沉鱗竟躍。
    3.根據提示給文章劃分結構層次,并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第一層句,總起句,以感慨發(fā)端。
    第二層從到,描寫描繪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層,感慨自然之美景。
    三、深入探究。
    1.陶弘景描繪了一幅清麗的山水畫,他描寫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樣描寫的?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反復閱讀課文,用下列句式說話:
    “我從文中句中,讀出了之美,作者寫出了它的特點?!?BR>    我從文中“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讀出了晨昏變化之美,作者寫出了“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钡臒崃覛g快的晨景,和清靜幽寂的暮景。
    3、.本文對景物的描寫可以說是美妙至極,請你試舉一例闡述一下“妙”在何處?
    5、.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積累遷移。
    1.總領全文景觀的句子是什么?
    2.文中表現晨昏變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3.能概括全文主題的句子是什么?
    4.文中用簡潔的語句描繪高山流水的語句是什么?
    5.這篇文章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五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2.知人論世,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1.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重點: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難點: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課件。
    “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界景象萬千,但欣賞者境界、生活閱歷、具體的心境的不同,都會觸發(fā)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膾炙人口名篇,今天我們走進《答謝中書書》,讓我們去領略作者所描繪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居士,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和醫(yī)藥家。仕齊時,拜為宣都王侍讀,左衛(wèi)殿中將軍。入梁,隱居茅山華陽洞。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
    2.朗讀指導。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
    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答謝中書書》全文可分三部分?!吧酱ㄖ?,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1.讀《答謝中書書》,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案叻迦朐?,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皟砂妒冢迳惠x。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皩嵱缰啥肌保砺读嗽谏剿酗h飄欲仙的自得之態(tài)。“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傃灾谋磉_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選擇其中的一種景物,用現代文進行擴充練筆。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六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2.知人論世,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重點: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難點: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課件。
    “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界景象萬千,但欣賞者境界、生活閱歷、具體的心境的不同,都會觸發(fā)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膾炙人口名篇,今天我們走進《答謝中書書》,讓我們去領略作者所描繪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居士,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和醫(yī)藥家。仕齊時,拜為宣都王侍讀,左衛(wèi)殿中將軍。入梁,隱居茅山華陽洞。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
    2.朗讀指導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答謝中書書》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1.讀《答謝中書書》,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案叻迦朐疲辶饕姷住?,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皟砂妒冢迳惠x。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皶造F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皩嵱缰啥肌?,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tài)?!白钥禈芬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1、選擇其中的一種景物,用現代文進行擴充練筆。
    2、作業(yè):預習《記承天寺夜游》,比較其與本篇短文在寫景方面的異同。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七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fā)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為大家分享了《答謝中書書》教案,歡迎借鑒!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再誦讀中體味文章的意境。背誦并默寫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yōu)美語言。
    3、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品味、積累寫景的優(yōu)美語言。了解以聲襯靜、動靜結合、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
    課前預習:
    1、借助注釋工具書了解課文大意。
    2、查閱資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麗的。它煞費心機,創(chuàng)造了世界。我們無不為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讀完后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一)、學生交流所查到的資料,教師補充。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y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
    “山中宰相”——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fā)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多媒體顯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jié)》《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二)、文體簡介。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
    教師提示朗讀節(jié)奏: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u)其奇者。
    (1)多媒體顯示優(yōu)美的山水圖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2)反復朗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選一學生讀、學生齊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班級交流,教師補充并檢查掌握情況。
    3、再次朗讀課文,鞏固理解。
    解釋下列詞語。
    (1)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2)四時: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夕陽。
    (5)頹:墜落。
    (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鱗,指代魚。
    (7)欲界:佛教指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即人間。
    (8)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
    (9)與:參與,這里指欣賞。
    (10)奇:指奇山異水。
    全文翻譯: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人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嗚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
    (三)、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五、研讀書信。
    講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啟示:被世人譽為“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梢韵胍姡@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而凝聚于筆端的定是反復觀賞、飽覽勝景后的精辟之見。
    講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著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郁郁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3、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分析:這一句是動態(tài)描寫。所寫之動態(tài),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里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4、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色彩)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講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于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結: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古人善于從一川一坳之中發(fā)現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這是作者寫給梁中書鴻臚謝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麗的文辭,極力稱道江南山水之美,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的喜悅,抒發(fā)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運用。
    本文四字寫景句非常多,試最大化地運用或改用它們說一段話來描繪景物,看誰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八、作業(yè)布置。
    1、抄寫背誦默寫。
    2、你最喜歡文中哪一幅畫面,寫一段賞析文字。
    板書。
    陶弘景(南朝)。
    總------共談山水特色:美。
    分------具體描繪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靜態(tài)、形體)(仰視俯視)。
    動靜相襯之美色彩配合之美(靜態(tài)、色彩)(平視)。
    晨昏變化之美(動態(tài)、聲響)(聽覺視覺)。
    總------感慨收束,其與謝公(謝靈運)比肩之意。
    抒發(fā)親近自然的喜悅之情,古今知音共賞愜意之情。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八
    2、賞析景物描寫,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驗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感知景物描寫方法,體驗歸隱情趣。
    1、“書”的意思是_______,“答謝中書書”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統(tǒng)領全文的句子。
    3、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jié)》《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于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3、生字詞寫在下面。
    1、預檢。
    2、通讀課文,依注釋自譯課文(可小組商議)。
    3、學生逐段翻譯課文。
    4、理清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總領全文。
    第二部分:寫景,先仰視,再俯瞰,再平視,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
    第三部分:以感嘆總括前文。
    5、問題研究。
    (1)、體會作者是怎樣寫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
    其三: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
    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我們學的《三峽》中酈道元抓住了江水與兩岸高山特征,狀物傳神,描繪了一幅奇異美妙、既生機盎然又幽深冷靜的圖畫,又于其中寄寓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贊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則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1.解釋。
    (1)、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2)、曉霧將歇歇。
    (3)、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4)、未復有能與奇者奇。
    2、翻譯句子。
    (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3)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表現了之美。
    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表現了之美。
    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表現了。
    1、收集的描寫山水的詩句。思考: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實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tài)?!白钥禈芬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2、閱讀下面《與朱元思書》與《答謝中書書》,完成8-11題。(11分)。
    與朱元思書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1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2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8、解釋下面句中劃線的詞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風煙俱凈()(2)任意東西()。
    (3)急湍甚箭()(4)橫柯上蔽()。
    9、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劃線句子的意思。(任選一處。)(2分)。
    10、根據要求填空:(4分)。
    (1)從文中找出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描寫景物的對偶句各一句。
    視覺:
    聽覺:
    (2)作者描繪異水時,描繪出異水的特點是:
    描繪奇山的特征是:
    11、閱讀下面短文《答謝中書書》,結合《與朱元思書》的內容,完成文后問題。(3分)。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1)文中寫一日之美的對偶句是哪一句,請把它摘抄在下面的橫線上。(1分)。
    (2)請比較本文和《與朱元思書》在寫山水景色上的異同。(2分)。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九
    1、能正確流暢的美讀全文,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組合作,賞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過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課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亂”“競”等字。
    4、背誦全文,并積累優(yōu)美的寫景詞句。
    5、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體會文章通過不同角度表現山川之美。
    教學準備:u盤。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們忙碌于繁重的學業(yè)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眺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多媒體顯示課題《答謝中書書》。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簡介。
    多媒體顯示。
    1、題解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2、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南朝梁時文學家,道教思想家,醫(yī)學家。37歲辭官隱居于茅山,繼續(xù)鉆研學問,煉丹習道,并遍游名山,尋訪仙藥。粱武帝蕭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經常向他咨詢國家大事,時人謂為“山中宰相”。著有《陶隱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寫給謝中書(謝征)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讀畢,教師出示朗讀節(jié)奏:(略)。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5、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1)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2)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3)理清文章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四、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
    五、品味、探究作者是怎樣描繪景物?
    六、深入研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問: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點撥:
    2、學生齊讀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課堂小結。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一副畫面?請寫一段賞析的文字。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十
    知識與能力目標:
    2.知人論世,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難點: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策略與方法】: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主題引入。
    “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界景象萬千,但欣賞者境界、生活閱歷、具體的心境的不同,都會觸發(fā)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膾炙人口名篇,今天我們走進《答謝中書書》,讓我們去領略作者所描繪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簡介,朗讀課文。
    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居士,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和醫(yī)藥家。仕齊時,拜為宣都王侍讀,左衛(wèi)殿中將軍。入梁,隱居茅山華陽洞。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
    2.朗讀指導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教案《答謝中書書》公開課教案》。
    (4)學生齊讀課文。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答謝中書書》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四)、研讀課文探究欣賞。
    1.讀《答謝中書書》,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皩嵱缰啥肌?,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tài)?!白钥禈芬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課堂練筆以及作業(yè)。
    1、選擇其中的一種景物,用現代文進行擴充練筆。
    2、作業(yè):預習《記承天寺夜游》,比較其與本篇短文在寫景方面的異同。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十一
    [知識目標]: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能力目標]:
    1、能夠有節(jié)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
    2、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yōu)美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標]: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理解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
    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多媒體課件。
    (一)、教學導入。
    (二)、明確教學目標。
    多媒體展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三)、朗讀訓練。
    1、多媒體配音示范朗讀(教師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語調,感情等);。
    2、自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模仿朗讀的節(jié)奏、語調、感情等;。
    3、指名朗讀課文,教師稍做點評;。
    4、分兩大組進行朗讀比賽;教師做出評價;。
    5、全班齊讀;。
    (四)、文本解讀。
    1、自主學習,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幻燈片出示問題)。
    教師提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1)、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請用一個詞來概括?
    (2)、文章可以分為幾層?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各層層意?
    (3)、文章是按照怎樣的結構來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學習,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畫面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教師提示: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一共描繪了幾幅風景圖畫?結合課文內容,給每一幅風景圖畫取名。
    (教師舉例,如:高峰入云圖)。
    (2)、根據課文內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些畫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見底、亂(“亂”可不可以用“齊”來替代)、躍、實是”等詞語。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文章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質疑問難:
    你在學習本文的過程中,還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問題,請大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討論解決。(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師生共同討論釋疑)。
    1、教師提示:這篇課文不僅景美情真,語言凝練,而且在寫作方面給了我們不少啟發(fā)。請同學們回顧一下,這篇課文在寫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們去借鑒呢?(學生歸納,教師板書)。
    2、練筆:教師播放一段有關長城的視頻影象,要求學生運用多角度寫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寫一段文字。
    3、朗讀學生作品。
    1、背誦課文;。
    2、完成題組訓練;。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十二
    《答謝中書書》,開篇直抒山河之美,自古以來,人人樂道。
    1.誦讀古文,積累實詞
    2.把握作品寫景內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寫景
    1.把握作者寫景內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
    2.多角度寫景
    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導入
    1.課題《答謝中書書》
    2.明確學習要點
    1)古文學習要點(朗讀、翻譯、內容理解)
    1.誦讀
    1)學生自由讀
    2)教師示范讀
    3)師生互讀
    4)師生借鑒讀(觀看朗讀視頻)
    設計意圖:充分的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磁環(huán)一意在引導學生多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
    2.譯讀課文
    1)學生結合工具書理解詞句
    2)班級交流與展示
    3)教師預設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五色交輝
    曉霧將歇
    沉鱗競躍
    夕日欲頹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設計意圖:學生在自我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初步的理解課文內容,班級展示。強調重點詞句,為課文的理解蓄勢。教師適合推出預設譯文,供學生參考。
    3.內容研討
    1)主問題:作者寫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學生在讀課文理順思路
    班級交流
    教師預設與引導:
    總領全文----描繪景色---議論總結
    2)探究內容
    作者寫景沒點在哪?找出相關語句試做分析。
    師生互動,共同交流
    教師預設與引導:
    山水映襯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色彩配合)
    這句話山中之靜景。五彩的山石與青翠的竹木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麗輝煌的氣,新宜人,充滿了萬物勃發(fā)的生機。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晨昏變化)
    這句話山中之動景。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畫面靈動而充滿生命氣息。
    明確感情:
    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重在理順作者的思路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寫景(色彩配合、晨昏變化、動靜結合)進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質疑與探討(理解駢句)
    的句式特點
    設計意圖:拓寬課堂容量,引導學生能夠從句式角度理解課文的表達,為以后學習賞析奠定基礎。
    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線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設計意圖:在理解作者寫景的同時,能夠發(fā)揮聯想和想象,借助現代語言在線作者筆下的美景,進而鍛煉學生的習作能力。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十三
    城關初中:王丹彤本課的教學設計,有兩個具體而明確的任務:一是發(fā)展語言,即讓學生在文言文字詞上獲得發(fā)展;二是豐富認知,從古代先賢那里吸納人生的智慧,即讓學生通過學習體驗作者熱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視語言也重視內容的學習。
    完成本課教學后,反思這節(jié)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做得較好:
    1、以朗讀帶動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朗讀,不能簡單的乏味地重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由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到讀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讀得好。從實際效果來看,充分的朗讀為學生理解文句,讀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鋪平了道路。
    2、重視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長性的字詞句講解,給學生留下自己繼續(xù)去學習去查找的空間。在教學中學生既認識了新得字詞,也鞏固了學過的字詞。
    3、分析本文如何寫景狀物的時候,由教師先做示范,用多媒體課件顯示,教會學生從觀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狀態(tài)、時間變化、用詞準確等方面進行思考回答。學生掌握方法后,都爭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些見解和表述有自己獨到之處,甚至發(fā)揮想象(我們一定會做的更好)理解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思考比較充分,對課文的賞析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文本,與文字對話,真真切切的領悟文字之美。
    這節(jié)課,上得比較實在,沒有花里胡哨的多媒體課件,沒有熱熱鬧鬧的分組討論,沒有興奮激動的遷移,有的`是學生和學生的交流,有的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有的是學生和老師的溝通。當然在教學本文完后,我也發(fā)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
    1、作為教師沒有做好范讀這一點,總覺得自己朗讀不夠好。其實作為語文教師范讀是非常重要的。
    2、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的評價過于單調,有些點評還欠缺深度。教師點評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應該是對學生理解的簡單重復,更重要的是補充學生的發(fā)言,優(yōu)化學生的發(fā)言。
    改進方法:自己在朗讀方面要下工夫,要做到可以示范朗讀。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滿堂灌教學方式。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十四
    教材分析:
    這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fā)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能夠品味,將內心的感受與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領會文章大意,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縝密的結構,凝練,極富特色的語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領會課文大意,并背誦課文。
    2、學習作者巧妙而縝密的構思。
    學情分析: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查閱有關蘇軾資料,預習課文。
    老師準備:錄音機、多媒體。
    教法與學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注音:夕日欲頹沉鱗能與其奇。
    2、幾個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四時將歇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與。
    3、學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資料與背景。
    教師補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人,曾任儲王的侍讀,因看透渾濁的現實,隱居句曲山(今茅山),有愛聽山野松濤之聲。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每逢有吉兇、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鄉(xiāng)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請同學們認真聽課文的錄音后,模仿進行朗讀。
    2、根據課下注釋,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脈絡。
    3、歸納本文的主題思想:
    —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4、背誦全文。(分組進行,比賽的形式)。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美景的?(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補充后明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仰視。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觀察不同的角度俯視。
    平看。
    其三:晨昏變化美其四:動靜相襯美。
    劉禹錫《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又如陸游《書憤》中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想伯仲間”,都有古人自觀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實表達了作者企盼與謝公比肩之意,也表達了作者酷愛自然、隱歸林泉的志趣。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請根據課文內容,想象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體會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
    5分鐘后,學生班里交流,師生共同評價。
    六、課堂總結:
    學生談學習本堂課的收獲,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七、布置作業(yè):
    1、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2、搜集有關寫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書設計。
    主題:生命的愉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九、課后反思: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十五
    [知識目標]: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能力目標]:
    1、能夠有節(jié)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
    2、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yōu)美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標]: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理解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
    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多媒體課件
    (一)、教學導入
    集體背誦《三峽》后,教師導入:同學們,學習了《三峽》這篇課文后,我們領略到了三峽的奔放之美、清幽之美以及凄婉之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山水美文《答謝中書書》,再一次感受中華大地如詩如畫般的美景。
    (二)、明確教學目標
    多媒體展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三)、朗讀訓練
    1、多媒體配音示范朗讀(教師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語調,感情等);
    2、自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模仿朗讀的節(jié)奏、語調、感情等;
    4、分兩大組進行朗讀比賽;教師做出評價;
    5、全班齊讀;
    (四)、文本解讀
    1、自主學習,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幻燈片出示問題)
    教師提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1)、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請用一個詞來概括?
    (2)、文章可以分為幾層?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各層層意?
    (3)、文章是按照怎樣的結構來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學習,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畫面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教師提示: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一共描繪了幾幅風景圖畫?結合課文內容,給每一幅風景圖畫取名。
    (教師舉例,如:高峰入云圖)
    (2)、根據課文內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些畫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例如:我認為“高峰入云”,這一句中的“入云”一詞用得很好。因為它寫出了山高聳挺拔的特點。而且“入”字把靜止的山給寫活了,顯得生動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見底、亂(“亂”可不可以用“齊”來替代)、躍、實是”等詞語。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文章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質疑問難:
    你在學習本文的過程中,還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問題,請大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討論解決。(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師生共同討論釋疑)
    1、教師提示:這篇課文不僅景美情真,語言凝練,而且在寫作方面給了我們不少啟發(fā)。請同學們回顧一下,這篇課文在寫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們去借鑒呢?(學生歸納,教師板書)
    2、練筆:教師播放一段有關長城的視頻影象,要求學生運用多角度寫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寫一段文字。
    3、朗讀學生作品。
    同學們:孔子曾經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們膾炙人口的文章寫盡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讓我們去品味,讓我們去感懷。其實,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靈性感染著我們,只要我們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寬廣的胸懷去發(fā)現,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們的陽光將會變得更加燦爛,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無限的美好。
    1、背誦課文;
    2、完成題組訓練;
    十、板書設計:
    結構嚴謹:總 分 總
    俯仰結合
    多角度寫景: 動靜結合
    視聽結合
    借景抒情:熱愛自然之情,歸隱山林之趣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十六
    [知識目標]: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能力目標]:
    1、能夠有節(jié)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
    2、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yōu)美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標]: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二)、明確教學目標。
    多媒體展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三)、朗讀訓練。
    1、多媒體配音示范朗讀(教師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語調,感情等);。
    2、自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模仿朗讀的節(jié)奏、語調、感情等;。
    3、指名朗讀課文,教師稍做點評;。
    4、分兩大組進行朗讀比賽;教師做出評價;。
    5、全班齊讀;。
    (四)、文本解讀。
    1、自主學習,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幻燈片出示問題)。
    教師提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1)、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請用一個詞來概括?
    (2)、文章可以分為幾層?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各層層意?
    (3)、文章是按照怎樣的結構來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學習,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畫面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教師提示: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一共描繪了幾幅風景圖畫?結合課文內容,給每一幅風景圖畫取名。
    (教師舉例,如:高峰入云圖)。
    (2)、根據課文內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些畫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見底、亂(“亂”可不可以用“齊”來替代)、躍、實是”等詞語。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文章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質疑問難:
    你在學習本文的過程中,還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問題,請大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討論解決。(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師生共同討論釋疑)。
    七、知識遷移:
    1、教師提示:這篇課文不僅景美情真,語言凝練,而且在寫作方面給了我們不少啟發(fā)。請同學們回顧一下,這篇課文在寫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們去借鑒呢?(學生歸納,教師板書)。
    2、練筆:教師播放一段有關長城的視頻影象,要求學生運用多角度寫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寫一段文字。
    3、朗讀學生作品。
    八、小結。
    九、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題組訓練;。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十七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答謝中書書》公開課教案。
    2.知人論世,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1.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重點: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難點: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課件。
    “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界景象萬千,但欣賞者境界、生活閱歷、具體的心境的不同,都會觸發(fā)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膾炙人口名篇,今天我們走進《答謝中書書》,讓我們去領略作者所描繪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1.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居士,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和醫(yī)藥家。仕齊時,拜為宣都王侍讀,左衛(wèi)殿中將軍。入梁,隱居茅山華陽洞。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
    2.朗讀指導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教案《《答謝中書書》公開課教案》。
    (4)學生齊讀課文。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答謝中書書》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案叻迦朐疲辶饕姷住?,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皶造F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皩嵱缰啥肌?,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tài)?!白钥禈芬詠恚磸陀心芘c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1、選擇其中的一種景物,用現代文進行擴充練筆。
    2、作業(yè):預習《記承天寺夜游》,比較其與本篇短文在寫景方面的異同。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十八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把握作者的心境。
    2.體會縝密的結構和凝練的語言特點。
    3.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
    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前,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談一談對山水自然之美的體驗和感受,啟迪。
    學生以審美的心態(tài)來學習這篇課文。
    2.本文的語言凝煉生動,富有音韻美,在翻譯、理解之前能夠引導學生多加以。
    誦讀。
    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
    教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引導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一處風景,并談談感受。
    二、解題。
    引導學生培養(yǎng)從題目中獲取信息的潛力。
    要點:謝中書指謝徵,字元度,曾任掌管朝廷機密文書的中書鴻臚,所以稱為謝中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實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我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書信,書信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十分完美。從“答”中能夠看出,本文是作者寫給謝徵的回信。
    三、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學生自由讀。要求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
    讀后引導學生發(fā)現本文語句上的特點:四字句多。由此提示四字句的節(jié)奏。
    2.讓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
    學生自讀課文、譯文,劃出疑難,討論交流。群眾解疑。一個學生譯文,大家訂正。
    3.落實重點詞語:
    四時具備四時:四季。..。
    曉霧將歇歇:休息。那里是消散。.。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頹:墜落。沉鱗:潛游水中的魚。...。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與:參與,那里指欣賞。奇:奇異,奇妙。..。
    四、欣賞分析,體會文章內涵及特點。
    1.文中哪個詞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點?明確:山川景色的秀麗,自古以來就是。
    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
    在資料上作者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也表達了自己期望與古今往來的文人雅士比肩。結構上總領全文。
    一個“美”字,高度概括了山川景色的特點。
    2.文中哪些語句是描述山川景色秀美的?表達了什么感情?
    明確:語句:從“高峰入云”到“沉鱗競躍”。感情:歸隱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脫俗,欣然自得。
    3.本文語言的優(yōu)點是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明確:四字短句,語言凝練,意蘊豐富。
    4.根據課文資料,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美。
    五、引導學生嘗試背誦。
    六、總結。
    本文寥寥六十八個字,就概括古今,包羅四時,兼顧晨昏,山川草木,飛禽游魚,使文章清幽雋雅,像一首優(yōu)美動人的山水詩,像一幅怡神悅情的山水畫,讓人欣賞不夠,回味無窮。
    板書設計:總(統(tǒng)領全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寫作手法)黃昏。
    (具體景物)高峰入云五色交輝青林翠竹曉霧將歇夕日欲頹。
    清流見底四時俱備猿鳥亂鳴沉鱗競躍。
    (江南山川秀美圖)“人間仙境”
    感嘆抒懷:欲界仙都....。
    總(酷愛自然,歸隱林泉)。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十九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卻給人一種啟示:被世人譽為“山中宰相”的作者,對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獨到的見解。作者所寫的是其隱居地――句曲山??梢韵胍?,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諳心中,而凝聚于筆端的定是反復觀賞、飽覽勝景后的精辟之見。
    分析: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著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蓪懼拔锉囟ǘ嗖粍贁?,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郁郁蔥蔥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分析:這一句是動態(tài)描寫。所寫之動態(tài),時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別,可謂多姿多彩,豐富無比。這里有晨霧將散時的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有夕陽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魚出沒,競相跳躍。表現了萬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襯托這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曉霧、夕陽、猿鳥、沉鱗等景物之中,能不發(fā)出由衷的贊嘆嗎?難怪作者以“人間仙境”譽之。作者似乎還意猶未盡,于是又舉出詩人謝靈運。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美妙,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文章主旨和結構。
    這是作者寫給梁中書鴻臚謝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麗的文辭,極力稱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發(fā)了對這些秀麗景色的酷愛之情,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全文可以分為四層。
    第一層(第一句),總起句,以感慨發(fā)端。
    第二層(從“高峰人云”到“四時俱備”),描寫山川中靜景之美。
    第三層(從“曉霧將歇”到“沉鱗競躍”),描寫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層(最后兩句話),感慨自然之美景。
    (二)完成班本教材相關練習:
    略
    第1句:總起全文:“共談”概說人人皆愛。
    “美”點明文章中心。
    第2~5句:具體敘述山川之美。
    仰視:高峰入云;俯視:清澈見底。
    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第6~7句:先以概括.總結全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一、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書畫家。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政論家,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他二十二歲中進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宋神宗時,王安石當政推行新法,他極力反對,由京官調任杭州通判,歷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又因作詩諷刺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后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團練副使。宋哲宗朝,舊黨當權,他被召還為翰林學士。新黨再度執(zhí)政后,又被貶到惠州(今廣東惠陽縣),并以六十三歲的高齡遠徙瓊州(今海南島)。赦還的第二年,死于常州。
    他是一個全能的作家,詩詞、文章的造詣都很高。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流暢宛轉,同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家并稱。詩的風格,雄渾自如;詞的創(chuàng)作,題材廣泛,境界闊大,一掃唐末五代以來詞的綺艷柔靡風尚,成為豪放派的先驅。另外,他還工書善畫,在書法上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又善繪畫,喜畫竹和枯木怪石‘著作匯為《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F存詩二千七百多首,詞三百多首,還有許多優(yōu)美的散文。
    二、.寫作背景。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jiān)獄。四個多月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地方軍事助理官)。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此時使蘇軾深感無用武之地,所以這一時期的作品,如《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大多表現了曠達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篇也不例外。
    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元豐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貶謫到黃州的第四年。
    分析:這是第一層,敘寫中庭步月。
    首先交代了步月的時間和原因?!敖庖掠笔钦f寒夜寂寥,百無聊賴,或許在睡夢中可以忘卻人世的一切憂愁和煩惱;“月色人戶”一句,作者把月光擬人化,寫得自然生動。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寂寞無聊,主動來與他做伴;而詩人也是如見久違的朋友,欣然相迎。這里我們可以想見作者交游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但“欣然起行”四字已見詩人的興奮和喜悅,與“解衣欲睡”相對照,顯得一伏一起,一沉悶一活躍,完全是兩種心情,兩種節(jié)奏。
    但一人獨步,未免寂寞,應該有人共同賞月,才不致辜負如此良夜?!澳顭o與為樂者”的“念”字寫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動,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轉入沉思,發(fā)出了低沉的喟嘆,文章也因此顯得跌宕多姿。這句話也可以分兩層意思來理解:一是寫出作者在貶居時的抑郁寡歡,即使是多年來的老友,也不敢與他來往,暗寫出內心的悲涼,這悲涼之情是籠罩著貶謫生活的濃重陰影。二是作者在寂寞中尋求伴侶,見明月而思同心,也因此自然過渡到下句:“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边@一句好像不假思索,可見張懷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皯衙褚辔磳嫛钡摹耙唷弊謱懗鲞@一對朋友情懷相似,對方“未寢”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只這一句,就足以表達出兩人的同心之情了?!跋嗯c步于中庭”與“無與為樂者”對照起來讀,前后顯得有照應,有變化,文情的跌宕表現了作者心情的舒展,宛如在清冷的琴弦上撥出了幾個歡快的音符?!安接谥型ァ奔绰皆谕ピ褐?;這種月光下的漫步,是多么富于詩意!它不同于寧靜的憑欄眺月,也不同于狂放的飲酒賞月;而是靜中有動,把恬靜的心境和詩意的感受化為從容的步履。他們盡可以不發(fā)一言,但那和諧的步月節(jié)奏,已足以表達出相互默契的心聲了。
    分析:這是第二層,寫月下庭中景物。
    這是寫月光的高度傳神之筆。短短三句話,沒有寫一個月字,卻無處不是皎潔的月光。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字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四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來并不顯得新穎,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進而寫清澄的水中交錯著藻荇的清影,觸類生發(fā),把隱喻又推進一層,使人感到撲朔迷離,水月莫辨。正當讀者恍惚迷惘之時,作者卻輕輕地點出:“蓋竹柏影也?!弊x者這才恍然大悟。一個“影”字不明寫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現。而整個意境中有動有靜:“積水空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藻、荇交橫”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tài)之美。兩句之間,又有正面與側面描寫之分,為讀者描繪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境界。這個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
    這幾句寫月光,也是.寫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個透明的夢。
    分析:這是第三層,抒發(fā)作者面對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觸。
    作者連發(fā)兩問,卻無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們這樣賞月的“閑人”卻不可多得啊!寥寥數語,感慨深長。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浮沉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種慰藉的余甘??磥碜髡呤且浴伴e人”自居,也以“閑人”自傲。當時他雖有微官在身,卻有名無實,“閑人”二字也是自寬自慰。從官場上的失意者變?yōu)榇笞匀坏男蕾p者,他能從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獲得精神的復蘇和心境的安寧,說明他能夠發(fā)現自然美,吟詠自然美,同時也是在發(fā)現自己,吟詠自己。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最后這一句慨嘆,誠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較多的還是惆悵和悲涼。世間如此孤寂者又有幾人呢?謫居的境遇,無時無刻不纏繞著他。雖然作者情懷豁達,盡力在排遣內心的苦悶,但消極的情緒還是無可奈何地流露出來了。
    三、內容簡析。
    這是一篇游記散文,總共只有八十四個字,但作者用極為簡潔的文筆,把敘事、寫景和抒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文章充滿著詩情畫意。讀此文,讀者如同欣賞一件小巧玲瓏的工藝品,得到一種回味無窮的美的享受。
    文章的開始點。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二十
    《答謝中書書》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的古詩文,都是我國古代以自然山水為題材的優(yōu)秀篇章。學習本單元,要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山水景物表達的情感,在反復誦讀中品味詩文中的優(yōu)美意境,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練的語言、精巧的構思、優(yōu)美的意境,給我們展現出一幅清麗脫俗的山水畫卷。學好本課,對學習本單元的詩文能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根據以上要求和本文特點,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與能力:
    1、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掌握意義;
    2、在反復誦讀中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練的語言;
    3、背誦本文。
    過程與方法:
    以誦讀貫穿教學始終,以誦讀法、談話法、點撥法等為主要教學方法。21世紀教育網。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娛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潔的思想情操。
    (三)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深入品味詩文中優(yōu)美。
    意境?!币罁卧蠛徒滩牡奶攸c,為此,我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
    重點:
    1、反復誦讀,體會文章意境;
    2、抓住重點詞語,揣摩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
    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娛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學情分析。
    作為初級中學的八年級學生,文言文基礎較薄弱,閱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學時,老師要指導學生疏通文意并積累重點詞語,更要從恰當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三、教法學法和教學手段。
    (一)教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整體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結構—研讀品析—看圖背誦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為此,我主要采用誦讀法、談話法、點撥法等教學方法。
    (二)學法[來源:21世紀教育網]。
    1、誦讀法,指導學生誦讀時的要點,即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感情。
    2、討論法,學生相互討論,在討論中解決詞語疑難,疏通文意。
    3、自學法:讓學生自己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三)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板書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內容的形象性和直觀性。
    為了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六個板塊的教學活動:
    (一)導入激趣,簡介文題。
    主要步驟有兩個:
    1、配樂欣賞山水美景(幻燈片展示);
    2、簡介文題(板書)。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
    一開始用美麗的山水圖片導入,一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來將學生帶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之中,為整堂課鋪設一個優(yōu)美的感情基調。
    而題目容易讓學生發(fā)生誤解,所以解釋,并交代文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主要環(huán)節(jié)有:
    1、學生自讀;
    2、聽朗讀錄音;
    3、學生展示讀;
    4、用一句話說說文章內容。
    設計意圖:21世紀教育網。
    (三)疏通文意,理解內容。
    主要環(huán)節(jié):
    1、學生自己結合課文下注釋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劃出來;
    2、與同桌討論解決疑難;
    3、老師引導掌握重點字詞;21世紀教育網。
    4、學生口頭翻譯。
    設計意圖:
    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老師點撥為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疏通文意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積累重點詞語,既能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
    (四)深入文本,理清結構。
    主要環(huán)節(jié):
    1、老師提問;
    2、一邊板書一邊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
    設計意圖:
    對文章結構的梳理,主要通過老師的提問,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把握;一邊板書一邊引導,使學生容易明白,理解透徹。
    (五)研讀品析,領悟感情。
    主要環(huán)節(jié):
    1、仿照例句說話;
    2、比較辨析句子;
    3、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設計意圖:
    本環(huán)節(jié)是整個教學中最重要的、體現教學重點的一環(huán),通常情況下老師會用講解完成,但這樣做學生興趣不大,而且體現的是老師對文本的理解,《新課標》中對閱讀教學要求學生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主張不能以老師的閱讀理解強加于學生,所以將此環(huán)節(jié)設計成仿句說話和比較辨析,通過學生的活動,充分展示他們對文章意境美、語言美的獨特理解,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防止學生的思考漫無邊際,說話部分給出了例句,使學生有思路可循;辨析部分給出了兩個句子,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文章語言凝練的特點。
    完成了1、2兩個內容后,學生已經深入理解了本文的內容和藝術特點,在此基礎上老師出示時代背景,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本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了。
    (六)欣賞畫面,當堂成誦。
    主要環(huán)節(jié):
    1、欣賞圖片,試在文中找出與畫面相配合的句子;
    2、學生試著看圖片背誦;
    3、不看畫面完成背誦。
    設計意圖:
    讓學生看畫面配句子,一方面給學生以沒的享受,緩解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另一方面可以使記憶內容形象化,提高學生的記憶速度;另外還照應了課堂開頭,使整節(jié)課從美麗中開始,在美麗中結束。
    總領——美。
    高峰、清流。
    兩岸、五色。
    寫景—青林、四時。
    曉霧、猿鳥。
    夕日、沉鱗。
    抒懷——仙都、未復。
    郭秋菊。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二十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2.知人論世,了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重點:了解文章的意境,培養(yǎng)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難點: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課件。
    (一)、主題引入。
    “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界景象萬千,但欣賞者境界、生活閱歷、具體的心境的不同。都會觸發(fā)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膾炙人口名篇,今天我們走進《答謝中書書》,讓我們去領略作者所描繪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簡介朗讀課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居士,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和醫(yī)藥家。仕齊時,拜為宣都王侍讀,左衛(wèi)殿中將軍。入梁,隱居茅山華陽洞。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
    2.朗讀指導。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聽讀,掌握字音、節(jié)奏。
    (2)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jié)奏。
    (3)選一學生讀課文,其余同學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
    (三)、自主學習理清文路。
    學生自由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明確:《答謝中書書》全文可分三部分?!吧酱ㄖ溃艁砉舱劇笨傤I全文。中間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再平視“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曉”與“夕”兩層來寫。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
    (四)、研讀課文探究欣賞。
    1.讀《答謝中書書》,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明確:作品首先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么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2.文章《答謝中書書》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點撥:文章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皩嵱缰啥肌?。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tài)?!白钥禈芬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無盡的樂趣,字里行間,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總言之,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課堂練筆以及作業(yè)。
    1、選擇其中的一種景物,用現代文進行擴充練筆。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二十二
    城關初中:王丹彤本課的教學設計,有兩個具體而明確的任務:一是發(fā)展語言,即讓學生在文言文字詞上獲得發(fā)展;二是豐富認知,從古代先賢那里吸納人生的智慧,即讓學生通過學習體驗作者熱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視語言也重視內容的學習。
    完成本課教學后,反思這節(jié)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做得較好:
    1、以朗讀帶動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朗讀,不能簡單的乏味地重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由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到讀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讀得好。從實際效果來看,充分的朗讀為學生理解文句,讀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鋪平了道路。
    2、重視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長性的字詞句講解,給學生留下自己繼續(xù)去學習去查找的空間。在教學中學生既認識了新得字詞,也鞏固了學過的字詞。
    3、分析本文如何寫景狀物的時候,由教師先做示范,用多媒體課件顯示,教會學生從觀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狀態(tài)、時間變化、用詞準確等方面進行思考回答。學生掌握方法后,都爭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些見解和表述有自己獨到之處,甚至發(fā)揮想象(我們一定會做的更好)理解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思考比較充分,對課文的賞析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文本,與文字對話,真真切切的領悟文字之美。
    這節(jié)課,上得比較實在,沒有花里胡哨的多媒體課件,沒有熱熱鬧鬧的分組討論,沒有興奮激動的遷移,有的.是學生和學生的交流,有的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有的是學生和老師的溝通。當然在教學本文完后,我也發(fā)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
    1、作為教師沒有做好范讀這一點,總覺得自己朗讀不夠好。其實作為語文教師范讀是非常重要的。
    2、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的評價過于單調,有些點評還欠缺深度。教師點評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應該是對學生理解的簡單重復,更重要的是補充學生的發(fā)言,優(yōu)化學生的發(fā)言。
    改進方法:自己在朗讀方面要下功夫,要做到可以示范朗讀。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滿堂灌教學方式。
    答謝中書書教學設計教案篇二十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掌握變換角度、動靜結合、以聲襯靜的寫景技巧,體會景物特點以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重點:對寫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對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愜意之感。
    教學過程:
    一、解讀學習目標。
    自主學習,能夠流暢的翻譯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合作學習,通過妙用詞語、變換角度、動靜結合、巧用修辭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以及蘊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學習,體會文中蘊含的熱愛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親近自然歸隱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們進行自主學習,請大家根據課文的注釋翻譯文章大意,現在開始。
    二、疏通文意,理清結構。
    請同學們根據書下注釋翻譯課文。翻譯的比較準確,真正高水平的翻譯是能終于作者的語言風格抓住文章的神韻,希望在課后反復的誦讀中我們也可以自己試著把它變成一篇風景美文,趣味訓練一:我們是否可以將課文進行小變形,大家嘗試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據內容變成多段。
    請同學翻譯,明確文章結構為(總分總)。
    三、小組合作探尋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寫的對象時山川那么我們就去看看在作者筆下山川的魅力。
    3、總結景物特點。
    妙用詞語(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詞語運用角度來解析分析出景物特點,總結出作者情感)動靜結合(板書小組合作結果,從動靜結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視角變換(從顏色的變換、時空的變換、視角的變換體會景物的特點,總結作者情感)。
    能夠總體的概括這么景物特點的詞是?美仙都奇。
    文章中都是對景物的描繪,那么同學們能不能發(fā)現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嗎?”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醉情山水對世俗生活的厭倦。
    四、探尋作者內心世界。
    探求來信的內容。說明理由。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又有怎樣的感情?與高雅之士比肩的快樂。
    開放性交流,可以從不同的猜測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結語:
    世有淵明,生為菊花無憾也。世有嵇康,生為琴弦無憾也。世有陶弘景,山水亦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