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后感中,我們可以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體現個性與獨特性。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借鑒他人的觀點和思路,以便更全面地評價和分析書籍。下面是一些經典文學作品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激發(fā)大家的閱讀興趣。
清歡的讀后感篇一
少年時代讀到蘇軾的一闕詞,非常喜歡,到現在還能背誦:“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闕詞,寫蘇軾和朋友到郊外去游玩,在南山里喝了浮著雪沫乳花的小酒,配著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筍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記這闕詞。主要是愛極了最后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
那么,“清歡”是什么呢?
清歡,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盡情歡樂,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那種無奈。當一個人感覺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邊的石頭也許比鉆石更有魅力,或者覺得聆聽林間鳥鳴比提籠遛鳥更令人感動,或者體會了靜靜品一壺茶比吃一頓喧鬧的晚宴更能清洗心靈……他就懂得了“清歡”。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千百種人生。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千百種人生。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我們很容易體會到他的壯懷激烈。歐陽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我們很能體會到他的綿綿情恨。納蘭性德是“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zhèn)€不多情”,我們也不難會意到他無奈的哀傷。甚至于像王國維的“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那種對人生無常所發(fā)出的刻骨的感觸,也依然能夠知悉??墒牵扒鍤g”就難了!
我們想在路邊好好地散個步,可是人聲不斷地呼吼而過,一天里,幾乎沒有純然安靜的一刻。
我們到館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幾乎不可得。過多的油、過多的醬、過多的鹽和味精已經成為中國菜最大的特色。我們有時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飲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約會的地方,即使是山中或海邊。凡是人的足跡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穢和吵鬧。
我當學生的時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圓通寺的山下,我們常常沿著上山的石階,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們順手拈下山道兩旁熟透的木槿花,吸著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覺清香勝蜜,心里遂有一種春天才會有的歡愉。
后來,朋友到國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圓通寺,寺院的門口擺滿各種攤子。有一攤是兒童坐的機器馬,嘰里咕嚕的童歌震撼半山。有兩攤是賣香腸的攤子,烤烘香腸的白煙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飄去。一位母親因為不準她的孩子吃香腸而揍打著兩個孩子,高亢的哭聲尖厲而急促……我連圓通寺的寺門都沒有進去,便沉默地轉身離開了。
下山時的心情是不堪的,想到星散的朋友,心情只是悲傷,只是惆悵,浮起的是一闋詞和一首詩,詞是李煜的“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一成空,還如一夢中!”詩是李覯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那時正是黃昏,在都市煙塵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種悲劇似的橙色。
清歡是不講究物質條件的,它只講究心靈的品味。我們擁有的物質世界愈大,清歡就愈容易失去。這使我想起東坡的另一首詩來:“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軾憑著東欄看著欄外的梨花,滿城都飛著柳絮時,梨花也開了遍地,東欄的那株梨花卻從深青的柳樹間伸了出來,仿佛雪一樣的清麗,有一種惆悵之美,但是,人生能看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幾回呢?這正是千古風流人物的性情,這正是清朝畫家盛大士在《溪山臥游錄》中說的:“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卻一分高雅?!薄吧街泻嗡校恐豢勺逾鶒偅豢俺仲浘?,自是第一流人物?!?BR>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體會人間清歡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濁的人間也能找到清歡滋味的人物!
清歡的讀后感篇二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者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1少年時代讀到蘇軾的一闕詞,非常喜歡,到現在還能背誦:“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
清歡的讀后感篇三
清清淡淡的茶香飄來,清香襲人。生命就像這壺茶,轉眼,就消失了。純潔的天使與神圣的天堂如此遙遠,人們畏懼死亡,祈禱著。然而,死亡來臨只是一瞬間,奪去了幾十年長長的生命。死亡就是這么殘忍。
初升的太陽,有多少人留意了它從群山中緩緩升起的樣子;
洶涌的大海,有多少人留意了它從遠方漲上去的樣子;
歌唱的鳥兒,有多少人留意傾聽它悅耳美妙、清脆動聽的歌聲;
閃爍的星光,有多少人留意了它閃啊閃,究竟有幾顆……。
人就是這樣,總抱怨自己沒有幸福,其實,留意了它們,幸福就已經滿滿的了?;蛟S有人也留意了它們,卻不認為那就是幸福,幸福就在眼前溜走了。
人的一生追求的就是幸福,一生都在追求著的人,卻總是帶著遺憾死去。其實,那些人不明白,結束了痛苦的追求,帶著真誠的微笑死去,也是一種幸福啊。
生的意義在于幸福地生,死的意義在于幸福地死。
很多追求的幸福是開寶馬,住別墅。其實,真正的,幸福的意義在于“清”。并不是一桌大魚大肉全家分吃才是幸福,相反,一碟茴香豆,一碗咸飯加上兩塊路邊八毛錢一個的燒餅或是油條,幸福就來了。而又有的時候,與朋友痛飲一杯啤酒,還不如到山間去,和山中的老道士下了一盤棋,品一壺清茶,這或許就是幸福的根本吧!可人們還是在網吧、酒吧中消磨時光,消磨一生,痛苦地活著,又痛苦地死去。也許吧,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不可能永恒,人們情愿無聊地度過一生。死亡終有一天會來臨,如果一生幸福,就不會懼怕它。
人生的玄機在于感受幸福與創(chuàng)造幸福,而不是盲目地去尋找它。
清清淡淡的茶香飄來,那么清。生命就像這茶香,轉眼就消失了。但是,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去創(chuàng)造茶香與享受茶香。
清歡的讀后感篇四
《清歡》是林清玄先生的人生主題經典散文集,這些文章讀來如行云流水,通俗易懂卻又不失高遠深沉,風趣幽默卻又不失讓人深省,平淡直白卻又不失含蓄雋永,主要表達了林清玄先生的所悟之理。
人們?yōu)榍鍤g苦惱,為人間的渾濁而苦惱,為找不到一方凈土而苦惱。眼欲清歡,找不到高山遠水;鼻欲清歡,找不到清新空氣;耳欲清歡,找不到平靜之處;舌欲清歡,找不到淡水山蓼;身欲清歡,找不到寸方凈土,心欲清歡,找不到靜心之地。而在林清玄的心靈里,卻是在復雜的世界里,做一個簡單的人,以清靜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對啊,為什么人們要以濁為歡,以清為苦;以憩為歡,以勞為苦?
讀了《清歡》,我開始有了一些明悟:明悟了苦的本真,明悟了歡的事實,明悟了什么應是什么。
回想我自己,我又能在這茫茫又渾渾的大千世界里做什么?又有何處可供我一得清歡?先前似乎我能做的只有守著我們那小千世界的書房罷了。
人間有味是清歡,體會清歡難,我卻能在林清玄先生的引導下享受清歡,真乃三生有幸。
清歡的讀后感篇五
讀罷《清歡》最深的感觸便是迷惘。我是個喜歡安靜,向往“清歡”生活的人。也許因為年輕聽到了和林清玄先生不一樣的聲音,當然都是反對的聲音。自大學起,生活的重心從不斷的考試轉向學習如何在社會中立足。而如果你說自己向往“清歡”的生活,肯定都聽到過類似的言論:“年紀輕輕就追求什么平平淡淡才是真,這是好逸惡勞”,“一點成就都沒有,就追求簡單平凡,一點資格都沒有,簡直是不求上進,更是辜負父母的期望,是不負責的”。聽罷這些言論,我躬身自問,難免會懷疑自己是否在逃避現實,安于現狀。所以,我很迷惘,迷惘于“清歡”與“追求安逸”,“安于現狀”的區(qū)別。
文中提及盛大士說“凡人多熟一份世故,即多一份機智,多一份機智,則少一份高雅”。的確如此,可是在如此世故的世界,怎樣才能獨善其身,變得不世故。即使不求上進如我,則也難免被世俗左右,學得世故。所以迷惘,迷惘于自己身不由己,無法取舍。我也能明白“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的情懷??墒窃陔x開美景,重回喧鬧的都市,自己何嘗不是一個世故的人呢?感嘆于清歡并不難于對平靜簡樸生活的熱愛,而是難于在喧囂的物質社會怎樣去維護這份清歡,不被左右。
清歡的讀后感篇六
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空、永恒、無限、神圣、天使……都是那么遙遠,可是當一個人深深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只百靈鳥,也就進入了生之秘境。
—題記。
夏日靜好,如水的日子散發(fā)著淡淡的清歡,嗅著一盞茶的馨香,手里捧著《清歡》,陽光投灑在書間,墨香攜著悠然的心境,品著避開車水馬龍后的寂靜,末了,靜靜地沉醉在書海中。
這本書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一篇就是《三生石》。提起三生石,我就感覺熟悉。我相信人類是有前世的。而在這篇文章中,我與作者的想法不謀而合,作者從知道三生石的傳說再到后來在杭州尋三生石,作者也覺得這一切是前世的期約。世界之大,在茫茫人海中,能遇到一個知己的人很不容易,這就是冥冥之中的緣分吧。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身邊關心你的人,以愛為燈,穿越時空;以美為光,照亮生命。當然,生命中極珍貴的偶然除了因緣還有很多。喝茶、創(chuàng)作、生活是人生的'必然,但喝到永難忘懷的好茶、寫出動人心魄的文章,體會感動肺腑的生活純屬難得。
夏陽燦爛,茶香不散,輕輕合上書,輕嗅著茶香與墨香交織的芬芳,凝視著被陽光籠成金黃的“清歡”二字,心中也在輕嘆:人間有味是清歡,這一刻我體會到了一絲“清歡”!
清歡的讀后感篇七
暑假,當然是十分快樂的。前幾天,我讀了林清玄的散文《清歡》,受益匪淺。林先生是個熱愛生活,愛咀嚼生活點點滴滴的人,他所謂的清歡,指的是寧靜、平淡的生活,從中提取出的歡愉。我的暑假時光也是這樣。
放暑假我和同學去了南京。南京是一座歷史古城,把我們從現代社會帶到了悠揚的歷史古國。當時的中國是那樣的腐敗。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我用心品味當時那段不敢回首的殘酷歷史。游覽完南京,雖然我沒有見到多么美的山河風光,也沒有在游樂場的過山車上刺激的尖叫,但我穿越了歷史,豐富了知識,讓緊張了一學期的心情得到了平靜,這或許就是清歡。
運動能使人身心健康。暑假的前一段時間,我和媽媽每天晚飯后在西溪濕地慢生活的林蔭小道上漫步。出發(fā)時已近黃昏,天空好似一幅油畫,看那云彩,多有立體感,比梵高筆下的畫作更有魅力,更讓人喝彩!晚霞把湖水映紅了,預兆著明天的好天氣。真可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開始夜跑了,我飛快的沖向前面,向一匹被放生的小馬駒,重新獲得了自由任由汗珠從發(fā)際、身體密密的流出來,直到汗水浸濕了發(fā)梢,我才肯停下來,一口氣“咕咚咕咚”的喝下一整瓶水,坐在公園的長椅上,那感覺可比在五星級酒店吃豪華大餐美多了。這便是林清玄筆下的“清歡”。
書,就是生活。我喜歡暑假里在書中尋找樂趣。《哈利波特》讓我步入了一個神奇的魔幻世界;《狼王夢》是我最愛的動物小說,主人公紫嵐(一只母狼)嘔心瀝血培養(yǎng)狼王,卻失去了四只小公狼,最后被女兒媚媚趕出家門,為了保護狼孫,它與金雕同歸于盡。紫嵐的不幸遭遇是我感慨不已。在書海中遨游,無人干擾,悠閑自在,何不也是一種“清歡”
我的暑假時光是快樂的,正如林清玄所說:會享受生活,品味生活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清歡的讀后感篇八
平素至愛古典素雅事物。無論物什,文字,緣來邂逅,遇見,便心生歡喜。就像遇見《陳跡?清歡》這本書,品讀作者白落梅那支素筆下古典清雅的秋水文字,如若有清風拂塵,緩緩凈心見性,漸見所處的這渺渺紅塵,囂囂人世,原來一直有著它的靜好。
白落梅素筆書寫那樣一些古物:一卷書、一張琴、一軸畫、一朵花、一方古玉、一支銀簪……它們從漫長的歷史光陰中走來,向我們述說著前世今生故事,它們的故事,落在白落梅的禪心慧筆下,靜靜然便溢滿了素潔凈美。不,這說的分明不是陳跡物事,而是一瓣清明如秋水的.心香,一個“如一株草木,無論悲歡,總寵辱不驚地活著。不美麗,不高貴,卻簡約、寧靜”的靈魂。
這些年不輟閱讀,也只在為追求擁有一個雖不美麗不高貴,但卻簡約寧靜自持的心靈。我總以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書籍是裝點我平凡生命使凈心明性的良師益友,一如白落梅的《陳跡?清歡》。
《陳跡?清歡》全書六卷,每卷不盡的古典清雅,簡約,似一顆蘭草般沁著幽芳,讓人接近便不舍移步。那是一些動人心魄,通透見凈的文字!
《陳跡?清歡》還有更多的歡喜,隨書附贈的一套精美主題明信片,讓人愛不自已。書內每個主題配以唯美的攝影配圖,這圖文相得益彰,更顯本書的古典清雅。
不過更更重要,還是作者白落梅古典文學功底深厚,文字凝練簡約又不失風雅,讀來令人喜歡,而從中又汩汩流淌出其一份對世事的淡定超然,如此一些性靈文字,真真堪稱是“落梅風骨,秋水文章”。
清歡的讀后感篇九
在一個手機軟件上,我無意間聽到了林清玄的文章,當時的第一感是樸素、柔和,沒有華麗的辭藻與冠冕堂皇的修飾,讓人讀了心神十分寧靜。于是在暑假里我果斷地拿起了林清玄的一本《清歡》。
林清玄的文風是超然,總是加入許多宗教的色彩,使他的文章變得神圣而體現出無常。他喜歡引用一些禪學大師與佛教高人的話與故事,豐富自己的文章,更顯得神圣。
這樣,當然不免遺珠之憾,遺珠也就遺珠吧!滄海如此之大,偶爾的遺珠也不必記掛吧!”。如此置無價藝術于身外之人,實在令人嘆服。
另一篇文章更是讓我會心一笑,“剪刀·石頭·紙”講述了這個時代手工的缺乏,無論什么地方的人都在趨于一個相同的方面發(fā)展,這是非常可悲,幸好,還有林清玄,他懂得手工的魅力,他懂得手工禮物讓人感動的地方?!拔ㄒ荒茏屢粋€民族在世界人中保有獨特面目的是精密的手工吧!”
他會犀利的語言抨擊文學家的做作,“第四個詩人”就是批判了那些華麗而空虛的文學作品,只求金碧輝煌,不求實學。有一瓶很古老而醇香的酒,四個詩人遇見了,前三個詩人開始用大段大段的詩詞來描述酒的香氣,而第四個詩人一口氣喝光了那瓶酒,他告訴他們:“我太遲鈍了,沒有那樣的境界,我看不見酒的芬芳,聽不見香的歌唱,也感覺不到翅膀的拍動,我只有用嘴喝它,希望我的感官可以更靈敏,把我提升到你們的境界?!蹦侨齻€詩人多么可笑用不存在的東西自欺欺人,這就是一個樸素的作家最痛恨的東西吧。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
這篇散文最突出的亮點是大量地引用古詩詞和排比的修辭手法,以詩意寫濃情,語言清新雋永。古典詩詞的引用,一方面增加了文采,讓文章充滿詩情畫意,富有古典意蘊;另一方面于淡淡的詩意中飽含著濃濃的情感。
一、淡淡的喜悅。
文章一開篇引入了蘇軾的詞,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淡雅而富于動感的水墨畫似的景:冬盡春萌,早上,細雨斜風,乍暖還寒,山中淡煙,疏柳霧朦朧,河邊突然陽光明媚、豁然開朗,從洛澗流出的清淺河水,進入淮河后逐漸變得混黃迷漫迤邐向前。這一幅春日郊游圖為讀者描繪了“清歡”的意境,很自然地引出了“清歡”的話題。中午時分,在山莊農家,泡上一杯浮著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嘗山間嫩綠的蓼芽、蒿筍的春盤素菜,心情多么舒坦,人間最有味的是這清淡的歡愉啊!于詩情畫意中,讀者欣賞到了真正的美麗,體會到了蘇軾與朋友縱情山水的愜意,感受到了那充盈其間的淡淡的快樂與喜悅。作者巧妙地引用詩句,用詩情裝點著文字。真正的美麗,是一種詩意的生活;而“清歡”就是這樣一種充滿詩意的生活。蘇軾的詞不僅僅是美言佳句,更是美言佳句后的心情,讀者精神之向往。
二、濃濃的憂愁。
“清歡”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種人生追求。第三段和第四段,作者用“清歡,不同于……不同于……也不同于……”等排比句,將“清歡”與自我放逐、盡情歡樂、無奈等情感體驗區(qū)別開來,條理清晰,引發(fā)讀者的思考。
那“清歡”到底是什么呢?作者用“當一個人……或者……或者……或者……”等排比句又用生活的實例將“什么是‘清歡’”加以解釋,闡釋透徹,引發(fā)讀者進一步的聯想、思考與感悟。
當人們遠離喧囂的鬧市,遠離官場的爭斗,忘卻名利欲望,走進山林,感受農家素樸的清茶淡飯生活,這就是“清歡”?!扒鍤g”是清淡的歡愉,它不是大歡、狂歡,更不是貪歡;它是一種歡愉后的平靜,無奈后的超脫,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釋然;更是一種平淡、單純、簡樸的人生快樂,它就深藏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然而,生活在現代的人們是沒有“清歡”的,“生在這個時代,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排比句的使用,從各種感官的角度將“清歡”難尋論述得透徹有力、入木三分,語言明快流暢,富有節(jié)奏感。
去散步,安靜的環(huán)境幾乎不可得;要吃飯,清淡的小菜幾乎不可得;想約會,清潔的處所幾乎不可得。對于現代社會失去“清歡”的惆悵和“清歡”難尋的悲哀,作者引用了李覯的詩句來表達這種濃濃的憂愁,“落日”“天涯”“恨”“阻隔”這些詞語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悲傷。現代人的快樂是建立在物質生活的追求上,更多的是以濁為歡、以清為苦,擁擠于城市鋼筋混凝土中的人們,整天被社會的激流沖蕩著,為權錢名利忙碌著;他們無暇享受簡單、平淡的人生真味,他們擁有的物質世界愈大,清歡就越容易失去。引用李覯的詩句讓讀者感受到了“清歡”難尋的憂愁,能夠激發(fā)讀者的思考,強化讀者的認識。
三、深深的向往。
清淡的人生充滿著睿智與修為,這是一種境界。作者向往這種境界,其實,“清歡”也并不難尋找,他告訴讀者,只要能夠守住心中的一方凈土,跳出生活,尋找生活之外的詩意,感受恬淡之美,講究心靈的品位,就能找到這種清淡的歡愉。凡事只要有心,定能體味到它的樸實的美、朦朧的美。在文章的末尾,作者再次引用蘇軾的詩,意在表現對“清歡”的追求體現了人的高雅性情,從而與開頭相呼應,表達了作者對“清歡”的喜愛與推崇。作者對人生明澈的觀照,有如晶瑩渾圓的明珠。的確,我們正生活在日益豐富的物質世界里,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閑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只有回歸原始的淳樸,才能懂得什么是清歡?,F代社會的人們追求“清歡”,未必要像古人那樣遠離城市走進山林、拒食人間煙火,而是要面對現實社會,少一些炒作的熱鬧,多做一些盡心的實事;少一些虛偽的笑臉,多一些坦然的真誠;得意時不“盡歡”,想到成功只是預告新一輪的開始;失意時不喪氣,感受挫折也是一筆豐厚的財富?!叭碎g有味是清歡”,我們深深地向往達到這種境界,抓不住明月的影,但求留住一顆琥珀的心。在繁忙的生活中,飲一杯淡淡的礦泉水,哪怕是片刻的清歡,也會帶給你一番別樣的感受,在這淡如水的境界中體悟到生命的真諦,這也是一種清淡的歡愉。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一
讀林清玄是起于語文課上的一篇課外閱讀《溫一壺月光下酒》。當時讀到三段就已被這溫柔、溫暖、溫馨的筆觸打動,未曾看著后邊兒的大量詩詞人物就斷下心來定要好好地讀一讀林清玄。等讀到后邊兒的人物佐證,才曉得這書還是得多讀,肚子里裝的幾斤幾兩,讀書時都得派上用場。只那時下手太快,書已到手,也就略去了這文化不夠的問題,還是想從林先生的筆下感悟到哪怕一絲半點兒的性靈。
讀《清歡》是起于一首名為《陶然四季》的歌。詞是我很喜歡的一位詞作者擇荇所寫。曲中多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串聯描繪,充滿了淳樸的田園生活氣息和古代勞動人民順應天時的智慧。而其中的“清歡百味,不過粗茶飯。陰晴冷暖,無非布衣衫”也使我對清歡二字產生了特殊的感情。正值外邊兒的語文補課也正提到了蘇軾的“人間有味是清歡”,看來清歡這書是迫不及待地等著我去翻閱。于是我不得不在數本林先生的書中率先啟封了那一本《清歡》。也正是這本《清歡》開啟了我對于心之境界的追尋。
天曉不因鐘鼓動,月明非為夜行人。
天空并非因為鼓聲響起而現出光明,月光也并非為了照亮行人而垂影空中。
林先生告訴我們,人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規(guī)律更替,而并非有人力相左,之所以有人在這之中留下了情絲萬千,皆是源于他們心中的那片景致。
此處不經意讓我想起了王國維先生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只要心中有詩,看何物不是詩;只要心中有愛,看何處不是充滿了愛。相反地,若是我將愁苦淤在心中,那哪怕是百花齊放、黃鸝歡鳴,也只會徒添了煩惱罷了。張繼落榜聽到寺中鐘聲,既是悲情又是撫慰。這其中內涵,皆因心中所想不同而現出不同的風貌。
外物不為己力所改,吾心卻因吾念而執(zhí)。
用心去感,萬物皆有靈。用何心去感,萬物皆有何靈。此乃一悟。
我贊美眼前的茶、遠方的油菜花,還有將永遠在心里飛舞的紫色梧桐花,因為我贊美!
天下之大,美何處無存?都市中的我們或許是與鋼筋水泥相處得太久,以致忘記了世上還有那么多值得贊美的事物。
茶美、梧桐美、桃花美……。
山美、水美、天空美……。
泥土有香、陽光有味,連空氣都流存著美的氣息……。
人人都可以發(fā)現這些美,人人都可以忽視這些美。
而林先生說,文學家“是在一切中看出美”。
茶品起來美,制作起來也美;梧桐落葉時美,光溜著肅穆蕭條的時候也美;桃花開時美,桃花敗后也美……美無處不存,卻又善于偽裝。文學家總是慧眼,能識出好些美來。我們卻“開竅”不久,還得細細地尋找一番才是。
我贊美生命的偉大、贊美造物的神奇;我也贊美生命的衰敗、年華的老去。善用發(fā)現美的眼睛。此乃二悟。
心里總是不忘對你真誠的祝福,就像夜夜不忘升起的星星。
這是林先生去杭州時,一位少女讀者贈與他的裝滿水土的瓶子上印刻著的兩行小字。
林先生就著這瓶水土、信件與小字談到愛的表達。
我很欣賞贈以水土這樣的方式,讀到這篇時甚至不覺眼眶濕潤。這也是我為什么將此篇內容記載在這“三悟”中的最后一悟的原因。
林先生此處的表達愛的方式我大抵是能夠明了的,其中唯美的意境卻真真是讓我落了淚來。
我將你放在心上;我對你微笑;我真誠的注視著你,這便是最好的愛。
此,乃三悟。
清歡二字,我時常將它譯為清淡的歡愉。沒有豪情萬丈、沒有壯志凌云、沒有霸主雄心、也沒有濃墨重彩,味道寡淡卻回味深長。就像面里面最簡單的一碗陽春面,也像是行走間不經意低頭看到的那一朵野花。有心之人從中細品,悟出好些美來;粗心之人則粗粗略去,匆匆走過當下。
林先生將“清歡”與“淳喜”放在一起,也因此有了“清淳齋”,我卻依舊對這清歡二字情有獨鐘。
清歡何處尋?且從吾心悟!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二
平素至愛古典素雅事物。無論物什,文字,緣來邂逅,遇見,便心生歡喜。就像遇見《陳跡·清歡》這本書,品讀作者白落梅那支素筆下古典清雅的秋水文字,如若有清風拂塵,緩緩凈心見性,漸見所處的這渺渺紅塵,囂囂人世,原來一直有著它的靜好。
白落梅素筆書寫那樣一些古物:一卷書、一張琴、一軸畫、一朵花、一方古玉、一支銀簪……它們從漫長的歷史光陰中走來,向我們述說著前世今生故事,它們的故事,落在白落梅的禪心慧筆下,靜靜然便溢滿了素潔凈美。不,這說的分明不是陳跡物事,而是一瓣清明如秋水的心香,一個“如一株草木,無論悲歡,總寵辱不驚地活著。不美麗,不高貴,卻簡約、寧靜”的靈魂。
這些年不輟閱讀,也只在為追求擁有一個雖不美麗不高貴,但卻簡約寧靜自持的心靈。我總以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書籍是裝點我平凡生命使凈心明性的良師益友,一如白落梅的《陳跡·清歡》。
《陳跡·清歡》全書六卷,每卷不盡的古典清雅,簡約,似一顆蘭草般沁著幽芳,讓人接近便不舍移步。那是一些動人心魄,通透見凈的文字!
《陳跡·清歡》還有更多的歡喜,隨書附贈的一套精美主題明信片,讓人愛不自已。書內每個主題配以唯美的攝影配圖,這圖文相得益彰,更顯本書的古典清雅。
不過更更重要,還是作者白落梅古典文學功底深厚,文字凝練簡約又不失風雅,讀來令人喜歡,而從中又汩汩流淌出其一份對世事的淡定超然,如此一些性靈文字,真真堪稱是“落梅風骨,秋水文章”。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者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四
林清玄先生喜歡茶。在《清歡》一書中,茶占據了他生活中的一大篇章。就仿佛,世俗的生活中,能因那么一壺茶,活的釋然透徹。拜讀完《清歡》,感慨萬千。
此文,我便和著我生活中對于茶的經歷,寫下這篇感悟。茶,是一味靈藥。喝茶時所感到的,是寧靜悠然,然后細細地銘想人生。我起先不懂林先生口中品茶的這種情趣,想著人生哪能是喝茶喝出來的。直至今日,我才明白,茶中也藏著一番論理情趣。
那日下午,父親邀約我一起同他品茶。陽光灑落進了房間,將一切都照的明明白白的——晶瑩剔透的瓷杯,敦實古香的茶壺,還有被陽光照得環(huán)繞著金光的茶臺……走進這片茶的領地,內心突然被一股別樣的力量所撫平。
父親待我坐下后,開始了第一道工序——泡茶。他首先取出了一些茶葉,將其放置在茶壺中,動作是嫻熟、流暢的.。隨后他端起了一旁的白水,手腕微微地傾斜——水在空中劃過了一道弧線,穩(wěn)穩(wěn)落入了茶壺。陽光下,茶壺上方的煙霧繞了幾道彎——似乎是留戀這清香撲鼻的茶味,這才依依不舍地飄向上空。原來泡茶也是一道美景。
我坐在桌旁,看著茶壺中的茶水。原本清澈透明的茶水被茶葉慢慢染綠、再到淡黃色,直至深棕。而在此過程中,茶水中的茶葉或浮或沉,一路飄飄蕩蕩,或許就和人生一樣。上游的茶葉不甘地回旋、碰撞,是要在最初時綻放光滑、譜寫篇章。而那些折戟沉沙的,也不甘落寞,即使在最渺茫的底部——那不可攀登的位置上再最后盡到自己的力量,為整次飄落旅程畫上完美句號。茶生,不就和人生一般模樣,升時轟烈、落時安詳。
父親繼將茶水注入瓷杯中。紅棕色的液體,襯著白皙清亮的瓷杯,竟繪出了一幅美妙的茶景圖。我學著父親的模樣,端起茶杯淺飲一口。
這一次,我深切地體會到了茶中的情趣,也終于明白林清玄先生口中的“茶中香味”。泡茶時感知細膩,觀茶時感悟人生,飲茶時品味甘甜。茶中隱藏著的遠不止幾縷茶香。
情中帶趣,便是茶味。
茶之香味,味中人生。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五
曾經品過茶,茶是苦的,茶很濃,散發(fā)出淡淡的茶香,精致的小杯上印著兩枝墨竹。從坐著品茶的窗口放眼望去,滿面的秋風,茶香只是淡淡的掠影。
茶中香味,只是一時,人生香味,可有一世?
一杯清茶,泡了五次,就再不是好茶了,這好比人生五味:喜、怒、哀、樂、思,又好比人生五個階段: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過了老年,茶香就消失了,即使茶還在,也沒有再泡的必要了。茶香只有一時,若不珍惜去品味,很快就過去了。人生也是這樣,幸福只有一時,若不懂珍惜,不懂得去感受、去體會,很快也就過去了,隨風而去,無影無蹤了。
茶中香味,只有一時,人生幸福,沒有永遠。
茶是苦的,漂浮在水上的淡綠茶葉,總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撈出細細地咀嚼,有一種淡淡的苦澀。我想到林清玄的一句話:我苦故我在。的確,一個人沒有經歷苦難是沒有出息的,那茶就像人生,苦澀,又能讓人在苦澀中品出許多甘甜。
人生如此像茶,男孩像一杯清淡微苦的大麥茶,粗放卻解渴;女孩像一杯玫瑰花茶,淳香又不失那微微的愁與浪漫。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六
這個暑假,我讀了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本書:《清歡》。這本書讓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美好。
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勾起回憶。有時,我也會把所有的書翻找出來,一本本理清楚,或看看里面的內容,撫去那舊日的灰塵,這是過去的留給你的標志,不用刻意去想,只要去翻翻已沉睡的書紙,你會想起往事,微風吹過,回憶會像飄絮飛來,久久回蕩在你的身邊,一些雜念被抹去。
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品味現在。生活中,少了看書,雖不會有特大的問題,但就好似吃主菜沒有飲料或湯一樣,缺乏了興趣,生活就不會太有趣,像少了調味料;它可以讓人在繁雜中有新穎,因為書中有故事啊,如果你身臨其境,和它一起生活著,感受著,等于在過兩種不同的生活。
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展望未來。你所碰到的,想過的,以及談過的事。從書中你可以知道別人關于這個話題的思想他們的看法,有的人,得到了啟發(fā),修正它,有了一個較好的轉折點;有的人不修正,但通過這也更加堅定自己了,這樣,對人生很有幫助,設立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或前程。
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豐富知識。知識是人的資本,知識可以讓人了解這個充滿神秘的世界;可以讓人在困境中擺脫;可以用文明且智慧的方式去戰(zhàn)勝對手;可以使人的科技水平更發(fā)達,這種讀過書后的完美氣質會顯露無疑,讓人看上去有文化的底蘊,這種無形的力量激勵你不斷進步。
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提高修養(yǎng)。修養(yǎng)是人讀書長久后形成的氣場,它是種修行,可以讓你靜下心來,翻開封面,書香氣彌漫在你的周圍,不久,那一個個故事浸透了心靈,你會知道生活以外的事,有坐過山車;有漫步溪邊;有輕踱落葉;有暢玩山水,多姿豐富,一言不盡,五彩繽紛。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陶冶情操。它是一種娛樂的方式,而且讀書可以讓人身心愉悅,以調節(jié)血管的均勻流動,會讓你整個人更舒適,它讓你漫游大海、暢懷森林、豪放草原、翱翔天空、尋覓大陸、攀巖高山、翻越丘陵,它就像無垠的宇宙,我們雖然永遠到達不了盡頭,但給我們以充實。
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彼拖褚恢恍〈?,把我們從狹窄的河道帶進無邊的海洋;“書籍蜿蜒伸入我們的心靈,詩人的詩句在我們的血流里舒緩地滑行……”英國的哈慈利特曾這樣說道;“清歡”里說過,“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堂,永恒,無限,神圣……都是那么遙遠,可是當一個人深深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只百靈鳥,也就進入了生之密境。”文學能給人帶來安慰,快樂,與美麗的微笑。文學的終極是什么?沒有終極,在一些作家的境界里,今天比昨天有理想,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有智慧,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更寬容,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有領悟,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美好的`生活,今天就成功了。
讀書讓人超凡脫俗,還可以更上一層樓,書中自有黃金屋,長久了便造成了這種嫻靜氛圍,讀書是人生坎坷路上的潤滑劑;智慧的光澤將露水注入我們干枯的心田。
勤奮能點燃智慧的火苗,懶惰才是埋葬天才的墳墓,讓我們讀書,使精神世界更美好吧!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七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清歡》,它的作者是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它,主要講述了:如果一個人內心的愛還不夠充滿,但只要心中有關懷、善意、溫柔,只要把這些表達出來,不久,內心的情感也會變得充沛!在生活中,宇宙、天堂等這些事物,都是那么遙遠,可是當一個人深深的融入了某些事物,那么也就可以觸手可及了。
在生活中,我們總投靠父母,無論在做什么事,總是喜歡選擇訴說,向父母說明困難,而不是自己動腦筋,動手解決。日常的雜事,也少不了父母的幫忙,不管現是用餐還是娛樂,父母的關懷和照顧總是無微不至。
學習空間里,老師又在不停的催促。幫助我們批改作業(yè)、糾正錯誤,他們就像燃燒著的蠟燭。樸實無華的老師,往往日夜操勞。
生活在現代的城市里,是沒有什么清歡的,仔細看一看大街小巷并沒有什么清歡。原來綠蔭蔭的草坪,是留給孩子們放風箏的,可是現在草坪沒了,建起了一棟棟房屋,大街上隨時有垃圾,大大小小,堆滿了廢物,隨處可見到痰,細菌彌漫在空中,大城市里的每一個角落都受到了污染。
唯有在書中,我們可以找到那在生活中虛無縹緲的“清歡”。
生活中我們所碰到的,想過的,談過的事,都讓我們歷歷在目。從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別人對于這個話題,他們的看法和見解,有的人,受到了啟發(fā),人生有了個轉折點,有的人似懂非懂,但也通過這更加堅定自己了,這樣,對人生設立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或前程很有幫助。
有時,我也會把我所有看過的'書翻出來,重新翻看里面的內容,便會想起往事,回憶會像柳絮一樣飛來,停留在你腦海的最深處。
讀書是一種娛樂的方式,而且讀書可以讓人沁人心脾,會讓我整個人更舒適,它就像無垠的宇宙,我們雖然永遠到達不了盡頭,但給了我們充實的生活。
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痹谖铱磥恚拖褚恢恍〈?,把我們從狹窄的河道帶進無邊的海洋。
我認為,知識可以讓人進一步了解這個世界,可以讓人在困境中擺脫,可以使人的科技水平更發(fā)達,讓人看上去有文化的底蘊,這種無形的力量激勵你不斷進步。
讀書讓人超凡脫俗,能讓人更上一層樓。讀書是人生坎坷路上的潤滑劑,智慧的光澤將露水注入我們干枯的心田,勤奮能點燃智慧的火苗,懶惰才是埋葬天才的原因。
所以,讓我們開始走向讀書之路,不僅能夠修身養(yǎng)性,還能增加自己的知識,讓我們更上一層樓!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八
《清歡》是臺灣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人生主題經典散文集,這些文章讀來如行云流水,通俗易懂卻又不失高遠深沉,風趣幽默卻又不失讓人深省,平淡直白卻又不失含蓄雋永,主要表達了林清玄先生的所悟之理。
人們?yōu)榍鍤g苦惱,為人間的渾濁而苦惱,為找不到一方凈土而苦惱。眼欲清歡,找不到高山遠水;鼻欲清歡,找不到清新空氣;耳欲清歡,找不到平靜之處;舌欲清歡,找不到淡水山蓼;身欲清歡,找不到寸方凈土,心欲清歡,找不到靜心之地。而在林清玄的心靈里,卻是在復雜的世界里,做一個簡單的人,以清靜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對啊,為什么人們要以濁為歡,以清為苦;以憩為歡,以勞為苦?
讀了《清歡》,我開始有了一些明悟:明悟了苦的本真,明悟了歡的事實,明悟了什么應是什么。
回想我自己,我又能在這茫茫又渾渾的大千世界里做什么?又有何處可供我一得清歡?先前似乎我能做的只有守著我們那小千世界的書房罷了。
人間有味是清歡,體會清歡難,我卻能在林清玄先生的引導下享受清歡,真乃三生有幸。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九
清歡,清靜歡樂。清靜,是一個人的清靜,卻又是很多人的清靜,就像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一樣;而歡樂,只是一個人的歡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清歡的意思,大抵是如此??涩F在的人,反倒以濁為歡,以清為苦。
生在這個時代,清歡難矣!
人間有味是清歡,人間最美是清歡,愿世人都能找到清歡,品味人生。
很喜歡林清玄老師的散文,他的文字仿佛有光,照進我的心房。說來好笑,第一次注意到他的文章竟是在試卷上,記不得題目是什么,只隱約記得關于鏡花水月,還有他自己寫的藏頭小詩,首字連起來看便是“鏡花水月”?;蛟S,便是那時迷上了他的文字。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林清玄認為,清歡,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盡情歡樂,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那種無奈。當一個人感覺到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邊的石頭比鉆石更有魅力,或者聆聽林間鳥鳴比提籠遛鳥更令人感興趣,或者體會了靜靜品一壺茶比吃一頓喧鬧的晚宴更能清洗心靈……他就懂得了“清歡”。
林清玄曾和朋友一起去了圓通寺,慢慢爬山,欣賞野花,心里有著只有春天才有的一種歡愉。后來他又去了圓通寺,卻不曾想,寺院門口擺滿各種攤子,賣烤腸的,烤烤腸的白煙飄向寺院,一位母親不準孩子吃烤腸拍打孩子,哭喊聲尖厲急促,他轉身而去。前后多么鮮明的對比。我想起了幾天前去海邊玩的事。沙灘并不是寺院那般應是清靜的的地方,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大家都玩的不亦樂乎,我第一次見海,此刻正陶醉于大海的波瀾壯闊,一眼望去,水天相接,只覺得自己的心胸都寬闊了起來,大海,是足以讓人尊敬的。美好卻被人生生地打破了,坐在我斜前方不遠的是一家人,看樣子是剛玩盡興了回來,小孩子吵著說餓,大人拿出面包,吃完卻隨手將面包袋丟在沙灘上,明明不遠處就有工作人員擺放的垃圾桶!果然,凡人的足跡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穢和吵鬧。
林清玄認為,第一流人物,是能體會到人間清歡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穢的人間也能找到清歡滋味的人物!
清歡的讀后感篇二十
每每讀到林清玄的散文,都會在不經意間被他的文字感動。他的散文恬淡自然,蘊含佛理,《人間最美是清歡》這本書就傳達著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tài)。
在物質化的社會,每個人似乎都以金錢來衡量任何事物,社會中充斥著金錢腐朽的氣息,清歡這個詞似乎也逐漸被掩埋。清歡即清雅恬適之樂,清歡一詞最早出現在唐·馮贄的《云仙雜記·少延清歡》:“陶淵明得太守送酒,多以舂秫水雜投之,曰:少湮清歡數日。陶淵明這位田園詩人,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最是清歡之人。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清歡是生命的減法,在我們舍棄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綁,回到最簡單的歡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绷攘葦嫡Z,卻道出了清歡的內涵與生活的真諦。然而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做的不是減法而是加法,我們總是想要擁有的更多,當我們實現一個目標之后,又會立刻在心中建立下一個目標,從來沒有過停歇??此莆覀兊玫搅俗约合胍?,其實不然,在追逐的過程中我們丟失了的自己的善良、真誠,學會了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內心早以疲憊不堪,卻還是為了名利苦苦堅持,實現目標之后,猛然發(fā)現自己以遍體鱗傷。少了清歡,多年之后曾經那個擁有一雙清澈雙眼的少年已不在;少了清歡,多年之后曾經那個擁有天真無邪笑臉的少年已不在;少了清歡,多年之后曾經那個擁有一顆單純善良內心的少年已不在。我想人應該追求本心,回歸簡單而又快樂的生活,生活真的應該簡單點再簡單點。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我們應該守住自己的不信,不被世俗流言所迫,不被功名利祿所動。
無論自己是多么的`繁忙,都應該有時間停下來,看看自己的內心,低頭看看腳下,而不是一味地抬頭,希望歷盡千帆歸來你我仍是少年。我喜歡他說的,愛的開始是一個眼色,愛的最后是無盡的蒼穹。
我們走過了許多春夏秋冬、我們走過了許多冷暖炎涼。仍然能保持單純的初心,一直向往生命的美好。在生命的最深處,我永遠深信:人生最美的境界是清歡!人間最美是清歡,是清歡!清歡不是遙不可及,遵循自己的內心,簡單點再簡單點,我相信能夠做到!
清歡的讀后感篇二十一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chuàng)作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xiāng)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后,他沒有拘泥于鄉(xiāng)土散文的創(chuàng)作,嘗試著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chuàng)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chuàng)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大量該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如《佛鼓》、《先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者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清歡的讀后感篇一
少年時代讀到蘇軾的一闕詞,非常喜歡,到現在還能背誦:“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闕詞,寫蘇軾和朋友到郊外去游玩,在南山里喝了浮著雪沫乳花的小酒,配著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筍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記這闕詞。主要是愛極了最后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
那么,“清歡”是什么呢?
清歡,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盡情歡樂,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那種無奈。當一個人感覺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邊的石頭也許比鉆石更有魅力,或者覺得聆聽林間鳥鳴比提籠遛鳥更令人感動,或者體會了靜靜品一壺茶比吃一頓喧鬧的晚宴更能清洗心靈……他就懂得了“清歡”。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千百種人生。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千百種人生。文天祥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我們很容易體會到他的壯懷激烈。歐陽修的是“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我們很能體會到他的綿綿情恨。納蘭性德是“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zhèn)€不多情”,我們也不難會意到他無奈的哀傷。甚至于像王國維的“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那種對人生無常所發(fā)出的刻骨的感觸,也依然能夠知悉??墒牵扒鍤g”就難了!
我們想在路邊好好地散個步,可是人聲不斷地呼吼而過,一天里,幾乎沒有純然安靜的一刻。
我們到館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幾乎不可得。過多的油、過多的醬、過多的鹽和味精已經成為中國菜最大的特色。我們有時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飲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約會的地方,即使是山中或海邊。凡是人的足跡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穢和吵鬧。
我當學生的時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圓通寺的山下,我們常常沿著上山的石階,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們順手拈下山道兩旁熟透的木槿花,吸著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覺清香勝蜜,心里遂有一種春天才會有的歡愉。
后來,朋友到國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圓通寺,寺院的門口擺滿各種攤子。有一攤是兒童坐的機器馬,嘰里咕嚕的童歌震撼半山。有兩攤是賣香腸的攤子,烤烘香腸的白煙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飄去。一位母親因為不準她的孩子吃香腸而揍打著兩個孩子,高亢的哭聲尖厲而急促……我連圓通寺的寺門都沒有進去,便沉默地轉身離開了。
下山時的心情是不堪的,想到星散的朋友,心情只是悲傷,只是惆悵,浮起的是一闋詞和一首詩,詞是李煜的“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一成空,還如一夢中!”詩是李覯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那時正是黃昏,在都市煙塵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種悲劇似的橙色。
清歡是不講究物質條件的,它只講究心靈的品味。我們擁有的物質世界愈大,清歡就愈容易失去。這使我想起東坡的另一首詩來:“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軾憑著東欄看著欄外的梨花,滿城都飛著柳絮時,梨花也開了遍地,東欄的那株梨花卻從深青的柳樹間伸了出來,仿佛雪一樣的清麗,有一種惆悵之美,但是,人生能看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幾回呢?這正是千古風流人物的性情,這正是清朝畫家盛大士在《溪山臥游錄》中說的:“凡人多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機智。多一分機智,即少卻一分高雅?!薄吧街泻嗡校恐豢勺逾鶒偅豢俺仲浘?,自是第一流人物?!?BR>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體會人間清歡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濁的人間也能找到清歡滋味的人物!
清歡的讀后感篇二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者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1少年時代讀到蘇軾的一闕詞,非常喜歡,到現在還能背誦:“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
清歡的讀后感篇三
清清淡淡的茶香飄來,清香襲人。生命就像這壺茶,轉眼,就消失了。純潔的天使與神圣的天堂如此遙遠,人們畏懼死亡,祈禱著。然而,死亡來臨只是一瞬間,奪去了幾十年長長的生命。死亡就是這么殘忍。
初升的太陽,有多少人留意了它從群山中緩緩升起的樣子;
洶涌的大海,有多少人留意了它從遠方漲上去的樣子;
歌唱的鳥兒,有多少人留意傾聽它悅耳美妙、清脆動聽的歌聲;
閃爍的星光,有多少人留意了它閃啊閃,究竟有幾顆……。
人就是這樣,總抱怨自己沒有幸福,其實,留意了它們,幸福就已經滿滿的了?;蛟S有人也留意了它們,卻不認為那就是幸福,幸福就在眼前溜走了。
人的一生追求的就是幸福,一生都在追求著的人,卻總是帶著遺憾死去。其實,那些人不明白,結束了痛苦的追求,帶著真誠的微笑死去,也是一種幸福啊。
生的意義在于幸福地生,死的意義在于幸福地死。
很多追求的幸福是開寶馬,住別墅。其實,真正的,幸福的意義在于“清”。并不是一桌大魚大肉全家分吃才是幸福,相反,一碟茴香豆,一碗咸飯加上兩塊路邊八毛錢一個的燒餅或是油條,幸福就來了。而又有的時候,與朋友痛飲一杯啤酒,還不如到山間去,和山中的老道士下了一盤棋,品一壺清茶,這或許就是幸福的根本吧!可人們還是在網吧、酒吧中消磨時光,消磨一生,痛苦地活著,又痛苦地死去。也許吧,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不可能永恒,人們情愿無聊地度過一生。死亡終有一天會來臨,如果一生幸福,就不會懼怕它。
人生的玄機在于感受幸福與創(chuàng)造幸福,而不是盲目地去尋找它。
清清淡淡的茶香飄來,那么清。生命就像這茶香,轉眼就消失了。但是,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去創(chuàng)造茶香與享受茶香。
清歡的讀后感篇四
《清歡》是林清玄先生的人生主題經典散文集,這些文章讀來如行云流水,通俗易懂卻又不失高遠深沉,風趣幽默卻又不失讓人深省,平淡直白卻又不失含蓄雋永,主要表達了林清玄先生的所悟之理。
人們?yōu)榍鍤g苦惱,為人間的渾濁而苦惱,為找不到一方凈土而苦惱。眼欲清歡,找不到高山遠水;鼻欲清歡,找不到清新空氣;耳欲清歡,找不到平靜之處;舌欲清歡,找不到淡水山蓼;身欲清歡,找不到寸方凈土,心欲清歡,找不到靜心之地。而在林清玄的心靈里,卻是在復雜的世界里,做一個簡單的人,以清靜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對啊,為什么人們要以濁為歡,以清為苦;以憩為歡,以勞為苦?
讀了《清歡》,我開始有了一些明悟:明悟了苦的本真,明悟了歡的事實,明悟了什么應是什么。
回想我自己,我又能在這茫茫又渾渾的大千世界里做什么?又有何處可供我一得清歡?先前似乎我能做的只有守著我們那小千世界的書房罷了。
人間有味是清歡,體會清歡難,我卻能在林清玄先生的引導下享受清歡,真乃三生有幸。
清歡的讀后感篇五
讀罷《清歡》最深的感觸便是迷惘。我是個喜歡安靜,向往“清歡”生活的人。也許因為年輕聽到了和林清玄先生不一樣的聲音,當然都是反對的聲音。自大學起,生活的重心從不斷的考試轉向學習如何在社會中立足。而如果你說自己向往“清歡”的生活,肯定都聽到過類似的言論:“年紀輕輕就追求什么平平淡淡才是真,這是好逸惡勞”,“一點成就都沒有,就追求簡單平凡,一點資格都沒有,簡直是不求上進,更是辜負父母的期望,是不負責的”。聽罷這些言論,我躬身自問,難免會懷疑自己是否在逃避現實,安于現狀。所以,我很迷惘,迷惘于“清歡”與“追求安逸”,“安于現狀”的區(qū)別。
文中提及盛大士說“凡人多熟一份世故,即多一份機智,多一份機智,則少一份高雅”。的確如此,可是在如此世故的世界,怎樣才能獨善其身,變得不世故。即使不求上進如我,則也難免被世俗左右,學得世故。所以迷惘,迷惘于自己身不由己,無法取舍。我也能明白“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的情懷??墒窃陔x開美景,重回喧鬧的都市,自己何嘗不是一個世故的人呢?感嘆于清歡并不難于對平靜簡樸生活的熱愛,而是難于在喧囂的物質社會怎樣去維護這份清歡,不被左右。
清歡的讀后感篇六
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空、永恒、無限、神圣、天使……都是那么遙遠,可是當一個人深深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只百靈鳥,也就進入了生之秘境。
—題記。
夏日靜好,如水的日子散發(fā)著淡淡的清歡,嗅著一盞茶的馨香,手里捧著《清歡》,陽光投灑在書間,墨香攜著悠然的心境,品著避開車水馬龍后的寂靜,末了,靜靜地沉醉在書海中。
這本書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一篇就是《三生石》。提起三生石,我就感覺熟悉。我相信人類是有前世的。而在這篇文章中,我與作者的想法不謀而合,作者從知道三生石的傳說再到后來在杭州尋三生石,作者也覺得這一切是前世的期約。世界之大,在茫茫人海中,能遇到一個知己的人很不容易,這就是冥冥之中的緣分吧。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身邊關心你的人,以愛為燈,穿越時空;以美為光,照亮生命。當然,生命中極珍貴的偶然除了因緣還有很多。喝茶、創(chuàng)作、生活是人生的'必然,但喝到永難忘懷的好茶、寫出動人心魄的文章,體會感動肺腑的生活純屬難得。
夏陽燦爛,茶香不散,輕輕合上書,輕嗅著茶香與墨香交織的芬芳,凝視著被陽光籠成金黃的“清歡”二字,心中也在輕嘆:人間有味是清歡,這一刻我體會到了一絲“清歡”!
清歡的讀后感篇七
暑假,當然是十分快樂的。前幾天,我讀了林清玄的散文《清歡》,受益匪淺。林先生是個熱愛生活,愛咀嚼生活點點滴滴的人,他所謂的清歡,指的是寧靜、平淡的生活,從中提取出的歡愉。我的暑假時光也是這樣。
放暑假我和同學去了南京。南京是一座歷史古城,把我們從現代社會帶到了悠揚的歷史古國。當時的中國是那樣的腐敗。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我用心品味當時那段不敢回首的殘酷歷史。游覽完南京,雖然我沒有見到多么美的山河風光,也沒有在游樂場的過山車上刺激的尖叫,但我穿越了歷史,豐富了知識,讓緊張了一學期的心情得到了平靜,這或許就是清歡。
運動能使人身心健康。暑假的前一段時間,我和媽媽每天晚飯后在西溪濕地慢生活的林蔭小道上漫步。出發(fā)時已近黃昏,天空好似一幅油畫,看那云彩,多有立體感,比梵高筆下的畫作更有魅力,更讓人喝彩!晚霞把湖水映紅了,預兆著明天的好天氣。真可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開始夜跑了,我飛快的沖向前面,向一匹被放生的小馬駒,重新獲得了自由任由汗珠從發(fā)際、身體密密的流出來,直到汗水浸濕了發(fā)梢,我才肯停下來,一口氣“咕咚咕咚”的喝下一整瓶水,坐在公園的長椅上,那感覺可比在五星級酒店吃豪華大餐美多了。這便是林清玄筆下的“清歡”。
書,就是生活。我喜歡暑假里在書中尋找樂趣。《哈利波特》讓我步入了一個神奇的魔幻世界;《狼王夢》是我最愛的動物小說,主人公紫嵐(一只母狼)嘔心瀝血培養(yǎng)狼王,卻失去了四只小公狼,最后被女兒媚媚趕出家門,為了保護狼孫,它與金雕同歸于盡。紫嵐的不幸遭遇是我感慨不已。在書海中遨游,無人干擾,悠閑自在,何不也是一種“清歡”
我的暑假時光是快樂的,正如林清玄所說:會享受生活,品味生活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清歡的讀后感篇八
平素至愛古典素雅事物。無論物什,文字,緣來邂逅,遇見,便心生歡喜。就像遇見《陳跡?清歡》這本書,品讀作者白落梅那支素筆下古典清雅的秋水文字,如若有清風拂塵,緩緩凈心見性,漸見所處的這渺渺紅塵,囂囂人世,原來一直有著它的靜好。
白落梅素筆書寫那樣一些古物:一卷書、一張琴、一軸畫、一朵花、一方古玉、一支銀簪……它們從漫長的歷史光陰中走來,向我們述說著前世今生故事,它們的故事,落在白落梅的禪心慧筆下,靜靜然便溢滿了素潔凈美。不,這說的分明不是陳跡物事,而是一瓣清明如秋水的.心香,一個“如一株草木,無論悲歡,總寵辱不驚地活著。不美麗,不高貴,卻簡約、寧靜”的靈魂。
這些年不輟閱讀,也只在為追求擁有一個雖不美麗不高貴,但卻簡約寧靜自持的心靈。我總以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書籍是裝點我平凡生命使凈心明性的良師益友,一如白落梅的《陳跡?清歡》。
《陳跡?清歡》全書六卷,每卷不盡的古典清雅,簡約,似一顆蘭草般沁著幽芳,讓人接近便不舍移步。那是一些動人心魄,通透見凈的文字!
《陳跡?清歡》還有更多的歡喜,隨書附贈的一套精美主題明信片,讓人愛不自已。書內每個主題配以唯美的攝影配圖,這圖文相得益彰,更顯本書的古典清雅。
不過更更重要,還是作者白落梅古典文學功底深厚,文字凝練簡約又不失風雅,讀來令人喜歡,而從中又汩汩流淌出其一份對世事的淡定超然,如此一些性靈文字,真真堪稱是“落梅風骨,秋水文章”。
清歡的讀后感篇九
在一個手機軟件上,我無意間聽到了林清玄的文章,當時的第一感是樸素、柔和,沒有華麗的辭藻與冠冕堂皇的修飾,讓人讀了心神十分寧靜。于是在暑假里我果斷地拿起了林清玄的一本《清歡》。
林清玄的文風是超然,總是加入許多宗教的色彩,使他的文章變得神圣而體現出無常。他喜歡引用一些禪學大師與佛教高人的話與故事,豐富自己的文章,更顯得神圣。
這樣,當然不免遺珠之憾,遺珠也就遺珠吧!滄海如此之大,偶爾的遺珠也不必記掛吧!”。如此置無價藝術于身外之人,實在令人嘆服。
另一篇文章更是讓我會心一笑,“剪刀·石頭·紙”講述了這個時代手工的缺乏,無論什么地方的人都在趨于一個相同的方面發(fā)展,這是非常可悲,幸好,還有林清玄,他懂得手工的魅力,他懂得手工禮物讓人感動的地方?!拔ㄒ荒茏屢粋€民族在世界人中保有獨特面目的是精密的手工吧!”
他會犀利的語言抨擊文學家的做作,“第四個詩人”就是批判了那些華麗而空虛的文學作品,只求金碧輝煌,不求實學。有一瓶很古老而醇香的酒,四個詩人遇見了,前三個詩人開始用大段大段的詩詞來描述酒的香氣,而第四個詩人一口氣喝光了那瓶酒,他告訴他們:“我太遲鈍了,沒有那樣的境界,我看不見酒的芬芳,聽不見香的歌唱,也感覺不到翅膀的拍動,我只有用嘴喝它,希望我的感官可以更靈敏,把我提升到你們的境界?!蹦侨齻€詩人多么可笑用不存在的東西自欺欺人,這就是一個樸素的作家最痛恨的東西吧。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
這篇散文最突出的亮點是大量地引用古詩詞和排比的修辭手法,以詩意寫濃情,語言清新雋永。古典詩詞的引用,一方面增加了文采,讓文章充滿詩情畫意,富有古典意蘊;另一方面于淡淡的詩意中飽含著濃濃的情感。
一、淡淡的喜悅。
文章一開篇引入了蘇軾的詞,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淡雅而富于動感的水墨畫似的景:冬盡春萌,早上,細雨斜風,乍暖還寒,山中淡煙,疏柳霧朦朧,河邊突然陽光明媚、豁然開朗,從洛澗流出的清淺河水,進入淮河后逐漸變得混黃迷漫迤邐向前。這一幅春日郊游圖為讀者描繪了“清歡”的意境,很自然地引出了“清歡”的話題。中午時分,在山莊農家,泡上一杯浮著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嘗山間嫩綠的蓼芽、蒿筍的春盤素菜,心情多么舒坦,人間最有味的是這清淡的歡愉啊!于詩情畫意中,讀者欣賞到了真正的美麗,體會到了蘇軾與朋友縱情山水的愜意,感受到了那充盈其間的淡淡的快樂與喜悅。作者巧妙地引用詩句,用詩情裝點著文字。真正的美麗,是一種詩意的生活;而“清歡”就是這樣一種充滿詩意的生活。蘇軾的詞不僅僅是美言佳句,更是美言佳句后的心情,讀者精神之向往。
二、濃濃的憂愁。
“清歡”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種人生追求。第三段和第四段,作者用“清歡,不同于……不同于……也不同于……”等排比句,將“清歡”與自我放逐、盡情歡樂、無奈等情感體驗區(qū)別開來,條理清晰,引發(fā)讀者的思考。
那“清歡”到底是什么呢?作者用“當一個人……或者……或者……或者……”等排比句又用生活的實例將“什么是‘清歡’”加以解釋,闡釋透徹,引發(fā)讀者進一步的聯想、思考與感悟。
當人們遠離喧囂的鬧市,遠離官場的爭斗,忘卻名利欲望,走進山林,感受農家素樸的清茶淡飯生活,這就是“清歡”?!扒鍤g”是清淡的歡愉,它不是大歡、狂歡,更不是貪歡;它是一種歡愉后的平靜,無奈后的超脫,放逐后的回首,宣泄后的釋然;更是一種平淡、單純、簡樸的人生快樂,它就深藏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然而,生活在現代的人們是沒有“清歡”的,“生在這個時代,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排比句的使用,從各種感官的角度將“清歡”難尋論述得透徹有力、入木三分,語言明快流暢,富有節(jié)奏感。
去散步,安靜的環(huán)境幾乎不可得;要吃飯,清淡的小菜幾乎不可得;想約會,清潔的處所幾乎不可得。對于現代社會失去“清歡”的惆悵和“清歡”難尋的悲哀,作者引用了李覯的詩句來表達這種濃濃的憂愁,“落日”“天涯”“恨”“阻隔”這些詞語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悲傷。現代人的快樂是建立在物質生活的追求上,更多的是以濁為歡、以清為苦,擁擠于城市鋼筋混凝土中的人們,整天被社會的激流沖蕩著,為權錢名利忙碌著;他們無暇享受簡單、平淡的人生真味,他們擁有的物質世界愈大,清歡就越容易失去。引用李覯的詩句讓讀者感受到了“清歡”難尋的憂愁,能夠激發(fā)讀者的思考,強化讀者的認識。
三、深深的向往。
清淡的人生充滿著睿智與修為,這是一種境界。作者向往這種境界,其實,“清歡”也并不難尋找,他告訴讀者,只要能夠守住心中的一方凈土,跳出生活,尋找生活之外的詩意,感受恬淡之美,講究心靈的品位,就能找到這種清淡的歡愉。凡事只要有心,定能體味到它的樸實的美、朦朧的美。在文章的末尾,作者再次引用蘇軾的詩,意在表現對“清歡”的追求體現了人的高雅性情,從而與開頭相呼應,表達了作者對“清歡”的喜愛與推崇。作者對人生明澈的觀照,有如晶瑩渾圓的明珠。的確,我們正生活在日益豐富的物質世界里,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閑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只有回歸原始的淳樸,才能懂得什么是清歡?,F代社會的人們追求“清歡”,未必要像古人那樣遠離城市走進山林、拒食人間煙火,而是要面對現實社會,少一些炒作的熱鬧,多做一些盡心的實事;少一些虛偽的笑臉,多一些坦然的真誠;得意時不“盡歡”,想到成功只是預告新一輪的開始;失意時不喪氣,感受挫折也是一筆豐厚的財富?!叭碎g有味是清歡”,我們深深地向往達到這種境界,抓不住明月的影,但求留住一顆琥珀的心。在繁忙的生活中,飲一杯淡淡的礦泉水,哪怕是片刻的清歡,也會帶給你一番別樣的感受,在這淡如水的境界中體悟到生命的真諦,這也是一種清淡的歡愉。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一
讀林清玄是起于語文課上的一篇課外閱讀《溫一壺月光下酒》。當時讀到三段就已被這溫柔、溫暖、溫馨的筆觸打動,未曾看著后邊兒的大量詩詞人物就斷下心來定要好好地讀一讀林清玄。等讀到后邊兒的人物佐證,才曉得這書還是得多讀,肚子里裝的幾斤幾兩,讀書時都得派上用場。只那時下手太快,書已到手,也就略去了這文化不夠的問題,還是想從林先生的筆下感悟到哪怕一絲半點兒的性靈。
讀《清歡》是起于一首名為《陶然四季》的歌。詞是我很喜歡的一位詞作者擇荇所寫。曲中多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串聯描繪,充滿了淳樸的田園生活氣息和古代勞動人民順應天時的智慧。而其中的“清歡百味,不過粗茶飯。陰晴冷暖,無非布衣衫”也使我對清歡二字產生了特殊的感情。正值外邊兒的語文補課也正提到了蘇軾的“人間有味是清歡”,看來清歡這書是迫不及待地等著我去翻閱。于是我不得不在數本林先生的書中率先啟封了那一本《清歡》。也正是這本《清歡》開啟了我對于心之境界的追尋。
天曉不因鐘鼓動,月明非為夜行人。
天空并非因為鼓聲響起而現出光明,月光也并非為了照亮行人而垂影空中。
林先生告訴我們,人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規(guī)律更替,而并非有人力相左,之所以有人在這之中留下了情絲萬千,皆是源于他們心中的那片景致。
此處不經意讓我想起了王國維先生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只要心中有詩,看何物不是詩;只要心中有愛,看何處不是充滿了愛。相反地,若是我將愁苦淤在心中,那哪怕是百花齊放、黃鸝歡鳴,也只會徒添了煩惱罷了。張繼落榜聽到寺中鐘聲,既是悲情又是撫慰。這其中內涵,皆因心中所想不同而現出不同的風貌。
外物不為己力所改,吾心卻因吾念而執(zhí)。
用心去感,萬物皆有靈。用何心去感,萬物皆有何靈。此乃一悟。
我贊美眼前的茶、遠方的油菜花,還有將永遠在心里飛舞的紫色梧桐花,因為我贊美!
天下之大,美何處無存?都市中的我們或許是與鋼筋水泥相處得太久,以致忘記了世上還有那么多值得贊美的事物。
茶美、梧桐美、桃花美……。
山美、水美、天空美……。
泥土有香、陽光有味,連空氣都流存著美的氣息……。
人人都可以發(fā)現這些美,人人都可以忽視這些美。
而林先生說,文學家“是在一切中看出美”。
茶品起來美,制作起來也美;梧桐落葉時美,光溜著肅穆蕭條的時候也美;桃花開時美,桃花敗后也美……美無處不存,卻又善于偽裝。文學家總是慧眼,能識出好些美來。我們卻“開竅”不久,還得細細地尋找一番才是。
我贊美生命的偉大、贊美造物的神奇;我也贊美生命的衰敗、年華的老去。善用發(fā)現美的眼睛。此乃二悟。
心里總是不忘對你真誠的祝福,就像夜夜不忘升起的星星。
這是林先生去杭州時,一位少女讀者贈與他的裝滿水土的瓶子上印刻著的兩行小字。
林先生就著這瓶水土、信件與小字談到愛的表達。
我很欣賞贈以水土這樣的方式,讀到這篇時甚至不覺眼眶濕潤。這也是我為什么將此篇內容記載在這“三悟”中的最后一悟的原因。
林先生此處的表達愛的方式我大抵是能夠明了的,其中唯美的意境卻真真是讓我落了淚來。
我將你放在心上;我對你微笑;我真誠的注視著你,這便是最好的愛。
此,乃三悟。
清歡二字,我時常將它譯為清淡的歡愉。沒有豪情萬丈、沒有壯志凌云、沒有霸主雄心、也沒有濃墨重彩,味道寡淡卻回味深長。就像面里面最簡單的一碗陽春面,也像是行走間不經意低頭看到的那一朵野花。有心之人從中細品,悟出好些美來;粗心之人則粗粗略去,匆匆走過當下。
林先生將“清歡”與“淳喜”放在一起,也因此有了“清淳齋”,我卻依舊對這清歡二字情有獨鐘。
清歡何處尋?且從吾心悟!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二
平素至愛古典素雅事物。無論物什,文字,緣來邂逅,遇見,便心生歡喜。就像遇見《陳跡·清歡》這本書,品讀作者白落梅那支素筆下古典清雅的秋水文字,如若有清風拂塵,緩緩凈心見性,漸見所處的這渺渺紅塵,囂囂人世,原來一直有著它的靜好。
白落梅素筆書寫那樣一些古物:一卷書、一張琴、一軸畫、一朵花、一方古玉、一支銀簪……它們從漫長的歷史光陰中走來,向我們述說著前世今生故事,它們的故事,落在白落梅的禪心慧筆下,靜靜然便溢滿了素潔凈美。不,這說的分明不是陳跡物事,而是一瓣清明如秋水的心香,一個“如一株草木,無論悲歡,總寵辱不驚地活著。不美麗,不高貴,卻簡約、寧靜”的靈魂。
這些年不輟閱讀,也只在為追求擁有一個雖不美麗不高貴,但卻簡約寧靜自持的心靈。我總以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書籍是裝點我平凡生命使凈心明性的良師益友,一如白落梅的《陳跡·清歡》。
《陳跡·清歡》全書六卷,每卷不盡的古典清雅,簡約,似一顆蘭草般沁著幽芳,讓人接近便不舍移步。那是一些動人心魄,通透見凈的文字!
《陳跡·清歡》還有更多的歡喜,隨書附贈的一套精美主題明信片,讓人愛不自已。書內每個主題配以唯美的攝影配圖,這圖文相得益彰,更顯本書的古典清雅。
不過更更重要,還是作者白落梅古典文學功底深厚,文字凝練簡約又不失風雅,讀來令人喜歡,而從中又汩汩流淌出其一份對世事的淡定超然,如此一些性靈文字,真真堪稱是“落梅風骨,秋水文章”。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者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四
林清玄先生喜歡茶。在《清歡》一書中,茶占據了他生活中的一大篇章。就仿佛,世俗的生活中,能因那么一壺茶,活的釋然透徹。拜讀完《清歡》,感慨萬千。
此文,我便和著我生活中對于茶的經歷,寫下這篇感悟。茶,是一味靈藥。喝茶時所感到的,是寧靜悠然,然后細細地銘想人生。我起先不懂林先生口中品茶的這種情趣,想著人生哪能是喝茶喝出來的。直至今日,我才明白,茶中也藏著一番論理情趣。
那日下午,父親邀約我一起同他品茶。陽光灑落進了房間,將一切都照的明明白白的——晶瑩剔透的瓷杯,敦實古香的茶壺,還有被陽光照得環(huán)繞著金光的茶臺……走進這片茶的領地,內心突然被一股別樣的力量所撫平。
父親待我坐下后,開始了第一道工序——泡茶。他首先取出了一些茶葉,將其放置在茶壺中,動作是嫻熟、流暢的.。隨后他端起了一旁的白水,手腕微微地傾斜——水在空中劃過了一道弧線,穩(wěn)穩(wěn)落入了茶壺。陽光下,茶壺上方的煙霧繞了幾道彎——似乎是留戀這清香撲鼻的茶味,這才依依不舍地飄向上空。原來泡茶也是一道美景。
我坐在桌旁,看著茶壺中的茶水。原本清澈透明的茶水被茶葉慢慢染綠、再到淡黃色,直至深棕。而在此過程中,茶水中的茶葉或浮或沉,一路飄飄蕩蕩,或許就和人生一樣。上游的茶葉不甘地回旋、碰撞,是要在最初時綻放光滑、譜寫篇章。而那些折戟沉沙的,也不甘落寞,即使在最渺茫的底部——那不可攀登的位置上再最后盡到自己的力量,為整次飄落旅程畫上完美句號。茶生,不就和人生一般模樣,升時轟烈、落時安詳。
父親繼將茶水注入瓷杯中。紅棕色的液體,襯著白皙清亮的瓷杯,竟繪出了一幅美妙的茶景圖。我學著父親的模樣,端起茶杯淺飲一口。
這一次,我深切地體會到了茶中的情趣,也終于明白林清玄先生口中的“茶中香味”。泡茶時感知細膩,觀茶時感悟人生,飲茶時品味甘甜。茶中隱藏著的遠不止幾縷茶香。
情中帶趣,便是茶味。
茶之香味,味中人生。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五
曾經品過茶,茶是苦的,茶很濃,散發(fā)出淡淡的茶香,精致的小杯上印著兩枝墨竹。從坐著品茶的窗口放眼望去,滿面的秋風,茶香只是淡淡的掠影。
茶中香味,只是一時,人生香味,可有一世?
一杯清茶,泡了五次,就再不是好茶了,這好比人生五味:喜、怒、哀、樂、思,又好比人生五個階段: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過了老年,茶香就消失了,即使茶還在,也沒有再泡的必要了。茶香只有一時,若不珍惜去品味,很快就過去了。人生也是這樣,幸福只有一時,若不懂珍惜,不懂得去感受、去體會,很快也就過去了,隨風而去,無影無蹤了。
茶中香味,只有一時,人生幸福,沒有永遠。
茶是苦的,漂浮在水上的淡綠茶葉,總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撈出細細地咀嚼,有一種淡淡的苦澀。我想到林清玄的一句話:我苦故我在。的確,一個人沒有經歷苦難是沒有出息的,那茶就像人生,苦澀,又能讓人在苦澀中品出許多甘甜。
人生如此像茶,男孩像一杯清淡微苦的大麥茶,粗放卻解渴;女孩像一杯玫瑰花茶,淳香又不失那微微的愁與浪漫。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六
這個暑假,我讀了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本書:《清歡》。這本書讓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美好。
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勾起回憶。有時,我也會把所有的書翻找出來,一本本理清楚,或看看里面的內容,撫去那舊日的灰塵,這是過去的留給你的標志,不用刻意去想,只要去翻翻已沉睡的書紙,你會想起往事,微風吹過,回憶會像飄絮飛來,久久回蕩在你的身邊,一些雜念被抹去。
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品味現在。生活中,少了看書,雖不會有特大的問題,但就好似吃主菜沒有飲料或湯一樣,缺乏了興趣,生活就不會太有趣,像少了調味料;它可以讓人在繁雜中有新穎,因為書中有故事啊,如果你身臨其境,和它一起生活著,感受著,等于在過兩種不同的生活。
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展望未來。你所碰到的,想過的,以及談過的事。從書中你可以知道別人關于這個話題的思想他們的看法,有的人,得到了啟發(fā),修正它,有了一個較好的轉折點;有的人不修正,但通過這也更加堅定自己了,這樣,對人生很有幫助,設立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或前程。
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豐富知識。知識是人的資本,知識可以讓人了解這個充滿神秘的世界;可以讓人在困境中擺脫;可以用文明且智慧的方式去戰(zhàn)勝對手;可以使人的科技水平更發(fā)達,這種讀過書后的完美氣質會顯露無疑,讓人看上去有文化的底蘊,這種無形的力量激勵你不斷進步。
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提高修養(yǎng)。修養(yǎng)是人讀書長久后形成的氣場,它是種修行,可以讓你靜下心來,翻開封面,書香氣彌漫在你的周圍,不久,那一個個故事浸透了心靈,你會知道生活以外的事,有坐過山車;有漫步溪邊;有輕踱落葉;有暢玩山水,多姿豐富,一言不盡,五彩繽紛。讀了這本書,可以讓人陶冶情操。它是一種娛樂的方式,而且讀書可以讓人身心愉悅,以調節(jié)血管的均勻流動,會讓你整個人更舒適,它讓你漫游大海、暢懷森林、豪放草原、翱翔天空、尋覓大陸、攀巖高山、翻越丘陵,它就像無垠的宇宙,我們雖然永遠到達不了盡頭,但給我們以充實。
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彼拖褚恢恍〈?,把我們從狹窄的河道帶進無邊的海洋;“書籍蜿蜒伸入我們的心靈,詩人的詩句在我們的血流里舒緩地滑行……”英國的哈慈利特曾這樣說道;“清歡”里說過,“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堂,永恒,無限,神圣……都是那么遙遠,可是當一個人深深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只百靈鳥,也就進入了生之密境。”文學能給人帶來安慰,快樂,與美麗的微笑。文學的終極是什么?沒有終極,在一些作家的境界里,今天比昨天有理想,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有智慧,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更寬容,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有領悟,今天就成功了;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美好的`生活,今天就成功了。
讀書讓人超凡脫俗,還可以更上一層樓,書中自有黃金屋,長久了便造成了這種嫻靜氛圍,讀書是人生坎坷路上的潤滑劑;智慧的光澤將露水注入我們干枯的心田。
勤奮能點燃智慧的火苗,懶惰才是埋葬天才的墳墓,讓我們讀書,使精神世界更美好吧!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七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清歡》,它的作者是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它,主要講述了:如果一個人內心的愛還不夠充滿,但只要心中有關懷、善意、溫柔,只要把這些表達出來,不久,內心的情感也會變得充沛!在生活中,宇宙、天堂等這些事物,都是那么遙遠,可是當一個人深深的融入了某些事物,那么也就可以觸手可及了。
在生活中,我們總投靠父母,無論在做什么事,總是喜歡選擇訴說,向父母說明困難,而不是自己動腦筋,動手解決。日常的雜事,也少不了父母的幫忙,不管現是用餐還是娛樂,父母的關懷和照顧總是無微不至。
學習空間里,老師又在不停的催促。幫助我們批改作業(yè)、糾正錯誤,他們就像燃燒著的蠟燭。樸實無華的老師,往往日夜操勞。
生活在現代的城市里,是沒有什么清歡的,仔細看一看大街小巷并沒有什么清歡。原來綠蔭蔭的草坪,是留給孩子們放風箏的,可是現在草坪沒了,建起了一棟棟房屋,大街上隨時有垃圾,大大小小,堆滿了廢物,隨處可見到痰,細菌彌漫在空中,大城市里的每一個角落都受到了污染。
唯有在書中,我們可以找到那在生活中虛無縹緲的“清歡”。
生活中我們所碰到的,想過的,談過的事,都讓我們歷歷在目。從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別人對于這個話題,他們的看法和見解,有的人,受到了啟發(fā),人生有了個轉折點,有的人似懂非懂,但也通過這更加堅定自己了,這樣,對人生設立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或前程很有幫助。
有時,我也會把我所有看過的'書翻出來,重新翻看里面的內容,便會想起往事,回憶會像柳絮一樣飛來,停留在你腦海的最深處。
讀書是一種娛樂的方式,而且讀書可以讓人沁人心脾,會讓我整個人更舒適,它就像無垠的宇宙,我們雖然永遠到達不了盡頭,但給了我們充實的生活。
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痹谖铱磥恚拖褚恢恍〈?,把我們從狹窄的河道帶進無邊的海洋。
我認為,知識可以讓人進一步了解這個世界,可以讓人在困境中擺脫,可以使人的科技水平更發(fā)達,讓人看上去有文化的底蘊,這種無形的力量激勵你不斷進步。
讀書讓人超凡脫俗,能讓人更上一層樓。讀書是人生坎坷路上的潤滑劑,智慧的光澤將露水注入我們干枯的心田,勤奮能點燃智慧的火苗,懶惰才是埋葬天才的原因。
所以,讓我們開始走向讀書之路,不僅能夠修身養(yǎng)性,還能增加自己的知識,讓我們更上一層樓!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八
《清歡》是臺灣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人生主題經典散文集,這些文章讀來如行云流水,通俗易懂卻又不失高遠深沉,風趣幽默卻又不失讓人深省,平淡直白卻又不失含蓄雋永,主要表達了林清玄先生的所悟之理。
人們?yōu)榍鍤g苦惱,為人間的渾濁而苦惱,為找不到一方凈土而苦惱。眼欲清歡,找不到高山遠水;鼻欲清歡,找不到清新空氣;耳欲清歡,找不到平靜之處;舌欲清歡,找不到淡水山蓼;身欲清歡,找不到寸方凈土,心欲清歡,找不到靜心之地。而在林清玄的心靈里,卻是在復雜的世界里,做一個簡單的人,以清靜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
對啊,為什么人們要以濁為歡,以清為苦;以憩為歡,以勞為苦?
讀了《清歡》,我開始有了一些明悟:明悟了苦的本真,明悟了歡的事實,明悟了什么應是什么。
回想我自己,我又能在這茫茫又渾渾的大千世界里做什么?又有何處可供我一得清歡?先前似乎我能做的只有守著我們那小千世界的書房罷了。
人間有味是清歡,體會清歡難,我卻能在林清玄先生的引導下享受清歡,真乃三生有幸。
清歡的讀后感篇十九
清歡,清靜歡樂。清靜,是一個人的清靜,卻又是很多人的清靜,就像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一樣;而歡樂,只是一個人的歡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清歡的意思,大抵是如此??涩F在的人,反倒以濁為歡,以清為苦。
生在這個時代,清歡難矣!
人間有味是清歡,人間最美是清歡,愿世人都能找到清歡,品味人生。
很喜歡林清玄老師的散文,他的文字仿佛有光,照進我的心房。說來好笑,第一次注意到他的文章竟是在試卷上,記不得題目是什么,只隱約記得關于鏡花水月,還有他自己寫的藏頭小詩,首字連起來看便是“鏡花水月”?;蛟S,便是那時迷上了他的文字。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林清玄認為,清歡,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盡情歡樂,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那種無奈。當一個人感覺到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邊的石頭比鉆石更有魅力,或者聆聽林間鳥鳴比提籠遛鳥更令人感興趣,或者體會了靜靜品一壺茶比吃一頓喧鬧的晚宴更能清洗心靈……他就懂得了“清歡”。
林清玄曾和朋友一起去了圓通寺,慢慢爬山,欣賞野花,心里有著只有春天才有的一種歡愉。后來他又去了圓通寺,卻不曾想,寺院門口擺滿各種攤子,賣烤腸的,烤烤腸的白煙飄向寺院,一位母親不準孩子吃烤腸拍打孩子,哭喊聲尖厲急促,他轉身而去。前后多么鮮明的對比。我想起了幾天前去海邊玩的事。沙灘并不是寺院那般應是清靜的的地方,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大家都玩的不亦樂乎,我第一次見海,此刻正陶醉于大海的波瀾壯闊,一眼望去,水天相接,只覺得自己的心胸都寬闊了起來,大海,是足以讓人尊敬的。美好卻被人生生地打破了,坐在我斜前方不遠的是一家人,看樣子是剛玩盡興了回來,小孩子吵著說餓,大人拿出面包,吃完卻隨手將面包袋丟在沙灘上,明明不遠處就有工作人員擺放的垃圾桶!果然,凡人的足跡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穢和吵鬧。
林清玄認為,第一流人物,是能體會到人間清歡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穢的人間也能找到清歡滋味的人物!
清歡的讀后感篇二十
每每讀到林清玄的散文,都會在不經意間被他的文字感動。他的散文恬淡自然,蘊含佛理,《人間最美是清歡》這本書就傳達著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tài)。
在物質化的社會,每個人似乎都以金錢來衡量任何事物,社會中充斥著金錢腐朽的氣息,清歡這個詞似乎也逐漸被掩埋。清歡即清雅恬適之樂,清歡一詞最早出現在唐·馮贄的《云仙雜記·少延清歡》:“陶淵明得太守送酒,多以舂秫水雜投之,曰:少湮清歡數日。陶淵明這位田園詩人,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最是清歡之人。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清歡是生命的減法,在我們舍棄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綁,回到最簡單的歡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绷攘葦嫡Z,卻道出了清歡的內涵與生活的真諦。然而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做的不是減法而是加法,我們總是想要擁有的更多,當我們實現一個目標之后,又會立刻在心中建立下一個目標,從來沒有過停歇??此莆覀兊玫搅俗约合胍?,其實不然,在追逐的過程中我們丟失了的自己的善良、真誠,學會了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內心早以疲憊不堪,卻還是為了名利苦苦堅持,實現目標之后,猛然發(fā)現自己以遍體鱗傷。少了清歡,多年之后曾經那個擁有一雙清澈雙眼的少年已不在;少了清歡,多年之后曾經那個擁有天真無邪笑臉的少年已不在;少了清歡,多年之后曾經那個擁有一顆單純善良內心的少年已不在。我想人應該追求本心,回歸簡單而又快樂的生活,生活真的應該簡單點再簡單點。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我們應該守住自己的不信,不被世俗流言所迫,不被功名利祿所動。
無論自己是多么的`繁忙,都應該有時間停下來,看看自己的內心,低頭看看腳下,而不是一味地抬頭,希望歷盡千帆歸來你我仍是少年。我喜歡他說的,愛的開始是一個眼色,愛的最后是無盡的蒼穹。
我們走過了許多春夏秋冬、我們走過了許多冷暖炎涼。仍然能保持單純的初心,一直向往生命的美好。在生命的最深處,我永遠深信:人生最美的境界是清歡!人間最美是清歡,是清歡!清歡不是遙不可及,遵循自己的內心,簡單點再簡單點,我相信能夠做到!
清歡的讀后感篇二十一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chuàng)作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xiāng)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后,他沒有拘泥于鄉(xiāng)土散文的創(chuàng)作,嘗試著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chuàng)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chuàng)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大量該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如《佛鼓》、《先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者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云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